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意见范文

时间:2023-02-28 15:35: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才工作意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才工作意见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以落实省万企升级行动计划(2011-2015)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升级,通过系统、正规的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人才队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为企业科学发展服务和为企业人才健康成长服务的原则。把普及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我县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壮大。

2、坚持以人为本和按需施教原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开展培训工作,满足企业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3、坚持改革创新和注重实效原则。适应时代要求,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培训理念、丰富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模式、切实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推进企业人才培训理论、管理方式和运行体制的全面创新。

4、坚持突出重点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企业人才培训根据不同对象分层次梯度展开,县集中力量做好全县骨干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培训工作,各镇(区)重点做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各企业重点做好全体员工素质技能培训。

三、主要目标

加强培训组织工作创新,加大培训资金投入,重点组织实施“百千万”企业人才培训工程:

1、培训百名企业总裁。由县经信委组织实施百名骨干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以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

2、培训千名企业高管。由各镇(区)组织实施千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提升管理能力为目的的培训。

3、培训万名企业员工。由各企业组织实施企业员工以提升劳动技能为目的的培训。

四、培训重点和形式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和实际需求,把培训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取得最大实效,2012年县级重点实施八项培训计划:

(一)围绕不同主题,学察结合,组织四次体验式培训。

1、围绕商业模式创新,赴内蒙走近蒙牛、伊利和小肥羊等知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培训班将参观伊利新工业园,走进蒙牛、伊利,对话企业老总,学习小肥羊商业模式,探讨企业发展之道和商业模式,分享著名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方法。

2、围绕创新发展,赴深圳走进华为、美的等集团。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培训班将走进华为、美的,探讨他们在节能降耗、两化融合等方面的先进做法,解析他们创新发展的精髓。

3、围绕产业链延伸,赴苏南走进无锡和苏州。产业链的打造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拉长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提出了明确要求。培训班将带领大家共同探讨发达地区如何打造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

4、围绕品牌打造,赴青岛走进海尔、走近海尔。企业品牌建设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力,培训班将通过与海尔高管对话与交流,解析海尔品牌打造和管理理念的真谛,分享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根据不同需求,有的放矢,举办四项专题培训。

1、结合实际,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围绕转型升级、企业营销策略、商业模式创新、国内外宏观形势分析等主题举办各类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大学等知名教授、专家为企业家们传授知识。

2、走出国门,拓宽企业家视野。组织部分纳税50强企业、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赴日本举办精益管理专题研修班,进一步拓展我县优秀企业家的世界眼光与创新思维,全面增强我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更新观念,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组织各镇区分管工业的领导及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学习有关工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服务工业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4、贴近热点,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为适应当前我县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知识需求,举办关于企业信息化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五、保障措施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区三届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进一步完善卫生系统人才招录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求相适应的卫生人才队伍,为全面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坚持“公开公平、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每年引进一批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招录一批公共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和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护理、公卫、医技等岗位急需的骨干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

三、实施范围

辖区内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四、工作措施

1.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招录。根据发展需要,拟引进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者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取得执业资质)且人员数量未满编的单位,须于每年年初向区卫生局提出申请并提供拟引进对象的相关资料。经区卫生局初审并报经区编委审议批准,同时经引进单位初试(试用)合格的,由区卫生局会同区组织、监察、人保等部门组织面试,成绩合格者予以引进,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

2.全额拨款卫生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所等公共卫生服务单位,因人员到龄退休、岗位设置需要等实际情况确需招录的,在核定的编制数内,按照“退休人员退一进一、岗位需要一事一议”的原则,于每年年初向区卫生局、区编委逐级申报招录计划。经区编委审议批准后,由区卫生局会同区监察、人保等部门组织招录考试,被录用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

3.岗位急需人员招录。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员数量未满编的情况下,确因科室设置、人员退休和岗位设置后有岗无人等原因急需招录的,于每年年初向区卫生局申报招录计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经各镇、开发区、街道确认同意)。经区卫生局初审,确定年度招录人数、招录条件(条件另行制订)并报区编委审议批准后,由区卫生局会同区监察、人保等部门组织招录考试,被录用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

五、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组织、监察、财政、人保、编办、卫生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卫生人才招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卫生人才招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

