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毕业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1: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专业毕业生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专业毕业生总结

篇1

整群随机抽取我校护理专业2010级本科毕业生82人、2011级专科毕业生127人作为调查对象,共209人。

1.2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2)基层就业意愿情况;(3)对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回收率100.00%。数据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2分析与讨论

2.1毕业生对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缺乏了解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虽然我校近年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但调查显示,有41.46%的本科生和40.16%的专科生对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不完全了解,本科生和专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就业指导作为连接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桥梁,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完善其工作体系,开展全程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宣传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成果及医疗卫生工作良好前景,让毕业生真正了解就业形势。学校要鼓励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2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我校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基层医院就业意愿不高,本科生和专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有45.12%的本科生和44.09%的专科生愿意去基层医院就业,但仍有54.88%的本科生和55.91%的专科生不愿意去基层,可能与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基层医院认识不够、没有基层医院工作环境的体会、个人期望过高、没有认识到基层医院是锻炼自己的重要途径、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认识不清等因素有关。近几年,乌鲁木齐等城市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优厚、专业发展更广阔,吸引了大批护理专业毕业生。但如果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会导致大型综合医院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陈晨等研究发现,护理人才集中涌向大型医院,导致中小型医院护理人才缺乏,不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我校课程设置没有较好反映农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较少到基层和农村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农村医疗状况了解不够,缺乏服务农村意识;(2)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差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乡镇卫生院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建设,不断改善医疗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医生待遇;(3)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多安排相关讲座介绍国家政策,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2.3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我校不同学历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的原因,主要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家里不同意,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占40.00%、37.78%和26.76%、25.35%;其次是福利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等因素,本科生和专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很重视今后的个人发展,说明他们认识到今后社会需要大批高层次护理人才。大部分学生就业时考虑父母意见,说明他们自主性不强,内在社会环境认识、父母及家人的意见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这与梁辉、吴彩霞等的调查结果一致。为此,学校应对毕业生开展基层医院认知教育,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深入宣传《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帮助其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同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大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宣传力度,帮助其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使毕业生就业期望趋于理性,避免人才浪费。

篇2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095-02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护理专业的就业状况相对其他医学专业来说,虽说还比较乐观,但是也面I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部分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定位自我,及时调整心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倾向,制约了他们的择业。笔者试就当前护理专业学生的择业不良倾向进行分析,并对此给出相应的对策。

1护理专业学生择业中的主要不良倾向

1.1缺乏主动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主动意识,依靠家人、亲友或者期待着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自己不能主动出击,寻找就业的机会。

1.2寻求安逸

护士职业相对还是很辛苦的,很多毕业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味追求安逸稳定,就业时眼光只盯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到基层去,这与我国农村基层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背道而驰。

1.3犹豫不决

有的大学生由于阅历浅,经历少,遇事缺乏主见,没有决策能力。在择业时面对多种选择,时常会有思前想后、犹豫不决的表现,往往在徘徊茫然中错失良机。

1.4百般挑剔

部分毕业生综合能力强,自身外在条件也很优越,内心对就业的期望值相对较高,这样的学生往往在盲目自信、百般挑剔中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擦肩而过。

1.5盲目自卑

有的学生只看到自身的不足,甚至夸大自身的不足:有的毕业生在求职路上一旦受挫,悲观失望,一蹶不振,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盲目自卑,裹足不前。2产生多种不良倾向的原因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不正之风和不良思潮等都在腐蚀着当代大学生,反映在择业观上,就会出现互相攀比、好高骛远、追逐名利、盲目自信等思想。加之部分学生受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丧失竞争力,这些心理都是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期间产生各种困惑和不良倾向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原因还在于毕业生自身。

2.1个体的人格因素

人格功能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方面都有其人格所决定的特征性风格。人格因素影响人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具有高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多是以积极的心理反应为主,积极地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具有较低的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多相反,以消极的心理反应为主,消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等。

2.2处于心理半成熟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人期的转化阶段,虽然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是心理成熟相对滞后,遇事心理承受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这种半成熟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滋生不良情绪。

2.3专业思想不稳定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对护士这一职业评价很低,社会公众对其也没有充分认可,这常常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牢固程度,甚至有的毕业生在离毕业时仍处于动摇、徘徊、困惑阶段,以致丧失就业的信心。

2.4素质的欠缺

毋庸讳言,多数用人单位看中的还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高,其就业成功率也就相对较高。相反,部分素质欠缺的学生在求职路上遭遇的挫折和坎坷自然会多一些,如果不能直面现实,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势必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2.5定位不准确

从过往的毕业生择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并非非常优秀,却找到了合适的单位,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我定位准确、恰当。有的学生不能客观、适度地评价自己,对自己定位不准,眼高手低,人为地给自己的求职道路设置障碍,增添麻烦。

3应采取的对策

3.1从政府的角度看

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首先,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与保护,根据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的政策倾斜,加大相关就业政策落实的力度,尽量缩小各地区就业政策上的差别。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等有利时机,制订和完善各种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并吸纳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

3.2从毕业生的角度看

3.2.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多下功夫,早做准备。夯实择业基础,练就较强的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护理工作者,尤其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3.2.2学会正确认知自我毕业生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综合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要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使自己设定的择业目标与自身所具备的实力相当,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找到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充分挖掘潜力,有利于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且与职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单位,做到人职匹配。

