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4: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篇1

2.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广西为例

3.论国外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硕士课程设计 

4.近十年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5.中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展望 

6.海南省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7.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8.英国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启示 

9.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问题与对策

10.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情况分析

11.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2.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的特色 

13.基于受众分析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 

1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发展分析

15.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的思考与借鉴

16.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反思与创新  

17.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

18.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19.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郑州大学为例

20.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思考

21.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特色培育实施策略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

22.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3.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 

24.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构建

25.加快吉林省旅游应用型人才战略对策研究——在吉林省高校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

26.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初探  

27.浅谈泰国旅游管理法律制度

28.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

29.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

30.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结构与挑战——基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析 

31.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32.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33.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4.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

35.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  

37.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拓宽就业渠道的对策研究

38.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39.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实证分析 

40.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

41.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4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3+1”教学模式探讨

43.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探究 

44.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

45.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46.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7.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分析——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的案例 

4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49.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50.基于合作博弈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51.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

5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境与竞争力的提升 

5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4.基于顶层设计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5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56.旅游管理专业“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57.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58.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饭店就业观的塑造 

59.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产业计划”项目为例

60.旅游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61.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想与研究

62.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3.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6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

65.广州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66.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研究

67.实训教学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6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69.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宁波市高校为例

70.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7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

7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73.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概念及理论定位 

74.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与饭店行业之契合 

7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华南理工大学香格里拉优才发展计划的案例分析 

76.“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7.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在旅游管理和规划中的运用 

78.海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7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 

80.论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81.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  

82.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分析 

83.“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84.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 

85.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  

86.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的尝试——“学院+行业”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7.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象分析及思考

88.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探索 

89.试论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9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践教学研究  

91.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 

9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93.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94.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9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96.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97.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98.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99.基于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10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学习模式探析  

101.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

102.浅谈《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以河池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0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创新模式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04.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10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基于校企合作视角

106.从实习满意度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为对象的调研分析

107.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 

108.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偏差问题的探讨 

109.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110.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专业群建设研究 

111.基于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析

112.企业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满意度研究 

11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及对策  

114.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林省为例 

11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 

篇2

关键词:丽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丽江的旅游发展状况

丽江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按理说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应远不及其它早期就得以发展的旅游城市,但它却在短短近2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旅游名镇,这不得不承认它的魅力无人可挡。

二、丽江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缺陷

如今的丽江美虽美,却缺少了以前的那份淳朴之美,丽江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给丽江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与此同时,噪音污染加重,交通越发拥挤,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丽江旅游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本地文化使其不至于消亡。但也是因为文化的特殊性和吸引性,让游客曲解了文化本意。其中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尤为突出。在当地人看来这本是及为正式的男女关系,但由导游和投机取巧的商人讲解出来却变了味,丽江“艳遇之都”越发出名。

再让我们来看看丽江的各个风景区如玉龙雪山、古城、虎跳峡、东巴谷等景点,他们为丽江的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回报他们的却是各种人为的破坏,过量的二氧化碳使雪山冰川公园近于毁灭,游人的不文明行为更是让各景点伤痕累累。游客大幅度增加使酒店、旅行社随处可见,丽江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虽然较好但如果不加以保护,不懂得可持续发展,那50年、100年后丽江这个风靡全球的风景名镇可能就不复存在。

在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下,丽江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丽江的文化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下从多方面得到了弘扬与宣传,更多的人想了解丽江,感受丽江的文化,因此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一契机。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着“需求与供给”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着旅游业发展更深层次的要求,要求人们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经济的发展与景区的开发,这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丽江旅游经济需进行调整,防止过快增长,造成旅游超负荷容纳。丽江作为一个旅游重点城市,旅游接待人士的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应加强酒店业、旅行社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注重发展丽江旅游经济的同时,应真正做到保护各个景点,制止恶意扭曲当地民族文化的投机商人,严厉惩治其行为,让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情得以实实在在的保护。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环境管理,尽量杜绝游客随地乱扔垃圾这一不文明行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垃圾及各行业的废水、废渣、废气等各种工业垃圾应作出妥善处理,决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三、丽江旅游发展策略

(一)政府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进行经济监督。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实行绿色营销。

3、政府要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旅游经营者

1、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不违反规章制度。

2、积极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

3、加强自身的管理。

4、保护当地民族的文化。

(三)旅游者

1、遵守旅游景区的规章制度。

2、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

4、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5、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民族习惯。(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宗晓莲.丽江古城民居客栈业的人类学考察[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3―67

