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父亲母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父亲母亲

篇1

父母当慎思: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父母?在大部分父母的意识中,生了儿女只要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用行,有求必应,条件优越,有病及时治疗,能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父母就尽到了责任。虽然这是一种漂渺、低层的责任意识,这只不过是尽到了生养儿女的必须,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而现实生活中,离异家庭的许多父母连这最漂渺、低层的责任都做不到。邻居家一对老两口,带着一个11岁的小孙子。儿子和媳妇离婚9年了,这孩子生下来就由爷爷奶奶带着,一直到今天。儿子和媳妇在外地又各自成家,谁也不管这个孩子。每当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在楼下的角落里玩,跟其他的孩子很少接触,眼神里总有些忧郁。有一次孩子病的很重,孩子的爷爷找到爱人,求爱人开车拉孩子去医院。孩子住院后,医院的病房里,四个人的房间,有三个孩子是由父母陪伴在身边的,而邻居家的孩子只有老两口在轮流看护着孩子。我去医院看望的时候,看到另外三个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撒娇玩耍,是那样的快乐。再看邻居家的孩子,躺在床上,仿佛心里在想着什么,一言不发。看到这个孩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和恨。可怜这个有父母却没有父爱母爱的孩子,恨这个孩子父母的不负责任。

欧美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使单亲家庭子女也随之多了起来。注意观察过这些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总有一种忧郁的眼神,在他们幼小应该充满快乐的眼睛里,看到的似乎是对父母双亲能一起领他们去一次公园时的期待。堂姐是离异女人,自己带着孩子。有一次我去她家,无意中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她女儿的日记这样写道:“自从父母离婚,虽然母亲在物质生活等方面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我仍常常感到一种自卑、孤独和失落。我无法和别的同学一样,得到父亲那种强有力的鼓舞和支持,也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自豪地谈论有关爸爸的事情。因此,我总是感到自己是那么怯懦,是那么没有自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真的让我有了一种《野》歌中倾唱的孤独了:我知道父母双亲,就却再没看到她。雨落下时,从来都独自害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抚养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成语“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哲言都是对父母责任的最好诠译。传宗接代不是简单的指生育,也包涵了教育的责任。针对现在离异家庭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有人说:现在社会就这样。社会是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我们不能事事都去埋怨社会。凡事从自身做起,是最主要的。任何事情的抱怨与怪罪,不如放正心态,凡事都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三字经》中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作为父母,对教育孩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先贤们早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也留下遗训给我们。生完孩子而置孩子于不顾的父母们,为什么“现在社会就这样”的说法你接受,而你当父母的责任却不能担当呢?如果仅仅把生儿育女当做一次人之常理的快乐享受,而放弃对孩子自觉主动的抚养和教育,不履行做父母的义务和责任,我不禁要问:这样的父母,与动物何异?

为人父母者的基本责任就是养和教。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父母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走路,更应该让他们知道走路的意义。为人父母,对子女首先是养,没有养何来教?现在许多离异父母连最基本养都做不到,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有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尤其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太多时候一年年看不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心里在想:同样的孩子,只因为父母的不同,让同样的孩子有了不一样的命运。父母不是生下了孩子就是父母了,你们既然做了父母,就要履行责任,肩负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不应该做父母,不配做父母!

篇2

2013年9月6日,父亲突发心脏病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当天下午,母亲因为高血压也住进了同一家医院的同一病房。父亲在医院醒来后第一句话就问母亲可好,然后就坚持要回家,医生说父亲还没有脱离危险不能出院。我们心里明白,父亲是不能离开母亲的,哪怕一个小时,一分钟。其实,母亲也离不开父亲,她知道父亲所剩时间不多了,她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一秒钟。

结婚60年是金婚,父亲母亲已经结婚66周年了。

人们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话真对。父亲从70岁得心脏病,到87岁去世,我们几乎记不得父亲有多少次被救护车送进医院抢救。只记得每次都是母亲在第一时间给父亲往嘴里塞救心丹,第一时间给儿女打电话叫救护车。所以,父亲常说,如果没有我母亲,他也许早就已经不在人世间了,是母亲给了他最后这十几年的生命。

父亲母亲是在河北省乐亭县的农村一起长大的,他们一起读书。1947年秋天,结婚第三天的父母又一起参加中国人民。那一年父亲20岁,母亲18岁。他们在一个部队行军打仗,参加了。1948年10月,又一起被部队送到冀热辽八路军卫生学校四分校,即承德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前身)读书深造。后来又一起转业到地方工作。

父亲脾气很暴躁,记忆中父亲常摔东西,常因为一些事情不如意而大声吼叫。母亲对父亲则百依百顺,在母亲眼里,父亲是世上最伟大的人,父亲聪明睿智,什么事都难不倒他,父亲永远是对的,无论他做什么说什么都对。

