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4: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1

【关键词】

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对概念的阐释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居家养老概念虽然在我国提出已久,但学者们对其内涵外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从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关系角度进行的界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地点与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组合。陈友华以养老地点、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三个要素为标准,将养老分为不同模式。根据养老场所与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可以分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养老服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和自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即是上述“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组合形式。[1]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2],是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邻里照顾、家政服务等,只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社会化服务增多,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多而已;二,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界说。居家养老是一种不同于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是把养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总而言之,上述两种视角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征,对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家庭,更强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上的归属性。第二,养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第三,居家养老的内容不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还包括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第四,居家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居家养老意愿研究。这类研究以机构养老为比照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倾向度。研究结论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数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需求虽有提高,但其比例仍远远低于居家养老。分城乡进行比较,城镇老人对居家养老选择度略低于农村老人。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占比例较大。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准确锁定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这类研究多遵循假设检验的思路,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普遍显示,从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理能力、社会保障等都对养老方式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居住类型、年龄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独居、高龄、不能自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强烈,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在群体需求特征上,高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对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务热线的需求度较高。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研究。需求强度反映了服务受体对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三大类服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频率统计或者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城乡老年人最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紧急救助、医疗护理、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分城乡来看,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助、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健康体检的需求较高。纵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调查者与受访者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意愿调查中,普遍存在被调查对象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现象,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多停留在不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探索。服务需求只有转化成利用率才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仅仅呈现了老年群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利用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两者的平衡才应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关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对先进社区工作做法的介绍、实际工作部门一般性工作经验介绍和应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论层面的模式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模式总结来看,模式提炼维度错综杂乱,有从服务提供主体维度将养老实践总结为“政府包户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组织运作型”、“志愿者凸显型”,也有从特色经营方式上将其归纳为“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还有从多元主体作用方式上将其归纳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等。以上归纳多以地方经验的特色概括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通过对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深度分析和提炼,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居家养老模式概括为四种:一,政府主导,层级联动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采用行政强制力自上而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即政府筹集资金、政府管理、政府运营)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行政单位分级建立规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站点,同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残群体。二,政府主导,民间运营方式。这种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公建民营方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由民间经营,提升运营效率。第二,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政府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积极性参与养老产业。第三,政府资助,机构主办。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机构养老的辐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运营方式。第四,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其采用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在市场上购买服务的的方式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养老需求。[4]上述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具体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近年来,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现状、运行机制、服务需求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观点重复的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将外部环境考虑在内的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多是专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囿于学科视野,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系统研究。任何项目、组织、制度的正常运转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一样。居家养老服务要持续平稳运转,必须与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结构、文化环境、认知观念、政治氛围相配套,当前文献缺乏从外部环境出发的系统研究。第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触及本质的深度分析。当前居家养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观抽样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以服务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为主,研究注重对统计结果的现状描述,缺乏解释性分析。以个案研究、典型研究为主的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和问题发现,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论提炼。第三,缺乏城乡差异性视角。城乡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城乡社会组织的发育、养老市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现阶段的研究没有对城乡上述差异给予关注,而是倡导城乡统一的居家养老推进方式。第四,学科视角过于单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性较小。第五,居家养老研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养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从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学术性的理论指导与概括,虽然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提炼,但仍然不成熟。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篇2

一、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一)相关概述

1.内涵。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2.特征。(1)以社区为服务载体。(2)服务对象的公众化。(3)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4)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福利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二)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尊重老年人的需求。(2)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代际和谐和邻里和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3)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解决养老服务的难题。(4)有利于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状况探析

(1)相关规定及政策溯源。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起源于社区养老服务,1987年,民政部提出了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包括为老服务在内的社区服务系列;2001年6月民政部在全国广泛推行“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决定用2~3年时间利用全国福利彩票资金总额的80%,在此背景下,开始在全国各地推行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2008年1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2010年11月,民政部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的具体要求。(2)发展状况。第一,总体状况。从总体上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朝有序化、专业化得方向发展,各地在贯彻实施政策时也能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第二,各地实践特征。一是政策保障。北京、浙江、上海、宁波、青岛等地对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具体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给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二是分类补贴。采用分类补贴的新型补贴形式,将老年人按照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状况和经济收入状况等标准进行适当分类,政府提供不同的补贴标准,对补贴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三是形式多样。普遍采用将走出家门到社区接受服务和上门提供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需求,并探索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四是服务队伍建设。各地普遍采取增加专业服务人员人数、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的措施,推进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建设。

三、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导和政策保障问题。(1)政府责任不清。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合理的定位,造成各地的服务提供主体不明,同时还存在政府到底应该购买过少服务和又有多少由社区或民营机构自行承担的问题不明确的现象。(2)政策扶持不足。在宏观的政策层面,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业的规划和政策扶持相对缺失,致使无法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进而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3)资金投入问题。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提供和服务机构的建立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出资的,资金来源的渠道单一,如此一来,一旦政府部门的经费紧张,再加上居家养老服务所具有的补贴的服务对象少,资金数量较少的特点,居家养老服务就只能依靠经济较为困难的基层社区,发展举步维艰。(4)资源整合问题。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分配和整合规划的缺失,导致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的不健全,同时对服务资源的管理也较为混乱,出现了多头管理的现象,并且对资源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说明,造成资源的浪费。(5)机制问题。一是工作机制不完善。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三是管理机制缺失。

2.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居家养老服务的种类是比较单一的,主要关注的仍然是狭义上的特殊老人群体(孤寡、高龄、独居等困难老人),对于其他老年人服务的提供方式也以文娱活动居多,严重缺少服务技术含量较高、花费较大的服务。

3.社会参与和中介机构问题。由于服务提供主体的单一性,社会力量对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参与十分不足,这一方面在无形中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造成责任不明和定位不清;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社会机构或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使得养老服务无法实现社会化和可持续发展。

4.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作为资源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服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着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基本上由社区居委主任或书记兼任,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和策略;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工作人员习惯上被称为“助老人员”,其主体大部分为下岗失业人员或是外来就业的一般受聘人员,由此就存在着素质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四、解决措施

(1)政府明确自身责任,采取相对有效地措施。首先要对养老服务高度重视,使之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在基金投入上,各地要把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经费纳入当地的年度财政预算当中,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发挥作用;在政策扶持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在管理方面,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更好地整合和协调资源。(2)服务形式要多样化,内容有针对性,落实分类补贴制度。老年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化需求,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首先应当熟悉社区老人的基本状况和需求,可以将相关信息计入网络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方便日后管理;继续推行和完善分类补贴制度,根据多种标准将老年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提供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服务。(3)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充分保证服务质量。要扩大服务人员的队伍,并且设定严格的准入机制,持证上岗,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制定严格的标准,对于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而对于再就业人员则可以将标准放宽,由强调知识储备转向侧重于实际性操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是一项能够应对老龄化危机,切实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新型养老模式,它是建立在居家养老基础上、以社区为依托的、不同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提供方式,具有内容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和服务对象公众化的显著特征。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不同于国外社区照顾的新型模式,突出了分类补贴等措施,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政府职责和职能转化问题、政策制定和资金资源的配置问题、社会化不足、人员队伍建设等问题,这就需要多方主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使居家养老服务真正发挥促进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1)

