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4: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55-01

1 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职业能力培养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低层次的技能练习或者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验证,与企业岗位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学生无法掌握本专业、行业的前沿技术。

1.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很多是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从业经验,尽管学历较高,但职业化程度较差,更谈不上提供高层次的实践经验。

1.3 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缺乏明确的职业评价标准

实践课程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学科式的课程评价方法,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估和反馈系统,缺乏较为明确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4 实训设施不完善,难以保障实训课程质量

实训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实训设施跟不上市场技术设备更新的步伐,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2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海船的电子电气设备管理维护人才,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船电子电气员”这个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除了必须具备原有船舶电气技术岗位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增加了现代船舶电气控制技术、通讯导航技术等新的能力要求。因此,构建岗位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能力培养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基本单元,完整地涵盖能力体系的演进与构成,包括专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3 具体建设方案

3.1 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我院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海船电子电气员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委员会对海船电子电气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可以按照“一体两点”的模式来构建。其中“一体”指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主体,“两点”指以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个支撑点。

在专业岗位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对船舶电气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能力;在方法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作为海船船员必需的敬业爱岗、诚实守信、踏实勤奋等精神。

3.2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公约要求,充分征求不同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航运企业的建议,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将电子电气员岗位能力设置为“岗位认知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拓展能力”四个模块。

实践技能训练按照四个层次逐步递进。第一层次为认知,采用企业参观的形式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总体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层次为基本技能训练,分单元对学生特定的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达到中级船舶电工的要求,这一层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第三层次为综合技能训练,将第二层次所积累的零散的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实船设备和场景仿真等手段,重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国家海事局海船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评估要求;第四层次为强化技能训练,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全面提升对全船电子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能力,这一层次结束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成为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3 构建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需要一定数量和种类繁多的实训设备作支撑,国内专门从事船舶电气教学设备研制的企业几乎没有,要想满足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就必须通过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我院与上海滕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均为船用电气产品,可以为船电基础实训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设备,学生通过实训既能感受企业的生产过程,又能熟悉船舶电气设备,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建实验室。我院与镇江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共建“赛尔尼柯实验室”,由镇江赛尔尼柯公司捐赠一套7屏的智能船舶电站配电屏,我院配套4套发电机组和船用小应急电源(蓄电池)系统等,能够真实的体现现代船舶电站的全部系统。学生的实训过程完全和实船顶岗一致,使学生在校实现顶岗实训。

研发中心开发研制教学装备。由于船用设备有许多是大型综合设备,价格昂贵,直接购买全新设备不切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的研发中心,自主研制具有故障设置功能的实训装备,利用组态软件和3D技术仿真控制对象,使得全真的电气控制系统和仿真的机械机构有机组合,培养学生查找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采购拆船厂的二手设备。我院与行业内拆船厂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一套沟通合作机制,在遵守设备采购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双方合作流程,将拆船过程中学校需要的设备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学校,以此来扩充大型船舶电气实训设备,既满足实践教学的功能,又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远洋轮船从体积上可以类比为移动的大型建筑,从功能上可以类比为一个小型社区,船舶电气设备种类繁多且系统集成程度很高,这就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经过系统实船实习,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政行企校合作,通过院级董事会的体制机制,重点选择一批所辖船只多,船型种类丰富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借助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的需要,而且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3.4 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每次实训都要有实习报告或成果,每个项目都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应全程监控学生的表现,通过口头提问、项目成果、实际操作等形式考察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考核重点主要是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4 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8802

作者简介:钱琳(1987-),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刘力(1962-),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

0引言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 新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教师、教室、学校的界限,实现了班班相连、校校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向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积累。然而教师们并没有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关注。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两种教育专业实践:一是技术性实践,如按照教学大纲、提问和指令展开的看得见的实践;二是反思性实践,如针对情景考察和策略的判断与选择,决定着教学内容和人际关系等看不见的实践。简单地理解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仅仅表现在技术的应用、备课、授课、师生互动等教学技巧的应用上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教与学的教学空间中充满着难以预料的特殊性、瞬间性,教师面对每一堂课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所面临的不仅是运用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技巧、方法,更多的是面对教学具体过程和突发事件,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情景、确定问题并寻找适合运用的解决策略。

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特征

1.1经验性

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教师的经验,是教师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重组的过程和结果。课程的内容不断发展更新,但是已有教学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把其内化为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实践是经历不断地批判性审视和重组已有知识技能,使得专业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1.2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锻炼想象能力的课程。从建构主义教学观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帮助下有意义重建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领会教材的内容及结构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1.3发展性

信息技术的知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之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也随之而进行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知识、能力进行拓展,方可胜任更多的专业角色,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4情境性

情境是实践的场所,实践是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实现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植入各种难以逾越的情境。课堂、学生、家长、技术的发展等都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情境。教师所处的情境是动态和复杂的,教师专业实践的存在是确定的,但它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规律性,即意向与实践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教师对何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纳、对何种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吸收。[3]

1.5创造性

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动态的、复杂的情境决定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对知识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将技巧、策略简单地应用于课堂,而是需要教师审慎、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和处理具体问题及突发状况。教师的教学实践会随其时间、环境而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将在新的层面上发生,是在前一次基础之上的变革。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随新生事物的产生而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及先进技术的产生等要求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发展中创新。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1做好角色定位,树立教育信念

正确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师有着指导性意义。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专家、设计者,尽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面临着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等问题,但教师始终要坚定教育信念。信息技术教师的“本我”是一名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实践、解决问题过程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管理机房等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内心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教育信念,要清楚信息技术是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成就教育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建构知识体系,奠定实践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本体性知识,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于这些知识,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和深化,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学习特点的知识、有关教育发展脉络的知识等。[4]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满足学生多方面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知识,如哲学、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性知识,指基于教师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知识形态。这种知识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由经验性知识、个体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组成。[5]

