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产排产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成果实施的内涵
生产管理由涉及到的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和生产现场控制等组成。确定生产任务的一个总生产计划,再经过系统层层细分后,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即生产部门以此生产,采购部门按此采购等。生产计划的重点在于根据市场的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设计能力。一个完备的生产计划,能够科学有效的指导企业某一阶段的生产,在生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产计划在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重要性
生产计划在企业运行管理中也常常被称为“排产”。它是将销售部门的客户需求细划成可执行的生产任务,从企业的宏观到微观可分成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不同层次的计划对象、计划时间长短、计划细度和计划依据是不同的,从ERP原理可知,生产规划的对象是产品,规划时间一般是由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规划的依据不仅涉及到企业经营规划的目标,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计划则按MRP开展的制造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计算出每个工作中心的生产能力,提供生产调度依据,自动产生生产过程中的工单、领料单和所需额定工时数,为计算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和制造费用提供计划成本信息。
(二)生产计划排产相关形成要素的基本要求
生产计划在ERP系统中对客户需求进行平衡之后,即可对其进行排产。但是,能否对生产计划及时有效的排产,各项相关基础要素能否全面充分的满足相应要求尤为关键。
1.技术准备
销售合同一般附带技术协议,对产品加工的数量、参数、工艺做了细致全面的要求。因此,技术准备不充分,生产计划亦无法顺利排产。技术部门应根据技术协议设计合理的BOM,使系统数据和图纸上的相关数据一致。工艺部门则据此搭建制造清单,针对生产单位的各个工作中心给定工时和材料定额。
2.物料准备
技术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加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能否及时供应业成为制约排产的一个因素。供应部门应定时清点库存,保证系统数据与实物相符。同时,系统的各种物料的数据必须完整。
3.能力测算
对于生产计划来说,如果不明确生产单位的加工能力,无疑会大大降低其功效。所以,在排产之前,应对各生产单位的加工能力进行测算并维护入系统,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工人的班次等。
(三)生产计划调整的相关辅助要素
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人力、财力和设备运行状态等)都时刻在发生变化,市场对企业的需求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生产任务的调整也称为生产调度。生产调度是对生产计划的一个补充,是对生产任务出现突发状况时生产计划的一个临时调整。
三、成果实施的具体做法
在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中,保证生产计划达到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系统运行的要求,必须把握生产计划的各个相关要素的形成状态,充分完备地覆盖生产计划所需的各个基础条件。同时,在具体的排产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做到:长远目标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科学管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管理规范化与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相结合。
(一) 生产计划安排相关要素准备工作的实施
(1)销售科签订销售合同后,及时将相关信息(物料号、合同编号、客户、排产数量等)录入系统,确定无误后,通知生产计划由生产科根据当前生产的实际情况统一安排。
(2)技术科根据合同中的技术协议搭建设计BOM,维护系统中的产品、零部件基本技术信息(包括编码),保证BOM结构、数据等技术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做好图纸和BOM匹配下达。因设计变动或生产实际需要等情况,更改BOM和图纸时,技术科要及时通知工艺科,确保更改信息的及时传递。
(3)技术科在搭建产品设计BOM时,遇系统中未有的新物料(或外购件),可向供应科申请原材料编码,技术人员要准确注明该物料的名称、规格型号、材质、图号、国标号、单位等相关编码要素属性信息。
(4)供应科维护录入系统的原材料的全部信息(包含名称,材质,价格等),确保每种原材料都有其对应的库房。
(5)生产科工艺根据设计BOM搭建制造BOM,给定材料定额和工时,确保其相关信息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对零件进行虚拟件的搭建,即几个同种零件在一起加工的情况。
(6)技术科、供应科、生产科工艺将前期准备的全部信息维护完毕后,对其进行确认。生产科计划员方可在系统中对生产任务进行自动生成,生成的每个小生产计划会具体到产品的每个零件。系统会根据物料需求计划(MRP)合理的安排每个小生产计划的加工时间、方式、工作中心等。
(7)计划生成之后,生产科计划员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对相应的小生产计划进行调整。
(二)生产流程相关基础工作的规范
(1)统一规范物料的相关属性。对于每一类物料,在名称、规格、材质、图号(标准号)等各种属性的标示方式上均要进行统一规范,使其基本信息清楚明确。
(2)统一规范技术标准化工作。在采用图号为自制件编码主体的编码规则的情况下,对于各类设计图纸要进行梳理,保证图号的标示方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排产流程顺利进行。
(3)统一规范电子图文档和ERP系统的数据接口。为使设计部门在电子图文档中及时准确地提取相关技术信息,导入ERP系统搭建设计BOM,对两方软件的数据交换文件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规范,使之信息提取和导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
四、成果实施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5D027);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6054)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1日
近年来,生物学隐喻方法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广泛使用。由于a业集群和生态系统有着很多相似性,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也纷纷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如国外的Pouder R和Sull D N,国内的郑恩仁、刘友金、罗发友等人。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物学隐喻的方法,去分析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复杂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特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组成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种不同的层次。由同一种生物组成的群体称为种群,处在某一栖息环境中的各个种群共同构成群落,而群落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产业集群是众多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品牌集聚现象,一个知名的产业集群区域内通常都包含着众多的企业(或产品)品牌。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群聚关系,产业集群内众多的品牌之间也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进而形成一个品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对比和定义见表1。(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不仅在组成成分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高度类似,而且在结构方面也颇具相似性。生物群落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的形成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同样,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也通过产业链形成上下游品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在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内,各个品牌之间、品牌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产生作用,形成一种“稳态机制”,使系统达到并维持平衡状态。从生态功能角度看,自然生态系统具备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三大主要功能,而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移和交换,具体表现为产品、原材料、资金、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资料等的交流。此外,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还表现出与自然生态系统同样的动态演化特征,品牌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经济生物,不管是品牌个体还是集群整体品牌,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动态过程,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品牌之间、不同品牌种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二、品牌生态系统演进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分析
通常,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区域内的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且缺乏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各成员企业在产品、技术等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竞争导向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劣质低价”的竞争格局不仅使集群企业缺少利润积累,没有发展后劲,还使得集群在所处行业缺乏整体市场竞争力,难以抵御外部名牌产品的竞争和威胁。
