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观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自我价值观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我价值观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16-03

自我调节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以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多种形式存在,在教师口中常常以与此相关的词汇被广泛提及,如“做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等等。国内外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已是理论纷呈,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调节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在此,本文只是通过对自我调节学习概念的分析,试图从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出发探讨该问题,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概念

1 自我调节的内涵

自我调节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自身对自身所做出的调整。这一能力反映出个体除受外界影响之外,还能受到自身的影响。

皮亚杰在对各种生命组织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得出这样的观点:自我调节反映的是生命组织的最一般的特征。在染色组的水平上,我们有勒纳继多布然斯基和瓦莱士之后称之为“遗传的体内稳定状态”的东西,有胚囊结构上的调节;有由瓦丁顿命名为“体内渗透”的动力平衡;有维持体内环境秩序的无数的生理上的体内渗透;有同样多的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在认知各种水平上都能观察到的调节与平衡状态;看来,自我调节是生命最普遍的特性之一,也是机体反应与认知性反应所共有的最一般的机制。皮亚杰从微观到宏观多个水平,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论述了自我调节是生命组织的基本特征,由此他认为,人类在个体的心理水平上毫无疑问地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它具体体现为平衡化的思想。皮亚杰认为,心理的演进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衡化过程,它最终使心理状态从较低的平衡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状态。具体而言,当个体能够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时就处在平衡状态,然而个体却从来不会固守于这一平衡状态,而是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与更有挑战性的环境相适应,使自己处于更高的平衡状态。正是因为具备平衡化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人类个体最终都由初生时的弱小状态转变为具有思维和语言等心理特征的强大状态。

20世纪心理学史中另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从心理与行为关系的层面研究了人类的自我调节能力。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改变个体的行为,使个体避免误入歧途并趋于卓越。他指出,人具有自我定向的能力,他能够通过自己安排结果来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些控制。他以数以百万计的人依靠自己戒烟以及大多数人置于吊胃口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优美体形的事实证明,人类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到,班杜拉与皮亚杰在论述自我调节能力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皮亚杰强调自我调节能力是个体的生物本性,个体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即具备这种能力;而班杜拉则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强调自我调节的能力,认为个体会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调节。具体而言,班杜拉强调个体生活在社会中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了解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而通过设立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目标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当个体达到了自己既定的目标之后,个体会通过奖励自己来使自身更加努力,个人的行为会进一步得到改变。

综合上述观点和人类进化的事实,毋庸置疑,人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即^具有自身通过改变自身以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生物本性层面上,个体具备一种使自身能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天性;在社会性层面上,个体具备调整自己行为的具体策略。正是由于人类自我调节能力的存在,人类个体才得以不断发展,同时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

2 学习的内涵

毫无疑问,“学习”是在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是,到底什么是学习呢?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大量的定义。国内学者姚梅林在梳理诸多学习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在其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这种适应活动是由经验引起的,最终会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持久变化。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应该是一种由个体主动发起的自我调节活动。因为只有当个体具备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他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时,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对环境的控制,以便更好地生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或亲身在环境中实践或寻求指教。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以及通过学习使个体能够对环境进行主宰的这一结果,使学习活动还具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作为自我调节活动的学习,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可以说,学习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快乐,这种快乐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即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每每有新的进展我们都可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中看到他们的快乐和喜悦,因为个体在本性上有对自己命运控制的需求,有胜任活动的需求,而学习恰恰能够满足个体的这种需求,使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然而,令人懊恼的是,学习活动的这一属性却没有在当今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得以普遍地彰显出来,我们看到很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痛苦而非快乐。无疑,学校教育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即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它试图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高强度的学业任务摧毁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再加之学习活动没有任何弹性,一部分学习者只能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而即使这样也未必能够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无法体会到对外界环境的控制感和对学业活动的胜任力,也就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了。

3 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

从上述对自我调节和学习概念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自我调节本是学习应有之义,而之所以众多学者提出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是因为现代教育制度使学习的自我调节的属性淡化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提出就是要强调和恢复学习的原有属性,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展现出的弹性。学习者能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然而试图恢复学习原有属性的自我调节学习绝不是要求个体重新回复到自然状态下,并使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学习,而是试图使学习者能够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制度下,仍然保有对学习的控制,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最终实现社会给学习者规定的学习目标。换句话说,自我调节学习是使学习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达到平衡状态

