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1:04: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人任教的云南省永善一中地处偏远地区,学校条件差,生物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无法开展,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多数知识点只能以记忆为主,容易遗忘。因此,高三的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总结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经验认为,要搞好偏远地区学校学生高三生物总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查缺补漏,夯实基础
学生在高三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条件差,无法做实验和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只好以记忆为主,到高三时多数知识点几乎忘记。所以在总复习时一定要带领学生先将课本详细浏览一遍,把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印入学生的记忆中。由于近年来的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要求学生查缺补漏,将已经遗忘的各个知识点牢牢记住。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记忆: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来引导学生加强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繁殖和对其他生物和人的危害等的学习和记忆,这样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如人类的遗传病的种类可编为“常隐白聋苯,常显多并软,色友肌,抗D伴性显,拌Y外耳道,唇脑高压尿,特纳愚猫叫”,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
二、第一轮复习紧扣教材,以教材为本
“教科书是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依据”,如果复习脱离了教材,学生将无法应对高考。现在虽然提倡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但单纯以高考成绩来录取考生的体制仍然没变,所以教材仍然是高考出题的依据。要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认真阅读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三、第二轮复习注重知识系统化
在细致地完成第一轮复习后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目的是将高中三年学习的全部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以便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带领学生将知识点归纳为几个板块,将高中全部知识归纳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等专题,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
四、第三轮复习分析高考题特点,突出复习重点
由于高考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考出好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二轮复习后应该多分析历年来的高考题,抓住特点,多练习出现较多的题型。如几乎每年都有遗传方面的题型、选修教材的知识点在逐年上升等等。另外,教材中每一章都有重点。所以第三轮复习应该在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高考是很有利的。
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复习指导
每个班的学生的成绩都分好中差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又不相同。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应该照顾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第二、三轮复习后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来分别辅导。可采用布置不同作业的方式来进行,对于成绩特别突出和特别差的个别学生可采用单独辅导的方法。如2005年的毕业生中有一个男生成绩在全年级总是第一,但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只能考55分左右。我就对他单独进行辅导,用一些难度较大的题来提高他的成绩。后来在高考中生物考出了68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可见对学生单独辅导是有成效的。
一、利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从解决问题中拾取知识
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知识,传统的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模式,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老师只是从中指导和点拨方法。例如在讲授“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知识时,我先进行演示实验,并且在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分解现象,即分别加热分解、用氯化铁和新鲜猪肝研磨液做催化剂分解产生气泡量情况,然后让学生自主总结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气泡产生量的不同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问题:为什么用新鲜猪肝研磨液做催化剂能获得更多的气泡呢?然后我马上组织学生就问题分组展开热烈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整个过程中,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我实际上只是在传授一种学习方法: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由于通过自己主动地观察、思考、总结而解决问题,因此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是学好生物的好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联系生活中的生物问题,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传授物质跨膜运输章节“选择透过性膜”的知识点时,我不是直接灌输知识点,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一个生活常识:“洗苋菜或菠菜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颜色?如果是煮苋菜或菠菜呢?”班里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对于这个生活现象太熟悉了:洗菜时水不会变色,但有些菜煮了之后菜汤就会有颜色,比如菠菜和苋菜等。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中,因此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迅速被调动起来,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和我一起总结:植物活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则是全透的。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牢牢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学会了通过联系生活来学习生物。事实证明,生物课堂中联系生活,事半功倍。
三、在课堂中让学生掌握“问题法”学习生物
通过学生对教师或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这样,知识是经过学生研究解决而获得的,印象更深刻,掌握程度更高,不易遗忘,而且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我在传授“细胞膜的成分”知识时采用了“问题法”:在分析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时我设计了2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具体如下:(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哪些物质呢?(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可以很轻松地讨论出细胞膜的组分中应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不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这时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点拨: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这样,学生在自己解决了问题后就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不仅掌握了相应得的知识,而且对以后学好生物充满信心。
四、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画图法”学习生物
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不是有效课堂。“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如果让学生学会自己画图理解,将事半功倍。例如在传授光合作用知识点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指导学生画“单车”图:即“前轮”是光反应,“后轮”是暗反应,而中间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为“单车链”,“单车把手”则是水的光解,具体如下图:
高考卷题型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简答题。选择题中排列有序, 按生物、化学、物理排列,简答题排布无序。试题内容体现综合,偏重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试题较少,跨学科综合试题是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编制源于教材,运于教材,重在能力的考查。例如:广东卷第45小题:“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 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 大约10万个基因…… ”略。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 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减基顺序。试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2)在上述24条染色体中,估计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不超过全部DNA碱基对的10%。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有多少个碱基对?