3.2.3更新就业观念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大胆、主动地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摒弃那些保守心理、依赖心理、从众心理,培养竞争意识,强化竞争心理。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社区等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施展才华的空间广阔,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到基层去,到社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锻炼自己。

3.3从高校的角度看

3.3.1改革护理教学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护理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家庭。为适应21世纪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的需求,高级护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更加优化。高校应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及公共卫生知识方面的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涉外护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以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篇3

对象和方法

对象。某学院10级、11级两个年级、两个学历层次、两个学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300人。其中10级为正在参加实习的100名中专护生;11级是即将进入实习的100名中专护生和100名大专护生。其中,中专护生中有男生10人,大专护生全部为女生。学生中有19%为城镇户口,81%为农村户口。

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按照基本情况、择业标准、影响因素、择业过程、择业态度等五个方面共计27项内容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率达100%。问卷回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学处理。

分析与讨论

择业标准

表1显示,学生普遍将中小城市作为首选,综合起来占到54%;其次是大城市占到38%,均不愿意到乡镇基层就业,仅仅占到8%。

表2显示,毕业生薪酬期望标准2000元以上的占到62.7%,大专生对薪酬的要求在2500以上的都占到该人群的40%,要求相对较高。

表3显示,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优势,占到71.3%,私立医院仅占3%,大专生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到私立医院就业,并且,统计数据表明,社区服务中心的就业意向太少,仅占总就业意向的4.3%,反映出就业方向选择相对不合理。

究其原因,大城市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半数以上毕业生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显示出就业比较理性;超过80%的学生是从农村辛辛苦苦“考”出来的,并且,城市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基层就业。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薪酬期望标准提高,大专生因为付出的更多,因此要求较高。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由于传统的找单位要稳定、有编制、有依靠思想的影响,致使不愿到私立医院就业;社区服务中心多是基层医疗单位,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发展空间受限,因此不愿到社区卫生单位就业,表现出就业选择的不理性。

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4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占到51%;而人际交往、思想品质分别为24.7%、24.3%。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正处于实习阶段的中专生认为思想品德应该与专业能力相当,均达到了该人群的36%,说明该阶段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表5显示,大专生与中专生有一个明显的分歧,即大专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实践经历,占到35%,而中专生认为是学历因素,但是,两者均把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和学习成绩作为重要参考。

表6显示,有近40%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不规范,存在不公平竞争,是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6.7%的学生认为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了。19.3%的学生认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也是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导致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不断增多,给中专生带来了很大压力,他们在就业时受到学历的困扰,而大专生就业时,在学历层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他们认为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实践经历。在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依靠熟人关系就业的现象,尽管是极少部分,但是不公平竞争对就业者情感影响较大,这是社会现实。另外,由于部分学生没能顺利就业,或者出现就业难题,就把原因归结为培养人才太多,供大于求了,这是误解。

择业过程调查

表7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计划很明确,毕业后即就业;中专生中有73%左右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实习学生中,这一比例占到了43%,说明中专生有强烈的提升学历的愿望;总体而言,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仅为5.3%,大专生没有一名学生愿意自主创业,这表明自主创业教育严重缺失。

表8显示,大专生认为是由学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是求职的首选,占该人群的46%,而中专生认为通过家庭、托熟人关系是首选,占该人群的60%;但不管如何,均把参加招聘会作为第三考虑方案。此种情况表明,被动性选择工作,靠别人安排仍是学生的一种就业习惯。

表9显示,择业时学生最希望的得到的求职信息是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以及职场的礼仪,占到了40%;其次,是医院的介绍和招聘信息,再次是相关医院护士的现身说法,占到11.7%。

中专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特别是参加实习后,更是发现,医疗单位中本科护生,甚至硕士护理人员也比较常见,增加了其继续深造的紧迫感;护理专业有行业的特殊性,毕业后依靠本专业自主创业的可能性较小,学校自主创业教育的缺失也导致其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中专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工作安排上多听从父母,造成依靠家庭关系或者托熟人安排工作作为首选项的局面;而大专生多是由于信任度的问题,更加愿意相信来到学校招聘的单位,或者是听从学校推荐的工作。

择业心态调查

表10显示,大专生中有40%的学生对未来能否顺利就业心里没底;中专生依赖家人找工作的相对较多,比例占到29%;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正处于实习过程中的中专生,明显地表现出自卑恐惧心理,害怕毕业即失业,此类人员占到14%。

表11显示,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时,大专生有超过76%的人愿意降低标准,接受与专业有关联的工作,显示出就业比较务实。但是中专生相比显得理性不足。

总体上看,超过30%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感到盲目、恐慌,表面上看是由于学历层次和就业形势的压力,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就业观念的误区,高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确实是大量存在的,但并不是没有工作岗位给大专生和中专生,主要是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造成的。正在实习的中专形成较大的就业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较多的高学历护理人才,因此感到就业压力较大。

对策

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鼓励到基层就业

河南卫生系统实施的医疗资源倍增计划,要大力提升县级医院的病床数,大力发展民营医院,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到2015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工作的护士要达到1.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

由此可以看出,以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这意味着,护理专业目前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引起的。

鉴于此,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基层护理人员需求情况,制定出台基层就业的鼓励办法,将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继续深造、个人发展等考虑进去,以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在对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时,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提倡艰苦奋斗作风,提倡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县级城市、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农村乡(镇)卫生院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毕业生应调整择业心态,切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摆正位置、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择业原则符合社会的需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1],促使就业更加顺利,更加有效。

