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二、调查具体情况

整个调查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即前期准备、实地调查、研究探讨和总结结题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

明确了调查研究的对象:(1)繁体字的滥用;(2)异体字的滥用;(3)书写错别字等。

2.实地调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市区一些主要干道和公共场所的汉字规范化情况进行调查,进行了现场拍照,并填写调查记录。对全区城区的主、支干道及公共场所上的标牌、店牌、指示牌、广告牌、宣传画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缺损字及拼音、英文标识等进行了记录和调查。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找不规范的汉字并记录,拍照。一些市民看到我这么团结,这么认真,普遍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3.研究探讨

实地调查结束后,我回到学校,利用语文实践课,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本市不规范字普遍存在问题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点:(1)繁体字太有市场了,我们很多字只认识但不会写;(2)错别字太多了,我们平时写字时可不能这样;(3)滥用词组做广告的做法很不好,搞得我们也不知成语怎样写才是对的了。

4.总结结题

探讨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针对看到的问题,由我执笔,把同学们的意见进行了汇总,形成了文字材料,作为我们这次调查活动的成果。

三、调查结果与收获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市区的一些主干道如:京城大街、祀河路、广武路等地方除了某些小店繁体字的使用比较多外,文字的使用还是比较规范的,几乎没有发现错别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现象。从整体看,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情况算不上乐观。繁体字的大量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次在一些小商店的门头,文字的使用不是很规范。不只是繁体字滥用,错别字的情况还存在。错别汉字的具体情况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有写别字、繁体字、音同字等等。现归类如下:

(1)写别字

这类占的比例最多。一家裁缝店招牌上醒目的写着“高级载剪”四个红色大字。“载”和“裁”店主没分清,造成别字现象。

(2)写繁体字。

(3)写同音字。

我们调查到有人犯“音同字不同”的错误。把年年都讲的“欢度国庆”写成“欢渡国庆”,给许多路人特别是青少年带来误导。

这次调查研究活动的开展,我觉得收获很大。一是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是加深了对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的认识,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加深了对我市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总体的了解,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关心自己家乡—荥阳的发展。

篇2

湖北省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独特的区位使得该地的语言也独具特色。关于对竹溪方言的研究,赵元任先生(1948)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其划分为楚语区,刘兴策(2005)则从竹溪方言的语音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出发,将其归入西南官话成渝片。不管竹溪方言被划分到哪个方言区,我们应看到的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学者们对竹溪方言成系统地专门研究少之又少,只是零星地在文章中点到为止。本文将以普通话为参照,具体描写竹溪方言在声韵调以及词汇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希望以此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竹溪方言。

一、竹溪方言的声韵调

(一)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

p八杯pʰ拍泡m美买f飞肥t刀多tʰ图态l能来

k哥高kʰ科肯x喝河ʨ鸡酒ʨʰ球穷ɕ喜学ȵ疑年

tʂ知镇tʂʰ吃程ʂ是刷ʐ人让ʦ资贼ʦʰ词撑s私事

ŋ藕我ø弯威

(二)韵母41个

ɿʅaɛæəroaieiauouanənaŋoŋ

iiaiɛioiauiouianiniaŋioŋ

uuauæuouaiueiuanuənuaŋ

yyɛ

ɥɥaɥɛɥanɥən

(三)声调4个,轻声除外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竹溪方言没有入声,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调值。经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初步认定竹溪方言中单字调值是:阴平35,如“妈”“哥”“桌”;阳平24,如“湖”“陈”“学”;上声42,如“武”“美”“北”;去声31,如“大”“做”“色”。其中,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升调,升的幅度一致,但阳平调的起点及降点都比阴平调要低;上声和去声都属于降调,降的幅度也一致,去声的调值更低。竹溪方言中没有曲调。

