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教育实习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教育实习自我总结

篇1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篇2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是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要求,是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本文将从分析当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手,探讨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原则和途径、方法,以期为拓展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主体特点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主体即当代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同时又处于为特定的教师角色做准备的职前培养时期,因而具有独特的师范特质,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构成了当代小学教师教育师范生的独特特点。这些独特性为其实现自主训练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依据。

(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当代小教专业师范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22岁

左右,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一

代。其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身体协调性、灵敏

性及耐受性强,这一特点奠定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的生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发展。

在现代大学生活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作为小教专业的师范生由于其所处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及所将从事的教师职业与担当的使命,更能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途和责任,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增多,自主自立意识强烈,渴望独立地走自己的路,为将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这一心理基础之上,传统的以外在强加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只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由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以准教师的身份置于训练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自主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三)兴趣广泛,求新求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利用,他们的知识面、视野较过去更加开阔,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特点为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以有效提高小教专业学生技能的自主训练质量,达到目标,提供依据。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当前社会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但是,在这种多元格局中,在我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客观环境条件下,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仍居主导地位。一方面多元的价值观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把握教育教学理念时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其主流价值的主导,有利于增强其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为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趋动力。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原则

(一)序列化。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习得与熟练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长周期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因此,在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中必须贯彻序列化原则,在职前教育的整个阶段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据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由易及难、由单一至综合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主要进行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的训练;二年级,抓好教学工作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教育反思技能的训练;三年级,以课程研发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训练为主;四年级,强化教育研究技能的训练及各项技能的综合、提高训练。这一序列化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开始大学学习生活时成竹于胸,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持续开展的自主训练,逐步提高自身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另外,序列化原则还意味着通过训练在技能水平要求上的层次性、递进性。学生在自主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全面掌握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要达到发展要求,即技能掌握运用熟练,为终身发展、成长为优秀教师奠定基础。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当今时代的精神特征。开放性教学是当前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在训练内容、途径、方法上做到开放、多元,拓展自主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寻求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途径与方法。

此外,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其职业技能的职前培训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它与人职培训和职后培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开放性原则还要求做好职前训练与人职及职后培训的接轨,即职前训练不能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风景,而应当走向小学“实战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整体性。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中,学生的训练是被动、有限的,不同技能的训练缺乏联系,重点在“三字一话一画”等基本功,智力技能等训练被弱化,学生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小教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中必须确立整体意识,从全局角度来考虑,既要熟悉每项职业技能的特点,又要把握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自主训练在内容、途径、方法上的系统性,实现技能水平的平衡发展。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其他各学科课堂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的自觉性、自主性。如,在口语课程与写作课程中强化听说表达技能的训练;通过艺术课程和书法课程来实现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则在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当然,每项技能的训练并不能因课程的不同只机械地进行分类训练,还要把握课程与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方面联系,善于思考、多做总结。比如,在每位教师授课过程中,仔细观察、体会教师是如何导课、设计、讲解、小结的,又采用了什么样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有什么优点,如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等等,并做好总结笔记。课堂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就会在这种不断的思考、分析中得到潜在的提升。此外,还应抓住课堂训练的机会,多实践、多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自主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转贴于 课外训练则是指在课堂以外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来加强自主训练。比如,很多学校都建有包括有艺体教室、书法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内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专门的场所,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建立一个专门的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技能训练中的心得或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集教育名言,多做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教育教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每学期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讲座,汲取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发展新动态;通过到小学的“观摩”、“见习”、“评课”、“实习”等活动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着重教育教学的领域,突出师范性的培养;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与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相关联系的各类竞赛,以赛促训,以赛强训……

总之,将课外训练与课堂训练相结合,使自主训练的内容与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实现与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师职业技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构建起自 主训练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长足的保质保量的训练与发展。

(二)个人分散训练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

个人分散训练是学生训练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可以根据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促进技能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比如,通过临摹字帖,利用小黑板练习“三字”;晨起在校园一角朗读练“一话”;做家教练教学工作及管理技能;写教育教学实践的心得、总结教学反思技能;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撰写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强化教学科研能力等。

个人分散训练的同时还应当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因为,学生之间通过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活动对其成员的智力、能力等发展有着积极的重大的影响。群体的感召力将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心理能量。譬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到诸如书法协会、教育协会等各类社团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按一定人数组成若干自主训练小组,定期在组内进行演讲、说课、上课、集体备课等演练;推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辅导员助理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成立如舞蹈、器乐、写作等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在群体活动中相互激励,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三)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各项技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因此,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单项的、个别的技能训练,根据其性质、特征,依循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规律,由易及难、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在夯实好这一基础之上,贯彻整体性原则,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如,教学工作技能可先将其细化为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总结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专项逐项训练,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把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就可望有效地达到小学教师各项职业技能的形成和优化。

篇3

一、研究背景

自2000年以来,在高等教育普遍化的形势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看齐本科“学术性”“综合性”教学模式,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弱化,甚至缺失。英语教育专业受其本身语言学科的影响,更加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忽略了“师范”这一重要的专业特征与专业价值体现。事实上只有围绕专业价值去塑造、构建满足学生成长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有基础英语教育对英语教育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1]。在此形势下,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2014年初重新修订了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要求,对英语教育专业进行课程、管理全方面改革。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2014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展开,在2014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开设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每15~18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名德育导师、一名校外职业导师。此课程的在校培养为校内学习的前两学期,校外见习为第三、四、五学期,第六学期教学实习。

二、具体实施

(一)实验目的

此模式旨在通过调查导师制下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效果、师生评价等方面,以此切入,探索现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探索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与合理性建议,继续深化中、小学教育英语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符合时展的英语教师人才培养方案[2]。

(二)实施对象

以我院英语教育专业2014年级学生、2013年级学生作为本实验的实验组与对比组,实验组学生人数为119人,对比组124人。本调查问卷统计于2014级学生完成在校前两学期的校内实践学习之后,2013年级英语教育学生并未开设此实践课程。

(三)实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分为实践技能、英语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英语教学理论三个部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自我评价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师职业技能,经过导师指导,训练效果明显的教师技能项目依次为:说课、教案设计、板书、简笔画辅教、课件、组织教学、电子白板的使用、课件、英文歌曲教唱。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开设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比组,认为可以胜任说课项目的学生仅有5.9%,有45.6%的学生认为其说课能力比较好,33.7%学生觉得自己的说课技能还过得去,而有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说课技能较差,不能胜任此项任务。而实验组的学生经过导师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点拨与指导之后,表示自己具备很好的胜任说课任务能力的学生占65.8%,较好者占22.7%,能力一般的占11.5%,能力较差的为0%。在教案设计、板书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提升的突出效果。提升程度最低的为英文歌曲教唱,部分学生认为与其自身音乐素养与基础有关,其先天因素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技能提升[3]。

(二)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自我评价

本部分调查围绕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运用能力的体现展开。如表2所示,对比组仅有10.9%的学生对自己的语音面貌满意,24.4%的学生认为语音面貌较差。导师制实验组有47.1%的学生对自己的语音很自信,而认为自己较差的仅占4.2%;而英语书法项目在实验组的数据体现上更为明显,6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书法很棒,22.7%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书法不错,没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差。在没有经过导师指导训练的对比组仅有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好,4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一般,甚至5.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较差。在表2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笔译的对比数据显示,对比组比实验组更具优势,但主因在于2013年级英语教育学生经历了比实验组学生多一年的校内专业课学习,且积极准备并参加了大学英语A级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问卷调查时2013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口笔译专业课的学习。由此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语言的学习是以量化为基础”这一真理。

(三)学生对教学理论与课程标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表3中,仅有“英语教学法”“幼儿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两项考察内容。从数据可以看出,到问卷统计为止,尽管两组学生的校内学习尚未涉及这两项内容,但是对比组的考察结果仍然优于实验组。对比组有11.3%认为自己对英语教学法的掌握与应用很好,而实验组仅有5.9%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应用英语教学法;同样,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情况,对比组有16.1%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所掌握,而实验组仅有7.6%。据教师调查发现,两组学生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教学法并掌握课程标准基本情况的学生基本上都有社会实践经验,即参与英语培训机构、课后辅导班教学,或者从事英语家教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校外实践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英语基础知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理论、指导标准的掌握情况。从数据结果来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师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通过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培养,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英语教师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据看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更科学地配合学生的校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充分保证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经历,必须由校内专业导师、校外职业导师对其见习经历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引导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自主要求

