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学问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学问题论文

篇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还改变了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因此,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解决了这几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实施的疑虑

疑虑一:关于探究中的错误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疑虑二: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疑虑三:关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疑虑四:关于教学进度

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要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我认为: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疑虑五:关于探究学习的尺度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六: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精心选择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要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七: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

考试与评价改革似乎是教师们反对探究学习最有力的理由,但是,高考已经发展到能力为评价核心的阶段,注重能力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考试与评价制度本身将进行改革,学分制等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新的评价机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综合评价;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强调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要的甄别和选拔考试,只是不要把它看成唯一的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取消甄别和选拔考试,选拔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有效的办法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

问题一: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2

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在认识圆时,对于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教师在发问中就要在语气中强调“一种怎样的图形”,“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映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后,在小结这两种图形关系时,教师往往会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个令教师满意的回答。然而,稍一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这一提问内容的本身就存在错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种关系,一般来说,只有在高与底都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答案才成立。这里,相信教师提问也是针对等底等高这一情况的,但如在提问中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使内容发生科学性错误,那么长期下去,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提问的合理性

问题具有了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客观主体。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有一位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应用题的关键要抓住什么?根据刚才的复习,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其实,细细回想一下,课堂上出现的“冷场”情况,有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的提问存在不合理情况,难以为学生理解而造成的。

三、提问的适时性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出来后,能否为学生所解答,其一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要有知识铺垫作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其二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因此,掌握好恰当时机,在问题提出后,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提问的价值性

篇3

达到平衡时,将一支注射器压缩,可见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先变深,然后又变浅,说明当加大压强时,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把达到新平衡的混合气与对比的注射器内的原混合气的红综色相比较,难于清晰看出前后两种平衡状态的颜色的深浅?同理,当拉开注射器时,混合气体颜色先变浅,又变深。仍是无法比较出前后两种平衡状态的颜色深浅?

此问题通过实验来解决,看起来可行,但实际在中学实验中不易做到。比如温度过低或压缩比例较小都会造成现象不明显。(25℃,压强至1/3以下,与原状态做对照现象较明显)。在高考处于3+综合的今天,有效的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化学知识做以阐述是不无裨益的。下面试以数学知识对此问题做以分析,供老师们参考和评议。

二.问题的讨论:

此题关键是比较平衡移动前后的浓度大小关系,在中

有关系故

设体积改变前平衡状态时[NO2]=Amol/L,化学平衡常数为K,则原平衡状态时[N2O4]=KA2mol/L,使注射器体积改变为原容积的n倍后,NO2浓度改变了Wmol/L,体积改变后平衡状态时NO2的浓度用[NO2]/表示。

改变容积后的初始浓度(mol/L)mAmKA2

改变容积后的平衡浓度(mol/L)mA-xmKA2+x/2

(其中m=1/n,压缩注射器时x=W,拉开时x=-W)

只要比较出压缩前[NO2]与压缩后平衡状态[NO2]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两种状态下的气体颜色关系。

其它条件不变时,

整理得:2Kx2-(4KmA+1)x+2KmA2(m-1)=0

解得:

(一)压缩注射器

此时n<1,则m>1,x=W

取x1时,[NO2]/=mA-W=mA-x1=

因K>0,A>0,m>1

故[NO2]/=

此不符合实际

取x2时,[NO2]/=mA–W=mA-x2=

讨论:

①若[NO2]/<[NO2],则

整理得:(16K2A2+8KA)(m–1)<0

m>1,此式不成立

②若[NO2]/>[NO2],则

整理得:(16K2A2+8KA)(m–1)>0

m>1,此式成立

结论:压缩注射器后,平衡状态混合气体颜色比压缩前还要深。

(二)拉开注射器

n>1时,则0<m<1,因此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故x=-W

取x1时,[NO2]/=mA+W=mA-x1=mA-(mA+)

=

不符合实际情况

取x2时,[NO2]/=mA+W=mA-x2=

讨论:

①若[NO2]/>[NO2],则:

整理得:(16K2A2+8KA)(m-1)>0

0<m<1,此式不成立

②若[NO2]/<[NO2],则:

整理得:(16K2A2+8KA)(m–1)<0

0<m<1,此式成立

篇4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材的选用

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均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具有通用性和系统性。而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具有“职业”特色,突出专业要求,各专业应该有与该专业相适应的教材。但到目前为止,中等职业教育尚无与专业配套得较好的数学教材。

2.教学内容

在教学计划中,数学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事实上,专业课中很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之间不会迁移,束缚了思维,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中学教育课程的设计,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功能。

3.教学实际情况

数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数学知识不知道要用在哪里,对学的知识与专业要求有何关系,学生知之甚少。并且由于数学课开设时间一般早于专业课,等到专业教学中用到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学生早已生疏或者忘记。可以说,数学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4.教学手段

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中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具有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学习被动。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究其原因,学生基础差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觉得学习无用,内容脱离实际,因此,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强行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越发反感,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二、中职数学教学策略

1.改变旧观念,树立新思想

传统的数学观以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自豪,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采用超现实的严密模式:定义—定理—公式变形,从抽象到抽象,使学生觉得学无用处,枯燥无味。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中职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上高校深造外,大部分人毕业后将到社会上就业。因此,中职教育不能普教化,中职数学应是“应用数学”,应该少考虑“抽象性”和“严密性”。并且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多与专业知识、技能紧密联系,使学生学习有兴趣,学以致用。

2.大胆创新,突出数学的基础、实用、够用的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开设基础数学和专业数学,突出基础、实用、够用的特点。基础数学学习的是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中职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在一年级完成。专业数学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应针对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授课的内容和进程。例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是各专业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学习部分,特别是三角函数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可作为每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数学。而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习函数,还应把向量、复数等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以适应专业课学习的需求。

篇5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

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小学数学论文,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教学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龙源期刊。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的进行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龙源期刊。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点击课件动画图中的任意景物,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小学数学论文,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篇6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B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SHAPE\*MERGEFORMAT

图1图2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分式方程》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的题目:

(1)3x-2=2x+3;(2)(3);(4)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问题,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除此,有些教师预设问题太庸俗。一教师在介绍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画法后,他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画出人的三视图,就画我们的校长?”结果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椭圆,引得全般哄堂大笑。这样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庸俗及至。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

X

20

21

22

23

24

y

接着学生就填写表格,找出了解。笔者却要反问:用表格来探求方程组的解,为什么表格中x只列举20、21、22、23、24呢?教师没有预设其他问题,这就没有把握探求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方程组的解。

其实,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提问时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处何时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3期;

篇7

摘要。文稿必须有不超过300字的内容摘要,摘要内容字体为常规,仿宋,五号。摘要应具备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文章主要观点的浓缩。摘要前加“[摘要]”作标识,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

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间距。文稿以10000字以下为宜。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超过5级。第1级标题字体为常规,楷体,小四;第2级标题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次级递减。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释号区别。文内内容字体为常规,宋体,五号。

数字使用。数字用法及计量单位按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和1984年12月27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5位以上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标点符号按GBT15835—1995《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附表与插图。附表应有表序、表题、一般采用三线表;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常规,楷体,五号。图序和图题的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

引用。引用原文必须核对准确,注明准确出处;凡涉及数字模型和公式的,务请认真核算。

参考文献。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并遵循相应的格式。参考文献放在文末。“[参考文献]”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其内容的汉字字体为常规,仿宋,小五。

参考文献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序号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页眉,页脚。团队序号位于论文每页页眉的左端。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论文用A4纸打印出来,并将论文首页和论文装订到一起,一齐上交。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

(一)论文形式: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是对某一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注意:它不是感想,也不是调查报告。

(二)论文选题:新颖,有意义,力所能及。

要求:

有背景.

应用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及其周围世界的真实问题,要有具体的对象和真实的数据。理论问题要了解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价值。要做必要的学术调研和研究特色。

有价值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理论价值,或教育价值,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掌握必须的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

有基础

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有一定了解,掌握一定量的参考文献,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所研究问题的数据资料是能够获得的。

有特色

思路创新,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思路;

方法创新,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结果创新,要有新的,更深层次的结果。

问题可行

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并能够完成,要有学生的特色,所用知识应该不超过初中生(高中生)的能力范围。

(三)(数学应用问题)数据资料:来源可靠,引用合理,目标明确

要求:

数据真实可靠,不是编的数学题目;