二、竹溪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一)声母比较说明

1.泥(娘)来母的混合

古泥(娘)来两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n-,l-。但在竹溪方言中,泥(娘)母字的发音全归入来母字中。如:能力[lən24 li31]、男人[lan24 ʐən24]、奶奶[lai42 lai42]。

2.“街”“鞋”的读法

古见母匣母的蟹摄开口二等字“皆阶街解介界戒届谐鞋械懈”等,字数不多,发展到今天,普通话中这类字的读音不存在语音混杂现象,但在竹溪方言中,它们所代表的语音现象却是重要的,一般读作[kai35]、[xai35]。比如:逛街[kai35]、解释[kai42]、机械[kai31]、穿鞋子[xai24]。

3.影疑母字的读法

影疑母字在普通话中大都是零声母字,但在竹溪方言中却增加了声母ŋ-、ȵ-。影疑母开口今洪音字读[ŋ],如:我[ŋo42]、安[ŋan35]、恩[ŋən35]、挨[ŋai24]、爱[ŋai31]、昂[ŋaŋ24];细音字读[ȵ],如:疑[ȵi24]、业[ȵiɛ31]、研[ȵian24]、眼[ȵian42]。

4.审母二等字和穿照母三等字的读法

审母二等字和穿照母三等字在普通话中读作翘舌音[tʂ]、[tʂʰ]、[ʂ],但在竹溪方言中多读作平舌音[ʦ]、[ʦʰ]、[s]。如:梳[səu35]、事[sɿ31]、生[sən35]、瘦[səu31]、争[ʦən35]、撑[ʦʰən35]。

(二)韵母方面

1.介音[u]在竹溪方言中脱落。普通话中的合口呼韵uan、uei、uən在竹溪方言中大多演变为开口呼韵an、ei、ən。如下所示:

2.普通话中的单元音韵母[u]在竹溪方言中常变为复元音韵母[əu]。如下所示:

并不是所有的声母与[u]搭配时都满足这一情况。布[pu31]、普[pʰu42]、敷[fu35]、估[ku35]、哭[kʰu35]、呼[xu35]、如[ʐu24],在竹溪方言中韵母依然没有发生变化。在竹溪人的日常交际中,由[u]变为[əu]是常见现象,其它没有发生变化的搭配,要么是日常生活中较少用到的字,要么就是有其它的方言词汇来代替,如:哭[kʰu35]在竹溪方言中则为[ʐua35]。

另外,在与声母m搭配时,[u]通常降低舌位,变为[o]。如:木[mo31]、母[mo42]。

3.普通话中的[əŋ]、[iŋ]在竹溪方言中变为[ən]、[in],即[-n]、[-ŋ]在与[ə]、[i]搭配时不对立。如:林=零[lin24],陈=程[tʂʰən24]。

4.与普通话相比,竹溪方言中增加了[ɥ]类韵。如:晕[ɥən35]、宣[ɕɥan35]、群[tɕʰɥən24]。

5.竹溪方言中,依然有[y]韵。竹溪周边地区的方言,如陕西的镇坪、重庆的巫溪,大都是用[ɥ]类韵来代替[y]韵,这正是竹溪方言的特点之一。但[y]韵较少,只有少部分单字满足,如:雨[y42]、吕[ly42]、瘸[tɕʰyɛ24]等。

(三)词汇方面

与普通话相比,竹溪方言最具特色的就是词汇方面的差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竹溪方言词汇也受到了西南官话,如重庆巫溪、陕西镇坪方言的影响,经不断的融合之后,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方言词汇系统。

1.名词

2.动词或动词词组

3.形容词、副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竹溪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词汇方面,其中以事物类名词居多,其次是常用动词和副词。

三、结语

竹溪西周属古庸国,县制建立始于西汉,悠久的历史加上独特的区位使得竹溪方言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由于对其研究较少,竹溪方言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着盲点,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者们对竹溪方言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政.陕西镇坪方言的内部差异[J].方言,2010,(4).

