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出路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的出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的出路

篇1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86―03

一、助学班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自我成才的一个重要平台,自1983年推广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自考助学班在大学中也应运而生。自考助学班是为自考考生开设的考前辅导班,一般由主考院校开设。助学班一个完整周期为两年,学费总额仅为一年专科学费的2/3,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空间较大。助学班不设入学门槛,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潜力、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切合实际的专业。其相对较低的学费吸引了广大工薪阶层和城乡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读。同时,由于助学班毕业的自考生的学历是国家承认的,它盖有自考办和所在学校的公章,因此也吸引了许多高考落榜生和其他有志青年。近年来,除了个别理工类专业,在助学班中女生占了近一半。她们要在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按照不同层次的大纲要求进行脱产学习,然后参加(省市级)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她们与高校统招女生一样,要面临就业问题。虽然每年国家教育部门统计在校女大学生就业率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群体,把她们等同于社会自考生,不考虑她们的就业,但现实却是,大批的自考女生要与统招女大学生“抢饭碗”。占自考大学生近一半的女大学生,其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她们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比统招女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歧视。

(一)学历歧视

自考女大学生求职时由于学历问题被企事业单位屡屡拒绝,产生了学历歧视现象。2003年,中国教育在线对自考生就业展开的调查显示,66.64%的被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对自考女大学生存有偏见。

1988年,国务院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应相一致。”该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我国教育法也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然而,除了学历问题,户口问题、档案问题也制约着自考女大学生顺利就业。这些问题与一个偏见有关。自考女大学生往往被视为“杂牌军”、“次等品”,很多人根本不把她们与统招大学生平等看待,即使她们考上研究生,就业时用人单位也会以其本科不是统招的而歧视她们。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还无视国家法律,公开歧视自考大学生,在考核录用公务员时,不允许自考大学生报考,进一步缩小了自考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她们报考教师招聘考试时,即使已经获得相关的证书,也被挡在“门外”,因为“自考”剥夺了她们报名的资格。在就业市场上,自考女大学生只是有着大学学历和专业知识的“农民工”,她们在就业的道路上处处碰壁,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年龄歧视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有年龄限制,如本科25周岁以下,硕士28周岁以下等。年龄限制对自考女生来说,又是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助学班自考女生来源较广,包括高考落榜生、三校生(技校生、中专生、高职生)、社会待业青年等。她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没有通过高考这一关,所以,要拿到最后的学历,她们必须参加每年一月、四月、十月(国家省级)统一的自学考试。每年的一月、四月、十月的自学考试只有一次报考机会,如果考生这次没有通过,必须在第二年的一月、四月、十月重考。这也就意味着毕业证要晚一年才能拿到。无形中年龄又增加了一岁。而且自考女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在参加助学班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当她们面临再就业时,年龄又因超过了用人单位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

(三)性骚扰

自考女生毕业后,所在学校通常不会推荐工作,也不提供就业信息。有些用人单位会直接到学校招聘,但其招聘对象都限于统招女生。统招女生也可以登录校方的网站,寻找比较可靠的就业信息,而自考女生则不能享受这些待遇,她们只能频繁出入各种人才市场,比统招女大学生更容易遭到性骚扰。根据笔者对她们的访谈,不少自考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遭遇过性骚扰。

关于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性骚扰问题,不少人大代表、学者对其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与关注,甚至将其作为人大代表议案提出。然而,真正能解决性骚扰的有效的、实际的、可以普遍适用的方法却迟迟没有找到。这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大胆妄为,猖狂地把魔爪伸向了在人才市场应聘的自考女大学生。一位河南自考女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找工作时,就遭遇到某男士四次亲密身体接触,该男子当场被保安抓获。

二、助学班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自考女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屡屡受阻,有其自身、助学单位、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助学女生自身的认知问题

不少自考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刻苦学习,结果专业知识学得一点也不扎实。她们与统招大学生虽然有同样的学习环境与资源,但她们总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二等公民”,很少甚至根本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在应聘过程中,她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表现出自卑心理。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的工作,没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未来的冲击和挑战。有的自考女生则抱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在学校里忙于打扮自己,把时间花在了谈恋爱、如何钓“金龟婿”上面,忽视了自我价值的发展。