的学习。自我调节学习一方面强调要保有学习的本性,即学习者要主宰自己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还要具有社会属性,即学习者最终要达到社会的要求。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个体或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如果完全按照人的自然本性去学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能是愉快的,但由于效率不高最终还是会因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还须面临生存问题和不良的情绪反应;但如果完全不顾及人的自然本性而单纯地追求一时的学习效率,虽然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但可能最终会使个体丧失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会学习的本领,缺失在学习方面永续发展的能力,出现过犹不及和南辕北辙的后果。

二、成为自我调节学习者的条件

综上所述,自我调节学习是在学习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达成平衡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习者依靠强大的调节能力主动学习,最终完成学业任务。学习者要在社会对学习目标有较高要求的条件下依然保有学习的自然属性,即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喜爱学习,不至于像在重压之下失去弹性的弹簧一样丧失应对外力的能力,教师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干预,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学习者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如同对构成弹簧的材料重新进行锻造,从而增强其抗压和应对能力。

一个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愿意学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学习者,只有如此他才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并由此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一个具有极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也应该是一个明晰学习意义、能够将自身的学习活动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的学习者,只有如此,他才不至于在社会有如此多要求的情形下放弃学习;同时,一个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也应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具有极强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只有如此,他才能够胜任学习活动。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必须从情感、价值观和认知三个方面出发,使学习者愿意学,明晰学什么及其意义,并知道怎么学。

1 情感条件

人天生具有认知好奇心,对万事万物充满探究欲望,一旦破解了难解之谜便欣喜若狂。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保有并积极挖掘学习者的这种天性,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愉悦的情绪体验。

(1)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者对于学习任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任务中蕴涵的信息和学习者头脑中原有信息存在不一致处,学习者总是试图填补新旧信息之间存在的沟壑。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已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化刺激、设置疑问和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发现擅长领域,引导投入其中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它们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与博物学家的智力。每个人在这八种智力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擅长的领域,也有稍差的方面。个体在哪一智力成分上表现优异,他自然乐意从事与该智力成分有关的活动,也会在该活动中取得较高成就。因此,教师若能以多元智力理论审视学生,定能发现学生擅长的智力方面,再以该智力方面为切入点,提供相应的学业任务,引导学生投入其中,以取得更多收获。

(3)任务难度适当,使其获得胜任感

关于胜任力的研究表明,人类具有一种感到胜任力的内在需要。个体总想去做那些对自己来说有挑战性的任务,而当个体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些任务时,就能够体会到胜任感,即因成功而体会到愉悦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业任务的难度控制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应为他们提供难度不同的学业任务,尽力使每个学生都接受对他们来说有挑战性的任务。

(4)给予自利,达到自我实现

人具有控制自身命运的倾向,总是试图反抗外力对自己的控制。当学习者发现学业任务是由他人安排时,则不愿意从事这一任务。相反,当学业任务是由学习者自己选择、自己发起时,他们则乐意去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师应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包括学业任务的自由选择、学业任务的自我发起和学业任务的自我评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为自身潜能的发挥做出最大的努力。尽管在教育中完全自主是不可能的,理智程度尚待发展的学生如果不受到教师的指导可能会误入歧途,但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是必要的。在规定的学业目标的范围内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从而乐意去学习。

2 价值观条件

现代社会要求自我调节学习者不仅学习动力强大,而且在其目标的确定上符合社会的期望。个体的发展受到人的本性、教育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速度、力量和方向上具有各种可能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也需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确立各种教育条件,保证学习者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1)确立合适的成就目标取向,为真理而奋斗

Dweek等人提出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有的个体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以提高,这些个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掌握知识,并据此不断提高能力。相反,有的个体认为,能力是不可改变的,成绩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因此他们不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目标,只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即使获得成绩的方法可能会无助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他们依然故我。显而易见,教师使学生能够对学习有一种正确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养成学生探究真理的精神,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培养其以自身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为目的的学习观。

(2)确立长远目标,抵抗即时诱惑

人既具有不断向上的动力,也具有懒惰的本性;人既具有在学习方面求索的动力,也具有追求娱乐、游戏和休闲的倾向。人的这种双重本性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眼前的诱惑,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使较为久远的目标能够调节当前的行为。为此,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具体地感受到长远目标,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会达到这个目标,能够将这个目标和自己联系起来,由此学生才能将当前的学习行为和未来的目标联系起来,才会为长远目标而改变当前的行为,使自己逐渐向长远目标逼近,最终实现长远目标。

