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4: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园课程改革

篇1

“我是孩子,因为大人们创造了幼儿园,我便有了一个除了家以外能呆很长时间的地方。在那里,有老师照管着我一天的生活,教我学习本领。我多想有一个好老师啊!她喜欢我、关心我、理解我,不然我真的不想去幼儿园,即便那是大人们说的‘专门为我建造的花园’我也不想去、不愿去。”幼儿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幼儿强里强烈的心理愿望,同时给我们幼儿教师以强烈的震撼。“她能喜欢我、关心我,反应了幼儿需要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以及他的所有同伴,不偏爱、不歧视;“理解我”,表达了幼儿渴望尊重的迫切欲望,尊重我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施教,让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尊重我的人格、权利;尊重我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我与别人的差异,为我搭建一个探究的、自主的、合作的健康成长的平台。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幼儿教师是由幼儿所决定的。幼儿的发展特点,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如何开展教育。尊重幼儿,是《纲要》赋予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是幼儿应该享受的权利,更是幼儿园实施课改的前提。

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一个人从胚胎到死亡要经历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幼儿是天生的、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者,他们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活动的过程,正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教师应创造适合幼儿的活动环境,为他们营造一个想像的、自主的空间,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氛围,引到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让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把好幼儿发展的度,做到既不考虑幼儿的成熟度、超前教育,用成人的标准和尺度要求幼儿,强迫幼儿去学习、完成高不可攀的作业,又不无端地落后、因噎废食,无目标地开展各种活动,浪费幼儿宝贵的时间,使幼儿错过最佳发展时机。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尊重幼儿、承任幼儿个体差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成相同的叶子一样。由于幼儿受遗传、环境、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幼儿都有其不同的性格生长和学习特点。就性格而言,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特别乖巧、讨人喜欢,有的性格倔强、攻击性行为严重、爱惹事生非;就反应而言,有的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有的迟缓、甚至于比较迟钝。为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孩子、观察孩子。用发现的、期待的、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坚信每个幼儿身上都有闪光点。活动中对不同特点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指导策略,耐心引导、帮助每一个幼儿获得成功。记得一年任大班社会教学时,班上有一位幼儿两只眼睛看人时一点神采也没有,游戏、活动时总是一动不动,整天坐在位子上,用两只无神的眼睛看着教师、同伴,还经常把尿屎拉在身上,可谓是一无是处,其他幼儿也总是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他。偶然一次,我看见他默默地捡起地上已被几个幼儿踩过的一张纸片,心中一阵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这不正是幼儿个体差异的具体体现吗?集体活动时,我当着全班幼儿的面大大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全班同伴面前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尊重。每个幼儿都有其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教师尊重他们,细心观察他们,总能找到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闪光点。 转贴于

三、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但要真正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实践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固有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平时工作中,我们虽然把幼儿视作被保护、被宠的对象,但容易忽视幼儿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更谈不上尊重。家庭中,家长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忽视精神生活需要。在幼儿园教师把幼儿看作是成人智慧的消极接受者,描绘图画的白纸、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把孩子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幼儿,老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听他们讲话,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目光交流。在言语行为上尊重他们的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判断,用协商的、建议的口吻与他们交谈。做到既把他们看作是被保护的对象,又象对待自己的兄长姐妹那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尊重,把他们看作是享有人权的公民。其次,还他们应拥有的权利:被保护权、一定范围内过失不受责备权等。坚持杜决精神上的虐待。有些幼儿园老师从表面看虽然没有直接体罚幼儿,但在言语上经常伤害幼儿,让他们在家长和同伴面前难堪,丧失做人的尊严。如:大声训斥,总是摆出一副教师的架子对待幼儿等。因此,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的前提是先要规范我们教师自己的言行,不用粗话、脏话骂幼儿,不说反话,不用冷漠、厌恶、鄙视的表情看待幼儿;还幼儿应有的休息权、玩耍嬉戏权,让每个幼儿都有享受参与幼儿园文化娱乐生活的权利。

篇2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的改革”,而课程建设是一个从更新观念,到观念如何转化行为的探索过程。幼儿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把握课改内涵,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课改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

幼儿园的课程和幼儿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幼儿一日生活所做的各种活动是有机整体。幼儿的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学活动都是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不应游离于幼儿的生活之外,而应与他们的生活、游戏是同一过程。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整合,形成整体。

2.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要与幼儿主动性强的特点相适应。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即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论是确定教育内容,还是创设教育环境,还是实施教学过程,都是发挥幼儿主体意识和进行主动活动的过程。为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幼儿选择的空间进行扩大,在设置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活动材料及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和活动伙伴时都要具备相当大的弹性,为幼儿创造一定的选择机会。