母亲一辈子都崇拜父亲,依赖父亲。她的手表是父亲为她上了一辈子的弦,母亲是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是乡里的秀才,家里很富有,又只有母亲这一个女儿,母亲格外被宠爱,所以,母亲是全村唯一一个没有裹脚的女性,唯一一个带着书童上高中的女性。否则,她也不可能同父亲一起参军,更不可能同父亲一起被部队保送上大学。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勤劳、善良、沉默寡言。父亲离不开母亲,尽管年轻的时候,父亲对母亲也有不满,觉得母亲“笨”。他教母亲骑自行车一辈子也没学会,教母亲登缝纫机也一辈子没学会,但母亲做的红烧肉和糖醋鱼非常好吃。母亲不像别的女人那样能说会道,但爱哭,看个电视剧也能哭半天。父亲离不开母亲,原来我们的住处和父亲的单位只有一墙之隔。记得我们小时候,几乎每天晚上,父亲都带着我们去车站接母亲,母亲只要晚回来一会儿,父亲就会坐立不安。

尤其最后这两年,父亲对母亲格外依恋。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两个人都要握握手,唯恐第二天醒来时会有一个人突然不在了。白天一起晒太阳的时候,也要紧紧挨着,手握着手,邻居见到都说,这老两口可真亲热。

篇3

救下跳江女

母亲18岁那年失去了双亲,而父母去世前已为她订好亲事。对方是父亲老友家的儿子,两家可算世交。可等她处理完丧事辗转来到上海,未婚夫却不出面,只有他的姐姐出来,说遵父母之命,解除婚约。她蒙了,再三询问,对方说找人为她算过命,说她在家克父母,到婆家克公婆。

母亲出了未婚夫家的门,万念俱灰。徘徊在黄浦江边,她想一死了之。这时,父亲拄着根文明棍出现了。他正要过桥,却突然摸索着走到她身边,转头对她说:“能不能请你帮个忙?你愿意领我过桥吗?在别处我可以任意行走,唯独害怕过桥。”

父亲戴着墨镜,母亲看他一眼,叹了口气。她怎么能拒绝一个盲人的要求?默默地牵起他手里的文明棍,母亲把父亲送过了桥。父亲一路上不停地说话,说凭他的直觉,母亲一定是个漂亮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一定有一条垂到腰间的长辫子。母亲呆住了,问他怎么知道?父亲摇头,说他虽先天看不到东西,却有一双心眼。

“我在江对面的路边有家服装店,我很想找个留长辫子的女店员,你能去吗?每月五块大洋。”父亲说。

走过了桥,母亲也放弃了自尽的念头,因为她碰到了好心人——父亲。做个女店员,不仅可以留在上海,还可以自食其力。父亲带她进了成衣店,他对店里的老者说了几句什么,母亲就有了工作。可是,这工作却有附加条件,每天早晨八点钟,她得准时领着父亲过桥。

一个月后,父亲的俏皮话和文明棍打动了母亲的心。当父亲诚恳地向她求婚,母亲并没有嫌弃他是个盲人。他虽然看不见,可他的心肠多好啊!对一个陌生女孩尚且如此,对自己的家人该会有更多关爱吧?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订婚酒席摆了好几桌。就在那天早晨,父亲郑重其事地说要告诉母亲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母亲诧异,父亲先说坏消息:那家成衣店不是他的,他并没有那么富有。母亲的脸色微微变得苍白,问好消息呢?父亲摘下墨镜,大大的眼睛看着母亲,说他的眼睛好得可以当射击运动员。

“那天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这好消息太突然了,足以令坏消息不足挂齿。并且,我知道,那家店之所以雇我,完全是因为父亲在支付工资。他是个多么仁慈的‘骗子’!”母亲说完之后笑了,脸上现出了少女的羞涩。

这件事,后来我从父亲口中听到另一个版本。父亲早在桥边看到母亲徘徊,他猜出她有心事,想轻生。父亲马上动了恻隐之心,想帮她。他想出的办法并不高明,后来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她那么淳朴,那条长辫子那么动人,他身不由己地动了心。

“我只放了一点儿饵,就钓到了世界上最美的美人鱼。”父亲笑眯眯地说。

乡村父亲

父亲有一次在山里运柴时不幸掉到深沟,摔断了肋骨。母亲急匆匆地去看他,他躺在简陋的卫生院,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不无担心地说:“我摔伤了肋骨,并没有觉得疼。可我的伤,却把年轻医生吓坏了。他说从未见过我这样的伤。”

母亲大吃一惊,问是不是伤得太重?说着,她的眼泪都要掉下来。父亲摇摇头说:“你真傻。”说着,他抬起头,附到母亲耳边说:“你猜他们在我的肋骨上发现了什么?竟然看到了你的名字。你的名字把他们吓得面无人色。”

母亲愣了愣,随即狠狠地捶了一下父亲的腿,神色马上变得凶巴巴的。看着母亲凶狠的神色,父亲捂住嘴笑起来,说:“看看看看,又厉害了不是?”

