网箱养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箱养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箱养殖论文

篇1

关键词

草鱼;网箱养殖

草鱼是一种喜欢在水域的中层及下层等进行栖息的一种淡水鱼类,通常情况下草鱼在水域上层栖息时间相对较短。而在幼苗期间,草鱼喜食水生昆虫以及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在对其进行养殖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水域水质的干净,确保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及昆虫的大量存在。而使用网箱对草鱼进行养殖,不仅能够保证草鱼养殖的高效和高产,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可以使用网箱的方式在湖泊以及水库等水域中进行养殖,以达到降低养殖成本,快速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

1网箱养殖草鱼水域的确定

在选择草鱼养殖水域时,一定要从以下2个方面上进行注意:首先,要确保养殖水域内没有被污染,且水域中还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水生昆虫,保证幼鱼成长时期饵料充足;其次,使用网箱的方式对草鱼进行养殖,要保证养殖水面的宽阔性;同时,水位要相对稳定,还要选择背风且向阳的区域进行养殖。此外,要保证养殖区域水深在3m以上,且周围交通要具有一定的便捷性。而所选区域一定要满足草鱼生长的需求,有效提升草鱼的产量,增加养殖户的实际收入[1]。

2网箱的配置

2.1网箱结构

在对草鱼养殖的网箱进行选择时,一定要选择长方体网箱或者是正方体网箱来养殖草鱼,而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网箱能够满足实际养殖需求。通常网箱都是由箱体、框架以及浮力装置等部件构成,而网片通常会选用聚乙烯材质的网片。一般情况下,养殖户所选用的养殖网箱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小型网箱的面积通常在15m2左右,中型箱体面积在30m2左右,大型网箱面积在60~100m2,而超大型网箱的面积通常能够达到500~600m2以上。虽然大型或者是超大型网箱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成本就能够进行草鱼养殖,实际上草鱼的养殖产量并不是十分良好。选用小型网箱会增加网片的实际使用数量,增加了网箱的整体造价。因此,草鱼养殖规模不大的情况,会选用中型网箱来进行相应养殖。同时,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草鱼的实际生长情况来对网箱的大小进行更换,确保草鱼在水体中游动的顺畅性。

2.2网箱的使用策略

在网箱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对网箱的有效固定以及网箱实际的下水时间进行科学且合理的安排。因此在对网箱进行固定时,一定要保证网箱上纲呈拉直状态;同时,将箱体的角绳固定在鱼排松木板上,之后使用聚乙烯材质的纲绳在网箱上纲的周围进行缠绕固定,在固定好箱体以后,在其各底角处设置相应的重物,重物通常会选择石块或是沙袋,并且要保证重物的质量在3~5kg,进而有效保证养殖箱体不会出现随意挪动等现象发生。而在网箱下水时,要保证网箱中没有任何草鱼鱼种,水体中的藻类植物能够附着在网片上,使网片变光滑,有效保证草鱼外表皮受到良好的保护,有效降低网片擦伤草鱼鳞片的现象发生[2]。

3草鱼鱼种的选择以及养殖密度的确定

在对鱼苗品种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确保鱼种的品质优良,因此必须要选择体质健壮、鳞鳍完整的草鱼鱼种,如果所养殖的鱼苗是从外地购置和引进的,一定要对鱼种进行相应的检验、检疫,保证鱼苗品质优良且没有鱼病的存在。如果在使用自繁自养的形式来进行研制,必须要保证草鱼养殖水域的规模,提升草鱼的实际成活率,进而达到节约养殖成本的目的。而在对草鱼养殖密度进行确定时,一定要根据草鱼的实际情况,饵料的供应、水域条件及养殖技术等进行考虑,确定草鱼的实际养殖密度。通常情况下,要根据草鱼的生长情况来对鱼种的养殖密度进行确定,草鱼在50~100g时,要保证每平方米内草鱼的质量在15kg以下,放养密度通常在200~300尾;当草鱼生长到200~250g时,每1m2内的草鱼的总质量在30kg以下,养殖尾数在100~150尾;而在草鱼成长到500g以上时,每1m2的草鱼密度要保证在30尾左右[3]。

4网箱养殖技术的注意事项

4.1分箱注意事项

在草鱼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草鱼生长情况来对其进行换箱,而在换箱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草鱼死亡的现象发生,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实际原因就是因为鱼群缺氧或者是受到惊吓而导致的死亡。因此在进行换箱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进行换箱前就要停止对草鱼的喂食,通常情况下在停喂两天以后,增加相应的添料,如,维生素C粉等,添料喂养3d左右即可[4]。其次,要将网箱进行适当提升,通常选择早晨或者下午时段进行提升工作,2次提升时间保证在9h左右;同时,要将草鱼提升到潜水层中,连续提升2d就可以进行换箱。最后,在换箱时,要对草鱼鱼体进行相应的消毒,然后按照草鱼生长的大小进行分类,最后将规格相同的鱼放置在相应的网箱内。

4.2饵料投喂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草鱼喂养饵料时,要选择最为合适的膨化颗粒饲料,保证饲料质量的良好。饲料粒径的大小要根据草鱼生长情况进行调整,草鱼单尾质量在200g左右时,就要保证饲料粒径在3~3.5mm,而单尾质量在750g左右时,饲料粒径要在4.5mm左右。而对饲料投喂数量进行确定时,一定要按照草鱼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并且还要充分对养殖水域温度、鱼类健康水平和水体质量等进行考虑,而投放饲料数量要保证网箱内70%左右的草鱼不在进行抢食即可,通常情况下在早晚各投放1次饲料,保证鱼体生长的实际需求[5]。

5结论

想要保证草鱼养殖质量和产量的良好,就可以运用网箱养殖技术来进行养殖,不仅可以提升草鱼养殖的便捷性,还可以提升草鱼养殖的效率和产量。此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尽可能科学地选择养殖水域和网箱,提升草鱼养殖的质量和产量。

作者:潘朝敏 单位:广西武鸣县城厢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1]邓小红.超大网箱与普通网箱养殖草鱼对比试验[J].科学养鱼,2015(1):20-21.

[2]熊占山,胡国宏,张家松,等.标准化网箱草鱼成鱼健康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15(1):37-42.

篇2

我国现有各种类型水库8900余座,总水面超过200万公顷,占淡水总水面的11.5%,其中可养鱼的水面估计超过180万公顷,占全国淡水可养水面的32%。水库是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渔业养殖的主要区域,网箱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适合大水面的渔业方式,具有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的特点,水库网箱养殖能够最经济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水库资源。但是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强度的扩大,网箱养殖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凸现,养殖残饵、排泄物、渔药、死鱼、生活废物等严重破坏水库生态系统,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们对广西的水库网箱养殖进行了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水库网箱养殖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

一、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水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箱养鱼后将会打破原来的系统平衡,对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在增加鱼群体总量的同时,还大量投入饵料;对非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增加了滤食性鱼群体总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因水库自身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积极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极抑制的作用。我们对广西龙滩水库网箱养鱼调研表明,至2008年初库区内共有网箱约3万箱,其中95%以上是放养滤食性鱼类,利用水库丰富的浮游生物进行养殖(俗称为生态养殖),放养吃食性鱼类仅600箱左右,年产鱼量约2万吨。2008年3月在水库上游2000m和3000m处曾对水样进行抽检,结果COD浓度为10mg/L、总P浓度为0.11mg/L、总N浓度为2.1mg/L、石油类为0.02L/L、高锰酸盐为2.4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类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严重污染问题,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3类水质标准。但受库区移民就业压力和眼前利益的驱动,库区的网箱养殖将迅猛发展,3~4年内库区的浮游生物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那时养殖模式势必转为人工投料养殖。据刘潇波研究认为,每投喂1t饲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现有网箱规模,每年将有2000t的残饵进入库区水体,龙滩水库水质将受到严重污染。孟红明等曾对我国主要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调查,认为水库水质总体状况堪忧,被评价的135座水库中贫营养型水库38座、中营养型水库40座、富营养型水库57座,分别占调查水库总库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水体富营养化将日趋严重。

