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06:1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饲料品管经理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首先,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刚入职时我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各种检测方法都还是一知半解,不过在同事的帮助下,现在的作已非常熟练,对各种检测分析方法已熟练掌握。
其次,作为品管部化验员,我深刻的认识到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饲料原料、产品采用的关键,有正确的结果数据才能保证原料产品的合格与否;才能保证质量,严把质量关。因而对每一个样品的检测都严格按照《检测方法汇编》上的化验步骤和操作规范进行化验,确保过程无误,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从10年前年仅26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富有女性到如今独立出任集团下属公司的董事长,用她自己的话总结就是:“在没有加入公司前,我是家族企业的成员;加入公司后,我会从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份事业。在每个风口出现时,我都会提前半步站在风口边上。”
刘永好力推的接班人
出生于1980年的刘畅,作为中国饲料大王刘永好的独生女,有着富二代典型特征――留过学,拥有MBA学历,还有过短暂创业的历史。
和王健林、宗庆后等企业家一谈到子女接班就开始含糊其辞不同,刘畅被外界关注的幕后功臣就是刘永好。
2010年开始,刘永好就不遗余力在公开场合介绍自己女儿,例如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会告诉媒体刘畅小时候学游泳,就是把她扔到海里,自己在前面游,她在后面扑腾几次见没有人依靠就学会了。
尤其是在2011年6月,刘畅高调就任新希望集团团委书记,成为被媒体戏称为“中国最有钱团委书记”。当时,刘永好出席其就职仪式,他表示:“女儿就任新职,爸爸自然要来‘扎起’(四川方言,护场)。”不久之后,刘永好在重庆投资设立了两家私募基金,注册资金分别为3亿元和1亿元,前者法定代表人是刘畅。
2013年5月23日,刘永好宣布刘畅接棒成为新希望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的董事长,而在当年6月30日新希望集团30周年庆典上,当着众多老友的面,刘永好再一次将刘畅正式推出。
为了让刘畅可以顺利接班,刘永好也煞费苦心,搭建了一个新老结合的双保险班底,特意请出熟悉新希望的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陈春花和刘畅一起担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同时李兵担任总裁,再辅以黄代云、王航等“老人”,组成陈春花负责战略,刘畅负责企业治理,李兵负责落地执行的班底。
把压力变动力,打造年轻团队
虽然有父亲的大力栽培,但是刘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进入新希望的那时候就一直不停地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到现在为止,我不停听到人家讲,新希望是养猪的、做饲料的,这都是对新希望的碎片化理解。而在我的心路历程中,我不喜欢富二代这个称呼,我很希望被称为创二代,压力和动力一直在博弈。”刘畅说。
因此,想明白自己在外面创业,无论做什么行业,都仅仅是一个初创者,要和税务、公安、上下游供应商对接洽谈,耗掉很多精力和时间,她还是选择了回到家族事业中去。
“之前我在成都春熙路还开过服装店,折腾半天可能卖掉的就是一副耳环,但是,如果没有之前在社会上打拼过的经验积累,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态。”刘畅说。
她表示:“当你的积累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自信的时候,原来的压力会变成背后的动力来支持你。我和互联网创业英雄们对话,发现大家做的东西从根本上是一样的,在企业家精神和模式上是异曲同工的。未来如果把养猪行业做得时尚,让大学毕业生都愿意来农村了,我会很enjoy。”
因此,她在陈春花的帮助下,用了三年加快了对新希望的改造,首先是让管理团队年轻化,新希望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刘军表示,通过三年的努力,新希望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下降至40岁,公司多位副总裁只有40出头,而投资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甚至比互联网公司还要年轻。
其次,新希望六和完成对本香农业、嘉和一品等多起收购案,“与我们国家相同,我们公司的供给侧改革也一直在做。”她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新希望近几年一直在调结构的基础上努力保证增长,以确保适应新的商业模型,适应新的食品端和农牧端。
“我现在要把盈利单元变成服务,我的用户是大型养殖场,在食品板块就是社会化餐饮和终端消费者,我们做这样的事情都是适应新的环境。”刘畅告诉记者。
新希望的希望在哪里
目前,作为80后少掌门,独立接手新希望六和后,刘畅发现虽然新希望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600多家公司,营收超过1000亿,成为全球第二大饲料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但现实是农业企业估值很低,向互联网转型困难重重。
“我参加各种各样的EMBA、培训班和创业营,把自己放在不同人群中。”刘畅表示,“我想要留下来,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在刘畅看来,现阶段单纯农业的估值不高,但农业是食品的基础,而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中国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城市消费人群需要更好的食品,更安全的食品管理。食品消费发展空间大,估值也较高。
因此,新希望将实体业务分成两端:前端是农牧端,跟农民、养殖户打交道。后端是食品端,成立美食研发中心,把中餐标准化,和消费者打交道;希望通过社会化餐饮和互联网渠道,找准不同的消费群体。因此,需要对公司做数据化、互联网化改革。“我们是一个纯粹市场化企业,是社会倒逼我们在变,也是我们自己拔自己的毛,逼着自己在变。”
刘畅的野心不仅体现在实业上。
刘畅在采访中不断表示,除了实体外,金融投资也是新希望集团的重要板块。“通过民生银行参与金融与投资,我们学会了如何做金融,也理解了金融对实业的意义。”
此外,新希望也在努力扩张其国际化的步伐。
试点以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人行、农行上级行领导多次深入我行,现场指导制度落实、团队建设、项目营销、外部协调等工作,按照“五个先做”策略,指导我行制定“金融生态图谱”,确立了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产品创新、信贷规模、财务费用、网点建设、机具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事业部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服务“三农”能力逐步提高。