(二)教育部门与学校的管理问题

自学考试教育实行的是“教考分离”。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就是管理教学计划、考试、发放文凭等工作。由于自考教育没有国家计划,毕业生根本就没有派遣资格,因而其就业工作在社会上一直没有相应的就业工程相配合,根本就无法管理毕业生的就业。

学校也往往“只招不管”。学校的工作是招生、排课和组织考试。有的学校在组织自学考试时,监管不严,字条满天飞。有的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复习,成绩却与不花时间复习的考生成绩一样,甚至还不如她们。这大大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败坏了学习风气。自考生面临就业时更是放任自流、无人管理。自考女毕业生因此得不到就业指导,不能调整心态,也不能及时了解就业动态,错过了本来就不

多的就业机会。她们因为“无缘”学校里的现场招聘会,只能来往于人才交流中心、职介所,增加了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三)相关法规保护的缺乏问题

我国《宪法》第48条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劳动法》第12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22条也都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的标准。”然而,这些法律条文均存在操作性差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真正落实并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成本核算。由于自考女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怀孕、生育等情况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所以,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时必然会考虑招收女性带来的一系列负效应而“重男轻女”。对于自考女大学生的就业,除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作了学历与统招大学生同样看待的规定,国家同样没有出台相关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三、突破助学班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策略

(一)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培养独立性

北京教育网站的就业调查表明,多数自考女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还要求专业对口、留京工作以及片面看重高薪高待遇,一次就业满意率很低。自考女生要顺利就业,必须消除依赖心理和一味求稳的心理。首先,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是报考事业单位,还是选择企业。要抱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想法,不要只看准稳定的事业单位,也可以选择一些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只有方向明确了,提前准备,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取胜。其次,选择先就业,后结婚,培养独立性。有的自考女生认为就业难,就先结婚,后就业。等生完孩子,年龄也大了,又不符合就业标准了。最后,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业余时间应该多充实自己,发挥吃苦精神,终身学习。秉承“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精神,只要有发展空间,自己勤奋,就一定能成才。

(二)学校要注重对自考女生的就业管理,提高她们的自信心

针对自考女生容易受到消极心理暗示和缺乏自信的特点,学校可以在她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中加强管理,培养自信和健康的求职心理。首先,要强化监督与服务功能,严格监管、严肃考风。要创造条件,鼓励自考女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合作协调能力,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力和求职择业的信心。其次,学校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观念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自考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使她们熟悉就业形势与政策、择业方法与技巧,转变自考女生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务实择业。最后,要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就业信息网络,为求职的自考女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就业平台。

(三)自考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女生的信息体系

信息缺失是当前自考女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自考毕业生信息库,更没有自考女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库。因此,自考主管部门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规划、全国联网共享的信息库,实现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模式下与不同区域就业信息网顺利对接。各级自考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用网络平台或依托当地的教育网络平台为自考女毕业生电子注册,注册的数据既可以顺利汇总形成全国性的数据库,也可以分头进入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和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库,从而打通供求双方信息交流的渠道。其次,自考主管部门应抓住机会,探索与女生更有优势的行业联合进行职业教育,开办新自考专业,鼓励自考女生报考这一专业,最终促进她们的就业。

(四)用人单位放宽进人渠道,规范用人行为

用人单位应该全面、综合看待自考女毕业生,她们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她们虽然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知识面尚显不足。但是,她们励志苦学,有着高校毕业生所缺失的坚强毅力、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尤其是那些半工半读的自考女生,更多了几分社会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应该消除学历、年龄歧视,平等地给予自考女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于有工作经历的自考女生还可以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放宽进人渠道。

(五)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要解决自考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为自考女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与求职、招聘、社会保险、辞职等就业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消除对自考生的歧视,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江苏省于2005年推出首场自考毕业生招聘会,受到自考生的欢迎。浙江省和江西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考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其次,要建立反歧视专门机构,用公共权力扫除歧视,推进平等就业。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当一视同仁,给自考女生与高校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鼓励充分竞争,把甄选、识别人才的权利下放给社会和用人单位,使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人才能尽其用。再次,应尽快出台《反性骚扰法》,以确保自考女生的就业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1教学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一块。目前, 对于大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依旧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目前,高校所使用的这方面的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更新较慢, 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教学惰性、 思想陈旧、一味地照本宣科, 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1.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任课老师的课堂讲授,再加上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晦涩,也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样的枯燥课堂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睡觉、看课外书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强调老师的教学工作,却未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习的事情。而且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1.3学生与老师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很多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觉得是关系到他们以后工作的关键课程。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则比较懒散,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还有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也不够认真,致使高校内的思想政治课程得不到重视。

