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一线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最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2)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这四大干湿地区所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冬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大风、降温和霜冻);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夏季风活动强,易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活动弱,易造成“南涝北旱”),此外,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影响。
(2)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0分)
①表示冬季风的是A图,它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②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_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却降水很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风气候显著)
③我们把_夏(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所带来,降水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过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伏旱。
【地形和地势】
1、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B代表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C代表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图中序号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横断山脉,3四川盆地4长江中下游平原,5黄海。
(3)、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有利于水能发电。
我国这种地势分布对气候、交通的影响如何?如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湿润地区等;对交通的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等。
2、结合我国地形图和读课本P22图2.2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可以看出: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从我国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结合《地图册》P10—11页,知道以下山脉的走向: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天山、秦岭、南岭等。)
(2)我国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读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图,熟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长江,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河流长度居我国第一位。因为它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因此分别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美称。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武汉),此外还有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湘江(洞庭湖)和赣江(鄱阳湖)等支流。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答:因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1)图中序号②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黄河,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呈“几”字形分布。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泾河等(课本P48图,记住位置)
(2)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参照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4-02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内容繁杂,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物产、交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和其它学科结合紧密,充分显示综合学习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反映地理学习太琐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甚至由此影响到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为改变学生这一观点,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总结出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喜欢上地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一定要通过第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地理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其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地理知识真是生活中的好帮手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走进地理课。上第一节课时,我抛开课本的前言,设置了几个问题:1.如果你大学毕业了,去做空调推销员,老板让你在全国选择省份,你不会选择哪些省份?为什么?2.如果将来你出国到了美国,你想给父母打电话,认为选择几点最合适?3.你见过的河流都是什么流向的?水向那个方向流?你知道为什么吗?4.我们这里,冬天里刮什么风?夏天刮什么风?你知道理由吗?
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总是能说对那么一点点,却无法说出究竟。我并不告诉学生详细而完整的答案。因为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学习,认知能力较差,太难的问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只是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等你学了地理知识就能很好地回答了。这样,学生就被地理知识的奇妙所吸引,逐步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渴望。
二、充分利用好地图
地理学习的最佳办法是图文结合,地图能加强学习的直观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原则。对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路等,都要具体落实到地图上。学习时,一提到某个地区或者地名,学生的头脑中马上出现这个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使学习内容更具可感性,也成为学生分析问题的依托。比如在学习“沿江地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时”,学到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
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文字,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很容易忘记。但是,如果教师结合地图让学生观察并用彩笔绘出经济带的形状,学生会对这个“H”形产生深刻的记忆。
三、通过比喻将图形形象化
中国各省的轮廓以及世界各国的轮廓各有特点,也很不容易识别。面对此类知识,教师不妨用比喻的手法,将这些地方和我们常见的实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比如,中国像只雄鸡,台湾和海南岛像两只脚;黑龙江像只天鹅;吉林和湖北差不多呈对称图形,辽宁像一个斜“N”;山东像一个骆驼;河南像一只立着的乌龟;云南像一只孔雀;像一只棉鞋;湖南像一个男人的头;而江西就是一个女人的头等。这样的学习既形象又有趣,对初中学生来讲充满趣味性,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在学习气候的时候,教师最常用的就是冬季我国西部的大陆性气候和同纬度的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的对比。
我国西部地区身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南方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内陆。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阻挡了西部水汽的进入,而且临近大面积的中亚内陆干燥地区,冷空气强烈,形成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大陆性气候。而欧洲西部地势平坦,山脉多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带着大西洋的丰沛水汽进入,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更明白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地理学习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有一个活动题目:邮政编码和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有关系吗?就结合本地的邮政编码来分析它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邮政编码的一二位代表省份或直辖市,05——河北省;第三四位代表地、市、州,32——保定市;第五六位代表一个县一个镇或者一个居住的小区,00——阜平县。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且无需死记硬背。
六、将知识编或顺口溜,便于学生掌握
许多小孩子对电视广告脱口而出,就是因为广告注意语言的简洁和押韵,使人易记易诵。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主要的地理知识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歌谣中掌握地理知识。如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让学生在快乐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导学案;地理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一直被称为“副科”或“杂科”,使它在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乃至部分老师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占用、少安排、随意取消常有发生,再加上部分非地理专业教师上地理课仍是“念课文或划书”式教学,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从而对学习地理根本毫无兴趣!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开学第一天发下的地理课本,第二天就可能撕了或丢了。那么如何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低迷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从课堂上和教材上着手,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手段,巧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艺术等,把一堂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成一堂融活动、游戏、竞赛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这样才能活跃学生思维,紧紧扣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逐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真正能让一堂地理课上得轻松、愉快、活泼,学生为主体踊跃参与的课,莫过于导学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为了便于在课堂上设计活动、游戏、竞赛等形式而精心设计的引导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导学案的运用。
1 在导学案之首设计“竞赛”试题――导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其好胜心,将学案中的课前复习设计为小组竞赛形式。这一步骤的做法是:事先制定好竞赛规则和鼓励措施及班级分组。在每节课上课时发下竞赛试题(适量),约3-5分钟后就派几个小组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各组的答案,接着再派另外几个小组给予批改,然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批改并决定胜负,最后给予掌声、口号等赞赏性的语言鼓励(如向第几组学习、非常不错、也不错、还行等)。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本无心学习的同学也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以至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这种竞赛题的设计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学案时要认真研究新、旧课之间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生活中地理知识,使竞赛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上挂下联,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地理《海南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竞赛题的:
(1)我们家乡最丰富的资源是什么?
