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党的十四五规划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二、组织机构
加强规划编组织保障,成立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的起草和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综合协调工作。
三、编制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科学决策,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的认可度。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推进,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各方面工作,结合我区实际,集中研究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所突破。
(三)宏观规划,结合实际。要准确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合理制定规划目标指标,明确主要任务,做到可分解、可操作、可评估,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容观基础和现实支撑,扎实稳妥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全规划的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严格执行规划编制各环节的程序规定,建立规划的运行评估、中期修订和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事业持续发展。
四、主要任务及分工
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分为区级总体规化、专项规划和县区级规划。
(一)区级总体规划编制
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各股室配合)。
(二)专项规划编制
区中药产业发展和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医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医政管理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项规划(疾控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卫生健康事业人才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各股室配合)。
老龄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妇幼股和老龄办牵头,各股室配合)。
五、工作进展安排
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20年4月-5月)
1、制定《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工作方案》。
2、成立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3、做好“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分析。
4、提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初步意见,加强与市卫生健康委和区级相关部门的衔接。
(二)第二阶段(2020年6月-7月)
1、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研究确定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2、召开本系统、相关股室及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进行深入调研。
3、起草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形成初稿。
4、加强各方面协调和衔接,做好规划涉及内容的修订调整,提高政策建议、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第三阶段(2020年8月-10月)
1、形成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草案征求社会各界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
2、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四)第四阶段(2020年11月-12月)
1、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2、组织相关股室和专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论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送审稿,提交区政府审核。
3、根据区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按程序报批后正式印发。
其他专项规划和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根据要求按时完成编写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
1、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工作的头等大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把法治思想宣传同普法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好基层普法阵地的作用,推动法治思想进企业、进农村,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认真落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各项决策部署和年度工作安排。强化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建设,进一步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二、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
1、按照省、市委的安排部署,总结“七五”普法工作,制定“八五”普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突出学习法治思想和宪法,分层分类明确领导干部履职应知应会法律目录。
3、深化“法律进企业”,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市场主体合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利用各种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法治宣传活动,引导企业树立法律意识,切实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
三、组织开展好主题法治宣传活动
1、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推动民法典融入日常生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省委、省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每年系统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兜住民生底线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2021年继续实施51件民生实事工程,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生导向,浓浓民生情、满满幸福感,有利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方案》的制定过程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民生支出保障的措施,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指导下,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努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具体政策制定中,方案送审稿经反复论证修改,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开门问策。2020年9月,布置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提出2021年民生政策建议。10月,厅党组布置开展2021年民生实事征集调研,9个调研组深入市县乡村和省直有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首次在省财政厅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辟了意见征求专栏。11月,对征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研究确定2021年民生政策框架体系,并形成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是评估论证。12月2日,省财政厅组织召开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评估论证会,邀请了部分人大、政协、专家、基层代表,对征求意见稿开展现场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及两次省直部门意见反馈共收集建议147条,采纳或部分采纳117条。
三是完善定稿。对标对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调整优化方案内容,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方案中,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的重大部署和重大举措落实到位。12月,提请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2021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以政府预算解读的方式,向省人大代表报告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并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审议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最终稿。
三、《方案》的主要考虑
与往年相比,2021年民生政策力度更大、举措更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方面,在保住基本民生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一些群众有需求、社会有期盼、政府有能力的好事实事。比如:为困难家庭孕妇提前免费基因检测健康筛查,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另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行好公共财政调控职能,有序补齐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确保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比如:针对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出了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施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举措。