2 如何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2.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 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运用, 做到知识点与时俱进, 还要注意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 同时用丰富的实际经验来锻炼自身。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当下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与对象的一些改变来不断创新完善,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内容添加时事性,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生活与社会, 让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同时还能够从实际出发来解答学生在校学习以及生活上碰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切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代价值。现下, 教育部以及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 正在努力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落实, 以此来吸引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不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话,将很难立足于竞争环境。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太过单一,导致叫教学效果不好。所以, 课堂教学除了老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运用演讲、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很好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如说,在学校内开展思想政治专栏,可以供学生们阅读到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经常带领小组成员参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邻校展开交流活动等。

2.3 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际、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那么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生活中就是最主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并不看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意识到道德对于自身的人生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以后的成长轨迹。我们通常说成为一个人才,要先成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首先你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大学生,只有端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确保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才能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质量。

(2)对学校自身而言: 首先,必须要在全校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还要配备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与成果,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工作。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对于社会而言: 第一,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的方式来确保该工作的落实。第二,有关部门必须给出适当的支持与配合,比如说宣传思想先进的个人及单位、建立起思想政治的教育基地等,这样一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第三,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全社会的道德风尚也要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在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营造出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

3 结语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我们应该通过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来找出路。首先,必须要从学生以及老师的思想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意识;其次,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任务;还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还需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这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避免枯燥无味、脱离实际、限于书本理论等的困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篇3

1956年 ,当代成人教育和闲暇问题的会议在布拉格召开,标志着闲暇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全新课题。但是闲暇在教育领域的借鉴在我国起步较晚,据相关数据证实,我 国最早的研究始于 1987年张新平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而后,闲暇教育才逐渐渗透到德育研究的领域。邱伟光学者 ,成功论述了“闲暇德育”,把“闲暇教育”和“德育”合取两端。诸说之言,大抵着眼于德育困境,状言德育回归生活,由是而皆有所得。

一、 闲暇德育之于“时代”与“美德”的新坐标

“有人说过:告诉我你在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做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哪类人。”其实,这句话内在的预设了闲暇的功能,即闲暇真实地映射了个体的德性特质。既然闲暇镜像映射个体真实的德性特征,那末,德育是可以从这种真实性的德性现状,基于闲暇时问进行德育教育。然而,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闲暇德育既是站在历史基点符合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更是顺应了德性的内在逻辑发展需求,即更加关注依附于个体的美德伦理。

(一)“以人为本”之于闲暇德育的出发点

对闲暇德育的理解,必须是建立在对闲暇的剖析之上的。闲暇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阐述过:闲暇是休闲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休闲要达到的目标。而按照皮珀的看法:闲暇是一种寻常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观念,但闲暇不是休闲,也不是玩乐,闲暇的真正源头是古代人的节庆崇拜活动。“闲暇的中心主旨在于追求宁静的生活”,“适巧观看和倾听是闲暇的最大两个特征,我们追求闲暇并不是为了休闲和娱乐,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要处在‘沉静’去观看和倾听这个世界在此,休闲表现的是一种手段,而闲暇是一个非功利性质的,最符合人性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闲暇必然离不开一般文化的领域,其所代表的意义远远超过‘工具和目的考量,正是因为闲暇的这种和整体世界取得和谐的最高贵的形式” 和工业化环境下的功利价值的格格不入,才需要及时的实施休闲教育的正确引导,来促进人们休闲德育的形成。

