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2: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ugges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Zhang Liqing

(Yushe Bureau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inzhong0318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education reform,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vel,excav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becam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dispensable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ir views question put forward relevant teaching advice,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scientific qua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Keywords:Education reform;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Teaching suggestion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须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计划。其主要任务有: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德育意识,加强学生获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比,教材的编发与改革的进程较慢,因而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教师须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淘汰落后陈旧的知识,增加新的科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规范化。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能够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还应考虑其学习积极性。为了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入游戏

初中学生大多好奇、爱玩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新授课内容导入游戏中,以便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如何使用鼠标”时,先让学生玩《Windows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最先完成此游戏,看看谁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强,然后再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讲解鼠标操作的要点,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不但能快速掌握鼠标操作,而且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加入如金山打字通的学习软件,让学生将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相结合,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在此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限制,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才能去玩。

(二)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指通过课件的演示导入课堂所教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解WORD贺卡制作课程中,首先在电脑上演示几幅精心制作的贺卡,让学生眼前一亮,然后趁机引导:“同学们,这些贺卡漂亮吗?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其实很简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能自己设计出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当看到同伴们更加精美、更加有创意的作品时,会产生羡慕之情,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作品,促进了其竞争及创新意识。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因“材”而异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示范操作中学生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一、示范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教师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逐步演示。二、示范操作姿势。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鼠标及键盘的指法。

2.讲授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即教师系统地讲解所教知识,其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病毒预防、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

3.同步教学法。此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逐步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掌握所教内容。同步教学法中,教师须控制好课堂纪律,明确完成某一项具体操作任务和进程中的每一步操作的重点。同时,教师要控制好操作进度,避免出现一些同学操作在前,一些同学操作在后的现象。

(二)因“人”而异

即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对初一学生的教学中,通常选用同步法及示范等进行教学。而初二初三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并且自学能力增强,则可以选用同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对重点部分进行精讲,然后让学生自我探索及创新。

四、实现课堂教学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如:可以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一个以 “校园环保”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这样,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课堂所学内容,还增长了课外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实践能力大大的提高。

五、结论:

总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掌握课堂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文举.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第7期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培养良好的上机习惯

上机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缺少上机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开始第一节课就应讲清上机步骤。在上机前,教师事先让学生写预习笔记,在笔记中写下上机的目的、教师要求的任务、步骤,并在结束上机后填写上机最后达到的效果和反思,要求学生按教师布置的上机任务和完成情况填写。通过书写预习笔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宝贵的时间,提高上机效率,经过实践操作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并把上机操作实践总结更好地借鉴给其他师生。在整个过程中如发现好的上机报告教师要不惜时机地给予肯定和推广,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书写上机报告的兴趣。

2 上机前,教师精心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为了避免课堂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在备课时反复练习要讲授的内容,要做到演示和辅导时从容不迫、有备无患。同时要检查好上机所用的设备是否能达到学生上机任务的要求,对没有达到要求的机器进行课前检修,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上机课中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在上机教学过程中有突发事件而处理不及时耽误了课程的进度。

3 上机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但是能不能一直维持住这种兴趣进而培养出一种能力,就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一定要好好保护,在耐心答疑解惑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学生不断上进并最终取得成功的阶梯。上机过程中,有的学生容易出现缺乏教师的指引就对操作内容无从下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分层次指导教学,对于多数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前面演示,但是不要在教学中自己“包办”一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事先分组,可以让学生间组内相互协助,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学习探究的精神。

4 爱护公物,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公共卫生的教育

规范化操作和科学化管理是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机器寿命、顺利完成信息技术课的上机任务的需要,也是对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室是一个公用教室,所以保护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上机后,学生应该养成整理机房、关闭电源,安全检查的习惯,教师对学生要经常进行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厉行节约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好《上机操作守则》、《机房管理制度》等条例,粘贴在机房的显著位置,供师生对照,敦促执行。