为了摆脱无品牌的同质化竞争,开始有企业自创品牌,个别优势企业甚至逐渐发展为群内的领导品牌,产生品牌效应,获取品牌溢价。领导品牌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并带动群内其他企业竞相创立自己的品牌。此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开始从无品牌的价格竞争转向品牌化的非价格竞争。品牌的本质就是个性化,各品牌都会尽量通过不同维度的生态位分离实现错位竞争,良好、有序的品牌生态结构避免了产业集群内的低层次竞争,降低了产业集群因恶性竞争而走向衰败的风险,有助于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分化,各个品牌开始集中优势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争夺同一细分市场的品牌形成一个品牌种群,同一种群内的品牌会通过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离体现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经过反复的竞争、分化和整合,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逐渐会演化出不同的品牌种群,它们通过产业价值链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标志着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走向成熟。此时,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各个种群内不同定位的品牌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使集群体现出强大的、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与其品牌生态之间存在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其品牌生态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集群内的品牌生态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成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在行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其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息息相关,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合理规划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培育并优化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提高产业集群品牌生态发展水平,进而达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目的。
(一)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整体框架构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是以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为中心,通过市场、技术、资金、知识等要素联结起来的复杂品牌关系而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核心(领导)企业品牌与其他竞争品牌、互补品牌等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核心群落,围绕核心群落则分布着供应商品牌、分销商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品牌,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政府等机构和部门对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形成支撑作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其他外部环境则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环境系统。经过反复的合作、竞争与博弈过程,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品牌之间建立起复杂的有机联系,形成一种复杂的品牌关系网络。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扩大了核心(领导)企业品牌的生存空间,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而原先单打独斗的单一品牌竞争转变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对产业集群内品牌数量的规划。企业(产品)品牌是集群区域品牌的重要基础,因此培育企业品牌,增加集群内的品牌数量,形成品牌簇群,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数量对集群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过多的品牌数量反而会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正如自然界中生物过度繁殖,生物数量过多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中要对集群内的企业(产品)品牌数量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要大力加强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引进,当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则要注重引导品牌的种群分化,而当进入成熟期品牌盗抗多时,则要适当引导企业(产品)品牌的整合与重组。至于一个产业集群内有多少品牌合适,则跟集群规模、集群所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在时尚性强的服装、化妆品行业,品牌数量要更多一些,而在工业品领域,尤其是耐用工业品,品牌数量少一些更为合宜。
(三)产业集群内品牌关系和品牌结构的优化。产业集群内众多的品牌不能只是简单堆积在一起,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管理就是要以品牌协同演进为中心,优化品牌生态关系,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品牌生态效果。因此,首先必须准确识别不同品牌之间的生态关系。通常,品牌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技术为纽带的品牌关系、以市场为纽带的品牌关系和以知识为纽带的品牌关系,随着企业生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需要我们将技术、市场和知识整合,构建新型的品牌关系。如同自然生态中的食物链一样,产业集群也要围绕产业价值链形成品牌链。在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网络和产业链构成,对应地完善品牌链和品牌网络结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引导外部名牌企业进驻到集群内产业链上薄弱的生产环节,充实完善产业集群的品牌链。
互利合作是集群内品牌关系的重要特征,包括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合作、集体营销和采购、共享各种基础设施等等,都会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形成集群竞争优势。而竞争也是企业前进的动力,虽然过度的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适当的竞争会促使整个集群保持活力,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理想的品牌关系就是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取得平衡,这就要求集群内的品牌形成均衡的品牌链或品牌网络,在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能形成一个包含若干品牌个体的品牌种群,种群内的品牌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形成适当的竞争,而从纵向看,价值链上不同的品牌种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四)建立健全品牌生态环境系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需要良好的环境体系来保证的。一是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在政策、法律、税收、投资、技术等方面对品牌企业给予有力扶持,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同时,工商、质检等各相关部门要大力配合,完善品牌商标注册和管理制度、打击商标侵权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为品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强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此外还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三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要注重品牌文化底蕴的挖掘,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品牌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各个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群策群力,积极为品牌的宣传推广创造便利的条件,共同营造良好的品牌环境。
(五)维持系统的开放性与动态性。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动态平衡并时刻保持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互动、协同共生。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往往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解体,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破坏品牌生态的平衡。要维持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就必须保持系统的开放性,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适应环境变化,使区域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或者引导集群扩充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必须时刻维持和促进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技术、资金、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比如,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牵头举办产品博览会、组织贸易洽谈会,推进专业市场的建立等,还可以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开展技术交流、招聘人才等等,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兴元.品牌生态:隐喻研究的方法、意义及动态[J].企业经济,2008.1.
