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4: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它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人的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意识相关,被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万分。没有注意的参与,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的注意力可以达到40分钟以上,即一节课的时间。这是我们正常的心理活动。而注意障碍则表现在注意的强度、范围、持久性和稳定性几个方面。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善、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如耳机、MP3、手机等;(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
情绪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体现出来,每天我们都有不同的情绪变化,喜、怒、衰、乐、爱、憎、厌、恶等的心理活动,都表现为人的情绪变化。当情绪高涨时就会再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愉快心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从轻度愉快到极乐、狂喜或消魂状态,欢乐与环境背景不相符合,在这种性况之下,人会不分声合的讲话,语言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盛气凌人,傲慢自负,逗人发笑,有明显的夸大色彩;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抑郁,这是负性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悉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悲观绝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度日如年,自卑自责,觉得生不如死,出现自杀的念头和企图。
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生丘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一个人学习的好与坏,不公要靠良好的智力,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智力平平,但却取得了较大成绩的人,这就是由于这些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就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即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其是否有顽强地毅力和自信的心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说人只要有毅力,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
4、人际关系紧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对孤独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受。于是,为了避免孤独,人们想出了种种方法和对策。其中,人际交往也就成为最基本的、最有效地消除孤独感受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当人们认为自己孤独时,那就是表明他处在想和他人接触和交往的状态之中。而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际交往的关键。是获得友谊的关键。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心理关系,每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活动,总会同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紧张则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它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在生活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立场观点是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与他人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谈吐幽默,而使别人认可自己;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虚伪的人永远是向他人打开半扇窗子,,谁向他讲真话,谁就会感到上当,这样就不会有真挚的友情了;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不要以处我为中心,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悲观失望、无休止叹息的人交往。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呢?这地方我想引用中国心理学权威的观点。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个人以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虽说是一个体现象,但其发展的好坏,对教师职业角色影响作用的大小,却受制于社会发展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社会发展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意识空间和选择空间的时候,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才会在个体现实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
教师的心理素质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它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包括教师角色认知、角色体验、教师自我意识、教师品格等因素。而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的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的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其实不然,教师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不容置疑,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社会正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我想,我们做诚信教师,实践诚信教学,必须以身立教,以心育心,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所以,在与学生沟通时不是不要听你说什么,而是要你学会静听与鼓励学生倾诉。目的就是要从学生的言谈中更多地了解学生,使学生心理和感情上得到满足,使情感有一个发泄的场所,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是这样做的。他们对那些来倾诉的学生,不是摆出一副尊严的面孔,高高在上,有意无意地与学生拉开距离,人为地制造一种神秘感;就是以长者的口气来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听我讲,听谁讲。”以显示自己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经验;既不考虑学生的心情,也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尤其是当学生触怒自己的威严时,我们有些教师更是不善于或不愿听学生的诉说,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急于谈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一种厌烦的情绪,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诉说,常常用一两句话堵住学生的嘴或者三言两语将学生打发走。这样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也根本达不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个人以为,因为在这种时候,当学生信息淤积或情感压抑,就会产生一种“说出”的需要,解决心理压抑、情感淤积的方法则是“发泄”和“倾诉”。不过发泄虽然能快速产生畅快、愉悦、舒服的感觉,但其后果的严重性也是不言而语的。因而“倾诉”就成了一种较好的“排泄”方法。“静听”和“鼓励”学生诉说,正是满足了客体心理上的“外射”的需要。教育实践与心理咨询活动实践亦已充分表明,静听将使我们获得学生无限的尊重。
二、五种基本心理能力
通常情况下,心理学把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那些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能力既然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那它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性。我以为,教师的心理素质,除了表现在以上5个方面还表现在以下5种基本心理能力上。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否具备现实角色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否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这是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社会职业角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既传学问之道,又传做人之道,更解成长之惑。现实中的成功教育都印证着角色适应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起初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教育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与人“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对教师的“共情”,也有中国心理学家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这是个体把握自身,统揽全局的能力。控制力是人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渗透着认知智慧和情感智力。控制力可以使人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既得利益,个人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不在乎、或不计较眼前的自我得失、荣辱功过。因此,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心育研究实践证明,任何教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教师心情愉快时,就会宽宏大量,可能对学生迁就放纵;教师心情烦燥时时,往往迁怒于工作,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出气。据调查,一位教师曾在上课前对学生说:“今天本人心情不好,大家好自为之,不然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可以想像,连自己心情都无法把握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世事沧桑,难以料定,但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也就有了命运的“控股”权。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生活中既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住委屈。因此,承受力强的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的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比如,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最好的检验。有些承受力差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表现出“不可思议”,反复地追问自己:“我教了,他怎么就不会呢?”甚至于气得浑身颤抖、直冒虚汗。由此产生的心理挫折越演越深,自信心也越来越低。而承受力强的教师面对后进生,不仅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相反,会不断地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会把这个过程视为提高自我,修炼人格,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精神的良机。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我以为,就人的天性来讲,人皆有一种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甚至超越他人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教师机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素质。可以断言,一个被动适应,不愿表现,也不善于表现的教师,哪里会有应变性和灵活性呢?他的教师机智又何从产生呢?
