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践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行政)、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会计大作业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行政)安排在第六学期,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为毕业论准备,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分别为16周、4周。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中,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PLC程序在其自动控制专业课程中难度应算比较容易的,但社会实践反馈相关技能人员仍短缺,原因在于在校学生对其学习积极性欠缺,对编程类课程有抵触心理,所以PLC教学应从提高学生兴趣、采用从简到难的教学方法。
1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PLC教学第一步,让学生明确PLC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除文字介绍外,最好配以多媒体视频,将工业生产中PLC不同控制实例系统的展现出来,学校若配有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室,在PLC开课之前可以先设置一次自动化生产线观摩课程,将PLC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的供料、加工、分拣、输送、入库等环节一一展示一遍,让学生认识PLC的重要性与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2 实践内容从简到难
学校在开设PLC教学之前应已开设电气控制相关课程,对于电机的各种控制线路都已比较熟悉,PLC编程学习的前驱内容可设置为由简单的电机控制控制线路转换成PLC梯形图,比如电机的连续运转、正反转等,每条新指令的学习要配有相关的控制事例,最好可以通过实验箱或者实验台将功能实现出来;系统编程实践也要采用从简到难的顺序进行,可进行:(1)艺术灯的控制(可设2~3个小项目);(2)电机星三角降压运行控制;(3)通风机的监视控制;(4)四路抢答器控制;(5)定时搅拌机控制;(6)水塔水位的控制;(7)十字路通灯的控制;(8)机械手的控制;(9)邮件分拣控制(大小球分拣控制);(10)刀库捷径方向选择控制;(11)物料混合控制;(12)四层电梯的控制;(13)四级传送带的控制;(14)装配流水线的控制;(15)化学反应过程控制。
实践项目编程方法可分为:(1)低压电器电气控制原理图转换梯形图设计:学生在接触PLC之前,一般都已开设过电机控制课程,可以将电机控制线路中的开关触点转换为输入触点,将负载线圈作为输出点进行转换,比如电机正反转、电机星三角降压启动等;(2)时序图设计:多个输出信号受不同时间段控制(十字路通灯);(3)顺序控制设计:输出模块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动作(物料混合);(4)逻辑分析设计主要用于组合逻辑问题的程序设计:对控制任务进行逻辑和综合,将控制电路中的元器件的通断状态作为输入信号进行逻辑组合(通风机监控系统);(5)经验设计:对可以凭借各种典型控制环节和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经验进行编程(电机顺序启停)等方法,项目可根据学校课时安排选择,项目实践包含线路安装调试和程序编写两大部分。
3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83-02
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涉及到外贸谈判、函电往来、签订合同、运输、保险、报关等多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可以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易行为,虽然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都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及严格的标准,但商品交易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各企业集团的利益,其间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隐藏着欺诈风险,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每一个操作环节,具备市场调研以及与客户交流、应变的能力。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实际的商战技巧,这样,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才能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学重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教学作为讲课的附属,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讲授多,实验操作少。而且,实验手段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操作性、应用性实验少,教师的演示讲解多、学生动手少,由于缺少主动思考,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记忆不牢。尤其是缺少社会实践环节,实验室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的差距过大。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
一、三段实验教学法
我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应与实验室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全程结合,将教学与实验课按“全程实验教学”的思路重新安排教学计划。具体说,整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类课程实验――整体流程实验――社会实践,我将其称之为“三段实验教学法”。具体说明如下:
1.国际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实验
国际贸易实务包括外贸谈判、函电往来、合同签订、运输、商检、保险、报关等多个单项课程。由于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跨国交易行为,交易双方相距遥远,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流往往不是面对面的,而大都是采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间接方式,这为国际贸易的仿真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这些课程的教学主要以实验室为主,将国际贸易的具体环节,边教学边演示,同时让学生随时动手练习操作。
2.国际贸易整体流程实验
国际贸易整体流程实验是在上述单项实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进行各业务环节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的整体流程。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设立诸如仓储、物流、税收、海关、商检等仿真空间,让学生扮演不同环节中的角色,进行各环节的实际操作,直至整个流程结束。该门实验课的内容应该是国际贸易各个实务环节的系统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熟悉掌握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
3.社会实践
相对国际贸易的现实发展,教材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课堂教学缺少现实实践的丰富、复杂与变化。所以,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应用性专业人才,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社会实践一方面是让学生走出去,即与一些外贸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亲自参与国际贸易的实际工作。另外,我认为社会实践还有一种更为实际的做法,就是建立先进的综合仿真实验室,向某些大型外贸企业开放以致共建,将高校实验室也建成为大型外贸企业的培训基地,请专业人员来校内讲实践课,或在对方的培训过程中,观摩学习,这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二、相应措施
为使“三段教学法”能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实验室的升级构建
国际贸易实验室是针对国际贸易的各个具体环节而设置的。为达到仿真效果,有些具体环节的产品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由企业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设计制作相关设备,以达到实验如同实践的效果。实验室中的环节设计也应依据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做到尽可能地全面真实,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在不同的仿真环境下,更全面地进行各个环节的实践学习,可以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环节面临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程序关系,从而得到系统而真实的仿真实践。
2.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将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主导手段。
依据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要转换观念,将实验教学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让书本知识的讲授过程随时转换为学生的演练操作过程,只有动手做过,才能理解深、记得牢。这就要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过程中,按照实验教学的程序规则组织教学,以学生的实验实践为中心,教师做一定的讲解演示与指导,进行边教学边实验,学生边听边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将实验室定向开放
首先是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可以随时反复地操练,在自主实验中,理解、验证并发现问题,这样可以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应向社会定向开放,向某些合作的外贸企业开放,作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不仅可以让实验室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互利,给企业带来新信息、新知识,在与相关企业更多的交往中,学生也学到了更多的实践知识。
4.改革学生的考核方法
传统的学校考试方法,学生大都是以背诵书本知识为主,而“三段实验教学法”,应增加学生实验的操作考核,例如教师在教学实验中可要求学生在各个实验环节结束后,让学生以写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过后老师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阅作业,相互之间进行点评讨论,分析其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自己动手,还要自己动脑,使学生对教学与实验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三、结束语
