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3: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对当前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高校中“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鼓励高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因此,本文将从教学模式的视角,对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不适应
总理在2009年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纲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锐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是指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实质就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为了进一步落实“两个不适应”的难题,迎接西安翻译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今天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切入点进行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实证调研
(一)抽样。本研究抽取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146名,其中二年级36人,三年级55人,四年级55人;男生18人,女生118人。
(二)工具。根据课程设置大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卷调查》,随机抽选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146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三)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写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数据分析,目的是探索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对该专业的期望值及需求,进一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现状———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人才特征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以掌握技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为主,其专业行业设置,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使其受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蕴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目前,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西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功底和外语基础,较全面了解中西文化,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在国内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语言学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已经在校外建立了5所实践基地,但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偏理论少实践,培养出的人才与今天所要创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四、研究结果
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1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侧重点、具体课程设置分配等等,结果如下:
(一)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调查结果:47.5%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17.5%的学生是出于听说该专业好,待遇高;25%的学生是出于这专业新颖,没听说过;6.5%的学生是出于别人帮忙选择的;3.5%的学生是出于服从志愿调剂过来的。
(二)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调查结果:22.38%的学生是比较满意;52.45%的学生是一般满意的;25.17%的学生是比较不满意。
(三)您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侧重重点在于?调查结果:6.2%的学生倾向于英文水平;42.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水平;50.9%的学生倾向于教学水平。
(四)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减少的?调查结果:37.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基础英语;17.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英语写作;9.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听说课;3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笔译课。
(五)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增加的?调查结果:75%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听说课。
(六)您认为选修课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调查结果:60.7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如茶道、剪纸等;35.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4.4%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和“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围绕“改革什么”和“创新什么”两个本质与核心问题,集中解决“教”和“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支撑体系学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应用能力弱。近两年,实践教学引起重视,但教学内容并未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实践性课程少且广泛性不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名分实不分,成为学生拼凑学分的工具,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体系支撑。
(二)教学内容体系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面对科学技术和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能做出适时调整,应变机制和应变能力差,未能及时适时地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对接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讲的时间过多,学生自主的支配的时间太少,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环节太少。课程类型单一,讲座式与实践性课程太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新兴专业但其课程与教学体系却沿用的是传统模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大的意见就是实践能力偏弱。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却很突出,其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平台的构建很不平衡。
(四)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特色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选修课没有做到名副其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更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特点为着眼,培养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突出实践能力与理论修养并重的学科特色,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适用范围较广、应用能力较强,最终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六、提出创新
(一)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欧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成功而丰富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如美国本科教育层次将技师培养纳入教学计划,注重应用实验课程,注重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并且允许和鼓励教师外出谋职,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并重,且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加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德国,在国家政策下建立FH院校,即应用科技大学,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培养目标[4]。
(二)科学竞赛普及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在教学检查与考核中,注重实践考核,并将科学竞赛的活动也纳入考核体系,以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三)加强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申请建设地点,申报教学设备,配备以实践为主的教师,按人才培养方案一一落实1.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工作环境,以生动鲜活真实的实际教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增强学生的实践素养,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2.试图创建校内e-chinese工作坊,建立初期目标是以项目养项目,中期目标为学校创收,终极目标实现MOOK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新时代。3.聘请部分业内专家教授实践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采取多样的措施,邀请相关业内专家进行实践授课,让学生了解到一线的实践信息和知识,这事很重要的。4.与西安市名牌大学的汉语国际学院建立关系,争取让我院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指导大学留学生,同时配备我院专业的教师做指导。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1.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因此我们建议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写作基础》等课程,目的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近年来学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所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及文献搜索等,建议在第六学期增设一门《研究方法及学术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在第七学期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2.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目前该专业开设了《英语听说Ⅰ》、《英语听说Ⅱ》、《英语听说Ⅲ》、《英语听说Ⅳ》、《基础英语Ⅰ》、《基础英语Ⅱ》、《基础英语Ⅲ》、《基础英语Ⅳ》、《英汉翻译Ⅰ》、《英汉翻译Ⅱ》、《基础写作Ⅰ》、《基础写作Ⅱ》总学分共计40学分,应该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以英语四级考试为导向,培养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因此仅设置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自编教师课堂用语教材)、基础英语(以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为指导)、英汉直译原理及实践等,总学分不低于28不超过32为宜。3.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并根据这个新兴专业的特点适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与“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开展《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包含《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国书法》、《中国舞蹈》、《中国武术》、《中国礼仪》等课程。4.删减部分课程鉴于该专业的毕业生所教授学生的汉语水平偏向于初级和中级,建议删减以下三门课程:《荷马史诗与东西方古文化》、《国学经典选读》、《史记研究》。
