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2: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工程论文

篇1

摘要:

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最基本的两大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以路桥工程为研究对象,简要的阐述了在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探讨了管理施工质量和控制经济成本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路桥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路桥工程 施工质量 经济成本 控制路径

路桥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需要均衡考虑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这两个元素,科学合理地管理工程施工质量和控制工程经济成本,以此实现和落实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路桥工程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民日益升高的生活水平对路桥工程建设的数量需求和质量标准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高要求。作为中国土建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道路交通的满意程度。如果投入使用的路桥工程发生了安全事故,还会对国家的信誉、财政和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路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问题。然而,同时也要考虑路桥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成本和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问题。就目前中国路桥工程建设市场的现状来看,行业竞争的现象异常激烈。施工单位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将施工的经济成本控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从而提高路桥工程项目在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确保公司能够回收到较高的经济利润。要想保证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优质和优化,就需要极大对项目施工的资金投入。这样一来就会降低路桥工程的经济效益,却也降低了工程项目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由此可见,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和经济成本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却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二、在路桥工程中管理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施工队伍全员的质量意识

要想有效管理路桥工程中的施工质量,首先就应该让施工人员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到保证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培养起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来保证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达到预期的标准。路桥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施工队伍全员质量意识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提高路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建设环节中出现质量缺陷和质量问题的时候能够尽早发现,以便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修缮、弥补这些缺陷和问题。大多数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都是以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为主,所以质量意识的教育和普及不能采用盲目灌输的单一方式,而要由浅及深地逐层落实下去。先对复杂繁琐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尽量以简单化的文字语言传授给工人们。在工人们清楚明白地认识和理解了这些简单的质量管理理论之后,再将简化的知识原理拓展开来,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将质量意识深入地贯彻到整个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的意识体系中。

(二)严把项目建设计划的质量关卡

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在施工开始之前就要进行安排和部署了。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阶段,一方面要针对各个施工环节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警和防范,参考施工队伍全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和其它各方面的能力等实际情况,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系统而周密的设计。另一方面要对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的质量和生产安全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即便是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定期安排对生产材料和相关的生产器材进行专业性的技术安全检查,确保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性生产。还有一方面,在正式动工进行建设之前,工程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应该对施工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交通和周边相关的地理条件等进行彻底的环境调查,并且将调查结果以报告的形式附加在设计图纸的送审文件里。

(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首先要重点注意的是对施工器材和机械操作进行质量管理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那些违章违纪的施工操作行为,遇到违规情节较为严重的,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以儆效尤。其次就是对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工作。施工工序的排列就像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联系密切。前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缺陷必然会影响下一道施工工序的进行。所以在对施工工序的质量在展开检查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对细节部分和隐蔽工程的质检和验收。不仅是为了方便下一道工序的实施,也是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进而导致质量问题。最后,如果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在找不出问题源头或者暂时没有解决方法的前提下必须果断采取停工的处理,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报告现场质量问题的具体情况,由上级组织召开质量问题的研究会议来制定临时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案,经过审核批准之后才能对施工现场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

三、在路桥工程中控制经济成本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对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建立起经济成本信息化系统并逐步健全和完善系统内部的框架结构,改进和更新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是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所必须的重要举措之一。只有科学整合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经济成本信息,应用经济成本信息化系统对这些经济成本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划,才能在预期的经济成本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压缩资金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成本信息化系统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服务职能,对施工全过程中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

(二)重视项目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主要分两个方面:造价决策和工程设计。从造价决策的方面来说,施工经济成本的高低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资金流通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施工过程中成本资金是否足以流通则会直接影响到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利润。所以,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造价决策是整个工程经济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从工程设计的方面来说,相比起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成本控制这个整体,工程设计主要是对经济成本前期投资的预期金额产生影响。中国的路桥建筑行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量有了质的飞跃。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一些假冒的或是不合法的路桥设计单位也参与了进来。这就让路桥工程施工的经济成本被哄抬过高,施工质量却是大打折扣。所以招标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设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阶段就要严格审核设计单位提交上来的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同时还要避免在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和技术上的偏差,对经济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结束语:

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提升施工队伍全员的质量意识,严把项目建设计划的质量关卡和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而对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则需要完善对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重视项目前期对造价决策和工程设计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路桥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管理及成本控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84.

[2]徐建梁.路桥工程施工中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0,14:54.