建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形成自觉的、不懈追求的职业习惯,并将终身学习作为日常生活方式,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

2.3关注教学情境,推动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在一定情境下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学实践是教师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教师身处教学实践的情境之中,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建立与所授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必将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2.4开展合作学习,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

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在平等、开放、伙伴式的学习和讨论氛围中,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能力。

合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育专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开展合作学习:①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在和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教育经验及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时,可以获得其他教师的针对本校教学的直接教学经验,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②校际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匮乏,不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会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学习资源。校际之间的合作学习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平台;③网络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个体或者组织的形式参与到网络虚拟社区的合作交流中。微博、微信、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工具已经很普及,依靠这种简单、高效的交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更多本学科的教师、专家等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分享成长经历、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融合,促进知识积累,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2.5加强反思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本质是反思,反思教学、内化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持续的反思能够有助于教师理解复杂的教育实践。 教学反思应该全面运用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前对已有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反思,思考是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否对学生需求进行合理估计;课堂期间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具体情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师生互动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寻找成功与不足之处;课后反思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当,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感想和体会[6]。

3结语

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更多是因为“自我塑造”,而不是“被塑造”。[7]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动力是对自身要求进步的内部动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教师需要针对学校教学环境和自身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同及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进行自主的、合适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提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梅,许震黎.关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3):456.

[2]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8):9510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冯茁.教师知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6):1316.

篇3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3-01

由于近年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许多大、中院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老师,教育部也与近期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这一系列举措的引入,一方面提升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视,另一方面起到了防范心理问题产生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目前国内经济、教育发展趋势,特别是二孩政策的放开,对教育的倚重只会更为突出。这就促使因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而生的对知识的期待,转化为巨大压力落在了一线教师身上。这样的体系中心理教师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心理教师自然承担起为在校师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同时本身处于基层教育的一线,尤其对于初入职新手,,他们既要克服见习期教师因胜任力不足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又要及时调节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工作压力,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见习期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内在关键期"。如果见习期心理教师能恰当把握好这一阶段,及时调整各种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就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信心、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平稳渡过职业适应期,规划出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1.寻基础――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培训的整体概况

为了避免新教师在见习期因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工作压力调节不当等出现不胜任的情况,高校在培养阶段既有相应的措施,用人单位也会组织相应的岗前培训。依据我国目前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大部分师范生在校阶段已完成了实习期培训任务,即从熟悉教师工作、行为规范,到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念(1-2),对于初入职阶段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扰也给出了初步的预测与应对建议。具体化到我市的新教师培训工作上,既有集中展开的职前培训,又有分散实施的学科培训,更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对见习期教师的职业胜任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3)。但这样多层次的培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见习期心理教师这一群体。由于工作中许多问题都是发展性、积累性的,一些职前培训就很难起到长效的指导作用;心理教师同时承担心理咨询工作,将与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个人成长问题合并,使得见习期心理教师的压力颇为突出。

2.找来源――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压力源

根据笔者调阅相关文献、走访多位见习期心理教师真实情况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主要有内外两类三个方面的来源。

第一,客观教学质量即课堂教学实施的要求。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常规课程有着众多的不同,课堂教学不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教学内容更加宽泛、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并多以活动、游戏为载体。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要求,这就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具有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并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演绎教学目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促成学生任务完成与心理成长。无疑,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是一大难题,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教师常常要奔走于课题纪律维护、教学任务布置中间,课堂管控过严,活动游戏无法深入展开,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安全和心灵共鸣;课堂管控过松,教学设置就流于形式,不仅挫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学生对心理课的合理期待。这是见习期心理教师最直接的压力来源。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很容易形成对自己不能胜任的判断,自我挫败感、倦怠无力感接踵而生。

第二,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大部分见习期心理教师一入职初始,即身兼学校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个别学生心理辅导、问题学生的系列干预等,无不需要见习期心理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初入职者大多缺乏实战经验,理论功底尚属薄弱,灵活应变能力也是非常的不足。"需求"与"供给"的不对应,初入职的心理教师会感叹,明明也很用心,甚至是全心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但期望与现实存在太大落差。这一来自外在的专业能力提升要求,可能诱发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的心理失衡,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也会降低。

其次,内在自我成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人类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或从事相关的专业活动,那么对囊嫡呔陀辛烁高的要求-心理教师必然能站在科学的角度诠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咨询工作中能分析当事人的问题、情况,提供熟练、有效的专业帮助;且能以前瞻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确保在具体的咨询、辅导工作中不会因为个人的情结、困扰而影响到当事人、教育对象的状况。但是,实际上,许多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内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未完成的事件,如童年期被忽视的情结、强大的超我形成的完美主义人格、内在小孩未曾疗愈的问题,如果不能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可以说,帮助他人基本是无效的。

3.重行动――见习期心理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

学者任勇曾提到: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想尽各种办法改善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见习期心理教师要有这样基本的认识,以一种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视角看待初入职期间各种压力,不能因现实的压力就过早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往研究中更侧重从教育学观点来探讨见习期教师压力调节的方法,如李碧珍(2016)提出教师应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反思、校本研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来走出困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6)则是从专业技能训练、搭建长期、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平台帮助见习期教师渡过适应期,这些方法要彰显成效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鉴于此笔者试从更简单、直观的要求出发,提出一些对应性的小策略,以期能提供给在现实困局中"单打独斗"的小个体一些实效性的帮助。

