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出路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的出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的出路

篇1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86―03

一、助学班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自我成才的一个重要平台,自1983年推广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自考助学班在大学中也应运而生。自考助学班是为自考考生开设的考前辅导班,一般由主考院校开设。助学班一个完整周期为两年,学费总额仅为一年专科学费的2/3,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空间较大。助学班不设入学门槛,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潜力、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切合实际的专业。其相对较低的学费吸引了广大工薪阶层和城乡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读。同时,由于助学班毕业的自考生的学历是国家承认的,它盖有自考办和所在学校的公章,因此也吸引了许多高考落榜生和其他有志青年。近年来,除了个别理工类专业,在助学班中女生占了近一半。她们要在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按照不同层次的大纲要求进行脱产学习,然后参加(省市级)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她们与高校统招女生一样,要面临就业问题。虽然每年国家教育部门统计在校女大学生就业率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群体,把她们等同于社会自考生,不考虑她们的就业,但现实却是,大批的自考女生要与统招女大学生“抢饭碗”。占自考大学生近一半的女大学生,其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她们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比统招女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歧视。

(一)学历歧视

自考女大学生求职时由于学历问题被企事业单位屡屡拒绝,产生了学历歧视现象。2003年,中国教育在线对自考生就业展开的调查显示,66.64%的被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对自考女大学生存有偏见。

1988年,国务院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应相一致。”该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我国教育法也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然而,除了学历问题,户口问题、档案问题也制约着自考女大学生顺利就业。这些问题与一个偏见有关。自考女大学生往往被视为“杂牌军”、“次等品”,很多人根本不把她们与统招大学生平等看待,即使她们考上研究生,就业时用人单位也会以其本科不是统招的而歧视她们。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还无视国家法律,公开歧视自考大学生,在考核录用公务员时,不允许自考大学生报考,进一步缩小了自考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她们报考教师招聘考试时,即使已经获得相关的证书,也被挡在“门外”,因为“自考”剥夺了她们报名的资格。在就业市场上,自考女大学生只是有着大学学历和专业知识的“农民工”,她们在就业的道路上处处碰壁,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年龄歧视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有年龄限制,如本科25周岁以下,硕士28周岁以下等。年龄限制对自考女生来说,又是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助学班自考女生来源较广,包括高考落榜生、三校生(技校生、中专生、高职生)、社会待业青年等。她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没有通过高考这一关,所以,要拿到最后的学历,她们必须参加每年一月、四月、十月(国家省级)统一的自学考试。每年的一月、四月、十月的自学考试只有一次报考机会,如果考生这次没有通过,必须在第二年的一月、四月、十月重考。这也就意味着毕业证要晚一年才能拿到。无形中年龄又增加了一岁。而且自考女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在参加助学班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当她们面临再就业时,年龄又因超过了用人单位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

(三)性骚扰

自考女生毕业后,所在学校通常不会推荐工作,也不提供就业信息。有些用人单位会直接到学校招聘,但其招聘对象都限于统招女生。统招女生也可以登录校方的网站,寻找比较可靠的就业信息,而自考女生则不能享受这些待遇,她们只能频繁出入各种人才市场,比统招女大学生更容易遭到性骚扰。根据笔者对她们的访谈,不少自考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遭遇过性骚扰。

关于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性骚扰问题,不少人大代表、学者对其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与关注,甚至将其作为人大代表议案提出。然而,真正能解决性骚扰的有效的、实际的、可以普遍适用的方法却迟迟没有找到。这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大胆妄为,猖狂地把魔爪伸向了在人才市场应聘的自考女大学生。一位河南自考女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找工作时,就遭遇到某男士四次亲密身体接触,该男子当场被保安抓获。

二、助学班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自考女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屡屡受阻,有其自身、助学单位、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助学女生自身的认知问题

不少自考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刻苦学习,结果专业知识学得一点也不扎实。她们与统招大学生虽然有同样的学习环境与资源,但她们总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二等公民”,很少甚至根本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在应聘过程中,她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表现出自卑心理。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的工作,没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未来的冲击和挑战。有的自考女生则抱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在学校里忙于打扮自己,把时间花在了谈恋爱、如何钓“金龟婿”上面,忽视了自我价值的发展。

(二)教育部门与学校的管理问题

自学考试教育实行的是“教考分离”。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就是管理教学计划、考试、发放文凭等工作。由于自考教育没有国家计划,毕业生根本就没有派遣资格,因而其就业工作在社会上一直没有相应的就业工程相配合,根本就无法管理毕业生的就业。

学校也往往“只招不管”。学校的工作是招生、排课和组织考试。有的学校在组织自学考试时,监管不严,字条满天飞。有的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复习,成绩却与不花时间复习的考生成绩一样,甚至还不如她们。这大大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败坏了学习风气。自考生面临就业时更是放任自流、无人管理。自考女毕业生因此得不到就业指导,不能调整心态,也不能及时了解就业动态,错过了本来就不

多的就业机会。她们因为“无缘”学校里的现场招聘会,只能来往于人才交流中心、职介所,增加了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三)相关法规保护的缺乏问题

我国《宪法》第48条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劳动法》第12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22条也都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的标准。”然而,这些法律条文均存在操作性差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真正落实并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成本核算。由于自考女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怀孕、生育等情况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所以,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时必然会考虑招收女性带来的一系列负效应而“重男轻女”。对于自考女大学生的就业,除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作了学历与统招大学生同样看待的规定,国家同样没有出台相关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三、突破助学班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策略

(一)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培养独立性

北京教育网站的就业调查表明,多数自考女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还要求专业对口、留京工作以及片面看重高薪高待遇,一次就业满意率很低。自考女生要顺利就业,必须消除依赖心理和一味求稳的心理。首先,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是报考事业单位,还是选择企业。要抱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想法,不要只看准稳定的事业单位,也可以选择一些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只有方向明确了,提前准备,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取胜。其次,选择先就业,后结婚,培养独立性。有的自考女生认为就业难,就先结婚,后就业。等生完孩子,年龄也大了,又不符合就业标准了。最后,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业余时间应该多充实自己,发挥吃苦精神,终身学习。秉承“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精神,只要有发展空间,自己勤奋,就一定能成才。

(二)学校要注重对自考女生的就业管理,提高她们的自信心

针对自考女生容易受到消极心理暗示和缺乏自信的特点,学校可以在她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中加强管理,培养自信和健康的求职心理。首先,要强化监督与服务功能,严格监管、严肃考风。要创造条件,鼓励自考女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合作协调能力,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力和求职择业的信心。其次,学校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观念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自考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使她们熟悉就业形势与政策、择业方法与技巧,转变自考女生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务实择业。最后,要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就业信息网络,为求职的自考女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就业平台。

(三)自考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女生的信息体系

信息缺失是当前自考女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自考毕业生信息库,更没有自考女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库。因此,自考主管部门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规划、全国联网共享的信息库,实现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模式下与不同区域就业信息网顺利对接。各级自考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用网络平台或依托当地的教育网络平台为自考女毕业生电子注册,注册的数据既可以顺利汇总形成全国性的数据库,也可以分头进入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和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库,从而打通供求双方信息交流的渠道。其次,自考主管部门应抓住机会,探索与女生更有优势的行业联合进行职业教育,开办新自考专业,鼓励自考女生报考这一专业,最终促进她们的就业。

(四)用人单位放宽进人渠道,规范用人行为

用人单位应该全面、综合看待自考女毕业生,她们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她们虽然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知识面尚显不足。但是,她们励志苦学,有着高校毕业生所缺失的坚强毅力、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尤其是那些半工半读的自考女生,更多了几分社会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应该消除学历、年龄歧视,平等地给予自考女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于有工作经历的自考女生还可以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放宽进人渠道。