[2]郅玉玲.和谐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1)

[3]赵曼,吕国营.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2(1)

[4]王萍,李树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会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

篇3

关键词 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 “互联网+” 三社联动

作 者 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其中第八个就是“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其入选的理由在于,2014年度有数以千计的论文、评论和报道关注养老服务问题。相关的研究议题主要有四:一是澄清对养老服务的认识误区。学者们主要澄清了“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将社区养老等同于机构养老”、“将机构养老等同于市场化养老”等误区。二是考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教训,重点总结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养老服务构建的经验与教训。三是完善养老服务结构体系,重点探讨了三类养老服务方式的功能定位、互动配合、协同推进等内容。四是优化养老服务责任体系,以传统“孝道”文化为基础,着眼于政府、社会、国民个人等主体在养老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中的责任分割,具体勾勒了政府财政、社会组织、民间资本、家庭与个人的责任内容、承责路径和方式。然而,现有研究在澄清一系列认识误区的同时,仍然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视为三类并列的基本养老服务方式;在总结国际经验教训的时候侧重于欧美,忽视了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较为接近的日韩和东南亚各国;在探讨养老服务体系时,尚未直面绝大多数社区在资源匮乏、人才短缺、所得政策扶持不力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问题:老龄化,抑或对老龄化准备不足?

我国社会当前正在快速老龄化。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750万人,占总人口的2.80/0。预计2025年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他们从失能半失能到离世往生,平均时长3.3年;到2050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亿,几乎每四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可见,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养老服务的对象将激增,需求会出现“浪涌”。

自1980年以来,独生子女政策持续实施了3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也不断加剧,导致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原本许多单位提供的具有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中单位制的解体,基本上不复存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公办的人满为患,申请入住者往往排队要等数年,民营的则入住率不高,许多床位空置,并由此导致老人护理占用了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老年服务业发展滞后,加上与子女教育相比,公众对老年照料问题的关注和认知度比较低,又使得许多老人的养老金成为年轻人“啃老”的对象,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讨论养老服务乃至老年保障问题时,似乎给人一种感觉:问题就出在老龄化,而且是快速老龄化、未老先富的老龄化。其实.老龄化本身并不是社会问题,健康长寿乃是每一个人的美好向往,也是国家公共政策的伦理指向。老龄化社会有何不好?!对快速老龄化准备不足,社会养老保障跟不上,才是问题之真正所在。公共政策不是要阻止老龄化,而是要寻找最佳的老龄化应对之策。应对老龄化之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重点讨论其中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不涵盖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全部,侧重讨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即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保障:养老保险,抑或“养老保险+养老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经济保障即社会保险上,忽视了服务保障,甚至政府主管社会保险的部门就直接以社会保障部(厅、局)来命名。相应地,在养老保障领域,就表现为养老保险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持续扩面,农村居民新型养老保险由试点到全覆盖等)、提高待遇标准(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10年连续10次、每次上调1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并轨、将农民的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到城市居民的水平等),却忽视了发展养老服务;相对于养老金的发放数量,投在老年服务上的财政支出明显偏少。

这在由贫穷走向温饱、由温饱走向小康的历史阶段,既可以理解,也情有可原。然而,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政府“不差钱”,许多家庭和老人也“不差钱”,但有钱却不一定就能购买或享受到养老服务。一方面是养老服务需求的浪涌式增长,另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供给的相对滞后乃至萎缩,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调整思路,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养老保险+养老服务”的老年保障体系。

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机构”的目标和设想,制定了社会力量举办社会机构的优惠政策,标志着我国包含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原则;明确规定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养老服务恰逢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宏观背景,其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外部条件,养老服务本身也成了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也成了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也就是说,养老服务既属于改善民生之举,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社区养老:其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是并列关系,抑或统摄关系?

现在许多地方都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视为三个相互独立、平行运作的养老服务模式,以它们各自所占的百分比确定本地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如上海市的“9073”(即居家养老占90%、社区养老占7%、机构养老占3%,下同)、北京市的“9064”、武汉市的“9055”等,并对社区养老提出了一系列量化考核指标,如服务用房面积、康复场所建成率、服务设施开放率、床位数、从业人员数等。这岂不是在助推“社区办机构”?!

其实,将社区养老视为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并列的第三种养老模式,这也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从老人居住方式来划分,养老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两种方式,当然机构可以是公立的、私营的,也可以是社区办的,但它们都属于机构照料。

纯粹的居家养老并不具备社会性,只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属于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养老也不排斥居家方式,在可以预见到的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人还会以“居家”的形式养老,子女还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世界各国如此,东亚社会(包括中、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更是如此,这是由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现实国情、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决定的。社会保障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远学德国,近学日本”。具体到老年保障,则可以表述为:养老保险主要学德国,养老服务则主要学日本。

纯粹的机构照料如果不和面广量大的居家老人相联系,不仅发挥不出白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而且必然陷入或高收费、仅满足少数高端老人之养老需求(现在绝大多数私营养老机构即如此),或低收费、仅能满足少数老人甚至是关系户老人之养老需求(现在许多公立养老机构即如此)。这样的机构养老也不具备社会性,不能满足浪涌式增长着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社会化养老超越家庭养老之处在于,在家庭成员老人自养、老伴互养、晚辈赡养的同时,还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全民关怀。社会化养老超越机构照料之处则在于,通过社会网络可以发挥机构照料专业化服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落脚点只能是社区,即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可称之为“社区居家养老”。社区作为平台和纽带,可以将家庭和机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都转变成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是一种“不离家的社会养老”,或者是一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统摄下,居家老人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而是通过社区被纳入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机构照料也有了新的功能定位,公立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机构着重承担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低收入困难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私营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机构则负责高端老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同时它们都还要通过社区,将自身的专业化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服务辐射到有需要的居家老人。

当然,社区也可以在居家与机构之间独立承接一些临时性、过渡性的服务工作,如“助餐中心”、“日托中心”等。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模仿、复制机构,而是方便居家老人;因此,主管该项工作的民政部门也不应简单参照对机构的考评指标和优惠政策来要求、扶持社区,而应探索一套适合于社区的新的考核指标办法和优惠扶持政策。

社区居家养老:自成体系,抑或“互联网+”?