(3)你认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 ’有哪些意义?用到课本的知识点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染色体组、基因、DNA、同源染色体。这种试题主要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试题编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大部分试题以生产、生活、实验、社会现象为情景进行编制,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运用的知识都是中学教材中讲过的基础知识,关键是学生能否把中学学过的知识迁移到题目设定的新的问题中,并运用它解决问题,这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主要是指那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另外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指应将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二、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加强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可以忽视和放松基础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透彻,能举一反三,有些知识点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规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也可通过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细胞图形对比得出结论。减数分裂与基因的遗传规律也有一定的联系,联系点就是关键点,也是难点知识的突破点。
注重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就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形成生物学的知识网络,形成体系,一个知识点,只能从内涵上理解透彻,而知识网络则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使这些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组织复习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尽量做到:常见的题不出错,不失分,不常见的试题认真思考,努力做好,减少失分。
三、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探究设计实验类题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目标之一,实验探究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尝试性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和执行实验计划,分析实验资料和得出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等。在高考中不可能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全程性实验的各个方面,考查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作出假设、制定计划、预测结果,分析结论和进行评价等。
生物新教材又要加许多实验,有些是以前大学材料中的实验,现在放在高中教材中了,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例如对比实验法、模拟实验法、观察法、解剖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综合能力,在高考中尽量在实验题方面不失分,有自己科学的、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这需要培养锻炼。
四、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
计划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一般从程序上来说分为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学科间综合与模拟测试几个阶段。
(1)章节复习。主要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 通过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不仅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要理解透彻,难点、疑点全部搞清,而且要能灵活应用,特别要把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相关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应做好章节练习。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凡事有科学的计划才能高效地完成,例如,每阶段的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安排时间、用何资料以及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心理辅导,复习前都必须计划好。同时教师的复习计划在复习前要向学生说明,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自觉地配合老师,做好教与学的同步,以达到共振之功效,下面笔者粗略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复习要领。
1.第一轮复习(重基础)
第一轮按章节复习,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简称“双基”)的培养,处理好知识的巩固和梳理,引导学生看好课本,要求学生做到“课本随身带,遇到问题拿出来”。在我看来,一轮复习一定要落实四字要诀“细、全、熟、实”,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笔者的浅薄认识。
(1)“细”,就是不放过教材上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不管做多少习题,想要覆盖整个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点是相当困难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节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和当堂检测的内容。理清哪些知识点已在当堂检测中出现过,哪些暂时还未出现,如果暂时还未出现,可以找相关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全”,就是对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不放过。例如,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思考与讨论、与社会的联系、资料分析以及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数据、图、表等。这些知识往往是教材知识的适当延伸,这有助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考题中一旦出现这部分内容,大多数同学的得分率往往还不足50%,我认为这一点值得大家引起注意,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任何一部分内容都不可小视。
(3)“熟”,就是对整个教材的内容要了如指掌。例如,生物教材有几本书,每本书分几章,每章中有几节,每节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要熟练地掌握和准确地运用。
(4)“实”,就是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时效是关键,我们利用生物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据。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由浅入深、层层设疑,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
2.第二轮复习(重策略)
二轮复习中,怎样让学生减压,减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自由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在二轮复习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抓:
(1)分专题复习。我把高中生物教材划分为九大专题,它们分别是:①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基本结构;②细胞的代谢;③细胞的生命历程;④遗传、变异和进化;⑤生命活动的调节;⑥生物与环境;⑦实验与探究;⑧生物技术实践;⑨现代生物科技。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使教材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网络化,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全方位把握高考的命题动态,并形成一定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2)选题要“精”。建议学生不要死抠“繁、难、偏、怪”的试题,而注意要抓基础,抓主干。这样一来习题的选择就要做到四个突出:①突出学科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②突出实验技能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训练;③突出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④突出主观题的解答能力训练。建议选用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因为高考题往往是比较科学的、规范的,能很好地体现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特点和趋势。