5 整合学习,把其他学科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齐头并进

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可以和语文课中的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在讲授Photoshop这个软件时,可以和美术课的画图、修改图片结合起来;在讲授幻灯片PowerPoint时,可以和英语课的课件制作结合起来;在讲授几何画板时,可以和数学课的几何作图结合起来;在讲授网络时,可以把其他学科的难题通过百度搜索来找到答案;这样就既学习了信息技术,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长久地保持住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6 巧妙设计,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说的是赵括只会背兵书,却不会灵活应用,同样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避免教出一些只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尤为注意这一点,因为这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语数外物化还略有区别,信息技术课毕竟是一门注重动手实践的科目,更要提倡素质教育,更要避免出现只会答题、却不会操作这样的笑话,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呢?那就需要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把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紧紧结合起来,即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例如,学习Word时,给学生布置输入并打印初中所学全部古诗或者古文的任务;学习Excel时,提出对学生某科目成绩排名的任务;学习PowerPoint时,提出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的任务;学习Flas软件时,提出制作个性MTV的任务等。带着任务去学习并操作这些软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这四个字的含义。

7 重视反馈,评价任务成果是为了更好地激励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喜欢听到表扬、得到承认,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当学生上机成果出来以后,无论结果多么令人失望,也要从中找到优点和值得夸奖的地方,教师越是夸他们,他们就越喜欢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对学生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思,教师应多找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是正面,对他的上机成果越是积极的肯定的,他们就越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他们会把信息技术课当成释放自己、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深层次地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能。来自心底的强大学习动力,不仅会使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大放异彩,更会在今后地其他课程学习中,不断探索、锐意进取。

篇3

一、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给学生平等的权力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严”字,赋予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金科玉律,学生不能质询。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的平等权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精神,充分调动两方的积极性,经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在讲文件的复制操作时,我对同学们讲:“今天我们来试着把文件夹A中的文件1复制到文件夹B中。我的操作步骤是(选择课本上的一种方法):选中文件1,然后单击编辑菜单选择复制,打开文件夹B,然后单击编辑菜单选择粘贴。”学生练习掌握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刚才教了大家一个方法,有没有谁上来也教老师和同学们一种新方法?”大家通过合作学习,很快掌握了书上的另一种操作方法,我让学生演示并点评。除了课本上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同学介绍了课本以外的操作方法。通过民主合作原则来进行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做到认识共振、思维同步和感情共鸣,同学之间也能做到优势互补、能动配合,形成教学合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知识“吸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宝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更高。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得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还得学会多种操作方法,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教师掌握知识越多,对学生产生的知识“吸引”就越大。

记得有一次上文字输入课,我讲完课后让学生们练习。文字输入方法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但是练起来比较困难,虽然采用了“小企鹅学打字”软件来提搞学生的兴趣,但是,时间一长,也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不停的在一边督促,看坐姿、看指法。当练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只是让我们进行练习,不知你打字怎么样呀?”当我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文字快速录入时,学生们除了给我热烈的掌声外,还有他们那惊讶、敬佩的目光。下课后学生们围着问我:“老师,我也可以打这么快吗?”“老师,练习多长时间才能打这么快?”“老师,我一定好好练习,我也要成为打字高手!”还有许多问我电脑知识的,我都一一给他们回答。在以后的课堂里,我讲过操作之后一定要让学生重做几遍,要么快速操作,要么用多种方法。在讲制作校园小报这节课上,我用Photoshop和Flash做了几个加字的图片和简单的动画,在他们眼里我好像特别“神奇”,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好像更喜欢和我接近,问我问题。还有的说愿意天天上信息技术课。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让我的腰板挺的更直,让学生们都变成了我的“粉丝”。

三、处理好教师角色和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的关系

信息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作为引路者应充分发挥爱心,了解与辅导学生,引导其积极参与全面的发展,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宽容的呵护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确立现代教师理念观;第二要在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第三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创造。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整齐划一的操作技能培训,没有统一结论和答案。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是要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创造出独特性、兼容性、多样性的作品。

四、合理利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很重要,应用得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任务驱动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教学流程式。任务的提出后,其各个环节应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来决定。我的教学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1)创设任务情景导入新课,明确教学任务,并着重让任务更加贴近学生当前的生活。(2)提出任务,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探索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4)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学生演示及教师点评说明。由学生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作最后的补充说明,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6)课堂练习,以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实践证明,合理的利用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注重知识的整合创造

篇4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同时,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激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做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1.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用形象的比喻法导入教学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剧院的舞台,舞台往往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

