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知道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增强对生命的美好感受与体验能力,懂得生命最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生命最可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喜欢神话故事,那我来考考你们!传说中孙悟空是从哪里里蹦出来的?葫芦娃是从哪儿长出来的?我们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妈妈的肚子里有座神奇的“房子”叫——子宫,我们的生命就是在那里孕育的,你们想看看吗?
2、播放视频“生命的孕育”。 说说你的感受。(神奇、神圣、伟大)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教师:是啊,生命的形成是多么神奇的过程!妈妈是孕育我们的大功臣。让我们来看看怀孕妈妈的生活吧。
看完怀孕妈妈的生活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交流)
师生活动:体验五分钟妈妈。(三个同学体验怀孕妈妈的辛苦)
问题1:平时完成这些动作感觉困难吗?当你变成怀着宝宝的妈妈时,做这些动作感觉怎样?
问题2:如果让你扮演妈妈的时间变成五十分钟、五个小时、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你的感觉会怎样?
问题3:怀着宝宝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健康,还会改变哪些习惯?因为有了宝宝,妈妈还会关注哪些问题?
教师: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我们的爱。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板书: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
活动二:为了呵护我这个小生命,家人做过许多事情。昨天采访了爸爸和妈妈,说说你们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吧。
预设:
学生交流:小时候,每次给我洗澡,都是全家的一项“大工程”!
学生交流:爸爸妈妈每天都惦记着我的生活,怕我饿着冻着。
学生交流:当我生病时,爸爸妈妈都很着急。
学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了解和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和成长都倾注了家人无尽的关爱与呵护,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 (板书: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 )
活动三: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教师:阅读教材P50页“莫莫玩火的故事”。
思考:在爱护自己方面,莫莫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
学生交流:不听爸爸妈妈的嘱咐;玩打火机太危险了。
教师: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养育和爱护。我们也应该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
教师:在爱护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方面,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的?
学生甲:我上完体育课赶紧穿上外套,这样就不会着凉了。
学生乙:我爬窗台,滑楼梯扶手,这样很好玩,很刺激。
学生丙:我爱吃肉,不喜欢吃蔬菜。
学生丁:我喜欢跳绳,踢毽子。经常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师:请设想一下,如果你身体的一部分受伤了,你的生活和学习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交流
教师:如果不小心让身体受到伤害,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还要面临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和困难。能拥有健全、健康的身体多么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惜自己。
生:朗读教材P52页阅读角
如果我们遇到巨大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
师:配乐朗读p53页阅读角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生命最宝贵
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
附预习单:
采访爸爸和妈妈,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1、
你出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当时的心情怎样?
2、
小时候,你的身体好吗?经常生病吗?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的?
以品德课的基本课程标准为纲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紧密结合我校只有五名语文老师作为兼职品德老师的实际情况,以及此次区备课会提出的加强对品德课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创新,加强实践等,为此,本学期的品德课制定以下教研计划。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目标与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纲要,加强教师学科理论学习
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继续采取集中与分年级组的形式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课改意识,把新课程理念的研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尤其是这学期要加强对品德课作业的评价以及作业的创新。努力使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学科专业发展上都有所提升。
2、活动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这学期我们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实现活动式的教学,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3、各年级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评价方案,并且共同研讨并加以修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按照评价方案执行,认真完成各年级各单元的品德实践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鼓励创新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进而成为情感充沛、灵动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4、加强作业的监督。采取定时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的方式检查各年级的品德作业,好的作业要展示交流分享经验,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改进,制作一个检查记录表并做好记录。
5、积极组织开展好集体备课组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以年级为单位,每周研讨一个课题,主备教师进行发言说课,其他教师评课,针对不足共同修改。第二环节,解疑答惑。各年级针对自己学科遇到的困惑进行交流,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一、 研讨课例安排表
周次
课题
1
我背上了新书包
2
我们班里故事多
3
我们的学校
4
祖国江山的保卫者
5
社会文明大家谈
6(国庆放假)
7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8
秋天的收获
9
做生活的小主人
10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11(
期中考试作业抽查
12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13
冬天里的节日
14
学做小雄鹰
15
我给自己定的规则
16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17
文化风采
18
期末作业检查
19——20
反思总结
附表格:
品德作业检查记录表
时间
被检查年级
检查成员
检查内容
优点
不足
评价
自评:优秀() 良好() 合格()
互评:优秀() 良好() 合格()
组长评:优秀() 良好() 合格()
品德课评价方案表
二年级品德
单元
课题
作业名称
作业形式
评价方案
一.我在集体中成长
1.快乐的暑假生活
新学期,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制作心愿卡
1、在班里互相分享自己的心愿。
2、把心愿写下来,制成心愿卡。
3、班级展示心愿卡
4、小组互评,教师评。
二.金色的秋天
2.秋天的收获
小小丰收会
班级举办丰收会
1、说说秋天的收获,尤其家乡的特产
2把自己带的秋天的果实放到展示桌上进行展示并介绍
3、感受丰收的快乐,明白辛勤汗水换硕果的道理。
4、教师点评
三.我们真棒
3、学做小雄鹰
我做“小雄鹰”
学做“小雄鹰”计划
1教师制作一个记录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贯彻“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应用知识,同时向学生传授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这里的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揭示原理、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加丰富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识。
第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实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缩短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的公民。
