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园区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09年园区主要开展了九项经济工作。
一是以引进医疗产业群、创建医疗产业园来达到实现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的目的。年初园区通过一系列招商举措,与省内几家在医疗行业颇有名气的企业进行了多次实质性洽谈,投资者已经同意并筹措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土地征用计划未能如期获批,致使投资者转投东陵区与新城子区,险些导致创建医疗产业园的愿望彻底落空。好在年初上报到市里的创建医疗产业的项目的请示终于在近期获得上级政府部门部分启动资金的支持,目前园区正在积极协调、准备、跟踪,而且创建医疗产业园的大量资金正在分步由医药有限公司和亚泰集团的下属这两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携手协商解决。
二是以合理开发东基集团40余万平方米闲置的国有土地为突破口,解决园区与欧盟分家以来的土地瓶颈,为实现招商引资奠定有利的基础。今年7月下旬,园区通过全区内大范围的土地状况调查终于获得重要信息,并不失时机的主动登门联络。在区长的支持下,最终与东基集团高层达成共识。但由于目前国有土地转让政策致使投资者产权分离,无法获得土地预期权限;由于投资者需要面对土地双重征税,难于实现投资者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由于投资者无法获得土地使用证,难于实现融资等多种困难。以上难题为引进规模工业企业增添了一定难度。所以园区正考虑合理规避政策难题,为引进商业项目扫平道路。
三是以腾龙换鸟或整体拆迁的方式实现对老园区进行彻底改造的目标。年初以来,园区临时成立三个专项企业调查组深入园区1至4期企业展开拉网式的全面调查。彻底摸清了由区属九家主管部门所管辖的园区59家企业的资产状况、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人员结构、产出情况。为科学、合理、有序的整合园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督促生产任务不足的企业大胆的走上合资合作、转产转型转向道路,初步实现了增产增收的可惜效果。鼓励企业主动自主招商,同时协调服务于企业,为实现招商不断收集相关信息,为企业牵线搭桥。如帮助停产多年的企业“沈东自动化研究所”顺利转让给新的经济实体。
九是积极引进的飞机制造基地与飞机试飞基地的工业龙头建设项目,协调、促进、适度参与沈飞集团和东基集团双方的高层谈判,直至目前双方商谈进展好于预期。沈飞集团的可研报告中介绍,小飞机市场前景广阔,明年的订单已经相当可观。双方一致认为无论是满足小飞机的试飞条件、场地要求,还是所需大量资金造成的制约瓶颈,完全可以通过两家企业的合资合作得以解决。但这一项目事关重大,两家集团主要领导准备就此项目分别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早日进入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眼下沈飞集团技术人员已经着手起飞条件的科学论证,而东基集团主要领导认为该项目所需的闲置多年的4平方公里靶场的审批不会遇到过多的难度。
九是通过大力扶持园区原有的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仅要确保今年如期完成园区所承担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飞跃,而且还要为明年打好基础。如园区的中钞信达和德科斯米尔两家企业今年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成功的实施了扩产增收计划,达到了抵御经济风险的目标,减少了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动态指标不断下滑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两家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占有率,经受住了市场低迷状态的严峻的考验,同时着手资源整合,打造优势品牌,壮大集团优势,提高自身核心技术含量,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员工素质,成功的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2009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跟踪推进医疗产业园项目。
二是认真寻求东基集团国有土地合理使用的渠道,尽快落实工业或者商业项目。
三是加快园区1至4期腾龙换鸟或者整体拆迁的进度,早日完成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
九是稳妥落实小飞机大项目,将税源引入我区。
(一)工业增长缓中企稳,平稳运行
1-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8%,总量居全国第13位,同比增长14.5%,比去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4.5个百分点。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国平均6.1个百分点。
1.12个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呈增长态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呼和浩特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8月份由下降转为增长,1-11月份增长8%,其余11个盟市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有10个,依次是:兴安盟增长24.5%、呼伦贝尔市增长22 %、赤峰市增长20.8%、通辽市增长19.5%、锡林郭勒盟增长17%、阿拉善盟增长16.1%、乌海市增长15.8%、包头市增长15.5%、巴彦淖尔市增长14.5%、乌兰察布市增长14.2%。
70%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呈增长态势。1-11月份,自治区统计的2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有21种(增幅在10%以上的有10种),占72.4%。其中,原煤9.98亿吨,增长14.3%;发电量3054.6亿千瓦时,增长5.7%;粗钢1609.8万吨,增长7.3%;钢材1529.3万吨,增长15.5%;电解铝163.7万吨,增长7.1%;铝材65.3万吨,增长33%;精甲醇505.7万吨,增长52.7%; PVC179.4万吨,增长13.5%;化肥113.6万吨,增长43.6%;合成氨124.7万吨,增长1倍;焦炭2354.6万吨,增长24.6%;卷烟57.4万大箱,增长6%;彩色电视机350.9万部,增长51.9%。
2.企业盈利艰难,工业利润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
今年以来,受全国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区主要工业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盈利十分艰难。1-10月份,全区423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62.9亿元, 居全国第10位。其中,能源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85.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65%,同比增长6.6% (煤炭行业实现利润698.7亿元,占全区的51.3,增长5.7%);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145.6亿元,增长53.4%;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7.7亿元,增长29.1%;冶金建材工业实现利润217.5亿元,下降20.6%;化学工业实现利润48.5亿元,下降30.3%。
3.煤电油运生产要素供应正常,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较好
煤炭产销基本平衡,产销量继续居全国第一位。1-11月份,全区销售原煤9.97亿吨,增长14%。其中销往区外煤炭6.1亿吨,占原煤销售总量的61%。
全区用电负荷基本稳定,工业用电缓中企稳。按照自治区稳增长的要求,对全区459户企业实施了用电补贴政策;在原有18个大用户享受电力多边交易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31个多边交易大用户(涉及企业99户);同时,会同地方政府按照“一企一策”的办法,启动了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停产、半停产负荷。通过上述措施刺激了一批重点企业的生产,扭转了电力需求急剧下滑的局面,确保了电网用电负荷的稳定。1-11月份,全区全社会用电185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164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外送电量12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
成品油销量基本平稳。1-8月份,中石油和中石化内蒙古销售公司共销售成品油575.5万吨,同比增长3.5%。1-9月份,共销售成品油658万吨,同比下降1.4%。1-10月份,共销售成品油732.7万吨,同比下降1.9%。1-11月份,共销售成品油792.2万吨,同比下降3.1%。
铁路货物发送量小幅增长,公路货运量增长较快。1-11月份,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6.3亿吨,同比增长0.4%。其中,煤炭运量5.5亿吨,增长1.4%。呼和浩特铁路局(含集通公司)完成货物发送量1.8亿吨,下降5.7%;沈阳铁路局我区境内完成货物发送量1.2亿吨,同比持平;哈尔滨铁路局我区境内完成货物发送量0.8亿吨,增长9.9%。全区营业性公路运输量完成11.5亿吨,增长21.2%。