(一)实施“一级经营”,增强事业部活力。遵循商业化原则,按照“一体两翼、依托园区、打造链条”的经营定位,着力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事业部改革和业务发展。
1、确立服务路径,明确发展方向。根据县域资源禀赋和客户分布,逐一筛选食品、纺织、电力、机械制造、包装印刷等支柱产业以及生猪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物流、林业等特色产业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关链企业和农户,分别制定服务方案,对接覆盖目标、业务发展、绩效管理,重点突出对工业园区和经济强镇的支持,在服务范围上强化市场关联和资金关联,在服务路径上强化平台营销,在服务方式上强化服务能力约束,确保了营销与服务同步、发展与管理并重。
2、调整组织架构,充实一线力量。围绕做实单元的核心要求,立足员工总量和结构的实际,从机关、网点、员工三个层面合力推进组织架构调整。分别组建工业服务、农业产业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个人零售业务直销、农户贷款业务专业服务、个人非农户贷款专业服务等6各专业团队,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条线对应方向开展业务,并着眼于改进流程,提高效率。对支行机关后台部门和营业机构进行全新定位设计,结合营业网点周边客户资源和适用业务,分类实施网点改造和人员配置。调整后,机关人员减少24人,专兼职客户经理增至57人,每个网点均设立至少一名专兼职个人客户经理。上级行在人力资源上也积极倾斜,行共为我行分配大学生16名和大学生村官3名,增强了服务”三农”能力。
3、完善配套制度,激发全员活力。我行制定完善了金融服务类、渠道建设类和激励约束类三大事业部配套制度办法,涵盖了主导产业、战略合作客户和城乡个人客户等主要服务领域,同时配套建立了部门、机构、人员三个层次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营业机构负责人、运营主管、客户经理、大堂经理、柜员实施分类考核和联动考核,重点突出产品计价。实现全员覆盖、科学考核,充分发挥制度功能,经营活力被有效激活,各项业务发展提速。
(二)健全运行机制,提高事业部经营绩效。
1、落实单独资本管理。一方面,上级行按照县域行贷款增速不低于全行贷款增长平均水平的要求,对我行单独下达经济资本限额,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调整补充。另一方面,在经济资本管理指导下,我行大力进行信贷结构调整,退出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较高的贷款业务。重点突出经济资本对信贷业务的刚性约束,按季对信贷资产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即时调整单项业务总量计划,实现经济资本限额的合理使用。近3年共退出长期性、低信用等级等经济资本占用较高贷款3.5亿元,转而投向短期性、流动性、高信用等级客户。
2、落实单独信贷管理。上级行按业务条线和流程对我行单设风险管理部,分设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人金融部。优质客户拓展和新兴业务增长等方面试行平行作业,坚持“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基本机理,由客户部门和信贷部门共同调查、集中审查、集中上报,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按照“下沉决策重心”的要求,上级行对我行实施分类授权,授予了中小企业客户增量授信、授信项下实际用信、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个人贷款等信贷业务审批权,构建了统分结合的“三农”信贷业务评审通道;总行、省分行逐年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调整了三农信贷业务准入政策,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在评级、授信、担保和流程等方面,制定了差异化的“三农”信贷管理制度,针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科教文卫、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信贷业务,制定了单项产品管理办法,构建起了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
3、落实单独会计核算。依据上级行制定的资金内部转移定价、成本分摊、收益分享办法,通过核算与报告系统(ifar),按频次完整准确生成三农事业部财务报表,核算成本收益和风险状况,解决了手工还原上级行集中核算的资本性支出、人员费用、业务管理费等问题,基本达到了精准核算要求。
4、落实单独风险拨备与核销。总行针对“三农”业务实际,实行五级分类与十二级分类并存的风险分类体系,明确了拨备标准,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我行按照审慎原则和拨备政策、目标,落实风险拨备,重点抓了:一是做好每月大额不良贷款风险减值测试,为计提风险拨备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按季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依据总行确定风险减值计提标准和原则,足额计提拨备。三是抓好农户小额不良贷款核销基础性工作。按照《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要求,组织人员对农户小额不良贷款逐户清理审定,落实责任,对符合核销条件的63.3万元农户不良贷款实行分账经营。2012年9月末,拨备覆盖率达224.98%,实现了风险全覆盖。
5、落实单独资金平衡与运营。按照全额资金管理要求,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对所有资金来源与运用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全额资金管理和计价机制,利率、流动性和期限结构风险由上级行统一管理,减轻了我行管理资金风险的压力,建立起了清晰、客观、公允、透明的事业部资金运营机制。二是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将有效资金投向aa级以上综合回报高的实体经济。三是减少非生息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和运营效益。2012年9月末,在收回到期贷款2.87亿元后,各项贷款仍净增14492万元,占县域新增贷款的60.09%。
6、落实单独考评激励约束。上级行对县域行确定了差异化的指标标准值和指标,更加公允地反映了县域行的实际。我行依在上级行的制度框架内,进一步修订完善激励制度。一是细化考核措施。以产品计价为重点,逐年制定《三农事业部绩效考核办法》,划分内设部门、网点主任、运营主管、客户经理和柜员,突出经营效益、发展能力、风险管控指标,按工种岗位职责分别确定考核参数和权重,严格考核奖惩,并突出向一线倾斜,鼓励员工主动要求到业务一线服务“三农”。二是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保证各营业网点基础费用前提下,对每项业务和产品赋予不同的费用激励标准,鼓励员工努力营销。
二、发挥骨干作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我行按照“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试点要求,主动适应宏观经济政策,主动契合县域经济需求,主动调整工作方向,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3年共投放贷款20多亿元,助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一)突出“三化”建设,助力县域经济。