3.发展性

发展儿童的普遍方式是教育与教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是引导并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对幼儿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教师应对幼儿现有的水平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幼儿的发展进行促进,这样的发展不但对当前有利,对入小学以后及更长远的终身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多样性

幼儿园小、中、大班要采用多样性的活动方式。《规程》将游戏定位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将幼儿教育和其他学校教育形式的不同做出了明确区分,但小、中、大班生理及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任务不同,在实践中采用的游戏活动方式程度也不同。

二、幼儿园课改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各类课程的有机整合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长期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及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学前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他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整个地、有系统地将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教给儿童学。”由于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发展都是整体的,外界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也是以整体的方式产生的,因此,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体化后即为游戏法,同时要照顾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而采用小团体式教学。笔者认为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健康、语言、社会、认知、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发展。

2.幼儿园课程与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相融合

幼儿园应了解家庭、社区的资源特点,善于挖掘家长的优势资源,引导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把家庭、社区资源真正纳入课程建设中来。可以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走进幼儿园课堂、参与班级的管理等,让家长在过程中感受幼儿教育,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进而转变家长的角色意识,极大地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园和谐的同步教育。具有丰富的家庭、社区资源的课程必然更受幼儿和家长的欢迎,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3.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成为师资水平的高低,这是由于只有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实现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水平引起重视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篇3

一、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改革探索

第一,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以市场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幼师专业进入社会后,大多数会进行幼儿相关的工作,因此,对幼师专业学生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时候也要确保所教学的内容能够满足市场对他们的需求,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本身要掌握当前幼儿园市场情况,用最前沿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定期与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园长来展开交流,然后根据当前幼儿园需求,制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计划与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审美观,培养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园教师。第二,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以教学改革为手段,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前的教育,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兴趣点与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要多引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得到一定启发,通过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场所不仅仅在课堂中,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去幼儿园实地考察和调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妨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请教。另外,学校也应该多和一些幼儿园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帮助他们实践学习。教学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课堂,采用多样形式教学,比如采用小组学习形式,将班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形式来巩固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通过收集各个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案例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学生打开幼儿园环境创设相关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多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实效性。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应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用专题探索性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去充分感知幼儿园环境创设,只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形成探索性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幼儿园墙面布置专题研究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步骤可以这样:第一,进行情境创设,选定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先要给出一定的主题设计思路,然后学生带着这些设计思路去幼儿园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先初步感受到幼儿园墙面布置的技能,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他们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最后整合成本次实践活动主题:幼儿园墙面布置。第二,进行选题策划,具体方案制定。幼儿园墙面布置研究涉及到几个分类:墙面主题、布置材料等,这时候,可以将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小组划分,进行小组活动方案的定制。第三,小组自主探索课题,完成活动。这个时间段就是全权交给学生自主去探索,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去幼儿园实地考察、查阅以往活动报告等来完成,并对整理收集资料,形成报告,当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做引导作用,以免学生遇到瓶颈不知道如何解决。第四,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小组派选出一名作为代表来进行课题成果的汇报,可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汇报方式,比如借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表相结合方式等,此外,可以让全员参与到评价中,通过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别人的优点。第五,总结与反思。这也是实践活动后的最后一步,对进行研究的成果要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不足之处要有相应的措施,并且能够确定后续要研究的实践课题内容。

二、结束语

幼师专业学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幼儿教育行业所需的专业教师,而幼儿园环境创设非常考验幼儿教师的审美观、创造性与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对幼儿专业进修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时候要改变传统单一地讲授方式,要对教学改革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为我国幼儿教育行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晶,郭丽,李庆德.《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大舞台,2011

篇4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篇5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幼儿园课程改革;小学化。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篇6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单一的课程形式不能适应现学制情况,原编教材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知识,不能恰当地处理理论滞后性与教育实践发展活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课时(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实践时间问题)。

2.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该门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对幼儿园所有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及评价的知识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教师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全才;要求教师有深入幼教第一线的实践活动经验,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活动设计和指导的能力

3.教学手段和实践技能技巧的训练

教师能否在正确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教师是否能将多媒体手段适当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并能设计相关的课件;是否能做到现代技术手段的“精用”性、“实用”性。由于该课程是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的课程之一,故对实践技能的要求不是只靠本学科独立能完成的,因此,它需要相关学科中有关技能内容的交互结合和有机的整合。

二、对本课程的改革思考

1.从社会需求进行学科的研究与改革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指导》是有机地容纳了过去的语言教学法、常识教学法、音乐教学法、计算教学法、美术教学法、体育教学法。但同时又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它对实现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向合格的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建立是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师专业理论课的发展性要求