开设低学历护生专业特定方向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帮助树立自信心

由于本科护生,甚至硕士护生的批量培养,使得医院等医疗机构在招聘的同等条件下,大量选聘高学历人才,导致低学历护生,尤其是中专护生承受较大的就业压力。有鉴于此,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社会、医疗单位、基层单位实际需求情况,开辟护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培养职业针对性较强的护生,让低学历人才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增强低学历护生的就业竞争力,树立就业的信心。比如,根据中专生踏实肯干、对待遇要求相对不高、愿意去基层工作的特点,开设适合农村、城镇居民的社区护理、家庭型护理、婴幼儿护理、特殊老人护理,甚至以此可以开展类似于钟点工、家政护理的自主创业教育,从而帮助就业、创业。

分层对待,为中职生提升学历创造条件,为大专生开展实践培训

《河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省护士队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应不低于60%;二级医院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应不低于50%,并有一定比例的硕士、本科人才。

调查显示,因感受到低学历带来的压力,中专生要求提升学历的愿望比较迫切。为此,在逐步缩减中职生护理教育的同时,政府、高校要重视现有中职护生提升学历的诉求,创造条件,给该层次学生的学历提升搭建平台。

针对大专生,根据就业特点,要加强实践培训,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开展“1+1+1”培训模式,一年专业基础课学习,一年临床实训课训练,一年医院顶岗实习[2];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理论理解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引导学生通过招聘会,自我推荐促进就业

调查显示,就业中确实存在着极个别招聘不规范的现象,但是,绝大部分单位还是按照人才引进的标准进行招聘。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医疗用人单位公开招聘时,要实行公开、公正、公平,制定合理条件,进行阳光操作;医院等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自主招聘时,要面向学生公开选拔,并及时通报结果;学生在参加竞聘时,要敢于展示自我,竞聘失败时,要善于总结不足,避免下次失误,而不是一味的归结为招聘不公平。

篇4

听了每个人的青春故事,总结他们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成就,在他们身上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不怕吃苦与勤奋学习。

像一个公关礼仪专业的毕业生说的:第一份实习是在商场中做推销员,很多同学嫌累,都偷偷跑到外面休息,她问师傅是怎么每天这样站下来的?师傅笑着说:你把它当成你的工作,你就能站下来!她想:论经验自己比不过师傅,要论站——这种体力活,再比不过师傅就太不像话了。接下她主动把半天的实习加成一天,但从中也学到了其他同学学不到的:盘点、结账、做报表......

学厨师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苦练技能,一根黄瓜能切出几十种花样。同学之间背上放上纱布当案板,在上面切肉,最后切得肉片薄厚均匀,纱布不破。用勺子掂沙子,练习炒菜中的掂勺,直到练得腰酸背痛。

学汽车焊接专业现在一汽工作的毕业生,每天下班后脖子里脸上都有厚厚的一层金属粉尘,工作又脏又累,很多同学毕业后纷纷转行时,他仍旧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每个人都在让自己坚持着,在吃苦中坚持不懈。但同时在吃苦中也有很多机会在等待你!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

学习护理专业现在北京地坛医院工作的毕业生,不断进取与学习,中专毕业后,又报了协和医院大专、之后又在北京医科大学修完了本科,现在在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篇5

2.研究方法

(1)成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小组,组员均为从事多年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一线护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而确保整个研究能够系统的实施。

(2)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研究组分析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行现状,明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和目标,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广泛大量的查阅文献,首先对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临床护士核心岗位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调查了解我校对口的上海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养老护理院对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护生的能力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点,通过分解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界定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实践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探讨新的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管理培养路径,从而构建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使学校教学和临床及社会护理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以期改变高职高专护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尽快的胜任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实践应用的衔接,促进护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并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构建,关键是要合理的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具体方法为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医疗机构对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的现实需求,研究组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其次,是对比分析传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研究组采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等方法,了解传统培养模式下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和实际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差距。再者,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培养途径至关重要,研究组采用功能分析法,研究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探索相应能力的培养途径,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强化护理护生实践技能教学,具体方法为到我校的对口教学医院及毕业实习医院等不同等级的综合性医院,对护士、护理管理者和医生进行问卷再调查,了解目前临床上对从事临床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并按照护理工作的相关性,开发并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67-02

护理专业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有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运用操作能力的护理人才。从护理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认知状况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信息技术认识的简单化、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初级化、教学内容和安排与临床岗位工作实际要求的差异化等,这些现状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因此,深入分析和调整护理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很现实的社会意义。

1以专业需求为本调整教学内容

1.1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纵横联系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各知识模块、各软件应用中会产生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逐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知识点、各软件进行纵横向串联,形成纵横相交的信息技术知识网,从而达到锻炼并加强学生灵活学习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设计学生求职任务时,既可以利用Word软件进行求职信的撰写、个人简历的制作、个人名片的设计;还可以利用PPT软件制作个人情况简介的演示文稿;在学习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时自学Flas制作软件。