第四、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和促进中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参与性、主动性,促进中职学生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理论学习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力求“案”、“理”合一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有针对性,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力求达到案例内容与教学理论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案”、“理”合一。缩小学生思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现实问题,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同时根据职业素质的要求,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务必使“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通
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接近实践,以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本是“符号世界”,书中所阐述的道德法律知识相对于现有中职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相反,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的世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课本中的“符号世界”和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功效,用案例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3.努力实现启发思维,开智慧窗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听课中思考,从案例中汲取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问题来设计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的收集、讨论、演示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1.精心准备案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主线。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准备好案例是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上的案例,要对案例概念所涉及到的内容做好全面的、开拓性的诠释,以丰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同时广泛地搜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适当遴选,应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选择好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新闻等途径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根据资料撰写或改写教学案例。在编写案例中要注意案例的选择要切合中职学生不同专业教学的特色,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是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进行中的典型事例,是社会真实生活情境的一种描述与记录,而不是虚构的事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时效性。案例的内容可长可短,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一案例也可以是综合案例;可以是正面案例也可以是反面案例;可以是文本型案例,也可是视音频型案例等等。所设案例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向思维的空间,并能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疑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便于引发学生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辩论,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信息多角度寻找答案,做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2.灵活导演案例。案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教师如同一个导演在设计一项学生参与下的活动,驾驭好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考虑案例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层层剥离出法律原理;教师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既节省时间,又让所有的同学合作分享;教师要考虑如何引起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考虑如何巩固探究成果,应用得到的原理、方法去探究拓展案例;教师要考虑如何拓展案例,要考虑教材提供的案例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如果不适合的如何选择案例等。案例教学不是平铺直叙。平铺直叙的案例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导致《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丧失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思想观念易出现偏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对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首先以启发为原则,帮助学生丰富《职业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认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对照自己的言行,从内心深处去触动他们的感觉。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以案例为工具让学生获得有血有肉的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的探究能力和获得的知识原理是他们进一步探究的保证,实现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案例的内容,而且应预先设计好讨论的程序。
3.组织讨论案例。教师可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地做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讨论可采用先小组后全班,或其他组织形式,教师负有引导、组织的责任,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在讨论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灵活的组织能力和机智的反应能力。案例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搞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置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教师要将与该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有关专题的研究情况讲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探讨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次,教师要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为导向,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冲突”作为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相应的案例来设置学生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掌握。最后,将有关的案例内容和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提前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广泛地利用多媒体、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为上好课堂讨论做准备。
4.组织评价案例。这是对案例讨论的总结,一般多由教师来做,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等。评价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案例分析报告是对一次案例讨论课后的结果和心得体会的全面总结。通过课堂的讨论和辩论,教师指导每个学生认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它一方面可以巩固讨论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这对于中职学生职业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提高都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五、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课堂教学。它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的有效手段;既通俗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的中职学生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比较抽象,因而使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伟伟.中职德育课如何开展案例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王冠.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07(01).
[3]黄海宁.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08(15).