加强和改革《幼儿教育活动与指导》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是幼师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从2003年本专业设置开始在原有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建设,打破了学科体系,设置了综合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对过去重复的内容进行了调整,舍弃了陈旧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增加了新的幼儿园教改信息和大量的创新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活动的组织指导内容。在强调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学科的实践性训练的内容,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力求能在各学科解决必要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及本学科着眼于运用知识和设计活动、组织指导活动的教学上,培养学生“设计与组织活动”的意识,发展“设计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实现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换的顺利过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为研究的对象,以活动中的幼儿、教师、内容为着眼点,探索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任务。

3.吸收教育改革的新信息,构建开放型教学内容,选择具有现代气息的学科教材

教育是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活动,而教材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虽然来源于实践,有一定的时代性,但是,当理论在某一特定时段形成后,就可能出现一种滞后性。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印刷成教材,需要一定时间。而教育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客观上它是发展变化的,有一定的流动性。现有的教材来源于实践,但是它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它无法全部包容未来的教育实践。因此我们没有把已有的教材的概念、原则、方法等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在把这些知识作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设法把当前教育的新信息,新成果编进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使学科内容呈现一种开发性的状态,有超前意识,在教学内容中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社会,以适应幼儿园的需求,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4.从学前教育人才发展需要研究教法、学法

(1)加强学法研究。重视学生“角色转换”的意识、培养学生“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每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获取信息。我们从学生“教师角色”的意识入手,着眼于“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确立“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的转换,从教师的“教”到学生自己“学”的观念的转变。

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从“我要教”出发,模拟教学的角度去思考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这样,从学生角色的认真听、认真学,转换为教师的角色。明确自己将要面对幼儿去“教”的时候,强烈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介入学习过程,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力求弄懂。使学生把原来含含糊糊的学习变为努力想要透彻地理解与掌握。

(2)重视教师教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在基本理论的教学中注意把必要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形象法,讲到目标的层次性时,用“目标树”将目标由总目标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学生认知学习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调料”,以唤起学生兴趣和帮助学生联想。

角色换位法,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领悟教材内容,引导其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独立学习后再交流。

参与设计法,与阅览室联系,让学生亲自查阅资料,以设计小练习入手,以学生自发性和主动性学习为动力,让学习与学生自身的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

师生评价法,在小练习的组织评价中,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同时,教师用点评的方式再帮学生搭个梯子,扶着学生沿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

总之,根据不同的需要,将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这样的改进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学生不会学习或被动学习的现状,以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标。

(3)在模拟实践中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设计等实践技能。结合各章节内容,指导学生设计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假想的情景中进行试教,让大家进行分析评价,在诊断中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实践中训练了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解决了活动指导中学与用脱节的弊端。丰富学生的经验,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使本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基础性的特点得以发挥,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各章节的内容,分别运用不同的媒体和手段组织教学。如:参观见习、录像、案例分析、游戏等多种手段。

(5)进行作业模式与考试模式的改革。我们在本学科开课之时,要求学生准备三个本子,一个用于记录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与该内容相关的体会、运用,帮助其理解和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一个本子用于查阅和收集资料,要求学生阅读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报刊杂志,幼儿教育理论、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相关内容。要求收集游戏、环境创设、活动目标确定、活动方法和各种教育现象的分析和处理等内容;一个作为作业本,用以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

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开卷考试,内容为各种活动的设计,允许学生带多种参考资料,不能抄袭,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闭卷考试,内容大多是必须掌握的概念、原则等。

教育理论;面试,依据学科内容设计多种考查学生教育机智的应变题,让学生以即兴谈话的方式解答。设计各种考察学生技能技巧的实作题,如,让学生设计教具学具、进行木偶表演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三、本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

由于该课程属于一门改革性质的课程,理顺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关系既包括《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内部各部分之间(包括理论与操作,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该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关系,更包括与其他文化学科、艺体学科(其别是艺体学科)之间的关系。不理顺这些关系,《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改革的初衷就很难全面得到贯彻,其学科优势也就难以体现。

2.理顺“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1)处理角色身份的辨证关系。也就是专业理论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成为“教”的基础。首先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学习。其次是加强学校之间的学习。第三是深入幼儿教育第一线,坚持下园学习,参加幼儿园教育科研,把住幼儿教育的脉搏,让教师站在幼儿教育改革的前列。

篇7

源自于德国史代纳思潮的娃得福课程是以史代纳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课程模式。史代纳是教育领域中有史以来第一位清清楚楚提出身、心、灵发展理论的哲人。他重视身、心、灵发展,深入研究心灵世界,完成灵性科学理论。他将灵性科学的启示运用在生活各层面,帮助人认识存在于宇宙自然间各领域的生命发展,并深入现代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娃得福教育即以史代纳的灵性科学为基础,是一种重视宇宙自然,重视身、心、灵平衡发展的教育。

