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文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套用这句话,我也要说:“教案无非是个工具。”

但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夸大了教案的作用,把教案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记入工作量进行考察。殊不知,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有的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前是不可能将授课的具体过程预测出来的,课前写好的教案有时在课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场。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没有用呢?不是。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准备的结果与教学实施的依据,无疑还是要的。教师上课要有教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提倡的是编写适应自己、适应学生、适应课堂要求,能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备得太详尽,以免束缚老师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备课时,将预设出来的主要步骤、问题以提纲的方式写出,从而成为老师上课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条理清楚。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章的整齐美

[引导]本文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问其妾,问其客。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

(二)文章的参差美

[引导]本文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

[讨论明确](略)每一处问答,都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参差美。

(三)文章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二、提问式教案

如《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比较长,除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外,可设置一些问题,帮助理解。

1.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什么?开始主动权在哪一方,后来又转向哪一方?冲突转化点在哪里?

参考: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是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戏剧开始时主动权在夏洛克一方,后来又转向安东尼奥一方。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鲍西娅的出场。

2.鲍西娅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使夏洛克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参考:欲擒故纵。

3.文中塑造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的形象,请概括他们三人的性格特征。

参考:夏洛克贪婪、阴险、冷酷、凶残;安东尼奥高尚正直、仗义疏财、忠于友情、信守诺言;鲍西娅聪慧、热情、勇敢。

4.一开始,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长官——公爵答应夏洛克的要求了吗?夏洛克是怎样回答公爵的?

参考:(1)没有,而是规劝夏洛克不要这样残忍;(2)拒绝规劝(冲突升温)。

5.面对残忍的夏洛克,巴萨尼奥提出了什么要求?夏洛克答应了吗?

参考:(1)加倍偿还;(2)拒绝,并催要一磅肉(冲突紧张)。

6.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还在请求吗?夏洛克是如何对待他的?

参考:(1)没有,而是严厉指责。(2)反唇相讥(冲突白热化)。

三、练习式教案

如《致橡树》:

1.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会特点。

训练:你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致橡树》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2.阅读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训练: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

3.进一步阅读课文,找出诗歌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意义。(重点)

训练:默读一遍课文,划出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背诵全文。

训练4:反复朗读诗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

5.老师小结、补充

篇2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谜语、池塘、波浪、衣赏、水果、耳朵、嘴巴、鼻子、眼睛”等词语的意思。

⒊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谜语”只是课文的题裁。“谜语”教学不能只是猜出谜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仍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经分析推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既猜出谜底,又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一则谜语。知道洗衣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第一则谜语的词语。

⒊能背诵第一则谜语。

㈡教学过程

⒈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知道哪些谜语?能说出来让大家猜猜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三则谜语。出示课题。

教学”谜”字。重点分析字形结构。指导书写笔顺。(左中右结构。笔顺:讠——米——辶)

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轻声自由读,遇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词义。边读边想,看看图画,猜猜谜底。

检查自学情况。正音:池塘热爱耳衣裳眼睛叮铃铃

分析字形。“裳、嘴、鼻”比划较多,运用部件结构分析方法记住字形。书写时重点指导各部分大小比例及间架。

“睛”的左边是“目”(眼睛也叫目)不是“日”。“替”字课文中的意思是“代”。

⒊讲读第一则谜语。

⑴指名读第一则谜语,试猜谜底。

⑵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谜底是洗衣机的?

