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允价值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完全的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持续经营。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交易与事项中蕴含的产权契约关系。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产权契约关系又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允价值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回归。正因如此,公允价值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变化趋势,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尽管都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是计量的属性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和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样计算出来的收入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会出现收入超分配或者虚利实分的现象。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收入、成本和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使得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企业要使经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得以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耗费,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却不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即是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生产能力,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经营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四)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从目前会计界所遇到的会计计量难题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环境会计问题、网络会计问题等,在计量基础上所共同指向的应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当然,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计量基础,只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并不能代替具体计量方法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经济发展变化对会计计量的需要。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上述诸多优越性,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全面形成,运用公允价值还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正待研究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它的价值如何来进行确认与计量,因其在实务操作上对其价值的选择很难克服人为因素影响。由于在理论上还不完善,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的标准有许多,容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致使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
(二)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5页)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低,在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中,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难以发挥。
四、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借鉴国际会计的研究成果,曾为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与运用,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改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环境
1.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市场体系;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
2.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当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无法观察到时,企业除了可以自行估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可以借助独立的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因此,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加强对其监管,制定理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的应用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影响,所以,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对于保证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较高的意义。目前,能够有效的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方法有:第一,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和道德意识方面的培养,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从主观上遏制此类人员产生利润操纵的思想动机,这不仅保证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部分人借用公允价值进行造假行为的根本举措。在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时,要引导会计人员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工作的处理;在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时,要加强对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力度,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应该的程序的方法,增强其处理相关会计事物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概率,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出现偏差的概率。
三、优化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
对公司来说,会计工作在其内部治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整个结构的中心环节。从目前我国现有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构成来看,其会计工作的最高管理权限在公司的领导层之中,所以,企业会计工作的各项日常安排都是由其管理者记性控制和指挥的,这也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会被质疑。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对其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年度或者是季度的业绩、年底评价与道德监督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信息又由此部分人掌控,所以就是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此部分人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该价值在我国市场的有效应用,我国现有的企业就一定要对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对此,可以在企业内设立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并将会计工作交由此部分董事会管理,进而对内部董事会形成有效的监督。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加上了20多项准则及指南。从对盈余管理影响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新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传统的盈余管理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赋予管理者更多选择和判断的空间(赵治纲,2007),例如,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以及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被限制,并且摊销方法也不仅局限于直线法。而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事项上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者进行利润操控的空间。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公司的资产大幅减值,之后的市场也大不如前,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有比较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根据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并且影响当期利润。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基于公开、活跃的证券市场,比较容易取得,留给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空间很小。同时,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今后不得重新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因此管理者在初始分类时会持谨慎态度。目前为止,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数目很少,并且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以后也不得转为历史成本模式。