一是聚焦重大决策部署。对表对标党的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确保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南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聚焦困难特殊群体。立足财力可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困失能人员护理、城乡孤儿保障水平,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聚焦兜牢基本底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属性,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既扎实做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公共文化、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民生保障,也突出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残疾人、孤儿、特困失能人员等群体抚恤和社会救助。
四、《方案》的主要内容
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1件实事,其中,新出台政策9件,充实完善内容24件,既保持了民生实事工程总体稳定,又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51件实事主要是:
一是就业和创业方面,涉及政策5条,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帮助残疾人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二是社会保险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提高工伤保险长期待遇水平,为老年人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三是抚恤和社会救助方面,涉及政策15条,主要是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财政补差水平,提高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施特困失能人员护理服务,提高各类困难群体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企业干部等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抚恤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改善残疾人照顾服务,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城乡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临时救助(特别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特殊家庭特别扶助政策,持续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
四是医疗保障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基因检测,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
五是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段建设。
一、2020年促进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服务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二季度,全区服务业项目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点:全区项目建设主要突出四个特点。一是续建项目稳步推进。秀山初级中学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室内外装饰装修及附属工程正在施工;七中体育馆项目进入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东方城五星级酒店、城市之光、安粮城市综合体、信达城等项目主体施工;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完成95%入驻率,二期项目正进行道路、管网及湖东路沿江商铺建设。二是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科研开发中心项目主体施工。三是谋划项目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的网营物联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土地报批中。
抓老项目带新项目。鉴于华拓一期已有的成绩,积极推动二期建设,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快速进展。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借助安工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现有成果,谋划新的合作。继续关注恒天易开新能源项目,积极促成项目广布点,多使用,带动一批新项目落地。快速推进二期项目,重点加强督促东华二期项目建设,目前正进行基础土方开挖,规划许可证已办理完成,施工许可证正在办理中。邦宁电子信息产业园已与管委会签订二期4000平米办公场地合作协议,目前已入驻18家企业。地理信息产业园二期已装修完毕,江苏智途已前期签订8家企业入驻,预计近期运营管理团队及部分企业入驻办公。
大力盘活存量。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灵活处理长江泛太、中意之旅、银江等烂尾项目,为新项目落地创造条件。积极盘活分园区存量,引进专业运营机构,推进闽商大厦10000平方(5-18层)招商入驻。有序推动爱普智能酒店(2-10楼)落成。
(二)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加速推进文旅产业。濮塘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路灯、监控、WIFI、闸机系统、停车场、综合管网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已全部验收投入使用;景区游玩项目不断丰富。已建成活动场地有沙滩片区、森林野孩子片区、张拉膜舞台草坪片区。丰富景区二消产品内容,新增设卡丁车、射箭、沙滩摩托、水上游船等项目;景区“景+酒”模式健康发展。景区配套酒店和住宿:铁皮巨人酒店(前九栋)和金林小院已开始对外展开运营。经过几个月的运营,“景+酒”模式健康发展。
大力夯实文旅项目。今年,我区共三个文旅项目入选市重点文旅项目,分别是濮塘景区提升建设项目、凤凰湖森林养生度假区建设项目、创客加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积极推进旅游创建。2020年1月份,经我局推荐申报,市文旅局审核评定,濮塘镇濮塘村、濮塘镇黄里村黄庄组、濮塘镇凤山村横塘、濮塘镇濮塘村南池村民组获评市文化旅游名村,我区保芳农家乐,柒里涧农家乐,耕读南池农家乐被评定为省三星级农家乐。全市游“不得不”系列评选活动区11个品牌上榜,“不得不购”剪纸、石生手指反画、神唐塑、横江丝画,“不得不品”白果,“不得不住”三棵树庄园民宿,“不得不耍”慈湖河景观徒步绿道,“不得不探秘”凌鹰CS基地。4月,濮塘镇秀山生态园被评为3A景区。
(三)软件园保持高速增长
1-6月份实现税收1.15亿,同比增长89.7%。园区龙头企业统运物流科技、华拓、医统天下实现税收超1000万元。实现产值112.4亿元,同比增长87.33%。按照实际使用土地(约240亩)计算,亩均效益达到47.9万元,全年预计在60万元每亩。
一是坚持招大引强做增量。今年以来,软件园继续以主园区为引领,地理信息产业园为特色,同时推进各分园区招商工作,目前经市招商局认定新签约项目4家,新开工项目3家,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亿元,产业涉及大数据、互联网、地理信息、软件研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与往年相比,今年招商工作实现了三点重要变化:①签约的大项目实现产业突破,如与杭州签订的网营物联(宁马)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使园区新增智慧物流特色产业,为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②分园区招商动能显现,邦宁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入驻率100%,地理信息产业园一期已实现全部入驻。③主园区优质企业实现提档升级,百助增加办公面积1000余平方米,钢回家扩充办公场地至338平方米。1-5月份新入驻企业41家,累计入园企业814家。此外,在谈的项目有奇虎360、中关村、腾讯等,力求以品牌效应提升园区在周边城市中的竞争力,招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正能量。①依托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结合目前开展的经济普查工作,深入对入园企业进行全覆盖走访,全程跟踪服务。推进“长三角研究院”一对一、点对点合作,聚焦企业痛点、堵点、盲点,定制企业发展良策,精准扶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②借鉴外地园区公司化运作经验,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助力抓好园区定位,抓好专业管理,抓好公司运作,完善园区行政服务体系。借助创软公司店小二式服务构建全新的公司运营模式,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具体载体上。创软公司通过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③建立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创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等新的融资方式。加强与南京软件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对接,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园区企业百助等提供股权托管、股权流转交易、融资交易、技术产权交易等综合金融服务。园区优质企业钢回家牵线合肥国元证券,提供金融支持。
(四)加强宁马对接服务
贯彻落实宁马两市党政主要领导会商对接会会议精神,加强宁马对接服务合作,我区制定了《区融入对接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了区融入对接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对融入对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加强园谷深度合作,加快创软公司与南京软件谷发展公司对接,构建全新的公司运营模式。积极开展赴南京软件谷挂职交流活动,探索与南京软件谷合作办园。紧盯南京优势企业、优势产业溢出项目,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密集式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高税收的“四高”项目,提高南京项目在区落地比例。
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市内结合自身产业需求,深度挖掘孵化器载体,以安工大信息研究院、众创空间为领头雁,通过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合作,实现技术转化,为实体经济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发展储备源动力。市外抢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机遇,对接中科院等大院大所,深化科技领域合作。引入北京观化科技,依托其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指导运营园区众创空间,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初创型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进一步营造园区双创氛围。目前,园区赛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千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上市。
