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队伍水平
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体现生命意义的人性化教育关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人文关怀的最直接体现。教师的关怀将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端正他们的医药职业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与情感,以达到建构关怀能力的目标。因此,要实现人文关怀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前提。只有教育者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人文关怀。
(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医药行业是以人的健康和生命为服务对象的特殊行业,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把人文关怀精神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相结合,强调在医药工作中服务他人和尊重患者的认知,通过换位思考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生命关怀的讨论提高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了解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职业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药工作者的使命。
(三)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高校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医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念,使之形关怀理念。医药行业是关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在专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教育。如在专业课中加入人文关怀教育;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强化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走访调查医药企业,了解医药事业发展前景;通过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通过在专业实习中强化人文关怀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敬业精神。将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始终,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开展,又有利于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四)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是面向医药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认知和职业行为的手段。在职业道德评价上,应与多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相适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除了由职业道德课程任课教师对职业道德课进行考评外,还要积极尝试其他的实践性考核方式,如论文、实习单位的职业道德评价、社会实践总结评价等,赋予这些评价方式不同的分值比例,最后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此外,医药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对人文关怀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增加对职业道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能够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显著,培养出适应医药行业发展的大学生。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职业观、服务思想、质量意识、职业责任感、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凝聚人心、提高素质、促进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事业活动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鼠目寸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十分重要。3.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人职业道德理想的实现。自我塑造,是实现职业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理想的实现程度,固然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一般来说,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大。个人的条件、能力、意志、志向及主观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理想的实现水平。同时,职业理想的实现,也要凭借职业生活这一舞台,职业活动是人们奉献社会和个人谋生的根本途径,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加强职业道德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对人生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有正确的、进步的,也有错误的、落后的。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进步的人生观,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地内化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2.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着手。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如果一个人连一件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小事都做不到,那么就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无从谈起。3.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我们要学习他们对社会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4.不断同旧思想、旧意识及社会上的不良作风作斗争。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落后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影响我们,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错误观念、意识和不良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又要积极同它们作斗争。
作者:雷俊杰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1.2忽视就业指导过程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面临着教师只注重学生就业率控制,忽视了就业指导过程的实际作用等问题。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过分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结果,对就业指导过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实际教学效益偏低。
1.3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面临着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的方法
2.1明确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应该明确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任务的实际目标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动力保障。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细化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第二,通过职业指导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认识,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发展提供动力;第三,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职业指导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以上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2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面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高校建设者必须结合就业指导队伍的实际状况不断强化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该提高职业指导教学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前提下,还应该定期对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业务素质以及高专业素养的职业指导队伍提供资源保障。
2.3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是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实际教学效益偏低。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学科建设行业,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的作用,为提高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选课列入教学计划,建立了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最后,职业指导教师还应该注重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创业精神,从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管理以及加强就业服务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4规范职业指导的内容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需要选择职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培训和实践咨询等,要想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者必须从规范职业指导的内容上着手,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的规划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就业形势、观念、政策以及程序等纳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第二,学生应该人手一本《大学生就业指南》,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我们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组织编印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分发给毕业生并组织学习;第三,学校应该聘请专家、学者等举办就业指导座谈会;第四,学校应该组织毕业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座谈会;第五,学校还应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内部举办人才招聘会,2012、2013年笔者工作院校举办了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分别有267家、261家企业参加,均提供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各系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两年来共举办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6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第六,学校还应该搜集最新的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发放的招聘信息及时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最后,高校还应该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