因此,本文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会对盈余管理程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上述两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据此提出假设: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是少偿还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偿债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化为一部分公司提供了进行利润包装的新手段。同时在新准则下,非货币易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确定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当一些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途径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当期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目的。所以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增加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已有研究表明,这两项收入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其替代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3:营业外收入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旧准则下,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新准则下,虽然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但存货、坏账准备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仍可转回,上市公司仍有可能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管理层有可能在财务状况好的时候,多提减值,为日后盈余管理进行能量储备;在财务困境时,违背真实的情况,少提或不提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值准备,甚至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使得本期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当年业绩。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4: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越少,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越高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法操控的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中。本文首先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角度,对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检验假设1。其后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对假设2、3、4进行检验,最后分行业对假设1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按盈余管理动机对假设2、3、4的检验结果进行验证。
(二)新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程度比较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中,选择2003年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对上述样本做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业的公司,剔除模型中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获得样本公司11976家。(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采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指标,计算借鉴吴联生、王亚平(2007)总结的通过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方法进行。其中,DTACt为上述计算得出的公司第t年末操控性应计利润;dummyt为虚拟变量,若年份t≥2007(即新准则实施后),dummyt=1,否则dummyt=0;ROEt为第t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以当期盈余与期末净资产的比值表示;LEV为产权比率;SIZE为规模,以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PB为市净率;此外模型还对行业进行控制。本文对于假设1的检验,就是要考察α1是否显著为正。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样本,是在上部分研究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2007年之前的数据,以及模型二中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得到样本数据5942个。(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部分研究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根据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因此本文选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营业外收入”一直是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利得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此外,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替代解释变量。针对假设2、3、4,本文提出模型2。其中,FV表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YYW表示“营业外收入”,以“营业外收入”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JZ表示“资产减值损失”,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其他变量的解释同模型1。对假设2、3、4的检验,主要考察β1是否不显著,β2是否显著大于0,β3是否显著小于0。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提供了两个数据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新准则实施后公司的平均业绩和市净率有较大程度提升,但平均盈余管理水平也明显提高,平均规模和平均产权比则较为稳定。另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平均数额远低于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可见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并不多。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影响,在回归时对所有变量进行1%~99%winsorise处理。
(二)回归分析表(2)是各假设的检验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ummy的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2007年之后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明显高于之前的年份,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假设1的推论得到证实。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FV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不相关,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假设2相符。YYW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营业外收入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在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很可能已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假设3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JZ的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反映资产减值损失数额越大,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表明在公司需要调高利润的年度,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当年利润,粉饰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稳健性检验已有理论研究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对不同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影响并不均衡(沈烈、张西萍,2007),本文按照行业一级代码将样本一分为12个组,利用模型1分别进行回归,检验新旧准则对不同行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表(3)反映了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各行业情况有所不同:新准则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交通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以及房地产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而农业和电力能源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却是显著降低,其他行业则不显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在于:由于各行业涉及的业务范围、竞争环境、生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新准则中各项实施细则的变动对各行业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很可能也会有所区别;新准则实施以后的年份中,一些制度法规的变动(例如税收政策、行业规范等)对各行业的影响会有所差别;针对一些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例如农业、能源行业等,享受近年来推行实施的各项鼓励政策、引导政策以及政府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和财政补贴,而进行盈余管理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相比而言,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不会有很强烈盈余管理动机。