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展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展专业

篇1

一、会展和会展教育

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会展的外延很广, 它包括各种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集中性商品交易活动等。会展最早起源于德国,迄今为止,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无烟的绿色经济,不会对城市造成污染。同时举办会展给城市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一般认为,在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城市举办一次会展,能对该城市的相关产业拉动产生9倍的效应,带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 、旅游、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交换愈来愈频繁,举办会展成为人们展示新产品,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会展作为研究对象, 是会展成为学科的前提。1978年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旅游会展管理在美国开设了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于1986年成立了会展管理系。

我国会展专业最早由中央美术学院在1991设立,那时国内开展会展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2000 年 12 月 10 日的《证券时报》上,记者于凌波在《中国会展业迈向入世高门槛》 一文中曾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学院和专业机构设立会展专业,展览从业人员大多靠自我摸索,专业知识不足。在与国外展商竞争中必然会处于劣势地位,难以靠专业服务取胜。”

十几年时间里,会展专业在我国高校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截至到2009年,全国至少已有123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高职院校97所)、76所高校在其他专业下设有会展方向定向招生(其中高职院校57所)。每年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约达1万人。会展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我国会展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会展专业开设红红火火的情况比较起来,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并没有那么好。据报道:“上海凡高展览策划有限公司天天在招聘,每天投入邮箱的应聘者简历众多,可就是难以觅到合适的人才。”“在宁波,1500人应聘华博会议展览公司的6个职位,招聘方开出了10万元年薪的诱人条件,却招不到一个合适的会展职业经理人。” 一方面很多公司需要会展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会展专业的学生却应聘不上这些岗位。针对这一问题,不少企业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多,但缺乏实践经验,工作不能很快上手。

实践在会展这一学科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会展专业著称的德国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因此,许多专业人士指出:会展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没有太多高、精、尖的东西。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设会展专业是都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在开设这一专业时业已与诸如会展中心的会展企业开展了合作,确保了学生有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为什么仍会出现培养出来的会展学生应聘不上对口专业的情况呢?

(一)培养目标与实践实际的偏差

事实上,学生确实在大型的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实践的岗位往往是引导、验证、接待服务员等层次较低岗位,学生所学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知识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经过几次这样的“实践锻炼”之后,学生怨声载道,甚至不愿意再去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

如是情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其所属学校对会展和会展就业市场的认识不无关系――一般认为,会展的顺利进行需要三类人才: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和会展支持人才,其中对会展核心人才的要求最高,需要的人数最少。会展强国德国的瑞文斯堡大学每年招收这方面的学生仅为70人,而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高校的会展专业的目标定位都在会展策划,那么,这么多的学生想到本身就寥寥的岗位实习,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引导、验证、接待服务员等岗位对劳动者的需求量非常大,自然欢迎学生去实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岗位虽然对劳动者的劳动技术要求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属于会展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是否把其考虑在培养目标之内?是否考虑到如何把这些工作做出特色、做得更好?若未考虑在培养目标之内,学生在实习中产生抵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二)师资力量与实践要求的偏差

我国会展专业的师资力量绝大部分来自于管理、旅游、酒店、外语、中文等传统专业,进入会展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这些专业虽然都与会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绝不代表会展专业的全貌。老师固有的知识不能很好的与会展很好地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欠缺,至于有会展的实践经验那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参与过会展实践的老师如何培养得出能真正懂得会展的学生?创意是会展的灵魂,会展企业同样需要真正懂得会展的学生为他们带去会展发展前沿的、给企业注入活力的东西。而目前我们培养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那也就是说,在实践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需求并未得到很好地满足,那么企业积极性不高也在所难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宁波华博会议展览公司的合作活动说明了这一问题,华博公司大胆地安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参与到其品牌展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的展会设计中。将自己的展会拿出来给学生们练兵,企业不惧怕风险吗?宁波华博会议展览公司董事长杨杰的解释颇值得玩味:“将‘家博会’作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考察实践对象,对我们而言其实是利大于弊,不仅能让我们对家博会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完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令我们的服务对象――展商受益,但合作首先是基于对学校实力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师资力量是这次合作的保证,会展系主任吴亚生主持过众多品牌展会设计,屡获设计大奖,同时学校引入了荷兰、日本、英国留学归来的师资力量。可见,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也紧密相连。

三、如何解决上述实践中的问题

要解决“培养目标与实践实际的偏差”,首先要求学校对市场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些人才需求较大;以及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培养的学生需要胜任怎样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可避免学校盲目寻找实习单位以及实习岗位和学校预定的实习目标不符,造成时间、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外,学校在寻求实践单位时也不能只盯着大型会展,应该放开视野,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合作单位。

要解决“师资力量与实践要求的偏差”,派教师到会展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会展人才,派教师到会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要求教师与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都是可行的。

但是,上述的措施操作起来随意性较强,推行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练”――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让“知识载体”和“实践载体”撞击出璀璨的火花需要制度的保障。也就是说,让“知识载体”(学校)和“实践载体”(企业)联合办学,使二者成为一个利益整体。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处于学生培养的主导地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具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的话,文中提到的实践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吧!

参考文献:

[1]沈丽:《会展人才培养的“伤口”该敷哪味药》[J].中国会展;

篇2

查找教高函〔2004〕3号和教高函[2005]7号“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两份重要文件的附件1而知,2003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会展专业”试点全国高校本科学校有2所,即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为3所,他们是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此外,2004年全国还有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能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在这些没有获得批准的新专业中,共涉及全国200多所大专院校,2004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会展专业”的学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四所大学。根据教育部教高函〔2004〕3号文件中的意见,没有同意增设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专业论证不够充分,新专业的名称不够科学规范,以及有些专业布点过多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广州、杭州、四川、重庆、哈尔滨、昆明等地有50-60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对于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者会展管理专业方向的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来讲,连续两年来5所大学新专业的申报成功,无疑给各个学校开展会展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引导会展专业的健康发展,至于该专业的专业布点、学科属性、专业建设、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材建设、科研建设、招生就业等相关问题,有待相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探讨。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展专业能够办出特色,由更多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入能够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正式开展专业招生,也希望正在选择未来大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会展专业,投生我国的会展事业。

2003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853 上海师范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865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10311S 会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4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篇3

会展专业是一门“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极强的行业,由于会展项目涉及调研、策划、营销、组织、服务、管理各环节,筹备时间非常长,企业对实训学生的容纳量有限,客观上难以与教学上的任务的时间人数要求衔接,因而,目前高职业会展教学存在实践教学的不足,特别是真实环境下的仿真或全真实践教学的缺失的情况,不利于培养会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筹经费、自主办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育英时尚节综合实训项目”教学设计分析