[2]刘天卓,陈晓剑.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
2、进一步落实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继续做好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工作,签订率达到100%,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3、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督促企业按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按规范完成厂区安全设施的布置工作,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同时把安全工作的关口前移,立足防范,狠抓“三违”行为并做好镇内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统计工作。
4、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强化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抓好各项安全整治措施的落实。
5、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在企业中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上半年计划组织一期电工培训班。
6、加强消防管理,计划组织一次消防安全专项大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企业财产损失提供保障,同时加强重点防火区域的消防管理工作,做到勤发现、勤解决,以消除各项消防隐患。
7、认真按照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各类安全生产检查,下半年开展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并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力度,开展各类安全隐患的专项治理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贯彻公司“围绕市场、解放思想、适度调整、稳妥求进、高质低耗、创收增效”的精神,使公司内部竞争机制与市场竞争机结合。根据公司目前实际状况,必须制定先进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向程度化、正规化的发展,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指标考核与将扣,使公司员工人人有责任,个个有指标,严格考核与奖惩及全生产过程的协接监督,达到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的目的;严格执行岗位定员,以岗定资,实行高额浮动工资的制度,迫使公司干部员工在危机感和责任感中勇挑重担,争完指标,为全面完成XX年各项经济指标而共同奋斗。
二、工资分配原则:
以吨丝工资为基础,公司员工一律接受指标考核,执行以岗定资,以质计件,以产计酬,多劳多得的原则。
三、奖金分配与挂钩:
1、公司全员奖金一律与一、二车间的三大指标挂钩,(满负荷生产情况下)取一、二车间定岗人员平均奖金的平均值去计算。产量低于2.8吨(25天),非缫丝人员一律不与三大指标挂钩,超产奖仅缫丝工享受(超产奖基本工资不浮动)。
2、整理车间的奖金除按内部指标挂钩外,与一车间定岗人员的平均奖金去计算;厂丝复整组的工资、奖金除按内部指标挂钩外,与二车间的产量、消耗挂钩,并按二车间定岗人员的平均值去计算。
3、锅炉车间设安全奖,人均(除软化工)20元。
4、各车间主任、副主任的奖金按车间人均奖金200、150%去计算。
5、学徒期改为两个月,生活费补助标准仍执行原规定。缫丝一、二车间、整理车间新增学徒工,根据个人缫作技术,提前上岗者,可套入计件工资计算,徒工工资由公司负担;锅炉、综合、煮茧、打包新增人员,实习期为半月,徒工工资由车间负担;非生产性新增人员,实习期为半月,工资由公司负担。
四、协接与监督原则:
实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考核,并履行签字手续,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有权对上道工序流入下道工序的半成品进行按标准验收与反馈,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半成品有权拒收,并按程序报请职能部门(生产科、检验室)进行仲裁,按标准实施奖惩。
五、争先发展的原则:
世纪之初,公司董事会立足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解度,充分酝酿、决定。
一、1个世赛国家队集训基地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第42届、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国家队集训基地,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除国家队美发项目专家、教练团队外,集训基地共邀请国际美发专家44人次,国内美发专家95人次,两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参赛队,两支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参赛队到集训基地进行技术交流。
二、1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美发教师何先泽,在校内设立了国家级何先泽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大师工作室将紧跟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地方发展特色,进行美发技术难题攻关,通过行业商会召集,对行业人员进行不定期的美发技术讲座。在每年春季、秋季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世赛基地优势,捕捉国际时尚流行热点,将比赛发型向日常沙龙发型进行转换,为行业美发师免费设计并具有国际时尚元素的沙龙发型,让先进的技术融入日常生活,贴近老百姓。
三、30场免费技术培训
在重庆市人社局的统一部署下,何先泽大师工作室主要成员将带领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优秀学生组建宣讲团队,深入到重庆市各个区县。在每个区县,选择在酒店会议室进行技术讲解和现场发型制作演示,学员可以拍照和摄影。宣讲团队共分为3个组:第1组是宣传组,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宣传组将提前印制宣传单和培训通知亲手送到美发店店长手中;第2组是技术组,在酒店会议室准备美发演示的头模、耗材、PPT技术演示文档、演示视频等;第3组是保障组,负责宣传团队的后勤保障、会场布置、来宾接待等工作。
四、美发师5个职业等级的培训和鉴定
由于美发行业多为个体经营,形态较为松散,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了整体提升重庆市从业人员素质,大师工作室将配合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美发师职业技能等级的培训和考核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修订,通过规范、严谨的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严格的鉴定考核去规范和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水平。
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组建职教集团
国家队集训基地设立在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使得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这四年的积累,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教师由1人增加到4人,本专业在校学生人数成倍增长。为了适应时展,我们计划每两年修订一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国内外顶级美发专家咨询,重庆市知名美发连锁企业调研,查找出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主要工作内容,梳理出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在国内顶尖美发专家、重庆市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学校四方的努力下,共同制定面向就业和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TM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32-01
0 前言
工位是指产品在生产线上流动时,员工在一个节拍内完成规定作业内容,产品相对停留的区域位置。在工位建立的基础上,将安全技术、管理标准、作业规范通过各类目视化文件落实到工位,同时,明确各级管理者及员工的管理职责、管控范围、管控流程,实现现场安全管理常态化。
1 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本质安全度