[2]刘兴策.试论“楚语”的归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3]罗自群.从《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看湖北方言的声调特点[J].语言研究,2002,(S1).

[4]刘兴策.对湖北省境内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J].方言,2005,(3).

篇3

二、沪语在学校教学和中小学生中的困难处境

我们查阅了上海社科院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约有60%的中小学生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上海市统计局在2014年2月初公布的《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97%的受访市民会说普通话,81.4%的市民会说上海话,47.5%的市民会英语。

为了获得较新的数据,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来自上海不同区县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对上海话的了解程度和使用习惯来说,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上海?;没有学生知道上海话的起源地;有86%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上海话也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就使用频率而言,有46%的学生几乎不使用上海话与家人交流。在学校中,上海话的使用频率更低――仅有8%的学生会在学校里用上海话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有51%的学生在学校几乎不使用上海话。

由此可见,普通话已经成为上海中小学生的日常用语,而沪语则处于弱势地位。沪语在家庭生活中不常使用,学校中无需使用,似乎沪语已经在大多数人眼里变成了“鸡肋”,有逐渐被社会大流“舍弃”的嫌疑。钱乃荣曾在专栏中提到:“各管各的上海人,是以上海文化来认同的,唯一维系上海人身份的标志,那就是上海话了。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上海人高度认同上海话,因为只有上海话才是这块地域的族群文化的维系纽带和认同基础。”(钱乃荣,2011)如果继续放任沪语被“舍弃”,那么总有一天这条维系纽带会不复存在,族群文化也将割裂。

三、沪语难以传承之谜

(一)处于孤岛化进程中的沪语

先来看一下中小学生个体在沪语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卷数据显示,有将近半数的学生的父母籍贯非上海,与此相对应,他们基本不了解也不使用上海话。而父母籍贯为上海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为“70后”或“80后”,这些学生的父母普通话学习得很好,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与孩子交流时通常使用普通话。问卷显示,多数中小学生学习沪语的来源主要是家庭长辈。每个家庭都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交流环境和交流习惯,如果父母减少使用上海话,就会减少孩子说上海话的机会。其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希望推广上海话,也不希望沪语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们认为沪语听起来麻烦,幼儿园强制学,家里从来不用,种种原因导致中小学生个人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沪语。最后,问卷进行了沪语水平的小测试,从测试结果看,几乎没有学生能完全掌握沪语的基本常识和读音。由此反映了上海中小学生对沪语不够了解并缺乏使用的现状。这样一来会造成沪语传承的断层。

(二)学生群体中沪语生态恶化与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关系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都市,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入,为了方便交流沟通,人们会选择使用普通话,沪语使用频率将大大降低。上海的发展固然可喜,但如果因为经济、科技发展、城市进步而影响乃至破坏语言生态环境,导致沪语“灭绝”,那就得不偿失了。有些人认为上海本地人使用沪语就是排外。这种舆论导向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甚至拒绝使用沪语,目的是为了避免一些麻烦或者冲突。但事实并非如此,赵玉成(2012)认为,“上海话或母语,当运用时,往往所代表的是一个私人的空间,即使是在学校、社会等公共场合,往往也代表着一种私人交往的含义,在这期间也就自然而然包含了鲜活、温情、自由的感觉”。在跟别人沟通一些问题时,使用普通话太过严肃和正式,使用上海话则会有亲切之感,同时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双方更容易互相接受和认可。

(三)上海话本身的特殊性对沪语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钱乃荣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经过170年来的发展,上海话无论在语音还是语汇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话的韵母从1853年的63个合并成现今新派语音的32个,上海话的声调也从8个合并成5个,减少将近一半。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上海话已经发展成为吴语区语音最为简化的语言,并一跃而成为我国三大方言之一。其变化速度之快,是我国近代方言史上绝无仅有的。”(《解放日报》2013-11-15)由此可见,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词的加入,一些本地化的词语被取代,上海话“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方言反映了一个地域的文化风貌,由外来移民和本地人共同“创新”的沪语也显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包容。