1.2强调信息技术知识的普遍性和通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护理专业就业过程中使用普遍性与通用性强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作为学习资料与素材,让学生能尽早熟悉与进入工作岗位,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例如在讲授网络章节搜索引擎内容时,引导学生由掌握搜索引擎的基础方法演变到本专业的专业领域搜索引擎的使用;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过程中,选择医院出人院和科室护理日志数据作为学习素材,既学习电子表格的知识与操作,又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1.3强调信息技术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情和实际需要,大刀阔斧地删减那些专业性强而岗位应用少的教学内容,如计算机存储原理、硬盘工作原理等理论内容以及拆装一台计算机等实际操作内容等,这些内容对于学习护理专业的女生而言没有任何的兴趣;而若增加信息技术常用理论知识(如信息技术的云应用)、岗位实训内容(如护理铺床操作文档的排版)及任务案例内容(如制作一份护理知识小讲课的演讲稿和演示文稿等),学生对此有较大的兴趣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逐步达到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专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注重护理专业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岗位需求,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上强调和凸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2依据学生现实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理念

2.1创立以能力本位的主体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在课堂上放手,由课堂的主体向主导转变,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逐步引导学生愿意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W内容准备充分,课前充分了解学情,课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把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逐渐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主动性、求知欲及创造性。

如在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课程教学时,恰逢学校校园文化艺术周的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学生自己提出要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技巧,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素材,在课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分析,小组分配协调并制作演示文稿,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导。最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和知识点总结。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2.2创立以能力本位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是将能力提升作为培养目标,核心落实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应用上,并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信息素养。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全面的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应有沟通、礼仪、语言等其他素养,信息素养也是其中之一。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时刻体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意图,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中也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如要求学生在进行医院见习课程中,拍摄照片、搜集病例、帮忙带教老师制作小讲课的演示文稿等,并在见习完成后完成作业交流分享。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和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养,教于无形,收效良好。

2.3创立以能力本位的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放弃大量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细致讲演,而是将实用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安排课程,在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要考虑护理专业的岗位需求,真正体现结合专业以操作为主的能力本位的技能。

篇7

毕业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评价一个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门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水平[1]。本文就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开展情况,分析了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时间冲突。一般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正值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在外,指导老师无法面对面的现场指导,只能通过信息、电话、网络等方式和学生建立联系。同时在最后一学期,学生面临执考、就业和专升本等压力很容易分心,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找工作上,到最后得过且过,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部分同学已定好工作的,觉得毕业设计无关紧要,甚至我行我素,不听从老师的指导。2.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或来自于医院,虽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偏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研能力,也许通过相关政策提升为高校系列的教师,但技能水平没有实质性变化,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还有部分老师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理论功底扎实,由于缺乏企业背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薄弱。同时师生比例失调,指导力量不足,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下,导致教师力不从心,难以保质保量完成。3.学生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反应不知如何写作,对毕业设计有回避心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扎实,学校也没有安排系统的相关课程,大多学生不会查文献,且有的高职院校没有购买专业文献数据库,造成资料搜集困难,难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4.缺乏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以到位,无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同时学校缺少相应的监管与奖励机制,难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仅以校内老师为主,缺乏引入医疗专家社会性评价的环节,答辩考核内容多局限在论文与答辩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加之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关注,每年要求学校上报就业率,以此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确定来年的招生指标[2],造成学校对学生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重成果、轻过程,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相背离。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对策

1.合理安排时间。由于毕业答辩与执考、应聘和专升本等发生冲突,难以兼顾全面,可以提前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确定阶段任务和最后目标,达到先入为主的目的,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设计任务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构思选题,收集素材[3],同时各专业课程的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单科课程的学习中建立和培养系统全局的观念。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指导老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根本。安排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寒暑假期间到医院进行实践锻炼或参加短期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组建毕业指导老师团队,不同年龄阶段教师进行合理搭配,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与医院合作建立双师指导制,由校内外两名老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校内导师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校外导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4]。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坚决反对“拿来主义”,毕业答辩不合格者,记载到成绩册中。其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学校专门开设计算机和毕业设计等相关课程或讲座,使学生针对性学习毕业设计的方法流程及写作规范,如何选题、调查研究及进行文献检索,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基础。还可以将往届优秀的作品提供给学生们参考,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4.建立监督评价体系。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网络化平台,加强毕业设计的动态监控。定期对毕业设计选题、开展情况、完成进度、毕业答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下一步的整改。建立和健全毕业答辩监督机制,毕业答辩成绩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评定外,还应引入医院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5]。建立起奖罚机制,将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等与毕业设计成绩挂钩,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不合格者,延期毕业。

结语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最后一次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虽然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目前存在一些困难,但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为进一步的临床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2]钟苹.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职教论坛,2012,(14):47-48.

[3]高秀华,周凤兰.高职高专模具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56.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74-02

近年来,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以素质、能力为主线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并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期间的能力表现,[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2]我们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目的就是探讨PBL教学法对护理职业能力的初步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我校2007级护理专业1—2班1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51人为PBL法组,2班51人为传统讲授法组(LBL)。

2.方法:两组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护理专用病理学教材。PBL教学法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为“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章节中的“机能代谢的变化”、“防治原则”、“护理原则”,其余部分同传统教学法组,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例,PBL的基本方法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拟定的自学提纲提前预习,自学提纲内容包括:①急性肾衰病因、机理是什么?②分析见习录像病例为什么出现少尿?少尿期特点是什么?③该例患者医嘱单内容分析:a.医嘱单中为什么要用利尿剂?b.为什么要用20%GS300ml然后加胰岛素15u静滴?c.为什么用5%碳酸氢钠250ml静滴?④如何制订该病人护理计划?学生据上述思考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阅读相关文献。课堂上,教师先讲授急性肾衰的病因,发生机理,然后引入学生见习录像病例,并呈现该病人住院过程资料,包括医嘱单。然后让学生按自学提纲自行阅读教材“急性肾衰机能、代谢变化”,分析医嘱单用药依据,并归纳出“防治原则”,制定“护理计划”,学生在这期间可互相讨论,同时由班干部自行决定、安排主持讨论会,如主持、代表发言、小组评分等,教师巡回指导并最后评价总结。教师总结分析的思路为:急性肾衰病因——发生机理——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或工作过程)。

