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质量标准化管理交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0引言
在冶金行业安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之后,冶金企业目前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是质量保证问题和标准化管理问题。目前来说,冶金企业中最具效力的管理手段是现场管理方式,中国众多比较大的冶金企业都致力于通过现场管理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并在工厂运作中应用了标准化管理手段,也都去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1冶金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标准化管理,就是将企业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套体系,企业内全部的生产运作都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来运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更加规范的发展,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所谓标准化,指的是一个企业按照规章流程标准处理事务的程度,经过培训和指导的员工标准化程度自然很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软实力。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管理水平,标准化程度越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越高。而中国冶金企业朝着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2冶金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条件
第一,传统的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而现代化、标准化的企业管理认为部门员工应该做到各司其职,每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现场管理是指每个人都自己的管辖范围必须负责到底,也是一种综合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目前被大多数企业认可和接受,改善了以往“低标准、差质量”的旧管理问题。
第二,冶金企业内的技术人员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专业性与企业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不论是企业基层建设,还是员工的素质水平,都与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有密切关系。冶金企业内的生产车间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也是企业基层建设的根本,但是基层建设管理层思想觉悟不高,对员工的管理意识薄弱,并且缺乏专业素养,这直接导致了管理上的缺失,从而无法保障企业质量,也就无从达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因此,车间的领导班子应该加强专业素养的学习,学会如何保养和维护设备,并需要加强与车间技术人员的沟通,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
第三,冶金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完善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基础,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制度建设相对薄弱,无法适应新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这一方面需要企业的领导层加以重视,不断的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唯有制度加以完善,才能使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做到位。
3冶金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工艺技术操作标准化。冶金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冶金企业做核心的竞争力,决定其工艺水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设备的先进程度,除此之外,标准化管理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冶金企业的工艺水平。试想,同样的技术水平和冶金设备,A工厂的技术人员完全按照标准化管理流程设施生产,而B工厂则未完全按照流程生产,这样一来,即使冶金水平相当,也无法生产出同样质量的产品。因此冶金企业应当在工艺技术方面完善流程,实施标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生产上保证冶金产品的质量,从而使企业稳定的发展,实现高效生产,创造经济效益。
(2)设备管理标准化。前文提到冶金水平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人员水平和设备水平,因此设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冶金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设备保养和维修的力度。首先,冶金企业的设备必须现金,现金的设备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保证质量;其次,要加大对高耗材设备的维护力度,应当按照专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维护制度,定期的保养和维修才能使设备得到更好地维护,从而更好的运作,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企业的形象。一旦设备出现小故障和小瑕疵,也应该有完善的应急预案,才不会使企业在问题真正来临之时惊慌失措,这些都是设备管理标准化体系中所应该具备的。
(3)企业管理标准化。高效的管理是企业的灵魂,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接地气的灵魂。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四个要素是质量、环境、职业和健康,只有把这四个要素完美的融合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中,才能够更好的实施生产活动。这些因素的融合和管理需要大量的文件制度来制约,所有要素按部就班的运行才是管理高效性的体现。因此,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也是我国冶金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并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管理说到底是企业的软实力,而软实力在精神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4)安全管理标准化。引言中提到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保证企业员工的生产安全和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这个企业是非常失败的,而且是违法的。因此在安全管理标准化方面,必须严格制定《安全标准化条例》,这个条例可谓是企业的红线,一旦违反,会有严重的后果发生。因此企业在安全教育方面一定要到位,使安全生产观念深入人生,才能有效确保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11-02
质量标准化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简称,它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企业安全评价,它是时展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自我约束和完善的重要发展机制。
1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定义中的各部分不可私下分割。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和灵魂,标准化建设是将质量和安全建设融入到产品生产和企业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其中的核心和关键部分。也就是说,企业生产中要注重“质量”和“标准化”概念的落实,将质量融于安全生产领域,反过来用安全生产为质量提供保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和谐生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是:安全生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增长带来了障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时展对企业生产的深度要求,也是稳定企业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
2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1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是经济效益
质量标准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需求,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将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都囊裹进去,为企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企业各部门、各岗位,要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将总体质量标准化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层层落实,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全方位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质量,实现企业生产稳步提高。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不但要切实保证广大职工的生产和生命安全,还要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高效,树立企业良好生产的根本途径,夯实企业生产基础,有效预防企业生产事故,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很多生产高风险、高难度企业,如煤炭生产、石油生产企业等,都将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搞好安全质量生产的重要途径,确立了向安全要效益的工作思想,大力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2.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长效机制
国家新时期发展规划指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因此,质量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企业在社会生产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关注生产和生命安全,狠抓质量管理工作,强化企业主体的安全认识,推动企业沿着安全建设的道路发展。
加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有利于企业结构完善和调整。从加入WTO开始,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建立了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管理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作方面不断创新,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手法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监管制度,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此,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标准,通过完善的制度监管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主题意识,切实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了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这对其他行业来说,同样值得参考。
2.3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互动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以标准化水平为依据,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此,很多企业都将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当作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和武器。
在现实实践中,针对我国三大产业分布不协调、发挥水平不齐的现状,加大现行标准体系的改造重组工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党和政府应加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力度,制定完善的行业发展标准,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对全球经融危机的应对能力,通过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意识。