[3]黄喜冬,刘丽萍.路桥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分析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4:149.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二: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1《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现状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应用内容,而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为优质的方案,全方位、立体化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各项技术方案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现阶段,我国高校《工程项目》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劣势:首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实践同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也就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课本的叙述,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工程经济》学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当中,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阻碍《工程经济》课程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再次,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工程经济》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教师的实际水平要求非常的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能,然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后,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当中,因此,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篇2

从政府方面要在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和政策对接方面有所作为。就学校而言,要重心下移,在内涵建设、培养质量和监控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但从总体而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建立如下共识:一是唤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应有重视尚需时日;二是构建政行企校的协同力量步履维艰;三是职业院校要在课程建设上主动作为、率先行动;四是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指向。当前,职业院校应将改革的激情、发展的动力聚焦在课程建设上,关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通过“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要从前几年申报、评比、制定方案、评估验收等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学校本源、教师本源、学生本源,将学生主体落到实处,使培养质量成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尺。二是要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过去对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关注培养规格的要求、必需够用的原则、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等方面。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可概括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主体课程,建立这样的认识,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确立了方向。三是要有顶层设计和指导性文件。山东省出台的45项政策文件和28项制度绘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在课程体系方面也有指导性文件,比如已完成了30多个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正在进行20多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研发,与此同时,全省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发也列入计划。以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开发的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其规范性和适用性将会大大提高。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十几年来的发展是一个规模扩大与改革创新并行推进的过程。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是按照学习借鉴、专家指导、示范引领、项目带动这样的路径推进。学习借鉴主要是通过引进德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体系,对我国学科式课程进行改造。专家指导:近几年涌现出一批致力于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队伍,如姜大源、赵志群、戴士弘等国内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中国职教学会课程委员会等研究机构对职教课程改革与建设发挥了开创性作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有一批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在课程实践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示范引领:主要是通过国家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两期工程,课程改革以建设任务的形式予以落实,形成了一批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的系统方案。众多非示范、骨干校也纷纷学习借鉴,在全国形成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实践范式。项目带动主要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师教学比赛、教学资源开发等教学项目,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实现了课程的普及和推广。

对本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可从四个方面予以概括:一是明确了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目标:二是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三是构建了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四是采用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成果,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设计案例、特色教材等形式呈现。但在充分肯定课程成果时,也应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以便在后续工程建设中加以纠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盲目模仿、貌合神离。尽管大多数院校都组织了课程改革,但以教材等集中展示改革成果的案例不多。许多学校教师做出的东西,形式上是按照某种理念、采用某种方法,但实际上形神分离。二是重设计、轻实施。有些方案脱离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在设计中头头是道,但由于受条件所限,在实际中不能实施。三是说一套、做一套。这是形式主义在当前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往往是在说课或课改汇报时精彩纷呈,而进入课堂,面对学生时又回到原形。四是重教师,轻学生。课改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如何设计、如何实施,而对学生的基础,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关注不够,研究不细,造成教与学脱节。通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课程改革要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作指导;国外的经验要与本国本校实际相结合;对专家的理论要重在理解、消化和吸收;改革要在颠覆性和渐进式之间做出选择;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资源要为课改提供支持;教师的能力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课改的成效要由培养质量做出检验。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专业技能要过硬,而且职业素质要优秀,并且用人单位经常把素质放在首位,而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职业院校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在这当中,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是培养核心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关注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人文课程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对各校的调研,结合我院的实际,目前在人文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深度和改革力度滞后于专业核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造成一方面脱离学生学习基础,另一方面脱离专业要求;相关教材虽然院校和出版社积极性比较高,但质量良莠不齐;教学模式不符合核心能力要求。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研究,相关机构做了大量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完成了与人交流、教学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7个模块培训标准的制定,并且研发一套能力训练程序,包含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五步训练法。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及教材建设进行研究时,应广泛吸收已有的成果,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职业核心能力实施路径的角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能力,又要考虑专业能力。二是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教学标准。三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要与岗位要求紧密对接。四是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全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五是开发与核心能力相匹配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篇3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物体的骨架,其好坏决定了型的成败。应每日加强各个方向直线,任意弧度曲线,同心、偏心、透视圆的练习,并在此基础上进入透视直线,曲线及圆的练习,因为未来造型时几乎全部是透视线条。练习初期应养成线条拖拉快,线条不互相交错或上下重叠的习惯。

1.2真实世界的产品光影及透视

尽管我们身处在现实世界里,但却忽视了身边物体的光影,以至于学生无法建立起物体的体量关系,从而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物体,结果也就没有物体的感觉。课程进行到这里再追究前导课程素描是否学得到位已无实在意义。关键是如何弥补:利用身边已经坏掉的数码产品,将其置于一个光源下,认真观察各个面、边缘光影及产生的透视,并将其用素描的光影表现出来,然后拆解各个零部件,观察各个零部件的大小、材料、工艺及连接方式,再将其以爆炸图的形式排列,同样进行绘画。反复进行加强训练,以加强学生对现实物体的感知。