(2)我们家乡以发展什么工业为主?
(3)我们汉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
表扬结束后,话题一转:那么,海南省的情况如何呢?就很自然地转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做,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既让学生兴趣昂然又让学生思路清晰,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他们引入探索知识奥秘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旧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这种竞赛的方式有多种,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常用的方式有:选择、填空、判断、提问、抢答等。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中既起着检查巩固,承上启下,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2 在导学案中设计自学提纲――导读
导读是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图表的过程,是导学案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紧扣课本结合提纲把主要知识点掌握住。但有的初中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对课本内容缺乏分析,综合,往往逻辑混乱,思路不清,记忆不牢。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者课前务必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及活动程序,并指导学生学会围绕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找重点、做记号,让学生分段阅读、看图分析,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理清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对类似问题的比较,注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对照与转换等等;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活动。
例如:学习比例尺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①比较北京市图和中国地图哪幅图的比例尺大?
②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
③哪幅图上北京市表示得更详细?
一边比较,一边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幅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的结论写出来即是:“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较详细;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较简略”。接着进行指导实践活动比赛,要求各小组都拿出三张大小一样的纸张分别画出学校①栋楼、②栋楼和③栋楼的平面图,看哪个组画得快而又美观,及时给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有关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总结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和范围大小的关系,同时,还可教会学生绘制地图时如何选用合适的比例尺,使知识步步加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3 在导学案中设计思考活动题――导议
导议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启发式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学案中设计的思考活动题展开讨论。这是一节课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案中设计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和发挥想象。这个时候正是最多学生想偷懒的时候,这时老师该怎么做呢?这就要发挥老师的机智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取相应的新颖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刺激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思索状态。
例如:我在讲授《海南省》一课时,先是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海南省近年来旅游业下滑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一来,就有不少学生感到疲惫和困惑。这时我就给他们播放与活动材料相关的视频,让他们看到真实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再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各种形式结合视频所揭示的社会现象,设疑引导,将趣味性和现实性融于一体,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派出几个组的代表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给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接着继续播放不同行业人士给西双版纳旅游局献策的视频,让学生借鉴,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最后,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海南省三亚市的市长”为题拟写一编经济建设的简略方案。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既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又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0―2008年,浙江省与全国其他一些省区一起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统一使用考试中心的试卷,其他省区初中有两年比较正规的区域地理教学,而浙江省使用综合教材《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其中涉及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大约是一年左右。
教材的差异牵涉教师的差异和教法的差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由历史、政治、地理等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因为各专业教育思想的差异性,历史与社会课的教法不一样,非地理专业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缺乏地理“区域性”意识。再加上地球与经纬度等相关“定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是由科学课程来完成的,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的基本空间概念及方法很难在科学课程中真正落实。
二、考试指挥棒没有用好
毋庸置疑,考试是我们现实社会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学得好不好,考一考就知道,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在地理部分结业阶段没有比较正规的考试,有许多内容因为不考就不教了(至少杭州市区是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处于弱势状态,学生没有基本地理概念,没有练好读图、用图的“童子功”。
2009年6月的高考,浙江省开始使用自己命题的文科综合试卷,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的《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范围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要求是这样阐述的:“……以及浙江省义务教育中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以此《考试大纲》为准,浙江省文科综合考试中区域地理的要求会下降,会顾及浙江省初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知识、能力薄弱的客观现实。但实际情况是,浙江省自己出的文科综合卷考了较多的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内容还属于识记地图层次的考题。