父亲讲起在乡下的事,说到的却是另外的故事。在村子里,他认过一个干女儿,这个干女儿,比我大哥还大一岁。女孩7岁,长得矮小瘦弱,因为腿受过伤,走路一跛一跛的,总被伙伴嘲笑欺负。有一天,她坐在河边对父亲说:“我真想变成仙女。这样就不会再有人欺负我。你说,我能变成仙女吗?”

父亲悄悄将她拉到一边,神神秘秘地说:“你真的想变成仙女?我告诉你一个秘密,顺着这木桥往前走,一直走下去,走到尽头,你就会变成仙女。记住,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谁都不能告诉。”

女孩相信了。从那天起,她每天跛着脚走很远的路。可那条路,似乎永远都没有尽头。她不得不在半路就回去。按照父亲的指点,女孩走了整整一年。一年后,她终于沿着木桥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走到了尽头。可令她诧异的是,木桥上了山路,山路转下来,再走土路,顺着土路一直前行,竟然到了她的家。

女孩虽然没有变成仙女,但她健步如飞,再没人嘲笑她是跛子。她长高了,壮了,有一次和男生打架,居然把男生按到了地上,半天没让他爬起来。父亲再看到她,就对她说:“我眼里的仙女就像你这样的。”

当时我还没有出生,母亲知道父亲为她认下了一个干女儿,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守着四个男孩,对他们的调皮和吵闹早厌烦不堪。母亲带着几尺花布来看女儿,她牵着女儿的手,走很远很远的山路去看父亲,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服装店的故事

父母都退休后,闲着无事,父亲突发奇想,竟然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开了家服装店。还说这是夫妻店,叫母亲一定去帮他看店,收钱。

母亲劝他,说不如在家看孙子。父亲却不同意,说她得看着他,否则他万一一时糊涂跟着人走了怎么办?母亲知道拗不过父亲,只好同意。

就这样,老两口整天守在服装店。有一阵子,晚上也在店里,点着蜡烛,喝着稀豆粥,吃炖得酥烂的牛肉。他们有说有笑,父亲常常说的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服装店,你终于当上了女店员。不能再说我骗你了吧?”

起初,我以为服装店不久就会关门。父亲母亲偌大年纪,一时兴起,还能因此发达了?但令我奇怪的是,不久,服装店竟然生意红火起来。

这天,下了班,我顺路去看他们。见父亲戴着墨镜站在店门口,正向人介绍店里的服装。在父亲的介绍中,有人动了心。父亲包好衣服塞进纸袋,纸袋下面,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漂亮钱夹或者一双袜子。顾客拎着袋子急匆匆出门,母亲总要疑惑地问父亲:“你眼神不好,不会把别的东西也包进袋子吧?我可只收了一件衣服的钱。”

父亲摇摇头,大声说哪里会错,他眼神不好,但衣服还不会包错。看着老两口唱双簧,我忍俊不禁。这样也能做生意?

无论如何,父亲的店价格公道,而买主卖主都是皆大欢喜。

打赌

父亲喜欢打赌,喜欢和人开玩笑,偶尔,还会捉弄一下老朋友。

这天,父亲和一个老朋友打赌,竟然赌赢了。朋友输了两瓶茅台,父亲乐滋滋地将酒抱回家,赶紧交给母亲,让她好好收起来。

过年了,我和几个哥哥回家吃团圆饭。父亲想起那两瓶茅台,急忙叫母亲拿出来。我要跟着母亲去,却被母亲制止了。母亲独自去了地下室,很久都没上来。我放下筷子,担心地下去找。地下室空荡荡的,哪儿有母亲的影子?我一下子慌了神儿,急忙跑出门,却见母亲正笑盈盈地抱着两瓶茅台回来。见我不解,母亲朝我眨眨眼睛。

茅台滋味自然不同寻常。已经很少喝酒的父亲破例喝了三杯,因为高兴,兴之所致,竟然打电话给老朋友致谢。父亲哈哈笑着说他的茅台味道好极了,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茅台。

朋友大惊,结结巴巴地说:“可是,可是,我送你的茅台瓶里装的是极品铁观音啊!我,我只是想跟你开个玩笑!”