2讲步骤

2.1构思图

构思图就是体现设计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与形式。从根本上说,构思图可能并不是图画,而是对设计题目思考过程中随手记录下的一些文字片段,帮助我们记录思考内容、完善逻辑思想、激发设计灵感。当这些文字通过一定的手法被适当美化后,就变成了具有设计感的图画,即构思图。构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树形图、发散图、网状图、漫画等都可作为构思图的形式。

2.2设计雏形图

确定了设计方向后就进入了实际设计阶段。设计雏形图通过简练的线条或几何形体快速提炼所思考产品的造型,勾画大概结构形体,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设计雏形图是设计概念直观而感性的表达,较少经过理性思考,能够提供灵感以深入设计。

2.3设计草图

设计草图介于设计雏形图和效果图之间,是在确定产品大体造型后对设计雏形图的进一步深入表达。设计草图的复杂与精细程度要比雏形图高,也更为严谨。同时草图也应考虑产品的结构、细节等诸多方面,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着淡彩加强草图效果。

2.4设计效果图

设计效果图是产品手绘中绘制精细程度最高、最能够表现产品效果的图,是一幅画面的主要部分。设计效果图在草图基础上继续深入刻画,特别注意表现产品的细节、结构、材料等。效果图要严谨、规整,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或表达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就要求在画效果图前要通过草图等方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然后再动笔,做到胸有成竹。效果图着色要细致、精美,表现出恰当的光影效果。在着色完成后要对效果图进行强调结构线、描边、提亮高光、加强阴影等处理,进一步完善细节,使效果图更加丰满、生动、立体。

2.5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是对产品补充以说明性文字,对一些难以通过图示表现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通常可以包括的内容有产品设计理念、创意来源、使用方法、材料、适用人群、设计点等。设计说明的文字可为成段落、成块状的形式,也可以配合箭头用简练的词语在产品的细节处解释说明。

2.6情景图

情景图可看作特殊的设计说明,是对产品应用过程细节的描述,能够表达出文字所不能的很微妙的使用情况。情景图绘制应清淡、透气、活泼,着淡彩色,常采用彩铅或很淡的马克笔。情景图数量不宜过多,3个以下最佳。情景图经常会使用到人物躯体、手部等来表现产品使用情况,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人物绘制方法。

2.7设计三视图

三视图是能够正确反映物体长、宽、高尺寸的正投影工程图,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基本视图。这是工程界一种对物体几何形状约定俗成的抽象表达方式。产品手绘中的三视图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机械制图的要求绘制,尺规作图;另一方面,产品手绘的三视图不必绘制得过于复杂,表现出产品的主要轮廓线和结构线即可。三视图可以根据画面情况上着淡彩色,适合布置在画面角落的位置。

3求效果

3.1色彩

产品的色彩需要通过效果图来展示,但效果图所传达的颜色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产品的真正颜色,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性的、概念上的传达与展示。以马克笔为例,效果图的着色有几个原则:(1)效果图应同时具备黑白灰的无彩色和有彩色。无彩色能够突出表现光影、稳定画面;有彩色可以提亮产品效果,增强产品表现力。二者之间配合能够使画面沉稳,同时凸显有彩色,使整幅画面明快,易于引起观赏者兴趣。有彩色和无彩色的比例以3:7或4:6最佳,着重表现产品色彩效果时比例可以对调,但尽量避免5:5的情况出现,这样易使产品显得呆板。一种颜色的着色区域尽量集中且成块状,若色块过于分散、面积较小或成条状就无法良好地体现产品颜色效果,给人凌乱、破碎的感觉。(2)主体有彩色,色系尽量单一。通常情况下一个效果图内主体采用同一色系的有彩色,可在按钮等细节处采用第二种色系的颜色加以点缀,但数量和面积都不易过大。主体有彩色的单一使用能够避免大红大绿同时出现在一个效果图中给人艳俗、杂乱感觉的情况出现。(3)注意色彩的过渡效果。过渡是马克笔着色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同一色系邻近色的配合使用,无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都能表现出细腻的过渡效果。黑白灰的过渡能够细致表达产品光影效果,有彩色的过渡可以生动表现产品的色彩状况。过渡增强了效果图的设计感、细腻感和柔和性。着色时应由浅及深,层层叠加着色,注意浅色层的保留。(4)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整体,一整幅画面的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局部,一个效果图上产品的各个部位光影要一致。这要求在着色前理清光影关系,确定暗部和两部,注意留白,可在画线稿时通过排线确定暗部范围,便于着色。