以河南煤炭行业的发展为例,河南煤炭行业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模块,建立了相应的考评项目体系,在强化企业内部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加强了企业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监督。此外,很多通讯企业还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使企业发展细化、条理化,从而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2.4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质量标准化建设将质量和标准两个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发展内涵。企业质量标志体系建设必须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效进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按照安全质量生产标准严格规范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设备设施的安全生产环境,对重点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控和特殊防范。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利用质量标准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分线负责和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导向,全员参与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河南神马集团向来注重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针对企业生产固有的安全特性,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规范了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而为企业和谐环境的构建、企业品牌推广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细胞
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基础单元。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强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
深化改革促使企业要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此,企业要结合企业建设的特点,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围绕工作内容指标和工作标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和生产准则,认真做好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落实工作。其次,企业要积极做好班组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工作,认真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企业建设新途径,有效开展交流和总结,为企业建设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要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深入贯彻企业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一支文明高效的员工队伍。
3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3.1企业领导阶层要对质量标准化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模式,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适合企业发展,都要由领导阶层全权衡量,因此,人们都说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企业领导阶层要在对社会和企业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强化领导作用,并做好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的良好结合,在坚决执行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规定的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和“治本”作用。
企业是产品质量的最终决定者,但是企业的管理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消费者和市场才是企业命运的最终决定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明确企业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通过咨询和计划实施,让质量管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
企业的社会性质不尽相同,生产规模和企业资质也各不相同,因此,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没有捷径和经验可以照抄。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要生搬硬套,更不要生硬模仿和照抄。有的企业为了加快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速度,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法,结果管理质量不仅没上去,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3.3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涉及了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做好质量教育、计量、质量信息管理等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
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首先要完善企业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好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其次,要做好企业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通过质量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和工作技能。总之,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本质要求。
企业质量管理设计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离不开每个员工的大力参与。企业领导阶层要重视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手段,通过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ISO国际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无缺陷管理,注重过程控制与持续质量改善。规范手术器械、消毒、敷料准备以及灭菌,产生一套具有标准操作规范与高效率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1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
为了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适应工作需要,把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流程,需要对岗位技术含量与护理人员的体力、业务技能以及教育水平进行评估,按照实际工作量,确保岗位配置的合理性,吸收高学历与年龄的护理人员,老中青护士的比例应为1:2:3,保证护理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定期轮换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加强手术器械使用与保养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掌握手术室的全部工作流程,完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
手术开始之前,器械护理人员以及巡回护理人员要清点回执单上的器械名称以及数量,清点无误后在使用者的位置上进行签字,如果出现器械数量与器械种类不一致的情况,就要在30min中和手术室器械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查明原因并解决。使用手术器械后,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要再次进行手术器械清点,确认无误后把器械清点回执单放到器械筐中,把手术器械放到指定区域,安排专人把手术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在器械清点回执单上表明感染手术,使用包布将手术器械进行包裹,并在包布外表明感染的类型。
手术器械要在清洗机中接受酶洗、漂洗以及上油与烘干,清洗后将手术器械送至清洁区,清洁区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按照手术器械的名称放进清点回执单,表明整理人员的姓名,然后对手术器械进行打包与灭菌。
手术器械灭菌后根据器械标签将器械放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分类和储藏,手术之前手术间护理人员要利用电话通知消毒供应中心,通过清洁区的直通电梯将手术器械送回手术间。
2管理对策
把手术器械纳进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后,手术室护士非护理性的操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减少,提高了手术器械消毒的专业化以及程序化。同时可以确保手术室的护士有更多精力与时间提高自身的专科业务质量与技术。增强围术期病人护理与健康鉴于,不但可以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能有效的推动手术室全面护理工作。发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的作用,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拓宽消毒供应中心服务的范围,增强专业工作内容的全面性,进一步提高消毒供应学科的发展。
环节管理是提高无菌物品质量的重要条件,增强环节管理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按照手术的具体要求,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器械分类与操作,提高手术器械与物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符合标准,降低物品交换的次数,提升工作的效率。
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便于手术器械集中管理,可以减少手术器械清洗设备的投资,能够节省成本,同时还能增加手术间,实施更多的手术。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还能促进消毒供应中心消毒、清洗设备的充分利用,增强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效果,发挥消毒供应中心的特点与作用。
消毒供应中心比较独立,除了增强器械的学习之外,还要对中心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心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中心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熟悉掌握手术室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流程,便于配合与支持,进一步推动消毒供应中心的快速发展。
3结论
标准的可衡量性与控制对象量化的指标为质量控制,为了细化工作流程,对器械交接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清洗与灭菌缓解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在手术室的污染区、消毒中心的污染区、无菌区和清洁区构建交接登记制度、清洗质量标准、灭菌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增强工作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要提高工作衔接的畅通性,连通与融合手术室器械与消毒中心的衔接,减少手术室护理人员非护理的操作时间,增强手术间使用的频率,对器械的灭菌与清洗实施集中管理,降低分散处理造成的污染与伤害。
参考文献:
[1]钱黎明,王雪晖,钱健. 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9,05(01):465-466.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C93
标准可以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煤矿,引领煤炭行业发展,集团公司提出十大运营工程,其中标准化体系工程在世界一流煤矿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指标引领向标准引领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神新能源公司始终把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质量标准化落地,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促进质量标准化精品矿井建设,实现零伤害的目标。
1、神新公司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
神新公司在实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保障,以工作标准为基础的公司标准化体系,围绕煤炭企业正常、有序、高效运作。编制适合公司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并组织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1.1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其他标准都要围绕技术标准进行,并为技术标准服务。公司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并积极借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了采掘、矿压、机电和一通三防技术标准,包括《急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超前预爆工艺标准汇编及相关规定》、《矿井采区设计及工作面开采设计规范》、《神新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方案》、《矿压防治技术管理规范》、《神新公司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规定》、《神新公司矿压监测预警系统管理实施细则》、《一通三防实施细则》、《煤矿作业规程编制规范化实施细则》、《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煤矿井下供电的三大保护实施细则》、《煤矿机电设备检修、项修工艺》、《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等文件,明确了各专业技术规范。
