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8 12:51: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现代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又成为电化教育的主体,并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多媒体CAI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组织起来,更是有动感和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直观演示、人机交互、实时操作等多种形式,能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木偶戏是闽南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它以鲜活美丽的形象,鲜艳夺目的头盔衣饰,容易操作的表演都深受孩子喜爱,在其结构、色彩、制作、操作等方面都非常符合幼儿的特点。将闽南木偶引入幼儿园,为了是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闽南木偶戏在我们闽南古代又称傀儡戏,木偶戏表演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何让孩子了解木偶、走入木偶、表演木偶戏,有些教学内容较抽象,因而,借助多种传媒手段,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增强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入传统教学中,以下便是这个学期我探索的几点心得:
一、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感受周围的事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推进了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发展,给幼儿园教育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闽南木偶学习活动中,欣赏木偶形象、感受闽南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木偶的语言、材料的理解、欣赏、朗诵,表演,能培养幼儿对闽南特色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无法让幼儿完全体会出它的美,因此利用多媒体具有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作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发幼儿的美好情感。如:在《认识木偶》这一活动中,木偶品种较多,有杖头木偶、作为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等等,为了让孩子更具体、更形象地接触木偶,我收集了各种木偶种类图片让幼儿欣赏,如惟妙惟肖,有趣的提线木偶、造型精致的人偶、操作简单的布袋偶等,通过这些逼真的图片,激发幼儿对木偶艺术的兴趣,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又如:在认识了解“闽南木偶戏”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对传统木偶戏比较陌生,于是我搜寻了一些有名的木偶戏选段让幼儿欣赏,如提线木偶戏《三打白骨精》等。幼儿通过听和看后,感受了闽南提线木偶戏台词诙谐风趣、唱词的优美生动、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地方音乐的幽雅的旋律,了解到提线木偶的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闽南提线木偶戏的特色,更进一步激发幼儿想学表演的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增强发散思维,培养幼儿创造力
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特征,制作一个动画课件,通过声音的感受和图像的清晰,为幼儿提供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使幼儿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了,创造力也随之调动了。
如亲子活动《制作小木偶》,孩子和家长对木偶的制作材料、步骤一知半解,要制作小木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充分了解木偶的制作过程,孩子们边看边议论:“原来木偶穿的衣服这么漂亮?”“这样做,它就动起来了”“木偶头是这么做起来的”。幼儿制作木偶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跟父母积极讨论如何制作,并利用各种制作木偶的材料(如布、纸板、信封)、各色颜料、各种废旧物品(各种瓶子、纸盒、毛线、一次性杯子、挂历纸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手工活动,如:纸偶、布偶等。通过这次亲子活动,我发现孩子想象力丰富,做出的小木偶千姿百态、憨态可爱。而在操作过程中,既让孩子们有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难点的排除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设计课件,能将抽象的概念制成具体画面,化难为易,帮助孩子理解、掌握难点,保持学习兴趣。在《闽南木偶历史小故事》这一活动中,如果没有课件的展示,单纯、光凭老师讲故事或看图片很单一,幼儿也不感兴趣,于是我根据故事内容制作了课件,并自己配上了解说,这生动、形象的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很清楚地了解了闽南木偶的发展历史过程。在《我们一起来演戏》中的一个重点:幼儿学习提线木偶的几个操作动作,虽是简单,但孩子刚刚接触,因而动作老出错,因此我运用了媒体的动画效果,将提线木偶的线编号,边演示边让幼儿学习操作动作,这样马上就突出重点解决了问题。
四、借助多媒体的动静结合,加深幼儿对闽南木偶表演台词的记忆力
木偶表演以语言为主,在以往的学习表演活动中,普通的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被孩子理解和掌握,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处于被动的状态,运用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借助多媒体的动静结合,利用多媒体的技术、特点、清晰标准的发音、与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能为幼儿提供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提高音义识记的能力。动画中往往通过特定情境来表达词意,有利于幼儿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多媒体课件《天黑黑》中,阿婆阿公有趣的争抢动作、形象的声音都很逼真。画面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仿佛进入作品中,幼儿都能很快的理解并记住。在多媒体课件中语、句可以反复出现,让幼儿在模仿练习中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运用,印象也更深刻了。接下来,我们专门组织幼儿进行木偶表演。从而使幼儿既巩固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拓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又加深了对童谣的理解,使他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教学的黄金期,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最近发展区,促使孩子听得懂、说得出、说的准确。教学中存在着制定教学目标时重教材内容轻学生实际,对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不明确,没有关注到幼儿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接受情况,盲目地评判孩子的答案,不能鼓励孩子超范围的想象力发言,还有的幼儿教师力求课堂的氛围和形式,滥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和音乐,急于让学生模拟和表演,表面很是热闹,而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得不到切实发展。还有教学时只是告诉孩子“是什么?”而没有引导孩子“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不能根据孩子自身的观察水平和理解能力、已有经验来设计教学,再有就是语言课成了故事课、绘画课、音乐欣赏课,不能带孩子走进教材,感悟文本的美好内涵,不懂得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说出自己的感悟,课后也没有及时做好教学反思,错失了培养和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大好时间。
一、营造学生听和说的良好环境