七、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更需要政府出台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学校和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推动这个新型特色专业的深入化、国际化发展。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懂理论、通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体来讲,一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二要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制度,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创建更有利的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3.建立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保证,也是沟通市场和社会的重要运行机制。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大力建设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N].人民日报,2010—03—01(5).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中日两校充分合理的利用各自的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大胆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基础理论课程在日本校学习,各类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学生来华完成。目前日本部分医科、药科大学以选修课程等不同形式开设传统医药讲座,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只是使部分医学、药学学生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学疗法[4]。日本校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与此不同,改变目前日本中药教育重药用、轻理论、一切以西医诊断为是非标准、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弊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思维导入中药学教育体系,用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同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又不全是照搬中国的教学课程,而是针对日本国家资格考试做适当、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教学科目及学时符合参加日本国家资格考试的标准,在保证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计算机及部分选修课程替换成中药专业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日本学生的需求。日本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在中国的医药大学毕业后,取得日本的国立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还有来自日本当地医科大学的外聘教师,再加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日授课,使得教师队伍汇聚了中日的医药教育专家,最大可能的整合优化了中日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日本校毕业生全部参加了日本药品销售师资格考试,很多学生在医药品、化妆品企业找到了理想职位或是计划独立经营药店,还有学生选择继续在华深造,将来从事中日传统医药的研究工作。
2探索中日双语教授中医药,打造“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新模式
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中医药的困难很大,很难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日本校采用中日双语教学,70%课程日语授课、20%课程汉语授课、10%课程中日双语授课。前3年学生在日本校学习,入学初期汉语相对薄弱,采用日语授课使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中医药的教学,期间不断学习汉语基础课,还利用每年暑假来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和部分专业课。第4年学生来中国学习,1年专业课及实训实习阶段采用汉语授课,并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还有部分学生提前来中国先进行半年汉语强化,加强对汉语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随后进入1年专业课学习及实习。通过4年循序渐进学习汉语,特别是在中国学习期间强化,最终圆满完成中药学专业本科的学习内容。“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新模式使得外国留学生克服了学习中医药专业之初的语言屏障,缩小了文化差异,提高了中医药国际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吸引了医学类国际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医药。
3加强中医药行政、学术的全面合作,摸索“跨文化、跨院系”的创新管理方法
日本分校是中日两校众多部门全面合作的产物,需要两校行政系统和教学单位的密切合作。中日两校每年多次在两国召开教育教学会议,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用、考核方法、教学评估、教师资格认证等进行严格监控,同时探讨机构组织和学生管理的高效合理的运营方法。两校的行政部门经过几年的磨合,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住宿管理各个方面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1年在中国学习阶段管理模式由单独编班授课,转变为与中国学生合班上课,实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教学单位增设了一名日语流利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生,更能在生活中、思想上时刻关心帮助日本学生。“跨文化、跨院系”的管理方法可以发现不足、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学校行政管理模式和后勤配套改革,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深化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进程,树立了中医药来华留学的良好品牌。
根据2013年10月的统计,北京大学共有来自116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3574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540人。尽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北大学习,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毕业后都选择回国。回国后他们和北大的联系并没有结束,相反,他们在本国成立了北大校友会,推动了北大和留学毕业生的交流。北京大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韩国北京大学校友成立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的约200名韩国留学生出席了成立仪式。韩国北大校友会是首个海外成立的北大校友会。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从北大毕业和正在就读的韩国留学生已近5000人,他们是北大留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北大韩国留学生校友会对于整合北大毕业生的海外人力资源、加强北大与韩国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及提高北大的国际声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自1993年第一名韩国留学生进入北大学习以来,每年到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的数量正在成倍增长。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具有高级的应用型大学生的摇篮,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具有技能型的人才,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追求的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走应用型、职业化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合作的单位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常采用如下几种。
模式一: 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高校通过技术洽谈会、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并最后通过科研成果转让合同实现将科学研究成果市场化、大众化,企业将购买得到的研究成果做成成型的产品向市场推广。
模式二: 高校是科技孵化的中心。高校是科技孵化的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窗口,是高薪技术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的场地。
模式三: 高校办工厂。校办工厂是一种特殊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由高校自己的科研人才创办的科技企业,同时可以方便地为自己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模式四: 高校研究开发基地。这种模式一般由企业投资,高校提供人力资本和部分仪器设备,在高校建立研究开发基地。我校化环学院的环境工程实验室就是这种模式。
模式五: 高校科研攻关课题。高校和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地方和产业的科技公关项目,从而实现校企合作。
模式六: 高校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用人协议。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即所谓的“订单式模式”,在毕业生就业、科学研究、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实验实习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
三、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现阶段,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突出的问题是基础理论所占课程比例过大,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公共基础课偏多,而专业课的学时偏低,并且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与科技发展同步。
因此必须从结构上对于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1. 加大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的分级力度。在分级前除了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出测试以外,还需要对于学生做相关的调查,对于有考研、出国深造意向的学生,经本人申请、考核合格,相应进入高等数学、大学英语A级班学习,其余绝大部分学生全部进入B级班学习。高等数学及大学英语的B级班的课时安排,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缩减,缩减的学时部分交给专业基础课,部分用来安排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专业基础课分级教学进一步细化或重组。目前专业基础课的某些课程,是按系别进行分级教学的,但每个系的各个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在授课内容上,要结合专业实际,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做到“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例如在英语、日语等语言类等工具学科的课时安排中,要增加例如法律、金融、科技类的专业类语言课程,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时间。
(二)顶岗实习
目前的顶岗实习,基本上是就业前的上岗实习,学生为就业而找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对于我校的应用英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面向外贸公司和培训学校居多,就业比较分散,学校集中安排顶岗实习存在很大困难。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类,即:1.考研及出国留学的学生。 2.学生方面有能力找到理想工作岗位无需要学校进一步帮助的学生。
(三)校企深层合作
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应该先简后难,逐步实施。在实施中,充分考虑对双方的意义、对学生的实用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学校虽然有实习实训中心、实验室、语音室等学生实践教学资源,但存在设备陈旧、种类短缺、实训教师缺乏等不足之处。
2. “订单”式合作。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对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均可以灵活操作,即可以到“订单”式企业进行相应的学习,相应替代选修课的学分。这样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3. 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双重”指导。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课题,在选题上,必须根据真实状况,面向“应用型”来设立题目,尽量避免“研究型”、“设计型”的虚拟课题。学生根据自己前期的实习经历,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在学校老师及用人单位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例如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要求必须以教学实践中的汉语教育的实例为内容进行分析写作,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述能力、科研能力都是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企业或公司合作,能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实现了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企业提前为自己培养一批人才,为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拓宽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 在线教学;商务汉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6―0067―06
在线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及其情境教学和支架式学习理论。余胜泉等指出:“技术的参与没有改变教学过程的实质,但改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1]
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语言,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把在线教学形式引入商务汉语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的实施,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商务环境、提高商务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本文将结合商务汉语教学实际,研究如何利用在线教学形式提升留学生汉语、商务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线教学与商务汉语教学