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供求信息不对称,社区服务内容有限,导致老人许多需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现有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并非社区老人之真正所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服务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各个养老服务主体之间的互动、沟通、配合不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以及不怕脏和累、甘愿受委屈的心理准备等。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涉及社区的体制、机制、法制不完善,关键在于社区所能掌握和调动的资源太少。精英云集、资源丰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不归任何社区管辖;并行的三部法律法规《城市街道办事处工作条例》、《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分别出台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期,其立法背景、理念、宗旨各不相同;涉及到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主体的职责既交叉重叠,又矛盾冲突;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所遵循的行政逻辑、社区居委会所遵循的自治逻辑、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所遵循的市场逻辑常常“打架”;在强大的行政和市场逻辑面前,真正代表社区自治的居委会手中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么体现出追求政绩、做表面文章的行政色彩,要么迎合追逐利润、借养老服务来“圈地”要优惠的资本的胃口。

当然,在相关体制、机制、法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没有作出重大调整之前,社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事实上,许多社区也在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引入社区外资源为社区内老人服务,如搭建平台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服务,与驻区单位搞好关系、签订互助合作协议等。其实,社区居家养老要超越社区本身的狭小空间,真正彰显社会化的本质,就必须走“互联网+”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成的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开放性、平等性、兼容性,信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互联网技术具有创新性、扩散性、即时性,追求“服务极致,客户满意”;物联网的加盟,使互联网的信息联通功能进一步扩展为信息流和物流的联通互融;移动通信网则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空间拓展和运用普及,密切了互联网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总之,“三网合一”大大加强了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深度融人经济社会生活中,从而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服务管理方式。“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促使社会各方面资源进入社区为居家老人服务。比如,社区借助于互联网,加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资料库建设,内联辖区内各个老人家庭的实时需求,外引驻区单位资源、机构照料技术和志愿者服务,提供丰富多彩、讲求实效的中介服务;政府从政策扶持、标准规范、监管保障等方面鼓励社会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以各种行之有效、机构社区双赢的方式进入社区为居家老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连接家庭和机构的纽带作用。又如,为了实现社区作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多元合作的平台功能,可以立足于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本着服务管理科学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网;本着供求信息有效衔接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网;本着多方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网。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都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空间范围有的已超越社区,服务内容也不仅限于养老服务。早在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就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医疗卫生资源、居民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综合管理。该系统承载的大数据,涵盖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100万人(其中相当比例的是老年人)的个人医疗档案和220多万份的电子病历档案,以每天新增3000多条记录的速度更新;正是这些医疗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大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东城区组建团队把慢性病的患病和发病情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建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出某些日常生活习惯如饮食结构、饮酒量、睡眠习惯等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给社区医生的诊治提供决策依据;大数据技术还为季节性流行病和突发性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果再运用上最新的高科技产品如“体况智慧腕表”,就可以在医疗机构和居家老人之间建立起直接且快捷的联系,进一步提升老人医疗服务的质量。

助推社区居家养老:三管齐下,三社联动

为了助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须三管齐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积极性。

第一,作为政府来说,一是要制定并落实养老服务信息化规划。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也强调,“加强养老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今年是“十二五”收官、“十i五”即将开局之年,需要认真总结前五年、精心谋划后五年。二是要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等,并与社区订立互助合作协议,为协议社区的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吸引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投入到“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三是要制定准入标准,加强规制监管,以法治来保障“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发挥“托底”作用,以公办养老机构或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困难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一是要积极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不少介入养老服务业的企业热衷于办高档老年公寓和大型养老城,其实是把成千上万的老人集中在一起,使其离开家庭、邻里、社区,既不符合老人的意愿,也有碍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考虑连锁经营的形式,以老年公寓、养老机构为枢纽,以社区养老(助餐、日托)中心为节点,辐射更多的居家老人。二是要积极开发、运用智慧养老系统。建立养老电子服务平台,开发便携式养老服务软件,完善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养老服务反馈评估系统。例如,可以对老人家庭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开发助便、助浴器械以及各种类型机器人;在家中台阶或者床边安装压力传感器,检测老人是否摔倒并发出警报;用联通到定点医疗机构的“体况智慧腕表”等对老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远程监测,帮助老人提早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通过安装烟雾探测器、可燃气探测器等,防止老人在家中出现安全事故。

第三,作为社会来说,要实施“三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联动)。其中,社区是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社会工作人才是队伍。如前所述,社区是社会化养老的平台,它要引入社区外资源来为社区内居家老人服务,而资源中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既是一类特殊的志愿者,又优于一般的志愿者,他们往往都具备某项特殊的专业技能,以及“助人自助”的理念。社工人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往往需要加入某个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福利服务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吸引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社工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加强职业操守培训,提升服务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既说明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培养任重道远,又提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赡养照料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并考虑建立照料者津贴制度,以激励家庭成员和社会人员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合力。此外,还要向老人普及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任何能够得到广泛运用的科技成果一定兼具“技术高新化”和“操作傻瓜化”,以便让更多的老年人分享到“互联网+养老服务”。

注释:

①浙江省是一个例外,他们的“9732”计划是指97%的老人居家养老,3%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至少2%的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即养老服务由政府出钱购买。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计划。

参考文献:

[1]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学术月刊,2015(1).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___重要思想和党的___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___的科学发展观,以满足我街道广大老年人日益__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保障老年人群体中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和特殊群体老人(包括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低保老人、重点优抚老人,下同)为重点,坚持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改革发展方向,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福利机构养老为重点,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社会资源,鼓励养老服务市场竞争,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我街道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我街道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先重点保障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三、服务对象、内容

我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向具有松岗户籍60岁以上的居家老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松岗户籍的“三无”老人;低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松岗户籍的高龄老人、特殊群体老人;有偿服务的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或者社区居民.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实行多元化.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法,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为有需要的老人或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福利性社区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以“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业服务”为特点,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

四、补助对象及标准

对松岗户籍的高龄老人、特殊群体老人,政府实行货币化居家养老服务补助.享受补助的条件、标准如下:

(一)60岁及以上享受低保且生活不能自理(介护,下同)的老人,按人均___元/月的标准给予补助.

(二)60岁以上非低保对象但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介护),按人均___元/月的标准给予补助.

(三)60岁以上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低保老人、重点优抚老人(即享受定期补助的优抚对象,含“五老”人员)按人均___元/月的标准给予补助.

(四)80岁以上老人按人均___元/月的标准给予补助.

上述标准,就高不就低,不重复计算.服务补助只能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得用于支付药费或购买其他商品等.

五、服务补助申请程序和审批程序

(一)申请程序.

