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质量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园区党(工)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头雁效应”,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建工作始终。建立班子成员包党建、包稳定、包环保、包发展工作制度,定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园区稳定和谐发展。班子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班子成员联系实际,敢于揭短亮丑,开诚布公,指出问题,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触及矛盾,触及要害,扎实推进查摆问题的整改。
二、深度融合,共促双赢
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在发展中融合党建工作主线,促进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解决了“两站皮”问题。
(一)深度融合。一是全面相融。从目标任务、工作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推动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相融合。二是双向相融。党委干部不断增强(党建+)意识,行政干部不断增强(+党建)意识。
(二)作风建设。通过党员干部佩戴党徽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开展工作,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落实产业项目建设部署,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11个,预计年度投资约58亿元、研发投入约25亿元。今年1-6月完成投资40.26亿元、研发投入18.02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61.3%、67.2%。“专班专人专项方案”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培育。汇思光电首次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商业化制备;楚微半导体完成15台设备国产化替代,功率芯片产品合格率突破97%;中车时代半导体完成1200伏、3300伏高功率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用碳化硅芯片样品研制。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重大民生、前沿科学“揭榜”项目8个。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129项,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我们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统筹兼顾,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唯GDP论,不能再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不能行买椟还珠、竭泽而渔的愚人之举。
一视同仁。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欠发达地区还是得把经济指标提上去后再谈高质量发展,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
【正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新阶段新要求,要注重做好“总结规范”工作,在不断总结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持之以恒促进工作规范。总结规范,体现的是螺旋式上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唯有做好总结,才能明晰规范什么、如何进行规范,才能在总结规范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总结规范的过程是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始终筑牢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从党的性质宗旨、人心向背、执政之基等重大问题上体会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责任,自觉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落实落细。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反腐败斗争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实现,必须保持思想上的冷静清醒、行动上的坚韧执着,总结“严”的有效举措、规范“严”的方式手段、提升“严”的综合效果,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任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违背规律的,要力戒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总结规范好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日常监督、审查调查、以案促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持续抓、抓持续,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总结规范是持续的过程,必须边工作、边总结、边规范,不断交换、比较、反复,不断深化发展,要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思维定式、克服路径依赖,形成通过总结规范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探索规律、整体提升的良性循环。
突出质量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衡量标准。总结规范是实现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通过总结规范把质量要求传导下去,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高质量,才能保证纪检监察工作全面高质量、全程高质量,要着力提高谋划工作的站位、研究具体措施的精准、推进工作落实的质效,从做没做、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通过总结规范把工作标准完善起来,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在总结复制提高案件质量等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监督检查、审查调查、追责问责、巡视巡察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行有准则、做有规范、评有依据。通过总结规范把严实作风凸显出来,政治机关属性决定了纪检监察工作无小事,要注重抓细抓小抓具体,严格严谨、精益求精,一件一件事情去做、一个一个案子去查、一点一点去抓,多积尺寸之功,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特定区域。自2007年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至今我国已建立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虽然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进行研究,总结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实践
金坛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属水网地带,境内河流纵横,圩乡村落人口占全境总幅员的80%以上。当地村民通过筑圩成村、以村兴圩的千年农耕实践,形成金坛古老而特有的圩村文化。以圩文化为特色,金坛于2015年9月通过江苏省文化厅批复成立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过近6年的发展,实验区已通过遗存保护等方式,使金坛刻纸等国家级代表作名录项目得到提升性有效保护、朱庄马灯等濒危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和完整恢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与传承
金坛区共普查项目140多个,经过发掘和申报,目前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94项,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结合区域文化生态分布情况,划定天荒湖流域、长荡湖流域、丹金溧漕河流域三个非遗密集区为保护实验基地。在天荒湖流域,以直溪巨龙、董永传说为主,通过民俗表演、遗存保护等方式,让龙文化、孝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在长荡湖流域,以柚山放灯节、诸葛八阵图村、金坛面塑为主,通过民俗节日展演、艺术节非遗展示等方式,让渔文化、水文化、儒家文化得到更好展现。丹金溧漕河流域在以金坛刻纸、金坛抬阁为主的基础上,恢复了朱庄马灯,通过非遗展演、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其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实验区自设立以来,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对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加以保护。以金坛刻纸为例,实验区以构建各级传承人的传承机制为重点,采取学校传授、师徒传授等传承方式,形成群体适度、结构科学、梯次合理的金坛刻纸传承体系,并建立传承、保护、生产、管理金坛刻纸的志愿者队伍。同时,陆续建成儒林镇长荡湖水城非遗博物馆、东方盐湖城刻纸展示馆等非遗馆,建立以段玉裁实验小学刻纸培训基地等实体基地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在保护、保存、传承、展示和宣传非遗等方面的作用。实验区还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金坛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节庆和文化主题活动,推出金坛非遗重点特色项目集中展演,不仅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也引起了省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让实验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得到较好的宣传。