总之,要改变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思路,不是如传统上将实验课作为理论知识讲授的附庸,而是将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国际贸易教学全过程之中,将国际贸易教学计划按“三段实验教学法”的顺序安排,即依次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类实验教学、国际贸易整体流程模拟实验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只有将国际贸易教学与实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8):109~1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88-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那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实践教学受重视了,各高校实践条件也不断改善,但学生的动手技能并没有成直线上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而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技能。是什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我们的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而校内的实践教学多以整周为单位的单项实践教学,也称校内实习或实训,而我们研究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就影响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1.环境因素。由于实践场地环境比教室大,人员可自由移动沟通多,造成学生心理开放,思想放松,纪律较松懈,表现为:衣着随便;如穿拖鞋、穿短裤等;迟到、早退现象相对较多。而在实践过程中有时工作较多,学生有畏难情绪出现:怕若、怕累、怕脏等思想。加上践教学多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学期,这时候学生见工、面试时有出现,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期,思想波动大,造成学生对实践热情的下降。
2.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①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在没有上专业课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来到实践场所后对实践的内容和设备感到陌生,理解不了有些专业名词,学习起来就困难重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有些实践教学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前夕,学生热忠于找工作,思想不稳定,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实践期间请假找工作给予开绿灯,造成有些学生缺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质量从何而谈?而留下参与的学生人员不齐,思想波动,自然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实践教学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安排实践教学时为了达到1∶1的比例,重复安排类似或相关的实践教学,造成学生对后面的实践教学失去兴趣。专业教研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由于和实训部门特别是所在的实践场所缺少沟通,造成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现场的实践设备满足不了实践要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实践设备的支持,实践教学难以有好的效果。
3.实验技术人员因素。再好的实践场所,再好的实践设备,再好的实践教学方案,实验人员才是最终的实施者,因此实验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表达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影响最大。①专业知识能力。现在的实践教学设备很多是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能力才能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才能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开发更新实践内容,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否则,先进的仪器设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浪费。专业知识能力还表现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课前的仪器准备,器材的收集,所需仪器、元件的校核,对于实践过程的每一个原部件、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体现在实践人员的操作能力上。②讲授和表达能力。实验人员在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上课时像理论教学老师一样讲授一些实践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某些有可能要分析到的理论知识。作为面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实验人员一定必须具备讲授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实验人员首先熟知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而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极为重要,若肚子有料而说不出,不但影响教学效果,也为学生留下不好印象。③教学方式方法因素。现在的大学教育方式有从成人化教学方式向小学化教学方式退化的趋势,将原有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实践性教育方法也完全改变成了填鸭式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实践教师把实训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按下来安排学生进行训练,实践教师随时进行指导,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也可以掌握实践技能,但长期下去对学生难产生新的兴奋点,单调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因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另外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现在的实践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学生间缺少竞争、思考不多,加上如碰上实践内容枯燥、实践时间长等因素,学生容易采取应付形式对待实践,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①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后所达到的预期能力水平,既要符合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要相对明确、清晰。实践教学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实践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目标[1]。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培养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教学时专业教研室要和实践部门分析讨论,避免在学生的毕业时期安排,合理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序,根据实训场所的设备安排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实践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实践指导人员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和执行劳动纪律。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指导人员还应溶入到实训中去和学生一起动手,并讲述只有靠双手和劳动才能换取自己末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不怕若、不怕累、不怕脏的新思相和新作风。另外学生处还应对毕业班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训。③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服务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在实践教学中鼓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对学生实训进行分配。除了一些集中讲授的内容外,一些维修项目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导老师进行现场逐个问答,让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和学习,学生也在掌握自己项目的同时也掌握到其他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各项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技能逐步地得到提高,学生收获大,学习的信心就足。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如我院设立开放了电子协会、制冷创新实验室、现代电工新技术实验室、组太软件应用实验室、汽车训练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我院学生在近几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类、机电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等各类的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完成了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④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⑤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建立实践监控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的体制与体系、实践项目、实践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实践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实践条件、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⑥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教师的提高、教师的结构以及教师的职责等方面。实践教学人员应通过坚持自学、在职继续教育、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和表达等能力。学院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人员的协同配合,学院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上下一心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饶汕贤,赖元峰,张少雄.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4),2003,(4):25-29.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工艺、产品的智能成分少和技术含量低,高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无疑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也需要实践。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实践课教材不足、不配套,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色”。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在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着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
