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71-03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 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谓刻不容缓,但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教师孤立地谈德育,重说教,而轻感悟。学生不理解,不买账,学习兴趣低,教育效果差;在德育过程中,过分重视社会的期待,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语文内涵的多样性,导致德育的假大空,雷声大雨点小,带给学生的良性影响几乎为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应当要意识到,德育的崇高和语文的多彩是可以共融的,集体与个人、大爱和小情并不对立,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吃透文本,抓住德育渗透点。
语文阅读文本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以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润泽他们的心灵。要有效地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做到行之有效,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备课,熟悉阅读文本,明确本堂课的德育渗透点,并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寻找其和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比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用平实的笔触记述了他和父亲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诠释了父爱如山的伟大,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亲情的可贵并学习感恩父母;《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中学生养成终身的修身自省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故宫博物院》,真实再现了故宫的雄伟壮丽,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都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学习本文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二,细品慢读,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注重朗读。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逗,读出感情,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在品读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比如,在《黄河颂》一文教学中,朗读便是重要的一环,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节奏鲜明,情感奔放,在配乐朗读中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黄河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魄,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咬文嚼字。文本中的重要字词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适当地咬文嚼字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领会德育内涵。比如,《亲爱的把爸爸妈妈》一文开篇,作者聂华苓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其中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自关于南斯拉夫克拉库耶次小城的记忆:沉重,美丽。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7000多人遇难,其中甚至有300个孩子,这份记忆是沉重的,这段历史是沉重的; 但在此中,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令人动容,这是血雨腥风的残忍下的美丽。牢记屠杀,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灾难不再重演,歌颂人民,是为了痛斥刽子手,也是希望这样悲壮的英勇再也不要重现。这两个简单的词看似矛盾,但却殊途同归:要和平,不要战争。抓住这两个词,能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把握文章寓意,接受思想熏陶,从而达到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物品析。许多阅读文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有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品质,或是高尚的品格,或是美好的心灵,或是豁然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比如,木兰的不慕名利,夸父的执着不懈,唐雎的不畏强权,都能够给学生以美好心灵的熏陶,从而以此美好为榜样,努力前行。而许多反面人物同样深刻鲜活,作者在生动刻画他们的同时也在讽刺批判。比如,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小说刻画了他在极短时间内态度的五次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变化前后,态度自相矛盾,对比鲜明。极强的讽刺效果将这一善于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深刻挖掘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以人为镜,从而达到正身自省的教育效果。
第三,空白延伸,在感受中渗透德育。
抓住阅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大胆的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教育效果。譬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问爸爸能否到学校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病入膏肓的爸爸看着英子,“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此处看似是闲笔,实则含蕴丰富,需要用心品味。在此处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何突然转过脸不看英子了?如果你是导演,请你来拍这个细节,想象一下父亲此刻的神情。由此便能引导学生了解父爱如山的深沉,拥有时是幸福,且行且珍惜。
同时,要做好文本阅读的空白延伸,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比如,播放歌曲、短片、图片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感知氛围,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比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播放《中国男儿歌》,让雄壮激昂的旋律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并为学生讲授歌词中“燕然勒功”的典故,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们在戈壁滩上的无私奉献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保家卫国,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再比如,在讲授《丑小鸭》时对安徒生的生平经历进行延伸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生活本身就是童话,要学会正确面对逆境,因为这也是人生的宝贵体验。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收获便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成果。
阅读是读者对所阅读的对象进行创造性、主观审视、批判性理解,并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以及观点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除此之外,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把握作品的内在涵义,领悟字里行间的情感,享受文字带来的趣味。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多种误区,学生难以正确掌握阅读的要领。本文分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阅读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目前很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读而读,即只为让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阅读能力的培养。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只会让学生阅读与高考相关的内容,将阅读的范围和空间大大缩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现代阅读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
1.2阅读方式比较陈旧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很多教师只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从文章结构入手来解析范文。或使用积累的语文知识整理范文中零碎的语文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如很多阅读教学仅对阅读材料进行作者介绍、结构分析、时代背景介绍、中心思想、修此方法、写作特点、问题解答等,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3缺乏探究性和研究性
缺乏探究性和研究性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通病,表现在很多教师仅对为解决问题而阅读。而没有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阅读技巧、锻炼创造思维等的能力。
2 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2.1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注重课内阅读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立足于课内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善于从知识多层次、题材多样化、表现多手法的阅读材料中寻找到闪光点,设计教学思路。即教师应善于抓住文中的“文眼”,并找准突破口,通过精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另外,在课内阅读积累的知识和方法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养成开卷有益的习惯,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将学到的东西放到课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丰富课内阅读内容。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加关注和阅读文学类期刊或社会风云类期刊等,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以积累更多语文知识点。另外,更多的阅读具有浓厚生活气息、极富时代特色的文章,并组织学生将阅读过的文章通过读后感的形式表述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对此进行相应的点评。通过此种方式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迁移课内知识的能力。
2.2个性化阅读指导
学生的喜好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对阅读的内容、兴趣点也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学生对文章具有个性化理解的特点,这无疑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丰富和创造。教师应尊重并鼓励学生对阅读进行个性化以及创造性理解。
如教师不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过多的干涉和限制,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和喜好选择阅读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包括在材料收集、专题选定、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选择“有营养”的阅读对象,获得更多的阅读收获。
2.3进行探究性和研究性的阅读指导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需构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为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应渗透探究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时,分析其中心思想是批判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类似的文章,如《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等,以让学生对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形势进行延伸思索。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1.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知识讲解,教师作为主角,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内容与方式去阅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设定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所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学生缺少阅读的动力与兴趣