根据公司所处的财务状况不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各异,相应采取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前人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洗大澡”、扭亏为盈、配股和平滑盈余等(张丽,2009)。为了保证模型2结果的稳健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究具有何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管理者选择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本文根据ROE的范围将模型2的样本按照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细分为亏损公司、微利公司、配股动机公司和平滑动机公司四个组,并利用模型2分别进行回归。其中ROE<0的公司为亏损公司,ROE的范围在[0,1%)的公司为微利公司,ROE的范围在[6%,7%)的公司为具有配股动机的公司,ROE≥10%的公司为具有平滑盈余动机的公司。表(4)反映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四组样本的回归结果中,FV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对于具有这四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均不相关,假设2的结论比较稳健。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为止,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寥寥无几,不能产生重大影响,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较为成熟的市场为基础,易于确定,留给管理者的操控空间很小。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都不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假设3的结论对于亏损公司和具有平滑动机的公司比较稳健,说明这两类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盈余操控,而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很可能已成为实现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此外,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稳健,可能的原因是,在旧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管理者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盈余管理(张然等,2007),因此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相应削弱。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节奏,政府对会计舞弊现象的震慑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正确应用以及其公正性得到充分质疑。归其原因是我国会计事务所发展缓慢,没有很好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甚至与客户共同舞弊,没有市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监管的制约。
二、解决公允价值问题的对策
1.努力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在现阶段,国内资本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工具各个各样,但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金融工具信息管理水平较差。例如金融衍生品只有少量品种存在期货交易,但其市场规模都较小,市场活跃性弱。相关监管部门须在适当时机推广实施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资本市场交易显多样化,从而在数据方面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多支持。
2.积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不适合新环境,不接受新准则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水平,有利于提高会计业务人员对对会计核算的新原则和新方法认识、理解能力,从而增强其专业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强度,经常性的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其他优秀人员的成功经验,可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促进相互学习,达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之目的。
3.尽快制订公允价值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国内也制订了一些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但实际应用过程困难程度很大。我国可参考借鉴国际上FASB和AISB曾颁布相关公允价值准则,尽快制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法律法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起到提供滋长空间的作用,奠定了一个对上市公司有利的市场环境。
4.有效提高政府监管水平目前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会计舞弊成本不高,是制约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此明确对会计实务的释义,完善行业的操作规则,保障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实务应用过程的可靠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决策有用观;经管责任观概念框架
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成为最大的亮点。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在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等具体准则中都有体现。公允价值的采纳和应用对会计基本理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如何认识这一冲击,关系到会计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笔者拟对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一、对公允价值的认识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是作为一个会计计量属性提出的,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相并列。对此,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看法。
其一,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属性,而是所有会计计量属性共同应遵守的理念。历史成本是资产购置或负债发生当时的公允价值,买卖双方经讨价还价而达成,具有公允性、客观性、可靠性(可验证性);重置成本是资产盘盈等特殊场合无法获取历史成本资料时根据新旧程度假定按现在价格购置而发生的成本,这一交易虽具有假定性,但与现实交易为参考,应该说是公允的;可变现净值也是假定资产卖出参考市场价格而可实现的现金净流量。与重置成本是“进入”会计主体不同的是,可变现净值是“退出”会计主体,其公允性也是毫无疑问的。现值是一种在考虑未来利率水平、通货膨胀、信用风险等因素下的折现现金净流量,它虽无实际交易,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实际上是一种估值(理论价值),与中介市场对此资产的评估价值相当,具有公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5号概念公告没有使用公允价值这一术语,但是其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可能与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通常被假定为接近公允价值,现行成本(与重置成本基本含义一致)和现行市价(清算条件下的“退出”价格)均满足公允价值条件,但可变现价值与现值、公允价值是不一致的。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罢,虽然这些组织在积极推行公允价值,力图使财务报表上资产负债的计量更接近当前现实市场状况,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公允价值是应该作为一种计量理念,而非一定要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反过来说,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是公允的,难道其他计量属性计量的结果是欠公允的吗?
其二,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这是目前新会计准则体系所倡导的。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基本上将公允价值看成是一种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资产与负债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格对特殊项目(如持有的其他流通股的价格)进行重新计价。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在审计后一般从次年4月1日起才开始对外公布,这样的话,当时费力费神加以改变的计量属性所计量的结果与三个月后的市场价格可能相去甚远,甚至于面目全非,上年确认的未实现损益可能已经烟消云散,甚至性质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公允价值确认是否对投资者有意义还值得反思。