三、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方法
教师心理素质看上去好像是个人的事情,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问题,它还与教师为人师表、师生关系、教师品格、教育成功、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修炼应该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说来,过度压力和持续存在压力会严重干扰心理和生理机能,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更加多疑敏感,并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兴趣爱好降低,精力减退,不愿与人交往,睡眠障碍等症状,极大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回顾一下近期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教育转型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最起码受到了四种严重冲击。显见,这些冲击加之显性的课时量和大量的隐性工作量,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超负荷的压力。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在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代,教师常常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受牵制的地位,师尊而生卑,这种心理定势由来已久。而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了主体,教师的作用由灌输转为引导,表现空间相对减少,师生距离拉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角色的转换,带给教师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使教师无所适从。
2、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由于教师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教后又采用同样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而时代又呼唤崭新的教育理念。新旧教育理念交替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
3、教育信息化更快更高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都要求教师由封闭的知识结构开放为可以吐故纳新,随时可以升级为开放型知识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的教师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眩晕感,甚至已无法应对学生求知的眼睛。
4、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诸如:全员聘用制、人事、新教师限额转正、高职复聘等,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实行竞争上岗。过惯了四平八稳生活的老师们,一下子就面临生存危机,随时都可能被“红牌罚下”,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危机感,心理高度紧张,恐慌、焦虑、不安,心理出现严重失衡。而且,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极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无论是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还是老师彼此之间,常常不如以前和谐融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开始减弱;这同样带给教师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我个人以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足够的关爱,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创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气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使辛勤的教师身心皆有良好的调适。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现在倡导做诚信教师,那么,我们自身又应怎样调适心态呢?这地方,我首先引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对照心理健康指标,提供几种调适方法供参考。
1、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自助。调适心态,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立足于现实,分析了解过去的我、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每个人要有关怀别人的心,对学生、对同事抱以一种接纳、尊重、欣赏的态度,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有能力的,是可信懒的,友善的,有价值的,具有向上、求进步的潜质,富有创造力和动力的。只有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2、心理压力的调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借以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现实。如果我们用心理学观点看,适度的压力就是进步和创造的原动力,它能激发教育的自身潜能。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应把压力转换为动力,当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时,你会发现你能行;第二步,要学会缓解压力。比如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团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多看一些幽默风趣的书籍,培养个人幽默感等,借以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豁达待人,乐观处世。
有一天和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交谈,讲到现在的幼儿生活很苦很累,小小年纪就得学习各种知识,还得学习各种技能,学习的压力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更长。
谈到学习,我不由的立刻想到了我曾经带过的那些中学生,我的那些可爱又让人怜惜的孩子们,每当我读着他们的周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夜晚,在这一个个夜晚又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长路,路两边都是些闪着微弱的、昏暗的灯光的小屋,打开每扇门你都会看到一颗颗受着煎熬的、不快乐的心灵。他们的痛苦大都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一想到我的学生正是人生时光中最灿烂的年龄,内心却天天处在黑暗的夜里,受着各种压力的折磨,我的内心就一刻不能平静。我无数次地想,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可是我们需要学习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什么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而作为一名曾经经过学生阶段又进入社会工作有一点人生经验的个人,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具有一种健康心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各种学习的基础。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为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知识是要围绕生命的,它是应围绕生命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的。我国这些年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和庄子所说的一样,教学知识要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因为对知识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弃对于学生本身的教育。因此,在中学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做到以人为本,是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对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及时研究,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学生走过了少儿时期,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在感性的、行象化的阶段,他们缺少个体的主动性,身心接受的社会化影响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较狭小的范围,这个时期就是一个人的初次社会化的时期。
中学生完成自然生理过程以后,由于思维和知识的发展,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发展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的记忆也更多的采用理解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发展也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辨证思维。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同时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强化。这里说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感觉或自我评估等,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行为效果。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就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的产生和逐渐增强。由于中学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较广泛接受社会经验时期,他们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
正是对中学生这种心理状况的分析,使教师肩上的使命就特别重大,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将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甚至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中学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有了健康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学习知识才能积极主动,教授知识也才有意义
我们在上面论述了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处在一个自我角色认同的基础时期,正是这个基础才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建筑上的一个简单道理,要盖高楼必须打好基础,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像盖高楼一样需得有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健康心理。我国早在古代唐宋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所讲的传道,我认为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优秀人格的培养,它是首要的,是基础,其次才是受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健康心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现代科学家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只有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我国在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施教方式是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当然每个学生是乐意接受的,那么他的心理是愉悦的,学习是主动的,施教者教的才有实际的意义。现在人们都在说的快乐学习其实就是指在一种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授的知识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使学习知识的效率更高,对自身、家庭、社会有更好的作用,这就是必须要在一种健康心理的状态下来完成,这种健康心理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就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工作中,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始终培养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即积极乐观宽容自信以及助人为乐向上等良好心理,从而为学生学习知识以及优秀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作为中职教师、班主任,重视和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心理知识