二是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数量不足,达不到实习教学的目的。职业学校本来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应占很大比重,但因试验、实习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导致一些学校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师资不足,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师比例失调,理论课教师远远多于实习课教师,而实习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又因为种种原因大多没有相应的高级操作技能证书或技师技术等级证书。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要尽快改变职业学校的困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人才促发展,以特色求超越。
首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在教材和课程安排上体现出来。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经验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教育代替不了技术教育。理论学习仅仅是技术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术必须在实训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实践才能掌握。职业学校教材的编写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兼蓄、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编写原则。教材内容应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彻底改变职业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注重技能训练的倾向。
在技术教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的应是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应当服务于实训课程。在解决好理论教学“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应注意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
在课程排列顺序上,也应当把实训课程置于理论课程之前,以实训任务为核心来吸纳相关的理论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往往并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理论学习对全面的实训的重要意义,从而缺乏学习兴趣;而在实训中,当发现理论缺乏时,又没有了学习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与设备维护,营造与实践相结合的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要以操作性实验、实训为主,同时要兼有验证性、仿真和模拟各个实践环节。实验、实训设备应该是当前社会中该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在设备的数量上也要达到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相一致的适应水平。为了不影响实践性教学,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使实验、实训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实验、实训设备维护人员。
再次,提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教学能力。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实习教师除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外,更重要的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是否扎实、实践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应全面提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应有计划地派实习指导教师到公司或企业进行合作式的锻炼,使实习指导教师增加了解自己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情况;同时吸取新的技法技能,积极主动地掌握和储备必备的专业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纵观我们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大部分既有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爱岗,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但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往的经验已显陈旧,需要每一个实习教师不断的去学习。而现在执教的实习教师往往因为教学任务太重没有进修实践的时间,倘若一位教师经常是周课时近二十节,整日忙于备课、上课,怎么能做到“一定要有国际性的视野”,“不能把过时的操作技术教给学生”。倘若自己都不能掌握新技术、新规范,又怎么指导学生去实践呢?更不能严格要求学生如何去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不能保证,实践性教学也只能流于形式,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1.不断更新理念
笔者所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组织广大教师有针对性地研读相关高职教育文件和理论,听取专家报告,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增强实践教学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的制度保证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的各个模块,增设职业能力课、综合实践课等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50%以上。针对各专业核心课程,均编写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审核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
(3)探索运用新模式、新方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使技能实训在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训练、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等环节中顺利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进一步规范顶岗实习工作。制订《学生提前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方案》;整合原有表格,制作《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和《教师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记录本》;改革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鉴定、学生顶岗实习记录和学生实习报告三部分组成;积极推进成建制顶岗实习工作,目前已有投资与理财、应用电子、服装设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成建制赴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学生顶岗实习计划。
(5)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投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笔者所在学院已初步建成符合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综合实训、课程实训需要的15个校内实践基地,改善了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6)积极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专业建设长效机制。学院各专业结合实际,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同时,聘请了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共225人,担任实习指导老师;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7)创新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改变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强调形成性(过程)考核,考核的重点由知识向能力转变。
(8)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确定了实践教学检查工作制度,强化“计划管理、检查监督、总结评价”三个环节。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
1.校内实践教学管理
(1)实行三级负责制。教务处、评估督导办协助主管院长对全院的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和教学督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各系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与管理。
(2)校内实践基地管理采用分块管理模式,实训(验)室按系部设置,各系负责本系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接受教务处的监督和指导。
(3)制订了《校内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按要求完成了规章制度的上墙工作。同时,印制了《实训室使用记录》《实训室卫生检查记录》等11个规范实验实训室日常管理的表格文件。
(4)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明确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建立科学严格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可控。
2.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1)在学院统一领导和指导下,由各系与企业相关部门共管,学院教务处统一协调。
(2)明确校外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纳入学院整体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并不断完善。
(3)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各专业派出实习指导老师,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实习,全面了解实习情况;建立院领导、教务处、各系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定期走访实习学生和企业的制度,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教学质量。