煤矿安全生产态势平稳。今年以来,加大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检查工作力度,加快推进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严格落实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快推进煤田(矿)火灾治理进度。1-11月份,全区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9起、死亡32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1起、18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032,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全区三年煤田(矿)灭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全区238处煤田(矿)明火全部熄灭,完成了煤田(矿)灭火回填工程量的85%,完成了复垦绿化工程量的62%,抢救煤炭资源3亿多吨,解放压占资源10亿多吨。
(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工业投资较快增长
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的加快推进,部分工业项目备案权限的下放,各盟市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业投资较快增长。1-11月份,全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43.7亿元,同比增长29.6%,比去年同期加快1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
1.工业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较高
1-11月份,在150个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中,7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66个,开工率达88%;75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高于去年同期4个百分点。自治区重点调度的投资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已有呼和浩特创维300万台液晶电视改扩建项目、包头北奔5万台重卡总装项目、鄂尔多斯新兴重工天然气储运设备和煤化工设备制造项目、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等234项开工。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140.5亿元,占全区工业完成投资额的49.5%。
2.西部盟市投资增长快于全区
1-11月份,西部七盟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53.3亿元,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2.3%,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东部五盟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90.4亿元,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7.7%,同比增长25.2%。
3.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各盟市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三省”等地区,相继开展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在化工、冶金、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及配套、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小五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7大领域,积极承接有利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的非资源型项目,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调整结构的新亮点,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明显。1-9月份,全区承接投资亿元以上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234个,协议投资3780.7亿元,其中落地项目86个,计划投资1058.2亿元。
(三)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工业转型升级进展较快
今年以来,全区工业系统紧紧抓住工业增长放缓,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这一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沿黄沿线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双百亿工程”,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结构、投资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能耗结构调整力度,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1.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增长强劲,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
近几年建设的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产能逐步释放,机械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新材料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1-11月份,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以上,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左右;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长21%以上,高于全区6个百分点左右;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高于全区5个百分点左右。煤制油62.8万吨,煤制烯烃33.7万吨;煤制乙二醇5.5万吨,增长1.3倍;多晶硅4688.3吨,增长36.2%;单晶硅5524.8吨,增长85.4%。
2.“双百亿工程”和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年以来,进一步健全了工业开发区(园区)运行监测体系,加大了对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的指导力度,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双百亿工程”和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1-11月份,全区各级各类工业开发区(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其中55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开发区(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738.5亿元,增长15.4%。22个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706.8亿元,占西部地区园区的81.7%,增长12.6%。列入今年超百亿元培育计划的6个开发区(园区)实现营业收入581.9亿元,增长67.9%;今年预计新增7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园区,累计达到38个,对全区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7%左右。1-10月份,列入今年超百亿元培育计划的10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6.4亿元;今年预计新增10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累计达到46个,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3%左右。
在“双百亿工程”的带动下,在自治区各项扶持政策倾斜支持下,东部盟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1-11月份,东部五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以上,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兴安盟增长24.5%、居全区第1位,呼伦贝尔市增长22%、居全区第2位,赤峰市增长20.8%、居全区第3位,通辽市增长19.5%、居全区第4位,锡林郭勒盟增长17%、居全区第5位。
3.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引导,加大机械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等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1-11月份,能源工业完成投资1639.1亿元,同比增长5.5%;化学工业完成投资1106.1亿元,增长60.3%,高于全区平均30.7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完成投资1171亿元(有色金属工业占54.9%),增长44.3%,高于全区平均14.7个百分点;机械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827.3亿元,增长36.8%,高于全区平均7.2个百分点;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投资482.4亿元,增长28.7%;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19.7亿元,增长26.2%。
