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创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各高校迅速发展并普及起来。虽说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对其目标和理念仍然存在着狭隘的认识,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倾向于对其进行功利性的商业价值评判,把多培养几个自主创业的“企业家”看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却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此同时,社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也局限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没有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导致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途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挣钱养家糊口、创办新企业的肤浅层面上。殊不知,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是一个“涉及远见、改变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就业能力。与商业创业相比,社会创业更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社会创业作为一种创新社会价值的活动,更有助于解决市场和政府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社会创业不排斥市场的力量,即利用市场的规律去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存在的狭隘认识,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难以提高。
2、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
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同样需要诸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难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原因在于:一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专项资金和工作场地,许多高校是在其原有的学生工作部门增设此内容,致使能够用于创业教育的财务资源时常捉襟见肘,甚至挪用;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一般都应具有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且热爱创业教育,而各高校具有这方面能力的师资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老套
创业课程的宗旨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游泳知识”能够转而应用于课堂之外的商海或工作中,培养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的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高校“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大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小组教学优化培养,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恰恰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毫无疑问,想要取得有效的预期学习成果,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去感受创业者的生活状态和做事方式,使学生转换为知识的发掘者、学习的主导者“、创业者角色”的扮演者。可见,老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会阻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提高。
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对策
1、科学定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为本”,其本质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因此,推进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育人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育人过程中,要拓展到全校每个学院,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这是因为其融合了创新、创意、合作和敢于承担风险这几方面的能力,对各门学科人才培养与发展都很有价值。事实上,并非只有商学院的学生热衷于创业活动,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的甚至从高中就开始着手创业,其中也不乏大量成功的创业者。高校培养具备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并不需要他们都成为企业的创建者,只是因为受过创业精神“熏陶”的大学生在进入传统行业入职时会推动这些行业创新创业理念的更新。
2、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师除了理论知识丰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实践经验丰富,这就要求教师拥有“学者+企业家”的素质,自身要有从事创业的经历或经验,能在学生创业中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要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选聘具有生产、管理和技术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担任创业教师。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案例的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二是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以积累实战经验;三是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四是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3、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2.创业与创业教育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创办新企业,以谋求商业利益的活动。广义指创新的事业的活动。创业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的创造者。广义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创业能力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放心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项目运作的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共同协调能力。
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存创新的程度。二者目标一致,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实现人的自我评价。那么,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和原创能力。严格来说,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天然的内在联系,即便某个学校称是“创业教育”,内容上、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六个特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开设有创业家养成、新事业开发、新企业创立和创新;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化,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四是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例,除各种创新竞赛外,创业竞赛尤为凸显;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
二、黑龙江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探索,做创新尝试。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民办高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创新创业科学体系尚未形成。只是单一的开设一两门简单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但黑龙江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从学校、社会到学生个个层面对创新创业都有迫切的愿望。学校从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升学生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为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教育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转移,那就是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改的方向,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综合能力方便与重点国有高校毕业生有明显的差距,就业形势严峻,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是严峻的问题。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在代的呼唤下,学历、学位教育的时代在改变,而学位不等于工作,今天社会更需要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职位求职者。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体系在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主动适应挑战社会而不是背动适应社会,二是开发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三是学生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例如各种创新创业赛事,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以雄厚的学术研究为支持促进民办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性思想和观念的正确引导之下快速的发展,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当前动画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规律和地域特色等来找准发展的契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展创业途径和课程体系,围绕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开设创业管理、创业理论、创业实践课程,创新教育与实践、创新设计、创造性思维。这也符合民办本科学生的生源特点。即,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又动脑,发挥创新长处,培养创业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成为黑龙江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动画人才能力分析