六、工作要求

1.区卫生局牵头负责卫生系统人才招录工作,制定完善招考方案及评价标准,大力引进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注重引进优秀医疗骨干和管理型人才,逐步理顺全区卫生系统人员性质,加快改善卫生人才队伍结构。

2.区组织、监察、财政、人保、编办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做好招录考试、监督管理等工作,切实完善各项保障,确保人员编制、经费等及时落实到位,尽快扭转在岗编外人员数量众多、编制使用率偏低的局面。

篇3

1、坚持“满足用人单位发展需要,以引进紧缺专业人才为主”的原则,重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兼顾经营管理人才;

2、坚持“鼓励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重点吸引大学生、研究生到企业工作,支持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强壮大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智力资源;

3、坚持“外地毕业生和本地籍毕业生待遇一致”的原则,做到引进外地毕业生和*籍毕业生并举,鼓励*籍毕业生投身家乡经济建设。

二、人才引进的对象

主要是我市港口建设、新能源、重石化、金融与投资、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纺织服装、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需要的紧缺专业人才,以及部分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具体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海外留学回国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2)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3)国家“211工程”高校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

(4)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

三、引进人才享受的优惠待遇

1、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属于我市经济发展急需且服务满3年的,享受以下优惠待遇:

到事业单位工作的海归博士生、硕士生,可直接安排进事业单位工作,按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标准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3年内由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月2000元生活补贴和1000元住房补贴、1500元生活补贴和800元住房补贴;到企业工作的海归博士生、硕士生,人事关系挂靠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按事业单位标准建立档案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3年内同时按上述标准由市财政给予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

2、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属于我市经济发展急需且服务满3年的,享受以下优惠待遇:

博士生应聘我市专业对口空编事业单位的,直接办理进编手续,工资待遇按所在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进企业工作的,人事关系可挂靠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按事业单位标准建立档案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上述人员3年内同时由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生活补贴和500元住房补贴。

硕士生应聘我市专业对口空编事业单位的,可择优办理进编手续,工资待遇按所在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进企业工作的,3年内同时由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贴和500元住房补贴,人事关系可挂靠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按事业单位标准建立档案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

3、“211工程”高校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属于我市经济发展急需且服务满3年的,享受以下优惠待遇:

应聘我市专业对口空编事业单位的,可择优办理进编手续,工资待遇按所在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进企业工作的,3年内同时由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和500元住房补贴,人事关系可挂靠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按事业单位标准建立档案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

事业单位因发展需要引进上述三类人才,编制不足的,可在全市编制余额中调剂聘用,或挂靠市科技人才中心明确事业编制性质。

篇4

今年来,县委围绕深化巩固全省“双培双带”示范县成果,坚持把实用人才工作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努力构筑双培高地,充分发挥双带作用,使实用人才队伍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创新思路,集聚培育,全力开发实用人才资源。坚持引智与育才相结合,多措并举强化乡土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开阔视野的形式,组织全县优秀实用人才赴新西兰、杨凌、山东寿光等产业发达地区参观培训500多人次;通过“请进来”开展校县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西农大猕猴桃试验站、市猕猴桃专家大院等院校研发机构专家教授的作用,培育高级农技师1200多名。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今年共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59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人才12000多人次。开辟了农村人才技术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目前,全县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和农艺师、技师等职称的实用人才已达1650多名。全面摸底建档,县乡村分级建立了涵盖种养殖业、农产品储销、机械加工、科技研发等行业4500多人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二是优化环境,包抓扶持,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健全完善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包抓帮扶、发挥作用、表彰激励、经费投入五项机制,形成县人才办牵头抓总、部门各尽其职、镇村积极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实行包抓联点,强化任务落实。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包抓一个乡镇、农口单位分别结对包抓帮扶2-3个农村实用人才重点村,一包三年不变,通过项目扶持、资金帮扶、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共为重点村开展培训86场次,解决困难问题153件,提供项目支持12个,对实用人才全力扶持。在全县开展“创建双培双带示范村、创一流人才环境,争当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标兵、创最佳示范成果”活动,通过示范带动,抓点带面,促进了全县“双培双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实用人才作用。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主题,在全县实用人才中开展以“创办或加入一个农业专业协会、带动推广一项新的实用技术、培养一名致富能手、提一条促进增收的合理化意见建议、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引导全县4500多名实用人才申报落实年度目标任务22000多条,搭建了实用人才引领农村发展的有效平台。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横渠镇红祥村党总支书记刘满存带领全村群众发展无公害红提葡萄4500多亩,仅此一项就增加群众收入达到8500多元。齐镇党家寨村实用人才张晓文积极研发大樱桃新品种,攻克樱桃种植技术难题,组织成立了大樱桃协会,示范带动本村镇和邻近县群众种植大樱桃已达12000多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000多元。广大实用人才踊跃争当“双带先锋”,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优良种植繁育基地、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共20多个,建设了一批颇具影响的“猕猴桃村”、“草莓村”、“樱桃村”、“葡萄村”“奶牛村”,全县“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实用人才新办领办协会或经济组织85个,发展会员10万名,农业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9亿多元。在猕猴桃种植销售能手祁生荣、齐峰、白梅等一大批产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下,截止目前,全县今年猕猴桃新增面积达到24.7亩,全县果品产销经济组织达到20家,实现生产销售收入12亿元,农民增加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341元,比上年增长29.3%。