3 认知条件

学习者如果仅仅有自我调节学习的想法而无操控整个过程的能力,就如同高水平的教练指导低水平的运动员,最终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当学习者已经具备足够强大的学习动力以及较为明晰的学习方向之后,教师要做的就是使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变得更强,使之能够驾驭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

(1)展开探究性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存储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机械劳作,更是一种智慧活动,自我调节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更应如此。学习过程不应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也不仅仅是进行反复练习,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主动探究,独自或在他人的指导支持下探明真理,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因此,教师教学的任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应包括探究性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善于运用以往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需要获得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独自探究达到目标,这也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应有之义。

(2)传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效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9-02

职业价值观,有学者认为,“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江西警察学院自2010年9月份起,进行改革,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均为从社会上招录应届或历届高校毕业生。这些高中生刚刚从不同的中等学府考入公安院校,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就是青年民警职业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缩影。同时,作为江西唯一一所公安专业本科院校,其本科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将会对学院今后的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本文针对江西警察学院2010级、2011级、2012级三届公安大学生进行警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

1 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维度的划分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克特在其所著的《人类价值观本质》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本文中从金钱,社会贡献,尊重,权力,稳定性,责任与道德,成就等维度出发,编制了“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共有20个选题,不记名。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选择、职业期望与职业理想等方面。2012年11月,随机从江西警察学院2000名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800余名进行问卷调查。在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下,问卷收回1387人,其中有效问卷1320份,有效率为95.16%,其中男生1074名,女生246名。

2 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果与比较分析

2.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更趋理性与务实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现代警院大学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随着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改变,经济发展,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更趋理性与务实,他们的择业标准已经从过去单纯看重“服从上级安排”到现在的既追求物质利益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1)大学生对职业稳定性、福利待遇有强烈渴求。

当前,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虽然减缓,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制”到现在的“大众制”,学历,职业区分度越来越小,由于经济发展限制,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往往是毕业即失业,再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希望有一份待遇好、稳定高的工作,已成为大学生也是当代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主流,也是问卷调查发现的显著特点之一。在20个选题中:“您判断对人生价值的保证”中有67.3%的人认为金钱的多少是人生价值的保障,认为社会贡献高低的只占30.4%,社会地位的高低占2.1%,说不清的占0.6%。这说明相较于地位和社会贡献等抽象的目标,我校大学生更倾向于现实的,具体的目标,而金钱则成为我院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的支柱之一。“您认为人的尊严和金钱的关系”中选择金钱重要的占28.1%,尊严重要的占18.4%,两者都重要,但不能用尊严换取金钱的占42.3%,两者都不重要的占11.2%。可见,虽然金钱成为价值观主流,但在大部分学生心中,并不支持“金钱万能论”,他们认为金钱的确很重要,但不会用一切去与之交换。“你毕业后准备做什么”中选择“从事公安类专业”的占到69.7%,“考研深造”的占到9.7%,从事其他工作的20.6%。体现出我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但从考研深造的选择人数中又可体现我院校学生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比起将来更高学历和不确定的就业形势,他们更倾向于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此外,家庭情况,父母期待,社会氛围等原因也是导致我院大学生形成上述价值观的原因。

(2)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较强。

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等级需要,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寻找只有自己能完成的事业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确保职业稳定、有较好保障、有较高收入的前提下,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

在“未来五年中您的最大愿望”中,选择事业有成的人占到35.5%,相比此选项,选择多赚钱的占到32.4%,学业有成地占8.1%,身体健康地占10.6%,有理想伴侣的占6%,生活快乐地占7.4%,我校学生在事业有成,学业有成两方面占到43.6%。相比对金钱的需求占32.4%可见价值的实现对我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您对今后职业的期望”中选择关键是“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占到37.7%,“专业要对口的”占到23.3%,“专业不重要,找到工作最重要”占30%,“不清楚”的占10%,可见虽然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的稳定和专业不对口的待遇方面有一定的担忧,但仁有37.7%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选择更能发挥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