其三,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它并非一种计量属性,而是可以表现为多种计量属性。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并无本质差异,只是第一种观点更为强调公允价值的理念指导作用。谢诗芬认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本质定义的计量属性,最能体现公允性的。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提法称为公允价格更为妥当。美国会计学家Littleton认为,会计的基本问题是价格而不是价值。确实,会计是反映性的,要体现现实交易的要求,只有存在买方和卖方两个独立利益主体才存在心理上对价格的感受——公允与否。而价值是理论上的,是抽象劳动或者说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具有唯一性,不存在公允不公允问题。举例来说,某商家制造的甲商品抽象劳动为50元,在实际销售时可能卖给A客户是80元,卖给B客户是100元,均顺利成交。应该说,这些成交价都是公允价格。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尚未专门构建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笔者认为现在适逢其时。将公允性、真实性、价值、价格、信息、利润、透明度、现金流量、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基本概念放在概念框架中进行严密界定非常必要,它可以统驭理论范畴,形成一个首尾一致、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体系,以指导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实务。应将目前的五个计量属性进行适当调整,剔除出公允价值,引入现行市价,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和时间三维度构造完整的会计计量属性体系。
二、公允价值对会计基本理论各方面产生的冲击
(一)对会计目标的冲击
在会计目标方面,理论界有两种基本观点: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者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代表人物有曾经担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日裔美籍学者IjiriYuji。他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有可验证的事实为依据,堪称天衣无缝,可以称为“硬”计量,其他计量属性可靠性差,不利于受托者经管责任的履行,不宜提倡。应该说,经管责任观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比较忽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提供应该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充分、及时、真实地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信息可以简化处理。公允价值的提出,使得会计目标一边倒地滑向决策有用观。笔者认为,两种会计目标理论各有千秋。会计信息披露时既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也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比如,有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危及到竞争利益,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建立豁免机制,否则上市公司将疲于应付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会计核算和报告成本将无限放大。供应与需求的平衡需要监管部门认真考虑。公允价值也绝非完美无缺,只能在特定情况下采用,不适合对所有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否则会计的框架会倒塌。举例来讲,企业自用固定资产的价值来自于加工的产品的附加值,但这种现值是难以通过贴现的方法轻松搞定的,更不是当前出售的所获得的利益,它只能用历史成本为基础,考虑折旧和减值因素计量。
(二)对会计假设与基本原则的冲击
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然要冲击现有的会计假设和基本原则体系,必须要重新加以认识。四大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都在新会计准则中有体现。公允价值对四大假设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但过于强调分期兑现损益,货币计量上用期末货币单位对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进行重新计量,而对其他资产不按期末货币单位进行调整。公允价值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资产负债表上不同项目的计量依据差异。正如美国会计学家RobertN.Anthony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反思》一书中所言,(资产负债表上)单独的每一个项目是有用的,但是它们的合计数却没有任何意义。个中原因是多种计量属性的混合使用造成的。在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上,实现原则受到无情的破坏,权责发生制得以强化而收付实现制得以弱化。
(三)对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冲击
传统会计强调确认已经实现的损益,而公允价值的倡导则打破了这一原则。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持有资产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除非变卖处置一般不确认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初始计量的结果要进行例行调整,体现了动态计量的思想。当然,这种因动态计量产生的损益与传统收益观下的收益性质是不同的,呈现出暂时性、未实现性、变动性等特征。投资者必须在报表阅读和利用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财务分析角度看,由于非经常性损益、未实现损益等的不断增多,基于收益细分和盈利结构的财务质量分析显得更为重要。在结构上,重视已实现(特别是已收到现金)收益、主营业务产生的持续性收益、预期可增长的收益,对投资者而言更有价值。
三、适度容纳,防止滥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公允价值的提出和应用带有革命性,它带来了会计各方面的反思。然而,公允价值只能适度容纳而不能全面取代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每一种计量属性都各有利弊,在增强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同时,必然要以牺牲客观性等为代价,不仅会增加会计工作者的工作量,会计处理的随意性也会增加。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应该出台细则,或者单独制定一项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进行详细规范,引导会计工作者领会精神、掌握标准、合理应用。目前我国的市场发育、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期望和利用、审计工作者对公允价值的尺度把握、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都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充分重视滥用公允价值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性,以不断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度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总体情况在2007年度的1547家上市公司中,有404家上市公司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68.7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0.51%。从公允价值计量上看,多数上市公司采用评估价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使用股票或者债券的市场价格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计价方法,目前对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售流通股投资的计价存在一定的不一致。关于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普遍采用“一次授权分批行权”模式,不少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存在跨会计年度的情形,有的公司将股权激励费用计入了一个会计年度,而没有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等待期内合理分摊。有些公司在激励计划中规定授予日或事后追认授予日,还有的公司授予日不明确,影响了期权公允价值的计量。
二、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对公允价值概念及运用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相关性、可理解性的同时,也使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挑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根据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缩小。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还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成熟,致使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较难运用。
2、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由于公允价值在获取和处理上千差万别,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是历史数据的记录者和报表的编制者,而且还应是估价师。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约有1200万人,80%左右的从业人员处于基础会计阶段,会计人员整体的执业能力较低,会计电算化水平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不高,很难正确理解、计量和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综合判断能力较差,便成为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又一难题。
3、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缺乏一致性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估计的规定缺乏一致性。有些具体准则允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有些具体准则不允许。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具体会计准则允许在约束条件下采用其他估值技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更宽松地允许采用其他估值技术。此外,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关于公允价值规定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