符合上述条件的老年人或其亲友,可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工作站(未设社区工作站的,由居委会负责,下同)申请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并分别提交如下材料:

1、60岁及以上享受低保且生活不能自理(介护)老人提交:

(1)《__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审批表》;

(2)《___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3)___、区、街道直属医院提供的诊断证明;

(4)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2、60岁以上非低保对象但生活不能自理(介护)老人提供:

(1)《__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审批表》;

(2)___、区、街道直属医院提供的诊断证明;

(3)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3、60岁以上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提交:

(1)《__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审批表》;

(2)《五保供养证明》;

(3)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4、60岁及以上享受低保老人提交:

(1)《__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审批表》;

(2)《___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3)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5、60岁以上重点优抚老人提交:

(1)《__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审批表》;

(2)重点优抚对象证明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3)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6、80岁以上老人提交:

(1)《__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审批表》;

(2)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

以上所有提交的资料应按A4纸张规格,并真实可靠,由社区工作站查验并盖章.

(二)审批程序.

1、社区工作站初审.社区工作站收到相关申请后,凡申请材料齐备的应予受理,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含公示时间).可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形式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申请人应予配合.社区工作站须将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监督.经核实无误后,由社区工作站上报街道社会事务办.

2、街道社会事务办复审.街道社会事务办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复审,并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对不同意补助的,书面说明理由.

六、服务机构、方式

(一)服务机构: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区民间组织.

(二)服务机构的确认:由街道办在辖区内选定1–3家符合条件的机构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三)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在这些机构内自行选定服务机构.如发生纠纷,当事人可自行选择解决方式,如双方协调解决、或者向辖区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七、拨付方式和资金渠道

(一)拨付方式.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补助对象,由街道社会事务办将服务记录本和服务消费卡发给其本人,将工时记录表发给服务机构,根据服务记录本和工时记录表记录的服务时间和应付金额,在补助资金额度内,每季度拨付补助资金给服务机构.本季度内没有用完补助资金额度的,下季度按上季度实际发生金额给予补助.

各社区和服务机构应及时将居家养老服务补助的情况汇总后(包括核准各类补贴的人数、标准、补助总额等)报街道社会事务办.

(二)资金渠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金来源按“三个一点”的方式筹集,即市福彩公益金出一点,区财政出一点,社会和个人出一点.补助对象超出补助额度部分的'服务费用,由补助对象个人支付.

八、监督与考核

(一)管理监督.社区工作站每季度检查一次申请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记录本,检查补助资金是否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将检查情况报街道社会事务办.

街道社会事务办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资金的申请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督.如发现有以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补助资金的,应立即停发并追回已骗取的补助金,同时取消当事人享受补助金的资格,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考核评定.街道办每年对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度进行一次考核评定,考核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级别.评定级别为合格的,责令其进行整改,在限期内达到优良水平;评定为不合格的,取消其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格(考核评定制度另行规定).

九、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___担任,副组长由社会事务办主任___、财政办主任___担任,成员由各社区党支部书记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办,办公室主任由___兼任.

(二)实施步骤:

1、前期工作:

(1)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2)各社区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进行调查核实;

(3)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工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和各项内容家喻户晓.

2、实施阶段:20__年_月,委托___老年人协会在全街道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十、工作要求

篇5

摘 要 2004年社区养老服务首次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社区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都得到了不断地扩大和充实。发展社

>>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与完善路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推进乌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探索与思考常州市社区居家养老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 新加坡国会. 赡养父母法令[EB/OL]. (2009-3-31)[2016-12-15]. http://statutes.agc.gov.sg/aol/search/display/view. w3p;query=Status%3Acurinforce%20Type%3Aact,sl%20Co ntent%3A%22parents%22;rec=0;resUrl=http%3A%2F%2Fst atutes.agc.gov.sg%2Faol%2Fsearch%2Fsummary%2Fresults. w3p%3Bquery%3DStatus%253Acurinforce%2520Type%25 3Aact,sl%2520Content%253A%2522parents%2522;whole= no.

[11] 任福荣.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28): 1-10.

篇6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时展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城市面临居家养老问题。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延续至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养老都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但是目前家庭养老问题突出,很多老人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顾,为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城市养老社区服务应运而生,通过城市整体科学合理的规划,为老人提供社会化的服务,从而让老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取社会的关怀。

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要对城市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借鉴不同地区的社区服务经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服务资金短缺

开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资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与市场化的运作。这些服务资金可作为服务费用支付给接受服务的老年人,也可作为报酬支付给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中心的建设也离不开服务资金的支持。但很多情况下,出现服务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服务站需要支付给护理工人工资,但工资额度较低,很多员工不愿意做,或提供的服务明显不足,但提升工资幅度,服务资金则更加短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的不够健全,也妨碍了资金的筹集,地区居家养老补贴机制建立的同时,没能带来有效地评估机制的建立,评估机制需要分析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对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以筹集资金进一步有效的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二)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

随着市场化运作的发展,社区服务大多是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公司去执行。但公司运作时,服务得到认可也是一个过程。很多老人对公司服务持较为严谨的态度,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工作大多是无偿的,主要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进行照料,但论及到部分有偿服务,老年人就很难接受,所以此类公司服务业务很难在老年群体中推广开来,低认可度严重影响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与推广。此外,公司提供服务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服务人员分为接受薪水的工作人员与不接受薪水的志愿者,有偿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较差,存在服务内容不完善的现象。而志愿者的队伍不够壮大,志愿者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专业服务团队的缺失造成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服务偏向物质生活服务,缺乏对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关怀。

二、发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构建专业人员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团队

服务团队的质量影响服务质量,构建专业人员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团队,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投资建设资金。为了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提出三方面的建议,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可开展一些老年社会学、老年人管理与服务项目的专业或课程,建立老年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构建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康复、保健与护理的知识,从而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养老专业的人才,也是扩充专业服务团队的有效方式之一。培养专业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社区志愿者,能有效扩充服务队伍,也能扩大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参与社区服务中,提高人们对社会服务与关爱老人的重视度。

(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由于我国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需要不断得到扩充。通过对老年群体需求方面的调查,具体的老年服务包括家政服务、生活护理与精神慰藉,通过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精神层面的慰藉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最主要的部分,开办社区老年学校、让老年人学习各项新知识、扩充老年人的知识层面是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方式。此外,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扩大老年人的社交圈,让老年人交朋友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部分专职、专业的老年群体,可在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促使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形式需要不断得到扩充,医疗服务层面,大力扩充家庭医生,做好老年人健康保健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人定期做好身体方面的检查,扩充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三)扩充政府财政投入

为了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整体规格的构建,单靠基层财务补贴与社会募集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要扩充政府财政投入,利用政府投入构建整体居家养老金预算制度,保证养老资金得以为断投入。社区服务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当前社会化思潮的引导下,养老服务离不开多方的参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口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性逐渐加强,社区服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服务项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不断得到外部支持,将市场运作融入其中,利用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服务项目的供需平衡,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能从根本上改变社区的状况。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时,收费要尽量合理,在老年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收费,从而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结语