在线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与学习者的“教学分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远程教育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一般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亦即在线教学环境下,借助媒介的联系,充分浏览、阅读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再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远程在线协作和帮助,实现知识迁移,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在线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在线教学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人际间的教与学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一种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建在线教学模式的四大要素。[2]这种教学模式建构过程契合商务汉语课程的教学规律。基于教学实践,本文总结出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创新了商务汉语“教”的理念
商务汉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懂汉语又通商务,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过硬的商务实际工作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和应用型的知华、友华的人才[3]。这个目标的核心内涵是“能力”,包括汉语语言应用能力、商务专业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三者的养成需要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激活学习动机的最终要素是第二语言学习体验,在线教学模式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商务体验的机会。
1.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创新能力。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根据个人的现实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灵活调整在线学习方式。比如,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视频课程,形象、直观地掌握其语言和商务知识点,在网上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抛锚式学习,自主探寻并获得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增强责任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4]王红等认为,在在线教学模式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知识的漏洞”, “找出并填补这些漏洞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商务汉语课程学习者的教育背景差异很大,有的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不懂商务专业知识;有的具有一定的商务实践业务能力,但是汉语能力较弱;有的汉语和商务能力都不具备。而在线教学具有实现资源的多样性、学习终端的可选择性和学习者的差异管理等特点,不受起点和层次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反复回放视频,加之在线教学的反馈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师的反馈行为及时,在线教学评价往往能够实现与学生学习进程的一一对应,特别是网上的开放性作业评价,能够针对学习者的具体学习困惑给出明确的指导,这对于填补学生的知识漏洞、实现个性化学习非常有帮助。[6]
3.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汉语、商务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王承君认为,“网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复习特定的某节课,还能让学生更为深入而持久地理解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 [7]通过在线教学模式,能够把商务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建成一个知识结构网(也叫知识地图),从而把各种知识点连接并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厘清汉语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以及商务文化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在不同知识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习者建立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知识链条。这对于构建三位一体的商务汉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国商务文化。商务汉语在线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中国商务文化的线索,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中国社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商务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符合学习者的心理注意规律。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在线教学所提供的碎片化知识结构,以及它所采用的碎片化教学形式,切合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注意习惯。商务汉语的教学内容具有跨专业、复合型特点,难度较大。教师把商务汉语课程知识体系分解为多个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分散了知识点;每个视频按照知识模块进行组合,讲清、讲透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核心信息及相互关联,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通过碎片化的学习选择,把握学习注意的最佳阶段,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拓宽了商务汉语“学”的途径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把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相互讨论、切磋、答疑的教师助学学习模式。这不仅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也突出和强化了教师的学习引导和辅导作用。
1.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学与教交互功能,尤其是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交互功能,这种交互功能可为商务汉语的学习交流实践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商务汉语教学内容偏重于程序性知识,学以致用是商务汉语的基本诉求。在线学习因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参与商务实践,所以,商务汉语在线学习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亲历商务环境的机会,留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在线商务汉语实践项目,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文习俗,运用隐形学习法[8]进行在线体验学习。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因其明确的教学针对性,可以为学习者搭建一个主动学习的教育平台。商务汉语课程的学习者个体文化差异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运用在线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度,而且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跳过某些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甚至重复学习某些内容,以形成认知强化。对于每个学习者而言,他们都可以通过在线教学模式,形成包括自己、他人以及在线资源等的个人学习网络,进而促使他们摆脱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
3.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点,能够为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适时帮助。商务汉语课程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商务专业知识,还包括真实商务环境中汉语应用的诸多知识。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提供大量学习资源以及探索知识的线索,引导他们在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里,进行自由自在的自主探究,在讨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辨中学习,为他们全面提高商务语言应用能力,了解中国经济社会,进而提高对中国商务文化的解读能力等创造更为便利的学习环境。
4.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学生学习角色参与的灵活性特点,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服务支持。比如,当学习者需要深入企业、工厂、社区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时,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可以方便他们在任何地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研究表明,“在家中或公交车上,在公园里或是穿插于课堂教学之间,不管什么时间和地点,如果能在有空时听听课,学习效率会提高”, “与在学校里被动学习相比,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
(三)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提供了商务汉语教学“评”的依据
所谓“评”,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整体判断,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为教师的在线教学过程管理和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过程反馈提供及时、有益和便捷的“评价”,能够针对留学生的在线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反馈,进行整体性的科学判断,进而为在线教学评价和反馈提供实时可靠的评价依据。
1.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化,便于大学对其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在线教学能够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将在线学习、社交服务和商务实践活动与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集成为一体,形成立体化、多方面的实时交互和大数据驱动[10],从而为有效控制教师的在线过程管理提供真实数据,为在线教学评价提供直接的评价依据。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在线学习的全部过程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所学内容和进展进行科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追踪检查教学任务进展及完成情况,全面、准确、直观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比如,通过学生学习数据,了解其学习的过程、兴趣点以及学习方法;运用反馈系统所提供的学习时数、反复学习的知识点,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测试结果的正确率以及所用的时间,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背后隐含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学习的实时信息,有利于教师确认学习反馈,纠正和弥补在线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回应是教师反馈的根据,当学生做出错误回应时,教师应该给出纠正反馈;当学生做出正确回应时,教师应该给出确认反馈。商务汉语教学需要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可以掌握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并实时追踪指导,以促进、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二、商务汉语综合课在线教学实践
下面以北京语言大学来华留学生四年级下学期商务汉语综合课的在线教学为例,研究、分析和检验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状况。
(一)商务汉语课程及在线教学计划
根据商务汉语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们确定了以下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在线教学计划:
1. 三位一体的商务汉语课程教学内容
商务汉语综合课的在线教学,致力于建设汉语、商务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远程教学内容体系,旨在提高商务活动中汉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形成有利于学习商务知识、了解中国商务文化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学习环境。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
本课程着意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把在线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些具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的操作项目,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商务实践中完成在线教学活动。
3.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应用性任务设计
本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进一步提高商务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得体运用汉语;二是提高商务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写作;三是提高商务实际工作能力,完成一项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商务业务。
4.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依靠在线学习平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缩短班级学习时间,变原来的4学时/周为2学时/周。鼓励学生参与商务实践。