教室里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挂图和彩页,上面的花草树木和卖萌动物都是小孩子的好朋友,视频每天循环播放动画片,可以在教室走廊绘画出《丑小鸭》《青蛙王子》《小蝌蚪找妈妈》等连环画,这里面的人物、动物都是幼儿的好伙伴,让小孩子看得见、听得到,反复的听是说得出的前提,鼓励幼儿模拟看到听到的话语是很好的训练办法,学习“天线宝宝”的稚嫩语言、模拟“熊二”傻乎乎声音、学习“喜羊羊”的睿智话语等等,鼓励孩子在模拟声音效果的时候加上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要充分肯定和表扬孩子优异的表现、鼓励他们大胆模拟和表演。爱说爱闹是幼儿的特点,教室里要有木房子、七巧板、小木偶等玩具,让小孩子喜欢围着这些玩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这时候教师可不能一句“都坐好、别讲话”,这样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多给孩子自由说话的机会,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沟通交流,例如在模拟“打针”的时候,可以听得到“好孩子,不疼不疼的,别害怕”“你最勇敢了,看看我打针都不怕,你也别怕!”“别哭、别哭、打好针妈妈带你去买糖吃”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在自己打针时经常听到的语言,在他们给布娃娃打针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这样的情境说出来,教师可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语,这正是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的好时机。还可以让幼儿模拟去超市买东西,让小朋友两两一组,模仿售货员和顾客,让他们之间展开对话,提醒他们注意礼貌用语和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让孩子针对某件货物询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让小孩子分享自己从跟随家长学来的经验,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普及了生活常识,更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
二、在模拟现实生活中发展语言
幼儿的很多知识经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模仿,幼儿园教学时候也要较多的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把平时跟家人上街、外出时所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例如可以在幼儿园设置一些语言表达情境模拟区域,有小厨房、购物便利店、游乐场、急诊室等,可以让幼儿做“小主持人”“小记者”“小护士”“小厨师”,说出他们在模拟这些角色的时候该准备好什么物品,该注意哪些事项、具体该怎么做?这就给幼儿提供了很好的说的机会,有幼儿可以说“当主持人,要声音响亮、微笑亲切”“做小护士要细心热情、给小朋友打针轻轻不要疼”“我看妈妈做西红柿炒鸡蛋是这样做的”等等,引导幼儿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说出他们知道的事情,讲出他们的自身感悟。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看动画片,然后在教室里讲出自己看到的故事,“大灰狼是个大坏蛋、他是个狡猾的家伙”“都是因为懒羊羊贪吃,害得大伙都被抓住了”“小蝌蚪游啊、游啊、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这样的故事讲述,可以有效训练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要鼓励他们要讲得生动、讲得具体,绘声绘色地讲述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设计,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领会内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参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一;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制定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二、注重预习 历练自学
教师的预习引导应体现梯度:三年级起可设计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然后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四年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质疑问难、领会表达方法,初期教师宜多方启发,注重示范,还可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预习;五六年级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画生词(关键旬)、质疑解难(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查阅相关知识、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缩减课堂读文时间,赢得“精讲品读、适度拓展、积累运用”的良机,形成良性循环。
三、板块推进 因文而异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崔峦语)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说明:一是略读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只是作为教学“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简化结构,板块推进。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将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一自读自悟一交流点拨一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2、因文而异,选择教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第三学段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文三种文体教学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点词句,体会其感彩和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4)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落实到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3)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4)注意读写迁移,学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较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组中《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其写法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和《自公鹅》同写鹅,各写了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人教版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人手,温敬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如果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阅读提示(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设计教学目标,选好切入口,给学生指明自主学习课文的途径,将能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文,《慈母情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无私的爱,同时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这篇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辛劳、深情和对“我”的支持的;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写作形式。《学会看病》是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母亲鼓励“我”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带着“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这个问题去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着力点。教学内容宜少而精,教师应选准训练的者力点(结构、语言、情感、方法),精讲品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王春燕老师执教《猴王出世》时从“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将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感悟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读交流,多元解读。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来看,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教师可设计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让学生畅所