首先,善用教育理论,打通教学难关,在学理论中促行动,在行动中强理论。

见习期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堂管理及专业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学习班主任管理、课堂组织,这不仅可以通过"传帮带教"来实现,见习期心理教师也可以l挥自主性,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来加强。课堂管理不是教学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必要条件,见习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点。此外多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备课、听课、评课,切忌流于过场,做一个听评课的"有心人",并能抓住机会与同行、前辈就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进行探讨与演练,既可以找到互相倾诉的同质团体,又能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习得教学设计思路。课堂管理与专业能力训练双管齐下,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从而真正的提升见习期心理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其次合理看待考核,恰当使用社会比较。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近年来发展快速,各类评比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比较的初衷是引发反思,促进发展。但是有时因为个人能力、视野的局限会与之背道而驰。对于见习期教师各种考核也不期而至,班主任考核课、专业考查课、教育基本功比赛,每一项都意味着漫长的准备时间、扎实的专业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

最后就是启动内在资源,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教师职业本就是高耗能职业的一种,而心理教师则负担了一线教师、心理咨询师两重职业压力。此背景下易表征出职业倦怠的情感枯竭、动力缺乏的征兆。若此时能够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就能够度过职业不适阶段。恰当、充分的社会支持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全面的评价,且在经历失败、应激事件时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应对。见习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要及时走出自我优思的藩篱,积极主动的与同事交流工作中的感受与经历,主动寻求向信任的亲朋好友倾诉初入职场的压力,采纳同辈、同质群体高质量的支招或建议,还可以将满腔情绪化成字符在社交平台中达成合理的宣泄。总之,让构建起的外部支持系统促成内在心理资源的流动,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情绪压力都能得到指引或疏导。

参考文献:

篇4

[2]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2-11-06).

.

[3]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EB/OL].(2012-11-13).

.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维修电工(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5].高职高专教材评价指标体系[EB/OL].(2010-06-07).

http:///link?url=BDIfFA8PsLs5YaIGNgIOor

fuFdmtewO5MHoaA7kFw9R9L6uAvaTQA0SG9y-d6-9o7r

篇5

见习工作总结1寒冬渐远、春降大地。伴随着__年新年的临近,我们共计9人的__级毕业生参加工作已有近半年时间。回首前路,展望未来,汗水与泪水点点在心,收获与所得历历在目。完成从大学生到合格技术人员的转变是漫长而又富有挑战的。为了迎接挑战,在见习期近半的此时,我在此向各位领导做简要的回报。

在校期间由导师__、__老师的建议让我有幸迈入了新立煤矿的大门。“在日常工作中只有‘认干’‘肯干’‘实干’才有可能在新立矿立足;才有可能在这人才济济的龙煤明星矿扎下根去。”老师的忠告让我在认识到困难的同时也看到希望。最终我确立了初步目标,即“以技术为根本,结合自身能力与工作需要相一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努力、踏实严谨、团结共进。”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日常工作中的以下四点总结与回报,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教。

一、从培训工作入手,在完成相关工作同时提高自己、结合实践,完整技术知识体系

关键词:培训,安全,细致周到,充实技术体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工人理论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人身安全系数进而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刚刚入门技术工作,从在校期间近20余门次专业课程中提取并组建在实践中有应用价值的有效知识内容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绩与收获

1、在我参与__队培训工作以后半年中,__采煤队培训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工人掌握相关内容逐渐丰富全面、培训总评成绩稳步提高。

在与段队书记、两任主管的配合中学到培训内页工作、日常工作及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

2、完成《春节停开工措施》就是从培训反馈的相关信息的结果。

工种间配合、工程质量标准化、突发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

不足与下阶段目标

1、自身技术完善程度有待提高。

理论与实践平衡还有欠缺。突出实践教训的了解程度还不够。

2、减少安全培训的死角率。

提高培训工作的真实度,制定宽松而合理的考核机制。向培训要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丰富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为自身创造条件、多渠道掌握技术关键词:摸索、积极主动性、共同进步

我们__级是在与zz级师兄们不同的条件下参加工作的。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我们的走出摸索期的速度。但却在主观上激励了我们共同进步的决心和热情。面对困难与阻力只有为自己赢得主动才不会浪费宝贵的见习时间。同时做好未来__级以及以后更多毕业生的示范作用,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

成绩与收获

1、参与了二水平右四片过钻场、钻孔,支护补充措施,联合收尾等;

后期参与了三水平左一片过小断层,开上出口、春节停开工等措施。

2、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用实践中的成果补充丰富理论、达到提高安全、保证工程质量以及明晰事故责任等目的,这就是我对“规程”的粗略认识。

不足与下阶段目标

1、金无足赤、双叶有异。

两位主管在性格与行事的不同,在交接期间两任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给我在他们更换的时候造成了一定的不适应。孙太发直白自然与王炬忠成熟老成,让我在无奈中度过了几周。解铃还须系铃人,假如自己不先迈出第一步,是不可能更好的完成相互配合及往后工作任务的。进一步提高自身主动性与强化自己的办事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配合得当。

2、摒弃“拿来主义”与“守株待兔”的惰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提高理解力执行力上双管齐下。达到“眼勤、脑勤、手勤、腿勤、嘴勤”的五勤方针。善于在生产中发现隐患、勤于思考、着手解决、多请示多请教、亲自督促工人认知贯彻执行规程。

三、文明生产也要高产高效,跟班带班更讲标准质量关键词:管理与技术,收获与失去,质量与效果

见习工作总结2转眼间,一年的见习期即将结束。回顾初上工作岗位的这一年,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见习班主任工作,积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见习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积极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我深切地认识到,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是开展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积极参与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新教师培训活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事,及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在语文组里,我积极配合组长和其它老师搞好教研活动,并积极争取机会提升自身素质。我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20__年4月4日,我顺利完成预备党员转正程序,更让我对感到身上肩负着的重任