1.2 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是对有关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做的规定并涉及各个管理方面。为确保技术标准落地公司相继出台了《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汇编》、《井巷施工管理办法》、《规范生产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矿压防治管理办法》、《地质、测量技术管理制度汇编》、《煤炭煤质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实施细则》、《矿压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本安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随时召集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包含了公司总工程师、各部门及各矿技术管理人员等)召开技术研究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为矿井实施技术标准提供了技术保障。
1.3 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是对各部门、单位的各类人员的基本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所作的规定,包括职责权利、工作程序、办事细则、考核标准和相互关系准则等。结合矿井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公司对从事井下采煤、掘进、通风的83个岗位工的作业标准进行了编写,完成了《煤矿井下岗位作业工艺标准汇编》,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机电设备管理的精细化,规范检修操作工艺公司编写组织人员编写了《煤矿机电设备标准工艺汇编》,共分三个分册总计443项工艺,要求职工学习、掌握、运用标准,并在煤矿生产中反复坚持按标准作业,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操作行为,达到安全、高效、有序生产。2013年神华集团编制完成了涵盖煤矿全部岗位的1668个“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神新公司认真组织学习并实施“流程”,查缺补漏、丰富完善,规范职工工作过程,提高作业标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2、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标准化体系认识不足,没有深刻理解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中的关系,没有将标准化工作融入正常的工作流程中。
2.2 公司制定的技术、管理和作业标准达不到建设世界一流矿井的标准,达不到高标准的要求,与集团公司提出的“五高”建设方针和“四化”生产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公司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后没有做到全覆盖,现场执行时与标准有误差,存在执行标准不严或标准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2.3 现有的装备、工艺、管理和队伍距离建设世界一流矿井还有一定的差距。神新公司规模化生产后,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的应用推广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能同步,各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还需完善。公司各岗位作业工艺标准还只是局限于煤矿采掘、机电和通风工种没有覆盖地面及井下所有工种,岗位作业标准存在漏项。
3、标准化体系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3.1 解放思想,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工作思路
要建设世界一流煤矿,就要有标准化基础支撑,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促进煤炭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提高科学化水平。新时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要求领导必须改变观念、开阔思路、不断创新,对标世界一流找差距、解放思想,用先进理念、一流装备、一流控制流程、一流团队,两年时间内,打造一个集团公司井工矿用人最少的标杆,集团公司露天矿效率最高的标杆,力争新建井工矿超神东,露天矿超准能,打造世界一流煤矿。
3.2 对标一流煤矿找差距
引入对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与神东井工煤矿和准格尔露天煤矿为对标的对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企业之间、各煤矿之间、区队之间和班组之间的多级对标格局,以追赶神东、准能所能达到的最优标准为关键,强化生产管理的过程性对标,循序渐进的推行结果性对标,分析差距,衡量自身与神东、准能矿的不足,持续提高改进。
3.3 完善公司技术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技术管理责任,树立“认识有多高,工作标准就有多高”的思想观念,技术管理标准要高于行业标准、严于安全规程,并根据现场安全生产条件的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技术管理决策机制,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交流座谈等,发挥公司技术委员会职能和作用,为公司搭建安全技术管理交流平台,大力支持和推动安全生产评价、安全技术服务等规范发展,促进公司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4 建立全覆盖的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提升标准落地
依据集团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完善涵盖煤矿全部岗位的工作标准,做到公司每个岗位都有标准作业流程,大力推行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化,让所有员工学习、掌握、运用标准,实现“应知、应会、应用”三跨越,并在作业中反复坚持磨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作业动作,建立《流程》学习-应用-改进-反馈-修订补充的长效、循环机制,促进“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流程梳理为基础,开展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做好流程中的过程管控,通过建立流程与标准、岗位的关联关系,促进标准落地。
3.5 提高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建设
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基础工作,要求企业的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意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仅靠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公司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培训工作,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标准作业流程的宣贯,组织实施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提高全体员工标准化意识水平,使标准化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管理队伍,保障标准化工作的有效运行。
3.6 提升标准化层次,建设一流煤炭能源企业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神新公司各矿采、掘机械化程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改造和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突破传统、创新设计,通过优化开拓布置,简化生产系统;实施主运输系统自动化,实现集中控制;采用装备大功率、重型化、高可靠性的先进装备,使资源和装备实现最佳结合;推广使用设备点检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转状态,及时进行检修维护,杜绝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使用工业电视监视系统,覆盖主要生产场所,实现主要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实施井下数据上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等系统,保证了安全高效生产。
3.7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创建一流煤炭能源企业
通过对乌东煤矿千万吨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研究,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从深层次启动本质安全开采的研究,系统研究急斜煤层开采中灾害发生的特殊机理,评价和研究急倾斜放顶煤开采系统与参数、开采装备与工艺、灾害对策,优化急倾斜煤层开拓开采系统、通风系统、装备和工艺,建立整套灾害防治技术体系,以实现本质上安全开采。最终制定一整套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标准,使之成为煤炭行业技术标准。
此次标准化服务培训,是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及国内银行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促使员工在服务流程、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银行在拓展客户资源、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的同时,创新与提升管理能力。
此次培训虽然只有*天,但培训的内容却很丰富,授课的老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服务管理理论和案例的深度剖析,从服务理念、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服务技巧、服务危机处理、服务流程标准化管理多个维度使各级管理人员在服务的系统性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由点到面的系统管理工作思路。培训过程中***行长等高层全程参与,体现了领导对些次培训活动的重视,培训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收获
本次培训时间紧凑,内容新颖,条理清楚,既有理论指导,又有经验之谈。整个的培训使人受益匪浅。
首先,理解了工作职责。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理解;形成了更深的营销和服务的知识框架;增强了营销服务的理念和意识,学习到了更多的客户服务技巧,明确了职业目标,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其次,增加是团队精神。培训的时候,我们广大学员共同学习和生活,通过与大家的接触和开展集体活动,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我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自充分地发挥自己,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才能做的最好。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这样,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就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效果,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使工作做的更出色,完成得更优秀,才能“建设一流的团队,创造一流的效益”。
第三,增强了客户服务意识。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服务,要以客户的标准为标准,并要有超越客户的期望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急用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让客户得到超越期望的更加满意的答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特别还要注重细节,学会使用沟通的技巧,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决定成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客户随时可以离开我们,而选择其他人。
服务是制胜的关键,客户服务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和产品本身都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银行产品在价格和性能上的差异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要想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打响自己的品牌,获得客户的青睐,新颖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是我们致胜的法宝,客户服务的差异性形成了产品的差异性,所以客户服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用卓越的服务来赢取客户。
“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在培训中我们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而在工作中,往往也存在着某些或多或少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东西,我们都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抱着更大的热情的去面对挑战。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工作压力时,应该将每次的困难当作一种考验,当作是再次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机遇。在每次对新的考验机会的期待中,使自身的价值得以提高,也就将压力转变成前进的动力。
三、意见和建议
做好服务将成为最终赢得市场和利润的基本保障,营销和服务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艺术,更多的意识及技巧需要我们到工作中不断地去总结,去实践。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特作如下建议:
1、更新培训观念