欲言,唤起他们阅读的心理体验,同时要善于捕捉真切的个性体验,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四、适度拓展 积累运用
一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上)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可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课后让学生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虫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下《水浒传》、《西游记》;六下《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可采用定时、随机指导两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要求。
二是拓展实践。略读课文教学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注意叙述和心理活动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欣赏(或学唱)带藏族民歌风味的《天路》;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改为剧本,小组合作表演;学完《大瀑布的葬礼》,让学生参照资料将课文改写成演说稿,进行演讲;模仿《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一幅名画……教师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是积累语言。纵观人教版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于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绝佳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四是积累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肖川)。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环节,一课一得,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又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如《秦兵马俑》可以“保存世界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秦兵马俑基本资料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计时训练),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也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五、及时评价 激励巩固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68-02
[作者简介]杨春高,男,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大丰市草堰镇三渣小学教师,中学一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讲得很细,但往往事倍功半,很多学生因为教师的嗦而放弃了思考,课堂变得索然寡味。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教师也非常困惑,为何付出了很多心血却没有预期的效果呢?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教师的所谓尽心尽力看似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实则是让学生放弃思考、放弃选择,教师的越俎代庖取代了学生的思维;其二,教师的各种设计都没有给予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学生没有机会回味和体会,或者说,是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的机会。何谓“发现”?从本质上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有所发现的过程。这个发现并不是对未知领域的“发现”,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认知,对已有知识进行总结而后有了习得,从而突破自身的局限获得升华内化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
那么,究竟该如何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发现能力呢?笔者根据苏教版教材《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准备,提供发现契机
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安排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这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个知识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所代表的基本含义;其次,这个知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和理解通分、约分的基础。因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个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从中挖掘学习的要点。教师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不陌生,因为这个性质已经内化在学习认知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陌生的“规律”,需要用心去“发现”。如何才能实现对这一教学过程的“发现”呢?教材做了两次活动安排,先让学生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而后观察相关等式中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目的是想让学生进入探索的旅程,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以教材为本,根据呈现现象―发现规律―深化本质的层次,为学生提供数学发现的契机。
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题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找相等的分数,进而引发探究兴趣,对分子和分母加深理解。为此,笔者做了两次设计:第一次,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节,村长给喜羊羊、美羊羊和懒羊羊分食物,先将食物的12分给喜洋洋,然后就剩下食物的14分给美羊羊,最后一部分分给懒羊羊,让学生比较谁的食物最多。随后出示教材中的例题一,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笔者做了第二次设计,将图中的4副画面与小猴子分饼的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听过故事后动手涂色并观察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这两次设计,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感受和理解,一步步逼近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发现”。
二、精心组织,生成“发现”过程
学生发现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组织,有效的设计之下能够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例题二和例题一有所不同,它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在此,笔者做了两次设计:第一次设计是先出示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正方形纸进行对折后观察比较。第二次设计是先让学生写出分数,而后对折四方形并涂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笔者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作为课堂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分析,在涂色中比较,强化分数感知,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并找出新的分数。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学生有了初步建构,对分数的性质也能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