拟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对其参与今后的就业活动十分重要。首先,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是职业目标的确定,就业指导教师既要教学生分析如何做的问题,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充分认识自我起到作用。其次,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确定职业目标以后,实现目标的途径、采取的方式方法、制定的步骤等等,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方案,也是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行动指南。因此,帮助学生拟定行动计划,做好实施方案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三,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职业方向与实施方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
2.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信息
学生参与就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是衡量学生求职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就业信息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信息需要就业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加以了解: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包括全国毕业生人数及各个地区的就业需求情况、学生所学专业在社会行业内的需求情况、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等。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向学生传达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各项政策,有利于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顺利成功完成创业活动。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管理规定。相关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等为规范就业市场和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都会出台一些相应的管理规定。学生了解这些管理规定,有利于他们有序地展开求职行动,有效地办理各种就业手续。在求职途径方面,高校毕业生大都没有经验,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应对,通过就业指导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多种求职途径,准备求职应对措施。毕业生的求职途径通过教学指导而增加,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学生们求职成功的机会。在求职技巧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学生可以学习求职信的写作、简历的设计与制作、面试的技巧、自荐的方法、求职过程中的礼仪等相关知识与技巧,这些内容是其他课程教学中所没有的,对学生求职面试十分重要。传授这些技巧对学生来说,可以让其在求职“实战”中“如鱼得水”,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从容应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一、绪论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职业选择自由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却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的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与当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有着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指的是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具体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的特长、优缺点、学历和能力、实践的经验,还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况等方面。
1.1兴趣
调查表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现个人才华。因此兴趣特别是职业兴趣也就成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毕业生们,常常碰到难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的困扰。
l.2价值观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只从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主义出发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风。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融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1.3个人能力、技能
关于个人能力、技能方面。个人职业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来源。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如下现象: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却眼高手低;另一种却是自信心不强,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以上所举的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特长、优缺点、技能外,必要的实践的经验还是必不可少,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成功就业作好准备工作。
2.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是指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外围宏观环境—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的影响;微观环境—企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等。
2.l对于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关于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
在就业初期,经常出现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要么稚气未脱、动手能力差,要么试用下来并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对此,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风格是否与自己所拥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缩短适应期,在社会的大坐标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毕竟对应聘者某些品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共通的。
3.确定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目标是指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及实现目标所拥有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
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训练及教育;达到目标可能得到的助力;达到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况,即目标过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标过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现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几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相对过剩。如在就业地区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在单位类型方面,毕业生们仍然期望进人大企业工作;而在工资待遇方面,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对目前形势的错误估计,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4.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制定实现目标计划是引导大学生在先前已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长远职业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落实目标措施方面:教育、训练的安排;获得发展的安排;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
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正确考察要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优势,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计划。
5.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是指在确定职业目标并对完成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设计后,落实所决定的或写简历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深造,或进行职业培训等一些活动。
6,生涯评估
生涯评估是指引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反馈)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