二、踏实工作,努力提高业务素养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高一(5)、(7)两班的数学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我坚持做到“教学六认真”。我能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认真编写教案。我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尽量兼顾到各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课后精心布置作业,尽量做到适度、适量。每一次作业都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在上级领导“六认真”检查中得到肯定。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广泛听课,听取师傅陆秀亚的指导,也注意学习组里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不仅如此,我还抓住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如参加“实践新课程,同伴互助”观摩活动等,取长补短,收获不少。当然,实践出真知,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我两学期都主动要求开设组内公开课,听取前辈的对症指导,这使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事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每次汇报课都帮助我更好地成长。同时,我注意扎实自己的基本功。获市语文命题竞赛二等奖。

见习工作总结3日月如梭,踏入单位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在这将近一年的工作中,我既体会到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种新鲜感,又感觉到了工作的艰辛和劳累。入职一年的点点滴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转换工作思维和重新定位的重要性。完成“三个转变”:从学校到单位的转变、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所幸的是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自己以开始逐步改变,相信通过自身的进一步努力定能加速这一进程。同时令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和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收获。

回首这一年来的工作,通过对工程设计学习与参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是日常水利工程的施工与设计等。

在工作中,我处处严格规范自己,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扩大知识面,认真向同事学习,仔细体会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力求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学的学习,学到的更多的是专业的基础知识,而实践经验、社会经验则十分匮乏。但是在单位融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学习发展机遇,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能够正确面对挫折,辨证的看待问题。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开展工作。同时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也明白自身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单位工作流程不太熟悉,水利设计方面做的不够等等。

在设计过程中,有时候对工程的性能等没有足够的掌握。在学习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有类似的问题时我会主动的向同事请教,自己会查看有关方面的书籍和网站,从而提高自己日后工作时的熟练度和系统性。同时自己也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不断的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努力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到最完美。

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很细节的东西。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只能向同事进行咨询,或者到网上查询等。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很多,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系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加强对工程知识的掌握,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一年。当然我还存在着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缺点,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足,我将努力找准定位,尽自己的所能为公司发展尽绵薄之力,为自身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

一年的见习工作的磨练,培养了我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意识,比如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等。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紧密配合公司单位的工作需要,任劳任怨的工作,成为一名称职的技术主干。相信在单位的培养和自身的奋斗下,我定会胜任本职工作。

见习工作总结4一、政治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认真学习理论、“____”和__届三中个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党性,提高了政治洞察力,牢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按办公室分工我主要分管纪检、政工、机要工作。纪检工作随时服从并完成区纪检委下排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重大活动任务。机要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__年被省档案局命名为二级档案室。政工工作头绪繁多,重大集体性活动多,事无拒细,一年来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目标。

一年来,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不足,主权表现在工作经验有待进一步丰富,超前意识有待提高。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杨长避短,发奋工作,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影响工作效率,力求把分管的纪检工作、政工工作和机要工作做得更好。

见习工作总结5毕业报到后,公司对我们新进大学生进行了培训,培训后我们对于公司的历史、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公司内部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我们适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公司“求变、求进、求强”企业精神很好的融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注入的活力。

作为一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很明白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我有学习力、执行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岗位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和同事们相处。尽力做到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从心态上适应工作。为期一年的见习期即将结束,在此对这段时间做下工作小结:

篇6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篇7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双师型”教师通常指持有“双证”,即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证明其专业实践技术水平的相关职业资格、专业能力或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证书的专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具有“一体化”特点的专、兼职教师,也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就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现状来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成或者说水平存在三个层面:首先,理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状态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能够满足学校专业教学的需求,每个专业课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即既能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其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由学校部分专业理论教师和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分工合作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再次,由于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相当缺乏,可以通过聘请社会行业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合作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意见》指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亟需提高。专业课教师应当首当其冲地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制订好规划

学校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学校应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岗位轮换制,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

(3)建立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

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学校拟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型”的认定标准和认得程序。每学年进行一次认定和统计,及时落实相关待遇。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取多种证书,促进教师自觉地更新知识,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2、“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作为刚走出校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见习教师,由于他们在大学中学习的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接触实践较少,故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

(2)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

加强进修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培训,拓宽了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等),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当前社会处于科学的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工具、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替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①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能力,学校可以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也可以带着专业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企业中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采用要求专业理论教师深入实践第一线进行指导的方法,促使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③通过教师间“拜师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篇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农村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积极创造农村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为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但是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人才总量不足,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下降,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多措齐举,大力开发、培养和有效配置农村人才资源,为我市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一)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立足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项目,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盘活现有农村人才资源,积极培养和吸纳适合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35个,每个基地用于更新培训设施、聘请师资和编发教材等支出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十一五”期末全市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争达到30万人次,使农村人才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二)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根据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力争“十一五”期末我市30%以上农民参加“绿色证书”培训、20万人获得“绿色证书”。

(三)定期组织开办农业技术带头人、农村示范户高级研修班。有计划地组织我市部分农业技术带头人、农村示范户到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参观考察,学习国内外一流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不断丰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的方式和措施。

(四)进一步发挥人才评价的激励作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增收致富的农村人才队伍。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对农民参加技术职称评定实行免费服务,评定工作所需费用由各级财政予以支持。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农业技师,可参加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在北三市和长海县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确定初级和晋升或破格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时,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照顾,鼓励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基层和生产一线。

三、采取“人才支农”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深入实施“送医下乡”活动。市、区市县卫生部门每年选派部分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乡镇卫生院累计开展1年的医疗服务工作。服务期间,派出人员在原单位的工作岗位不变;工资、津贴等福利待遇不变,由派出单位支付。市财政负责对取得医师(护理)执业证书但尚未执业注册的新聘人员和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每月补助800元;对初级职称或拟晋升中级职称人员每月补助850元;对中级职称或拟晋升副高级职称人员每月补助900元;对选择到涉农区市县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取消其见习期,直接转正定级。