二、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溶氧量(DO)的影响

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DO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DO量是水库水质重要指标之一。水库水体DO含量受到2种作用的影响:一种是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生物呼吸;另一种是使DO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藻类丰富的水体中,光合作用放氧也可能使水中的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好氧和复氧作用使水中DO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部分散失在水体中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增加,若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另外,网箱养殖的鱼类呼吸要消耗大量的DO。因此,网箱区水体中的DO通常低于无网箱区。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水中DO量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可造成鱼类浮头、死亡。水库水体中DO的数0,除了跟水体中的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水温和水层有关,底层水中一般DO较少,深层水中甚至完全无氧,水体中的溶解氧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箱养殖可使这一现象加剧。水质良好的水体DO量应维持在5~10mg/L,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测,其DO分别为7.04mg/L、4.16mg/L和3.84mg/L,显然米埠坑中游和下游断面的DO已低于安全界限4.9mg/L,这是由于人类的网箱养殖活动造成的。

三、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生化需氧量(BOD)的影响

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消耗水中DO的量,称生化需氧量(BOD),BOD是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其降解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氨和水,第2阶段是氨进一步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硝化过程。BOD一般指的是第1阶段生化反应的耗氧量。在水产养殖中通常采用20℃条件下经5d培养后测得的BOD作为水中有机物的耗氧量。水库网箱养殖产生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物通常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分解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需要,部分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容易产生H2S、NH3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所以在DO较高的水库有机物分解的较好,鱼类的发病率较低。一般认为BOD小于1mg/L,表示水体清洁;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机物污染。据刘顺科等对水磨滩水库网箱养殖的水质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生化耗氧量高于对照区,网箱养殖使水库水体的生化耗氧量明显增加。

四、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

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水中各种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只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水中可被氧化物质的需氧量的总和。COD与BOD比较,COD的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的时间短,COD不能区分可被生物氧化和难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量,而且化学氧化剂不仅不能氧化全部有机物,反而会把某些还原性的无机物也氧化了。所以采用BOD作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较为合适,在水质条件限制不能做BOD测定时,可用COD代替。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COD的影响与BOD相类似,其使水库水体的化学耗氧量增加。

五、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pH值的影响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是水库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网箱养殖鱼类的生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对网箱养殖而言,pH值7.5~8.0的微碱性条件是较为理想的酸碱度。通常由于水库的水体较大,为天然的缓冲系统,因而其pH值变化幅度较其他参数小。水库的pH值变化主要与工业污染、酸雨(广西近年降水酸度pH值平均为4.9左右)、水生生物的活动、水温、空气中CO2分压的变化和底质中有机碎屑的腐解有关,正常的网箱养殖对pH值的影响不大,但在养殖活动中大量使用药物(如生石灰、漂白粉、盐酸等)、大量死鱼或富营养化发生水华等情况下,养殖区的pH值会升高或降低。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检,三断面pH值无明显差异。

六、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

水体中的氮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化合物及溶解的分子态氮,TN通常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有机氮主要存在于各种有机细屑和鱼类的排泄物中;无机氮指溶在水中的各种无机化合物中的氮,主要是三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水体中的磷几乎都以各种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各项水质指标中,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诱因。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体TN、TP浓度密切相关,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剧,TN在0.5~1.5mg/L之间为富营养型,TP超过0.01mg/L时,就可能引起富营养化发生,在网箱养殖水域,散失的饵料和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是投饵网箱养殖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高密度的投饵网箱养殖造成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我所于2006年对西津水库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无机磷和TP分别是非养殖区的1.25倍和1.67倍,网箱区水层中总TP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是P沉积的结果,这在有跃温层的水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7年区环保部门对施行网箱养殖的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王滩水库和青狮潭水库水质的检测结果是:水库水体为Ⅳ类水质,但是TN和TP超标、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网箱养殖产生的废物增加了水体营养物的总浓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水体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在龙滩水库的不投饵网箱养殖,主养品种以鲢、鳙鱼为主,对网箱区及上下游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不投饵网箱养殖能改善水体透明度,降低BOD、COD含量,对降低TP也有一定的作用。

七、讨论与分析

2006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我国主要水库中约1/4的水库水质状况劣于III类标准;6.4%为劣V类,污染严重,水体功能基本丧失。其中中南、华东地区水库水质状况较好,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差。水质超标项目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说明我国水库水体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污染。我国水库水质状况恶化有多种原因,其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点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由水产养殖造成的内源污染正逐步显现,形成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共存、污染物类型多样的复杂态势。水库网箱养殖是内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其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投饵、排泄等原因造成水体中TP、TN增加,DO量减少,COD、BOD升高,而对水体的pH值、水温等影响不大。

八、建议

(1)积极开展水库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根据水库不同的水质类型,建立相应的负载力模型,限制养殖规模,合理布局网箱养殖区域。

(2)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避免长时间养殖带来富营养化和污染,保证水库水环境处于良性生态平衡状态。目前,我国水库中真正监测水质状况的不多,只有一些大水库有监测,但数据是不公开的,要遏制水库水质的恶化,必须加强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管和信息制度。

(3)推行健康养殖。选择合理的养殖品种,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搭配合理;选择优质的饲料,注重饵料的投放量和投喂方法,减少残饵对水体污染,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疾病预防意识,严禁使用违禁渔药。

(4)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索取水资源,最后必将得到自然界的报复,自觉树立“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潇波,高殿森.浅析淡水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6):50-51.

篇3

由于山区池塘少、面积小,池塘养殖没有经济效益,水库网箱养殖效益可观。网箱养鱼是利用竹、木、金属网片或合成纤维等为网身材料,装配成一定形状开放式或密闭式的箱体,设置在流水中,通过高密度的投饵精养或不给饵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达到高产的一种养殖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机动、简便、产量高及适应水域广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特别是一些大中型水库,为网箱养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网箱的设计

1.1网箱的结构与材料

(1)网衣。目前最广泛采用的是合成纤维,渔业上采用的有聚酰胺类、聚脂类、聚乙烯类和聚氯乙烯类等。在网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类,其中比重为0.94~0.96,能浮于水面,几乎不吸水,并有较好的强度,耐日照且价格较便宜。渔业上使用得最为普遍。

(2)框架。对于浮式网箱,一般用竹木或金属管搭成“口”字“田”形框架,用来固定网衣和使网衣张开成形。

(3)撑桩架。对于固定网箱主要用撑桩来支撑网箱,一般用圆木或毛竹打束好4个角桩,再在每个边上间隔距离打上间桩,网衣可直接挂在桩上。

(4)浮子。目前常用密封油桶、玻璃浮球、泡沫等作浮子来支撑框架浮于水面。

(5)沉子。材料主要有铅块、铁块、石块,将这些材料包装好不要露出棱角划伤网衣,在网箱中4个角用绳索系在框架或角桩上,压沉网衣,箱中央再放入一个稍轻的沉子,保证箱底整体下沉。目前也有部分养殖户用镀锌铜管焊接成“口”字型,四角用绳吊在桩架或角桩上,沉入箱中,其中大小比网箱面积略小一些即可。