2.2 大学生对声望、地位的要求

声望地位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无数考生的动力和愿望,但在新时代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20个题目中,“希望的工作方式”中“希望轻松自由、自主性大”的占41.1%,“希望能指导别人”的占30.9%,“介于两者之间”的占20%,不清楚的占9%。虽然我院校为警察院校,警务化管理和忠诚意识,但很多学员依然渴望有自由度的工作,不希望被别人控制和指使,有自己的主见。对地位要求不高。“希望在哪个位置工作”中,“希望在基层”的占38.8%,“在管理层”的占25.5%,“在抉策层”的占12.2%,“不清楚的占”24.5%,可见我们江西警察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地位不是很感兴趣,当代大学生中,比起华而不实,工作量大责任重的工作,很多人更喜欢选择更能实际去做些事的位子。“毕业后,去哪些地方就业”中,“去大城市”占到19.2%,“去二线城市”占20.7%,“去艰苦的地方”占16.4%,“无所谓”的占43.7%,这不仅说明我院学生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说明了他们不没有很大的对去大城市、繁华的地区获得更多的声望、地位资源的需求。调查发现,学院大学生对进入社会公安队伍将带来的有关声望、威望,不是很在乎,有些无所谓。这与当前社会价值由身份取向转向成就取向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效率优先原则的熏陶下,人们崇尚与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对于徒有其名、空乏其身的东西不再感兴趣。对是否进机关、是否在市区或城镇也不是很关注。

调研数据分析表如表1所示。

总结:根据对学院同学的“警院当代大学生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相对与以前,现阶段警院大学生职业认知与价值观更趋于理性与务实,对金钱与工作保障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调查结果中,只有少部分人认为金钱比尊严重要,而大多数人认为尊严无法用其他来代替。在调查中,大学生很在乎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注重自身的个人修养。大学生很有自己的见解,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感强烈。在你毕业后准备做什么的问题上,许多人选择自己创业,或者深造,也有一部分人想出国学习,但警院学生除了对物质保障的需求之外,他们更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在学院大学生的心目中,选择职业既要追求生活较高保障、收入丰厚和工作稳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这三者都属于人类基本生存,即缺失性需要。但同时,依然不放弃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这是生长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马斯洛强调,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是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对于以后即将加入公安队伍,穿上这身警服的学员来说,在缺失性需要上满足他们,会更容易激发他们希望在公安事业上建功立业,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动机。

3 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讨论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1)以警务化管理为抓手,帮助警院大学生树立廉洁的利益观。

当代警院大学生对生活保障、收入丰厚与工作稳定等物质利益有着较高的追求,但仔细想来,这种想法也很正常。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保健最基本、最低级的需求,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物质前提,假如生存条件没有保障,个人生存受到威胁,当然,其它方面的需求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对于个体来说,物质需要的优先,甚至把它摆在重要的地位,都不足为奇。

当前,社会利益分化明显,各种利益诱惑增多,没有正确的利益观,没有廉洁自律的意识,是很难经受得住考验的。大量的腐败案例的发生,究其原因,几乎都与贪婪、自私的利益观密切相联。当前,反腐倡廉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普遍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功利性比较强,值得欣慰的是,仍有很多学员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大部分人只是空有一个想法,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从具体行动做起,从学生让时代开始做起,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篇3

一、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几个误导及其原因

高等教育价值观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手段,是划分职业等级的依据,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在我国农村,上大学是跳出农门获得城市户口的通行证。在他们看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在政府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只有那些成绩差的上不了大学的人才会从事农活、做小买卖、当工人。人们对研究生卖猪肉更是不可思议。而现实中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基层,不愿进私企,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之一是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封建教育的价值取向使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仕”上,“学而优而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忽视工商业的发展,贬低以物质利益为主的社会需求,歧视儒商,导致我们民族整体上缺乏冒险探索创新的精神,从而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在于求“稳”。

其二,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概念本身不明确,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观取向片面化。《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教育目的定义成: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这个“一定社会”是什么样子呢?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是哪个社会的目的呢?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目的一般表述为“建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给人们的错觉似乎只有科学家、工程师才是“栋梁”。有学者把其外延定为“人”,似乎更合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才”,也要关照作为“人”的学生的发展。