(二)大力开展城镇教师“下乡支教”活动。每年选派部分城市骨干教师和城镇教师深入农村开展为期至少1年的“支教”工作。服务期间,派出人员在原单位的工作岗位不变;工资、津贴等福利待遇不变,由派出单位支付;同时享受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寒暑假除外),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担。参加“支教”的教师可优先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市教育部门每年组织市级骨干教师通过观摩、讲座等方式,开展巡回“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力争四年内使北三市和长海县中小学每校都有一名师范类本科生。

(三)实施城乡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培训”计划。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教师和乡镇事业站(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市内开展对口培训、跟班实习等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所需费用在适当减免的同时,由市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开展城乡公务员“双向交流”工作。市及区市县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业务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乡镇公务员到市及区市县对口部门挂职锻炼和市及区市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到农村乡镇机关挂职锻炼工作,促进城乡公务员交流,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创业,改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结构

(一)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三市计划”。“十一五”期间,在我市农村工作的大学生要达到和保持1000人左右的常量。出台《大连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大学生“村官”公开招考、日常管理考核、解聘续聘等工作环节,细化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报考事业单位、代偿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

(二)全市各涉农区市县人事部门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积极为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或创业提供人性化和多样化服务,不断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要从发展本地区特色农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地选择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积极落实市、县两级政府给予见习毕业生的各项政策待遇,保证毕业生在见习基地安心工作和学习,提高就业技能。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经营场地、培训指导、项目支持和企业孵化等服务,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保障,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开展高技术、集约式农产品深加工或农产品营销创业活动。

五、加快县级人才市场建设,优化配置农村人才资源

(一)推进县级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各涉农区市县政府要加大在本地区人才服务机构硬件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人才招聘场所面积,更新人才培训、人事等服务设施。各涉农区市县人才服务机构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人员编制,充实服务力量,为农村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实现有效对接提供多样化服务。

(二)建立农村人才信息服务机制。通过编制年度人才开发目录和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名录,及时掌握和跟进农村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开发重点。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人才开发为核心,以贯通城乡市场为重点,不断拓展人才服务领域,提升市场服务、信息交流和服务功能,实现与大连人才市场服务贯通、网络互联、信息共建、资源共享,为各类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搭建优质、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

六、加大国内外引智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汇聚智力资源

(一)开行“专家智力服务直通车”,发挥农业专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优势。定期组织在连的政府特贴专家、突出贡献专家,围绕我市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帮助乡镇制定完善各类发展规划,提供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论证和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养管理骨干。帮助农村基层单位做好工农业项目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提供咨询服务和示范引导。

(二)加大国外智力引进资金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来我市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活动。对解决农业领域内重大技术和管理问题,且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的农业引智项目,可列为全市年度重点引智计划。

(三)搭建农业领域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农业领域人才交流活动,广开引智渠道,为我市高新农业项目引进国外专家提供服务。定期组织涉农工作人员开展境外培训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国外智力支持。

篇9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是职教发展面临的大课题,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强调的,当今时代更需要技术集成创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培养人们这方面能力的教育者。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未来的职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面,较强的相关专业的实践运用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就要求作为职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二)新时期科技进步的要求

科学技术进步一般都会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新时期,社会职业从总体上看越来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岗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事某些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愈来愈难以区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种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一定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实践能力,如机械专业的教学,除了具有传统机械知识和普通机械加工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数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

(三)新时期职校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由于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急需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快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普通高校的扩招,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给职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职校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设置合理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机械专业应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设立数控专业,减少普通机械加工专业,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我校这两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局面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强调宽基础,为学生的多元化(就业和进入高等学府)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既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既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的新技能(如机械专业除了普通机加工的技能外,还有CAD/CAM软件应用技能、数控操作、维修技能等)。

(四)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意见,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笔者在主编《数控系统》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增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上。这就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该领域的最新理论基础和最新的实践技能。如:《数控系统》这本新教材,它不仅包涵了数控的硬件、软件知识,现代控制、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通信、网络、接口等理论知识,而且相关的知识点均针对性地增加了实践环节,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职业岗位的专业性、多样性、发展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性,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一)“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

具有教师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或职业资格)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新时期“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表现为:

1.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即能掌握教学规律,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学生管理的能力等)外,还应具备不仅能胜任相关专业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2.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研讨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领头人。

3.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或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如机械专业中的CAD/CAM软件应用能力、数控机床操作能力等)。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教育的最好例证。对教师来说,实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是将实践所得应用于教学,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供可靠的保障。

1.有助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双师型”专业教师掌握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新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建议学校开设合适的专业课程,使学校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保证毕业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和生存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2.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内容丰富,概念清晰,方法灵活。他们不仅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教材、及时传授新知识、新理论,而且能及时介绍新工艺、新技能。此外,还能打破原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格局,减少学生无谓的重复学习的时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有助于产学研的开发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从事产学研的开发,其成果会更具有社会的公认性和先进性,其产品会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撰写的科研教育论文更具有创新性、开拓性。

4.有助于促进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要想在实践竞争中取胜,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相关专业实践培训,实现自我的终身教育。这样就能以“一”带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亟需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意见》指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应当首先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认识,制订好规划。学校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应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岗位轮换制,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3)建立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取多种证书,促进教师自觉地更新知识,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篇10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外国虽然鲜有“双师型”一说,但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特别强调职教师资的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德国、澳大利亚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情况比较,启发我们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1.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现状

1.1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的基本方式

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结束后必须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或是硕士结业考试(毕业后进入企业担任培训师);只有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的学生,且证明拥有为期一年的与专业方向相应的职业经历,或者完成了职业培训,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为期两年的见习期,以第二次国家考试结束作为终结。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们要掌握的是专业科学、专业教育法、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个阶段是为了让大学们能进行实践教学、提供咨询、辅导学生,并致力于学校的革新、组织等。第二次国家考试要求撰写课外论文,要上公开教学实验课,在职业专业方向上一堂课,在基础课方向上一堂课,另外还有有关专业教学法、教育学、学校法的口试。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就等于获得了授课资格,成为职校的试用期教师,在试用期一般在职校任课,每周24课时。