当然,在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的创新过程中,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加强研究,进一步探讨学分制的实行问题、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整合的问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问题等,进而促进龙江动画产业的发展。创新教育在采取导师的模式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人际沟通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活动和工作可以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并能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
2.经营管理的能力学生没有经历过企业实际经营的环境,而理论仅仅通过授课的形式获得。通过接触市场,鼓励学生深入一线,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的活动,了解客户需求,掌握消费者的实际期望,了解市场需求,为其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的优秀团队完成。创业唱歌的要素之一就是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成功的要素之一。创业团队能力具有互补性及其共享性的特点。在社团活动拓展素质训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高校应确定富有个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并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规律、富有个性。高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大学人才培养的共性内容,又要强调自身的个性及特色。共性的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世界胸襟及良好的国际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良好的创业道德等。高校个性目标必须体现出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潜质、专业要求及地缘特点等。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这都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内容欠缺的问题,大学育人理念要更新,即在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内包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创新创业精神文化: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创新创业文化的灵魂,在整个创新创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反映大学师生面对创新创业的内心态度、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即是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创业思想、创新创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概括,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和出发点。要树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坚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的原则,牢固确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倡导“有创意、善创新、能创造、敢创业”的文化氛围,为推进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创新,兼容并蓄”是产生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一是鼓励合作,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提高科技创新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后现代化”时代激活资源存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二是保护个性、自由竞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指出:“营造富有创新精神文化的最大难题,在于找到能鼓励不同观点发表的途径。”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高校要鼓励学术争鸣,提倡求异思维,活跃学术气氛。三是宽容失败,不怕失败。美国硅谷创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Itisoktofail”是创业者的座右铭、安慰剂。我国高校要具备“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包容胸怀,培养学生正视失败、敢于创新的态度。
3.创新创业机制文化: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制度建设是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目前,我们亟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保障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思想和奖励创新创业行为。建立政府激励、社会激励和市场激励机制,确定创新创业价值导向。政府、企业、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高度契合,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依据“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三方应优势互补、目标行为协同,才能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政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推动、行为主导等方面,高校则更多地体现在育人主体、整合资源等方面,企业和社会则更多地体现在资金支持、创业包容等创业环境方面。通过给予大学生荣誉、基金、环境等支持,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时尚、风气,从而使之有目的、有动力、无忧虑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本着以市场需求为服务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旨在培养懂专业、会操作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构建以艺术设计的基础设计能力、专业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以电脑艺术设计为课程群核心,结合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动画设计和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双证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建立课程共享平台、实践操作训练题库以及虚拟实训等多项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生产与工艺、职业与专业等职业素质,不断深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以电脑艺术设计为重点的专业教学平台,使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直接相通,为下一步顶岗实习打好基础;通过生产性实训、专业软件操作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训环节,通过模块化教学把专业知识通过渗透式的方式与生产相结合。在专业群的课程构建中,根据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将专业群内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课程共享平台既可以服务于本专业群的学生,又可以为全校学生提供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公开视频课。初期共享课程的建设应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做起,整合专业群内优秀的教学资源,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尝试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后期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注重课程资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通过校园网上的共享平台和选课制度向专业群学生和其他校内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对实践环节的完善
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省内外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实用性、创新性的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设计师共同研讨,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群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系统设计不同的项目包,以此构建实训体系,整合以电脑艺术设计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
(1)设计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军训后进行。主要是在校内实训企业和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为期一周。该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生产、设计及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具备的能力有初步认识,接受职业氛围与企业文化的熏陶。
(2)基础能力实习实训于第一和第二学期安排在基础实验室进行。主要包括基础艺术设计基础技能实训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相应设计软件操作能力等。
(3)应用能力实训于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安排各专业核心实验室进行。主要包括图文印刷设计、家庭室内装修、服装缝纫、水晶雕刻等几个岗位的实训。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4)拓展能力实训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在拓展实验室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开拓专业知识视野,为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5)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时间为6个月。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制订实习计划,实习企业任命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提高其职业能力。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出校内实验室框架。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进一步完善电脑艺术设计群实验室,使之能够起到学生专业实训中的核心作用;使产学研基地引入的公司和工作室共同起到促进学生专业实训与企业直接对接的作用;成立实训基地工作部,为学生校外成功实习提供服务保证;校外签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
3.建立跨专业工作室创办