4.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中小企业实现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中小企业服务年”主题活动,全面实施了中小企业“3610行动计划”,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组织110家(次)金融机构到40个旗县区与571个企业进行了银企对接,达成意向贷款金额425.8亿元,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综合施策,推动中小企业稳步发展。1-11月份,全区4187个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4%。
5.节能降耗措施不断强化,主要耗能行业产值能耗降幅明显
今年以来,继续将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纳入节能监管体系,在679户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将1153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每户万家企业,各盟市与万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状;开展了主要工业产品耗能限额专项监察,对主要工业产品、设备能效水平进行了对标;组织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对项目进行现场核查,全区共实施了56个自治区“以奖代补”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13.97亿元,年可节约25万吨标准煤;继续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核准、备案的前置条件;启动了以“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培训班。通过综合施策,工业节能取得较好效果。1-9月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同比下降8%,降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主要耗能行业万元产值能耗降幅明显。建材行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23%,有色冶金行业下降13%,化工行业下降8%,电力行业下降6%。
(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今年以来,加快了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建立了运行维护体系,实现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骨干传输网络全覆盖。全区公务员网站开始试运行。在加快呼-包-鄂-乌(海)“两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民爆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制定了自治区基础性、公共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政务云运用服务规划已完成初稿。制定了“数字城市”建设的模式、标准和规范以及建设的重点,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和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开展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项目建设,推动卫生、教育领域信息化。在全区开展了工业控制系统基本情况调查,组织开展了自治区和盟市政务信息系统安全自查,组织自治区财政厅、地税局等7个厅局45个业务系统接入了自治区电子政务灾备中心。
IDC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园区中兴能源公司IDC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正在购进安装设备。呼和浩特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IDC项目土建工程加快推进,中国电信的4座机房楼已封顶;包头曙光公司IDC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提高“两化”深度融合支撑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光伏产业、整机制造及元器件制造企业在困境中发展,软件企业进一步推广应用软件产品和软件项目,全区电子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
1-9月份,全区信息产业(通信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75.5亿元,同比增长19%。全区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2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50万户,电话普及率121.8%。互联网用户普及率76.5%。
(五)军民融合式发展势头较好,军民结合产业实力增强
今年以来,采取政府扶持、部委和自治区共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建、单位自建等多种形式,加快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民步伐,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1-9月份,全区实现民品产值132.8亿元。其中,核工业民品产值增长1.1倍。
1.军民结合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自治区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去年签订的合作协议,今年一机集团10万辆重卡车架、5万辆总装、车辆减震橡胶3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一机集团铸造、锻造基地已经被国家国防科工局批准立项,工程建设已经启动,标志着一机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已经开始,为军民结合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
2.军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
一机集团坦克装甲车辆研发平台拓展方案已被国家批准立项,为实现研发模式由传统经验设计转向数字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重工集团公司精密锻造机正式投产;北重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电渣重熔过程中节能系统研究”、一机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高硬度、高强度钢淬火过程变形规律及原因研究”等成果已成功运用于生产,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高新技术配套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包头长安永磁电机公司研发的“稀土永磁大扭矩力矩电机”,成为国内航空航天转台的首选配套产品。一机集团北方实业公司研发的轮式战车制动器总成配套体系已经确定,成功完成了试验车的装配。
总之,今年工业经济在较为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当前欧债危机情势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困难重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几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示着全球经济走势不容乐观,我国今年出口贸易乏力已成定局。国家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国内市场需求依然不足,我区工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二、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要支撑,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为主要推动力,突出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和生产要素保障、投资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产业多元发展和延伸升级、自主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和“双百亿工程”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努力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切实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
1.加强产业建设,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按照“多元发展、延伸升级”的总体产业建设思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推动制造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2.努力扩大投资总量,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按照从源头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保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态势。
3.积极推进“双百亿工程”,进一步巩固工业发展基础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实施“双百亿工程”的意见(2011-2013年)》(内党发〔2011〕9号)精神,加快推进“双百亿工程”,全面完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和园区培育任务。