数据分析合理,采用分析方法得当。

(四)(数学应用问题)数学模型:通过抽象和化简,使用数学语言对实际问题的一个近似描述,以便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

要求:

抽象化简适中,太强,太弱都不好;

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参数选择源于实际,变量意义明确;

篇8

2.教学名师视角下提高大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3.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研究 

4.试论大学数学教学的效率策略  

5.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探讨 

6.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质及探索

7.大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 

8.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新课标衔接的调查分析

9.将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 

10.大学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11.浅谈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12.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3.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14.论大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15.MATLAB软件可视化效果在大学数学中的应用  

16.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与启示 

17.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18.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9.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现状及提高对策 

20.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讨 

21.一般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研讨 

22.数学实验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新课程标准下大学数学(微积分部分)与中学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24.论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25.大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研究 

26.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与实施  

27.大学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2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29.关于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30.基于高中数学课改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31.探索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32.大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3.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34.浅谈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35.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育衔接中的瓶颈与对策 

36.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关系与作用  

37.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38.数学竞赛促进大学数学教与学 

39.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40.大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探索  

41.谈大学数学教育研究  

42.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43.浅谈大学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接轨 

44.浅析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45.大学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史的思考 

46.数学教师数学知识的性质及对其大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47.Matlab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8.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49.大学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  

50.对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  

5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视阈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

52.兴趣驱动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3.“五模块”大学数学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 

54.基于大学数学课程建设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探索

55.关于非数学类专业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56.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特征分析

57.大学数学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58.基于建模思想的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59.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数学挂科原因实证分析 

60.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探讨

61.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意义

62.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3.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的探讨 

64.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 

65.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66.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67.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68.开展大学数学第二课堂辅助教学的应用实践和思考

69.大学数学课程讨论式教学模式研究 

70.大学数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71.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思考

72.借助翻转课堂来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 

73.关于大学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探讨 

74.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衔接

75.浅析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6.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77.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78.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和分级教学平台构思 

79.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80.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81.探索大学数学教育中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82.浅谈大学数学教育之“中学后”的问题及对策 

83.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84.农科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探讨

85.大学数学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86.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87.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  

88.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89.浅谈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创造性思维与大学数学教育

91.依托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教学 激发培养大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92.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93.民族学生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94.大学数学教学期盼人文精神渗透 

95.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 

96.Matlab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7.浅谈大学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98.地方院校大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99.大学数学课程教育体系化调整与结构优化策略——基于西南交通大学视角

100.培养大学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  

101.大学数学竞赛与数学教学改革 

102.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平台的构想 

103.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104.大学数学双语教学初探 

105.大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思考 

106.数学史与大学数学教育  

107.论大学数学实验的内容与实现方法 

108.关于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学习方法转变的策略

109.关于提高大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110.R软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11.一次大学数学调查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11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问题探讨

113.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研究

114.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15.浅谈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116.大学数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应用 

117.浅谈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18.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119.刍议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120.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121.回顾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  

122.抗战前北京大学数学系的课程变革 

篇9

一、数学问题解决概念

所谓数学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因为概念形成和推理都直接、间接地具有问题解决的形式,问题解决还突出地表明人们心理活动的智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是其最高的表现形式。研究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因素、策略以及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创造教育的一大主流。事实上,数学教学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以及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1.目的指向性。在数学问题解决进程中,为了使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问题解决者必须朝向某一心理目标。

2.操作序列性。数学问题解决中认知操作阶段包括激活阶段―寻求阶段―评价阶段―重组阶段这四个阶段。

3.整合性。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为了能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问题解决者对已有的一些规则或原理进行重新组织。

4.迁移性。产生的思维策略和相应的高级规则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能应用到以后类似的问题或情境中。

三、“问题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问题解决”可以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主体,使教师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作用,同时也能丰富课堂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但来源于买践,又用之于买践,而且能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空间,提供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

2.“问题解决”增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促进了师生互动。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时,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买践证明,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常常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表现和惊人的创造力。

3.“问题解决”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生生互动。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今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

四、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法

1.改造例题、习题为开放型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可以改造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单纯依靠模仿来解决问题,比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为只给出条件,先猜想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然后再求解或证明;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究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推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的问题。