1、突出支持新型工业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县党政确立的发展方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一方面服务大型企业做强。对4家上市公司以及明珠、福鑫能源等支柱企业予以大力支持,用信余额3.89亿元。天齐锂业公司在我行支持下,于2010年成功上市,募集资金7亿多元,尽管影响了企业1.5亿授信使用,但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了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服务小企业做大。我行按照“小企业围着工业园区走”的思路,围绕3个工业园区和洪城新区,横向梳理产业链,纵向梳理供应链,创新小企业贷款产品,突出对园区内大型企业原材供应企业、核心骨干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试点至今,共支持小企业27户,实际贷款4.85亿元,较试点前增加2.6亿元,实现产值、利税分别达36.4亿元、2.65亿元。通用机械、隆鑫科技等公司在我行的支持下,顺利成长为县域利税大户。通过支持新型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工业化水平高于全省14.6个百分点。
2、突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行围绕城乡统筹大力推广绿色家园贷款,仅3年内就累计投放贷款5.3亿元,重点支持城市土地整理、管网改造、公益事业和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带动近10万人进城务工置业。通过对国家示范中学—中学和职中的支特,3年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1.3万名,培育合格劳动技能的职业人才3600名,帮助1.5万名农民工提高就业技能。投放贷款2000万元,支持中医院新院区建设,改善了就医条件。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城乡环境改善,全县城镇化率达43.5%,较试点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
3、突出支持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是带动低效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农业转变的纽带。我行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选择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示范效应好的实体经济重点支持,对国家、省、市三级农业龙头企业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100%、100%、80%,改变了农业的弱质地位。一是以整体推进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制定“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服务方案,投放贷款5000余万元,在瞿河乡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成清见、食用菌等现代农业种植园和民建公司、郑葛养殖等生态养殖园,以及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核心高产粮油示范片。二是以产业链联动模式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突出对民建公司、超强食品、龙顶牧业等公司的支持,形成完整的生猪饲料供应、生猪养殖、生猪收购加工和销售链条,推动了县“百万头生猪工程”建设。三是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助力农民致富增收。以惠农卡为载体,在全省首家推出“公司+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保证但保,发放农户贷款700多万元,支持63户农户扩大规模。加强与县妇联合作,投放妇女创业贷款近1000万元,大力支持妇女创业,争做“四自”新女性。四是以“输血+造血”模式支持特色名优水果种植。近3年共发放贷款1587万元,支持清见公司租用农民土地发展清见名优水果,返聘农户参与田间管理,实现了农民向务工人员的转变,闯出了一条“扶持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人民、推动一方经济”的支持农业现代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成功之路。
(二)加强渠道建设,拓宽服务路径。为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省分行将我行列为渠道建设整体推进行,我行以此为契机,全力做好“5个抓实”:一是抓实网点改造。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完成所有网点改造,通过功能分区、业务分层、客户分流,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二是抓实网点转型。增设大堂经理,加强营业现场管理,引导客户分流。三是抓实标准化服务。全面固化标准化服务导入成果,加强监督检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四是抓实电子渠道建设。我行积极响应人行“迅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53万元,安装atm机35台,安装转账电话2749台,其中在全县个行政村中布放惠农卡助农取款款点626个,覆盖率达到87%,累计发放惠农卡17.5万张,降低惠农卡收费标准,主动让利于农1000万元以上,全行个人网银客户达3.24万户,电话银行客户达6.87万户,渠道分流率达72%,金融服务覆盖率87%。五是抓实送金融知识下乡。我行与团县委密切合作,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全县各乡镇开展流动服务,送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全面加强渠道建设后,网点营销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柜台前客户长时间排队等候现象得到根治,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强化基础管理,提高风控能力。一是扎实开展“三化三铁”建设。建立柜员违规问题台账积分管理制度,财会运营管理工作质量有了新提高。二是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实施信贷政策定期培训制度、风险定期分析制度和信贷业务质量评价积分制度,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三是加强依法合规管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无违规、无事故、无投诉、无案件“四无”竞赛活动,常态化抓好合规文化建设。
三、取得的成效
在上级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试点改革,我行经营管理精细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升,取得了“四个明显”的突出成效,得到了方方面面一致认可。
