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的是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学习自觉性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历史认识不够,认为历史只是副科而不够重视;二是部分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三是部分学生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细心备课,耐心辅导。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突出第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虽然我们明白了历史教学中所能达到的几种德育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贯彻呢?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设
课前预设要求我们平时备课时不仅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达到运用时得心应手,而且要研究教材,挖掘课文内容中隐含的可用来进行德育的素材。举几个例子来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二、三课的内容中,远古人类、氏族聚落以及传说中的文明曙光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这就是我们德育的切入口。在上这三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些远古遗址的分布特点,他们回答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时,笔者就联系目前长江、黄河两岸的水土流失以及污染情况启发学生,我们应当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进而联系学校实际继续引导,要学生明白,保卫黄河并非要亲自到黄河岸边,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我们的校园、保护我们的城市,进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就这样,环保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了。
二、当堂随机设置
当堂随机设置要求我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跟上学生的思维进度,创设德育情境,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在介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时,笔者就借机教育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中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在装饰、打扮上。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正与我们的校纪班规相呼应。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引言:
目前,七年级历史教学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中招考试中只占50分政策实施以后,其在各学科中占据的地位不断下滑。但是,历史特殊的知识、文化、思想构成,又决定了其教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当今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如同“鸡肋”,食之无昧,弃之可惜,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受此大环境影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更是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实效低。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便成为重点方向。而列表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在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的。
一、列表法的应用价值及优势
历史列表法即是,借用表格的形式,将具有同类属性或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历史演变的内容系统,从而化繁为简,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在各阶段教育中的渗透,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为列表法应用打下了良好环境基础。应用列表法开展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立体的历史知识认知,并对教材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为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官及情感,使之产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列表法优于文字的价值还体现在:更加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历史过去,有利于诱发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尤其是在复习阶段,应用列表法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更容易带动学生节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虽然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价值。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由于教师认识水平有限,加之历史知识构成复杂,对列表法的应用实践还不尽完善。作者结合亲身教学情况,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一)注重规划引导
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核心价值地位在于引导学生发展,重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列表法应用同样符合素质教育规则。新时期,历史教师必须要积极学习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了解列表法的内涵本质,并结合历史教学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应用计划。七年级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琐碎、繁多,学生们常常对其演变过程及时间等感到困惑,记忆遗失率较高,这无疑是对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巨大考验。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起来,并在每个节点标明其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由此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如此,既是知识梳理、回顾的过程,同时又是辅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精准、内化、提升素质教育的过程,进而为下一阶段教学实施奠定基础。在历史复习阶段中,教师可就某些关联知识点,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内部关系,检验他们对列表法应用的成果。所以客观地讲,完善的规划引导,要求教师应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予以完善。
(二)加强教材分析
在以往的七年级历史课程教学中,列表法更多地应用于某一章总结中,所关联到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历史表象,如原因、经过、结果、意义,而对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价值思想却关联甚少,显然与历史教育存在的价值不符。诚然,对比列表法能够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化学生记忆,但其作用也仅局限在浅层次,对深层次的知识理解并无太大用处。因此,教师应深度研究历史教材,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透视历史现象,全面解析其中各时间点及事件连接关系。如此,将单一的列表法发展为综合性列表法,才能将各历史发展要素串联起来,进而将对表象的记忆上升到对整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解。另外,在七年级历史课堂尝试列表法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精简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丰富其外延知识。一来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二来可以加强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而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引导他们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
(三)善于改革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的事物,才是符合社会变动规律的,也才是人类发展需求的。就列表法而言,其在七年级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并非一成不变,同时其所发挥的功能价值也因使用环境的不同有所差异。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要重视专业化师资队伍培养,了解现实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师的思想理念,强化教师创新意识,并积极推广列表法应用,促进业界互动交流,形成优势经验互换。例如,在列表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活化知识,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最大限度提高各教学方法功能优势。在七年级历史课程教学中,列表法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它更是一种先进理念的延伸,与其他应用方法并不冲突。所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创新,在充分论证不同方法融合的可行性之后,可应用于实践当中,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总而言之,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作用重大。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复杂多变,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本人希望学术界更多人士关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发展,深入了解和剖析其现实需求,充分阐述列表法应用优势,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深刻反思,进而提出更多有效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桂春.浅谈表格在数学教学中的四益[J].科技信息,2013,10:149-150.
