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2: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

篇1

一、证券公司具有流程优化的内生性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外部生存环境(顾客、竞争、变化的3C变化)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压力日益加大(迈克尔•波特,2002)。传统企业中规则化甚至于僵化的业务流程显得复杂、笨拙、并且易于出错,同时由于传统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往往使工人或管理层囿于规则,过于注重本部门或本人的工作和业绩,程序化的办事,而对整个流程不甚了解,无法意识到企业的真正需要,忽视了过程最后达到的总目标,从而产生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导致本位主义和内讧。(张砚,200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迈克尔•哈默(2002)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地理念,他认为业务流程是有组织的活动,相互联系,为客户创造价值。他还强调了该定义的不可更改性。从这一简洁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首先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是杂乱无章的活动,而是有组织的,是跨部门、跨职能的,从起点到终点包括多个业务活动;其次,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再次,企业的业务流程是要实现企业的目标,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企业中,任何产品或服务都不可能脱离流程而存在,同时,任何流程也不应脱离产品或服务,企业的业务流程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它决定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果。走过十多年风雨历程的中国证券业现状堪忧,“问题券商”的层出不穷,由券商问题的表象透视出:1•券商亏损已经成为一种全行业的持续性现象;2•“问题”券商已蔓延到全行业,成为带有行业体征的问题;3•“问题”券商的暴露与重组已成为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爆发的行业性“痼疾”。(张伟,2005)证券业的种种问题不仅仅是经营环境等外部原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我国证券公司体制僵化、流程复杂、内控缺失等内部原因所致。证券公司管理当局应树立创造性经营理念,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创新机制,增强自身创造能力,如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等,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孟焰,2004)对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资金管理、会计系统等方面加以严格有效的控制。通过不断发展优秀的业务流程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打造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证券公司流程优化的路径分析

(一)流程优化的模式

尽管迈克尔•哈默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归纳流程再造的方法步骤问题,但是有学者通过对他著作的研读,基于对迈克尔•哈默观念的深入理解,替他总结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确定再造队伍;第二阶段,寻求再造机会;本论文由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第三阶段,重新设计流程;第四阶段,着手实施再造。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2003)认为,第一阶段为营造环境;第二阶段为流程的分析、诊断和重新设计;第三阶段为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第四阶段为试点与转换阶段;第五阶段为实现愿景。威廉姆•J•凯丁格等人(1996)在调查33家咨询公司在企业推行流程再造的实践经验以后,归纳出了流程再造的六个阶段21项任务。此六阶段按先后顺序包括:构思设想、项目启动、分析诊断、流程设计、流程重建、监测评估。在国内,芮明杰、袁安照较早对流程再造的步骤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业务优化应该包含七个阶段31个子步骤。包括:设定基本方向、现状分析、确定再造方案、解决问题计划、制订详细再造工作计划、实施再造流程方案、继续改善的行为。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潘国友的四阶段模式,包括:再造策划(Plan)、重新设计流程(Reengineering/Rede-sign)、流程规范化(Systematize)、再造实施(Do)。虽然以上的优化再造模式并非完全针对证券公司,但这些模式对于证券公司的流程优化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证券公司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式来规划实施流程优化。

(二)证券公司流程优化的内容

1•流程优化的一般内容。消除流程中的不增值环节只是流程再造的手段而已,推动生意模式的转型,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已经成为流程再造的主要目标。在此目标下,迈克尔•哈默(2002)进一步提出流程再造似乎让人感觉到信息技术和流程再造之间并无紧密地联系,但是信息技术是流程再造的有效工具。Davenport和Short同样认为,信息技术是流程再造的有效工具和基本条件。信息技术将带来组织层级的减少,有助于决策过程的强化。(Chamry,2003)因此,信息技术的改进是流程优化的重要保障。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持续关注是流程优化的重要内容。流程优化与再造还是企业再造工程的核心领域。企业再造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对企业流程进行根本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业务流程彻底的重新设计,从而获得企业绩效的改善。企业再造工程由两种必要的活动组成,一是根据企业正式的活动来确定它的运作方式;二是分析评价每一个流程,包括度量和给出流程的各方面标准流程再造包括企业观念、企业流程重建和企业组织重建三部分。因此流程再造强调的是顾客至上、以人为本与彻底改造。

2•证券公司的业务流程优化的内容。证券公司的核心部门营业部、技术支持部门以及客户服务部门的最优化需要通过流程的整合来完成。因为三大部门领域中每个领域的行动对于其他两个领域都有直接的影响。营业部系统的差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流程的耗时及成本以及增加客户服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客户服务的非增值服务量。低效的技术支持流程会导致后台活动耗时增加从而减少了销售、客户服务的时间;交易和头寸处理差错会导致客户对帐单差错从而增加客户服务处及营业部的客户查询量;客户服务处理的低效率会导致营业部的客户查询量增加从而增加营业部去后台询问量(降低了后台作业的效率)。只有通过上述三个部门领域的同时改造才能获得巨大的盈利性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证券公司业务流程优化主要涉及营业部经营、技术支持以及客户服务三大功能。

以往的观念不重视三大功能的协调,将其视为各自独立的成本中心,每个功能的优化也只是从自身出发,缺乏系统思考。成本的削减与业绩的改善只是短期的,不能从根本上削减公司成本,提高公司效益。在营销视角下,证券公司的业务流程优化是将经营组织的功能性(成本中心)观念转变成业务流程观念,更加关注顾客和业务的需要,强化营销意识。从分割地看待各个成本中心的业务,转变成视其为一组业务活动,最后将其整合为一组业务流程。尽管对证券公司流程再造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更好满足顾客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企业组织工作流程的改进哲学及相关活动的业务流程再造,为证券公司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三、证券公司的业务流程控制

(一)对业务流程进行控制的必要性按照COSO于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Process),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组成部分(Components),随后,其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评估扩展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五要素扩展为八要素,强化了风险意识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意义,《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确定的内控目标增加了战略目标(朱荣恩,2003)。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提出了对企业流程进行柔性化的要求(张砚,2005),这时企业进行强制性控制会影响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速度和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员工的学习能力,因而,在既要保证企业的反应速度,又要实现决策有效性的要求下,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对流程的作用只能是引导性的,就是通过各种政策和程序提高流程执行员工的自我控制程度,引导其行为符合企业价值去向,防止其发生违反企业利益的行为。

如有发生,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可以实现内部控制功能的飞跃,从“防治”型的内部控制走向“免疫型”的内部控制,促进基层员工融入自主化的行为优化过程。我们可以把内部控制视为“管理系统内部的控制子系统”,这一系统主要解决组织优化、职权制衡、流程规范、信息通畅、检查监督等方面的有机整合问题。传统的内部控制包括岗位分设互相制约,业务活动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资产运作的安全性等内容,自然包含其中而得到解决。(方红星,2002)企业的发展是依赖于对流程长期持续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对于不增值流程的适时改进,不能容忍流程的不完善积少成多,生成痼疾,达到需要再造的时候再推倒重来。