我校是从以培养学生生产技能为主的中等专业教育(历经6年),发展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等专科教育(历经20年),再发展到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为主的高等本科教育(历经30年)。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决定了学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我们学校以水产和海洋等工程类专业为主的教学型学校,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面向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近些年来,我们按教育部要求,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上,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深刻领会实践教学重要地位,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首先,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各种练习和操作,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再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进行讨论,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会学到并逐步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生不是静听、静观,而是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了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层次基层化的形势,这就更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实际动手参与生产,学会掌握一些典型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要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和设计,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科学试验能力、观察与调查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第四,实践教学架起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实习和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与社会交流的实践活动中,会遇到经济、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多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的良好过渡,是理论课教学无法完成的。
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要把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充分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学校已取得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学校对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1)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都应由实验、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部分组成,各专业可按其具体培养目标,对上述组成部分的要求和时间分配上有所不同;(2)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要贯穿到课内、集中实践教学周、课外和假期,整个四年全部时间内不断线。在空间分布上要延伸到实验室、实现基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部空间中;(3)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要求分别为:农学、工学和理学类专业在28%~35%(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5%~20%),管理学类专业在23%~30%(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0%~15%),人文学和社会学类专业在18%~25%。
实验课:安排在课内(课表中),在实验室中完成。
实习与实训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安排在各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周(教学校历中),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机房)中进行。
文化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也有的假期进行,在大学生创新基地进行,也有的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内进行。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人文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类专业在集中实践教学周内也安排有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等实践教学,有的社会服务等实践在课外随时进行,活动空间是整个社会。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活动空间分布于实验室、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至用人单位等整个社会。
二、逐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学校近些年来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立项、重点课程建设等工作中,都把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在2001年立项进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39个项目中,包括实践教学改革的项目有23项,占总项目数的61%,其中完全是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有12项,占总项目数的31%。从1997年开始学校先后确立30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有23门,占77%。
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其成果也必然会固化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决定了各自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而学校的总体定位和服务面向,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共性。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认识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和研究创新性实践构成。
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技能,提高基本素质。通过认识实践,知道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同时要了解社会,为后续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这个层面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军事训练、认识实习、工程训练、初步社会调查和一些科技文化活动等。
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综合应用技能的职业技能,增加对生产工序、产品质量、安全操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这个层面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训练、专业调查、市场调查和社会服务等。
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了解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也是通向产业、接触社会的桥梁。这个层面主要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教师科研、自主立项科研和创新活动等。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的要求,在不同层面上,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水产养殖学专业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教学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29280611)],针对改革前各门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简单、分散,缺少综合应用等问题,将分散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水化学”等4门化学类课程中的实验,优化整合为“化学实验”,成为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又把“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研究动物体内变化机理的实验整合优化为“动物技能学实验”,构成了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教学实习是把“水化学”、“水产饵料学”、“动物学”、“鱼类学”和“贝类学”等5门课程的单门课程传统教学实习模式,以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为实习内容和结合点,通过密切协作的方式,改革并创建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教学实习的新体系。生产实习是按鱼类学、虾蟹类、贝类等三个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内容,要求学生跟班参加典型生产环节劳动,有目的收集有关数据,定期召开生产效果分析研讨会,根据生产和教学需要,开展小型科学实验,构建起综合应用性层面上实习与实训实践教学新体系。毕业论文是在综合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实验和参加教师的一部分科研项目研究后,初步具备了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后,学生可在水产经济动植物、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水环境和遗传育种学等方面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在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单位设立的课题,申报科研课题先期工作等项目中进行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构成了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能得以保障,科学建立起一套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按标准严格实施和检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中,理论课质量标易制定和实现,正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总会说到某老师课(理论课)讲得好,很少有学生会提出某老师实验(实习)指导得好。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难度更大。
我们根据制定质量标准的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制定出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并努力贯彻执行。
二、综合实践课的适宜性实践主题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学生评价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4--181.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应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为了充分利用教材,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师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教师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转变传统的授课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
1.通过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积极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在学习“性别决定”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咱们每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为什么有的发育为男性,有的却发育为女性呢?这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2.巧用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即使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3.适度地宏观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我们应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偏离