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导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学生在入学前对未来职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样对教师职业也只是停留在学生对所接触各类教师的感性认识。所以,导师要在学生入学后,帮助学生转换职业身份意识,将职业教育贯穿始终。让学生了解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教师职业,从“教”的角度来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之中。

(二)科学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突出师范特色

我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贯穿高职高专学生三年培养始终,通过合理配比前五学期校内学习中的其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能够科学实施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践学习与实践养成,充分保证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经历。课程开设的前四学期周课时为2课时,第五学期4课时;第一、二学期主要体现为校内教育见习,由校内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与课堂教学活动模拟;第三、四、五学期为校内、校外见习相结合,每学期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一周校外职业体验;第六学期进行教育实习。需要注意的是,每学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都要根据本学期其他专业课的开设进行辅巩固学习与技能训练掌握。每学期有不同的职业技能达标标准[4]。

(三)制定监督和激励机制,保障导师制下英语教师

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与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计划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体系。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学生,导师自评、互评,学生评导师的定期总结评估。在合理建构导师工作量核算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奖励机制,以导师的工作量、教育质量来对导师进行奖励与鞭策,并且与奖金、评优选先、职称晋级相挂钩,以激发教师对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导师工作是学院教职工参加承担育人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监督小组,每年将对导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导师工作意见。具体考核办法可以参考如下:1.监督组评价每学期由监督组成员对导师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依据导师的工作记录、开展活动的记录、对学生的情况记录,指导的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2.受导学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的学生评价。依据学生自己对导师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自己的专业进步程度,以及导师的严谨、价值等方面进行。3.导师互评每学期进行一次的导师间互评。通过导师的自我总结和交流,根据各项条件综合考量。导师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生评成绩优秀的导师,对没有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生评、导师互评中成绩不合格的导师,以及工作失职的导师,要加强教育管理,严重者取消导师资格。

(四)建立情感枢纽,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导师制,无疑为现有的教师人才培养又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因素,返璞归真,回归了手口相传的师徒制。所以,如何以情感为枢纽建立起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导师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导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课堂、课外互动。导师建立微信群,随时关注学生动态,进行小组讨论、上交,查阅作业;还可以建立“导师+学生”团队,利用互联网共同完成教学、科研、技能提升等任务。在一点一滴中,导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助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加深同门情谊,使得这样的情感成为一种向心力,大家共同努力实现学业共赢。

(五)注重深化院校合作,实现人才共同培养

高职高专无疑是早期英语教育与小学英语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但是职业岗位才是英语教师真正成长的地方。导师制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意深化院校合作,高职高专院校务必做到,在有序开展正常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到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进行职业考察与体验,为学生将理论实践于课堂提供机会,并且要紧密联系校外基础教育一线单位与教师,开展广泛合作,共商共议英语师资培养的有效办法与合理措施。所以,建立校企合作,聘请校外导师是确保学生圆满完成职前教育,成为一名毕业即能冲上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5]。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英语教育专业教师人才的培养需要院校建立起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四个方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幼儿园、小学、初中、培训机构。校外学习方向的选择由导师根据学生素质提出参考意见,学生自主选择为原则。在校外实践学习开展期间,校内专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校内外实训。学生就业前,导师应配合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协助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6]。总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养成应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即教育教学、日常生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英语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改进训练方法,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以批判性继承、改革性创新的思路来不断完善、规范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实现为社会输出优秀英语教师这一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97.

[2]苏福宝.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调查分析:以柳州师专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3(6):47-49.

[3]蒋海春.高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5):58-59.

[4]邵光华.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宁波大学学报,2011(1):15-20.

篇4

对未来教师形象的不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不同选择与标准。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长期处于知识本位和技能本位取向下,往往不自觉地认为师范生的发展置于学科内容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和技能掌握的成熟度上。与之相对应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范式便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仅局限于一种寻求知识(knowledge-seeking)的评价活动。基于知识的评价,其出发点是检测未来教师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相关概念、原理等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的有限运用能力。一般而言,基于知识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都是用统一的、绝对化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指标,其评价方法也主要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单一化的量化考试。这种课程评价有其积极意义,能够引导未来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也容易导致未来教师在知识掌握与运用在低水平徘徊,缺乏反思与觉醒意识。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基于“行为目标模式”为理论指导,旨趣倾向于预测控制、科学量化,只重结果。这种评价模式忽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对象在未来是要从事心灵世界或主观世界的教师,而不是培养面临客观世界的技术工人。基于其特殊性,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生成的、开放的,是在特定的情境框架内教师教育者与师范生进行对话的意义建构系统。在这种意蕴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同样具有生成性、情境性和多元性和非线性等特征,课程评价不再以单维、线性、机械的方式发生,而是一种“鉴赏”、“解释”或“存在”。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更加强调多元化、质性化和主体性的评价,即从注重师范生对课程知识的机械记忆、掌握、理解转移到注重师范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诠释、质疑、批判上,从而促进师范生能够真正地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意义建构和生成,成为具有批判反思和自觉意识的未来教师。

一、作为“鉴赏”的多元化评价

美国美育与课程学家艾斯纳(Eisner,E.W.)认为,课程评价由于过分地强调认知性评价而缺乏美感。特别是,现实中认知性的评价标准出现偏差,过分强调逻辑标准、推论等形式的量化评价,从而忽略与美学相关的“隐喻和诗意”以及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觉的思维形式。正是由于这些思维形式的缺失导致学习者感受和思想的刻板,妨碍学习者鉴赏课程过程中那些最具隐喻性思维模式的事物或观念。因此,他认为评价需要考察学习者是如何在经验中建构意义的,并将评价理解为一种鉴赏(connoisseurship)。鉴赏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审美性和意义诠释过程。在这种理念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更加倾向于作为“鉴赏”一种多元化的评价,反对将师范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下,按照某一种价值观来要求师范生。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规定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上,而是融合在这些知识对问题情境所展开的“反思”以及针对问题情境的价值判断。这种反思或价值判断是具有缄默性、个体性、情境性的,需要重新解读、选择、取舍、融合广泛的理论知识所形成一种知识,不同的师范生所表现出来气质都具有差异性。要将对师范生的评价视为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以鉴赏的态度,渗透审美的视角,通过专业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寻找师范生发展中的细微变化。因此,这也决定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弹性化。首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师范生的差异性。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最基本的规范和统一要求,这样可以使未来的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有规所依”。但是如果仅仅是以这些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那么我们最终看到的是师范生统一化生产线的批量性结果,而差异仅仅表现在分数和等级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图式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内化、新信息的加工途径以及生成的结果图式上千差万别。在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受师生个体差异性的共同影响。

这意味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不存在唯一的、统一的或固化的标准,而应该确立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多重标准,反映出知识的不确定性和主体建构性,即强调充分尊重师范生的个性差异,反对将未来教师培养成统一化、标准化的技术工人。另外,不同的师范生个体对于知识或教育教学理念、情境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和见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式。例如,不同师范生所教学科不同、学习经历、认知风格等都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在遵循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尊重未来教师教学个性的培育和发展。如果在课程评价上能够反映教学的创造性、强调师范生的参与性、杜绝结论的绝对性,从而促进未来教师的智慧彰显和属于自身的教学风格形成。其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师范生发展的完整性。在现实中,对师范生理念、情感、价值、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被消弭,主要是将师范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师范生往往迫于考试的压力,而战战兢兢,为了分数而学习,最终导致“背完、考完、忘完”现象的发生。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该是基于师范生发展完整性的多维度考察,关注师范生的教育生活、综合性体验、视域的融合、主张的重新释放等,而不仅仅是对师范生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识记程度的考察。例如,有研究者就认为,除了从教育维度考察未来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表现,还应该从学习维度,即教师作为学习者,考察师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从创造维度考察师范生的创新精神与才能等。笔者认为应防止课程评价陷入“见物不见人”的境地,突出对人本身价值的判断。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除了关注师范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之外,还应该关注师范生的自我概念的建构、觉醒意识,从理念、情感、价值、责任等多个层面来完整地解释师范生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鉴赏”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并不是盲目欣赏。正如艾斯纳所言,艺术鉴赏也需要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完全没有批评就不会产生美。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包括对师范生的发展状态提出改进建议,引起师范生的反思,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作为“解释”的质性化评价