(二)流程优化与内部控制目标的统一性在前文,我们论述了流程优化的最终目标,即实现组织价值增值(迈克尔•哈默,2002)或者说组织价值的最大化(迈克尔•波特,2002)。由于企业组织是许多主体契约的联结(JensonandMechling,1976),因而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一组目标所构成的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杨瑞龙,1999),它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最优化模型(方红星,2002)。另外,组织的目标本身也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演进,其目标也会不断演变。针对目前主流的看法而言,企业组织的基本目标向量可以解释为组织价值(或经营成果)的最大化、财务报告与会计披露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财产和债务的安全性、持续经营和长期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等。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追求其目标、实现其使命的过程便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而提高组织效率和实现组织增值实际上具有同样的涵义(IIA,1999)。从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看(COSO,1992),显然它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组织效率的重要内生变量,而且,它主要属于管理当局———实际对组织的财产及其经营行使控制权的利益关系主体———的职权范围之内。(方红星,2002)事实上,对组织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对组织实施内部控制,以及二者自身的产生,演进和彼此之间的互动,耦合,都是追求组织效率的必然结果。

篇2

中图分类号:G649.2;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3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由表1可以看出,1994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为4.2万人,而到了2014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已达80.2万人,在短短20年时间里,录取人数就增加了将近20倍。面对着这样大规模硕士研究生扩生扩张的情况,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是企业界主要的管理理论之一,由于它能够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优化,并且能够让流程产出产品增值的特点,目前正在被各大企业所广泛应用。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流程增值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核心思想。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也追求管理效率,寄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培养出更优秀、更多的人才,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引入到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是对现有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为现有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业务流程再造概念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目标

(一)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概念

Hammer博士(美国管理大师)于1990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的文章,该文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概念,此后有大量的学者从事相关研究。从目前来看,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定义进行了概况,但总的来说,业务流程再造(BPR)是指基于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以及顾客需求出发,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以企业流程为中心来重新再造、重新设计、重新思考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经营生产成本、柔度等性能指标。业务流程再造(BPR)可分为信息技术应用、组织结构改革、人事管理改革和管理系统改革四个层面。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的目标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流程是一种能够有效联系部门、任务、人员、岗位等多种因素协同作业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或是水平,亦或者是横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目标在于用灵活的流程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降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成本。学生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体现内容,可以基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校自身的满意度、学生个人的满意度三者来予以衡量,以便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

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类型及其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将业务流程再造模型引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远远早于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的质量管理模式。

一是学术管理主导模式,以日本、德国、意大利为代表。其主要决策机构是由众多教授组成的评议会,评议会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很多事务都有审议决策权,不仅是教学管理,还包括重大的行政事项,而校长是评议会的主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评议会的决议进行执行,但有权对评议会作出的违背法律的决议进行否决,行政系统与教授评议会相互渗透、适当分离,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术管理。

二是学术管理系统(以教授评议会为代表)和行政管理系统(以校长为首)协调运行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但学校的关于研究生教学事务一直都是由教授评议会来控制,学术机构和行政机构互不干涉、相互独立,若遇到需要协商解决的事务则通过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来协调。

三是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互制衡的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其也是行政管理系统与教授行会适度影响的模式,教授行会主要负责对于各系部和院系研究生教育事务的管理,权力集中在基层单位,为一个纯粹由教授组成的管理机构,拥有制订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政策的全部权力,而行政权力机构是以理事会为代表,主要职责是批准教师聘任、维修设备、制订计划、筹措经费等。理事会与教授行会既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又保持相互独立。

四是行政管理主导模式,以法国为代表。校长在法国高校的管理职权较大,主持生活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三个机构的工作,校长的行为和决定基本不会受到教授的制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法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管理系统,但是学术管理系统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重大事项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建议权,它们可以就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分配原则、培养成果、培养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政策等向校务委员会提出建议,并且行政管理系统与学术管理系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以上四种管理模式是国外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其共同点可以归纳为:第一,为了将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高等学校内部都实行委员会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的体制;第二,高等学校内部都存在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二元结构,以及维持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运行的两个系统;第三,为了减少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之间的冲突,高等学校都对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术管理机构的协调互补极为重视,这三点可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所借鉴。

三、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业务流程再造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导向,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构建了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模型,如图1所示。

(一) 环境因素

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离不开综合评估各种环境要素。众所周知,目前的国际环境具有竞争、开放的特点,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硕士研究生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教育质量管理。因此,高校所制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战略务必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将那些符合环境发展的环节加入到流程再造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该将那些多余的、无关的、落后的步骤去除。

(二)内部管理体系改革

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大力加强内部管理体系改革,这也是业务流程再造中的首要任务。第一,与企业管理相比,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也追求管理效率,希望能够用最小的成本来培养出更优秀、更多的人才。而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导向,则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管理体系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而这就离不开内部管理体系改革。第二,内部管理体系的改革是离不开质量考评指标的合理设置,质量考评指标应该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综合性,而不只是简单地描述,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考评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以旅游者价值为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具体申述如下:

1.动态性原则。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K理水平的提高绝不是短期内即可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它不是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体现出来,而是更多地注重未来的发展能力和市场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考评指标应该要将研究生教育的动态变化性予以反映出来,要基于相应的发展情况来合理删除或者添加响应的考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质量考评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为了便于评价,务必要用可测量的指标或者有形的指标(显性指标)来测量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再选用可靠、科学的评价方法,以便让整个评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且指标涵义务必要保持清晰,在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多采用定量指标,实在不能采用定量指标时才采用定性指标。为了确保能够公正、公平地进行评价,考评指标在设计时务必要听取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且要努力明确各项考评指标的等级标准、考评方法、考评内容。

3.全面性原则。质量考评指标务必要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要能够将预期目标完整地、全面地体现,所以,要对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内涵予以全面认识,并对各个相关的影响因素予以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便于制定出全面、完备的质量考评指标体系。

4.可行性原则。首先,可行性原则是指质量考评指标要有较强的可测性,能够通过实地测量、观察来获得每一条指标所规定的内容,以便能够进一步得到明确的结论。其次,可行性原则还指质量考评指标要有较强的可比性,由于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在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目标,若全面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评价,就必然会缺乏可比性。

(三)人力资源的保证

在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业务流程再造模型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

第一,研究生导师在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往往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研究生导师要积极更新观念,加强自身修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要努力成为硕士研究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催化剂。

第二,为了确保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够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可以选拔一些年轻有为、学术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给整个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加活力。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以便能够实现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管理、服务管理、科学管理。

第四,创新激励机制、教学激励机制与学术资源分配、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息息相关,也会对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要切实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要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扩大教学业绩考核结果在奖金分配、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的作用,将教师教学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高校务必要让研究生课程教学变得“硬”起来,“实”起来,要充分认识到“质”与“量”的关系,不能仅仅只对教师要求教学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科研与教学等效评价,形成争上讲台、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

一是建立质量评审小组。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质量评审小组对于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质量评审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及相应的专家学者,所选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而所选出的专家学者应该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以便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予以合理的评审,二者相互结合,实现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相互结合。

二是设置质量监控岗位。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岗位,这些岗位由学校资深的专家和教授来承担,他们可随机抽取参与答辩的研究生论文,可随机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可随机监控各系部、各学院的研究生办学质量等等,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五)信息技术的支持平台

众所周知,管理思想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即便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BPR)也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流程再造中也会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通常有三种方式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流程再造,如图2所示。第一种方式为作业程序利用共享数据库来进行简化;第二种方式为利用信息技术来增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第三种方式是综合以上两种方式。

图2信息技术运用方式与流程再造

笔者认为,第三种方式较为适合于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流程,高校应该要建立起全方位服务系统(如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来对研究生教育活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进行全面的网络化、数字化。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建立起能够动态分析的数据库,以便能够为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这样一来,既能够增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又能够简化流程,还能够为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

总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要想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与管理改革,可以借鉴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并以之为指导来完善管理,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近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录比统计[DB/OL].(20140424)[20140725].中国教育在线,http:///nnews_6152/20140424/t20140424_1103649.shtml.

