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案范文

时间:2022-06-04 17:2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荷叶母亲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荷叶母亲教案

篇1

【关键词】课堂语言打磨 语文课堂 导学

1.案例反思――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与整堂课的重难点设置,各个环节的衔接等。但是一堂课的每个环节,涉及到细节的问题,能否成功地完成相应的目的,更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与成功的依据。

【案例】《风筝》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弃医从文的鲁迅,其文学创作以改变国民精神为目的,充满着战斗性。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他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人总是在不停的变化中,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触。不知道《风筝》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他的什么感触呢?我们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

下面用我们的读书声来带我们进入鲁迅的文章,触摸他的心灵。谈谈你对作者感情的初步印象,以我从,读出了作者的感情。

(三)研读文章

在听读课文以及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初步感受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要与大家交流?

预设:作者为什么事悲哀?小兄弟不怨恨我为什么还悲哀?小兄弟为什么会不怨恨;鲁迅先生为什么一直想补过?

整合疑问,进入文本研读,了解中心与主旨。

(四)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这种严于自省的精神让我们深为感动,他知错就改,不管事情经过多少年,他都一直想补过,甚至小兄弟已经忘却,他却仍为不能补过而悲哀。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想一想,鲁迅先生在经历了这事以后,他所期望的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呢?

在设计本教案的时候,我提前做了很多工作,查阅了很多资料,把《风筝》的很多细节问题也都成竹在胸。在“导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从背景导入课文,让学生在读课文后,能有意识地在关注事件的时候关注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理解了作者的感情,那么对本文的理解应当是相当顺利的。同时,“研读文章”这一环节,我想让学生自己提问,我通过整合,讨论解答,这样,能真正地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也能够教给学生他们想学的以及需要学的东西,而不是我作为老师强加的东西。

在整体感知时,同学们还是比较顺利地说出了他们从中感受的作者的情感,但是在研读文章时的实际情况有了如案例呈现的实录这样一个开头后,导致我预期的目标根本没有办法达成。

当时听课的老师与我交流时提出了几大问题:

1.1 没有进入文本。通过“整体感知”阶段,学生只是谈了自己的初步感受。比如有的学生从5、6、7三个自然段读出了作者的悔恨,从4自然段读出了作者的嫌恶……这样初步的感受,只是对文本的一个基本的感知,等到“研读文章”时,应该就着学生的感知,进入文本,从文本的字、词、句中去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但是我在引导的时候,让学生提阅读的疑问,而没有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导致学生提的疑问,仍旧是凭着感知在提,而不是真正地研读后而提的。

1.2 提问成为一种压力。本来这篇课文比较难,学生的疑问应该很多,但我在授课的过程中,说:“同学们胆子大一点,要勤于思考,也要敢于提问,再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问。”这使得学生对于本来比较轻松的提问产生了压力,问个问题,应该是他们已有的困惑,而我让他们“想一想”,让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提问”,让他们拼命去思考有什么可问的问题,而不是思考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解答,有些本末倒置。

1.3 无心地打击。在鼓励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我会偶尔无心地评价说:“这个问题真不错”之类的,一句无心的话,也就可能会打击到有心的同学,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问题我都给予及时的评价,那么对于那些没有得到评价的学生的信心是否造成打击,不免有这个同学的提问好,那么我们的呢?导致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也不高。

1.4 铺垫太少。这篇课文,很多东西,学生是很迷糊的,就算是让他们问问题,他们可能也无从问起,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结束后,看似很顺利地过渡到了研读文本的阶段,但是事实上,对于学生的感知,我未能很好地总结,也就不能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个铺垫,教学设计是很理想,但是上课就未必能这么理想了。

反思这其中原因,我想,还是因为在平时授课中未能重视自身课堂语言的打磨,因而未能把导学教学的“导”在具体的课堂细节中做到位。

课堂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教学服务的所说的所有的话。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让“导”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但是我发现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及信息途径多样化的今天,课堂语言仍是让课堂走向成功地最重要的因素。当我们在追求教学设计新颖有效,教学手段先进亮丽的时候,打磨我们看似随意的课堂语言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心,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导”,让学生更好的“学”的基础。

