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案

篇1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套用这句话,我也要说:“教案无非是个工具。”

但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夸大了教案的作用,把教案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记入工作量进行考察。殊不知,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有的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前是不可能将授课的具体过程预测出来的,课前写好的教案有时在课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场。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没有用呢?不是。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准备的结果与教学实施的依据,无疑还是要的。教师上课要有教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提倡的是编写适应自己、适应学生、适应课堂要求,能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备得太详尽,以免束缚老师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备课时,将预设出来的主要步骤、问题以提纲的方式写出,从而成为老师上课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条理清楚。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章的整齐美

[引导]本文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问其妾,问其客。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

(二)文章的参差美

[引导]本文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

[讨论明确](略)每一处问答,都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参差美。

(三)文章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二、提问式教案

如《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比较长,除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外,可设置一些问题,帮助理解。

1.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什么?开始主动权在哪一方,后来又转向哪一方?冲突转化点在哪里?

参考: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是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戏剧开始时主动权在夏洛克一方,后来又转向安东尼奥一方。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鲍西娅的出场。

2.鲍西娅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使夏洛克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参考:欲擒故纵。

3.文中塑造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的形象,请概括他们三人的性格特征。

参考:夏洛克贪婪、阴险、冷酷、凶残;安东尼奥高尚正直、仗义疏财、忠于友情、信守诺言;鲍西娅聪慧、热情、勇敢。

4.一开始,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长官——公爵答应夏洛克的要求了吗?夏洛克是怎样回答公爵的?

参考:(1)没有,而是规劝夏洛克不要这样残忍;(2)拒绝规劝(冲突升温)。

5.面对残忍的夏洛克,巴萨尼奥提出了什么要求?夏洛克答应了吗?

参考:(1)加倍偿还;(2)拒绝,并催要一磅肉(冲突紧张)。

6.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还在请求吗?夏洛克是如何对待他的?

参考:(1)没有,而是严厉指责。(2)反唇相讥(冲突白热化)。

三、练习式教案

如《致橡树》:

1.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会特点。

训练:你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致橡树》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2.阅读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训练: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

3.进一步阅读课文,找出诗歌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意义。(重点)

训练:默读一遍课文,划出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背诵全文。

训练4:反复朗读诗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

5.老师小结、补充

篇2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谜语、池塘、波浪、衣赏、水果、耳朵、嘴巴、鼻子、眼睛”等词语的意思。

⒊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谜语”只是课文的题裁。“谜语”教学不能只是猜出谜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仍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经分析推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既猜出谜底,又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一则谜语。知道洗衣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第一则谜语的词语。

⒊能背诵第一则谜语。

㈡教学过程

⒈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知道哪些谜语?能说出来让大家猜猜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三则谜语。出示课题。

教学”谜”字。重点分析字形结构。指导书写笔顺。(左中右结构。笔顺:讠——米——辶)

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轻声自由读,遇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词义。边读边想,看看图画,猜猜谜底。

检查自学情况。正音:池塘热爱耳衣裳眼睛叮铃铃

分析字形。“裳、嘴、鼻”比划较多,运用部件结构分析方法记住字形。书写时重点指导各部分大小比例及间架。

“睛”的左边是“目”(眼睛也叫目)不是“日”。“替”字课文中的意思是“代”。

⒊讲读第一则谜语。

⑴指名读第一则谜语,试猜谜底。

⑵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谜底是洗衣机的?