4、在极端的市场状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把危机严重放大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在极端市场状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放大作用显然实非投资者的福音,在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反之则过于悲观。在金融市场处于泡沫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能以远高于其基本面的高昂估值入账,有关机构便能在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相反,在危机的市场状况下,正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一样,伴随信心的丧失,它足以触发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
三、结论及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针对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参照欧美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二、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收益就是纯收入的意思,用公式表示就是总收入减去尚未被侵蚀的资本,这种解释和资本保全的思想相一致。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认为收益包括两个方面:真实收益和精神收益,真实收益就是指增加的财富,精神收益就是心理上的满足程度。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的全面收益更加接近于真实收益。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认为收益是在期末和期初保持财富等同的前提下,能够获得的最大消费额度。根据以上的分析,经济学上的收益既考虑了过去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也考虑了资产现时价值变动的结果,会计上全面收益的理念和经济学上的真实收益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越多的收益项目采用现值计量(这也是收益呈报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收益就越趋近于经济收益,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股票价值。
(二)会计学基础理论界关于会计收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期营业观”,另一种是“损益满计观”。本期营业观主张只有当期正常的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才能反映在收益表中,非正常的活动未反映在收益表中,能够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种观点和受托责任观相一致;损益满计观与本期营业观相比,除了包括本期正常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还强调非正常活动产生的损益也要纳入收益表中,美国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要求不仅要提供业主交易的收益,也要提供业主交易之外的任何资源的变化,提供更加真实的收益信息,有助于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三)财务学基础会计学和财务学密切相关,会计学计量的收益数据为财务学分析企业财富是否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财务学中的“干净盈余理论”也为全面收益提供了理论支撑。1995年,费尔萨和奥尔森在《经营和理财活动的计价和干净盈余会计》中提出了“干净盈余理论”,该理论为通过利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来评价企业价值提供了数学模型。费尔萨和奥尔森认为在理想的状态下,“股利流”是影响企业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企业所有者全面收益的变动只能由收益或者净红利引起。根据干净盈余理论,企业应当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充分发挥收益表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的作用,降低投资者通过其他途径评价企业价值所花费的代价。干净盈余理论直接影响公允价值及现值的计量属性。总之,干净盈余理论认为全面收益比传统收益更能为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全面收益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关于会计计量属性,有的国家强调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作为辅助计量属性,有的国家强调报表项目尽可能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多数国家采取折中的方法,即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各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概念都很相似。IASB认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的交易中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是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强调公允价值在熟悉情况的、非关联的各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是债务清偿的交易金额;我国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或者负债是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根据上述公允价值的阐述,笔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状况下,熟悉情况的、非关联的打算交易的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主要是估计价格)。强调公允价值最终通过估计价格来反映,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不是现实的交易价格,是以意愿交易双方的合同为基础。全面收益的内容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它的会计目标就是决策有用,强调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理论上来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会计目标,但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在每一个时点都获得资产或者负债的可靠的公允价值信息,因此全面收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混合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对物价变动较大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不能真正反映资产的价值。葛家澍先生认为:“未来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计量方式,不能偏废任何一方。”根据决策有用的目标理论,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收益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但是面临现实会计环境,又不得彻底舍弃历史成本,所以,全面收益的计量属性应当定位于混合计量属性上。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其他全面收益中的应用FASB认为全面收益就是一个主体与业主以外的主体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美国将已实现的损益和未实现的损益分为损益项目和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已实现的项目就是损益表项目,未实现的项目作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目前我国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未实现利得,传统的净收益反映的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实现的收益,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将全面收益呈报模式作为目标,不断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将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剔除掉会计准则中不允许确认的)纳入收益表中,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准确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三)我国收益呈报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CASNo.30(2006)财务报表的列报中要求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至少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体现了全面收益的思想,但是距离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全面收益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内容上讲,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确定的全面收益不完整美国最早提出全面收益的概念,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没有赋予全面收益完整的概念,只是将收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这类收益采用的是实现原则;另外一类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这类未实现收益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目前我国的收益报告中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之和就是综合收益总额,这一点和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相同的。SFASNo.30《报告全面收益》(1997)准则中规定将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累计退休金给付义务超过退休金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在全面收益中列报,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金会计这一部分却仍是空白,这也影响了全面收益列报的完整性。2.从结构上讲,全面收益报告计量属性前后不一致在全面收益表中,综合收益总额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综合收益得到的,净利润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其他综合收益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后列报的综合收益总额的相关性及可靠性大大降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发达,公允价值信息难以及时取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公允价值的技术问题也会影响其在全面收益报告中的应用。