(一)课程设计思路

“育英时尚节综合实训项目”涉及筹展全过程,教学目标为:第一,职业知识目标,能综合运用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会展管理、会展营销、公共关系、现场管理、活动策划、财务管理、公文写作、消费心理等必修课程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筹展办展的具体问题,而且要从总体方案规划、生命周期到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加以考虑会展项目的可行性。第二,职业技能目标:熟知展览策划的一般流程和基本内容;能设计调查问卷、能胜任宣传资料的编印工作、熟悉会展新闻管理工作,具备会展文案写作能力;能进行业务面谈、现场管理和展后跟踪分析。第三,职业素质目标:培养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有坚韧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应变能力和诚信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为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目的,会展专业教师经过调查走访会展企业,明确了会展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黏合知识的方法来形成本项目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案设计

会展专业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采取“分段式”的方法,根据工作任务界线,划分整体项目为以下阶段,各阶段由不同工作任务形成的小项目组成。

(一)第一阶段——计划、组织阶段

学生通过分析校园市场需求及参展商的要求,确定展品范围是服装、化妆品类、文化用品类,能考虑人流量,把办展场地点确定在宿舍区。第二届综合实训筹办期间,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借学院形象提高展会档次更重要,把展览地点从宿舍区定在校园标志性区域。第三届综合实训筹办期间,会展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得出了“就业是2010年的一大市场需求”的结论,并在展会上增加了“校园招聘会”专场。在筹办展会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财务知识计算盈亏平衡点、经营安全系数,从而确定展位营销和招商招展指标。

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要求学生对展会的基本框架进行评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六个问题:展会展品的范围所在产业是否能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展会的名称、展品范围与展会定位之间匹配与否;展会举办时间、举办地、办展频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展会定位与展会规模是否有冲突;办展机构对展会所在产业的熟悉程度;办展机构需要的筹展时间。教师给出标准格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立项策划书。要求报告篇幅适中,结构完整,编排合理,措词准确、明白易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向学校提交了“综合实践计划书”、“场地审批”、“可行性分析”、“展览场地测绘图”,并到学校各部门争取支持政策。这一过程自然仿真了展会举办的申报流程。

(二)第二阶段——运作阶段

会展专业学生成功地组织了会展设计大赛、开幕式、现场表演、商业宣传、参展商联合大优惠等活动,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附加服务,从而提高展销会的形象和档次。在招商招展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把康师傅、比亚迪汽车等著名品牌引进了展览会上,招聘会上仅会展行业协会就组织了十多家企业参加,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从业热情。

展销会的服务工作贯穿于整个展销会,服务工作包括对参展商、参展观众的服务,服务工作要做到细致、耐心。对于展销会的供应商,如对于展台搭建商、运输商的选择标准是优质服务和价格合理。一个展会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是现场服务质量的好坏。一定要做好现场的服务工作,这样对于整个展会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展会现场中,同学们在忙碌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从水电设备安装到舞台搭建、从全安巡视到餐饮供应、从天气忽变到客户纠纷处理,他们始终表现出极高的兴致,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很好地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本次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全符合了一名职业人的要求;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一些与同学、其他部门的沟通技巧,为以后融入社会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展销会总结的目的是检验展销会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组委会通过对所有参展商的问卷调查和参展观众的抽样调查进行展销会的评估报告,并针对调查结果,总结出展销会取得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以提高下一次展销会的举办水平和质量。

展后总结围绕首届育英时尚校园展销会的四个阶段流程介绍此次展销会的台前幕后,并通过收集大量图片和文件为读者了解首届育英时尚校园展销会提供便捷。同时,也为下一届展销会的举办提供一个可直接借鉴的资料库。

三、实训的组织形式

本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承担指导者或辅导者,同时又是实训活动具体组织者和观察员。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布置任务,进行必要指导;及时答疑纠错,控制实训进度。

(一)教师工作

在本项目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有:

1、实训前做好实训教师分工:根据教师专长不同,分管招商招展、宣传公关和现场管理、活动设计、形象策划等不同实训项目,制定并提出项目的实训计划和项目任务书,在实训开始前由会展教研室组织审定。

2、实训中组织好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的角色分工和轮换,分析讲解具体引导项目(实例),分步骤指导项目进展,项目进行中解答学生疑问和过程考核。

3、实训各项目结束后的总结点评和项目考核。

4、实训全部项目结束后的总结提高,包括实训引导项目(实例)的完善,实训组织计划的补充修改,以持续改进实训方案、计划和实训手册。

(二)学生组织

由于是全真实训,所以在实训过程中,采用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指导的形式,由学生组成“展览会组委会”和各级工作人员,并自行制定规章制度和部门职责。

四、考核与评价

综合实训项目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学生考核分数A,由操作考核成绩B和作业成绩C两部分组成,操作成绩占的比较相应增大,权重比例为6︰4,即A=B×60%+C×40%。

(一)操作考核方式

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时的积极性、独立性、完整性、创新性、理论运用熟练程度,考核模式采取公司普通运用的360℃绩效考核模式。如果被考核人的岗位为“普通员工”,其成绩由本人自评D、部门内同学互评E、部门经理打分F、指导老师打分G组成,权重比例为1︰1︰3︰5;假设有n名员工参与评价,考核公式为:

E=∑(a1+…an)/n

篇4

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隐性能力,体现在个体职业活动的行为实践中,对其的培养不应与一般的职业能力或素质培养方式相同。首先,它必须结合在职业的背景下完成;其次它是非技术性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获得,它包含非智力因素,会随着学习者价值观的养成而改变、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或者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会贯穿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因此,不能忽视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以一种间接、内隐的方式,对学习者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习者来说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其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观念有决定性的作用。隐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无法体现,而是通过环境信息融入学校的整体文化中,通过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环境所承载的信息渗透。其信息和知识传递方法是一种无意识加工的过程,更有益于学习者快速有效的察觉、采集、记忆和理解重要的信息,从而获取和发现有用的知识,达到显性课程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无法达到的“心理层面”的改变。

(二)隐性课程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隐性课程根据所依附的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个维度对学习者产生影响:

(1)物质-空间(学校建筑、教室布置等)维度,使学生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因素的知觉和解读从而引导其认知行为和价值观。

(2)组织-制度(规章制度、教学内容与组织、教育评价等)维度,通过同化和外化的过程影响学习者,使学生在被动的意识约束下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被内化了的内在需要,然后通过外化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文化-心理类(如教育语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期望、心理环境等)维度,通过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归属需求来改变自己的原始态度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根据这样的影响模式,可知隐性课程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着以下的优势: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是长期性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的心灵,使个人能力或潜质在一直持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第二,隐性课程影响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渗透到价值观中,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起到导向作用,影响行为和决策,塑造其个性。第三,隐性课程通常以多种多样的内容和途径为载体,在学习者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影响,在校园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收,通过情感的融合而习得,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应该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使隐性课程“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地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与显性课程互融互补的最佳效果。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会展专业隐性课程设计

课程理论学家阿普尔就认为,学校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在隐性课程上不仅应从宏观上注意学习者身心特征之外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如学校特征、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而且要从微观上注意到学生的动机、态度和技能,以及学习目标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为此从学习环境体验、教学过程组织和职业文化渗透三个方面设计基于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隐性课程,力求对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职业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构建模拟工作环境,增加职业氛围

