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家长意见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进步较大。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育,孩子进步的一点一滴都悄悄的刻在我们心里。作为家长,我们也非常希望老师对孩子的关注更多一点,及时向我们反映孩子的不足,我们会对孩子的缺点加以指导改正。
2、看到你的成绩我感到很欣慰,这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绩能证明这一切,爸妈的心中也是很肯定你的努力,希望你再接再励,加冕自己,继续努力。将来能够更上一层楼。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让父母为你骄傲,让祖宗为你骄傲,更要让国家为你骄傲。
3、孩子的成绩单,可以说不够理想,这对我们做家长的有一定责任,孩儿到学校学习,就是要学好文化知识的,就是要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希望师生和家长共同帮助他、教育他,也希望吾儿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克服缺点,学好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一名有用人才。
4、谢谢老师给予孩子这么高的评价,这学期湘湘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绘画和手工有了很大的突破.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各项活动中,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也进步了不少,衷心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只有咋你们的努力下孩子才有这么大的进步。
(来源:文章屋网 )
梁中蓝:空间主要会参加两个品牌的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和Art Basel。Frieze Art Fair有两个城市纽约和伦敦,而Art Basel有三个城市巴塞尔、迈阿密和香港。了解空间的人都会知道,这两个品牌的艺术博览会我们已连续参加了很多年。
五月初要参加的是Frieze New York,会展出三个艺术家,有汪建伟、展望、杨少斌,这将会是一个相对聚焦的呈现。这三位艺术家都各具特色,每个人的作品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讲都十分具有代表性,所以出现在艺术博览会的空间,会有绝对的亮点。
接下来的香港艺术博览会,我们的策略是以一个群展的形式呈现。从两方面来讲,首先,香港是我们空间藏家以及各种资源比较多的一个地方,所以我们基本上会带上所有的艺术家,然后以一个大群展的面貌在博览会上出现;另外,香港艺术博览会一定是亚洲区域的一个焦点,这里面不仅会吸纳大陆、香港乃至亚洲一些优秀的画廊,同时还会有一些西方的画廊来此拓展义务,这种情况下,藏家这个群体可能也是一个国际化的,所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还是想把推广做到最优化的状态。
I ART:空间现在的藏家资源如何?国内博览会与国外博览会的藏家群体有什么不同?
梁中蓝:在早期,还是西方的藏家比较多,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内与国外各半,国内的藏家数量现在正在上升的趋势。外界对国内藏家的印象,会认为投资心理的比较多,比较看重市场走向,较少关注作品的学术性。而当大环境有了足够的稳定性,这样的现象就自然少了。现在更多的国内藏家,都会从接触当代艺术着手,逐渐才形成买家,是一个从喜欢到收藏的过程。比如有个与我们关系非常稳固的藏家,他与我们交谈时说,他会非常享受收藏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仅仅想要“拥有”。在他收藏的过程中,首先要仔细了解这个艺术家,从他早期的作品开始,几乎每个系列的作品以及画册都要考察很久,之后再做收藏的决定,他在这个过程中会非常投入,而且还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热爱,是真的对作品产生兴趣,并认同了作品的学术价值。这样的藏家正呈现一种越来越多的趋势。其实这类型的藏家也是当代艺术圈的一份子,他们可以跟你谈当代艺术,甚至会有很多学者都没有发现的新观点,他们与艺术家也成为了好朋友。
而对于艺术博览会来说,某一地点产生的藏家群体肯定不同,这肯定会有一个地域性的划分,而早期的国外藏家比较多的原因,除了大环境的关系,也跟我们在国际上所做的大力推广有关。
I ART:空间所艺术家的情况如何,年轻艺术家占的比例似乎不多?
梁中蓝:我们现在总共了十八个艺术家,而七零末到八零初之间的就有四个,这个比例已经不算少。空间艺术家的情况可以先从卢杰所做的“计划”讲起,“计划”可以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环境的一个大事件,同时也让“”形成了一个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卢杰结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而从那以后,这当中的一些艺术家,也就成为了我们的艺术家。卢杰当时的定位就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它一直寻求着一个前进动力,这可能也是一种当代的精神,更是的一种精神。
而对于空间与艺术家的关系如何,也会体现在卢杰的这种凝聚力上,他不光是画廊的负责人,其实之前做过很长时间的策展人,而且通过“计划”在国际上也交往了很多在学术圈地位很高的朋友。也就是说,卢杰的所做不是限于国内的,而且比较国际化的,所以对于国际艺术圈的趋势他接收的很快,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可以说他的标准是国际化。空间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国际化的视野里面去思考问题的。整个艺术圈里面所有的层面,卢杰都有高程度的了解,对艺术家的创作、瓶颈、工作上的方方面面他也十分了解,还有在市场角度以及美术馆角度上来说,以及与藏家处理的关系上来说,他都非常精通。所以他和艺术家之间能达到平行上的沟通,也就是艺术家会感觉到,他领导的团队会理解到艺术家本人的需求的,可以在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发展。这就是我们与艺术家的合作情况。
I ART:空间与合作艺术家的关系如何?