中职学生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在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显突出。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大有益处。
1.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有所了解,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后,就能按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如:学习了注意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习记忆规律,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思维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4.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决学生生活中和思想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学习有关人格的知识,就可以对自身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完善自己的人格。
5.学习情感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
6.学习青春期的心理问题知识,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渡过青春期。
7.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就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就可以同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进行交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二、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心理发展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贬低自己。能悦纳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
(二)人生态度正确
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与时俱进。
(三)人际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交往,即对他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他人的感情,因而能与多数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所以他是快乐的。
(四)人格和谐完整
“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人格是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适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在教育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三、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重视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学校,老师要重视,家庭、社会也应重视,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健康、愉快地成长。
1.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学生的心理,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会、辩论赛、运动会以及艺术节、书画展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一、中职教师不良心理健康的现象分析
中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对专职人员需求的增长,办好中职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自然离不开有一支好的中职教师队伍。然而,由于存在工作压力大、招生质量降低和职称评定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给中职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有些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第一,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职业价值,中职教师担当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是光荣而又重要的职业。虽然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可是由于社会上有些人对中职业教师存在偏见,使有些中职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足,不热爱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职教师的发展缓慢,在攀比心理作用下,感到不平衡,在教书育人上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削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得过且过。第二,对中职学生缺乏信心和热情。目前普遍存在中职学生的生源较差。有些学生是因为学习不好,考不上普通中学而求其次上了中职学校;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而上了中职学校,等等。这些生源质量直接对中职教师的教书育人,提出了与普通学校有着不同但却是更高的要求。由于有些中职教师对此认识不足,认为中职学生不好教、难教,在对待中职学生上缺乏信心和热情,工作上流于形式,没有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第三,不能正确对待中职学生,缺乏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职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道者。这是天然的职业优势,可有些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乐意与学生讨论问题、探讨知识,以及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某些教师在教育感知方面的错觉和思维方面的武断性,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甚至造成“我不行”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也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些中职教师对学生漠然无感情,丧失了情感教育的动力,因此对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缺乏耐心。第四,不愿意与中职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沟通。有些教师与性格开朗的学生交流较顺畅,而与比较封闭的学生交流不够顺畅。通常性格封闭的学生自信心要么高得不符合其能力,往往自以为是;要么自信心很低,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教师与封闭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这种表现实质上是缺少意志力,有碰到问题“绕着走”的心理。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势必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在学生中公平利用,教书育人的效果达不到社会需求。还有些中职教师对比较差的学生,表现出没有耐心,极大地挫伤了后进学生追求上进的积极性。第五,教师自身人格有缺陷。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但是,有些中职教师不能在人格上有良好的修养,比如意志力不坚定、说话不真实、工作不认真、为人虚伪、自私自利、遇事急躁、性格孤僻等。还有些教师甚至挖苦讽刺学生,损害学生的人格,有时还会惩罚学生,给学生造成身体和身心的危害。
二、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现象分析
在中国中职生是受教育者的特定的、大量的群体。由于社会多年来形成的对中职生的重视程度不如普通中学那样高,给中职生无形中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般地说,中职生的年龄为15~2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自我意识逐步增长,对社会有了自己的初步了解。第一,缺乏自信,自卑感比较强烈。目前在中国中职生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社会上还存在着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由于中职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对社会的初步了解,这种社会氛围使有些中职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意识,对自己缺乏自信,情绪低落,自卑感比较强烈。有些家长由于不正确的引导,甚至抱怨和侮辱,更是加深了中职学生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和自卑感产生,导致中职学生精神差,学习没有目标,对自己要求低,得过且过。第二,与周围环境协调能力弱,人际沟通能力不强。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中职生对社会、学校、教师、同学和家庭的认识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职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希望当成了压力,把同学当成竞争对象,不能正确感知周围的环境,在意识上不能做到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中职生心理发展正处于青春期,有些人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意识,而不是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有时甚至走向封闭。具体的表现是,有些中职学生害怕上学、害怕见到教师、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等等。第三,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甚至一切围着学生转,导致学生长时间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反映出在学校不愿意接受教育,也不接受同学们的帮助,我行我素,只对自己关注的事情感兴趣,对自身利益斤斤计较。有些中职学生做事遇到小小的困难,没有自己的主意,情绪急躁,易于与教师、同学争吵,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均比较差。第四,对将来就业前景担心,心情忧郁。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NO.329教育探索求越来越高。在此情形下,有些中职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为民族强盛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加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感到担心,因此心情忧郁,导致接受教育的兴趣不高,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就业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三、中职教师不良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中职教师和中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显然教师身上的不良心理健康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作为中职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么对心理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更加脆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影响就要严重得多。人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教师的不良心理影响,终生都打着这种烙印。