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2: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1

1、理解平行线性质,掌握他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并灵活的进行实际应用。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学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如果将判定方法中的结论做为条件,是否能够得到判定方法中的已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1:在自己的横格作业本上选择任意两条线作为平行线,再用铅笔任意画一条这组平行线的截线,选择其中一组同位角,猜想它们的关系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2:同问题1,选择一组内错角,猜想两个角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除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能否给出理论证明?

问题3:根据问题1、2,你能说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能否给出理论证明?

归纳新知:平行线性质定理: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的说成:

(1)

(2)

(3)

问题4: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填空:

(1)性质1: a 1

a//b ∠1=∠24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2

(2)性质2:

a//b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性质3:

a//b ∠ +∠=()

三、拓展应用:

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图见课本)

练习1、如图,直线a//b,∠1=54°,那么∠2,∠3,∠4各是多少度?

练习2、如图,∠ADE=

∠ABC,若∠AED=42°,

则∠B=_____,∠C=_______.

篇2

二、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每人发一张条格纸,然后请每位同学利用手中的条格纸,任意选取其中的两条线作l1、l2,再随意画一条直线l3与l1、l2相交,用数字标出 8 个角。(图略)

问:图中那些角是同位角?那些角是内错角?那些角是同旁内角?

【生】思考回答

(二)进行新课

【师】1、量出(图略)中的每对同位角的度数。

2、没有带量角器的学生将上图的8个角分别剪开比较每对同位角度量关系(鼓励他们在无需测量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方法探索找出图中角的度量关系)。

3、随后同桌同学交换,再次测量,情况又是如何?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实际操作,通过度量―填表―比较―猜想每对角具有相等的关系。

【师】:1、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问题:如图2,如果a//b,c与a、b相交,那么∠2与∠3,∠2与∠4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并说出理由.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探讨推导过程,并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评出叙述最好的两名同学板书说理过程,给予评析。

因为a ∥ b (已知)

所以∠ 1=∠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师】问题5:根据以上结论,你能说出平行线还有什么性质吗?

【生】答: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平行线性质2:两条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例题示范:

例:如图3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o,∠B=115o,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师】析解…

【生】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四)应用练习:

1、课本146页练习1、2

2、题目: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在两次转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这两次转弯的角度可以是( )

A、先右转80o,再左转100 o B、先左转80 o ,再右转80 o

C、先左转80 o ,再左转100 oD、先右转80 o,再右转80 o

【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回答

【师】评价、强化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课本146页练习3、5

六、教学反思

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学会”,关键是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本节平行线性质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选用启导探索法来开展教学,通过教师、学生共同活动,采取分工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篇3

二、 案例过程:

1) 课前准备

在正常教学进度下,提前一周,告诉学生我将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来当一回教师,讲授《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节内容,希望有兴趣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同学积极报名。消息发出后第二天就有两位同学报名,我给他们布置了授课内容,要求他们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如果遇到知识上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授课前一天检查学生备好的教案。

2) 授课过程

师:按照原计划这节课由同学甲和同学乙为我们讲授《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节内容,请同学们作好笔记,课后要对两位同学的讲课进行评议。先请同学甲上讲台,大家欢迎。

甲: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平行直线,谁能回答出如何判断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请1号同学回答。

(甲以初中知识引入课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下面同学积极配合,1号同学回答)

1号: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甲:回答的很好,我们今天学习如何由直线方程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

在直角坐标系中,设两条直线方程分别为

则 的法向量

的法向量

// (或重合)

所以可得 // (或重合)

那么与 相交

甲:请问同学们就我所讲的有什么问题要问?

2号:那我们如何区分两条直线是平行还是重合?

(甲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思绪稍有混乱,此时下面有同学说到A,B,C完全一样就是重合,这一句提醒了甲,他整理思绪后继续讲课。)

甲:两条直线重合,则它们的方程化简之后完全一样,也就是 和 的系数一定满足 , , ,即

与 重合

而两直线平行就是它们的系数要满足 , ,但是它们的方程化简之后系数不能完全相同,也就是 。从而有

与 平行

(接着甲按照安排讲解了例一。)

师:甲同学讲的很好,下面我们欢迎乙同学上台,希望他更加努力讲出自己的特色。

乙:在直角坐标系中,设两条直线方程分别为

则 的方向向量 , 的方向向量 。

根据我们初中学习的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应有

// (或重合) (如图所示)

如同前面同学所讲,两条直线重合,则它们的方程化简之后完全一样,即 和 的

系数应满足 。

师:下面同学就乙同学所讲的有什么问题要问?