篇5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要素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健全机制为目标,以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争创经济强区、建设和谐”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重点突出、方式创新、措施有力、体系完备、保障到位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着力使全区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有较快增长,人才培养的效果与经济发展的布局和要求日趋适应,人才引育政策和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创业创新的工作环境更加优化,努力构筑起与产业发展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与保障体系。2010—2012年期间,着力引进各类人才6000名以上,其中海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少于15个,全区万人人才拥有量达1000人。

三、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围绕制定规划、配置资源、完善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重要环节,出台有效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引育力度,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2.坚持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突出人才引进和培养重点,既考虑当前优势领域,又注重未来新兴领域,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同时又立足自力更生开发培养人才资源,积极推进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互相合作,形成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并重的工作局面。

3.坚持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相结合。坚持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引进领军人才放在突出位置,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吸引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的创新团队。

4.坚持硬件平台与软件环境相结合。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创园等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硬件支撑,同时注重制度、机制、体制、管理等软环境建设,形成“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积极创造充分鼓励和发挥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才能的良好环境。

四、具体举措

加强人才引育机制建设,需要用科学的理念、统筹的方法、创新的举措扎实推进,才能造就一支素质过硬、学术领先、作用明显、公众认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进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1.推进“三大计划”,健全完善多措并举的招才引智机制。一是深入推进“南太湖精英计划”。编制《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需求目录》,健全籍海外留学人员信息库,尝试建立欧美和香港引才基地,加强与海外留学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借助上海高校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工作站资源,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中介机构三方联动,力争每年引进2—3个“带资金、带项目、带团队”的海归型创业团队。二是探索推进“南太湖特聘专家计划”。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引才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项目合作、职务聘任、人才兼职、技术入股等途径,柔性引进50名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国内高级专家来吴工作或进行企业管理、项目攻关、技术指导。同时,引进20名海外科技领军人才,给予“南太湖特聘专家”身份。三是大力推进“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区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三电”、环保节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和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采取人才自主申报、职能部门审批、骨干企业聘任的方式,引进800名紧缺急需人才、80名优秀海外创业创新人才和600人次外籍专家,实施20个重点国外引智项目,进一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2.实施“三大工程”,健全完善多元开发的人才培育机制。一是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基地,每年选送20名领军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进行培训深造。依托“院士企业工作站”,聘请高校专家与创新型人才建立导师帮带关系,落实帮带举措,实行定向培养。每年选送5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研修,提高经营管理视野和能力。二是全面实施“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按照人才、项目、平台、环境四位一体的要求,在全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培育20个技术创新团队,集聚100名团队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骨干,加快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启动实施“蓝领技工培养工程”。编制动漫设计、数控车床、游戏开发、电子商务、童装开发等人才需求目录,采取“高校+实践基地+企业”的模式,加强与高等技术学校的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不断充实全区技能人才队伍。