[2]陈玉琨,沈玉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本质的探析[M]//胡祖莹.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保证:来自五大洲的最新经验和发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

[3]WEBER L. If You Believe You are Good,Try Institutional Evaluator[M]//AMARAI. A,ROVIOJOHANSSON A,ROSA M J,WESTERHEIJDEN D. Essays on Supportive Peer Review.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cr, 2012:253262.

[4]DEEM R. New Manageri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s and Cultur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8,8(1):1770.

[5]FULTON O.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the UK: Change and Continuity[M]//AMARAI.A,JONES U, KARSETH. Governing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Kordrccht: Kluwcr, 2012:187211.

[6]吴丽丽.流程再造(BPR)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16(3):171178.

[7]Braxton J M, Luckcyw,Holland P. Institutionalizing a broader view of scholarship through Boyer's four domains[J].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2002,29(2):130135.

[8]Boyer E L.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R]. New Jersey: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9]Shulman L S. From Minsk to Pinsk: Why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The Journa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0,21(1):4852.

[10]Pate1 F. Exploring a new model and approach to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the scholarship teaching academy[J/OL].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0,1(1):130136.

[11]Kreber C.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conceptions held by experts and regular academic staff[J]. Higher Education, 2003,46: 93121.

[12]BRAUN D. New Managerialism and 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ie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BRAUN D. MERRIEN F X. Towards a New Model of Governance for Universities? A Comparative View. LondonPhiladelphia: Jessica Kingslcy, 2009:239261.

篇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01

Abstract As the 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socialization an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it have occurred misconduct of research integrity sometimes. By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isconduct, and compared the expected revenue and cost, analyzed the economical reasons behind the misconduct of research. And gave some advic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anagement by perspective of system design.

Keywords research management; integr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y

1 国内外科研诚信问题研究现状

科研诚信是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诚信一直是数千年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尤其是精英阶层一直坚守“人无信则不立”的古训。然而,在近十年来,原本是个人内修外显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就连原本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学术界,也出现了科研诚信问题。国内外对于科研诚信的关注要比国内在时间上早很多,相关研究已从单一科研管理领域延伸到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取得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科研诚信的内涵、科学精神、研究人员的责任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二是对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成因研究;三是对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规制和防治管理研究。

2 科研诚信问题的经济学特征

现代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不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还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对彼此认可的契约履行和承诺的兑现,都体现了信用的经济功能。因此,因失信而产生的诚信问题,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次才是一种道德问题。

就科研诚信问题而言,科研是现代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子系统,由于科研诚信失范没有直接危害经济体系,因此,公众更多的是把科研诚信问题归到科研学术范畴的伦理道德问题。然而,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20.6%,全国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超过2%,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4万亿元。显然,如此庞大的科研投入经M,在这一领域存在失信问题不再仅仅是伦理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经济现象。

作为科研主体的对象是社会人,在社会信用存在一定危机的大背景下,显然,来自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是乏力的。因此,科研行为主体是否遵约守信,并不是因为选择主体的基本道德缺失,而是在科研失信成本和科研失信收益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依据“经济人”假设,科研行为主体在分析科研失信的期望成本小于期望收益的情况下,科研失信的选择就极有可能发生。而当科研失信的收益小于失信成本,科研失信需行为主体付出高昂的代价,行为主体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就会选择避免失信。

3 科研诚信问题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国内学者们对当前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科研成果作假类:如剽窃他人成果、篡改科研数据等行为;科研经费使用违规类:如套取科研经费、经费挪作他用、不按预算使用等行为;科研成果权属的侵权类:如学钱交易、不当署名等。

3.1 科研成果作假类失范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剽窃和篡改数据这一类成果作假的科研诚信失范现象多发生在教师职称评审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研究生完成学业中。

现代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一般需要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提供一定数量和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部分高校教师由于科研能力不足或者日常工作繁杂、精力有限,在不做实验或调研的情况下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是篡改编造实验数据来;同时,少部分杂志社没有严格审查来稿就刊出这一类论文,使作者剽窃行为变成现实。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科研诚信失范行为除了承担直接成本――支付版面费或者人情关系的联络费用,还要承担失范行为查实之后的其他不确定性损失,尤其是名誉损失。若不考虑事件发生的概率,仅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分析,显然,失范者承担身败名裂的损失是远大于收益。但不管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还是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由于手法隐蔽,被查证科研失范的概率较小。因此,失范行为的期望成本较小。而论文在职称评审通过后,作者将从职称晋升中终生享受薪水和待遇提高等方面的受益,发生的概率是确定的。因此,在内心权衡之后,若是个人道德约束不足,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发生属于大概率事件。

3.2 科研经费使用违规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科研经费顾名思义是用来解决科学技术难题的经费,这一类经费一般是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资助。很多学者或科研团队在申请到科研经费后不按照预算支出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挪做他用。先后出现过用科研经费报销家用支出,利用科研经费以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更有甚者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使用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本身科研经费使用是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学者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科研精神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取得科研突破或科研成果才是他们内心的最高追求,在探知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心理最大的满足感。因此,对于这些真正从事科研的学者而言,他们获得科研经费后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按照预算,本着节约原则在使用。

对于部分违规甚至违法使用、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第一个原因是项目审批立项机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为失范者在申请科研经费做预算的时候,由于立项经费通常是在申请经费的基础上有所缩减。这一惯例常使教师申报科研经费时会虚高,部分项目在立项时就存在经费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一类项目从一开始就出现经费有余,项目负责人又不想经费被收回,就必然出现违规使用经费现象。

还有一种原因是科研人员的内在动机不纯,导致科研诚信失范。这部分科研人员有时会用同一个课题项目换个马甲在同一部门多次申报项目,或者是同一类课题在多个部门申报项目。在获得项目立项后,由于经费充足,往往导致经费滥用,甚至出现经费使用违法现象,曾经就有因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在套取后分赃不均,相互举报的问题。

科研经费使用失范行为,本身就有经济问题。在经费使用监管制度设计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现在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通常是项目立项单位委托高校内部管理部门监管的模式。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是来自第三方,而且,学校管理部门也是本着相信老师能够正确对待科研经费的使用,因此,来自学校的监管相对属于松散管理。没有严格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约束,出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也是一种必然。

3.3 科研成果权属侵权类失范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就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言,主要体现在不当署名、钱学交易方面。在高校中,由于科研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往往会向领导层倾斜,而实际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为了利益和讨好上级领导,获得一定科研资源, 给那些没有做实质性从事科研工作学校领导署名,进而换取一定的科研资源或者是其他利益。有些从事科研工作出身的高校领导,由于进入领导岗位后,行政管理事务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而又想在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和影响力,有时也会直接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他人研究的数据、资料,不给有贡献的人署名或做出说明。而被侵权的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讨好领导,亦或迫于领导的压力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一类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是一种利益交换。