(3)做题要“准”。做题要讲究精准到位,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因此,在第二阶段备考训练的选择题上,要关注到每一个选项,对于错误的选项,要知道它错在哪里,怎样改才算对,如果你不能精准改正,说明你在这个知识点上还存在“漏洞”,这样你应抓住时机,尽快看教材、笔记或参考答案,将这个“漏洞”及时补上。在做主观题时,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规范答题的训练,把相关的信息在题干上勾画出来,这样才能精准提取题干里的关键信息和隐含条件,然后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找准切入点,进行正确解答。
(4)纠错要“实”。正所谓,“听懂不算会,做对才刚会,把别人讲会才算会”,建议学生在这有限的备考阶段,对自己平时积攒下的“纠错集”认真而深入地进行重新审视,分析出自己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及时加强巩固和强化训练,并且隔一段时间要重复一次,至少要重复做三遍。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同样的“错误”的再次发生,进而提高高考胜算的几率。
3.第三轮复习(重讲评)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应试能力,应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大家都说第三轮复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讲评,在我看来,优化讲评质量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先批试卷,后讲试题;②要取舍得当,讲解深透;③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④要理清脉络,掌握方法;⑤要讨论发散,以生为本;⑥要师生互动,以生为主;⑦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⑧要讲清思路,揭示过程;不要不重过程,只讲结果。
4.一回归(重查漏补缺)
从近几年安徽省的生物高考题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综合运用,而生物学科的“双基”能力主要是通过教材来获得的。因此,最终回归课本是提高生物复习效果的关键。在高考生物复习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师越到最后的冲刺阶段,越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题,这样学生整天做得迷迷糊糊,老师批改试卷和讲解试题也累得疲惫不堪,但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针对这种费时、费力、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笔者的做法是:
(1)指导学生看教材、找规律、搞好归纳与总结。高中生物五本教材中概念和生理过程较多,相近的概念和过程也不少,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对这些相近的知识点、概念和生理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
(2)引导学生回归书本,重点放在查漏补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参照考试说明,回归课本做好总结,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记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推断出高考的命题趋势。从学生的练习中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查漏补缺。即学生缺什么,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补什么,尤其要重视学生在“双基”能力方面存在的缺漏,更要放在重中之重。
(3)督查学生回归课本,以训练中档题为主。研究表明,高考生物试卷中约有60%的试题原型来自于课本,有的是巧妙改编,有的是多题整合,还有的是改头换面改换提问方式等,但总的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基础是关键。因此,在最后阶段,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做好基础题就是最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教师要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恰当地运用有效的复习方法,正确地处理好大纲与教材,以及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之间的关系。总之,高考的成败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何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呢?我认为离不开科学而有效的复习,我始终坚信:只要复习充分,定能事半功倍,出奇制胜,决胜高考!
参考文献:
1.1课程学时偏少
随着目前社会和护理行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教育不仅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等多门新型课程,还加大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课时也越发紧张,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无法深入学习。董芳娟的研究报告显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2.64%,有56.41%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大部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而在2013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1.10%,而能大部分掌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生比例仅为32.13%,两年的大部分掌握学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报告指出学时的縮减程度与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学时缩减程度越多,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越低。对此,本研究整理出我校护理专业2011~2015年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分配表,见表1。
1.2学生的畏惧心理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且还具有知识架构庞大、复杂,知识点众多等特点。学生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降低。
1.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护理部门统一规划教材,而是教师或学校自主选择教学教材。这种情况下,学校一方面可能会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导致教材虽然贴合院校实际情况,但存在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护理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使用传统教材,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基础知识点经典等优点。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知识点落后、教学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过强、理解难度较大等缺点。第三种情况是学校选择权威性外校编纂的教材,可能会出现与本校实际情况不符、教学专业偏差性较大等缺点。且教学教材混乱,也会导致教师对教材只有粗略的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还是原来教材或老师认为经典教材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1.4教学方法固定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新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此,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一项关于生物化学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的,有43.8%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内容难学,有53.1%的学生认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感觉到学习吃力,这真实的反应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困难矛盾。
1.5师资不平衡