3.出台“三个办法”,健全完善人尽其才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是认真实行《“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人才及项目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快推进“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产业化,按照“简化手续、优化办理”的原则,积极为入选项目提供融资保障、人才支撑、技术研发、项目申报、居住入学等服务,实行企业服务工作责任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认真落实《选聘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的职责,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能,采取重点培养一批、公开考录一批、扶持创业一批、推荐就业一批等办法,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培养和使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创业创新。三是研究落实《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并按照“政府主导、只租不售、周转使用”的原则,为引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骨干、各类高层次人才以及在重点发展领域从事产品研发一时难以解决住房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等,提供政策性租赁周转用房,进一步营造我区良好的人才环境。

篇6

二是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大力提升服务人才的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市场功能,进一步加强人才招聘服务。强化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设立信息栏,制定市场年度信息统计计划,通过各大报刊、新闻媒体及网站及时了年招聘活动时间安排,采取定期举办综合招聘会和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相结合的模式,为广大用人单位、各类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全年共举办26次招聘会,组织外出招聘活动5次,较好地满足了人才供需双方的需求。

同时,按月度、季度统计人才需求信息,并超前编制下一年度紧缺型人才计划方案,及时,及早指导组织实施人才引进培训工程。

篇7

1、年龄在30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在工作满一年的文化创意、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可以办理进杭落户手续,不受名额限制。

2、凡在我区投资兴办现代服务业企业,每投资100万元,可办理1名专职人员进杭落户;总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可随迁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3、自愿来我区现代服务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工作满3年)及以上或副高(任职满2年)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编制内经批准后,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予以引进。

4、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领《人才居住证》,享受市民待遇:①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②中级以上职称;③技师以上职业证书;④本人在投资50万元以上的经营者。

二、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人才

1、积极鼓励支持现代服务业人才入选区“515”新世纪人才工程进行培养,对于入选“515”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培养人选,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0.5万元的资金资助。

2、首次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给予所在企业一次性10万元创业资助。首次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且工作两年以上的博士后,经区人事、科技、财政部门认定后,给予每人一次性5万元科研资助。

3、依托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企业合作举办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

4、留学人员创办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初创期两年内,从事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的,可给予50万元以内的同期银行基准贷款利率全额贴息,实际支付分年度实施。

5、留学回国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我区实施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并获得市创业资助资金的,区财政给予20万元以下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

6、留学人员创办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租用区各类生产、科研用房的,给予100平方米以内第一年1元/平方米·天的房租补贴,第二年、第三年给予0.4元/平方米·天的房租补贴。实际支付低于补贴标准的,按实际支付补贴。

7、获得市大学生创业资金资助的企业,区财政按文件规定给予配套。获得商业贷款贴息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区财政按文件规定给予配套。获得国家、省创业项目资助的,按有关规定配套。

8、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现代服务业创业企业,给予两年内50平方米的房租补贴,实际支付低于补贴标准的,按实际支付补贴。

三、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1、在我区企事业单位工作3年以上,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优先申购市突出贡献人才经济适用房。

2、对为区作出特殊贡献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经区人事、财政、科技部门认定,优先申报“市杰出人才奖”、“省特级专家”、“享受市政府特贴”等荣誉称号,在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篇8

1、高层次创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形式来我区投资创办(领办)科技型生产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其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为国内或国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

(2)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技术成果国内领先,具有市场潜力并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3)能引领我区机电、光伏、轻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

2、高层次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区各类企业和创新载体引进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且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研究开发专家。引进后,能为引进单位服务3年以上,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具有在国内外行业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机构关键岗位上从事研发工作经历,并取得了突出业绩;

(2)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主持企业内重要技术的攻关或产品开发,是企业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主要完成人;

(3)开发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且该产品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可享受的奖励规定

1、高层次创业人才可享受的奖励规定

(1)企业注册后,一次性给予20万元扶持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所提供的工作场所和住房3年内免收租金;

(2)鼓励以技术成果入股,经权威部门评估,其作价出资额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允许股份制公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

(3)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有关人才家属安置、子女入学、非经营性物业购置和企业“三重”、“双创”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享受;

(4)优先推荐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若获得省高层次创业人才资助,再一次性给予30万元配套资金。