4 科研诚信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1 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目前,国内各级科研项目的一般管理流程是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时间跨度上一般项目多是从立项到结项历时2年。而各部委、部门内的重点项目因课题内容而定,一般是2~5年不等。我国大部分科研项目申报集中于每年3月份,到审批立项,科研经费到达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是6月份以后。而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时,会将教师按时课题科研计入科研工作量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挂钩。在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安排方面,部分教师为了及时的结题,会出现科研诚信方面的失范行为,为了急于求成一方面可能出现数据造假或篡改、抄袭或剽窃等行为;在科研经费方面,自然也就难以按照科研经费预算进行支出,又不想科研经费在结题时被收回,就想方设法地把科研经费报销套现。

4.2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局限性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我国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是院系两级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自入学后一般在修满学分后由导师督导其学习和研究。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在导师认可后方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研究生们为了学业,不仅付出了学费、生活费还付出了一定的机会成本。从成本分析的角度,研究生入学属于行业准入的高积淀成本行业,需要借助顺利毕业来兑现入学时积淀的高额成本。因此,就出现了部分研究生论文数据造假、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失范行为。

5 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规制建议

5.1 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监管机制

2009年,虽然国家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就已经提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 “零容忍”。但多年来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时有发生,主要是高校教师存在理性“经济人”的一面,会根据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的比较不是单纯绝对数量的比较,而是根据期望收益与成本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就绝对值而言,其实,一旦个体科研诚信失范行为得证查实,仅仅是精神的打击对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他们铤而走险是因为获证的概率较低。一方面主要是我国历来有“民不举、官不究”的文化影响,觉得自己人缘好,不会有人为难自己;二是当他们对自己学术不端行为产生收益和可能的成本进行比较时,期望收益远大于成本的期望值,因此,在进行多方博弈分析后,部分自我道德约束力差的教师就会选择科研诚信失范。

根据上述原因,在制度建设层面,不管是现代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还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一种制度的建立总难以尽善尽美,对于制度的完善也应与时俱进。在科研诚信失范时有发生的今天,应该强化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监管,建议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承担相应的科研监管职能,或者是在现有科研管理系统中,相关部门增加其科研诚信监管的职责,从制度层面弱化高校教师科研诚信失范行为选择的动能。

5.2 改进职称评审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 (下转第6页)(上接第2页)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看似个体行为选择,但其实质与科研评价制度设计关联。目前,我国教师职称晋升、硕士博士的毕业门槛等都和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挂钩。这种社会化评价机制在初始设计时,其合理性不容置疑。把学术成果交由学术期刊编辑部来评审,显然有着较高的公平性。然而,这种制度设计在当前出现了异化,部分利益团体把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挣钱的工具,交了版面费和一定的中介费就,这就使原本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偏移。

因此,改进国内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和研究生培养的评价制度体系,建议学校采取以学术论文评价为主,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学术期刊论文评审发表方面,应以发表具有创新性的新观点、新理论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应用价值的论文为主。对于部分以营利为目的,质量不高的学术期刊,高校应该做出选择性认定,给出认定期刊名录。

总之,对于科研诚信失范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根据社会发展和高校科研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建设。

课题受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015年党建思政与高教管理研究课题经费资助(项目编号:GJ20151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2014009)资助

参考文献

[1] Aschwanden C.Seeking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 on research integrity[J].Cell,2007.131(1):9-11.

[2] 陈越,方玉东.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浅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200-202.

篇4

天高任鸟飞

20世纪,商界对行政、管理方面的需求剧增,从而创造了对文秘服务的需求。随着台式电脑及日益复杂的办公设备的面世,对文秘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

同时,企业的总体面貌也在大幅度改变。大公司在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营运简化而有效,外包是一个通行的做法。它们请另一个公司来提供服务,而这些服务传统上是由本公司的职员来做的。小公司也要保持精兵简政,因此也会求助于外包,而不是最后变得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商界新的营运方式的联姻,便诞生了一个充满商机、富有活力的朝阳行业:商业支援服务。事实上,正因为机会太多,如果没有清晰计划、特色服务和市场定位,那么成功的机会也很渺茫。但若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再加上小额资金,那么很快就会踏上赢利之路。

市场定位

商业支援服务企业有三类主要的市场:一般公众、小型企业和家庭企业以及大公司。

1、一般大众

指的是个体消费者而非企业。这类市场中最大的两部分是需要准备简历的人们和大学生。找工作的人要制作新的简历或修改简历时,实际上可能只是起草一个文本,然后交给服务公司进行设计并印刷;甚至也会要求帮着撰写部分内容。即便是失业率低的时候,简历市场也很重要,因为人们未必是在失业时才需要简历。

有些学生在准备很长的论文,例如研究生论文或课题,他们正是服务的主要对象,一旦得以毕业,他们还会回来要求帮着做简历。

除学生外,学术群体也是企业财源(想想那些教授们,他们的专著和论文需要文字处理、编辑和校对)。

2、小型企业

可能商业支援服务企业的大多数客户属于这一类。这些客户是公司,它们没有雇佣一个专职人员的金钱、空间和需要,但又需要文秘及行政支援。或者是,他们宁愿把某些特定的任务外包,也不愿意在人才和必需的设备上投资来把工作做好。

3、大公司

即便是有专职文秘和行政助理的大公司也可以成为商业支援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如果某家大公司出现了公司内部处理不过来业务的暂时现象,也会让商业支援服务企业帮着减轻负担。或者如前面提到的小公司那样,它们也会将某些特殊项目外包,而不是雇一个临时工。这是种明智的策略,因为雇临时工意味着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提供一定的工作设备。把这些推给商业支援服务企业便解决了这一揽子问题。

大公司里的职员休假或生病时也需要商业支援服务。他们也不需要临时人员,但的确需要有人能处理缺席员工的全部或部分工作。

抓住机遇

瞄准几个市场群的想法很妙。很好的市场定位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对自己的服务项目、营销计划和消费者服务体系量身订做,以便迎合消费群的需要。那样就可以作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业界受到尊敬,从而提升自己的营销成就,也就可以适当地提高收费标准。市场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其他商业支援服务。让其他业主了解自己的服务是超值的或以合同为基础工作的。或许需要在收费标准上打折扣,让他们获利,但自己的市场推广或销售成本要最小化,以抵消折扣。但要确保这些紧急工作可以使自己得到补偿。

2、特定职业或行业。如果自己在某一领域有特长,那就可以将服务目标锁定在这一领域。最常见的两个领域是法律和医疗。尤其是为这两个领域作转录,需要熟悉格式及大量的专业术语。

3、地域。如果身处人口密集区,比方说办公中心或轻工业园区,那么可以根据地域选择自己的市场。确定了影响自己的几个因素后,就向所在区域的公司推销自己的服务,此时可以强调消费自己的服务的种种便利。

4、学术。如果靠近大学或学院,就可以瞄准与学术相关的众多机遇开展服务,包括学生、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

启动成本

商业支援服务业最引人注目的一面是其相对低的启动成本。如果自己的信贷声誉良好,那就不用掏现金就可以提供服务。当然如果自己有一部分启动资本,基础会更扎实。许多商业支援服务企业是用个人积蓄及自己已有的设备开办起来的。

很多经营者在全职工作的同时另外开办企业,因此他们的个人生活费用是隐形的。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打算全身心投入新的业务中,那一定要在手头留出足够的现金,在有收入之前用来支付各种花费。至少应当在储蓄中留出相当于三个月花费的费用备用;如果有6~12个月的储蓄费用,那就更好。