一、新《图册》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有助于兴趣教学
现在教学理论在教学方面特别突出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历史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起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师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它,就必须还原它的直观性、形象性。越是直观、形象的事物或内容,越容易记住和理解,越容易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求知欲。新《图册》设计了大量可视性强且生动形象的图片,旨在使课文中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远古人采集果实,渔猎生活图”,形象地画出了远古人采集果实、捕鱼、围猎、打制工具的一些情况,直观、清楚地再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激情和兴趣。
二、新《图册》具有多层面的启发性,有助于思维教学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政治、经济、文化面貌,而且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领悟历史本质,从曲折多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新《图册》以多种启发方式,激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1.图片启发。图片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利用不同图片所反映出的不同内容、不同特征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想象、联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学生看到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猪纹陶缸”这一文物照片时,明确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开始饲养家畜,想象出原始河姆渡居民饲养的家畜形体和喂养时的生活情景,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设疑启发。新《图册》中每个单元都依据地图或课文内容,用“想一想”小栏目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如:“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取火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诸如此类,问题设计巧妙,紧扣课文内容,遵循“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的认知程序,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知精神。
三、新《图册》与教材互补,有助于整体教学
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是以课本资源为主体,以与课本性联系的其他教学资源为辅助的教学形式。课本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但教学仅仅依托于课本,拘泥于课本,其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就会显现不足,因此,需要多途径积累教学资源,多手段运用教学资源服务于知识构建,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教学资源统一体。新《图册》在教学方面体现了较强的互补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进入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人类社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面临“大学危机”的挑战[1],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大学应当确立或选择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加强对大学理念的研究,建构新时期我国的大学理念,对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大学理念的历史溯源
在世界大多数文明里(中国当然不例外),很早的时候就有了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古希腊有哲学先圣柏拉图执教的Akademia,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学园”。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高等教育机构,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虽然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的直接来源。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学不是来源于古典时代,而是来源于中世纪,如意大利的波隆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这些西方大学在近千年的无数变迁中仍然保持了古典之性格,但是大学理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认真回顾总结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经验对构建我国新时期大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依照大学职能看待大学理念发展,认为大学理念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2世纪创办的5所大学为标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哲学、法学、神学、医学人才,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强调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在大学产生的几百年后,纽曼对大学做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他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大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地方,这意味着它的目的是智育,而非道德。
第二阶段:是从工业革命的兴起到美国内战,强调自由教学和研究相统一。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洪堡的着眼点是科学,使大学由过去单纯的教学职能转向教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两大职能。洪堡的理念第一次以探索知识作为大学目标,将大学从一个纯粹的教学机构改造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机构,科学研究开始在大学中占据核心地位。
第三阶段:是从美国内战,以《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并开设大量的“赠地学院”为标志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主要倡导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范海斯确立了大学必须为社区或社区服务的理念,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他认为大学有知识和人才的优势,以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将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功能有机统一。
第四阶段:大学大学不仅是一个教育、科研机构、服务和引导社会发展的机构,还是一个国际合作和国际交往机构。大学的国际合作和交往理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大学的新理念之一[2]。20世纪中后期至今,大学理念在经过近一千年的变化后,依然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现代大学理念在强调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还提出国际化交往与合作的新理念。冷战结束后,呈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大学就必须参与全球性人才市场和智力资本的竞争与合作。这就要求大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际化进程。
二、国外大学理念对建构我国大学发展变革的启示
纵观西方大学理念历史的演变、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大学理念在发展中不断升华。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学里还运行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存在大楼多于大师、设备重于人才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在于大学经费短缺,不在于教学硬件短缺,关键是缺少正确的大学理念。要推进我国大学进一步发展,力争创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在认识上务必坚持正确的大学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指导我国的大学发展,这是我国大学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建构我国大学理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坚持大学的综合功能。西方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念。大学首先以知识的传递和人才的培养为运作目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近千年来存在并绵延的基础。人类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追求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两点又成为大学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其次,大学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最久的机构之一,并且不断发展,永葆青春。它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以变应变。随着社会变化,大学职能不断增加,从仅仅传递知识的教学场所转变为既重教学又重视研究的机构,并且研究的作用越来越大,进而转变为兼具教育、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引领的多重功能的庞大机构。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大学教育、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多重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职能,进一步丰富大学理念的内涵。总体来看,我国大学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挥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即传递知识、发展科学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达到把大学办成四个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交流之地的目的。
(二)要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大学以培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是重中之重。人文精神训练的核心是陶冶人的情操,包括公德心、爱国精神与公民精神。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望形成新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大学要在通识教育中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健全和完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正从工业经济社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时代强烈呼唤大学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中国大学只有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才能在自然科学技术上促进人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重视大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大学都在积极倡导建成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在思考我国研究型大学理念时,洪堡的教育与科研结合的观念仍然应该是今天的基本出发点。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在于知识给人们展示了客观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诸多现象之间的规则与联系,不在于或不完全在于知识可能给当时人们带来的使用价值。知识的创新客观上需要科研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知识的创新,就没有教育与科研的结合。其次,大学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对所从事的学科进行研究,必须具有创造精神与能力,必须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教师在研究基础上要传授知识,与学生共同探求真理。