(四)完善全面收益报告的建议1.在内容上,明确并完善具体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CAS30号———财务报表的列报蕴含了综合收益的信息,目前尚未制定全面收益准则,全面收益报告还存在较大的操纵空间,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全面收益准则,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全面收益呈报的完善也对此产生了需求。2.从结构上来讲,综合收益总额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目前,我国的综合收益总额等于传统的净利润加上其他综合收益,前后计量属性存在冲突,全面收益呈报是基于会计决策相关性目标提出的,所以笔者认为,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将调整的传统的净收益加上其他综合收益,作为综合收益总额列报。具体的调整方法是:将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重置成本计量,货币性资产(负债)一般情况下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如果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环境,货币性资产(负债)应当调整为实际购买力金额。在传统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观点和前面所讲述的将全面收益定位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并不矛盾,而且工作量有所降低,增加了可行度。3.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防止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目前虽然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出台了不同的具体准则实施细则,制定了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具有可操作性,也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了挑战。难点就在于公允价值是在没有真实交易的前提下对交易价格的估计,通常采用的估价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无论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强调运用来自活跃市场的信息,所以不断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可以减少公允价值估值的偏差。4.收益的呈报必须考虑成本、效益问题修改收益的列报及披露内容时,会产生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成本,比如收益信息的产生、披露、监管部门制定规范等,所以,我们可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革新,也可以避免对会计实务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根据准则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均按公允价值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只是后续计量有些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时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二)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运用根据企业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否则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利润。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可以提高当期利润也可以减少当期利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能会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三)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购买方应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比较购买日合并成本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购买日应予确认的商誉,或者营业外收入。其中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之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这些分类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公司是否真的不存在关联关系。若不存在关联关系,那么合并成本是否能够公允地计量,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确认公允价值。
二、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逐步完善市场运行体系完善市场报价机制,建立真正的市场运行体系是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国应积极完善各类市场,包括商品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活跃的市场报价制度和交易体制。
(二)加快建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我国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散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而且缺乏具体的计量指南,增加了公允价值取得的难度和成本。因此,我们应学习和借鉴IASB最新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快建立适合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增强公允价值所反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允价值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往往被企业用来操作利润。如果动机不纯,将严重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保持有关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规定在整个企业的一致性,避免滋生腐败和人为操纵。
(一)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熊军和叶建平(2010)认为决策有用观、融资及盈余管理的需要是深圳中航地产变更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11]。陈放(2010)指出薪酬和债务契约、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是除成本和利润驱动因素以外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12]。刘广瑞和刘依含(2010)通过对津滨发展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分析指出,市场环境的规范化及信息体系的健全度、法律制度、企业自身的估值技术及盈余管理的需要是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要因素[13]。张奇峰、张鸣、戴佳君(2011)指出准则之间的差异、监管机构对公允价值的态度、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和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是北辰实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不同计量模式的考虑因素。刘文婧(2013)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使成本模式下的折旧或摊销的税盾效应丧失及计量模式的不可逆转性导致企业排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大会计与税法之间确认损益的差异,使企业纳税调整工作加重(王萍,唐红艳,2011)[16]。另外,股权结构也会影响计量模式的选择,一般国有控股企业和股权制衡度较高的企业更偏爱于使用历史成本模式(朱智敏,2013)。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现状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是否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仍持观望的态度。由于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企业一般都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计量模式。
(二)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核算过程的研究针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核算的不同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罗军(2010)认为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后又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无产权)应纳入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领域[18]。张庆考(2011)建议新建和改扩建的投资性房地产统一通过“投资性房地产———在建”科目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同时指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终止确认时,应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金额转入当期损益[19]。