归纳起来,教师不良心理健康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中职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一个人能否做好工作,甚至在社会上能否成功,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中职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中职教师的自信心不足,就会影响到中职学生,使有些中职学生认为读中职学校入错了校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前途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不仅如此,有些中职学生还会产生读中职学校不被人重视,甚至低人一等的错觉,影响了中职学生自尊心的建立。[1]第二,影响中职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中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面对各种挑战,必须有一个比较强大的人格。向上进取、意志力坚强、实事求是、乐观开朗、平等待人、善于沟通、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等等,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性格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中职教师人格有缺陷,学生也不会自觉地注意人格的培养和修炼。比如说,教师如果格调低下,向学生暗示送礼,利用教师的权力向学生推销产品等等,必然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使学生的心灵蒙上一层对教师反感的情绪,对人格产生错误的认识,最终会影响中职学生在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2]影响中职学生形成好的精神状态。中职学生需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果中职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怕苦怕累、容易急躁、过度紧张、反应激烈等不良心理健康,就会造成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怕吃苦、没有毅力和耐心等方面的精神状态,影响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健康对教师的影响
中职教师是成年人,心理健康比较成熟。一个好的中职教师,在面对中职学生不良健康心理时,会采取对应的教育措施予以纠正,或者以身作则予以心理暗示。但是,对于有些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教师来说,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对其也有负面印象。第一,心理健康不良降低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强大,有助于中职教师职业信心和职业自豪感的增强,也有利于不良心理健康教师职业信心和职业自豪感的修复和提升。但是,如果有些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就会使有些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教师更是对职业没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工作态度就会产生消极倦怠。第二,降低不良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中职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中级应用型人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并为社会所需的优质职业人才,教师就会感到无比的光荣,有职业成就感。一般地说,有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势必影响到他的学习和成长,在学校很难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学生自然学习成绩较差,将来就业将面临较大的困难,这就使有些不良心理健康的教师更是对教师工作缺乏热情。[3]第三,弱化不良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人格的力量是无形的,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学生的人格对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学生来说,会对不良心理健康的教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如果学生性格容易暴怒,就会使有些教师不理智;如果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从不与教师主动沟通,长此以往就会使教师忽视了该学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实际上弱化了有些教师的人格力量。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一,国家教育体系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中职教师还是中职学生都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自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量增加,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地位必然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在国家教育体系的分工上,主要以培养专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不再是传统中专的“技术人员”了。这种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型,必然给中职教师带来影响,有些心理不够强大的教师,就会产生诸如“地位和作用下降了”等不良的心理暗示,降低了职业自尊心和职业自豪感,带来了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态度不端正、心理有怨气、易于忧郁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为广大中学学生开辟了到高等学校学习的广阔道路,他们不用再走“独木桥”了。因此,初中学生通过上中职学校,进而走向高等职业院校,就成为有些想继续深造的初中学生和家长们的优先选择,这就必然使有些心理未成熟的中职学生,一旦在学习中面临或者遭遇某些挫折时,就会产生“我不行”等不良的心理暗示,挫伤了学生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带来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散漫、不愿意与人沟通、性格孤僻、易于暴怒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第二,中国产业转型和社会信息化,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层面、更专业化的局面。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从传统的以机械化制造业为主向工业4.0转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向智能化技术应用变革。这就必定带来中职学生就业需求的变化和提高。在此情形下,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必然要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必然要提升。事实上,有些中职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应这些要求,心理上不但没有准备好迎接这种挑战,反而形成了自卑、消极、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六、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中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学校的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影响,有些学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以经济效益为首位,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很少关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就使一些不良心理健康的教师和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其次,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影响,有些学校主要是从行为上管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心理的梳理和辅导,导致有些教师和学生对管理制度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引起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第三,学校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的心里有影响,一些学校的现行评价体系,主观的多、客观的少,有的甚至是领导或班主任的主观意识起决定作用,看不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和优点,这就造成有些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埋怨,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第四,学校的学风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影响,良好的校风能够感染教师和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而消极的校风则会使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低落、压抑、师生之间难以沟通,教育水平也必然降低,这就对有些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七、个人因素的影响
中职教师虽然有比较多的认知和阅历,但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教师来说仍然是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职责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的变化,教师要持续地学习,增强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而是固守自己的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性格,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消解。随着教书育人的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就越来越膨胀,导致形成不良心理健康的问题。当然,疾病和遗传等,也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中职学生的认知和阅历比较少,心理的可塑性本身就大,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密切相关。有些学生由于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在面对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学习过程和与教师、同学交往等方面出现困扰时,不能正确处理,形成了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当这种障碍无法消除时,就会对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问题也是造成有些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此外,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受到遗传、生物化学、性别、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八、形成中职教师与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建议