营运

作为独立经营者,至少要将1/4的时间用在一般性的企业管理、行政、推销、采购及帐目上。企业越大,需要的人越多,就越要花时间处理这些事务而不能做自己的工作。无论公司大小,别忽视了行政管理方面。如果不在常规的基础上营销,企业最终会。

经营商业支援服务要花费大量精力。如果既可合群又能独立工作是再好不过了。要善于同时处理几个项目,并始终让每个客户感到自己是最受重视的。

地理位置

在挑选企业位置的时候有两种选择:家庭或商业区。商业支援服务公司在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地点都会很成功;可以视自己的个人目标和资源来决定。

在考虑地点问题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所提供的特色服务和市场定位既要面对一般公众、小企业主,因为这些人需要靠近办公室;另一方面大公司的经理也想看看办公设备,并让雇员或邮递员进行递送工作。

专业形象在任何行业中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此类行业中尤其如此。今天商界普遍接受在家中营运(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喜欢跟在家中营运的公司打交道,因为这类公司成本低,收费也低),但即便是选择在家中开办,也要以正规企业的面目示人。如果选择商业区,要保证所选位置与自己的目标相容。

收入与开支

在确定收费途径的时候有多种选择。一些经营者只是给周围的同类公司打个电话,看看其他公司如何收费,然后确定自己的收费标准。有些人只是根据自己的利润期望并以此为基础定价。这样就有按项目收费、按页收费及按小时收费的问题。

最好的途径是根据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水平、自己的利润目标和市场实行多层次收费。这需要设立一个体系,给自己一个在其中工作的框架,就可以确定一贯的、合理的、公平的服务价格。

口头或书面报价都可以,但最好给自己作个记录,这样可以供自己及客户备查。

市场推广

市场推广是显示自己创造力的领域。这是件很多人不想做的事情,但对成功创办企业并赢利来说,这是关键的方面。

如果市场推广没有立竿见影,那也不用灰心丧气。很少有人在联系他们的时候恰好就需要服务,但如果做成一个专业化的、吸引人的信息包,人们可能会把它保留在文件中,在需要的时候再联系,或者推荐给需要这种服务的同事。在数月或一年之内没人回应也是正常的。

此时就可以发现怎样创造基本的市场推广计划,但在形成自己的计划时,还需要注意商业支援服务的一些做法。例如,查查当地的电话公司,找找它的广告期限和分发通讯录的日期,如果可能的话,及时让自己的企业开张,以便自己的通讯方式能包括进去。黄页目录是新企业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企业的早期,因此不要因其他开张事务而受挫以至于错过了这种机会。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确保自己所有的市场推广材料都做得很专业化且准确无误。很多商业支援服务在本领域内把客户的工作做得很妙,但常常忘了为自己做同样的事。聘请一位图像设计师或专业撰稿人帮助设计一下自己的营销包装,或许会谈成一笔对双方都有益的生意。

至关重要的推荐

推荐是获取新客户的基本途径,因此用系统的方法处理这一问题比较好。自己应该有能力辨别谁的推荐最终会变成自己的业务,因此可以对这些推荐资源加以培养并酬谢。

篇5

近些年来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承担起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体育社团仍旧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将直接的决定着体育社团能够更好的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管理问题分析

(一)体育社团管理理念滞后。

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在体育社团管理方面的局面已经被充分的打开了,但是存在的问题仍是行政管理为主的老旧管理理念,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出现过多的隐性干预,最终导致体育社团自主管理跟不上。

(二)体育社团监督管理缺位。

高校的体育社团本身就属于学生自发组织的,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社团必然会在管理经验上有所匮乏,所以这时候对其的监督管理就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很多的高校并没有针对体育社团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管理缺位现象。

(三)社团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社团管理当中管理制度是高效管理的保障,虽然当前很多的体育社团都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可操作性上并不强。另外社团管理还涉及到财务管理,体育社团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纵观当前的高校体育社团经费最大的问题就是配合和整合性较差,没有细化、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经费管理制度,也尚未与相应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接轨。

(四)相应人员管理的机制尚不完善。

在体育社团当前涉及到的人员管理对象主要有社团成员及指导教师,对这些人的人员规划、配置、激励、考核等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社团的潜力和能动性,使得整个社团目标更好的达成,但是从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不难看出其在该方面的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规划,相应的机制建设的也不够完善,在人员培养方面严重的不足,针对社员的管理较为困难,针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没有可行的激励措施。

二、导致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

例如体育社团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但是当前很多的高校并未给体育社团专门的活动设施及场地,所以体育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都必须向学校进行场地和设施的申请,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体育社团也是需要在没有教学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对于社团的影响及发展都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之所以产生这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高校的相应部分对其管理的不够重视,既无法在其经费及场地管理、制度管理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在相应的指导教师管理方面给予政策和支持。

(二)社团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社团管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社团的管理及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社团管理都是由学生处、校团委来负责的,并且采取的是任命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容易会导致出现负责人服务意识差、很难获得社员认可及支持等问题的出现,那么最终导致的就是体育社团凝聚力不足,社团管理混乱的现象。

(三)相应的管理制度整体性规划不够。

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与管理及制度的规范不可分割,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管理仍旧笼罩在行政化的管理阴影之下,这样的管理方式与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性质的体育社团是相违背的,管理制度整体性规划不足从外部来看导致了社团的管理和监督问题,内部来看社团成员组织、管理及分工混y,表现为社团成员退社、活动盲目性、积极性不高。另外很多体育社团都陷入到了短期的规划而无长期规划的困局当中,这些都会导致体育社团在总体规划上欠缺,社团成员活动参与性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三、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具体对策

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来说管理是保障,科学化的管理能够促进社团的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制度机制、活动及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组织及整合管理。那么要想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性的进行改善,那么具体的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

1.高校的相应部门应该加强对体育社团重视程度:首先作为高校来说应该在经费支持上有所侧重,保证体育社团能够有足够的经费及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那些经费相对较为充足的社团可以利用经费支持去提升活动的层次,从而吸纳更多的社团成员;其次,高校在体育社团活动的设施及场地需求方面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减少社团在场地及设施方面的费用;第三高校还应该对指导教师方面给予合理的配置,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从而使得教师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社团管理当中来。

2.对社团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体育社团管理机制应该具有整体性、教育性、政策性及可操作性,那么首先我们可以考虑对学生培养机制进行完善,在社团中针对骨干社团成员开展有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对骨干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发挥出骨干学生在社团当中的号召及凝聚的作用。其次还应该建立起体育社团激励机制,在该激励机制当中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政策激励及竞争激励两种,前者是针对管理者管理活动的一种正向激励政策,后者是针对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的激励;在激励当中要注重社团成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学生教育与管理行为的内化双重作用。第三,加强体育社团党建管理,实际上在我国的高校体育社团党建工作还在尝试阶段,甚至有的还处于空白状态,那么我们可以将党的建设教育渗透到活动当中,从而去有效的激发社团成员的兴趣及积极性,保证党建工作实效性。

3.加强体育社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校体育社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首要任务应该对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工作,建立科学化的人员考核及评价体系,做好指导教师在精神及物质双重的激励。其次注重指导教师的职业化培养工作,一方面在指导教师的分工上要细化,另外一方面在学术性的咨询、管理等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的配置。