(下面同学积极思考,一分钟后同学举手提问。)

3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如果直线方程的系数出现零时,上面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4号:直线平行于y轴时斜率不存在,不能推出上面的结论。

(下面同学陷于讨论之中)

师:哪位同学能说出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甲乙两位同学的结论?

5号:甲同学得出结论适用于所有直线方程,而乙同学所得的结论只有在两个直线方程的系数都不为零时才可以应用。

师:好,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下面请乙同学继续讲。

(乙同学讲了例2和例3,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甲乙两位同学所讲的课进行评议。)

6号:我认为甲讲的好,他以复习初中知识引入课题,感觉熟悉,容易接受,他的讲解很顺利,没有出现错误,而乙同学出现了考虑不周的地方,对结论的应用条件没有讲清楚。

7号:我认为乙讲地好,甲照本宣科当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而乙独创一种讲法,这一点难能可贵。

(此时争议比较激烈。)

师:两位同学分别说出了甲乙两位同学上课的精彩和不足之处,老师对他们的精彩之处感到满意甚至惊奇,而他们的不足之处引起了全班同学的讨论,大家通过讨论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清晰牢固。总之,我们今天上了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三、案例反思

1、不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把内容挖掘的更深

自己的同学变成了老师来上课,同学们感觉更亲近了,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课堂中时不时爆出笑料,偶尔也有冷场,讲课的同学会有点尴尬,但他们的态度严肃而认真,还不时给下面同学抛出几个小问题,把课讲的有板有眼的。讲课的学生偶尔会发生"卡壳"现象,听课的同学不时发出善意的笑声,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对教学任务的完成。甲同学利用初中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引入课题,应用教材上的方法讲解出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虽然出现了一小段时间的思绪混乱,但后来对如何判断两直线是平行还是重合的解释大有一语中破天机的感觉。整个讲解过程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乙同学为了出新,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利用斜率的定义得出判断直线平行的比例式,虽然他考虑不周,引起了下面同学的提问,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他们对如何应用比例式判断两直线平行掌握的更加牢固。上课前老师还担心学生讲课不能突破难点,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不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把内容挖掘的更深。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钻研精神与创新意识。

篇4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单纯的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而如果能够将单方面的讲解转化为一个互动的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则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互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教学案例的科学设计,结合课堂提问,同时加之有效的引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互动性课堂的构建。针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要求,本次教学目标的设定,包括三点:第一,通过在具体情境中对直线、平面平行的过程进行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且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第二,结合例题,将线面平行的关系转化为线线平行来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总结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其应用方法。

②难点:从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

①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带领学生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引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请学生来回答。学生自由发言之后,教师总结明确的结论:直线与平面有在平面内、相交和平行三种位置关系(如图1),而平行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应用的最多的一种,是学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基础。

②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探讨如何判断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同样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讨论时间,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给予总结,根据定义中的解释,判断直线与平面的平行,需要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存在公共点。但是我们又要考虑,直线和平面都是可以无限延长和延伸的,那么如何保证直线和平面之间不会出现公共点?

③利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现象,如门扇的转动就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门扇,然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一本书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如图2),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封面边缘所最在的直线,与水平面上的书之间,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当学生观察书面之后,教师可以展示出下图(图3),可以提问,让学生考虑图中的直线a与平面a是否平行?

如果平面a中的直线与直线a是平行的,那么是否可以证明平面a与直线a是平行的(图4)?

最后得出结论,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平面平行。

4.知识小结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讲解,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①要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第一可以利用定义中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进行判断,第二可以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的定理进行判定。

②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总结出,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直线与平面的平行转化为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能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要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和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与的交点A在直线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与的交点A在直线上,同样可得出:(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论:(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注:关于推论中“或两边的延长线”,是指三角形两边在第三边同一侧的延长线,如果已知,DE是截线,这个推论包含了下图的各种情况.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已知:如图,,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才开始进行学习的,是教材上本章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新的课改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教师们也要随之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对相似三角形判定这章内容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归纳。从中发现了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1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对于数学教学,从导入部分开始到中间的讲解、讨论,再到最后的总结、练习,需要我们教师一气呵成的完成。但是目前在数学相似三角形判定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们许多教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欠缺。第二,教师在课件教案的制作上还是不够精练完美,甚至有的教师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制作课件的技能。第三,很多教师在本章节中制定的自己的教学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以上都是存在于我们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其中课堂气氛的调动方面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一个因素,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顾自己讲解一些判定理论,并没有将学生真正的带入到数学世界中去,没有让所有的学生沉浸在数学的思考中,使部分学生有所顾忌,而被事物影响。