职业决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可能每次的循环所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评估的过程中心态要平稳,明确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环的悲与喜、失与得之间。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的涵义是对社会放出有益贡献的有偿劳动,而就业指导也称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就业单位。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选择职业的技能及应对职场变化的能力。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等学校都对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许多高校也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高校常规工作。但是无论从满足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范围或是工作效果上来讲都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社会和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一是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尚重视不够,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就业指导的重要工作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二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不稳定,人员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三是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有局限性,开展就业指导的手段和工具匮乏。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的课时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靛范化。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1.更新就业指导工作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观念可以变成生产力,观念也可以变成就业率。进一步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应是就业指导的内容,也是就业指导重要的实施途径,是指导大学生确立的职业理想的重要方法;深刻理解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涵义,积极开展择业、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大学生确立和实现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给大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以其将来抓住机会创业。
2.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有稳定、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加强培养、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是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根本,就业工作队伍的高尚师德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全面负责上。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二要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本环节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任务迫切。在职培训要规范化、讲实效。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等要求也水涨船高,学校要及时给他们以必要的培训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家化”、“专业化”、“知识化”、“专职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3.加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同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更新择业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择业过程中,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标准的职业选择不仅要对社会职业含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的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使职业价值指向远大的目标,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拓新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联系起来,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第三,要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灵活就业,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就业到创业,既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是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因此,要结合实际,进行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顺利就业。"
4.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就业指导,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决不能只放在毕业阶段。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正确择业观念的树立,应该从他们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连续化,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一是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使每一位大学生知道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理想,树立远大学习目标;二是告诉大学生现在的就业已从“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并付诸实践;指导学生形成就业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三是对“大学生求职技巧”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四是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自荐材料”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肴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各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作好一个内容详实的个人自荐材料。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地安排就业指导的内容,保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用工的不断改革,带动了就业制度的不断变化,通过市场对就业加以调节,就业形势越来越多样化,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各种有利的发展机遇。众所周知,当前的人才竞争市场日趋激烈,必须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而由于我国高校实行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较晚,因此,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功能与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以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主而开展的。注重的是解决燃眉之急,认为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工作、追求较高的就业率,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和高校教育改革及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
2、严重缺乏一批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课要求教育者必须对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的掌握,这是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就业指导教师的关键。所以,高校应重视这一环节。
3、就业指导对结果较为重视、忽视了过程教育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通常是以“技能速成班”与“政策形势宣讲班”为主。其实,其应该是一个教育过程,当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时,高校应积极的设置相关的就业指导课,以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对社会上的职业情况与自身的职业倾向加以全面的了解,然后,给予其相应的技巧指导,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会正确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过,这一就业指导严重缺乏一套规范性、系统性的体系。
4、就业指导不具备有效性与针对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通常采用的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决定着讲课内容,范围十分窄、所采用的手段不够先进、方法过于简单,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二、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及其措施
1、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其一,要将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就业指导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属于核心部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不能只注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指导择业,还必须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的引导,以此将学生们的就业观念进行全面的转变,对就业期望值加以调整,这样,他们才能够正确的定位,才能够树立起基层意识,自觉的参与到生产第一线。
2、构建高校就业信息网、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构建就业信息网,能够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跨地区与跨时空的全新服务方式,同时,还为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就业信息网已经代替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成为了关键的载体以及良好的沟通平台。由于高校就业信息网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及较大的信息处理量特征,因此,要求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就业指导教学经验,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学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