2.多媒体辅助教法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过程,激发动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中小学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这都需要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教学生学,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呢?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计算机基础差,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也不一样,经调查,50%以上的学生感到计算机很神秘,使得这些学生对计算机虽有好奇心却缺少学好计算机的信心,所以,要让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充满信心,先要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学生只要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对此,本人做了一个试验:把自己任教的班级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在没有了解计算机内容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虽然在学生操作前作了详细的讲解,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少有同学能完成操作任务,有的学生甚至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操作,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不能实现;另一组同学,在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前,先用一节到二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简要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以及计算机的各构成部件和它们的作用,之后再上机操作时,学生的心理有了底,操作表现积极,敢于动手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就完成操作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完成。

其次,要让学生成功完成三个到四个操作任务,给学生一个能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些操作任务需简单且容易上手,比如改变桌面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些操作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或者看到屏幕保护程序那形象、直观、和谐的画面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的信心,也就有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47-02

二十一世纪称为信息技术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也成为新时代人们学习、生活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重视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学也逐步购置了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成为摆在信息老师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这几年教学经验,我认为精心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准备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我们能够完成一堂较高水准课堂的基础保障。课堂前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1 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对学生以前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有较清的认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七年级的开始阶段,任课老师就要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大致了解清楚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哪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丰富,哪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等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性的教学。

1.2 教材分析。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认真分析,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个知识点与以前所学的有何关联,与其他科目的知识有何联系等。将各个知识点串联成一个知识网。这样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收缩自如,进退得体。

2.精彩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一堂成功课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每堂课的导入情景设计好,设计出"彩"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新奇的事物,身边的事物最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设置新课的导入情境时,加入这些新奇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元素,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说,在讲授利用excel进行数据运算一节时,可以将学生身高作为计算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现场测量进行采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投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3.精讲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课本知识点进行讲解、示范。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侧重,对那些重复的知识可略讲,对类似的知识点可对比着讲,对新知识点可重点讲。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去练习,毕竟捡到篮子里的,才能算是学生的“菜”。

4.精设任务

课堂任务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动力。课堂任务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但在设计和编排任务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第一,任务要明确,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知道这课我需要做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整堂课也就上的糊里糊涂。第二,任务要有层次性。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而各个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设计、编排教学任务时要有层次性。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差异性的任务。比如说在讲《文学社新成员》一节时,对全体学生的任务是要去学会插入表格,并在表格中插入文字和图片;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插入表格,对表格的文字进行修饰;对个别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化表格的边框,对表格的布局进行合理优化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任务。第三,任务要有代表性。每个课堂小任务要体现教学中的某个或几个知识点,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将相应的知识点转变成自己的技能。并且设计的小任务之间不能有太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使学生形成重复操作的疲倦,从而失去对任务的兴趣。

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有的课程内容较分散,课堂任务就可以设计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任务。而有些课程内容较集中,课堂任务就可以设计成一个大的任务,再将这个大任务进行细化。比如,《文学社新成员》在设计任务时,将整个课程设置成一个大任务--制作成员报名表,然后将它细化成插入表格、插入文字、插入图片、美化表格等几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一个任务的积累,最终完成本节课的终极任务。

5.精配组员

小组协助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任务的完成效率,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帮扶活动,可以大大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在组建小组时,不能随意组合,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将不同情况的学生组合到一起,操作好可以帮助动手能力相对弱的,知识掌握稳固的帮助那些性格浮躁的学生,这样的互助互补小组的提高就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共同提高。强弱分布不均衡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最终导致整个班级整体的下降。

6.精评激励

对于小组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巡查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总结演示。

在对学生作品讲评时,多给予学生表扬,多讲评学生作品的优点,对于有特别创意的作品要给予额外的奖励,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激励。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通过这种表扬,可以大大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任务中学生也就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教无定法,以上所讲的几个环节的教学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堂内容,学生情况,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组织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1、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假如你是设计师,如何设计才能使喷泉喷射的高度最大;假如你是老板,如何确定售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假如你是养殖专业户,如何围才能使养鸡场的面积最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二次函数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设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 “自我实现”。并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突破在不同位置关系情况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与r的数量关系这一难点,我先借助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进行观察。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器官,又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创新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科学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黄金分割”这节课时,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短短的10来分钟内就完成古代大数学家的发现呢?

