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4: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园课程改革

篇1

“我是孩子,因为大人们创造了幼儿园,我便有了一个除了家以外能呆很长时间的地方。在那里,有老师照管着我一天的生活,教我学习本领。我多想有一个好老师啊!她喜欢我、关心我、理解我,不然我真的不想去幼儿园,即便那是大人们说的‘专门为我建造的花园’我也不想去、不愿去。”幼儿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幼儿强里强烈的心理愿望,同时给我们幼儿教师以强烈的震撼。“她能喜欢我、关心我,反应了幼儿需要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以及他的所有同伴,不偏爱、不歧视;“理解我”,表达了幼儿渴望尊重的迫切欲望,尊重我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施教,让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尊重我的人格、权利;尊重我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我与别人的差异,为我搭建一个探究的、自主的、合作的健康成长的平台。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幼儿教师是由幼儿所决定的。幼儿的发展特点,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如何开展教育。尊重幼儿,是《纲要》赋予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是幼儿应该享受的权利,更是幼儿园实施课改的前提。

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一个人从胚胎到死亡要经历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幼儿是天生的、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者,他们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活动的过程,正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教师应创造适合幼儿的活动环境,为他们营造一个想像的、自主的空间,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氛围,引到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让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把好幼儿发展的度,做到既不考虑幼儿的成熟度、超前教育,用成人的标准和尺度要求幼儿,强迫幼儿去学习、完成高不可攀的作业,又不无端地落后、因噎废食,无目标地开展各种活动,浪费幼儿宝贵的时间,使幼儿错过最佳发展时机。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尊重幼儿、承任幼儿个体差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成相同的叶子一样。由于幼儿受遗传、环境、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幼儿都有其不同的性格生长和学习特点。就性格而言,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特别乖巧、讨人喜欢,有的性格倔强、攻击性行为严重、爱惹事生非;就反应而言,有的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有的迟缓、甚至于比较迟钝。为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孩子、观察孩子。用发现的、期待的、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坚信每个幼儿身上都有闪光点。活动中对不同特点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指导策略,耐心引导、帮助每一个幼儿获得成功。记得一年任大班社会教学时,班上有一位幼儿两只眼睛看人时一点神采也没有,游戏、活动时总是一动不动,整天坐在位子上,用两只无神的眼睛看着教师、同伴,还经常把尿屎拉在身上,可谓是一无是处,其他幼儿也总是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他。偶然一次,我看见他默默地捡起地上已被几个幼儿踩过的一张纸片,心中一阵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这不正是幼儿个体差异的具体体现吗?集体活动时,我当着全班幼儿的面大大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全班同伴面前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尊重。每个幼儿都有其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教师尊重他们,细心观察他们,总能找到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闪光点。 转贴于

三、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但要真正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实践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固有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平时工作中,我们虽然把幼儿视作被保护、被宠的对象,但容易忽视幼儿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更谈不上尊重。家庭中,家长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忽视精神生活需要。在幼儿园教师把幼儿看作是成人智慧的消极接受者,描绘图画的白纸、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把孩子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幼儿,老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听他们讲话,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目光交流。在言语行为上尊重他们的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判断,用协商的、建议的口吻与他们交谈。做到既把他们看作是被保护的对象,又象对待自己的兄长姐妹那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尊重,把他们看作是享有人权的公民。其次,还他们应拥有的权利:被保护权、一定范围内过失不受责备权等。坚持杜决精神上的虐待。有些幼儿园老师从表面看虽然没有直接体罚幼儿,但在言语上经常伤害幼儿,让他们在家长和同伴面前难堪,丧失做人的尊严。如:大声训斥,总是摆出一副教师的架子对待幼儿等。因此,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的前提是先要规范我们教师自己的言行,不用粗话、脏话骂幼儿,不说反话,不用冷漠、厌恶、鄙视的表情看待幼儿;还幼儿应有的休息权、玩耍嬉戏权,让每个幼儿都有享受参与幼儿园文化娱乐生活的权利。

篇2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的改革”,而课程建设是一个从更新观念,到观念如何转化行为的探索过程。幼儿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把握课改内涵,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课改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