为了促进中职教育发展,需要将中职教师和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一起考虑,采用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根据上述分析的中职教师和学生不良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原因,提出如下解决措施。第一,教师和学生要提高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中国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中高职学校进行了一体化衔接,为中职教师和学生展示了宽广的人生路径,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得到加强,学生受教育的层次逐步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在强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教师和学生在专业上有了新的要求,不要把这些要求当作压力而是要当作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在这些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自我完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第二,中职学校要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上,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良好的校风,在学校这个环境下,形成乐观、向上、进取、团结、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平等相待等良好的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教师和学生要加强自身修炼,克服性格的缺陷,要善于从社会发展中体验和感受主流的、正确的努力方向,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自身的价值观、人格、性格和精神风貌。教师要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吸取好的精神食粮,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性格的升华,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学生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有利于及时疏导与调节个人情绪,排除心理障碍,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第四,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手段,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安全的咨询和辅导平台。
G441
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个“断乳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
一、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浮躁
大多数中职生到职业学校都是因为在中考中成绩处于劣势,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的知识基础没能打好,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高考升学压力没有,所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知识基础,从而厌恶学习,害怕考试,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较容易形成。
2.内心空虚
中职生中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渴望被关爱、崇尚独立。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失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往往在网络中寻找寄托,靠网络游戏和聊天打发时光,缺少高雅情趣的培养和交流。
3.自控力不足
中职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的时期,特别是离开家庭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成人感迅速增,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好奇心等原因,容易被不良现象和事物吸引,形成坏习惯,甚至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就业功利化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中职生的择业观缺乏理性、择业理由简单而直接,以自我为中心。频繁更换工作、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不注重工作连续性的事情屡有发生,不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仅看眼前利益,这种行为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是很不利的。不难看出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有共性,他们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等,然而,处在这个“唯成绩论”的时代,中职生是个很尴尬的群体,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意识强,思想意识活跃但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更明显,因此,开展面向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开展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1.分三个层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从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着手,树立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是感官和心理两个维度感受到幸福,并积极憧憬未来的一种状态。积极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主要是指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中职生的主观积极体验可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认知发展水平,免疫消极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中职生的个人能量,以达到强健体魄、适应社会的目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会影响其认知判断、动机水平和策略选择等,快乐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更敏感、有效,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相反,不快乐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做到这些。要着重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个人目标,并学会朝着个人目标去努力。
二是从人格特质着手,加强中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具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防御、智慧、善良等。健全人格既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外显行为表现,其中尤其关键的心理品质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个体积极选择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途径,并持之以恒。乐观是指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是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这两种心理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排解各种压力。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要注重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强化其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使积极成为一种习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相信中职生能够学会积极地自我态度,去塑造其积极的人格特质。
三是从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着手,营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中职生面临的组织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营造具有公民责任感和完善道德体制的社会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工作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阳光校园和快乐课堂则成为教师的专属责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寄宿制,适应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态与水平,自卑、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中职生中并不罕见。因此,要求教师们积极的预防与妥善的消除其不良心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整体发力,各司其职,各用其善,建立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体系,干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出中职生们幸福、快乐、希望、乐观的积极品质,激发青春活力,使其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融入环境、改变环境,做一个快乐的学生和快乐的工作者。
2.紧抓心理健康课堂教育
首先,学校要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杜绝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了解自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其次,课程设计要科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出发点科学的设计课程,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再次,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不断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活动中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
3.借助健康主题活动节日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节,有序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目前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节日有“5.25”(“我爱我”的谐音)和“12.5”(“要爱我”的谐音)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周。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两个活动可以每学期搞一次,可安排为心理活动月或心理活动周;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量、咨询与约谈、心理电影赏析、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户外拓展训练、心理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锤炼中职生心理品质、塑造中职生健全人格、开发中职生心理潜能、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实现中职生自我价值。
4.为学生营造积极生活环境
积极心理学从不同方面对心理学进行研究,其中“积极社会环境”则是其着重突出的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应为个体构建良好的积极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而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也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环境构建”的观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重新制定修正校园相关条例,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治理校园中不良行为的发生,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此外,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合理制定各项教育方略,并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三、结束语
