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4: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55-01
1 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职业能力培养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低层次的技能练习或者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验证,与企业岗位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学生无法掌握本专业、行业的前沿技术。
1.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很多是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从业经验,尽管学历较高,但职业化程度较差,更谈不上提供高层次的实践经验。
1.3 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缺乏明确的职业评价标准
实践课程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学科式的课程评价方法,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估和反馈系统,缺乏较为明确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4 实训设施不完善,难以保障实训课程质量
实训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实训设施跟不上市场技术设备更新的步伐,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2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海船的电子电气设备管理维护人才,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船电子电气员”这个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除了必须具备原有船舶电气技术岗位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增加了现代船舶电气控制技术、通讯导航技术等新的能力要求。因此,构建岗位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能力培养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基本单元,完整地涵盖能力体系的演进与构成,包括专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3 具体建设方案
3.1 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我院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海船电子电气员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委员会对海船电子电气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可以按照“一体两点”的模式来构建。其中“一体”指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主体,“两点”指以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个支撑点。
在专业岗位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对船舶电气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能力;在方法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作为海船船员必需的敬业爱岗、诚实守信、踏实勤奋等精神。
3.2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公约要求,充分征求不同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航运企业的建议,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将电子电气员岗位能力设置为“岗位认知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拓展能力”四个模块。
实践技能训练按照四个层次逐步递进。第一层次为认知,采用企业参观的形式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总体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层次为基本技能训练,分单元对学生特定的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达到中级船舶电工的要求,这一层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第三层次为综合技能训练,将第二层次所积累的零散的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实船设备和场景仿真等手段,重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国家海事局海船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评估要求;第四层次为强化技能训练,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全面提升对全船电子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能力,这一层次结束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成为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3 构建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需要一定数量和种类繁多的实训设备作支撑,国内专门从事船舶电气教学设备研制的企业几乎没有,要想满足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就必须通过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我院与上海滕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均为船用电气产品,可以为船电基础实训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设备,学生通过实训既能感受企业的生产过程,又能熟悉船舶电气设备,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建实验室。我院与镇江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共建“赛尔尼柯实验室”,由镇江赛尔尼柯公司捐赠一套7屏的智能船舶电站配电屏,我院配套4套发电机组和船用小应急电源(蓄电池)系统等,能够真实的体现现代船舶电站的全部系统。学生的实训过程完全和实船顶岗一致,使学生在校实现顶岗实训。
研发中心开发研制教学装备。由于船用设备有许多是大型综合设备,价格昂贵,直接购买全新设备不切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的研发中心,自主研制具有故障设置功能的实训装备,利用组态软件和3D技术仿真控制对象,使得全真的电气控制系统和仿真的机械机构有机组合,培养学生查找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采购拆船厂的二手设备。我院与行业内拆船厂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一套沟通合作机制,在遵守设备采购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双方合作流程,将拆船过程中学校需要的设备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学校,以此来扩充大型船舶电气实训设备,既满足实践教学的功能,又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远洋轮船从体积上可以类比为移动的大型建筑,从功能上可以类比为一个小型社区,船舶电气设备种类繁多且系统集成程度很高,这就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经过系统实船实习,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政行企校合作,通过院级董事会的体制机制,重点选择一批所辖船只多,船型种类丰富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借助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的需要,而且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3.4 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每次实训都要有实习报告或成果,每个项目都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应全程监控学生的表现,通过口头提问、项目成果、实际操作等形式考察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考核重点主要是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4 结语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8802
作者简介:钱琳(1987-),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刘力(1962-),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
0引言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 新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教师、教室、学校的界限,实现了班班相连、校校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向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积累。然而教师们并没有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关注。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两种教育专业实践:一是技术性实践,如按照教学大纲、提问和指令展开的看得见的实践;二是反思性实践,如针对情景考察和策略的判断与选择,决定着教学内容和人际关系等看不见的实践。简单地理解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仅仅表现在技术的应用、备课、授课、师生互动等教学技巧的应用上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教与学的教学空间中充满着难以预料的特殊性、瞬间性,教师面对每一堂课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所面临的不仅是运用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技巧、方法,更多的是面对教学具体过程和突发事件,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情景、确定问题并寻找适合运用的解决策略。
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特征
1.1经验性
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教师的经验,是教师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重组的过程和结果。课程的内容不断发展更新,但是已有教学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把其内化为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实践是经历不断地批判性审视和重组已有知识技能,使得专业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1.2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锻炼想象能力的课程。从建构主义教学观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帮助下有意义重建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领会教材的内容及结构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1.3发展性