3.2材质

表达材质是效果图绘制的更高水平的体现,需要在颜色、线条、纹理、高光和辅助装饰上共同配合才能生动表现产品材质,具有一定难度。若无能力一些特殊的材质可不刻意表达,转而通过文字解释说明。现对几种常见产品材质的画法作简要说明:(1)塑料。塑料是目前产品中最为常见的材质,画法也较为简单,按照一般马克笔着色的方法即可。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出现黑白灰等无彩色的塑料,多用有彩色的塑料,易于表现。(2)金属。表达金属材质常采用冷灰色系的马克笔,单一地使用无彩色铺出过渡效果,笔法上采用常规着色方法。注意金属的高光较为强烈,着色时注意留白,后期可用高光笔加强高光表现。金属材质着色时要特别注意光影关系,清楚区分表达出亮部、暗部与反光。若金属表面覆有涂层,应按照塑料画法来表达。(3)木质。木材常选用深黄色或暖灰的色系,颜色层次上单一,常采用浅色平铺、深色表达暗部。木质留白较少,后期可用高光笔、色粉来表现高光。木质的表现笔法上较为柔和、慢速,不表现清晰的笔触。后期需要用速写笔在着色区域绘制木纹,体现纹理效果。木纹绘制的方向应与材料最长边的方向一致,且符合透视。(4)玻璃。玻璃的手绘表达没有金属、塑料、木材那样具有很强的表现效果。相反,玻璃材质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且表现力弱,给画面空洞的感觉,因此在产品材质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玻璃材质。表现玻璃常用几种特定颜色的马克笔,多为非常淡的蓝绿色,且着色面积比例较小,大面积留白。若效果图中玻璃材质的后方还有别的材质,考虑到玻璃透明的特性也需要表达。透过玻璃的材质绘制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选择邻近色中更浅的颜色,着色面积不宜过大且不要与表现玻璃的笔触重叠,常作溜边处理即可。玻璃材质也可在着色完成后用高光笔、色粉等来加强高光的表现。(5)织物、橡胶、石材等。这几类材质的表达与前者区别较大。线条上较为柔和、随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代表着绘制这些材质的线条时故意矫揉造作、画得歪歪扭扭,而是一种严谨但较为轻松随意的线条,流畅程度上不及硬质的工业产品。常采用暖灰色系的马克笔,常规方法着色,注意画出褶皱感且留白较少。在完成着色后需要绘制一些装饰性的线条来突出材质效果:织物需画出缝纫线和褶皱线,石材需画出石纹等。

篇4

2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地提升,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我国高校教育实施改革,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工业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用互动—探究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一种发现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具有开放、合作、综合等多个特点,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也发生着转变,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方法转变,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二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教学选题、教学思维等等,都具有开放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开放性。三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创新等能力。[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引入,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同时将学生的专业设计知识的交流行为进行规范。工业设计对人才的要求质量非常高,工业设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课堂学生则是偏重于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针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和锻炼较为忽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如何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究的地方。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的形成,需要将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学习潜能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感染力,在教师的信任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教师的鼓励,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地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团队和谐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开展互动—探究型教学,教师为学生选择探究的主题,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和咨询,在探究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互动—探究的主题,有效的组织互动—探究活动。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教学中,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看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活动,在互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构建中,要将互动、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加强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选择最佳的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因为该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4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当前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为了保证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需要从一个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教学内容、工业设计选题。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社会生活系统等设计的原则需要保持一致,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在互动—探究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将自己的逻辑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融入的问题的思考研究中,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工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跟随时代、社会的发展,将教学内容丰富,同时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拓宽教学课堂,实施产学研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在对企业设计研发的理念、策略等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拓宽设计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第二,完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设计过程。在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评价,往往是进行的结果评价,并不能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真实的反映出来,为了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选题,将互动—探究的过程、方法等进行确定,互动—探究过程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开拓上,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掌握住不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保证互动—探究过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互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6]互动—探究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加强互动教学,促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教育制度的改革,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教学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式。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互动—探究形成现场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互动教学,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加强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为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条件和帮助,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篇5

为了保证土地工程行业精品工程顺利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在施工、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优势[1];其次,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机制,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最后,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以科技保质量,以科技求发展[2~3]。近年来,集团公司把学术价值和企业价值统一起来,把科研水平和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提高工程质量中的作用,走产学研的道路,以“项目+人才+平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4],不断提升工程施工水平,解决土地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工程质量的同步提高。