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三个数学等式,感受分子和分母的不同变化,而后引导学生观察,不论是从右往左看,还是从左往右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直观判断进行分析。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或者3,结果会怎样?学生发现,结果不变。那么如果是同时乘4、6、8呢?是否可以是任意数呢?学生经过实践后发现,分子和分母虽然有了变化,但分数的结果并没有改变。而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结果有什么变化?通过乘和除的变化,学生进行概括和归纳,通过实例进行规律总结。在最后,笔者让学生思考:能够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0吗?学生在思考中使数学发现更加完整,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和清晰的认知。
三、深入思考,深化内在“发现”
数学知识的吸收过程不单单是显性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学生深入数学本质,将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知识纳入认知结构,而后内化于心,变成实际的分析能力,最终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本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过程,在思考之余提升数学思维,深化其内在发现。
通过前面两个例题的设计,学生已经发现了规律,此时就要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变为实践活动。笔者做了两个设计:先让学生写出任意分数,然后将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确定分子分母的变化,但分数的结果不变。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奠定通分和约分的基础。然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整数除法的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笔者提出了问题:你如何用商不变的规律,证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完成教材的课后习题,习题中有涂色、判断和填空,这些是让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巩固。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问题拿出来大家集体讨论。此时有学生追问:“为什么分数和除法之间有关系呢?”也有学生提出:“除法和分数的结果其实是相等的。”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带领大家展开探究,梳理其中的一些认知误区,从而催生了学生对问题的内化。这个过程让学生获得了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意识,即对新知的发现意识,也是一种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能力。
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合理设计,教师需要动用脑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合理沟通和交流,产生动态的教学过程,带给学生陌生感和不确定性。这种交互性课堂活动,是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建构新知的有效过程。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了全部的结论,还有学习的动力吗?一开始就知道了所有的流程,并像木偶一样被教师牵制,还有学习思维力吗?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判断和推理,都必须基于学生的自我发现,基于学生对问题的探求,否则,数学新知的获得将会变成纸上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设计出多种教学方案,但其本质目的是要让学生发现,让学生经历过程,从中发现错误、勘校错误,从而提高自己。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认为,数学教学不需要严密的教学设计,也不需要严格的教学设计,但前提是这个设计和教学一定能够让学生发挥创造性,获得能力的提升。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发现,催生学生的课堂发现,这是数学教师必须努力的。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所以,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事例或数学材料,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
1.注重实验细节、引导学生参与。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操作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操作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2.应用信息技术、联系身边数学。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现象很难通过操作实验展示,或很难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示,此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特点,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模拟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思维的翅膀。
3.亲自参与研究、获得成功体验。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有位老师在学生研究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圆的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可能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的测量,学生从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里学生自然会产生动手测量计算的欲望。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成功地把前人发现圆周率的漫长过程浓缩在一个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营造和谐课堂,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心情愉快、努力以求的时候,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1.给学生适度的思维自由。主要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不代替学生去思考,而是启迪、引导学生,使其思考得更好。允许学生对别人甚至对老师的意见表示不同意。在课堂出现某些争议时,教师可采用“讨论式策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根据,少当“裁判员”,多当“引路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要夭折。
2.给学生适度的“行动”自由。数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此处的行动自由,指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尽情“玩”的机会,给更多的同学以动手的自由和思维自由的空间;同时这里的“行动”自由也指学生在教室中可进行适度的走动,而不是木偶似的端坐其中;在学生碰到问题进行讨论时也允许学生发出声音。
三、采用提问指南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笔者设计的提问指南卡这一独特方案主要用于新授课的教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提问指南卡后,实实在在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切中主题的问题。如陈老师执教的观摩课《圆柱的体积》,当时应用了提问指南卡。在展示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的问题情景后,学生通过提问指南卡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热烈、和谐的合作氛围中,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事后整理、分类发现达10个之多。
其中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
①圆柱的体积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的长等于什么?