(五)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要解决自考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为自考女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与求职、招聘、社会保险、辞职等就业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消除对自考生的歧视,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江苏省于2005年推出首场自考毕业生招聘会,受到自考生的欢迎。浙江省和江西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考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其次,要建立反歧视专门机构,用公共权力扫除歧视,推进平等就业。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当一视同仁,给自考女生与高校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鼓励充分竞争,把甄选、识别人才的权利下放给社会和用人单位,使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人才能尽其用。再次,应尽快出台《反性骚扰法》,以确保自考女生的就业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1教学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一块。目前, 对于大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依旧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目前,高校所使用的这方面的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更新较慢, 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教学惰性、 思想陈旧、一味地照本宣科, 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1.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任课老师的课堂讲授,再加上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晦涩,也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样的枯燥课堂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睡觉、看课外书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强调老师的教学工作,却未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习的事情。而且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1.3学生与老师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很多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觉得是关系到他们以后工作的关键课程。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则比较懒散,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还有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也不够认真,致使高校内的思想政治课程得不到重视。

2 如何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2.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 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运用, 做到知识点与时俱进, 还要注意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 同时用丰富的实际经验来锻炼自身。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当下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与对象的一些改变来不断创新完善,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内容添加时事性,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生活与社会, 让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同时还能够从实际出发来解答学生在校学习以及生活上碰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切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代价值。现下, 教育部以及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 正在努力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落实, 以此来吸引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不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话,将很难立足于竞争环境。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太过单一,导致叫教学效果不好。所以, 课堂教学除了老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运用演讲、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很好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如说,在学校内开展思想政治专栏,可以供学生们阅读到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经常带领小组成员参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邻校展开交流活动等。

2.3 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际、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那么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生活中就是最主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并不看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意识到道德对于自身的人生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以后的成长轨迹。我们通常说成为一个人才,要先成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首先你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大学生,只有端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确保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才能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质量。

(2)对学校自身而言: 首先,必须要在全校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还要配备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与成果,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工作。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对于社会而言: 第一,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的方式来确保该工作的落实。第二,有关部门必须给出适当的支持与配合,比如说宣传思想先进的个人及单位、建立起思想政治的教育基地等,这样一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第三,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全社会的道德风尚也要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在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营造出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

3 结语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我们应该通过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来找出路。首先,必须要从学生以及老师的思想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意识;其次,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任务;还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还需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这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避免枯燥无味、脱离实际、限于书本理论等的困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篇3

1956年 ,当代成人教育和闲暇问题的会议在布拉格召开,标志着闲暇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全新课题。但是闲暇在教育领域的借鉴在我国起步较晚,据相关数据证实,我 国最早的研究始于 1987年张新平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而后,闲暇教育才逐渐渗透到德育研究的领域。邱伟光学者 ,成功论述了“闲暇德育”,把“闲暇教育”和“德育”合取两端。诸说之言,大抵着眼于德育困境,状言德育回归生活,由是而皆有所得。

一、 闲暇德育之于“时代”与“美德”的新坐标

“有人说过:告诉我你在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做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哪类人。”其实,这句话内在的预设了闲暇的功能,即闲暇真实地映射了个体的德性特质。既然闲暇镜像映射个体真实的德性特征,那末,德育是可以从这种真实性的德性现状,基于闲暇时问进行德育教育。然而,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闲暇德育既是站在历史基点符合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更是顺应了德性的内在逻辑发展需求,即更加关注依附于个体的美德伦理。

(一)“以人为本”之于闲暇德育的出发点

对闲暇德育的理解,必须是建立在对闲暇的剖析之上的。闲暇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阐述过:闲暇是休闲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休闲要达到的目标。而按照皮珀的看法:闲暇是一种寻常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观念,但闲暇不是休闲,也不是玩乐,闲暇的真正源头是古代人的节庆崇拜活动。“闲暇的中心主旨在于追求宁静的生活”,“适巧观看和倾听是闲暇的最大两个特征,我们追求闲暇并不是为了休闲和娱乐,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要处在‘沉静’去观看和倾听这个世界在此,休闲表现的是一种手段,而闲暇是一个非功利性质的,最符合人性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闲暇必然离不开一般文化的领域,其所代表的意义远远超过‘工具和目的考量,正是因为闲暇的这种和整体世界取得和谐的最高贵的形式” 和工业化环境下的功利价值的格格不入,才需要及时的实施休闲教育的正确引导,来促进人们休闲德育的形成。

当今高校所进行的闲暇德育,主要是在大学生主体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学生在选择符合内心感受 、富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在自觉参与和体验中,使 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兴趣爱好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进而道德境界得到提升,德育价值取向正确。而高校在进行闲暇德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在闲暇时间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二是指高校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对于闲暇德育的两个方面其实是基于学校和大学生主体两个层面的闲暇来开展的。二者都是在闲暇自由时问所开展的德育活动。高校的闲暇德育本身所追求的是在“自由”“体验”的氛围中进行德育活动的,在大学生主体自由选择的空间内,自主参与和体验的情境下,充分尊重在场的“人性”,改变了传统德育所遭受质疑的“人学空场”。马克思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自由认定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自由”作为闲暇的核心始终是保证了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看做根本。所以,在本土意义上排斥了功利思想的闲暇德育,把“自由”、“体验”作为合理性的依据,在理论上保证 了“以人为本”的落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时代主题。

(二)德性是闲暇德育的伦理选择,要保证美德优先序列

如果说闲暇德育可以在一般意义的时间维度上,即在“闲暇”时间中实施进行解读,那么这种解读的维度势必是浅显的。闲暇德育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在自由闲暇的时间来进行德育活动,但是更深层次上我们应该将其看做是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的变化,即由“公共领域”的群体向“私人领域”的个体转变。基于这种转变,支持两种转变的伦理谱系也需要梳理:课堂德育面对的是公共领域,选取具有普适性的公德教育为重点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而闲暇德育是立足于个体的“自由”、“真实”私人领域,作为私人道德领域的德行教育无疑是美德伦理。所以闲暇德育对于美德伦理的优先设计 ,是闲暇德育进行德性追寻的伦理保证。“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

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自主性道德教育,自主,个体性就愈加明晰。如果大学生合理地利用闲暇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普遍实行素质教育和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充裕的闲暇时问为大学生获得舒适的人生体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机会然而,闲暇德育基于闲暇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还是道德教育来维系的。只不过这种道德在谱系上不同于课堂的德育,因为闲暇中大学生生活情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侧重在私人个体领域。

“美德伦理(the ethic of virtue)指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在与独特的社会身份和人伦位格直接相关的道德行为领域或方面所到达的道德卓越或者优异的道德成就”。美德伦理是在个人、特殊领域的相关阐述。对于私人领域的“美德伦理”对个体德性的意义是明晰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生活领域也是私人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的闲暇生活,以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义,多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可以不受他人干预。因而,闲暇生活,是一种自由状态的生活,是一种自为的生活状态,因而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更能本真地反映一个人的德性品质”。闲暇德育要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私人领域,启发教育个体的德性发展,这是闲暇德育的中心。于此,在闲暇德育的伦理维系中美德伦理优先于公德教育。

二、大学生闲暇德育困境——闲暇悖论和德性背弃

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维度的梳理,我们对于应然层面的闲暇德育有了明晰的理解。这种应然层面的解析,向我们大学生宣示,凭借近乎理性的力量,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对于自身在闲暇时间真切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可以基于现实的逻辑来实行闲暇德育,在自由体验当中达到一种完满的理性境界。而在实然层面,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践过程中都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现实困境,即是闲暇时间的闲暇生活悖论和德性背弃。

(一)闲暇悖论:大学生闲暇生活走向两个极端

闲暇德育从本源上看是在闲暇时间中来进行的。大学生闲暇时间是指除了上课、完成布置的作业、处理个人事务及满足生理需要等所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 自由支配的一切时间。闲暇生活主要包括四项:娱乐、学习、休息和交往。由于个人价值取向和理念的不同,在 闲暇时间中所选择的生存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体现的确实是一种闲暇悖论。

首先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陷入了“学习”和“闲暇”两难。在实际生活,大学生们对于休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为弥补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的条件”的层面上,这样一来人们“学习”(严格来说就是学习知识性和技能性实践活动)之余的自我保留时间就转化为了另外一个形式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给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新的力量,这种以休闲为幌子而为了真正工作准备条件的活动大学生还是处在沉重的心情状态中,即使是“休闲”也不能做到轻松 ,这就是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与“学习”两难。闲暇是幌子,成为功利性学习的附庸。