(6)固着器。一般使用铁锅作为固着器,有时也可用2个桩来固定网箱,将绳的一端系在箱角上,另一端系在桩上,固定绳索一般要留长一些,以须水位上涨时,箱能随之上升。

(7)底部衬网。为了减小饲料浪费,可以在箱底铺上一些100目的密眼衬网。

1.2网箱类型

常见的网箱类型有浮动或固定式,水库等深水域中多用浮动式网箱。

1.3网箱的设计

(1)网箱的形状。网箱的形状有正方形、圆形、多边形、长方形。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正方形和长方形。

(2)网箱的面积。一般面积为9~36m2、96m2或192m2。

(3)网箱深度。网箱深度视养殖水体水深而定,应保证网箱底部在养殖期最小水位时不触到底泥。水库网箱有时可增加3~4m。

(4)网目大小。确定网目大小的原则是在不逃鱼的前提下尽量大。一般可根据体高的2倍小于鱼体周长的原则,选择网目大小要求破1目后不逃鱼。网箱应选择在向阳背风的深水库湾安置,一是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二是风浪小,减少鱼群应激反应。

2网箱养殖技术

2.1适合网箱养殖的品种

一般吃食性鱼类都可用网箱养殖,我们这里的水库网箱养殖目前最多的是草鱼、鲫鱼、鲤鱼、鳊鱼、鳜鱼。

2.2网箱培育鱼种

(1)网箱以聚乙烯单丝编织而成的网片经裁剪缝合而成,网目根据进箱鱼种规格面定,一般有0.5~1.1cm,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为12~32m2,网深2~4m。

(2)培育技术。夏花一般体长不应小于3.3cm,如果是分级饲养,夏花网箱放2cm左右的鱼苗,仔口网箱放5.5~8.0cm的鱼苗,单一品种放养方式。放养密度主要由箱的容纳量,出箱要求规格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灵活决定,一般人工投饲培育吃食性鱼,鱼种可按600~1 500尾/m2投放。投喂技术与池塘养鱼的投喂技术相同。 转贴于

2.3网箱养成鱼

(1)进箱鱼种规格。生产市场需求的商品鱼,进箱鱼种50~75g/尾,可养成750~2 000g/尾。

(2)放养密度根据水中溶氧量而定,只要网箱中溶氧量能保持在5mg/L以上,放养密度越大,单位产量越高。

篇4

论文 摘要 我国水库资源非常丰富,水库网箱养殖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发展无序、管理滞后、水质恶化等问题。研究了网箱养殖与水库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保持水库水域生态良性平衡的几点建议。

我国现有各种类型水库8 900余座,总水面超过200万公顷,占淡水总水面的11.5%,其中可养鱼的水面估计超过180万公顷,占全国淡水可养水面的32%。水库是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渔业养殖的主要区域,网箱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适合大水面的渔业方式,具有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的特点,水库网箱养殖能够最经济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水库资源。但是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强度的扩大,网箱养殖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凸现,养殖残饵、排泄物、渔药、死鱼、生活废物等严重破坏水库生态系统,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们对广西的水库网箱养殖进行了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水库网箱养殖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

1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水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箱养鱼后将会打破原来的系统平衡,对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在增加鱼群体总量的同时,还大量投入饵料;对非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增加了滤食性鱼群体总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因水库自身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积极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极抑制的作用。我们对广西龙滩水库网箱养鱼调研表明,至2008年初库区内共有网箱约3万箱,其中95%以上是放养滤食性鱼类,利用水库丰富的浮游生物进行养殖(俗称为生态养殖),放养吃食性鱼类仅600箱左右,年产鱼量约2万吨。2008年3月在水库上游2 000m和3 000m处曾对水样进行抽检,结果COD浓度为10mg/L、总P浓度为0.11mg/L、总N浓度为2.1mg/L、石油类为0.02L/L、高锰酸盐为2.4 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类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严重污染问题,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3类水质标准。但受库区移民就业压力和眼前利益的驱动,库区的网箱养殖将迅猛发展,3~4年内库区的浮游生物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那时养殖模式势必转为人工投料养殖。据刘潇波[1]研究认为,每投喂1t饲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现有网箱规模,每年将有2 000t的残饵进入库区水体,龙滩水库水质将受到严重污染。孟红明等[2]曾对我国主要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调查,认为水库水质总体状况堪忧,被评价的135座水库中贫营养型水库38座、中营养型水库40座、富营养型水库57座,分别占调查水库总库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水体富营养化将日趋严重。

2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溶氧量(DO)的影响

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DO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DO量是水库水质重要指标之一。水库水体DO含量受到2种作用的影响:一种是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生物呼吸;另一种是使DO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藻类丰富的水体中,光合作用放氧也可能使水中的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好氧和复氧作用使水中DO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部分散失在水体中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增加,若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另外,网箱养殖的鱼类呼吸要消耗大量的DO。因此,网箱区水体中的DO通常低于无网箱区。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水中DO量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可造成鱼类浮头、死亡。水库水体中DO的数0,除了跟水体中的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水温和水层有关,底层水中一般DO较少,深层水中甚至完全无氧,水体中的溶解氧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箱养殖可使这一现象加剧。水质良好的水体DO量应维持在5~10mg/L,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测,其DO分别为7.04 mg/L、 4.16mg/L 和3.84mg/L,显然米埠坑中游和下游断面的DO已低于安全界限4.9mg/L,这是由于人类的网箱养殖活动造成的。

3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生化需氧量(BOD)的影响

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消耗水中DO的量,称生化需氧量(BOD),BOD是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其降解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氨和水,第2阶段是氨进一步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硝化过程。BOD一般指的是第1阶段生化反应的耗氧量。在水产养殖中通常采用20℃条件下经5d培养后测得的BOD作为水中有机物的耗氧量。水库网箱养殖产生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物通常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分解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需要,部分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容易产生H2S、NH3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所以在DO较高的水库有机物分解的较好,鱼类的发病率较低。一般认为BOD小于1mg/L,表示水体清洁;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机物污染。据刘顺科等[3]对水磨滩水库网箱养殖的水质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生化耗氧量高于对照区,网箱养殖使水库水体的生化耗氧量明显增加。

4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

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水中各种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只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水中可被氧化物质的需氧量的总和。COD 与BOD比较,COD的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的时间短,COD不能区分可被生物氧化和难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量,而且化学氧化剂不仅不能氧化全部有机物,反而会把某些还原性的无机物也氧化了。所以采用BOD作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较为合适,在水质条件限制不能做BOD测定时,可用COD代替。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COD的影响与BOD相类似,其使水库水体的化学耗氧量增加。

5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pH值的影响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是水库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网箱养殖鱼类的生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对网箱养殖而言,pH值7.5~8.0的微碱性条件是较为理想的酸碱度。通常由于水库的水体较大,为天然的缓冲系统,因而其pH值变化幅度较其他参数小。水库的pH值变化主要与工业污染、酸雨(广西近年降水酸度pH值平均为4.9左右)、水生生物的活动、水温、空气中CO2分压的变化和底质中有机碎屑的腐解有关,正常的网箱养殖对pH值的影响不大,但在养殖活动中大量使用药物(如生石灰、漂白粉、盐酸等)、大量死鱼或富营养化发生水华等情况下,养殖区的pH值会升高或降低。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检,三断面pH值无明显差异。