(一)服务覆盖面明显提高。实现了“四个100%”。一是对上市公司服务覆盖面达100%;二是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覆盖面达100%;三是对国家级重点中学、二甲以上医院服务覆盖面达100%;四是对二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服务覆盖面达100%;五是对乡镇金融服务覆盖面达100%。
(二)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一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截止9月末,优质客户贷款占法人贷款总额的70.16%;个人贷款余额3.6亿元,较试点前增加2.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4.79%,较试点前提高16.58个百分点。二是实现连续10年无案件事故发生,被省分行评为“案件防控先进支行”。
(三)业务发展质量速度明显提升。截止2012年9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6.83亿元,较2007年末净增17.63亿元,年均增长15.88%;三年累计投放贷款15亿元,贷款余额14.53亿元,较2007年末增加7.98亿元,年平均增长12.74%,贷款平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今年6月末,我行综合绩效排名位居总行“121”工程重点帮扶行第二,9月末位居全省重点行第一、县域行第三,被总行评为“事业部改革先进县支行”。
(四)社会形象明显提高。近年来,各级新闻媒体对我行多次进行正面报道,人行、监管当局和党政高度认可我行的工作,分别授予我行全市“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示范窗口”、全县“经济贡献突出单位”,中央金融团工委、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我行太和大道分理处“送金融知识下乡服务站”。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行在深化事业部改革和服务“三农”工作中,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深度拓展“三农”金融服务面临瓶颈制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服务成本高影响服务和广度和深度。我行仅在重点集镇设有物理网点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客户需求,“三农”金融新产品推广应用不够。建议允许农行在经济相对发达乡镇增设物理网点。
二是服务“三农”的外部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典型三农领域与生俱来的自然风险高和抗风险能力差的内在弱质性,导致信用风险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期滞后,农户信用观念差,农户贷款风险难控制。截止2012年9月末,我行实际不良贷款187万元,其中农户不良贷款176万元。
三是税收、监管政策等政策支持效果不明显。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仅对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2012年,我行农户小额贷款可减免营业税6.2万元,城维税及其他税收0.7万元。我行全部业务均属县域,如仅对农户贷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其政策扶持效果不明显。在监管政策方面,银监会《关于重新银监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主要包括对三农金融部的运营资金免收监管费和对三农事业部免收业务监管费。按照对应费率,截止2012年9月末,我行大致可减免监管费6.9万多元,监管费减免额度几乎可以忽略。在存款准备金政策方面,我行虽然投放大量贷款,但仍达不到新增贷存比50%以上可享受优惠政策的规定。
1.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农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外有的学者把农业的发展阶段依次概括为: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农业阶段,以游牧、放牧为主的畜牧业阶段,以农牧林结合的农业阶段,农业和制造业结合阶段,农业和制造业与商业结合阶段。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演替过程就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相交织、突破、协调的过程。从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农牧业中,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制度特征,而这些也正是我们现在所着力追求的目标。发达国家建立这些制度耗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好多成功的做法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再以技术创新来讲,西方国家从工业革命算起,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才形成了一整套现代畜牧业的饲料生产、品种培育、繁殖、营养、机械、加工、环境保护等技术体系。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成熟技术不少可以直接引进来为我所用,而且其日新月异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密切跟踪。同时,在长朝实践中他们所形成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值得我们借鉴。
2.在营养、品种、标准化与安全保障方面取得革命性突破,是我们发展畜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重点领域在营养方面,要以饲草饲料青贮为重点,以配合饲料和农副产品为补充,开展畜牧业的营养革命,使传统的自然放牧向科学饲养跨越。在牲畜品种方面,要将育种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以遗传育种技术产业化、种公畜优质化、畜群标准化为重点,开展种质革命,实现牲畜品种良种化和多样化,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在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性方面,我们既要借鉴国外依法监管、关键点控制等成功做法,又要发挥我区固有的无公害、无污染的资源环境优势,对无标生产的模式实现革命性转变,避免国外曾经犯过的某些错误和所走过的弯路,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3.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达国家都曾因生态退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有过巨大损失和沉痛教训但是他们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迅速将资源利用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保护型和资源增长型的发展模式,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组织体系、监测监督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富经验,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成功兼顾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汲取其有益成果,形成自身的后发优势。