总之,积极的心理品质原本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特性,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展的步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广渗透至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课程,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国内大量的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有10%~20%的学生存在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且随年龄增长有日益增多的趋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可以说,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学生家庭幸福安康的需要。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家长、老师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以及升学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高中生有所不同。这一个群体中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失败或初中基础不扎实上不了好的高中学校,才去中职就读的,因此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的;极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击倒;也有的学生情绪低落,生活较懒散;另外,中职学生由于没有高考压力,所以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加之他们原有的基础比较薄弱,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时,难免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内宿生,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集体生活中易引起各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例如:人际关系的紧张、失调,任性孤僻,社交恐怖、焦虑,常有苦闷、厌烦等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还用烟和酒来麻醉自己;同时,有的学生自律性差,自我反省意识薄弱,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逆反情绪明显,遇到问题易冲动,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进行解决,严重者可能会犯罪或自杀;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在处理异性关系方面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有的学生可能会早恋,甚至做出越轨行为,对双方的身心健康、学业造成严重损害。
2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2.1 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心理压力大,而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又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有的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形成了。这与现阶段我国的考试制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依然是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笼罩。而应试教育下激烈的竞争和繁忙的学业,则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家长们的期望,更是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理想的成绩时,也就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这些年自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普高和中职学校的生源明显发生了变化,学生纷纷加入高考大军的行列,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普高学校,而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学习成绩差、家庭难以管教、进不了高中的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明显具有自卑的心理。而学生进了中职学校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等等也就造成了厌学。另外,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老师们,其人格特征及教育风格对学生影响也甚大,例如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则学生也容易形成猜疑、任性、自负等不良性格。
2.2 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社会对人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等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各方面素质比较高的话,往往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在一个民主平等型的家庭里,孩子比较容易形成自信、诚实、独立等性格特征;相反,在一个专制暴虐的家庭,孩子则容易形成冷酷、粗暴或者胆怯等性格特征。而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也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若家中“冷战”不断,则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心中充满焦虑和恐惧。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的环境比较特殊,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往往会使他们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不合群。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属于“留守孩子”,父母为生计长年在外打工,疏于管理,年迈的爷爷奶奶难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有的则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身上更容易产生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不良群体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上来,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大量呈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各种不良思潮对中职学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中职学生社会经验少,主体意识不强,价值观念也往往不稳定,辩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社会上种种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会毒害着孩子们的心灵。
2.4 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2.4.1 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中职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鼎盛时期,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其体形和性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很自然地产生“成人感”,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愿,喜欢不受别人管束,可家长、教师却又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有的学生甚至会故意跟家长和老师过不去,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事实上,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还远未成熟,例如,遇事不能保持冷静,意气用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交友、花钱等方面缺乏理性,易受诱惑;一些早恋的中职生对他们的早恋行为所涉及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缺乏认识,但却又对家长的干涉表示不满和反感等等,对于中职生这种逆反的思想和行为,假如长辈们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则很容易养成他们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4.2 青春期学生受到较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由于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体验,有的可能导致“早恋问题”,而中职生本身自控能力差,一旦恋爱,真正能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是很少的;由于心理发展并未成熟,所以中职生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两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例如:怎样对待爱情,爱情要不要负责任等,形成极大的心理矛盾。而部分家长、教师又对“早恋”视为异物,没有及时、主动、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这让学生心理受到严重困扰。由于有的家长和老师不能遵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孩子抑郁成疾,做出偏激的行为,这也是青年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2.4.3 学生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现在的孩子大都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上一帆风顺,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而心理承受能力又差,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中职学校大都是内宿生,大家要朝夕相处,但由于学生们各自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同学之间又缺少了沟通,因此很容易产生矛盾,而学生往往会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焦虑不安、苦恼。尤其是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新形势下的育人要求格格不入。可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3.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因素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首先,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其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以及班主任工作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再次,要注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避免教育流于形式。 要帮助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要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如转移情绪、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等。其中,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尤其是班主任,是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品德、学习等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当学生出现各种心理矛盾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事实上,许多学生遇到问题不与家长交流,却愿意跟班主任诉说,因此,只要班主任方法引导得当,就可以帮助学生疏导压力,排解情绪。师生关系亲密了,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3.2 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给孩子一个健康发展的温床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努力用心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用科学的方法来管教孩子,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父母之间关系要和睦,要共同关心孩子,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耐心地教育、引导。如:对有社交恐惧心理的孩子,家长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鼓励他们多交友,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孩子加以指导;在学习上,父母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千万不要嘲笑、打击他们;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和障碍,让孩子去体验,从中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品德。
3.3 正确认识中职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