标准化培训,应该以剖析行业标杆企业的最新管理模式、培训银行业客户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为目的;以案例分析与共享,同行业的经验交流与借鉴为主要手段,重点开展以实战经验为主,同时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操作技巧。以期达到能够了解行业标杆企业先进的服务流程管理模式、有效分析如何结合本行特点,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管理平台、掌握如何通过管理工具提升本行服务管理能力。
2、改进培训方法
在培训方式上,应该以培训为主,研讨为辅,重点通过理论学习使党员掌握银行业先进的服务流程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方法;通过党员交流使党员了解优秀企业在服务流程管理的经验;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同行业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此外,在培训形式上,应该以集中脱岗培训为主,这次培训,学员白天工作,晚上培训,特别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3、优化培训内容
1 概况
我国是合成革生产大国,合成革制品涉及各个行业众多产品,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世界人造革合成革产业中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合成革市场年增产幅度达17%~29%,下游行业需求增速在15%左右,其中鞋革、家具与汽车内饰革市场将是主要竞争领域,也是促进整个合成革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2 标准化对合成革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1 有利于提升合成革产业竞争力
我国合成革产品要进入欧美市场,样品必须接受国外机构的产品质量检测,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大肆宣扬我国生产的合成革产品毒性超标,限制我国合成革产品进入高档合成革市场,这间接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合成革产业发展的被动化格局归根结底是缺乏核心技术造成的,而标准是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实施标准化有利于提升合成革企业的科技水平,有利于提高合成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2 有利于增强合成革企业的国际贸易与合作能力
标准化是合成革企业加强国际贸易与合作的有效工具,是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标准是贸易双方交付和验收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贸易谈判的技术基础。(2)标准化能消除发达国家通过提高技术标准设置的贸易壁垒,使贸易双方在产品质量或服务上达成共识,有效避免国际纠纷。
3 合成革产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合成革标准体系。目前,合成革产业已经具备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全部标准级别覆盖,整体而言标准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整个产品链的标准体系结构和关键部件的标准都需要进一步充实。
(2)已有标准体系,但执行力度有限。像目前广泛生产的油性合成革产品已有清洁生产国家标准,但仅为推荐性标准,影响力和执行力都很有限。
(3)产业标准落后。我国目前现行有效的合成革产业标准可发现,合成革产业平均标龄较长,一些标准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标准制修订的速度远落后于合成革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出现产业中某些领域存在标准不适用或者根本无标可依的情况,急需加强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环保产品因缺乏认证影响竞争力。目前,我们合成革产品的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但缺乏相应的环保产品认证,只能同质化竞争。这需要通过国家级环保产品认证才能解决。
(5)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加大生存危机。现在的合成革基本上采用溶剂型树脂生产,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以日本,意大利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制定许多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限制我国合成革产品进入高档合成革市场。
4 合成革产业标准化对策
(1)完善合成革产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针对目前合成革产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的局面,建议企业、科研机构集中精力制修订当前缺失的、可执行性不高的、严重滞后的标准。对于目前标准的缺口,一是研究和跟踪国际相关标准,加快转化IEC国际标准,同时,加快BIPV等国际上仍然空白但市场前景广大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只有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的实用性,保证标准体系的配套性和系统性以及技术指标的先进性,才能逐步打开中国合成革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争取在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合成革分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依法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建立的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机构。由生产、科研、教学、检验、用户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标准、审定标准。
(3)建立一个集检验检测、管理认证、标准研制、技术咨询和有效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从原材入厂、过程控制到出厂检验进行把关,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合成革产业快速升级。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助推合成革产业提能强质。一是质量检测。为企业产品检测提供一站式服务,出具全国通行认可的检测报告,同时每年定期为合成革企业提供质量抽检业务,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进行帮助、整改,同时为政府提高决策依据。二是标准化和国际认证。帮助企业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国际各项认证,并组织企业制定合成革产业标准。三是联合培养合成革产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复合型人才。通过人员互访、人才交流、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合成革产业质量标准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合成革产业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产品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复合型人才。
(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产业标准话语权针对我国合成革产业国际标准化参与程度不高的现状,建议企业积极跟踪本领域国际标准发展动态,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应通过承担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等方式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直接参加国际标准起草工作,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引导国际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需要制定的国际标准、制修订中的国际标准以及实施中的国际标准,及时提出意见和议案,反映企业的意见和国家的要求,争取将意见和要求纳入国际标准,以维护我国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增强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合成革产业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合成革产业标准化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合成革产业标准化实施的过程中投入不够,不能够充分借鉴国际的合成革标准,以及未建立完善标准体系等都影响了合成革产业标准化的实施。所以,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合成革产业标准化的实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工程,发挥人才效益,努力打造一流机电队伍
随着科技的进步,煤矿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装备越来越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化。这就要求机电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跟上时展,然而面临我矿机电人员底子薄、素质差的现状,在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一是从培养人才入手,大力提高我矿机电部门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比如:同设备的生产厂家联系,邀请厂家技术人员来我矿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对员工面对面的讲解,使员工对设备的性能、构造原理及维修都有了相当细致的了解,并将各种相关资料印发到员工手中,定期召开机电人员学习交流会,通过各种手段,始终坚持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指导,逐渐的形成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的好局面。大大提高了机电作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二是通过吸收人才,提升机电队伍建设水平,尽可能多与大专院校联系,把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有志青年聘请到我矿来,为我矿服务。提高机电队伍业务技能水平。
二、立足安全规程,强化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
煤矿机电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线路多、覆盖广、机械设备多种多样,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加强质量标准化管理,从1月份以来,我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机电整改:
1、定期组织防爆大检查,发现失爆设备为零。加大了检查验收力度。实行设备挂牌运行、维护责任到人制度。进而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降低了设备的失爆率。
2、提高机电设备的本质安全,做好三大保护。
自公司接管以来,我矿更换电气设备电子综合保护器,所有运输皮带都完善了保护系统。规定任一设备都不得甩保护运行。按《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重新规定了接地标准,正确验测设备整定并逐一调整,对原有主斜井提升系统进行改造,从而做到设备的安全运行。
3、完成公司下达的机电设备“四检”制度,在我矿的全面落实,加强值班人员对设备的了解,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和维护,防止机电事故的发生。
4、每月在全矿范围内组织机电大会战隐患大排查,对班队不能解决的遗留问题上报矿委,进行大整治,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5、进行机电设备、线路整齐、整洁的改造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70-03
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这个表述,充分肯定社会助学在自考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自考助学的发展过程中,全日制自考助学作为一种新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迅速成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单位存在诸如“虚假招生”、“违规收费”、“教学组织混乱”等问题。因此,自考主管部门面临一个课题:自考助学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建设一所合格的自考助学院校;自考主管部门如何进行监管,以何种方式进行监管。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提出建设自考全日制助学单位管理标准化体系的思路,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日渐完善。
1 为什么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1.1 自考助学机构的现状
自考全日制助学在发挥自考开放灵活特点同时,克服单纯自学造成的知识体系不健全、实践机会少等问题,依托高校软硬件资源,以面对面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迅速抓住学习目标,提高考试通过成功率,较快取得自考文凭。尤其是开始自考实践考核试点以来,自考试点院校凭借“零起点注册”,“五年有效期”,“国考课+实践过程考核”这种“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全日制自考助学模式,迅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自考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自考考生中,在助学机构中就读的考生占绝大多数。而且,根据2009年教育部统计:“在所有参加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学员中,有863186名学员通过全日制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54%;有727332名学员通过业余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46%”[1]。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自考助学的质量,全日制助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自考事业的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自考全日制助学蓬勃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相应产生。诸如:办学机构指导思想不明确,以盈利为主,损害考生利益;在面向社会招生时恶性竞争,虚假宣传;部门办学条件不足院校临时租用宿舍,教师不固定,教师与全日制普高教育冲突;入学、注册、教学辅导环节违规收费;种种行为,不仅损害考生利益,也影响自考声誉,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招生管理不规范;学生管理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等[2]。