一、娃得福幼教课程模式的教育理念

娃得福课程以史代纳的人智学为基础,重视孩子身、心、灵的成长,注重原始的、自然的情境以及规律的、重复的教育原则。它根据史代纳的七岁周期,根据孩子在每个周期中的特色和发展状况给予正确的教育方式。娃得福课程的教育理念在于坚持人智学对人的共性理解,针对人的本性发展,尊重人的自由天性,与本土文化和国情相结合。娃得福教育主张培养合作意识重于竞争意识,强调教育在发展人的独立自我的同时,也强调跟周围的人、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在娃得福的幼儿教育中,以上理念又具体化为八个方面:重视人性的接触和爱;尽最大可能给予幼儿世界上一切最好的;重视与大自然的接触与探究;重视柔和的声、光、色彩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反复的、规律性的课程安排;重视培养幼儿模仿能力;重视幼儿的自由活动;重视好的触觉感官的玩具材质。

二、娃得福幼教课程模式的目的和内容

(一)教育目的

迈向自由是史代纳对人类成长的衷心理想,史代纳说:“我们最大的努力一定要放在培养自由的人,让人有能力定义自己的目标,指导自己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回应人性本质,回应人类真正的需求,因此,教育应建构在生活之上。幼儿阶段,就“身心灵”实践面而言,应强调身体器官组织的长成,强调意志能力的发挥,并培育感恩的心。透过健康的身体、温和的心、强壮的意志可以帮助未来人类成为思想、情感、意志和谐统整的个人:在思想上清明、在情感上有深度的爱,在意志上精力旺盛。同时这样的思想、情感与意志就成为道德的过程,人就在物质的世界里实现人的灵性。

(二)教育内容

1.创意游戏。在娃得福,幼儿每天最少各有一次户外、一次室内的自由创意游戏时间,每次约在四十分钟左右。游戏绝非打发时间,游戏中,幼儿不觉得自己是幼儿。游戏是长大、是工作、是未来世界的预备。游戏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幼儿将生活推到最细致、最深入的地方。游戏中,幼儿将生命经验转变成游戏,在游戏时间中重新建构、统整新经验。游戏提供幼儿抒发心灵、展现自由的创意。

史代纳指出,七岁之前幼儿游戏可分为三个阶段:身体的游戏、想象模仿的游戏和有目的的假装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既可以丰富儿童的心灵生活,又能唤醒儿童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故事。童话故事是儿童九岁之前重要的精神食粮,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娃得福园所里,教师会依儿童的年龄及需求,慎重的选择合宜的故事说给他们听;甚至为了帮助儿童内化故事的艺术与智慧,使故事成为儿童生命中喜乐、安定以及智慧力量的源泉,同一个故事往往会反复说许多次。史代纳认为童话故事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童话世界里流畅的想象力、无限转化的可能性、平凡人从智者身上领受生命的真理,以及故事中绝对的道德,对儿童而言都是真实的。透过童话故事各个角色的生命经历以及其间隐喻的教训,教育的力量自然地与儿童的生命交融流动。因此,童话可以说是儿童教育中最直接、最合适、最能满足儿童的教育形式。

3.韵律舞。韵律舞是由史代纳作为语言、音乐和心灵品质表现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运动艺术,通过身体运动变成艺术表现。史代纳认为身体是可以讲话和表达丰富意义的工具,可以表达内心真实和丰富的话语。儿童在练习和表演韵律舞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一起共同工作,集体表演时还可以感受到他人的精神存在。因此,在娃得福园所里,让儿童学习韵律舞,可以使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地运用身体作为语言或音乐来表达自己,获得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以艺术方式处理心态的能力和技巧。

4.体育活动。娃得福园所里的体育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避免恶性竞争,如在体育活动中不搞评比,注重团体的荣誉和表扬个体贡献,避免拿儿童来比较和树立榜样。娃得福的体育课是以身心健康和美为主题,通过玩耍、游戏和体育活动进行社会教育,强调儿童跟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保持和谐。

除上述内容之外,娃得福课程内容还包括绘画、雕刻、手工艺、话剧、布偶戏、音乐舞蹈等等。

三、启示

娃得福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之一,娃得福幼儿园遍布于各大洲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合理借鉴和吸纳娃得福课程模式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对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如下启示。