指导看图,讨论。(因为洗衣机的外形就像一只又长又方的箱子。不过它不是木箱。不过它不是木箱、皮箱、纸板箱,而是用铁和塑料做成的。)

出示板书:长方一只箱

(因为洗衣机装的圆筒就像个圆圆的池塘,里面的水是清清的。)

出示板书:水清像池塘

(因为洗衣机插上电源就能转动,用不着风。)

出示板书:替人洗衣裳

(所以我猜一定是洗衣机。)

⑶朗读课文。(用引读法)

师:洗衣机就像生:又长又方一个箱,

师:里面的水是生:水儿清清像池塘。

师:插上电源生:没有风尔起波浪。

师:洗衣机能生:能替人们洗衣裳。

⑷小结。

猜谜语,要根据谜语说的事物的特点,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一样东西是符合这些特点的才能猜出谜底。第一则谜语中说的正是洗衣机的特点,所以你们猜对了。

⑸指导背诵第一则谜语。

(个别读、集体读、同座互读互背。)

⑹复习巩固生字词。

(认读生字卡片,看拼音读词语,看田字格中的字,分析字形——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偏旁?)

如:池、波——都与水有关;塘——指泥塘,与土有关。

⑺猜字谜。

①--老常会动脑,毛巾换衣裳。(裳)

②--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热)

③--太阳出来红艳艳,上面站着两个男子汉。(替)

⒋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一、第二段。背颂第一则谜语。

⒌课外作业

⑴听写生字、词一遍。

⑵读读二、三两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二、第三则谜语。知道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色猜出谜底。

⒉能背诵课文。

㈡教学过程

⒈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用投影核对订正。)

背诵第一则谜语。(同座互相检查。)

⒉学习第二则谜语。

⑴指读第二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让学生看图自由练说,指名练说,师生共同评议。

因为:电冰箱就像……

电冰箱里面放着……

电冰箱能制冷……

所以……

⑶理解”制冷”。——就是用电使冰箱里的温度降低,食物冷藏不会变质。齐读:外面热来里面凉。理解”水果”。你知道哪些是水果?

⑷朗读第二则谜语。(用引读法)

师:电冰箱就像生:小小一座房,有门没有窗。

师:电冰箱里面生:鱼肉水果样样都有。

师:电冰箱能制冷生:外面热来里面凉。

师:所以生:这是电冰箱。

⑸小结。

这就是电冰箱的形状和作用。你们能抓住这些特点来猜,所以猜对了

⒊学习第三则谜语。

⑴同座互相猜,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练说。

因为:

电话机铃响了“丁铃铃”的

电话机一头能听一头能说

听说的一头像耳朵

说话的一头像嘴巴

只能听和说不能看和闻

有耳朵有嘴巴没鼻子没眼睛

所以我猜是电话机。

⒋指导朗读和背诵二、三两则谜语。

(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指名背。)

⒌课堂作业。

⑴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三、第四题。

⑵背诵二、三两则谜语。

⑶说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

篇3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篇4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4.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能就文中的精美语句写出自己的赏析。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并作赏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描绘春天的诗文或名句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

(二)导入新课:

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后,用几个词语或者简短的句子概括你所看到的画面,也可以用课前收集到的诗文句子概括,并设想一下:如果你置身画面之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学生简短交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领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三)检查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1.完成根据拼音写汉字的练习:

酝酿yùnniàng抖擞d?us?u披蓑suō戴笠lì宛w?n转嘹亮liáoliàng

2.交流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学习同伴之间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查学生课前完成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学习朗读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思考题:

①有人用“盼春”一词概括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用相类似的词语(仿照“盼春”一词),尝试概括文章其余的内容。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哪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交流后,教师作简要点评。例:春草勃发、春花竞放……

(五)精读赏析

1.师生合作,选取有代表性的段落(可以由学生选择五个画面中的任意一个),具体评点作者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展现春光之美的。(在师生的合作下,解决写景的方法:用词准确,大量运用叠字叠句,选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画面融入人物活动,写景注意层次……再由学习小组合作,任选其他段落,使用上面的方法赏析。)

或者,用投影出示老师对自己喜欢的“春景图”作的评析,学生仿照评析,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赏析。

2.小组学习,学生选取喜爱的语句,评点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体会、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可以由教师提供示例,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在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将春草写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而着一“钻”字,写出了春草穿透土层,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学生写完后先小组交流,后大组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2.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八)布置作业。

篇5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会用“即使……也……”造句。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书中的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三、精读课文3—6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想象这一部分写什么?(这一部分主要写贾岛在返回长安路上仍然在思索着昨夜诗中的用字,由于投入,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2、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这一部分,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贾岛思考诗中用字是很认真、很投入的?(A、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这句话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B、“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C、从大街上人们的反应体会到的,“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D、从课文第四节中知道的,“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街上的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贾岛毫无察觉,仍然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并闯进韩愈的仪仗队。”这足以说明贾岛思考得多么入神啊!)