篇3

酒店业是服务业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行业。近年来,随着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不断的涌入和国内各种资本的投资,我国的酒店业发展迅速,酒店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靠传统的打折降价方法来吸引顾客已经见效颇微。提高顾客满意度,培养忠诚顾客,已经成为酒店竞争的核心。在酒店服务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影响酒店顾客满意度的指标进行分类,分类后的各指标如何影响顾客满意度以及其影响程度,指出酒店日常操作中需要改进的重点,使酒店能够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带来绩效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既有利于在实践中指导酒店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取竞争优势,也是对酒店质量管理理论和服务营销理论的完善。

一、假设条件与理论依据

1.假设条件

(1)酒店顾客满意度是由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的差距决定的。(2)酒店的总体顾客满意度主要受顾客对前厅、客房、餐厅三个接待部门的评价影响。

2.理论依据

本文假设顾客满意是二维结构。依据工作满意“双因素理论”,本文认为,满意和不满意不是一对完全相反的概念,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影响顾客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指标是分开的。

二、模型提出及分析

1.模型提出

根据各项指标的完成程度对顾客心理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将顾客满意度的指标分为以下五类:

五类指标关系可用如下图:

2.模型说明

在这里,第一类指标属于同时含有顾客满意与不满意因素的指标。这类指标与顾客满意期望程度相当或者略好。如果做不好,说明与顾客的期望有所差距,就会导致顾客不满,如果做到与顾客期望程度相当,那顾客不会不满也不会满意,如果做到略好于顾客期望就会产生顾客满意。这类指标完成的越好,顾客满意的程度也越高。但在这里,顾客满意的程度并不能抵消或弥补不满因素。如顾客以折扣价入住酒店时可能会感到满意,但事后发现酒店服务质量也因此打折,也会因此产生不满。

第二类指标是含有顾客非常满意因素的指标。这类指标是超出顾客事先预料的、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性能、感受和服务。例如:顾客在办理住宿手续时,发现酒店知道他的名字,安排了他喜爱的楼层和房间朝向,并且在他房间里放有免费点心、水果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满意因素。

第三类指标可以看作是含有顾客不满意因素的指标,是顾客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最低要求。集中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方面,如产品质量、应该提供的服务、顾客意见反馈的渠道等等。如果产品或服务存在不满意因素,则顾客的满意度下降;不存在不满意因素,则顾客的满意程度并不会因此而提高,也不会下降。

第四类指标在酒店服务中是可有可无的。这类指标对顾客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如果酒店做到了,并不会对顾客的满意度产生影响。所以从节约酒店成本的角度考虑,这类指标我们可以尽量找出然后剔除。

第五类指标是一类个别现象,这与顾客的个人癖好、、民族习惯等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酒店工作者就不能以对待一般顾客的标准来进行服务。有些指标如果不做的话顾客并不会有任何感觉,而做了之后反而会给客人不好的印象。如:有些客人不喜欢房间的物品别人乱动,而服务员却自作主张帮客人摆放整齐。虽然初衷是好的,有可能会引起客人的投诉。

酒店可以通过减少或彻底消除指标中的不满意因素,提供更多的满意因素和非常满意因素来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

3.模型定量分析

根据此模型设计的研究问卷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各项指标满意度的调查,我们将其视为顾客的感知价值,二是顾客认为各项重要程度的调查,我们将其视为顾客的期望价值。根据各项指标调查所得的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的大小,来绘制坐标如图2。这里确定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二者大小的标准是各项指标满意度和重要度的总平均得分。如果指标的各自的平均满意度或重要度低于总平均的满意度或重要度,我们认为分值较低,反之,则较高。