优秀的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护理的轻视和对医学的重视。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将优质教师投放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护理专业分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学质量不佳或偏向行政管理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向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对此,建议:(1)在第一次上课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生物化学对其日后工作和考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取例向学生讲述生物化学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的重视。(2)教学最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处进行导入,让学生自然而言的进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3)利用大家熟知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三聚氰胺事件”引出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利用女生的减肥心理引出脂代谢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夜盲症”“败血病”引出维生素的相关内容。
2.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学生能熟练进行护理操作为主要目标。且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也是以“实用”和“够用”为度。基于此,建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简略讲解。如此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第二,学校还可以打破教学上固定的教学顺序,现教学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静态内容,在教学物质代谢过程与调节机制、能量代谢等动态内容,最后再进行肝脏的生化特点、肝功能的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到人体脏器功能的内容。调整授课进程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序,提高其学习效率。
2.3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的生物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学校可引进多种适宜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采用问题导出讨论的教学模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选取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及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利用痛风症的致病机制讲解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利用其治病机制讲解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理论,利用“三高疾病”讲解营养代谢物相关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生物化学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利用动态图形直观的表现出现,简化学生的教学内容,利于其理解和记忆。
2.4归纳总结法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还比较零散,但多个知识点之间又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完全串联起来,了解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程完成后,老师可借助知识点关系网图,将三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进行领悟,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其次,知识点关系网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绘制一次知识点关系网相当于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再次复习一遍。因此通过知识点关系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点关系网图。见图1。
3.小结
单纯的说教式或题海式复习无疑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学科比重中处于劣势,如果再加之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如同嚼蜡,对生物知识的复习更增加抵触情绪。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在“有效”上动脑筋,以此提高复习效果。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生物有效复习的几种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完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演讲复习导入新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开启生物复习的大门。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甚至认为已全部掌握,因而往往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求。因此,我尝试变换课的结构,力争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复习课真正形成巩固、提高、拓展、创新的崭新局面。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每堂课开始5分钟,我留给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述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其余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然后我利用投影仪将上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短短5分钟,能使学生于课外刻苦钻研,网罗信息,勇于实践,积极为开课上讲台演说准备素材;能激活学生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一个“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现象,这也是复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问题解决,从而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出问题与创设情景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而思维只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就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同时也对学生复习起了定向作用。如:复习“生长素发现”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长时间放在窗台上的植物为什么向室外倾斜生长?②将植物用不透光的纸盒罩住会怎样?③去掉尖端后植物还生长吗?④用什么方法证实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并与现象1有关?⑤你还能举几个与现象1相同原理的例子?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及提出顿时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表现出少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2.组织讨论与解决问题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迅速明晰,并越来越接近问题的彻底解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争论反驳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思维活跃的讨论和争鸣,问题明晰了,条理清晰了,结论明确了,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上。
3.启发点拨与归纳问题
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请部分学生代表就有关问题作答,其不足与错误之处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订正,教师结合巡视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启发、点拨、补充与修正,将讨论所得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引导,并根据实际需要归纳总结,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参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趋向成熟时,我又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参与提出相关问题。这不仅能够根据高考考点,扩展思路,加深学生对考查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加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容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一个新途径。几次实践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大大减少了基础较差学生的“低头率”之外,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我的思路,将问题扩展、对比、归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读懂题干,找出题目中心意思