6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

水体中的氮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化合物及溶解的分子态氮,TN通常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有机氮主要存在于各种有机细屑和鱼类的排泄物中;无机氮指溶在水中的各种无机化合物中的氮,主要是三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水体中的磷几乎都以各种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各项水质指标中,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诱因。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体TN、TP浓度密切相关,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剧,TN在0.5~1.5mg/L之间为富营养型,TP超过0.01 mg/L时,就可能引起富营养化发生,在网箱养殖水域,散失的饵料和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是投饵网箱养殖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高密度的投饵网箱养殖造成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我所于2006年对西津水库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无机磷和TP分别是非养殖区的1.25倍和1.67倍[4],网箱区水层中总TP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是P沉积的结果,这在有跃温层的水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7年区环保部门对施行网箱养殖的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王滩水库和青狮潭水库水质的检测结果是:水库水体为Ⅳ类水质,但是TN和TP超标、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网箱养殖产生的废物增加了水体营养物的总浓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水体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在龙滩水库的不投饵网箱养殖,主养品种以鲢、鳙鱼为主,对网箱区及上下游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不投饵网箱养殖能改善水体透明度,降低BOD、COD含量,对降低TP也有一定的作用。

7讨论与分析

2006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我国主要水库中约1/4的水库水质状况劣于III类标准;6.4%为劣V类,污染严重,水体功能基本丧失。其中中南、华东地区水库水质状况较好,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差。水质超标项目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说明我国水库水体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污染。我国水库水质状况恶化有多种原因,其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点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由水产养殖造成的内源污染正逐步显现,形成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共存、污染物类型多样的复杂态势。水库网箱养殖是内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其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投饵、排泄等原因造成水体中TP、TN增加,DO量减少,COD、BOD升高,而对水体的pH值、水温等影响不大。

8建议

(1)积极开展水库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根据水库不同的水质类型,建立相应的负载力模型,限制养殖规模,合理布局网箱养殖区域。

(2)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避免长时间养殖带来富营养化和污染,保证水库水环境处于良性生态平衡状态。目前,我国水库中真正监测水质状况的不多,只有一些大水库有监测,但数据是不公开的,要遏制水库水质的恶化,必须加强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管和信息制度。

(3)推行健康养殖。选择合理的养殖品种,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搭配合理;选择优质的饲料,注重饵料的投放量和投喂方法,减少残饵对水体污染,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疾病预防意识,严禁使用违禁渔药。

(4)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索取水资源,最后必将得到自然界的报复,自觉树立“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

9参考文献

[1] 刘潇波,高殿森.浅析淡水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6):50-51.

篇5

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均属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库,两库形成梯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两库常年平均水位相应库容7.9亿立方米(其中佛子岭水库为4.83亿立方米,磨子潭水库为3.07亿立方米),两库共有来水面积18.4万公顷。

佛子岭水库始建于1954年,可养面积1200hm2,1956年投放鱼种,1957年捕捞成鱼;磨子潭水库始建于1958年,可养面积466.7hm2,1960年投放鱼种,1961年捕捞成鱼,渔业利用50余年。由于两库地理位置同处于一个山区,同处一个类型的地带,所以水库的生态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气温、水温、溶解氧、各饲料生物含量和各营养盐类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水库渔产量有过高产的记录,也经历过低产的波动。

1.2渔业发展现状

两大水库的渔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捞,渔产量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为第二个10年。由于放养品种、规格的不适应,敌害种群的危害和防逃设备的不完善,致使产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阶段为第三个10年。针对上述出现的矛盾,不断完善苗种体系,完善拦鱼防逃设施,调整放养结构和积极发展网箱养鱼,使两水库渔业产量逐步恢复。1986年,佛子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达327.5t,均产达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的最高产量,达到140t,均产达300kg/hm2。第四个阶段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渔政管理因缺乏人员、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原处于主导地位的国营渔场因而处于破产倒闭状态。因此,水面处于抛荒状态,无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两库库区群众和渔场职工仅靠养殖网箱和捕捞少量存鱼和库里的野杂鱼来维持生产、生活。尽管如此,在水库的合理放养、合理捕捞、防逃技术、控制敌害鱼类种群、发展网箱养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大体可归纳为:①投放适应水库生长的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保证和满足水库鱼种投放的需要,并不断改善放养结构;②密切注意水库鱼类种群的变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敌害种群的发展和危害,使人工放养的种群始终占据优势,危害种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两库都有防洪的任务。因此,完善拦鱼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库渔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④拟定合理的捕捞强度,充分利用水体和鱼类最佳生长期,不间断地做好自然经济鱼类的增殖和保护工作。

2可持续性发展探讨

2.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渔业生产机制

应本着有利于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改变只向水库索取、不向水库投入的原则,改变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断产生利益矛盾的状况,既要能统又要能调。

2.2两库渔业发展潜力

2.2.1市场需求潜力大。我县目前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不到10kg,远低于全省25kg、全国34.6kg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因此,生产出绿色无公害优质水产品仍然会长期畅销市场。2.2.2可供开发利用的水面大。两库可养殖水面1666.7hm2,可用来进行天然投放、库湾养鱼和网箱养鱼。如果按天然鱼产量300kg/hm2计算,两水库每年的天然生产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进和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水库开发的新课题。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开发大水面一项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库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利用水库的自然优势,适当在水库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走高效渔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如佛子岭水库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和斑点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库水开展鳗鱼养殖,每年可产优质鱼700t,产值近5000万元。

2.3两水库渔业发展对策

2.3.1切实保护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目前,水库两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两库上游无任何工业污染,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我省当前少量存有的无污染养殖区域。因此,必须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或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大事来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库上游兴建工业厂矿,保护清洁水源,同时也要防止渔类自身污染,如网箱养鱼密度不可过大;三要强化渔政管理,严禁毒、炸、电等违法行为,对特种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场、索饵场,应建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

2.3.2合理放养主导品种。青、草、连、鳙、鲤、鲫、鳊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两库养殖的主要鱼类,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镇,这些品种与目前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而且还有相当的消费时效,消费既不会过剩,也不会过时。在对大型水库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应以这些鱼类的养殖为主,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鲤、鲫、鳊等优质鱼种的自然增殖与保护工作,使水库生物饵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调整渔业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体资源。当前,水产界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一要实现从追求单一产品(鱼)到复合产品的转变;二要实现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和量的统一;三要实现从只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在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努力适应生态条件的要求,从单一层次、单一产品的经济方式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复合产品的开发。在养殖生产方面,要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实行生态养殖,提供绿色产品。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种形式经营,包括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实现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体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休闲、游钓业。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决策管理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这就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同时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普及养殖新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开发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篇6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

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努力实现渔业增产、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结合荆门市渔业发展实际,我们认真研究,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渔(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为动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充分利用资源,狠抓养殖结构调整,实行水域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走出一条水产强市的新路。东风催帆帆竞发,渔业待起起宏图。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快”步伐: 