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关乎城市老人的生存发展,良好的服务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整体认同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72-02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加速、亲属网络的弱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大量增加等因,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老人家庭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根据文献资料预测:到2030后,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当初,以年轻城市自居的深圳市,老龄化趋势也不例外,当年来深建设者都将迈入退休门槛,随子女来深圳养老的老人也与日俱增。据2008年市民政局调查发现,深圳市目前60周岁以上老人户籍人口达12万,非户籍人口总数在40万以上;预计到2010年,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将增到20万以上,非户籍老人将会超过60万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传统的以家庭照料的养老方式受到挑战。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可以从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得到正式的社会支持,但这种支持目前还非常有限。因此,在城市中如何整合资源,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符合现状的为老年服务体系,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需要有理论的探索、手段的创新。广开养老途径。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居家养老服务是由社区和社会帮助,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形式。从养老方式看,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老年人居住在家里从提供的养老资源主体看,有家庭成员的照顾、也有社会的帮助。是发展社区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征。当前,政府、社区、个体、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种功能,其中政府或社区提供的服务占主导地位,如根据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的特殊性,开办了各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欢迎的活动所。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都能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将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到总体规划中去,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的社区还与医疗单位心理咨询部门、高校的心理系合作,开展为空巢老人们提供服务,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社会反响好。

但当前为老服务单位的软、硬件都有待完善,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除了要改善办公设备(如电脑等)、为老服务仪器设备、为老服务窗口以及老年人的休息室等硬件外,同时也需要改善软件条件,如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调整服务内容等。此外,也不能忽视宣传工作。因此,改善当前为老服务单位的条件和环境,是为老服务业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为老服务业提供方来说,我认为主要可以以下几方着手:

第一,改进服务单位的软、硬件条件。购置电脑等办公设备、为老服务设备、设置为老服务窗口、开辟来访老年人的休息室等,同时也铸要改善软件条件。服务单位若能为老年人的到访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服务渠道等,可以提高老年人对该单位服务的信任度。

第二,丰富为老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除了家政服务、出行服务和生活护理上等外。还要有其它珠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和项目(如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日间照料、社区食堂、精神慰藉等),同时详细列出服务项目、使之条目清晰,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提高为老服务的服务质量与效果。

第三,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可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通过电话采取上门服务,通过社区提供服务,还需要采取弹性工作时间和灵活的服务方式,使居家养老服务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新要求,此牙,居家养老服务要做好服务质量的信息反馈。

第四,加强“为老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增加护理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比例。

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引导老年人理解并认同居家养老方式,逐渐接受并消费居家养老服务。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老年人心中树立起居家养老的消费观念。由于老年人思想一般都比较保守,也比较节俭。因此,可以通过社区干部在平日与老年人接触时,婉转地同老年人宣传居家养老这一服务的优点和服务的费用,其中要说明社区大体上提供哪些居家养老消费服务项目及收费原因,使老年人在客观条件下易于接受居家养老这一新观念。

第二,要让老年人更清楚地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性质和内容。社区可以通过日常的海报宣传或将居家养老的详细情况制成小折页,分发给社区中有老年人的家庭,在此,不仅要让老年人认清居家养老服务,还要使老年人的成年子女了解社区提供这一服务可以为他们减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照顾父母的负担。与此同时,要让老年人及其成年子女充分了解一个事实: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机构养老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为养老院或敬老院没有足够的床位,无法解决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尤其是在老年人的数量每年不断递增的情况下。

第三,要取得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信任。在宣传方面,社区除了日常的宣传外,应充分利用老年人这一资源,因为老年人本身就是活的“广告”,让老年人自己宣传居家养老服务为他们带来生活上的便捷,这种宣传效果比铺天盏地的广告来得更有效。为了要在老年人心中树立起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信任感,可以通过社区举办晚会或活动,让接受过服务的老年人出演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短剧等。

篇8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77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差距不断加大。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退化,现有的机构养老也无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很难支撑沉重的养老负担。人口红利正不断缩小,“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抵御诸多风险。

政府开始探索和推进“家庭、社区,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以2020年,全面完成在家庭为主、以社区为基础、组织支持、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养老服务作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福利多元理论同时尊重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意愿,强调家庭,社会与政府对养老责任的共担。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加入或非营利组织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合同,是由政府出资、参与经营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由其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这实际上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养老服务领域,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包括购买两个方面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是政府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直接体现。采购效率主要由政府投入和产出衡量,服务质量主要由服务消费者满意度评价。Savvas提出了判断合同外包三指标有效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ty)。魏中龙(2010)等基于SOM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构建了包含政府投入、服务供给机构投入和受服务群众满意度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吉鹏、李放(2013)认为政府通过第三方购买获得居家养老服务的表现,不仅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同时要考虑效果、公平性、及时性(时间)以及公众的满意度。

3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存在的绩效问题

目前,中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碎片化、自发探索的状态,因此在购买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政府购买力不足

各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不够,并且缺乏足够的财政投入。因此资金不足是全面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大阻碍。为了惠及更多老年人,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范围。

3.2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较局限

政府当前服务购买内容单一、层次较低,并且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较差,难以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在许多社区养老设施设计不规范,服务场所布局不合理,可能导致场所及设施的闲置或浪费。

3.3政府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

有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指令,以非市场竞争手段确定服务供给方,过度的介入会抑制民间组织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扶持社会力量和借助其优势。政府招标竞标机制不够公开透明,可能滋生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不利于选拔合格的服务提供机构和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4缺乏制度化的竞标机制和购买程序

政府往往不公布自己用于购买服务,购买服务的价格,数量的预算和竞标过程等。然后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是否能公平得进入竞标,竞标成功的组织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也无从得知。招标竞标机制不合理、不公开,缺乏公众监督,难以保证服务组织的优胜劣汰。

3.5绩效评估体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奖惩及激励机制,一方面,不合格的社会组织或服务提供机构难以被及时发现进而改进或者被淘汰;另一方面,以公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或者优秀的服务提供机构难以得到应有的激励,甚至由于政府缺乏成本控制而浪费社会养老资源。

3.6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于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服务流程形式化、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原因,使得政府很难对其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无法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并且通常由政府内部进行审核评估和审批监督,容易出现政府的“寻租”腐败现象。

4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系统梳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的绩效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期望提出有利于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4.1加强制度性的法律保障

应完善《政府采购法》中有关购买服务的相关法律条款,包括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资金标准、招标竞标流程、购买程序、服务评估及监督管理等。规范各类服务的购买方式,建立公开的竞争程序机制,健全购买服务的法定流程,加强管理和严格监督,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购买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大化。

4.2增强政府购买力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也要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减轻政府负担,进一步扩大服务群体和服务范围。政府还要确定购买服务的内容、范围、形式及购买模式,增加购买服务的总量,提高购买服务的效率。通过正确评估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购买差异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4.3严格规范购买制度

规范政府购买的招标机制,深化市场竞争机制,确保机构之间公平竞争,选择最优的民间组织来提供服务。扩大参与者范围,激活竞争机制,使得以低成本获得服务效能的最大化。简化审批制度和审批手续,规范招标机制和服务购买流程,确保招标及竞标公开、公正、公平和购买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