4.强化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围绕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和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5.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以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创新年主题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6.推动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实力
一、西汉高速公路运营员工队伍状况介绍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飞跃发展,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改革,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西汉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职工队伍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生活方式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员工总数逐年增加,集中分布在远离都市、秦岭腹地沿线,呈现出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化及民主意识、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自我认同感不断增强的特点。总体来讲,西汉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员工具有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倾向,理性、客观的社会认识态度,独立、多元的个人价值选择。
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整体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均衡。部分干部员工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全面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有的过分夸大不利因素,对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信心不足;有的认为“可有可无”;有的认为“企业发展是关键,思想政治工作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价值不大”;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反感,甚至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这些都成为阻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随着高速公路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新旧内容、新旧方法载体、新旧机制等杂陈并存,必然带来传统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冲击,必然造成工作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体现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覆盖的群体存在着明显不平衡。另一方面从干部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了解度、关注度、满意度、正面评价等方面的总体情况看,思想政治工作所占的比例还较低。
(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被动"。通过对出现的矛盾分析来看,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尚未树立起“预防为主”的意识,介入时机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之后,而不是在“问题”之前,仍旧处于被动开展工作,缺乏主动的意识,"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做得不够。其次,近年来,随企业发展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很多员工的思想困惑。思想政治工作很大程度上多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依然是制约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主要节点。有的基层单位坚持从解决群众的具体利益入手解决思想问题,从而取得明显实效。但有的还停留在空洞说教的现象,或者有的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带来的影响,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大多数基层单位尚未建立起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与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三、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存在的突出问题,毋庸置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下是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抓好做实:
(一)服务运营中心工作和实现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始终围绕运营中心工作,不断适应运营发展需要,位置要前移,重心要下移,切实抓好 “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及时确立为运营中心工作服务、实现各阶段运营工作具体目标任务的主题鲜明的活动目的,紧紧围绕这个目的,以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主要任务,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载体、实施活动过程,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协调的人际关系,汇集一切优势和手段,形成强烈的催人奋进之势。
(二)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机制。根据“两个文明”建设要求,定期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规划、措施,做到主管明确、分工落实、协调有力、条线清晰、工作有序、奖惩分明。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深挖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不到位、缺乏力度、得不到应有重视的重要原因,把思想理念、道德情操、感情融化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去,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制度约束相辅相成,刚柔相济,虚实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群众性、广泛性和社会性。做好与“绩效考核“的结合文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强化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对象相同、工作方向一致、工作目的相近、活动途径相通、工作环境相似,同属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模式。企业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又具有物质领域的这种属性,一旦真正应用或渗透到具体的工作中,就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和渗透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所以,要借助企文化建设的不断强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运营工作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趋完善,更有新意。
(四)正确把握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应有权利,尊重人的首创精神。随着民主思想不断发展,员工对民利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通过政务公开、经理信箱、投诉热线、基层调研、职代会、党内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基本满足广大员工行使民利的愿望。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把调动、发挥、保护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务。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倡“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要注重从政治上激励员工、思想上引导员工、生活上关心员工、工作上帮助员工,使广大员工在敬业奉献的过程中充满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人们尊重的荣誉感;要采取家访、谈心、慰问、物质帮助等灵活形式,深入员工当中,倾听员工的呼声、了解员工的思想问题、实际困难和要求,要在员工生日、结婚时及时赠送礼物、贺卡,在员工生病住院、遭遇不幸、员工及其直系亲属亡故时及时派人前往家中探望,帮助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建立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内在动力和潜能,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效应。注重员工的心理健康,把握好将心比心、注重实效、尊重差异、客观公正、持之以恒、正向引导等心理原则,把握员工的个性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树立阳光心态。
一、原州区的基本情况