其次,闲暇生活 “醉生”,滋生懒惰情绪。据国内学者的调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时间集中在低俗层次,即纯粹为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这种情况表现在学习之余,即是在空闲时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怎样的把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问用来提高自己的心智和达到自己和世界的和谐统一,使自己的休闲处在一片茫然的未开发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闲暇时问和劳碌时间对于个体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意义,这是懒惰情绪滋长的一个重要温床。

(二 )道德失范:闲暇生活中德性的背弃

如果说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以闲暇为幌子来寻求功利主义的自我财富是闲暇生活的一种悖论,那么这种悖论本身至多对于个人是一种成长困惑。而更大困惑还在于闲暇生活中道德失范,大学生个体德性缺失和闲暇教育中伦理谱系的混用是现实问题。

首先,大学生在闲暇时问中实践活动德性缺失。一种德性是一个人的状态或性情(disposition)体现“这种性情是以一种方式而非其他方式来行动,它并不是以前的行动偶然堆积下来而成的一种结果,而是支持他的诚实性情的一种决定、一种选择。德性要求作为一种品性 ,为了正当的理由做正当的事情,而没有严重的内心不情愿的反抗,以这种方式来发展你的品性 ”。德性作 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直接驱使和反映了大学生的行为特征是否出于道德的。而相关调查证实,大学生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德性成分缺失,德性主体消解。即大学生的闲暇道德观念不够清晰,闲暇生活中个体行为自控能力不强。

其次,在闲暇德育中德性教育伦理层次错乱,最终背弃了大学生德性成分。其实在前面对于闲暇德育的论述已经明确区分了闲暇德育和课堂德育区别之处。对于其不同取向和领域,德育的伦理谱系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来调适。课堂德育面对的是公共的群体,普适性的公德教育是必然的;闲暇德育切入了私人、个体领域,偏于个人领域的美德伦理教育也是伦理谱系选择的要求。所以,对于两种层面的德育谱系的划分和使用,是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

“现代德育在实现世俗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向公共德性、功利德性的转向。但由于过分关注公共生活和道德的功利性,忽视了德性对精神与意义的追求,可能就走向了反面:原本是成就一个理想状态的人、关注人的精神归属的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却成为教人过公共生活的社会训诫方式”。这种过分关注普适公德教育在闲暇德育的教育所产生的成效是微弱的。当然,这种微弱的效果并非德育本身带来的,但从发生学角度上讲,至少可以说是大学生闲暇德育过程中伦理谱系的混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在长期于“个体理性相差异、相抵触,而且经常以超越个体理性之上的身份存在。这种超越性可能导致德性被异化,因为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个体对公共领域善的判断与选择权利”。大学生的闲暇德育中德性自然背弃。

三、路径探讨:重构闲暇与德性的关联

首先,需求层次的范畴。从根本上讲,闲暇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即人们在获得充裕的自由时问后,必须要在闲暇时问内“有所作为”。但就是需要的这种表面上依主体而呈现出不同样式的属性,使得人们基本上忽视了需要的合理性,“需要存在,需要意识与人的活动之间的零距离存在状态,使对需要存在及其需要意识之合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缺少了必要的空间距离,于是人的所以需要以及需要的主观表 达形式即需要意识便获得了自发的合理性”,因此需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也是大学生闲暇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简单的把人的自由时间的处置和利用看成是与他人,与社会无关的事情。而换个角度看,把闲暇时问中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联系在一起,虽然从短期或是从单个个体看,是不符合闲暇的原始意义的,但是作为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关照的第一步,其意义却是巨大的。这也是现阶段休闲德育培养大学生的休闲情操和休闲意识的起点。

其次,注重大学生的体验范畴。“体验”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和解释学这三个发展阶段。体验概念的发展有二个特点:其一,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主体性精神一步步凸显;其二,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非理性因素越来越浓烈。“‘体验 ’是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我们可以把‘体验’视为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理性主义哲学惯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反抗”。闲暇中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即是以一种大学生个人化的方式通过自由选择来度过一段闲暇时间,并在整个过程中对于自我主体的尊重和对于自己内心的真切情感体验来形成主客体之问的沟通与默契,这种夹杂着审美情趣的休闲体验是个体休闲情趣和休闲意识提高的重要途径与动力。但是在大学生休闲德育的现代性启发上,要看到体验作为一种情感体验的大学生个体差异,因此有区别的因材施教也是提高闲暇体验值得注意的。

再次,对于德性范畴的反思。德性通常是指人的道德本性,当代学者认为德性一词具有两层内涵,即本体论上的内涵和伦理学意义的内涵,这里的德性指后者即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休闲与德性之间具有其不可分割之处,因为在闲暇之中人们对生命的存在状态的关以及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会多起来。无论址公共道德还是对私人道德的关注都会无疑增加人对于个体和世界意义的体验与领悟,这一方面给德性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给闲暇教育提供了方向,即主体本真的意义和对于自由、闲暇的体味和追求。在此,伴随着对人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防止信仰危机对休闲生活的的戕害也是休闲德育的内容之一。虽然,公德与美德都是对道德产生提供了契机,但是闲暇德育在切人道德教育中,本质是回归大学生生活、本真状态,在私人空问世界体验德性和道德。立足于私人领域的闲暇德育对于德性范畴的反思,还要注意伦理谱系的选择,这种选择要具有优先序列。所以,更要注重德性范畴中的美德伦理来发挥功能性的主张,保证闲暇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4.

[2]约瑟夫 一皮珀(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73.

[3]孙明福.大学生闲暇分析与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9).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69-03

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自身已拥有或通过努力可以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新一代的希望,最具活力的主力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使用不仅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是为经济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在如今国家提倡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和创新也正在这样一个优良的环境下蓬勃向前与成长。大学生们也将迄今所学所感所悟在创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既能让大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有了自我认识与成长的平台,又能解决了如今就业难的问题。届时通过剖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现状,整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以更好地指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日,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学生随机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回收146份,其中5份无效。对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后可知,现今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相对较高,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同学愿意尝试创业,但并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缺乏主动性,归结而言,大学身创业具备以下特点:

(一)创业意识高,实践能力弱

随年龄的增长,步入社会节奏的加快,无论从实现自我还是获得金钱的角度上来看,创业算是一条既可以实现自我又可以获得金钱地位的快速通道。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诱惑的,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得不去考虑诸多主客观因素,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创业在意识上积极性颇高。但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大学生群体少之又少。通过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于创业都抱有“想过但没有尝试”的心态(见图1),也就是说明对于创业,大学生还是具有创业意识,但由于各种自身及外界因素(见下页图2),而各种因素里,经验、技术不足占了主要原因从而未能进行真正的创业实践。

(二)责任意识不强

无论身居何位,“责任”这个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和否认的,就好比一个人身为学生,首要责任就是学习一样。一名创业者,一定要肩负同等代价的责任,管理、经营、操作、创新、洽谈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做支撑,创业者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更不能肩负起创业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责任。

(三)创新点集中且小

根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4年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统计资料可知,大学生自主创业集中的行业包括了中小学教育机构(约占6.5%),教育辅导服务业(约占3.8%),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约占2.8%)、其他金融投资业(约占2.4%)、其他学院和培训机构(约占2.4%),如此看来,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教育培训相关、其他金融投资行业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点的集中。

(四)缺乏创业文化

对于多数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来说,这一想法并不能很好地得到来自家庭、朋友、甚至是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实际上,创业是一项具有风险性、挑战性、开拓性、现实性、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对于自己子女今后的发展态度始终是“平淡安稳”即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去吃苦,并且无从给子女一些有关创业的实际经验引导,或者说,父母自身都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胆量去尝试这一过程。除此之外,国家对于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信念还不够坚定,导致一些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未能得到普及,79%的大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由此可得,相比国外来说,中国的创业文化不管从自我还是外界都没有达到一个广泛的普及,并且创业文化根基还不够稳固。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占少数的愿意创业者已经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了。针对这一部分少数的在创业者,进行重点调查的访谈方法,了解该部分创业团体创业的全过程。总体上看来,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各方面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