1、加快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荆门市渔业尽管规模较大,但多数仍然沿袭着粗放经营模式,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完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和发展十一大区域特色,即以河蟹、虾类养殖区;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甲鱼、乌龟等特种养殖区;黄颡鱼、大口鲶养殖区;斑点叉尾鮰养殖区;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鲟鱼养殖区;网箱养鳝养殖区;石头鱼、武昌鱼养殖区;银鱼、鮰鱼、鳜鱼养殖区;湘云鲫养殖区。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主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三是要调整品种结构。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要优化养殖模式。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优化种质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积极开发占地少、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扩大水产品外向度。“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建设苗种和成鱼大基地,重点建设沙洋、钟祥、掇刀、京山、东宝等地十个名优水产良种生产供应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要求,继续推进水产板块建设。二是要促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前景大的龙头产业化企业,如长湖启芸水产品公司、宋河楚龙兹露公司、漳河水产总公司、立光鲟鱼公司、东方实业公司等一批有基础、有发展后劲的水产加工企业和南湖渔场淡水鱼加工、东宝区牌楼镇杨家桥腌熏鱼加工厂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企业。使全市水产品加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三是要开发水产大市场。进一步扩大城东水产养殖协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使其吞吐和消化能力突破3万吨。同时,积极进军西部,建设好重庆活鱼批发市场,还要组织和引导各类水产运销协会、经纪人、运销大户举办并参与产销对接会、渔业博览会,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期货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 

篇8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篇9

二、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时速》中曾很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信念,将您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利用竞争情报将决定您的输赢。”[2]

(一)为企业风险提供早期预警竞争情报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以增加自己的反应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阅读早期信号就可以利用所剩时间预先采取相应措施,避开威胁。

(二)为企业决策提供情报支持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即市场环境动向、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信息。[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瞬息万变,而市场信息是分散和无序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因此,这些纷繁复杂甚至真假难辨的信息需要情报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搜集、加工和综合分析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三)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依据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是竞争情报。在技术立项论证阶段,竞争情报服务通过查新和专利服务,提供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在技术开发研制生产过程中,竞争情报能搜集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洞察技术前沿,解决技术难题;在新产品的营销阶段,竞争情报能通过市场分析,了解客户需求特点,以便使企业制定更切合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具体措施

新区成立,机遇和挑战并存,舟山群岛新区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健康发展?这也是新区图书馆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舟山企业具有一些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比如鲜明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的特色产业优势。舟山一直以来围绕“海”字做文章,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4]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1436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3.7%,增速高出全部工业2.5个百分点。[5]舟山企业也面临若干劣势。由于地处偏隅,信息闭塞,因此企业竞争意识相对不足。大桥时代到来,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保税区的批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挂牌,由此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势必引起企业间更大竞争。同时,舟山传统产业与宁波、象山等同种企业间也并存竞争。要想实现发展的稳步提高还需要借助外在推手,那就是情报。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资源建设入手,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涉海类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基础,而特色资源更是开展情报服务的生存之本。每所高校图书馆都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地域特色等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馆藏。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采集富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加工,形成了富有专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一些特色数据库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考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的优势资源。为适应舟山市特色企业的咨询需求,本馆自建中国海洋生物数据库,并刚刚完成《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分别建立论文库、专家成果库、视频库等资源数据库。收录文献类型以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报纸等文献为主导,兼收图像、音频、视频等声像型文献。本次海洋特色专题数据库目标数据量建设在5万条以上。该数据库的建设宗旨是为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人员、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等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源服务。同时,海院图书馆继续丰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特色馆藏资源,文献收集特别注重舟山本地和浙江本省相关海洋文献的馆藏工作,主要收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文献、海洋经济文献、海洋组织文献和海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文献。文献来源主要有本馆文献挑选、特色资料购买、网络资源组织、走访索取等几种途径。

(二)从专利分析入手,为企业提供技术预警和创新服务专利分析法是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一,专利文献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信息源;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应用某项新的技术之前,必须开展详细的专利文献调研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论证。即使在完成了新产品和技术的可行性论证之后,也还要利用专业文献进行必要的跟踪服务。第二,专利文献还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监视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活动,可以适时阻止对手专利申请成功,或抢先于对手申请同类专利;第三,通过对竞争对手企业专利的分析,还可以加强自身专利权的保护;第四,专利情报可以作为“预警”系统。企业通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的、个别的、零碎的专利情报进行加工组合分析,可以得到技术、经济的“预警信号”,发现并预知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剩余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产生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竞争情报。目前,舟山造船龙头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着手针对“新区时代”修订自己的发展规划。集团除了继续在整船制造上保持优势以外,还在努力发展船舶配件的生产研发,改变精密配件仪器需要进口的劣势,但是专利的查询和解读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浙江海洋学院在渔业、船舶等专业方面具有人才优势,如有必要,图书馆可以在企业和专业教师之间架起桥梁,针对企业需要开展新产品的专利情报跟踪和分析服务。[6]

(三)从科技查新入手,为企业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可行性分析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7]因此在进行科研立项和技术引进等工作时,科技查新至关重要。科技查新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科研立项;申报科技成果奖励;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专利申请;技术咨询(指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新产品开发、专题调研等)。科技查新服务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能为地方企业相关课题的立项、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等提供竞争情报服务。2010年1月宁波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浙江海洋学院分站建立,具有工学及农学类查新资格。经查,目前舟山有舟山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和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两家可提供专业的查新、信息检索、科技咨询、定题跟踪检索和产品市场分析等服务。[8]

篇10

 

渔业资源增殖具有增加种群数量、恢复已衰败种群和重建渔业的作用(刘海映等,2000)。我国内陆水域的增殖渔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即从“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大量苗种成功获得而发展起来的(邓景耀,1995)。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江河、湖泊的不合理利用或过度开发,普遍带来了水域污染、环境恶化、物种濒危、渔业资源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杨秋玲和刘其哲,1992;陈文祥等,2002),亟待对水生生物资源采取增殖和保护措施。本文概述了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并拟对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1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 

 

1.1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的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育种苗或捕捞天然苗种后,将其释放到自然水体中进行增殖,同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再进行合理捕捞的渔业方式。人工放流是世界各国增殖渔业资源的普遍方法,也是恢复和重建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张缉,2006),还可以为养殖提供优质的天然种苗(姜浪波,2005)。70年代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采取人工放流、有计划的增加和补充鱼类种群数量,可以有效地增殖我国大水面的鱼类资源。进入80年代,许多大中型湖泊、水库采取人工培育的苗种放流到水体,以充分利用天然饵料生产大型经济鱼类,放流苗种获得的产量已经成为大水面渔业产量的主体。 

1.2移植驯化 

移植驯化是将其它水域中优良的,又适于在这一水域繁殖生长的种类移植进来,经过驯化后使其在新的水域中繁衍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自然种群。将物种从一个国家引进到另一个国家则称为引种。我国已引进了百余种经济品种,最具代表性的有淡水的罗非鱼和海水的扇贝、牡蛎,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水产资源(胡晓龙,2006)。国内地区之间移植较为成功的例子有团头鲂、银鱼、池沼公鱼、鲴、鲤、鲫等优良品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自开展鱼类的移植驯化以来,由于理论基础研究滞后、缺乏科学引导和有效管理,频繁地进行鱼类的人工繁殖、近亲,导致多种鱼类的经济性状退化、遗传多样性丧失、爆发性疾病频发;或由于引种不当导致外来种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威胁土著种类。典型的例子是:云南一些水域的原有土著鱼类中,有30%难觅踪迹,有34.7%由常见种变为偶见种,余下的1/3也面临着衰退的趋势(郑王亚明和曹文宣,2006)。