何志勇(2011)指出当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后再转回为其他资产时,应将原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当出售、转让投资性房地产时将不再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进行调整,如需调整,应调整“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吴艳芳(2011)认为应在“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下增设两个二级科目“其他业务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一其它”,从而解决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对损益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的研究与历史成本相比,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也能提高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樊丽丽,2012)[22],且对股价具有增量解释力,但这种解释力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会有所降低;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与企业净利润变动的相关性较弱,与净资产变动未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刘佳琪,2013),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含量,从而使投资者更多地从资产负债观角度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张志红、田粟源,2013)。可见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当前的资产价值,充分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和获利能力(侯魁,2013),但在提高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公允价值评估费用会加大企业的信息成本,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房志红,2010)。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会随市场环境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公允价值模式具有动态性,能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对财务信息影响的研究应华羚和张维宾(2008)系统的分析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会计信息、财务指标、融资、经营决策及盈余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能满足企业对利润的需求,并且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欧阳爱平、潘天笑,2009)。若行业处于经济周期的迅速上升期,那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积极的影响(吴丹,2012),但如果未来较长时间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势不明朗,将会为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带来隐患(侯魁,2013)。此外,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降低利润与现金流的相关关系,致使企业盈亏不定,扩大其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筹资风险,给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制定制造障碍(王萍、唐红艳)。因此,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时既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也要考虑行业发展趋势。
本文作者:陈颖工作单位:大连市会计服务中心
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也给财务报表的编制带来了重大的变革"由于金融会计准则规范,的是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而现金流,量表呈现的是在金融工具计量过程中现金的实际流动情况,因此新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在不涉及金融资产的确认或转移的,情况下,只会引起当期损益或权益的变动,并不会引起现金流量的,变动"由此可知,公允价值对现金流量表影响微小,所以它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1.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新准则规定把衍生金融,工具纳人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就计人,当期损益,这样就会更好反映物价变动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因而,其资产负债情况就更接近贴近其市场价值",由于市场风险的存在,在没有其他资产负债科目变动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因为,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波动,但若公允价值波动的,波峰与波谷落差过大,就会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的大起大落,同时,带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在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存在,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就变得,进一步复杂化,报表使用者就很难从报表的数字上判断出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有多么大影响",2.公允价值对利润表的影响"新准则要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就会发生利得或,损失,若交易性股票投资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在确认投资收益之,后,就会使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增加;若股票价格下降,在确认投,资损失之后,就会使当期利润减少"由于股市行情的不断变动,股,票价格就随之不断波动,从而引起利润不断波动"再就是,在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出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前提下,由于优质贷款,与劣质贷款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有所不同,银行的当期利润就会,受纳人表内核算的金融资产的质量的影响"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管理层在选择套期工具时存在着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套期会计方,法的套期有效性不足,利润的波动将依据套期有效性不足的程度,而波动,即决策失误越大,利润的上下波动就越大",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应"这将对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必须按持有意图把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把金融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这种新的资产分类方式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预期债券投资组合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在利率结构上,从,固定利率到可变利率;在证券持有的种类上,MBSS到政府或政府,机构证券;在组合规模上,将缩小证券投资组合;在期限结构上,从,长期到短期;在重新分类上,从HTM到AFS"由于每类资产对各银,行影响程度不同,且具体分类与银行的战略目标有关系,因此银行,在做实际的资产分类时就必须权衡各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积极的应对之道
反映当前,其特征是从原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转变为新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商业银行实施新,会计准则必须加快实现会计目标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在业务经营上要做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速度与质,量、规模与结构、风险与资本相协调,从根本上提高银行的业务,发展质量、增收创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其次,商业银行的高,层领导应该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原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接纳新会计准则,使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真实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更好地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也更好地向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投资渠道的不断增多,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规模、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应更加谨慎地确认职工的相关负债,套期,避险活动日益扩大"由于公允价值的潜在影响,商业银行有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因此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建设,才能在会计信息中向利益相关方揭示金融资产负债所蕴含,的风险和管理层应对风险的经营策略"第一,要按照新准则改造,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及时对金融工具的波动情况和影,响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对现有核算系统进行大量改造,增,加投资改进内部系统和程序,使其能实现对复杂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处理;提高财务判断能力,满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二,要加快研发能正确测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工具和科学,的内部评估模型,引人衍生金融工具新的处理方法;对公允价值的,来源进行甄别,并确保在全面报告开始前实施与测试"第三,要对,现有规章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切实提高各级行的风险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各类金融风险"提升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水平,针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实行可能进一步加剧资本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商业银行要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把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作为落实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内部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回报率约束机制,并发挥风险定价战略引导作用,有效地,约束各级银行机构风险资产的增长,将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从而基本保持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使资,本充足率水平逐年提高,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特别是,在做出经营决,策形成资产、负债前,银行管理层就要确定承受风险的方式和后,续管理的方法,并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业务比,重,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