2.人才是创精品工程的关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工程科技人才是推进科学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5],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资源,是智力与技术的载体,是效益与财富的加速器。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创造出精品工程,也才能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如何拥有、培育、使用创建精品工程的人才呢?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6]:第一是聚才。聚才是基础,只有基础牢了,才能为人才搭设成长的舞台,通过多种途径,大胆地招贤纳士,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本着“唯才是用,选贤荐能”的原则,广泛地吸引各类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第二是育才。育才是用才的前提,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方针。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基本原则,可以将新员工安排到工程一线,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第三是用才。用才是创精品工程的关键一环。首先,为各方面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对干部的选用坚持量才授用的原则,坚决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传统做法。其次,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人才,在生产经营上,让他们有很大的自,对做出成绩、取得成果、解决了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量方面的奖励。

3.施工新科学技术是创精品工程中的手段

新科学技术应用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工作,在实际中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每个工程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在营造过程中必然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工程特点,从材料、工艺到具体安装施工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更需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在工期紧、材料短缺、生产设备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证应用过程不走样,保证新技术的先进性和取得预期成果。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集中一段时间重点推广应用一批技术上成熟、量大面广,对改变行业面貌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

(2)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促进土地工程行业整体技术进步。试点引路、示范推动是现行经济条件下加强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

(3)为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工程的特点,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洲工作,认真编制好施工组织没计,把实施新技术落实到技术方案和控制措施上。

篇6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

为使所授机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全面了解熟悉铸造、锻造及焊接等热加工工艺,增加“材料成型技术”部分。该部分涉及内容多,而新设置的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与工程材料课程相比,课时仅增加8学时,这样必须压缩《工程材料》部分的内容与课时。我们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合理地优化、缩减了《工程材料》偏理论部分的内容,淡化与核心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强化基础理论。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能”部分,删除材料的物理性能等内容;在“金属晶体结构”部分,删除立方晶系的晶面和晶向的表示方法等内容;在“合金结构钢”部分,删除微合金非调质钢、易切削钢及低淬透性钢。对白口铸铁的结晶过程及钢的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等内容仅作简单介绍。把金属的塑性加工部分合并到材料成型技术中的锻造部分;把典型工件的选材及工程材料的应用合并到零件失效、毛坯分析与材料选择部分。同时,丰富与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及工程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钢的分类编号及用途等,增强学生对这些内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夯实工程材料理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挖掘平时在实际生产中的相关案例,通过与企业广泛联系,从中获得大量生产中的案例。如在“零件失效、毛坯分析与材料选择”一章,把从企业收集的案例,经过整理、分析后加入教材中。结合生产中的具体零件,在分析零件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对零件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制定加工工艺路线。这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大有益处,为他们将来从事机械行业的生产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始终贯穿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以性能为起点,分部讲授成分、组织和工艺对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学习铁碳合金相图和过冷奥氏体冷却曲线,综合讲解成分、组织、工艺与性能间的关系,让学生牢固掌握“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成分、组织和工艺”的观点,这样就变分散为集中,变模糊为清晰,以利于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概念,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据此,将课程内容分为工程材料基础理论、常用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和工程材料的应用及成形工艺的选择四大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突出材料的工程应用,并对各模块的内容做了精心挑选与合理调整。

三、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在听课过程中主动思考,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采用案例法、启发式、问题授课法、研究式与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及这些方法的组合。如讲授加工硬化这一重要概念和内容时,先在课堂上用举例法演示用手弯曲铁丝感到发热和越来越硬的现象,用问题授课法提出产生该现象原因这一本质问题,接着揭示变形中其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分析由此带来哪些性能的变化,以此解释加工硬化的成因。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并初步实施了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关键词教学法。针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内容庞杂,概念繁多且课时短的特点,提出了关键词教学法。从基本概念、章节以至全课程中提炼关键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形成关键词网络(图),构建出课程的基石和框架。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对提升他们的提炼、概括等学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在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板书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并重,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构建出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如用板书法讲解相图中的杠杆定律、二元合金相图与Fe-Fe3C相图的结晶过程等内容,可以充分展现逻辑思维全过程。晶体结构、缺陷和结晶过程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展示三维立体的晶体结构特征与缺陷形貌及形成机理,动画演示由液态到固态的结晶过程,增加了可视性与趣味性。