1.1优化工艺流程。运用精益工具对生产线进行全面的工艺梳理、分析,制定优化的工艺线路,合理调整工艺布局,并以降低中间在制量为目标,建立定时、定点、定容、定量的配送机制,减少现场物料的储备和积压,保持现场物流畅通,提高物料周转率,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1.2合理划分工位,保持作业固定。作业人员在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固定的作业,其所接触的危险源基本固定,有利于员工熟悉和掌握,在发生变化时,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处置;同时,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组织监控,提高异常(隐患)处置速度,使各级组织掌握安全动态,实现常态化管理。
1.3提升本质安全化。通过替代法、降低固有危险法、被动防护法等,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条件;联锁法、自动控制法、保险法等,使得设备能自动防止操作失误和设备故障;密闭法、隔离法、避让法等,防止物不安全状态和人不安全行为的交叉;优化人―机―环境系统的配置,使系统处于最安全状态。
2 识别工位危险源,制定有效管控措施
2.1风险评价。危险源的辨识应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等入手,针对工序人员的具体活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能源资源的输入输出,分别辨识出危险源。
2.2危险源控制。通过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教育措施,按照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的顺序尽可能的去降低安全风险,从而有效对危险源实施控制和管理。
3 编制工位安全管理表单,实现动态管理
工位安全管理表单是精益安全管理在工位上落实的具体体现,可以在工位上设置工位安全定置图及防范要点、工位安全日历及隐患整改记录、工位安全点检表等目视化表单。
3.1安全定置图及防范要点表。以工位为基础单元,按照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时间顺序,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价对应的安全风险和伤害类别,制定相应的安全管控措施;将危险源在定置图相应位置标出,形成安全定置图;安全定置图与管控措施制成表格,形成工位安全管理标准――工位安全定置图与防范要点。
3.2工位安全点检表。将各专业部门管控项点分解至工位,安全点检项点对应《安全定置图与防范要点》中识别的危险源,确定各项点点检时间,按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划分,明确各级管理者点检频次,由工位、工区(班组)长、安全设备等相关管理人员、分管领导定期进行点检确认,落实了安全生产“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理念。
3.3安全日历及隐患整改记录。根据安全隐患整改流程,绘制和设计安全日历,并如实记录每天的安全隐患和异常信息,方便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表单的运用,使工位安全管理标准在现场目视化,促进现场安全异常的快速解决,实现PDCA循环的过程管控,形成安全信息记录和收集的平台。
4 规范作业行为,提高员工安全素养
4.1规范作业动作规范。建立精益安全工位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交接班、安全会议、安全检查、培训教育、互联互保、安全奖惩等管理要求;制定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和点检规范;制定危险源异常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分发至相关工位并组织培训和宣贯。
4.2完善安全异常(隐患)处置流程
通过完善安全异常(隐患)处置流程,能够使得从最贴近现场的工位所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分析和解决。安全异常处置流程重点是职责明确和反应迅速,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在第一时间经过判断、上报、制定措施、处置解决、验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处置,从而彻底消除隐患。
定期对各类安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安全隐患、事故的分布情况,找出高频次项、重大安全隐患、事故等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从人、物、环、管等方面,制定整体改善计划,实现安全管理的提升。
4.3组织开展验收评价,建立评价改善机制
制定以工位为评价基础单元的评价和验收标准,细化安全措施在工位上的运用,定期组织安全、精益、工艺、设备、生产、人力等部门开展联合考评组,对现场执行情况和各级管理者管控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公布检查评价结果,实施奖励与考核,促进工位的安全管理提升。
4.4提高员工安全素养。提高员工安全素养,除了开展各种安全培训、教育外,主要做法就是要经常性地进行危险预知训练(KYT)。KYT活动是针对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性为对象,以作业工位(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教育和训练活动,它是一种全员性的“自我管理”活动,目的是控制作业过程中的危险,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
5 结束语
在实施工位制的精益安全管理时,科学合理的工位作业节拍、精益畅通的物流现场,是保障节拍化生产线实现有效流动的根本;通过精益安全工位建设,可以促进员工自主安全管理,有效完善隐患处置和预防机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本质安全度。
1.1 花生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2009年,夏邑县花生种植面积90%以上为海花1号、豫花3号等老品种,以上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抗逆性差、产量低。由于种植多年,不进行提纯复壮,混杂退化严重是最终表现产量低的根本原因。
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有充足的氮磷钾肥供应其生长发育用。根据测定表明:每生产100千克花生果,需纯氮6.8千克、五氧化二磷1.3千克、氧化钾3.8千克。但花生种植户普遍每667m2只施碳酸氢铵15-25千克,折纯氮2.5~4千克,不施磷钾肥或每667m2只施氮磷钾总含量为25%的三元复合肥25千克,折纯氮3千克、五氧化二磷1.75千克、氧化钾1.5千克,较正常需要纯氮5.4千克、磷5.2千克、钾7.6千克,分别少2.4千克、3.45千克、6.1千克,可见施肥不足和不合理是导致花生产量不高的又一主要原因。
1.2 种植密度不合理
几乎近100%的面积密度均在5万一7万株/667m2(即等行距种植,行距20厘米,株距5-7厘米),这样的群体一般单株平均只结1-3个果,且荚果小而秕。所以,密度大而不合理也是限制花生产量不高的最重要因素。
1.3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如干旱发生在花生开花盛期至下针期,无抗旱能力的花生田块,花生开花下针少或只开花不下针,最后导致果小果少,产量低。因为花生开花下针期是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期,又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如果缺水。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减产或严重减产。同时,这个时期如遇阴雨连绵天气,雨水过多,促使地上茎叶营养生长旺盛,花位升高,无效花多。根据观察,花位离地面超过10厘米,下针结的果均是小果、秕果、无效果,甚至大部分果针不能人地。如夏邑2009年花生生长中后期阴雨连绵,造成80%以上面积的花生因荚果不同程度的霉烂,或荚果发芽而绝收。
2 对策
2.1 选用高产稳产的花生品种
经几年花生品种对比试验,表现比较好的有濮科花15号、周花2号、开农41、远杂9102、开农36、濮花16、濮花17、豫花11号、豫花9414、开农8598。以上品种均丰产性强,抗病性能好,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另外应培养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或每年要引进一些新品种,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2.2 合理施足底肥
根据实践经验、结合土壤肥力、水利条件、品种特性、花生自身固氮能力的特点、种植方式来确定产量水平和施肥数量后,要做到氮肥减半施,磷肥加倍施,钾肥足量施,补施钙肥。花生是喜钙作物,钙可以促进花生根系和根瘤菌的形成及荚果的发育,促进果壳中营养物质向种仁中运转,达到子粒饱满,因此要求种植花生667m2增施50千克白石灰或25千克石膏粉,以满足花生生长发育对钙的要求。在施肥方法上可采取分层施肥,即把施肥总量的60%进行底施,40%撒施到犁后的大垡头上,使花生一扎根就能及时吸收到各种所需养分,为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2.3 严格控制密度
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春季地膜花生每667m2生产400-500千克,中果品种应种植9000~10000穴,每穴2粒,大果品种可种植8000~9000穴,每穴2粒。夏播花生应以中果中早熟品种为主。每667m2生产300千克,其密度应控制在10000~11000穴,每穴2粒,耧播控制在23000~25000株,宽窄行种植较为合适,即宽行30厘米,窄行20厘米,株距12厘米。一定要改变过去每667m2种植均在6万株以上的不合理的过大栽培密度。