由不同专业负责的工作室,如旅游纪念品研发创意中心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等。工作室在运作上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负责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实践。整合各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学期初由院部下达相应的项目课题和课程内容。项目类型分为虚拟项目和企业项目,学生在虚拟项目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使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熟悉各个环节,体会由学校到职场的身份转变。艺术设计群内各专业工作室可以交叉选择,使得不同教学团队、不同科研项目、不同企业的优势同时被整合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可以打破原专业的视野限制,了解最新的设计资讯和前沿的科研成果,参与企业的团队合作和市场营销。在工作室的各种项目实践中,学生进行学科之间的补充与扩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些工作室中最有核心专业特点的是旅游纪念品研发创意中心,其以连云港市旅游文化为切入点,专业从事具有地方旅游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制作与市场开发,并以此为平台,带动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积极参与相关专业设计的市场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电脑广告设计专业负责设计图和包装,旅游工艺品专业负责产品的加工,服装专业负责旅游工艺品的编结、扎染与刺绣。如,西游记系列工艺品的研发与销售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产品在连云港本地的旅游市场上广受欢迎,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体现。
4.其他促进就业手段
第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与创意创业竞赛,将竞赛主题引入课程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体现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暑期社会实践,由专门挑选出的熟悉一线实务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在强化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奠定学生的创业基础。第三,结合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和好的创意主题,让有创业志向的学生聚集起来,利用项目经费资助学生的创业起步。第四,依托学生专业社团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社团由学生创办和领导运作,专业教师予以适当指导。目前,已有油画社团、动漫社团、微电影社团等,作品多次参与展销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第五,利用学院特色学生活动——“周末论坛”为在校生与用人企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创业成功的毕业生的创业经历;使企业有展示企业精神的平台,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队伍;使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有回馈母校的机会,与师弟师妹分享成功经验。
2设置并确定指标权重(tinganddeterminingtheindexweight)
各个指标因素的确立只是在空间维度上确立了对象的评价主体,而指标权重的确定则是对各个指标因素在评价过程中重要程度的一种综合度量[5]。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常用设置方法的优劣特点比较,本文采取专家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设置方法来依次确定各层指标因素的权重值。
2.1同层次指标重要性比较标度的确定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次对位于同层次上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比较,并确定标度值。具体标度的设置如表2所示。
2.2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基本思路与计算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判断矩阵A=(αij)max,聘请教育评估专家对同层次指标两两进行重要性比较并对αij赋值1—9(值越大越重要)或1/9-1(值越小表示越不重要);然后用和积法AW=λmaxW求权重Wi,其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W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计算CR(CR=CI/RI,其中CI=(λmax-n)/(n-1),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认为Wi权重有效,当CR>0.1时,要求指标再进行重新比较。由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较多,依次要建立的判断矩阵多达25个(系统层对目标层的1个、准则层对系统层的6个及方案层对准则层的18个),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对系统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其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描述,其他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不再赘述,具体权值见表1。
3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由于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存在着模糊性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有相应专家进行定性的判断,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模糊数学的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创新创业教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建立评价结果集V={V1,V2,V3,V4,V5},将每一指标区间平均分为五级,从高到低分别优、良、中、及格、不及,依次对应评分值为1、4/5、3/5、2/5、1/5。其次,采用专家评价法,聘请10名左右专家对方案层48个四级指标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五级定性评价,利用公式Mi/N(Mi代表选择某一等级的专家人数,N为专家总人数)依次求出每个四级指标中五个等级所对应的Mi/N值,进而构建起方案层评价结果矩阵F。第三,利用公式Fi×Wi(Wi为方案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准则层每一个三级指标向量Rj,进而构建起准则层评价结果矩阵T。第四,利用公式Rj×Wj(Wj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系统层每一个二级指标向量Tk,进而构建起系统层评价结果矩阵T。最后,利用公式Tk×Wk(Wk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目标层指标(综合水平指标)向量S,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确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等级。本研究运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及其他四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取得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的认可,证明本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有效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高校、企业、社会都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不仅能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更加完善学生的就业观念
目前,高校一直在实施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的研究当中。其实,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对封闭,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与社会接触很少,无形中的障碍让学生创业意识不是很强,大学作为进入社会的最后缓冲期,不少同学创业意识已经萌动,而由于创业技能训练的相对欠缺以及创业深入思考的缺乏,一个好的创业思想、创业理念却不能付诸好的创业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又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完善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树立起既可以求职又可以创业的就业观,鼓励其开拓创新、勇于创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构建相关的课程体系以及增加创业实践环节,学生会在很多方面有所收获。首先,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有的教育模式,拓宽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创业有一个最重要的成果,那就是对事物的判断。在创业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各项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走向社会的从业人群中也会略胜一筹。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理念,探索并形成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按照“富有创新性、体现前瞻性、注重科学性、突出参与性、讲究实效性”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种类、多渠道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现阶段高职院校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由专任教师讲授,侧重于创新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是根据创业教育的概念来确定的,创业教育加上创新,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那就是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进行新的创业形式和创业内容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新思想出发,把创业概念融入教学中,从而营造出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的自主能力。要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的内涵,并懂得如何创业。把握的要点不是让学生毕业就去“练摊”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创业打好基础;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与其他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雷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更突出其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创业素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单学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创业能力不仅是自主创业能力,更是岗位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的培养来完成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个人能力、创新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1.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的第一大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对各个行业的认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第二大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提升自我创业的能动性,从而支配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第三大作用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品种,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正确创业,还能够通过创业品种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大功能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题教育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能力,在实践基地提升岗位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实践创业能力。