信息技术的知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之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也随之而进行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知识、能力进行拓展,方可胜任更多的专业角色,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4情境性
情境是实践的场所,实践是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实现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植入各种难以逾越的情境。课堂、学生、家长、技术的发展等都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情境。教师所处的情境是动态和复杂的,教师专业实践的存在是确定的,但它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规律性,即意向与实践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教师对何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纳、对何种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吸收。[3]
1.5创造性
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动态的、复杂的情境决定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对知识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将技巧、策略简单地应用于课堂,而是需要教师审慎、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和处理具体问题及突发状况。教师的教学实践会随其时间、环境而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将在新的层面上发生,是在前一次基础之上的变革。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随新生事物的产生而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及先进技术的产生等要求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发展中创新。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1做好角色定位,树立教育信念
正确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师有着指导性意义。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专家、设计者,尽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面临着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等问题,但教师始终要坚定教育信念。信息技术教师的“本我”是一名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实践、解决问题过程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管理机房等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内心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教育信念,要清楚信息技术是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成就教育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建构知识体系,奠定实践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本体性知识,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于这些知识,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和深化,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学习特点的知识、有关教育发展脉络的知识等。[4]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满足学生多方面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知识,如哲学、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性知识,指基于教师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知识形态。这种知识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由经验性知识、个体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组成。[5]
建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形成自觉的、不懈追求的职业习惯,并将终身学习作为日常生活方式,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
2.3关注教学情境,推动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在一定情境下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学实践是教师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教师身处教学实践的情境之中,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建立与所授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必将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2.4开展合作学习,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
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在平等、开放、伙伴式的学习和讨论氛围中,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能力。
合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育专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开展合作学习:①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在和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教育经验及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时,可以获得其他教师的针对本校教学的直接教学经验,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②校际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匮乏,不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会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学习资源。校际之间的合作学习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平台;③网络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个体或者组织的形式参与到网络虚拟社区的合作交流中。微博、微信、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工具已经很普及,依靠这种简单、高效的交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更多本学科的教师、专家等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分享成长经历、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融合,促进知识积累,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2.5加强反思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本质是反思,反思教学、内化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持续的反思能够有助于教师理解复杂的教育实践。 教学反思应该全面运用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前对已有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反思,思考是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否对学生需求进行合理估计;课堂期间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具体情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师生互动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寻找成功与不足之处;课后反思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当,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感想和体会[6]。
3结语
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更多是因为“自我塑造”,而不是“被塑造”。[7]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动力是对自身要求进步的内部动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教师需要针对学校教学环境和自身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同及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进行自主的、合适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提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梅,许震黎.关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3):456.
[2]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8):9510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冯茁.教师知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6):1316.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3-01