多功能――现代农业的新定位
欧洲国家认为:农业,或者说是农―林―牧业,除了生产食品的基本功能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社会作用和生态环境功能。如土地保护整治、观光休闲、粮食安全、社会和谐、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等等。但在历史上对其多功能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农业的发展目标被确定为增加粮食产量和实现现代化,这在当时国家重建和食品短缺的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法国在1947年和1953年制定的两个五年计划都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目标。1958年,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和农民社会地位不稳定现象。60年代和80年代的农业指导法对农业的作用进行了很大的扩充。90年代后的几次世界性首脑会议都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贸易的角度讨论农业问题。
1.法律对多功能农业的保障1999年法国新的农业指导法强调为避免法国30多万个农场及欧洲数十万个农场的毁灭,“国家干预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均衡的经济发展,确保农业的持久性,促进就业,即增加年轻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并增强农业就业者作为服务提供者和风光创造者的作用”。为此依法专门设立了农业开发土地契约制度(CTE)。农民在得不到应有的市场回报时,政府给予财政补助。
2.家庭经营是多功能农业的中心为了使农业切实成为促进就业和均衡使用土地的基本活动,农业指导法鼓励建立家庭开发模式。因为家庭是社会关系的关键环节。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有的发展联合和合作,有的维持独立经营,通过各种协会等社会组织获得各种服务。据我们考察,农场的联合经营目前还多是父子、兄弟间的合作,真正变为公司经营的很少。政府倡导的主要联合经营形式GAEC是一种农场的联合体,而不是公司。资本在股东间按份额分配,将生产工具集中起来共同使用,而且要参加劳动,就像一个没有“董事长”或“经理”的大家庭。成员通过协商讨论做出决定,因此既维持了家庭运作,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法国畜牧业的多样化
1.地域的多样性牲畜多样性是地域多样性的反映。法国的西北部是北欧平原,阿尔卑斯山位于东南,此外还有丘陵、草地、低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貌。土壤和气候也呈多样性分布。全国土地利用大约是 1/3森林,1/3耕地,1/3草原。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渊源,决定了各地牲畜种类和品种的不同。
2.生产经营的多样性法国平均每个农场的规模为42公顷(1997年),在欧洲是比较大的。在平原地区规模较大的,适宜谷类作物生产,规模较小的,集中进行猪、禽畜牧业生产。其他大部分地方选择牛和绵羊的生产。在山区主要进行肉用畜的繁殖。在一些特定区域还利用季节性移动的方式进行牛、绵羊和马的生产。这有利于适应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名望的要求。
3.产品的多样性农产品加工是法国的第三大就业行业,其中70%为食品工业。法国号称可以在一年中每天不吃重复的奶酪品种。
4.牲畜品种的多样性法国的家畜品种多达150多个。既有风靡世界的优良品种,也有散布各地的地方品种。这对选择适合市场需求和适应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可能性。牛的品种分布于全法国境内。一般每个农场饲养30头左右母牛,饲养100头母牛的农场在不断增多。奶牛主要有荷斯坦、希门达尔、诺曼底。法国的奶牛一般兼生产牛肉,特别是草原丰富的地区,更希望饲养奶、肉兼用的诺曼底和希门达尔品种。在条件差的地方饲养其他一些适应性强的地方品种,以生产生态型产品。肉牛品种方面,过去的役用品种现在已改为瘦肉型生产。如夏洛来、利木赞等。绵羊、山羊、猪的品种也是依条件和需求不同而呈多种多样。
饲草饲料青贮――草食家畜的主要营养来源
1.青贮技术广泛应用在欧美国家访问养牛场或养羊场,一下车即可闻到弥漫在空气中那种略带酸味的作物青贮的芳香。青贮技术应用的广泛性表现在:一是推广面积大,凡是饲养反刍动物的农场,都在致力于以青贮代替干贮。英国近十年来牧草的青贮比例已达80%左右,在农场已很少能看到储存干草的场所和利用干草的器械。在法国的农场还可看到在利用部分干草,但据说比例也越来越低。据报导,美国的玉米青贮已保持了连续8年增长的势头,2001年达到61.48亿英亩,每英亩产量达16.6吨。最高的维斯康星州青贮玉米占玉米总播面积的比例从1989年的15%,增加到1993年的28%;二是制作青贮的原料广泛。饲用玉米、普通玉米、高粱属作物、新鲜牧草和枯萎后的牧草,甚至甜菜等农作物副产品都可以用来制作青贮,但以谷类青贮(Cereal Silage )所占比重最高;三是青贮形式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地下窑贮发展到平台青贮、大裹包青贮、简易堆式青贮等;四是广泛的适应性。中小农场已普遍推广。对500头乳牛以上的大农场,由于商品化的饲草饲料需求量大,青贮因运输成本高而受到限制,但现在仍然通过采用大型机械和就近种植等途径加以解决;五是饲喂时间基本没有季节性,过去把青贮只是做为越冬饲料的贮备,现在暖季也照常饲喂。
2.科学合理的青贮方法最初农民往往是在玉米收获时才决定采用青贮还是收获籽实。现在凡是饲养牛羊的,都有计划地大量种植适合青贮的专用品种。播种的日期也根据青贮制作的时间从初春到晚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收获时间对青贮质量和产量有重大影响。他们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教给农民的方法是:以玉米籽实即将成熟时出现的一条白色线状物“乳线”来进行判断,乳线在顶部出现时,玉米植株含水率在70%左右。当乳线移到中部(半乳线)时,水分降到65%左右的理想程度,青贮产量最高,而且整株和籽实都有最高的营养价值。当乳线移到底部时,出现了一个“黑层”,说明玉米完成了生理成熟,整株营养下降。据称因年份、地域和干湿条件的不同,上述数据大约有5%左右的误差。挤压排气被认为是保持青贮营养成分的又一项操作要点。因此一般一次作业要在一天内完成,并且用大马力的拖拉机在分层装填贮料时反复填压排气,以创造加速发酵的缺氧环境。有的牧场在一个青贮池内可将全年三次收获的牧草分三次全部贮入,但每次都要保持快速排气的条件。
3.不断提高青贮效益国外普遍认为普通玉米用青贮方法比收获籽实每英亩要增加1/3的饲料养分。有的研究报告总结玉米青贮的优点主要有:一是味美,适口性强,是一种高质量、高产量的饲料,能量含量也超过大多数其他饲料;二是只用一个生产过程就可以将饲草(茎叶)和饲料(籽实)的加工贮存过程全部完成,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机械作业;三是饲料生产成本和饲喂成本都比使用干贮方法要低。缺点主要有:一是认为尚缺乏适合青贮饲料交易的市场规则;二是运输成本高,不适应远程运输;三是贮存场所的位置只能围绕牲畜选择,不像干草那样远近均可。今后的方向就是进一步发挥和完善其优点,尽可能克服其缺点,开拓更广阔的推广空间。