在重点调查中,大三年级的张某与其他两名同学合伙预备开一家做“互联网+”公司,就现阶段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放宽了项目资金申请的门槛,但对这样一个正在研发阶段的创业团队来说,申请创业贷款并不经济划算,并且在申请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附加条件,而很多的O2O模式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多都是在“烧钱”,资金的不足甚至会导致项目中断或变更,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因此,资金不足对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而言都是最大困难。

(二)人事结构不完善

张某与同学合伙设立的“互联网+”公司,三个人都是典型的IT工科人士,在对资金、人员分配、项目调整与变更、人事构造等问题上都尚缺成熟的管理模式,这是他们在创业初期就未认识到的漏洞,导致现在团队内部每一个人都身兼多职,对管理知识等进行再学习深造,增加了团队人员的负担,最终可能会影响项目成果。此外,同是大三的陈某,在选择团队人员的时候缺乏理性判断,原定五人的创业团队,因出国、专业不对口、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团队内部人员流失,项目实施的各方面必须亲历亲为。以上两位同学的创业经历无一不说明着,人事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创业遇到了瓶颈。大学生创业的发起者必须是大学生,而该发起者要根据他的创业理念,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搜索出他认为具备创业条件的同龄人,来组建成一个创业团体,这样的团体根据创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但管理决策者是任何一个团队都应具备的智囊主干,管理决策者根据创业性质制定创业计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书,来使得整个创业团体更加高效地合作,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缺乏市场背景

陈某的项目内容是学生宿舍网络圈内的网上超市APP平台开发,在项目推广初期,他们通过地毯式的分楼层分宿舍的宣传,务必让在宿舍的每一个同学都认识这个APP,但60%的同学还是不愿意下载,只有足够诱人的优惠活动,才会吸引少数同学下载并成功注册会员。而且整个创业团队的人员都是在读或应届大学生,无论是资金、经验、口碑都不如类似饿了么、宅猫网等先发起的、具有一定市场背景、正规的网络销售平台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这对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项目宣传推广环节中的一大壁垒;另外,由雷某与同学合伙开办的墨笙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背景,无法与大中型知名传媒公司公平竞标,而导致业务开展滞缓,公司运作进入了胶着状态。两则案例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处于市场最基层的大学生营销团体,由于没有知名度和信誉度而导致缺乏强大的市场背景做支撑,很多人对于这种基层团体抱有一种防范的心理,使得在项目推广与宣传的过程中举步维艰,致使创业项目前进与发展更为艰难。

(四)硬件、软件储备有待于提高

在本次参与重点调查的创业者中,当问及现在创业的进程和创业目标是否还在原计划轨道中时,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已经或多或少地脱离了原计划。资金不足是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的置办上,而软件储备的不足,则是由于创业过程各方面知识技能准备不够充分,导致不得不对项目进行变更或调整。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都局限于书面知识和浅短的社会实践中,当这些认识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之前的学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这一点,都是每个创业者后知后觉的问题,从而致使在创业过程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及熟练度不够。

三、解决途径

(一)制定完整的创业计划书

创业之初必须通过真实有效地市场调查之后,客观分析创业理念,拟定一套包含社会背景、行业预测、创新点与特色、生产与运营、投融资方案、管理模式、风险预测及应对措施、效益预测等全面的创业计划书,并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短期目标。

(二)拥有周密的资金运作链

在上述大学生创业环节出现的问题中,已经明确指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不足。因为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的艰巨性和风险性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必须做好自负盈亏的准备,无论是盈是亏,都要为项目的开展准备足够的储备周转资金以做保险处理,严格来说,就是要有周密的资金运作链。

(三)采用初期人事管理,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模式

初期人事管理的方式,可以适当减少员工量、从而减少创业成本,在这一阶段,以实现组织短期目标为目的,以事为中心,减少组织用度;在组织运行进入正轨后,再灵活机动地变更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视员工为第一资源,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利益为首要目标,分别从战略层、管理层、决策层、执行层的金字塔层级结构来统筹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地规避一些由于初期资金、技术、人事结构漏洞带来的组织危机,更具备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四)选择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确定一套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能对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维护、传递和使用,还能为战略层的决策提供关键因素成功法的科学依据,并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上组织内部各层级间及多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同时也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是创业者实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力举措,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和解决就业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环节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这项重要工程的成功与否。本文通过实证数据从资金不足、人事结构不完善、缺乏市场背景、软硬件储备有待提高四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制定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周密的资金运作链、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模式及选择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解决途径。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创业者,通过此次研究与调查,了解现今的创业风向,切实改善大学生创业的实践状况,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商应美,方琳,马成龙.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1):43-47.

[2] 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51-53.

[3] 周清华.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9):73-76.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不少都被逐步打破,人们再也不愿意遵循传统的公式解题,而要用崭新的方法活出真我的风采,找出人生的答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满腔热情,却不知如何挥洒;他们渴望社会的认可却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他们渴望良好的道德环境却不知该从何做起;他们渴望国家、民族的富强却迷失在征途中;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却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虽然没有了同龄人升学的压力,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在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的熏陶下,厦门经济特区的大学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及政治上不稳定、心理情绪化、生活方式随意等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笔者是在对鹭江职业大学学生发出1 205份问卷(回收1 037份,回收率为89.03 %)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出现的某些问题展开思考的。

一、鹭大在校生日常行为呈现的一些问题

1.迟到、旷课问题。有人说“没有不迟到、旷课的大学生”。针对大学比较普遍存在的迟到现象我们设了一问:“你会准时上课吗?”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还比较强的,能够按要求准时到校上课。学生上课不准时的情况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6%,其中迟到5分钟以内的占5%,而迟到15分钟以上占1.5%。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迟到、旷课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2.逃学问题。在问及“上学时,你是否逃过学?”这个问题时,学生反映出的情况是:二年级的出勤率相对较稳定,逃学率略低于一、三年级。从性别比率上看男生的逃学率要高于女生,这也许同性别天性有关。从文理科的区分上看,文科生的逃学率要高于理科及文理兼收的学生,而文理兼收学生的出勤率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是最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逃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至于为什么逃学,下面我们再做分析。

3.开会问题。大学生的政治学习、表彰大会、学术报告、讲座等会议形式丰富多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但据说,大学生最讨厌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开会。为此,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①女生的注意力比男生好一些,男生讲话的情况比听音乐、看书的略多,而女生则是听音乐、看书的略多于说话的。②从年龄划分上看,开会的注意力按年级的升高而递减。具体表现在一年级同学开会时和周围同学讲话要比听音乐、看书的多;二、三年级同学则较倾向于开会听音乐、看书。

4.宿舍违纪用电问题。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对此有点抵触情绪。在宿舍区违纪用电问题上,呈现出男生在宿舍区违纪用电的行为高于女生,而且他们的违纪行为倾向于公开化,在“别人用,我也用”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明目张胆地用电”的行为大有增加。说明宿舍区用电问题上存在私自用电和未私自使用的行为,并呈现出两头大的趋势。

5.吸烟问题。各高校在学生守则中都明令禁止大学生吸烟,然而在与同学的日常接触中,却不时有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定了有关吸烟的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吸烟行为是确实存在的,二年级吸烟人数的比率要略高于一、三年级,而且令我们吃惊的是,女生中抽烟者不乏其人。

6.考试作弊问题。严禁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可有些同学却总是铤而走险,以身违纪,而且屡禁不止,“前仆后继”。为此,我们在问卷中了解到,在作弊问题上有20%的人认为可以理解,有17%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占总数近2/5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支持别人作弊;有34%的人自己虽然反对作弊却保持沉默;有10%的同学认为不作弊自己就吃亏了。从这个比率上看又有近2/5的同学默认别人的作弊行为。只有剩下近1/5的同学旗帜鲜明地反对别人作弊。可见学生作弊之风日盛。

二、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现状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不在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同学校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家庭的中心,从小家里的大小事