目前在中国创办研究型大学仍然存在诸多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一个国家的科研体制往往对该国的科研发展有决定性影响。譬如,美国自19世纪末以来的科研体制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都客观上要求大学必须重视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要积极满足社会的需要。回顾大学发展史,从历史上大学理念的演变中不难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总是有大学把握发展机遇,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世界其他大学的发展。大学与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大学理念的历史演变就是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变迁。只有打破传统,才能够科学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征,才能够取得大学的优先发展权。中世纪时巴黎大学违背了“大学自治”这一学术价值观,巴黎大学的部分师生转移到了英国,促成了牛津大学的诞生,继而产生了剑桥大学。当洪堡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学后,学术中心自然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与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大学在19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榜样。美国大学在20世纪早期就渐渐取代了德国大学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也与美国大学与时俱进形成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理念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只有大学积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会取得优先发展权。其次,服务社会是伴随知识的传播、发现和创造而进行的,是以知识和智力为特征的服务。服务的实质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期望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反映。因此,中国大学必须积极面对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做出选择,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五)要加强大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了解了其他大学的办学理念,才能办好学校。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大学,只有了解什么是大学,才能理清办学思路,才能明确办学方向,才能同心同德办好大学。但从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应统一合作为共同的基础,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走向国际化,加强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自由的机构,而且要有包容,大学的学缘结构应该是海纳百川的,只有来自不同学校,带来不同文化传统,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大学,如果我们的学缘结构只是自己培养的学生,就体现不出新东西。当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我国在树立国际化、全球化理念的同时更应注意发掘、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除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之外,更应注重继承、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建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大学理念。
1、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2、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4、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5、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6、适当课后作业帮助知识巩固。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郭大平,95分;吉靖,96分。还有几个男孩子,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全班16个男孩子,有12个男孩子在80分以上,值得欣慰。从他们的答题来看,确实花了功夫,知识点也记得比较清楚。对于他们,我以后可以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思考,开放他们的思维。
朱凌慧,91分。这是个非常聪慧的女孩子。据我了解,这个女孩子各科成绩都不错。6个女孩子中,唯有她进入了优秀的行列。值得肯定与表扬。在上课时,她不太喜欢讨论问题,从她的成绩来看,也是用心去学习了。学习历史这东西,除了要识记一些知识点外,还是要从多方面获取历史知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我想,对于他们班,还是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行动导向教学起源于德国,德国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得益于德国人重视行动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体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1.行动导向的涵义
(1)行动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德国学者T·特拉姆(Tramm)曾对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作了界定:“行动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H·Gudjons(1994)指出:行动导向教学不是教学法理论,而是一个教学原则,具有一定的特征,通过(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化理论的)理论验证,并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中得以实现。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原比较研究部负责人劳尔-恩斯特(Laur·Ernst)女士指出,行动即学习原则。
(2)行动导向本质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所谓行动导向,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行动导向法”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教学。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2.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变为“我要学”。
(2)行动过程的完整性。行动教学时一种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全过程,学习的步骤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过程,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学生全部参与到过程中。
(3)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中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研究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4)学习能力的培养性。在学习中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展示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财会教学中的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明确以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倡导运用手、心、脑等各种器官学习,追求学生专业技能、方法能力、事务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并举兼得。财会专业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它更适应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分组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通过案例把会计专业课程中一些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把其置身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表现。如:财务会计原始凭证填制教学,以实际单位的真实原始凭证填制为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真实性。首先,以现金支票、收据、领料单、增值税发票、入库单、转账单等真实凭证和相关信息为切入点,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带领学生分析每种原始凭证反映的财务信息,填制注意事项;其次,根据讨论和分析结果,学生动手亲自填制,让学生互相评价,查找问题,教师点评和归纳,进行必要的知识梳理与讲授;第三,学生自己查找其他类型企事业单位会计原始凭证和相关知识,回答教师关于会计凭证有关引导性问题,分析不同行业企业会计凭证的异同,指出注意事项,并进行小组演示,实现知识的拓展。通过真实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培养其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若干独立的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扮演真实财务工作环境中的一定角色,完成一系列财务工作流程。如:在学习财务会计实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等课程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设出纳、制单、审核、记账、主管等岗位,小组按真实的财务制度,完成各自的工作,在一定阶段进行小组间的相互点评,并请一线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评价。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评价结果,通过项目学习,了解并掌握整个项目的过程及各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如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将《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负债、收入利润、成本费用、会计报表等,每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小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将会计理论融于一个个具体项目的操作中,使每次课堂教学内容更完善、更精细。
4.模拟教学法
在会计模拟公司中,学生可以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出纳、材料、工资、成本及费用各岗位的模拟实习,也可进行综合性的会计实务模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又减少了校企结合模式的活动经费,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行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认识不够
没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材,在教学管理上,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头管理的机制,对现行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模拟企业经济业务活动,模拟真实的原始单据和流程,让学生真正“在行动中学习”。这对于目前大多数教师而言,无疑又是一个挑战。
2.突出教学设计的难度
加大教学准备力度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教师要进行大量的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要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建构,把与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学要按学习领域的要求编制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安排好教学程序,预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课前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要事先确定通过哪些主题来实现教学目标,要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资源整合,教学中要使用多种手段和媒体,提高效率,使学生实现简约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