1.3 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面上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办学单位没有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分析产生的深层原因,就是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明确标准。
三个问题都指向一个症结—— 缺乏有效运行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包含明确的发展目标、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严密的监督审核机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助学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自律的界限,主管部门在监管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尺度,从而产生办学机构在低水平上进行恶性竞争的乱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4 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没有良好的发展。我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很多人提到规范化管理,但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定一个健全的标准体系。标准是衡量绩效的准则。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准则,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检查、评价、衡量我们的工作,还可以把它变为一个改进过程,达到加强工作、提高质量的目的。并且,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一套准则看成一个平台、工作目标,为各个机构发展定下明确的目标[3]。
一套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宏观上看,他可以促进主管部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明确的标准进行监督,有效地规范市场,指导机构发展,持续改进监管工作,为办学机构营造有序发展的环境;从微观来看,有助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自身的竞争里。使办学机构明白怎样实现办合格办学机构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作用。
一是推进市场的规范发展;二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三是促进不同机构间的比较和交流;四是有利于社会进行监督和优胜劣汰[4]。
2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包含以下三项工作:制定明确操作性强、可以量化评估体系;以标准的建设为自考助学机构确立发展的目标;建立完善评估运行机制。
2.1 依据的法规
作为自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考助学首先适应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符合“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特征,因此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管理范围内,而全日制自考助学的高等非学历办学性质,又适用于《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
2.2 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
明确自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自考助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人力资源强国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围绕如何促进助学机构和考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保障考生获得有益、有效的高等教育;规范引导自考助学机构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2)以评估管理促发展。
整个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管理标准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审核为动力,促进各办学机构按标准规定要求规范发展。而标准审核,就是通过年检、评估来实现。促使以管理标准为准绳,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建设有序、良性竞争的教育市场。
(3)系统性原则。
自考助学机构是一个综合体。包含的要素有:办学硬件—— 办学资质、教学设施,办学软件—— 管理队伍、师资力量,办学能力—— 教育科研、学生管理,服务质量—— 招生宣传、报考服务、考核通过率。任一要素出现短板,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办学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整体把握,从培养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市场环境角度,观察办学机构诸要素配备是否完整,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各要素内部协调是否顺畅,教育教学产品质量是否达标。据此形成完整的评估系统。
(4)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
对于自考助学机构的评价,为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易操作性,采用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的模式。在办学设施、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方面,采用量化评估为主,对于每个考核项目,设立标准分值,根据各个办学机构在该项目的横向比较,列出相应分值。各个项目分置的累加,估算出办学机构正的办学水平的排名。而对于以主观成分较大项目,如满意度调查等,采取等级评估的办法,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
(5)基于事实的评估方法。
为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在管理标准的设计上,应以事实材料为主。要求评估人员在核查时深入教学实践,检查教师授课情况,巡视学生宿舍状况,查看实验设备、图书馆藏实际保有量,翻阅教育教学记录,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避免评价工作浮于表面。
2.3 建立的标准化质量评估体系
(1)考核评估标准内容。①对全日制助学机构资质、信誉度、办学条件(设施、人员、制度)、具体办学部门(院、系、部)执行国家政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②对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质量及考试情况进行考核确认。由两方面的内容量化形成具体的分值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2)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设立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指标系统。一级指标体系由6大项构成,二级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体系所派生,共量化为20小项,每小项对应相应的细则。
一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资质、办学条件、招生及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助学服务管理、科研工作等项目。每个考评单项均对应具体的分值。
二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许可证、自考助学登记证、招生注册规范、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制度建设、收费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考点设置及考务管理、考籍及档案管理、教材征订、科研工作等。每一项均对应相应分值。
(3)日常监管或评估如发现以下问题之一且情节严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即视为不合格。
①招生、教学、管理不是同一主体,以联合或合作形式办学,转让办学权。
②未经审核同意擅自在校外设点办学;办学场地租赁期自最近招生当年起计算不满3年。
③招生宣传资料未按规定审核备案,或虽经审核备案却擅自改动。
④学生报考率、实考率、合格率其中任何一项低于全省自考全日制助学平均值的50%;发生群体性违规舞弊事件。
⑤办学场所具有突出安全隐患又未切实整改。
⑥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措施不力,造成师生伤亡或引发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
⑦购买盗版教材,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学生利益。
⑧乱收费或不按规定及时办理学生退学退费手续。
⑨不按规定上报各类统计数据或上报虚假数据。
⑩其他严重违规行为。
3 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3.1 自评
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自考助学机构每年上半年进行自检。自检过程是对照标准化管理体系设定的发展目标,各助学机构进行自我评分。自评的过程,促使自考助学机构学习质量管理标准,对照质量标准找差距,确定提高方向。评审结果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
3.2 社会评定
上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的自检结果,由主管部门在政府网上进行公示。公示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了解自考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另一方面促使社会参与对助学机构的监督,监督意见可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下一步监督检查工作的线索。
3.3 评估组外审
每年下半年,安排市级自考主管部门会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对助学单位进行年检。年检是对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进行审核,对办学单位的自评结果进行复核,采取的方式一是同办学单位各部门主管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二是现场查看学校的办学设施、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档案;三是抽取学生校考课实践课试卷,查看学校教学质量。根据考核结果现场打分。
3.4 问卷调查
问卷面向学生,重点调查:学生对学习性质的认识—— 了解学校在招生宣传中是否属实;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评价—— 了解学校学生管理是否到位;学生对自考开考计划、报名、考试、毕业等政策了解程度—— 调查学校关于自考的考试服务工作是否到位;学生书费学费缴纳情况—— 了解学校财务及经费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征求学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掌握学校在发展中存在哪些不足。
3.5 评估结果的形成
院校自评,市级主管部门外审,学生调查问卷,构成本年度对自考助学单位的综合评价。经过汇总报省自考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进行复核、抽查、验证,形成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公别如下。
优秀—— 有较高办学目标;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
良好—— 有明确办学目标;教学设施达标,办学条件在符合基本要求基础上有本校特色;社会声誉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学校有后续发展潜力。
合格—— 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无不良社会反响;学校正常运转。
基本合格—— 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水平有不良反映并查证属实。
不合格—— 违反教育法规;教学设施不符合要求,办学秩序混乱;出现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一票否决”问题。
3.6 体系运行框图(如图1)
3.7 评估结果的使用
网络公示:为社会了解各个办学单位的发展情况,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招生时期,有效地帮助考生甄别学校资质,识别宣传真伪。减少弄虚作假、违规招生情况的发生。
评选先进:以评估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单位的直接依据。主管部门以“表彰先进”的形式,对教育市场形成鲜明的示范效应,为自考助学单位的发展确定标杆。
资质审批:对于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或停止自考办学资格;自考主管部门在审批新的试点项目时,优先从优秀和良好等次院校中进行选拔。以行政手段促使发展良好的院校做大做强,引导教育市场优胜劣汰。
有效使用评估的结果,强化了标准化质量管理对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发展的指导作用,促使有关单位以质量管理标准为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引导自考办学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4 发展的思路
4.1 运行效果