4.活跃的科学研究据观察了解,欧盟国家农场规模虽小,但与美加澳等大规模农牧业生产的国家一样,对青贮的种植、制作、利用、监测都已有成套的成熟技术。然而,但目前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仍很活跃,例如,在营养监测方面,研究更简易的测定仪器和普及直观的判断方法,以便在大田就能确定最佳青贮时间,并完善操作方法。再如,根据不同作物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添加剂如酶制剂,专用尿素等,促进营养平衡。还有,进一步开展玉米杂交育种的研究,为青贮筛选更适合的专用品种;研究高粱属作物的青贮,开辟新的优质青贮的途径;研究不同作物收获时的留茬高度,以便平衡产量和质量之间的两难选择等等。
现代农牧业的产业化
国内学术界对国外农牧业有无产业化经营形式,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国外某些农产品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因而已经是产业化了。这实际上是认为一体化就是产业化。另一种意见认为在市场体制中,农业生产主体和工商业生产主体只能是竞争关系,不可能互相让利,因而也就无从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我们从国内通行的产业化概念所包含的诸如“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科技推广为手段”、“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等要素来观察,可以认为发达国家的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体系是符合“产业化”概念的,只是其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形成过程与我们强调的有所不同。
1.加工业对农牧业起着决定性的拉动作用以法国为例,其农产品加工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15%。其中食品工业可以加工70%的农产品。1999年食品工业的营业额达到8170亿法郎,比汽车工业的营业额高出将近一倍。正是由于加工业的带动,才使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大农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食品加工出口国。
2.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实现农牧业和加工业的紧密结合在发达国家农产品从农民向工厂的流通主要有市场拍卖和契约生产两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以几百年来形成的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进行运作,完全遵从等价交换和信守承诺的原则。在英国,一位活畜拍卖师告诉我们,目前农民的活畜约有50%通过拍卖市场出售,其它一半则按照合同出售给固定的屠宰厂。即使是对加工业依赖性最强的奶牛场,对加工厂的选择也完全由生产者自己决定。英法等国的乳制品消费量极大,牛奶加工厂遍布各地,这为生产者就近选择加工厂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的奶农说他们如果要与加工厂脱离牛奶供销关系,需在一年前通知工厂,而有的则说随时可以另选更有利的工厂。欧洲的农民对乳品、肉类等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积极性很高。在考察访问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受访者已经与别人合伙办厂或通过协会间接投资办厂。政府对农民投资办厂可以补贴30%左右的投资,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很多农民通过多元投资已转为兼业农户。尽管这种农民对工业的投资目的更多的是出于投资机会的选择,不一定承担产品购销方面的义务,但是在实际上,由于市场体制成熟,信誉程度可靠,农牧业生产者和加工厂或中间商的关系是相当稳固的,各个环节的利益都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分配。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者市场意识差,市场体制不完善,加工业滞后。必须创造性地借鉴发达国家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验,以“产业化”的形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和总体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根据我们的国情区情,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来建立起与农牧业相适应、相协调的加工业,让农牧民自发地进入加工流通领域,需要太长的时间和太大的社会经济成本。必须在加快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加快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3.因地制宜推进一体化经营产加销一体化又称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它是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的一种形态,可以看作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紧密型产业化”。国外的一体化经营兴起于农牧业商品经济和合作经济日益发达的19世纪。在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广泛出现了农牧业和工商业联合经营的形式。50年代又以“农工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和“农工综合体”(Agribusiness)加以规范。欧美国家发展一体化经营的动因,一是生产者为了解决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需求不适应的矛盾;二是加工厂为了获得稳定而标准化的原料供应;三是超级市场为了及时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层次;四是金融资本为了开拓效益可靠的投资空间。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一体化经营才能在欧美应运而生,不断发展。但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企业自营的一体化,有企业控制、农户相对独立的半一体化,有契约联系的购销关系和“合作社式”间接联系等等阶段性一体化。可见,即使是市场体制已非常成熟的欧美现代化农牧业,一体化也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并不都是完全意义上的一体化。根据考察了解,国外畜牧业一体化经营程度一般高于种植业,畜牧业中又以家禽业和牛奶生产的一体化程度为最高。