2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教学环节中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本章内容的教学的分析,以下从四方面进行阐述反思的总结以及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2.1教师教案课件设计要精细

拿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来说,对于本节课的教案课件部分,教师应该在实际设计过中非常用心。我们可以从“利用练习本分线段成比例”的问题切入,看似平常却另有深意。拿它作为情境引入时可以缓解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帮忙他们快速进行学习状态,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带着疑问学习,同时它贴合生活实际,来源于生活。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实验操作探究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改变平行线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的。同时发现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最后用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定理,为学生后边进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与表达都各有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

2.3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情境

很多人会认为,教学情境只有在语文、历史那类学科中使用才会有效果,数学没多大效果。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教学情境。为什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呢?引用德国一位学者的话:“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时,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做到以境导情、情境交融。

2.4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要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又或者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发现问题,比如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和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细节上,比如请学生利用合比、等比、更比、反比的性质得出所有的比例式,又比如移动L1、L2时候的比例式是怎样?这样有节奏的教学,我们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上去。

参考文献

[1] 朱木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

[2] 张宝昆.实用教学技术[M].昆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篇7

初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020【一】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x)(x)两个班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从学生的上期数学成绩上看,两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差,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仍有信心迎接这个新挑战。为了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包括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和平移共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交换的内容。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而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第6章本章主要学平方根与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这一章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们要从有理数进入到无理数的领域,认识上将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与界限。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两节课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内容。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其中,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实际问题始终贯穿全过程之中进行。消元思想——解方程组时“化多为少,由繁至简,各个击破,逐一解决”的基本策略,是产生具体解法的重要基础,而代入法和加减法则是落实消元思想的具体措施。先了解基本思想,然后在基本思想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是本章内容安排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几何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是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是基本技能。本章重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注意体现列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建模思想和解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本章通过一些案例展开有关内容,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展示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一般过程。其中重点在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上,所涉及的分析数据比较简单,较复杂的内容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讨论。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七年级(下)的六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三、个人教学进度安排

第1、2、3周 学习第五单元;

第4、5、6周 学习第六单元;

第7、8周 学习第七章;

第9、10、11周 学习第八章;

第12、13周 学习第九章;

第14周 学习第十章;

第15、16周 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初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020【二】在春节结束之际,新的学期也已经来临,在新的学期里,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的我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 5.1相交线;

第二周 5.2平行线;

第三周 5.3平行线性质 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 7.4镶嵌 活动小结 期中考试;

第八周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五;

第九周 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 9.1不等式 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 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

第十六周进行复习。

初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020【三】为了在七年级下学期里的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现对下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初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020【四】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平行线的特征,角的运算,一次方程组的运算;

平面图形的认识及位置与坐标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会推导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解一次方程组,平行线及角的计算。

(2)会用尺规做平行线和角,了解位置与坐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共分七章:第八章,主要讲角的表示;角的比较;角的度量;对顶角;垂直;第九章,讲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第十章讲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第十一章主要讲了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第十二章主要讲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第十三章讲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第十四章讲了位置与坐标。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次方程组、乘法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线与相交线、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位置与坐标。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情分析:

本人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一(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上学期平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体感觉学生学习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五.进度安排:

1-2周 角 3-4周 平行线 5-6周 一次方程组 7--9周 整式的乘除 10 期中复习考试 11-12周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13-14周 平面图形的认识 15-16周以后 位置与坐标 17周以后期末复习

六、具体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

2、在课前课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科代表的组织作用。

3、设计好导课尽量以激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以自主预习为主,在课中以展示交流为主。

4、进一步扭转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座谈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追问和表现机会,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用好课堂小组评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不掉队,发挥帮扶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作业,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要求。

初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020【五】本期我继续教授初一(8)班和(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兹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8班和9班在素质上差距不大,纪律整体比较差.现在的学情与现实决定了并不是付出十分努力就一定有十分收获。但教师的责任与职业道德时刻提醒我,没有付出一定是没有收获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苦干加巧干,才能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期望。

三、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导学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四、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 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五、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运算能力: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七、教学常规:

我将积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各个侧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我将积极学习,翻阅有关资料,对教育理论、目标教学、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再认识,提高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积极实行目标教学,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平时备好课,上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坚持周前备课,努力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学法。从知识能力两方面精心设计教案,并积极地使用各种电教器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决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抓关键,突重点,排疑点,讲求教法,渗透学法,既教书更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47-01

一、曲直并举

辅助线的寻求过程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直觉思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不能用我们已熟练了,甚至形成‘条件反射’,思维已经隐去的水平去看待学生”。否则,一方面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会学生。因此,我们要努力按照学生思维规律设计好与学生思维同步的教案,并注意不光讲怎样作,更要讲怎样想,讲触发基点,讲演变过程,讲成功经验,讲失败教训,讲迷途知返。事实上,只有充分揭示这一迂回曲折的思维过程,才能有助于学生真正的懂和真正的会。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认真体会、顿悟,使之成为学生的真受实感。

例1:在ABC中,D为AC上一点,E为CB延长线上一点,且BE=AD,DE与AB交于点F。求证:■=■。

分析:本例提供的条件是“BE=AD”,所要求证的结论是比例式“■=■”。然而根据题设作成的图形中,既找不到相似的三角形,也不存在相互平行的线段。此处进一步考察待证式,不难发现:纵向的EF、FD共线,横向的EF、AC的四个端点不能同时构成一个三角形。综上,我们只能考虑添加平行线,使之过E、F、D三点中的某一点(为什么?)。首先不妨过点D试作BC的平行线DG(见图1),显然有■=■=■,至此本例得证。联想到AB、BC相对点D地位对等,试作DH∥AB,同样有■=■=■。其次因意识到点E与D地位也对等,可以类似地得到第三、第四种辅助线EM和EN。最后再考虑一下,过点F作平行线能否解决问题,答案固然是否定的,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前述所作的四种平行线,之所以能解决问团,都与点D、E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AD、BE的端点)紧密相关,使得“BE=AD”这一条件得到充分运用,起了不容忽视的连接作用。故此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光知道作平行线,不考虑与已知条件挂钩,是同样解决不了问题的。(证明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例分析只是笔者的教学设计,至于施教时的分析,应根据学生答问情况随机调整顺序,那种不顾实际,照“案”引导,甚至包办代替的做法,都会影响其教学效果。

二、同异并举

大家知道,求同与求异在思维过程中尽管方式不同,任务各异,但它们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从添加辅助线入门起,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辅助线的发现过程,了解积累一些添加辅助线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经验,着眼于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不断增大学生思维跨度。譬如,当遇到求证垂足就是中点或中点就是垂足时,应很快意识到在一般增况下,都是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来加以解决的,因而应注意引线构造出与之相关的三角形,尔后着力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在教学中,教者还要善于捕捉契机,多方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异,以逐步过渡到应用已有的经验创造性地解更新更难的问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高度。比如,在例1中,教者不妨提出,点E与D所处的地位有无相同之处呢?启发学生运用地位对等法作出辅助线EM或EN;在下述例2中,教者可以建议,能否考虑运用射影定理呢?诱导学生引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三、巧拙并举

添加辅助线如同证(解〕题一样,也有巧拙之分,巧作的辅助线往往给人新颖奇特、干脆利落之感,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誉;而拙作的辅助线往往给人平淡无奇、多杂繁琐之感,因而受到人们的冷遇。其实“巧”与“拙”也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在积累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中却有着同等的地位与作用,诚然,巧作能使问题得以巧妙和简捷解决,是思维品质优化的表现,但拙作也不乏具有创造性,在扎实基本技能上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况且巧作又得益于基本技能的形成。因此,当学生寻求辅助线思维出现停滞时,教者应从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本着由拙到巧的策略,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辅助线的多种添法,既重视巧思巧作,又不忽视一般作法,巧拙并举,定能相得益彰,借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巧性和机制性。

例2:在ABC中,AB=AC,BDAC,垂足为D,求证:BC2=2CD・CA。

篇9

一、支点中心课堂活动的目标

在不同形式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水平、学生的情绪体验以及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在此我们将数学课堂活动的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处于被动接受的记忆化水平,在此水平下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情感教育都出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突出“静”的特点,课堂一教师为中心,学生表现为安静的听讲,安静的看板书,安静的独自思考,安静的记忆板书和知识,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灌输的状态,对知识没有质疑,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气氛压抑沉闷;第二层次是处于不断适应主体水平的教学,在此水平下学生的知识获取状态处于一种自然适应的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始产生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为了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进行,也为了方便的控制班级学生的状态,教师的有意识设置的问题情境被教师控制和牵制,教师表现出,明显的提示思维的思路,提供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或者不同思维,教师则选择忽略的态度,学生答案演变为教师思维或者说教师教学设计程序的再现或者说执行者。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激情和沉默的状态并存,在问题情境的开展之初学生的情绪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自己的思想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无法充分表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情绪状态;第三层次是处于创新水平的教学,在此水平下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为学生创造思维和合作行为的支点,促进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观点自由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为以设计好的活动开展过程和教案所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展是开放的,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同伴互助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和重难点点播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验。