梁中蓝:空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机构,合作的艺术家不仅仅反馈给空间的是一个作品,很多时候,他们已经融合进了空间的品牌精神,这是双方的共同进步。艺术家在我们机构得到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和推广,同而也有了新的思维;我们也如此,通过跟艺术家的合作,通过他们的理念,通过他们对当代艺术的思考,我们也在不断的进步,是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I ART:请谈谈与空间合作的艺术家汪建伟的情况,他将在古根海姆举行个展,作品系类也将会被永久收藏,空间是否为此做了相关工作?
梁中蓝:汪建伟在中国当代艺术环境的成绩已经没有人去怀疑了,但是他是较晚才和画廊合作的,而产生关系是跟空间才有的,所以相对来说在不论在市场上或国际上推广的力度都还有成长空间。与空间合作后,上述两方面自然成为工作核心,至于他与古根汉姆合作,我认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我们国际上的声誉,准备工作上则是辅助艺术家与策展人和美术馆间交流。熟悉汪建伟的人都知道,他的创作和理念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档案古根汉姆肯定会放在靠前的位置去考虑。这个项目的荷兰策展人汤伟峰一直以来也都很关注汪建伟的工作及发展。汪建伟对自己的艺术工作很清晰,一步一步稳重地推进,他的创作的发展都有迹可寻,这些特点,相信古根汉姆那边肯定也都看到了,所以展览的安排,就会有进展。
I ART: 请谈谈与空间合作的艺术家郭凤怡。
梁中蓝:在计划时期,郭凤怡就是我们认为不可多得的瑰宝,民间艺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标签,就像当代艺术也是个标签。将郭风怡在一个当代艺术的语境呈现,并不是说企图将当代艺术的标签贴到她的作品上,而是认为她的作品能给当代艺术带来一种刺激,引起思考。其实去年威尼斯双年展就是当代艺术作品与自学或民间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它们被安排在同个空间内,这样的场景会激起一个特殊的思考。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当代艺术越走越尖端,而所涉及的也是一个小的群体,那当代艺术也慢慢变得产业化,产生了一些“标准化”的东西。 比如一个标准“当代”艺术家的学历,他会进入美院去学习,会再考研究生或者博士等,然后开始与一些策展人合作并得到了一些画廊的关注,接下来不断发展,得到了一些画廊的,机构的支持等,之后他们的作品会建立一个很稳定的收藏群,比如美术馆收藏或者藏家收藏等,这一个个步骤不论是国内或国际似乎都成了职业艺术家的范本。而在这个点上,自学成才这种形式为前者这种模式提出了疑问,同时也对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提出疑问,什么才是艺术?这类型艺术作品很大的程度是一种难以用理性解释的东西,可能是特殊情感的一种抒发,它并不是教出来的。而威尼斯双年展把这个东西提到双年展的环境去说,或许是一个提问,当代艺术慢慢缺少这种比较直觉性的东西,而这种直觉是不是也很重要?我觉得卢杰一开始把郭凤怡带到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去展示,并不是说定义了她的作品是当代艺术,他最终的意思还是想让大家去思考这类型的作品对当代艺术的语境带来的刺激。
小徒弟似有所悟。师父问他:“你说,这说明了什么呢?”徒弟说:“说明时间只要挤挤总是会有的。”师父却笑着摇头,说:“这并不是我想要告诉你的。”接着,师父说:“刚才我们先放的是核桃,现在我们倒着来,看看会怎么样?”师父先放了一勺盐,再往里倒水,倒满之后,再往碗里放大米的时候,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而当碗里装满大米的时候,师父问徒弟:“你看,现在碗里还能放得下核桃吗?徒弟愣住了。师父说:“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只碗,当碗中全都是这些大米般细小的事情时,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么放得进去呢?”
……
生活的确如同一个“容器”。我们常常以为,不论对物质还是精神,要不断地追求、获取、积累,用加法垒起的人生才会富有。于是,我们恨不得一直把更多的东西请进那个“容器”。但每一个人,都该想一想,如何去区别生命中的“核桃”和“大米”,又怎样才能先将“核桃”装进生命当中?