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辨别各种刺激模式:出示3张图片,哪张构图最美?

接着引导学生分化出各种刺激模式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探究发现知识,学生乐此不疲。

4、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讲授蚂蚁在圆锥上爬行,求最短路程的问题时,上学生先进性猜想,各抒己见。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哪条路线是最短的?”再通过课件演示不同的路线图,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加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质量。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多张幻灯片,还可用网络连接其它课件,使课堂上的知识容量大大加强。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容易激发智慧的火花,创设课堂的精彩。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篇7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学习兴趣;构建

前言

在初中教学内容中,信息技术是极为重要的学科之一,除了能够培养初中生优质的综合素质外,还可以让初中生得以良好的全面性发展。然而从当前的初中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大多数老师忽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只是将其当作普通性的学科进行授教,一直遵循传统化的教学方式,总是在课堂上以老师讲为主,学生们则只负责听;老师进行演示为主,学生们只负责模仿,完全是固定地进行,没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笔者就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1构建信息技术性的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在初中的教学课程里,信息技术并不算是一门主课,一般语、数、外才是老师们比较关注的课程。但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相对来讲比较重要的课程,因为它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初中生们获得全面性发展,并且提升综合素质。义务教育的实行已经有很多年了,但对于一个普通的老师来讲,信息技术这一学科还是有一这难度的。因为从中国这几年的科技发展来看,速度飞快,在运用范围上也是远远高于了教育的范围。简而言之则是一些高科技信息技术在没有进入教学内容之前,就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使用。所以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已经对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技巧及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给老师们进行课堂授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总的来讲,于信息技术的课堂里加入一些高效课堂的想法,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还能够让初中生学生更快进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

2提高高效课堂建设的有效措施

2.1了解学生间的差异性,进行正确的教学方式选择

在初中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生存环境也有所差异,所以他们以圩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不同,在学习的理解能力上就是不一样的。针对这一点,老师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区别化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开教学,方可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至于如何进行针对性教学,则需要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及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至于了解方式可以利用问卷调查、单独访谈等方式进行,之后再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教学。改善原本的班级建立体系,把个人情况差异较小的学生分在同一班级中进行学习,如此一来,老师们在教学上就有了针对性,学生间的交流问题就会比较少。

2.2多样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的建立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关系,而其对于学习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跟学生的兴趣成正比。从这一点,初中学校的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存在的各项优势,研究出更多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升其学习兴趣。举例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讲PPT有关的知识时,可以播放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动画、视频等,让他们从中有自我总结,并给出一个课题,让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一部经典视频进行分析,并且做成PPT进行展示,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们对于PPT有一定的了解。

2.3加大实践活动的频率,提高学生们的操作能力

有句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学生如果想要了解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际操作,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所欠缺,老师也能对学生的这些缺陷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特别是对信息技术这类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老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给足学生实践的机会,不能只从理论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是不佳的。举例来说:进行WORD方面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去一些打字复印场所进行实习操作,在成绩考核里设置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成绩,一个是实践成绩,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

2.4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整个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只起到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一定尊重,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欲望,方可让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被激发出来。举例来讲,老师们在每次开始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留一个问题,即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接着再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时,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结果的展示,让他们把自己想要说的及自己的发现讲述出来,与此同时,发言的学生还可以向其他学生及老师进行提问,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就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升,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3结束语

高效课堂是一个注重理念的课堂,但对于教学模式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然而想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形成高效的课堂,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以提高其信息技术的操作实践为先,有针对性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并从中有所总结及归纳,以此来提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目的。

作者:徐泽琴 单位:贵州省瓮安草塘中学

引用:

[1]陈国宏.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激发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2]郝孝海.谈初中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35-01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实际上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技术,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伴随“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面对知识经济的强大冲击,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贮、再生和施用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笔者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开发进行了创新和探究。。

一、打破常规知识系统,六大模块互相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角度讲,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根据教育部2000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化了,使学生产生一种“爬台阶”式的感觉,增加了实际教学中的操作难度。新时代的学生认知规律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大大增强,感性认识依然在学生的第一认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感性——兴趣——具体”的转化过程逐渐加快。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应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模块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在学生认知中已有所接触了解的知识在教材中不必太重,同时提供教材中所需教学软件及作品范例,增加信息技术教材的可行性。