(二)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金坛区政府及主要负责部门编制了《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出台了《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各项政策紧密配合,执行状况良好,有力保障了实验区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规划实验区建设周期,各阶段目标内容具体、系统可行,不同阶段重点突出。加快完善实验区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成立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门工作机构。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促进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实验区遵循“尊老扶幼”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年事已高传承人的合法权益,鼓励老一代传承人通过带徒弟、辅导培训等方式培育新一代传承人。出台并实施《金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激励条例》,做好各级非遗代表性继承人的认定和命名工作,从场地、资金等方面资助传习教学、交流分享等活动;采取生活补贴、助学奖学、表彰奖励等措施,保证“老人”权益,促进“新人”成长。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维护文化遗产原创者、传承者的合法权益。
(三)自然环境、人文遗存的整体性保护和有序开发
深入分析实验区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的整体特征,始终厚植整体性保护的工作思路。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文物古迹、自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开展有利于圩村文化遗产存续的区域整体性生态建设、生态培育、植被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实验区将非遗项目与三星村人类遗址、华罗庚纪念馆等重点景区和特色景区相结合,以旅游景区为文化生态物质空间载体,以旅游活动为传播介质,扩大圩村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提高其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展示金坛人文历史文化。实验区选择金坛刻纸等能在生产中创造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产品的生产经营相结合,进行生产性保护利用,开展保护性生产经营。发展创意产业,整合金坛民间文学资源,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演艺作品和艺术品创作中心。
二、“三维协同”的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整体环境的营造、主体责任的划分和发展思路的规划三个维度,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助于其更好地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一)环境维度:持续深入营造整体环境
突出区域文化特色。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综合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等其他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情况,针对文化生态资源的区域特色,突出非遗重点项目,促进“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创建非遗传承环境。实验区对各级非遗名录项目进行因地制宜、分层分类的保护、保存。如:重点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能集中反映当地原生态圩村文化的项目;扶持性保护已采取措施抢救、状态较为稳定的项目;抢救性保护仅存续于个别家庭、个人或面临濒危状态的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不同的传习方式,建立不同的传习、传承情景和系统,形成传习体系,规范传习路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营造节日民俗环境氛围。利用技术手段记录或进行情景复原,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传统节庆相结合,以端午、春节等传统节庆为节点,开展各类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以国庆等重大节庆为契机,组织各类文化展示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推进实验区文化形态互动,丰富民俗节日表现载体,让民众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来满足内心需求,激发民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文化活力,增进民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
(二)角色维度:扎实落实主体责任划分
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政府及主要负责部门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播传承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将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对实验区进行合理规划,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和办法,健全实验区组织管理制度,为实验区提供资金等必要支持,保障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展开。突出传承人关键角色。为确保非遗项目有效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以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保护对象,提升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出台相关保护激励措施,做好各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对于相关技艺传承、教育教学等活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制定合理有效的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给予奖励,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感,实现非遗传承的良性循环。
(三)条件维度:积极完善发展思路规划
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修复。正确处理城乡一体化拆建与保存古村落的关系,让当地的文化遗迹、遗存、遗址及古风貌得到可持续保护与传承。注重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和破坏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类项、文化遗产与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加快创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环境和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提升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接待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发展中的作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和价值,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及双向驱动,让游客在感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带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以旅游的市场化运作反哺文化事业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挖掘非遗产业附加值。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挖掘其附加值,发挥其品牌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脉络的有机延续,让部分劳动力凭借传统手工技艺获得生计,改善生活,形成良好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结语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特色,在环境维度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创建非遗传承环境、营造节日民俗氛围,在角色维度上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突出传承人关键角色,在条件维度上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修复、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挖掘非遗产业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小刚.布迪厄场域理论在传统音乐非遗传承研究中的运用———以广东省非遗“五华竹马舞”为例[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3):51-60.
