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十四五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宜兴素来以“环保产业之乡”著称,我们有着国家惟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开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环保研发技术优势。所以我建议大力支持并推动研发机构、企业加大研究有效降解废塑料、集中处理白色污染的办法并积极鼓励设厂部署。
(一)河东新区简介
遂宁市河东新区地处遂宁城区涪江河畔以东,与遂宁市船山区、蓬溪县、经开区接壤,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所在地。新区成立于2002年9月,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辖有2个街道、3个管理办公室,12个村、17个社区,是遂宁市正着力打造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201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万人,常住人口16万人,均属于城镇人口。
新区人文厚重,秦汉开埠,隋唐繁荣,区内佛教胜地灵泉寺,隋朝开山以来,高僧辈出,声名远播海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李实、贾岛、苏轼、林则徐、郭沫若、赵朴初等古今名人、文坛大师都曾登临于此,挥毫泼墨,赋诗作文。根据遂宁市委、市政府的发展定位,河东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健康养老、科创教育、总部经济五大产业和数字经济。现有4A级景区2个,五彩缤纷路在“四川最美街道”评选中被评为“十大最宜商街巷”第一名。城市绿地率达到6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5%,观音湖水域面积达14.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占遂宁市80%以上。2018年GDP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47亿元,同比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5亿元,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7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比重为24.3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亿元,同比减少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66亿元,工业增加值1.09亿元。
(二)现状及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从2002年9月新区成立到2004年9月的开发建设启动阶段。刚成立的河东新区几乎是白手起家,只有市政府注入的2000万元作启动资金,当时主要采用由施工企业垫资建工程,待政府出售土地后支付工程欠款,或以土地折价抵付工程款的方式开始启动城市建设,相继建成了涪江东岸防洪堤、东平干道和涪江三桥。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4年9月到2007年12月与中铁八局合作,进入以道路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中铁八局合作整体开发河东新区,由河东新区所属的河东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中铁八局成都铁路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亿元人民币,组建"四川成工河东实业有限公司"。其中,中铁八局出资1.2亿元,河东新区出土地资产折资8000万元,计划融资9亿元人民币对河东新区实施整体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中铁八局又以自己的资质和信誉,以及在河东的开发项目与农行四川省分行签定了银企合作协议,获得了银行对该项目4亿元人民币的授信。全面拉开了河东新区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了城市交通主次道路建设。
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以后,进入以形成城市经济支柱产业为主的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建设,以美化、黑化、亮化为主的环境建设全面实施,房地产开发、文化教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河东新区"人居第一城"新城形象得到全面提升。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基地";以灵泉风景区、五彩缤纷路景观带、观音文化园为重点的旅游休闲产业;以光电高科技产业园为平台的电子高科技产业;以河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河东新区建设成就(产城相融,高标建设)
昔日滩涂成绿洲、荒地变新城,见证着河东新区十七年的成长变迁。
城市拓展全面提速。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观音湖隧道投入使用;观音湖湿地公园、五彩北路城市公园、观音文化园、莲里公园等滨水绿地惊艳呈现,不断创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海绵,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自然生长,生态优美已成为河东的城市标签。
产业协同全面提升。万达集团、保利集团、金科集团等纷纷抢滩河东,拉动产业河东、现代河东加快成型,以文化旅游、科创教育、健康养老、商贸会展、总部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显。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构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生活圈;联福家园、紫竹美庭媲美高端商住小区;河东小学、洋渡实验学校等有效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成功承办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遂宁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贡献“颜值担当、文明担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线攀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规划建设略显滞后。河东新区现在城市风貌特色有待优化,特别是城市的天际线,临山、滨水、门户等重点片区的建筑风貌管控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仍不够,体现在前期设计考虑不够详尽,后期管控未沉下心。二是产业载体不显著、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不明显。