国内有的研究报告介绍,1980年美国农畜产品一体化经营程度分别为:肉鸡99%,火鸡 90%,禽蛋89%,鲜奶96.49%,加工用牛奶26%,生猪3%,肉牛16%,羊10%,甜菜和甘蔗100%,加工蔬菜98.1%,新鲜蔬菜53%,土豆95%,柑橘水果100%,种子作物90%,谷物8.5%,棉花18%,烟草4%,油料作物10.5%。在我国的目前阶段,更不宜把一体化作为产业化的惟一形式。否则,就会限制产业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综而观之,国外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化”的概念,只有与其含意相近的“一体化”的概念。但一体化的内涵又与产业化所包含的内容不完全一样。而发达国家现代化农牧业所具有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等等特征又与我们定义的“产业化”的含义相吻合。因此,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如何吸收运用国外先进经验,应根据国情而采取灵活措施,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更没有必要“抠名词”。重要的是要抓住实质,抓住发展经济这一核心内容,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来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利用规模效益递增的规律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和县城经济的发展,加速实现农牧业现代化。
政府对动物健康的保证
欧洲国家对牲畜的防疫、检疫、疫苗使用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而且管理、服务、监督体系健全。为了扩大出口和国内消费,法、德等国强调政府保证牲畜健康和畜产品安全。按照欧盟规定,每头牲畜都要在一生中全程都能够跟踪识别,而且每一块销售的肉都可追踪到从生产农场到消费者。法国从1978年在养牛业中实行追踪制度,然后推广到其他畜种。这就要求每头牛必须获得一张护照,两个耳标。小牛出生后,农民立即向地方牲畜管理当局(Regional Livestock Office)(EDE)报告,对各种有关数据进行确认后,然后发给伴随该牛终生的护照(Passport)。农民要把自己牲畜的变动情况及时抄送给EDE。交易商、屠宰者必须也向EDE报告牲畜的任何移动情况。在屠宰时要把耳标和护照标明的信息转输到屠体的标签和每一块肉的标签上。在供应环节,肉商和超级市场用相同的方法经过严格检查,把代号表示的有关结果改用文字标明。目前要求注明的包括产地、分类(小牛、小母牛、母牛、公牛等)、品种(肉牛或奶牛)。
对于绵羊和山羊,实行一只耳标和群体登记制度。在小羊出生后一个月内,由EDE确认数据后发给耳标。每一个农户的羊群都要有一个群体登记(记录所有牲畜的变动情况)。
实行可追踪的健康保证制度,关键是农民及经营者有动物防疫健康的信誉和完善的动物防疫保健组织。欧盟各国的防疫网络一般由政府兽医官、防疫协会、治疗所三类机构结合而成。
法国畜牧业的官方标记
随着消费习惯从亲自尝试变为依靠对产地和质量的保证,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寻求让消费者放心的信誉保证方法。所以,普遍采用了ISO标准和实行官方标记制度。
1.原产地标识法国是第一个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早在1925年就对羊奶酪实行。近年新的产地标记不断出现。每一项官方标识都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取样和严格管理。在1998年,负责标识管理的AOC组织,报告其创造的价值已超过1000亿法朗,其中10%属于乳制品的原产地名称标识。
2.质量标签证明某种食品超级质量的特性。其中著名的“红色标签”成了顶级产品的同意语。法国禽肉有15%采用了这种标签。
3.通用标签证明产品质量及有关情况,包括生产条件、加工方法、包装方法,还可包括产地。
4.有机农业标识证明该食品是按有机食品生产的规则进行生产的,即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用天然的方法生产。特别是未利用化学合成的物质。
5.山地产品证明该食品是在特定山区利用当地原料生产和加工的。
在法国,质量标签工作受农渔部的严格监控。具体工作由各有关专业组织完成。据称专业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亲眼监视。
此外,牲畜品种的特点也需要让消费者明白,例如不同品种的牛奶质量、蛋白质含量、酪蛋白类型、肌肉纤维状况、大理石纹、胶原质水平等。因此强化了“品种―土壤―耕作系统生产”的关系,品种成为最终产品的第一个标记。
崇尚自然的风尚深入到生产环节
崇尚自然的潮流首先在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方面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到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业),现在已经深入到牲畜饲养管理环节。我们在英国中部参观考察畜牧业,负责联络接待的布鲁莫公司(Blue Merle ltd)就是专门从事“自然疗法”(又称顺势疗法)的私营组织。公司创办人菲利浦先生带我们参观了他们在镇农业中心设立的销售服务部,访问了用其产品取代了化学防治药品而成功的乳牛场、肉牛场和羊场,有的农民已连续使用其产品达4~5年,获得了满意的技术成功和经济效益。据介绍,该公司是菲利浦先生看到公众越来越反对过量使用抗菌素,转而崇尚自然产品的潮流,于90年代中期创办的。前几年发生的疯牛病和口蹄疫,坚定了他从事自然疗法的决心。现在他们的产品推广到了全英国。自然疗法的原料全部取自天然的动物和植物及少量矿物,有些在50年前就制造出来了,经过长期的试验,确信是可以用做自然疗法的药品。该公司经常与大学的有机农业机构合作,寻求新的有机药品。最初几年菲利浦先生一边经营农场,一边推广自然疗法的产品。随着业务的扩大,他和儿子卖掉了农场,于2002年3月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增加了几个有实力的合伙人,在各地建立了机构。产品增加到可以治疗和预防十几种疾病。他们努力的方向是使用简便和经济合算,其口号“同时减轻动物和农民的压力”,赢得了使用者的欢迎,大多数药品只要简单地加入到饮水中就可以了。
从乳业协会看法国农牧业的组织管理
由官方、半官方和民间协会组成的法国农业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和谐运转的网络。其主要层次包括:一是农业渔业部及其内设的食品总局、乡村和森林司、水产养殖司,经济和国际政策司等;二是全国性行业联盟,包括农业行会常务大会、农业合作联盟、信贷联盟、农业互助银行联合会等;三是跨行业管理局,如农业组织总事务所(ACOFA)、原产地命名机构(INAO)、肉类管理局(OFIVAL)、奶制品管理局(ONILAIT);四是科技单位和发展促销机构,如农业技术协调协会(ACTA)、农产品加工技术协调协会(ACTIA)、标准化协会(AFNOR)、食品卫生安全事务所(AFSSA)、畜牧研究院、农产品及食品促销公司(SOPEXA)等;五是专业生产协会,如奶制品经济中心(CNIEL)、养牛联合会(FNB)、养羊联合会(FONO)、牛奶生产联合会(FNPL)等;六是加工业协会,如食品设备生产商协会(ACMA)、奶加工协会(ATLA)、奶工业联合会(FNIL)等等。
法国的全国奶制品跨行业经济中心(CNIEL)是在1973年依法成立,并经官方确认的。它由三个有关乳业的协会共同出资组建,即全国牛奶生产者联合会、全国奶工业联合会、全国奶业互助合作协会。总部及16个地方机构都由三方共同管理,轮流担任主席。总部下设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营养中心三个机构,并出版“法国乳业杂志”。资金来源由生产者和加工者按生产量提供。在全国还设立了29个跨行业分析实验室。信息中心通过宣传、促销、信息交流促进不同家庭农场、不同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口味、健康和现代化的要求。宣传方法除了媒体、展销、竞赛游戏等外,特别重视对学生专用奶的研究和促销工作。研究中心由生产和加工的专家和经营者组成,主要围绕生产工艺、食品安全。原料改进三个轴心开展工作。营养中心主要通过培训和信息交流,促进营养平衡和发挥辅助医疗作用。