3、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属于系统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必须时刻以毕业生为中心来开展。所以,在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第一步要做的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与系统性加以全面的考虑,这一指导并不是说当学生即将毕业时而进行的临时辅导,而是要在学生进入高校求学过程中指导他们慢慢的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以及职业心理;第二步要做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摒弃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个人兴趣,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要求,让学生在懂得学习与对社会需求关心的同时,还要对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进行一番深刻的感悟,以合理的规划出自己的生涯发展历程,从而持续良好的全面发展。由于年级不同,所以,就业指导课程所注重的方向也不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应根据具体的职业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与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及自我激励有着一定的关系,应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理想的学习计划,争取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4、构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就业指导队伍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极其的复杂,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必须加强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应有计划的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或者加强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通过这些方式将就业指导员的政策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全面提高,确保其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激励考核机制,编制出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办法与考核细则,确立目标责任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从而使得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如果做到了这几点,那么,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获得较好的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应积极的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各种有效的指导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率,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祝金旭.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因素,甚至起了决定性因素。和以前相比,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成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008年,高校已经全部成了“90后”的新一代群体。几年来对“90后”大学生群体整体上看,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正是由于这些新的独特的特征,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害怕吃苦,不愿从底层做起;缺乏敬业精神,过分看重工资报酬; 眼高手低,自命不凡,缺乏团队精神,不能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工作干起;随意签约与毁约,频繁跳槽,使得用人单位大伤脑筋;伪造各种论文、证书,就业履历掺假等违背基本诚信原则的事情时有发生。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一、“90后”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脱离现实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学校根据社会和个人条件,确立的个人奋斗目标。大多数高校的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择业目标脱离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他们摆脱了理想主义的追逐,有了更加实用化的价值目标。比如,面对西部计划和基层工作的问题上,大多数“90后”大学生因为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选择去工作。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而更多的会选择经济发达、收入丰富、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远离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
“90后”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在校期间,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剽窃论文等;找工作时,弄虚作假,不能实事求是,过分美化和包装自我;有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签约后,单方面毁约的现象经常发生;拖欠学费,贷款不还,在网站虚假信息等;许多学生对此见怪不怪,功利心越来越强。这些不良现象已在“90后”甚至当代大学生身上愈演愈烈,严重损害着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形象和中国人的形象。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就业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90后”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待加强
现在的“90后”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宠着,什么事都是父母代劳,没有遇到过大的困难,而且做事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久而久之,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一遇到困难就惊慌失措,不敢面对,做事犹豫,经不起压力的磨练。在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同学认为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情操;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反而更注重个人层面的东西,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关注个人健康、幸福、名誉、地位、前途、发展等,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严重者,只懂索取,不讲付出,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事业心,这些人是“90后”大学生的主流。另外,我国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环境,再加上“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就给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定期的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求职指导。
二、“90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前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之路。曾提出,知识分子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经过三条道路:一是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二是自己的业务的实践;三是一般的理论的学习。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需要经过三条途径实现:职业道德理论教养途径、职业生活实践途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强化职业道德理论教养,纠正职业理想教育
首先,把诚实守信教育作为道德理论教育的重点内容,诚实和守信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等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前提性基础作用。诚信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成长和成才有着关键的作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的前提素质。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诚实守信的素质,那么这个人在成家和立业问题上就存在问题,更不用说在社会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所以,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真正实现在大学生内心深处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和遵守。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要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结合起来,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择业的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社会价值观淡化,不利于每一个大学生今后长期的健康发展。在职业理想教育的同时,要重视“知”“行”结合。第一,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第二,学会让学生独立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教师负责指导和纠正。“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2. 丰富职业实践和活动形式,推动道德素质发展
好的职业道德的发展不仅需要道德理论的熏陶,而且还需要去职业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职业道德教育关键在于职业的实践,一切理论都终究要归于实践,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实习环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每一届毕业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见习或顶岗实习期间,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把本专业及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传授给学生,并从精神实质上教育和感化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来一次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主动养成遵纪守时、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升华