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了试运行,收到较好的效果。标准的建立,使得办学机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规范办学行为,引导教育市场良性发展的效果。同时,网络公示、学生问卷以及评估审查的过程,帮助自考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办学单位动态,对于及早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恶性教育教学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2 改进方向
在管理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1)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
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各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应当接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的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自考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合作机制缺乏明确规定,“管理”和“指导”分别对应哪些职能,以何种方式组织监督检查,部门间如何协同,怎样分工,助学机构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按怎样的流程上报。监管部门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2)管理评估标准各项目分值及权重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确保评估标准能真实、客观反映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起到促进办学单位把精力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上来。
(3)管理评估标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的丰富经验,以标准的持续改进提高,促进学校不断提高。
5 结语
教育部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新的形势下,国内外的继续教育机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考事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自考在构建学习社会中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发挥发挥评估的评价、激励、导向、调控功能,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自考助学机构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我国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09年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组织登记备案情况的通报,教考委字[2010]21号.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统一、簡化、协调及优选的原则指导下,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部活动,组织制定和修订标准、与实施标准以及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总结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分析影响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的因素提出对策,对加快标准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及现状
1962年国务院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农业标准化问题正式提出。1978年原农林部在科学技术局设立了标准处,主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确立了组织基础。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将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从1 999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启动了“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加快了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初步构建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骨干、以地方标准为支撑、以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制订实施的农业标准约3000项,其中国家标准占700多项,行业标准1800余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340项,此外还有地方标准18000余项。“十五”以来,国家制定了技术标准战略,并将其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并由国务院批准,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组织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一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此项研究覆盖各行各业,有效推动了农业标准的实施步伐。农业标准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世贸规则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境贸易的准则,我国农业标准化国际活动日益活跃,宣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2 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标准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标准数量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体系不完善,上市农产品中近60%没有标准可循,部分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健全,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藏标准数量不足,农产品产前环境控制标准严重缺乏、产中技术规程多、产后标准及与市场流通相关标准少,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短缺,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缺乏,而且未能与国际标准完全接轨,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还不完全配套。
2.2能源标准数量短缺,影响农业发展中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现阶段还是农业经济粗放型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能源的紧缺形势又给我国的资源不足和环境治理造成巨大压力。
2.3标准宣贯不到位,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农业标准的实施是整个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标准只有在实施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只有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贯彻才能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宣贯-实施-评估-修订-审定--宣贯的良性循环中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宣贯包括计划、准备、宣贯、实施、检查、总结、反馈等几个环节,从整体上讲,我国目前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重制定、轻实施的倾向在许多地区还普遍存在,生产实践中标准意识比较淡薄,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对实施农业标准化所带来的效果和影响缺乏系统和充分研究,全社会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
2.4标准内容比较陈旧,研究工作滞后
多年来,我国主要根据国内需要来制订农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普遍较低,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按《标准化法》规定,我国国家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为5年,但现行国家农业标准中50%以上超过复审期,普遍存在着标龄过长的问题,对标准有效实施有重要影响。此外,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设有标准化研究机构,但这些研究机构对农业标准化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标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比较陈旧、技术含量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或与国际标准不完全接轨的问题。目前实施的农业标准存在技术含量偏低,创新力差,标准间相互抵触的现象,且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接度差,不能完全适应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形势。
——羊场湾二矿采煤二队“三个文明”先进班组申报材料
年初以来,采煤二队生产一班在队党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矿五届一次、二次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强化班组建设、发扬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提高了全班职工的整体素质,使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潜移默化地推动了职工的企业主人翁意识,职工干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使各项工作走在了全队的最前列。
2004年,该班组根据的生产发展要求,结合区队实际情况,开展生产学习活动。积极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区队改革发展建功立业,充分发挥群体作战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区队建设步伐,不断创新班组工作新局面,是该班组工作之魂。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该班组结合本队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工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教育培训,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在安全教育培训上,该班组坚持以人为本,以现场为阵地,以管理为重点,注意引导职工从思想上,从行为上提高控制不安全因素能力。在教育内容上,突出抓好职工“安全第一”的意识,突出提高职工“我要安全”的觉悟,突出掌握“我会安全”的技能,突出履行“我管安全”的责任,突出完成“我保安全”的任务,最终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五周年的优异成绩,并确保了全矿连续安全生产十一周年。
今天我们相聚一起,共同探讨和交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经验,首先,我代表××*煤矿党政工组织和925名职工及家属,向前来检查指导我矿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兄弟单位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煤矿始建于××年12月,××年12月正式投产,目前拥有固定资产1.74亿元,工业储量1.23亿吨,专业技术人员116人,高级职称10人,35岁以下青工722人,占职工总数78%,设有11个二级单位,11个职能部门。
××*煤矿原是一座设计生产能力仅××万吨/年的中型矿井,建矿以来,全矿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弘扬“××××、××××、××××、××××”的企业精神,按照“××××、××××、××××、××××”的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机制,不断革故鼎新,先后积极实施了××*系统技术改造、××*采煤方法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使生产能力连续大幅度跃升,现已达到××*万吨/年以上。目前正在实施的矿井改扩建工程将于2006年完成,届时年产量将达到200万吨以上,成为××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的高产高效现代化文明矿井。
××*煤矿虽然建矿历史相对较短,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但我们多年来始终坚持质量标准化挂帅,依靠安全质量标准化办煤矿,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上坚持“超前认识,高起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避免了煤炭行业质量标准化工作上常见的“滑坡”和“反复”现象,使矿井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长期保持在一个较好水平。××××年即矿井正式投产的第一年,就先后达到了国有重点煤矿省级和行业级标准,至今连续*年保持了煤炭行业级标准。在此期间,我们以建立矿井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全面推进矿井管理上台阶为目标,逐步形成了“矿领导督导,职能部门监管,基层区队具体实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体系,走出了一条“全面夯实,局部治理、整体推进”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创新之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机制