③在转化的过程中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吗?面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各个级别对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应达到的具体表现有明确目标,其中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目标描述为:有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就日常话题可以进行一定的交流;能阅读相应水平的读物及报纸;学会使用一定的阅读、口语、听力策略;能根据提示独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等。
《英语》(新课标)系列教科书模块分明,例如:在每一个模块都设计了“世界各地(Around the world)”内容,让学生通过《英语》(新课标)增加对世界(不只是英语国家,而是世界各地)的了解。同时为跨文化教育设计了一些专题课文。然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仅通过放录音、做练习等简单的机械式操作,过分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忽视了与听力材料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即图式,导致教材的预期目标未能完全达到,也使学生难以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将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教学相结合,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做出教学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据美国外语教学专家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尔(M.S.Temperly)统计,“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比例为45%,超过读或写,听者的积极参与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听”却总是成为初中教学的老大难,在初中阶段听力教学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听力训练方式单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教学与教材脱节。
首先,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性地操练听力题,使用题海战术,认为多听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听力水平,就可以在听力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这样的听力课往往演变成一种听力测试课;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忽视图式对学生英语听力的作用,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缺乏互动。其次,大多数的教师在听力课上只是一味地播放录音,听前忽视了对听力课的导入过程和激活设计,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听录音,极易导致听力效果不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听后教师负责校对答案要求学生订正,往往忽略了对听力材料的分析和巩固;再次,在教材的运用方面,很多教师并未能很好地把握编者的用意和目的,常常忽视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板块、听力课前导入活动等,导致教材无法实现最大效益。
二、图式理论及图式在听力过程中的作用
(一)图式理论
Barlett认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图式的类型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语言图式是听力的基础与前提,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句子重音、节奏、意群和停顿、连读何时去爆破及语调等语音层次的教学,达到理解听力材料的目的;注重词汇的积累和巩固,学生听一段材料,如果生词量过多,会导致其对整个句子或者文章的不理解或者误译。同时,语法知识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图式知识。
内容图式指听者对听力材料所涉及题材的把握。听力材料多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有比较固定的对话模式,而这些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日常生活知识对听力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形式图式指听者对听力材料体裁和修辞结构的了解程度。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体裁很熟悉,就有助于他们对于听力材料的预期理解,抓住听力材料的主旨。
(二)听力理解过程
听力理解的两种模式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听力模式。“自上而下”模式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它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预测、推断、筛选。这种方式加速了信息的吸收和同化,有助于消除听力过程中的歧义。“自下而上”模式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单词、短语到句子逐次对听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它侧重具体的语言点在听力理解的作用。可见,有效地听力理解需要两种模式的互相配合,既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还需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来筛选、理解听到的信息。
(三)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1.图式有助于学生对语篇的预期推测
Widdowson认为:图式是认知结构,它使信息有条不紊的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对于文章所涉及内容和主题较为熟悉,学生一听便懂;如果对材料所使用的体裁较为熟悉,学生容易通过格式结构推测下一部分的内容。因此,掌握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可以对材料做出预期、判断和推理,加快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
2.图式有助于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
有研究表明,当听音者大脑中的图式越丰富,他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就更趋于合理;反之,当听音者大脑中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图式,听力理解将大大折扣。也就是说,学生在听具体的听力材料的过程中,听力材料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并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图式,当大脑中被激活的图式较为丰富时,则有助于学生预测下文的内容,较快理解所听材料。
3.图式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分配
在激活了图式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状态。当学生对所听材料进行预测后,对于将要听到的听力材料有了一定的范围限定,易于他们在听力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图式有关的重要信息上,也便于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信息,从而把握所听材料的整体内容。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初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缺乏对背景知识或者无法有效使用背景知识,听力理解过程就会变得困难;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图式理论设计英语听力教学。
(一)听前――激活图式阶段
图式不是激活得越多越好,只有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听力内容。因此教师熟悉激活的方式很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活背景知识
这需要教师在播放听力材料之前,做好激活背景知识的工作,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背景知识;若学生几乎不具备相关图式,则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小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语义联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听力材料的内容上来,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听力理解过程中。当听力材料的内容与学生目前的知识相匹配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进行推测和想象,在规定时间内列举出与此主题相关的词句或事件。通过交流,不同层次的学生间也可得到互补。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初中二年级上册 Module 5 Unit 1 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n’t you? 中,听力话题是“Western music”, 学生便可根据这一关键词进行讨论联想,涉及的大致有:音乐种类――blues,pop, rock等,乐器――piano, violin, guitar 等。这样,被激活的图式越丰富,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越容易理解听力材料中的新知识。
第二,借助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兴趣。英语听力课堂应借助多媒体设备,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如:播放视频、音频,展示图片,增加对初中生的视觉刺激,对上课内容有了更深的记忆,使得抽象的文字导入变为具体直观的图像,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自身的内容图式加以吸收,这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初中二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1 A famous story时,可以在电子多媒体屏幕上播放几个幽默或者具有寓言意义的小短片,或者展示一些其他童话故事的图片,如《木偶奇遇记》(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白雪公主》(Snow White)、《灰姑娘》(Cinderella),并且适当地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后续听力故事的理解。
第三,运用类比法或直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因为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语言容易产生误解,理解会产生困难;因此,当学生缺乏听力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中西方的各种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或者直接向学生阐述,加深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理解。如以下两个例子:
例一:考虑到初中生对中美之间日常寒暄的文化差异可能知之甚少,学生听到对话,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英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这些话,所以可以在听前通过对比两国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以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事实上,正确的交际只需表现出你对听到这件事情表示遗憾即可。
Chinese:Mr. White, you are so pale, are you sick?