在期望/感知价值矩阵中,添加一条45°线,使原有的四个区域成为六个区域。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A、B两块区域内,顾客的感知价值和期望价值都是较低的。A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大于感知价值,说明此类指标虽然顾客认为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做不好一样会影响顾客满意度,所以指标的完成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此类指标如果完成较好,可以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这类指标相当于我们模型中提出的第一类指标。顾客对B区域内感知价值大于期望价值。虽然感知价值本身并不高,但是酒店做到的以超出顾客的期望。这类指标相当于我们模型中的第四类指标。如果即使做了,也不能给顾客高的感知价值,从节约酒店成本上考虑,可以抛弃。C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值也是较低的,但是顾客的感知价值却较高。这时候,顾客的满意程度也应该是较高的。这个区域的指标应该属于模型中的第二类,做了对提升顾客满意度有极大的帮助。D、E两块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都是较高的,所以这两类指标是必须要做的,应该都属于模型的第一类,做好之后可以使顾客的感知价值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实现顾客满意。但在D区域内,期望价值小于感知价值,这类指标是酒店要继续保持的,E区域内,期望价值大于感知价值,为提升顾客满意度,还需进一步提高。F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值大于感知价值,这类指标应归属模型中的第三类。这是顾客到酒店消费的最低标准,也就是酒店必须要做好的指标,不做会导致顾客不满。正如我们在前面介绍模型时所提到的,第五类指标是具体服务中的一种特例,在问卷调查中可能无法体现出来。

三、研究结果的作用与应用

1.研究结论的作用

(1)帮助酒店确立顾客的优先要求,找出顾客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距。在顾客满意度的测量过程中,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是在顾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体现了顾客的心声。而且,在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都要求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这就使酒店能分析、了解哪些因素对顾客是最重要的,是最急需的,进而列出顾客的优先要求顺序。(2)帮助酒店制定改善顾客满意度措施的先后顺序。一般的酒店都认为,应该将酒店得分最低的指标作为改进的首要任务,因为这些酒店认为这个指标是顾客对酒店最不满意的地方。但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改善措施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顾客期望与酒店的表现差距最大的。如我们前面给出的矩阵中主要有四大区间,六个区域:急待改进区(F)、次要改进区(A、B)、锦上添花区(C)、竞争优势区(D、E)。急待改进区是酒店最急需投入资源进行改善的区间,这也要求酒店将这个区间的指标作为首要的改进任务,如果这个区间的指标表现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可以转化成竞争优势区。次要改进区是酒店第二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加以改善的区间,如果这个区间的指标表现经过良好的改善,可以转化成锦上添花区。如果酒店在所有的指标上的表现都处于竞争优势区和锦上添花区,那么酒店不但实践了“在顾客最关心的方面竭尽全力”的管理秘诀,而且会使顾客产生“超级满意”。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各个区间里,每个指标的改善也有先后顺序。比如A、B虽然同属次要改进区,但是A区域内的期望价值还是大于感知价值的,而B区域的感知价值超过了期望价值,很明显,从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角度,我们首先应该改进的是A区域;同样,D、E同属竞争优势区,但是D区域的感知价值超过了期望价值,而E区域恰好相反,这时候,从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角度出发,首先改进的应该是E区域。

2.研究结论的应用

(1)坚决杜绝第五类指标的出现,避免顾客不满。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指标,只适用于具体的环境或不同的客人。这就需要服务人员在日常服务中细心观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比如一般顾客都能接受的一些服务对一些有特殊癖好或者的人来说却会引致不满。(2)保证第一类和第三类指标的完成质量,减少顾客不满。模型中的第一类指标是能够影响顾客满意和顾客不满的一类指标,关键看其完成的程度。要避免顾客不满,第一类指标的完成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第三类指标是消费者对酒店同类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任何酒店在这方面是没有竞争优势的。虽然满足此要求不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但是不满足则会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引起投诉或减少回头客。因此,酒店在服务过程中,要额外留意这类指标,这也是酒店服务需要达到的最低的标准。(3)通过提高第一类指标和第二类指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完成模型中的第一类指标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第二类指标是出于顾客预料之外的能使顾客高兴的质量。对酒店来说最有价值也是最能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就是想方设法将第一类及第二类指标完成好,超出顾客的预期程度或者给消费者一个意外的惊喜。其目的就是培养顾客的重复购买,也就是看重“回头客”,注重长期效应。(4)若酒店资源有限,第四类指标不需完成的太好甚至可以抛弃。第四类指标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不管酒店完成的程度如何,顾客的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都是比较低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酒店只需做到一般或者视具体情况抛弃这类指标。但如果资源充沛,也可在这些方面的指标加以改善,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5)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减少无谓提高顾客期望价值的可能性。酒店顾客的服务感知可主要来自与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而预期价值是消费者根据酒店的广告所宣传产品和酒店的形象而在心中所形成的一种预期的质量。酒店一方面要加强对目标消费群体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本酒店产品或服务的预期质量,这个前提就是酒店能够达到消费者的预期要求;另一方面酒店的宣传要适度,以免使消费者对酒店的预期过高而很失望。酒店的各个部门,应该一个声音对外,将顾客的期望值控制在一个可以提供的范围之内。这样,实际操作中如果提供了超出服务的承诺,反而会达到顾客满意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 伟 朱 峰 魏 敏:酒店顾客满意度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及实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党忠诚 周支力:酒店服务质量的测量与改进[J].旅游学刊,2002(2)