5.注重在线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采用期末线下考试与平时在线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强化线上学习过程管理,加大平时形成性成绩的比重。成绩评定按照线下参与共同体活动、线上提交任务阶段报告、在线参与学习时数、在线完成各个阶段测试、在线参与讨论、在线互评作业、在线提交实践报告、线下参与班级研讨、期末在线考试和期末线下考试十项进行,每项各占10分。
(二)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训练设计
根据三位一体的在线教学原则和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把本阶段的商务汉语教学内容设计为汉语语言综合运用、模拟高层商务合作和商务实践操作三个训练模块。
1.汉语语言综合运用
这个模块在于进一步提高商务汉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训练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在学习平台上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包括课文及参考资料、视频宣传片、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作业和能力测试等。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包括两种,一种是关于课文内容的视频学习资源,内容包括商务汉语常用的词语、句式和商务环境常用表达形式等;另一种是专门针对本阶段学习者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的论文写作指导视频学习资源,包括训练学生自主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能力、训练学生设计和安排论文结构提纲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毕业论文中常用的表达形式、训练学生学会设计标题和提取核心句、训练学生学会论文“引言”和“结语”的写作、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和论文摘要的能力等。第二步,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完成作业,提交到学习平台上。第三步,教师通过学习平台修改学生作业并反馈给学生,或者同学之间在学习平台上互评作业,选出优秀的作业作为典型。第四步,学生返回课堂参与讨论,教师答疑解惑。第五步,学生进一步改进、完善学习任务。
2. 模拟高层商务合作
这个模块在于训练学生在高端商务合作环境中汉语和商务知识的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学习共同体通过在线学习,完成模拟会谈的任务,包括查找资料扩大信息,在共同体内部或学习平台上参与讨论,通过研讨形成会谈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确定角色在共同体内部或之间进行模拟高层合作会谈。第二步,学生把模拟会谈的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第三步,教师评价反馈。第四步,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重新录制视频并上传到平台。第五步,同学之间在平台互评作业。第六步,学生到课堂参与讨论、答疑,交流学习体会。
3.商务实践操作
这个模块通过模拟组建公司,提高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总任务是:以“我来当老板”为主题组建公司,策划一个项目,写出策划方案。具体可以分解为四个实践子任务。
子任务1:初期筹划。共同体通过市场调研,商议在中国组建一个公司,确定所建公司的性质、规模、经营范围、市场定位、人员构成和公司名称等,并公布在学习平台上。
子任务2:实地咨询。外籍人士在中国注册公司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手续等事宜,需要通过咨询了解。首先,通过平台了解每个共同体拟建立的公司性质,分析各个公司所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然后,各个共同体分工合作,分别前往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部门进行咨询,获取相应的信息。最后,把这些信息制作成电子文档,在平台上与其他共同体共享。
子任务3:制定内部管理细则。各“公司”讨论并制定各职能部门发展规划,详细列出各部门具体的工作职责、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做出完整的计划书,提交到学习平台,参与互评。
子任务4:项目论证。各“公司”把各部门的管理细则整合在一起,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综合论证,建立相对完善的公司运作模式,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范围、市场定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等。提交到学习平台,参与互评。
实践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需要在线和离线配合,教师密切追踪,对共同体提交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学生在线学习方式
根据SPOC教学模式,学生采取离线和在线混合的学习形式,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研讨式学习。组建学习共同体就是建立适合学生提高能力的环境,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共同讨论提高、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和参与班级活动等。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是教师、助教和学生。共同体一般由3-5人组成比较利于活动。
第二步,在线参加前置测验,确定学习层级。针对自己的层级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个性化能力提升。比如,10个测试题答对了8-10个,可以选择从第三段开始学习;如果答对了5-7个,可以选择从第二段开始学习;如果答对了0-4个,可以选择从第一段开始学习。
第三步,在线学习,解决汉语和商务知识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视频、电子书、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等媒体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并完成本阶段的测试。
学生的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在线视频实现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既可以通过实时在线提问,发起并参与在线讨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观看视频的次数,做到温故而知新,并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学习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得到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当然,学生也可以个人在线独立学习,也可以和共同体成员一起在线讨论学习。
第四步,离线参与实践,提高真实商务环境下汉语和商务知识的应用能力。共同体成员一起讨论商定实践内容,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去实践,并完成实践任务。
第五步,在线交流互动,解决学习困惑。学生把实践中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放到交流平台上,或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讲解一段实践内容,或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或提出自己学习的困惑,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在线研讨。
第六步,离线课堂交流,深化学习内容。学生带着在线学习以及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问题回到课堂参与班级讨论,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第七步,反刍巩固,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完成上述六个步骤后,学生需要一个知识内省的过程,以梳理学习内容,消化理解,进一步扩展知识范围。再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或作业,提升能力,为下一个在线学习过程做准备。
三、实践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些数据,同时又对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获得了相应的数据。样本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一)商务汉语的教学平台数据统计
1. 我们统计了一个学期的数据,学生在线学习访问数平均110次,最高332次,最少30次;教学视频和资料视频在线观看时数最长630分钟,最短108分钟;参与在线讨论数最多35次,最少1次;所有学生均有在平台上提问的记录,最多58次。
2. 从期末成绩看,学生成绩平均88.5分,最低分72分,比不用在线教学的同期学生平均分数超过5分。
(二)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通过商务汉语在线教学平台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 认为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好”和“非常好”的占87.5%,“一般”的占12.5%,“不满意”的为0;对这种可以边实践边学习的上课方式“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85%,“一般”的占15%,“不满意”的为0;对本学期总体评价“很好”和“好”的占92.5%,“一般”的占7.5%,“不好”的为0;对学习资料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87.5%,“一般”的占7.5%,“不满意”的占5%;对通过平台提交作业的形式,认为“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占97.5%,“不方便”的占2.5%;认为作业难度“一般”的占90%,“较难”的占10%;对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97.5%,“一般”的占2.5%。
2. 对“本学期课程让你收获最大”的回答是:获得了在线学习和实习的具体经验,有更多时间去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人文环境,使自己变得稳重;增强了责任感,对自己更有信心;学会了合作和配合,懂得了把人际关系处理好的困难以及创业的艰难;学到了很多对自己有帮助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中国更了解了;提高了汉语写作能力。
3. 对这种上课方式和上课内容的消极反馈是:个别人认为在线作业有点儿多,实践任务有点多,而且很难;1人提出在线学习小组不是很团结;1人认为还是喜欢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结果分析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在商务汉语教学中运用在线教学这种模式是有意义的。
1.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也提高了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商务理论知识,使商务业务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提升。
2. 体现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诉求。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以赢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尽管学生完成模拟组建公司的过程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感到很有趣,乐于去完成。
3. 体现了学生对贴近自己未来工作的最新信息的关注。从学生喜欢的课文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最受欢迎,学习这种内容的视频所用时间最多,并愿意结合现实的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如APCE会议、“一带一路”的构想等)参与讨论。
4. 体现了学生对新的教学形式的热情。调查显示,学生对在线教学是有兴趣的,并希望以后继续开展下去,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希望视频资料更多,信息量更大。
四、余论
当今时代,人类的学习正在由固定时间的课堂学习转化为围绕生活环境的在线学习。面对这样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11],商务汉语教学,作为最具开放性、全球化特征的教育形态――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在线教学形式,能够为喜欢中国,并希望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外国人提供更为广泛、便捷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1. 如何解决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时学习纠偏问题。因为在对外汉语实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互动,并能针对学生的偏误随时纠正,而在线教学中,教师尽管可以在线发现偏误并纠正错误,但会有时间差,教师纠偏时不一定能保证学生在线,这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影响。
2. 如何控制学生在线有效学习时间问题。在线教学及在线学习时数和学生的在线有效学习时数有不可控性。换言之,当学生打开在线视频以后也许在做别的事情,没有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现象是教师无法控制的。然而,商务汉语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如果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效时间不能保证,在线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 商务汉语在线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课下实践机会,但是,由于商务汉语的应用实践过程在线下难以控制,且难以确定相应的量化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对接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的又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张建伟. 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静,赵伟.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3,(5).
[3] 沈庶英. 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探索[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
[4]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 在线教学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3,(8).