当今高校所进行的闲暇德育,主要是在大学生主体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学生在选择符合内心感受 、富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在自觉参与和体验中,使 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兴趣爱好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进而道德境界得到提升,德育价值取向正确。而高校在进行闲暇德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在闲暇时间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二是指高校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对于闲暇德育的两个方面其实是基于学校和大学生主体两个层面的闲暇来开展的。二者都是在闲暇自由时问所开展的德育活动。高校的闲暇德育本身所追求的是在“自由”“体验”的氛围中进行德育活动的,在大学生主体自由选择的空间内,自主参与和体验的情境下,充分尊重在场的“人性”,改变了传统德育所遭受质疑的“人学空场”。马克思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自由认定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自由”作为闲暇的核心始终是保证了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看做根本。所以,在本土意义上排斥了功利思想的闲暇德育,把“自由”、“体验”作为合理性的依据,在理论上保证 了“以人为本”的落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时代主题。

(二)德性是闲暇德育的伦理选择,要保证美德优先序列

如果说闲暇德育可以在一般意义的时间维度上,即在“闲暇”时间中实施进行解读,那么这种解读的维度势必是浅显的。闲暇德育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在自由闲暇的时间来进行德育活动,但是更深层次上我们应该将其看做是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的变化,即由“公共领域”的群体向“私人领域”的个体转变。基于这种转变,支持两种转变的伦理谱系也需要梳理:课堂德育面对的是公共领域,选取具有普适性的公德教育为重点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而闲暇德育是立足于个体的“自由”、“真实”私人领域,作为私人道德领域的德行教育无疑是美德伦理。所以闲暇德育对于美德伦理的优先设计 ,是闲暇德育进行德性追寻的伦理保证。“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

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自主性道德教育,自主,个体性就愈加明晰。如果大学生合理地利用闲暇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普遍实行素质教育和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充裕的闲暇时问为大学生获得舒适的人生体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机会然而,闲暇德育基于闲暇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还是道德教育来维系的。只不过这种道德在谱系上不同于课堂的德育,因为闲暇中大学生生活情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侧重在私人个体领域。

“美德伦理(the ethic of virtue)指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在与独特的社会身份和人伦位格直接相关的道德行为领域或方面所到达的道德卓越或者优异的道德成就”。美德伦理是在个人、特殊领域的相关阐述。对于私人领域的“美德伦理”对个体德性的意义是明晰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生活领域也是私人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的闲暇生活,以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义,多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可以不受他人干预。因而,闲暇生活,是一种自由状态的生活,是一种自为的生活状态,因而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更能本真地反映一个人的德性品质”。闲暇德育要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私人领域,启发教育个体的德性发展,这是闲暇德育的中心。于此,在闲暇德育的伦理维系中美德伦理优先于公德教育。

二、大学生闲暇德育困境——闲暇悖论和德性背弃

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维度的梳理,我们对于应然层面的闲暇德育有了明晰的理解。这种应然层面的解析,向我们大学生宣示,凭借近乎理性的力量,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对于自身在闲暇时间真切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可以基于现实的逻辑来实行闲暇德育,在自由体验当中达到一种完满的理性境界。而在实然层面,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践过程中都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现实困境,即是闲暇时间的闲暇生活悖论和德性背弃。

(一)闲暇悖论:大学生闲暇生活走向两个极端

闲暇德育从本源上看是在闲暇时间中来进行的。大学生闲暇时间是指除了上课、完成布置的作业、处理个人事务及满足生理需要等所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 自由支配的一切时间。闲暇生活主要包括四项:娱乐、学习、休息和交往。由于个人价值取向和理念的不同,在 闲暇时间中所选择的生存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体现的确实是一种闲暇悖论。

首先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陷入了“学习”和“闲暇”两难。在实际生活,大学生们对于休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为弥补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的条件”的层面上,这样一来人们“学习”(严格来说就是学习知识性和技能性实践活动)之余的自我保留时间就转化为了另外一个形式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给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新的力量,这种以休闲为幌子而为了真正工作准备条件的活动大学生还是处在沉重的心情状态中,即使是“休闲”也不能做到轻松 ,这就是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与“学习”两难。闲暇是幌子,成为功利性学习的附庸。

其次,闲暇生活 “醉生”,滋生懒惰情绪。据国内学者的调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时间集中在低俗层次,即纯粹为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这种情况表现在学习之余,即是在空闲时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怎样的把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问用来提高自己的心智和达到自己和世界的和谐统一,使自己的休闲处在一片茫然的未开发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闲暇时问和劳碌时间对于个体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意义,这是懒惰情绪滋长的一个重要温床。