2.4 实行地膜覆盖规范化高产栽培
无论是春播还是夏播种植花生,进行地膜规范化栽培,都较露地栽培增产30%~50%,甚至增产1倍左右。因为地膜栽培:一是春季可以增温保温,有利于实现壮苗、全苗,增加干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对夏花生来说,主要是增加了夏花生全生育期的积温,有效解决了夏播花生生育期短、积温不足,影响高产优质的关键性问题。二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达到根系发达,多结果、结饱果。三是可以保墒提墒,对夏播花生地膜覆盖种植意义更大。四是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提高其养分利用率,均衡调节土壤、水、肥、气、热,为花生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膜内土壤生态环境。五是有利增加近地层植株下部叶片的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
2.5 增强抗旱排涝基础设施
增强花生抗旱排涝基础设施是花生在旱、涝灾年份夺取高产的必要措施。特别是近几年,在花生生长发育期间,旱、涝灾害交叉连年发生,对花生生产影响很大,应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积极加强和改善花生抗旱排涝基础水利设施。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078-01
在化工生产中,因为事故情况下紧急排放的可燃液体有可能会导致火灾,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对于紧急排放可燃液体导致的危害要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我国目前化工企业众多,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化工生产中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企业因生产的需要设有原料储罐区,储存的原料或者成品中有不少是甲、乙类的物品,这些物品一旦紧急排放,都可能会引起火灾,根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10号令)第十五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辩识,确定本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对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应当有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定的检测,评估和监控措施,定期检测,检查并建立重大危险源检测、检查档案。”根据我们的辨识,有一部分的储存区域能够构成其重大危险源。但是,在确定为重大危险源之后,还是有一部分企业没有重视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在一些可燃类的原料或者成平之间,或者相互接触可引起剧烈燃烧或者释放剧毒气体的原材料和成品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阻隔。
1 可燃液体排放的设施分析
压力自流系统主要是由紧急排液管线,紧急防空塔和紧急排放池等组成的,当然还包括了排污系统等组成部分,紧急防空塔等设施也可以在抽送系统中广泛应用。
可燃液体物料排放系统中有大量专门设备和设施,可以利用一些工艺容器进行可燃液体的排放,这种排放的设施主要是包含饿了抽送系统和压力自流系统这两种系统,其中抽送系统组成部分主要是紧急冷却器,紧急排放池,转油系统,这些是核心的组成部分,然后这些组成也可以用于抽送系统,所以整个系统的技术比较紧密结合,设施的配备也比较的科学。
紧急冷却器的用途是对于冷却排放的料液体都有降温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消除火灾,并且避免爆炸的危险,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冷却器一般是蛇管式,专用设计和两用设计都可以,而且在正常操作下,冷却器的一部分中就有这个组成,比较耐用,操作也比较的简单。事故储槽的功能是对于接受冷却后的物料进行储藏的一些安全设备,这种设备大多为立式的钢罐,容积比较大,在紧急放空塔下段有5~6层挡板,下部进油,上部喷淋冷却水,紧急放空塔下段的上部还应接入消防蒸汽。
2 可燃液体紧急排放的防火措施
2.1 技术层面
厂房里的生产设备和容器在发生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容器内的液体排放到厂房外的专用储槽或是排放槽中去,厂房里和事故储槽或是排放罐的距离等于厂房里到设置在厂房外的工艺设备距离,而从露天装置到事故储备槽的距离,或是到排放罐的距离是必须要在台架之外的,这样才能够保障安全。
在紧急排液安全处理设备的硅谷中需要按照最大的量来确定,而不是按照一般的量来确定的,因为最大的量一旦发生,用的容器和设备万一不够,就会令事故发生,最大处理量的安排主要是在同一时间同一个装置内发生事故的考虑,装置或是工厂在采用紧急防空设施的过程中要按照一次量紧急排液设施来处理的。在炼油厂,最大的紧急排液量要彻底的考虑周全,一般炼油厂的考虑主要是按照管式的炉或是分馏塔底油来进行考虑的,比如60万t/a或120万t/a的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最大紧急排液量为300m3,50~60万t/a的热裂化和延迟焦化装置为200m3。一个事故储槽可以同若干个容器相连,其容量不应小于其中最大一个容器的容积。
2.2 操作层面
假如是在操作中发现异常的事故,通常在操作中一旦发生异常,或是设备的运行存在故障,在紧急的状态下排放易燃易爆物料的话,非常的危险,因为易燃易爆液态物料在一般情况下,处于沸点的温度下都会导致危险的发生,这种管线在进入紧急防空塔以后,就会形成速率过快而导致危险的发生,有时候甚至会带来爆炸的危险,所以应当适当的控制排放速率,密度较大的液态物料,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如石油炼制企业的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热裂化等装置,主要应采用自流排液方式,经紧急排液管线、紧急冷却器转送紧急放空塔、紧急事故罐等储存处理系统。
2.3 预防层面
事故储槽要制成密闭式的。但它在使用过程中可能积存凝结水。此时,若放进高温液体,可能使水急剧汽化,槽内压力急剧上升而发生蒸汽物理性爆炸。因此,积存的水要定期放掉。事故储槽的底要做成有坡度的,以便将水排干净。为了防止高温液体流入封闭式事故储槽和空气接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爆炸,排放高温液体之前,要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吹洗事故储槽及其管道。
3 结语
危险化学品因为都含有一定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所以从他生产到销售经营使用的每个环节都要对事故进行防范,一旦控制不当,很容易就发生事故,这在化工生产中不可小觑,如:火灾或爆炸,人员中毒或伤亡,污染生态环境等。这些的研究还应该有深入的分析,本文从对于可燃液体紧急排放的防火措施中几个层面入手,对于技术,监管和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孟中.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在化学品供应链中的整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全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为了树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典型,引导探索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201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截至2011年3月底,各地共推荐了3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企业或单位。
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文化部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审原则和标准,主要有:
(一)推荐单位或企业直接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活动;
(二)在生产性保护活动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完整性以及核心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三)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记录、保存、保护、展示、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传承有序,涌现出一批后继人才,五年保护计划切实可行,在本省(区、市)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扩大了就业岗位,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五)在同等条件下,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优先考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所在的单位或企业优先考虑;