对于高考理综试卷,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个题目的分值比重是非常大的,而生物选择题是得分容易、失分也容易的,学生在拿到试卷看到选择题的时候,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选择题,认真读懂题干,是非常重要的,有的选择题题干虽然短,但是可能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思,学生如果看到题目就直接下手,可能会忽略其中很多重要的信息。在考试中,一个生物选择题往往考察的是一个地方的知识点,学生在读懂题干之后,要找出题目的中心意思,考察的到底是哪一个知识点,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题干的意思或者是理解稍微有偏差,那么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可能会其它因素干扰,导致所选答案错误。
二、认真审题、找出题中隐含的信息
虽然当前很多生物选择题考察的内容可能会比较单一,但是很多老师在出题的时候,其形式可能会非常灵活、多变,有的时候并不是单单考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还有对题干的分析能力。一般我们在读懂题干之后,要认真审题,审题是做选择题必经的步骤,一些同学可能会认为选择题是非常简单的,特别是生物选择题,所以往往在选答案的时候忘记审题这一步骤,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正确率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审题可以让学生找出题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此外,生物其实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许题目中并没有提及到,但是经过审题,我们可以发现题干中可能隐含着一些生活常识,这对于我们做题的过程中来说,也是一个已知条件,也可以为我们选择正确答案提供一定的依据。
三、具体解题技巧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去做题,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当然,如果我们可以完全掌握好这些知识,对其解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事实是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并不能够将课本上要求要掌握的知识全部都学透,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运用一些相关的技巧,提高正确率。
1、排除法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偏文科性的学科,生物选择题不像数学、物理一些计算型选择题那样,答案只有一个,而且是非常明确的。一些概念性的生物选择题,其四个选项之间可能只是几个字或者几个词有所不同而已,面对这类选择题,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对题目中所以概念的熟悉程度排除自己确定一定不符合题目的选项。很多生物选择题的选项会非常的绝对,对一些代谢或者生理反应类型的题目,很多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反应并不是绝对的,还有就是教材中并没有提到过的一些选项,学生也可根据排除法将其排除,之后再根据自身的知识累积选出正确答案。
2、比较法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有很多,但是往往其研究对象之间都有其相似之处,同时也都会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意积累一些概念或者是生理过程有相近也有不同的知识点,课后通过分析与研究,将这些内容牢牢的记在脑海中。当出现这类型的选择题的时候,运用比较法,将其细微的差别鉴别出来,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综合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99-01
教学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则是开启这座艺术殿堂的一扇窗子。一方面,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对教学效果反馈的基础上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故而,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达到预定的理想效果,课堂提问是一块必不可缺的敲门砖。
现结合笔者的初步实践及一些老教师的经验总结,以生物教学为例谈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引导激情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生物这门科目而言,其内容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故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感兴趣。那么,怎样在课堂上用提问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兴趣呢?你不妨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着他们一步步迈向教学目标。比如:笔者在讲授完《植物的矿物质营养》一节中的“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知识点时,借用了一个小实验作为最后铺垫。“同学们,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四盘生长正常的同一种植株,第一盆植株浇灌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营养液,第二盆浇灌缺K(钾)的营养液,第三盆所用为缺N(氮)的营养液,第四盆所用的为缺Fe(铁)的营养液。结果过了几天,他发现第一盆植株生长良好。第二盆与第三盆的植株老叶呈现萎缩焦枯,而第四盆恰好相反,其老叶正常,新叶却表现出衰褪渐黄的病症。”那么,同学们认真思考分析一下,为什么原来相同的植株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然后以此为楔引,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进而顺理成章的巩固的归纳所讲的知识点。
2.以静引动法
学习完了一节内容或一个知识点,学生的心理环境正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低谷氛围。如果这时在平静的状态下提出一个新颖的问题,如同在清影碧静的湖面上掷下一块小石头,自然而然的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的层层涟漪波动。比如:笔者在讲完《细胞的增值》一节中的"有丝分裂"知识点,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完全准确的判断出一个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呢?这样一问,不仅使同学们重新回顾一下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双向思维法
何谓“双向思维”?双向思维就是设定一种前提或条件恰好相反的情况,然后推导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在讲授“糖与类的健康”一知识点时,可先向学生讲明糖类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如果人体摄入糖的量过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就会出现低血糖症。这时人感到头昏脑胀、思想不集中。若视之不顾,则可能出现惊劂或者昏迷等症状。既然糖的摄入量过少不好,那么摄入的过多是不是就对人有益呢?这样激发学生思考,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吃的糖多,可能导致肥胖或者出现尿糖症。
4.多层次思维法
课堂提问,不仅要做到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与好奇的效果,同时也要达到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空间和层次,全面的引导他们。比如在做“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用的溶液为蔗糖溶液。这时你不防可以提出如下几个相关的问题:所用的蔗糖溶液的浓度是大于细胞液浓度呢,还是小于细胞液浓度呢?(答:大于)为什么蔗糖溶液的浓度必须大于细胞液的浓度?那么所用蔗糖溶液的浓度能不能过高呢?如果实验用的蔗糖浓度不一样,发生技壁分离所用的时间一样吗?能不能把蔗糖溶液换成酒精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呢?这样一问可以使学生从层次、深角度的思考问题,从而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本学科,在中学时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改在教育事业中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课堂教学得到一些转变,建立高效的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目标,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或者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不够明确,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何在建立高效课堂的同时使得学生学好生物课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从六方面来谈一下就新课改上好高中生物课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学会预习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的过程中,无论哪一门课程,教师都要教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预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预习提高自身的预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课本首先要理顺学习的内容,将知识的整体框架分析清楚,根据自身情况考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要在课堂上解决,学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学生在预习时首先要分析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要结合整个单元讲述的问题,针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