篇4

我的父亲母亲⑴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

⑵父亲长母亲六岁,巧的是父母的生日竟是同一天。

⑶打记事起,常见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母亲每每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伺候。

⑷那班男男女女有拉弦的、敲鼓的、打锣的,有唱花脸小生的、花旦青衣的、老生老旦的……有时一乐和就是一个下午,父亲还会热情留人吃晚饭。

⑸这边母亲似乎早就知道要吃饭,已擀好面条。但母亲通常一边擀面条一边小声唠叨:“好歹有个星期天,让你爸弄的乱七八糟,连个清静也没有。”

⑹曲终人散,父亲是陪人喝过酒的,脸红扑扑的,酒后的父亲愈和蔼可亲。母亲开始数落,大致是父亲不体谅她的辛苦,油瓶倒了也不扶,家里家外都是她操持云云。她经常这样威胁父亲:“你再领着些狐朋狗友回来闹腾,我就掀桌子,回娘家,倒地方给你!”

⑺父亲只是“嘿嘿”笑着,还会夸母亲今天的菜炒得好,面条擀得匀细。母亲的埋怨渐渐平息下来。

⑻母亲那时候每天要到生产队出工,父亲已是当地受人尊敬的中学校长。父亲体恤母亲体力不济,星期天和假期常替母亲出工。母亲在家也不会闲着,父亲总说:“让你歇息你比出工还劳累,生就的劳碌命。”母亲会一边嘴里抱怨着“我嫁到你们家没有过一天好日子”,一边手中忙着家务。

⑼父亲退休的时候身体不好,有胃病、气管炎、胸膜炎、颈椎病等等。母亲一心一意照料回家的父亲,那些疾病居然一点点离开了父亲。而母亲,老来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压,曾经高挑的身材一年年下来,渐渐虚胖起来。

⑽我在城里买房后,父母每年都会来城里到我的家中住几个月。父亲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给自己和母亲每人冲一碗蜂蜜水或豆奶喝下,然后带着母亲到公园晨练。有个下雪天,母亲看天气不好没有起来,父亲依然要出去。我怕路滑,阻拦。父亲说:“你妈那么胖,得的那些病都是缠人的。她哪天中风、偏瘫什么的,我得有个好身体伺候她啊。”顿时,我怔住了。

⑾父亲七十三岁那年春天,患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一向病恹恹的母亲在父亲病后,每日拖着虚胖的身子,忙忙碌碌围着父亲转。父亲有时被病痛折磨得烦躁,冲母亲发脾气,母亲笑笑:“看你爸,老了长能耐了。”好像父亲发脾气也是宠爱她的另一种方式似的。

⑿父亲坚忍地活着,病后撑了两年又二个月,平静地走了。母亲没有大哭,她有条不紊地教给我们如何按着风俗送父亲。只是,母亲的双眼空洞着,让人不忍对视。

⒀我常和母亲通电话,母亲说着说着就会说起父亲,于是哭泣。母亲每每都是怨父亲,祥林嫂般地重复这几句:“你爸说话不算数,他说一辈子有他我就不会受半点委屈,他说要等着我不能动弹的时候照顾我,他说他要和我一起过一百岁的生日……”

⒁忽然间我泪眼模糊,心头跳出几个挥之不去的字——爱可以怨。想起父亲母亲。

1.从全文看,父亲母亲一辈子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2分)

2.请用两个成语概括文中父亲母亲的感情。

(2分)

3.第③段中的“常见”、“每每”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本文围绕“我”的父亲母亲写了五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

(2分)

5.文中⑸⑺⑻⒀段分别写了母亲对父亲的“怨”,请将段落序号填入相应词语后的括号里。

(2分)

埋怨( ) 责怨( ) 悲怨( ) 抱怨( )

文章最后说“爱可以怨”,从全文看,应怎样理解?(2分)

6.父亲母亲每年都来城里“我”的家中住几个月,这说明了什么?父亲去世后,“我”除了常和母亲通电话外,你认为“我”还应该做些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父亲母亲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2分,意思相近即可)

2.:相敬如宾

相濡以沫 休戚与共等。(2分)

3.“常见”说明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中,不是一次,而是经常性的;

“每每”说明母亲对父亲带回家来的朋友们每一次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款待。这两个词更加突出了父母关系的融洽。(2分)

4.①母亲热情招待父亲的朋友;

②父亲常替母亲出工;③母亲细心照料多病的父亲;④父亲照顾多病的母亲;⑤母亲细心照料病逝前的父亲。(2分,写对一件事给1分)

5.埋怨(

⑺ ) 责怨( ⑸ ) 悲怨( ⒀ ) 抱怨( ⑻ )

爱可以通过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填空2分,一个0.5分。第二问2分,意近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