就必须迎合他们的心意,否则就闹个天翻地覆。有的家长甚至明白告诉学校:“这个孩子我们是管不了了。从小他就是要干嘛就干嘛。”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养成学生事事只考虑自己的“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带到学校后就表现为做事随心所欲,不顾及学校纪律,由于过度自信而表现出的自负行为。第二,家长的消极影响。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自身素养差;有的家长利用职权谋私;有的家长为了个人的目的趋炎附势。这些消极的“示范”,对学生的成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避免地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邻里、单位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厦门经济特区的院校, 20多年来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人文环境、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摆在大学生眼前的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而在对未来的把握中,有些同学迷失了自己。有的追求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有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的漠视学校的教育管理,抵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在旷课睡觉、逃课泡吧等问题上都有所表现。

3.心理因素。第一,逆反心理。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年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矛盾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形成了逆反心理。有的同学以为学校的管理侵犯了他的自由,于是就以违纪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迟到、旷课、逃学、吸烟等问题上。第二,从众心理。人的从众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体安全感的“合群倾向”决定的。从众心理在作弊和宿舍违纪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在统计数字中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也想作弊,不然就吃亏了。”做出该种选择的同学主要就是从众心理的驱使,认为别人作弊我也可以作弊,反正大家都作弊就法不责众了。这也是学生违纪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4.道德因素。在问卷中问及“你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是否满意?”时,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5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另有18%的同学觉得说不清。而在问及“当你看到你认识的人无公德心时,你会怎样?”时,有38%的同学在不道德的行为面前退了下来。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们既渴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的心态。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健康情感,道德观上存在着是非不清的情况。

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而,笔者就此展开了一些思考:

1.教育要走进大学生心里。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是正处在青年中后期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理即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一个较复杂的状态之中,易喜易怒、讲义气、讲究个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他们违纪的主要因素。我们的教育未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学生违纪的问题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工作中必须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育的分寸与时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2.教育要融入课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知、情、意、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割裂知行辩证关系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成效。教师应试图让学生理解,无知而行是盲目的;只知不行即是空洞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看待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才能直接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克服对形势看法的片面性,才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成绩、挫折与坎坷。

篇6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意义

所谓法律素质,就是一种掌握和实际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法律素质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评价、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四个方面,法律素质不仅要求个体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求能够将这种知识转化成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掌握相关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真正学法、懂法,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培养其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完善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因此,作为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大学生较之前人无论是在法律意识还是法制观念上都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制观念显著增强。但不可否认,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升。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人法律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专家指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应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相对较低,普遍存在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

2.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统领自身法律行为的意识与能力欠缺。这不但表现在大学生对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理解上,还表现在遇到各类社会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法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将这些法律知识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素质培养

在我们以往的法律教育课堂上,通常着力于强调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记忆与掌握,却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的培养。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领域的法律条文必将随之不断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与之相反的是,那些长期积淀下来的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却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高校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对法律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与推理,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的把握,进而培养他们独立运用法律武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最终实现其法律素质的全面提升。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虽然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渠道,但因其受时间与场所的限制,它不可能完全满足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加深和强化法律课堂教育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开展不同专题的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另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律素质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录像、电影和专题片,开展法律主题辩论赛,组织模拟法庭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法学专家、公检法等部门的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展法律主题系列演讲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来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从而使法制教育取得实效,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营造校园法制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基本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校园的法制氛围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教师和高校自身能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素质的高低。只有高校坚持依法治校、教师坚持依法治教,按照法制社会的要求规范管理和教学行为,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才能够让身处校园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制社会的存在,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进而提升其法律素质。

4.建设健康网络环境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了当今时代炙手可热的事物,而与之接触最多的人群恰恰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及其环境的自由开放很容易使人产生自由感和放纵感,很多时候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难以判断清楚。对大学生来说,网络秩序的维护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而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网络法律教育的滞后现状。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注意校园网上有关法制网站和网页的建设与管理,营造法律教育的全新平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另外,作为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QQ、微博这样的网络通讯工具向学生传递相关的法律常识,在沟通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加强实践应用

由于大学生受年龄、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社会法律现象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书本的教条、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评价,却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之外,更应注重对其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给大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通过法律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参与报刊法制案例讨论、旁听审判机关对具体案例的审理、参观监狱或其他劳改场所等等,在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能依法辨明是非和善恶,以法律的途径解决现实纠纷,维护合法权利,从而养成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通过法治力量战胜邪恶和自身弱点,从而更加自尊、自立、自强,更加坚信法律、崇尚法理。

参考文献:

[1]周光发.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和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2).

[2]姜廷志.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3]于童.简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3,(9).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培育 健全人格 成功人格 特色工作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具有良好人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人格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实施人格培育工程,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使其自主自觉地健康发展,奠定其健全、以致成功人格基础,以不断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人格培育目标和体系内容

从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看,人格是带有个体独特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内在精神性状(知、情、意及自我意识)与外在行为方式相整合的综合体现。根据行为指向和对人格状况的显示度,人的外在行为可以分为三类11项典型行为:第一类是调控自我行为,包括自我心理调控、道德自律、责任担当等典型行为;第二类是相处环境行为,包括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等典型行为;第三类是实现需求行为,包括表达与表现、行动与实践、学习与创新、沟通与合作、组织与协调、理想信念与人生规划等典型行为。这些典型行为是把握个体人格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实施人格培育工作的主要切入点。通过增强个体在每一项典型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提高其行为能力和行为水平,进而使个体在整体的行为上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行为能力和水平,最终使个体的人格状况得到提升。因此,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在校学生都养成健全人格,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发展成功人格。

学生个体在第一、二类各项典型行为上都有良好表现,即可视为拥有健全人格素养。在拥有健全人格素养的同时,如果学生个体在第三类部分或全部典型行为上有良好表现,即可视为拥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人格素养。按照我们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目标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健全人格与成功人格培育的认识,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概念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

二、大学生人格及其培育工作的现状

1.大学生人格特点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一个人格、知识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人格结构处在剧烈变动与定型的过程,需要引导;而其人格理想已经逐步明确,但仍需提升;同时,其人格发展中的情绪和情感丰富,需要调节。

2.当代大学生人格所存在问题

在笔者所带2011级本科学生入学伊始,笔者即使用《学生人格培育典型行为表现测评标准表》,对全年级252名本科生进行了人格测评。量表发出252份,收回252份,经统计,全部样本数据均有效。人格素养状况的总体评测可分为“拥有健全人格素养”和“拥有健全人格素养且不同程度拥有成功人格素养”两个层次。学生个体在第一、二类各项典型行为表现层级都为B以上即可视为拥有健全人格素养(若在第一、二类的五项典型行为表现中有至少一项C出现,则被视作“具有健全人各要素但存在弱项”),在拥有健全人格素养同时,如果在第三类部分或全部典型行为上都有良好表现即可视为拥有健全人格素养且不同程度拥有成功人格素养。

经统计,252人共中有13人具有健全人格要素但存在弱项。见图2、图3所示,第一、二类5项典型行为的12项标志性行为调查情况,问题较多出现在“对国家、集体和他人态度”及“面对不同社会环境的表现”上;共有178人拥有健全人格素养状况并不同程度拥有成功人格素养。

三、工作所取得成果和体会

在上述特色工作实施近一年来,笔者于2013年4月在所带学生中再次通过量表进行测评。量表发出252份,收回252份,经统计,全部样本数据均有效。统计结果显示,252人的样本总体中具有健全人格要素但存在弱项的人次减少为3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态度”及“面对不同社会环境的表现”项上有了明显好转。拥有健全人格素养状况并不同程度拥有成功人格素养的人次上升为209人,“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以及“学涯、职涯、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的问题明显得到好转。“参加创新类活动情况”仍是问题所在,也是我们下一步人格培育工作的重点。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笔者也对人格培育工作有了一点体会:

1.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相结合

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工作的每一项细微的工作都能与人格培育工程中11项典型行为中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相契合。扎实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发展指导的常规工作,有利于推进学生人格培育工程。

当然,并不是说做好了常规学生工作就意味着人格培育工作落实到了学生个体。人格培育工作落实到学生个体,且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学生工作者系统的“顶层设计”,组织推进,过程监督和效果反馈。