2、高层次创新人才可享受的奖励规定

(1)一次性给予引进创新人才企业10万元奖励,给予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个人每年1.8万元的生活补贴;

(2)企业实际发放给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工资在计算应缴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

(3)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有关人才家属安置、子女入学、非经营性物业购置等优惠政策同时享受;

(4)优先推荐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若获得省高层次创新人才资助,再一次性给予10万元配套资金。

三、做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工作的相关要求

1、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评审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展一次,每次5名左右,有关资助资金由区财政统一拨付。“十一五”期后的相关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政策和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由各乡镇、街道,维扬经济开发区,物流集聚区组织申报;

3、区科技局、人事局负责申报材料的受理和汇总;

篇9

2、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能者上,平者让,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竞争上岗,使德才兼备,开拓意识强,有创新精神的人员施展了才华。通过干部岗位交流,有效地实现了人尽其才。

人事制度的改革给医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更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加快了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科室的科研活动,在经费、时间、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极大支持,2006年医院科研立项两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

4、鼓励自学成才,对专业对口的自考毕业人员在全院职工大会上给予表彰和奖励。目前,提高原有学历取得各专业毕业文凭的医护人员有60多人。支持医务人员在职考研,并制定了有关政策,以利于吸引读研毕业后继续回医院工作。2006年医院考取1名研究生。

5、多次为医务人员举办有关知识讲座,以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事故防范意识。2006年,医院为各级各类医护人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医疗安全教育,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针对各科工作特点,讨论医疗事故隐患;还组织了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理论培训及救技术训练,使医务人员进一步巩固了知识。一些新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年轻医生们更觉受益匪浅。

6、通过多种渠道选拔、引进人才。2006年从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大学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选拔录用了品学兼优的应届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11名。装修了新分配人员集体宿舍,并完善了生活、通讯设施,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工作并充分施展才华,为加强医院的专科建设和后备人才队伍打好了基础。

篇10

    一、造成中医院人才短缺等现象的原因

    1.中医医疗机构功能发挥得不好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高效率和快节奏是社会人群的普遍追求,西医、药的见效快,设备先进等优点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有相当部分的中医、中医院则由于长期发展缓慢,设施、设备发展长期滞后;加之中医药自身条件的限制,甚至有相当中医院院虽有中医科、中药房等相应设置,但规模却不如本单位西医科室和西药房,以至中医工作有名无实。受此种情况制约,中医专业人才得不到合理安排,有的去安排搞了其他的工作,造成人才的浪费。

    2.社会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足

    大中专院校是培养医药人才的摇篮,但在诸多高校中,中医、药类高校或院、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历层次上都不如西医类院校,中医、药类学生也远少于西医类。以我们河南省为例,中医类或以中医为主的二本以上高校只有河南中医学院和南阳理工学院两家,而西医或以西医类为主二本以上学历教育院校则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数家,两相比较,中医类学历教育毕业生偏少。

    3.培训机会少

    据有关调查发现,一些基层中医机构,在从业10年以上的医生中有近74.8%的人员没有机会走出来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而广大中医工作者却非常渴望能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技能、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由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进修培训,他们的技术水平不能及时提升,很难满足群众看中医的需要,也就造成了中医在医疗卫生界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小。

    4.管理机制不灵活

    目前许多基层中医院人事管理还是按照旧模式运行,用人和需求相脱节,劳动所得与付出相脱节。传统的中医院人事管理中存在着重门第轻才能、论资排辈、平均主义、智力投资少、限制流动等问题。这些都是保守的、被动的、封闭的管理模式的体现。它造成人才资源的积压与奇缺并存,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整体使用效率低下。

    5.管理分配制度陈旧

    中医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患者消费的被动性要求医院的分配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又要更好地为患者、社会服务;既要合理拉开个人收入差距,又要兼顾公平等。现行的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做到报酬与业绩、风险责任、技术能力、服务质量等完全挂钩,造成了许多中医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上进心,导致了基层中医医疗人才不足。