四、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的实验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设计规划,包括类型、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按照教学规律,划分实验层次,整合实验内容,理顺实践过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课程设置三个实验,即碳钢硬度测定及热处理、铁碳合金组织观察和零件的选材、热处理、性能测试与组织观察。“碳钢硬度测定及热处理”为基本技能型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实验中所涉及的设备与仪器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他们熟练地对这些设备与仪器进行操作。“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为验证性实验,是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铁碳平衡相图而设置的。“零件的选材、热处理、性能测试与组织观察”为综合、设计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给定零件的力学性能指标,以此选择材料、热处理及性能检测设备,制定出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并完成金相试样制备、组织观察、硬度测试及热处理操作等实践环节。这一综合、设计型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相关章节的内容,而且必须针对具体零件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这样选择的材料和制定的工艺才能合理。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也为他们毕业后尽早胜任企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创造了条件。

篇7

本文作者:孙修楠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内容及活动框架设计

课程学习采用学生自学市场调研指导书、小组讨论、分组调研、角色互换等方式。学生每5-6人分为一组,每组以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为任务(例如分组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进行调查)。第一:前期培训:学生在进入市场前首先必须要接受“企业员工制度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市场营销规范培训”、“市场调研及预测培训”、“安全保障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第二:预演未来情境:通过视频或企业管理人员及市场中的负责人介绍在市场中与消费者、销售商沟通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案例讨论并模拟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后方能进入指定的市场调研地点,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考勤纪律以及调研地点的管理规定和制度。第三:实施调研(含对访谈、问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的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周期长、可反复):按照规章制度进入调研地点进行分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市场宏观调研;2、外部环境调研;3、销售商调研;4、消费群体调研;5、产品的广告信息调查;6、竞争对手调查;7、样本的构成调查。所有的调查必须在经过允许的前提下实施,由被调研地点的负责人员等教师共同体分组分点进行监督,对违规现象及遇到各种特殊问题及时进行流动拍摄,在综合实训调研结束后的总结过程中可以回放,供讨论并做成课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第四: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由企业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市场信息分析产品生产改良措施和手段;第五:产品改良:根据改良方案进行实验小试,并抽取部分实验产品做精致包装;第六:二级调研:将精致包装的实验品再次投入市场促销获得二次市场反馈;第七:市场开拓及预测:应用以上所有调研分析成果三次回归市场,进行市场拓展,获得同类型产品的调研信息及研发方案,并逐渐形成对市场动向的初步预测能力。第八:市场调研报告的书写及答辩:学生个体提交个人感受,小组提交本组调研报告。教师共同体通过学生的成果描述以及过程中监测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给出该次活动的评价陈述。

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以上教学内容采用调研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展开,为期四周,共2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程序和任务完成后的小组学习讨论两个部分。例如:第1个工作日:1、教师共同体布置课程调研任务、要求、纪律;前期培训;现场参观,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各项职责和管理制度;2、未来情境预演:由指导书共同学习探讨市场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处理过程、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3、写工作日记;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岗位职责与“我,如何成为一个职业人”;4、制定初步的调研方案及不同的调研手段。第2个工作日:1、市场普查:外部环境调研和市场宏观调研可作为最初的调研工作同时启动,为后续调研提供相应的材料信息;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确定重点调研、典型调研、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内容。并针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制定出具体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第3个工作日:1、深入调研。实施市场调研的基本模式,小组分别对各级销售商、各类消费者进行问卷及访谈等重点和典型调研,并体验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方式;问卷及访谈人员的短时培训。教师共同体分散监督流动拍摄。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重点调研和典型调研的问卷及访谈分析。第4-5个工作日:同上。第6-7个工作日:同上。第8个工作日:1、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由企业中高层领导、技术骨干及理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甄别利用有效的市场信息实现)。第9-10个工作日:1、生产现场参观实践。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根据市场调查和生产实景提出一些产品改良的合理意见;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1-12个工作日:同上。第13-14个工作日:1、改良实验小试。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实验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5-16个工作日:1、将小部分实验改良产品精致包装投入市场,由学生自己推销并做出产品的市场反馈报告;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改良品的市场影响力。第16-17个工作日:同上。第18-19个工作日:市场调研预测专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讲座:市场动向的把握、市场预测及创业经历。第二十个工作日:答辩。四、考核方法设计整个课程的实施中伴随过程评价,由教师共同体制定具体考核方案表格,由专人打分,需要遵循考核原则:以考核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为重点,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采用现场提问和现场操作的方法进行考核,部分考核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专业技术技能、出勤情况、劳动纪律、敬业精神、工作表现由教师共同体负责评定,占实训成绩的60%;体验报告及答辩成绩占实训成绩的40%。市场调研虽然不作为专业核心课,但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市场调研的课程化设计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市场竞争状况和特征,巩固了课程涉及的多项具体操作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市场销售和社会效应的整体性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产品定位及市场预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