[2]马盛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J].中华手工,2020(6):109-111.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新年伊始,正是这个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江西省乐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结合本地实际,秉持着“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的理念,积极探索了2019年行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的工作基准,具体为以下三步。
1.强队伍,抓规范;对于人才进行多角度评价,多途径优化,做到“择好择优”。根据各岗位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差异化培训,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坚持提升职工专业技能。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打造“透明化”企业流程,奖优罚劣,强化内管,严格规范,工作流程痕迹化管理,努力做到“管好队伍”。
2.优服务,重协商;坚持采用“一对一”的形式,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同时加强营销与专卖的结合,引导客户诚实守信,价格规范,规范经营。要求各客户经理选择关键客户进行订单协商,确保订单执行,提高客户满意度。
3.控市场,打违法;科学合理化管控市场,掌握市场实时状态,精准划分消费群体,为品牌定位和营销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根据不同的类别市场,有针对性的制定信息收集方式和策略,提升以货源精准投放、价格稳定有序、服务提升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调控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涉烟违法行为,采取打击与教育手段双管齐下,提高对市场的管控力度,同时积极开展守法活动宣传。
对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耕基业寻突破,提高核心竞争力。紧跟现代测绘技术的前进方向,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围绕大地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积极转型发展。
二是服务政府新作为。地质测绘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已经不仅仅是国土、交通等部门的需要,而是已经影响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民政部门的减灾救灾、环保部门的污染治理和生态防护、农业的三农服务,人民生活、日常出行等等都离不开地质和地理信息服务。因此,地勘测绘服务已经不仅仅是交上报告就完事,应把眼光放远,深度挖掘地质勘测数据的附加价值和延伸服务,主动对接政府,例如要从以前对数据的简单统计到深入分析,为政府提供导向,从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到成为全套的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服务商。
三是要潜心修炼促创新。可以成立创新工作办公室,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注入科技创新新活力,积极开发科研项目,依托创新成果的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加强院校合作。建立地质+测绘大数据,推动地质+测绘大数据信息云平台建设,发展数字经济。依托现有优势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等。
1基本情况
平罗县位于宁夏北部,辖7镇6乡141个行政村,县域面积2026km2,耕地6.44万hm2,是宁夏区内养羊业大县。近年来,平罗县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始终把羊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巩固和保持了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态势。2019年底,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225.6万只,占全区的15%。全县羊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前景可期,潜力巨大。
2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化布局不突出
宝丰镇、黄渠桥镇等县内重点羊业发展区域投入不足,建设乏力,区域布局优势不明显,羊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2.2规模化水平低
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运作不够规范,经营特色不明显,比较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层次低,龙头带基地作用不明显。
2.3标准化水平低
平罗县基础条件差,是羊业大县,但不是羊业强县。当地羊产业有特色、缺优势。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占比较少,销售渠道受市场影响较大。全县羊产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阶段。
2.4产业化水平低
羊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以育肥繁殖和活体交易为主导,特别是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效益丰厚的产业环节占比相对较小,自主品牌创建乏力,产出效益不高。
3发展对策
3.1推进区域化布局
依托全县最大的宝丰活羊交易市场,加快推进沿黄河西岸的宝丰、灵沙、黄渠桥、高庄、头闸等县内重点区域肉羊养殖场提标扩规步伐。精心打造“宝丰羊业小镇”“黄渠桥羊羔”肉羔羊繁育基地,形成聚集效应,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示范带动力。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乃至县区羊产业的同步发展。
3.2推进规模化经营
推行新型养殖经营模式。引导农户采取土地流转、互换、租赁等方式,整合利用村宅荒地等闲置资源,推广家庭牧场“300”模式。同时,推行出户入场、联合经营、托管分红、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大肉羊养殖示范村存栏1000只以上标准化示范场(企业)建设力度。重点扶持伊源、兴牧源、宁羊、希源、天源復藏等大型羊场扩容,做到提质增效。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使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培育壮大羊产业协会、产业集团、产业联盟,提升联企带农、技术服务、市场开拓、品牌营销等能力,建立“县统乡、乡统村、村统组、组统户”的上下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全产业链有效衔接,协调发展,聚合优势,提升规模化效益水平。