(五)持续发力楼宇经济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升级现有的楼宇宣传软件、丰富“楼宇”微信公众号,制作“楼宇经济”招商宣传片。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推广紫源大厦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典型作法,持续推进四大楼宇产业集群效用,全力推动金鹰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区楼宇整体去化速度,力争全年楼宇入驻率同比提高10%,重点楼宇的单栋税收贡献率同比提高10%。三是做好“楼宇生态”文章,加快楼宇服务平台建设,区楼宇信息平台上线运行;楼宇公众号推送信息十余条,点击转发近千余次;强化楼宇综合协调能力,建立楼宇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政府部门-楼宇方-企业-配套服务方”的良性循环系统,全市首家楼宇综合服务中心—紫源大厦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建成运营,效果显著。
二、服务业发展下步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围绕市里下达的各项服务业发展考核指标,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基础工作,发展服务产业
一是抓好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工作。抓紧做好全区服务业企业的排摸工作,确保一批符合标准的企业按时申报规模以上服务业。二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加强服务业重点工作部署督查和重大问题的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坚持规划引领,绘就发展蓝图
按照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深入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抓紧摸排拟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填写市希望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重大工程项目表。将软件园和周边的秀山新区、高铁新区、濮塘风景区一体化考虑,融合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全方位、多点位、多片区的产业布局,发展互联网经济。
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和民生工作。结合濮塘自身资源特点,谋划10-20个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党建、为民办实事等小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加速推动“互联网+”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依托仓储中心等产业基础,全力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
(一)招商引资前期工作
与商工信局共同起草**市招商引资宣传推介材料,细化**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研究2020年对接洽谈企业项目,广泛发动,以商招商,为外出招商开好局,起好步。
(二)项目库建设
结合园区产业布局,围绕五大基地建设,研究国家、自治区、地市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细化明确目标和重点,将前景看好、趋于成熟,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重点项目及时纳入,建立了2021年招商项目库和“十四五”时期招商项目库,结合**重点产业,建立了重点招商产业目录。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形成重点项目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项目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园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招商引资情况
一是外出招商情况。重点突出网上招商、产业链招商和驻点招商,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切实园区经济发展后劲。1-5月,开展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外出招商2次,走访企业38家,达成合作意向3项、推进项目深化合作2项,另有4家企业有意来**考察投资,签订招商引资协议5个,签约金额15.6亿元,分别是:
下一步,我们将巩固和扩大招商考察活动的成果,紧盯合作意向,在跟踪落地上发力。根据考察、对接洽谈情况,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项目,明确相关部门进行跟踪落实,尽快促成对方来园区进行深入考察和洽谈合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二是商务洽谈接待情况。做好XXX三组客人的商务洽谈接待工作。目前,均已达成合作协议。客商来访**期间,沟通协调相关部门陪同座谈交流、实地参观调研、起草框架协议等,为项目落地做好服务工作。
三是招商项目跟进接洽。
四是项目统计表收集、整理汇总、上报。梳理现有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共计16个,同商工信局和发改委核实项目属性及手续办理情况,并逐一核实项目进度及投资情况。优化精选项目11个,总投资5.28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3.96亿元,截至5月份,完成投资2.42亿元。按进度报送固定资产投资清单、招商签约落地项目进度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一方面受近年来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客商来**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招商项目储备不足,招商信息较少。
二是受疫情影响,新引进的产业化大项目不多。总体上看,引进项目投资规模偏小,项目质量不高,有影响力、有聚集带动作用的项目还不多,没有沿链、强链、补短板的项目;
三是园区项目引进较为困难。园区基远离城市中心,城市产业和功能配套偏弱、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投资企业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四是要素保障水平和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租房紧缺、园内道路、供热、蒸汽不到位,工业项目用电采暖成本较高。对已有企业的关注度不高,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的措施办法较少;
五是园区招商引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
三、下一步打算
(一)突出抓好对外宣传。在招商政策上,积极推进优惠政策的兑现,提高以商招商的手段,针对企业困难做好相关服务,抓好企业自行招商,对企业进行项目包装,努力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为在企业自行引进项目、资金、技术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好企业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困难,使落户企业真正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精神及州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大局,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主线,持续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着力在提高普法宣传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切实推动全州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切实抓好法律普及工作,开展主题法宣活动。
(一)运用最融媒体平台和已有各类普法阵地,生动阐释法治思想精髓要义,推动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向面上拓展、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责任单位:机关党办)
(二)持续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活动。加强对局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教育,把宪法法律学习列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活动,持续扩大宪法学习宣传覆盖面。(责任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科、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科、服务业发展协调科、经济运行与对外贸易科、市场建设与秩序监管科)
(三)组织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活动。将民法典学习宣传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重点,开展民法典网络知识竞赛、民法典“公开课”等专项活动。加强领导干部民法典学习宣传,实现国家工作人员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全覆盖。加强对民法典适用案例的“以案说法”。(责任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科)
(四)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开展“党建引领法治”专项活动,推动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责任单位:机关党办)
三、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普法宣传教育,提升法治素养。
(一)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持续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制度。持续推动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制,积极参与省级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情况报告评议制度试点活动。将商务合作行政管理和服务中主动融入法律宣传教育。执法工作中适时组织对外贸易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商务法律法规的学习。推动开展全程说理式执法,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继续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诚信企业宣传推广活动,树立诚信企业典范,着力打造商务诚信文化环境。结合商务工作实际,推进藏区依法常态化治理宣传教育。(责任单位: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科、服务业发展协调科、经济运行与对外贸易科、市场建设与秩序监管科)
(二)强化国家工作人员宣传教育。深化“法律进机关”。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按分管业务领域明确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和党内法规目录,将领导干部学法情况纳入年度述法基本内容。落实党组中心组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述法、考法,强化结果运用。(责任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科、机关党办)