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找到多种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声、色俱全的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大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这比讲上一百遍“大自然如何丰富多彩”来得真实、印象深刻。而且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了,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植物的生根发芽过程,展示生物的生理过程,模拟解剖动物、人体……从而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前提。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各次的考试成绩,同时,分层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作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一般分为三层比较适宜。即第一层是优生,第二层是中等学生,第三层是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数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比较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数。
二、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科学地制定初中数学教学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其要求是:1、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2、学困生层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3、中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4、优生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对于因式分解知识来说,对学困生要求中我用四种基本方法,对优生则可以补充换元法,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等方法。又如:在学习求根公式时,学困生层的教学目标是使其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求根公式。优生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则是使其能正确地推导求根公式,能熟练应用求根公式。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层设疑,分层提问,分层解答。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教师统一授课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
四、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的分层
二、实践教学的定义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实践教学定义的界定也逐渐趋于具体化。
《教育大辞典》指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
鲁保富(2000)对实践教学也做了简单概括,他认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杨凤林(2007)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实践环境和内容,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是学生熟知各项知识,以形成一定的实践技能。
王平安(2008)则认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
蔡则祥、刘海燕(2009)则认为,实践教学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必须具备实践活动诸要素。其本质是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知识场景之中,促使其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是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能力为目标,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知识场景中,学生以某种直观物化操作方式的为主要学习手段,完成某种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的学习活动。
史若延(2011)则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
综合上述学者对实践教学定义的概述,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已经从最初的基础理论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到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不同层次领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王平安等学者为主的观点,即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包括有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可用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学术型”人才向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育部也有过类似的规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教育部针对全国1000所本科院校、1000万全日制本科学生,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给予很大的重视。颁布的文件,所涉及到的领域,横向和纵向的范围,比较广泛。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各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予以一定的重视以及达到一定的有效性,
四、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蔡钊利(2001)提出了,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状况,要通过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
胡守强,张朗山,张献龙,曹凑贵(2002)提出,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邓艳葵(2003)认为,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高等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就业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教学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2010)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提到了实践教学的几个意义,分别是:可以使大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与行业,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学生从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了宝贵的感性认识和专业经验,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课题组比较赞同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分别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从学生个体到教师的主导,都做出了明确的分析,主要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非常看重大学生实践经验和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各个高校都把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更新实践教学设施和培训指导老师队伍,并以实践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各学者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且都涉及到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思想是实践教学实现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五、实践教学的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王国娟《谈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出:实验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直接知识,进行科学实验能力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其目的,不仅使学生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实验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及作风。
李振斌在《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中提出通过对实验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制定“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应该“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应该按照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吴金星,魏新利,王保东(2006)则认为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氛围,一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环节,如军训、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等。
刘臻(2009)从高校实践教学角度解析了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即立足解决“培养什么、靠什么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抓住内容、条件、模式、质量监控等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建立起“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优化为主线,以实践实习基地为平台,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教学质量控制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发现前人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分歧,均提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该注重的问题,就实践教学而言,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教学内容上,前人没有脱离理论教学对其进行讨论,而是以理论结合实践作为教学基础,以培养社会基层岗位,适应经济社会为目的进行教学环节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大多学者均提出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学生的全面素质等要素进行了总结。在实验教学中,应突破原有的试验模式,从“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对设计和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参与到具体的实验环节中,通过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岗位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得以锻炼。