(二 )道德失范:闲暇生活中德性的背弃

如果说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以闲暇为幌子来寻求功利主义的自我财富是闲暇生活的一种悖论,那么这种悖论本身至多对于个人是一种成长困惑。而更大困惑还在于闲暇生活中道德失范,大学生个体德性缺失和闲暇教育中伦理谱系的混用是现实问题。

首先,大学生在闲暇时问中实践活动德性缺失。一种德性是一个人的状态或性情(disposition)体现“这种性情是以一种方式而非其他方式来行动,它并不是以前的行动偶然堆积下来而成的一种结果,而是支持他的诚实性情的一种决定、一种选择。德性要求作为一种品性 ,为了正当的理由做正当的事情,而没有严重的内心不情愿的反抗,以这种方式来发展你的品性 ”。德性作 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直接驱使和反映了大学生的行为特征是否出于道德的。而相关调查证实,大学生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德性成分缺失,德性主体消解。即大学生的闲暇道德观念不够清晰,闲暇生活中个体行为自控能力不强。

其次,在闲暇德育中德性教育伦理层次错乱,最终背弃了大学生德性成分。其实在前面对于闲暇德育的论述已经明确区分了闲暇德育和课堂德育区别之处。对于其不同取向和领域,德育的伦理谱系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来调适。课堂德育面对的是公共的群体,普适性的公德教育是必然的;闲暇德育切入了私人、个体领域,偏于个人领域的美德伦理教育也是伦理谱系选择的要求。所以,对于两种层面的德育谱系的划分和使用,是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

“现代德育在实现世俗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向公共德性、功利德性的转向。但由于过分关注公共生活和道德的功利性,忽视了德性对精神与意义的追求,可能就走向了反面:原本是成就一个理想状态的人、关注人的精神归属的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却成为教人过公共生活的社会训诫方式”。这种过分关注普适公德教育在闲暇德育的教育所产生的成效是微弱的。当然,这种微弱的效果并非德育本身带来的,但从发生学角度上讲,至少可以说是大学生闲暇德育过程中伦理谱系的混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在长期于“个体理性相差异、相抵触,而且经常以超越个体理性之上的身份存在。这种超越性可能导致德性被异化,因为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个体对公共领域善的判断与选择权利”。大学生的闲暇德育中德性自然背弃。

三、路径探讨:重构闲暇与德性的关联

首先,需求层次的范畴。从根本上讲,闲暇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即人们在获得充裕的自由时问后,必须要在闲暇时问内“有所作为”。但就是需要的这种表面上依主体而呈现出不同样式的属性,使得人们基本上忽视了需要的合理性,“需要存在,需要意识与人的活动之间的零距离存在状态,使对需要存在及其需要意识之合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缺少了必要的空间距离,于是人的所以需要以及需要的主观表 达形式即需要意识便获得了自发的合理性”,因此需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也是大学生闲暇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简单的把人的自由时间的处置和利用看成是与他人,与社会无关的事情。而换个角度看,把闲暇时问中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联系在一起,虽然从短期或是从单个个体看,是不符合闲暇的原始意义的,但是作为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关照的第一步,其意义却是巨大的。这也是现阶段休闲德育培养大学生的休闲情操和休闲意识的起点。

其次,注重大学生的体验范畴。“体验”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和解释学这三个发展阶段。体验概念的发展有二个特点:其一,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主体性精神一步步凸显;其二,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非理性因素越来越浓烈。“‘体验 ’是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我们可以把‘体验’视为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理性主义哲学惯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反抗”。闲暇中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即是以一种大学生个人化的方式通过自由选择来度过一段闲暇时间,并在整个过程中对于自我主体的尊重和对于自己内心的真切情感体验来形成主客体之问的沟通与默契,这种夹杂着审美情趣的休闲体验是个体休闲情趣和休闲意识提高的重要途径与动力。但是在大学生休闲德育的现代性启发上,要看到体验作为一种情感体验的大学生个体差异,因此有区别的因材施教也是提高闲暇体验值得注意的。