从产业分布上来看,河东新区产业载体不显著,次区域产业重合性较高,文旅相关产业载体竞争激烈,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文旅古镇已经成为产业重合集中地带,从城市规划上来看,河东新区从规划细节入手,将观音文化融入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但是基于观音文化的产业差异化竞争策略尚待明确和细化,特别是灵泉寺周边区域,市政规划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城市空间的产业活力不够,导致河东新区文旅产业特色不明。三是配套功能不完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受限。河东新区健康养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整体水平偏低、产品类型单一,尚未形成集中的产业链条,明显滞后于大众消费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产业链条不全面、商贸会展产业空间受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新区已经拥有旅发大会、绿博会等区域知名会展品牌,但是商贸会展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发展不全面,导致商贸会展产业无法与本地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致使产业成长空间有限。五是科技创新产业平台不够。从人才成长环境来看,河东新区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协助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国开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研究院,推进电子科大学研究人员为国开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取得很好的人才孵化效果。而我区甲骨文研究院刚刚兴建,产业服务功能尚待彰显,人才孵化功能尚待发挥。六是民生社会保障不足不优。河东新区正处于开发建设的攻坚阶段,公共服务中的民生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该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教育公共产品领域尚未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公办与民办、职教和培训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备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医疗社会保障领域,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网络尚待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尚待细化。
二、新区发展思路
(一)当前发展的重点
当前要重点突出河东作为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地位,彰显“绿色河东、美丽新城”的魅力。一是全速推进河东二期建设。全速推进“五路一环一湖”建设进度,五彩缤纷北路景观建设和东湖引水入城建设,全面完成联盟河水系治理,成型东湖及周边景观,全线贯通环湖道路,快速建成任家渡片区城市新区,开工建设钟灵寺、马田、二教寺等安置房。二是精品打造仁里古镇。先行先试城市“双修”,重塑仁里特色文化小镇的人文风貌。修复城市公共设施,加快提升古镇老街“两横三纵”风貌,优化小街小巷空间环境,加快建设静音别院等精品大院;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推进联盟河堤景观提升,统筹推进古镇海绵化改造,改善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启动古镇营销,鼓励居民、吸引企业参与古镇产业发展,为古镇特色及产业聚集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建设科教园区。加快建设A2线、科教园安置房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推动能源学院和经济技术学院落地建设,再引进1-2所大专院校、科研科创机构落户科创园区,加快河东二小、二幼的建设进度,保障公共教育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四是积极构建以健身、养生文化为主题的产业体系。尽快建成养生谷保利花卉公园,加快荣海温泉酒店建设,打造高品质养生旅游地。打造高品质的诗画绿道,承办到水平国际马拉松比赛。
(二)近期发展计划
在全速建设二期、科教园及养生谷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科创教育、商贸会展、健康养老、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一是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仁里水乡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度,营销“拜观音、游古镇、赏花海、逛万达”的精品游线,加快建成成渝周末休闲度假目的地。二是要加快发展科创教育业。围绕东湖创想东岸,积极承接智能化、大数据的创新创意产业,中关村高科技孵化中心、清华大学启迪创新中心等高科技孵化项目力争签约落地;围绕能源学院,加快构建大学与高职、民办与公立同步发展的教育体系,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三是突破发展健康养老业。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开工建设宇帆医疗健康城,做强养生谷健康养老项目,支持一批特色高端的民办医疗、养老机构做大做强,打造辐射全省的医养基地。四是谋划布局总部经济。依托东湖ECBD核心商圈,重点引导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总部入驻河东,形成总部办公聚集区。五是快速推进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今年新区共计省市区重点项目63个,总投资金额56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亿元,近期要确保二期海绵城市建设、科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民中心、二期污水厂、医疗健康城等重大向项目建设如期开工建设。
(三)发展设想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勇担使命责任、积极有效作为,坚持绿色引领、产城共进、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动各项工作终端落实见效,高品质打造河东二期,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5+1”产业体系,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努力实现民生保障从“七有”到“七优”,推动城市空间协同一体、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在中心城区极核发展中勇当主力军,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
“四大主题功能区块”:
行政商务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业商贸,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宜居幸福指数。