(一)重视课程内容与生命之间的有机联系

人智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同的,人类与矿、植、动物之间虽然存在形式不同,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和矿物一样以自然物质建构我们的身体;和植物一样成长、繁殖;和动物一样感知外在环境,形成内在经验;但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的身体属于惟有人类才有的存在形式,人类有心灵。基于此种认识,娃得福教育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命意义,反对将原本具有生命意义的事物脱离生命而孤立地展现在儿童面前。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感受到外在的世界就是他们本身的一种延续,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让孩子孤立地认识事物。例如,不能将植物从地里让孩子认识,因为这些植物是和土壤融为一体的。所以,脱离生命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过早让孩子接触无生命的东西会影响儿童幻想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发育。

(二)重视教育内容对儿童终身的价值和意义

史代纳认为:“儿童总有一天会成年”,教育者应站在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观点来看,不能在做幼儿教育时就只考虑幼儿期,我们应该以儿童的整个人生来判断我们的教育,将幼儿教育放到终生发展的地位来对待。史代纳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每七年为一个周期。在不同阶段,其发展任务有所不同。0-7岁主要是身体的发展,进行善的教育;7-14岁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进行美的教育;14-21岁主要是精神的发展,进行真的教育。所以,教育不仅要了解儿童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当前教育内容对儿童终身有何影响。

(三)重视个性培养,实施个性化课程

史代纳研究认为儿童具有四种性情:土相性情儿童偏忧虑,接近土相孩子必须要有耐心,他们通常是安静、内向、退缩、敏感、脆弱的;水相性情步调缓慢、身体肥胖、自在、与世无争;风相性情的孩子活泼、乐观、热情,但易变、耐性不高;火相性情的孩子爱表现、自信、自动自发、领导欲强,但脾气暴躁、固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质。在娃得福学校里,老师每天早上都要用一定时间来了解每一个不同性情的孩子,从而根据这些孩子的不同气质特征开展一天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当是塑造幼儿以适应社会,而是应当帮助幼儿发展其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来深入帮助每一个儿童发展。

(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教育中亲近自然

人智学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界中的矿、植、动物是和谐统一的。教育应提供条件促使儿童与自然在身体和心灵上的协调。对儿童而言,最好的东西就是最自然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对儿童的身体没有伤害,给儿童以美好的感觉。天然材料制作的玩具和用具及自然环境可以增加孩子的感官经验,让儿童体验大自然无穷尽的美。所以,儿童所用的材料都应该是自然的。即便是声音,都以人声为上乘,而不用机械的传声器,讲故事、唱歌也都不用录音机。除此之外,还应教导儿童尊重自然,帮助儿童从探索自然中获得快乐,并学习关怀。这种对大自然关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将是他们以后对世界、对人关怀、负责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简楚瑛. 幼教课程模式:理论取向与实务经验[M]. 台湾:心理出版社,1999.

[2]张地容. 华德福艺术化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当代学前教育,2008,(2)

篇8

古人说“寓教于乐”,显然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及简易性。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事业而言,这句话依旧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尤其是对幼儿而言,将幼儿园学习的课程游戏化,不仅幼儿容易接受,而且一学就懂,教育者也省去专门教授幼儿课程的麻烦。但是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形式恐怕依旧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上,少了些变通,也少了些活力,让整个学习过程看起来十分枯燥乏味,不仅学生不容易接受,教育者也感到教课的困难。教育形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先要从最容易改革的地方――幼儿园开始进行教育形式的改革,即幼儿课程游戏化。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学习起步的地方,我们并不要求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学习什么专业或者深奥的知识,只需要他们对这个世界进行了解和认知,学会基本的语言、生活常识和道德规范等,使其在成长阶段顺利地生活。所以教育者要切实做好幼儿园课程改革措施,完成改革规划内容。

1.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者应把握重点进行改革。

我们在做事情之前,需要知道做事的中心和方向。更何况是教育这种关乎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大事,教育者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深化课程改革,找准幼儿课程游戏化的重点――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并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

那么教育者如何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进行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改革呢?首先,教育者应该从幼儿的积极性方面入手,传统教学方式容易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育者要保证教学知识范畴内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然后,教育者应注意教学器材的选择,尽量以色彩丰富和形式多样化为主,这样能够有效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而通过教学器材引导幼儿学习;最后,教育者要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以幼儿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同时在旁指导幼儿的游戏以完成对其的知识教育。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教育者进行改革的时候,一定要敢于改革,只有真正地试验课程游戏化的效果之后,我们才能通过试验过程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确保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

2.教育者应学会触类旁通,以此方法启发幼儿通过游戏掌握和应用知识。

既然确定了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改革方案,教育者就要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补充这样的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特别适合且重要的教学方法――触类旁通,就可以用在幼儿课程游戏化这个方案之中。触类旁通泛指以一点知识或者技能延伸到其他的知识和技能上,对于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而言,这种方法再适合不过。