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是“90后”大学生所缺乏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适当多次通过面试模拟各种难题和困境,创造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练和教育,使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总之,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90后”大学生择业前进行重点教育的一项内容,鉴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新特征、新思想、新变化,只有从职业道德理论教养途径、职业生活实践途径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才能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道德。
参考文献:
在“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熏陶下,经过二年多系统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大三的学生已经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民办职业技术学院生源问题,造成学生入学成绩相差较大,在其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意志、性格、品质、人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重点反映在自控、自律能力不同,学习成绩以及生活、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流传“一年级玩玩,二年级看看,三年级干干”这么一种说法,反映出学生思想不成熟和没有责任感。大三毕业班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比较复杂,一方面感到不能再混了,想老老实实“干干”,要抓紧完成学业,取得毕业文凭;另一方面对自己走上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很多学生感到“郁闷、迷茫”,处在一种焦虑、犹豫、自卑、不满、无法决断的矛盾状态,内心十分痛苦。“郁闷”情绪在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中反映强烈。主要问题是功课没有完成,“还有这么多学分需要重修,毕业证书可能拿不到”,有压力。“迷茫”情绪主要反映在成绩较好的同学中。“转眼就要结束大学生活,是工作,还是升学继续深造”?犹豫不决。大多数同学,看到他人陆续出去找工作,自己也随大流参加招聘会。招聘现场人山人海,密密麻麻,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不知所措,怀疑自己“将来能够做什么,能胜任什么,能不能做好”?这些思想和实际状态给我们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课题。毕业班辅导员绝不能满足一、二年级积累的管理工作经验,而是要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最重要的是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同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尽快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扎扎实实抓好几个重点环节,为毕业生顺利毕业铺平道路
针对毕业班学生情绪变化大,思想波动大,容易产生许多焦虑和矛盾的特点,从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的要求出发,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四个重点环节来做好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四者环环相扣,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一旦一个环节出问题,必然影响全局。
1.明确毕业班基本工作内容
毕业班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安全、校风学风建设和其他工作。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及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学习方法及优良学风。第二,《辅导员工作指南》规定的毕业班工作流程,如:开学报到;学生证注册;欠费催缴及办理学费缓交手续;指导学生填写《学年思想道德评定表》,并归入学生档案;办理年度助学贷款申请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启动年度评优评奖和省政府奖学金评定工作;结合期终考试进行“诚信考试”教育;放假前后的安全教育;办理毕业生实习手续;“专转本”考试准备工作;指导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做好毕业前评优评奖工作;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档案整理、移交等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工作,必须扎扎实实认真做好。
2.督促部分毕业班学生及时完成课程重修
毕业前重修是毕业班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但是仍然有30%左右的学生因为“玩玩、看看”而影响学业,造成部分课程需要重修。学院《学籍管理细则》第二十九条第八款规定:“在校学习期间经补考或重修(重做)后不及格的必修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累计达36学分以上(含36学分)者”作退学处理。重修课程较多的同学思想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他们想努力赶上,办理重修(重做)手续,与同学们一起顺利地完成学业。因此,在这个重要时候,很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这里主要有如下一些工作必须做好:
(1)做有心人,统计每一位学生需要重修的科目和重修方式,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统计,做到心里有数。同时及时提醒学生,督促完成重修。
(2)及时向学生、学生家长、系领导汇报学生学习状况,引起各方面重视。
(3)与学生一起制定重修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有计划地分段把握重点,循序渐进,顺利完成重修。
落实以上各项工作,讲起来容易,其实是漫长、细致、艰辛的过程,可能从大三开学前就要分析这类学生的情况,分类帮教、分层指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需要我们每个老师满腔热忱、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
3.加强毕业实践过程的管理
毕业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人才基本训练的最后学习阶段。它既是学生学习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体现了对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检验,同时还是对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年春节过后,毕业生全部转入毕业实践,80%的学生要到校外实习,提前进行职业热身,操练求职技巧,熟悉社会,确定预期的(初次)就业。这里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台帐,清楚每位同学实习单位,并办理好相关离校手续。
(2)落实毕业论文课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协助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论文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3)跟踪学生动向,提醒他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并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提前收齐毕业论文,通知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
辅导员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处理好毕业论文、就业、实习(实践)三者关系。趁着实习(实践)刚刚开始事情不多的时候,应该尽早完成毕业论文的全部准备工作,否则等到实践后期就业完全展开,多半没有精力更没有心思去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业是一件不仅劳力而且更加劳心的工作,有的同学忙于联系就业,无暇顾及论文写作,敷衍了事或网上下载应付毕业论文,造成答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就业和毕业,因此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实做细,保证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4.指导毕业前择业准备
择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有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期望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当然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心理素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迷茫”是最典型的心理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说:离毕业越近,越迷失方向。这时候是继续读书?还是找工作?同样需要老师指导。帮助他们准确定位、摆正心态、提前热身、掌握就业准备的方法和技巧等等,由就业指导课专业老师来详细讲授。但是辅导员也应当多了解一些择业前该准备的内容,为同学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引导。
这里主要有:
(1)了解本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告诫学生改变观念,合理定位,尽快落实工作单位。
(2)了解收集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师长和校友、家长和亲友、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单位、各类职业双向选择和招聘活动、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鼓励学生就业。利用老师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对收集的就业信息进行科学鉴别,避免落入“求职陷阱”。
开展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此工作帮助指导对象实现人职合理匹配达到职业成功。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而言,找到大学生的就业特点,抓住工作重心,达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至关重要。在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的背景下,笔者试从大学生内在职业素养入手,探讨帮助其提升职业竞争力,从而在众多就业者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心仪工作的合理途径。