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方法,试图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用一个准确的数据来分析、比较,据此判断师范生的学习成效,忽视对师范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的价值以及创造性的考察。它所衡量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价值,即通过一种工具性的行为来判断某种外在价值。例如,有师范生谈道:“我感觉教育学的学习变成了一些概念背诵过程,例如什么叫教学方法、什么是教学策略等。这些东西都要背下来,因为我们考试还是比较严。但是基本上都是背完、考完、忘完,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定义的内涵和意义。”“教育实习结束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大学教育实习成绩评价标准,按照《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评价表》进行成绩评定,并简单的撰写几句评语就完事了。”“我们也会要求填写实习日志。但是大家(指导教师、实习生)都不会特别重视这个,大部分实习生仅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传统意义上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完全成为一种工具理必然遭受批判,反对师范生的客观对待和技术上的娴熟作为课程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更倾向于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视为对师范生发展状况与方向的一种“解释”(il-luminative)。这种“解释”涵盖师范生内在的心理、情感、观念、审美、态度等难以测量的维度。

作为“解释”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是对师范生的成长经历进行细微性、个性化的观察与记录,教师教育者以一种专业的视角对“画面”进行意义诠释与批判。如前文所述,师范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缄默性等特征,师范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通过与情境的对话,运用经验中的缄默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展开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与建构。因此,师范生获得知识往往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并且是难以言传的,只有通过真实情境中行动、反思与互动才能展现。例如,师范生是否反思、认同、自觉、觉醒,主要体现在讨论、角色扮演、班级发言、口头辩论、立场申明以及探究性活动过程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性决定其评价更应强调基于“真实”(authentic)情境的质性评价,其作为主要的课程评价方法,很难用割裂的、单独的、静态式的评价来反映师范生的发展。质性化评价方式并不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和量化指标体系评价,而是寻求能反映学习者内在价值、主观感受与心智结构并能为评价对象的发展提供支持和解释的方式。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复杂的教育生活现象,更好地体现对师范生的内在发展的终极关怀的评价手段。

三、作为“存在”的主体性评价

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而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技能的模仿者。因此,忽视师范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的“知识旁观者理论”是不具辩护性的。课程评价倡导师范生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到课程评价的生成过程中,为情境性的对话提供一个重要的起点,即突出师范生的主体性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师范生自觉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价值判断。海德格尔曾尖锐地批判“存在的遗忘”(Thefor-gottenexistence),而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遗忘”现象也是常见的。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关注外部规定、控制,追求社会服务和社会效率。在此情形下,知识来自外部,不动地、不变地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中,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学习者是容器,是不具个性和思想的被动接受者。课程评价的目的被狭隘地理解为甄别、比较,做出“区分”或者“分级”,那么其过程也被理解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全或无的“社交”模式。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倡导的是一种发展性与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即是对师范生“存在”(being)的追寻。关注师范生个体的体验、经验和判断,以师范生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根本目的,强调师范生作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以现象学、解释学和生存论思想为基础,超越主客对立的认识论,主张以主体内部体验或外在参与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世界万物的价值。师范生的自我评价是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意识觉醒的体现之一,师范生通过对自我的描述、觉知和诠释,面对真实的自我,向“真”敞开,能够发挥被评价者自己的智慧,反思自己,做出自由的、负责任的选择,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当学习者更多地将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作为主要依据时,也就伴随着其主体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地发展与进步。师范生能够在不断自我总结和剖析中重新规划自我的发展路径,对自我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判断和憧憬。师范生自我评价包括自我简介、成长日记、心灵日记、自我评价表等,教师教育者也能够通过观照师范生个性化、多元性、翔实性的自我评价,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而更为重要的是,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在某种层面上讲是对师范生的赋权。通过自我评价,师范生更能够意识到自身是学习活动中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责任人,从而激活师范生自我反思的意识以及责任感。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尽管说改革已经很久,但是师范教育本身的观念改革恐怕远没有重视和认清。这种滞后就带来了整个培养方案设计中,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在当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理念中还存在诸多误区,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泥潭之中。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理念层面,教师教育改革者应秉持一种理论自觉的态度,在实践中突破仅限于考核、甄选、筛检等功能的固有思维,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视为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审美性和意义诠释过程,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真正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周文叶.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范式、理念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14(2):73.

[2]安超.艾斯纳质性评价理论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8):5.

[3]俞丽萍.基于变构模型的深度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38.

[4]胡芳.走向个性解放的课程评价———20世纪西方课程评价理论的转变及其启示[J].云梦学刊,2003(4):87.

篇5

小学初级教师述职报告1各位领导、全体老师:

大家好!

此时此刻,首先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向大家说一声“谢谢”。因为这许多年来我每一项工作的完成,每一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鼓励与帮扶。是你们让我体会了成长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让我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是你们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纯洁了我的灵魂。今天再次有幸让各位同仁聆听我来自内心深处的思想汇报,希望能更好地接受大家的帮助和监督,能助我在教育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一、“爱”的职责。

“我们吃进去的草,挤出的是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任何形容我们教师的工作的语言都不为过。说过:“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是的,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说特殊,是因为小学教师教授的对象都是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们,低年级的教师更是这样,要将那些刚从幼儿园中走出的孩子教育成为明白懂事的“人”,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我们常年在忙忙碌碌中生活,不论八小时内外,下了班还在工作,甚至有时连做梦都是在操着孩子们的心,实在辛苦!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深深体验到其中的艰辛,我要祝福我的同仁们和我自己,祝我们幸福!祝我们快乐!

我们爱孩子,孩子也爱你。我们付出一个微笑,孩子会回报几十个微笑;我们付出一片爱,会收获层层的爱。我常常为此而感动。今年元旦,我收到了几十张贺卡,有的折了纸鹤,有的用布做了一些小挂件等等,他们用稚嫩语言倾诉着对老师的爱,其中有四位同学联名写道:“沈老师,您的样子确实有些像____爷爷,摘下眼镜又像一只小黄兔。我们真诚的希望您可以留下来,陪我们渡过小学,祝您身体健康!”还有很多学生把他最喜欢的照片贴在贺卡上送给我,留作永远纪念。我把所有的贺卡拍成照片挂在我的博客上,时时回味,时时感动。我们在学生身上的付出,其实都是感情的碰撞与交融。让这碰撞与交融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更猛烈些吧!!!