再次,对于德性范畴的反思。德性通常是指人的道德本性,当代学者认为德性一词具有两层内涵,即本体论上的内涵和伦理学意义的内涵,这里的德性指后者即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休闲与德性之间具有其不可分割之处,因为在闲暇之中人们对生命的存在状态的关以及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会多起来。无论址公共道德还是对私人道德的关注都会无疑增加人对于个体和世界意义的体验与领悟,这一方面给德性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给闲暇教育提供了方向,即主体本真的意义和对于自由、闲暇的体味和追求。在此,伴随着对人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防止信仰危机对休闲生活的的戕害也是休闲德育的内容之一。虽然,公德与美德都是对道德产生提供了契机,但是闲暇德育在切人道德教育中,本质是回归大学生生活、本真状态,在私人空问世界体验德性和道德。立足于私人领域的闲暇德育对于德性范畴的反思,还要注意伦理谱系的选择,这种选择要具有优先序列。所以,更要注重德性范畴中的美德伦理来发挥功能性的主张,保证闲暇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4.

[2]约瑟夫 一皮珀(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73.

[3]孙明福.大学生闲暇分析与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9).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69-03

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自身已拥有或通过努力可以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新一代的希望,最具活力的主力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使用不仅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是为经济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在如今国家提倡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和创新也正在这样一个优良的环境下蓬勃向前与成长。大学生们也将迄今所学所感所悟在创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既能让大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有了自我认识与成长的平台,又能解决了如今就业难的问题。届时通过剖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现状,整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以更好地指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日,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学生随机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回收146份,其中5份无效。对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后可知,现今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相对较高,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同学愿意尝试创业,但并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缺乏主动性,归结而言,大学身创业具备以下特点:

(一)创业意识高,实践能力弱

随年龄的增长,步入社会节奏的加快,无论从实现自我还是获得金钱的角度上来看,创业算是一条既可以实现自我又可以获得金钱地位的快速通道。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诱惑的,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得不去考虑诸多主客观因素,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创业在意识上积极性颇高。但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大学生群体少之又少。通过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于创业都抱有“想过但没有尝试”的心态(见图1),也就是说明对于创业,大学生还是具有创业意识,但由于各种自身及外界因素(见下页图2),而各种因素里,经验、技术不足占了主要原因从而未能进行真正的创业实践。

(二)责任意识不强

无论身居何位,“责任”这个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和否认的,就好比一个人身为学生,首要责任就是学习一样。一名创业者,一定要肩负同等代价的责任,管理、经营、操作、创新、洽谈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做支撑,创业者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更不能肩负起创业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责任。

(三)创新点集中且小

根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4年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统计资料可知,大学生自主创业集中的行业包括了中小学教育机构(约占6.5%),教育辅导服务业(约占3.8%),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约占2.8%)、其他金融投资业(约占2.4%)、其他学院和培训机构(约占2.4%),如此看来,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教育培训相关、其他金融投资行业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点的集中。

(四)缺乏创业文化

对于多数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来说,这一想法并不能很好地得到来自家庭、朋友、甚至是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实际上,创业是一项具有风险性、挑战性、开拓性、现实性、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对于自己子女今后的发展态度始终是“平淡安稳”即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去吃苦,并且无从给子女一些有关创业的实际经验引导,或者说,父母自身都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胆量去尝试这一过程。除此之外,国家对于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信念还不够坚定,导致一些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未能得到普及,79%的大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由此可得,相比国外来说,中国的创业文化不管从自我还是外界都没有达到一个广泛的普及,并且创业文化根基还不够稳固。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占少数的愿意创业者已经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了。针对这一部分少数的在创业者,进行重点调查的访谈方法,了解该部分创业团体创业的全过程。总体上看来,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各方面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

在重点调查中,大三年级的张某与其他两名同学合伙预备开一家做“互联网+”公司,就现阶段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放宽了项目资金申请的门槛,但对这样一个正在研发阶段的创业团队来说,申请创业贷款并不经济划算,并且在申请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附加条件,而很多的O2O模式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多都是在“烧钱”,资金的不足甚至会导致项目中断或变更,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因此,资金不足对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而言都是最大困难。