1.2德国职业师范专业的职教师资培养

在职业师范专业中,职业专业方向的设置各个联邦州各有侧重,一般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特点和优势设置的,这就是说,每一个联邦州的职业师范专业并不要求开设所有职业专业方向的课,个别职业专业方向可能需要到其他联邦州就读。对于职业师范专业的学期总周学时数要求,虽然各个联邦州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职业专业课、基础课和教育学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各个联邦州是有所不同的。

德国职业师范专业的培训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模式,另一种是不来梅大学模式,除了不来梅大学所在的不来梅以外,其他联邦州基本上推行的都是普通模式,它的职业师范专业招收的学生都是高等专业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免掉了职业专业方向(即第一专业)的学习课程,而且职业专业方向也不再单独结业考试,这些学生的学习年限可以缩短两年,减为五个半学期,大学要传授给他们的主要是教育学和教学法,以及如何把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有硕士毕业考试或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也是为期二年的见习期,既在职校中兼课,也在大学里就读研讨班,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后,就可以成为职教的教师。

1.3德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要不断进修,但是法律未强制性规定教师每年必须接受多长时间的进修。例如,在下萨克森州,教师参加这些培训课程都是自愿的、免费的。在下萨克森州,有三种教师进修形式,即全州集中的、地区性的和学校内的进修。全州集中的进修是由州文化部组织的,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地区性的培训由州下面的区政府来组织,每个课程的时间一般为数天;学校内的培训是最灵活的,一般一至二天。其中州文化部组织的进修的具体流程为:教师阅读教师进修措施目录通过学校校长向区政府报名学校校长表态区政府挑选出参加某一培训课程的人员区人事委员会批准该挑选人员区政府把所挑选出的人员告知州文化部下属的教师进修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由该研究所邀请相关人员来参加培训。学校在教师进修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师进修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

在德国,要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并非易事,除了要经过大学学习、两年见习期以及通过两次国家考试以外,还要证明有工作经验。因此,德国大多数职教师资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他们在工作若干年后通过大学职业师范专业的学习,转而成为职教师资,这就保证了德国职教师资有很强的实践经验。

2.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建立值得我们借鉴。

2.1澳大利亚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职责

“TAFE”是“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在澳大利亚,TAFE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起源与发展的,人们把TAFE看作政府所有的、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别其他性质的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政府分三个层次,它们是联邦政府,州或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每一级政府负有不同层次的职责,他们在教育上的职责分别是: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大学。对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VET)系统的宏观管理,特别是对TAEF学院的管理是通过联邦政府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DETYA)和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以及各州:或领地政府负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行政管理部门或授权管理机构共同来进行的。它在教育和培训政策、培训顷目中起核心作用,在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方面投入很多。同时力求发展一个.以需求为动力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VET)体系。

州和领地政府均拥有独立的十分完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负责对其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教育方法并具体负责管理州和领地范围内的所有TAFE学院。

各地方政府机构的主要职责为图书馆、环卫、建筑管理、路标和交通管理、下水道和人行道等。

2.2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中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经过多年的磋商终于产生了第一个国家培训局:ANTA协议。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ANTA协议中,所有政党一致同意必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进行全国范围内实质性改革,联邦政府与各州或领地政府需要共同加大投资力度。

ANTA协议不仅确立了联邦政府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DETYA)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巨(ANTA)和各州领地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中的职责、权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保证了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中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基础。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的组织机构主要由部长委员会(MINCO)基于行业的ANTA理事会,负责日常事务的ANTA执行长官委员会及独立的授权运作执行机构构成,ANTA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监督管理国家和各州/领地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专项基金,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有关导向性重要政策,建立国家完整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VET)体系。它所涉及的合作对象包括负责州或领地VET的政府机构、培训授权组织、培训机构、企业等。他们的具体工作包括:完善国家资格认证框架;鼓励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受训者就业技能,增加受训者就业机会;提供国家VET优先培训课程资源和指南;鼓励发展有效的、具有竞争机制的培训市场,倡导行业社团组织培训和学习文化;提高VET效率等。

ANTA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实施ANTA部长委员会的决定,拟订执行计划、核拨经费、监督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进展情况等。

ANTA的成立,对于澳大利亚框架(NTF)、国家认证框架(ARF)的建立以及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的实行和推广,对VET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州或领地行为培训咨询机构(ITAB),ANTA是基于企业的国家授权VET管理机构。在有关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重要的依靠对象是国家/州或领地的行业培训咨询机构(ITAB)。这些机构从不同的行业背景出发,根据企事业对于技能培训的需求情况进行研究,为国家和各州或领地也相应建立了州ITAB,为州或领地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作咨询服务。其中,国家级ITAB与州或领地ITAB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主要帮助ANTA进行职教调研,编写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培训包,而后者则侧重于根据联邦政府、ANTA的职教领域的宏观导向、培训包内容,帮助州/领地的学校具体实施。如提供地方优先的培训领域和方向的指南,用于具体实施教学的补充材料等。

3.中外高职教育师资结构的差异及成因

3.1学位水平比较

国外高职专职教师除了技术能力水平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要求外,一般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如德国技术工程学院要求教授具有博士学位,五年以上实际工作且卓有成效),我国高职高专专职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普遍不超过15%。造成学位水平上的差异显著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研究生培养数量相对较少;我国高职教育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我国高职学院大多由行业职业大学与中等专科学校、技校等合并而成,高学位师资储备很少;人们社会观念普遍认可普通本科教育,对高职认知程度较低,研究生择业取向不注重高职;高职教师待遇较普通高等院校和成功企业相比偏低,难以吸引高学位师资;高职科研力量及实验条件较差,我国职称晋升有重科研轻教学倾向,高学位师资在高职难以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使得晋升时间推迟,晋升级别降低;高职在创建初期,教师生活条件难以与普通高校相比。