3.考核:病理期末成绩考核:两组学生用同一教材、同一试卷、由同一教师授课,课程结束后统一出题,教研室集体批改,题型分为基础理论、应用型病例分析。职业能力调查,由成教部联系学生实习医院护理部,按照护理专业大专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临床护理能力包括:[3]临床护理评估能力;临床护理诊断能力;制定护理计划能力;实施护理计划能力。共33个小项,每个小项分为5级计分法计算:a低;b较低;c一般;d较强;e强。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收回98份,回收率96%,在回收卷当中96份有效,2份无效,有效率为97.9%。调查表由所在实习医院护理部盖章统一寄回成教部。

4.统计分析:学生在校期末考试平均分数用(x±S)表示,两组学生分数比较及职业能力调查测量平均分数用T检验。

二、结果

1.PBL+LBL组与LBL组考试成绩比较,基础题包括名词解释和单项选择题,应用题为问答题和病例分析。PBL+LBL组总分和应用分析题得分明显高于LBL组(P<0.05),见表1。

表1PBL+LBL与LBL组期末成绩比较(x±S)

2.学生评估。与LBL组相比,PBL+LBL组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主动性、收集信息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合作能力有所提高(P

表2PBL+LBL与LBL组学生自我评价比较(%)

3.实习期间临床护理能力比较。采用PBL+LBL教学法组与LBL组相比较,能显著提高实习期间临床护理能力(P

表3PBL+LBL与LBL组实习期间临床护理能力比较(x±S)

*与PBL+LBL组比较,P

三、讨论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知识更新较快、介于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我们对护理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采取了PBL和LBL相结合教学方法,并探讨了其对职业能力的有益影响。结果表明PBL+LBL教学法不仅可提高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而且可提高实习期间护理职业能力,与Harrison Applin报道一致。[4]毕业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是检验在校期间教学方法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指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必须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5]虽然PBL教学法,LBL教学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同,但两者恰当融合将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后续培养。我们选择病理生理学各论内容进行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理解常见病临床病理联系,了解病史发展过程,有助于识别不正确医嘱,正确执行实施护理计划,使护理评估能力、护理诊断能力及制定护理计划能力得到提高。PBL和LBL教学法有机结合为培养全面适应服务于新时代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Richards BF et.Rating of student’s performances in a third-year internal inedicine clerkship:a comparison between problem-ba sed lectue-based corricala[M].Journal of the A 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lolleges ,1996 Febjvol,71(2):187-9.

[2]苏维,郭明晶,李志鹏.小组讨论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00,27(4):530-538.

[3]刘迪成,黄惟清,王富珍.护理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6-428.

篇9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06-01

2008年颁布的《护士条例》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与护士执业资格证成为就业的必需条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护考”)对象由原先从业一年的在职人员改为在教学、综合医院实习 8 个月以上的护理专业毕业生。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因此,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是护理专业学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

1 2015年护考分析

2015年护考基本按照2011年护考大纲,从表面上看两个科目考试题量都是120道题,考试时间分别为120分钟。具体表现为减少记忆概念性题型,如A1型题比率小于20%;强调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以A2、A3/A4题型为主占80%以上。主要特点有:

1.1 考试内容的“立体整合”特点更加明显 综合性较强,所有考题都涉及到临床各领域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包括伦理、法律方面的知识,且包含在一个特定的患者题目中。题目中先描述患者的状况,后提出相关护理问题,用来测试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看试题较新颖,趣味性强,强调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1.2 考核要求更加接近临床 以常见病为背景,模拟临床情境,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点分析出临床上常见护理问题的解决办法。考的就是临床上切切实实需要用的东西,而且考得十分具体,考点包括所有护理工作中要注意的,应该做的内容, 真正体现了“所考即所用”的原则。

1.3 命题形式逐渐与国际接轨 2009年12月17日,我国卫生部正式签约启动国际护士执业水平(International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Nurses,ISPN)考试项目。该项目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美国CGFNS合作开展。CGFNS是Commission on 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 Schools International(外国护校毕业生国际委员会)的缩写,是目前唯一的世界级高级护理师考试项目,也是世界护理界最重要的一个资格考试。2015年护考和国际护士资格考试一样注重了实用原则,考题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突出临床问题。

2 出现的问题

2015年的护考试题风格大变,考试内容更加偏向临床知识,出现了所谓的“护资”和“护师”考题互换、考题脱离大纲、试题偏难等说法,这正暴露了护考的弊端:多年来考题变化不大,考试内容有迹可循。根据往年真题进行考前高强度集训成为考生应考的固定套路,考生变得死板僵化,遇到新情况不知变通。护生主要问题有:

2.1 系统归纳总结、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有限 护考考试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命题形式灵活多变,知识点的衔接立体整合。作为三年全日制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课程多,且日常教学是按学科的设置分开实施,缺乏系统连贯的组织教学,护生的认知能力被人为的分开,导致护生知识面窄,系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有限。

2.2 发现、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欠缺 护考越来越注重对护生发现问题、解决护理问题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的考核。护生在毕业前参加护考,存在着实践时间短、临床经验少、发现及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等不足[1]。