1.布置模拟仿真的教学环境。高等教育毕竟不同于职业培训,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理论所必不可少的。以会展专业为例,会展工作多是以项目形式开展,注重流程的操作和管理,因此专业课程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相应的布置课室形式,例如“会展服务与管理”这门课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现场流程模拟和服务规范讲解,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学生们仅能靠自己的想象去猜测,这样的知识难免有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在讲到展会现场管理的内容时,将课室环境布置成模拟展馆的形式,设置参展商办证处、买家办证处、门禁、展位等,辅以真实的道具;或在讲到会议室布置的内容时,把课桌摆成会议桌的形状,周围环境布置成会场形式等。课堂上使用真正的社会活动中收集而来的材料,例如参展商申请表、观众邀请函、招展函、产品目录等,甚至可以把合作企业参展后剩余的展品、展架和海报等资源收集起来带回课堂,合理摆放于课室里面或墙上,营造展会的气氛。还可以准备部分展馆、展览公司介绍、展会风云人物介绍等图片信息挂于走廊或宣传栏中。这样的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丰富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文本。学生们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感受职场的氛围,激起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自然而然的增加对于流程感和职业感的认同,而做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虚拟的工作场景或专业资源,因此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项目的策划、流程的模拟,甚至进行展位设计和摆设,还可以推倒重建。这种环境更适合网络时代成长的大学生,他们对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的知识能产生更高的认同感,还能在操作中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也符合未来智慧教室的发展趋势。网络化和信息化已经在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中广泛普及和高度强调,但是由于教育资源限制和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相对滞后,高校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便利,还能使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和在将来的工作中形成意识,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更高的竞争力和创造更高的价值。

(二)利用教学过程引导,提高执行能力

1.开展体验式教学,注重项目设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成功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的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自我探索、形成创新思维,通过改变其学习态度从而得到自我提高。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新型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练、寓教于行、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参观调研、小组讨论、撰写报告、制作课件、谈判辩论等活动。在国外的会展专业教学中,教师会设计一个个的会展活动,有组织、策划、管理、人流控制、客户沟通等内容,让学生分角色参与。学生在项目的操作体验过程中,需要经历收集资料、制作文案、分派任务、实施管理、监控调整、分析评估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些角色扮演中去体验、去碰撞、去总结,学生乐于沉浸在真实的活动意境中,身临其境地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由此留下更深的印象。另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行真实的会展项目和参加会展竞赛。例如在“会展策划”课程中,可以策划校园书展、化妆品展等真实项目,或参与社会展会项目的竞标,让学生有真枪实战的体验。通过操作项目,学生可以增加实际经验,并锻炼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体验式教学法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当这种教学方法成为教学常规后,学生便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到如何有效的寻找和搜集信息,如何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效率最高、如何组织语言进行商务演示、如何列举论证才有说服力等技能,这些隐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传达出来,是学生在实践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体验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手段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则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望。

2.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评价体系。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表现出对过程的重视,即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新技能的获得、学习内容的把握和自己能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班级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挑战;如果教师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之间的比较,则相应的,学生就注重等级和报酬。相比之下,虽然后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分数,但前者在日后的动机、情感、学习策略方面却有更好的适应性,能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应有机地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参考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单元进行考核,由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三方参与的立体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形成重视学习新知识和知识拓展、重视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重视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意识。

(三)重视职业文化渗透,形成职业理想

篇5

【关键词】会展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目前中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趋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和中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展产业迅猛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再加上交通手段的不断改善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会展业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我国会展业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产业的发展与会展人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会展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与一线会展人才。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会展知识或展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能推动了会展业的顺利发展。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布置广告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然而,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先天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文化艺术素养、公关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差距明显;熟悉展览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十分匮乏,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尚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层次;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会展人才紧缺的呼声强烈,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多,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务开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瓶颈”。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示,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约100万人,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有15万人,这些人多半是“半路出家”,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系统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经验的会展人才比较缺乏。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的“关于会展人才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2004年上海会展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人才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如此,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来说,会展人才短缺就更加明显了。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会展业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开始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为会展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在政策上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是组织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培训,到国外先进的会展公司学习锻炼。三是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行业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四是高校开办了会展专业教育,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从2002年开始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高职、高专设置了会展专业。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底,仅北京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足够认识;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的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与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分不开的。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也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保护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方面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在我国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会展业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中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中国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对相关人才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的。虽然会展业界开始意识并且重视人才问题,但是依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氛围,使各类会展人才和各类会展专家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和份量,充分发挥与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2、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根据会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开发规划,以保证培训的系统性。这一规划要有政府权威部门组织协调,制定出相应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及实施措施,严格加以考核,确保目标的实施,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可加强会展职业培训的协调及管理,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加快会展培训的品牌建设。培训要定期化,内外培训要相结合,长短期培训要结合。通过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展会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是会展业最活跃的因子,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办好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会展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并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所以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会展专家和人才,或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讲座和指导,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举办和组织会展的经验,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与沟通,从意识和形式上迅速提升,以提高会展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中国会展业早日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4、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篇6

广告会展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正日益成为全球信息交流、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广告会展业作为现代化服务业的门类之一,不仅能带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旅游、金融、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能够积极促进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优化调整。21世纪的广告会展业将成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慧密集的一大综合贸易行业。据专家测算,会展业的关联效应为1:10,即展馆收入如果是1,则相关的社会收入则为10。按照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预测,未来若干年,中国会展业仍将以年均15-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据国内知名媒体调查,三大会展城市广告与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比1、北京8比1、广州8比1。前不久的官方预测,仅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就将达10万人。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90余所高等院校先后设立了会展专业或在相关专业设立了会展培养方向,每年向社会输送会展专业人才6000人左右,会展人才前景十分广阔。广告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广告和展览公司的大批涌现,意味着对广告与会展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

一、广告与会展业现状

当今会展业主体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国的会展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会展大国地位已确立。许多国外办展机构已进入中国市场,会展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管理并有实操经验的人员十分缺乏,难以与国际同行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广告会展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场馆设施等硬件条件,更需要大量的广告与会展专业人才投身于其中,未来的人才需求将会快速增加。目前我国会展企业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但其用人要求也正日益提高,企业急需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以发展壮大广告会展业。例如,2008年一家机构在对义乌广告会展类专业人才的教育情况调研中发现,接受过广告会展类专业教育与培训的人员为0,而大专学历从业人数超过了本科学历,但大多数从业人员均有美术与广告学习背景。一项针对18家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数据显示,会展企业急需引进人才达88.3%,人才储备需求达100%,专业管理需求61%,专业培养需求达38.9%,当前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可见一斑。