1.3繁殖保护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陈大庆2003),其后果是:为了延续后代,鱼类进行自我调节,性成熟提前以增加补充量,导致种群结构趋于个体小型化和低龄化,渔产品的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李明德,2001)。我国自70年代便开始重视水产资源的保护问题,1986年《渔业法》的实施使得我国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繁殖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和渔业管理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制定各种鱼类的最小起捕规格、杜绝有害渔具渔法、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捕捞限额制度等一系列控制捕捞的措施,对鱼类资源起到了直接的保护作用。对鱼类实施繁殖保护还可以通过人为地保护和改良水体中经济鱼类的栖息条件和环境来实现。如:闸坝修建过鱼设施,保证江河洄游性鱼类的繁衍;调整水库调度方式,在鱼类繁殖季节通过人造洪峰刺激鱼类集群繁殖;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通过模拟天然繁殖的某些条件,建立半人工或全人工的鱼类产卵场;实行关键栖息地保护,如已设立的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就是对天然繁殖场的保护。针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面临资源衰竭的状况,有专家呼吁在赤水河或特有鱼类大多栖息、繁殖的支流上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并对一些濒危鱼类实施迁地保护(曹文宣,2000)。 

 

2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 

 

2.1江河增殖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阻碍了溯河产卵的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产卵。欧美国家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在大坝建造鱼道、鱼梯、升鱼机等过鱼设施。然而,我国拥有独特的鱼类区系组成,且洄游性鱼类不多,曹文宣院士强调:修建鱼道不是我国长江流域鱼类保护的有效手段。在沿江或坝下建立孵化场繁殖鱼苗,在主要江河设立经济鱼类放流站,进行人工放流是恢复江河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目前,我国江河流域的放流品种有四大家鱼等鲤科经济鱼类和鳜、中华绒毛蟹、中华鲟、胭脂鱼、罗非鱼、大麻哈鱼等名贵珍稀种类。一些特有鱼类如黑尾近红鲌、厚颌鲂、岩原鲤、华鲮等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相继攻破,对珍稀鱼类的保护和养殖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我国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令人堪忧的状况,刘建康和曹文宣(1992)提出,应针对长江不同江段制定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如:上游江段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有种为主,有必要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中游应保证主要经济鱼类的自然繁殖条件,加强珍稀鱼类的人工繁殖放流工作;下游应注意保持江水质量,控制水体污染;河口江段应规定幼鲟保护期,保护幼鲟资源。基于河口区主要渔业资源(凤鲚、、刀鲚、蟹苗、鳗苗、幼鲟)锐减的趋势,陈渊泉等(1999)指出应大幅度削减渔船数量,实施新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陈大庆(2003)提出应加强长江流域的渔政管理、保护渔业环境、建立更多长江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开展了持续的增殖放流活动和长期的渔业资源监测和增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湖泊增殖 

通江湖泊对维持长江中下游鱼类的种群丰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常剑波和曹文宣,1999),江湖之间建闸阻隔了江河中的鱼类进入湖泊肥育,直接影响了湖泊的鱼类资源。湖泊围垦使得湖泊面积日益缩小,环境容纳量减少势必会影响鱼类的资源量。70年代中期,针对江湖阻隔导致湖泊鱼类组成简单的问题,灌江纳苗作为补救措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胡德高和潘隐和,1979;李恒德和王勇,1987)。常剑波等(1995)总结了灌江纳苗的生态效益,并提出应将灌江纳苗作为恢复长江江湖洄游性鱼类资源的措施之一。湖泊采取人工放流可促进定居性鱼类的资源增殖。60年代中期在长江下游湖泊人工放流河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几乎绝迹的河蟹资源得以恢复。70年展了以四大家鱼放养为主的渔业模式,获得了很高的产量。进入80年代,太湖新银鱼的成功移植是湖泊资源增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典范,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移植银鱼的热潮。 

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护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戴解林和李亚白,2003)。湖泊可采取建立繁殖保护制度,坚持湖区增殖与科学捕捞相结合;湖区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水草群落结构;运用生物操纵、生态调控防治富营养化;采取退田还湖、污水截流、生态清淤等措施来改良水体环境。 

2.3水库增殖 

我国现有各类水库8600余座,总体上呈现分布不均、发展不衡,库区鱼类组成简单、自然资源量偏少的情况(范明生,2002)。一些水库的渔业利用不合理,渔产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使得我国的水库渔业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马波和熊邦喜,2002)。为了提高鱼产量、改善品种结构,水库鱼类的增殖显得尤为重要。

水库一般以放养滤食性的鲢、鳙为主,通过移植碎屑食性的鲴类和杂食性的鲤、鲫等经济鱼类,可使饵料资源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能改善水库鱼类的品种结构。对于凶猛鱼类,以往都作为敌害和清除的对象。而现研究表明,利用凶猛鱼类控制非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一方面有利于经济鱼类的增殖,实现从低值鱼向高值鱼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来调控水库生态系统。如:鳡鱼种群强烈的生态作用与种群数量的快速操控性能,在具适宜自然环境的大型水库可用作维护良性水库生态系统的有效操控手段;大型水库适度增殖鳜鱼,抑制底层及沿岸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对延缓水库富营养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旭方,2006)。90年代以来,依据水库类型和生态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增殖途径:小型水库通过施肥以提高初级生产力,投饵精养为主;大中型水库以资源保护与人工放流相结合,同时采用水面分室利用的生产对策,发展围栏、流水、网箱养殖;开发新品种的驯养,移植驯化优质的短食物链种类,如公鱼、银鱼、匙吻鲟等(乐佩琦,1994)。胡传林等(2005)指出,水库渔业今后应朝着与生态系统多功能协调的方向发展:即依据水库的功能定位,选择合适的水库渔业发展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水体生物资源,又保护水质,同时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近年来,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应当引起重视。其一,不合理的增殖或盲目移植驯化导致天然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其二,一些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必须借助于人工增殖放流的手段来恢复和重建,但有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滞后,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现状与资源恢复的需要还有所差距;其三,管理机构分散、体制不健全等因素使得一些开放或半开放的水域得不到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其四,过度养殖和水环境的恶化普遍导致了水体渔业功能和产量的退化,保护环境与发展增养殖之间的矛盾日趋显著。 

3.2建议 

3.2.1加强科学研究 合理增殖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的增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前期调查、对象选择、增殖技术、效果评价、配套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涉及到科学技术问题。科研单位应继续深入增殖放流的科学性研究,在苗种优选、放流跟踪评估、种群遗传资源保护、种质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建议生产单位和科研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进行科学地引导和示范;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渔民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实践;加强天然水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动态变化的监测,以便管理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资源利用和增殖保护对策,更科学有效地增殖渔业资源。 

3.2.2完善科学管理 促进增殖渔业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1 蓝色国土基本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国土资源现状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水域资源丰富,我国的海域和滩涂在40m等深线以内面积占6300万hm2,内陆还有接近666.7万hm2的天然水域,面积占到陆地面积的1/3左右,而耕地面积的一半恰好等于可有效利用的“蓝色土地”。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伴随着全国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海洋“赤潮”与淡水水域的“蓝藻”危害频发。这一大片极具开发潜力的“蓝色土地”,目前基本被撂荒了。