中职学生的“独立”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变得强烈,作为父母,要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一味压制,一是过度纵容。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我们应做到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决策,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他们多一些鼓励。使他们愿意与父母讲心里话,以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中的矛盾。
在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或焦虑。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细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才华。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这有助于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3.4 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让学生置身于一片心灵的净土
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社区的人文素质和环境特征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社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活动设施,提供干净、舒适的物质环境以外,还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社区精神环境,同时在社区内还必须设立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并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机会。要净化社区周围的环境,坚决依法取缔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场所,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充分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繁荣社区的文化,并积极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进行健康心理的普及,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
3.5 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一、积极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对师资的培养,利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学科渗透,全面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我们学校设有心理辅导站,但是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员参与,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民主的成长氛围,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三、设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体现“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
四、增设辅导咨询,直接深入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脉搏,直接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辅导,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利用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对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在广播站里,我们还开辟了点歌栏目,通过点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友情。
五、加强联系,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 “自媒体”的界定
关于“自媒体”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2003年7月,“自媒体”一词首先被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两位美国学者所发表的名为“We Media”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该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软硬件平台的广泛应用,自媒体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当今时代,也被称作自媒体时代――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人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新闻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人人掌握着话语权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打破了既有的话语权垄断,颠覆了传统新闻信息的传播理念和途径,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客观上提高了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推动着社会生态的变化和发展。
2 自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的媒介和信息传播模式相比,自媒体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一方面,从传播方式上来看,自媒体凸显了社会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不同,在自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影响着信息继续传播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在用户生产内容和创造内容的时代,自媒体可以使每个用户都成为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因而,每一个信息节点都可以被扩大和延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互动和新信息的产生。在自媒体环境中,一个人的自媒体能和其他人的自媒体重叠,一个人群能和其他人群重叠。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可以使任意一条信息从理论上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信息一旦,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来。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信息内容上来说,与传统信息经过一定的审核和提炼加工不同,自媒体时代下,信息呈现出“草根性”和“碎片化”的特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即所谓“草根阶层”。他们大多带有着非功利性的特征,这使得他们的信息更有公信力,容易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此外,通过自媒体的信息容量较小,的渠道直接,有着传统信息传播媒介无可比拟的便利性优势,更迎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大众的阅读习惯。因而,自媒体信息更容易接受和广泛传播。
3 自媒体给传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带来的挑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伴随着自媒体时代所成长起来的九零后、零零后等新一代中职学生,对个性的追求亦愈加强烈。中职的心理健康教学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首先,自媒体影响甚至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课堂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着教学的绝对主导权,是教学信息的控制者和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项的不平等的传播关系,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主导权。但在自媒体的信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传播意义上,已经没有了根本差别,两者唯一的不同,只是教学组织中的角色分配而已。就教学的话语权而言,教师已经不在掌握着绝对的主导,并且既有话语权也在受到挑战。这或许是某些中职教育工作者感到不适的原因之一。
其次,自媒体环境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的工作量加大。由于自媒体开放性的特点,传统教学的课堂情景预设受到了挑战。为了应对来自学生的挑战,重新获得课堂的主导权,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除了把握教材、开发课件、准备练习等传统教学工作外,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浏览热点新闻、从微博、微信和人人等自媒体中扑捉最新的网络热点,并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融合,使其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而在传统的中职教育课堂上是不多见的。
最后,自媒体环境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管控难度加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增加。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遭遇一样,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课堂上的“传统媒体”――教师,也在受到以QQ、微博和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对“信息受众”――学生的争抢。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中“权威”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给课堂管控造成了压力。
4自媒体为中职心理健康教学提供的新机遇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使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但它也给一般认为的“枯燥无味”的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方面,自媒体迫使心理健康课堂更加的接“地气”,这为改变心理健康课的刻板印象提供了条件。如前所述,为了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授课教师需要更加主动地关注网络热点、关注生活、关注与中职生紧密相连的信息,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与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另一方面,自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素材。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中职学生学习材料匮乏、社会经验缺乏这一短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在过去,由于受制于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滞后和既有的新闻审查制度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尽管社会热点颇多,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关热点的受关注程度很低。自媒体由于其传播的优势,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社会热点事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微博、微信等自由活泼的形式和生动平实的语言迅速扩散,这就摆脱了传统媒体视野下新闻给人的“高冷”面孔,成为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身边事,在客观上起到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长久来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也为他们将来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5 自媒体条件下改进既有中职心理健康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在现实条件下,要想使心理健康课更加吸引学生,作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对既有的教学模式做出改变,以适应新时期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理论模型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对理论研究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与Folkman共同提出的场合模式(contextual model),其是现阶段众多研究者善于应用的一个概念模式[1]。该模式最大的特征体,把应对看作个体用来解决多样化问题的系列性、带有变动特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Lazarus与Folkman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一是应对行为的产出过程体现出繁杂性特征,应对方法的有效性大多数与个体能否对情势改变的正确评估环节上,问题指向影响应对方式的产出效率,否则个体将会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应付各种难题与困局;二是多样化应对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价值上体现的差异性,一个应对方式在某一场景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可能是一无是处的,若个体对其盲目应用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影响因素