2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1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在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里精神培养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要给学生大量的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资料信息,通过这里宣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聘请成功人士、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培训师等进行创业讲座,用实际案例给学生做创业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自我评价练习”、“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创意的概念真实起来,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2.2注重实践提升岗位创业能力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业培训平台,建立起以院校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与设计工程单位、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横向联合,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把这些单位的专业人士请进学校给学生做创业实践讲座,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岗位实际提升岗位创业能力,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为这些单位献计献策,这些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设想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工作奖励,通过实践能够为学生排除创业中缺乏经验的障碍,更快地提升创业能力。而通过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单位的现有状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实践岗位,实现岗位创业,进而实现创新创业。
3高职建筑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以实践带动理论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必须首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新的思路是先实践后传授理论知识,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反过来,从实践到理论的逆向探索。在实践的工作岗位,学生积累经验体验岗位创业的感觉,然后再运用实践知识来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自我创业与岗位创业相结合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进行自我创业和岗位创业相结合,是更有效的创业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先就业在就业岗位进行岗位创业,然后再在岗位创业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业。岗位创业是自我创业的基础,自我创业是岗位创业的发展和提升。
二、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必须确立“以创业推动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目标,建立“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动员社会各界的所有力量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最终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2.构建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第二阶段培育阶段———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第三阶段孵化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成长。萌芽阶段:市场营销专业的新生入学后,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主要通过新生的入学教育、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及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的组织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磨练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主要以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育阶段:主要是创新创业知识的介绍,相关技能、品质、精神的培养,对营销专业中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前对未来的创业进行规划。此阶段采取的方式为综合式,创业教育的内容要有实用性与针对性。通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综合的创新创业知识以及目前创业的基本形势与政策要求。例如开设创业管理、创业市场调研、企业融资等相关课程。孵化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积累并检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心理素质、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地(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协同创新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战机会。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要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需要迫切探索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实现改革与突破,努力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综合体系。
1.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教学内容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学服务体系、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体系、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五大模块,通过实施五大模块互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机结合。
(1)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开设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开设创业常识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是什么,从而打消学生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业热情,如开设《创业学》《如何开创你的企业》等,与此同时配合开设《成功与挫折》等讲座,播放成功企业家的访谈录,创业成功校友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与学生座谈等。第二步是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例如《市场营销》《合同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营销》《创新技巧》等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企业管理基础知识与经营技巧。
(2)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开设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开展校内模拟实践课程,如《网店运营实践》《市场调查》《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促销模拟实训》《分销渠道拓展实训》《市场推广策划》等,这些校内实训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模拟企业的日常经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步是加强校外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首先是企业专家进学校,实现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之间的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其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去顶岗实习,实现双方需求的互补,更加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创新创业教学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基于科研项目研究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包括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由教师负责指导与咨询,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或承担部分工作。二是建立基于比赛项目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如创业竞赛、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广告创意与设计等比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三是建立基于社会实践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如假期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经历,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四是建立基于创业孵化园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由学生自发组成团队,寻找创业项目,编写计划书,准备创业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由导师具体指导,在创业园进行全真的创业活动。