[5][9] 萨尔曼・可汗. 在线教学的可汗学院[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 王星,杨文正. 网络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发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
[7][11] 吴剑平,赵可等. 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8] 王承君.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多学科探究及对语言教与学研究的影响[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0]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 [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具体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历史形成的优势特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贯彻四条主线,实施十项计划。一个中心,就是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四条主线,是指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性。十项计划,是指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制定的十项具体计划和相关举措。
国际化,是指通过跨国度、跨文化的培养途径,使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高层次,是指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复合型,是指要使学生具有跨专业学习的经历,具有两个及以上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应用性,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突出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四条主线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国际化是首要特质,高层次是内涵要求,复合型是基本规格,应用性是根本定位。
学校围绕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性这四条主线,制定了十项具体计划,这十项具体计划就是今后一个时期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抓手。
国际化
1.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计划
学校努力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不断增加境外友好交流院校的数量,通过自主开发和积极申报市教委的相关专项,大力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和暑期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等,积极建设国际化人才境外培养平台。到2015年,力争使60%以上的外语类专业学生、20%以上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在4年学习中有一次海外学习、实践的经历。学校修订了《本科生出国(出境)留学学籍学业管理办法》,将可认定留学学分的高校范围扩大为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公布的国外大学名单中的所有高校。在市教委相关经费的支持下,学校还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出国(出境)留学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近百名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境外)进行一学期及以上的学习。
2.本科生国际化社会实践计划
一方面,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和涉外行业的合作,在国内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学生国外(境外)实习渠道,支持基础较好的院(系)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国际化社会实践平台。对于在校生的出国(出境)学习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国外(境外)进修、实践,既认可为相应的课堂学习学分,还同时认可为专业实习学分。
3.海外名师讲学计划
通过申请上级专项和设立专门经费,积极聘请海外学者、专家来学校开设课程或学术讲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十二五”期间,学校每年聘请20名左右海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访学。
4.留学二外计划
作为市属高校中最早开办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之一,学校积极落实“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到2015年,使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其中学历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建立以学历生教育为重点、以汉语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为特色的留学生教育体系;整合全校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积极推进全英文授课课程和学历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作用,把汉语言硕士研究生和酒店管理本科作为新的增长点,优化学校的留学生结构。
此外,学校制定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也凸显了国际化的要求:外语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非外语专业中,仍然保持了达到“准专业”标准的英语课时量(56学分,952学时),强化外语优势;鼓励非外语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和全外语课程。
高层次
1.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在原有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基础上,构建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示范专业——市级重点(优势)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业建设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专业建设。同时,强化对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估,着重发挥现有各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专业建设为统领,继续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计划建设校级特色专业10个、校级示范专业3个~5个、争取新增市级重点(优势)专业3个~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5个。学校根据专业结构现状和业界的需要,“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1个~2个新专业,改造1个~2个专业。同时,积极参与北京高校外语和旅游管理两大专业群建设。
2.教学改革计划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校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同时,根据学校本科生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本着“小而精”“小而特”的理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仍然保留和发扬一些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精英化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并将这些因素列入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学习方法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
(2)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重点开展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
(3)推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市教委着力推动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扎扎实实地推进市教委委托的重大教改项目“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体系”的课题研究和试点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改进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为了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学校修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并首次规定,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在高年级独立或牵头完成的调研报告、翻译作品、新闻报道、音频、视频作品等其他创新实践成果认定为本科毕业论文。
(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倡导本科生导师制。学校通过试点,大力倡导和支持院(系)从大一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和发展取向,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和帮助。
3.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
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和科研条件,广泛发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和组织申报工作,力争使50%左右甚至更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该类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要着重加强对立项之后教师指导的组织和检查。作为保障措施之一,学校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和获评优秀项目等工作表现,列入教师工作量考核指标,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认可。
与此相应,学校修订完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对参加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实践并取得优秀成绩或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认定,并将学生历年取得的创新学分成绩汇总体现在学生成绩单上,而且允许以此折抵部分专业实习的学分。
4.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部署,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以“服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宗旨,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咨询、教师培训、教学创新成果推广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学校制定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体现了“高层次”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为了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人文底蕴,将2008版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类别名称,修改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同时,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科学设计九类课程模块,合理规划学生的选修梯次,提升通识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外语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多采取“博专结合”的思路,注重语言技能与文化底蕴的有机结合;通过在相近专业之间建设专业通开课等方法,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复合型
1.制定《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学校制定的《辅修专业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了辅修专业的总学分、总学时和教学要求、教学管理、毕业要求,将辅修专业课程的成绩统一记入学生的成绩单,对于在规定期限内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颁发辅修证书,在经费方面对辅修专业进行扶持。
2.培养方案体现复合型要求
学校在制定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复合型提出具体要求:各院(系)在设计主修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进行浓缩提炼,选取各专业最核心的主干课程形成相应的辅修专业课程体系,正式纳入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开设辅修专业;对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生的特定辅修需求,学校采取由相关专业为其对口开设订单式辅修专业的方法来解决。
应用性
1.按照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定位制定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学校明确提出,要强化“为学生提供更有用的教育”这个理念,强调“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高度契合,提高业界的参与度。按此要求,各院(系)在新版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均聘请了业界优秀人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业界的新形势、新需求,合理设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也贯彻了应用性的要求:外语类专业以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这两类课程群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外语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学校要求各院(系)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抓好实验教学,确保实习实践取得实效。目前,全校已开设实验教学课程53门;通过设立教改项目和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院(系)聘请优秀业界人士给学生授课;加大课外实践创新环节的学分比重, 由原来的7学分提高为16学分,打造灵活而富有实效的课外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2.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早在2005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1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也指出,要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早进课题以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可见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而如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更是高校各任课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必修课,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为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古代汉语课程理当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研究的意识