(二)人事结构不完善

张某与同学合伙设立的“互联网+”公司,三个人都是典型的IT工科人士,在对资金、人员分配、项目调整与变更、人事构造等问题上都尚缺成熟的管理模式,这是他们在创业初期就未认识到的漏洞,导致现在团队内部每一个人都身兼多职,对管理知识等进行再学习深造,增加了团队人员的负担,最终可能会影响项目成果。此外,同是大三的陈某,在选择团队人员的时候缺乏理性判断,原定五人的创业团队,因出国、专业不对口、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团队内部人员流失,项目实施的各方面必须亲历亲为。以上两位同学的创业经历无一不说明着,人事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创业遇到了瓶颈。大学生创业的发起者必须是大学生,而该发起者要根据他的创业理念,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搜索出他认为具备创业条件的同龄人,来组建成一个创业团体,这样的团体根据创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但管理决策者是任何一个团队都应具备的智囊主干,管理决策者根据创业性质制定创业计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书,来使得整个创业团体更加高效地合作,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缺乏市场背景

陈某的项目内容是学生宿舍网络圈内的网上超市APP平台开发,在项目推广初期,他们通过地毯式的分楼层分宿舍的宣传,务必让在宿舍的每一个同学都认识这个APP,但60%的同学还是不愿意下载,只有足够诱人的优惠活动,才会吸引少数同学下载并成功注册会员。而且整个创业团队的人员都是在读或应届大学生,无论是资金、经验、口碑都不如类似饿了么、宅猫网等先发起的、具有一定市场背景、正规的网络销售平台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这对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项目宣传推广环节中的一大壁垒;另外,由雷某与同学合伙开办的墨笙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背景,无法与大中型知名传媒公司公平竞标,而导致业务开展滞缓,公司运作进入了胶着状态。两则案例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处于市场最基层的大学生营销团体,由于没有知名度和信誉度而导致缺乏强大的市场背景做支撑,很多人对于这种基层团体抱有一种防范的心理,使得在项目推广与宣传的过程中举步维艰,致使创业项目前进与发展更为艰难。

(四)硬件、软件储备有待于提高

在本次参与重点调查的创业者中,当问及现在创业的进程和创业目标是否还在原计划轨道中时,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已经或多或少地脱离了原计划。资金不足是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的置办上,而软件储备的不足,则是由于创业过程各方面知识技能准备不够充分,导致不得不对项目进行变更或调整。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都局限于书面知识和浅短的社会实践中,当这些认识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之前的学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这一点,都是每个创业者后知后觉的问题,从而致使在创业过程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及熟练度不够。

三、解决途径

(一)制定完整的创业计划书

创业之初必须通过真实有效地市场调查之后,客观分析创业理念,拟定一套包含社会背景、行业预测、创新点与特色、生产与运营、投融资方案、管理模式、风险预测及应对措施、效益预测等全面的创业计划书,并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短期目标。

(二)拥有周密的资金运作链

在上述大学生创业环节出现的问题中,已经明确指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不足。因为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的艰巨性和风险性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必须做好自负盈亏的准备,无论是盈是亏,都要为项目的开展准备足够的储备周转资金以做保险处理,严格来说,就是要有周密的资金运作链。

(三)采用初期人事管理,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模式

初期人事管理的方式,可以适当减少员工量、从而减少创业成本,在这一阶段,以实现组织短期目标为目的,以事为中心,减少组织用度;在组织运行进入正轨后,再灵活机动地变更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视员工为第一资源,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利益为首要目标,分别从战略层、管理层、决策层、执行层的金字塔层级结构来统筹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地规避一些由于初期资金、技术、人事结构漏洞带来的组织危机,更具备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四)选择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确定一套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能对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维护、传递和使用,还能为战略层的决策提供关键因素成功法的科学依据,并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上组织内部各层级间及多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同时也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是创业者实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力举措,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和解决就业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环节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这项重要工程的成功与否。本文通过实证数据从资金不足、人事结构不完善、缺乏市场背景、软硬件储备有待提高四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制定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周密的资金运作链、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模式及选择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解决途径。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创业者,通过此次研究与调查,了解现今的创业风向,切实改善大学生创业的实践状况,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商应美,方琳,马成龙.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1):43-47.

[2] 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51-53.

[3] 周清华.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9):73-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