养生度假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建设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灵泉禅意养生区,打造以养心文化为主题的国际知名特色康养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科创教育区,重点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构建本专科、职业教育、国际学校等多类别、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端人才,营造科创优环境。
乐活水都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创文创、会议会展产业,建设智慧园区。实施“引水入城、河湖联通”,塑造“岛状发展、蓝绿交织“的城市形态,呈现”水城相融、产城一体”的水都盛景。实施交通外联内畅,抢抓高铁发展机遇,全面融入成渝;构建小地块密路网,水陆有效衔接零距换乘的绿色交通体系,三级绿道串联滨水空间、居住空间、公共空间;33座桥梁,一桥一景,一桥一故事,打造最具诗意的桥梁博物馆;塑造“蜀风横溢、旷幽清雅”的西蜀园林,建设中国西部水都、“东方威尼斯”。
1.找准目标定位。按照全市“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定位,围绕建设“绿色宜居幸福城、现代产业创新城、观音文化旅游城”的要求,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三城四区五产业”的总体定位,坚持“生态为底、绿色发展、规划引领、高点起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遂宁城市新中心,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力争在202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3万,为中心城区形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提供城市空间载体、科教人才支撑、产业协同升级,建成中心城区经济极核的“绿色核中核”。
2.加快空间拓展。坚持“南北撬动”,有序推进空间扩张,建成绿色生态的公园城市。大力实施城市“北进”,全面推动河东二期建设,重点推进东湖引水入城、五彩北路城市景观、联盟河水系治理3个PPP项目包,力争3年内城市路网、水系、景观全部建成,全面展现西部水都的水城盛景。大力实施城市“南延”,匠心营造仁里古镇,实施城市“双修”,重点推进道路海绵改造、房屋修缮复古、景观文化重塑等项目,全面展现特色小镇风貌,同步有序推进科教园、养生谷建设。
3.加快交通衔接。对接交通规划,启动高铁“无轨站”、水陆交通枢纽规划,参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完善河东交通体系。完善路网建设,对外加快建成遂蓬快捷通道、永兴大道、凤台大桥等重点工程,与市域其他区域快速连接;对内推动五彩北路、东平北路、香林北路、芳洲北路、环湖路等“主骨架”建设,打通中环线与城市主路的道路衔接;启动清汤湖及周边水系、码头建设,完善东湖等内湖水系,贯通河东二期水上游线。
4.加强产业协作。坚持发挥优势、错位融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融合“大文旅”产业,重点依托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等精品文旅项目,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大环线;融合“大健康”产业,布局基因检测、精准治疗、高端体检、美容抗衰等专科特色医疗,建设专业性的特色康养首选地;融合绿色“新经济”,依托科教园、东湖ECBD打造文创中心、科创中心、智慧中心,加快推动金融中心项目落地,为建设金融办公、总部经济聚合力,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应用,为全市产业发展配套提供创新平台、人才培养。
三、区域合作开展情况
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后,新区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革军书记关于推进“一核三片、四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战略作为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大使命,加快新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培育步伐,推动城市空间协同一体、现代产业协作共兴,积极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贡献力量。
(一)空间协同取得新进展。严格落实《遂宁市总体规划(2013-2030)》要求,从产业规划和体系搭建上注重与全市总规对接,河东一期16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基本完成疏解老城区城市功能的历史使命;全面拉开河东二期22平方公里开发进程,高效推进“五路一环一湖”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步做大中心城区提供空间载体。
1、按照医院创三级的要求,把信息化系统按电子病历应用四级及数字化医院的标准,进行全面升级,实现全院信息化互联互通,大力提升临床对信息化应用的水平;
2、开通“就医一卡通”的所有功能,实现“电子健康卡(二维码)”与“身份证、社保卡”任意一种都能同时代替就诊卡享受就诊服务。届时将全面取消院内就诊卡,节约医院用卡成本;
3、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门诊住院收费发票将现实电子版发票;
4、优化LIS(检验)、PACS(检查)系统流程,增加检查预约功能,加强治疗管理功能。
二、“十四五”规划:
1、增加挂号排队系统,使门诊、住院全面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卡通、一站式、一票制”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增加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2、随着政策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变化,增加完善部分“互联网+”应用:完善自助终端应用(各种挂号登记、支付、诊间支付、查询打印自助服务机等)、互联网应用(微信、小程序、APP、支付宝等线上线下服务,包含预约、支付、查询等)、门户网站、院长远程查询、移动会诊等。让病人用手机或自助机即可完成大部分就诊流程,方便群众。同时加大线下服务功能,使不会用智能手机、自助机的老年人、残疾人也可以方便的就诊、取药、治疗等。
3、满足《数字化医院评审》要求,增加移动医护、随访管理、不良事件报告、医疗服务社会评价、重症监护、血透管理、CA认证(电子签名)、医院OA系统、物资供应、固定资产、高值/植入耗材追溯管理、消毒供应、运维服务等系统软件。