4.4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要明确评估主体、内容、标准和方式,通过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技术评定等方式客观评估服务机构资质、过程、质量、效果等。除了政府对提供方的评估、服务消费者反馈、提供方自身的评估外,还要设置第三方评估组织。将绩效评估与约束激励机制挂钩,惩处或淘汰不合格的服务提供方,对表现良好的组织及人员进行补贴等奖励,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组织双方的比较优势。

4.5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监督

组建由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管部门组成的监督体系,规范和公开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预算,规范政府购买行为,贯穿于投标、评标、定标等流程中,使政府及工作人员照章办事。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评监管机制,对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监管,发现和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以家访的方式,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进行回访,收集老年人的意见反馈,以便于政府更好监督服务提供机构。

4.6规范服务人员

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需要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护理需求的类型,走专业化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例如,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需要合理的引进一个专业医生和护士;对于生活服务和精神和文化的需求,需要配备家政、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9.

[3]洪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篇9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70-02

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居家养老在破解养老难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居家养老社会化已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继续加速。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十次提到“基本公共服务”,这在表明新时期政府对老龄问题更加重视的同时,也为缓解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明了发展道路,即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使“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测评的重要价值

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纷纷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实力、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效果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统一评价全国及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带来一定难度。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看,全国范围内不仅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向纵深发展。如何综合考量和测评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水平、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及整体效果,势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可喜的是,2012年6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文件中充分肯定了指标体系监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通过指标体系有效监测行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并进一步将监测体系划分为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等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章晓懿等,2012;包国宪等,2012)。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地区也日益增多,厦门市在2012年12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数据收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表明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方面,服务效果和评估也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测量和评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应有之义。其二,通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社会管理政策和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研究现状

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利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关键环节。陈友华(201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是“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试图从指标体系研究的四大主要步骤出发,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第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即解决“凭什么测”的问题。现有研究中提出理论依据的较少,部分研究根据地方特色或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或依据。章晓懿、梅强(2012)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的依据。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民政部(2012)将导向性、科学性、简便性和突出重点作为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左建一等(2009)则以“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作为考量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依据。

第二,构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即解决“测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在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中,章晓懿等(2012)从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个维度,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服务种类、服务对象评价等内容。包国宪等(2012)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内涵及其过程基础上,构建了绩效分析模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二级指标,包括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次、城市和农村日间照料场所覆盖率等6项三级指标。左建一等(2009)将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成效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

第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评价方法,即解决“怎么评”的问题。目前鲜有学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方法和权重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仅有章晓懿等人对上海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采用专家意见法,优选了学术专家、职能部门专家及机构专家共12人作为咨询专家,进行了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包国宪等(2012)则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评价。

第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指标权重的设置,即解决“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如何分配”的问题。章晓懿等(2012)根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评分,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经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仿真处理得出各项指标权重。虽然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文献较少,但是针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多(陈天祥,2008;宋美喆等,2012),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提供了技术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量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在衡量、监控和评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测评研究理论支撑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体系;(2)没有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将居家养老服务泛化分析,对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3)各地区对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上差异较大,无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状况进行统一评价;(4)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综上,在过去近20年中,虽然学术界取得了较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尤其是近3年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客观评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评价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个街道、社区,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指标体系缺乏普适性,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综合衡量的实际需要。

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中,如何深入挖掘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社区照顾理论以及满意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效果以及服务效益相结合,探寻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改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总结和评估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辨析各种居家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找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居家养老服务测评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Z].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7846.shtml.

[2] 包国宪,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 章晓懿,梅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4] 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5] 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杨鸿燕.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3).

[7]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10

一、社区居家养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及优点。社区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国内养老服务需求,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机构养老形成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社区居家养老是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在社区建立一系列养老服务体系的,以社区老年人为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三个层次的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的包含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主要内容的新型老年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的特点:社区内的老人在经济上以家庭供养和自养为主;社区发展处于起步极端,资金严重缺乏;社区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从物质、精神上的不同服务;社区要逐步做到信息化养老。

(二)社区养老同其他养老的对比。社区养老同家庭养老的对比:从传统观念上讲,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更是中国人主要的生育观和家庭观。从法律角度讲,《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家庭养老是养老的前提乃至基调。家庭养老就是在家中养老,由子女承担大部分赡养费用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转变为“421”,子女的尽孝必然会力不从心;因人口流动无限制,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化导致年轻人集中到大城市拼搏,每年回家的次数和天数十分有限,家庭养老就没办法实现。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或其家庭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享受住养、生活护理等多种服务的机构。提供的床位、服务根据交纳费用的高低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机构养老可以使老年人得到专业的、科学地、及时的护理,但会增加政府和社会的负担,最重要的是与我国的尊老爱老的传统观念及现状是不相符的。而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高效化的服务网络,可它使老年人在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环境的同时就可获得专业化的及时的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一)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目前太原市的养老现状是:2010年12月份开展对无证擅自执业的养老院进行清理整顿,此后保证每年都要在10月10日至11月底期间对辖区进行一次清理,动态掌握辖区内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确保养老机构的合法、合理、有效。2011年又对有资格的养老机构实行新增床位补贴每张床位500元,但每个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不得低于30张。

2010年10月11日太原市开始实施社区虚拟养老服务。即“以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服务,虚拟养老为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提高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将老人分类给与不同的政策安排。同时在2010年12月开始针对社区内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开展志愿亲情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首先,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系统性,政府、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有效、快捷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其次,大量缺乏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队伍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第三,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没有同意管理,资金来源也各不相同。太原市社区活动资金大部分依靠街道没有拨付的2000元和自助筹资只占一少部分。资金的缺乏、管理使得社区养老很难具体的落实。第五,社区地位低权力小但职责多,社区没有全面理解到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管理、实施经验,且同时需要处理太多的行政事务。第六,缺乏有效的监督。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在2010年开始实施,总结经验后没有的到很好的推广和落实。

三、建立符合太原实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通过分析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为:首先,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做好主导和监督。太原市政府应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使广大群众对新型事物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政策扶持要做到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本市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将其列为一个重大项目;在摸清老龄人数量、居住区域、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后建设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本身的福利性质就决定政府应给与财政支持,要作出与五年规划相匹配的财政预算;政府购买使用券、拨付资金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商家的服务、社区的落实程度等都应该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监督。

第二,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运作。政府应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面,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成专业化、社会化。只有在政府主导、监管下,由市场进行运作才能保证高效率、人性化服务。

第三,做好城市社区服务的运作与管理。一是,提高社区服务人员关于养老方面的素质,并进行专业化培训。二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把老年人的需求同信息服务平台紧紧联系起来,并且建立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信息的电子档案。