(三)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依法治理。围绕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部署,开展"线上+线下"法宣传,引导群众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推动领导干部学习相关法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依法决策能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时期法律服务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及时为困难群众和企业提供法律帮助。(责任单位:口岸物流科、外事科、港澳科)
四、加强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实现法治文化共建共享。
(一)推进法律进机关。全面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重点学习新修订《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和新颁布的《监察法》等履职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托公务员培训、会前学法等平台,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培训,推动商务合作系统广泛开展法治工作座谈、警示教育、观摩交流等活动,努力形成国家工作人员积极学法用法、参与法治示范创建的生动局面。(责任单位:办公室、机关党办)
(一)深入开展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宣教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有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系统学习培训,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各单位党支部学习和干部培训内容,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二)扎实推动重要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认真落实2021年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的要求,持续加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强化制度性成果,不断提高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二、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三)落实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以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抓手,健全完善卫生健康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行业监管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具体落实到班子成员、股室负责人和岗位责任人员身上,不留监管死角和盲区。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要求,严格落实《市区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清单》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四)落实机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卫生健康机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国、省、市、区安委会,省、市、区卫生健康行业主管部门关于安全生产的工作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实现可防可控,2021年年底前各单位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着力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自查自纠长效机制,定期进行安全隐患自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人、明确整改时限和措施,及时推动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问题隐患,要列出时间表、紧盯不放,确保整改到位。
(五)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制度。将推行“清单制管理”工作和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的责任落实作为年度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重点,继续推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将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纳入预算,将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作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有效举措。
三、全力做好清单制管理和三年行动集中攻坚重点工作
(六)全面推行落实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以清单形式固化下来,按照“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科学管用”的原则制定完善清单,将责任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医疗机构、非医疗机构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细化落实人员、科室责任,实现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提档升级,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七)着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要深刻吸取各地安全事故教训,按照区安委会和区卫生健康局的统一部署,精准聚焦全区卫生健康系统2个专题和7个方面,扎实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年各项重点任务,深入细致排查风险,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综合使用“人防+物防+技防”的措施,提升治理能力。严肃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彻底根治重大问题隐患,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单位要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作为一项重大行动、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安全生产年度考核,作为领导干部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四、狠抓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控
(八)大力推进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各单位要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管理日常消防安全事务,定期组织开展检查、维护、整改工作。持续推进冬春、夏季火灾防控和电气火灾等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加强微型消防站及消防设施建设。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聚焦门诊部、住院部、库房、食堂等重点岗位和部门,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重点防范消防设施损坏、违规用火用电、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等风险隐患,重点整治疏散通道不畅通、违规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突出风险。
(九)科学管控医疗危险化学品。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组织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情况深入开展“回头看”,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加强医疗危化品的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严格医疗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储存、使用、运输、操作、废弃处置等环节的管理、监督;要建立医疗危化品账册,及时准确的做好入库、领取、使用、处理等各个环节记录,做到账物、账账相符,落实专人专管,使用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日常安全巡查工作,强化危化品安全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危化品应急处置培训演练。
(十)扎实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大力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清单制管理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落实机制。加强危化品、锅炉等相关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公共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电梯、锅炉范围内压力管道等专项整治,聚焦医疗机构重点场所,以电梯、压力容器、锅炉、放射诊疗设备、高压氧仓等为重点,集中整治超期未检、维护保养不到位、安全附件及保护装置失效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推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按规定配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落实岗位安全责任清单。
(十一)深化加强职业病综合防治工作。推动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开展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的尘毒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将粉尘危害防控作为《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的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对矿山行业领域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按照尘肺病攻坚行动和矿山、冶金行业领域尘毒危害治理工作要求,推动用人单位对粉尘危害严重的环节和岗位从生产工艺、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等方面开展专项治理。在尘肺病攻坚行动的基础上,采取分级分类管理的方法,加大对重点行业领域治理不达标,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超标用人单位的指导帮扶和监督管理的力度,推动其继续开展粉尘危害治理工作。进一步巩固粉尘危害治理成果,积极推动矿山、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开展“健康企业”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五、突出安全风险研判和隐患排查治理