篇8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来看,目前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课,同时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化会计实训、、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手工会计综合实训、电算会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期间对会计工作依然无所适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更吻合企业用人需求。

(二)从就业形势上看。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广东省及湖南省就业,去向多是中小企业。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般不购买财务软件,通常是设置一个专门针对本企业的Excel财务系统进行财务处理。据介绍,这主要是因为用友等财务软件价格不菲,而且对于小企业而言,其功能过于全面,有时反而使得财务处理更繁琐。因此,在《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的学习中,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强调实践性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Excel完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整体流程等工作任务。知识目标:掌握Excel的基础操作;掌握Excel有关工作表、公式、常见函数应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科目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凭证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日记账、分类账;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汇总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余额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报表。能力目标:能够对Excel的窗口界面和工作对象等进行操作;能够对Excel表格进行操作;能够绘制Excel图表;能够应用各种常见函数;能够完成Excel会计核算的整体流程。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与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本课程拟以一个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经历为主线,一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包括Excel认知、编制会计科目表、编制会计凭证表、编制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科目余额表、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综合业务分析等,循序渐进地讲解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且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表1为学习情境二编制会计科目表的课程实施方案。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评价

在教学组织方面,笔者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课堂内容,以高职会计专业的某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为主线,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由浅入深来组织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法、班组合作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方面,首先,每一学习情境都会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入一个实际工作案例,并给学生一张任务单,让学生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及通过本任务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并且要求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来讲述一下小组讨论结果。之后,由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并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小组成员进行互评,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提交作业,笔者利用世界大学城来批改作业。如果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可以及时回复,要求学生更正。在教学评价方面,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与评价分为过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过程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篇9

本文作者:刘静安艳玲作者单位:大庆华凯石油化工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了“三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验改革重点是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整合实验内容,形成理论验证、操作训练、综合训练渐进式、层次化的实验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未来学习者社会的和情绪的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复杂系统中寻求某种途径的能力,去探求、判断、组织和创造性地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突出了“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强调面向工程实际,借助“案例式教学”较强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明确的目的性以及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人际交往技巧和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型作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时间(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4周。通过课程设计之后,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思路,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软件仿真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设计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创新手段

以“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跟踪管理机制。对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试方法,主要采取平时跟踪考核(占20%)、实习日记(20%)、实践课程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以学生应该具备和接受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培养范围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改善教学效果,在实践环节中引入了基于PSCAD的仿真实验平台,作为理论教学模块与动态模拟实验模块的中间过渡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优化课程结构和学生毕业考试体制,建立完善的系统。理论学习、实训操作的完成质量,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依据,建立健全和改革学生毕业考核制度,也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增加潮流计算仿真计算环节,将学员从复杂的公式和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潮流计算方法,理解其优缺点,还可以通过修改模型参数,直观再现系统潮流过负荷、电压越线等状态,提高学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条件难以满足、系统的安全运行也不允许的大型实验,也可通过软件仿真来完成。通过设置具有综合意义的、前后有机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于实验课上集中练习、研讨,充分利用动模实验室主机联网功能,将多个此实验平机构成一个可变的多机环型电力网络,进行各种潮流分析实验,实现电力系统的检测、控制、监视、保护、调度的自动化等模拟仿真,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拓宽专业知识。

篇10

2本科院化工类教师队伍的建设

2.1教师知识体系的调整

作为理科出身的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理科思维模式里面跳出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作为高校教师肯定要有自学的能力,通过自己学习拓展化工方面的知识,第二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请进来”就是请相关院校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授课,“走出去”就是让教师到外面办学成熟的工科院校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或者到相关企业挂职,积攒实践和工程经验,培养工程和创新思维[6]。教师的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实践经验的丰富才能提高化工类学生课程设计的能力。