二、国内外广告与会展人才培养情况

自1984厦门大学开设广告学专业开始,广告教学开始在各高校开展,成为一个新兴学科。但是,由于时间过短,中国的广告教育体系不够成熟,显得混乱,无法在全球广告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中国的广告市场提供大批优秀型人才。而到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外贸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开设会展专业。自此,学生上大学可以报考会展专业了。之后,从事会展学科教育的院校逐年增多。目前,中国已有200多所院校从事会展教育,每年更有上万学生学习会展专业。而开设广告会展专业是最近几年的事,如何平衡广告与会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如何设置课程?如何安排学时数等问题却在一直困扰这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共同知识缺乏共同认识。在国外,广告会展专业主要依附在贸易或者旅游学科。但在中国,传媒、艺术、旅游等院校都可以从事广告会展专业教育。这好比是一批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谈话,而且各自都认为自己重要,更何况广告会展专业是新学科,知识体系还不清晰。二是不知己也不知彼。许多广告会展院校特长不突出、优势不明显、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如何教学生,不清楚哪些单位需要招人,也不明白招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学生。搞不清楚这些,学生就业自然成问题。三是对广告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四是广告设计与会展服务课时安排比例不合理。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以致出现凭主观印象设置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现象。

美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广告业和广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广告学归属与教学的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参考。美国的教学是以人才培养决定学科归属,注重原理的教授与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用”与“原理”结合起来了。

日本与中国教学不同,日本高等教育中没有设立广告学科,广告人才的培养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由社会上的广告资深从业人员到大学开设专题性的广告讲座;二是大广告公司内部对职员的培训,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入公司的职员的培训,二是对公司不同阶段的职员的职业再教育。日本的广告企业参与到了广告教学过程中,使得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成了社会的事。这样就很好地防止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黑龙江设置广告与会展专业的优势

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黑龙江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和高科技为主题的工业体系,电站设备、支线飞机和直升机、汽车、抗生素原料药、中药粉制剂、机器人、航空航天配套、金属自磨损修复等生产基地也已形成。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俄罗斯逐渐加强的贸易往来,促使黑龙江经济逐年增长,广告会展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03年黑龙江省展览收入为0.5亿元,2004年上升为0.7亿元,2005年又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黑龙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哈洽会”为龙头,以省贸促会为主导,广大展览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带动了经贸、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广告会展业正开始形成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产业引擎。

四、广告与会展专业发展思路

(一)转变自身观念,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学校运作机制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新理念;二是以就业市场为中心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真正适应学生、企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跳出就职教论职教的传统观念,探索与区域内职业培训机构和社区联合办职业教育的渠道,拓展学校的教育市场;四是要以大市场的观念来发展职业教育,既要看到区域内就业市场,也要看到外省市的经济市场。采取跨地区甚至跨国联合办学的模式,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中职学校实施合作办学,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建设,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输出优质职教资源;借鉴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引入国外优质职校资源,引入国际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

(二)转变模式,从单一的学历职业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

转变以往的单一实施职前学历教育的模式,开展面向社会的成人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形成了职教领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的大职教体系。一是有效利用学校教育的资源,面向全社会各类受培训群体,举办优势专业的非学历培训班,积极争夺职业培训的市场份额;二是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长短学制并重,使职业培训学分与正规职业教育学分相通,使更多的学员有机会接受正规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学校的竞争力;三是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为下岗人员的换岗、转岗、上岗服务。

(三)拓宽功能,从单一的就业教育转向多元目标模式

篇7

今年天津市开发区的《2012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涉及9大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缺口最大,就具体岗位而言,拥有丰富国际性会展项目规划及整体运营经验的会展项目策划师需求量最大,紧缺程度可见一斑。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也将目光瞄准了会展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将北京建设成为亚洲会展之都、全球国际会议五强举办地之一、亚洲排名领先的会奖旅游目的地、中国会展行业的引领者,力争实现会展业以高于全市GDP增长的倍增速度发展,2015年全市会展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会展业对于北京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当然也有挑战,人才即是其一。这份规划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特别提出要“强化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会展培训基地建设”。规划指出,为实现北京会展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要尽快培育和壮大一支熟悉国际会展业惯例,善于会展市场开拓,强于策划、营销、组织和管理的会展专业队伍,不断提高北京会展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会展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加大会展人才引进与人才交流力度。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很多高校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会展经济或相关专业。然而,高校输出的会展人才与行业实际需要的人才还有差距,突出的问题便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校如此,用人单位一~会展企业对于人才也日益重视。为加强人才招聘,支持二、三线城市业务扩张,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华区近日推出了第二届新生培训项目——励展管理培训生项目(RMAP)。该项目的入选者将经历为期三年的系统化培训过程,学习会展行业的理论基础,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然后在北京或上海的某个市场营销、销售或项目管理的关键职能部门工作。

篇8

不少的专家学者对会展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认为我国会展专业高等教育存在如下特点及问题:

1 会展人才培养起步晚、发展快。我国会展业较世界会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其发展迅速。邬适融(2006)认为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我国会展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全国冒出了50多家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的高校。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院校开展会展教育,而会展高等教育集中在会展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

2 办学主体多元化,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还有“公办民助高校”、“股份制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

3 涉及领域宽,多学科嫁接。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易小力(2010)认为,目前中国会展教育主要呈现如下特征:跨学科。会展跨越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门类;跨行业。主要涉及外语、旅游、贸易、设计、传媒、工程、文化、艺术、计算机等行业知识和经验;跨领域。一门会展课程通常会横跨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4 普通高校较少涉足,职业学院发展迅猛。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专科学生,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左右。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艺术系的林冬、林河(2008)认为会展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设置繁杂、不够统,培养层次低、以职业培训为主的特点。

但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适应,教学手段偏陈旧,实践环节不落实。尤为严重的是,一方面会展业缺少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会展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会展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常见模式

基于我国的会展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院校开设背景、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等特点,会展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会展专业目录只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以及“会展艺术与技术”两个名称,而各高校设立的会展方向名称则千差万别,如“会展与商务旅游”、“会展管理”、“会展经济”、“会展文秘”、“会展英语”、“会展策划”等等,不同学校的会展专业或方向开设的课程则因专业起源(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别。

尽管如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比发现,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以课程理论教育为主,开放校企合作为辅

该模式在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培养中最为多见。在课程设置上,多呈现出“基础课程+会展类专业课程”的架构,开设的课程般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基础课程,如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二是旨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一般性经济与管理方面问题能力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三是旨在提高学生从事职业化会展管理的基本技能的专业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营销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政策与法规等。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则通过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办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一些访学交流活动或者企业实习机会来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诉求。然而,基于会展行业更侧重于对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尽管此种模式对于现阶段我国会展人才教育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但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因理论性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而难以符合会展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常见于会展人才培养的专科教育层面,其中有北京对外贸易学校和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等。在该模式下,学生学制4年,实行“学――工――学――工”的交替形式,也就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半在会展企业工作,半年完成毕业设计,使会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提升为1:1,学生按学校的实习教学大纲和会展企业的培训计划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获得学分,从而使会展专业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职场的互动教学中,练就“真功夫”。然而,尽管该模式能较好的解决了会展专业学生实习机会较少、实习时间较短的矛盾,却又产生了学生管理较为松散,打乱了传统的教学周期致使课程重设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负面的影响。同时,作为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而言,其是否愿意与高校起开展合作成为了此模式成败的关键所在,而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方则在此则显得相对的被动。