现在一些中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区,在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上缺乏探索,不愿意在阅读上花费时间与精力。即便阅读也只是单纯地看看,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而已,更谈不上品味鉴赏。阅读,本应是人生得意之事。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于每位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可见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育已举步维艰,有限的课本内容,单调的教学模式,僵硬教条的考查、考试办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和内在美,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更谈不上对文学的鉴赏和感悟。
3.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即为教学模式过于落后、单一。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式的模式。往往是这样一条线安排课堂:即先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再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固定的模式,并没有按照阅读的心理的规律:读者一般是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逐段剖析,看清文章前后关系。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长期如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教学因循同一模式,重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改善现状具有其意义。
二、改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重视与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对待。教师放手,学生动手,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2.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动力
兴趣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最好动力。如果有兴趣,学生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其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童话的兴趣递减,逐渐地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类的故事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把握思维的方向和角度,抓住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此教学模式常常运用在课本阅读难度较大,内容生涩,学生接触话题范围较少的阅读文章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上教师教学的抽象性,配上多媒体情景教学能弥补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够对课文较好地理解,如科普类文章。
(2)寻找关键点,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内涵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中,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是有中心点和重点的,即使是散文,其行文特点也是形散而意不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作者在文章中隐含或表露出的关键点,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子,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到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描写,开题即点明了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文章的段落层次和各段落的中心大意自然一目了然。
(3)采取表演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具有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尤其是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的文章适合于表演模式教学,这些文章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起伏较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把握和表演故事中情节和人物形象,如《皇帝的新装》《鲁滨孙漂流记》等课文。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体现为一种对于信息、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摄取能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同时,阅读更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修养和情趣。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支撑。
二、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阅读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薄弱,积极性较差。特别是对于文章的阅读,大多数教学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一味地进行文章思想的分析,或者进行专项的阅读题目的训练,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其实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单一落后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走入错误的思维领域,他们的思维将会僵化。不利于他们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不断地做到与时俱进,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2.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
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但是,由于阅读教学过于书面化和理论化,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不容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
忽视学生个性,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随着时代教育脚步的逐渐加快,忽视学生的特点是很多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的是一种“虚”化的能力,不利于量化,所以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也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是目前语文阅读面临的较大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足够方法上的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断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的形式,如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多方法阅读并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要善于将报纸、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教学等教学方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多方法教学――深阅读与浅阅读结合、博览与精读结合,通过博览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以阅读的广度求眼界的宽大,“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所谓的精读,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本身反复地研读,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细节的认识都做到游刃有余;多角度阅读――重点把握文章整体、个别句子、词语等,提高阅读质量。
2.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
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载体,而且是人的教育,故而教师必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延伸出去,与社会生活接轨,让生活化的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有一个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现实、体验日常的生活,从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即生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结合现实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心领神会,更加清晰地感知整篇文章,明确语文阅读的意义所在。
3.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
语文阅读的终极意义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阅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深度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而对于阅读水平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可以进行一步步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规范阅读方法。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结语
阅读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必须要对症下药,改进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人性化,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一
阅读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如果没有感悟交流,那么贫乏的思想和淡薄的情怀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都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陷。新课程标准将阅读定义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它已经由原来的纯粹的完成任务式上升为一种升华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新认识,特别是新课改以后,更多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来拓展彼此的思想空间,但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又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教师方面来说,正确的阅读教学手段并没有形成。有些教师教学程式化、公式化,“以不变应万变”。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讲具体的文章每篇都是中心明确,结构紧凑,用词准确,等等。凡此种种,只讲共性,缺少个性,拘守课文,局限课堂,情景封闭,套路僵化。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还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贷”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不甚得法。这样的教学就把学生束缚在了一定的思考范围之内,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思考的要求。
2.从学生方面来说,阅读还没有成为提高其修养的手段。对语文阅读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为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学生的印象中留下的仅仅是一些破碎的知识要点的影子,而对于文本的把握和文章观点的思考几乎没有。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缺失了个性,束缚了思想,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往往认为,阅读课是老师的“独角戏”,没什么好学的。
二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呢?我们不妨改变教学理念,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切实可行地运用于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1.老师要让学生想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所谓让学生想阅读,也就是满足学生阅读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阅读动机与阅读效果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主动性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多元的解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学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应受到某类特殊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或教材教参上画一的指示,从而忽视阅读主体的思维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为人云亦云的模式。