幼儿园的课程和幼儿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幼儿一日生活所做的各种活动是有机整体。幼儿的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学活动都是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不应游离于幼儿的生活之外,而应与他们的生活、游戏是同一过程。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整合,形成整体。

2.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要与幼儿主动性强的特点相适应。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即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论是确定教育内容,还是创设教育环境,还是实施教学过程,都是发挥幼儿主体意识和进行主动活动的过程。为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幼儿选择的空间进行扩大,在设置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活动材料及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和活动伙伴时都要具备相当大的弹性,为幼儿创造一定的选择机会。

3.发展性

发展儿童的普遍方式是教育与教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是引导并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对幼儿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教师应对幼儿现有的水平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幼儿的发展进行促进,这样的发展不但对当前有利,对入小学以后及更长远的终身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多样性

幼儿园小、中、大班要采用多样性的活动方式。《规程》将游戏定位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将幼儿教育和其他学校教育形式的不同做出了明确区分,但小、中、大班生理及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任务不同,在实践中采用的游戏活动方式程度也不同。

二、幼儿园课改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各类课程的有机整合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长期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及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学前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他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整个地、有系统地将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教给儿童学。”由于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发展都是整体的,外界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也是以整体的方式产生的,因此,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体化后即为游戏法,同时要照顾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而采用小团体式教学。笔者认为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健康、语言、社会、认知、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发展。

2.幼儿园课程与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相融合

幼儿园应了解家庭、社区的资源特点,善于挖掘家长的优势资源,引导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把家庭、社区资源真正纳入课程建设中来。可以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走进幼儿园课堂、参与班级的管理等,让家长在过程中感受幼儿教育,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进而转变家长的角色意识,极大地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园和谐的同步教育。具有丰富的家庭、社区资源的课程必然更受幼儿和家长的欢迎,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3.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成为师资水平的高低,这是由于只有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实现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水平引起重视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篇3

一、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改革探索

第一,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以市场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幼师专业进入社会后,大多数会进行幼儿相关的工作,因此,对幼师专业学生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时候也要确保所教学的内容能够满足市场对他们的需求,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本身要掌握当前幼儿园市场情况,用最前沿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定期与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园长来展开交流,然后根据当前幼儿园需求,制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计划与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审美观,培养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园教师。第二,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以教学改革为手段,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前的教育,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兴趣点与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要多引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得到一定启发,通过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场所不仅仅在课堂中,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去幼儿园实地考察和调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妨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请教。另外,学校也应该多和一些幼儿园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帮助他们实践学习。教学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课堂,采用多样形式教学,比如采用小组学习形式,将班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形式来巩固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通过收集各个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案例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学生打开幼儿园环境创设相关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多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实效性。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应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用专题探索性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去充分感知幼儿园环境创设,只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形成探索性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幼儿园墙面布置专题研究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步骤可以这样:第一,进行情境创设,选定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先要给出一定的主题设计思路,然后学生带着这些设计思路去幼儿园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先初步感受到幼儿园墙面布置的技能,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他们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最后整合成本次实践活动主题:幼儿园墙面布置。第二,进行选题策划,具体方案制定。幼儿园墙面布置研究涉及到几个分类:墙面主题、布置材料等,这时候,可以将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小组划分,进行小组活动方案的定制。第三,小组自主探索课题,完成活动。这个时间段就是全权交给学生自主去探索,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去幼儿园实地考察、查阅以往活动报告等来完成,并对整理收集资料,形成报告,当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做引导作用,以免学生遇到瓶颈不知道如何解决。第四,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小组派选出一名作为代表来进行课题成果的汇报,可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汇报方式,比如借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表相结合方式等,此外,可以让全员参与到评价中,通过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别人的优点。第五,总结与反思。这也是实践活动后的最后一步,对进行研究的成果要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不足之处要有相应的措施,并且能够确定后续要研究的实践课题内容。

二、结束语

幼师专业学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幼儿教育行业所需的专业教师,而幼儿园环境创设非常考验幼儿教师的审美观、创造性与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对幼儿专业进修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时候要改变传统单一地讲授方式,要对教学改革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为我国幼儿教育行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晶,郭丽,李庆德.《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大舞台,2011

篇4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