2.整体推进和个体落实相结合

人格培育工作落实到学生个体需要从整个年级或者整个学院进行整体推进,但是也要注意差别化、差异化,不能一刀切。同时人格培育的过程是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

3.学生自主训练和集体组织实施相结合

工作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把鼓励学生发展健康个性与帮助学生消弭行为弱项结合起来,既注重开展教育和引导,同时注重提供服务和支持,在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格状况、明确人格发展目标、自主制定人格养成计划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人格培育提供指导和建议、提供参加培养训练提供载体和平台,使学生在提升人格素养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天赋和潜能。

参考文献

[1]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应从典型行为培养入手[J].高校理论战线,2012(3):43-45

篇8

近年来,随着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总体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基本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的成绩也着实令人欣喜,但欣喜之余,处在这个呈良好发展态势上的薄弱环节--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难发现,艺体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基础薄弱

和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艺体生都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但由于高考分数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眷顾”,使得他们并未过多地重视过系统的学习,从而使得他们的基础极不扎实,若要跟上和高中英语相比上了个大台阶的大学英语课程,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毋庸说跟得上教改之后对学习者要求更高的课程了。

2缺乏耐心,投入不够

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艺体生而言,倘若要学好英语,必须经得起一番“寒彻骨”。即在时间和精力的量上,他们的投入要远远大于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在高校,他们又有着太多的艺术实践活动要参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投入量。同时,由于基础差,即使他们想真正地投入进去,花大力气只要能把把英语学好。但在翻开书本时却发现有着太多的不明白。往往查了一晚上的生词、翻了一晚上的语法书,拦路虎解决了不到一半,真正的任务还没有开始,却已是就寝时分。如此的付出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的成就感,对于那些想立杆见影、缺乏耐心、不会学习的学生来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付出无异于浪费时间。于是他们便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逆反心理,遇到绕着问题走,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爱怎样怎样。但英语课依然在继续,他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到最想赶也赶不上了,只得放弃。于是,在他们的课堂上,这样的惨便随处可见: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学生,睡觉的睡觉、聊天的聊天,讲台上站着一位老师,头也不抬一下地在用汉语照本宣科。

3教改使得艺体类学生“麻雀被带了皮绳”

我国大学英语教改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①。这一目标的提出势必让教师转变观念。于此同时,“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②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势必被摒弃。但这一规定的提出是着眼于“大局”的,即制定该规定时所考虑的对象是整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艺体生当然也在其中,但其所占比例极少,如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他们不加以“区别对待”,艺体生恐怕永远都达不了标。但就实际情况看,许多院校并未领会这一要求的真正内涵,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这两类学生依然“一视同仁”,打着教改的旗子,机械地将全部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分级,之后按级“一锅烩”。

同时,学校也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迎合新时代的理念,于是在英语课堂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根本不考虑艺体生实际情况的改变教学模式、实现角色转变的诸如主题讨论、辩论、角色扮演、主题发言等活动随处可见。就这样,这些艺体类“麻雀”自然而然地在这样的“教改浪潮”中,被那些非艺体类学生带了“皮绳”,搭上了时间与精力,只为其作陪衬。

4课程设置及教师素质的欠缺

转变教学模式,迎接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时展的潮流,但潮流归潮流,艺体生基础薄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有一些学校为了迎合这个潮流,全然不顾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总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至于如何操作,那便是教师自己的事。诚然,实际的教学是教师的事情,但是,面对艺体生、非艺体生混上、使用同一教材及课程设置极不合理的局面,教师们又能怎样?教学还得进行,教师们索性以非艺体生这个大局为重,艺体生学好学不好,只有看他们的造化了。此外,目前外语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部分教艺体生的年轻教师缺乏经验,更缺乏耐心,而且,在他们中间还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艺体生难教,因为他们基础差、缺乏耐心,说英语又听不懂、还不想听,再怎么教,他们的成绩也上不去,所以没必要在他们身上费心思。”艺体生成绩上不去不假,内因决定成败,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教师们这种所谓的“共识”大错特错。首先,这是对教育、对学生、也是对社会等的极不负责,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不想学好。总抱怨到艺体生成绩上不去,实际上教师们有没有扪心自问:学生的成绩是这样,自己真正又投入了多少,有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过一堂课,有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与需求。所以说,艺体生成绩上不去,教师们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更大。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真正提高对艺体生的成绩,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会有大出路的。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思路:

(1)合理选用教材,耐心分流教学,进入高校对决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艺体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更有信心学好各门课程。但由于基础太差,加上教改后许多学校采取分级教学,之后进行的“一锅烩”使得绝大多数艺体生跟不上。虽然被分到了同一级,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实力还是远远超出了艺体生的水平,加上他们毕竟占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全大局,便缺少了教中小学学生般的经验与耐心,这样一来,艺体生由于听不懂、说不出而被“晾到了一边”,学好的热情也被慢慢浇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基于这个问题,学校就应该采用适合这一群体的教材,进行分流教学。即在实行按入学考试成绩分级的同时,能够将艺体生和非艺体生分开授课,这样,教师可以针对艺体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教学进度与方案,使得学生们从较低要求、跨度不大的教学中获得些许的成就感,首先排除对英语课的恐惧与逆反心理,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们必须明白,即使学生们有足够的信心把英语学好,但罗马又岂是一天建成的,更何况他们的基础不敢让人恭维,所以,教师们自己也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因材施教,灵活教学,艺体生基础差,但他们又有着其他学生难以比拟的优势。比如,他们性格活泼开朗,联想丰富,表现欲强,又有着极强的模仿天赋与对文学和艺术感受力和领悟力。所以,教艺体生的教师应该发掘他们的这些优势,结合他们的实际,实行因材施教,并借助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灵活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语言输入,再通过简单且易于操作的重复性手段让学生将所学能表达出来,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并不时予以鼓励。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老的老师,面对对英语“没有兴趣”的艺体生,作为一线的教师,最关键的是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长时间“不喜欢”英语的艺体生,教师们不能操之过急。必要的话可以降低要求,选择适合他们实际并与其专业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在他们实在不会用英语表达的情况下,可以换用最简单的方式,譬如说用汉语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只要说得到位,一样也可以得到表扬。这样,他们便会认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并不是一无是处,这些许的成就感也会使他们在课下努力的。同时,教师可以在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鼓励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⑤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终生学习,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要求的。

诚然,艺体类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了的,但是,只要教师们坚定信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为艺体类学生摘掉多年来“基础差”的这顶帽子的希望将不再渺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蔡基刚,2005,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37卷.

篇9

大学生是我们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为了满足广大学子的求学梦以及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注重高等教育量的增长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然而,在“应试”教育这一大背景下,学生的“情感价值”和“内在潜能”被一再忽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功利的心态对待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已经成为遏制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动力的变化趋势、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改善措施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测量法以及文献法等。然而以人本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研究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还相对较少,本文从人本主义视野下探寻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路径。

1“愿学”:学习目标的确立以“自我实现”为导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要分为低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需求)和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他认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需要层次理论提示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即学习动机),首先应该先尽量满足其低层次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安全、信任、接纳和有归属感的教学环境;其次要多赞赏学生的优点、给予其成功的体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然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其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为其今后的求学之路注入永恒的动力[1]。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要想让学生主动高效地走进学习,就应该帮助他们找到理想与学习的结合点。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并不表明这些大学生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事实上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强烈的成功意识,只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缺乏准确的定位,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习对于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意义所在[2]。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架起理想与学习之间的桥梁。

2“乐学”:“知情统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谓乐学,就是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以一种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学习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的态度。正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情感和认知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其情绪感受而孤立的存在”[3]。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取向以及个人能力,为学生个人抱负的实现提供现实路径。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都对教师一贯采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表示不满,他们希望教师可以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勤奋”来源于兴趣,积极的内心世界可以迸发出无限的力量,因此教师永远都应该把学生的好奇心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引导他们在成功、进步的道路上享受成长的喜悦。

教育应该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的堆集。大学的办学宗旨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而应是培养“健全的人”,即“知情统一”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能够体现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4];学校应该适当增强课程设置体系的弹性,给学生更大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发展取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学习的机会,拓展知识的广度,在完成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个人兴趣,彰显个性 。这种与个人兴趣紧密联系的、自我决定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离开校园之后仍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获得终身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善学”:教学过程回归“学生中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方式方法的学习,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制定出适宜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科特征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人本主义认为自我评价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更容易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自己[5]。

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大学阶段是人生观、社会理想等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大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9];教师应该做到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辅导,为学生提供其学习所需的充足的学习资源;同时,一门课程的结束不是“学到所有东西”之时,而是“学会怎样学习”之际。短短的四年本科教育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所有有用的知识,我们能做的就是培养他们认识自身、看清世界的能力;锻炼其思维的敏捷性和洞察力,培养其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成为其终生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李咏吟.学习心理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2] 解瑞红.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归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1).