二、“爱”的行动

我追求真正的素质教育,“他”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学生是自由的、轻松的、活泼的、个性是张扬的、人格是健全的......为实践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我正在行动。

首先,我向学生传销了我的做人的理念:自由、尊重、合作。这就是我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意识到的--我就是一个“活”的生命。

其次,我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我的课堂,会有游戏、表演、辩论、操作、讲故事等数学活动,我采取了更多的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我要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就是有趣的,我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正如一位家长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到:你所推行并实施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挖掘了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对自我有了意识,深一点说,维护了他们健全的人格,让他们的童年变"活"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有着绝对积极的意义.如果他们学的好,不会是书呆子.如果他们学得不好,也不会是自卑的,人格不健全的劣等生,至少他们还有做人的尊严。

其三,我改变评价方式。我采用了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我刻了十个奖章:每堂课评“心算之星”,每天的作业盖“大五角星”,每星期评“纪律之星”,每月评“进步之星”,每学期评“学习之星”。发言响亮的评“金话筒”,见解特别的评“大拇指”,敢于竞争的评“小红旗”,“还有“优秀”、“大奖”表扬品行、综合等方面优秀的学生。我开通了网上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线通过qq与我交流学习,可以在我的博客上提问与留言。迄今我已累计写了116篇博文,其中有几十篇是我对教育的所悟所感。在我的博客上还有作业、智慧园、每日一题、教学建议与评价等栏目,让学生课后可以再学习,我会及时的回复每一位学生的疑问。在我的博客上,正形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有穆可辉老师,我是受他影响才开博客的,我俩经常互踩博客,互相留言,互相学习。在我的博客圈子里有省教坛新星丁化勇老师,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对方家互相交流,并且每每总是谈到凌晨以后,总是在意犹未尽、怅然若失中离开。

在我的博客里有珍珠园小学教导主任汪尊明老师,我一直在向他学习,学习教学经验与开博客的体会。在我的博客里有去年全国数学公开课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江阴市实验小学强震球老师,最近我与他交流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心得,学习了他的好方法,他给我传了课件,我拍了教学视频放在我的博客上与他切磋教艺。我有很多博友,“眉的笔”总是不断的给我激励,希望我的赏识教育能一直坚持下去;“秋水寒”在她的博客里把我推荐为“绝对的好老师”,真的愧不敢当。还有很多家长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与要求,真的很感激他们。

其四,我改革了作业布置方式。今年,我没有订学习资料,我的作业都是我亲自编辑的,再到总务处誊印出来的。每题都是我精选的,有针对性的。希望能以这种方式真正做到“少做精练”,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爱雨东小学,是学校的领导与所有的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与信任,是我成长的沃土,我要为我的学校做出努力。我努力完成学校赋予我的每一件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在教育教研中做出成绩,发挥力所能及作用。我会带好实习生,让他们传播雨东小学的积极努力与不屈的精神。我会努力为雨东小学呐喊,正如穆可辉老师在他博文里说的那样:走出去宣传。我把我们游泳特色学校的资料做成最长最美的照片集,把大队部陈芳老师组织的四年级花雨广场活动拍成视频,把丁月平老师组织的大课间活动拍照都挂在我的博客上与所有的网友分享。我在我的朋友间和生活的小区都热情的宣传雨东小学,让他们相信我校,孩子都来我校上学。我希望以我们的努力,开创雨东小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爱”无止境,我对“爱”的教育的追求也永无止尽。正如我在四年级两个班家长会上对家长所说的那样: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激情、热情、友情”。我希望我自己能永远焕发高度的教学激情,能调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能建立与各位老师良好的友情。如果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将激发我更高的热情!

述职人:______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小学初级教师述职报告2我叫______,男,瑶族,现年50岁,1980年6月于消江中学毕业,20____年7月通过参加函授学习获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文凭。从1984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95年8月28日获得小学二级教师资格,1995年9月被聘为小学二级教师。任现职以来,我在教学岗位上辛勤工作,勇于开拓进取,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现已符合小学一级教师的申报条件,特此申请,现述职如下:

一、思想表现

出身于贫困山区农村家庭的我,心怀感激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任现职以来,我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服从领导安排,团结同志,关心集体,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在教学当中,我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们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从不训斥、侮辱、体罚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深受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在工作中,我忠于职守,教书二十九年多以来从未迟到一次,未旷一节课。在工作岗位上,我扎实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听从领导、服从安排。20____年前我一直在上江圩镇的村小任教,那时我的妻儿都在黄甲岭乡居住,虽生活工作两地相隔较远,但我并为因工作环境的艰苦而怠慢心中神圣的事业,反而更加的热爱这份职业了。

二、学识水平

陶行知说得好:“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水平。并时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研究教材,钻研课程。20____年4月,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我以84分的高分获得了信息技术初级证书。20____年4月我参加了永州市普通话测试,获得三级甲等水平,虽然成绩不理想,但相信自己一定会再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等级。20____年春季,我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函授学习,并于今年7月31日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大专文凭。20____年的暑期校本培训中我认真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____年9月至12月,我参加了中西部国培计划的小学数学培训,在培训中我积极认真踊跃参与学习和讨论最终以突出的表现荣获省级优秀学员称号。

在空闲的时间里,我坚持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如《湖南教育》杂志数学版、《中国教师报》、《小学数学教学参考》、《年轻人》、《班主任之友》等。通过这些媒体,我认识了胡昭南、周桂林、于漪等许许多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从而懂得了教育的真谛。通过阅读与积累,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教育教学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理念,刻苦钻研教材,努力学习、勤学好问、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数学教学当中,我善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课文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善于用精僻的语言去激励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每堂课都充满活跃的气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这个育人的道理。在数学教学当中,我充分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数学问题,把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慢慢地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弄清了数学问题的解题规律,碰到难题很多学生也能迎刃而解了。

在育人方面,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时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做为一名班主任,我经常运用《小学生守则》、课外书籍中的名言名语、生动的英雄故事和模范事迹来教育学生。在教学当中,我时刻不忘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师德风范来感化学生。通过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既学到了文化又学会做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当人民教师接近三十年,对于如何教书育人我总结出了两条经验:一是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二是你敢于做学生的表率,你的学生就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这两句话成了我的教学指南。

四、教研工作

虽然我一直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但我从未消极过,工作上我一直勤恳努力,不懂的地方我经常向经验丰富的同事们请教,从他们身上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每一期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至少要听同事们十节课。在数学教研活动中,我总是积极主动和同事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体会,从中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五、工作实绩

要想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首先是要精心的备好课,每天批改学生的作业,还要大胆地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远程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多年的基层教育教学中,我对低年级数学教学形成了一套较好地教学方法,所教班级的成绩都名列全乡同年级的前列,20____年上期和20____年下期分别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受到了学校领导与家长的一致好评。

六、今后的工作设想

培养有用的人才,富国强民是教育的终级目标,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当以更好的教学理念,更热情的态度;更勤奋的精神去为教育增加力量,让学生乐学、活学,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和全面发展,为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小学初级教师述职报告3班主任工作方面,我注意履行《班主任职责》,做好班主任工作,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讲究教育艺术,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搞好班风建设。

作为班主任,我知道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把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取得他们的信任,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班风建设中,我注意以身作则,以理服人,用道理、事实感化学生,容纳学生的缺点但又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改正错误。如1997――1998学年度执教初一(12)班期间,我班有人称“四大天王”的辛信强、刘健明、黄镇华、杨锦辉,他们在班中、级中皆鼎鼎有名、称王称霸。在师生交往中,我注意到他们虽有共同的缺点,但他们在犯事时从不一致,所以,我采用分层分阶段各个击破的方法,用说理教育的方式,先从心理上分隔他们,再从表现中发现他们各人的优点,并及时表扬,而且不断在班会上强调他们四人的良好表现对班集体的深远影响,使他们认识到班集体并没有离弃他们。经过两年的努力,初一(12)班风气大有好转,这对各科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有了最好的保证。

第二、加强师生交流、互相信任。

我一直认为能争取到学生的信任便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一半。所以,在领班工作中我十分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学生排扰解难。1999年9月开始,我执教初三(6)班,新编入我班的黄玉玲同学因家庭背景和交友不慎的影响,对老师极不信任,对个别老师甚至有仇视倾向。所以,开始时,我并不急于去感化她,因为我知道,作为她的新班主任,她正用一种犀利的眼光审视着我,因此,在班中我更加以身作则,在众多学生面前尽是以公平、公正之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慢慢地,她开始用周记的形式来评价我,甚至文笔犀利地批评我。但我并不反感,反而高兴,因为我发现她的书写工整、文笔流畅、用词新颖,是写作方面的可造之材,自此,我们师生使用周记作为沟通的桥梁,整整交流了一个学期,直至初三下学期才开始第一次面对面的谈心,但此时已是彼此信任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我帮她克服了有仇必报的心理障碍,克服了各方面都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这为她日后生活、学习的不断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知人善任,发挥特长。