[3]侯雯娜: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酒店质量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3(4)

[4]吴雪飞:酒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论文,2002

篇4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38-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JY137)研究成果之一。

一、京津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劣势分析

从自身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上看,应该说无论是北京还是天津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建城历史已达3000多年的北京,其除了拥有包括历史遗产类景点在内的1600多处的人文类景系资源外,还拥有地文景类57处、水文景类22处、气候生物景类26处。[1]与北京比,天津的建城历史虽只有短短的800多年,然而其作为我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不仅经历了百年沧桑,且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基于京津地区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影响,其近些年来的旅游事业不仅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也在各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彰显出了自身的强大影响力。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在现阶段京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双方的合作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照样不少;深入了解了这样的一些合作中的问题,应该说对于促进京津地区的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的。

总体上看,目前京津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毗邻的区位及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构成了京津彼此间展开旅游合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北京与天津两市的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应该说这样的一种距离在我国所有的特大城市中都是无与伦比的。由于距离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在京津塘高速公路贯通后,京津间的连通性不仅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而且时间上的距离更是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以内。在铁路交通方面,京津间的城际列车不仅车次多、票价低,而且其与公路交通的互补更是密切了京津彼此间的联系。陆上的交通是如此的便利,开展彼此间的旅游合作事实上也就具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再从航空交通方面的条件看,京津两地区不仅同属一个航空领域,而且双方机场间的距离也仅137公里;这一点也就使得天津的机场能在北京的航空运输方面处于过于繁忙或其他方面原因的时候,能担负起分流的任务[1];而恰恰是这一点,对促进两地的旅游合作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环渤海湾区域内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京津两市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也十分有利于双方旅游事业合作的展开。在环渤海湾区域内,除了京津两市拥有丰富的旅游外,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条件;京津地区的旅游事业发展不仅对于冀鲁辽等省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反过来冀鲁辽等省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京津地区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来说也必将会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在环渤海湾区域内,由于京津本身所具有的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与辐射力,这一点也对促进和实现京津旅游发展的合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是京津两地旅游客流的交叉也为京津两市旅游业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在京津两地的旅游客流中,近些年来,北京平均每年就大约有15%左右的客源来之于天津,而天津的则大约有25%的来之于北京[1]。另据天津市统计局对天津“一日游”客源情况的抽样调查统计,来之于北京的“一日游”游客数量稳定上升并进而对天津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情况见表1)。

尽管京津两市展开旅游合作的优势与基础相当明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双方在旅游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首先,京津两市旅游产品的雷同性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双方旅游合作的有序开展。由于京津两市均主要以历史文化类的旅游产品为主,再加之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要远比天津丰富,而且在知名度与影响上也要远远大于天津,因此在京津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天津的旅游产品因一直笼罩在北京的阴影下而很难真正地展现出其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无形中降低了京津双方进行旅游合作的基础与积极性[2]。其次,京津双方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其旅游业有效合作的展开。由于北京无论是旅游资源的丰欠程度、旅游事业的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均要远在天津之上,因而在相当程度和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京津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北京的兴趣与积极性就一直不高;而事实上恰恰是这一点就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双方旅游合作事业的发展。最后,事实上存在的行政分割与地方利益色彩的强化也对京津旅游合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与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下,京津作为不同的行政主体,其在“理性经济人”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对事实上可能是十分有利于双方利益和整个国家利益提升的合作视而不见、甚至是故意回避,相反却对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十分热心[3];既然如此,旅游事业合作的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北京的京西百花山与十渡风景区等景点的旅游资源应该说还是很有潜力的;然而,在地区利益的影响下,由于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与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以至于最终不仅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矛盾重重,而且也还在相当程度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的开发及利用。