[4]温丽琴.如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J].职业,2010(23).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达到A期的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与法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特点,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将道德与法制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体而教师是课堂主导的地位。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课前设计案例做好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景中互动的历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案例是关键。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要紧扣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必须取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案例要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要运用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具有适度复杂性、包容性和探究性的多元观点的案例。案例的设计要做到,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例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选择“两只青蛙的遭遇”作为本次内容的案例,案例描述两只青蛙在觅食时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还有一小部分的牛奶,一只青蛙绝望了,它想它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他很快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告诉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跳出去。他一次又一次的奋起跳跃,过了不知多久,他发现牛奶变得坚实起来,经过他的反复践踏和跳动液状的牛奶已变成一块奶酪,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终于从牛奶罐里轻盈跳了出去,重新回到了绿色的池塘里。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案例能让学生体会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如何去做,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呈现案例置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灵活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研究案例时就能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形象生动的口述表达。复杂一些的案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际情境、辩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让学生在动中学,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在呈现案例之前教师要结合案例和理论知识设置本次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去感悟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学生,解除学生产生的各种疑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总结案例探究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教师所设置的案例开展讨论。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将发言要点、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记录。各个小组积极发言进行探究分析,然后学生和教师对案例讨论作出总结。针对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及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时,引入案例“张晓鹏的经历”,初二学生张晓鹏由于父亲溺爱,结识了好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舞厅、网吧。为了消费开始小偷小摸被学校警告。毕业后染上毒瘾,为筹钱抢劫、盗窃等,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根据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他们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于这案例探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和犯罪,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引以为戒做一个诚实,正直、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年轻人。
三、结论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运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传统法学教育缺乏职业技能培养、执业实践训练的倾向日益突出,因而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抗辩式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相比而言,抗辩式教学的实用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推进抗辩式教学在法学教学体制中的应用和设置、抗辩式教学需要哪些教学手段、如何整合现行教学资源等等具体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研究。于此,本文以“案例教学”为索引,微观探讨抗辩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法学抗辩式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是还原法律适用场域的最佳手段
在抗辩式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案例教学无疑具有重大作用。抗辩式教学关注法律执业实践训练、关注法律职业技能培养,这种面向司法应用、司法实践的培养理念,必须回答和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法官、检察官面对疑难案件时,找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律师面对互相抵触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法律规则,论证出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适当规则。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把课堂带到真正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但是我们可以把发生在司法实践部门的问题,浓缩设计成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来还原和再现法律发生的真实场域,在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实问题,最大化地激发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真正的体验中锻炼和充实学生的能力。这就好像技工学校的学生,面对真正的机床,看到机器的故障,必须进行现场故障排除的检查和维修的训练一样。体验和感受,才能全面展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能力和推进问题解决的创造能力。
(二)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最佳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以老师为导向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学生未必有所收获。问题不在于老师讲授了多少,而关键在于学生真正习得多少。也就是说,以往我们只用硬性的指标(如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周历)去规定和关注老师的知识讲授,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问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学生不接受、不理解,所有老师的讲授就是零,甚至是负效应。抗辩式教学,就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做了一个互换,这种模式强调以学生为导向,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其中,案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最佳手段。
在案例教学的方式下,老师退出了讲台的中心,学生要主动学习和了解浩如烟海的法律规则,懂得查找运用这些资料的最佳方法,还要掌握相关方面的许多知识,特别是有关案例的法律渊源、历史背景和它涉及到的各种逻辑关系,只要能发现问题,并加以系统论述和批判,提出让专业人士信服的独到见解,就是案例课程最大的价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老师的适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不在被束缚于老师教学大纲涵盖的知识重点范围内,不在被束缚于老师所提及和思考内容的范围内,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学习探索的范围也会最大程度地扩大和拓展,随着而来的是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断反思和调整提高,而这正是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迫切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设计
案例的设计与指导是案例教学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如果案例不具有对抗性、不具有争议性、不具有典型性,就无法增加辩论的激烈性,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无法充分实现“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而案例教学必须进行科学设计和指导,否则只会事倍功半、费力低效。故笔者认为,下述原则是案例设计与指导要遵循的重要指南。