我知道,良好班风的形成与班干部的工作有密切联系,所以,我特别注意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在充分了解各班干的能力特点后再进行工作分配,充分调动每个班干的主观能动性,放心让班干处理班内事务,但自己又勤观察、勤检查,发现问题迅速解决。另外,我又注意差生的潜力发掘。如执教初二(12)班时,“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健明同学,虽然平时懒散,但我发现他自尊心和好胜心特强,所以在初二下学期我让他在班主任不在场的自习课上管理班中纪律,他虽然对我的任命表示惊讶,但很快便进入角色,把自习课和第八节自修课的纪律管得有声有色,以致于在一次教师例会主任巡校时,误会刘健明讲话违反纪律,他却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辩护。自此,我班在以后的课堂纪律上没出过大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以“行”服人,以身作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关健。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本着“一勤天下无难事”的观点,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和自身能力有限,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初级教师述职报告4我叫______,生于1968年8月,衡南县茅市镇人,198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南一中,1988年,我没能实现父母三年的期盼,高考落榜了,由于两个妹妹还在念高中,作为长兄的我,不愿看到父亲在三尺讲台挣那点钱来负责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只好黯然神伤地离开了学校,走上了众多人的道路—外出打工,然而我的骨子里还是想读书。1995年,当老师的父亲在一次出公差中伤断了腿,承蒙党的思泽我顶职于1997年9月走上了讲台,接过父亲手中的粉笔,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冬去春来,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我已默默耕耘了十五个春秋。当年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正到中年,多年的钻研求索,我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却也积累了不少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成了茅市初中青年教学骨干,也取得了比较骄人的工作业绩,为茅市初中今天的辉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将我的工作业绩简要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表现一贯好

我热爱祖国,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山区,默默耕耘,在学校里,身为一个普通老师,工作从不挑剔,总是自觉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并主动尽自己的能力去及时高质量完成。在领导和同志的信任下,我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三个班化学教学和二个班地理教学,后来,领导觉得工作耐心细致,深受学生喜爱,又让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这样一来,我的课时工作是每天达到了六节以上,我考虑到学校的需要和领导的重托,没有推辞。这就是淡然一笑,接过了任务,这样一干就是十五年,很多同事都开玩笑说:“你真的是铁打的老黄牛,身体吃得消吗?”我付之一笑:“有课上,生活才充实嘛!”在教学中,我备课认认真真,上课轻轻松松,课后忙忙碌碌。

从不拘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让自己的教学如小溪流的水,鲜活而有闯劲,根据时代及学生实际与时俱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不息。在平时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为学生所牵挂,事事处处为学生所着想。把“受”播撒给每一个学生,用真情激励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无私帮助学生。像109班的陈少军,父亲早亡,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不知所踪,面对这个学习优异的孤儿,我不顾妻子的反对,把他带回家,负责他的吃穿住用,自然包括学费,当他以62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同治大学时,发出的第一条感谢短讯,用的还是我送给他的手机。还有像132班的谢小操,父母离异,她的右腿脓肿发炎,医生诊断可能会发展成骨髓炎,而她父母竟互踢皮球,不闻不问,我无言了,带着这个可怜的有父母的“孤儿”去就医,垫付的医药费又是1580多元,正如妻子对我的`评价:“你当班主任,不仅仅就是当‘义工’,还要我倒贴‘生活费’”。在名利上,我从不计个人得失,像我这么敬业爱生,评先评优自不用说,但我都谢绝了领导的厚爱,主动把荣誉让给了别人。

二、学识水平不断提高

在念高中时,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优异,参加工作后,我深知自己学识水平的不足,难以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便不断给自己的“加油、充电”,补充“能量”,自费订阅了《化学通讯》《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学习报》等报刊杂志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我于2000年中师毕业后,又参加汉语言文学大专自考,2009年又参加化学本科函授学习,确保自己在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保证了自己先有“一桶水”。参加工作以来,我还主动参加各科培训学,先后参加了新课改培训,普通话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使自己始终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雄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化学教学的殿堂里,自由驰骋,运筹帷幄

三、业务能力不断加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的成长过程领经历化萤成蝶的蜕变,在三尺讲台不断锤炼、探索、创新,才能成为一方“名师”。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我,深知自己的从教之路荆棘丛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比别人多一份勤奋,少一份欢愉;多一番反思,少一番浮躁;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傲。工作至今,我一直践行着这样的做法:①每上完一堂课后,总要写一些教学心得,总结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②经常去听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课,择善而从,扬长避短;③业余时间阅读有关化学教学的报刊杂志,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以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法;④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2001年,我先后参加学校、全镇化学比武课,一跃成为全镇的娇娇者,2002年成了茅市初中化学科教研组长;⑤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提高完善自己。2008年,我的《浅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在全镇化学研讨会推广。2009年,我的《谈初中生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在茅市镇初三化学教学讨论会作典型示导。2011年,我的化学论文《初三化学激励性教育初探》获市一等奖。这奖那奖,不如学生的夸奖,这杯那杯,不如家长的口碑:“把孩子送到陈老师手中,我们放心!”如今,在茅市镇每逢招生,总有那么些家长点名要将子女送到我班;每次招生,我班总是以人数爆满而提前结束招生,一时被老师戏称为“招生办主任”。

四、工作成绩一直突出

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多年来,我所教学的三个班化学,在全镇检测中,质量综合评价排名一直位居第一,在中考中,连最差的一班合格率也在85%以上。我辅导的学生,也多次在各级奥赛中获奖:2008年我辅导?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naiping/' target='_blank'>奶瓶笛w获化学奥赛市一等奖,2011年我辅导的谢毅、刘志强又同获化学奥赛市一等奖;我所带的班级一直都是学校优秀班集体,参加中考,我近年带的132班、147班上省市示范性高中人数全都是全镇最多的班级,看到一个个学生从我身边脱颖而出,展翅高飞,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与满足,或许这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快乐吧!

总之,作为一个老师,我扎根山区,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并不断充实提高自己,逐渐把自己打造成为化学学科带头人,在这条荆棘丛生的路上,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想是我的学生及其家长的一个微笑。看到他们在我的教育和培养上有所提高,不留遗憾,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路漫其修远兮”,在教育这条挚爱的路上,我将不辞劳苦,并欣然前行。

述职人:______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小学初级教师述职报告5我____年毕业于____学院机电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毕业后在____市罗村镇第二初级中学任教至今,于____年10月取得中学物理二级教师资格。现申报中学物理一级教师资格。下面我就个人在任职期间的思想、工作表现进行述职。

任职以来,我能做到坚决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及教育指导思想,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参加政治形势和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热爱学校、热爱集体,安心教学,自觉服从学校的工作分配,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善于团结协作,有全局观念,勇于承担公开课、试验课,自觉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好。

认真学习和钻研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长期订阅《班主任之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天地》、《语文月刋》等刋物,吸取别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弥补不足,并适当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效果良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任教五年来,除参加岗前培训和到各地听课、听讲座外,还参加了由佛山教育学院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现代教学论与教学改革》、《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和《计算机全员培训》等培训课程,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对本专业、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能主动学习并及时掌握,努力提高自身的岗位工作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第一、我熟识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用大纲的要求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材的思想性,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创设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除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另外,我还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使学生初步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外,还使学生产生了努力发掘自身潜力的浓厚兴趣。这对学生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第二、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篇6

研究者正是在以上理论精神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的,本研究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访谈、Focusgroup、以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方面。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应用Spss和Exel等统计工具对样本较大的课堂观察做一些定量的分析,以求在整体上对研究的主题有更好的把握;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正是近些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量的研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频数图

为对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作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我们开发了课堂观察表,招募课堂观察员,对课堂观察员进行培训。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堂观察,我们回收了108份有效样本,并用Spss10.0和Exel统计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附图

行为项目

注:系列1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系列2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行为项目从1-19分别表示:

1、讲授2、板书3、老师提问4、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或练习5、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6、声象7、老师形体或实物演示8、讨论9、学生神入10、学生主动回答11、学生被动回答12、学生主动提问13、教师赞许学生14、教师批评学生15、教师回答学生提问16、沉默17、窃窃私语18、混乱19、布置作业。