(十二)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风险。区卫健局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各医疗机构至少1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判本单位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督促辖区内各科室、各卫生站主动报告安全生产风险,对重大风险落实管控措施并明确责任科室和责任人。
(十三)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日巡查、月检查制度,全面排查治理各个环节、重点部位、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按照措施、时间、责任进行整改并加强闭环管理。
(十四)加强检查推动落实。区卫健局将按照全年安全生产年度督导任务,每月组织1次专项督查,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以及每月按时上报,对典型非法违法违规单位公开曝光。强化班子成员安全生产督导制度,每月对所联系单位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不少于1次。充分运用好安全生产检查、考核、约谈、提醒、警示、曝光、通报等手段和方式,推动全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十五)加强调度跟踪问效。建立调度会议制度,加强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区卫生健康局将每季度开展1次安全调度会议,把重大风险管控、重大隐患排查整治、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等情况纳入安全生产调度内容,适时调度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用调度推进工作落实。
六、着力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言而喻,创新已成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的法宝。陕煤集团领导也多次强调,为确保陕煤集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科技工作是重要的突破口。
1搭平台,建机制,筑牢科技管理基础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在科技工作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要想在科技工作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形成人人能够参与科技工作、人人愿意参与科技工作的好局面,同时要能够涵盖部室、区队、劳模、技能大师、技师、大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人才,把不同岗位的人才通过管理系统汇集起来,补人之所短,用人之所长,集思广益,解决日常工作中的棘手问题。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科技工作在“3+9+3”(即三个体系、九项制度、三个平台)的管理体系下进行丰富完善,形成了“33459”科技管理新模式(即三个体系、三个平台、四个环节、五项措施、九项制度)。
1.1科技创新三个体系
为了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强有力的物质、人才、制度保障,首先建立了支撑科技创新工作的三个管理体系。分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资金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攻关体系、大众创新联动体系,这三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也为矿井创新创造注入了活力。
1.2科技创新三个平台
为了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在发展中成立了以曲志欣劳模工作室为总领的劳模创新、技能大师、青年创新创效三个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矿井创新驱动、升级转型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为矿井高技能人才施展才华、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搭建了平台。
1.3四个关键环节
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从立项到应用的进程,打通科技创新成果全过程管理“脉络”,必须不断优化、简化成果管理的四个关键环节:便捷通畅的申报环节、客观公正的立项鉴定环节、公开透明的公示环节、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环节。
1.4五项激励措施
为激发矿井全员创新引擎,培育职工创新、创造动力,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共采取了五项激励措施:原创、首创保障措施、“部室+区队”联动措施、成果量化考核措施、成果评选奖励措施、成果命名的荣誉激励措施。
1.5科技创新九项管理制度
在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通过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形成了年度科技工作考核制度、科技项目管理考核制度、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全员创新管理制度、论文量化考核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员成才成长考核制度、科技创新宣传考核制度、科技创新先进评选制度等9大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培育”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
2激活力,提质量,增添科技创新新动能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创新工作始终以企业发展理念为纲领,紧贴企业发展的大规划,注重聚焦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靶向攻关。以科技项目为突破口,规划好矿井整体的科研方向,保证矿井的科技工作保持在领先位置,同时通过利用好三个平台及全员创新优势,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不断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干部、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嵌入融合。
2.1丰富科技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装备的地方,具有开放共享、支撑与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功能,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创新示范和带动技术攻关的作用;平台建设能有力带动企业技术提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1]。因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一直在加大平台基础条件投入,以三个平台为基础,逐步拓宽平台的使用范围,在原有技术讲座、攻关会议的基础上增加可视化教学、设备升级、改造、研发攻关等内容。同时,对三个工作室的管理制度重新修订,明确年度创新计划、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量化考核目标,丰富三个平台的活动开展形式;并规范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选拔优秀创新人才作为技术带头人,目前实现了每年的全员创新成果数量达到200余项、论文数量达到80余篇。通过加大奖励力度,彻底打消平台兼职科技人员思想顾虑,充分激活矿井的创新热情。
2.2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提升创新质量
创新质量体现了创新带来的价值,是一切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没有质量的科技创新工作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必不可少。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的科技管理工作始终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科技创新人员成长成才[2]。截至目前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参与技术、科技工作人员共146人,其中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敢于创新的职工也不在少数,但是一些科技项目的攻关还是过于依赖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因此,增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不同岗位、专业之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通过部室与部室联动、部室与区队联动,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利用创新成果的转化,拓展不同岗位人才的视野、思维,提升矿井整体创新质量。
3挖潜能,改思路,丰富“创新一流”内涵
职工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坚持“创新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的理念,通过对标优秀企业的创新思路,挖掘全员创新潜能,丰富“创新一流”内涵,推动“创新一流”建设[3]。
3.1完善创新机制,挖掘创新潜能
在梳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机构和健全人员选拔机制等措施,去杂归核,挖掘全员创新潜能,寻求更加切合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畅通愿创新、能创新的人才成长渠道,建立灵活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4];让创新主体动起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3.2对标提升、开阔创新思路
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新鲜的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模式,没有了创新的思路,就不会有创新的成果。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的一面旗帜,外来对标单位很多,称赞的话语也很多,但我们自身的眼界、思维随着行业或关联行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因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不断加大创新思维的培养,向优秀的煤矿企业对标,向“老牌”的煤炭企业对标,学习好的理念,新的思维为“我”所用,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的新管理方法和模式。
4结语
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全体干部职工思想的重视,需要机制、平台、资金等系统性保障。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通过平台的搭建、体制、机制的完善,筑牢基础,激发活力,努力实现矿井创新由引进创新、合作创新转变为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局面,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矿井的技术攻关能力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华山.科技进步对煤矿安全效能影响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3.