2.重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传递“情感”和“感动”。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多更好地读书。阅读的文章都有其内容、思想甚至有情感。让学生形成能从阅读教学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某种能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形成了阅读的能力,学生就能自由自主地获得更多的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才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
3.阅读教学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构建阅读的广阔背景,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章的生命情结产生共鸣,形成一种知识的升华和阅读的积淀。如果没有了阅读的背景,我们就只能将其阅读的对象定格于教材、文章。祖辈传承的故事大部分是历史,传奇化的历史与教科书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向民间、向群众“用耳朵去阅读”,进一步拓展阅读主体的想象空间,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4.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独立思考,改变对阅读的成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轻视和削弱这种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偏离。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5.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造成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阅读就会有很多不方便。因此,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以便随时查找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更应该明白中学语文阅读真正的目的,以及新课改后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阅读能力。一方面,“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感性经验,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其落脚点是“缘道学文”。语文阅读注重感知语言,分析行文思路,那种“迫不及待”地“披文入情”、“披文入理”的教法,正是“因道废文”的突出表现。新课程标准除要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外,还进一步提出了“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目标。另一方面,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努力培养他们阅读语文的能力势在必行,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比如专注、思辨、有恒,等等。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但可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而且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
中学语文教育者应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明了新课改教育的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积极创新和丰富自己,做到教学相长。总之,语文教育者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起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其人人喜欢语文,个个痴情于阅读。
参考文献:
[1]戴如潜.实用教学新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且还处处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因此语文阅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阅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把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由视觉感知文字信息,再由传导神经将文字信息输入大脑,然后大脑中枢神经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与此同时,读者要经历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归纳、联想、想像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又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既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发散思维,又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聚敛思维:既有纵向思维,又有横向思维: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正是在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理解读物的意义,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
2、阅读是语言表达过程。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内化的吸收过程,这是由一系列的语言活动行为和语言活动技巧组成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听读活动中,读者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并且通过查阅工具书、翻检书目、参照注释来释词、诠句,理解词句含义和篇章的要旨,又学习和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技能。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要运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技能技巧,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吸收思想知识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学习和掌握阅读的一系列规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的技能技巧,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3、阅读是情感体验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想像获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4、阅读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的,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昕读说写活动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巾,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参与阅读的内在动力的大小、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语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五个要求。
1、重视情感,教出情味。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课文),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人情”、“因情而觅理”。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引入情境,激励思维。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像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肩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3、联系生活,调动需要:这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带有动力性:”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8-01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然而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中学生渐渐地远离了生活实际,缺乏对现实的真实情感,对待人际关系表现得冷淡漠然,失去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发现与创造能力,审美观念更是无从谈起。初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强调了要注重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散文阅读占着很大比重,从苏教版初中语文目录中我们不难看出,仅散文就占了全篇的25%以上。由此可见,散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地位是何等之重要。散文阅读是如何体现它广泛的审美功能的?如何通过散文阅读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这都是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1 散文审美阅读实际教学意义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关于想象、联想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动作,都与其潜在地审美感受有关,美,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它时刻润泽着学生的心灵,启迪着他们的智慧。而散文是一种被誉为“美文”的文体,它是诗歌、小说等其他文体形式的补充与延伸。散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处处充满着灵动的思想,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1.1体现教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从散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及散文选材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进行散文审美阅读教学是符合教育要求,并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学习,让学生体验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和感受民族语言的规范,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散文作为一种真实的生活艺术再现,无论是取材还是作者的人生体验,以及用文字展现出的生活画面,都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充分体会到其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从而带给学生们自由的心灵畅想和开放地个性发挥,促进了他们的审美心理构建,也推动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1.2适应学生心理,促进语文学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日益成熟,性格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情感也更加丰富和深刻,对人物内心世界有了基本的审美判断,审美需求大大增加,主体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散文审美阅读就是突出作品的主体特征,作者细腻的生活感受、深刻的人生思考、充满哲理的思想,都能让中学生引起共鸣,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散文蕴含的美能让学生轻松的越过阅读障碍,突破学生阅读难的“瓶颈”,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对知识、对语言、对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1]。
2 散文审美阅读的教学策略
散文审美阅读具有如此强大的审美教育功能,却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广大语文教育者所忽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往单调乏味的试题训练,要从散文自由、灵活的文本特点出发,注重挖掘散文内在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使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2.1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
情感体验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而产生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开放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一种心理反应。散文审美阅读教学就是要抓住课文情感与学生互动的联系通道,通过美的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想象,完成审美观的升华。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情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情感体验是每个阅读者的个人心理活动,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独立体验的情感过程,只有学生主动体会与感受,才能产生深刻的对美的印象;二是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形象体验。所谓“入境动情”,为学生创建一个与内容对应的场景,运用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音乐等元素,让学生对散文的美感有具体的形象体验。在教《三峡》时,笔者先引入著名地理学家鹂道元对三峡的风光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然后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景色的片断做成视频文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最后引入正文。这种诗文导入、形象展现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对“美”充满憧憬和期待。