3.2专兼职教师队伍比较

由于各国职业教育制度不同,各国高职院校公立和私立的比例悬殊较大,专兼职队伍的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较为普遍的规律是兼职教师比例较大,但最低也是1:l的水平。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国立,其财政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较低,根据张铁岩、吴兴伟的不完全统计,兼职教师比例低于20%,缺乏来自行业一线有最新专门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会大大降低职业教育的活力,弱化学生岗位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从而整体上影响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兼职教师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为: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实施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较为缓慢,教师因需设岗,依赖需求合理流动的渠道不通畅,不甚符合需求的教师仍滞留在校园,专职教师数量不能大大缩减;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是全日制脱产学习的模式,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在工作时间抽身到学校任课;校企联合中,企业方为企业发展提出人才技术与能力需求标准的较多,主动提供最新设备和技术,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参与高职院校培训的少;兼职教师的待遇较低,其薪酬不足以吸引高水平技术和管理工作者;我国接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培训的机构较少,使得既懂教育学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人才奇缺;教育观念上仍沉溺于三段式教学或简单化的模块化教学,缺乏开放式办学的思想准备,对短期的、专门的技术技艺人才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这种专门人才往往是最受欢迎的。

3.3“双师型”师资队伍比较

不管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还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O人才培训模式,或者是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其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学生的岗位技术,职业能力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市场需求。这种目标实现的基础是称之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管实施方式不同,但普遍制度严格,培训机构健全,政府重视,做为谋职的门槛,从业人员普遍积极,参与。国外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聘任要求达到“双师”的条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双师型”师资的比例一般均超过50%。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至今其所占比例较低,根据天津市高职院校的统计平均在2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短时间内从行业实际工作岗位调入高职院校的高水平教师难以有较大数字的提升;我国职业高校和证书制度的行业系列不全且有的行业职业证书的考核中对职业能力的考核设计不规范+缺乏行业的权威性;已在高职任职的教师因教学的压力很大,学校暂时不能提供足够的时间供其进修或接受培训;我国企业或高校没有足够的培训基地供专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选择培训项目;教师聘任中对未达“双师型”师资的达标期限缺乏硬性指标;观念转变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对“双师型”的认识缺乏紧迫感。

3.4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带头人群体比较

根据北京联合大学张妙弟校长的高职发展“四段论”即:第一阶段以规模求发展,第二阶段以质量求发展,第三阶段以品牌求发展,第四阶段以文化求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将接近尾声,第二阶段正在谋划或行进之中。显然,第二阶段是充满艰辛的阶段,也是立校的根本,否则第三阶段的“品牌”无从谈及。质量和品牌是每所高校乃至各行各业的共同追求。由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及学校的积极进取,加之我国中等学校毕业生量大且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只要假以时日,规模似不大成为问题。但如果质量与品牌不保,核心竞争力降低,规模自然萎缩,学校也就在竞争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质量和品牌的竞争中,高水平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带头人群体无疑是最具决定性的。同国外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相比,这一点恰恰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弱势所在。虽然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个别专业有一定的产、学、研结合的群体,但队伍不大、研发能力不强,产品或服务覆盖面不大。国外高职院校象澳大利亚的TAFE,企业有足够的能力驱动TAFE的发展,企业向学校援赠最新设备,直接委派工程师到学校培训并进行技术和软件开发,有的甚至向学员发工资。通过培训开发项目、培养人才,企业受惠,学校受益。在产、学、研的结合中,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融合,知识的更新与现代工业技术和行业的最新发展同步,所见即所学,所学即所用,所研即所需,所需即所产。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产、学、研师资队伍达到一定规模时,我国的高职院校才真正步入良性发展,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建设的局面才能不期而至。当然,政府的大力倡导是不可或缺的。

3.5关于高职师资培训方式的比较

各国虽然都有教师资格认证条件的详细规定及任职资格的考核,但对高职教师任职后的培训也有各不相同的做法。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的教师除全部从有3-5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外(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教师),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利用部分时间到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1―2年的学习,学习内容集中在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同时成为有关专业协会成员,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接受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信息。在教育学院的学习由TAPE学院提供资助。美国社区学院教师除学历要求在研究生水平外,教师必须到教育学院接受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培训,还要求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环节培训,每两年半还须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若不能获得任教合格证书,则不能在社区学院任课。在美国,任何学校只许聘用持有效证书的教师,否则便是违法,州政府在颁发教师证书上把关甚严。在社区学院任职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大学教育学院和培训机构参加各种长短不一的培训已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是持续进行的,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教师可以个人申请参加分散的自主式学习,也可以参加学校派出的培训活动。教师的培训机构与企业关系紧密,许多企业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而举办教师培训,大学的教育学院也参与高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有的州则由职业教育学院承担高职教师培训工作。总之,德国高职师资的培训工作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和个人自主选择进修各半。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重视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要把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实践的情况作为聘任岗位职务的重要依据。要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学工作。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学校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教学合作和有序的人才流动了鼓励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教学与进修学习。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和改革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评价和考核方法、激励机制和引进机制,探索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9.

[2] 周世学. 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特征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0.

[3] 邓蓓.“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研及建设.[R].天津教育系统重点调研课题,2007.8.