支点中心课堂活动正是以创新水平的教学为宗旨的,建立学生中心的课堂,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支点,通过构建循序渐进的支点,促进学生新旧知识不断联系,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找准活动支点的依据

(一)、支点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教学支点的设置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设置。具体而言,包括三点,第一,教学支点要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关。支点的创设是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支点的设置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第二,教学支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支点的创设是搭建学生已有知识和通过学习所能实现目标的支架,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支点的创设要高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首先系统的复习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由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组成,方程的判定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二元指的是未知数的个数,二元指的是由方程中有两个未知数,一次指的是未知数的幂,两个未知数都是一次幂。通过从长时记忆中调动学生的相关的已有知识,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思考的基础和前提。接下来,联系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指引,借助多媒体,探究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一元一次解法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要获得解,必须组成方程组,即今天所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通过将新知识进行转化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识和旧知识的链接,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领悟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就是首先要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怎样转化,学生在不断的计算尝试中,想到消元,这就运用到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最近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支点的设置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由没有直白的告诉学生转化的方法,而是为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二)、教学支点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支点教学追求的是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支点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教育,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出现绕大圈创设活动支点,但却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什么样的支点教学设置引起学生的共鸣,那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支点。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和图形解释平行线,例如教师利用铁轨解释平行线的性质,一列火车在铁轨上形式,在平行的铁轨上运行安排,不断的行前方形式,但在相交线上,火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且学生利用动态化展现平行线的平移两条线可以重合,而相交线不能。通过剪刀展现相交线的性质。通过多媒体学生展示了自己创造性的一面,知识通过行动有趣的方式在传递,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赋予自己年龄的特征,而这正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有主体意识,要敢于思考,不断创新。

三、找准活动支点,优化数学课堂活动的策略

(一)、通过示范为数学课堂活动创设支点

学生的学习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示范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支点的一个重要方式,但这里所说的示范不是指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结果或答案直接的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考瓶颈。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给出的应用题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作答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并且准确率在95%以上,接下来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元一次方程自编应用题,但是在观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思考。这时,就为学生提供示范,以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x+5=10为例,要根据式子编制应用题,就要先分清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未知条件,怎样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构建平衡,引导学生对该式子进行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思维打开,开始由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编写应用题向由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编写应用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搭建支点,促进学生探索活动的展开和学生思维的扩展。

(二)、通过对话为数学课堂活动创设支点

教师在于学生的对话中,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该课的学习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告诉学生定理,然后再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论证的方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的证明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数学活动学习就是无效的,其实质还是学生记忆定理,通过题海战术练习。这种搭建支点的方法,显然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提出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所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都能用,但是直角三角形式特殊的三角形,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能不能简化?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进行分析探讨。

(三)、通过作业为数学课堂活动创设支点

作业作为数学课堂活动的支点,主要指的是活动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其目的是把内容分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的部分,引导学生分组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组为学生分别布置同位角学习、内错角学习和同旁内角的小组学习,并给每个小组布置三个学习任务,第一,认识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含义;第二,找出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第三,利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解决黑板上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指引,本节课的学习有秩序的展开,并且通过问题的设置为每个小组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支点,即第一步认识概念,第二步能够在图形中准确辨认,第三步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作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做如下交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要做到:(1)理解和尊重学生。(2)要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3)要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多的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4)要放下身段,即在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及的在课堂上发挥自己,展示自己。教师的爱要平等,对于每个学生不要有偏见。“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而言之,南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二、预习题的设置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

预习题只要能起到预习重点内容的目的就行,因此预习题的设置不要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雨课时保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就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集中的人。教师要将数学课堂中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精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例如:我在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时预习题设置是:1、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2、尝试用证明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先用手折亲自体验,便于接受,有层次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再如我上《锐角三角函数》一节课时,在黑板上的一个版块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30。,459,60。角)在这三个直角三角形下面附加四个问题:

(1)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吗?