四、沪语传承之链如何顺利运转

从学校教学来说,可以适当增添一些沪语兴趣课堂。“教师整体上对上海话的传承问题是非常关切和重视的,也特别希望上海话及其文化能稳健地传承下去。”(王兴燕,2012:68)。沪语教材缺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2013年前后,有市政协委员建议公立幼儿园合理编配沪语师资,设立“每日沪语时段”,让孩子们用上海话做游戏、讲故事、唱童谣,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和使用上海话。上海市教委作出回应,将在全市幼儿园开展上海乡土文化教育,以学唱上海童谣和儿童游戏的方式,加深儿童对上海方言的感知。同时遴选有条件的幼儿园试点进行上海话教学,积累经验后逐步在全市推广。

从调查问卷来看,有78%的中小学生赞同通过电视节目和广播来推广沪语。上海中小学生对一系列沪语电视剧,例如《老娘舅》《红茶坊》等十分熟悉,这些情景喜剧类的电视剧内容生动有趣,涉及很多沪语的发音、俚语和习惯用语的使用,深深地吸引了年轻观众。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来宣传沪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社会活动也是传承上海话环节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课题组暑假时在某爱心暑托班旁听过一次沪语教学,教学内容是《弄堂小调》诵读和上海经典早餐小吃的发音。85%的小朋友(大部分是小学生)在两三遍诵读后,能够清晰明确地牢记沪语的发音,并对此充满兴趣,希望能够再多了解一些与上海话有关的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化的赛事活动吸引青少年学习上海话,激发他们了解上海的热情。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曾经举行青少年文化讲座、青少年沪语知识竞赛、“沪语小达人”海选活动等。

篇4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民族团结;文化环境

藏族主要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域,同时分布广泛,遍及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多个省份,因处于较高寒的地域,使得藏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藏族是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一直吸引着包括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离开藏区去到祖国其他地方学习和生活,他们也越来越成为藏族文化传播的使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针对成都的藏族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包含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普通话的学习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其普通话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可见现行教育制度极大的促进了藏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藏族大学生他们内部交流时最常用的的还是藏语,其实这也很正常,老乡遇老乡,说几句家乡话会让人倍感亲切。与此同时,现代传媒也对其普通话的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藏区经济整体来说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但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藏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改善和提高,这就为影视、电台、网络等传媒的普及提供了物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传媒将在藏族同胞的学习生活和甚至以后的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考大学时有65%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语言差异的影响,整体来说他们对快速的融入新的环境是很自信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加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所以把语言作为了次要因素来考虑.

2、对爱情与家庭的看法

随着藏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的不断开放,藏族同胞在爱情方面对非本民族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在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有55%的藏族大学生人选择可以接受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在子女教育问题上,58%的藏族大学生愿意让子女从小就学习汉语。

3、日常生活与个人心理

尽管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但毕竟汉语不是母语,在加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藏族大学生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课堂等方面存在过语言交流问题的高达75%(共计181人),其中尤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交流问题的人最多,交流上出现的问题也给藏族大学生心理方面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曾有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在成都就读与在拉萨就读在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及总应激量上达到显著水平。在此项调查中,曾经因为语言差异而感到自卑、沮丧、难融入圈子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的有118人(50%),其中这种负面情绪有很多的有17人,有一些的有101人。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所注意的一点。

4、学习方言

中国是一个方言极为丰富的国家,方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于任何一个外来着来说,如果要想深入的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方言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因素。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在成都学习的藏族大学生,他们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成都或者四川的其他地方工作,所以,四川话也就成为藏族大学生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部分。而四川话和普通话相比是有较大差别的的,在此项调查中有59%(137人)的同学认为四川话是“来成都后遇到的最大的语言障碍”,毕竟藏族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在成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长,所以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适应天府之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对藏族文化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而藏族大学生也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