2.现状思考――课堂语言的不确定性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十分讲究教案如何设计,利用什么手段来呈现教与学的过程,也十分重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这些是可以被预知的,也是更能够模仿与彼此借鉴的,因此也更具确定性。但是课堂语言,面对的学生不一样,老师平时自身说话的习惯不同,自然也就存在不确定性更大。

当然,这个不确定性,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还是有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如下:

2.1 设计不足。因为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时候,意味着让学生做主。于是课堂中随机的东西会比较多,为课堂设计详案造成困难。有时候,因为反正无可把握,于是总是觉得写得越详细,学生的自由度就越小,所以,有时候,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有意设计得简单而开放。

对于有经验的,自身素质比较好的老师来说,简单而开放是一种高境界,但是对普通的老师来说,简单而开放,有时候就是会导致课堂屡屡失败。课堂语言的设计不足成为罪魁。

2.2 学情掌握不到位。课堂语言的设计不足,导致课堂也好,语言本身也好,不确定性扩大。一堂课,不确定性越大,教师就越难掌控。当然,这个不确定性,还与另一因素有关,那就是对学情掌握不到位,所以哪怕设计了,所谓的好像确定了,却无用武之地。

鉴于设计不足这一现状,我在设计课文的时候,有意把课堂语言较全面地呈现。但是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的思维要比想象得活跃多了,因为没有估计好,导致上课手足无措,不在于课堂语言是否合适恰当,而是完全没有准备而不知道如何说。

2.3 语言组织要求过低。我们对课堂语言组织的要求过低,导致课堂语言组织缺乏必要的有意识的锻炼,亦是增加课堂语言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对总体的课堂设计等关注得较多,对课堂的环节的打磨也是精益求精,但是对于课堂语言组织的打磨往往没有被提到相应的重要的地位,对课堂语言的组织也没有相应的要求与目标,于是,课堂语言在随意中,其不确定性也就增强,变得无可把握,无从着手准备。

当然,就这一点来说,教师个人的语言天赋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平时注意锻炼,可以让我们的课堂语言更贴切而可确定,让我们在课堂中出现的随心所欲,不事修饰的“纯天然”状况有所改善。

3.打磨实践――课堂语言的可塑性

课堂语言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也是有可塑性的,而且是个性化的可塑性。因其具有可塑性,也就有了打磨的依据与必要性。那么具体打磨的要求及如何打磨,在实践中,我用了以下步骤:

3.1 观看课堂实录,总结反思存在问题。这一赏读环节,虽然还是有的地方赏到位了,但是整个环节是比较失败,没有重心,关键是学生的“学”未能很好地达成,这一节课下来,可想而知的是学生对于如何赏读还是有些迷茫与不知所措的,就是因为课堂语言存在以下问题:

3.1.1 表述不明确。赏读环节的要求表述是“同学们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来读一读,赏一赏”,应该换成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这样,不仅是对于语言的赏读,对于人物形象也能很做相信的探索与把握,可以让文本的价值通过一个简单的环节尽大可能地达成。

3.1.2 评价不及时。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就是变相地对学生的忽视。学生一旦遭到忽视,不仅在学的行为上迷茫,更是对积极性的一种打消。

3.1.3 自己解说不恰当。在对于学生有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回答刚好触及我自身想说的重点时,会急于自己说,而不把机会留给学生,生拉硬拽,让学生无话可说,让学生失去了“学”的机会,有时也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3.1.4 打断学生。上课的时候,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这不仅是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也是影响教学秩序的举动。

3.1.5 衔接语言生硬不生动。生动的语言可以让一堂课锦上添花,因此,在环节之间衔接时,语言单调生硬,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自然影响课堂效果。

所以,在观看课堂实录后,就能非常容易地发现自己的课堂语言的问题。发现了问题,那么对课堂语言的打磨也就可以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了。

3.2 分析学情,设计详案。因为课堂语言问题多多,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监督自己更深入得分析了解学情,以及尽可能地把教案设计得详细。我在发现我的课堂语言问题后,尽可能地设想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教案如下:

【案例】《荷叶 母亲》教学设计

导入:

作者介绍: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作品主题核心:母爱、自然、童心。

整体感知:

同学们预习过了,知道这篇文章体现了冰心作品的哪个主题呢?