(一) 案例的设计应该关注法律思维的培养
当前,我国法学高等教育中也存在案例教学。但这种案例教学的设计,是一种三段论式的设计方式,即为了证明某一个法律规则(大前提),找到一个实际案例(小前提),进而得出结论法律规则判断为合法或非法。比如: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大前提),现有欲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人出资1万元(小前提),那么这个投资人的出资行为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呢?不符合(结论)。因为1万元没有达到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很显然,这种案例的设计毫无专业水准。对于没有受过法学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根据逻辑推理,轻松得出判断。说到底,这种案例教学的失败之处在于,案例设计不须要分析思考、推理论证,说到底,这种案例不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而如果案例设计,是一种发散式的设计,没有老师提前的归纳和总结下对案例的剪裁,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正确答案的获得,而是把相关问题的原生态模式展现出来,不限定分析的思路,不设定确定的答案,重要的问题在于: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涉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独立地设定和探索思考和论证的角度,其所查阅和分析的资料范围可以远远地超出案例本身,案例只是提供讨论的论点和中心,而整个的论证过程完全是发散式的、创造性的。
(二)案例的设计应该关注辩论技能的培养
“由于法律规则本身的模糊不清、法律规则相互间的冲突和竞合,再加之具体案件中当事人证据的事均力敌,在很多案件中,律师都有抗辩的余地。”因此,在法庭诉讼活动中辩论就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能力。而辩论技能恰恰又是不经培训,很难拥有的技能。如果不掌握辩论技能,就无法找到对方的论证核心和重点,无法快速找到其论证的破绽和不足,无法形成有的放矢的回击。因此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下列技能:破题――找到论述的核心和方向,破题不好只会南辕北辙;立论――确立分析了进路和资源,立论不足只会独木难支;论证――形成缜密的思维推理和准确的言语表达,论证不利就会全军覆没;驳论――快速找到对方破题和立论的破绽,形成有力回击。这些技能是在长期的辩论实践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且毫无疑问,为这些技巧做支撑的是强大的知识储备、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深入的分析研究、高强度的言语表达训练。因此辩论是一门技术,又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是学生必有的经历、必备的素质。
三、现行教学体制下案例课程的设置构想
(一)案例课程的评价标准应从结论走向过程
以往的案例课程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结论。答案是合法,学生的答案正确,那么是否有论证过程并不重要,只要把相关法条列出即可。而抗辩式教学模式下,评价学生的标准,不是以结果为导向,也就是说,学生得出的结论并不重要,如果结论对了,但是没有对案例资料的分析整理、没有理论和实践资源的结合论证,那么这种结论只是空壳,学生并不能因此得到高分,相反,高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论证基础上――对案例资料仔细地分析和整理,最大程度地扩大对所涉猎问题的查阅和研究范围,法律本身就是生活,因此真正深谙法律的人,应该是掌握更多生活知识的人。恰当地分析和论证所得结论的合理性。这样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会激励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法律人自身的法律思维。所以,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与培养具有法律思维的人才目标相匹配。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高学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一直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最后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评。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时,我设计了生活中典型违法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并运用图表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最后利用学生从网上寻找的相关法律案例,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巩固,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1.2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例如在讲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这课时,给学生播放全国劳动模范马班上的邮递员土顺友的事迹资
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再播放一段爱岗敬业模范世界一流桥吊专家许振超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敬业”的理解,启发学生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1.3有利于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契介点
案例教学法,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得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正确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时,我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讲解,这些案例涉及到社会上大家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如房屋合同的订立,旅游中遇到的合同纠纷以及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等等。从对这些案例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合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认识到了学习有关合同的法律知识,学会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重要意义,看到了法律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形式
2.1用案例讲授法例证观点
这种方法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揉合,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先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材料,接着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归纳出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最后,教师再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简略的讲解。这样通过教师对案例和课程内容的讲解,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2.2用案例模拟法创设情境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以生动的实例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情境中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够设置高度仿真的问题情境,那么,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洞察力与想象力。如讲《崇尚程序正义》时,我先选用了法庭审案的影像资料进行讲解,然后再模拟法庭的活动,这样以自观的材料,生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领悟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切实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2.3用案例讨论法协作探究
这种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常见形式,一般步骤是:先让学生熟悉案例材料,接着提出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从学生们的讨论结果中引导他们总结相关理论。如讲《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时,我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我概括点评。这样做使学生从浑然不知的当局者变为清醒的旁观者,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3.1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
3.2激励参与原则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方式即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或法律案例的引用,实现对学生思维活动和课程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通过案例导入,创设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案例的甄别与选择环节,教师围绕单元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具有一定相关性、真实性、典型性以及多元化的案例,多视角、深层次地为课程内容进行辅助讲解。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属职业型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实现社会劳动人才结构的多元化。《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内容说教性质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知识接收率。为提升教学效果,部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案例与课程缺乏典型联系性;第二,案例导入缺乏情境渲染;第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忽视师生双向交流活动。为提升案例教学效果,下文对其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提升策略