2 种水-更有效的增殖放流

所谓种水,就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向水里投放鱼苗。每放1条鱼苗,就好比种在地里种1棵庄稼,其实质是改变传统只单向索取水产品而不投入的模式,采取向水里播撒鱼苗、贝类、藻类等水生动植物的人工增殖的方式,把水域当作土地看,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之后,再捕获上来。通俗地讲就是先“种水”,再收获,把水域当作土地一样对待。

向天然水域人工投放鱼苗的做法,称之为“增殖放流”,由来已久。其内涵即合理利用水资源,增殖放流“净水鱼类”、“以渔保水”;形成良性生物净化链,通过鱼类滤食水体浮游生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而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效机制。

世界上最早开展“增殖放流”的国家是法国,始于1842年。据相关报道世界上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的国家已有94个。水生生物资源的人工增殖,明显增加了自然水域的产出,也显示出了耕种蓝色国土的巨大潜力。

对于我国来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有组织的增殖放流尚属于试验阶段,规模也较小。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就是所谓的面源污染,使用的化肥通过雨水的冲刷,流入江河,导致水里的氨、氮、磷增多,进而导致藻类疯狂生长,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失衡。

3 威海市重要水源地需要生态渔业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威海市水资源需求激增,而威海市又是水资源紧缺地区,这就导致了许多水库功能发生重大转变,近2/3的水库已经开始向城镇供水。因此,如何保护好水源地水源,今后如何保障水资源与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市水库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网箱养鱼在威海市大中型水库发展高峰期,1996年网箱养殖面积已占水库渔业总产量一半以上,达到20余万m2。同时,取得较好效益的施肥养鱼、围网养鱼等精养方式也在部分水库推广。但由于实行人工大量投饵或施肥,如控制不当这些养殖方式极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从而影响到水质安全。为此,威海市主要水源地水库如文登市的米山等6座水库,从2001年起全面停止发展网箱养鱼。部分主要水源地为确保供水安全,水库管理处还主动关停了在水库中游可能造成污染的养猪场。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力地保证了各个水源地水质始终处于安全达标范围。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生态渔业之路变得尤为重要。

4 种水的三大效益

4.1 可以大大促进渔民增收

据权威部门研究,“增殖放流”内陆水域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8,在海洋中的投入产出比为1:5,十分可观。如果国家加大对水域的资源增殖资金投入,好比为农民提供种粮补贴,将会从根本上增加广大渔民的收入。当种水的巨大产出效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时候,必将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蓝色国土的耕种上来。

4.2 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向水中投放的以藻类为饵料的鱼类,可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疯长,从而净化水体。据专家测算,淡水中的鲢鱼和鳙鱼每增加500g体重,可分别通过滤食浮游植物从水体中吸收氮14.9g和14.5g、磷0.85g和0.6g、碳60.75g和57.85g。可见,耕种蓝色国土时,投放鱼的品种若选择合理,可有效改善水域环境。

4.3 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研究显示,人们日常生活1/3的食物蛋白质为水产品提供,而我国天然水域的产出大幅降低,甚至不到20世纪70、80年代的1/4,可见其仍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天然水域中的鱼多了,就好比是增加大量天然安全的粮仓,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物储备,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4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与恢复为基础,使渔业经济的常规发展转变为持续发展,把经济活动和渔业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达到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目的就是生态渔业的要义。它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资源系统的生态平衡;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达到对渔业自然资源深层次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使渔业真正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 增殖放流:威海市水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

增殖放流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高效生态渔业措施,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5.1 大力发展保水渔业,加大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

大力发展保水渔业重在重新调整该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有效减少水体中藻类的生物量,保证水质安全,以充分发挥滤食性鱼类的“生物滤器”功能。所谓保水渔业,通俗地讲,就是“以渔治水,以渔养水”,即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适当的鱼类进行人工放养的一种渔业生产模式。保水渔业的另一方面,是从水质保护的角度来确定渔业环境容纳量,进而提出最佳的渔业规模和生产方式。发展保水渔业,本质是中心的转变,即从“以渔业为中心”转为“以水为中心”,在确保水库水质良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获取渔业的经济效益。

5.2 继续进一步探索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威海市已经采取的措施有:各水源地水库根据自身浮游生物状况,合理投放一定数量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同时制定合理捕捞量,利用滤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的摄食来控制水体中藻类密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大中型水库全面推广节粮、高效、无污染的太湖银鱼。目前已在多数水源地水库移植成功。由于银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不仅能增加产量和收入,而且可将其作为判断水质优劣的指标生物;积极引进和推广有着水中“清道夫”之称的鲴亚科鱼类。近年来,水源地水库先后引进了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等刮食性鱼类,对净化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适当引进一些高档肉食性鱼类,例如鲈鱼、梭鲈等。利用生物食物链关系,用肉食性鱼类控制水体中的野生小杂鱼,对于维持水体浮游生物稳定具有很好作用。

正是得益于以上措施特别是生物调控技术的应用,威海市所有水源地水库多年来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一半以上水库水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对于保障居民安全用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勾东博.生态渔业――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 李继龙,王国伟,杨文波,等.国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 ,27(03).

[3] 史建全.浅谈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青海科技,2009(03).

篇12

2012年,我国的渔业科研机构数为110个,共有从业人员6939人,科技活动人员5015人,目前的科技活动收入有15.76亿元,平均每个机构143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为22.7万元。2012年发表科技论文2335篇、著作52种,授权专利301件,平均每个科技人员人均科技论文0.47篇。完整的水产教育、科研、推广机构体系的建立,使科技对水产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池塘大面积综合高产养鱼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大水面“三网”(网箱、网围、网栏)养鱼和资源增殖、施肥综合配套养鱼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确立,以及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水产养殖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到256.7万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5%,养殖产量1866.4万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70.6%,产出效率远高于其他生产方式。

而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代表的养殖装备科技成果的应用,则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池塘养殖密度。颗粒饲料机、膨化饲料机、投饲机的研发成功也保证了全价配合颗粒饲料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养殖集约化程度与经济效益。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较快,部分城市郊区和商品鱼基地的池塘养殖生产中,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随着高密度水产养殖业发展,2003年-2008年的5年间,我国水产品因病害致损量增加6.4%,直接刺激了渔药产业发展,我国渔用药物产值从24579.17万元增加到109824.38万元,增加了3.1倍,年均增长率34.9%,渔药产值在渔业经济总产值当中的比例从0.04%提高到0.11%,其在渔业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从0.19%提高到0.43%。近年来,在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药物研发、致病机理和防控路径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对健康养殖氛围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冰温和微冻保鲜、速冻加工、鱼糜生物加工、低温快速腌制、糟醉、低强度杀菌和鱼肉蛋白的生物利用等加工技术的推进应用使得大宗淡水鱼加工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助推了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

总体上,科技进步提高了水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测算,1990年-2007年,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60.87%,表明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

科技基础薄弱,技术瓶颈问题突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进入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其高效健康发展将有赖于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持。但目前,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仍存在一些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整个产业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

鱼类育种水平不高

种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大宗淡水鱼产业的良种化水平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BLUP法育种方面仍存在滞后。由于育种理论及方法上的研究不足,我国在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机理方面缺乏系统研究,高效、定向、多性状的现代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这主要体现在:基因育种进展较慢,在新的基因启动子、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滞后,难与国外大规模的模式生物鱼类的研究相比。在鱼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和基因打靶实现转基因定点整合方面研究尚不成熟。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大宗淡水鱼类良种培育中尚属起步。过去受计算工具限制,在育种上有很大实用价值的BLUP法的应用较之国外晚了20年。