2.3 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压力加大 《护士条例》颁布以后,用人单位都要求应届毕业护生“双证”上岗,护生第三年进入医院实习,既要面临着医院管理模式的适应,又要学习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在完成最少8个月的临床实习后,距离5月份的全国护考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同时,护理工作繁忙,护理人员包括护生呈满负荷工作状态,使得护生将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

3 应对策略

3.1 转变教育模式 以现代护理教育观为指导,建立包括对人、环境、健康、护理、教学等在内的护理教育理念。把学生应具备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问题及任务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把将健康管理放在任务首位。学校要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职业要求的教学模块,将各分离的学科和课程融合,以人的生命周期重组临床专业课程,注重护理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从单纯的技能培养改变为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注重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以增加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内涵。

3.2 提高认识 将护考理念贯穿于护生学习的全过程,多途径提高师生对护考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告知护生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获得护理专业技术资格的唯一途径,要将护考理念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包括临床实习)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使护生一进校就意识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另一方面,护理专业教师应熟悉护考大纲,了解考试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等方面落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2]。

3.3 开展教学改革 构建以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顺序为主线的操作项目课程, 提倡学生学习主体性,转变教师角色。制定适应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改进、总结,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案例;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病例引入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评判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临床场景训练,以综合模拟考核、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形式锻炼学生对病人、护理任务评判、评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护理任务的能力。

3.4 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在护生离校进入临床实习动员大会中,结合上届护生考后调研结果及执业考试情况,告知护生应如何选择及使用辅导用书,如何提前为通过执业考试做准备。实习期间,通过QQ与护生经常沟通,收集护生在执业考试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考前培训侧重点的确立提供依据;避免护生实习期间无人监管,护生学习松懈;引导护生正确处理实习与考试复习时间上的冲突。告知护生临床实习实际上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是自己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途径,能缩短执业考试的复习时间,有效提高对护理知识的记忆、应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3]。

3.5 做好考前培训 护生临床实习结束后,护考培训要注意融会贯通,以考核的重点疾病为纵线,以病因、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护理等为横线,以专题的形式把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可采用集中授课、模拟考试、试题讲解的形式对护生进行考前培训。授课中要以《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导向进行知识的系统讲授,以避免培训目标的偏离;按照护考形式进行模拟考试,以提高护生的临场应考能力;考试结束后当场发放标准答案,有利于护生及时查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对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和反馈[4],2015年护考反映出国家对护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护理技能新的要求,护理教育也应及时调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结合护考整合护理专业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护生执业资格考试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雅玲,杨丽凤,伍翊.新护士执业注册培训的管理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70.

篇10

2.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发展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国英护专业教育理念相对传统,甚至滞后,多数相关院校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教育,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我国护士护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严重欠缺。研究表明,我国英护专业毕业生在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上,决不低于国外护士,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技巧,人文关怀方面,中国的护理人才却显得尤为薄弱。因此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要从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入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人文关怀理念,深刻理解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将护理观念集中在人和疾病上。确定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暨在疾病的处置过程中,护士处于助手地位;在健康教育、指导及管理等工作方面,护士与医生地位平等,是同事、是协作者。其次,英语护理专业人才教育观念应突出国际人文特色,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本专业教育理念的一大核心还包括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发展

3.1新型英语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英语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使护理人才具备到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机构工作的能力。因此,英语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能满足国际护理对象的需求,提供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能力;应具备从事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的能力;应具备从事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既熟悉本国文化又了解国外文化,具有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3.2改革培养环节,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原有的护理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护理医学理论知识偏多偏重,而实践应用课程偏少,外语能力训练课程不足,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第三,人文素质教学缺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与之相对,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是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模式,实行边理论边实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精简护理医学基础理论课,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学习;三是重视英语课程,适量增加外语听说能力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关怀素养。

3.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保障。首先要注重教师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教师团队充满德艺双馨的优良骨干,引导教师团队卓越发展,将优良品行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其次,该专业教师应具备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把握护士角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要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该专业需要护理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相对过硬的教师。多组织挑选相关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专业语言能力。也可采用兄弟院校、合作院校间教师的合作交流,促进英护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4加快教材建设改革与发展

随着全球对护士市场的重视度关注度日益提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与文化的交流频繁,国际护士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护理专业必须以时代为背景,跟上时展变化,面向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英语护理专业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国情,还必须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要不断更新完善相关教学教材,积极借鉴国内外护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更要重视外语教材的更新,提高外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

篇11

对医学护理学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组成内容之 1。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应用医学护理学及 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认知方法对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积极 性,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考核依据。因而, 对毕业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并实施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毕业论文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首次接触毕业论文,在这之前他们从未受过相关的完善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一时 无所适从。而且,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在 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前期,而这_时期通常正是重要的专业课 学习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就业 单位的种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 研究和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

 

1.2教学管理质量有待进_步提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呈膨胀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迅 猛,而相关的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面对各种变 化的新情况,不能与时俱进地迅速做出应对。南阳理工学院作 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较多,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 要求大多不同,这给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难度。而且,个别管理人 员办事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导致教学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传 达到指导教师手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学生完成毕业 论文影响较大。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师生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现象。就 我院医学护理专业而言,每位指导教师带有十多个毕业学生, 而且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投入指导毕业 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个别教师对工作相当不负责,甚至有的 教师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没有仔细地审阅,致使论文中出现大 量的低级错误。在开题和答辩时,_些教师既不提问也不指正, 或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层次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 也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