接下来,我谈谈教育者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触类旁通这一教学方法,启发幼儿通过游戏掌握和应用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看看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比如教育者可以给幼儿一个思考题,思考的题目是如何让一个人以最快的速度从12楼底到达楼顶,第一个幼儿说爬楼梯,第二个幼儿说用一个特别长的梯子,第三个幼儿就可能由此想到通过一根绳子、直升机等方式到达楼顶,到最后,即使答案五花八门,但是教育者通过这样的方法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甚至让幼儿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在实际课程教学时,教育者可以用相似的玩具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以玩具模型让学生联想具体的实物、通过照片或者图画让幼儿说出物体的名称等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让自己成长。

3.教育者要创造好的游戏化课程环境,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如果讲到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就要谈教学环境,相对于游戏化课程而言,同样需要一个进行游戏化课程的环境,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获得知识。而具体的课程环境布置,则要根据实时游戏化的课程而定,只有不断变化的新奇环境,才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从而让幼儿融入其中,在游戏中学习。

教育者在创造游戏化环境的时候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对游戏化环境的实时变化?根据课程需要改变环境中的物品设施即可。第二,怎样完善课程游戏化所需要的设施或配件?把游戏作为活动的方式,以幼儿兴趣和课程为主进行配备。第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方式。这需要教育者具备足够的游戏化策略及实施能力。

在完成游戏化课程环境的建设之后,教育者可以一点一点地开始改革方案的实施。教育者要始终记得的一件事是,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对象,而游戏是知识教育的载体,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游戏化课程的进行,忽略幼儿真实的游戏感受。

综合而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改革首先需要教育者立足改革本质――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以此为中心展开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方案;然后,教育者可以通过触类旁通的教育方法充盈改革方案,启发幼儿通过游戏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最后,教育者要确保创建的游戏化环境能够得到幼儿的喜爱,完成以上几点,就可以开始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方案。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方法改革的内容

1.1 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

美国历来都重视幼儿的学,从杜威开始就强调以儿童自身为中心,重视幼儿自身的学习力量。美国联邦政府于2000颁布了《“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①对学习方式领域提出了“要发展主动性和好奇心”的要求,具体包括:选择参加越来越多样的任务和活动;更能独立选择活动;完成任务和活动时更加灵活,更有想象力和目的性;更加渴望学习以及讨论多种话题、主意和观点等。2005年《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指出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②2009年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中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具有主动性,他们应被鼓励去计划和开展自己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遵从成人的指令。

在“开端计划”的指引下各州纷纷建立了体现注重儿童主动学习的原则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如:2002年伊利诺伊州颁发了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儿童通过主动探索环境来学习,以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

1.2 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

生理成熟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先天条件,而决定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是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交往过程。③美国幼儿教育协会认为一个高质量的早期幼儿教育机构应能为促进儿童身体、情感、社会以及认知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充满关怀的环境。④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制定的《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指标》和2009年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立场的文件中,都反复强调要努力创造一个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⑤

1.3 重视游戏的功能

游戏在美国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认知情绪发展的工具,是与人交往、进行社会交际的方式。⑥2002年布什总统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学前教育更多地关注到了孩子的阅读和计算,但这些认知活动大多是通过游戏方式来进行的。⑦全教协会在阐述“发展适宜性”时指出:幼儿发起的、教师支持的游戏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儿童的游戏和自我选择的活动在许多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经验。

1.4 重视与家庭的合作

为了给家长提供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策略,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于2000年出版了《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家长和家庭参与子女教育指南》,于21世纪初出台了《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后者与前者相比,将关注焦点从学校应该做什么转变为家长、学校与社区能共同做什么,并且日益重视了家庭的多样性。⑧

为了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2006年美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制定了《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分为儿童、教师、合作伙伴、领导与管理四大块,其中2级指标中有8项指标均是涉及家园合作共育的,如在“家庭”标准:了解和理解家庭、与家庭分享信息、促使家庭成为儿童的鼓励者,3级指标中有65项涉及家园合作指标,如家庭可以在任何时候参观访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何地方。”⑨⑩此外,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文件、2000年《早期学习机会法》、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和2003年《入学准备法》等,也特别对家长参与学前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

除了在国家层面制定家庭参与的国家标准外,各个州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也遵循了家长参与的原则,2002年伊利诺伊州颁发了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标准的指导原则提出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教育者,教师应与家长合作。教师应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目标、对儿童的学前期望以及给儿童提供的经验;教师应与家长合作,为儿童提供最佳的学习经验。豘