二、京津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态势分析

严格地说起来,京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尽管存在着诸多的障碍与不利因素,但现实中的合作其实也还取得了不少的收获的。例如,2001年时,京津冀便在北京举行了三地的春节旅游项目交易活动;2002年7月,北京与天津的旅游部门又联合举办了“暑期旅游夜市”活动; 2003年9月,京津冀三地的旅游部门在北京世纪坛广场联合举办了“京津冀旅游促销会”;2004年1月,天津市又组织市内的各大旅行社及相关的景区景点来北京举行旅游推介并进而引起了北京的各旅行社的广泛关注[3]。京津两地的旅游合作虽然取得了如此之多的成绩,然而,由于旅游合作活动涉及到了诸多主体间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剖析合作过程中两地间的具体合作态势时,我们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基于政府部门主导的旅游合作态势分析

应该说,在推进区域间的旅游合作过程中,政府及其政府中相关部门的作用与影响力就是十分巨大的。事实上,我们在上面所谈到的京津两地近些年来所取得的合作成果就大多是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导和推动的。

北京与天津两地相比较,尽管北京的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发展条件要比天津优越,但毕竟由于两地相距很近,再加之长期以来两地间的交流又十分频繁,因此总体上看,无论是北京、还是天津,旅游方面的合作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1]。事实也的确如此。考虑到北京郊区的旅游业发展会受到周边其他地区的较大影响,因而实践中北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直都比较重视与周边的其他地区展开旅游合作。2004年4月,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的、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旅游条例》中的第14条中就明确规定“本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推广以及旅游信息交流等方面,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以及与其他旅游热点城市的合作,实现旅游客源的互送”。相比于北京,应该说天津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区域间旅游合作的积极性更高。由于天津一直都将北京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因而在其2002年出台的《天津市2003年~2007年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便明确指出:“市场重点是抓住北京,实行京津联动,营造京津冀的旅游圈,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形成区域的旅游比较优势”。[4]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近些年来,北京无形中已成了天津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除此之外,近些年来,京津两市还在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突出表现在,北京市在其制定的《大北京休闲旅游规划》中,便将京津冀的旅游合作问题进行了统筹规划;而天津也在其《京津奥运旅游一体化规划》中对京津地区的旅游合作进行了比较清晰而准确的定位。京津两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双方的合作至今仍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因而其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也就仍处在一个松散与浅层次的合作水平上。

(二)基于旅游产业部门主导的旅游合作态势分析

在基于旅游产业部门主导的旅游合作态势的分析方面,应该说京津间最先展开的是景区(点)之间的合作。事实上,作为京津间建立的首个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区,1985年成立的京东旅游区就将京津两市许多风景旅游区联系了起来。另外,由北京主导发行的博物馆通票也实现了京津区域之间的旅游景点的联合。与区域性的景点联合开发相比较,京津两间的许多旅行社也展开了彼此间的合作。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双方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及旅游线路的打造方面就进行了许多努力(例如,2002年2月,当天津的“北洋舰船游乐港项目”动工后,就有来自北京、河北等地的旅游投资参与其中;而在2003年“非典”过后,京津两地的旅行部门还联手设计和开辟了多条健康与生态旅游线路);另一方面为加强双方的旅游合作,京津双方还在交通及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首先是航空方面,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与天津的滨海国际机场的一体化合作便已基本成形;合作中成立的新的首都机场集团即包括了北京的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的滨海国际机场,与此同时,为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目前还开通了天津机场至北京的铁路客运专线。其次,公路方面的京津塘线路的形成也为双方的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开展和强化相互间的区域性的旅游合作方面,尽管京津间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然而也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由于京津间的旅游资源的丰度与影响力方面差距较大,因而两地的旅游产业部门在促进和推动彼此间的旅游合作事业中的行为选择无疑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一,从京津两地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上看,京津的旅游合作更多的是存在于产业部门间的自发合作,而且在此过程中,双方合作的范围虽相当广泛(其涉及到了景区及景点间的合作、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旅行社间的合作以及运输部门间的合作等),但合作的强度欠高和合作的紧密性也不够[5]。其二,从合作的意识上看,由于资源禀赋方面的较大差距,北京的旅游产业部门对与天津进行旅游事业的合作发展的意愿与积极性就大多不高;而天津的旅游相关部门对与北京进行旅游合作则大多呈积极态度。合作意愿有别,实际性的合作成效又怎么有可能真正地取得?其三,由于天津旅游产业部门的旅游推广及旅游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因而就又导致了外地的旅游经营部门与旅行社对天津旅游资源的不理解和最终不利于京津地区旅游合作事业的深层次条件推进。