人生路上,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多多益善。多则有余,余则成累。人们往往走到人生某个特定阶段才顿然了悟,自己曾经执著追求过的许多东西,其实都不是真正所需的。如今,“心累”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个通病,也许正是因为人们想要的东西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也太多。
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获得多少,而在于一生我做了最有价值的那件事。
苏格拉底在漫步于繁华的罗马街头,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曾发出惊呼:这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里,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的云,当我老去的时候,才发现这些都是多余的,痛快地活着才是真实的。
……
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一味地去获取,而是有选择地剔除掉那些多余的事物。去冗除繁,是一种人生的成长方式,也是一种大智慧。
天分加勤奋——铸造个人辉煌
张书嘉,1980年出生于上海,10岁起师从中国知名艺术家“面人赵”之女赵凤林老师学习面塑艺术,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脱颖而出,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手工艺比赛奖项,还代表中国出访过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国家,从中学开始,捏面人的绝技让张书嘉小有名气,而这样的光环一直伴随着她整个成长过程。
张书嘉最初并没想以面塑作为自己的职业和日后的事业,但无论作为爱好,还是出于惯性,她都没想放弃这门心爱的手艺。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还是将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这个爱好特长结合了起来,最终她成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她隐约觉得,面人的出路在于市场,因此从未停止这方面的思考,她大学毕业时的论文题目就是:《中国民间艺术如何市场化》。2003年大学毕业后,张书嘉到一家知名公司的营销部门工作了三年,从事市场工作,她在品牌的推广方面不断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
随着机器生产的规模化日渐成熟,人们对手工艺的关注淡了,民间手工艺传承乏人,传统工艺正由盛到衰,这样的沧桑巨变十分残酷地呈现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也呈现在年轻的张书嘉面前。
带着思考,带着热爱,也带着梦想,张书嘉走进东方卫视《创智赢家》创业真人秀节目。当初是朋友给她报的名,只是因为本文由收集整理朋友觉得这个比赛很适合她。刚参加节目时,张书嘉感到跟夏令营集训一样,既有乐趣又有挑战,但比赛的压力一点点加到身上,越来越重,张书嘉也开始全力以赴,经过一轮又一轮专业投资家和企业家的盘问,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问鼎全国总冠军,赢得了100万元创业奖金。张书嘉非常谦逊地把这次夺冠归于两个原因:一是她创业的动机更强烈,并且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二是项目本身很有意义,终归是为了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这并不是一个很有“钱途”的方向。
让她成为总冠军的创业计划是:办一所传承民间艺术的学校。
教育培训:播撒民间手工艺的种子
从《创智赢家》的镜头前走下来,张书嘉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然而这条路比想象中更加漫长和艰难。刚开始她找到一些上海的幼儿园,满怀信心地要和幼儿园建立合作,开设收费的手工课程。园长们都很喜欢她的课程,但上海市教委对幼儿园收费课程是明令禁止的,这条道路走不通。换了一种思维,2007年5月,张书嘉创办书嘉手艺中心,专门教孩子捏面人,走少儿培训、亲子教育的道路,为实现梦想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张书嘉向我们介绍道,面塑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其材料由糯米粉和面加彩后制成,经过民间艺人的巧手捏制,便成了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各类造型,富有鲜明的民间风情和地方特色,目前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中心开设的创意面塑课程不仅为孩子了解和接触优秀的民间艺术创造了机会,还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使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课程阶梯式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班和综合班。初级面人班教简单动物、花卉,能捏成形就可以了;中级班教人物,小孩、仕女,工艺上有一定精细度;高级班教戏曲人物,要有创造性,捏出人物的神韵;而综合班就可以捏出有主题的故事了。
面塑课程是小班授课,一般控制在10人之内,尽管学习的是传统手工艺,但张书嘉也会与时俱进,比如带孩子们运用ipad。她上课注重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甚至鼓励孩子们做得不一样。有个小男孩捏的小猪的眼睛一只在上面,另一只在下面,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这只小猪的脸撞到墙上去啦”;捏熊猫的课,多数孩子都知道用黑白两色,偏偏就有孩子捏的熊猫是红白两色相间,他的解释是“这只熊猫晒太阳晒得太多,所以蜕皮变红了”,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一堂课下来,面塑就不再是一个单薄的作品,而是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基本功的练习是手工艺课程的基础,张书嘉在教学中当然不会松懈,她犹记得小时候在少年宫学习时,“手”的捏法老师让他们一练就是两个月,许多孩子觉得枯燥没劲就半途而废了。张书嘉对这样的课做了改革,让孩子们结合十个造型来练习捏“手”,每节课都有一个成品,让孩子和家长都看到成果,也能不断见证孩子的进步。
培养种子老师也是张书嘉的重要任务之一。她只招收两个专业的老师,师范类或是美术类,但共同的要求是对面塑艺术非常热爱。通过大约二十节课的培训,再通过张书嘉的严格考核,才能成为各个培训点的授课老师。
张书嘉对自己的定位不是艺术家,而是传播者。“面人培训班并非要把孩子都培养成面人大师,而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民间艺术的乐趣。这是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种子,如果今后他们真的感兴趣,那么可以共同把面人事业发扬光大。”
传承民间艺术需要立体化、多元化
转贴于
张书嘉介绍道,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但如散落民间的宝珠,止于默默传承;又似银河中星之碎片,仅仅各自耀眼。书嘉手艺的创办,正是源于一份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执着。但传承和发扬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需要不断的积累,更需要立体化、多元化地全面发展。因此,张书嘉不满足于教授面塑一项手工艺,她积极探索,力图把自己的手艺中心建成一个中国民间文化的展示平台,能不断整合各种民间艺术文化,实现沟通交流,将中国的民族手工艺推向世界的舞台。2010年6月,书嘉手艺中心师生受邀参加世博会中国民俗特色演出,手艺中心老中青三代人的同台特色表演不仅受到了各国来宾的称赞和好评,各地媒体更是纷纷报道中国民俗艺术后继有人。今年暑假,中心尝试开设了艺术剪纸课程,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手艺中心在上海又新开设了六个教学点,今后会延伸得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