[2]王海文.科技创新型煤矿的管理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10).
一、致力于创新思维方式,拓展工作思路、强化创新举措
创新思维方式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前提。因此,全市科技部门要争当创新思维方式的先锋。
一要用科学发展观wz头脑——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怀,抢抓创新机遇,顺应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要拓展“拨亮闪光点、瞄准攻关点、发展增长点、立足基本点”的科技工作思路——以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业、技术创新的闪光点,全力实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程;以孵化高新技术和科技试验示范作为科技工作的攻关点,全力实施高新技术培育工程;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大力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点,不断提高科技系统工作效能。
三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树立科学思维方式——以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推出有效的工作措施。克服就技术创新论技术创新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把制定与实施“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高新化、强化政策扶持和搞好示范引导,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内容;摒弃科技工作仅是社会事业、是软任务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正确认识技术创新不仅惠及当下,而且引领未来;冲破老办法、老套套的桎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确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新办法,推出新举措,获取新成效。
四要突出整合创新资源——整合科技计划,支撑经济发展;整合特色技术,做强特色产业;整合共性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整合科技力量,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加速发展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马汰效应”。
二、致力于凝炼科技项目,支撑*崛起、引领跨越发展
凝炼科技项目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抓手”。因此,全市科技部门要争当凝炼科技项目的先锋。
一要找准切入点——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实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紧贴经济主战场,明确凝炼科技项目的方向,突出大企业、骨干企业的技术需求,突出影响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技术需求,突出制约全市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需求,突出节能减排和民生工程等技术需求,谋划科技项目储备,培育科技项目成长,凝炼科技项目发展,主动申报国家、省部级项目以抢先占位;
二要强化“抓手”意识——充分认识凝炼科技项目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三要突出凝炼重点——培育、凝练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重大科技专项,如农业良种良法示范专项、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信息化技术专项、新能源技术专项、节能环保科技专项、知识产权培育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专项等等;突出培育、凝练并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效应,以加快*崛起、跨越发展。
四要盯稳着力点——把凝炼科技项目的着力点放在支撑*快速崛起和引领经济跨越发展上,放在推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上,放在把骨干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新、新兴产业做大上;
三、致力于构建创新平台,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构建创新平台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点。因此,全市科技部门要争当构建创新平台的先锋。
一要建好科技孵化器——积极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加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为科技创新创业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共服务平台。今后要着力“招才引技”,坚持入驻标准,把握项目水平,促进在孵项目和在孵企业进一步上水平、上档次;要着力“做大做强”,促进高新技术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移,加快在孵企业“毕业”进程。与此同时,市科技局要积极协助*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完善*市留学生创业园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孵化”能力。各县(市、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符合本地发展实际、各具特色的综合科技孵化器或专业科技孵化器。
二要建好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市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紧密合作。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组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师范学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广泛开展了技术与人才引进、难题招标、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共建研发机构等重大科技活动。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我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突出合作成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好成效方向发展。特别是要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类科技(工业、农业)园区等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完善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筹建石油化工、纺织、船用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类科技(工业、农业)园区凝练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引进一批高端技术成果、聚集一批技术创新人才,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使高新区成为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四要建好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活动,促进企业把发展的内在动力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使其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五要建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强化市科创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路路通”*服务站、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宜城知识产权事务所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科技信息、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促进科技资源有效流动、优化配置。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为自主创新主体服务的骨干中介服务组织,吸引省内外更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来我市创办科技型企业。
四、致力于搞好科技服务,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服务效能
搞好科技服务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保证。因此,全市科技部门要争当搞好科技服务的先锋。
记者:我国当前的教育供给能力能否满足新的人口形势?将面临哪些挑战?