养殖设施工程化水平落后

在各类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集约化、工程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我国小规模、大分散的池塘养殖特点决定了现有养殖条件与养殖设施向着工程化方向发展在实践中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首先,我国养殖池塘多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利用,大部分池塘老化淤积问题普遍,水污染问题突出,养殖户主要靠换水、机械增氧和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好水才能养好鱼。在水质状况不佳的状态下,养殖鱼类会出现应激状态,造成病害多发,药残控制和品质管理困难,也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

其次,传统养殖池塘规模小,池塘布局仅有提供鱼类生长的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不具备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水质检测等功能。总体上看,我国养殖池塘现代化、工程化、设施化水平较低,养殖环境生态化调控手段不足。

第三,对资源消耗型的水产养殖的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养殖户普遍使用投饲机、增氧机、水泵、清塘机、网箱、温室等,但在饲喂、摄食等环节的精准化程度低,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装置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产养殖用水与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冲突将日益加重,水产养殖水质性缺水的局面会逐渐加重,目前水体处理技术缺乏实用性、集成程度不高、成本增加,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规模水产养殖用水难题的技术尚未攻克。针对养殖水域污染的研究和改进技术还基本处于空白,针对池塘底质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病害防控技术体系面临挑战巨大

随着气候和水体环境变化和养殖模式的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淡水鱼类各类病害呈多发态势,新问题和新特征不断出现,病害成为导致养殖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与日趋严峻的病害防控形势相比,我国在疫病预防、检测、渔药科技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

1.新生疫病防控缺乏前期工作基础

目前,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害仍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养殖户。长期、大量用药,也导致病原产生抗药性,加大了防治难度。一些未曾报道过的病原近年来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如锦鲤疱疹病毒以前只危害观赏鱼锦鲤,近几年在北方鲤鱼主养区爆发该疾病;鲤疱疹病毒II型以前只危害金鱼,近几年在我国中东部鲫鱼主养区肆虐。对这些新生疾病的机理和传播途径之前缺乏前期研究基础,因而在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新生疾病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产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这需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要未雨绸缪。产、学、研各部门应协力攻关,及时防控。

2.疫苗、绿色渔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不能满足需要

为保证水环境健康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是要减少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疫苗和高效绿色渔药的需求会逐步增加。目前,大宗淡水鱼适用的商品化疫苗只集中在草鱼上,主要包括细菌、烂鳃和肠炎三联灭活疫苗及草鱼出血病减毒疫苗。其他大宗淡水鱼则为空白。疫苗研制需以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难度大、耗时长,需要大的投入和持续支持。其次,我国高效、绿色渔药的研制进展缓慢,禁用渔药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时跟上,也尚无一例成功获得产品批文与生产许可。渔用化学药物至今尚未形成自主产品系列,专用型渔药研发不足,杀虫剂研发生产薄弱,抗生素的研究速度已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耐药性问题。中草药研究薄弱。总的来说,这与缺少科技投入、缺乏人才有着直接关联,但也需要整个产业从养殖方式上进行彻底反思。

3.药理学、药物安全使用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

目前,很多渔药缺乏严格而全面的毒理学数据等,用药规范等方面资料缺乏,养殖领域滥用药物情况严重。对渔药残留控制的基础科学研究、药物残留标准制定、检测方法等重视不够。

饲料营养开发不足

水产饲料业发展目前面临着原料紧张、原料价格高涨的问题,降低饲料成本和确保饲料质量是水产科技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中国水产饲料行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与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晚40年。与渔药和疫苗研究领域的情况类似,在饲料营养的研究方面也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善、配方水平不高、基础研究滞后的问题。大宗淡水鱼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营养需求、主要原料消化率、饲料加5535艺等基础数据,水产动物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不同淡水鱼类代谢、生长等分子调控机制和与养殖模式相适应的饲料配方与投喂技术的研发都比较缺乏。

配方技术是水产饲料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解决饲料成本高和废物排放问题的关键性技术。日本、挪威、美国等国的养殖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在1.0-1.3之间,其他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总体水平达到1.8。由于我国对水产品营养需求的研究不够,基本数据空白或残缺,技术盲点多,使水产饲料业配方粗糙。我国的饲料添加剂绝大多数是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据产业经济研究室调查,饲料业对提高饲料中蛋白含量、减少原料污染、有效资源的开发利用、饲料配方的优化技术和成本控制技术、设备升级改造等需求强烈。

加工技术仍显薄弱

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取得了明显提升。总体来看,在淡水鱼加工业方面,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是淡水鱼加工增值和成本控制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加工下脚料以低价提供给鱼粉和鱼油生产企业,其中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灰分等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企业急需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的副产物深加工产品。其次,劳动力节约型加工机械缺乏。目前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加工企业希望通过开发鱼体分割设备和干燥效率高、成本低的干燥技术和装备,解决鱼的剖杀、去鳞去腮去内脏、风干等工序的耗劳多、人工费用高的问题。第三,开发运输、贮藏中的常温保存和品质控制技术,减少存储费用,延长货架期。第四,开发淡水鱼糜加工新技术、开发调理加工产品。解决淡水鱼糜生产中耗水量大、废水量大,鱼糜凝胶强度低、土腥味重,蛋白易冷冻变性、易凝胶劣化、保质期短等问题,开发骨肉高效分离技术、节水技术、淡水鱼糜抗冷冻变性技术、脱腥技术、胶凝技术、重组技术等加工技术;以淡水鱼糜为原料,开发耐贮藏、适合加热的方便鱼糜系列产品等。

科技体制机制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

农业科学研究属于溢出效应明显的需要政府支持的领域。在我国,水产科技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国家级的科研院所。改革开放以来,水产科技体制经历多轮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轨,但体制不顺、激励偏差、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针对产业存在的重大技术性瓶颈问题,在国家科技重点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十―五”和“十二五”期间,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聘用岗位科学家25人,设立30个综合试验站150个示范县,以点带面,重点解决大宗淡水鱼类优质高产、模式升级、提高养殖效率、延长产业链等技术问题。体系运行6年,已经在新品种培育、新养殖模式构建和养殖设备研发、新渔药研发、鱼病研究和快速检测技术、营养需求研究和投喂模型建立、开发加工系列产品和产业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及产业经济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毕竟产业技术体系并没有撼动原有体制,而更多的是在机制上做文章,理顺科技体制机制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

多头管理

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构架庞大,从中央、省级、地市级(甚至区县级)都有农业研究、教学和推广机构。此外,综合性研究院和大学有涉农研究,实力较强的涉农企业研发力量也在壮大。从管理部门来看,至少有十多个部委有涉农科技投入。

多头管理而又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容易造成多头申报、一题多报,导致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有限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而科研“项目化”则带来了科研行为短期化,一些好的研究方向得不到连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科技人员预期差,只得跟着经费和项目转,甚至导致科研积累的丧失。整体上看,科研投入是增加了,但投入效率不高。

行政化割裂

教育、科研、推广三者有各自的基本功能,但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除了将一部分特殊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机构外,一般尽可能着力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机制。美国、日本等国家注重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建立一体化机构体系、将科研教学活动下沉的方式,将不同职能统一到一个体系之中。在美国,大学的渔业学院或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技术推广任务,这些研究所构成了美国渔业最主要的科研力量。每个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特色并将研发成果直接与基层的生产对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单纯是推广,而是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农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方法,加强了教育、科研、推广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到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