(六)重点关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
(七)从严掌握标准,坚持公平、公正,不搞地区平衡。
为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沟通协调、政策设计和组织发动等工作。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部产学研办”)举办了多场企业、高校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聆听产学研各方的意见和建议。7月中旬又邀请40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科技处处长来广东,共同研究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安排。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科技特派员需求非常旺盛,仅在调研阶段。就收到企业提出的需求近300项;很多高校教师打电话到省部产学研办主动要求参与。这更加增强了我们大力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8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部产学研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联合成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指导小组,统筹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筹备工作。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科研机构对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许多高校把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作为加快培养中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工作计划。如华南理工大学出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考核优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为年轻的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华中科技大学把青年教师到企业驻点一年,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开展产学研结合。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迅速从构想进入实施阶段,解决了后顾之忧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省部产学研结合。截止到10月初,第一批143名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已经分别与广东140家科技型企业达成协议,并陆续进驻企业开展工作。这批特派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层次高,高水平专家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广大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汇聚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大批青年科技英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72人,85%的企业特派员具有博士学位。二是来源广泛,驻点企业遍布全省。这批143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来自全国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到广东20个地级以上市的创新型企业驻点1年,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三是面向广东产业,针对性强。这批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与广东支柱产业的契合度非常高,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广东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技术难题。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企业深入合作,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和示范基地,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广东产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
第一,摸清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帮助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企业科技特派员要在充分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基础上,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掌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资源布局,研究提出需要攻克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协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促进企业与特派员的派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同时,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战略,面向全国寻找优势科技资源,努力促成企业与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实现对接和联合,引导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第三,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加强创新能力和条件建设。充分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条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在分析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产业和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服务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等。
第四,协助企业研发团队建设,联合培养人才。通过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推动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
第五,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产学研合作规模和层次。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扶持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总结推广省部产学研结合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示范和带动全省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重点工作
为实现预定目标,完成各项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部合作框架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由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省部产学研办负责日常管理。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积极为特派员营造很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省部产学研办要抓好企业特派员的培训辅导,使特派员尽快熟悉广东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情况。尽快进入角色要检查落实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保障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问题,要充当好企业科技特派员“娘家人”的角色,主动关心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明年省部产学研办要设立专项,重点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在派驻期间凝练提出的科技项目。各地市科技局要安排1名领导分管,并