指导看图,讨论。(因为洗衣机的外形就像一只又长又方的箱子。不过它不是木箱。不过它不是木箱、皮箱、纸板箱,而是用铁和塑料做成的。)

出示板书:长方一只箱

(因为洗衣机装的圆筒就像个圆圆的池塘,里面的水是清清的。)

出示板书:水清像池塘

(因为洗衣机插上电源就能转动,用不着风。)

出示板书:替人洗衣裳

(所以我猜一定是洗衣机。)

⑶朗读课文。(用引读法)

师:洗衣机就像生:又长又方一个箱,

师:里面的水是生:水儿清清像池塘。

师:插上电源生:没有风尔起波浪。

师:洗衣机能生:能替人们洗衣裳。

⑷小结。

猜谜语,要根据谜语说的事物的特点,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一样东西是符合这些特点的才能猜出谜底。第一则谜语中说的正是洗衣机的特点,所以你们猜对了。

⑸指导背诵第一则谜语。

(个别读、集体读、同座互读互背。)

⑹复习巩固生字词。

(认读生字卡片,看拼音读词语,看田字格中的字,分析字形——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偏旁?)

如:池、波——都与水有关;塘——指泥塘,与土有关。

⑺猜字谜。

①--老常会动脑,毛巾换衣裳。(裳)

②--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热)

③--太阳出来红艳艳,上面站着两个男子汉。(替)

⒋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一、第二段。背颂第一则谜语。

⒌课外作业

⑴听写生字、词一遍。

⑵读读二、三两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二、第三则谜语。知道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色猜出谜底。

⒉能背诵课文。

㈡教学过程

⒈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用投影核对订正。)

背诵第一则谜语。(同座互相检查。)

⒉学习第二则谜语。

⑴指读第二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让学生看图自由练说,指名练说,师生共同评议。

因为:电冰箱就像……

电冰箱里面放着……

电冰箱能制冷……

所以……

⑶理解”制冷”。——就是用电使冰箱里的温度降低,食物冷藏不会变质。齐读:外面热来里面凉。理解”水果”。你知道哪些是水果?

⑷朗读第二则谜语。(用引读法)

师:电冰箱就像生:小小一座房,有门没有窗。

师:电冰箱里面生:鱼肉水果样样都有。

师:电冰箱能制冷生:外面热来里面凉。

师:所以生:这是电冰箱。

⑸小结。

这就是电冰箱的形状和作用。你们能抓住这些特点来猜,所以猜对了

⒊学习第三则谜语。

⑴同座互相猜,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练说。

因为:

电话机铃响了“丁铃铃”的

电话机一头能听一头能说

听说的一头像耳朵

说话的一头像嘴巴

只能听和说不能看和闻

有耳朵有嘴巴没鼻子没眼睛

所以我猜是电话机。

⒋指导朗读和背诵二、三两则谜语。

(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指名背。)

⒌课堂作业。

⑴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三、第四题。

⑵背诵二、三两则谜语。

⑶说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

篇3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篇4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4.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能就文中的精美语句写出自己的赏析。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并作赏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描绘春天的诗文或名句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

(二)导入新课:

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后,用几个词语或者简短的句子概括你所看到的画面,也可以用课前收集到的诗文句子概括,并设想一下:如果你置身画面之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学生简短交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领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三)检查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1.完成根据拼音写汉字的练习:

酝酿yùnniàng抖擞d?us?u披蓑suō戴笠lì宛w?n转嘹亮liáoliàng

2.交流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学习同伴之间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查学生课前完成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学习朗读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思考题:

①有人用“盼春”一词概括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用相类似的词语(仿照“盼春”一词),尝试概括文章其余的内容。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哪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交流后,教师作简要点评。例:春草勃发、春花竞放……

(五)精读赏析

1.师生合作,选取有代表性的段落(可以由学生选择五个画面中的任意一个),具体评点作者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展现春光之美的。(在师生的合作下,解决写景的方法:用词准确,大量运用叠字叠句,选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画面融入人物活动,写景注意层次……再由学习小组合作,任选其他段落,使用上面的方法赏析。)

或者,用投影出示老师对自己喜欢的“春景图”作的评析,学生仿照评析,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赏析。

2.小组学习,学生选取喜爱的语句,评点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体会、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可以由教师提供示例,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在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将春草写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而着一“钻”字,写出了春草穿透土层,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学生写完后先小组交流,后大组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2.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八)布置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