4.注重以服务为导向的体育社团发展方向的定位:社团管理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学生可以在社团当中在思想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那么高校的体育社团定位则应该注重以服务作为导向来发展,将为学生服务作为其工作的归宿,从社团成员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学生的管理参与,另外高校体育社团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功能,最大限度的服务好学生的工作,并做到管理、教育及服务的整合。

5.注重社团品牌活动的打造:品牌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入社,那么作为体育社团来说应该结合学校的情况、该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等,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从而促进社团的更好发展和进步,当然一个具有了品牌效应和特色的社团活动是可以一届届传承下去的,使得高校的体育社团更具生命力。

总结:

我国的体育社团管理最近几年发展的较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旧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缺位、人员管理的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高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社团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相应的管理制度整体性规划不够导致的,实际上做好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从制度上、从培养上、从重视程度上等各个方面来进行。

篇6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信息产业做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它的发展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处在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在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上、产业的创新和产业的布局的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想发展信息产业,一个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信息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一、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依据

1、信息技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信息产业是一种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进步而发展的产业。标志信息技术进步的是计算机工业的不断发展,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1).信息技术结构

当今美国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电子技术为支撑技术,其中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以信息材料为基础,其中包括电子材料及光学材料技术,以通信技术为重要的直接组成部分。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代表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2).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新兴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的巨大变化,经济面貌随即发生了很大改变,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型和技术型转化,实现了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不仅对发达国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

2、信息产业――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重视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因而把发展科技放在首要地位。信息技术以其高度渗透性、倍增性及竞争性,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核心代表。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必将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3、信息服务业――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50年代末期,美国服务业就业人口超过了工业就业人口后,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4、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重焕生机的重要途径

传统工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矿业,以及稍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化学、能源、汽车、造船、铁路运输、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

纵观美国传统产业信息化的改造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的实现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的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竞争性为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美国经济在出现整个工业生产地位下降的同时,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迅速成长的现象。

5、发展电子商务――把握未来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讲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商业交换和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广义上说,它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或“数字化神经系统”,以实现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全方位应用。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使商务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

电子商务以一种最大化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因而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减少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参与世界竞争能力,为提高我国企业的潜力,应发展电子商务。

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1、IT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根据什么调整――归根结底是根据IT产业的市场结构需求,包括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同时要考虑我们创造需求的能力。

21世纪全球经济模式会出现新的特点,制造业会有重大革新,超级承包公司会是新世纪制造业最重要的形式。超级承包公司规模很大,在全世界拥有几十家工厂和供应网,它们的经营范围日趋扩大,有能力生产和创造用户所需的全部系列产品和提供全套服务。在新的生产模式下,研究、制造、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产品开发商与组件开发、批发、零售和制造方面的专家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与合同关系完全不同。由于摆脱了许多非核心功能,工业巨头可以把投资集中于研究和营销,因而有利于发明创造及成果转化。而且由于这种模式减少对资本内部运作的要求,大大减少新技术进入市场所面临的壁垒。

全球化具有双重性。不利的一面是,一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大问题,很可能波及其他地区乃至全球。有利的一面是,全球化使企业能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进入较大的市场,刺激企业发明创造,而竞争又促使企业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从长远看,只要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流能继续,在21世纪,多数国家会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两个命题,但从长远发展趋势上看二者又是一致的,因为要从小到大形成全球化,但在区域化的某个阶段可能与全球化又有矛盾。

2、IT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作用

这实际是谁来调整结构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主要是在结构调整中起战略引导作用:确定方向、规则和框架,同时用政策规则、法制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机制。按市场规律――市场是配置资源基础性手段的要求,促进结构调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就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主体作用与企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亚洲其他国家,政府自己充当结构调整的主体都不成功。我国在确定国内信息产业的规则的同时,还要考虑谋求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3、IT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IT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有在产业自身体现的,又有通过服务于其他产业体现的,这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涵决定的,又是信息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从我们研究看,无论从支柱产业定义还是从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装备业已达到支柱产业标准。

4、IT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开放条件下进行国际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的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出售产品,提供服务和配置资源。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在全球空间范围内发展可以取胜的体系,那我国的经济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IT产业结构调整不是在封闭条件下进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就必须审视我国IT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我国IT企业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能力。

5、IT产业结构调整是不断进行、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

严格的说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不断进行的,不会停止。所以提出结构调整问题,是因为在某一发展阶段或发展时期结构问题显得很突出。

6、IT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结构体系的调整

IT产业结构调整,涉及IT产业中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等,涉及IT产业发展的全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IT产业发展战略的新提升。

7、IT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来源

IT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特别是资本、人才和技术主要来源于市场包括国内外市场。

8、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是关键

投资环境一般是指为投资者(可能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感到投资于这个产业能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和良好的运行制度保证,商业环境是指投资设立企业之后,运行环境良好,体现企业是主体的基本要求。

在政府战略的引导下,结构调整与企业的利益就能结合在市场经济中,结构调整就会形成不断进行的过程。

三、结束语

信息产业是我国成长最快的最重要产业之一。同时,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起重要作用。我国近期在促进信息产业竞争方面已取得可喜效果。

我们要坚决贯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进一步使信息产业加速带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篇7

Try to talk about ningbo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Jin hao,Fu Yi-min

Abstract: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al block in ningbo,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think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constructive destruction and protective decay exist two major cultural and social dilemmas. Put forward the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is that using organic renewal theory and method, and from the original true protec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whole history, life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umanistic and social networks, etc, of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method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riginal true the whol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ustaining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Ningbo;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global protection;organic renewal

中图分类号:TU—098.1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河姆渡文化发祥地、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重镇、浙东文化渊薮之地、明清以降反侵略斗争前沿,凡此种种构成宁波城市个性特色和文化传统,也因宁波悠久的历史,绵延的文脉,厚实的遗产资源,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那些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延续的必要内容。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历史街区概念。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1997年,宁波市城市规划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制定《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划定5处街区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2004年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再次修订,历史文化街区增加到8处,明确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并将历史街区分“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两个层次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载着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城市要发展,历史街区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在宁波城市高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对这些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就宁波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

2.宁波历史街区现状及保护困境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月湖历史街区、天封塔郡庙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秀水街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和南郊路历史街区等。这些历史街区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经济社会特征。首先,区位条件优越。历史街区大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区,是城市的商贸中心,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扩张,商贸中心会有所变化,但多数历史街区依然地处城市的中心商贸圈,或者紧邻现代的商贸中心。其次,交通便利,这与历史街区地处城市中心区位是密切相关的。第三,人口密集,人员构成复杂。由于历史原因,历史街区长期以来都是城市中人口密度较高的街区。目前尚未改造的街区内不仅密集地居住着本地居民,而且还因其优越的位置、便利发达的交通以及低廉的房租(因为多为老旧住房),成为外来人口集聚的地区。第四,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为低下。现仍处于自然保护下的历史街区由于长期失修,住房质量、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不良,在住房商品化时代,高收入群体和中上阶层都已经逐步搬离了这类街区,在此沉淀下来的主要是无力搬迁的、低收入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由于这些特点,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更新改造进程中,宁波历史街区的保护陷入两大文化与社会的困境。