2.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当前阶段正在进行课程调整,除了应当提高学生处理难点的水平,同时应特别强调增强学生具体理解的能力,保证学生掌握具体难点如何调整成数学难点,仅仅为处理过程中的一个角度,另外角度同样应进行关注,特别应强调增强其“双基”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现阶段教育过程中大班教学非常普遍,也就是教室内学生总量大,为老师开展教育工作造成很大阻碍,根本不能真正了解全部学生,此类情况则需要老师从教育过程内应特别强调设置问题的层次性,能够满足学生具有明显差异的标准,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4.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要想真正实现“问题解决”,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发问,就会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教师还善于提出问题呢?我们学生更要有求知、乐知、好知的好习惯。”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便显得不是那样枯燥。

5.教师对数学问题的提法和安排要有教学艺术性。“问题解决”教学必不可少的就是提问题,然而问题的提法也各不相同,提法不同收到的效果自然也不同。也就是说,新颖的、有独到见解的提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此同时,问题的安排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它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灵活性,问题的提出必须符合时机,还要顾及学生的兴趣,由简到繁、深人浅出。

数学是一门艺术,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育就是要尊重和关注学生,遵循学生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的提出与实践充分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活力,充分显示出课堂及其教师的正能量,只有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中学数学论文题目1、用面积思想方法解题

2、向量空间与矩阵

3、向量空间与等价关系

4、代数中美学思想新探

5、谈在数学中数学情景的创设

6、数学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7、用函数奇偶性解题

8、用方程思想方法解题

9、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10、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幽默风趣

11、中学数学教学与女中学生发展

12、论代数中同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13、论教师的人格魅力

14、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育

15、论师范院校数学教育

16、数学在母校的发展

17、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8、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19、数学新课程教材教学探索

20、利用函数单调性解题

21、数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22、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3、变异思维与学生的创新精神

24、试论数学中的美学

25、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26、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7、数列问题研究

28、复数方程的解法

29、函数最值方法研究

30、图象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31、近年来高考命题研究

32、边数最少的自然图的构造

33、向量线性相关性讨论

34、组合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35、函数最值研究

36、中学数学符号浅谈

37、论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数学语言、图形、符号等)

38、探影响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

39、数学后进学生的心理分析

40、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1、数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42、生活中的数学

43、欧几里得第五公设产生背景及对数学发展影响

44、略谈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45、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46、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师

47、数学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48、高考应用问题研究

49、“数形结合”思想在竞赛中的应用

50、浅谈数学的文化价值

51、浅谈数学中的对称美

52、三阶幻方性质的探究

53、试谈数学竞赛中的对称性

54、学竞赛中的信息型问题探究

55、柯西不等式分析

56、中国剩余定理应用

57、不定方程的研究

58、一些数学思维方法的证明

59、分类讨论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60、生活数学文化分析

数学研究生论文题目推荐1、混杂随机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与可控性

2、多目标单元构建技术在圆锯片生产企业的应用研究

3、基于区间直觉模糊集的多属性群决策研究

4、排队论在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5、若干类新形式的预条件迭代法的收敛性研究

6、高职微积分教学引入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

7、分数阶微分方程的Hyers-Ulam稳定性

8、三维面板数据模型的序列相关检验

9、半参数近似因子模型中的高维协方差矩阵估计

10、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11、若干模型的分位数变量选择

12、若干变点模型的经验似然推断

13、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研究

14、基于ESMD方法的模态统计特征研究

15、基于复杂网络的影响力节点识别算法的研究

16、基于不确定信息一致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17、基于奇异值及重组信任矩阵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研究

18、广义时变脉冲系统的时域控制

19、正六边形铺砌上H-三角形边界H-点数的研究

20、外来物种入侵的广义生物经济系统建模与控制

21、具有较少顶点个数的有限群元阶素图

2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混合时间序列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23、基于Copula函数的某些金融风险的研究

24、基于智能算法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研究

25、基于Copula函数的非寿险多元索赔准备金评估方法的研究

26、具有五个顶点的共轭类类长图

27、刚体系统的优化方法数值模拟

28、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多准则决策问题研究

29、广义切换系统的指数稳定与H_∞控制问题研究

30、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时间序列研究与应用

31、具有较少顶点的共轭类长素图

32、两类共扰食饵-捕食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

33、复杂网络社团划分及城市公交网络研究

34、在线核极限学习机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35、共振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正解存在性的研究