二、从大学生村官现象浅析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新取向

1.从知识出发――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价值观是随的兴起而成为潮流。开设自然科学和工、农技术课程,充分反映出现代学制在追求教育应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产出的结果之一是让学生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学校培养的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脱节,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此外学生所学专业用处不大显示不出优势。同样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结构复杂,与农村所需错位。调查问卷中关于“大学生村官具备哪种能力最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41.8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实用技术最重要。而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4%的大学生村官是农学专业,经管类的也只占22%。人才的所供与农村人才的所需发生了偏离。农村需要专业对口、实用型人才。大学生村官们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不同途径在默默奉献着,此外,部分人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知识。“学以致用”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能指导村官们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干中又学的良性循环。

2.从社会出发――担当责任和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要与当前国家形势和时代使命联系起来,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其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有郊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东西部、传统农业与新兴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需要大学毕业生作出理智的选择,与其“坐等要”,不如自己找机会。大学生村官一职则提供了机会。其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毕业生奉献一份力量,是时代的召唤。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价值观赋予我们青年不同的历史史命。在内缺民主外缺独立的旧中国,其指导思想是“教育救国”和“教育强国”;改革开放后,仍然强调教育的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新时期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同样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奉献。他们把“科技兴农”的口号变成行动,让农村经济现代化、让法制民主观念开始深入民心、还把新风尚和新事物带进农民的生活。他们的职责和未来不是被农村同化,而是让农村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村民接触到先进的知识、科学的理念,需要越来越多有文化的大批新型“村官”,来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从个人出发――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价值取向。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由现象变为潮流,除了就业压力或迫于生计外,诸如国家政策如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工资待遇不差,发展前途好等也是吸引人的地方。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我们只有解决了低一层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才有高一层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第一个硕士村官杨本伦那样主动放弃国家人事部主任科员的职位回到山东老家当起村支书的勇气,但还是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是抱着施展才华的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意味着要轰轰烈烈地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更多的是一种发展过程而非一种终结状态:它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也可以由许多次微小进展逐步的积累起来或是偶发事件对人成长的促进。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岗位,只要能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促进个人成长,真正成为自己,都可以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高等教育价值观转向关注人的自身价值的培植和弘扬,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建构则是当代中国教育首先要作出的抉择。无论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都离不开人的主体地位。从这个层面上看,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

三、采取措施促进村官发展,协调和实现三个方面的价值观取向

1.大学生村官本身。找准定位、摆正心态是大学生“落户”农村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摸索的过程。大学生在自己决定加入大学生“村官”的时候也要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了。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村官意味着日常大量琐碎的管理,工作中会有阻挠有挫折有不顺意,这就需要我们有耐性要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必要时向长辈师长求教。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同时,挖掘新点子,不断更新知识,创新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村民着想。

2.政府层面。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运行机制,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继续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村官,选拔那些农村紧缺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有意愿长期留在基层的大学生。其二,强化大学生村官的组织管理。落实“结对传帮带”,让行政官员真心爱护大学生村官,为他们办事创业提供平台。加强反馈机制,建立专门的指导中心,每月汇报,每季度召开座谈交流会,每年综合总结。完善考评制度,评比优秀工作者,给予奖励。三是积极采取财政借款、银行贷款、社会筹款等办法设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干部创办、领办致富项目提供资金扶持。三是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尤其是要改变传统观念。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戴、尊重大学生村官的良好氛围。

3.高校。高等教育发展自身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有不同占主体地位的教育价值观。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显然不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但是,大学不能成为“象牙塔”,不能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专业设置要紧跟当前经济发展的走向,要随社会所需人才的供求变化而适当调整。放开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兼修其它有兴趣的学科。在传授实用型知识时更要与实践、生产相结合,走出课堂,走进培训或实训基地。这就要求高校和外界的组织合作,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反馈,不断完善高教本身。对大学生村官,有学者指出,可以定向培养。即高校设置此相关专业,专门培养服务于农村的专门型人才。高校也要关照学生的发展,尊重其选择。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实施创业教育,让创业理念深入人心,鼓励支持学生创业。