(一)关联案例导入,强化学生理解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内容中,以法律基础单元为主的部分单元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具有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的特点,涉及到法律知识与国家政治机构的组成模式,中职学生在理解和吸收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基于此,教师在采取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可以围绕该课时的具体内容,选择关联性和典型性较强的案例,在进行课程知识讲解时将案例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生动直观地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含义,牢固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握。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二课第一节“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课程中,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劳动权益保障途径。教师可以选择劳动权益保障案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益:目前,公司拒签合同的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同时出现了合同签订短期化的新问题,小李在广州某企业从事销售职业近六年,与企业的合同签订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进行,该方式使得小李对公司的用人理念缺乏安全感,小李认为,在该工作环境下,自身工作能力技能无法的到培养,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再次求职的难度呈伴随性增加,如果被公司解聘,自身的劳动权益无法的到保障。案例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化,帮助学生认知到合同的短期式签订侵害了劳动者的权利。教师通过导入案例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
(二)创设案例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情境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围绕案例内容在课堂上创设案例情境,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案例导入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的第一节“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认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对其判罚措施。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案例,重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某省发生一起八毛钱抢劫案,犯罪人员沈某、王某在对学生安某、陈某进行抢劫,结果只在陈某衣服内搜出八毛钱,事后两位犯罪人员被警方抓获,法院判定抢劫事实成立,判处刑期一年并缴纳八千元罚金。教师根据案例特点,提出问题:抢劫金额只有八毛,法院的判决是否过重?以此激发学生结合课程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抢劫行为的危害性在于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危害了社会安定,因此对该行为的判罚不以抢劫金额的量度为转移。教师通过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课程要点进行自主思考,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案例讨论,实现双向交流
教师在以课堂讨论为基础的案例导入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案例辅助效果中的说教性和指导性,注重联合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在接触到案例后,通过捕捉和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进行缜密的思维活动,针对讨论主题提出思考与判断,教师将讨论观点进行整合与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强化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同时深化了教师的思考,有助于教师完善教案内容。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效果,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德育课程,其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我国的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专业法和诉讼法等有关知识。虽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但学生要真正学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充分表达见解,实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无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应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从而发现概念,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其具体实施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课前教师吃透教材,精选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核心,案例选择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精选案例应做到:
1.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即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编案例,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2.要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3.要具有典型性。中职道德与法律课教学,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使用的案例必须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与案例探究所涉及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知识点上,将重要概念和原理蕴涵在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中。每个案例必须简洁、贴切,离学生的距离(指内容和时空)越近越好;案例的来源可以来自课文中,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教师用书和其他有关法律书籍、影音材料等(例如教师可征得本地法院的同意,收集一些发生在本地的刑事、民事等案例、今日说法案例片段等);每个案例后设计好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适中。
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课堂重要环节中的应用
在新的知识教学过程中,都应经历课题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其中课题引入及新课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1.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行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编排来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一课一个问题的内容安排一课时,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大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每课时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讲解,就显得枯燥、无味。一节课的开头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在课前设计一些案例(后附问题),在新课前呈现给学生作为导入课题的重要材料,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到第十课的第一节中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问题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几个不同的责任年龄”时,笔者在授课前给学生呈现如下案例:2007年5月8日凌晨1点多,甲(13岁)、乙(14岁)、丙(17岁)、丁(19岁)四人利用铁棍撬开张三的富贵鸟皮鞋专卖店,偷走现金及皮鞋共价值人民币五千多元。后来他们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问:法院应对甲、乙、丙、丁应如何处理?学生看了这个案例,急切想搞清案例中的问题,教师暂时不告诉答案,这样造成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出课题。
2.理解掌握新知识。在新课教学这一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法律知识联系起来。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习进行讨论,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应突出下列两个问题:
(1)教师讲解新知识点时紧密结合案例让学生理解。中等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文化理论基础知识较少,学习主动性较差;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基于此,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应与其他德育课程教学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利用案例分析结合知识点讲解是可行的。例如,在学习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和方式”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时,笔者就选择了如下案例:张某系王某的外甥女。某年3月,王某经政府批准,在某路边建造了两间平顶房屋。5年后,县电力公司经批准在该路自西向东架设了110千伏高压电线路,高压电线与王某平顶房屋之间垂直距离大于4米。后来,王某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将平顶屋加层为三层半楼房,三楼阳台扶手与高压电线之间最近距离约40厘米,当地电力部门对王某的翻建行为未加阻止。这一年,张某到王某家度暑假,当晚8时许,在东边三楼阳台乘凉靠扶手时,被高压电所吸而触电受伤,送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张某向县法院,要求电力公司承担赔偿责任。问题:电力公司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要)?教师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无过错责任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教师利用案例让学生区别相近易混的法律知识点。在教材中有较多的法律知识点极为相似,例如:“犯罪的过失”有“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有“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第二节中的“抢劫罪”和“盗窃罪”,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区别,很容易混淆。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举一些案例结合概念的实质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对这些易混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例如,为了使学生区别抢劫罪和盗窃罪,笔者呈现了下面一个案例:某日傍晚,戴某看见女青年独自一人用手推着一台新买的电脑经过小巷,戴某见周围没有其他人,遂走到高某前面,突然脱下自己的裤子。高某见状大惊,丢下电脑,转身就跑。戴某将高某的电脑拿回家,占为己有。问题:戴某是犯了抢劫罪还是盗窃罪?讨论后有的学生认为戴某是犯了抢劫罪;有的认为是盗窃罪,笔者赞同戴某犯的是盗窃罪。教师阐述理由后,就使学生对抢劫罪和盗窃罪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学年的时间里完成。首先,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都应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一般是一课的内容学习完后就进行一次测试。其次,教师呈现出有关案例,例如,选择今日说法中的案例,给学生看视频,看完后在课堂让学生做一次“法官”。再次,可以让学生举出发生在家庭成员、亲戚和自己及周围相关人员的一些案例,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同学们共同讨论案情,设计问题,判断结果。通过这样的考核、练习,对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法律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中的教育和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案例中所隐含的信息,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必将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育人功能。随着中职法律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将不断更新,只有与时俱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育人理念。
1、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当前国际道路交通和运输科技发展的前沿,也是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方向。ITS 将汽车、驾驶者、道路以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连接起来,使道路与汽车的运行功能智能化,公众能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和能源。该系统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及各种服务信息,经过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传送到公路交通系统的各个用户,出行者可进行实时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的选择,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所属车辆的动态情况,进行运力合理调度。这样,路网上的交通经常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能够改善以往交通拥挤状况,极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网的通行能力、机动性及安全性。
2、ITS 技术将使交通安全状况大为改观
传统的道路交通运输方法存在众多问题,如道路交通设施的有效利用率问题、交通安全管理问题以及交通信息交流、交通堵塞与交通疏导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通过以现代信息、通信以及自动化控制为主导技术的ITS 得到解决。
3、基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交通安全控制系统
所谓交通安全控制就是利用现代管理和技术领域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交通安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车辆运行安全智能技术、ITS 交通控制中心、事故识别与管理系统、紧急援助系统等方面(见下图) 。
3.1 先进的车辆运行安全智能系统
先进的车辆系统是把传感器、计算机、车载控制系统和车道控制系统集成一体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避免车辆撞击和预警系统而改善车辆的安全状况,提高车辆运行的主动安全性。另一方面,自动公路系统(AHS) 是ITS 的长期目标,它可以提供一种完全自动的车辆运营安全环境,这不仅增加了交通流量,而且能使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大为降低。
3.2 交通安全管理、事故识别系统及紧急援助
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 和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ATMS) 是ITS 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交通安全管理现代化的基础。ATIS 将监测装置的原始数据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向道路实用者提供广泛的、便于使用的公共信息数据库,使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适时联系,为车辆安全到达目的地提供可靠的信息。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道路的有效利用率和交通流量,降低交通拥挤程度和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因交通拥挤和事故等造成的时间延误,并减少车辆的排放污染。
3.3 道路气象安全监测系统
雨、雪、雾、大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对道路出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降雪造成的低能见度,以及路面积雪、结冰和结霜会导致打滑路面状况,对道路交通安全和出行延误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部署道路气象监测设施,推进和完善道路气象信息系统的建设。
道路气象监测设施主要包括3类:大气参数传感器、路面状况传感器、能见度仪。大气参数传感器可获得以下参数:气温、湿度、风速与风向、气压、降水;路面状况传感器主要获取以下参数:路面干燥、潮湿、湿润、霜、雪、冰状态,路面化学物质浓度,路面冰点温度等;能见度仪用于观测道路沿线大气水平能见度。公路气象站监测数据通过特定的通信方式被传送至数据分析中心,管理者利用专门的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开发与分析,以辅助交通管理者进行交通控制决策。
3.4 大型可变情报板
大型电子可变情报板是当前高速公路与城市交通管理最为主要的信息介质之一,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屏是国内外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可变情报板形式。
LED显示屏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方式,用于显示文字、文本、图像、图形等各种信息以及电视、录像信号并由LED器件阵列组成的显示屏幕。它常用于交通拥堵信息、交通管制信息、交通事故、道路施工信息、突发事件信息和天气环境状况等信息,这些醒目、直观、实时准确的信息让驾驶员充分了解路况信息,提高了驾驶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
3.5 视屏监测系统
视屏检测系统主要由安装在道路上的摄像头、视屏控制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路口控制器组成。它具备图像监视和交通数据采集的双重功能,特别是能提供完整的交通状况信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尤为重要。通过摄像头可以监测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可以获得那些违规行驶车辆的完整的信息,如:超速行驶、非法停车、不按车道行驶、逆行等,为对这些驾驶员的处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此同时,这也对驾驶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因为有摄像头,他们会更加小心谨慎驾驶,安全驾驶,起到了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防范交通事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勇,唐.道路交通安全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黄卫,陈里得.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思政教师传道授业,要坚持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以党的宗旨和最高目标引导自己,不断强化自身思想信念,并将党的信念根植于课程教学中。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工作,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常态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重点,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以此带动其他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从而使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二、以工作开展落实目标