36、几类非线性离散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

37、数据维数约简及分类算法研究

38、几类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39、区间二型TSK模糊逻辑系统的混合学习算法的研究

40、基于节点调用关系的软件执行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1、基于复杂网络的软件网络关键节点挖掘算法研究

42、圈图谱半径问题研究

43、非线性状态约束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44、多维power-normal分布及其参数估计问题的研究

45、旋流式系统的混沌仿真及其控制与同步研究

46、具有可选服务的M/M/1排队系统驱动的流模型

47、动力系统的混沌反控制与同步研究

48、载流矩形薄板在磁场中的随机分岔

49、广义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鲁棒控制

50、带有非线性功能响应函数的食饵-捕食系统的研究

51、基于观测器的饱和时滞广义系统的鲁棒控制

52、高职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关键技能的研究

53、基于生存分析和似然理论的数控机床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54、面向不完全数据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55、带平方根俘获率的可变生物种群模型的稳定性研究

56、一类非线性分数阶动力系统混沌同步控制研究

57、带有不耐烦顾客的M/M/m排队系统的顾客损失率

58、小波方法求解三类变分数阶微积分问题研究

59、乘积空间上拓扑度和不动点指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60、浓度对流扩散方程高精度并行格式的构造及其应用

专业微积分数学论文题目1、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

2、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飞航式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3、分数阶微积分运算数字滤波器设计与电路实现及其应用

4、分数阶微积分在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中应用的研究

5、广义分数阶微积分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6、分数阶微积分及其在粘弹性材料和控制理论中的应用

7、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微积分及其性质证明

8、中学微积分的教与学研究

9、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微积分的变迁研究

10、HPM视域下的高中微积分教学研究

11、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控制器设计及应用

12、微积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3、高中微积分的教学策略研究

14、高中微积分教学中数学史的渗透

15、关于高中微积分的教学研究

16、微积分与中学数学的关联

17、中学微积分课程的教学研究

18、高中微积分课程内容选择的探索

19、高中微积分教学研究

20、高中微积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微分方程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22、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一些应用:分形重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23、基于偏微分方程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

24、状态受限的随机微分方程: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随机变分不等式、分形随机可生存性

25、几类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研究

26、几类随机延迟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

27、微分求积法和微分求积单元法--原理与应用

28、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平滑与分割研究

29、小波与偏微分方程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30、基于粒子群和微分进化的优化算法研究

31、基于变分问题和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32、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去噪和增强研究

33、分数阶微分方程的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

34、基于偏微分方程的数字图象处理的研究

35、倒向随机微分方程、g-期望及其相关的半线性偏微分方程

36、反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在混合零和微分对策

37、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降噪和图像恢复研究

38、基于偏微分方程理论的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39、几类分数阶微分方程和随机延迟微分方程数值解的研究

40、非零和随机微分博弈及相关的高维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41、高中微积分教学中数学史的渗透

42、关于高中微积分的教学研究

43、微积分与中学数学的关联

44、中学微积分课程的教学研究

45、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微积分基本概念的理解

46、中学微积分课程教学研究

47、中美两国高中数学教材中微积分内容的比较研究

48、高中生微积分知识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49、高中微积分教学研究

50、中美高校微积分教材比较研究

51、分数阶微积分方程的一种数值解法

52、HPM视域下的高中微积分教学研究

53、高中微积分课程内容选择的探索

54、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微积分教学设计研究

55、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56、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数字图像去噪与增强算法研究

57、高中微积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8、高三学生微积分认知状况的思维层次研究

篇11

2.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3.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 

4.高等数学教学如何与中学数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效地衔接 

5.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6.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案例运用初探 

7.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8.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9.物理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研究  

10.《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11.数学建模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12.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13.影响《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4.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5.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16.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7.高等数学概念教学阶段分析与对策思考  

18.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方案探析 

19.数学思想方法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20.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1.注重应用实例 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2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优化研究 

23.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4.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25.浅谈《高等数学》试题库建设 

26.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7.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28.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原因调查及统计分析 

29.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30.工科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相关分析研究 

31.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的统计数学模型与Spss应用

32.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与回顾 

33.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34.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35.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36.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37.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8.新建本科院校本科《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39.关于理工科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的构想 