在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中,我们定义了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两个概念。高频行为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至少在四个时间段内发生过的行为。而低频行为则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只在一个时间段或根本没有发生的行为。从课堂行为发生频率图可以看出,19个行为项目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比率为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比率为88.9%。板书的频数比率分别为35.2%和49.1%。表明在108份有效样本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88.9%。由此可知,在一般的本科课堂中,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

其余的行为项目中,课堂教学行为频数比率在10~20%之间的有声象、学生神入和窃窃私语。这些行为可以称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中频行为。剩下的行为项目如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赞许学生、教师批评学生及布置作业等,频数比率均在10%以下,可称为低频行为。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

三、传统型教学模式:一种分析框架

根据乔以斯的经典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4]它是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模型研究和模式研究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模式是指将研究对象原型抽象为用符号、文字、图象来表示其结构、关系、状态、过程的简约化了的范型。模式来自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原来事物表象的复现,而是经过思维上的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了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可见,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它来自教学的实践经验,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以指导,它是人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抽象、提升的结果。人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如乔以斯和韦尔将所有的教学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8]保罗·D·埃金等人把模式教学法分为着眼于认知发展的信息处理模式、着眼于态度和社会准则发展的模式以及着眼于心理运动能力发展的模式三大类,又将常用的信息处理模式概括为六种:归纳模式、演绎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塔巴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和萨奇曼探究模式。[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根据本国的教学实践,概括地提出了“讲解—再现、程序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再现—探究”五类(巴班斯基,1984年)。[6]我国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风格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采取宏观视野,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囊括一切教学模式的理性标准;另一个方向是立足本国实际,致力于从国内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大类教学模式或介绍国外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我们借鉴CharlesESilberman在其《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种。在《开放课堂教学》一书中,Charles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如图[7]:

附图

依据Charles对课堂的分析,我们把课堂观察中的108个有效样本在四个象限中的大致位置描述出来,得到的是如下的图形:

附图

从上图可知,在我们回收的108份样本当中,依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部分样本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这一象限内,有一小部分样本坐落在照本宣科型教学的象限内,只有很少的几个样本处在放任自由型和开放型教学的象限内。如果用相对光滑的曲线将四个象限中描点的连接起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重心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象限的“冬瓜图”。据此判定,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

四、质的研究:从教师访谈看大学的课堂教学

量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对大学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我们真正地走进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他们课堂行为和教学观念的描述,才可能对“传统型教学”作出精致的诠释。质的研究的精神还预示着,我们在描述和诠释的同时,还应肩负起一个关键的使命,那就是透过丰富的事实和意义,发现存在于我们教学当中的问题。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思考。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的课堂,学生的视角我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另撰文分析。我们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访谈了15位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教师。获取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我们将通过教师的言行,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法:从何而来?

在教师访谈中,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是:您一般是如何上课的?一般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您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访谈录

A:通常情况下,您是如何上课的?

B:因为这个是本科生教学啊,研究生教学还可以宽松一点,但是本科生教学,那你的这个,备课得系统化,你必须得思考,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讲透。

A:您一般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B:就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

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

(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

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特别多。”但“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均以背诵、记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谈到他们主要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习惯。如“就我个人的习惯,我上课主要是讲授。”“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传统就是这样,包括我学习也是这样,我听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讲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我一直这么教。”如果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知道受传统或习惯影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思考”。[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真的发生了吗?

教师叙述一

A:在课堂上您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

B:我一般,提问的情况很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这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很少?

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非常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很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如果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A:那出现了这种现象,你会不会根据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当然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这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当然啦,这个地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以前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这个就要你,过去有很多案例,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来准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A:迁移了)对,迁移了。但是你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学生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你就是应变了。课堂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呀,你不能照本宣科,不管学生的反应,就在那上边噼里啪啦地讲。

教师叙述二

A:您在课堂上是如何跟学生交流的?

B:嗯,我用的比较多的估计就是提问。

A:嗯?

B:各个方面,包括讲课的,比方我问他们应该怎么讲,应该多讲些什么,是吧?包括考试,我们应该考什么,都可以大家沟通,交流,包括复习,怎么复习,对吗?同学们有时提出一些方法,是吧?我就也发表我的意见,我就认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学电子线路,就应该学会去分析电路,设计电路那种本领。不是为了考试来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压力不大,但他兴趣比较浓,我觉得这样就可以。

A:那学生跟您提的要求一般是哪些呢?

B:学生呢,一个是要求多讲一点实例,就是告诉他们将来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啊,他希望听这些内容,还有呢,就是希望能够多讲例题,这样主要能够考试考得好一点。再就是考试的范围能够定得不是特别宽,这样的,学生一般愿意提这样的问题。

A:考试比较好过?

B:对、对、对。

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9]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1)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2)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3)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型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满足了这一条件。另一是从成就词意义上推出的充分条件。教学活动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以教学为中介,进入了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课堂教学必须经由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才能真正发生。课堂交流的实质应该是师生作为人际之间的“你—我”式的平等对话,其目的是创设一种师生得以自由表达、相互促进的宽松环境。

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其借以发生的中介主要有言语交流、体态交流和情感交流三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口头的赞赏、一个温和的批评、一次热烈的讨论均是言语交流的形式;一个手势、点点头、微微笑、摆动一下身体,转移一下视线,走到学生当中去,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都是体态交流的形式;情感交流的具体形式也不少,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视,心灵感应,一个眼神可以表达出默许、赞赏,也可以表达出提示、批评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依照交流的双方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叙述一可以较好地反映传统型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对课堂交流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

课堂交流的内容涉及师生作为人际交流的所有方面,包括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生活经验的交流等,但从教师叙述二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考试等很少的领域,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由此可知,课堂交流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即便是在传统型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单向的控制,学生只有达到“神入”[10]的状态,教学才实质性地发生了。但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得知学生在课堂上“神入”的状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11]现象。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游戏机,或吃东西,或梦幽周公等等行为,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实施怎样的对策呢?这是课堂控制要研究的问题。

(三)课堂控制:教师有多大的权力?

1.课堂秩序的维持

课堂故事

这是一堂英语课,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讲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及写作目的,学生比较认真地阅读并听进。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低下头,无人主动回答,因而教师只好点名。当教师讲解课文时,有人在看别的书,还有人在睡觉,教师提问一睡觉的学生,这个学生醒后不知所措,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分别让学生阅读课文,被叫到者因没有预习而读得结结巴巴。下课时间还没到,已有学生收拾起书包,课堂秩序较混乱。

教师访谈录

A:我们前期也做了一些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上的学生呢,也有一些干其它事情的,比如说看英语呀,睡觉呀,或者看小说,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的?

B:这个我有两个态度。一个是我自己当然也不高兴,就是有这些学生,但是我更多的时候,大概这个时候我讲不好了,就松懈了,所以他们……。不过还有一个,我认为倒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咱们这个学生里边,喜欢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全部都喜欢你这个专业、这门课,所以,如果他在课堂上不注意的话,嗯,一个原因是你没讲好,一个原因是他不喜欢。不喜欢那就随他去了,没讲好是你的问题,不喜欢是他的个性问题,好象都没有必要去拦他们。还有第三个呢?我倒是觉得没办法。他们经常有什么四六级考试,这个考试都是在学期中间,6月份考试吧,学生大概都是在看四、六级,一下课中间休息,他们都拿着四、六级的书在看、在背。那么这个东西,你就没办法拦他,因为学校这个是硬性的东西,找工作也是硬性的东西,你怎么拦他啊,而且外语这个也是将来他们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所以我想,这个是无法避免的呀。(哈)喜欢我这个专业的,他们会认真地听,不喜欢的干点别的,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

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在学生当中盛行这样一句绕口令“教授一般不点名,副教授可能点名,讲师一般点名。”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强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权力的保障。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

2.课堂时间的控制

如果说教师在课堂秩序的控制上权力有限,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大学教师则拥有较为充分的支配权。

教师访谈录

A:您是怎样分配课堂时间的?

B:什么课堂时间?

A:课堂50分钟,从头到尾这样讲下去还是?