(一)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甚至要敢于质疑教材大学教材不像中学那样统一,这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表现,比如古代汉语教材,目前所见的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教材当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但学者们依然指出该教材在文选、注释、常用词、通论、音读、引书、本书的内部矛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错误或可商榷之处,富金壁为此建议重新修订王力《古代汉语》,并撰写了《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该书共讨论王力《古代汉语》有关文选注释问题约630条。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妨在第一堂课布置一个课题,以所使用的教材为研究对象,去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研究意识得到了启发,创造力也会真正释放出来。(二)树立研究意识,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并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是把语言规律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尽量引导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发现问题,总结出语言规律。比如讲解《左传•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两个“请”字的用法是否相同?讲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因烧其券,民称万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一般认为,“万岁”用来指称君王,而这里的“万岁”是指孟尝君,那么“万岁”一词的词义是怎样演变的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如《左传•鞌之战》中韩厥在抓捕齐侯时的一系列动作是“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左传》的投降礼仪;讲解《战国策》的《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章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辩论技巧。总之,只要教师牢固树立寓教于研,寓研于教的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备课、讲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在主动与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知识的汲取,参与感受、发现、研究、创造的全过程”。因此,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古代汉语课程的特点,教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教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和各种学术资源网站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籍,常常会遇到字、词、句等方面的障碍,这就需要学会查阅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比如《说文解字》《字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这些语文工具书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古代汉语的好帮手。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学术网站,包括中国知网、读秀、汉典网等,还有收集了多种电子工具书的国学大师网,更是查阅古代汉语资料的快捷方便的工具。(二)教师指导学生试讲文选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试讲文选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便于开展讨论和协作,安排小组成员发言或派代表试讲。第二步,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指定文选材料,要求能准确分析文选中有突出特点的语言、文化现象及相关问题。第三步,教师督促指导各组的准备情况,适时指出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备好较高质量的讲稿或教案。第四步,各学习小组集中讨论问题,请各小组代表上台试讲,其他同学当场补充或提问。最后是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补充学生漏讲或错讲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试讲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相关资料,对相关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好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培养起对本学科的兴趣,研究性教学就无从谈起。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以下着重谈两点体会。(一)重视研究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模式不再仅仅重视结论的习得,而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把获得结论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和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是所谓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语言规律,在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解甲骨文、金文的特点,不妨先指导学生释读甲骨文、金文,再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分析出甲骨文形体结构不定型,金文的异体字相对减少,偏旁渐趋固定;甲骨文存在相当多的合文,而金文的合文大大减少;甲骨文行款无定式,金文行款渐趋固定等特点。又如讲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就不妨以《论语》为例,将《论语》中的人名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名与字之间的各种联系,同义的联系如宰予字我,反义的联系如曾皙字点,连义的联系如司马牛字耕。(二)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必须把课程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要善于把语言理论和语言实际结合起来。教师要启发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从中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母方言,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既有亲切感,又很熟悉,有强烈的兴趣和愿望去探讨未知的语言问题。方言中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现象都是有待研究的好材料,比如讲授异体字,不妨以有方言特色的俗字为例;讲授中古四声,不妨与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比较;方言中还有诸多词汇、语法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社会调查,去历史博物馆、风景区、公园、街头辨别和搜集繁体字、异体字等用字现象,分析对联中的平仄、押韵等语音现象,对保留古代语言面貌的历史遗迹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以上社会实践,学生把课堂教学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了运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研究和语言规范的社会责任感。
四、传授符合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基本手段、途径和规则。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工具课,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特点的学科,这种性质特点决定了语言学所应采取的研究方法。语言学除了采用一般科学所共有的研究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还创造了一系列特有的研究方法(如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与此同时,语言学在引进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系列同时适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实验法等。下面择取三种常用的古代汉语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一)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从大量的语言事实出发,概括出语言现象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以探讨先秦“访”字的用法为例: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句法特点来看,以上两例中的“访”的直接宾语是事,而不是人,因此第一例中有“于”字,第二例有“诸”字,“诸”是“之于”的合音,“之”指袭击郑国这件事。再考察“访”的词汇意义,第一例中,箕子是商朝遗老,不是周的官员,因此有“广泛征求意见”之义。第二例中,秦穆公向蹇叔咨询关于袭击郑国的意见,也不是简单的拜访。《说文》:“泛谋曰访。”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因此“访”在先秦的词汇意义是“广泛地征求意见,咨询对策”。通过以上对先秦“访”字词汇意义的归纳,指导学生认识到语言理论来源于语言实际,理论是在实际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总结,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出发,归纳总结语言的规律。古代汉语的内容由文选和常识部分组成。文选提供了客观的语言事实,常识是语言理论的总结,古代汉语教学应重视文选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选出发归纳出语言的规律。(二)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法在古代汉语研究中是非常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古代汉语的比较研究既有共时的比较,也有历时的比较。以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为例分析,本文先后论述了甲骨文、西周金文、先秦典籍中“于”字的用法及汉代以后介词“于”的衰落,通过历时比较,分析了动词“于”到介词“于”的演变及被介词“在”代替的过程。本文也运用了共时比较,比如动词“于”表示“往”义在《诗经》中使用了22次,而在同时期的其他典籍中很少出现,一般多用作介词。古代汉语的历时比较有不同时期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比较,共时比较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语言材料的比较,共同语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的比较,等等。(三)统计法统计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统计法应用于古代汉语研究,主要是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用以探讨语言规律的一种方法。如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列表统计了先秦部分文籍第一人称代词“我”“余”“予”“吾”“朕”“卬”“台”的出现频率,详细列出了各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百分比。通过统计,作者总结出第一人称代词在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孟子》《楚辞》等文献中的使用特点。这种通过统计方法用确切的数据说明问题,避免了主观臆断,因而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总之,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本课程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读懂相关学术论文,并为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教会学生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技能
指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就需要传授给学生有关的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完成的学术创作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需要经历选题、搜集和研读资料、论文撰写和修改等流程,以下重点介绍选题和搜集、研读资料的过程。有价值而合适的选题对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在确定题目之前,还要大量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直到最后选取一个有价值而合适的选题。有价值的选题是指选题所阐述的问题具有理论或现实的意义,合适的选题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保证写作顺利进行。选题来源既可以是平时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时发现的问题,或跟教师、同学交流时的领悟所得,也可以是社会调查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来源于教师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研读资料。在选题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选题有计划地展开资料的搜集工作。
古代汉语研究的资料,包括书面语的文献资料(包括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和口语的方言资料。文献资料主要通过广泛搜集所得,方言资料则需通过田野调查才能获得。搜集、占有充分的资料是写好论文的重要基础。在搜集资料工作基本完成后,接下来是对大量的原始资料进行研读。所谓研读是指在深入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深化,系统化,从而有所发现,萌生新的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观点亦即论点,论点一旦确立之后,就可以根据论点取舍材料,安排结构,着手撰写论文了。
参考文献:
[1]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42.
[2]富金壁.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9.