这五年,我们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一是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瞄准传统行业分散、企业偏小、产业链较短、技术中低端等问题,筹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绿色创新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总规评审。盘活上村村318高炉资产,引进总投资3.5亿元、年产35万吨的球墨铸管项目,亚鑫工贸目前一期完工,二期完成初审,进入征地阶段。全面提升优博瑞、瑞地工贸等涉煤、冶铸、建材企业的加工技术,有力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大力夯实农业产业。以“产业化、规模化”为目标,狠抓农业项目建设,县滋农有机肥加工厂投入使用,市级生猪产业园顺利推进,庵峰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初见规模、上村、瓮山农林文旅康项目初见成效,连翘田园综合体、利康园辣椒种植项目投入运行。瓮山香椿、刘村辣椒、成庄苹果、史村面粉、花椒、上村香菇等农特产品融入电商,走向全国,农业布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三是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依托上村古村落、瓮山香椿园、成庄四十八院、史村河永胜寨、杨庄白泉寺、圣公寺等现有景点,打造“忘忧小镇”系列乡村旅游品牌。建成瓮山“椿满园”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上村党建文化公园,隆重举办三届瓮山香椿美食节和二届农民丰收节,成功申报上村村国家传统古村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模成型、效果显著。
这五年,我们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一是积极完成农村“三变”“四块地”改革。截至目前,土地确权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挂牌和赋码登记颁证。二是积极筹建上村淘宝村。截止目前,投资300万元的电商会展中心正在装修扫尾阶段,完成电商注册52户,618电商活动初战告捷,销售额达到了200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投资145万元,依托市庭院经济试点村上村村和瓮山村,利用清理旱厕腾退的空地和闲置土地,发展果树种植,种植桃树16000棵、甜柿树1000棵、苹果1000棵、香椿16200株。现已全部完成。
这五年,着力推进扶贫开发,补齐小康短板,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一是持续发力脱贫攻坚。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20余万元,落实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实现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74人稳定脱贫,剩余1户2人。二是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创新实施爱心菜园、土地托管、务工补贴、公益岗等多项扶贫措施,大力发展“菜园子”经济,减少贫困户支出;完成97.09亩贫困户土地的托管服务;为所有有务工情况的贫困户发放每人每天五元的务工补贴;为人均收入不高、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设立慈善基金,实行扶贫救助。所有贫困户收入逐年增加,2020年预计收入均可实现翻番。
这五年,我们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一是狠抓采煤沉陷区治理。杨山、西陈庄完成了搬迁入住,、、、完成18栋主体工程封顶,、的搬迁安置工作在加紧推进、配套道路和配套设施正在全面施工。二是狠抓镇村道路建设。建成“四好公路”13.86公里。重新硬化了中村至万里道路,大面积维修了大周路和东大路,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两条道路建设,车寨井田至镇区的道路建设已具备招标条件,河东至大甘线道路已完成可研批复,准备招标。三是狠抓“五化共建”项目建设。投资2400万元,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集贸市场、园林式公交站、报佛山公园、上村党建公园和游乐园,共投资580万元的电商会展中心、干部周转房正在扫尾阶段。
这五年,我们着力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
一是户厕改造、垃圾分类引领新风尚。完成户厕改造5300余座,改厕率96%,完成26个村的户厕服务站建设;完成5个村的垃圾分类连片建设,全部购置垃圾智能回收机、垃圾分类回收点,配备餐厨垃圾清运车。二是拆违治乱拆除新成效。拆除违章建筑350余处5434平方米,拆除围墙2875米,拆除临时建筑面积3068.5平米,清理垃圾2452吨。三是通道“三化”美出新效果。2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道路净化,在道路两侧完成植“绿林”140余公里,打造大阳界—大周路—瓮山—刘村—成庄—畅安街—中村新区—上村精品线路,两侧洒满了紫玉兰、格桑花,种植了蜀桧、塔松、法桐等10000余棵。四是长河生态治出新景观。完成了境内长河河道清淤30万方、干砌石河坝700余米、长河两岸绿化2000余亩,建成长河湿地公园“绿肺”12余公里。
这五年,我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大资金投入,群众福祉全面提升
一是社会保障逐年扩大。截止2020年,养老保险完成参保14109人,基本医疗保险完成参保31602人。二是技能培训全面进行。在厨艺、家政、养殖、按摩服务等岗位技能培训1464人,在舞蹈、音乐、绘画等方面培训382人。三是文娱活动好戏连台。举办三届香椿美食节、二届农民丰收节,每年一次重阳节文艺汇演、国庆千人红歌大合唱等活动,送戏下乡65场次。四是水网改造全面开展。截至目前,柳树底村、成庄、中村已完成,上村、、万里、石伏头等村正在实施。中村、成庄完成了污水二级管网铺设。五是惠民措施全面落实。学区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5%,幼儿入园率达100%。公办学校全部实现集中供暖;乡村公交实施“一元惠民票价”,联通全镇;数字电视覆盖全镇,每月每户减免收视费11元;怀孕妇女免费产检,提前筛查与诊断983人次,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这五年,我们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治理方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安全生产筑牢底线,牢牢把握“红线意识”“底线思维”,认真贯彻县委“四个四”安全理念,抓关键、压责任、强排查、重落实,每年开展专项行动12次,召开安全例会12次,排查整改隐患近千个,五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二是环保攻坚态势良好,通过发放工资的形式重新调整网格员,强化网格化管理,配合各级环保督查组督导,强力实施秸秆禁烧、湿式作业、绿色出行、错峰生产、规范排放等环保措施,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是扫黑除恶氛围浓厚,多渠道、全方位营造扫黑除恶浓厚氛围,处理史村、大南庄等多起涉恶事件,形成强大震慑。四是稳控成果显著,着力化解史村、、3个村群访和58个个访问题,达到了减存量、遏增量的目的,在重要时间节点,严格执行重点对象盯守制度和车站值班制度,“五包一”制度落实到位,连续五年未发生进京赴省情况。六是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面对2018年的非洲猪瘟和今年的肺炎的严峻形势,我们高度重视,严加防范,多措并举,强力遏止了肺炎和非洲猪瘟传入,并形成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度。
二、十四五工作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补齐“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短板弱项,围绕乡村振兴总体部署和省、市、县工作要求,聚焦“六新”产业、深化转型发展,抢抓机遇,赛道领跑,奋力开创美丽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