二、学会听讲
预习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则是最佳的听课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分析高中生物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更快地掌握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做好笔记,记忆毕竟是短暂的,所以笔记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讲述,学生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做好笔记方便课后复习。做笔记也是一门学问,不是按照教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全部抄下来,而是对不理解的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这样就不容易使学生在忙于记笔记的同时忽略听讲。
三、学会提问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听课,还要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对于听不懂的问题要及时问教师,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把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出来,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内容时,学生要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实验的过程积极作出分析,在课堂上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才可以真正地掌握遗传信息这一知识点。
四、学会复习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地学习每一节的知识,还要对整个章节作出系统性的总结。知识与知识之间是连贯的,不能只是单单对某一个知识点系统性的复习,在总体的整理过程中才可以真正地掌握知识结构,对知识中相连接的部分要认真分析,并且要时常地翻看课本和笔记。
五、学会思考
知识是灵活的,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地对知识进行总结。高中课程最终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要学会反思和思考,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题目与题目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答题的时候多想一想这样的表达方式好不好。通过考试,要对错题学会及时的总结,提高自身的答题能力。
六、学会总结
生物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平日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对错题漠不关心,看完成绩之后就等待教师讲课,这样会大大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学生要自己学会总结,对于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要自己建立一个错题集,首先要自己再做一遍,可以参照答案自己分析,对于实在不会的题目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这样才是学习的最佳方法,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才可以在遇到相同的题目时不会再次犯错,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生物学领域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渐地扩大,我国对生物学领域的人才极为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思维的专业型人才是适应时代的要求。高中生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绵勤.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8).
生物课共分为6册书,其中必修3册,分别是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分3册,分别是选修1、选修2、选修3。生物课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内容比较庞杂,因此记忆、复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考试成绩不高,自己也很恼火。复习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样,关键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生物教学,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了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知识的联系关
生物课内容的编排是按照知识点的一定顺序来设置的,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抓住这些内在的联系,复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起来了。
例如:生物《必修1》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本章的内容是必修1课本的核心知识,对它的复习就很重要。
本章共包含有4大节的内容,分别是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如果按逐节复习,知识点多,不好将它们联系到一块,不好记忆,不好复习,效果还不好。那么我们换一种方法思考,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首先我们绘制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模式图中的有机化学反应需要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是有关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内容,就可以进行复习,它包括了1、酶的作用和本质,2、酶的特性及实验。
模式图中的光反应阶段ATP的形成和分解过程,是有关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有机物(CH2O)为生物提供能量,是有关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整个过程,是有关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
我从光合作用的1个知识点带出了3个知识点,由点到线不仅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复习效率。
二、把握概念的异同关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感念非常相似的词,意思非常相近或相似,有时却相差很远。例如: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自养型与异氧型、需氧型与厌氧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环境、叶绿素与叶绿体、细胞呼吸与细胞发酵、核酸与核苷酸、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这种情况,将它们抄下来并写出它们的异同点,更好地服务于复习。
三、把握错题关
学生在做作业、资料和试卷时,都会做错一些题,对于这些做错的题,有的同学不屑一顾,认为那不重要。在我看来,那可是失败的见证,做错的题目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当时做题时是自己知识点不会?理解错误?还是粗心大意,等等。虽然当时做错了,但是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印象比较深刻,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复习时,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研究错题就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方式。
四、把握复习的细心关
许多学生考完试后说:这次试题不难,答得不错。但成绩下来后,自己却傻眼了,怎么才这点分?细看,才发现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却因为自己的不细心而白白丢了分。
例题:假设作为模板的DNA,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60个,那么DNA复制4次需要( )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这个题是个填空题,但是同学们的答案多样:600、640、8100、8640等等
正确答案:8100。一般来讲计算题的答案是一个的,为什么这道题有这么多的答案呢?