水是制约原州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丘陵黄土区,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且量少质差,人畜饮水困难。年降水量430mm,无过境水,水资源均系降水补给,地表水、地下水也均系降水补给。
原州区已建成各类水库37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70余处,水保工程近300处,机井780余眼,土园井、水窖6万眼,建设旱作农田140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自然恶劣等先决条件的限制,水利水保工作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设施和灌区配套设施老化失修,水利效益衰减
原州区大部分水库建于六七十年代,淤积严重,建筑物老化失修,致使防洪标准降低,拦蓄能力大大减少,主汛期集中降水期不敢蓄水,大汛过后无水蓄;灌区设施也是老化失修,降低了输水功能,大部分灌区因缺水,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减少,水利效益衰减。
2.水资源利用率低,节水措施少
既存在水资源短缺,又存在灌水达不到节水标准、大水漫灌等问题,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导致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
从组织群众自己治理到国家投资项目进行治理,已治理几十年,但从目前状况来看,由于前些年实行“四荒”拍买政策,致使人为滥开乱垦,又人为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为破坏远大于自然修复和人为治理的速度,致使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缓慢,又存在重复治理的现象。
4.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但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原州区抢抓机遇,启动实施了一、二期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极大缓解了农村人畜饮水难问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原州区水利发展今后面临的形势
1.经济社会对水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和食物的安全,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2.经济实体的发展对水的需求
经济快速发展,聚集财富和资产,要通过经济实体的创办,经济实体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用水方式,用水结构的变化,也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生态保护和建设也需要用水资源作保障
随着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都需要水资源提供支撑和保障,需水量将大量增加,对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也将构成巨大的压力。
4.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度不断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手工作坊、淀粉厂等的兴建,虽然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问题,并兼顾了家庭,实现了双赢,但排污量的增大,对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用水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关系农村农民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水利工作急需解决的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
四、面临的机遇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仅靠地方财政筹资是无力办到的。目前国家仍然事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对宁夏的经济发展实行倾斜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支持宁夏的经济发展,最近国家为应对国际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采取扩大内需措施,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这对原州区乃至宁夏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难得的机遇,也是原州区水利事业乃至宁夏水利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抢抓新机遇,创新水利发展理念,统筹规划,转变水利机制、转换水权,优化配置水资源,着力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
五、发展思路
分区治水的战略,是科学发展全区水利的最新理念,是符合区情、实现全区水利跨越发展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就原州区而言,也是符合原州区的区情。原州区目前虽然病险水库除险达到16座,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以固原东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标志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已开始实施,但仅能解决东部干旱带1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而固原西部、南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原州区的地理环境也很复杂,东部干旱少雨,水资源奇缺,水利工程少,南部属半干旱半阴湿地区,北部川道区,水利工程相对较多,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也相对较多,分区治理也符合原州区的实际和区情,也可采取分区治理。
原州区水利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依托库井坝现有水利设施,发展节水灌溉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三水”联用(扬黄水、地下水、地表水)。
在东部山区干旱带建设集雨工程。依托骨干坝、水窖,实现库坝窖池联用,有效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补灌高效农业,建立节水示范区,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以东部重点农村饮水工程水源,置换出水窖蓄水用于发展集雨微灌工程和庭院经济,改善和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
在清水河河谷川道区以节水为中心对库井及扬黄灌区现有设施进行更新和改造,提高节水措施的科技含量,扩大畦田建设面积。
库灌区依托沈家河、寺口子等12座水库,将现有水浇地大田改为小畦田,通过田间节水工程措施,提高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井灌区依托现有机井采用技术相对简单、工程造价低、适应性强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增加灌溉面积;扬黄灌区全部发展成小畦灌溉,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微灌、滴灌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标准节水灌溉方式。
继续实施好基本农田建设,山川结合。在清水河河谷道区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机修农田,田、林、路、滩合理规划,连片治理,增加水浇地面积,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及人居环境。在南部阴湿山区以水保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改造坡耕地为突破口,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综合应用,控制水土流失;同时有效利用河道径流和浅层地下水资源,发展小水源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在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杨达子沟等6条大流域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道淤地坝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分区治水也是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的创新。水利工作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跳出农业干水利,加快工业、城市和生态水利的发展,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是科学发展的外延的延伸。民生水利从狭义上讲,应是解决农村农民实际生活中,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从广义上讲,应是凡是涉及群众(包括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利益的水利工作,就是民生水利。就原州区来说,新农村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建设,人饮安全等问题,对原州区今后的水利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对原州区的水利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建设。
一是在搞好城市供水的同时,着力抓好人畜饮水工程的入户工程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