总之,三个方面的价值观的实现需要个人、国家和高校作出各自的努力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在重视个人发展取向的同时,国家,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重视社会功能的实现时,个人要以大局为重承担历史史命,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最蓝的眼睛》讲述了美国黑人布里德洛夫一家走向毁灭的过程。故事的主人公(家庭中的小女儿)佩科拉在充满暴力的人际关系中长大,她从幼儿时期便羡慕着金头发白皮肤的同龄孩子,继而对拥有一双蓝眼睛产生了深深的渴望,认为这样可以使她像白人小女孩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不再受欺负。最后佩科拉发了疯,神志失常,每日心满意足地游荡在小镇的周围,认为自己长着一双最蓝的眼睛。佩科拉对蓝眼睛这一特定事物的执迷贯穿整本小说,从最初的羡慕、渴望到幻想着拥有再到最终的癫狂失常,这一双蓝眼睛在主导着佩科拉的命运。而蓝眼睛仅仅是白人的审美标准吗?黑人女孩佩科拉为何对拥有蓝眼睛的如此渴望,她的这一追求的深层内心动机又是什么?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佩科拉的悲剧成因的关键在于在一系列的外部世界和自我的矛盾中自我被他者异化,在失衡的人际关系中自我价值感最终丧失。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可以解读为她对实现自我存在意义的追求,即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拥有最蓝的眼睛在佩科拉幼小的心灵中就代表了被爱与被肯定的条件,而这恰恰是黑人女孩所不具备也不可能获得的东西。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作为一个逐渐建立自我意识的个体,她在周围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寻找自我价值,但却屡屡受挫。

一、在家庭关系中自我存在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同。

在家庭生活中佩科拉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这使她对自我的认识中有一种深深的厌弃感和自卑感。美国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家罗洛・梅(1904―1994)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作过如下解释:“对于人而言最大的困境是他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社会关系的认识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可以自由地观察和思考他周围的世界,但作为客体的人受他人和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成为他人的认识对象。困难在于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把自身作为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对自己进行观察和思考。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他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对自我的认识和看法,这种对自我的认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3]也就是说人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他不仅是观察和思考他周围世界的主体,而且是他人和“我”这个主体进行观察和认识的对象。正如小说中所突出的蓝眼睛这一特定事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既是他人的目光,又是主体自身观察外部世界的渠道,而“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2],人的行为甚至感觉都与外界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人从外部世界的注视中意识到了自我,而人的这种自我意识的培养则起始于家庭。在家庭关系中佩科拉受到父母对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因为弄翻了她的母亲给白人小女孩准备的果酱而遭到辱骂和责打,当佩科拉照镜子的时候母亲对她说“你很丑”,以及父亲对她的。“在有内部暴力的家庭里……这种创伤会影响儿童的竞争力和性格发展,久而久之会使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感,而对成年人来说就会产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上的困扰”。这样的家庭人际关系对佩科拉造成了心理创伤,使她对自我产生了羞耻感,“躲在自己的斗篷下,掩藏起来,遮住自己的面部,蒙蔽住自己――偶尔从这个裹尸布下向外张望一下,就马上渴望藏到自己的面具之下”。[5]在充满暴力、缺少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佩科拉接收到的是来自父母消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她的价值的否定,这使得她无法建立起自信心和恰当的自我认知,甚至对自己感到羞耻。

小说别交代了佩科拉的父亲乔利的幼年,同样是缺失了家庭的爱,刚出世即遭生母遗弃,长大后又被生父拒绝相认,这使乔利变得愤怒,通过自己的破坏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我的存在:他没有试图通过获取稳定的工作赢得社会认同,而是用酗酒和身体暴力来对付生存、痛苦、挫折与绝望。这种错位的实现自我的方式使得乔利把人格被否认的愤怒和不能实现自我的抑郁都宣泄到他身边相对弱势的妻子和女儿身上,通过暴力来“摆脱贫困带来的疲惫,给这些死气沉沉的房间带来生气”。只有在“这些频繁得几乎成了惯例的激烈冲突中”[5],他的被践踏的自尊心、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痛恨,才能得到安抚和平息。他的女儿佩科拉的反应方式则与此相对,一个弱小的黑人女孩,最易受到侵害,也最无力反抗,在无法确定自我存在价值的家庭关系中,她不会像乔利那样变得反叛或是暴力,她甚至从未表达过愤怒。这种暴力的家庭环境中佩科拉所获得的只有羞耻感和自我厌弃感,而这种心理又在不友好的外部环境中被不断强化。