(一)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竞争性合作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北美、西欧、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近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需求总量不断上升,走国际化路线是实现全球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1]。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供需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与服务实现全球流通,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跨国贸易、竞争与整合。目前教育输出国以英、美、澳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其教育输出主要以经济和市场化为导向,因而强调竞争,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弥补国内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这些国家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学前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在全球范围内争夺生源,并通过海外分校、课程衔接、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拓展跨境教育服务,增加收入来源。教育输入国以中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为代表,其教育输入以加强本国高等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品质为导向,因而更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各种区域性高等教育合作与院校联盟不断推进,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以竞争性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以全球范围内教育交流领域最著名、最典型的博洛尼亚进程为例,1999年,欧洲29国教育部长共同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建立统一的3-5-8学制,实行统一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到2010年“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46个,各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为建成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奠定了基础。除了区域性合作之外,各国跨境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日益增多。如,新加坡通过采用新加坡、美国、中国顶尖大学三校合办的模式,创立了第四所公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海湾地区的卡塔尔和阿布扎比分别花费数亿美元在本国开办欧美顶尖大学的分校;亚洲理工学院投资100亿美元在沙特阿拉伯开办了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印度教育部也通过一项法案,允许国外教育投资者在印度开办大学或分校。
(二)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手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通过“服务贸易协定”把高等教育视为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服务性产品,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凸显。同时,全球经济危机带来高等教育经费的紧缩,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弥补政府削减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而造成的办学经费不足,纷纷改变原有的教育资助或援助政策,对外国留学生实施全额收费。为争夺留学生源,各国除了采取措施吸引留学生外,还通过开设海外分校、特许经营、课程衔接、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拓展跨境教育服务,为本国高等教育机构增加收入。对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而言,获得经济收益、缓解教育经费压力,已成为其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具体表现为以留学和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跨境教育项目得到快速发展。
发达国家开展跨境教育的形式多样,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把教育输出看作是教育服务贸易的核心战略,强调经济收益。特别是澳大利亚通过TAFE模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巨额收入,其教育输出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已成为本国第二大服务产业。TAFE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灵活多样:通过在境外设立合作办学机构招收学生来输出职业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来开拓市场;通过输出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来获得知识产权收益;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创收和提高学生国际化比例;通过境外交流与培训扩大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影响,等。
美国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留学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回报。留学生教育不仅给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储备、带来巨额学费收入和经济效益,还加强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近5年,美国各州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一再缩减,已达到25年来最低点。华盛顿州过去3年的州财政资金削减了一半以上,华盛顿大学被迫减少其本地生源数以增加海外学生的数量。该校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该校18%的新生来自国外,每名外国大学生每年学费为2.8万美元,约为华盛顿州本地学生的3倍。该校校长麦克·杨称,正是靠着海外留学生的支持,超过班级人数1/3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华盛顿学生才能上得起这所学校。
法国高教部也在加紧分析研讨如何吸引外国留学生问题。法国高教部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提出,今后在招收外国留学生过程中将扩大招收高层次留学生人数,到2015年使赴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由目前的50%提高到67%左右;加强与外国高校合作,到2015年,使通过合作项目赴法留学的学生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2]。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跨境教育质量是各国关注的重点
在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通过双边的、区域性的和国际的机制,来回应日益增长的跨境教育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提出的挑战。各跨境质量保障机构也在转向采用通用的质量评审标准,保证跨境教育提供者的合法性,确保消费者所接受的教育达到认同的标准,所获得的资格得到国际认可。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障跨境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分别对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者、学生、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学历鉴定机构以及专业团体等在跨境教育中的作用给予建议,帮助成员国评估高等教育机构跨境办学的质量与有效性,保护学生等相关群体免受劣质教育的伤害。
目前,虽然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但对于外国机构来本国办学或本国机构到国外办学缺乏经验,对于如何保障跨境教育的质量缺乏认识,造成跨境教育市场鱼目混珠,跨境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合作办学信誉难以提升。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重视,不管是教育输入国还是教育输出国,都在努力加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通过积极的探讨和经验分享,解决跨境教育在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等方面的核心制度安排[3],优化 跨境教育的发展环境。如,针对近几年大学海外教育项目运营中出现项目失败、劣质跨境教育给澳大利亚及海外合作伙伴的名誉带来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及学生福利和安全方面的风险等问题,澳大利亚大学委员会于2005年投资135万澳元用于14所大学的15个跨境教育项目研究,希望从中找出海外教育项目质量监控的对策。目前,澳大利亚主要从建立跨境教育质量监管框架、成立专门的跨境教育监管机构、慎重选择跨境教育合作伙伴、制定详细的跨境教育发展计划、签署双边合作协议、维护双边合作关系、制定跨境教育项目实施程序和准则等几方面对跨境教育的质量进行监管和保障,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进展
(一)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教育交流合作大格局已形成
我国已经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28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同时,也设立了18个双边和多边教育高层交流的定期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个区域合作平台。中美、中俄、中欧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初步形成,各种语言年、文化年、国家年活动相继举办。目前,已经签署和正在有效执行的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协议是154个。另外,正在实施的政府间合作项目有77项。未来将进一步巩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落实好未来4年“公费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计划”和美方未来4年“派遣10万学生来华留学倡议”等成果。深化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机制,重点推进中俄“语言年”、中俄“国家年”教育领域机制化项目。构建好中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机制,建立中国—拉美、中国—东北亚交流机制,推动双边和区域教育国际合作。
(二)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目前,我国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快速。2012年,先后批准正式或筹备设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5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批准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等6个高起点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全国本科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和高校内设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已达43个,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同时,高起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一步增多。2012年,共批准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举办了149个办学基础较好、实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国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达732个,约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46%。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体制创新、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年教育部将进一步修订高校境外办学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高校“走出去”。
(三)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与3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议。据最近的一项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国留学生源国,也逐渐成为了新兴的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的目的国。
目前,来华留学发展迅速、出国留学规模继续扩大、留学回国热情持续高涨。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华留学人员总数已达29.26万人,比2010年增加两万多人;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39.96万人,较2011年增加5.99万,增长17.65%;留学回国人数增加8.67万,增长46.57%,留学回国人员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
近期,我国政府在推动出国留学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表现在:留学工作的政策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留学工作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留学工作信息化迈出重要步伐。未来将在实施留学中国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加强出国留学工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通过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支持教育机构境外办学、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等活动,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一)高职国际化办学需对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找准定位
随着高职国际化的发展,高职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国际化办学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国内院校与合作对象在学制、学历层次、教育功能和社会职责等方面的错位。各国由于教育制度、学制发展、社会需求等背景不同,在教育分类上有很大差别。如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同属一个类型。但社区学院又与我国高职院校不完全相同,它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于一体,为特定区域内的居民提供服务,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和具有开放性,在办学定位上更突出了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功能,能够完全满足社区各行业、企业及居民的学习需求。我国高职是以大学专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相对照,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5B,即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这也使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得到了权威性确认。《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层次、范围、学制、课程,都明确了各自的定位,自公布以来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推行。我国高职在寻找国际合作伙伴时,同样可以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为参考,分析其所举办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以便于选择与自己对口的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正在逐渐从盲目走向理性和深层次、专业化,更加注重实效和内涵发展。对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选择对口院校和对口领域进行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二)逐步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随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大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在这个进程中,一些国外合作方过于以营利为目的,很难保证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用。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质量保障和监测机制,有步骤、有制度、分层次地对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规范和引导。另外,我国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高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尚待建 立和完善。目前,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也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职学生获得更好的国际就业资格和海外就业机会。行业协会在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职业教育必然关注双边、多边的职业教育合作,关注校企合作。目前世界各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UNESCO-UNEVOC)联系中心已达200多个,这些中心通过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联合研究,分享经验、发展各国职业教育者之间的合作网络,极大促进了成员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合作。