1.各备课组积极参与听课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2.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小课题研究,将深度教学落实在课堂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并联系周围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提出专课专上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5.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三、教研课中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线上培训,听课评课,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道法课教学设计,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我校高职审计与会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三门必考课程之一, 由于该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法规条文,理论性极强,如果采用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单向式的知识灌输,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有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谈谈案例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效避免学生“高分低能”
审计与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或是一些简单陈旧的流于形式的案例教学活动,都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试想,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所以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要与实践中的案例教相结合,给学生营造“实战”氛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的能力还体现于在案例讨论中表达自己、说服他人,倾听意见、修正自己。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对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是最大的。因为案例教学法完全摈弃了教师、黑板、讲台这样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室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表演舞台,而是上演一场以学生为中心,案例为桥梁,教师学生一同上演的集体秀。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课堂主角。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见闻
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述案例,再由学生自由讨论。同一个案例,因为个人经验和认识的不同,学生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结束的时候,大家会从众多答案中挑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有助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并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案倒教学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的实施
(一)教师选择、展示案例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案例的选择,应该依据该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目的来选择。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实用性原则,即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学生通过学习了会计支付结算相关的案例,结合课堂实训,掌握了会计结算的操作技能,譬如会开支票,会填进账单等。②典型性原则,案例材料的阅读量不一定要大,但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对学生应有较大的启发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所学的财经法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③针对性原则。一是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取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案例,舍弃与教学无关的描述。④时代性原则。案例教学要与时俱进,我国不时出台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等,在教学中就不能选择一些过时的,甚至与已经废止的有关案例。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各抒己见。案例小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
笔者在在讲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那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经检查.在某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以下情况(该企业设有档案管理机构):该企业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如下: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各保管5年;总账、明细账各保管10年,年度会计报表保管25年,银行对账单永久保管。要求: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分析判断以上内容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学生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文书档案,什么是会计档案?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是属于文书档案还是会计档案?各种会计资料的保管年限是几年?同时也会带着这些问题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就这样,学生在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知识。通过各组成员们的分析与讨论,使枯燥的会计法律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印象更加深刻,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坦诚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允许有不同思路、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讨论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和讨论提纲。同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最终达到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思路的启迪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学习、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的作用。
(四)教师总结点评
案例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交流讨论做出归纳和总结,客观地评价不同的观点,着重说明争论的焦点,提出自己的分析解释。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做中肯回答的基础上的升华。为此,教师要观点明确、清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方能给学生指引出正确的方向。
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点
(一)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案例教学中,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争取每一位同学能够思考案例事主的处境。如果不事先仔细地阅读案例,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积极讨论问题,一堂课下来,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案例的讨论结果,教师应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该学会多样性和创造性地包容与欣赏,包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不同的理解水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当然,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如果偏离主题或出现错误,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去伪存真”的提炼,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并将讨论引向纵深。
(三)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很多,例如情景表演法、实物示教法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懂得不同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学手段,否则,就会一叶遮林,以偏概全;而且案例教学法自身也需要改进和发展,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实现形式,以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石海波.浅论案例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J].成人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