周满生:中国当下正面临老龄化和劳动力红利消失的隐忧,独生子女被过分保护和溺爱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失独父母”的下半生如何度过等问题,使社会对于放开二孩的呼声日渐强烈。“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放开二孩立即在全社会引起热议,它牵动千家万户,也必将使全社会产生很多结构性变动。
我们在2010年前开展过重大课题“独生子女群体的实证研究”,结论是“我国独生子女的整体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综合国力和未来的民族竞争力;应当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认识独生子女的状况和特点;一些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着某些差异,这并非与生俱来,主要是由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课题提出“强化家庭教育职责,为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力协作,不断优化独生子女成长的整体环境”等。
全面放开二孩,首先是对家庭的挑战,继而是对基础教育的全面挑战,因为大量二孩的出生毕竟是两三年后的事,到他(她)们抵达入学年龄,更多是“十四五”“十五五”时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我们仍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战略布局。
为什么说首先是对家庭的挑战呢?长期以来,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行为中心,每个家庭都在试图为唯一的孩子营造最好的教育成长环境。“2+1”或“4+2+1”在过去30年来成为中国一种特有的家庭形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突然来临,使一胎子女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思想完全没有准备,对二孩的最大疑虑是生不起、养不起、经济负担太重。特别是我国一线城市较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打消了不少家庭生二孩的打算,短期内很多家庭仍会选择只生一个孩子。随着生育观念的逐步改变、传统家庭伦理观念逐步恢复,特别是政府的大力鼓励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逐渐趋于完善,生育二孩的家庭肯定会逐步增多。
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尤其是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主要公共产品其服务能否及时跟上是个大问题。
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扩大学前公共教育资源的问题。未来五年,要重点考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优质学前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近些年来,由于实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是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有质量保证的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数量仍明显不足。如果过分依靠民办资源办学前教育或只开办少量示范性公办幼儿园,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低收入的、无权势的家庭及幼儿感受到不平等。就教育属性来说,在课程设置方面,公立幼儿园更能坚持国家意图,而私立幼儿园更倾向于照顾精英家长的需要。适当扩大学前公共资源,能够抑制学前教育的价格,也能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第二胎的育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扩大普惠性优质公办幼儿园的比例,是各地政府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挑战要着重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目前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东部沿海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在全部放开二孩后,应该说受惠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小城镇或少数民族地区,原来就普遍存在的优质教师少、信息化教育薄弱等矛盾会更加突出。另外,大量新增二孩,会导致随迁子女就学需求持续增长,并加速外来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过程。因此,在新增人口的流出地和流入地,都要提前做好战略布局。
第三,高中教育阶段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挑战主要是解决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同时,也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对将来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需求将从初中程度提高到高中程度。现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大量“招工难”“技工荒”“就业难”,一方面,是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则是劳动者素质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缺乏有技能的产业工人。转型时期高中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至少接受完整的高中阶段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是保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就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它还蕴含着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普高与中职的协调发展等内容。“十三五”规划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上,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使低收入的二孩家庭能够真正得到实惠。
单大圣:自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国家就一直将教育普及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普及义务教育,世纪之交开始加速发展高等教育,2005年以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10年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随着国家财政教育投入不断扩大,教育供给与需求总的来说是相互适应的,目前比较薄弱的主要是学前教育,2014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是70.5%,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更低,一些大中城市的“入园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历史欠账太多,预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而且学前教育处在新增人口教育的前端,矛盾会更早暴露,目前中央和地方正在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方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每年大概能够提高4个百分点的毛入园率,为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应该继续加大政策力度,确保“十三五”末期,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新生儿童逐步进入学龄前夕基本缓解供需矛盾。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提前谋划、加快发展。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采取属地管理的体制,人口政策调整对教育供给的挑战最终会反映在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上,其实,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动态调整教育规划布局本来就是政府教育管理的常规工作,也是非常精细的工作,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就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所以,说教育适应“全面二孩”政策,不是简单地提出扩大资源、增加学位,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教育管理能力。
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系统设计教育改革
记者: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年轻人,是未来大国竞争或文明较量的重要筹码。人口政策变化后,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跟得上?