(三)基于行业协会主导的旅游合作态势分析

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过程中,除了相关政府与旅游经营企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外,作为非盈利性的组织,旅游的行业协会在相当程度上也能影响区域旅游合作事业的有序开展。从目前的情况上看,我国的旅游行业协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如中国旅游协会;另一种则是地方性的行业协会。两种性质的行业协会相比较,一般来说,在促进区域性的旅游合作过程中,地方性的行业协会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就京津两市的具体情况来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两市就均成立了自己的旅游行业协会;应该说其他的成立不仅为促进本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而且也为京津两市旅游合作的展开创造了良好条件。由于在我国,各行业协会在相当程度上需与相关政府的行为保持一致,因此,旅游行业协会为推进和落实政府的旅游发展政策应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此外,随着近些年来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转换,现阶段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已有相当多的旅游服务工作事实上也就落到了各级旅游行业协会的身上;既然如此,在促进京津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规范和发挥出两市旅游行业协会的工作,也就具有了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四)基于政府部门、旅游产业部门以及旅游行业协会主导的旅游合作态势的综合分析

尽管我们在前面对影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政府因素、旅游产业部门因素以及旅游行业协会因素分别进行分析的,然而,由于三者间本身即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体的交叉作用情况见图1),因此,在深入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态势问题时,对上述的三类因素进行综合的剖析,应该说也是有着相当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通过对上面的政府因素、旅游产业部门因素以及旅游行业协会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京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在态势主要呈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目前京津两市的区域旅游合作由于尚处于松散的状态,因而总体上看就尚属“政府协作的旅游合作阶段”(具体见表2)――从合作的主体上看,目前双方主要是以自发的合作为

主,政府部门的合作尚处于次要地位;从合作的方式上看,政府部门的合作以联合及相互召开旅游促销会和推销会为主,而旅游产业部门的合作则主要以旅行社相互间以及旅行社与各景点和交通部门的合作为主;至于旅游行业协会,目前其大多以促进本区域内的各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为主,而跨地区的旅游协调活动做得尚很不够。二是在目前的京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合作意愿一般要高于旅游产业部门及旅游行业协会;[6]此外,京津两市相比较,由于北京的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要远远好于天津,再加之目前又尚无一种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有效且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因而天津方面的合作积极性要远高于北京方面。三是尽管京津两市的政府旅游业管理部门对区域的旅游合作均有自己的一些设想,然而由于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绝大多数的设想至今就仍未能真正地落到现实的规划与实施中。

三、推动和促进京津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有效展开的对策探讨

通过前面对影响区域旅游合作有效开展的政府因素、旅游产业部门因素以及旅游行业协会因素的深入探讨,我们事实上就不难发现,为了推动与促进京津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事业的有效开展,现阶段采取如下方面的对策与措施应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的:首先,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出政府在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目前的当务之急又需下大力气去做好如下三项工作――其一是京津两市有必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与严肃性的《京津一体化发展旅游规划》并进而在明确京津各自的旅游产品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互补性的旅游产品体系。其二是必须要找准合作的切入点,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能促进京津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有序展开的协调机制。为此,实践中京津两市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起一种例会制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借此定期地对两地在旅游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及解决。其三是必须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强化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最终在形成一个便捷、通达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为区域旅游合作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7]。其次,从产品的开发入手,实践通过打造一条京津间的黄金旅游线路来吸引京津以外地区的客源和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京津地区的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双方以“互换客源”为基础的松散与自发的区域旅游合作行为;此外,与北京的旅游市场比,考虑到天津旅游市场发展中严重存在着的“小、散、乱、差”局面,因此,天津还需对自己的旅游产业进行结构重组。再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地区的地方性旅游协会在区域旅游产品推广及开发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增强旅游协会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增强双方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行为。

[参考文献]

[1]杜 江.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文库(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广瑞.关于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思考[J].旅游调研, 2004,(1):339-45.

[3]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4]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 2003,(6):45-51.

[5]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2004,(1):22-26.

[6]史晓玲.探析景区产品的市场化问题[J].旅游学刊,2003,(6):75-79.

[7]De Arauj, L.M.& Bramwell B.Partnership and Regional Tourism In Bra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4):1138-1164.

An Analysis of JINGJIN Regional Tourist Cooper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JIANGManyua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