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4: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标志设计考察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标志设计考察报告

篇1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篇2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着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篇3

一方巧美石 敲开古国门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大变化,当是社会的变革。因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二者相互依存,又互为因果。手工业的发达不仅为制玉业,也为农业提供改进了的技术力量,农业的丰收又给手工业以生活保障。按《文明史》的考察,这时的“手工业技术已非常发达”,而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从余杭出土的大量玉器及其工艺的精湛来看,得有专业的玉工,才能做到。手工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以及玉工的专业制作,也就不可能再兼顾农业,而与之分离了。

按摩尔根之说,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始点”,恩格斯认同此说,觉得不够,又加了一句:“随着劳动分工与生产领域扩大,出现真正工业与艺术的时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良渚玉文化时代,虽然还没有发明和使用文字,但已出现劳动分工,生产领域正在扩大,又有了无愧于艺术品称号的玉器,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正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说,良渚玉文化时代的出现,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即如《文明史》在“良渚文化”一节的结语中所说:“良渚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已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

《文明史》在说这番话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良渚古城遗址还深藏地下。待到进入21世纪,良渚古城惊现于世之时(2007年6月),蚩尤族人就不仅“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甚而举步跨入“文明社会”的大门了。前面已经提到,“良渚古城”的重现,见证“良渚古国”的存在,而国家的出现,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有国家必然要有城市。“良渚古城”,亦即“良渚古国”的国都。这个“国都”位于浙江余杭县境以莫角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上的玉器最集中,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制作最精美,蕴含最丰富。可以说,“良渚古城”是用玉镶嵌起来的。这座玉镶城,也无愧于“精美绝伦”的称誉。

拥有如此“精美绝伦”之玉的国,岂不就是“美玉之国”了么?这样一个以玉称奇之国,华夏大地,首屈一指,地球上也找不出第二个。

近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玉璧,璧面琢有两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尚未成形。蚩尤族因为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记述,一直沿用汉字。汉字发明之初,曾将“玉”字写作“王”,甲骨文作《说文》释“王”之义曰:“王者,天下所归往也”。并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又与“玉”同。《周礼·天官·九嫔》“赞玉 ”汉郑玄注:“故书玉为王,杜子春读为玉。”可见古时人们是王、玉不分的。能将天、地、人参通者就是王。即“天下所归往”之人。蚩尤为九黎之君,当然就是其族所归往的王,亦即良渚国的国王。

蚩尤族统领之国,拥有如此精美绝伦的宝玉,可见这位国王又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王与玉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国家的出现,乃是文明时代的重要因素。这无异于说,良渚国的文明大门,是蚩尤族人用一方美石敲开的。

王者之器 国之瑰宝

琮王和钺王,不仅是其造型和纹饰的“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其在良渚国中的王者地位。这两件玉王同时出土于1号墓中,可见这位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同时又在11号墓中,发现了一起集中堆放的玉璧、龙首圆盘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5号墓还发现,后复原为由冠饰、钺身、端式组合,及木质柄部镶嵌玉粒的重器,即一件完整的玉钺。而这三座墓都集中在反山墓群里。

北桥遗址群编号⑴瑶山,不仅出土大量玉器,还发现祭坛遗址,在山丘上用堆土筑成,共三重。整个祭坛边壁整齐,转角方正,布局规范,系精心设计认真施工建成的。祭坛范围还发现12座墓,看起来像是由墓葬与祭坛合一的特殊建筑。

又在反山东南附近的莫角山,发现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墩,系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认为是良渚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的中心遗址。

《考察报告》结语说:“反山墓地的科学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社会性质,提供了最重要的珍贵资料。

这份《考察报告》所记的内容,止于1993年(1995年由《东南文化》第2期刊载)。至2007年,浙江又传来惊人的消息,考古工作者复在余杭县瓶窑镇发现了古城遗址,位置正好在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地区,面积达290万平方米。为迄今华夏发现的最大古城(见《贵阳晚报》2007年12月1日《今日视点》版“中华第一古城”惊现浙江良渚)