(三)“订单式”饺企合作办学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上述第二种模式的个变形。除了集合上述模式的优点以外,由于其办学的出发点为企业的需求,是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所侧重,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后续就业问题,是种人才定位更为明确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的优势背后,我们也不得忽略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包括企业的经营和诚信状况直接影响到“接单”的能力与风险、学生就业面较窄、学校管理被动等。

(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此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以实践认知的哲学论点和体验性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校与行业进行项目合作为载体,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活化”,使学生具备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和企业、学生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与社会直接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此模式最早被应用在理工科等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但是在对我国目前的会展人才培养形势作出充分的研究下,许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以此作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方向的探索。周云峰、于景洋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产教结合方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会展行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肖轶楠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有关我国会展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刘大可则建议防止供给过剩、坚持金字塔型学历教育、结合各自的传统优势专业嫁接会展学科、师资建设要加强校际与业界及国内外合作、结合实际创新会展教育模式;马

勇、肖轶楠提出我国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握项原则(专业方向细分下的灵活机动原则)两种能力(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三大层面(战略管理人才、般管理人才及服务操作人才)四个定位(目标、功能、模式、方向)以及五个模块(工商管理、综合素质、会展管理、大型活动、展台施工);张俐俐、庞华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三结合、培养模(高校与行业、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和教学体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则是会展教育的基石。在我国会展业即将迎来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对滞后且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会展教育已经难以与之匹配了,可见,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如下:

(一)我国现存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优势:

1 课程设置囊括会展概况、营销、公关、管理、策划等方向,体验了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各高校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一些经济管理类、公关营销类和外语类的课程成为了基础和核心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会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则呈现出各高校的地域特色、优势特色和方向特色。

2 开始注重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在过去的会展人才教育里,即使人们已经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但基于行业发展和专业现状等原因,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但随着近年大家对会展业的不断深入了解和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更多的企业愿意为高校的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接近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 逐步朝着专业建设规范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和培养主体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加入了WTO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会展行业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而为了符合大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校的会展专业教育中开始更多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也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项目、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来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

(二)我国现存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不足:

1 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与会展教育的相对滞后不匹配。起步较晚以及发展不成熟等的先天不足致使我国的会展教育不尽如人意,而如果仅仅由市场去调节人才的供需又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故在会展教育现状和会展人才需求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2 会展专业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出现偏差,导致会展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就业令人担忧。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处在“制定――检验――修正――在检验”的循环之中,所以难免会出现些供需不符,难以满足市场现状需求的状况。

3 会展专业知识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架构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多学科交叉,无法体现会展的专业性。而同时,尚未形成的会展教育体系也使得对会展教育的规范建设缺少依据。

4 会展的专业实践课程时间相对过少,或只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脱离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多理论的传统模式,致使专业学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快速适应就业后的企业环境。

(三)对我国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建议:

1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会展业的发展实际为立足点、以与区域内会展企业合作为重要手段”的应用型教育模式,可以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的方向。

篇9

会展业被视为本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行业的发展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会展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规范化和适应性的要求。会展专业是一个操作性、创新性要求很强的综合性专业,因而会展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会展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会展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会展专业来说,它关系到高校会展专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也关系到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作为连接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桥梁,已经成为会展专业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实习基地建设――站位高端,谋划长远

会展专业要本着“筑区域高端实习平台,育地方一流会展英才”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战术上采取主动出击、靠大、联、强的策略,选优汰劣,与会展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积极联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高端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构筑起由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四方联动,集教育、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平台。

(一)引进专家学者型官员,搭建学校与政府合作桥梁。

在推行校企合作的转变中,由于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在认识与利益上难于达到完全的统一。因此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因此可以特聘一些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及官员担任会展专业的客座教授或名誉校长等,从而在政府部门和学校之间搭建一条便捷的通道。

(二)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

会展专业要深化与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会展企业的合作关系,就要建立与会展行业(企业)直接联系,畅通获取信息的渠道,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主动适应行业(企业)改革与发展,使会展专业更富有行业(企业)特色,这样可以获得来自行业(企业)方面的有力推动与支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政、行、企、校”四方密切合作的良好局面。为了推进会展专业基地内涵式建设,对合作各方的角色功能进行定位,逐步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协调、企业深度融合、学校为主体的四方联动、集教育、实习、就业于一体的一站式育人平台。

二、实习管理模式――多管齐下,刚柔并举

会展专业执行 “全程・分层”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全程・分层”是针对学生实习的分布情况,采用了集中实习全程管理、分片实习定期巡视、分散实习远程控制的实习管理办法。力求实现顶岗实习管理少盲点、无盲区,真正把顶岗实习管理落到实处。

结合会展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实践,对“全程・分层“管理模式作进一步细化和延展:和企业达成协议,对实习学生严格按企业在编员工管理,严守请假、考勤等企业规制;倡导企业导师制。指定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权威专家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帮一的专业指导、企业文化植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等,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职场人格的塑造意义深远。由学校指定一名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适时、实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职场人”的平稳过渡。

实践表明,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仅靠刚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多管齐下,刚柔并举,适时对学生辅之以生活悉心关爱、思想启迪引领、人格魅力感召、情感交流疏导等柔性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管理的至高境界。

三、顶岗实习成效――“双效”凸显,合作共赢

高端实习平台的建立,能够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学生的出口打开绿色通道。学生在实习期间,有的直接参与展会的招商招展工作,有的在展会期间,做现场服务、展会宣传、展品销售等工作,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企业多方面获益,提高了合作热情,促进了合作关系纵深发展。会展专业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都能得到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毕业生会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四、专业前景展望――凝心聚力,共育英才

由于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会展专业是也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行业基础、专业基础都比较薄弱。现在会展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十分严重,尤以会展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为甚,在这个行业中最早入行的多数是半路出家,往往是从企业管理、旅游、外语、情报、广告、外贸等其他行业转来的,他们原有的行业知识在会展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许多人成为会展业的能手。经过多年的会展实践,在会展业发展到较高层次后,就遇到知识老化,力不从心的问题。对于新入行的人员来说,由于缺乏较完整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一时还无法在会展工作中担当重任。所以,仅仅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关系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会展人才的需要。有鉴于此,为了实现专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借鉴会展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做法,只有政府牵头,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协调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构筑区域高端教育平台,同时,辅之以政策护航,法规保障,完善机制性制度性建设,才能切实推进各方合作纵深发展,确保实习平台高位、长效、稳定运行。

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会展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的,其趋势是逐渐走向高层次,会展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也必将更加正规化和专业化。培养高素质的会展策划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的会展教育任重而道远。

总之,会展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据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点、人才需求特点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计划,更需要教育界和会展企业界共同去探索、寻找适合中国会展教育发展的道路。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培养出会展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界、企业界和会展专业学生间的共赢,从而使我国的会展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职会展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会展业的发展导致对那些既具有一定会展理论知识素养、又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会展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滞后于会展业的发展的高职会展教育要加强其实践教学,以培养出能够对接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教育思想