2 成效与不足

美国近十年来美国在幼儿园课程方法改革上呈现了突出的特点,国家、政府、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对于幼儿园的指导也越来越深入。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 成效:适应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的变革,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的目标

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阅读和科学、数学领域,在课程标准上也对其发展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味的追求实现学习目标,不仅会造成儿童的厌学也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而注重游戏的学习方式和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儿童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同时也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了儿童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的发展,适应了美国幼儿园课程的目标的改革。同时重视良好环境的创设和家庭的参与,为保障儿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儿童学习目标提供一个适宜的条件。

2.2 不足:教师教学难度加大

加强游戏的学习方式、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家庭建立互惠合作的关系等,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学习过程来说,无疑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但对与教师来说,却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美国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更多的将注意力关注到了幼儿的阅读和计算等认知方面,幼儿园中许多活动是让幼儿认知字母,认读和书写。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课程体系,所以教师需要具备专家式的知识和能力,而许多教师自身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就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并实施。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方法的改革,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推动了美国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美国幼儿园教育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为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① 陈时见,何茜.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 霍力岩.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

③④⑤Gestwicki.C.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Curriculum and Development in Early Education[M].Cengage Learning,2009.

⑥ Bredekamp.S&Copple,C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1997.

⑦ 王春英.亲历美国教育[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⑧ 秦元东.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9-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幼教事业蓬勃发展,幼儿入园率不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是数量与规模的增长与扩大,并不说明幼教质量的同步提升。对于如何改革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陈旧教育观念和课程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幼儿园教学课程的改革

笔者在近几年中,根据纲要精神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立足农村实际,进行了农村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具体做法是:

(一)观察幼儿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教材

幼儿的生活和成人生活是一样丰富多彩的,它不但能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还能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幼儿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材。我们要注意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作为教材,进行教育。只要我们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体验,就能捕捉到许多的活教材,随时积累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将课程内容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融于幼儿生活要体现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将生活与学习、运动、游戏等各类活动相互有机地渗透,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而言,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是教育的途径。生活与教育,生活与幼儿的发展就是这样缠连在一起。同时,课程内容融于幼儿生活,不但养成了幼儿关注生活的习惯,而且能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开展教育活动

真实的情境带给幼儿的是所见即所得,所做即所悟,为幼儿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增加孩子的直接经验,从而激起内心强烈的活动欲望。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室环境、活动环境中力求展现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在与生活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充分地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目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都是从社会上招聘或从小学教师中抽调,其中多数人缺乏幼教专业知识技能,致使其教学方式的小学化倾向比较明显。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我教你学”,一味地向幼儿灌输,这种重复记忆和反复训练的呆板教学方法,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极易导致幼儿厌学情绪的产生。

要想使幼儿达到“我要学”的效果,就必须变“被动挨灌”为“主动求知”,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有了这个观念上的转变,在具体教学中,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复习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这节计算课上,我们不是让幼儿机械地重点点数,而是在课前准备好不同数量的动物卡片或玩具等实物,放置在活动室内。然后告诉幼儿:“今天我们的活动室里有许多小动物和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找一找,都有什么?有几个?”最后再请幼儿把找到的东西放在相应的数字卡下面。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非常主动,思维也很活跃,每当一个幼儿找出一种实物后,老师就说:“来,咱们一起数一数,看他的对不对?”这时,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会很投入的数起数来,完全忘记了是在上课。就这样,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复习巩固了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学习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二)在教学形式上,应建立起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模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村幼儿园仍存在上课多、游戏少的问题,甚至课程设置与作息时间与小学基本一致,仅在课间十分钟组织幼儿游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完全脱离了《规程》精神,同时也严重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例如:“认识公园”这节常识课,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仅仅凭图片进行讲解,恐怕效果不佳。我们可以先结合图片作简单的讲解,使幼儿对公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和幼儿一起动手,用沙土、硅石、积木等材料进行建筑公园的游戏,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一座有假山、小桥、花坛、草地的小公园建成了。幼儿的作品虽然说不上漂亮,但他们兴致勃勃,不仅每个幼儿都能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这座公园的景象,而且还充分发挥其想像力,通过这一活动,幼儿自然地认识了从未见过面的公园,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在教学空间上,应提倡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探索

篇11

幼儿园是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习知识并不是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主要的课程是音乐、美术等简单的能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娱乐的课程。其中美术课程可以说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主要课程。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画,同时还包含剪纸、手工、泥塑等与美术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都能辅助美术课程的教学,他们都属于美术实践课程类。美术实践课程丰富了美术课程,同时辅助美术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美术实践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本文将以“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研究课题进行分析。