在余杭遗址分布的文化区域,东以最初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西以莫角山和反山遗址,北以瑶山遗址各为一点,用直线连接,正好成一三角形,而今的宁杭公路即其底边。也就是说,余杭地区的良渚文化分布在今宁杭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带。古城在西端,祭坛在最北的三角顶上。这里就是昔日蚩尤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考察报告》在结语中,引苏秉琦的话说中国文明史的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的话,并将“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方国的礼仪建筑和祭坛墓地”与“红山古国的坛庙冢”相比拟,认为都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实物见证。

余杭地区所出土的玉器,仅是良渚文化区即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局部。良渚文化号称“三大板块”,即太湖地区文化、宁绍地区文化及宁镇地区文化,而良渚(余杭)文化在太湖地区文化中所占的面积就这么个小三角。但因其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化程度最发达,先期出现的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玉器数量不多,却是源头,与余杭玉文化形成一个承先启后的玉文化系统,而余杭玉文化则是统领全局的纲。而以余杭玉文化为纲的良渚玉文化系统,正好与其统治中心,即“国都”相适应。

作为良渚国见证的实物,比比皆是。而首当其冲的,应为玉琮王和玉钺王。除了反山5号墓出土一件,琮王与钺王,瑶山大墓群又出土与之近似的一件。旁边还有祭坛,被认定为男觋女巫专用墓地。在良渚玉器的30多个品种中,最具代表性,堪称典型器。从1号墓陪葬的玉器既有琮王又有钺王来判断,其墓主人当是其国的王者。

反山墓群10号墓随葬的是玉璜、龙首圆牌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11号墓发现集中堆放的玉璧。按考古界称良渚玉文化的琮和钺,都具有权威性,而琮王和钺王,当是最高的权威。可见拥有“二王”的1号墓在反山墓群中居于主体地位,其次是拥有一件玉钺的5号墓,以及10号墓和11号墓。正如《考察报告》所说,其墓群“排列布局规整有序,有一定的总体格局”。

琮王纹饰图案为“神面纹”,即“神徽”。按《说文》对“灵”的释义:“灵,巫以玉事神”。也就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王,亦充当巫师,巫以玉事神。亦即对自然的崇拜。将自然界的鸟和兽的形象,及人的形象,幻化为神,而供奉之。

而作为一族和一国的最高统帅,其权力就是统筹全族和全国的生产生活,对外交往,一旦发生战争,即为最高统帅指挥作战。这时的“神面纹”,其形象也就成为“族徽”了。

至于钺王,其上琢的是简化兽面纹。《古玉之美》经过对良渚玉钺的考察,认为:“整个钺身加工精致,无使用痕迹,表明玉钺在当时是一种仪仗器。

仪仗器,虽与“神徽”、“族徽”不尽相同,但亦关系一国的威仪,非同一般。与琮王一样,都应尊其为王者之器,国之瑰宝。

这位王者是谁?不就是1号墓的墓主人么?这位王者,在这座具有总体格局的国都里,既是国王又是巫师,集政权和神权于一身,率领全族在长江下游广大地区,创建了声振寰宇的良渚文化。

1号墓主人作为良渚国的国王,既已寿终正寝,怎么蚩尤还在活着?原来说蚩尤为族称而非人名,在这里得到了证实。一位国王逝世了,又有继承者,其接替的国王亦为九黎族人,其君仍称蚩尤。已逝的国王因无文字记载,只留下一个考古文化符号:“1号墓主”。而九黎之君仍称蚩尤。

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良渚文化1号墓主已长眠九泉,可是,并不因为他的寿终正寝,而使其所创建的文化从此断裂。

《文明史》在对良渚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后,有一段结语说:“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兽面纹形象以及各种玉制礼器如琮、璧等,很可能为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可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帝始祖——殷商文字——周的礼制——秦的统一——汉的兴盛。这是贯穿在中华文明史,亦即汉文化史上的一条主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正宗。历史留给国人的记忆,都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但有缺环。而今良渚文化的发现,并已为商、周所吸收,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那缺环就给补上了。