例1:2010年高考第5题(图略)
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例2:2013年高考第36题(材料、图略)
(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 、 。
两个区域具体的棉花生产状况相比较,这不是考农业!在考查区域地理,需要对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地区环境有深入的了解。
例3:2014年高考第7题(图略,图中注有106°和106.5°)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砂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该题表面上看是考核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但实际上必须明确记住黄河各地位置,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考核区域地理中识记地图层次的要求。
例4:2014年高考第37题(材料略)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准静止锋的概念在2007年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的教材中没有任何叙述,在2000年以前的人教版《中国地理》及高中课本《地理》中有昆明准静止锋内容,这是地形原因形成的准静止锋,具有区域特殊性,是深层次考核区域地理。
综上所列试题,文科综合中的地理高考还是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课本使用惯性运行着,课程改革及课本更换只是在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在高考指挥棒下,浙江各地区的统考、联考都加入很多区域地理考试内容,因为高中地理教师们不知道区域地理教学的边界在哪里。
三、规则制订者很任性
最近关于2017年高考改革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已经,富有地理学理性特征的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基础要求中删除,发展要求中还保留。在必修Ⅲ的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选考内容中加入三节“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的区域地理内容,区域地理比例明显增加,这又是什么信号?浙江省的新高考规则制订者重视区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地”,而轻视“理”!在试行新高考方案的2013―2014年高一地理教学中,三节“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内容没有配套的教材,湘教版的必修教材没有为此作任何改动,浙江省的地理教师们自己编印材料,应对学业水平考试!
四、应对策略
教师之所以有区域地理教学之惑,其实是对新高考和新课改有所期待!希望有明确的区域地理考试纲要及比较正规的区域地理教材等,以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面对错综复杂的状况,总结前面几年我们应对高考的经验和心态,可以有以下应对策略。
(一)系统学习区域地理
系统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必要,虽然“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方式常常受到批判,但这是建立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必要方式。一些地理原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展开一定的空间加以演绎,这就需要系统地学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教学还教会学生运用地图扩展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思维的逻辑起点。
例如:杭州市2014年二模考试37题
(1)七月中下旬,沿318国道驱车进藏途经A、B、C、D四路段时,能看到油菜花盛开的是 、
。
题目的原意是考核在已知A(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油菜花开的情况下推测:由于垂直地带性变化,在7月青藏高原油菜花才开,结果学生的G分点是他们不知道杭州3月份大片大片开着的黄色花是油菜花!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忽视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如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分布,把这些当作识记层面的知识一带而过。其实我国商品棉基地的南疆、冀中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布局条件是不一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中国及世界主要棉花分布区作比较,才能对棉花布局条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表现,通常会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呈现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区域农作物布局的主导因素会有所不同。所以,有些地理知识需要借助于区域进行整合。
这几年在应对高考过程中,浙江各地都在选用某种版本的区域地理教材,早期的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区域地理教程》,近年我校使用的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的《区域地理》,不同程度弥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欠缺。在新一轮高考中,区域地理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让有这种爱好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
(二)用好必修课程中的区域地理素材
解读课程标准及现有的必修教材,都含有丰富的区域地理学习内容,如洋流分布、气候类型、自然环境差异性等。尤其必修Ⅲ的《课标》中常以“以某区域为例”揭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见表1分析)。
在必修教材使用过程中,要随时给学生补充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内容的教学不补还不行!如必修Ⅱ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文活动部分有许多区域农业布局状况(古巴的甘蔗、天山的冬夏牧场等)让学生判断影响因素,这些判断必须给学生提供区域地理背景,学生才能作出判断。
(三)借题发挥 有效利用试题资源
自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自己命题以来,第36、37两道主观题占据地理卷面分主要部分(56分)。在文综主观题中蕴含丰富的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浙江省以外的全国各省区卷也基本是这样的试卷结构,每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有12套之多,这些高考试题经过出题组成员精心打磨,其设问和参考答案都很好,是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可靠又实在的教学资源。根据需要再借题发挥,延伸拓展某些知识点也是比较方便的。
另外,当年其他地区的统考、联考卷也是非常好的试题资源,借它山之石,适当选择,合理训练。
(四)有序组织好各次高三月考
考试是学习,是一种紧张状态下的学习,因为紧张,所以考过的题目及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印象深刻。有序组织各次月考,适当补充区域地理内容,将整个复习内容展开一个基本面,使学生吃透各区域的内容。例如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这次考试考东北地区,下一次就考青藏地区。在考前告知学生:“本次月考……请同学重点关注……。”每次月考有不同的重点区域。了解统考、联考已经考过哪些区域,还有哪些区域我们应该要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