    二、如何解决中医院人才发展问题

    1.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

    针对中医院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中心学科发展布局欠缺等现象,医院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人才。一是通过聘任的办法,继续聘请老专家到医院工作;二是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吸引能够独立工作,在某一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骨干力量进入医院工作;三是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中,招聘高校毕业生投入一线工作;四是克服一切困难,选派临床骨干力量送出去进修学习;五是积极争取医学院校学生到我院临床生产实习,并借此提高带教能力;六是借助师带徒制度,加大考核力度,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2.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在医院人事管理中,要注重为所有人才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这里需要指出,许多中医院往往注重应用但忽视研究,似乎觉得学术工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事情。实则不然,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宝贵思想财富,仍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升华,因此,需要在全院、科室中通过组织和制度建设,激励学术探究工作的开展。在引进人才时,既要充分保证外引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采取相应措施,稳定医院内部的原有人才,造就合理、公平的工作环境,对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一视同仁。唯有这样,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3.建立健全医院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对现有人才进行分析,分别对基础人才和专家型人才进行有计划、有阶段、有目标的培养。对于专家型人才,考虑到他们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起着学科发展带头人的作用,要重点制定了详细计划,采取定期邀请有名望的专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组织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前往先进医院进修学习、建立科技会议制度等各种形式,要使重点培养对象及时掌握专业前沿理论和临床动向。对大部分基础人才则采取分类型、分层次培养方式。在方法上采取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并使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成为常态。

    4.做到人尽其才

    科学使用人才是中医院人才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人才使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给人才充分的展示机会。同时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人才培养和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培养科主任后备力量,建立科主任助理制度,既增强了科室管理力量,缓解了科主任管理压力,又为中青年骨干参与科室管理提供平台,把一批有潜质的年轻人放在这个位置上锻炼,为医院遴选既有高学术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未来学科带头人提供了储备。使人才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篇11

中图分类号:C96

一、河北省科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1.缺乏具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近年来,河北省薪酬体系虽有改革,但仍缺乏外部竞争力。比如说2010年我省的GDP在全国排名第6位,而平均工资水平排名却为14位。这说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薪酬水平不具有竞争力,与同等城市相比更不具有竞争力。而且按照我省现行的工资体系,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工资水平更低,又缺乏长效薪酬激励制度。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科技人才收入低于市场价,是造成科技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

2.户籍的优越性、子女教育升学导致一些高水平科技人员流向京津。目前我国户籍制度的缺陷,使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生源的考生在高考中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一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了使子女能够上更好的大学,纷纷加入高考移民族。

3.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人力资源市场,造成科技人才外流。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意味着人才配置是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中国加入WTO后,对跨国公司而言,意味着其竞争环境获得改善,采取新的人才争夺战略势在难免。据专家判断,入世使我国面对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三方面的人才竞争:一是在华抢夺成型的科技人才,二是抢夺人才资源的源头,三是制定人才资源配置的游戏规则。

二、加强我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种下梧桐树,只等凤凰来”,用文化氛围吸引人。要想在全省营造盼望人才、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文化氛围,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态度,转变思想观念,摈弃官本位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其次就是要立即行动,把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会上讲讲,嘴上说说”而已。要从上到下着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要在企业造就 “一切为了企业生存,一切为了企业利益,一切为了企业改革,一切为了企业发展,一切为了留住人才”的氛围;要制订出一套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要建立全员业绩档案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既要使科技人才能积极地干好本职工作,又要做到奖勤罚懒;要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全体员工学技术、学文化、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要对创造出科研成果的科技人才给予相应的待遇和报酬,从而造就一批忠诚于企业的科技人才,造就一支既能熟悉国内外市场风云,又能驾驭自己企业技术前沿的科技队伍。

2.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用良好的待遇留人。企业应尽快改革现有的薪酬制度,使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市场接轨,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促进企业步入人才、效益、资金的良性循环。在收入分配中,一方面提供保障型收入,保障型收入与员工岗位责任、技能水平、工作业绩挂钩,满足个人生活需要,体现企业的和谐与人性化。另一方面,为体现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力,加大激励型收入的比重和差距,激励型报酬与人员的业绩紧密结合,用物质报酬这一利器,让核心层人才成为市场报酬的领跑者,骨干层成为市场报酬的领先者。比如:设立科研绩效奖、关键科研岗位人员实施年薪制、设立单项津贴等多种激励政策。同时考虑建立长效薪酬激励机制,比如年功工资、股权激励、工龄补贴等。