《文明史》所说为商、周吸收的文化因素,主要指的是“礼器”,其中有玉制的琮、璧等。而琮和璧,乃是良渚玉文化中的典型器。商、周属于青铜时代,以铜器为其文化的重要标志。但亦有玉器。其器型也有琮和璧;周代不仅有玉琮和玉璧,甚且将琮和璧作为礼仪的重器。

良渚玉琮的典型器为方柱圆孔形,玉璧的典型器为块状圆形圆孔,商、周常见的玉琮和玉璧,其造型,与良渚玉器的琮和璧,是一致的;在用途上,商、周和良渚时期也都是用作礼器。而在时间上,良渚先出,当是源;商周继后,应为流。可见二者之间,有着承先启后的渊源关系。没有良渚玉文化开创在先,也就没有商周的后继传承。

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并非原样照搬,而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需要。蚩尤族是重琮轻璧的,到了商、周却反过来,重璧,并将其与琮并列而且排在首位。《周礼·春官·大宗伯》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文》对玉的释义为:“石之美者,有玉德”。孔老夫子又言道:“君子以玉比于德”,复将玉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而成为国人的道德规范,商周将良渚玉文化的吸收,遂纳入华夏并与红山文化融汇成汉文化的巨流,并形成制度,世代传承。

王既不再 铸金铸银

商周对良渚文化的传承,是为分流,即融入汉文化的一支。蚩尤虽然败在黄帝的手下,但其雄风犹存。

蚩尤后裔苗族,虽经尧、舜、禹等历代王朝多次征讨,而流落西南(以下以清水江流域为例),成为弱势族体,仍不甘示弱,复振作精神,重新安居立业。由于元气大伤,王既不再,只能铸金铸银。王,一字双关。既指九黎之君,又为玉之古称。蚩尤又已作古,仙化归天(大自然)。清水江流域杉林覆盖,已无玉可寻。《苗族古歌》口传族史,有“运金运银”一章,说的是苗族祖先将如蛋的天和地撑开以后,还不稳固,又用金子和银子铸造12根金柱和银柱,将天支撑牢固。又用金子铸造金太阳,用银子铸造银月亮,于是白天有太阳照射,夜晚有月亮放光。人类才过上安详的生活。

苗族口传史,是经过洪水泛滥、逃难来到黔中大地以后,回忆古时候,并将现实与往古相比照而重现的印象。古与今交错杂糅,往古的记忆比较模糊,而现实则清晰如镜,给人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考古工作报告称,良渚古玉使用的透闪石是就地取材。《苗族古歌》在回忆“运金运银”的时候,是从东方将金和银运到西方来的。东方即苗族原先的想象,西方是现今的新居。说明新居的黔中不产金和银。而祖先蚩尤在东方创世时,并未出现金和银,只有石和玉。或者经历“夏禹宇宙期”的大难和“涿鹿大战”的打击,其后裔的记忆里已经淡忘了祖先蚩尤曾经制造过石器和玉器,或者把金和银当成了石和玉,而将其留在口传的古歌里了。

不管怎么说,苗族来到黔中以后,确乎铸金铸银,亦如蚩尤之在长江磨石琢玉,或者说,用金和银取代了石和玉。按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由石器而铜器而铁器,也是顺乎时代潮流的。从中不难发现其与良渚文化不无承续关系。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手工业工具和玉器,其后裔苗族在清水江流域运用熟练的手工业铸造农耕工具和银器。两地之所作,虽然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生活之所需,只是其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罢了。而苗族所造之器,既可在良渚文化中找到其对应的痕迹,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清水江一带,苗族铁匠炉火焰常青,其所打造的斧头、柴刀之类的工具,不仅在器型上与良渚文化的石斧、石刀相仿,而且更加锋利。这难免没有巧合的成分。但作为蚩尤后裔之作,称其为异地的传承和发展,则非言过其实。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清咸同年间,朝廷用兵强化苗疆(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区)的时候,苗族不甘屈从,于是拿起自制的斧头、镰刀,以及撵山的火药枪奋起反抗,与清军厮杀,再现蚩尤当年在涿鹿大战中的“兵主”、“战神”雄风,恍若蚩尤再世。