二、实现教材多样化,提倡电子教材、自编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而各校的师资设备条件参差不齐,这样,信息的更新速度、学校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决定了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均未定型,有待进一步探索。2000年11月,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

当前,“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优秀书面教材,现行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就是一套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

2、电子教材,如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

3、自编教材,包括自编(组合)教材和自制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校实际,选择优秀书面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时笔者倡导:

1、在深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增删,以适应儿童的认识规律,同时添加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知识的“刷新率”。

2、根据需要制作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课堂的交互性与生动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当前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它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弊端:

1、拘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任务驱动”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有目的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各门学科的学习,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总结出以下操作过程:

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A、简单技能的学习:任务——尝试——讨论交流——启发指导——新任务

B、复杂技能的学习:任务——启发指导——尝试——讨论交流——新任务

其中的启发指导过程可适当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进行,教师加以点拔。复杂技能在关键、难点处要作较为详尽的指导。

2、巩固提高学习阶段:

A、操作质疑——分析解决——尝试——新任务

其中的操作质疑是由学生在演示者(教师或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新知——知识迁移的过程。

B、小任务a——小任务b——小任务c——组合任务

这是由完成多个小任务向多元化、集成化任务的转变。如在学生学会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及图片的保存、复制、粘贴后,要求学生完成将几个图形绘制好,使用复制、粘贴将几幅图片组合成一幅图片。

在这四个操作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尝试”到“新任务”的递增过程,新任务适当增加了难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提高,同时有

C、主题——自主尝试——讨论交流——修改完成

篇9

基于以上所说笔者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巧妙设置导入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课的开始如同演唱定调,一定要准确。巧妙的导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立刻把他们带入佳境,于是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案例:在图片的旋转和剪裁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对比两张图片“找不同”的竞赛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赛,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当学生说出不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画布”“任意角度”“裁减”等命令按钮及工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通过上述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进一步激发,能够在兴奋状态下进行自主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和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案例:在完成“Word文档中文本块的选择与位置调整”的任务时,学生有的使用剪切法,有的使用选种拖动法,有的配合Shift键等等。在“文件夹的复制”任务中,菜单法、工具按钮法、Ctrl+C组合键法……不一而足。

教师要力戒“一言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空间内构建知识、掌握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正确运用多元智能的话,可谓效益颇丰,它不但避开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转向由学生来主导课程的进行,学生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并在准备与设计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而且每一组多元的呈现方式,对班上其余的同学而言可说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某个学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必会更努力地表现自己的某项智能,因此它还具有激励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 调动学生合作学习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而互相合作、互享资源、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就是“任务驱动”加“合作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特点为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提供了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巩固、提高、深化课堂知识。设计任务的目的是有效地巩固、提高、深化课堂知识,以使其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还应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并分解成具有环环相扣、一定难度梯度的小任务,体现学生在任务中的分工合作。

篇10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承担者,教师的教学状态深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乃至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要想“减负”,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

首先,教材的选择和加工。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是依靠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没有统一的教材则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基本的参照。然而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认真研习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重组或再造,并将其融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去。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绝不是教教材,应以精彩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也是“用教材”与“教教材”的区别,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只能是把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一堂电脑软件培训课,学生“填鸭式”的接受知识,其结果往往是“教教材”的减负了,“用教材”的却增负了,违背了整个教育形势。因而,信息技术课堂应该通过优化学习活动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基于问题的或基于应用实践的或两者兼而有之,都应该以活动为载体统领知识点或技能点,抓住关键技能,突出重点内容,反对教学中对教材涉及内容的“平均使用力量”和“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和结构性,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 一堂死气沉沉的信息技术课,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操作的呆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实现有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必须。学生天生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创设情景,提供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应用作品的制作过程。

再次,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展示教的本领,而在于促成学的精彩。”而合理的教学设计与策略在其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有限,既要演示讲解,还要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多样,能激发学生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另外,设计练习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任务”,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二、从学生的角度