2.2提高欣赏水平,强化审美鉴赏能力
对散文阅读的审美欣赏,就是透过文字符号搭建的书面表相,去体会作品内在的“灵魂”。散文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对事物真实意义的剖析和对美的深刻感悟。学会欣赏,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散文的思想,追求作者在作品中直抒或暗藏的情感,并通过这些思想与情感的反复体味,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中,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感受到情感的精神美、语言的朴素美;通过文章的首尾相应,体会到作品的结构美;从字里行间领悟到诗般的意境美。要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审美欣赏,提高审美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50-01
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基础的基础。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教师教学模式落后,违背教学规律。
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首先对课文进行划段分层,剖析讲解,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实质上这种程式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但当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时,就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的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二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1.转变教学观念,大力倡导开创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①主动积极,乐于探索;②潜心研究,独立思考;③知疑问难,互动合作;④善于发现,注重总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特别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③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④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认为: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这一点可从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身上发现规律,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仅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在这里笔者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计划;其次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领悟和坚持。
3.在中学语文阅读中尝试情感教学。
有些阅读材料中的情境,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学生往往很难进入到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感染学生情绪,拉近作者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发生情感共鸣。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创设以下情境法:
(1)背景情境法。
有些课文,因学生不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或相关历史,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时可通过介绍背景来创设情境。如笔者教《故都的秋》一文时,只有让学生先了解郁达夫生平简历,了解到作者当时正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才能领悟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色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是源于作者满怀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生活情境法。
通过教师引导,利用教材中人物的不同性格,让学生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去投入课文的研读,并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生活中固有的情感,深入领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使教材与生活达到和谐统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不妨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如果是你在夏夜去欣赏月色下的荷塘,你会有怎样的体会?”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当时在参观游行大典的人群中,你会怎么样呢?”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是不管怎么改革创新,尽管各师各教、方法百出,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己不同的教W方法。但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总离不开“阅读”教学。而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下面就阅读教学谈谈一点认识。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①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②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③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较低,这是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造成的,使得学生存在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低、阅读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解决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应从增加学生阅读资源,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以及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做起。
一、教学现状及原因
(一)学校的阅读资源欠缺
不少农村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数量少,种类不全。有的学校的图书室藏书还算丰富,但疏于管理,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不向学生开放。这就造成了农村学生想读书却没有书可读的局面。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有效措施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法自主阅读书籍,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出现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的情况,使得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中。此外,有些教师忽视了课外阅读,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这使得学生失去了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三)学生存在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低、阅读时间少等问题
1.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中学生阅读量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文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又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农村的教师和家长普遍不重视课外阅读,再加上学校和家庭无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书籍,使得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不高,阅读教学效果差。
2.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使得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镇上游戏室、网吧遍地都是,使得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玩游戏、看通俗读物上,不再愿意阅读难以理解的文学名著和其他经典作品。
3.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学生没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尽管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说要推行素质教育,教材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进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
(四)家长没有为子女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受错误的思维影响,大多数的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这使得学生受家长的影响也不再重视课外阅读了。
三、解决方法
(一)学校要加大对阅读资源的投入,同时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管理力度
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有找到要读的书刊,学生有再大的阅读兴趣也是徒然。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完善图书馆与阅览室的创建。图书馆条件欠缺的学校可集中各个班级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己交换手头的阅读资料,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谈心得,写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二)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要想转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因为落后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那么,该如何转变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吃透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真正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抛弃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和方法策略,了解学习对象及方式,预知和设想学习的结果。这样就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其次,要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自悟提升自己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应多读书。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不仅有利于感悟和积累,还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2.加强引导,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他们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倾向及时予以纠正。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课内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责。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然后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盲目阅读,打击其阅读的积极性。
(1)调动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介绍身边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事迹,用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在课文教学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资料。
(2)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师应让学生把它们记下来,通过多读多记,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存库。
(3)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读课文时,教师应由意识地让学生向课外相关内容链接,适时进行扩展性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还得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去阅读。“深入社会生活”是最主要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以课内阅读教学为核心,开辟课外校外阅读的阵地,深入社会生活,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走大阅读教学之路。此外,借助多种媒体进行课外阅读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三)学生应积极主动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