二、经理人与投资人策略选择分析
由演化博弈动态过程相位图中可以看出,鞍点G越靠近均衡点O,区域ⅰ的面积就越小,系统向稳定均衡点(0,0)演化博弈的概率也就越小,而向稳定均衡点(1,1)演化的概率将增大。所以将分析演化路径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分析三角形区域ΔOGL和三角形区域ΔOGN面积的影响因素。两个三角形区域面积公式如下。
三、政策建议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定义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美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简称APB)第4号公告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或在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随着对公允价值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美国又多次对公允价值重新进行了定义。随着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深入,FASB在2006年9月SFAS157是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最新成果,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体现了明确的价格性质,清晰的计量时间、交易主体的具体性、计量对象的全面性。除美国之外,世界其他国家或组织也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如下表所示)。
二、相关理论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追求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它关注会计信息是否能及时反映企业现时经营状况和实际盈余成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弥补会计稳健性不对称反映的不足,更符合股权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杜兴强和杜颖洁(2010)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程度在公允价值应用的各个阶段有所不同:在引入阶段(1998—2000年),会计稳健性不是很明显;在回避阶段(2001—2006年),除2006年以外的各年均表现出显著的会计稳健性;在重新采用阶段(2007—2008年),会计稳健性有所波动。因此,公允价值的应用不会必然导致会计稳健性的下降。陈骏(2013)利用盈余与股票回报关系模型、应计与现金流关系模型以及盈余持续性模型三种方式衡量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经验证据并不支持中国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降低了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假说。但是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取得相关性更好的会计信息的同时,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Watts.R.L教授2003年在《公允价值与当前经济环境》的报告中指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价方法,使得原始抵押债券和次级证券的价格被高估,证券产品的复杂性和公允价值的因素为经理人不断发放低质量的抵押债券和证券以及滞后确认损失提供了可能,所以说公允价值在次债危机中起到了一种支持作用。财务报告的初衷并不是用于公司估值,过大的操纵空间会导致财务报告出现误导,有效的报告准则应该能够预期到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财务报告的演进预示着盈余稳健主义的进一步加强。”因此,如何充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既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预防管理层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操控财务数据,以及如何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兼顾稳健性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改进会计信息质量,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依赖于特定的程序、规则与方法。
(一)计量程序从上页图可以看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获取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市场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数额;然后进行初始或后续计量;最后再披露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表。分析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市场信息获取、公允价值计算、公允价值财务数据计量及列报都涉及到人为因素,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市场信息还受到其他重要因素(如交易市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等)的影响。
(二)计量规则1995年,FASB和IASB在联合开发“企业合并”项目中初次提出“级次理论”。2006年,SFAC157《公允价值计量》正式采用这一方法,根据估值所使用的参数所处的级次评价公允价值结果的可靠性程度。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FASB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公允价值有三个层次:(1)活跃交易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交易价格,指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使用该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的估计。(2)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价———类似资产报价,指活跃市场上虽然没有相同但有相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信息。在利用相似信息估计公允价值时,应当调整与相同信息之间的差异,且所进行的调整必须是能客观确定的。(3)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模型定价技术,指无法运用第一、二层次信息估计时,则应用本层次的估计。活跃市场中的“脱手价”为公允价值计价第一层级,可靠性最强;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次之;三级参数是不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最弱。可靠的计量结果直接在报表中确认,不必进行额外披露;不可靠的在报表确认的同时,还要增加披露内容,以弥补可能的计量缺陷。极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2006年中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试图通过规定公允价值信息的区间分布提高可靠性程度。第22号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55条两次用到“区间”一词。这说明在金融工具领域,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一个变动区间。同期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和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审计准则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从点估计转移到区间估计后随之引发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三)计量方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不同程度地突破了成本计量的传统模式,有条件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等方面。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容易使其成为调节盈余、避免亏损甚至摘牌的蓄水池,且纳入表内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因缺乏公开的市场报价,使用的估价模型十分复杂,这不仅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或操纵提供了空间,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并没有说明如何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为活跃市场,也没有说明如何参照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管理层可以在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利用有倾向性的职业判断进行利润调节。非货币易相关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或操纵的空间。目前,中国除了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外,其余资产和负债等更多的是依靠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需要专业人员的判断和估计,并且往往还要依赖一定的技术处理手段,这为盈余管理和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损害了盈余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各个主要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也存在一些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影响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