40.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4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42.高等数学MOOC课程讨论区开放性问题在线讨论实证调查与思考 

43.基于专业导向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44.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45.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46.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47.分级教学: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新平台 

48.MATLAB用于《高等数学》的教学

49.高等数学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50.MATLAB在高等数学实验中的应用  

51.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52.高等数学实验化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53.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适用性的分析

54.基于微课程的高等数学网络学习的探讨  

55.工科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模式的探索 

56.高等数学课程新教师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 

57.浅谈大学生如何学习高等数学  

58.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59.我校大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态度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60.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路研究与实践——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61.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引入数学史教育的教法探讨与实践 

62.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63.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模式探索——传授数学思想,渗透数学文化 

64.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研究的现状综观

65.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育  

66.浅谈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美 

67.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高等数学学习归因、自我监控能力和成绩关系的调查研究 

69.关于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70.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71.信息技术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72.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73.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74.高等数学教学法探讨 

75.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探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76.《高等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优势探讨 

77.浅析改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78.融数学思想和应用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79.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体制化 

80.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 

8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困惑与探索 

82.高等数学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83.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84.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探究

8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

86.关于高职学生高等数学教与学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87.经管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8.高等数学案例教学法

89.《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90.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高等数学》教材的选取

91.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状况调查——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92.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93.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4.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浅谈 

95.加强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96.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97.对高等数学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法的探析 

98.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99.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讨

100.高等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对接的研究  

101.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 

102.工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问题研究——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103.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  

104.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5.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106.实施院内分级教学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数学》课程实施分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07.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8.浅议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109.新形势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110.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11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112.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113.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 

114.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研究及其对策——以本院学生为例 

115.基于数学文化观的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研究 

116.数学建模案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17.长江大学《高等数学》分类分级教学实践 

118.改革高等数学课程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119.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20.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途径  

篇12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环节。创造数学问题情境,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原理,而且也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跃的数学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与思考。

一、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

(一)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要好的导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效的教育,并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性

问题情境必须富含一定的数学内涵,具有大量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不能只是追求热闹、有趣,只注重观赏性,而忽略了本身的数学知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掌握其包含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三)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问题情境的创造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接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运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例表现出来,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四)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问题的设置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太简单不能起到锻炼和诱发思考的效果,而太难将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留意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现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出适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从而引发其探究思考。

二、如何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一)善于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与数学典故给我们展现出了数学知识兴盛的过程,也体现出了知识的本质内涵。采用数学典型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领悟,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坐标系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关于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的故事。躺在床上正在冥思苦想怎样判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看到一只苍蝇掉在了蜘蛛网上,这时蜘蛛立刻爬过去将其逮住。欧拉一下就明白了“哦,可以按照蜘蛛一样采用网格来判定事物的位置”。老师适时引入坐标知识,采用网格来体现位置,这样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了。

(二)在巩固练习中精设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巩固练习题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变换问题的形式,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对典型例题,教师可将已知条件与问题进行多层次转变,教导学生对变换前后题型的认知,并认真完成不同条件下问题的解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巩固自身知识并开发了逆向思维。巩固练习中无需布置大量的题目,只需要典型一题,认真落实,积极指导学生开发脑筋、积极探讨题目的正确解法,从不同的变换条件及问题的探讨出不同的解题方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身解题思维模式。其次,在设计练习问题是可运用一题多问的方式。教师精心选择练习题并多层次、多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一道题目的问题覆盖学生现已掌握知识的全部,从而加以引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以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最后,教师在备课过程意挑选出相同类型的数学题并加以综合。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中可以适当运用此题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在问题解法中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

例如,化工企业储藏了400千克煤,烧煤技术的提升后,一天能节省3千克煤,从而提高了储藏煤比原计划多了20天,问粗藏的煤原计划花费多少天?每天耗费煤量为多少?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习题利用率,体现出了整课堂的知识重点,更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思维对于数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教师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趣味性、思考性、启示性,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在课堂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步步设疑,步步追问,学生在课堂中全面掌握了课堂重难点,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而是新问题提出的重要阶段。这时,老师将所提的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循序渐进地设计系列发散题目,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在于‘不教’。”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不仅促进学生敢于思考、勇于辩驳教师意见,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促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考察问题的能力,使得数学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绚烂多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