学生是实施“减负增效”工作的主体和落实者,学生的反应直接体现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提升自我素养的同时,也要落实学生层面的各项工作。

1、抓好课堂规范,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课堂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爱好无须言明,每一次的上课都是“打冲锋”进来,学生更愿意把机房看成是游戏厅、网吧,把信息技术课看成是游戏课,思想上首先就不重视,课堂纪律也就混乱了。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在进行重、难点讲解和提示的时候,学生思想不集中,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等自己操作上机时,往往都在进行无效操作,一节课的时间白花花流走了,一个简单的课堂习题却没有完成。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较低,机房的网络应该予以控制,在适当的时候,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进行开放。

2、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交流合作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交流与合作,正如《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免会有记不住名字的时候,但是若能准确亲切的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课堂提问,都会有更神奇的效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是三个年级段十几个班的学生,要想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是比较困难的。这里有两个小窍门:(1)上课时,让学生进行登记。极域网络教学软件的学生签到功能,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上机登记,老师就可以根据机器号叫出对应学生的名字。(2)一个班级里面,往往有一些有个性的学生,这些学生生性比较活泼,老师可以先重点记住名字,然后分层次的记取全班的学生。此外,在课堂上,无论是提问、演示、评价,都需要有学生去完成,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同、注意、理解、赞赏,为此,老师应努力掌握倾听的技巧,注视着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听、去理解,不要在还没有听懂学生要说的话之前就下结论,急急摆出教师的架子去教育学生,这只会疏远孩子,破坏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恋。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36-02

一、选题的缘由与目标

1、选题的缘由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以学生获取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然而初中学生各自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上课时思维活跃,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喜欢玩游戏。虽然教材中的任务相对来说已比较有趣,但有时还是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模式进行一些探讨,以更贴近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效。

2、预期达成的目标

通过两次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反思,想要实现以下目标:(1)如何对教材进行更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对课堂环节进行重构。(2)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的过程与改进

两堂课的教学设计均由五个部分组成:回顾旧知作品赏析、创设问题引出新知、知识深入步步为营、任务驱动以知引知、作业总结知识内化。

1、观察发现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了观察,现从上课的五个环节分别进行描述。

(1)回顾旧知作品赏析环节:优秀作品的出现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当老师问及资料从哪里来时学生也能想出从网上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但学生很少把上堂课的知识与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创设问题引出新知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搜索引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回答出了许多搜索引擎,通过教师对搜索引擎的介绍学生知道了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网址,但学生并没有对自己回答出来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开始感到枯燥。

(3)知识深入步步为营环节:在进行本环节的知识学习时,有些学生开始失去对本课的兴趣,有些学生开始玩游戏。当教师引出高级搜索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大多已开始厌烦,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学习效果已大打折扣。

(4)任务驱动以知引知环节:“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这三个概念太抽象了,学生对它们根本不感兴趣。很多学生已开始开小差,有的甚至在偷偷的玩游戏。

2、学生评价

老师向学生了解了上课的情况,以下是几位学生对本堂课的评价:(1)我觉得这节课上的好,能够让我挑战知识,在操作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老师对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我觉得上课有点吵,有些同学没有认真的听老师的讲课,有些同学在聊天,还有的在偷偷的玩游戏。(2)老师刚开始上课时给我们欣赏的那几个作品还比较好看,上课越到后面越没劲,以至未能达到老师上课的要求。

3、问题诊断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以及听课者的反馈,笔者将第一次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诊断归纳如下:

(1)在作品欣赏阶段只是让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内容,而忽视了与前一堂课的知识相联。(2)在学生讨论了搜索引擎以及网址后,没有对学生查找出来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梳理。(3)给学生的任务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兴趣不是很高,没有热情。(4)各任务之间的衔接不自然,虽然让学生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生硬。(5)有些知识与本课关联度不大,没有必要多讲。(6)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没有展示优秀资料库,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认识自己与别人的机会。

4、解决策略

(1)回顾旧知作品赏析环节:在学生欣赏了优秀作品之后,将老师的讲话改为“上堂课,我们各小组成员都已经建立了资料库文件夹,规划了各自栏目的资料清单,接下来就该开始动手组织稿件了。”