English:Well, yes. 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Well, you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
English:Er...what do you mean?
例二:
Boy: May I have a bottle of whisky?
Woman: Are you twenty-one?
Boy: No.
Woman: No.
背景知识:在西方国家,商店、酒吧等地是不允许向未满21岁的顾客贩卖或者提供酒类饮品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向他们介绍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西方文化,建立相应的背景知识。
2.构建内容图式
初中阶段所涉及的听力材料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依靠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的题材罗列出来,例如,学校,医院,机场,参观等典型场景,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场景图式。以餐厅点餐流程作为例子,餐厅点餐的流程如下所列:
引领客人到餐台――This way,please. Please take your seat.
点茶水――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递给客人――This is the menu.Please look at the menu. I’ll come back later to take it.
推荐菜品――How about? It’s popular with our guests. It’s our House Specialty.
告知客人菜马上就上――Your dishes will come soon.
表达自己的祝愿―― Hope you’ll enjoy your food.
3.介绍形式图式
就初中阶段英语听力教学而言,学生要把握两种模式:一是体裁模式,听力材料多数为说明文和记叙文(日常交际对话、独白、故事等)。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时应着重这两大题材的分析和总结并系统地讲授给学生。说明文的图式通常为:说明对象现状、原因、导致的问题、解决措施这四部分组成。记叙文一般牢记“5W+1H”的框架,即when(什么时候)、who(谁)、where(在哪里)、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 how(怎么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章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是逻辑关系模式,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强调逻辑关系对于听力理解的帮助,如因果、对比、转折、并列等,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对下出合理的预测。
(二)听中――理解阶段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所具备的语言,内容及形式知识与听力材料相互作用、相互匹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听力模式相结合,强调背景知识运用,对听力材料进行预测,又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相应的听力技能训练。具体可根据泛听主旨、精听细节的方式。在泛听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材料大意和基本信息。在精听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听边做笔记,摘录主要信息,明确关键句、关键词和信号词。与此同时,听力要与相应的练习相匹配。首先,练习题既要包括概括主旨等注意整体的题型,如下“主题匹配”题;其次要包括注意听力细节的题型,如“填写图表、判断正误、填充缺失内容”等题型。现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初中二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1 How do I get to the Forbidden City?这一课为例。
泛听练习:
1.What are the they talking about?
2.Can you name the places they talk about?
精听练习:
1.Match the numbers on the map with the places.
( ) A. Tian’anmen Square
( ) D. The Forbidden City
( ) B.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 ) E. The Chairman Mao Memorial Hall
( ) C.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 ) F. Beihai Park
( ) G. Wangfujing Dajie
2.Fill in the form
Places Where (how to get there)
How (describe it)
The Forbidden City
Beihai Park
Wangfujing Dajie
(三)听后――巩固练习阶段
在听力课设计中,“听后”练习能够使学生充分互动起来,旨在达到发展综合技能的目的。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分析评价并且运用听力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具体的联系形式如下:
1.开展对话、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22-02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赞可夫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名教师,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名光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有使命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尽情的享受学习的乐趣,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气。
教学气氛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氛围。和谐的、良性互动的教学气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良好的教学气氛不可能自发的产生,也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积,更不是华丽教学设计的体现或者教师自导自演的讲台剧,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的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逐步地营造出真正意义上良好的教学气氛。
1 学生喜爱的课前五分钟――创建平等的情感交流
课前五分钟的模块开展我实践了将近六年,倍受学生喜爱。初期的构想源于西方的一部教育片,讲得是老师搬了张凳子坐在学生中间,全班的几十个学生围着他,他提出一个主题,大家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其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自由畅谈,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于是我决定利用预备铃声后的等待时间开展课前五分钟,内容是丰富多彩:热门话题、最新情报、生活小常识、人生哲理、历史典故……,方式主要是聊天、讲故事、看短片、表演或者做游戏,但主要宗旨是:一、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助。主题应该是有目的的让学生有所感悟,能一定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或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态度口才有启发和帮助的。如嫦娥一号刚发射成功那几天,大部分内宿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了解具体情况,那我会给他们讲或者请一些学生发表看法;二、建立平等和谐的情感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是不需要起立的,只要有一位同学发言,我都会停下我的话语,微笑的听他的语言,就象是朋友之间的聊天,而且要用心聆听。创设的主题其实可以很小,但是要很贴心、很身边,如春天刚到的时候,有些学生迫不及待脱衣服,穿短袖,我立刻提醒他们注意“春捂秋冻”这类小常识,抛砖引玉,聪明的孩子们感动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小常识来讨论;三、紧贴素质教育,小细节、短时间和持之以恒的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电脑中毒,见网友被骗,甚至什么职业热门、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我都拿出来跟他们聊,从小事、别人的事、身边的事去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一首美妙的乐曲,总少不了优美动人的前奏。课前五分钟,充分开发利用,巧妙创意,就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它看似与教学无关,实际却息息相关:它可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