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主要以培养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着重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到会展活动第一线的情况,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加强了会展专业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有利于高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会展业属于外向型行业,在会展活动运作过程中,特别需要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必将面临“角色转换”,由“学生”变为 “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他们需要与领导、同事、顾客进行沟通协调,并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岗位技能的掌握,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转化和能力的发展

实践教学是一种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纯粹的课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动手的机会和知识迁移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转化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四)有利于增强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用过会展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会展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空有理论而无操作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对会展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那种知识全面、拥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的全才和通才,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会展人才,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实践教学可以使会展专业学生具备上述几种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将有利于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会展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职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设立会展专业,因此高职会展专业的实践基础和可用资源相对短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

由于会展教育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形成可遵循会展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安排的规律。许多会展院校大多是建立在自己对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基础上的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果不可避免会体现出较大的主观性,有些甚至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便是有较为成的案例也很难被其它院校所复制或借鉴,没有形成真正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义乌工商学院会展专业成立于2009年,至今只有两年的办学历史,但是义乌有着得天独厚的会展业资源。义乌每年举办的展会就有40余场,义乌工商学院周围会展公司云集,这对义乌工商学院会展实践教学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条件。义乌工商学院两年来就充分得利用了这些会展资源。如《会展管理与服务》的实训环节部分直接把课堂搬进展会现场,给学生真刀真枪的进行实训操练。笔者认为这是很好实训手段,但对于没有这些会展资源的院校来说,就没有可借鉴性。但笔者也同样认为义乌工商学院的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实践内容简单化

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体系,应该根据产业发展和业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设计明确的实践目标,选择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低层次、简单化的实践内容较多,高层次、系统化的实践内容相对缺乏。就义乌工商学院来说,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的机会较多,但大多停留在低层次、简单化的现场服务。学生仅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很难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会展活动的全部流程。

(三)校企关系不够紧密,产学研结合有待提高

由于会展人才所从事的行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会展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度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和会展人才的培养效果。从目前的状况看,虽然有部分会展院校建立了一批学生实习基地,但会展高校产、学、研结合度仍然不高,没能与会展企业、会展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等社会单元组成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会展教育网络体系,也没有形成与会展产业在信息情报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教师学习实习基地等方面的有效机制。就义乌工商学院来看,目前已把义乌的四大国家级展会作为实训项目,建立了几个校外学生实习基地、与义乌政俯会展办有了一些合作项目,但是还没有达到产学研结合的程度。

这些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会展专业的学生虽然参与了一些专业实践活动,但通过实践学到的技能还远不能满足业界的实际需求。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会展专业发展时间短、发展不完善之外,更主要的是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产学合作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资源应进一步整合配置。

三、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会展专业的特殊性,就我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会展实践教学体系应重点包含以下要素: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校内实训、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两个部分。就校内实训、实践基地而言,又包含模拟实训室、专业实验室等。这部分承担着校内理论课的课内实训、实验任务和校内安排的综合实训任务等,起着直接架通理论与实践的作用。有些高校由于场地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不重视校内会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甚至个别会展高校重外轻内,根本就没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导致会展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只能学习理论课,无法进行实践训练的局面。义乌工商学院会展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目前仅有一个会展工作室。

在基地建设方面,特别是校外会展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应选取综合实力强、在业内有代表性的大型会展企业或组织作为会展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基地在信息、技术、师资等方面与高校要实现资源共享,并保证校企双方都有专人负责实践基地建设事宜。

就校外会展实践、实习基地而言,校外会展实践、实习基地是高校与业界进行产学结合,开展会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会展专业学生获取一手实操技能,从而真正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就校外会展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对会展企业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实习生可以解决会展企业的一些人力问题,节省人力成本,同时会展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为企业培养和发现专业人才等。所以高校会展专业可与会展企业构建双向双赢的合作模式。高校应选取综合实力强、在业内有代表性的大型会展企业或组织作为会展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基地在信息、技术、师资等方面与高校要实现资源共享,并保证校企双方都有专人负责实践基地建设事宜。

高校会展专业与会展企业构建双向双赢的合作模式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步,会展专业与会展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规程;第二步,由会展企业提出培养目标、提供基础培训、提供实习岗位;第三步,会展专业提出实践性教学的要求;第四步,高校会展专业为会展企业输送实习生、提供咨询服务、开发合作项目;第五步,会展企业对实习生进行业绩评估。义乌的会展业发达,会展企业云集,义乌工商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会展企业资源,主动与会展企业构建双向双赢的合作模式。

(二)会展专业理论基础教学实践

会展实训教材和会展应用软件是会展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载体,通过专业实训教材和专项的会展应用软件,学生能够在校内从专项和系统两个方面初步得到训练。需要明确的是,实训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不能仅仅站在学校的角度来决定,而是应当与业界进行沟通与合作,特别是在实训教材的编写上,更要充分发挥业界专家的作用,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参与到实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当中,保证这类教材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基础上,还具备较高的应用和实践价值。同时,在校内实训平台上要选择超前或业界通用的会展软件作为会展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们的实战技能。

(三)会展专业教学师资力量建设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会展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应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教师应有相应的企业经历,才能胜任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因此,在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配备和队伍建设上,要充分重视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师应重点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践培训、业务进修或企业针对性锻炼,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技能。同时,会展高校决不能固步自封,脱离与业界的联系,而应当聘请业界专家给会展专业的学生开讲座或讲授专业实践课程等。尽力打造会展专业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四)支撑项目

支撑项目主要包括能支撑会展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较为稳定的会展项目,支撑项目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依托,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会展项目,学习和掌握会展项目的运作方式和实施流程,提高实操能力。作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会展支撑项目要有代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要能够为会展专业的学生提供规范、可靠、丰富的实践内容。义乌工商学院会展专业已把参与义博会等四大国家级展会现场服务列为教学计划,同时还有自办展会(义乌工商学院大学生用品展览会)以作实训教学的支撑项目。

总之,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关高职院校应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弄清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要素和要素特征,结合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努力构建适合会展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霄. 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初探[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5):81-83

[2]易小力. 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 社会科学家, 2010,(5):97-99

[3]顾艺. 会展专业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8)142-143

[4]肖轶楠.关于我国会展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旅游学刊,2005,(S1):129- 132.