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由政府、社会行业组织、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电子邮件等电子传媒的出现,使大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大学在未来将会成为全球学生数量扩张的重要动因。英国教育部看到这一契机,督促大学开发网络课程,英国大规模网络课程平台“未来学习”已经宣布在今年开发网络课程。西澳大利亚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的科学和艺术类免费网络课程也已经开始全面上线。2014年9月1日,电子教科书将走进莫斯科学校的课堂。现代教学手段在远程教育上的运用加大了各国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改变了学生的求职观念,通过网络选择职业的范围和地域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就业渠道更加畅通。信息流动的速度,决定着高等教育机构间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通畅性、即时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数据的收集、整合和统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发和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实践经验,当前应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提高开发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使信息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在教学、科研和国际交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国际化是我国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和开放的领域,将面临着与境外大学的直接竞争,特别是生源的竞争。能否抢占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先机,关键要看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切实走好工学结合的道路,提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学前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将国际化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要鼓励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开展境外办学。积极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三是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学位体系,增强办学特色,选择就业准入国际化程度高、专业人才全球化紧缺的专业,探索试点高职多样化合作办学模式;四是扩大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宣传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加强与全球职业教育的交流和区域合作。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05 ― 03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一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协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乃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3+2”模式。2014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的“3+2”分段培养项目,成为本年度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招生两年来,双方经过多次协同磋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高职3年与本科2年培养中的衔接问题,成为双方合力攻克的最重要难题。
一、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又分为5A(理论型,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实用技术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两类,5A类又分5A1和5A2两个层次。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5A1相当于中国的学术研究性大学的本科和硕士生教育,5A2相当于应用型本科教育,5B则相当于高职高专教育。5A2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为研究做准备,而是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5B类型的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1〕
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西方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状况来看,5B类型的高职高专与5A2应用本科教育,同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两者只有培养类型之异,而无培养层次之差。但在目前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实际存在含金量和规格层次上的落差。同时,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强调应用,理论课程相对弱化;而应用本科则理论、应用并重,强调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类课程的设置。结果是,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技能,轻视甚至忽视理论,而应用本科教育则长期重视理论,对应用技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技能而乏理论;应用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而应用能力缺乏。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的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既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做针对性的改变。在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能保证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还能弥补职业技能性人才学历层次“低”的缺憾。
另外,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面向具体职业,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行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能力的行业人才〔2〕,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旨在培养应用型的,面向行业与职业要求的人才”,也可以说,两者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3〕;并且,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存在学历层次的递承性、课程内容的承接性〔2〕,在这个意义上,两者进行分段协同培养、进行衔接,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衔接的基本原则
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在人才培养上施行分段协同,是学界较早关注的课题,但总体上而言,目前仍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践应用。基于对中国当代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现状以及自身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不足之处的清楚认识,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乃积极筹划与实践“3+2”分段培养办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两者相衔接的两个基本原则,亦即差异性与连贯性。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天然存在一个特点,即“3”和“2”是存在差异的,前面多有引述,兹不赘言。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培养的实际来说,前者主要培养掌握文秘职业技能,会英语、能沟通、懂商务,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办文、办事、办会”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秘书人才;后者则主要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文秘、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机构从事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文秘人才。两者的终极目标,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文秘或秘书人才,但他们培养的立足点显然是有差异的,概括地讲,就是前者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只有清醒认识到两者间的差异性,才能合理地理解“3+2”分段培养的“联合”之意,才能避免“3”与“2”趋同的可能。
连贯性是指高职阶段3年和本科阶段2年的人才培养,必须有内在的承接性、连贯性。高职3年与本科2年的培养,固然存在差异,但是既然要实行“3+2”、实行联合,那就必须考虑到两者相衔接的连贯性问题,否则“3”与“2”各自为政,难以达成联合培养的初衷。以课程设置为例,注重实践技能、应用技术培养的3年高职阶段,必然会设置足够数量的职业技术基础与能力课程,到了强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行业基本技能的2年本科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提升课程;同时,考虑到3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而短时间的培养很难让学生迅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3年高职阶段,适当设置语言、文学、文化基础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变成衔接顺畅、连贯,总体培养效果大于“5”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预期,在充分认识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差异性及联合培养连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双方通力合作,其所培养出来的文秘专业学生,应当既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较好的理论和知识素养,既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硬功夫,又有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软实力,是兼具应用特色与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4〕;应比单纯的高职文秘专业和单纯的本科文秘专业学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就业本领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的主要衔接点
理想的高职与本科“3+2”分段衔接,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诸多方面的衔接。这里重点就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和本科准入机制三个方面,具体解析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3+2”分段培养中的衔接问题。
在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合理的分段培养方案制订,是头等大事。经过对分段培养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将3+2共5年的课程,大体分为3个类型,即突出应用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群、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群、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并重的本科课程群。在课程体系类型化区分的前提下,又将这3个课程群统一分为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5大模块。
这里重点分析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如为了能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科2年的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轻松地迈入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概论等课程学习的门槛,在高职阶段3年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大学语文、吴文化、管理哲学等文学、文化和哲学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得“3+2”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提升性的特点,在本科阶段2年的“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设置了中国秘书史、秘书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申论、市场调研与预测、传播学概论等秘书职业技术能力继续培训课程,这能使学生在高职的前3年通过学习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所获得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在本科的后2年得到延续和提升。另外,本科2年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论文、报告写作指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等课程,也是为了实现与高职3年开设的秘书实务与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中英文秘书技能综合实训、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衔接。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的学生管理,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环节。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职高专与本科还存在社会认可度及招生批次、层次方面的落差,因此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要求要低于本科,这就导致两个问题:其一,高职阶段的学生,自我定位普遍低于本科学生,心理上的就业功利需求远胜于努力学习、继续深造的需求,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甚至自律较差;其二,由于高职起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弱,而高职的培养以应用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进入本科2年阶段学习时,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第一,高职阶段采取严格的导师制,导师兼任班主任,并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实行介于高中层次与本科层次的管理方式,比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日常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第二,与高职相衔接的本科专业,提前介入高职教育,协助高职专业进行学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教代管”,即本科专业派遣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如入学时的“3+2”全程学习内容、特点与要求介绍讲座、学期中的不定期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讲座、高职阶段毕业前的本科准入考试注意事项讲座等)与课堂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定位、提高学习兴趣、打牢文化基础、规划5年学习与毕业就业蓝图。
“3+2”分段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这就涉及到本科准入机制的问题。为了使分段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历、能力提升培养,必须有严格而可行的准入机制。学生在高职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本科2年的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但是要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必须参加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与高职学校共同命题的本科准入考试,这一考试包括两个环节,即专业知识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专业知识考试扣紧职业技术基础,重点考察学生秘书学综合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秘书综合应用技能,包括写作、档案管理和秘书实务技能。考试合格者,可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苏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及文学学士学位。
四、结语
高职与本科实行分段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衍伸出的必然产物,从学理上讲,这种分段联合也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要想行之有效地实行这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衔接或说对接问题,应当注意两者间的差异性及衔接过程中的连贯性;同时,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衔接。应当说,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可以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逐步完善。文章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分段培养的例子,已经对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作了正面的回应,希望可以为国内同行提供一点有意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