一是领导重视,管理到位。矿党政对开展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安全的副矿长任组长,有关矿级领导和副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各专业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安全检查部实行合署办公,强化了对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组成了采掘、“一通三防”、机电运输、综合等四个专业工作组,各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做到任务清楚,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抓出实效。矿每月对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进行全面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在全矿形成了“矿领导督导,职能部门监管,基层区队具体实施”,全面覆盖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网络,。
二是坚持思想先行,用思想达标带动安全质量达标。从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上入手,宣传安全质量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了解和借鉴国内同行业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的先进经验,使广大干部职工认清本地区、本单位在质量标准化工作方面的差距,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坚定大家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信心;把解决好中层干部思想认识问题作为重点,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起“干一辈子煤矿,抓一辈子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确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工作步骤、工作重点、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从而增强全体干部职工搞好安全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强化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矿井生产需要,配备了专职“三员”(安检员、调度员、质量验收员),在生产现场实行质量标准“三员一体”管理制度,当班生产任务完成后由上述“三员”与现场带班队长共同对工程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并在验收记录上签字认可。每月由生产、机电、调度、安检、经营计划等职能部门组成工程质量验收组,对当月完成工程量严格进行现场验收,根据验收结果统一结算工资费用,使全方位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最终得到体现。
四是党政工团组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组织和动员全矿方方面面的力量,对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行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形成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网络。
二、坚持科技兴矿,科技兴安的管理理念,努力加大安全装备投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装备精良、管理科学、高产高效的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不断加大安全装备投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步伐,通过持久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升矿井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促进矿井跨越式发展。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推动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矿井的技术装备水平。毫不松懈地对制约矿井发展的各环节进行连续性技术改造,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实施了××防灭火综合监测监控系统、大屏幕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制氮、通风、供电等系统改造、斜井防跑车装置研制等一系列安全改造项目,增强了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和抗灾防灾能力,使矿井安全生产条件实现了四个历史性的转变。即采煤方法由××放顶煤方法向××放顶煤方法的转变;支护方式实现了由××支护向××支护方式的转变;主提升系统实现了由××提升向××提升运输方式的转变;煤巷掘进实现了由传统××方式向××掘进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矿井的综合实力和抗灾防灾能力。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创造活动,以科技保安全。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参与的分层次技术创新体系,长年坚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活动,近三年先后完成了××××*工作面防灭火技术、××××*采煤方法研究应用、××××*支护工艺推广应用、××*测绘技术与生产设计系统软件开发应用、××*型斜井智能防跑车装置研究与应用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进步项目,解决了矿井安全生产上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其中有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多项获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有的项目还填补了国内煤炭行业空白。仅2003年全矿科技创新成果就达112项之多,其他qc成果、小改小革项目遍地开花,为提高矿井安全程度起到了显著作用。三是坚持质量标准化挂帅,以安全管理为重点,继续搞好“三个会战”、“两个创优”,狠抓现场管理,促进安全文明生产,建设高度安全矿井。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坚持合理组织生产,正规循环作业,不超负荷安排工作,不搞延时超点会战,坚决杜绝工人盲目蛮干、赶急图快、干部违章指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坚持质量标准化挂帅,持续开展“三个会战”、“两个创优”活动,把“三个会战”、“两个创优”与加强现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严格检查验收标准,扎扎实实,不走过场;认真汲取本行业各类事故教训,抓好井下零星工程、分散作业地点、节假日以及夜间的安全管理,做好自查自纠,认真排查隐患,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大力提倡“一线工作法”(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作分在一线转变),严格执行干部下井制度,抓质量、抓现场,靠前指挥,工作到位;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坚决做到安全培训、操作规程、管理职责三落实,全方位发挥群监组织、青年安全岗和家属协管会等群众性安全协管网络的作用,推广“安全六法”,狠反“三违”,长期保持安全管理上的高压态势。
三、强化四个意识,突出三个关键环节,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各项基础工作
我们非常注意防止“为了标准化而搞标准化”的不良倾向,坚持抓出一点,巩固一点,提高一点,拓宽一点,认真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各项基础工作,在提高矿井安全水平上狠下功夫。
强化四个意识——一是强化各级干部的安全使命意识。在长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两条安全理念: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职工生命高于一切第二,安全是形象工程、效益工程、政治工程、民心工程。二是强化职工的“生命工程”意识。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事关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作为矿井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作为企业强基固本的根本途径,真正摆上“生命工程”的高度,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三是强化创新意识。在继承发扬以往好传统、好做法的基础上,注意研究新形势下矿井安全质量工作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政策措施、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四是强化依法办矿意识。始终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为依据。从责任划分到标准的贯彻执行,从标准化工作内容到程序,从监督检查到奖惩,都做到了符合法律规范和矿纪矿规。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自觉做到依法按章办事,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突出三个关键环节——“一通三防”、机电运输和顶板管理
“一通三防”方面,我们我们将防自燃发火、防煤尘瓦斯作为“一通三防”工作的核心,以夯实基础促整体推进。一是加强通风管理。对矿井风量调节、计划内停电停风,突然停电停风均制定专门措施,严格执行。严格按《通风质量标准》管理局扇和风筒,保证掘进工作面风量稳定。每季对矿井反风设施检查一次,每年十二月份进行一次反风演习,每旬对全矿井风量进行全面测定,及时调整供风量,按照《通风质量标》准构筑通风设施,制定专门制度,确保各处风门关门到位,通风风设施完好,各用风地点风流稳定、可靠。确保矿井抗灾能力满足生产要求。
二是狠抓防灭火工作。第一,在工程设计、作业规程编写和工程施工中,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防灭火,是否有可行的防灭火专项措施,否则审查人员拒绝签字,施工工程不得开工。第二,在回采巷道设计和施工中,采取措施提高掘进质量,尽量使巷道成形规则,以减少冒落孔洞,降低向巷道煤体的漏风供养条件。防止形成蓄热条件,预留发火隐患。对局部的高冒孔洞采取气雾阻化、洒水降温、目标注氮、挂牌监测等手段防止高冒区自燃。第三,以加快综放面推进速度,采空区埋管注氮为主,黄泥灌浆,小风量供风等为辅,实行综合防灭火措施。第四,加强综放面撤面期间的防灭火管理,撤后及时封闭,密闭喷浆堵漏。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治了巷道、工作面、采空区燃发火。矿井自××××年12月移交试生产,到目前为止只发生过一起火灾,矿井百万吨自燃发火率仅为0.73次,××××年后基本上消灭了高温火点,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三是强化瓦斯管理,杜绝瓦斯事故。矿井装备了国内先进的××*监测系统,对采掘工作面进回风流、硐室、采区总回风、矿井总回风流中均安设了瓦斯传感器,对瓦斯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对井下班组长、放炮员、电钳工以及管理人员配发了便携式瓦斯监测报警仪。严格执行瓦检员巡回检查制,放炮地点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制。在瓦斯排放、停电停风、井巷贯通等关键环节制定专门措施,由总工程师组织,现场指挥实施。
四是抓好尘源治理,防止煤尘聚集。坚持湿式打眼,采掘机械洒水喷雾运行,坚持风流净化和粉尘定期冲洗定期测尘,根据工作地点粉尘浓度大小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粉尘浓度,有效地控制了煤尘事故,确保了矿井安全和作业人员身心健康。
机电运输管理方面,一是从整章建制,完善各类图纸、台帐上入手,狠抓基础管理。二是扎实开展井下运输治乱。执行了《井下生产车辆管理办法》,有效缓解了辅助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保证了生产物料按时供给和车辆的按期循环周转,提高了矿井提升运输的安全有序性和生产效率;三是加强设备管理,强化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认真落实包机制,坚持谁使用,谁维护,谁管理,基层区队要对设备实行计算机建卡管理,对主井皮带、副井绞车、主排水泵、锅炉、采煤机、综掘机等大型设备建立了档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重点抓好采掘设备的管理,加强预防性检修,坚决消除井下电器失爆,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运行质量,做到文明生产。三是抓好供电系统保护装置的检查、完善、整改工作,全面杜绝无计划停电事故。使全矿12个机房硐室全部达标,其中甲级率80%以上;各基层单位机电运输达到标准化区队标准;电气保护装置投用率100%,合格率100%,接地装置合格率100%,逐步消灭电气设备失爆现象。
顶板管理方面,我们针对矿井顶板稳定性和强度差,局部巷道地压较大,支架遭受损坏较多的情况,一是积极落实提高采掘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在回采工作面严格按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及时支护,加强液压支架及单体柱的日常维修,确保各类支护用品性能良好;在正常回采的情况下,抓好综采面上下出口及两道超前支护20m范围内的顶板管理,严格按《作业规程》要求进行支护,做到无杂物、浮煤,行人、运料、通风畅通。加强工作面安装、初采、初放及回撤过程中的顶板管理,矿领导、安全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轮流现场跟班指挥,直到放顶工作结结束。严格组织正规循环作业,规范生产组织管理,防止综采面架前漏顶事故。二是坚持执行顶班管理各项制度。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对靠近掘进工作面的支架及时修复,每班开工前由班组长和安全员先对工作面进行全面检查,处理好顶板后,才能开工生产;安全员和班组长经常不断地对顶板进行检查,保证支护质量,严禁空顶作业。三是不断探索和提高矿井支护工艺。从2001年起,我们就开始推广和应用××*支护工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经验,目前,在破碎岩层巷道又实行了××*支护工艺,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这种支护工艺支护效果好,成本低,维修费用较少,每年都为矿井节约了大量的支护和维修费用。
四、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