3、师总结:同学们读书理解得真细致,是啊!像贾岛这种对文字的锲而不舍地斟酌研究就叫——推敲。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你们也从贾岛身上学到了对文章中词句进行推敲的本领。现在老师考考你;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刚说完,学生B就站起来也说是填“绿”。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黄的,春风一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绿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学生C也填字同上,但说法却又与前两位学生不同。仅仅一个”绿”字,学生就有几种不同的见解。可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学生D认为此处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机。学生E显然经过了仔细的推敲,站起来高声说道:“我认为填‘俏’更妙。原句中已出现‘吹绿’‘吹皱’‘吹鼓’等词语,‘吹俏’既避免了词语上的重复,又把小草当人来写,春天里的小草犹如俏丽的姑娘,一个‘俏’字就把小草写活了。)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8、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

板书: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师述: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指名读韩愈说的话,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9、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学生上台做动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

么吗?(A、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

到李凝的家。B、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

C、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D、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

E、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F、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

2、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

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评议他读得怎样?A、他读

得很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B、他读出那晚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好

景象。C、听了他的朗读,我看到树上的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飞远

了。)

3、女生齐读。

1、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

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范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

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

主要讲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

(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

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

的动作。

2、指名上台表演,该生只做了推门敲门的动作。大家评议一下,他做得

怎样?(A、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这两个动作。B、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C、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句子中说,贾岛是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的。但是他没有把贾岛吟哦诗句表现出来。D、我还觉得贾岛的吟哦是很轻声的。)

3、那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7、那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

4、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个和尚,

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B、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

D、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

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并且互相评议。

2、同桌正在分角色读,评议。

1、指名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做评委。他们读得怎样?我听出韩

愈很生气,贾岛在请求宽恕。

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他还说了些什么?(生读书上句子:“接

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

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3、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

2、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A、我昨夜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友人,谁

知他不在家。我写了一首诗在他家门上。今天回想起,觉得诗句中有一个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B、韩大人,贫僧昨夜去拜访友人,可是没有见着。我虽然没有见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畅,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美好的情景使我诗兴大发,我写了一首诗留了下来。可是我觉得诗句“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虑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没想到路上冲撞了您的大驾,求您宽恕。)

6、老师想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刚才的经过,谁愿意?

7、师指名上台表演,两位学生的表演投入、到位,扮演贾岛的同学居然还跪在韩愈面前说话。台下师生一片掌声。)

8、当“韩愈”说到“让我来想想”时,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

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A、我觉得用“敲”好。B、我也决定用“敲”好,因为“敲”能表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C、“敲”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因为在那样的夜晚,敲门声很清脆。)

9、转身问扮演韩愈的同学,我们来听听韩愈怎么说?“韩愈”:我认为

用“敲”字好,因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你看呢?“贾岛”:是啊,多谢大人赐教。

10、同学们,其实,你们比韩愈厉害呢,大家早就感觉到用“敲”好了。

11、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马上齐读:“这时,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12、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

师;(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绿”。(板书:“绿”字,这个字呈现绿色,同时旁边出现“到、过、入、满”这几个字)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两岸。)

2、对,就因为这样,他的这个推敲文章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3、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2、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A、我觉得“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B、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C、我也觉得用“漾”好,因为“荡”给人“动荡”的感觉,和春风的特点不相称。)

3、大家推敲后觉得用“漾”好,下课后老师会把我们的理由说给他听,

他一定会采纳我们的意见的。

七、总结课文。

1、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A、我以后一定会像“苦吟诗人“贾岛学习,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师一直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是真正体会到了。C、我要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让好朋友也来学习贾岛的精神。)

2、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

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文献摘录: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篇6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能帮助那位中奖人给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帮助那位中奖人给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到过彩票吗?