母爱

本文原题为《往事》,编者却给文章加了《荷叶 母亲》这么一个题目,编者为何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听读课文回答。

以荷叶喻母亲,对母亲的赞美。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研习:

(一)体会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那么课文中,作者是借荷叶的什么特点来体现“母爱”?

(荷叶、红莲)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以荷叶喻母亲,以红莲喻自己,通过这两个场景抒发了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磨难时,母亲永远是那个勇敢慈怜的可以为我们挡风避雨的人,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二)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那么我们再具体地来看看,作者所借之物,所借之景,是怎么样来写的呢?我们先找出描写红莲与荷叶的句子。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篇2

1: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年前的两次活动中,列席的贾局长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给我们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讲,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变的是教育理念,要改变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纳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想,而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一个教师缺新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呢?通过“春风语文”活动,我了解了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坚定了“人本”“文本”观念。

2: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在三中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孙晓霞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板块教学模式,袁永波老师让我们认识到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苗青及宋怀明老师让我领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魅力。这些课堂观摩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也使我的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尽管课改已经进行了有些年头,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展示课更新看我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春风语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武春华主任又开展了“区域性公开课”的活动,我按要求作了个人展示。这次亲历让我感受到新教学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时也打开了我校语文教研的新局面。现在,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课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师公开的教案设计,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简约、实用,其教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课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谭记》一课。及录像《狼》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随机解决问题,表面看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整节课来看,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认识到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不顾学情,一味地按教案去执行,效果估计不会多么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目标、过程和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效的课堂应是:在课堂上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当前学习气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课堂。

篇3

师德为本,

一、创先争优。注重修养,用爱来教育。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学生对教师的爱体现在很多方面:或者是早晨,学生一声亲切的老师好”或者是学生在耳边的一句亲热的悄悄话;或者是放学时,学生一声不舍的老师再见”都是学生爱教师的表现。那么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方式更多了平时的一个微笑,母亲般的抚摸,一句赞扬的话,一句贴心的问候…都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爱。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坚持学习,

二、创先争优。提高业务:

就要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年轻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提高。促进自身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一)多参与平时的听课与评课

需要多向骨干教师学习,年轻教师的课堂经验不足。学习她教案设计思路,学习她课堂教学方法和与学生交流的方法,学习她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的积极参与评课可以听取大家的建议与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更快地促进自己能力的提升。

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把这些问题变成一个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和研究。平时的教学中多思考多分析这些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对课题的研究。

三)积极撰写论文

把自己得到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多记录,年轻教师要善于积累。

这样更有利于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多进行自我反思

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自我反思是促进个人快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李镇西在生命与使命同行》书中说过: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与反思精神,就会继续在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就让我反思中提高,反思中成长吧。

篇4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学生对教师的爱体现在很多方面:或者是早晨,学生一声亲切的“老师好”;或者是学生在你耳边的一句亲热的悄悄话;或者是放学时,学生一声不舍的“老师再见”都是学生爱教师的表现。那么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方式更多了。平时的一个微笑,母亲般的抚摸,一句赞扬的话,一句贴心的问候……都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爱。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二、创先争优,坚持学习,提高业务

年轻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提高,就要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促进自身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一)多参与平时的听课与评课

年轻教师的课堂经验不足,需要多向骨干教师学习,学习她们的

教案设计思路,学习她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和与学生交流的方法,学习她们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的。积极参与评课可以听取大家的建议与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更快地促进自己能力的提升。

(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我们要善于

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把这些问题变成一个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思考多分析这些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对课题的研究。

(三)积极撰写论文

年轻教师要善于积累,把自己得到的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多记录,

这样更有利于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多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促进个人快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李镇西在《生命与使命同行》书中说过:“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与反思精神,我们就会继续在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就让我们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吧。

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立志做助推学校发展的动力源。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有精力,可以把最多的精力集中于教育教学方面;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我们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当教育改革到来时,我们应该是最积极的,应该走在改革的前列,尝试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去年我市迎来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跟以前的师本教育完全不同,要求教师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因为老教师他们做了那么多年的师本教育,对新的教育方法适应较慢,而我们从事教育时间不长,对师本教育没有依赖性,所以我们可以很快的进入生本教育。如果年轻人能抓住这次机遇,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生本教育,在课下多搜集有关生本的资料,积极参与每次生本研讨,我想不用太久,我们就成为生本教育的领军人。