由于近年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许多大、中院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老师,教育部也与近期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这一系列举措的引入,一方面提升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视,另一方面起到了防范心理问题产生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目前国内经济、教育发展趋势,特别是二孩政策的放开,对教育的倚重只会更为突出。这就促使因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而生的对知识的期待,转化为巨大压力落在了一线教师身上。这样的体系中心理教师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心理教师自然承担起为在校师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同时本身处于基层教育的一线,尤其对于初入职新手,,他们既要克服见习期教师因胜任力不足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又要及时调节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工作压力,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见习期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内在关键期"。如果见习期心理教师能恰当把握好这一阶段,及时调整各种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就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信心、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平稳渡过职业适应期,规划出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1.寻基础――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培训的整体概况
为了避免新教师在见习期因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工作压力调节不当等出现不胜任的情况,高校在培养阶段既有相应的措施,用人单位也会组织相应的岗前培训。依据我国目前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大部分师范生在校阶段已完成了实习期培训任务,即从熟悉教师工作、行为规范,到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念(1-2),对于初入职阶段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扰也给出了初步的预测与应对建议。具体化到我市的新教师培训工作上,既有集中展开的职前培训,又有分散实施的学科培训,更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对见习期教师的职业胜任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3)。但这样多层次的培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见习期心理教师这一群体。由于工作中许多问题都是发展性、积累性的,一些职前培训就很难起到长效的指导作用;心理教师同时承担心理咨询工作,将与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个人成长问题合并,使得见习期心理教师的压力颇为突出。
2.找来源――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压力源
根据笔者调阅相关文献、走访多位见习期心理教师真实情况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主要有内外两类三个方面的来源。
第一,客观教学质量即课堂教学实施的要求。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常规课程有着众多的不同,课堂教学不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教学内容更加宽泛、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并多以活动、游戏为载体。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要求,这就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具有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并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演绎教学目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促成学生任务完成与心理成长。无疑,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是一大难题,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教师常常要奔走于课题纪律维护、教学任务布置中间,课堂管控过严,活动游戏无法深入展开,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安全和心灵共鸣;课堂管控过松,教学设置就流于形式,不仅挫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学生对心理课的合理期待。这是见习期心理教师最直接的压力来源。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很容易形成对自己不能胜任的判断,自我挫败感、倦怠无力感接踵而生。
第二,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大部分见习期心理教师一入职初始,即身兼学校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个别学生心理辅导、问题学生的系列干预等,无不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初入职者大多缺乏实战经验,理论功底尚属薄弱,灵活应变能力也是非常的不足。"需求"与"供给"的不对应,初入职的心理教师会感叹,明明也很用心,甚至是全心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但期望与现实存在太大落差。这一来自外在的专业能力提升要求,可能诱发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的心理失衡,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也会降低。
其次,内在自我成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人类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或从事相关的专业活动,那么对囊嫡呔陀辛烁高的要求-心理教师必然能站在科学的角度诠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咨询工作中能分析当事人的问题、情况,提供熟练、有效的专业帮助;且能以前瞻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确保在具体的咨询、辅导工作中不会因为个人的情结、困扰而影响到当事人、教育对象的状况。但是,实际上,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内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未完成的事件,如童年期被忽视的情结、强大的超我形成的完美主义人格、内在小孩未曾疗愈的问题,如果不能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可以说,帮助他人基本是无效的。
3.重行动――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
学者任勇曾提到: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想尽各种办法改善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见习期心理教师要有这样基本的认识,以一种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视角看待初入职期间各种压力,不能因现实的压力就过早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往研究中更侧重从教育学观点来探讨见习期教师压力调节的方法,如李碧珍(2016)提出教师应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反思、校本研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来走出困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6)则是从专业技能训练、搭建长期、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平台帮助见习期教师渡过适应期,这些方法要彰显成效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鉴于此笔者试从更简单、直观的要求出发,提出一些对应性的小策略,以期能提供给在现实困局中"单打独斗"的小个体一些实效性的帮助。
首先,善用教育理论,打通教学难关,在学理论中促行动,在行动中强理论。
见习期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堂管理及专业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学习班主任管理、课堂组织,这不仅可以通过"传帮带教"来实现,见习期心理教师也可以l挥自主性,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来加强。课堂管理不是教学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必要条件,见习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点。此外多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备课、听课、评课,切忌流于过场,做一个听评课的"有心人",并能抓住机会与同行、前辈就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进行探讨与演练,既可以找到互相倾诉的同质团体,又能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习得教学设计思路。课堂管理与专业能力训练双管齐下,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从而真正的提升见习期心理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其次合理看待考核,恰当使用社会比较。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近年来发展快速,各类评比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比较的初衷是引发反思,促进发展。但是有时因为个人能力、视野的局限会与之背道而驰。对于见习期教师各种考核也不期而至,班主任考核课、专业考查课、教育基本功比赛,每一项都意味着漫长的准备时间、扎实的专业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
最后就是启动内在资源,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教师职业本就是高耗能职业的一种,而心理教师则负担了一线教师、心理咨询师两重职业压力。此背景下易表征出职业倦怠的情感枯竭、动力缺乏的征兆。若此时能够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就能够度过职业不适阶段。恰当、充分的社会支持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全面的评价,且在经历失败、应激事件时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应对。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要及时走出自我优思的藩篱,积极主动的与同事交流工作中的感受与经历,主动寻求向信任的亲朋好友倾诉初入职场的压力,采纳同辈、同质群体高质量的支招或建议,还可以将满腔情绪化成字符在社交平台中达成合理的宣泄。总之,让构建起的外部支持系统促成内在心理资源的流动,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情绪压力都能得到指引或疏导。
参考文献:
[2]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2-11-06).
.
[3]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EB/OL].(2012-11-13).
.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维修电工(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5].高职高专教材评价指标体系[EB/OL].(2010-06-07).
http:///link?url=BDIfFA8PsLs5YaIGNgIOor
fuFdmtewO5MHoaA7kFw9R9L6uAvaTQA0SG9y-d6-9o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