一、利用本土资源创造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环境氛围

1.物质环境的建设

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环境氛围中,首先需要建设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基本的美术环境的建设,幼儿园美术都是基本的简笔画等,所以,不需要专业的美术画画设备,只需要准备简单的板凳和桌子就可以,桌子可能需要比平时的大一点点,同时还需要准备画笔、画纸、蜡笔等画画的基本必备物品,在准备好这些基本的画画必备品之外,还需要一些画品样板,当然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熟知的事物。

2.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是另外一个需要营造的环境氛围。画画虽然说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氛围,美术实践课程很y进行下去,所以需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那就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实践课程的兴趣,可以通过在教室悬挂一些精美的图画来实现。精神环境的创设在美术实践课程的实施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术实践的兴趣。

3.社区文化资源的体验

社区文化资源的体验就是通过幼儿园所在的社区中的画展或者是儿童画展览等现有的资源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通过视觉上的观看,可以对他们的美术实践课程有一定的帮助。社区文化资源的体验是利用本土资源中最直观的、有社区文化资源的熏陶,对于幼儿园美术实践课程的建设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通过简笔画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简笔画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模块,简笔画也是美术入门的一个重要分支。简笔画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难度不大,而且幼儿园小朋友可以通过简笔画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挖掘小朋友的潜能,对于美术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2.通过剪纸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剪纸是中国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它的属性来说,也是美术的分支。美术课程一味地强调要求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兼职这样的活动可以调节美术实践课程的气氛,让学生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掌握一定的能力。剪纸活动还能提高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审美,从根本上促进美术实践课程的发展。

3.通过手工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手工也是美术一个大的分类,手工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材料,让幼儿园小朋友动手做一些实物,像小伞、小乌龟等用手工纸折叠的实物,还有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小物品等等。手工物品的制作是增强幼儿园小朋友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对于成品的美观性和整齐性小朋友本身也有自己的认知,等小朋友们的这些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对小朋友的美术实践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手工中得到的灵感可以运用到美术课程中,给美术实践课程提供一些灵感创新。手工中的一些物品以及色彩的搭配这些都可以运用到美术实践课程中。

4.通过泥塑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泥塑是美术中的一个分支,泥塑是利用泥进行物品的塑造。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天真烂漫的时候,他们对于玩泥巴有一种本能的渴望,用手把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因为泥巴的可塑性非常大,所以幼儿园小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泥巴进行塑性,可以激发他们小身体中大大的潜能。把这些在泥塑中的灵感运用在美术课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在本文中,通过对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分析可以知道,利用本土资源,可以增强幼儿园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篇12

一、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

当今,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坚持改革开放大政方略的指引下,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视角出发,我们在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时,会更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并将能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教学内容编入幼儿园课程。

我国幼儿园课程可以从国外的幼儿教育中获取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课程趋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的是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发展趋向价值,为的是培养认同和适应中华优秀文化的我国未来的合格公民,为的是培养能将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接班人,为的是消除因盲目引进西方文化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其他文化中有益于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成分,因为文化的交流、相互碰撞和接纳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但是,课程中占主流的应该是中华优秀文化及能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根本价值的东西。

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才能把这种认识自觉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但是现行的评价标准却束缚着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限制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作为实践者,夹在学术与公众之间,致使教师不知何去何从。事实上,由于课程理念不同,具有不同理念的人对教师的评价也就不同。这种矛盾在无形中束缚了教师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的发展,束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不仅要改理念,更要改实践。评价理念不变,就难以调动幼儿教师实践的积极性,难以促进其专业发展,从而将课改付诸实践。

三、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使幼儿园课程走向多元化

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消除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拉大,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分配不公的矛盾凸显,等等。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我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会将“天平”倾向弱势群体,更关注缺少教育机会的幼儿及其家庭。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重过程,重质性评价,重方式、方法等。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感到压力大,这种压力大除了与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有关外,还与教师工作量的加大有关。致使有的幼儿园教师疲于应付,对课程改革失去热情,甚至产生厌恶感。

幼儿园课程只有为教师所理解,只有适合特定教师的水平,才可能更好地付诸实施,进行理性消费。但并不是任何专家编制的课程都有权威性,都适合全国各地,都适合任何幼儿教师。在拿到一个幼儿园课程时,教师首先应进行学习、分析,并把它作为一本学习材料。从这些课程材料中提取观念,探索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深入思考,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生成新的观念和策略,形成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幼儿教师的反思、再构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幼儿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五、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我国幼儿园的发展出现了逐渐依托社区发展的趋向。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对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仅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宏观层面加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功能的。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训要与幼儿园本位的培训相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