[作者简介]

篇11

多年的办学经验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很难办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通过合作可以获得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弥补国家、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资金投人的不足。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得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最好方式。

一、寻求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岗位不断出现.这对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有了更多的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我们要抓住机遇,办出新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寻找与行业及经济增长的最佳结合点。

我校最典型的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是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合作单位是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规模很大.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和生产企业。EPS ( Expandable Polystyrene )是可发性聚苯乙烯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热塑性泡沫塑料。EPS由于具有优异持久的保温隔热性、独特的缓冲抗震性、抗老化性和防水性,在许多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EPS行业在我国是一个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行业,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我国EPS行业生产企业就达5千多家。EPS行业不仅市场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而且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也是空白,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有此专业,企业又急需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了解到这一市场需求情况后,主动与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联系,得到了公司的积极回应,经双方协商,决定开展合作办学,双方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书,使我校真正走上了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二、我校合作办学的特点

1学校和企业共同制仃和实施培养方案

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及专业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来设置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多少门专业课,每门专业课开多少学时,哪个学期开设都有企业来确定。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所有专业课都由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来讲授。我们还聘请公司的董事长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他和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经常到学校来提供咨询和作有关行业发展的情况介绍及学术报告。整个实践环节,无论是专业课实习,还是毕业实习,都由企业来负责,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指导教师。

2,“订单式”招生

我校“EPS”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为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或EPS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协议书中,明确规定在学生人学后,公司要与该专业的学生就奖学金和就业等有关事项分别签订合同。如果学生符合其合同要求,即为合格毕业生,毕业后由企业负责接收或推荐到国内外EPS企业就业,从事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工作,并保证毕业生在国内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待遇。这样,我们在招生时就可以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写上:学生毕业后,对合格毕业生包分配或提供就业。这种‘·订单式”招生,确实大大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3.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为我校提供资金支持是我们双方合作办学的一大特点。一方面,公司为学校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经费。协议中明确规定:公司负责专业课授课,负责安排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并承担上述教学环节的所有费用(含教师讲课费、指导费、师生旅差费、补助费、资料费等)。另一方面,公司还为学生读书提供一定的资助和奖励。公司在学校设立了“清华EPS奖学金”,该奖金主要用于对该专业学生的资助与奖励,奖学金等级、标准、比例为:一等,3 000元/年,占学生总数的10};二等,2 000元;/年,占学生总数的15%;三等,1 000元/年,占学生总数的75%。这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办学资金,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学生可以顶肉实习

三年制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完成了两年半的理论课学习后,利用最后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不再是以往实习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的形式,而是亲自动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因为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就是学生毕业分配的单位和即将要从事的工作,所以顶岗实习具有见习的性质,半年的顶岗工作实习期也是学生毕业分配后的见习期,这就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见习时间,能够提前转为正式职工。

三、校企合作办学的益处

1.扩大了生源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的今天,有些高职专业的生源不是很好的,招生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招生简章中注明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包分配或提供就业,而且在校期间每年提供10003 000元不等的奖学金,这种条件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对农村学生,对那些家庭较困难、读不起书的学生来说,选择这样的专业再合适不过了。自从我校与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办了这个专业后,几年来生源一直很好。

2.节省了办学资金

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人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和贷款。近几年来我校由于不断扩招,需要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人,改善办学条件,所以几年来办学资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这种校企合作办学,就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的办学资金。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仅讲课费、学生实习费,每年就要为学校节省十几万元。

3.解决了就业问题

篇12

近年来,教育部一系列文件中提出要加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由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三部分构成。

 

素质结构主要是指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通过教育学、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形成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较强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科学知识和能力技能的职业素质。

 

知识结构主要是指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的知识、初步的教学研究的知识等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具有政治、地理、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承担和所学专业相近工作的知识、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工作等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是指有较强的自学和认知、表达、沟通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定的外语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等职业基本能力;合理设计教学,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以及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二、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我院自2009年开始招收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学生,截至目前,已有了五届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已构建了有专业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内容对应、具有内在联系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方面教学内容体系。

 

(一)基础实践

 

基础实践是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由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组成,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教师基本功训练、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训练等。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包括军事训练、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分课内外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周至第三周进行。

 

公益劳动安排在三个学年每个学期,每学期不少于6学时,在课外进行,内容包括学院各单位组织的绿化活动、环境卫生清理、搬迁等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主要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公益事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基本功训练包括两笔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讲课、说课三大技能训练,由学院、系和指导教师组织实施,分别在第二、三、四、五学期完成训练和考核,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训练在前三个学期课内进行,结合理论开展技能训练,由任课教师指导与考核。

 

(二)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由培养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组成,包括模拟教学训练、教育见习与毕业实习、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三模块。这些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不可或缺,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见习在教育学课程、教学论课程内进行,具体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进行,时间分别为1天、2天,内容为观察记录史、地、政课堂教学全过程;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学习状态、思想状况;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情况、教学改革情况。由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分教育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教育集中实习时间为五周,自主实习时间为六周,由系实习指导小组组织实施。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进行,主要包括月相观测、参观、教学技能大赛、综文大讲堂等活动,由专业指导教师和院、系组织实施。

 

(三)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两大模块。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安排在第二、第四学期暑期进行,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打工、家教、考察、社团活动等形式的假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结束后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由院系和社会调查指导教师通过跟踪指导,依据学生的参加活动情况和撰写的报告进行考核并评奖。毕业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4周,以完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检验毕业生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必备的教师职业素养, (下转25页) (上接16页)考察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为实习和毕业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训练与考核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模拟教学,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课外训练,最后参加系统一组织的考核。

 

三、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前提和保障。我院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建设,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二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例如,有呼和浩特市区内的土默特学校、二十七中、三十五中、蒙古族学校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既确保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对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并将其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一;二是系、教研室定期开展的教研活动中,将实践教学研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交流、总结、探索;三是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制度,在实习与见习期间由校内和基地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适时进行交流与沟通,以确保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四是定期组织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深入中学课堂,了解一线教学情况,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完备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对于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规章制度。比如,实验教学方面,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课内实践教学方面,制定课程实训指导书;社会调查、教育见习与实习、毕业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方面,制定完备的方案并每年进行修改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