篇5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成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对现代诗歌的掌握不多,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以至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更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诗歌鉴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写作练笔或考场作文很少用诗歌这样的文体。而且现在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总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点……

造成以上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中考考纲的导向、现代诗歌让学生缺乏兴趣,使用修辞种类多,不易理解,加之不少老师对诗歌探究有限,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做到通过诗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不重视。

1.教师以中考为导向,忽略了现代诗歌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考什么,教什么,将“海量”阅读变成“滴水”阅读;怎么考,怎么教,将课堂的丰富性变成单一的对答案;用记忆代替思维,如让学生背答题常用语等现象是教师在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的经典误区。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九年级六册课本,其中有五册有现代诗歌(其中八年级下册是散文诗),全套书总共26首,约占课文总数的六分之一,占总教学课时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紧跟中考导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师很难把现代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出于考试的目的,至多也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甚至由于某些省市没有把现代诗歌内容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根本不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

3.文本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外延伸较为狭隘。初中语文课本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在各方面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加之各地教科书的陆续出版使语文教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的课本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是有不少缺陷。新诗虽然有新的东西加进来但是精读课文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还是以前的诗歌。就是加进略读课文中的诗歌也大多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很多语文教师又没有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延伸拓展,语文课本似乎是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唯一途径,从而造成除了从课本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外,学生们基本上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现象。当然选入文本的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以来很好的作品,但这还是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广度。以至于现代诗歌教学拓展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诗作要做适当的调整

1.选编现代诗歌的标准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入选教材的作品原则上要是名家名篇,要用最优秀的诗作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素养、文学素养。70后的人都会对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柯岩的《,你在哪里?》印象颇深。现行版本的教材里就缺少这样的经典之作。

(2)要兼顾各个时代和地域性的作品。既有现代诗也有当代诗,既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作为外国诗作要讲究典型性,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不可谓不经典,但相比于雪莱、拜伦、惠特曼而言就稍嫌逊色。

(3)内容的深浅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既让他们能够理解,又对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有一定的挑战。

2.提升教师对现代诗歌作品研究、鉴赏能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方式。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不但要会讲课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要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文学研究者。语文的教学只有和文学相联系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文学的热情,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一旦教师对新诗有了兴趣,有了较深的认识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和教师一起进入诗的世界,文学的世界。

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在国外,特别是在英美国家,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由于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陶冶性情,熏陶品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看视频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教师和学生分层朗读、自由选择朗读等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在进行朗读技巧基本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的实际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4.注重课内外结合的高效诗歌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比如学习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戴望舒另外一首《狱中题壁》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找一些其他作者写的相关的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自己谈感受,对比着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还可以加深对此类主题作品的理解,锻炼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学习效果会好很多。一位教师在讲授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巧妙地把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作为课文的延伸材料,取得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目进行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对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和诗歌天然亲近的诗兴年华,通过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仿写或创作中要有必要的指导。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过严格,只要情感表达清楚即可。慢慢地在形式上、结构上进行要求,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至少可以在考试中做仿写题时会得心应手很多,对于作文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对于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说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没有问题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学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女孩仿写了一首《我用黑色的画笔》表达了父母从争吵、离异到分开独立生活的内心情感过程,表情达意清楚明了、结构完整修辞使用贴切、形式较为完善,让我很是震惊。

有人说:忽视现代诗歌教学,是抛弃当代精英文化的一种表现,最终会对整个中国文学写作和继承造成莫大的危害。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提起一些当年诗歌界的人和事,当我们再次诵读前人的作品。我们毫无疑问将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的确,“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不应该随着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我们提倡诗歌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育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他们可以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思考时代。所以,我们的现代诗歌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光潜. 《诗论》,三联书店,1984,245.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

[4] 朱自清. 《新诗杂话》,三联书店,1984,7.

[5] 王克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1673-0992(2011)06-275-02.

[6] 王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新浪博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