[5]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5):81- 84

篇11

一、我国会展行业发展及从业人员培养状况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分工越来越深入,许多新型产业与行业随之产生并快速发展。会展行业近些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既是国际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进出中商品流通、 技术交流、 信息沟通及经贸交流等活动。我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谈及中国展览业发展前景时指出: “展览业成为我国服务业中增长快、 发展潜力大、 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一个集商品展销、 经贸洽谈、 信息交流、 文化交往、 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会展经济的综合性和全方位的功能,正在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和概括:会展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为1:9 ,我国会展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效益系数预计为1:6。我国至2008年底,国内展览项目已达5800个,展览收入总额达320亿元,带动的经济增长不可忽视。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数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从事会展业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总体偏低,专业出身的人才比例很低, 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养, 半路出家, 缺乏经营管理和现代会展运作方面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会展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会展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展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展人才紧缺,或会展人才素质极待提高的状况,有资料显示,我国各大会展城市高薪待遇招募不到合适的会展人才,广州会展人才需求势头迅猛,每年需要3000名以上会展人才。会展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国内知名媒体2008年的调查,我国三大会展城市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 11∶1、 北京9∶1、 广州 8∶1; 据估算, 全国办展单位多达几千家, 今后一段时间, 我国会展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至少需要 20万;可见会展业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的严重滞后。

二、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会展人才的缺乏,高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高校培养的会展人才主要分布于三个层面,并有各自的特点。 一般而言, 研究生层次会展人才主要侧重于会展学科的科研, 本科层次既要求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也需要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当然两相比较, 理论上有较强的优势,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展人才要求理论知识适度和实践操作技能较强, 尤其重视实际操作,也就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会展人才培养是我国会展教育的主力军,但是会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缺乏办学经验,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外延过泛,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不够全面等问题,其中,明确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关键。

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会展企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与能力分析密切相关,会展企业在工作中需要哪些岗位及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调研发现,一般会展企业有四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即会展管理人才、会展策划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和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其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会展管理人才对应会展企业的经理岗位,要求其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与管理能力。从事本岗位的工作人员一般具有较强的工作经验,会展理论与实践都较丰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展人才要在会展企业的基层工作多年并积累一定经验后方可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会展策划人才在会展活动中主要负责项目创意、市场调研、 方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人员,他们主要负责会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起草会展项目的策划书,编制预算等;会展营销人才主要从事会展招商招展、市场营销、 宣传推广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直接与市场打交道,通过电话、 网络、 邮件、 登门拜访等形式和会展企业的客户、 新闻媒体、 广告商取得联系,推销自己的展会,此类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销售技巧,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为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从事会展现场布置,展台设计,对会展策划、 会展营销等一线工作部门的服务,会展活动项目中的后勤接待服务工作等。以上工作对应会展企业的基础工作,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以上岗位及能力紧密相关。结合高职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实际,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从事会展策划,调研,营销及服务等基础工作,既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又具有现代管理知识 ,能对会展及相关活动进行设计、 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展会现场管理、展会设计与搭建、市场调研、会展营销、 广告策划及服务等相关岗位工作。

三、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会展企业的岗位及能力要求决定了会展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决定着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充实是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是否能完成的保证,因此,要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还要象前面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一样,具体地分析会展企业的岗位及能力要求。会展业是一项集全局性、 专业性、 操作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 会展活动涉及了很多岗位与行业领域, 因此, 会展高职人才属于多种技能人才的集合, 如从事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项目经营型人才、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服务人才、 场馆建设与营运的场馆管理型人才等, 不同类型的会展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亦有较大的差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其内容的完成来达到以上多种能力的塑造。

会展管理人才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是会展行业的核心人才。这类人才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会展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会展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其具有的水平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会展水平的高低和会展的效果。这种人才培养一般需要的周期和时间较长,其不仅需要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懂统筹懂规划,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一般是难以胜任的,这样的人才不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但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要设置一些体现会展管理思想与理念,体现市场预测与判断,体现会展设计与规划等课程,使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职业的积累,全面拓展综合素质打下基础,这些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能为高职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为其以后通过几年的职业积累实现向会展行业核心人才的转化,也能为学生开展具体的会展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会展策划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和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会展务工作环节的操作与实施人才,是会展行业的与行业支撑性人才。这些人才属从事的工作主要体现为会展工作的具体任务的完成,根据工作的流程其任务可以有:参展企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某个展会的市场推广与营销,会展项目的计划与编制预算,展会现场布置与搭台设计,具体展会活动的后勤服务等。在会展公司中,以上工作任务的完成基本由刚毕业的高职生完成,所以,为对应以上工作任务,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应开设如下课程:会展英语、 英语口语、 商务礼仪、 计算机、 文案写作、心理学、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经济学、 会展业法规、会展设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会展物流 、会展旅游等课程。

会展专业高职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有关会展的核心专业技能,如会展前期的市场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的组织及服务管理等技能,而且与核心技能相关的综合素质也十分关键,从前面所分析的会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可以看到,从事会展工作的高职学生要有纵深的专业技能储备,同时要具备宽泛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会展相关工作。根据会展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达到的目标不同,以上课程可以分为两大模块课程,即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和专业项目模块课程,前者主要是指会展英语、 英语口语、 商务礼仪、 计算机、 文案写作、心理学等课程,后者主要是指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经济学、 会展业法规、会展设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会展物流 、会展旅游等课程。专业项目模块课程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及项目实践课程,其区分标准在于专业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而项目实践课程主要为完成会展工作而设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进行人才培养。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在一年级开设,项目实践课程主要在二年级及三年级第一个学期开设。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可以根据会展工作的流程及工作项目的设立在前五个学期中分别开设。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除了以两个模块课程之外,还应该在三年级开设毕业实习等培养学生会展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相关课程,此类课程应以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报告等方式体现。

四、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依据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要通过高职人才的实训教学途径才能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会展高职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从整体上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从技能认识与掌握的程序上可以分为认识性实训,基础性实训及工作项目性实训三个实训环节。

认识性实训的目的在于:学生开始进行会展专业的学习时,通过一些实训内容的设计与教学使学生认识会展行业及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会展工作的性质及人才的要求,从而让自己树立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认识性实训从校内实训来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学生生日聚会、学生迎新晚会等学生自己参与并实践的会议形式,并规定以上会议的内容与程序,让学生进行会议计划的制定及相关活动方案的策划等工作,使学生对会展专业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认识性实训从校外实训来看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新产品现场会及企业的市场调研部门等参观与学习,使之了解会展工作、市场策划工作等的实际情况,对会展专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基础性实训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大量会展基础项目的技能实训与掌握。本类型的实训项目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相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性实训项目主要体现为各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的内容、为某一专业技能而设置的专业实训项目等,如市场策划方案的拟定与撰写、会展现场的设计与搭建等。以上实训内容的实施要依赖校内专业实训室功能的完善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完成,校内实训室主要是为会展工作的各过程而专门设置的专业实训室,如会展模拟实训室、广告策划实训室、市场调研与推广实训室、会展现场搭建设与设计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主要由教学硬件与教学软件组成,通过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完成学生对会展专业的模拟实训,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基础性实训的完成也起重要作用,其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或行业的基础性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作项目性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真实工作平台,让学生完整地参与整个会展工作流程来得到真实有效的工作能力。这种实训体现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这可以借助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其表现为当企业有某一具体工作项目时,如新产品的展销,通过会展专业学生组成一个工作项目团队的方式,在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真实地完成这一工作来实现专业技能的获得与累积。

参考文献:

[1]宋继东,宋晓燕.《浅谈我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9

[2]张翠娟.《浅谈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网络财富》2008

篇12

会展旅游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会展与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会展与旅游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能在各级会展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展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会展、旅游服务、设计与策划的一线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进行会展与旅游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具体来说,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必须熟练地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同时具备较强的中文(英文)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调研、策划、销售及管理等技能完成会展经营策划的全程工作。同时还应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相关资料和调查,伴随着会展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会展与旅游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限制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天津,会展旅游企事业招聘单位对会展旅游人才求贤若渴, 需求较旺盛。目前天津市会展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会展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偏低、专业结构不全等方面。所以天津市急需开设能够培养会展旅游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以便为社会输入合格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一、会展旅游复合型人才缺乏

新时期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整个会展旅游业对人才的渴求也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外企高端人才的频繁跳槽,到国内中小企业的人才不断流失,这种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才提升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已经成为困扰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由于会展与旅游的捆绑度相当高,所以会展旅游人才的定位不应该过于狭窄,在培养会展与旅游人才的过程中应加强其综合能力的培养。理想的会展旅游人才,应该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会展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应该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要注重整个产业链上人才的全面培养。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会展旅游行业包罗万象,涉及策划、营销,公关、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现有相关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综合能力欠佳,原因来自于“半路出家”居多,以及教育不够完善。从业人员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再加之传统的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本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知识面广泛也是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学习并掌握一些交际、策划、人文、管理、风俗和财会等相关知识对拓展策划思路、更为出色地完成项目将大有帮助。因此,会展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关乎中国会展旅游业能否快速前行的重要因素。

二、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行业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国会展业蓬勃发展。在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2010年公布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最新排名中,北京是中国惟一入选前10名的城市,其他城市发展会展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各地纷纷把会展业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目前,我国已有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并每年举办会展活动。我国会展经济活动每年直接收入超过1000亿元,拉动经济上万亿元,我国的会展经济已步入快速增长期。为促进天津市会展业发展,完善会展业发展环境,规范会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天津市于2011年7月6日了《天津市促进会展业发展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对会展项目、企业、场馆和相关配套服务机构,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会展宣传和招商推介进行资助和奖励。根据会展业产业架构和发展情况,会展旅游人才需求单位可分为六类:一是政府机构、会展行业协会和会展专业组织;二是饭店、酒店公寓和会展中心;三是旅游公司、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和差旅管理公司(TMC);四是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五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六是会展教育、培训、科研和咨询机构。

会展行业的巨大潜力,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是逆水行舟,需求逆势登高。如火如荼的行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未来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口主要为:会展项目助理、会展项目经理、会展服务专员以及会展旅游策划经理、旅游顾问、会展销售、展览设计师、平面设计指导、平面设计师、展示展览市场开发人员。

三、天津开设会展旅游专业的优势分析

随着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成功举办,我们看到天津会展经济正在蓬勃高速发展,会展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基本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天津有会展公司、展览物品租赁、展位特装搭建、广告等会展服务企业共有近百家,已经培养了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会展品牌,如:天津春季全国商品交易会、中国天津啤酒节、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展览会、汽车交易博览会、国际制造业手机采购配套会等知名展会。每年天津市组织举办的各类展览活动近百个,带动相关行业,如广告、宾馆、饭店、交通、旅游等产生的收入接近10亿元,会展经济已初具规模。随着天津会展行业协会的成立,天津会展组织将得到进一步整合,会展服务将更加统一和规范,天津会展产业以及会展经济将有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把天津打造成以山河湖海泉为载体、近现代历史文化为主脉、国际港城规划建设为依托,以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为支撑的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根据规划,本市近中期旅游发展格局为“一带、三区、九组团”,规划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到2020年,本市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8%,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基本实现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目标。这些可喜的发展与举措,为天津开设会展旅游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国际展览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天津作为环渤海圈辐射的中心城市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天津开设会展与旅游专业的优势在于,知名的和新建的会展中心较多,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发展机遇优势

伴随着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商贸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级京津城际高铁、滨海国际机场、轻轨、快速路、良好的物流港口等区位、设施、产业多种资源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梅江会展中心的建成启用,本市支持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软硬件设施更加完善,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大型展会落户津门。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20个各类展会确定将在津举办,平均每三天就有1个展会在本市召开。与此同时,展会总体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提升,其中超万平方米的大型重点会展项目就超过了40个,国际性、国家级展会更是达到了23个,天津会展经济活力凸显,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这些大型会展项目的在津举办,将有效增强本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外客商莅临本市考察投资,并推动本市各个行业借助展会平台,通过加强对外沟通与联络,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同时带动本市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实现更大收益。据介绍,2011年除“津洽会”、“旅游产业节”、“北方自行车展”等每年在津召开的国际性、国家级展会之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直升机展览会”、励展集团的“医疗器械区域博览会暨环渤海医疗器械博览会”、振威集团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以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汽车配件博览会”等一批专业性强、办展档次高、辐射影响广的大型展会也选择在津举办。越来越多的重大展会集聚津门,必将使天津成为国内外聚焦的热点,从而带动天津经济的迅猛发展。

此外,作为本市规模最大、办展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展会,第十八届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与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合并举办,合并后的展会更名为“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暨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该展会由商务部支持、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除上述大型专业性展会外,深受市民百姓欢迎的“台湾名品展”、“津洽会零售展”、“世界原产地商品展”等消费类展会还将继续举办,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商品范围,增加商品品种,提升商品档次,使市民不出家门,就可以买到全国乃至世界名优产品,进而拉动内需消费,繁荣活跃市场。

2.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天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扎根民间,兼容并收,异彩纷呈。领略天津的美,天津的韵味,你可以有很多方式――海滨赶海嬉水、郊野攀登盘山、爬黄崖关长城,或徜徉市区,好好做一番文化历史游、美食游、民俗游,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带给你不尽的享受。

天津市旅游资源丰富。如下表:

3.地理条件优越,知名会展中心林立

天津距首都北京120公里,是北京的海上门户和全国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传统通商口岸。天津的交通十分方便,这里是津沪铁路、津哈铁路的交汇点,经高速公路至北京仅1小时车程。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每周有飞往韩国汉城、香港、以及俄罗斯的班机,而且还有飞往中国各地的航班。这些都说明天津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随着梅江会展中心的落成与使用,天津市已拥有四大专业展馆,展馆总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室内面积17.6万平方米。2010年本市举办各类展会150个,展览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超过万平方米的较大型展会达47个,其中国际展会就有30个,会展业直接收入实现11.8亿元,拉动相关行业消费106.2亿元,成为本市服务业发展的最大亮点,为本市扩大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繁荣活跃消费市场,引领百姓提高生活质量,推进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拟在天津主办的万平米以上重点会展项目有约40个。天津会展业正在呈现国际化、大型化、多样化发展的繁荣景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从天津市来看,市场对于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强劲的,职业技能型会展与旅游专业毕业生将面临良好的行业契机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天津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比较多的旅游大类的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会展旅游专业在天津高职院校开设具有极大优势。所以在天津开办“会展旅游专业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毅.浅析天津会展业发展现状前景及人才需求.商场现代化,2011年7月(中旬刊)总第653期

[2]崔於盈.滨海新区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6期(下)总第375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