全国奶制品跨行业经济中心(CNIEL)的三个组成单位,各自又是独立的全国性的联合会组织,有各自的地方成员、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因此,这些协会纵横交错,不少农民同时加入几个协会。协会的作用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农展会的新宠――牛羊地方品种
现代化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产值分析的数据上,而且集中体现在农展会上。在我们参观的英国大约克展览会上可以看到不仅牲畜的展位面积大,吸引观众多,而且展出品种繁多。参加展览的品种又以地方品种为多。以绵羊为例,一些被毛粗糙、个体较小、颜色杂乱的地方品种占了很大数量。据说这些品种大多产于偏远地区,具有抗病力强、能适应不利条件、所需饲草饲料少的特点,其产品又能顺应当代人们崇尚自然的潮流。一种其貌不扬的兰脸绵羊有好几家农场主参展,数量都在几十只以上。古老的奶牛品种娟珊牛也有好几个农场参加展出。这种牛体形很小,产奶量只有4~5吨,但是经过精心选育乳脂率可达6%~7%以上,采食量仅为普通黑白花牛的60%左右。牛奶风味好,加工出成率高,价格也高。受到很多农民的青睐。而一些世界知名,且为当地农民熟知的优良品种,如荷斯坦奶牛和夏洛来肉牛等展出的很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参展牲畜与市场动向的紧密关系。
农民在参加展览会的总人数中比例并不高,但其主角地位突出。据统计大约克展2000年参加总人数达120645人,其中农民19303人,占16%。农民大多经营或兼营畜牧业。饲养绵羊的占农户总数的45%,饲养肉牛的占42%,饲养奶牛的占30%,养猪和养禽者分别占16%和14%,谷物和油料生产者分别占26%和12%。3天的大会期间参展的牛859头(21个品种),绵羊1468只(33个品种),猪237口(7个品种),马1863匹。除花卉外,展出的植物及产品很少。这固然与英国中部和北部的农业结构以种养结合的畜牧业为重点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畜牧业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地位。从消费者调查来看,认为参展对购买产品很重要的占58%,认为重要的占29%,无所谓和不重要的占8%和5%。此外各种协会也是参加展览会的重要力量。我们参观的英国养羊协会的展览厅,摆满了最新出版的各种资料,而且工作人员在现场为农民解答问题。
大约克展具有很长的历史,从1838年以来一般每年举办一次,只是2001年的展览因口蹄疫而停办。1996~2000年每年参加人数都在11~12万人次。今年恢复后第一天参加人数就接近10万人。它是由北约克郡农业协会主办的。参加者来自英国的北半部,其中约克四郡(东、南、西、北)约占75%。主办者北约克郡占33%。展览场位于一个小镇几公里之外的空矿田野上。大部分建筑都是开放式的,简便而实用。主要包括牲畜展区、运动及赛马区、机械展区、产品销售区。农村休闲区、园林区等。据统计参加者中有45%以娱乐为目的, 19%为了观看牲畜展览和评比,13%为了学习新技术和购买产品,13%为了举家出游,其他占6%。在偏远田野上举办的农展会能有一百多年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群众性、实用性、商业性,而不是形式主义。当然,与主办单位每年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也是分不开的。
从小岛走向世界的德克赛尔绵羊
德克赛尔羊原产于荷兰西北部的德克赛尔岛,1937年前后输入到法国。1970年有4只公羊首次传人到英国用于试验研究。1973年又引进27只母羊,以后在羊群扩大过程中曾与好几个英国绵羊品种进行杂交试验,育成了现在主要以胴体质量、瘦肉率和适应各种不利条件著称而风靡世界的品种。据报导其繁殖率可达165%~210%,在放牧条件下未经特别育肥的羔羊活重可达50公斤。
德克赛尔岛在罗马时代就已发现,但其羊种近几十年才被世人重视。据了解主要是采取了强有力的选育措施。一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1970年第一次输入英国就是由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为科学试验而进行的。二是有广泛而严密的杂交方案。英国的一些著名肉用羊品种大都参与了该品种的育成。三是品种协会的鼎力推动。该品种协会的工作人员、信息资料经常出现于各种场合。其年度报告内容翔实丰富,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四是遍布各地的品种俱乐部把广大养羊业者联络成一个共同推进品种培育和扩大生产的整体,大大提高了育种成效。五是频繁的展销拍卖活动促进了优良种畜的扩散,提高了品种的知名度。经营德克赛尔品种的公司和农场通过广告宣传不断活跃着促销活动。我们在这里介绍了该品种从小岛走向世界的简要情况,并不是特别看重该羊种的性能和质量。这种羊在我区能否发展应按引种要求做好严密的试验。介绍的目的是启迪人们如何有效利用和发挥自有的和外来的各种种质资源,通过科学选育获得经济效益。对源引自欧洲的羊种,要特别谨慎对待,严密监查原产地疯牛病和口蹄疫扩散的危险性。
从国情出发实现农牧业机械化
在欧盟国家考察农牧业机械,突出地感到虽然其先进水平与美加等国的大农场不相上下,但是选用的机型普遍较小,非常符合这些国家的农民大多数为中小农户的实际。这就启迪我们,各国实现农牧业机械化,必须从自身资源配置的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我国人多地少、生产规模较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大型化、成套化、自动化方面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在手工劳动无法达到质量和效益要求的主要生产环节,我们必须积极借鉴国外农牧业机械化的先进经验,必要时引进先进而实用的机型。
当前我区农牧业机械急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借鉴和学习:
1.耕作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免耕技术的推广无论是半干旱地区,还是高降雨地区,免耕、少耕是发达国家农田作业机械共同的发展方向,这样既可降低作业成本,又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特别是牧草种植,基本实现了免耕。
2.青贮制作机械的配套适时、快贮,这是青贮饲草饲料提高质量和营养价值的关键。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国外青贮机械的成套性和先进性不亚于耕作机械。收割、集拾、切碎、装卸、压实、切取以及向畜舍输送,基本上拖拉机手一人操作就能全部完成,操作方法越来越先进。例如,一般农场用铲斗从青贮堆的底部铲取饲草饲料,虽有些营养损失,但过去都被忽略掉了。但管理精细的农场,专门另购置一个带刀刃的切取机从上往下切取青贮料,茬口部位既不透气,也不挥发,避免了损失。
3.挤奶机械的更新换代我们看到大大小小奶牛场的挤奶间越来越先进。在普遍实现自动挤奶、计量、清洗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量具计量向电子计量方向发展。有的还专门配备了牛清洗消毒杯,每次挤奶时都用专用的消毒剂进行清洗,再用消毒的纸巾擦干,确保牛奶清洁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