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也在其中提出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住处。
六、实践教学目前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不同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周竞学,杨雨生,倪世琦(2000)提到,在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容易通过等,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忽视了学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蔡则祥、刘海燕(2007)则指出了校领导对于实践教学的顾虑,即学校的领导对实践教学改革重要性认识不够,心存顾虑,没能采取有力的举措予以推进。
毛新(2010)也指出了实践教学存在的两个问题:1.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不足,实践教学制度未能落到实处,实践教学存在严重的虚化现象,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校在培养学以致用人才方面的作用,限制了教育的科学发展。2.由于学校在考核、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教学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顾晓波,许玉的文章《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许多高校在相关文件及工作计划上已经提出要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2007)认为,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稳定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基地单位在学生学习中发现人才,可以对其提前培训。
张岚(2011)认为校外实践基地相对不足,以至于师生去现场、去基层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们实践经验的获得。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和途径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亟待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途径。
(三)实践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王红信在《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中提到历史教育专业是高校师范教育类的传统学科,长期以来,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做笔记,读书,思考,记忆,回忆再现,以便应付期末考试,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
孙竹梅,王琦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说明了在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实验教学课程多以各理论课程为主线设置,内容重复多,教学效率低,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导致实验教学模式单调,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荣昶,赵向阳在《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中也明确的点出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式实验为主,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做实验。
综上所述,这些前人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在当今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环节的投资和重视度上不够,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致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所学的知识不会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在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和课程内容在本质上与传统教育相类似,没有办学特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教学效果。这种“标准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求学的兴趣,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过多依附理论教学
一、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考核现状
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课程案例教学、单项模拟实习、阶段模拟实习、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假期校外实习、毕业校外实习。笔者从各种会计实践教学形式的考核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考核的单一性。一是考核对象单一,会计实践教学考核的对象往往是参与实践的学生,至于其他参与者比如指导教师、后勤教辅人员等的考核则很少,虽然各高校也有评教等检查教学质量的措施,但多流于形式;二是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考核,多以实践最终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由于并无详细记录,仅能依靠指导教师的主观判断,所以一般所占比重不大,对于指导教师及后勤教辅人员的考核,则没有将之纳入会计实践教学整体来考虑,往往是考核工作量而已。
(二)考核的滞后性。会计实践教学是个连续的过程,涉及的部门及人员较多,因此多以事后即实践教学结束后回收的实践报告为考核依据。会计实践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考核的滞后,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指导教师及后勤教辅人员的事后考核,也不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偏离实践计划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有66.03%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弱,不能很快满足会计岗位的需求。据分析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各个环节的不规范。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全局性的会计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将会有效规范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建立全局性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
建立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全局性考核体系,应该遵循“全局性”原则。全局性考核指的是将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将实践教学涉及所有人员作为考核对象,对各次会计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连续而及时的考核,并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规范会计实践教学。依照这个原则,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全局性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是:
(一)专业教学计划的考核
专业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总的结构,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制定会计类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着重考核教学计划是否包含科学合理并与市场相结合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考虑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及其可行性、各形式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具体实践教学形式时间安排合理性、培养学生能力的市场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考核,如果发现教学计划中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脱离了实际,应及时反馈并由制定者进行修订。
(二)具体实践教学形式的考核
1.课程案例教学的考核。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达到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往往以已知程度为准,所以多以提问、测验和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由于案例教学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大于对知识的输灌,因此,应改变以卷面成绩为主要甚至惟一标准的考核方式,改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标准,以实际表现能力为主,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加真实有效。在对教师的考核中,也应该改变过去以学生的期末卷面成绩的优良率、及格率等指标,作为评判教学质量主要依据的做法,改以学生综合成绩、学生评教结论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模拟实习的考核。会计模拟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之后,进一步掌握会计技能和方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单项模拟实习、阶段模拟实习、毕业综合模拟实习等形式,一般按会计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作为一项校内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参与人员多、利用资源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在考核中,应对模拟实习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进行分阶段连续性的考核。
(1)准备阶段的考核。为使模拟实习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开始规范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一个会计理论知识扎实和会计实践经验丰富的模拟实习指导小组,是模拟实习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可以通过考核教师的科研论文方向和数量质量、教授何种课程、参加过何种实践及时间等指标,选派高质量的模拟实习指导小组。其次,会计模拟实习计划,作为具体某次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性程序文件,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对模拟实习计划应该着重考核该计划是否考虑了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学校学期时间安排、实践用资源等因素,特别是资源配备的时间要求、实践时间地点安排、实践进程控制表等指标是否具有可行性。最后,会计实践教学资源配备为模拟实习的规范、合理、有序提供了物质保证,因此,需要考核资源配备的时间是否按计划执行、配备资源是否与计划要求一致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