影响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因素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也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影响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职业指导所处的职业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宏观就业政策及相关行业政策对职业指导的影响以及高校自身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自身的建设,如自身工作能力、工作水平、职业素养等;还包括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如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辅导、课堂教授、交流讨论等辅导形式及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等;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入学前及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其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应该包含在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不能单靠职业指导起作用。但是,专注于提升职业素养的职业指导工作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重要性
目前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重视。同时,作为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时注重的往往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的提升和认知层面的指导以及就业政策解读等等,对于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
事实上,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考虑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一些基本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发展潜力等。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虽能满足企业专业要求却不能胜任岗位,更有很多应聘者最终因为工作态度等非业务原因无法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较高职业素养的应聘者能凭借自身的优势很快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们可以帮助用人单位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从而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迫切的社会任务。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一般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与以往我们理解的职业素质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职业素养更强调职业人在整个职业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与作风、基本修养等。
笔者认为现代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要树立健康的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不怨天尤人,不迷失方向,从观念上彻底解决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第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熟练业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顾全大局,做事认真专注,懂得责任比职责更重要,有职业信誉等。第三,要懂得完备的现代职业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仪表优雅、大方,行为举止规范,谈吐健康得体,能代表职业身份等。第四,要具备现代职业精神:乐观、向上、自信、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突破自我,要胜不骄、败不馁,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第五,应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能知晓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推销自我和人际交往,懂得换位思考和赞扬他人,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断提升自己。
如何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开展职业指导
首先,建立“层级内化指导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单纯的形式上的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有所提升,因此应该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笔者曾参与过应用心理学“内化效应”建立“层级内化模式”以干预学生的研究,因此提出尝试将此模式应用到职业道德的指导教育过程中。内化,即将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层级内化,即把内化过程按照一定认知规律有计划地分步进行。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将内化过程划分为两步。第一步,在学生心中根植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一观念与学生思想中的固有弱点共存,并形成一对矛盾。起初,根植的正确观念可能处于劣势等级,然而我们通过心理学手段,不断扶植这一正确观念,使之与固有弱点形成对抗。这里谈到的第一步心理手段包括感知、自尊、暗示、模仿、迁移。具体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形态,同时告知学生若未形成此目标的后果及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心产生驱动力向正确方向发展。第二步,运用条件反射原理等心理学操作手段,使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加以强化,形成优势等级,进而内化为人格中的一部分。主要应用手段是社会感染。例如在校园中制造一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氛围,树立一些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等。
其次,搭建优质资源及活动交流平台,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两个有效途径。第一,多读书,多积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为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汲取知识的途径,告诉学生应该看什么,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另外,职业指导工作者也应组织一些交流活动,引导同学们共享优质资源,进行经验分享等等。第二,参与各种文化相关活动。一些对文化的理解在碰撞中可以得到激发和深化,从而使大学生得到素养层面的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组织各种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各项活动,比如一些人文知识竞赛、商务礼仪常识宣讲、传统文化讲座等等,寓教于乐,拓展平台,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人文素养。
最后,理论与实践并行,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更确切地说,是学习“间接知识”。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研究资料表明:我们能够记住10%的阅读信息,20%的听觉信息,30%的视觉信息,50%的视觉和听觉信息,70%的表达信息,90%的行为信息。因此,通过亲身体验而得的才是“直接知识”。的19条“挺经”之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可见对实干精神、躬亲实践的注重与倡导。
一、简析职业学院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问题
在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存在很多的误区,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社会习惯的优秀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培养对象,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性、个性偏好和自身发展规律,以学校教育为载体,并且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影响和自我教育的有机整合下,运用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手段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发展,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个丰富的范畴概念,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和内在的途径形成和发展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道德包括的成分很多,但又明显不同于社会上的工作人员,一般包括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文化水平、学习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和态度、创新思维能力等等。
二、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中,主要是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而职业道德教育却处在极度边缘的位置。相对于专业技能授课来说,职业道德教育被老师忽视,被学生轻视,所以发展极为滞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残缺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我国,存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误区,对于学生的教育只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至于道德情愫和职业操守的培养却被边缘化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侧重于各类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的被淡化,进而造成的局面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缺少一定的文明礼仪。据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道德取向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功利化、庸俗化的现象极为普遍,很多学生没有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缺乏兢兢业业和乐于工作的精神,有时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或者集体的关系,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倾向。
(二)边缘化的职业教育
在高职院校,由于没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很多的老师都处在平庸的工作状态之下,缺乏上进心和工作激情。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来说,很多人已经出现严重的工作怠倦现象,怠工旷工的现象极为普遍,缺乏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起码的职业道德素养,没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高职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在现有的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甄别更多的是看重学习成绩和能力,而隐形的职业道德被忽视了。