 

1.4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时期也是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的时期,尽 管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但教学内容的时间性要求不像课 堂教学那么严格,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 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文字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却不虚 心请教;有的学生不拟定提纲,写论文时东一句、西一句,不 能合理、正确地描述课题内容和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实践工 作。

 

2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 管理,笔者设想构建出一套包括4个层次(教师一专业系一学 院一专家组的动态管理模式,并从我院医学护理本科毕业设 计开始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指导教师及院系之间的协 调与监管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系流程详见图1。从图 中可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 查、成果评估3个核心环节,过程严谨,工作量饱和。各环节的 具体特征如下。

 

2.1.1论文选题与设计这一环节从临床实践前4周开始进 行,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指导教师结 合临床实践需求、医院实际状况、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管理、 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情况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本着目标明确, 难易度适中,可控性强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临床实践。 既可以由导师亲自设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所查文献资料等自己进行选题,选题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设计完毕的课题由导师汇总至系里,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对 每一个课题进行“盲审”,包括题目的方向、深度、广度及工作 量等,对不合格的课题坚决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 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将合格的课题送交学 院教学督导小组,后者对所选课题进行总审把关后,上网公 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环节要有一个发动宣传时期,针 对全系护理专业将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体学生,邀请经 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写作和培训指导,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了 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 研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和科研兴趣。还应组织指导 学生阅读专业刊物,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向学生 介绍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最后,将选题表 和任务书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其撰写课题大纲并将选题 表和任务书填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后再将以上材 料返回给所指导的学生,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临床实 践之中。

 

2.1.2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完全的动态流程,从资 源的合理组织(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应用相关的实验设备、收集 病例、论文的设计规范等)到设计任务的完成,涉及的各种相关 表格和项目的填写,学生是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解 惑和把关,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全过程监控。

 

学生根据课题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仔细规范地收集病例,分 析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关键,要尽可能多 地去收集病例,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记录, 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对患者的姓名、性别、 年龄、职业、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和阴性体征、 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都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记录。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并在导师的指 导下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开题报告撰写完毕,由系审核 评估小组再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特别是 对开题报告中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严格评估。评审完毕,将 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 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随后,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拟定各周计划 进行前期具体的课题设计工作,主要涉及细节方面的完善等内 容。

 

学院督导小组要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教 师和学生的考勤和请假制度。督导小组应定期聚会,反馈意 见,提出建议,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更应该特别关注,确保学 生安心顺利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为保证毕业 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根据周进度计划表,要在中期进行一 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和通报,多方沟通以确保问题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得以迅速 解决。

 

临床实践后期,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 总结探讨,将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随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待论文 写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特别仔细地去审核其中的关键词、统计 数据表、图表、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注意其中的规范书写方 式,避免学生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写作习惯。随后,进入到毕业论文的结题审核和专家评定阶段。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 家进行严格仔细的审核评定工作,在选择专家时,必须邀请课 题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组的成员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 外专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少于5人,专家 评审小组的主席必须是取得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毕业 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毕业论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环 节,整个过程大约历时18周。

 

2.1.3成果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过程 中临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和 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 准确性、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和质量;整个设计写作过程的工 作态度。其中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各占20%,答辩小 组意见占60%。答辩内容包括个人对论文的设计撰写的全过 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形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质 量高低;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和正确程度等。由 答辩评委会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得 出平均答辩成绩。综合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给出的成绩以及 最终答辩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并经学院教学评审委员会进行 最终审核和验收后,将成绩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此来评估导 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 论文,由学校推荐并提供经费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为提升专 业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做贡献。同时,对毕业论文的作 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 在全院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毕业设计成果评估这一环 节大约历时 2 周。

 

2.2建立学生论文意见反馈统计数据库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 培养计划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如调查学生对 毕业论文的认知和态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 度是否认真等多个选项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中、后期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 开放问卷,而后者可采用开放性问卷,允许学生自由回答。通过 发放调查问卷,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实而 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是否在学生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另_ 方面,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 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之后的毕业生论文设计的顺利进行做 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 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之间进 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成果和 经验共享,为整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贡 献。

 

3结语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2-0007-0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05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保覆盖率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从过去“无病即健康”,发展到追求生理、心理、社会的完美结合。而更高的健康诉求使得人们对医疗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护理教育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评估及观察能力、操作技术或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或临床推理方法等护理核心能力[1]。高职护理专业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从院校毕业,进入医院,这些毕业生是否符合要求,尤其是其临床能力是否达到作为一名准护士的要求,满足当前医疗护理事业的需要,是临床教师所关注的,而外科护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

1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技能考核做了很多研究,如床边患者专家评价,客观结构临床考试和计算机模拟考试等,使用最广泛的便是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2],也被称为分站式技能考核方法。但对于护理学生技能的考核尚无很好的方法。而我国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沿用的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客观上形成了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护理综合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现有的评价护生教学质量的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只能割裂评价知识方面或技能水平,不能达到全面评价,也无助于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基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现象近年来在护理专业四、五年级的护生中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外科护理学操作技能考评中尤其明显。以我校目前外科护理学来说,主要的考核项目是绷带包扎、止血技术、备皮、外科手术无菌术、手术器械辨识、换药等,在考核前学生突击进行2~3周的集中练习,在考核中一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核项目,即便设置参考案例,也只是针对所考核的这一项内容而已,不能有效的将各项目串联起来,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考前复习时往往采用的是与理论考试一样的处理方法,即考什么就练什么,只知道机械生硬的记住操作步骤,至于判断该操作的目的和根据病人病情采取合适的处置等能力,则是偏弱。外科护理学是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整体性强、综合性高。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目标里提出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护理问诊、护理体检、护患沟通、评判性思维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能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更加强调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临床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发现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目前我校对于外科护理学的实践技能考核评价中存在只考核单一技能操作能力,评价目标不够全面,为考技能而考技能,考核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脱离,各项考核内容互相关联性差,考核的偶然性大等缺点,未能反映出教学目标对护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样碎片式的考评体系显然不能促进学生整体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更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外科护理工作的需要。