篇10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64-02

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下简称慢性MCA闭塞)因病理过程不同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其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1]。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MCA闭塞患者的脑灌注和侧支循环状态,较全面地评价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并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利用TCD对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进行诊断,观察脑血流变化情况,并联合屏气实验从脑结构和脑血流储备/脑血管反应性两方面共同评价其脑血管储备功能。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2010.5-2011.5期间因脑血管病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可疑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92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3组:大脑中动脉系统小卒中症状(NIHSS≤3)31例(以下简称小卒中组);颈内动脉系统TIA26例(TIA组);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属高危人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35例(高危组)。另选取健康成人5例归入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和仪器

1.2.1 TCD检查:采用应用GEVivid3 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探头频率2. 0 M Hz。分别检测所有检查对象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Vs)及搏动指数(PI)。根据慢性进展性闭塞诊断标准[2] 筛选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

1.2.2 屏气实验[4]:检查对象取平卧位,平静呼吸4~5 min并记录MCA的多普勒频谱形态,探头位置固定不动,嘱患者正常吸气后屏住呼吸约30s,记录屏气末的多普勒频谱和屏气时间。测量MCA屏气前、屏气末血流速度、屏气时间,计算屏气指数 (breath-holding index ,BHI)。

1. 3 统计学处理: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均数的比较行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行X2检验。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2例检查对象经TCD检测,诊断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症27例,总检出率29.35%。27例诊断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15例经头部MRA证实,3例经头部CTA证实。

2.1 MCA慢性MCA闭塞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表1)

表1 27例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TCD检测值 n=27 (x±s)

*患侧MCA 的Vs分别与健侧MCA、同侧ACA、PCA的Vs比较P<0.01;**患侧MCA 的PI分别与健侧MCA、同侧ACA、PCA的PI比较P<0.01

27例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患侧MCA收缩期血流速度较健侧显著下降(P<0.01);患侧MCA收缩期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同侧ACA、PCA (P<0.01),出现明显的脑血流次序变化;患侧MCA 的搏动指数显著升高(P<0.01 )。

2.2 各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屏气实验)改变 (表2)

表2 各组患者BHI检测结果(x±s)

#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及各组患侧BHI分别与对照组BHI比较P<0.01;##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健侧BHI与对照组BHI比较P<0.05;*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患侧BHI与本组健侧BHI比较P<0.05;**各组患侧BHI与本组健侧BHI比较P<0.05;Δ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及各组健侧BHI分别与对照组BHI比较P<0.01;小卒中组、TIA组和高危组患侧BHI组间比较,小卒中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平均屏气时间与健康成人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及各分组间患侧BHI与健康成人相比下降明显(P<0.01);患者及各分组健侧BHI分别与对照组健侧BHI比较也出现显著下降(P<0.01 );患者患侧BHI与本组健侧BHI比较也有明显下降(P<0.05);小卒中组、TIA组和高危组健侧BHI与同组健侧BHI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

3 讨论

慢性进展性MCA闭塞,是指MC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狭窄不断加重最后完全闭塞。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通常在MRA上显示为MCA闭塞但患者仅有轻度的或没有卒中症状[5],部分患者还可表现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

急性和慢性MCA闭塞DSA均表现为主干及远端无血流通过。但TCD在慢性MCA闭塞的主干深度可检测到减慢低平的血流信号。高山等[2]认为MCA从狭窄到闭塞形成过程中,已有细小分支生成,而TCD可以检测到这些低平的血流频谱。邢英琦等[3]慢性MCA闭塞时出现明显的血流次序改变,提出脑血流次序的改变才是TCD诊断慢性MCA闭塞的要点。本研究中慢性MCA闭塞患者患侧MCA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同侧ACA、PCA平均血流速度(P<0.01),也观察到明显的脑血流次序改变,说明将脑血流次序改变补充为慢性MCA闭塞的TCD诊断条件是可行的。

脑动脉狭窄后首先通过侧支循环也就是脑结构储备的建立保证脑灌注压,当侧支循环不足以维持脑灌注压时,血管自动调节性扩张降低血管阻力保证脑血流量,脑血流储备发挥作用。当血管调节性扩张也难以维持脑组织的灌注量时,脑组织增加对血氧的摄取率(OEF),以维持脑的代谢和功能,及脑代谢储备[6]。检测脑血流储备功能对于预测卒中风险至关重要,国外有研究者建议将之列为常规临床检查 [7] 。常用的评价脑血流储备功能的方法中TCD屏气试验具有快速方便、耐受性良好及安全等优点,在评价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已被证实是有效的和可重复的[8]。

有研究显示大部分狭窄程度>50% 且未发生大面积梗死的慢性单侧MCA狭窄闭塞患者其脑血流动力学稳定,预后较好[9]。当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损伤到一定程度时,“恶性灌注损伤”状态发生,局部CBF与CBV均明显下降,卒中发生 [10]。本研究发现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脑结构储备和脑血流储备均降低,患者脑循环代偿保护机能整体下降。对于这部分患者 ,应经 TCD 动态监测血管储备的变化 ,慎重采用降压、脱水等影响脑灌注的治疗方式。

为观察不同临床表现其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差别,本研究同时将慢性MCA闭塞患者分为小卒中组、TIA组和高危组,结果显示患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小卒中组、TIA组和高危组患侧BHI组间比较,小卒中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小卒中组的脑血流储备能力降低,但因样本量较小,尚需大样本进一步论证其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Rordorf G, KoroshetzW J,Ezzeddine M A, et a l.A pilot study of drug induced hypertension for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J].Neurology,2001; 56:1210-1213.

[2] 高山,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80-81.

[3] 邢英琦,韩 珂,白竹等。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次序改变对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的诊断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10(28):1906-1909.

[4] Sloan M A, Alexandrov AV, Tegeler CH , et al. Assesmen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report of the Therape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 y. Neurology , 2004, 62(9) : 1468-1481.

[5] Coutts SB, Barber PA, Demchuk AM , et a l.Mild neurologicalsymptoms despi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Stroke, 2004; 35: 469-471.

[6] 于永发, 于佳梅, 董国淑. 脑血管病脑循环储备力临床评价[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8, 6:80-84.

[7] Klijn CJ, Kappelle LJ , Tulleken CA, et al. Symptomatic carotidartery occlusion. Areappraisal of hemodynamic factors[J]. Stroke,1997, 28(10) : 2084-2093.