苗族还有一件宝,就是铜鼓。传说是由釜演变而来的。先是在征战中作为激励苗军奋勇拼搏的鼓点,平常又成为乐器,并与芦笙配合,给祭祀和娱乐助兴。

至于银器,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相比对,那就犹如同一母系脱胎出来的异质(材)作品。

据杨正文著《苗族服饰》(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的考察,“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女盛装,银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苗族银饰不论从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上讲,在中国服饰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并以黔东南“革一式”为例,举其要者为:头部装饰有簪子、银角、银冠、耳坠、耳环,胸部银饰有麻花项圈(扭丝项圈)2只,戒指项圈1只,压丝项圈(浅泡)1只,扁平雕龙银围披(勋泡)1只,银链1条,雕花压领1个;衣饰银片60片;手部银饰有六方手镯、竹节手镯、扁手镯、四方戒指、空心戒指、空心雕花手镯、马鞍(形)戒指等,全身银饰重达300余两。而“施洞式”银饰,全套总计竟达30件。这与良渚文化玉器30多个品种相比,也不相上下。

如果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男子所佩戴,那么,黔中苗族服饰几乎皆为女子所享有,故而在造型上各有特色。但苗族妇女所戴的银冠,其造型与良渚文化象征权威的琮王神面纹却出奇地相似。琮王神人所戴的羽冠,按《古玉之美》的描绘称:“羽冠由22组作放射状的羽翎组成”,而清水江苗姑们戴的银冠,也是羽状放射纹装饰,只是苗族用的是18条银片组成。如此巧合,难道是偶然的么?两相对应,其在艺术上岂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二者的功能各有不同罢了。良渚文化琮王为其族的礼器,由部落联盟首领拥有,苗族银冠则为女子们的盛装饰品。而羽翎都是以鸟羽为其摹本,始祖蚩尤创立于先,苗族传承在后,说明其后裔并未忘记其始祖蚩尤是崇拜鸟的氏族。

如果可以说银饰是良渚玉的异质作品,那么,服装似乎也应有其源头。良渚遗址发现丝织品和麻织品,却不见服装遗物,可能坟墓埋藏的时间久远,已经朽毁无存。但可以肯定的是,蚩尤族人在良渚文化时代,是穿着丝或麻制作的服装的。只是不知其样式罢了。也许在苗族的服装上留下了些许当年蚩尤族穿着的影子,以其微妙而不为人所察见。但从苗族服装所绣的纹饰,可以找到与良渚文化玉形相类比的图案。如苗族挑花图案上的鱼纹,而良渚玉器中有一件玉鱼,前者是绣在布上的,后者是玉琢成的,尽管其载体有所不同,纹饰繁简各异,但二者都是以鱼为摹本的仿生作品。仅从仿生这一点来说,也是蚩尤首创于先,苗族追随于后。玉鱼造型简朴,略显古风;而苗族挑花,则以精细巧作胜出。

良渚文化时代,蚩尤族以玉事神,而清水江无玉可用,苗族祭祖以牛为牺牲,俗称“吃牯脏”。每13年轮回一次,极为神圣庄严。也有以鱼为牺牲的,为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但因杀牛耗费太大,有的地方改为“芦笙会”,每年一次,于春季举行。无论杀牛祭祖,抑或芦笙会,其仪式,都要以“笙歌鼓舞”助兴。而芦笙会,则以吹笙踩鼓为主题。男的吹笙,女的伴舞。伴舞之女,身着盛装,是芦笙塘中最为耀眼的星星。

篇4

【关键词】图书馆新馆建设图书馆建筑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规模的扩张,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新的教学园区。新的图书馆一般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备受重视。新的图书馆作为一个基建项目,一般由学校基建部门承担,并吸收图书馆人员参与。基建部门代表学校,负责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图书馆三方的协调。基建部门熟悉工程建设工作,但不了解图书馆。图书馆不了解基建工作,但知道何种设计、何种布局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与基建部门的无缝合作是新馆建设成功的基础。