三、优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整合其他科目,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目很少,并且教材的编写过于繁琐,文字解析不易理解,很多的学生对其学习也没有兴趣。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树立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有机的整合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特别是与政治课、法律课、心理辅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系统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实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多元化、宽角度和多学科的教育,这样就会实现一定的教育效果,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然会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是教师在引导和教育在其作用,所以要想优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这些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思想道德素养两个方面。针对教学能力,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努力钻研教材,及时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除了认真教授知识之外,还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情,走进学生的心扉,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爱上课堂,并且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思想道德素养上,教师必须努力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讲政治、讲正气和请师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完善政策法规,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机构建设
职业道德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等相关事宜。保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各项实践活动的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运作。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这样就会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和人员保障,长此以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四)立足学生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针对的是普通大学生,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对职业道德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内化的结果。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职业道德现状,选择具有很强人文精神的具有可读性的教材,同时还要立足本土文化,创作校本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涛.浅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
[2]张立宝.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青海教育,2010(1)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其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向十分明确,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具体表现为: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从社会需要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满足个体的个性需要,是一种相对某一职业岗位领域的教育,其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的对应性较强,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毕业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他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工作责任心,看其是否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是一种竞争力,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平最终要转化为行业、企业的形象,转化为其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业道德良好的行业、企业,其社会绩效往往更好。因此,高职教育应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往往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条件。一些高职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既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愿意到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的地方去,过分强调自我利益,把追求轻松、舒适、经济收入较高的工作放在第一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知识教育,使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历程与前景、性质和特点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自觉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明确自己成才的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有助于他们走向社会后迈出成功的第一步,顺利成为合格的人才。
4.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首要素质,其核心是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素质则是学会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生在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做事和怎样做人,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以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该文件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
1.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职生一切品质形成的基础和保证,是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道德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发展的迅速、竞争的激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行为。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对高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对诚信问题认识存在偏差,诚信信念迷茫。因此,加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非常必要。高职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2.开展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
爱岗敬业就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崇敬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说明当前高职大学生奉献意识弱化,比较强调索取,缺乏实干精神和基本的敬业精神。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迫切需要加强敬业精神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变就业竞争压力为敬业乐业动力,珍惜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再次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总之,在职业活动中,充满热情是敬业的前提,追求完美是敬业的关键,讲求奉献是敬业的根本,这应成为高职学生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
3.开展以责任意识为基础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祖国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一种自觉态度。高职生作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责任意识的有无与强弱直接影响着社会产品质量的优劣、生产效益和经济建设水平的高低。只有使高职生具有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4.开展以遵纪守法为基本要求的职业纪律教育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品质。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较高的职业法律素质是高职生将来依法从业的必要前提。因此,对高职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不做违法的事,才能成为具有较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是通过“两课”教育。“两课”教学在培养高职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和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只有一章涉及职业道德修养,内容显得单薄,并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在其中的比例,结合行业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与现状,通过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与课外的关系、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典型事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功能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的一线岗位,企业文化的陶冶和职业实践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把先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升华。
3.社会实践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培育高职生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首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专业技能竞赛、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