2 引导学生,而不是操纵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亦师亦友。”这是往年考上大学后的一些学生给我的评价。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教”,把教师定位在了“管理”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模板出来的提线木偶,材料差不多,长相差不多,动作差不多,你提左手的绳子,他不会动右手,完全纵在教师手中。这样,教学的最后结果就是教师个人灌输的、缺乏创造力的死板知识体现,更谈不上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培养,学生学得辛苦,有怨言有想法不敢说出来,学习是被动的、压抑的、苦恼的。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个牧羊人,是一个引领者,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做一个陪伴者,是每个学生的朋友,可以帮助他们指明方向,走出困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流和参与的互动过程,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关键过程,是师生双方在知识和精神上的共同享受。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但“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这为真正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和学校首先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引导者和精神家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首先要能引起情感共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是自由的、快乐的、健康向上的。
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建构是自主的、个性的,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探索,用兴趣引导操作技巧的提升,教师成为了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助理;信息的来源不只是教科书,还包括网络或者其他同学;甚至别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参与到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网站中来交流;各种技巧和结论需要学生去发现、挖掘和尝试体验,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实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区分真假、主次、因果,学会全面而深入地看待问题,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如在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上,我通常只简单的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和要求,大部分时间是以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去制作一个实用、喜欢的多媒体作品。
3 尊重创造力,适度张扬个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教师先进行讲解示范操作,然后再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跟着操作几遍。在很多情况下,是经过反复的操练,形成学生的某种技能,这种学习方法是过去所强调,对提高技能熟练度有时也有效,但是作品往往缺少创造力、个性的体现,更无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通过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主要围绕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学习要建立在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景之上,达到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的目的。这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二是“思考”。学习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操练式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轻。思考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来交流,实际上活动与交流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该是老师怎么讲解,而考虑的是学生怎样的学,关心的是学生怎样思维活动,怎样突破难点,形成共识,共同进步。四是“生成”。学习过程是学习经历与知识、技能生成的过程,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应当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和重新组合,在课后进行交流讨论和延伸探究,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五是“应用”,就是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和巩固,还会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求知的欲望。使学习向新的领域循环推进。
良好的教学气氛源于尊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少一点急躁和指责。尊重学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的一定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自由空间,允许他们发散思维、创新尝试和适度张扬个性,这不仅促使课堂气氛和谐、积极有效,还给予了学生情感的归宿,让他们更尊重、敬爱教师。
良好的教学气氛基于民主。教与学的过程要发挥每个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是全体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中,教,不是教会教材的内容,而是提炼其中的方法;学,不是掌握常规的技能,而是运用其中的技巧,甚至批判常规,批评教师,找出不足,创新作品。只有在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教师授业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让学生不断提升能力,内化知识。
良好的教学气氛重于欣赏。如果在课堂中老是抱怨某些学生教不会,气恼某些学生做得不符合要求,这样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最后导致学生丧失信心,产生消极心态,不愿学习。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学生的行为,用放大镜去捕抓学生的优点,它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4 讨论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教师和学生情感、道德和素质的不断升华,教学的过程应以师生和谐的情感关系为主线,以教师真挚的感情,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和思想沟通,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给学生发展的自由空间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必备前提条件,是创造的基础,这时,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