首先:题目中告诉的条件是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脱氧核苷酸对的对排版时放在第二行,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2000个,许多考生没有注意到,那么计算肯定会出错的,这道题就是抓住了考生不细心的缺点。
再次:DNA复制4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需要的含义是全部的但不包括原来那部分。
计算过程:
A+T+C+G=1000 X 2=2000个
因为:A=T C=G
所以:460 +460+C+G =2000
C=540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应在深入理解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后有很大程度上提高。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我们认为非常简单的题,学生却不会做,其实这与我们在日常的习题讲评过程中的讲评形式有关,如果我们就题讲题,照卷讲题,虽然学生暂时把答案记住了,但一将形式加以改变,有很多学生就又不知所措了。所以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我们要及时反馈,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进行矫正。
一、讲评课的准备
1.明确矫正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矫正教学的内容一般依据以下几点确定: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2.科学分析试卷的内容和结构
分析试卷中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并对各单元和各考点所占分数比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试卷中各题的难易程度,明确各难、易点所占分数的比例;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关注后进生的答题情况,以便做好后进生的促进工作。
二、讲评课的一般过程
1.对试卷和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同感
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的答卷优点应大力表扬。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鼓励其克服困难,奋勇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要让他们也在赞扬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提出其合理的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增强其成功感。
2.浏览全题、理解题意,培养学生突破局部,把握全局的能力
(1)知识点归类
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知识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讲评。
(2)按题型归类
就是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同一类型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如把一份综合测试分为:生物基本概念题型;生物基本计算题型;生物图表、图像分析题型;生物实验分析等。
(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
一般可分为:对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审题时对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思维定势的负迁移等。
3.研究题干信息,抓住解题突破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试题其实并不难,学生为什么得分不高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题中设置了许多信息,而信息的提取是学生应用背景知识解题的前提,教师应十分重视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审题习惯通过练习训练和错题分析评讲,提高学生审题的自觉性;教会审题方法要教给学生通过审题提取信息的方法。讲评中,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答题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识图分析题常常考查学生对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包括分析图的结构组成、功能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学生在做这类分析理解时常犯错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抓图文的深层意义不是瞎碰乱猜,也不能根据个人观点、常识随意而定;而要善于发现图文上下的联系,通过概括、归纳和推理,理解题目的主旨,从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审题技能。通过典型的练习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4.联系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知识迁移的能力
每年所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而试题不同,命题人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题设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以能力立意”,让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其实,试题并不神秘,不少题型都是常见的,但很多试题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只是因为变换情境,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的定势等造成失分。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显得尤为关键。所以典型题目按原题讲完之后,教师还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后的小结与反思,即对某些知识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怎么考的?这一类试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什么?通过此题的难度,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试题是考试中的难题,什么样的试题是考试中的中等和容易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然后才是试题的答案。最后是要进行“变式训练”,可将原题中的情景、已知条件、设问等进行改动,或改变命题条件,或将题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等。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5.明确要点,注意条理,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会解题,而是因为其表述含糊不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题的关键是要用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所以应要求学生对答案的表述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力求用专业理论、专业术语进行规范化的表述。从生物考试的答案可以看出其高度的概括性,这对审题和答题的规范化提出了高的要求。试题对生物术语、读图的准确性要求都很高,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便会失分。有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它对答案的准确性、惟一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检测考试中,就要对学生在审题的准确性、层次性,答题的逻辑性、严密性,书写的清晰性、规范性,卷面的整洁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在讲评时要特别注重这方面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在以后的答题过程中始终想着这一点。
6.课堂小结
在实践中,常见许多教师因讲评试卷题较多,常感时间不够,总是匆匆忙忙下课,忽视课堂小结,这是课堂一忌。应注重回顾小结,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到制作课件视频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钻研,忽视了教学重难点与疑点的分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同时,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虽然经常使用,但是其教学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用[3]。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生物课堂使用多媒体应用表面化,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在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本呈现、动画效果展现等方面应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课导入、知识解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结合,重点分析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虽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阶知识,但其仍具备生物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及逻辑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实验课程[4]。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既无法亲自体验实验操作,也无法直观看到实际操作过程,对实验的步骤与现象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讲解、自己录制视频,教师可以在实验视频中重点强调实验步骤的分解部分,细化实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相关实验内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本章节教学内容为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观察血细胞、血浆”的实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教学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重点强调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说明做此实验的教学原因与目的;其次,在课堂上播放此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遇到重点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暂停”“重放”等功能,让学生重复观看重点操作部分,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
(二)转化生物抽象知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生物知识仅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学生无法从片面、不立体的讲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原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较为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逻辑结构图或视频呈现出来,简化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生物现象通过视频及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准备一些关于真菌与细菌作用于物质的视频短片及图片,让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产生直观的印象,避免学生对真菌及细菌对物质的作用产生认知混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视频中“腐乳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将视频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时间部分剪除,直接让学生观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明显地看到腐乳原料的变化,从而对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疑难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