(2)创设问题引出新知环节:在让学生思考回答了“什么是搜索引擎?常见的搜索引擎有哪些?”之后,加入“教师在总结了学生回答的搜索引擎后”这一块内容,然后再讲解“常见的搜索引擎有”。

(3)知识深入步步为营环节:将“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网上下载的图片大部分是jpg或者gif格式?(知识延伸)”这块内容删除,将任务二的内容改为“1、进入搜索引擎页面,查找一张关于‘周杰伦’的个人照片。2、将‘周杰伦’个人照片保存到共享文件夹中的“开心一刻”文件夹中。”同时再增加内容“3、高手任务:完成前面任务的同学,可搜索一首周杰伦的歌曲,保存到“开心一刻”文件夹中。”

在完成了该任务之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搜索资料的时候,搜索引擎会显示很多东西,包含各种各样的媒体,那么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什么又是‘多媒体技术’呢?”最后讲解该部分内容。

(4)任务驱动以知引知环节:在用图片搜索的结果引出高级搜索后,展示任务三“1.打开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2.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查找2008年电影《大灌篮》的票房是多少。”

(5)作业总结知识内化环节:让学生完成本堂课任务后,最后给学生展示优秀资料库。

三、第二次授课

篇12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可以称之为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这一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现今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仍然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课程来看,这门课程特有的发展性以及前沿性一直被忽略,学生也拿不出应有的积极性去进行课程学习,这样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持续下降。高效课堂成为了现今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影响力成为能否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上进行高效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

一、构建初中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现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未来社会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初中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体更有必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对知识的培养操作能力,在今后的社会更好地发展。在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虽然不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它能够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突飞猛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下,传统的信息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所以教学课堂必须利用教学手段提升高效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技术水平。

二、构建初中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娱乐项目的喜爱以及高科技的向往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但是在真正学习时,枯燥的学习内容以及高难度的重复练习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让学生出现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在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键时刻利用相应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可以利用想象力将复杂难懂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教师要对学生的内心加以了解,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产生的疲怠心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photoshop或flash设计生日贺卡等,发挥自己的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再小组进行评比,投票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这样,学生会在自己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感到格外的亲切。初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并不陌生,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除游戏以外的其他优势,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学习动力,进行信息技术深入学习。

2.利用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由于部分农村学生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积极性,造成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现象。另外,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自身的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时也会展现不同的领悟能力,所以,针对不同个体展开差异性教学才能够在效率上达到最高。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人们都相信有教无类这一说法,一直将希望寄托于后天的管理,认为这样学生就能够达到共同进步,但是现实证明,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够实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利用问卷调查以及个别座谈等方式来收集学生的情况,了解之后再进行分层教学。在进行班级建制时,要打破常规的自然建制制度,将具有相同情况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组内,这样教师在授课时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有针对性,学生之间由于水平相似,相处以及沟通时会更加顺畅。不适合分班教学的班级,教师可以在整个班级中设置出初、中、高三种等级来进行教学,让每个级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身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中能够逐渐的找到自信,取得成功。

3.利用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之所以一定要到机房去上课,是因为它有一定的操作性以及实践性。在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中,要想利用一种适当的途径来检验理论知识的好坏,那么实践一定是最好的途径,所以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还要利用相应的实践来进行知识点检验,这样才能够检验出是否真正的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一般只会用十五到二十分钟进行讲授,其余时间都是学生的上机操作实践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师对学生进行电脑绘画教学时,教师经过教材分析会发现圆、矩形以及圆角矩形等图形的画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讲解时只需要将画圆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就可以,其他图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点拨,学生就会领会原来其他图形的画法与圆形相似,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举一反三,领悟操作方法,使学生在自行体会下不断有所收获。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一直扮演的是主体的角色,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出来。所以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方法以及手段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出来,例如任务驱动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个知识点进而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将班级学生分配成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要平均分配,让小组成员进行研究,留出最后的时间让小组组内进行研究讨论,让每组的组长最终讲解出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还可以在其他学生的提问下当一把“小老师”。在这样的启发方式下,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学习默契,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以及团体协作能力,更好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构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结语:高效课堂是一种课堂理念,它也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将学生作为出发的实际点,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正确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意义。在构建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的洗礼,还可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更好的走下去,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