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要关心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各有关企业要为特派员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条件,安排合适岗位。特派员们也要尽快进入角色,围绕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和背靠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势,选准技术突破口,找准双方结合点。凝练项目,联合攻关。鼓励和支持各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出台具体激励措施,为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建立跟踪服务制度
省部产学研办和各地市科技局要经常巡访入驻企业,及时了解特派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为特派员和企业排忧解难。各位特派员也要主动加强与地市科技局、省部产学研办和相关高校沟通交流,在派驻期间。如果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向省部产学研办和各级科技局反映。各地市科技局要按规定的时间把辖区内特派员到位及开展工作情况向省部产学研办汇报。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期满,省部产学研办将联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等单位对任期届满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形成的考核意见。抄送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广东省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同时,也将对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和相关高校、企业和地市科技局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入驻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特派员进行表彰奖励。
一、工作要肯定,形势要认清
从大安全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安全生产“执法年”的要求,加大检查执法力度,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严厉查处安全违法行为,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的总体平稳,三项指标实现了“零增长”,行业安全事故总体控制在考核指标范围内。数据上反映,渔业事故死亡指标不超135人,实际数9人,占6.67%,是历年来最低的;火灾事故死亡指标指标不超过10人,实际为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指标不超过50人,实际为17人,占34%;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38人,实际数18人,占47.4%。
但是安全生产各行业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当前船舶修造行业安全形势严峻,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事故频发。1-6月份,全市船舶修造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10起,占工矿商贸领域安全事故总数的62.5%,成为该领域的安全事故高发区。值得注意的是,仅6月份就发生安全事故4起,7月份(共9天)又接连发生3起安全事故,呈现了事故发生频率加快、事故等级提高、高多期提早(以往主要集中在7-9月)的不良势头。
二是损失惨重。上半年10起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18.98万元(未包括三江船厂事故损失)。尤其是发生了2起从未有过的较大事故:一起是6月20日,船厂老厂区安全事故一次死亡4人;另一起是6月27日,三江船厂发生地基塌陷,并波及附近永锦船厂,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万幸的是,当时企业因停电暂时停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三是隐患严重。安全事故多发,背后必然是大量严重存在的安全隐患。从事故原因分析看:有责任不落实问题,修造船行业的经营特点是外包作业,随着工程层层转包,导致安全管理责任层层减弱甚至消亡。船厂“6·20”安全事故,就是无资质工程队最终承包项目,第一手承包商又疏于管理所导致的。这种“以包代管”现象在修造船行业普遍存在。有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低下的问题,上半年发生的10起事故中,因从业人员“三违”行为引起的事故就有5起,事故死亡7人。有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投入不到位问题,重效益轻安全,重生产轻管理,发生事故也是必然的。今年的事故都集中在大企业,2起、死亡5人,中远2起、死亡2人,金海湾2起、死亡2人,还有万邦、欧华、海舟、册子、龙山等船厂分别发生了1起死亡1人的事故。这些大企业建设、生产任务重,为赶进度、抓效益,不同程度减少了安全投入、放松了安全管理。这类企业、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下步专项整治的重点。
四是监管困难。目前全市共有修造船企业178家、外包队580多支、从业人员8万余人。面对快速发展、大量分散的修造船企业,面对行业标准滞后、监管力量不足的管理现状,要在短时间内把修造船行业的安全问题切实管起来、管出成效来,确实也存在不少困难。
所以讲形势、讲问题,丝毫没有责备大家的意思,目的是既要深入看清严峻的形势,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又要善于借势、用势,抓住这样一个上下高度关注、有利作为的时机,发挥好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我的体会是,安全工作如果真正高度重视起来,真正化大力气抓下去,是可以抓出成效的,目前的严峻局面也是可以遏制和扭转的。
二、认识要到位,措施要可行,重点要明确
专项整治能否广泛深入开展下去并取得预期的效杲,思想认识是前提。要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保平安、促发展的意识。发展船舶修造业,方向是正确的,工作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确的,行业产值从95年的3.7亿元快速增长到06年的107亿元,已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为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增加地方财力、解决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存在的问题是,随着总量的快速扩张,与之相匹配的安全管理没有同步跟随上,出现了事故多发的势头。加强对这一行业的安全管理,是确保其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家不必怕当罪人,有所顾虑。
二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的意识。事故多发,源头在于隐患;隐患不除,事故不断。修造船行业中的一些违规违章问题,由来以久,积弊已深,有的已成为“顽疾”,必须严刑峻法,铁腕重典,通过扎扎实实地抓好专项治理,打开工作局面,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属地管理、监管主体的意识。按照修造船行业安全管理属地化原则,所在地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地方各级政府保安有责,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确保一方平安。
具体工作要求是做到“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把对企业的排查整治和对政府安全工作的落实检查结合起来。这次专项行动,不仅要查企业,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也要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工作落实情况,指导督促县区、乡镇基层政府加强对辖区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对企业存在的一些重大隐患,不仅要查找责任主体的原因,有进也要查找监管主体的原因,使“两个主体、两个责任”有效对接起来。
二是要把专项行动和建议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在排查治理隐患的基础上,注重对船舶修造业安全生产工作深层次问题和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措施。结合省《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于7月1日的正式施行,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产机制,力争今年达标企业面达到25%。