B:我原来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在电子科大搞教学实习,老师也要求也这样做的。但是后来,我出来讲课以后,就不受这个约束啦,课余做点东西也不是很自如,是吧?反正说,课堂上你注意看着时间就行了。甚至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课,在两个班上,很有可能两个班进度不一样,很有可能一个班讲到前面去了,然后,后面一个班又追上来了,这极有可能。当然,如果我变成两个班不同,每天在准备的时候,我还得考虑进度不同,对我也提出要求了。两个班进度不同,我讲的时候不能张冠李戴,避免发生这种错误,就把两个班的进度弄成一样。

在我们访谈的老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受课堂时间的约束,只要大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由于课堂的复杂性,课堂时间的分配要随时依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这表明大学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有较大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在时间的具体分配上,只有少数的一两个老师认为区分了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时间均由讲授占据,只不过讲授的内容有所变化而已。这让我们不免有些担心,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是不是太随意了?

(四)课堂艺术:教师是否觉得久违?

关于课堂艺术,我们的问题是:您认为应怎样处理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老师的回答出奇的一致:科学性第一,艺术性第二。在对科学性的理解上,教师都把它等同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讲授知识的正确性。但如果我们对科学性作更深一步的话语分析,会发现实际上还有一个教学过程的科学性问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是实证取向的教学论研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但在大学教学领域,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是空白。大学离科学的课堂教学似乎很遥远。

那么,艺术的课堂教学呢?以往我们对大学的向往,或多或少地都缘于对课堂的想往。想往课堂上教授的神采飞扬,想往与几千年前的哲人对话,想往那个令人激动的意义世界,想往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地翱翔。但是现在,在大学的课堂上,这种美妙的感觉已经久违了。老师们对艺术性的理解和回答让我们很失望。“艺术性就是把你想要表述的知识,用别人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艰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浅显的话表述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多讲一些实例,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楚了,讲正确了,艺术性也就有一半了。”知识的授受与课堂艺术的联姻,成为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也是艺术的课堂久违的重要原因。

教师访谈录

A: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您上得最成功的例子?

B:哎啊,这个怎么讲呢,最成功的就是学生鼓掌,

A:学生听着听着就鼓掌?

B:是啊,鼓掌啦。

A:就是一般的本科教学?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B:我记得有一次是在电子系上课,电子系的一楼。去年,不是前年,给本科学生上经济学,课堂当中鼓掌。但本科生的课呢,这种机会太少,你要是给研究生上课也不太多,就是要给这种非正统的,我们在外边办的班,你稍微讲一点的话,给他这个共鸣啊,他就鼓掌。我上个学期,每一次上课,至少说结束的时候,学生鼓掌啦,那么就是说,一个人带头的话,那其他人也跟着鼓。

教师在大学的课堂礼遇学生自发鼓掌的“机会太少”。如果大学培养的人逐渐没有了激动和心跳、陶醉和喜悦、同情和共鸣的情感体验,试问大学的意义安在?

五、结论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大学课堂主要由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组成,课堂上少有学生参与的行为项目,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总体上看,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如果用CharlesESilberman的理论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的大学课堂可以归为“传统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教师访谈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正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课堂交流的教学过程,显得无奈而又随意的课堂控制以及久违的课堂艺术,共同诠释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状况。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组织精神和特质。传统型的课堂教学在特定时期或许是传递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创新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的背景下,传统型教学为其特有的单边、单向性而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约束。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周浩波等.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3.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3.

[3]刘云衫.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

[4]乔以斯著,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5][美]埃金、考切克和哈德合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苏)巴班斯基著、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CharlesESilberman,TheOpenClassroomReader,pp213-217,VintageBooks,ADivisionofRandomHouse,NewYork.1973.

篇7

研究者正是在以上理论精神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的,本研究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访谈、Focusgroup、以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方面。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应用Spss和Exel等统计工具对样本较大的课堂观察做一些定量的分析,以求在整体上对研究的主题有更好的把握;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正是近些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量的研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频数图

为对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作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我们开发了课堂观察表,招募课堂观察员,对课堂观察员进行培训。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堂观察,我们回收了108份有效样本,并用Spss10.0和Exel统计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附图

行为项目

注:系列1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系列2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行为项目从1-19分别表示:

1、讲授 2、板书 3、老师提问 4、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或练习 5、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 6、声象 7、老师形体或实物演示 8、讨论 9、学生神入 10、学生主动回答 11、学生被动回答 12、学生主动提问 13、教师赞许学生 14、教师批评学生 15、教师回答学生提问 16、沉默 17、窃窃私语 18、混乱 19、布置作业。

在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中,我们定义了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两个概念。高频行为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至少在四个时间段内发生过的行为。而低频行为则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只在一个时间段或根本没有发生的行为。从课堂行为发生频率图可以看出,19个行为项目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比率为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比率为88.9%。板书的频数比率分别为35.2%和49.1%。表明在108份有效样本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88.9%。由此可知,在一般的本科课堂中,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

其余的行为项目中,课堂教学行为频数比率在10~20%之间的有声象、学生神入和窃窃私语。这些行为可以称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中频行为。剩下的行为项目如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赞许学生、教师批评学生及布置作业等,频数比率均在10%以下,可称为低频行为。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

三、传统型教学模式:一种分析框架

根据乔以斯的经典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4]它是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模型研究和模式研究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模式是指将研究对象原型抽象为用符号、文字、图象来表示其结构、关系、状态、过程的简约化了的范型。模式来自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原来事物表象的复现,而是经过思维上的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了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可见,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它来自教学的实践经验,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以指导,它是人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抽象、提升的结果。人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如乔以斯和韦尔将所有的教学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8]保罗·D·埃金等人把模式教学法分为着眼于认知发展的信息处理模式、着眼于态度和社会准则发展的模式以及着眼于心理运动能力发展的模式三大类,又将常用的信息处理模式概括为六种:归纳模式、演绎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塔巴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和萨奇曼探究模式。[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根据本国的教学实践,概括地提出了“讲解—再现、程序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再现—探究”五类(巴班斯基,1984年)。[6]我国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风格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采取宏观视野,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囊括一切教学模式的理性标准;另一个方向是立足本国实际,致力于从国内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大类教学模式或介绍国外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我们借鉴Charles E Silberman在其《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种。在《开放课堂教学》一书中,Charles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如图[7]:

附图

依据Charles对课堂的分析,我们把课堂观察中的108个有效样本在四个象限中的大致位置描述出来,得到的是如下的图形:

附图

从上图可知,在我们回收的108份样本当中,依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部分样本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这一象限内,有一小部分样本坐落在照本宣科型教学的象限内,只有很少的几个样本处在放任自由型和开放型教学的象限内。如果用相对光滑的曲线将四个象限中描点的外围连接起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重心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象限的“冬瓜图”。据此判定,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

四、质的研究:从教师访谈看大学的课堂教学

量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对大学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我们真正地走进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他们课堂行为和教学观念的描述,才可能对“传统型教学”作出精致的诠释。质的研究的精神还预示着,我们在描述和诠释的同时,还应肩负起一个关键的使命,那就是透过丰富的事实和意义,发现存在于我们教学当中的问题。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思考。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的课堂,学生的视角我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另撰文分析。我们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访谈了15位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教师。获取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我们将通过教师的言行,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法:从何而来?

在教师访谈中,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是:您一般是如何上课的?一般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您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访谈录

A:通常情况下,您是如何上课的?

B:因为这个是本科生教学啊,研究生教学还可以宽松一点,但是本科生教学,那你的这个,备课得系统化,你必须得思考,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讲透。

A:您一般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B:就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

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

(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

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特别多。”但“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均以背诵、记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谈到他们主要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习惯。如“就我个人的习惯,我上课主要是讲授。”“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传统就是这样,包括我学习也是这样,我听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讲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我一直这么教。”如果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知道受传统或习惯影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思考”。[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真的发生了吗?

教师叙述一

A:在课堂上您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

B:我一般,提问的情况很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这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很少?

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非常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很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如果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A:那出现了这种现象,你会不会根据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当然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这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当然啦,这个地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以前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这个就要你,过去有很多案例,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来准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A:迁移了)对,迁移了。但是你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学生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你就是应变了。课堂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呀,你不能照本宣科,不管学生的反应,就在那上边噼里啪啦地讲。

教师叙述二

A:您在课堂上是如何跟学生交流的?