第四,完善专业人才与志愿服务工作队伍的建设。政府主导开班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护理。心理学等相关服务的培训基地;政府引进社区养老相关方面的人才;与医院、理发店、餐厅灯服务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充满爱心大学生,完善社区养老的服务。

最后,多渠道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太原市形成表扬养老、抨击不孝的社会风气;增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认同感;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补助,保障老年人在养老上的经济独立。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88-04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与日俱增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问题及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问题在21世纪的中国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处于“高龄化”、“又分又离”代际居住模式的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更为突出。虽然家庭照料是主流,但人们也开始接受社区照料、养老机构照料和市场照料。机构养老服务方面供给不适应,而社区养老一枝独秀,显示出强大的综合优势。民政部在2008年《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或特殊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的养老方式。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契机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及服务正在转型,社会福利将由政府部门、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将逐渐退居幕后,只扮演福利服务的规范者、购买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福利服务的提供将由社会成员与社会机构来担当,这种转型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一。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大学生就业和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问题等,这些都导致社会福利需求的内容产生新变化。即社会福利服务不仅要提供经济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提供社会精神层面的支持。社会需要一种高层次专业化的福利服务来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问题,这种发展背景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二。

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工作视角和工作方法,这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契机之三。社会工作是将社会福利政策、项目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服务的过程,是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社区内照顾”方式进行。“社区内照顾”是为了避免大型照顾机构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机构化的专业照顾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政府及非政府的服务机构在社区里建立小型、专业的服务机构,为人们提供更贴近正常生活和真实需求的福利服务。如可以通过日间照顾中心、居家照顾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工作坊等,为老人提供各种照顾和服务。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角色和工作能力的质疑

一方面,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处于比较初级的理论探讨阶段,专业实务优势还未完全呈现,专业老师和机构督导的专业服务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这使学生很容易对专业质疑。另外,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多种多样,个性化特色明显,课堂上的抽象的、总体性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们迅速与对象具体的复杂情况结合起来,开展服务只能是浅层的,一般性的,使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和专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

2.学生对自身社工职业发展的质疑

国家从政策层面已经提出要构建一支庞大的社工人才队伍,但目前的社会工作队伍的待遇不高以及职业化的身份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必然影响到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学生进入学校时的第一志愿比例不高,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学习.他们虽然对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对学生而言仍难以建立专业认同感,难以确保其将社会工作作为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3.目前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困惑

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就更强调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但是,不少老师由于在课堂上采取灌输知识的方式授课,或由于课时紧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多,师生之间缺乏了解,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疏离,即使发现学生问题也难以找到适合有效的切入点加以指导;另外,现有的实习时间较短,在辅导学生设计方案时不好把握实习的深度和难度,使服务难以符合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社区以及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质疑

社会工作的很多理论借鉴于西方文化,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文化和情境。课程的内容容易流于形式,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难以直接运用,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开展服务时,强调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造成专业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比如,实习基地是老年社会工作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实习基地的非专业化与管理力度的缺乏在较大的程度上使实习流于一种形式。比如说,很多社区及其机构工作人员都反映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开展的活动注重形式,不注意对象的需求,他们把实习学生看做是帮忙打杂的,不把一些实际的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引起了学生对专业和实习的不满。

二、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

(一)服务一学习模式的理念介绍

服务―学习是源自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服务一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的互相结合,即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对服务―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的公民参与。同时,服务性学习不用打破学习的严密性和学科目标,就能够提供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的理由。学生在服务一学习中进行有计划的对服务体验的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工作之“服务―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1.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地点的选取

服务一学习项目自2008年1月在重庆市南岸区具体实施。实施过程中结合老年社会工作课程特点,初步尝试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探索。我们设想通过学生在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开展服务,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另一方面通过服务一学习经历,让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社会实际需求,并为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服务中增加学习信心与专

业成就感,对专业和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南湖社区与本校社会工作专业有长期的合作和联系,由社工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义工组织长期自觉前往该社区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南湖社区隶属于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成立于2001年11月。辖区内共有企业事业单位100多家,居民4406户,人口约13200人。南湖社区的老年人相对比较多,在老年人服务方面,于2007年3月建立200多平方米的“九九”公寓,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接收社会代养老人,军烈属、孤寡、残疾、低保户老人优先入住。

2.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过程策略

实践过程中,先安排1/3课程时间,从定义分析和基本理论讲解人手,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知识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案例分享,逐渐把握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后2/3课程时间用于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第一阶段是与南湖社区居委会协调,进行机构探访,做服务前的需求评估,学生分组,合作规划,制订服务一学习计划。服务一学习计划设计如下:首先教师联系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阳光公寓,了解南湖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其次根据需求,教师、学生及南湖社区居委会一起设计服务一学习计划,具体设计如下:全班45位同学分为两组,运用所学知识分批到福利院为老人提供服务。第一组同学(28人),以两位学生对应一位老人的方式,尝试运用老年个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与老人建立关系,收集资料,评估老人是否需要个案辅导,需要的继续后期的个案工作实施计划,如不需要则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第二组学生(17人)分为两组,在任课教师及同辈督导(专业学姐、学兄督导),均在南湖社区进行两个月的实践活动,每组根据前期的需求评估设计实践活动(针对老人、老人家属及工作人员均可),每个小组至少开展六次活动。

第二阶段是全班学生分成四批到南湖社区阳光公寓提供专业服务,每周回到课堂相互分享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1)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实施服务计划,每次活动需写活动日志。(2)每周回到课堂分享小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感受思考内容,教师结合课程知识给予回应,引导同学讨论、思考。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原则

(1)实践中应与社区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并积极回应社区真实需求。服务一学习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实务,社会工作专业本身也非常强调实务,特别是很多课程都有系统的实习环节,那么服务一学习模式与实习的区别主要是什么?服务一学习是一种经验性学习形式,学生在实践中满足社区和对象的需求,并从满足服务的构建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非常关注“反思”与“互惠”这两个关键概念,其出发点不仅试图通过为社区提供服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使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共享服务的成果,通过相互的学习和促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而在促进养老服务的人性关怀方面值得大力推广,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体而言,服务一学习强调学生设计的服务必须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反思课程知识及个人与社区服务对象的关系,达至多方互惠的结果。