3.3推进标准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93—02
在知识经济和知识文明时代,医院的竞争已不局限于高精尖技术的竞争,而在于综合实力的竞争。这包括: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医院文化的竞争、员工综合素质的竞争等等。这些无不反映医院的综合水平、整体实力,分开而来也都具有它的独特魅力。但从如今的发展形势来看,医院文化脱颖而出,越来越表现出其在思想教育等方面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彰显它的魅力。同时,医院文化也引起了医院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因为他们看到了医院文化的重要性——医院文化是医院的“风向标”,是灵魂,是医院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其核心就在于培育和创造一种因地制宜、催人奋进、恪尽职守、开拓创新、永争一流的医院精神,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医院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主要功用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 中医院文化在医院发展中的品牌功用。中医院文化在医院发展过程中是一种精神体现,但同时也是一种品牌文化。提起广东省中医院,我们就知道“病人至上,真诚关爱”;提起北京协和医院,我们就知道“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提起北京同仁医院,我们就知道“精诚勤和”,体现了“杏林春暖”、“橘井泉香”[1]。中医院要提高整体素质,内增合力,外增竞争力,实现医院发展战略,文化的品牌功用就非常之突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院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并不局限于中医院自身,也是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经过良好的中医院文化熏陶锤炼出来的医务人员,对社会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2 中医院文化在中医院发展中的凝聚功用。中医院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中医院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中医院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员工把中医院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医院把职工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集体、个人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聚合体。这时,“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成为员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院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从而唤醒员工的责任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中医院文化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不断总结得出,并被中医院成员所认可。否则,团队的价值观就会退变,产生离心力。它向外代表一个中医院,可以说是中医院的另一招牌,向内则是中医院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全体成员的信念所在,而且它可以促进全体成员朝同一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弘扬国粹,造福百姓。对医院满意的员工可能会长期留在医院工作,对医院满意的病人更可能成为医院的住院病人。[2]
3 中医院文化在中医院发展中的约束功用。中医院文化的约束功用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中医院制度是医院文化的内容之一。中医院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了中医院文化的约束,医院才能更好的团结在一起。中医院制度是中医院内部的法规,管理者和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另一方面中医院制度也是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管理者和职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遣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中医院文化不失为拯救医患关系的一剂良方。同仁堂药店“诚信为本,药德为魂”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在中医院文化的感召下,中医院全体员工才具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统一性。换句话说,就是有了较强的执行力,这样就保障了医院的高速、高效运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这样的中医院、员工共同营造的氛围下,所推出的医疗服务就具备了极高的质量,也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所信赖。
4 中医院文化在中医院发展中的灵魂功用。中医院文化是中医院的灵魂。任何一所中医院所倡导的医院文化就是这个中医院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即员工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中医院制度安排及中医院战略选择,并以符合医院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中医院文化的灵魂是什么?说奉献也好、开拓也好、改革也好、创新也好,中医院文化的灵魂,其实是一种精神。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医院,医院文化建设很系统、很杰出,医院一旦确定了医院文化和战略目标,便起到了统一员工思想的作用,儿代人坚定不移地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最后铸就了一个医院的辉煌,铸就了一个神话。