B:嗯,我用的比较多的估计就是提问。

A:嗯?

B:各个方面,包括讲课的,比方我问他们应该怎么讲,应该多讲些什么,是吧?包括考试,我们应该考什么,都可以大家沟通,交流,包括复习,怎么复习,对吗?同学们有时提出一些方法,是吧?我就也发表我的意见,我就认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学电子线路,就应该学会去分析电路,设计电路那种本领。不是为了考试来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压力不大,但他兴趣比较浓,我觉得这样就可以。

A:那学生跟您提的要求一般是哪些呢?

B:学生呢,一个是要求多讲一点实例,就是告诉他们将来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啊,他希望听这些内容,还有呢,就是希望能够多讲例题,这样主要能够考试考得好一点。再就是考试的范围能够定得不是特别宽,这样的,学生一般愿意提这样的问题。

A:考试比较好过?

B:对、对、对。

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9]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1)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2)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3)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型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满足了这一条件。另一是从成就词意义上推出的充分条件。教学活动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以教学为中介,进入了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课堂教学必须经由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才能真正发生。课堂交流的实质应该是师生作为人际之间的“你—我”式的平等对话,其目的是创设一种师生得以自由表达、相互促进的宽松环境。

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其借以发生的中介主要有言语交流、体态交流和情感交流三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口头的赞赏、一个温和的批评、一次热烈的讨论均是言语交流的形式;一个手势、点点头、微微笑、摆动一下身体,转移一下视线,走到学生当中去,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都是体态交流的形式;情感交流的具体形式也不少,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视,心灵感应,一个眼神可以表达出默许、赞赏,也可以表达出提示、批评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依照交流的双方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叙述一可以较好地反映传统型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对课堂交流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

课堂交流的内容涉及师生作为人际交流的所有方面,包括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生活经验的交流等,但从教师叙述二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考试等很少的领域,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由此可知,课堂交流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即便是在传统型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单向的控制,学生只有达到“神入”[10]的状态,教学才实质性地发生了。但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得知学生在课堂上“神入”的状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11]现象。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游戏机,或吃东西,或梦幽周公等等行为,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实施怎样的对策呢?这是课堂控制要研究的问题。

(三)课堂控制:教师有多大的权力?

1.课堂秩序的维持

课堂故事

这是一堂英语课,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讲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及写作目的,学生比较认真地阅读并听进。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低下头,无人主动回答,因而教师只好点名。当教师讲解课文时,有人在看别的书,还有人在睡觉,教师提问一睡觉的学生,这个学生醒后不知所措,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分别让学生阅读课文,被叫到者因没有预习而读得结结巴巴。下课时间还没到,已有学生收拾起书包,课堂秩序较混乱。

教师访谈录

A:我们前期也做了一些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上的学生呢,也有一些干其它事情的,比如说看英语呀,睡觉呀,或者看小说,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的?

B:这个我有两个态度。一个是我自己当然也不高兴,就是有这些学生,但是我更多的时候,大概这个时候我讲不好了,就松懈了,所以他们……。不过还有一个,我认为倒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咱们这个学生里边,喜欢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全部都喜欢你这个专业、这门课,所以,如果他在课堂上不注意的话,嗯,一个原因是你没讲好,一个原因是他不喜欢。不喜欢那就随他去了,没讲好是你的问题,不喜欢是他的个性问题,好象都没有必要去拦他们。还有第三个呢?我倒是觉得没办法。他们经常有什么四六级考试,这个考试都是在学期中间,6月份考试吧,学生大概都是在看四、六级,一下课中间休息,他们都拿着四、六级的书在看、在背。那么这个东西,你就没办法拦他,因为学校这个是硬性的东西,找工作也是硬性的东西,你怎么拦他啊,而且外语这个也是将来他们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所以我想,这个是无法避免的呀。(哈)喜欢我这个专业的,他们会认真地听,不喜欢的干点别的,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

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在学生当中盛行这样一句绕口令“教授一般不点名,副教授可能点名,讲师一般点名。”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强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权力的保障。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

2.课堂时间的控制

如果说教师在课堂秩序的控制上权力有限,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大学教师则拥有较为充分的支配权。

教师访谈录

A:您是怎样分配课堂时间的?

B:什么课堂时间?

A:课堂50分钟,从头到尾这样讲下去还是?

B:我原来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在电子科大搞教学实习,老师也要求也这样做的。但是后来,我出来讲课以后,就不受这个约束啦,课余做点东西也不是很自如,是吧?反正说,课堂上你注意看着时间就行了。甚至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课,在两个班上,很有可能两个班进度不一样,很有可能一个班讲到前面去了,然后,后面一个班又追上来了,这极有可能。当然,如果我变成两个班不同,每天在准备的时候,我还得考虑进度不同,对我也提出要求了。两个班进度不同,我讲的时候不能张冠李戴,避免发生这种错误,就把两个班的进度弄成一样。

在我们访谈的老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受课堂时间的约束,只要大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由于课堂的复杂性,课堂时间的分配要随时依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这表明大学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有较大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在时间的具体分配上,只有少数的一两个老师认为区分了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时间均由讲授占据,只不过讲授的内容有所变化而已。这让我们不免有些担心,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是不是太随意了?

(四)课堂艺术:教师是否觉得久违?

关于课堂艺术,我们的问题是:您认为应怎样处理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老师的回答出奇的一致:科学性第一,艺术性第二。在对科学性的理解上,教师都把它等同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讲授知识的正确性。但如果我们对科学性作更深一步的话语分析,会发现实际上还有一个教学过程的科学性问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是实证取向的教学论研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但在大学教学领域,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是空白。大学离科学的课堂教学似乎很遥远。

那么,艺术的课堂教学呢?以往我们对大学的向往,或多或少地都缘于对课堂的想往。想往课堂上教授的神采飞扬,想往与几千年前的哲人对话,想往那个令人激动的意义世界,想往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地翱翔。但是现在,在大学的课堂上,这种美妙的感觉已经久违了。老师们对艺术性的理解和回答让我们很失望。“艺术性就是把你想要表述的知识,用别人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艰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浅显的话表述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多讲一些实例,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楚了,讲正确了,艺术性也就有一半了。”知识的授受与课堂艺术的联姻,成为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也是艺术的课堂久违的重要原因。

教师访谈录

A: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您上得最成功的例子?

B:哎啊,这个怎么讲呢,最成功的就是学生鼓掌,

A:学生听着听着就鼓掌?

B:是啊,鼓掌啦。

A:就是一般的本科教学?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B:我记得有一次是在电子系上课,电子系的一楼。去年,不是前年,给本科学生上经济学,课堂当中鼓掌。但本科生的课呢,这种机会太少,你要是给研究生上课也不太多,就是要给这种非正统的,我们在外边办的班,你稍微讲一点的话,给他这个共鸣啊,他就鼓掌。我上个学期,每一次上课,至少说结束的时候,学生鼓掌啦,那么就是说,一个人带头的话,那其他人也跟着鼓。

教师在大学的课堂礼遇学生自发鼓掌的“机会太少”。如果大学培养的人逐渐没有了激动和心跳、陶醉和喜悦、同情和共鸣的情感体验,试问大学的意义安在?

五、结论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大学课堂主要由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组成,课堂上少有学生参与的行为项目,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总体上看,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如果用Charles E Silberman的理论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的大学课堂可以归为“传统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教师访谈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正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课堂交流的教学过程,显得无奈而又随意的课堂控制以及久违的课堂艺术,共同诠释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状况。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组织精神和特质。传统型的课堂教学在特定时期或许是传递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创新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的背景下,传统型教学为其特有的单边、单向性而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约束。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周浩波等.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3.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3.

[3] 刘云衫.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

[4] 乔以斯著,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5] [美]埃金、考切克和哈德合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 (苏)巴班斯基著、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 Charles E Silberman,The Open Classroom Reader,pp213-217,Vintage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New York.19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