实习则是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运用与检验,最终促进学生更多地获得专业训练和能力提升,侧重于学习目的。根据实习的要求,学生先对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规划实习方案,但是,当他们进入社区机构后,发现原来通过课堂获得的知识体系而设计的专业实习计划跟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造成学生实际实习开展的盲目性,机构和社区对专业学生的失落感,这会直接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为了改善社会工作实习的困境,我们引入服务一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服务计划需要回应服务对象和社区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以前,专业教师按照服务一学习模式的要求,带领学生与社区、机构、服务对象进行详细的前期沟通和需求调查,并积极邀请社区和服务对象参与服务一学习计划的设计,使服务计划真正符合社区和服务对象的情况,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老年社会工作之服务一学习设计开展之前,专业老师与社区和机构进行全面的沟通,了解阳光公寓在现有工作范围内哪些工作学生可以参与,并通过对他们开展培训,使他们了解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优势以及课程特色,结合课程进行的各个环节,分成不同小组分批次进入机构开展服务。在计划实施开展过程中,各小组根据活动的特点适时地邀请社区和机构工作人员参与或观察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并获得较多社会工作专业手法,通过互动和共同参与服务,社区和机构工作人员与服务小组建立了更亲密的专业关系。在整个计划结束之后,学生的专业服务得到了社区老年人和机构工作人员的认同。因此,“在积极回应社区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与社区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并”是服务一学习模式的重要原则。

(2)实践中强调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所谓结构化的反思是指服务者在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的每个阶段都应进行审慎规划的反思活动,以提升学生对服务学习的认识、增加收获。服务前的反思要求服务活动开始前,服务者需对自我假定、刻板印象和先前观点进行反思,并鼓励服务对象中的个人与团体设定目标,进行服务学习经验分享,学生在进行活动前就需要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服务单位的代表、社区成员和有经验的学生干部也可以教导学生怎么做才正确,并指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愤怒、快乐和希望等情绪。服务中的反思,即当学生突然碰到与服务前假设相左时,协助学生领悟差异的存在并改变这种差异。服务后的反思,服务活动结束后,让参与者一起讨论这次服务活动,分享心得、情绪和疑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服务的开展。服务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和厘清服务对象的范围,需要通过哪些方法了解他们的需求,借助哪些方法可以了解服务对象和社区已经拥有的可以在服务中利用的资源,如何开展服务能够比较符合协同与互惠原则,使计划更能符合实际需求。在服务过程中,围绕原来方案设计的理念是否适用,实际服务与预期的不同点,服务中的发现和收获对他们有哪些改变等方面,定期回到课堂与老师、同辈督导、同学结合课程知识进行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学习与实践之间互补关系。并在服务一学习结束时,让大家发现通过这次服务还存在哪些可以继续深入服务的机会;在某些过程中存在什么让我们困惑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于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各有哪些影响;由此,我们发现开展服务与学习这种模式的意义有哪些;通过老师引导下的这一系列的反思,使学生在对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中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总结与反思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总结

通过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使学生真切了解社会和把握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

1.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老年人由于身体、经济、文化和家庭背景等具有差异性,因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社区面向老年人也应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方方面面的需求,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在实践活动中个案工作的理论和技巧、小组(团体)工作的理论和技巧、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技巧都得到运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2.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成长

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情境中,体会到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巧、成熟的态度与情绪是确保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从而激发专业成长的欲望,除了培养起对新知识的追求学习的兴趣,还能养成不断反省自己工作表现的习惯,能为将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进步和个人的成熟。

总之,该模式能整合课堂和实习所学内容而促进知行统一,便于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习情境的服务中去,同时也便于学生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获得的感受及时拿回课堂中来,得到教师的指导支持,通过教师的指点而上升为理论知识,避免理论与实务的脱节以及减少挫折感。促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及把握社会工作的价值上,在整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能力上,在社会管理和福利服务领域的竞争力上,在专业成长上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困境

1.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能

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资源稀缺的老年人群来说,不仅需要宏观的社会政策支持,也需要微观上对个体和家庭的支持;内容上,不仅有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慰藉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对象上,不仅有老年群体的共同需求,也有不同特征老人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特别是个体的养老需求。这需要一种针对不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及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服务――习教学模式的开展,虽然从微观角度起到了一定的效用,但是相对于养老服务面临的全局性问题,短期内尚难起到实质的显著效用。但是,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服务一学习模式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可以推动并构建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三方面良性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从现实来看能否针对服务对象需求设计服务一学习计划将直接影响着服务―学习成效

如何才能设计有效的服务一学习计划,这需要服务一学习参与者: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机构)三方来共同努力。

(1)如何激励更多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服务一学习模式实践。服务一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根据服务学习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理论讲授与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两部分内容。在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之前以及服务的过程中,教师都需要不断根据社区真实服务需求以及需求的改变,与学生一起策划服务―学习计划和调整计划的内容。老师在跟进学生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总结和提炼学生及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到课堂,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反思。另外,教师还要及时解决每一位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疏导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服务一学习模式的开展,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教学评估体系主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讲述,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占有整个教学环节的绝大部分,除此之外的环节很少被考虑,那么,教师参与服务学习模式在物质、精力以及时间上的投入和付出还没有获得现有教学评估体系的认可。这就需要从较高层面(至少是学校),对传统教学环节的评估理念、模式和体系进行改革,以鼓励更多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服务―学习。

(2)如何与社区机构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服务一学习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就是社区及其相关机构。第一,目前的社区工作者人员较少,工作非常繁忙,头绪较多,如何让社区在保证常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服务与学习模式的开展是双方受益,并接受服务学习的模式的实践,需要专业教师投入较大并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第二,目前的社区工作队伍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和课程了解不多,很多机构接受学生实践不仅处于被动状态,甚至部分机构还要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这给服务―学习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机构的专业督导匮乏、服务内容不成体系以及经费严重不足等;第三,服务与学习模式的效果需要有效开展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这与学生的课程教学学期较短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有效的服务―学习计划需要学校、社区机构以及学生三方达成共识,制订长期的、专业的合作计划,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社区提供需要的服务。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培养良好的社区合作关系,促进服务与学习服务模式稳定运行,需要长期投入专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目前由于条件限制,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协调联系主要由课程教师独立完成,这对课程教师而言是一个较大压力,阻碍了服务与学习模式的推广和深入。因此,需要从较高层面(比如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服务与学习模式的运行,促进与社区机构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3)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服务――学习模式实践。服务――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与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区别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不仅要求学生投入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快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更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在目前,高校学生面临着学分及就业的压力,专业学习与就业是否对口的矛盾,以及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弱与实践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差距等方面的问题。服务学习模式实践的开展在学生面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学生难以产生积极的服务一学习动力。因此,在推行服务一学习时,一方面需要让学生认同服务一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及动机。

参考文献:

[1]王珩.“服务学可”视阚中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1-24

[2]王炜.服务性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6,(3):35-36

篇12

[2]搜狐资讯.为什么“十三五”规划要重点突破居家养老?[EB/OL].(2015-08-28).http:///20150828/n419925407.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王秉姣.呼和浩特民政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EB/OL].(2015-10-21).http:///2015/1021/2052719.shtml.

[5]董陈丽.长沙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6]朱眉华.政府购买服务――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J].社会工作,2011(8).

[7]张国平.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J].西北人口,2012(6).

[8]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9]任炽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荷兰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11).

[10]王莉莉,王菲,秦艳艳.英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1]李春,王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12]林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福州市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