1.性别与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关于这一问题黄希庭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工作发现,面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中学生应用宣泄、幻想与忍受三种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男生相比较,女生在应用宣泄与忍受这两种应对方式次数更多;与女生相比较,男生喜欢以幻想的模式去应对与排解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其他类似研究结论也与上述结果体现出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个体在初中时期,女生更善于应用和情绪相关的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参与上述研究工作的人员还发现,从对保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层面上解析,男女生在主动式、积极型应对压力上体现的差异并不明显,换句话说男女选用的应对方式的功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造成男女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样化,普遍认为的是人格差异,多数人主观的认为,从始至今女性成功范例较少,这也是其应对困局主动性差、积极性低的外在原因,此时其自信心不足,也没有控制欲望;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应对方式的确定与情景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女性生活情景被允许主动应对情况较少;社会期望多数指向男性,这也是男性产生主动式应对模式的驱动力。
2.年级与应对方式
个体的惯性思维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应用的应对方式将会愈发完善化、实用价值更大[2]。肖计划等人的研究证实,个体伴随年龄的增长,成熟型、有效型应对方式的使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中。而就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言,高中阶段面临的压力比初中阶段面临的压力大得多,学业负担更重,竞争更激烈。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暂时缓解压力比较有效,使用就比较多。所以,高中生更迫切地需要关怀。
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3]。问题处理是一种主动型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在维护与强化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寻求帮助和逃避应对方式均为中间型应对方式,其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特殊情况下逃避也是一种上策;宣泄、忍受以及幻想为被动式应对方式,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过进一步验证,发现在问题处理维度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与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求助维度、逃避维度上,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两项得分显著大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宣泄、幻想以及忍受维度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的学生最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处于中间层次。
三、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思考
(一)对研究的思考
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分类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类分类方法出发点存在差异性,最终使混乱局面频出;二是应对方式测量工具一致性缺乏,截至今日我国尚未出现与SCL—90量表类似的、信度与效度均优良、被公认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中学生在面对困难之时通常采用的应随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问题处理占首位,其次为忍受、逃避、宣泄、幻想与寻求帮助[3]。上述结论与黄希庭研究成果相一致,代表着中学生伴随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满,认知水平愈发完善,善于应用理智的方法解析与处理问题。
(二)对进行应对方式辅导的思考
抑郁情绪与焦躁情绪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极为普遍的,尤其是在中国应试体制长期作用下,初中生群体的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中学生能管控与调整的只有自我的应对方式。
四、结束语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各项能力塑造的潜力是极大的,这也是其应对方式发展与强化的重要时段,问题处理这一应对方式的高频率应用,证明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抗压能力这一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应对方式,应对多样化情景,最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金婷婷(1984-),性别:女,籍贯:浙江省东阳市人,职称:助理讲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西部县域?职业中专?心理健康教育
一、形成全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西部县域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潜在问题,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表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并且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组成部分,因此,西部县域职业中专要形成良好的全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健康、愉快的精神环境中生活、学习。
1.建立专业队伍
招生就业办和政教处应有心理教育专业人才,或者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教育培训,特别是班主任,要具备最基本的心理救助常识和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因为,西部县域职业中专招生就业办、政教处和班主任经常送学生异地就业,学生会遇到异地就业、青春期困惑等常见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主动走近学生,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
2.“知其心,然后救其失也”
班主任要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对班级里表现异常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班主任要通过信任化解、结对帮扶、谈心开导等方式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
3.要有全员参与心理教学的教育理念
西部县域职业中专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例如,通过音乐课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抚平学生创伤的心灵,运用美学疗法达到情景迁移的教学目的。
4.配备专业心理医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
西部县域职业中专的校园应该是学生可以倾诉烦恼的地方,有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在日常教学中,专业心理医生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醒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引起注意。配备专业心理医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例如,甘肃景泰职业中专护理班开设了人际沟通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时开展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的心理问题
第一,教师帮助新入学的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和环境,帮助即将就业的学生适应就业生活和就业环境。西部县域职业中专学生要想较好地适应环境,就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西部县域职业中专的很多学生来自乡村,进入县域的职业学校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人际交往也只局限于老乡和本班同学,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为此,景泰职业中专采取让学生自我介绍、自我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环境,打破心理封闭,使学生逐步走向人际交往的阳光地带。
第二,学生通过对照检查,调整心态、建立自信心。西部县域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应有的健康心态,时刻准备飞翔。西部职业中专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包括在学校、班级、宿舍正确对待男女生交往,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异地就业做准备,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
三、完善心理教育体系,疏通心理沟通渠道,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开展心理救助
1.创办心理辅导专栏
在新生入校时,以“适应性”为主题,期中时期以“目标设定”“职业生涯与我”“学习策略与实训策略”为主题,期末时期以“社会实践”为主题创办心理辅导专栏。心理辅导专栏在不同时期,适时地走进学生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2.成立“心灵志愿者”小组
教师确定工作重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实施“心理阳光”工程,使西部县域职业中专的学生感受到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同学的友谊,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3.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现场咨询
定期请教育心理专家在学校举办心理咨询活动,教授学生从心理上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说说心里话”“走向大城市”“中专生的社会责任”“心理疾病大家谈”“心理危机的自我救助”等主题演讲活动,使中专生能够进行自我心理救助,及时治疗心理疾病。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让中专生从多角度、多场合,通过多种活动进行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更新,为走出去的生活做好准备。
另外,还要把家庭、学校、社会的有利因素、积极因素整合起来,开展“心理正能量活动”,培养学生自强、自信,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毅力。
参考文献:
[1]陕玉英.好心态成就好学生[J].甘肃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