(2)请你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

(3)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

(4)请同学们比较以下函数值的大小。为课堂的高效奠定的基础。

如上设置的预习题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规律,更加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三、课上创设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

心对称图形》这一课中,让学生观察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自己归纳中心对称图形

的定义,并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又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一课利用折叠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在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而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要求学生依据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课上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证明方法,个别小组探究出3到4种证明方法,例如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或者延长一边过其顶点过另一边的平行线,或者是过三角形边上任一点作另两边的平行线等。体现了合作的快乐,而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

四、课堂上小组竞争机制的建立以及教师评价语言的合理应用

制度合理的评比细则,形成竞争机制,加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以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效率。而在课堂上教师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尽量做到评价语言多样而亲切,生动而巧妙,幽默风趣。比如:评价中小组内有对组员的评价,班级有对小组的评价,评价呈现方式有口头的、有笔头的、有板面的,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集体观念。所以课堂上你争我抢、你说我讲,评价制度和语言成为了制胜的法宝。

结论: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达到高效的目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并且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从预习题的设置到练习题的选择等)。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提高效率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 同红勤,程建华.试论“有效备课”.江苏教育研究,2008(4).

篇11

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教育局和学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配合学校达成“安全校园”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办学愿望。积极深入探索“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眼于学生终身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由平方根和立方根开始,进而学习实数的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 整式的整除主要介绍了幂运算、整式的乘法和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几个基本的运算,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十四章 勾股定理主要探索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型的建立为主。

第十五章 平移与旋转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基本变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总结规律。

第十六章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以及几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对几何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落实

通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因人而宜,制定课堂上有效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六、将“多媒体”渗透于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七、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

将“合作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目标实施。

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

关注各类学生,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待转化三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两班比较,83班优生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4班学生单纯,有大多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平 行线是在七年级上第七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这章将继续学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教学时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理的过程仍以填空为主,注意避免综合性较强的说理出现。

2、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

3、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

4、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

另外对教材中

(1)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

(2)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教学时要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本节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

2、强化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3、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4、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6 例3,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

5、可以在勾股定理的知识上,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

另外教材中的

(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

(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三章 直 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做准备;教学时要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象基础能力,教材重点落在两处:

1、直棱柱特征及表面展开图2、画三视图,关键要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法则。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象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

2、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

第四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习,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教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教学应注意

(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

(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

(3)加强了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时应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工具性,建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六章 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相关;教学时应重视场境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当然更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降低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七章 一次函数是在第六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注重函数建模,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教学中应做到:

1、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

很多问题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

2、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教学顺序做了调整。

3、要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的练习,要注重解题时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

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切忌分析模式化,练习呈式化。

另外,本书的设计题(P95, P181)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题学习P181-182《怎样选择较优方案》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篇12

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做起,真正地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高效课堂教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真正实现。

一、优化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向前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二者共同努力,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1.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在教案中统筹安排好一课的重、难点,要在考点、难点、要点处精心设计,做足文章。对上课时的课堂结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学生自学安排,是教师讲,还是学生练习等都应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采用实例教学:“假如现在我与一位同学(班级中的真实同学)身上共有100元钱,请问老师和这位同学各自有多少钱?”这是个简单问题,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由此引发了学生的众多猜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起。通过设未知数,得到方程x+y=100,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该问题有多种可能性,从而理解了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x+y=100有无穷解的事实。由于无法确定x、y的值,只有又补充了另一个条件:假如我的钱是该同学的三倍,这样自然得到另一个方程x=3y,并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这里的x、y必须同时满足上两个等式,从而能组合在一起,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样不仅很自然地引出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理解它们的解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就在我们身边,克服了恐惧心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交流、猜测、分析、整理、归纳、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优化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

优化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充分投入教与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师生关系融洽,默契配合,学生的头脑清晰,注意听取其他学生的发言,并能紧张、深刻地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学习与记忆效率也会达到最高点。

三、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

1.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环节

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教师可以安排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时,教师可以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的思维活跃,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2.领会知识的环节

该阶段需要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为以后运用知识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时,教师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了平行线的性质,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巩固知识的环节

教师注意发挥引导性作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香蕉、苹果实物分配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关于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的解方程组的方法。

4.检查运用知识的环节

本环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概括小结,通过选做一些课堂练习,从中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回授并提出注意事项,进一步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从而使全体学生力争达到“会学、学会”。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教学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中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建刚.成就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