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教育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回顾上学期工作情况,有进步,有不足,有小成绩,有小过失。作个总结,一为自己反思,二为汇报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书面作业,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对于后进生的态度经常是比较急躁,这些都需要我在工作中逐步的改进,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代的是一、三年级的电脑课,让我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真的很优秀,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我敢保证95﹪的同学都掌握的很好,在课上我从不约束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是善于创造,善于挑战,善于发现的一族,在他们的身上你能感到未来的力量!让他们从小就不甘平庸,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是最棒的!是我的追求。我崇尚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把学习当做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我的课上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所以说无论对于学生、我自己我都感到很满意。当然其中也有很多问题:这其中包括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课堂组织不是很好,课堂机智还不够。在下学期我会主要抓这几点,让自己赶快成长起来。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6-02
前言: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又决定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因此只有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实现课堂内容的变革,丰富课堂教学信息,才能提高我国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关键,因此对于师范生整合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含义
在本文的阐述中信息技术就是如今已全面普及的网络技术,而整合就是将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其实就是使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提高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教学改革因素
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的整合,是比较重大的教学变革。但其也可能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使师范生无法适应改革内容,从而降低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因素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师范学院教师对教育改革创新的态度,若教师对改革创新持肯定态度,积极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式,那么师范生也就会很快适应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师范生自身因素
师范生在整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信息化知识,提高自己信息技能,为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若师范生调整好自己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心态,那么课堂整合能力的提升将指日可待。
对于这些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师范生应学会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培养自身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设置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从而提高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并间接提高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开设大量相关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师范生整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积极提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从中获得灵活知识,例如,在未来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能力等。
(二)提高师范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教师是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因此师范院校教师应先行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掌握扎实的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创新水平。结合不同学科特点的同时注重案例设计,从而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教师应普及实践教学,从而引导师范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未来师范生对小学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创新人才。
(三)构建信息化环境资源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的实质就是改变旧的教学观点,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给小学生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自主探究水平。因此为了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构建信息化环境资源是必要的。
结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提升不仅应从课本的理论知识中获得,还应通过观察教学案例,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整合能力,师范学院的教师应安排师范生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进行操作等,使其亲身体验所观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