2.1.建设性破坏

由于历史街区的高地产价值,不可避免地成为市场主体竞相角逐的稀缺性空间资源。而在静态保护下的加速衰败,又不断加剧政府在改善城市设施与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美化城市形象、增强投资吸引力等方面的政绩压力。受市场驱动和政绩压力的双边挤压,加上政府决策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在名城保护中的地位、意义认识不足,宁波的一些历史街区,虽然经过多年的保护,最终还是难以抵御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对文化遗产重“点”轻“面”的保护观念下,天封塔郡庙街区与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被全面改造,除保留几处文物保护单位(点)外,原有传统民居已被无任何历史文化内涵的仿古建筑所代替,这两片历史文化街区名存实亡;月湖历史街区月湖东岸占地约19公顷的传统民居被拆毁,仅保留总面积不到2公顷的文保单位(点)和宝奎巷,拆迁空地建为公园绿地,另建一批仿古园林建筑。国保单位天一阁所在的月湖西岸成批明清建筑群被拆除,虽然还保留了一些文物建筑,但整体保护已经不可能了;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处于甬江大桥以南的一些近代建筑被拆建成绿地,仅保留国家级文保单位天主教堂和文物保护点通商银行宁波分行等建筑。甬江大桥以北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成为城市商务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和南郊路历史街区虽没有大拆大建,但是将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民居全部改为旅游、会所、休闲、商贸等设施,历史街区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造假的行为,街区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上述这些历史街区在功能置换上大多让位于绿地和商业中心、商业人群,原有的社会网络被取代;以“危房改造”名义大肆拆除历史建筑,模仿或杜撰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建设仿古建筑与人造景观,导致建筑群体支离破碎,街巷空间均质化、单极化、景观化。这些做法背离了历史街区的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的核定标准。[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01,04:6页]

2.2.保护性衰败

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由于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长期以来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并限制开发。但这种保护多为静态保护,政府和居民都很少给予投入,很少对其建筑、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与更新,以至于此类街区虽然被列入保护名册,但却急速地衰败下去。这种保护性衰败现象同样存在于宁波那些尚没有被改造的历史街区,如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秀水街历史街区等。以秀水街历史街区为例:秀水街位于宁波旧城中心区,唐宋子城的东北角。形成于宋代,有着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历史,至今仍相对完整地保持着“街—巷—庭院”的空间格局。街巷脉络分明,肌理清晰,区域面积5.73公顷。街区内有保护价值的传统院落42处,占地面积约2.5公顷,占街区总面积近50%。街区现存传统建筑大多造作精美,类型多样,包括明代的倪氏桂花厅,清代的吴宅、孙宅,民国的陈宅、林宅、鹤年坊等。由于长期处于自然保护状态,街区内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结构老化,日益破败;居住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空间不足,生活于其间的居民要么逃离,要么忍耐,导致人口老龄化和阶层弱势化的趋势不断加剧,物质和社会的衰败相叠加;不当现代装修和居住环境改造使许多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和格局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

3.“有机更新”—宁波历史街区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

3.1有机更新理论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在长期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理论充分认识以及对旧城更新规划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的,他主张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采用适当规模、适合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促进旧城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8页.]方可先生根据“有机更新”理论及其实践,归纳有机更新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含义:一是城市整体的有机性。城市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相互关联,和谐共处,形成整体的秩序和活力;二是城市细胞(居住院落)和城市组织(街区)更新的有机性。更新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顺应原有城市机理;三是更新过程的有机性。更新应是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尊重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在对旧城的更新改造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小规模改造的方法[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95-196页,]。

历史街区更新是旧城更新改造的重要内容。从有机更新的概念来理解,它并不应该在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完成重生,也不是在完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实现保护,而是将科学发展观引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通过对环境作细致的研究和判断,在现有的文脉和肌理内部进行的一种适应性改变,是一个集保护、修复和发展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寓于整体一致中的丰富多彩的个体变化,以此逐步达到历史街区更新发展与城市文化传承的有效契合。因此,有机更新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有效方式与路径。有机更新理念在国内外很多城市的更新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并且确实使许多深陷于保护性衰败的历史街区避免了建设性破坏的劫数,使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有机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并且成为现代城市中最富魅力的街区。

3.2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策略

首先,放弃大拆大建激进式更新,在原有基础上,以渐进式的整治、恢复传统风貌为主,保留历代建筑的叠加。适量疏解街区过密的人口,但避免大规模的人口外迁。

其次,以多个主体的合作行动取代单一主体的单边行动。改变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的强势群体主导街区更新的导向和整个过程,将居民的利益和需求置于重要位置,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公众全程参与街区改造更新。

再次,推行“自下而上”的自愿式更新路径。以居民的利益诉求和对街区改造的建议为基础,再经过专家的系统分析和整理,在技术、资金和实施机制等方面与居民共同制订计划,政府、市场主体和居民都作为利益相关者承担各自的职责,最后进入实施。

3.3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方法和措施

确定保护与更新模式应本着两个基本目标:1.保护历史的街区风貌、建筑环境、文化遗存,实现城市历史延续性和文化多样性;2.保护居民享受现代化的基本权利,实现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舒适。[ 李 晖,丁宏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J]. 规划师,2003,04:76页.]这两个目标实现的程度可以衡量保护与更新措施的成败。

3.3.1强调整体历史原真性保护

《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2:62-63页.]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当代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普遍原则,也是有机更新发展方式的前提与目的。

历史街区保护首先要考虑的是区域的“群体价值”,主要内容是原先的真实的历史建筑(含文保单位、文保点和传统建筑)、环境要素(水系、桥梁、古树名木、古井等)及整体风貌。其中,历史建筑、环境要素构成了整体风貌,空间是联系这两类实体的纽带。以空间为核心的保护是街区整体历史原真性保护最为核心、稳妥的原则。历史街区空间保护主要包括格局和肌理两大方面:空间格局是空间要素(河道、街巷、广场、院落等)的等级体系与组织方式,是易于辨识的空间序列;空间肌理是构成空间各元素(建筑、构筑物、绿化等)的比例、尺度与组合方式,是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如果说空间格局是“骨架”,那么空间肌理就是“血肉”,两者共同维系着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共同维系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感、安全感、认同感。

因此,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时,应当坚持整体历史原真性保护的观点,从整个街区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的整体出发,采用客观的、整体的视野来看待历史街区已有的、各个时期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结构体系和建筑遗产,尊重其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现状,以严谨科学的方式进行整体性的原真性保护,达到保护历史街区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目的。

3.3.2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与更新

实践证明,由于对历史街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地位、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对保护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又缺乏合适的历史街区发展理论指导,在大规模改造中采取简单的“摧旧出新”或重“点”轻“面”的孤立保护做法,致使宁波一些历史街区消失或街区历史文脉被割断,传统特色消亡与同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思路必须要加以调整,真正重视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就必须改变过去一些不利的做法。

强调小规模的连续的渐变,采用适当的规模和合适的尺度的有机更新理论应该是历史街区最恰当的改造更新方式。国际社会在历史城区保护方面深刻反思大规模改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转而提倡小规模、渐进式、居民参与的整治方式。[ 单霁翔.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到“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下) [J].文物,2006,07:32页.]北京国子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整治不搞大拆大建,在原有基础上,以有计划的,持续的改造整治和逐步恢复传统风貌为主,保留历代建筑的叠加,使历史街区显示出有机生长的特征。[ 单霁翔. 国子监街的整治与历史地段的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1998,02:20页.]实践证明,对于历史街区来说,这是一条积极稳妥的保护之路。