(4)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体系。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品行教育、心理教育与人文教育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学校通过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的塑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创业模拟”等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5)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通过个别辅导与有针对性地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业余爱好与兴趣,补充和延伸学生所需要的创新创业知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提升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2.教学方法与手段综合化。
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除了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之外,还可以运用游戏故事、管理沙龙、角色扮演、网络冲浪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通过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现场教学法包括到校外相关企业实施现场教学(例如讲授品牌包装以及商品陈列等相关知识时,带领学生到相关的超市,边讲、边教、边学、边做)以及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人员给学生做现场面对面的讲解,为了深化现场教学的效果,可以在企业人员讲解完之后安排一些自由答疑的时间,通过双方互动解决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外与企业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与就业无缝对接,通过相关的经验积累,对未来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校内与大学生超市合作,采用“学生管理、教师指导、学院支持、独立核算”的运营模式,着力打造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创业教育的平台。除了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之外,还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实践与想象的空间。
3.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样化。
(1)确立以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
在教学考核的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考核的内容以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题的比例,突出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考试的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操作比赛、设计策划、演讲辩论、调查报告、模拟训练以及实际操作等形式多样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并建立开卷考核、过程考核、分散考核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结果强调客观化、具体化、透明公开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考核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性和创新性,通过考核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2)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运用公平、合理、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与综合测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与自主型学习。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中应该补充创新创业因素,在德育与智育的综合测评中应完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测评,从而强化对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
二、目前财经类高职院校师资的现状
(一)缺乏教育理论的专业背景
大多数的财经类老师,更多的是在学习自己的本专业课程,对于教师岗位应该掌握的知识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尽管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需要考《心理学》、《教育学》这两门专业课程,但是考试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行记忆,并没有经过真正的系统学习,在这一领域并没有专业技能。所以,对于学生心理、教学规律、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专业知识方面都很欠缺。这种专业知识的缺失必然会影响与学生的沟通(这种沟通包括心灵沟通、语言沟通和知识沟通),这将直接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队伍结构有局限
高职毕业的学生未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于单位拿来就能用,工作拿来就能干。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就业要求必然导致教学要求的改变,教学要求的改变必然对老师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双师型”教师成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圆满教学要求。但现实情况是徒有“双师型”教师的名称是比较多,拥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如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但是大多数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并不在相应的岗位上执业,因此,尽管是双师型教师但在实践经验方面还是非常欠缺。2013年北京高职院校做过调查,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26.7%,有在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不足20%。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就目前招生现状而言,高职学生的生源较差。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自主性、学习认真方面比起本科学生有很大差距。俗话说“教学相长”这就导致教师在工作起来积极性较差。虽然身为是高校教师,但是比起本科教师还是很遭受歧视。同时,现在高校评职称时,导向是倾向科研,在教学方面中的教学课时、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方面均不考虑。这样大多数教师为了评职称,埋头钻研课题、撰写论文,而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少,大家都不愿代课,都不愿当“教书匠”。很多学校都有课程排不下去的现象,学校纷纷花钱外聘教师。对于外聘教师而言,对于学生的负责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三、提高财经类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有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走“产学研”的一体化道路。“产”就是建立在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学”和“研”则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通过导师制聘请社会人士做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时,通过科技孵化,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试验田。这样,学校和企业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沟通机制。
(二)加大培训力度
由于高职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缺失,学校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计划,让老师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培训让教师们由单一的教学型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转变。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棒,要改变考核的风向标,考核体系多元化,充分调动老师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老师真才实学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受益。
(三)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设计方面,应突破专业和行业壁垒,拓宽涉及专业,丰富知识结构,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形式方面,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专家座谈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除了本专业还可以讲解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内心和知识结构。如:笔者在讲投资性房地产这一章的会计核算时,要给学生们讲解投资性房地产这一准则实施的背景,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市场情况和与国外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采用公允价值和成本计量两种共存的模式。在讲解无形资产中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时通过“研发支出”这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时,先要给学生梳理,为什么准则要改变这一内容的核算。要给学生讲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国家要实施创新型战略,要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未来一个企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会计也要与时俱进。通过,这种形式的讲解学生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情怀。如:笔者在感恩节那天上课时,要给学生讲解感恩节的来历以及西方在感恩节的风俗习惯等。同时,还要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把第一课堂的内容有效的延伸到第二课堂当中,再从第二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融会贯通,达到完美的融合。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一)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称哈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森(Mason)、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该学派认为,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哈佛学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他们的研究主要依靠短期截面分析,往往带有经验主义的性质,忽略了长期过程中产业的动态效率和配置效率;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分析;过于强调市场结构是导致厂商不同行为和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忽视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绩效主义学派