单大圣:的确,国家综合实力不仅仅取决于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教育的角度说,尽管从1999年就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也高度认可,但是学校教育始终没有走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去,还是那种“考什么教什么”的机制,考试不考的不教,考试反映不出来的体质、情感、性格、特长等因素基本被忽视,导致学生发展不够全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而到了大学、研究生等专业人才培养阶段,就发现创新型人才冒不出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不足。国际测试也表明,我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具有明显优势,这是我们的长处,但是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欠缺,这种人口素质结构或许可以适应工业化初期的要求,却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要求。不过,尽管问题非常清楚,但是到目前为止,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政策层面,大多数地方政府的重心还停留在扩大资源、缩小教育差距的层面,社会公众也更关注教育机会公平,很少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投入精力,也难以突破,这些都与高度集中的考试招生体制和单一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关,也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我觉得,对“全面二孩”政策来说,不能仅仅从扩大教育供给、提供上学机会的角度去应对,而是要以此为契机,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去系统设计教育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初衷。
朱张虎: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许多现象都非常有意思,前几天刚刚在另一个场合参加了一个关于“教师延迟退休”的讨论,很多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不适合延迟退休”,但作为公共政策,自己赶上了,也就必须接受,几乎都有“被迫”的意味在里面。原因很简单,似乎没有一位教师愿意更长时间劳动。同样是公共政策,好像教师对“全面放开二孩”似乎比“延迟退休”的欢迎程度要高许多,有人甚至将之上升到“自然伦理”的高度。
其实不论是“延迟退休”还是“全面放开二孩”,调整公共政策的背后是国情的变化。这两个公共政策出台的背景,很大程度上都和我国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不足的国情相关。我们都会老去,我们在欢迎符合“自然伦理”的公共政策时,能否降低自己的身段,重拾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以至于无论公共政策如何变化,都能够从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强调的是“从国家的角度”和“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从国家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教师往往就会有独特的发现。比如从国家的角度思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教育的影响”,教师就会发现未来教育可能不是简单的“学生数量变多了”,更重要的是面临着新契机和新功能。可以预见到的现状是:教育的基础设置、软硬件条件将会有重大发展,办学条件将会迎来发展的历史契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会增多、学校数目会增多、校园会变得越来越漂亮、教师的人数可能也会进一步增加等。
仅仅看到“学生人数增多带来教育的硬件发展”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清晰地看到我们面临着新任务,这就需要从“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说起。面对“突然多起来的学生”,我们还要坚持一些理念。比如“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的理念能够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我们要坚持。“学会分享”的理念会让学生感受到人际交往的温馨,我们要坚持。“非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公民生活和公共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真实的社会生活,我们也必须坚持。
但当前,面对全面放开二孩还需要我们必须有“开拓的理念”。比如教育中的“劳动的观念”,我们要让学生接受“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劳动是光荣”的教育,否则当这些学生长大时不认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就不能满足国家公共政策调整的初衷和需要。我们还需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要让广大学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让民族精神成为未来公民血液里永葆不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责任感,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责任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这对整个社会是极其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未来长大后仍然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当前,面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们还可能面临着家庭伦理教育的重任,让学生坦然地接受“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做一些规划教育,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成长为自己健康成长的“航行舵手”。
教育要做好人口政策变化的战略布局
记者:“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学龄人口预测、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扩充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如何提前布局?
单大圣:对教育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这些年,面对教育形势的快速变化,政府在教育规划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策思路和管理思路,我觉得,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这些思路仍然需要坚持,可以更加聚焦一些。
首先,还是要扩大教育资源,2012年,国家财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保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具体到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办学资源又很不足,所以仍然需要加大投入。
其次,要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从学前教育来说,目前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和县镇扩大资源,这些地区的确是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但是乡镇以下的村幼儿园建设也不能忽视,这些地区人口分散,办学成本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需要有特殊的办法。从义务教育来说,主要是要解决好学校布局调整问题,调研中地方都反映学龄人口形势变化太快,不知道学校到底应该建在哪里,因地制宜很难做到,预计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管理的难度会更大。从高中阶段教育来说,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一些地方普遍实行高中进城,造成县镇“大班额”情况,还有前些年高中快速发展形成的巨额债务需要集中化解,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涉及实习实训,办学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投入明显不足,难以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义务教育,政府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建议国家尽快调整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切实增强高中阶段教育保障能力。就高等教育来说,要大力扶持中西部高校建设,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投入,逐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要继续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学校的比例。
此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将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性问题,目前主要靠流入地政府自身解决,中央财政实行奖补。国家和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一些政策思路,比如利用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但要落实到教育管理上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
朱张虎:“全面放开二孩”也是教育布局深刻调整的历史契机。这种教育布局的调整应当从城乡、年段和课程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城乡布局调整是此轮教育布局中的重点方向。长期以来,“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和“单独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地区影响是比较薄弱的,但对于城市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影响最大的地区将是城市。从城市内部看,成熟城区的教育配套基本上都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反而是新兴的城区、城市的郊区、面临经济发展重任的地区,教育布局需要进行匹配和调整。
从我观察的视角来考虑,对城市郊区的教育进行调整布局具有战略意义。这种调整,首先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城市的郊区将会有更多市民工作生活,教育事业作为民生项目,是“留得住人、留好人”的必要标配。当然这种教育发展,不仅仅是盖几间好教室,更重要的是名师进驻。其次,从城市教育的发展现状看,郊区教育因面临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很多城市的郊区教育在整个城市的教育质量中处于“低洼地带”,所以对于城市教育来说,郊区教育是城市教育重要的增长点,教育事业要持续发展或者不留空白地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郊区教育。再次,郊区教育从地理位置看处在城区与农村之间,如果教育事业获得了大发展,就显著增强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