三是把隐患排治理和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安全生产也是先进生产力,通过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强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改善安全装备,淘汰落后的安全技术,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要进一步明确的“四个重点”是:
一是重点时间。接下来的3个月,是船舶修造行业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今年的气温又特别高,更容易诱发各类安全事故。专项整治就是要围绕这一时期,通过大家的努力,最大限度地缩短、改变这一规律期。还有一个检查的重点时段,是企业早、晚的加班时间,作业人员特别疲劳,管理人员往往又没有到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是重点企业。全市修造船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参差不齐,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主要是骨干企业、安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企业和今年以来已多次发生过死人事故的企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企业,加大指导监督力度。
三是重点作业。近两年,船舶修造企业所发生的死人事故都集中在触电、高处附落、高空物下掉打击、气体爆炸爆燃、机动车碰撞5大类,这5类事故要作为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加以整治、规范。
四是重点对象。主要是外包队及其从业人员,要认真检查外包队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发包企业和外包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外包队的生产资质情况。还要重点检查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情况,打击“三违”行为,防范事故发生。
三、工作要做细、作风要深入
宿州市??徘?卮Π不帐《?辈俊⒒苹雌皆?喜?耕地面积14.2万hm2,小麦种植面积12.3万hm2,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安徽省典型的产粮大区。2004年以来,??徘?菩行÷罅贾植固?⒉馔僚浞绞省⑿÷蟾卟?ス毓こ?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小麦生产形势较好。但在2008年、2009年对全区4 0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分析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交通不畅
在调查中85.3%的农户有灌溉条件,90.2%无沟渠等基础设施,52.2%排水不畅。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农民又无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路况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推广,农田灌溉只能漫灌,田间灌溉率低、灌溉成本高。虽然??徘??昀?门┮底酆峡?⑾钅俊⑴锉曜蓟?ㄉ柘钅吭黾硬簧倩??解决部分地块的灌溉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农田交通、排水等问题也没有解决,内涝时有发生,遇灾害年份,农业生产波动大。
1.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在调查中所有农户均独自经营,小麦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民惜地意识强烈,不愿交给别人经营,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限制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畅,农业订单落实不好,比较效益不高,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小麦经营规模扩大。
1.3管理粗放
在调查农户中69.3%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差,年龄偏大;加之土地零散,使农业生产采取粗放种植,农业种植表现为一种一收,不再精细,科技含量低下,生产后劲不足。整地质量差,耕作深度浅,一般15cm左右。耕作层变浅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和吸收水肥的能力,进而影响产量。播种质量差,小麦播量偏大。农户受耕地质量差、近几年秋季干旱影响,小麦播量逐年加大,导致基本苗偏大,田间郁蔽,病虫害加重,倒伏危险增加。另外,撒播麦田增多也使播量增大。化学除草在年后进行。年前麦田杂草85%已出土,草小对药敏感,麦苗小覆盖少,省水省药省工省时效果好,农药残留对后茬影响小;年后草大抗药性强、麦苗覆盖多,成本大效果差,农药残留对后茬影响较大。普遍不施拔节肥。农户担心追肥会引起小麦贪青、晚熟和倒伏,普遍不施拔节肥,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提升。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程度低。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乱用滥用农药、不按规定使用农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2对策
2.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项目申请,争取项目支持、镇、村、农户四级联动,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推动标准化农田建设,农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格局[1]。
2.2加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施订单工程
依靠皖王面业集团、皖神面业、东方面粉厂坐落??徘?谋憷?跫?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标牌、举办培训班及印发材料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小麦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干部群众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品牌认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农户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尽快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种粮能手和农业主体去发展规模化经营。大规模实施优质小麦订单工程[2]。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优质小麦生产,把订单生产作为优质小麦产业化的突破口,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和中介组织,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粮食部门要充分发挥粮食经营的主渠道作用,做好订单购销工作。按照国家收购政策,优质优价优先收购订单优质小麦。加强外销工作,提高订单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2.3推动规模连片种植
大力开展“百、千、万”优质小麦实施工程,建立不同层次的示范田。区抓好万亩方,乡镇抓好千亩方,村要抓好百亩方。按照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的要求组织生产[3],使示范片成为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的典型。
2.4开展科技培训
依托??徘?┮悼萍既牖Чこ獭⑿÷蟾卟?ス毓こ獭⑿滦团┟衽嘌倒こ獭⑴┮底ㄒ导际跖嘌倒こ毯痛唇?躺?称沸÷笤?匣?叵钅抗こ?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培训[4],提高农户科技种田意识和水平。立足适用性、先进性、指导性和规范(下转第106页)
(上接第102页)
性,参照小麦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切实加强技术标准的宣传和指导,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小麦生产规范,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供种、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供应与使用、统一田管和收获,确保机械化作业、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除化控等各项关键技术指导到户、应用到田,确保小麦管理科学化、生产安全化。
3参考文献
[1] 陈金平,崔满星,郭祯,等.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2(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