2.2建设一个以化工类课程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团队

作为化工类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一门课程实践最多只能指导20人左右的学生,一门课程设计就需要5个左右的老师进行指导。要想达到一个很好的指导效果,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指导的内容和相关知识有很深的专业功底。而化工类课程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说《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着重于设备的计算设计[7],《化工原理》着重于工艺流程条件的优化[8],指导老师可能只上其中的一门课程,那对其它课程体系和主要内容的掌握可能就不够。这样在指导过程中就不能够全面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设一个以化工类课程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面,每个人都要讲授与化工类课程设计相关的每一门课程。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真正的集体备课,采他人之长,避己之短[9]。团队里每一个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掌握所有与化工类设计相关的知识,在指导每一门课程设计的时候都能做到把握大局。只有你对这门课程有深入的了解,你才能够很好的指导化工类课程设计。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化工类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就是在理论课结束后老师布置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设计周期为一周,一周时间类学生进行设计计算,中间有问题随时和老师交流,设计结束后交给老师检查。这样的课程设计题目单调重复,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形象的设备工艺流程实体概念,只是教条的按照书本知识计算模拟,很难达到化工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

3.1授课过程中的加大案例分析与实践的部分

在授课过程中的加大案例分析与实践的部分,我校从单一师范性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院后加大了与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每年都有很多老师到企业挂职,也提供了很多实习见习的基地,在发展产学研的同时也给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优势。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为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主要是对三种典型化工设备换热器、塔设备、反应釜的设计,在讲解它们结构的时候,带学生到企业里面变看实物变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对法兰、对裙座、对换热器的不同管板有形象的认识,这样面对相关设备的设计时就能有很好的把握[10]。另外在传统化工设计的设计书和图纸完成后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分组做与设计相关的模型。比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工艺流程模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设备的模型,我们所在的课程小组就用卡纸做过相关的设备模型和工艺流程模型,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能做好其中的附件和主体设备,会自主的去查阅大量资料。在课程设计答辩后做一个模型展览,既能增加设计者的自豪感,也会激发下一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以参加化工类设计比赛带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国内现在以化工设计为主的大赛很多,比如“华南化工设计大赛”、“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等化工设计大赛[11]。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传授一些相关赛事的内容,展示一下以往参赛者的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可以采用专兼职教师同时指导的模式,由学校的教师指导专业课基础的学习,由企业的工程师进行课程设计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2013年的“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材料与化工学院学生第一次参赛就获得华中赛区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仅让参赛学生的综合实践工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还给下一届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很多化工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就开始着手为化工竞赛打基础,学习相关软件和绘图工具,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参加比赛很好的带动了化工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篇11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的主要优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要素围绕教师展开,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能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二)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学习者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能无缝对接职业岗位,实现就业目标。因此,依据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可使各级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职业的工作过程,掌握各项职业技能,实现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目标,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和岗位,也并非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而是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设计的职业教育课程,除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外,还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关注,强调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职业态度、合作精神;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以《Flas设计》为例的课程设计

笔者以《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为例,通过介绍该课程的职业定位、分析其对应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阐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具体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的职业定位

《Flas设计》是我院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一门重要的课程。该专业在迎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专家检查的自评报告中指出:基于学院22年的办学经验,融合学院外语、艺术之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招收应届高考毕业生,实行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Flas设计》的内容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已经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Flas设计》这门课程对应的是高级多媒体制作员这一职业。当然,成为高级多媒体制作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仅仅是《Flas设计》。

(二)高级多媒体制作员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布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指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事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多媒体作品制作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篇12

二、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题目和任务书拟定方面,均由指导教师事先确定分派给学生,由于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局限性较大,题目类型较少,研究方向也较集中,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而是一味进行强迫式学习,完成所谓的设计任务。学生目前经过课程设计后并不能应对就业后工作过程中复杂多样的技术难题。二是课程设计研究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有偏差。课程设计都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体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程设计时间在安排上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部分学生来说,会有一种惧怕且无从下手的感觉,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认真完成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形式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围绕一个核心题目完成不同方面的设计任务。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能者多劳”的现象就会出现。如果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检查力度稍低,就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不做或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由此可见,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空间较大。

三、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一方面,课程设计应选取具有一定的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谦虚的科学学风,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方面得到培养。

1.指导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选择。

斯滕豪斯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通过传授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通过列举工程实例、设置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是手段,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各种资讯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仍保持传统的观念,而必须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搜集和处理更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相关资讯,熟悉教育改革趋势和重点,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课程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设计题目,并且真正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全方位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思维能力。

2.课程设计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方法。

比如《理论力学》,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针对抽象化理想的力学模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感觉理论知识很好懂,但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却无从下手,理论和实际总是联系不到一起。为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时代性的实例,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知识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深刻理解力学知识和工程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材料力学》课程除可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外,还可以确定一些简单。的等值杆结构,让学生从选择材料到外形设计,从安全校核到经济评价等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会理论和实际问题间的联系。而这样的任务可以安排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那些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在下一学期进行。由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改变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游离的状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