如果这上面的号码跟摇奖等所得的号码相同,就可以获得奖金,叫做中奖。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关于购买彩票中大奖的故事。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指名朗读,读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留待进一步阅读时理解。

3、研读课文。按照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读书思考、感悟。

(1)边读书边画出林海燕把中奖彩票交给中奖人的过程。想一想林海燕几次打电话给中奖者?

(2)画出描写中奖者的语句和林海燕的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中奖者不相信?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体会中奖者和林海燕的心理。

第一次:

中奖者:“你别蒙我了,我怎么可能中大奖呢?即使中了大奖,彩票也在你那里。”“唉,现在的人哪,大家相互不信任。”

第二次:

中奖者:“几百万的巨奖哪能这么轻飘飘地降临在自己头上呢?不可能,还是不可能!再说,这时还在别人手里的彩票就像水中之月,离自己远着呢!”

“你我算是熟人了,我又不会少你钱。”

林海燕:十分焦急,带着点恳求的语气

(3)为什么林海燕十分焦急?此时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有没有想过把彩票归为己有?

第三次:

中奖者:“他看了看手中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他有些反应不过来,半信半疑地到了兑奖中心,等领到了五百一十八万元巨奖时,他仿佛在梦中一般。”

林海燕:激动。

4、出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1)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从这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此时你想对林海燕说些什么?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好描写中奖人前后不同的心态变化的语句。

四、实践活动

假如那位中奖的先生要送林海燕一面锦旗,请你帮他设计一下锦旗上写的话吧。比如“诚信无私”“诚实守信的楷模”……

篇7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中庸》名言积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篇8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篇9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篇10

2、引导学生认识“础、虐、毅、擒、妄、伐、缅”7个字。

积累“奠基、暴虐、惨烈、讨伐、丰功伟绩”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

教学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查找关于黄帝的生平资料以及相关神话小故事,作为拓展性学习的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在远古时代,有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为了天下安定,黄帝携炎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这场大战杀得天昏地暗,异常惨烈,最终黄帝胜利,成为天下的共主。作为中华儿女,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

2、考查生预习效果

1)出示一组词语,请同学认读

A组,基础、暴虐、毅然、妄动、擒获讨伐、缅怀

B组,异常聪慧,敦厚能干、聪明坚毅、人文始祖、丰功伟绩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用小标题概括每个自然段的重要内容。

1)中华文明创始奠基

2)姓氏称号

3)大战蚩尤被称黄帝

4)壮大力量文化摇篮

5)人文始祖公祭缅怀

2、交流讨论,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黄帝的?

一、1)历史地位二、2)姓氏称号

三、3、4)传奇经历四、5)陵墓庙宇

(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的同时,要注意每部分的内在联系)。

三、深入品读,感悟探究

1、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学习提示:

1)什么叫始祖?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可先画下来,再细细感悟。

要点:

1)黄帝时代一系列的灿烂制作、发明、为古代中国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统一各部落,被拥戴为天子。

3)壮大力量繁衍生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监。

4)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他的后裔。

5)带领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6)几千年来,被后人公认为“人文始祖”。

2、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都公认黄帝为“人文”始祖,你怎么理解这个“人文”?

(提示:可联系全文内容,也可结合资料)

要点:(最重要的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带领人民告别蛮荒。)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总结: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那个时代的灿烂发明和悠久文化,历经几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折射着今天的中华儿女,让我们秉承祖先的聪慧与坚毅,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

2)出示黄帝陵图片,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作业:1、课后第二题,写在书上。

2、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和图画照片,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介绍黄帝或黄帝陵的小报。

板书:

篇11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篇12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