因此,中医院文化是推动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医院文化是指中医院全体员工在长期的艰苦创业和务实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价值观念、经营哲学、创新思想、医院精神、医院道德、团体意识、医院形象、医院制度、安全理念,其核心是中医院的精神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医院文化对中医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功用。
而目前在中医院中,真正拥有自己独特的、正确的、优秀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医院文化的却不很多。笔者认为:对中医院文化的建设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学习培训将中医院培育成“学习型单位”,将“学习型单位”确定为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有利于树立“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功用,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创建学习型医院,是医院改革发展的长远之计,也是构建医院文化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为此,中医院亟需建设一支高理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以此来适应知识经济和知识文明时代的要求,实现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二是创新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中医院文化的创新首先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征,确定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其次是中医院制度的创新,现在各类科学知识呈爆发式增长,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由知识管理模式所替代,从而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并运用群体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三是将中医院文化制度化。中医院文化必须要充分体现在医院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中,充分发挥中医院文化对医院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能动功用。医院制度是医院文化的骨架,是医院发展的保障。中医院文化作为中医院倡导的价值理念,必须通过制度的方式来统帅员工的思想,任何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中医院文化,忠于它,践行它,中医院文化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四是医院文化实践化。中医院文化不仅是一种医院倡导、信奉的价值理念,还是必须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即,中医院文化要指导医院制度的建立、战略选择和在实践中实现其最终的价值。五是做好中医院安全文化的宣传。要利用各种文化传播方式,对中医院安全建设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其中,特别应重视利用医院例会,科室周会等时机,强化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因为会议是医院的领导和各部门进行上传下达、交流情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的重要方式[4]。六是创办中医院院内刊物。著名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目的性的控制作用。它作为中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替代的载体,在扩大中医院影响、增强知名度、展示中医院精神和形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郎溪县中医院成立于1987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二级甲等中医院,历来重视医院文化建设,特别是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深知医院文化在推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用制度文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在外科、妇产科等科室推行了按病种付费管理办法,规范临床诊疗行为,让利于患者。制定了《行政管理制度》、《绩效综合考评关键业绩考核指标》、《考勤制度》、《投诉管理办法》及《员工手册》等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井然有序。
用管理文化提高医院执行力。为提升医院管理执行力,推动管理工作民主化、科学化,推出了末位淘汰制,完善了对中层干部的客观综合考评机制。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业务培训,使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大大提升。制定了《关于推动业务水平发展的若干规定》,对“三新”项目的引进、、获得科技进步奖等给予奖励,促进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用服务文化提升医院“精、气、神”。医院将所有临床医、技人员信息装框上墙,开展病人选医生活动,尊重患者的选择。推行免费将住院患者出院后送达住所等便民措施。开设新病区,整合就医流程,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用特色文化让患者就医“简便廉验”。开辟中医特色诊区,医院对退休的副高级职称以上中医师进行反聘留用,弘扬祖国医学,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冬病夏治,冬令膏方等疗法,为患者带来实惠。
用形象文化提升知名度。医院征集确定了院徽、院歌、院旗,锤炼出了院训、精神、理念、作风、目标、宗旨,悬挂于院内醒目处,对内起到警醒作用,对外起到宣传和监督作用,起到了弘扬正气,陶冶情操的作用。在门诊和病区走廊以及医生办公室等场所制作系列中医科普宣传栏,与电视台合作开设健康讲堂栏目,免费开办《中医大讲堂》,对社会开放,编发《郎溪中医》院刊和《郎川杏林》院报,增强患者保健意识,普及传统医学知识。
郎溪县独特而又完善的医院文化建设在二0一三年七月份的全省“二甲”复评审中获得管理专家组专家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思进,陈孟利。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打造中医品牌文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