篇11

前 言

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均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大学生接触新闻资讯的过程中,可能被正面的信息所鼓舞,纠正错误的观念,也可能被负面的信息打击,对生活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所以高校、社会和新闻媒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责任针对人为加工或有目的性编码后产生的、容易对读者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新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反面、刺激、突发和复杂是负面新闻普遍具有的特征,而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在接收新闻资讯时,对负面新闻潜在价值的辨识和挖掘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负面新闻的误导,产生消极的情绪或态度。笔者认为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负面新闻的传播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知情权,而且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并不是“象牙塔”,而是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利益关系的环境,这对大学生顺利的过渡到职业生涯具有积极作用[1]。其次,通过负面新闻可以强化大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而使大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责任,如大灾大难事件的新闻报道等。再次,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大学生排解内心不满情绪的途径,例如,部分大学生对公权力对私有财产的侵犯问题产生不满情绪下,针对的负面新闻的出现,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提升大学生对媒体的信任度。

(二)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首先,部分负面新闻可能诱导大学生出现偏激的情绪,产生威胁社会稳定的行为,例如在“南海事件”的相关负面新闻报道后,部分大学生采取了抵制日货、砸日本汽车等激进行为,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2]。其次,可能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将某个惨痛、残忍、丑恶的新闻现象,视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以消极的态度反馈社会,与大学生培养的初衷相违背。再次,部分负面新闻为吸引眼球,将新闻事件夸张或扭曲,这可能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发生错位,出现道德危机,威胁社会稳定。

二、正确处理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路径分析

可见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把“双刃剑”,要正确的处理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无选择的肯定。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舆论引导

政府作楣家权利的执行机构,在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应及时的从客观的角度予以说明,使大学生对真实的情况进行了解,这对降低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政府要有意识的针对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此使大学生认识到政府对负面新闻的重视程度,以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部分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政府的努力建设下,未来我们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的系统思想。

(二)落实媒体的社会责任

首先,媒体必须保证负面新闻的真实性,换言之新闻媒体不能为提升吸引力,蓄意的制造和改变新闻事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而且对减少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也具有积极作用[3]。其次,新闻媒体必须保证负面新闻的尺寸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换言之,不能为强化新闻事件的震撼力,而将刺激性非常强的画面直接向大学生呈现,以此减少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把关并不是要求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改编,而是在强调真实性的前提下,发挥媒体维护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三)高校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高校是直接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引导大学生全面、辩证的认识和了解负面新闻,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推动大学生对负面新闻潜在的新闻价值进行挖掘,使负面新闻成为激励思想,推动行为改善的有利“工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途径与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政府、高校、媒体已经认识到负面新闻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以及大学生消极思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结合负面新闻的特征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正确处理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路径进行探索,这是不同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12

伴随着阵阵秋风,一年一度的双选季节又一次来到了大学校园,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也吹散了教室里上课的大四学生。大四课堂的“空巢”现象已不新鲜,每年金秋十月,招聘的集结号一吹响,课堂里大四学生的身影就日渐稀疏。近年,大四“空巢”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授课秩序,致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更有人士惊呼“高校教育缩水”。

大四“空巢”现象,最直观的反应是各科课堂出勤率直线下降,实质上,该现象折射出大四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至大学阶段的最低点。根据笔者调查发现:某115人的毕业班专业方向课堂,到课人数最高时为84人,出勤率约为73%;而到课人数最低时仅为31人,出勤率约为27%。其他各高校也有类似的调查数据。

一、“空巢”现象原因分析

大四“空巢”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毕业出路的选择面;学生的价值观;外界因素的影响。

1.毕业出路的选择面有限

目前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出路的选择面比较有限,主要为就业、考研、考公务员。

从近两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07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以数十万的速度递增,2010年更将达到630余万人,毕业生如果不读研、不考公务员,就必须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这是大部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就业竞争激烈,促使部分学生转而投向考研,推后就业时间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期望3年后在就业方面能有更多的选择;另外,近年来公务员成为了人们在就业时的首选,也成为了学生追捧的就业方式,但考研、考公务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例如,2010年四川地税系统公务员职位报考最高比例达到1:838。这无形中进一步加大了“考研族”、“考公族”的压力。笔者从调查中也发现,长期坚持上课的学生主要由3部分构成:已经顺利保研的学生,部分已经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以及部分考研的学生,其中,前两类学生基本上没有压力,所以在上课学生中占的比重较大,考研的学生到堂听课的人数不多,即使在课堂上坐着,也是在看考研书,并不是认真听课,他们到课堂的目的是希望老师能够看在自己高出勤率的份上,网开一面,考试别让自己挂科。

2.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两年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80后”接近“90后”,他们成长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大环境方面,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们成长的阶段,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传统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两年的毕业生大多都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相比,集体主义价值观从结构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调整,此外,价值观也更加的多元化,这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中强调“自我”的因素更加凸显。

小环境方面,近两年的毕业生在成长阶段中,一方面,物质方面是充足的,这一点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可以体现:手机、电脑是必备之物;衣着也出现了高档品牌甚至奢侈品牌;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自我教育能力,受到物质方面的影响较大,因此,形成的价值观偏向于物质化、自我化和功利化。

所以,学生在选择上课还是逃课的时候,往往会先问:这门课对“我”拿奖学金或者找工作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上课。即使觉得有用,选择了上课,在出勤率方面也受到功利心的影响,通常在开始的第一周去跟老师说说话,中间偶尔去几次,坐前面,混个脸熟,最后一周老师通知考试范围和考试方式的时候去听一听,只图眼前考试过关,不从自己将来在工作岗位或者社会上的定位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再加上迫在眉睫的就业压力,学生会毫不犹豫选择逃课,这是造成大四“空巢”现象的根本原因。

3.外界因素的影响

外界因素对大四“空巢”现象的形成虽不是主要原因,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眼下但凡提到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舆论总把责任归咎于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却没有提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引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毕业出路问题,不少家长都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更不用说正确的引导。强势一点的家长通常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安排好出路,并不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没有能力给孩子安排出路的家长则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前几年没有对自己的将来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到了大四就手忙脚乱随大流,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根本没有心思静下来在课堂里听课。

第二,学校管理。高校管理中对于毕业前就业率过分强调,甚至使之成为考核教职员工工作的标准,这样误导了大四学生,使得大四学生认为只要打着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大旗,就可以无所利而不往;同时束缚住了老师,让老师不敢管,生怕影响学校就业率,于是乎,学生就更加肆无忌惮地逃课。

第三,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要安排时间招人,这无可厚非。但是,用人单位选择周一至周五的时间招人,而学校行课也是周一至周五,时间上的冲突迫使学生必须在上课和招聘之间二选一。另外,也有用人单位要求签约的学生提前到单位实习,尽快熟悉工作,迫于就业压力,学生往往选择提前实习,这样一来,学生耽误的课程就不是几节了,而是几门。

二、弱化“空巢”现象之建议

1.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从就业面角度来看,除了现在高校毕业生比较热衷的几个选择之外,自主创业也是毕业出路的可选项之一,但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并不多,目前大学生创业环境不太成熟是客观原因,也有一定主观因素存在:家长和学生大多都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可观的收入,最好能进国企,尤其是与石油天然气相关的高校及专业的学生,这个愿望尤其的强烈。如果选择自主创业,起码在创业的初期阶段难以实现有稳定、可观收入这个愿望,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毕业出路的时候,主动划掉了自主创业这个选项。

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有待优化。适当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问题,比如资金,进行帮助,并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及创业成功的可行性。

高校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聘用专业教师,而不是仅仅依靠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主创业。

此外,家庭成员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生出路的选择。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信息也要有所了解,正确看待自主创业,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精神支持乃至于一定的经济支持。

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有助于缓解大四“空巢”现象,更可以提高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习。

2.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倾向于物质化、自我化和功利化,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将其“个人取向与公众取向、物质取向与价值取向、现时取向与长远取向有机统一起来”,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一个既充分发展自我又与公众和谐、既体现物质取向又体现价值取向、既满足现时又适应长远的基础之上。体现在学习方面态度,学生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自己学习的必要性,因而能有效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将大四面临的找出路和上课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少到最低,例如,旁听平行班的课程,将耽误的课程补上。

3.强化毕业班学生的管理

学校管理层不能过度地强调学生毕业前就业率,将就业率考核指标适当放宽为毕业后一段时间,并且对就业率的考核中适当考虑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

为毕业班授课的教师严格把关,加强同学生干部的沟通,掌握导致学生出勤率变化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的内容安排进行调整,保证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学习到课程知识。

4.营造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家庭对于孩子毕业出路选择的态度很重要。孩子毕业时候在选择出路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孩子做出选择后给予应有的尊重,有利于帮助孩子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用人单位招人的时候,应多考虑学生的能力,而非性别;在招聘时间方面,尽可能选择周末,以使得学生能够不耽误学习,保证大学期间的教育质量。

社会舆论对于学生毕业出路的客观引导,让学生能看到竞争的压力,也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保证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业班“空巢”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教育质量,而且该现象在高校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这个问题亟待解决。而“空巢”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诸多方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