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与更新方式提倡“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改造实施,即在改造规划中从整体利益考虑规划用地的功能结构布局、地块的划分、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在改造实施上,基本上都是在原有院落边界内的公众参与的更新改造,讲究小规划,分阶段实施。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与更新有着渐进性和灵活性特点:一方面可满足城市在较长时间内的灵活发展需求,从而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又可避免在短时间内由于大规模外迁居民所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小规模展开、历时推进的新机制,可为历史街区提供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资金筹措方面与建设施工中也有极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又易为居民所认同,使传统街区具有“人的尺度”,更容易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相协调,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街区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是动态的历时性产物。今天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历时性演变的综合积淀,保留了真实的历史信息,延续了动态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的真实历程。因此,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理论指导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活动,以小规模、渐进式方式对街区历史文脉和原有空间结构内部进行一种“适应性改变”,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保持一个动态的长期的不断完善深入的过程,更应认识到整治过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必须继续去解决,这是一个非终极性的永久持续的过程。只有以谨慎的、渐进的、小规模的更新改造才能维持并发扬街区使用功能,才能不割断历史,不破坏现存平衡的社区结构,达到整体原真性保护,以及有机发展,永续利用之目的。

3.3.3基于生活真实性的改造更新

所谓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典型和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融合了一定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不同于文物建筑等静态型遗产,动态的社会生活是历史街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历史街区物质表现形式的决定因素。因此,除了物质要素与环境外,社会生活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的真实性同样是历史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街区的整体真实性正是它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 林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研究[D].同济大学研究生论文,2003.40-54页. ]有学者认为“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性问题”;[ 张曦,葛昕.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保护与文化传承—看苏州古街坊改造[J].规师,2003,06:17 页.]历史街区保护应“保护原有社区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 阮仪三, 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5页.]“生活真实性”是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之一。[ 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2005,05:49页.]生活真实性作为历史街区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的观点已达成共识。

有机更新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历史街区内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及人文财富。[ 陈超君,黄耀志.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方式探析[J].城市.2012,08:43页.]综观以往宁波城区历史街区保护、改造更新的实践,尽管都贴上“对历史街区原真性保护”的“标签”,但由于规划者、实际行动者对“原真性”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各种现实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各种“原真性保护”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方面由于传统规划建筑观念的影响,设计者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层面的更新而忽略了对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的关注,对人以及人的需求、社会联系以及蕴含于居民和街区的历史文脉与特色文化也极大地被忽视;另一方面,面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采取的与商业、文化街区类似的规划设计,通过搬迁居民,置换内部功能的手段进行改造。这样,整体生活空间构架与生活动态发展模式的彻底破坏,人文量性的缺失成了宁波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后存在的一个极大的共性问题。如已改造更新的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和南郊路历史街区等,除对一些文物建筑采用原真性保护外,保留的传统建筑大都采用“存表去里”的方式,即对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把现代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直接“嫁接”到原有居民物化的生活世界。虽然功能的置换在民俗商贸和旅游观光上取得了成功,也给街区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但从历史街区保护的角度看来依然是破坏性的。从生活世界物质和精神高度统一的角度来说,实物遗存是原有居民生活世界演进的物化,也是原有街区人文精神延续的表达,有原有居民的存在才能使实物遗存人文精神得以传承。而原住民全部外迁及功能的置换,使得如今的历史街区已经无法感受到过去的生活场景,原住居民被川流不息的商人与游客所取代,历史性街区空间的原生活意象和生活特征消失,而且生活在其周边的人们在这些街区中找不到自己的空间和生活氛围,实物遗存所代表的人文精神丧失,街区的文脉被割裂,特有的文化难以传承。

历史街区通常是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聚居,具有其特有的社会网络和传统生活方式,“有机更新”注重这种社会共同心理和交往活力的延续性。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生活传统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内在精神的要求——它不仅是过去的、也是今后的城市居民的文化载体,它超越了建筑形式的含义,甚至比街巷空间的外部形式更具有意义。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王景慧先生也提出“要维持并发扬使用功能,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街区内居民生活质量,唯其如此,才能得到居民的支持,使街区得到真正的保护。”[ 王景慧.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层次[J]. 瞭望新闻周刊,1997,51:31-32页.]因此,必须把历史街区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改造更新要以居民生活为本,将基本保持建筑原有或相近的使用功能,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持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作为一个重要定性指标。

首先,应保留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多种类型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保持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在此基础上,从街区风貌总体保护、街区物质环境改善及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判定,在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总体构架下,采取小规模、循序渐进的改造更新方式,对每一进院落、每一幢建筑进行修缮与保养、整修与改善、更新与改造。如对于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依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与保养;对于大量保护建筑进行维修,维护其保存状况;对于相当数量的一般传统建筑逐步加以整修与改善;对于一些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采取整饰立面外观、改善建筑造型、降低建筑高度等措施,逐步加以改造与更新;对于那些对历史风貌产生严重影响的建筑应创造条件予以拆除。

其次,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一方面适当外迁居民,降低人口密度,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内部功能进行完善(不是功能重置)以符合居民对现代生活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改造、完善道路与市政设施。在不打破街区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保证道路的可通达性,街区传统街巷应保持原有尺度步行方式,留出必要的消防通道。市政管线布置结合街区特点,因地制宜寻找最有利的技术途径,合理布设。在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绍兴的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例子。[ 刘 昀,邓蜀阳.关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社会生活的思考[J]. 山西建筑.2008,03:22页.

作者简介: 金皓(1967—),女,本科,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傅亦民(1964—),男,本科,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仓桥直街整治工程采取适度减少人口密度做法,按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修缮老街、老宅,统一安装卫生、消防设施;整修街巷时构筑管线共同沟,把市政和民生管线纳入其中。改造后的街区既保持了绍兴水乡民情生活的原生态,又给居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住老房子,过新生活”,使街区能迅速融入当代生活进程,也提升了地块氛围与活力,获得真正的成功。

再次,立足于民、走公众参与的倡导性规划之路。成立一个由决策者、开发单位及居民、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倡导机构,提倡、鼓励、支持居民公众参与到这项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中来,让公众参与规划的整个过程,充分反映社情民意。推行由政府宏观控制,居民参与,规划师以针对性的个案设计,对历史街区进行规划设计、更新改造机制。这样,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规划及实施方法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调动原住居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只有让居民参与到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决策、规划设计以及实施的全过程,同时解决住房产权问题以及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财政支持,保证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切实做到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激发街区活力,推动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3.3.4适度的旅游业、商业的进驻

历史街区保护的最关键因素是当地的居民,要使他们体会到历史街区的价值,并能不断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投资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历史街区是世人了解当地文化的载体,若仅仅作为生活空间也会使它的价值大打折扣。所以,要体现其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它还必须具有对外部人群的吸引力。

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促进街区的发展,一方面为当地居民提供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让人们共享文化遗产。然而历史街区不应完全向公众开放从事旅游,而是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有限制地进入。恰当的做法是选出最有特色的部分,以展示街区的建筑艺术、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特色餐饮等,其他仍旧作为生活场所,将活态的生活情景也作为一种展示,以此增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恢复、调整既有的商业活动功能。对于商业活动的恢复,应以历史上有过的活动内容作为重要的素材来源,但出于整体的考虑,尤其对街区中新建的部分,允许革新和创造。就建筑形式说,当然要与环境协调,如果新的商业活动需要特殊的空间,可以运用新材料对内部构造和外观进行改造,但同样要遵循风貌协调原则,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