二、在家庭之外的人际交往中佩科拉沿用了“默默承受,自我否定”的交往模式。

佩科拉的沉默胆怯使她成为同学嘲笑、捉弄的对象,而佩科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则是按照已有的逻辑模式进一步退让,变得更加沉默和胆怯。佩科拉的一味退缩和默默承受并没有使她被接纳,不但白人社会不接纳,黑人社会甚至给她以更直接的伤害。白人深深的憎恶鄙视让她无地自容,而黑人在看到更黑的佩科拉时就简直就是仇视了:佩科拉受到黑人同学们的冷落与羞辱,还平白无故经常挨打,被肤色稍浅的黑人邻居辱骂驱赶。奥德尔・劳德在《相互谅解:黑人妇女仇恨以及愤怒》一文中解释了黑人之间的这种仇恨心理:“我们不爱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彼此之间也没有爱。因为,我们在彼此的面孔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面孔,从来没令人满意的面孔。因为,我们活在世上,而活着的状态使争取更多自我的渴望滋生出来。令我们不满意的面孔,也是我们想除掉的面孔。为什么我们不相互打量打量?我们在彼此的目光中期望看到背叛还是承认?”[1]肤色最黑又只知一味退缩的佩科拉成为了她周围的黑人发泄情绪的对象。白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黑人,白人高贵黑人低贱的观念使得黑人对生为黑人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结,面对着穷困的生活现状他们有着无法言说的愤怒,在无力改变的现实面前他们只有通过损伤更弱小、更黑的黑人来否定自身的黑人性。

佩科拉周围的黑人将没有反抗能力的她像恶鬼一样来辱骂殴打,毫无主见的佩科拉始终都是一味接受,不断地加深自我否定和厌弃。罗洛・梅认为只有一个人在对自身的存在抱一种肯定的态度,只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才具有爱的能力。[3]佩科拉不懂什么是爱,面对伤害,她的反应只有自我否定和自我厌弃,对她来说寻找爱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一双蓝眼睛。她所看到的是:金发碧眼的小童星秀兰・邓波备受宠爱;正在打斗的男孩子们看到肤色较白的女孩莫玲走来会禁不住停下了手。她开始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认为自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自己快快消失:“帮帮我,上帝,”她对着自己的手说,“帮我消失吧。”她紧闭上眼睛。她身体的小部分渐渐隐去了。一会儿慢,一会儿快。又慢了下来。她的手指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然后肘关节以下的部位也消失了。现在轮到脚了。对,很好。腿一下子就没了。大腿以上的部分是最难消失的。她得纹丝不动,使劲拉才行。她的腹部不肯离她而去。但最后它也消失了。接着是她的胸部、颈部。脸也难消夫。几乎都消失了,差不多了。只剩下了一双闭得紧紧的眼睛。它们总是迟迟不肯离去。无论她如何努力,她也没法让她的眼睛消失。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眼睛就是一切。一切都在那里,在眼睛里面。所有那些电影、所有那些面孔。[5]正是透过她的眼睛,佩科拉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己处处让人厌恶。

同样有着这种自我轻视、自我憎恶心理的佩科拉的母亲玻琳则把自己的价值放到了成为对白人有用的人上,完全摒弃作为一个黑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和价值,她坚信自己生来便应是一个女仆,也只有在这种自我贬低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但是佩科拉本人既不具备破坏力,又没有哪里需要她。家庭不需要,社区不需要,似乎她的存在就是来让人们感到惊奇、鄙夷和憎恶的。在被现实人际关系所抛弃所伤害,无法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噩梦里,佩科拉终于发疯了,在幻想中找到了她在现实中苦苦追求却无法得到的可以被爱被尊重的资本: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自我价值的丧失是因为在暴力的人际关系中沦为了别人的发泄对象和工具,全盘接受了别人的偏见和歧视,最终摒弃了自我。佩科拉的价值观被完全扭曲,被他者所取代,她无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佩科拉的悲剧警示着整个黑人群体,在白人价值观主导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如不能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就难逃被“他化”、“物化”的命运,在白人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中失去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正如萨特所说:“如果人只是盲目从众,就没有真实的存在”,只能面对着“身前的和身后的,闪闪发光的价值观体系的王国,不能从任何意义上为自己辩解”。[6]

参考文献:

[1]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杨乃乔等译.后殖民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2.

[2]拉康著.诸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408.

[3]罗洛・梅.罗洛・梅文集――我的信念是寻求内在的真实[M].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