3.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与考核机制,用光明的事业留人。要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重新审视绩效考核,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现代的绩效管理体系。把考核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紧紧围绕提高绩效这一核心任务,开展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现科技人才的核心价值,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激发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建立现代企业用人机制,用科学的管理制度留人。企业要在日渐开放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转变让人才适用企业制度这种传统观念,而应让制度适应人才,以人为本,建立起一个相互配套的、符合市场发展和企业竞争要求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以达到有效地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目的。

5.借力京津高层次人才,助力河北经济腾飞。在全球人才紧张的情况下,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围绕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契机,会有国内外大量的科技人才流向京津。因此,要转变传统的用人理念,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机制,用聘请、雇佣、合作、咨询等多种方式,实现外部人才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篇12

依法理财是财政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而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推动和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必要保障。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新机制,坚持“习之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的中心任务,按照“收支并重、内外兼顾、查改结合”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聚焦热点,在财政收入征管、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不断加大检查力度,为规范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振兴当地发挥积极作用。

1当前财政监督的现状

1.1缺乏完善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

财政监督主要是由相关财政部门依法对各类组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监督,需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现阶段内,我国财政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专门针对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使得财政监督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造成财政监督的成效不高。

1.2财政监督的方式、内容缺乏创新性

我国的财政监督在目前还是以合法性监督为主要内容,对财政绩效的监督力度较小;财政监督采取的方式与手段比较传统,主要还是使用直接、专项、事后等检查手段,与实际的财政管理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财政监督工作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中,进而就大大限制了财政监督的成效。同时,财政监督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无法适应越来越重的监督任务,导致财政监督工作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使得财政监督的效率低下。财政监督机构与队伍的建设较弱监督机构与监督队伍的建设对财政监督的成效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财政监督机构还属于财政机关的范畴,使得其在权力制约上有着很大的不足,由于职权不够,从而使得财政监督工作无法得到顺利的开展,往往会受到许多的限制。而且当前监督队伍的人员素质与水平无法与财政管理的发展相适应,监督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全面化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加强财政监督的建议

2.1突出重点、热点,开展对财政专项资金检查

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财政监管中的重点问题,强化财政支出监督力度,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更紧密结合,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开展检查过程中,继续探索监督检查的新形式、新方法,综合利用监督检查成果,降低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效能。一是加强对财务、国库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建立收入对账制度,确保财政收入的完整与安全;二是结合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对重大财政支出资金,如政府采购、社会保障等财政资金从编制、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机制。

2.2提高财政队伍素质

在基层财政监督落实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借助一些统计软件、计算机操作来完成,但最终的工作还是要依靠不同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因此,我们在后续的基层财政监督工作当中,必须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财政队伍素质。第一,所有的基层财政监督部门,应针对内部工作人员实施系统的培训、进修、考核,从而提高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任务,即便是在重要的时期,依然可以保持基层财政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第二,协调好内部工作人员的具体状态、模式。有些地方的基层财政监督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虽然方案可行性较高,但对基层人员产生的工作强度较大,压力提升,且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最终导致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能力下降。该类问题在今后应充分的避免,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量。

2.3强化监督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拓展财政监督的领域和空间

要实行监督信息公开制度,即不定期或定期公布O督信息,对重大案件实行媒体曝光,对一般案件实行公开制度,这样既可代替催款通知,又能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单位法人和直接责任人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提高违纪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检查结果移交制度,真正起到监督效果和作用。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将检查和调查相结合,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要将检查信息和调查研究相结合,适时转化为有效的管理建议。

2.4拓宽财政监督工作方式

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现下执行的财政监督工作,在影响范围上和工作责任上都得到了明确,且必须随着国家的发展而进步,绝对不能固守老旧的模式。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及未来规划方向,持续的拓宽财政监督工作方式。要立足财政工作实际,财政监督工作应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寓服务于监督之中,转变重收入监督而注重收支并重;转变事后监督为主而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为主,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日常监督上来。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完善制度。同时,积极配合税务等执法部门,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堵塞漏洞,依法严厉打击偷、逃、抗、骗、漏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提高财政监督手段,真正形成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2.5创新财政监督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