绩效主义学派是在与结构主义学派的争论中崛起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ener)等,由于这些学者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故理论界也称该学派为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信念上,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检验”过程,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上,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进而促使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最终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指出,只要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一家或多家)时刻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大厂商就不可能像哈佛学派所言的那样可以任意制定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大或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垄断程度的上升和竞争程度的下降,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来自于自身的高效率,而与垄断势力无关。所以,生产的集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收益和生产效率。基于以上认识,该学派主张:不能以集中度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作为实施反垄断政策的判定标准,只要大企业有高的绩效水平,就应当放松对大企业的不必要管制,反对政府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
但是,绩效主义学派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区分企业的高赢利是来源于自身的高效率还是垄断势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争论。克拉克(R.Clarke,S.Davies,M.Waterson)等人在对英国的研究中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产业越集中,产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赢利能力的差异就越大这一现象。盖尔(Gale)的研究表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的高赢利,而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高效率(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2001)。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和发展创新
(一)主要理论观点介绍
1.策略(StrategicBehavior)理论。寡头竞争企业的策略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策略包括合作策略和非合作策略。其中,非合作策略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垄断或寡头市场中,主导厂商可以通过策略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改变竞争对手对未来事件的信念,达到迫使竞争对手做出对主导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因此,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的。策略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影响未来市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策略;二是影响竞争者对事件估计信念的策略。前者包括过度生产能力策略、提高对手成本策略、品牌多样化策略等,后者包括与进入遏制和退出引诱相联系的限制性定价策略、掠夺性定价策略、消耗战策略、研发竞赛策略等(余东华,2004)。
2.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鲍莫尔(Baumol)、帕恩查(Panzar)和韦利格(Willing),该理论是在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主要以“完全可竞争市场”的概念来分析有效率的产业组织形态。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在退出市场时完全不负担沉没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完全自由。该理论认为,只要市场是完全(或近似完全)可竞争的,潜在的竞争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中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与效率并存的。基于上述认识,该理论认为在完全(或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上,政府应当放弃反垄断政策,并放松对某些垄断性行业的政府管制。政府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确保行业中具有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为此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3.新制度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虽然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上不尽相同,但在市场机制问题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考虑利用市场机制的成本问题,即交易费用问题。科斯(Coase)、威廉姆森(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等人正是凭借对交易费用理论的阐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他们的理论贡献在于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用以说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彻底改变了其他学派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做法。
科斯早在1937年就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他指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企业的本质就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1985年,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出版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和关联合约》一书,对交易费用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边界不单纯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是由技术、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等因素共同决定,其主要观点如下:借助于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概念,认为当市场交易活动产生的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时,企业规模应当扩大,企业之间应当实行兼并、联合;反之,企业规模应当缩小。指出企业组织也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企业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参与对资源的配置。
4.企业理论。理论集中探讨人目标偏离及其治理问题。例如:法玛(Fama)、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哈特(Hart)提出的“现代企业外部约束机制”理论,指出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是约束管理者行为的一种有效机制;爱德华兹(Edwards)和汉南(Hannant)等人提出,若能保持产品市场上的充分竞争,产品市场也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法玛(Fama)在《问题与企业理论》一文中指出,有效率的股票市场同样也是一种约束人的有效机制;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在《企业理论:经营者行为、费用与产权结构》一文中提出了“企业融资约束机制”理论,指出通过债权和股权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搭配,可以产生一种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牛晓帆,2004)
5.企业产权理论。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andHart,1986)以及哈特和莫尔的经典文献(HartandMoore,1990)被合称为GHM理论,构成了产权理论(property-rightstheory,PRT)原始意义上的基本框架,后来经过哈特(Hart,1995)的进一步工作而使该理论在体系上趋于完善。
PRT把契约权利(contractualrights)分为两种类型:特定权利(specificrights)和剩余权利(residualrights),当在契约中列出所有的针对资产的特定权利的代价很高时,让某一参与人购买所有的剩余权利可能是最优的,不可缔约性越强剩余控制权的作用就越重要。PRT得到的一些重要命题如下:在任何一种所有权结构下,都存在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不足;如果一方的投资决策是无弹性的(投资决策对激励不敏感),那么最好就是把所有的控制权都给予另一方;如果一方投资是相对缺乏生产力的,那么另一方就应该拥有全部控制权;如果两种资产是互为独立的,那么非合并就是最佳的;如果两种资产是严格互补的,那么某一种形式的合并就是最佳的;如果一方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那么该方拥有全部控制权是最佳的;如果双方的人力资本都是必要的,那么所有的所有权结构都同样好(组织形式不再重要)。
(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创新发展
1.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思想,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新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等都纳入了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框架,为理解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权利配置等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