2目前可供参考的医学及护理考核模式

借助标准化病(StandardizedPatient,SP)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由英国Dundee大学M.R.Harden等人于1975年提出并付诸实践,是目前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客观地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模式[3]。这种临床能力测试模式的优势毋庸多言,其在在临床医学教育和资格考试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在使用OSCE这一考试模式,以考核并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以及循证医学、评判性思维、知识迁移等较高层次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考核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毕业考核中以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4]。但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OSCE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也还没有运用于护士资格考试,但必然是发展趋势;对OSCE的应用主要是对护理本科毕业生进行总结性评价,OSCE仅发挥了其应有的综合能力评价作用,而其强大的对教学反馈作用尚未被很好的重视和利用。目前对于此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尽早开展外科护理学分站式实践技能考评体系改革的探索,不仅是外科护理学教学面对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变化的一次改革尝试,也可以作为临床护理教学改革的补充,更是进一步帮助学生适应临床需要的突破口之一。

3对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改革的研究设想

笔者的研究为外科护理学实践技能考评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通过采用OSCE理论指导下的分站式技能考评体系对我校四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外科护理学技能进行考核,获得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考核技能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外科临床技能水平的现状,分析外科护理学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制定我校外科护理学分站式考评制度,完成校内SP训练的尝试,编写考评用病例剧本,编成校内实际可行的外科护理学分站式评分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我校自身对护生的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结合“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要求,尝试制定属于自己的OSCE框架并进行试用。(2)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或教师中培训自己的标准化病人(SP),为分站式考核创立公平、公正、合理的条件。(3)尝试将简易标准化病人及OSCE模式应用到护理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职业态度和临床思维能力。(4)尝试在外科护理学实践技能考试中设置分站点,考查学生护理技能操作、护理程序应用、综合病例分析、PBL小组配合以及沟通能力、职业态度和评判性思维等能力的掌握情况。(5)在考核及成绩分析基础上,将OSCE考核模式更多的应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使其作为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方法,及时把各考站发现的问题反馈作用于学生的持续教育中,使之形成一个“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护生综合能力的提高。(6)尝试将外科护理学主要实践技能即急救技术、备皮、外科无菌术、器械辨认、术后换药等技术围绕外科损伤的病例分析以设置OSCE分站的形式进行串联,系统分为院前现场急救止血包扎技术、急诊手术前无菌准备技术、术中器械传递配合技术和术后伤口换药技术等,将原本碎片式的单一技能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围手术期护理概念。

4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改革研究方法设计

4.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校13级护理专业4年级学生。预实验对象为1311班学生10人,正式实验对象为13级护理专业4年级每班抽取学生10人共计110人,对比研究对象为12级护理专业学生110人。

4.2研究工具

设置OSCE考站,考站病例标准病人和剧本,考站评分标准,对外科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调查问卷,对OSCE考试方法态度调查问卷

4.3研究方法

(1)在12级护生中随机发放外科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调查问卷,了解对比研究对象情况。(2)在14级护生中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20名学生进行标准化病人培训,参与教师为外科护理学备课组全体成员。(3)设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OSCE考站即急救技术、备皮、外科无菌术、器械辨认、术后换药5个分站,制定考站评分标准。(4)随机抽取1311班10名学生进行预试验,根据结果调整实验方案。(5)随机收取13级每班10人共计110人进行正式试验每个考站按照临床情境布置,确保考站各自独立,互不干扰,每考站设一名SP和一名专业教师。考试流程完成5个考站的考试。考试结束后分别向考生和SP发放对OSCE考试方法态度的调查问卷及对外科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调查问卷。

4.4统计与分析

数据收集后编号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了解考试成绩分布情况,考试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分析计算Cronbach系数的Q值、内容效度、等OSCE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对考试时间安排、人员配备、考场设置、费用使用等方面进行OSCE可行性分析。

5对该研究设计的期望

护理发展趋势为以临床能力为中心的模式来评估专业技能和护理功效。传统的分离的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21世纪,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其评估手段。OSCE成为我们可以借鉴和应用的一种模式,其思想精髓在于能够整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有效转化为职业能力,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实践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入OSCE模式是护理教育观念的进步,这对护理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等能力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是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相信只要设计周密,它会成为护理教学中有效又可靠的教学和考核手段。通过研究,希望改进后的技能考核模式,能客观评价教学水平,提高考核的实用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评价内容更符合现代护理对护生的要求,解决以往只注重操作步骤本身,而不注重实际临床意义的问题。对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也为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是一次尝试。护生在操作中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操作技能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并能适时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养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这都提高了考核的意义和价值,今后在工作中还要继续为完善技能考核的改革作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程静华.新世纪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06-608.

[2]尹俊,陈晓勤,许杰州.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方法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