在开展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我们首先制定了年度、季度、月度质量标准化工作目标,并根据目标认真落实三定(定人员、定区域、定时间)三包(包区域、包质量、包进度)责任制,力争在预定期限内完成预定目标。同时坚持了定期检查与动态检查相结合,日检查与班检查相结合,年检查与季检查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使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为了加大对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激励约束力度,矿上设立了“三个会战”基金,年年编制或修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计划,分解下达到各单位,根据每月生产实际情况,每月组织一次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工作,并考核兑现。目前会战基金总额已达到了20万元。
五、重视安全教育,强化职工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为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培育过硬的职工队伍
为了加大安全质量标准化培训力度,我们充分发挥了各级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定期对全矿所有新入矿人员、特殊岗位工种和其他在职人员进行培训。
一是培训形式多样化。采用知识化、情境化、案例化、规模化、防范化相结合的研讨式培训法,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利用vcd播放煤矿安全教育及井下作业规程碟片,使培训内容直观地展现在职工眼前,增加了职工对知识的记忆和学习的乐趣。
二是培训范围广。采用分期分批,按队安排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六法、安全生产法规、“采掘机运通”等方面的安全生产常识和岗位操作技能;参加培训人数达到全队在册人数的85%以上。
三是培训力度大。矿主管生产、安全的领导直接负责,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组织技术精、业务通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讲,各基层队干全力配合,严把培训质量关,并把培训效果作为年终考核基层班子的依据。
四是加大对新版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学习贯彻落实力度。由于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考核办法的变动,给矿井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培训作为专项培训势在必行,矿井采用学习使用、使用完善的循序渐进法,不断锻炼和提高职工懂标准、用标准的熟练程度,最终使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得以正规开展。
六、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促进文明矿井建设
一是改善作业环境,大力推进文明主体创建活动。各单位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努力创建集团公司优质样板工程。先后创建了××××*综采工作面、××××大巷、××××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中央变电所、*采区绞车房、选煤楼、调度室等一批文明创建主体。使文明主体创建与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 R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9-0147-02
【Abstract】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in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 more attention to disinfection and supply center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in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 analysis,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continuous improvement,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the operation room,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entralized supply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sterilization of surgical instruments,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effective control of cross infection,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nosis and the medical effect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 Operation apparatus;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 Management measures; Effect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传统流程灭菌处理措施很难满足新形式的需要,尤其是预防医院感染控制方面一直不乐观,急需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替代传统模式,满足医院临床及患者需要,有效控制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1]。本文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器械全部采用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流程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传统流程灭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综合素质差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多为临床科室分流组成,年龄偏长,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专业技能较差,工作积极性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对手术器械的认知不足,容易出错,导致工作效率低。
1.2 手术器械数量大及交接不清
随着手术越来越多,手术器械数量也随之增长,导致手术室的护士清洗器械时间不足,使器械残留血渍甚至干涸,增大消毒供应中心清洗难度[2]。另外,科室之间器械交接不清,导致器械数量容易出现误差,出现器械包内器械混淆现象。
1.3 科室协作不合理
实际工作中,手术室对器械不用清洗、不打包,而接台手术量越来越多,导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量大增[3]。同时,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短缺,对手术器械了解不足,对每台手术器械的种类及个数记不清,尤其是特殊器械不能识别,增大回收清点难度,导致器械物品供应不上。
2 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
2.1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首先,定期组织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学习集中式管理知识、技能,熟练掌握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其次,选派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到手术室认真学习手术室器械及其洗涤、分类、包装等常识。同时,邀请手术室专业水平资高护士来消毒供应中心定期业务指导和交流,加强科室间的协调工作,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能够对器械质量控制及要求充分掌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根据医院管理标准要求,可以配备清洗工协助器械清洗,补充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不足,确保工作质量及效率。
2.2 加强手术器械交接和清洗管理
首先,改善手术器械交接流程,加强环节质量管理。第一准确交接器械数量。合理设计各种手术器械清点交接核对单,使用者、清点核对者、包装者必须在清单上签上姓名、时间、手术间、手术名称,如有差错及时核对追回。第二灭菌前完全清洗。规定手术室护士术毕及时预处理血渍,若不能及时运送的器械应用稀释的酶清洗液浸泡处理,预防血渍干结。第三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正确清洗。接受器械护士对各类手术包标牌,防止混淆,根据各类器械的性质正确清洗。精细器械可以用手工清洗,管腔器械使用高压水枪和高压气枪进行清洗。第四加强器械包装管理。器械在包装前必须严格检查,消毒供应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术室器械,可更换残缺器械,保质保量。第五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熟练掌握器械质量标准及要求,提高专业清洗人员的素质。第六加强程序化、制度化管理。由护士长、质检员、医院感染监测员组成质检小组,对手术器械交接流程进行督导。
2.3 加强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之间的协调
2.3.1 制定工作流程表 首先,建立器械卡。手术室护士对每个器械包内建立一张器械卡,当手术结束时专人清点器械,并按消毒供应中心包装的器械顺序对器械的名称、规格、数量、手术间号、器械护士姓名详细记录。接着,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按器械卡接收污染器械,及时对器械进行正确清洗,并根据手术室的要求对器械包进行添加或更改[4]。
2.3.2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对器械操作管理 首先,对所有器械包打印成册,并将特殊器械拍成图片保存,让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学习,这样能够方便护理人员清点器械准确无误。其次,消毒供应中心清洗人员接收并核对污染器械后,对器械进行分类整理,正确清洗,对器械进行保养处理,正确包装,若发现器械缺损或增多,应及时报告护士长进行改正,再进行选择合适灭菌消毒处理,然后将器械封闭运输至手术室的无菌物品储存室,并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核对登记无菌物品数目[5]。
2.3.3 促进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良好沟通 首先,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定期召开协调沟通会议。通过会议形式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标准进行分析交流,合议制定整改方案。这样会促进两个科室间融合,促进日后工作。其次,两科室护士长对工作间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对差错进行及时整改,并记录差错发生时间及责任人,认真监督,严格指正,保持良好沟通[6]。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临床手术器械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出现许多特殊精密器械。因此,手术器械术后处理、消毒和灭菌具更高要求,而手术室手术量不断增大,有时要连台手术,手术室护理人员没有精力确保术后器械清洗消毒质量,各家医院根据手术室现状,将手术后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这样,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重要性日渐突出,而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对医院交叉感染控制具有重要影响[7-8]。因此,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势在必行。
本文研究中,笔者针对以往传统消毒管理,实施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集中供应消毒模式取消手术室护士清洗、消毒处理手术器械,从而减轻手术室护士的劳动强度,集中精力进行手术室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其次,集中供应消毒模式使人力使用更加合理化,促进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良好合作,增强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手术室护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服务于手术室工作。另外,集中供应消毒模式减少人员配置和设备数量,节省人力、物力投入,从而降低医院成本。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确保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减少交叉感染,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控制,促进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广泛实践意义。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传统灭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实施集中供应消毒模式的标准化管理做为对策,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并明显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促进科室间协调工作正常化,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使医院感染得到较好控制。
参考文献
[1]宋晨华.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8(24):707.
[2]王建英,孙瑞敏.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运作中手术器械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外医疗,2009,16(23):87.
[3]曾俊,任辉,魏静蓉,等.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2005,20(4):48.
[4]李玉芬.复用手术器械集中清洗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64.
[5]赵文涛.供应室集中供应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6(10):103-104.
[6]李丽.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一体化合作的实践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