如何有效地与基建部门密切合作,解决新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馆员与建筑师的互动,使新馆建筑除了达到建筑师要求的量化指标外,还要注意到人文层面和精神内涵,这将成为每个高校新馆建设中都要遇到的棘手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参与新馆建设的经历,参考其他馆的经验,就图书馆如何有效参与新馆建设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成立新馆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为新馆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新馆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馆建设工作,组长由一名馆领导担任,成员由所有馆领导组成,下设若干工作小组,成员由各部门主任和有专业特长经验丰富的馆员组成。主要任务有:

1.1领导小组。审定馆内与建筑有关的各项方案,负责与学校领导和决策层面的沟通、联系,参与有关的招标工作,拥有否决权。

1.2功能布局组。负责调研国内外图书馆建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确定本馆应具备的功能,和要开展的业务工作范围,据此制订各类业务功能方案,并对平面布局进行设计、优化。

1.3综合布线设备组。负责图书馆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并监督实施过程,考察楼宇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管理现代化需要的各种设备,编制明细表。

1.4家具组。考察图书馆家具的配置情况,编制家具需求明细表,注意布局设计中对一些家具的特殊要求。

2认真考察调研,把握现代图书馆方向,是有效参与新馆建设工作的前提

考察兄弟院校图书馆,可以了解其优点和不足,明确自身需求,更好地把握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考察调研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要确定参加考察人员。可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由馆领导陪同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主管基建部门的校领导和基建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前期考察,目的是让他们对图书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以为人本的设计理念、休闲舒适的平面布局有一个直观印象。这样,图书馆再提出同样的要求,很容易得到批准,并能赢得经费上的支持。其次,组织新馆建设工作组所有成员,进行详尽的功能考察。

2.2考察对象应是最近几年高校公认的建筑比较好的图书馆,并且学校规模和办学层次与自己学校比较接近,这样借鉴性比较强。

2.3考察方式重点是看和听。一看造型,二看布局设计;听取他们使用后的体会和经验教训;并按照业务部门对口进行交流。

2.4生成考察报告。考察几个馆或几十个馆后,对每个馆的建筑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反复讨论、论证,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集中大家的智慧,这样一份既有科学性,又有学术价值,使用价值的调研报告就产生了。

3撰写新馆建筑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意向,是新馆建设工作的重点

设计任务书是建筑设计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建筑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意向,也是建筑设计单位设计图书馆的依据。

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基本资料、选址资料、工程要求、布局及功能要求四大部分。其中,第一、四部分由图书馆承担,二三部分由基建部门承担。

基本资料包括图书馆性质与功能、新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新馆的建筑面积、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等要在这一部分体现。该部分表述要简明,交待要清楚,使设计师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理念,并在设计过程中贯彻这些思想。

布局及功能要求主要是列出每一区域需要的面积、功能、设备设施,区域所在的楼层、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要讲清各区域的功能用途和关系、配备的家具设备和设施。要做到各类数据详实、各种关系清楚,图文并茂,既有科学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

4反复讨论方案,优化细部设计,是新馆建设工作的核心

设计图第一稿出图后,图书馆首先要组织新馆建设工作组进行讨论,把大家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形成书面文件,递交基建部门。由基建部门认可后,代表学校反馈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第二稿设计图,就功能布局来说,会与用户要求基本一致。在整个方案论证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提出修改方案时,不仅要求要明确,而且必须说明理由,提供依据。

图书馆内部形成修改意见后,还要聘请图书馆方面的专家、图书馆建筑方面的专家、相关学校领导、基建部门等,召开方案论证会,倾听他们对该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建议书,递交基建部门。

图书馆应把网络布线的点数和具置、特殊用电的部位和负荷、特殊藏书区的荷载要求等提交设计部门,供设计单位最后确定平面图和制定施工图参考。

5结束语

新馆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上面提到的四点,是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对新馆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是新馆建设工作的关键点,也是图书馆必须要练好的内功。基建部门是图书馆建筑的建造者,图书馆是图书馆建筑的使用者,只有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建造出令人满意的图书馆。

这其中,图书馆一定要把自己份内的功课做足做透,这样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就会有理有据,有说服力,也会赢得基建部门、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在此基础上,要保持与基建部门的良好沟通,形成一种融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提出的方案就很容易得到落实,图书馆在新馆建设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