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自我职业测评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连续、系统的过程,应随学生年级的升高及变化显现出渐进的动态调整,根据学习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包括自我探索、环境评估、理想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实施、评估与反馈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无疑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自入学起,就应当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路线的前期自我探索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等专业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运用先进的、适合的职业发展理念和理论知识,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对自身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评和分析,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为将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其他步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我探索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自我探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索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自我探索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当有清晰的科学规划,就自身的兴趣、性格、职业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地自我探索,将自我探索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当是兼顾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主体需要的,既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需要,又要同时兼顾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有针对性的自我探索,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科学树立目标,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树立信心,有助于大学生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创造性发挥。
(二)自我探索有助于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即指,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人,远离学生阶段的单纯、幻想,实事求是、清晰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变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大学生要正确的做出职业选择,就应当适时转换角色,不能将亲友、家庭、学校的关爱、呵护作为社会对自己的最终认可。因此,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估,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实力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
(三)自我探索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期待
职业期待,即指个人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和需求。每个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都渴望能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的职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职业期待要变成现实,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取决于个人能力素质、专业、社会需要以及机遇等条件外,还取决于自身对职业期待值高低。因此,进行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目标后,不断调整职业期待值,使其达到最佳。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前期的自我探索过程中。那么,辅导员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呢?
(一)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
辅导员可以借助正式和非正式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自我探索。例如,我校引进了北森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每位新生进校后都可以登录系统进行测评,内容涉及兴趣探索、个性测试、优势劣势、职业选择倾向、职业能力测评等,最后生成一份完整的测评报告。辅导员可以借助同学的测评报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综合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兴趣岛游戏,运用霍兰德理论确认学生的兴趣代码,找出与其兴趣代码相一致的职业。性格方面可以通过MBTI个性类型测试等,或是在辅导员自身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同学评价、家长访谈等指导学生探索其个性特点,进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类型。在价值观方面,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机、需求和职业目标。在学生通过测试和自我探索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后,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提升相应的职业技能。
(二)依据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分析
根据对学生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等的测评结果,辅导员应运用相应理论知识,对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测评的结果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综合情况,准确的解读和科学的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这四个方面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适应、调整、平衡,尽可能发挥和谐、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应避免因辅导员个人知识储备不足或是测试水平缺陷而导致结果误读。
(三)评估、决策
在对学生测评结果的分析解读基础上,辅导员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探索结果,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通过最后决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迷信测评结果,这只是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工具,不能以探索结果决定一切。此外,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学生还应当适时对自己进行再评估。我们应当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为职业生涯发展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在实践中深入探索自我,根据现实情况的转变不断调整职业规划。
四、结语
自我探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应当借助正式和非正式的测评工具,引导帮助学生从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评估、决策,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当然,职业生涯规划并非一锤定音,而是根据时间和经历的发展变化而有所调整改变,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深入探索自我,根据现实情况的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学生管理
通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以外的非技术、非专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适用于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能力的存在,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可迁移性和普遍适应性,通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理念。2008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开始在全国技工院校范围内推广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能力训练与社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好的工作绩效。新课程推广之初,课程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6所学校进行新课程试验推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作为6所学校之一,率先开展了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从该课程的初期试验、中期推动,再到后期的全国正式推广,在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教学软件使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该课程所使用的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是由北京阳光易德心理学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与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配套使用的课程教学软件,该软件的功能是测试、评估和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目前,该软件在北京、天津、山东等数十所技工院校中普遍使用。自2008年11月至今,我校开展该课程已有近8年的时间。通过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实际使用,我们发现,该软件不仅能用于测试、评估和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还可以将其应用领域拓展至学生管理工作,如班级管理、问题学生教育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随着对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使用经验的积累,我们拓展了该软件的应用领域,总结出了一套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各领域的方法和流程,并构建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
一、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介绍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由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与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
(一)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
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可从自我管理、与人交流、环境适应、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建立完整的报告档案,制作合理的能力训练方案,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
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是一套集压力与情绪评估、身心状态调节、情绪稳定性训练于一体的智能调适与训练系统,共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压力评估模块、放松训练模块、自主调节模块、音乐调试模块。
二、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的领域
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反应速度测试、视觉注意力测试、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试以及自我认识测试综合评定较差的班级往往是年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班级。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自律性差、行为纪律存在问题的学生。压力评估数据有问题的学生,经心理咨询教师确认,往往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以,我们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工具,将其应用于班级管理、问题学生管理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疏导等工作,创新和拓展了该软件的应用领域。我们将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水平作为筛选问题班级的4项指标;将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作为筛选自律性差、行为纪律存在问题学生的测评指标;将压力评估结果作为筛选心理问题学生的指标。
(一)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
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评估模块中的反应速度测试、视觉注意力测试、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试以及自我认识测试,了解被管理班级特点,并对班级施加针对性管理。
(二)应用于问题学生教育工作
通过对被管理班级进行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能够筛选出被管理班级存在问题的学生,如情绪激动、矛盾冲突、不明大体等低分特征很明显的学生,或者畏怯退缩、紧张困扰的学生。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被管理班级的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可以大幅度降低问题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三)应用于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
运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压力评估,将学生按照压力等级分类,对7—8级的学生实施压力管理,利用该系统的放松、调节模块,使学生学会压力自主调节的一般方法,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降低学生的压力水平,从而起到调节压力的目的。对9—10级的学生实施心理援助,应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主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过程描述
选定一个年级作为测评对象,该年级由4个班组成,学生人数为160人。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该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六项测评,即反应速度测评、视觉注意力测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自我认识测评、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心理压力评估。通过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问题班级,并利用该软件对班级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
(一)应用于班级管理过程
通过对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四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对在以上四项测试中存在问题的班级施加相应措施。
1.对在反应速度测评中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针对性训练
反应速度测评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很强、较强、中等、相对较差,对反应速度测评平均值为较差的班级着重进行训练。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反应速度测评模块对班级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将反应速度测评综合评定为较差的班级确定为问题班级并进行重点训练。
(2)利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训练模块中的反应速度训练模块对问题班级进行训练,问题班级每周安排2次,共计4课时的反应速度训练,共需进行10周。
2.对在视觉注意力测评中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针对性训练
视觉注意力测评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很强、较强、中等、相对较差,对视觉注意力测评平均值为较差的班级着重进行训练。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视觉注意力测评模块对班级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将注意力测评综合评定为较差的班级确定为问题班级并进行重点训练。
(2)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注意力分配训练模块对问题班级进行训练。问题班级每周安排2次,共4课时的注意力分配训练,共需进行10周。
3.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较差的班级进行相关辅导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各班级进行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并根据测评得分筛选出问题班级。
(2)根据测评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制定社会适应性辅导计划,结合德育课程,每周对该班进行2课时的社会适应性辅导,共需进行10周。
4.对自我认识测评较差的班级进行自我认识辅导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各班级进行自我认识测评,并根据测评得分筛选出问题班级。
(2)根据测评问卷制定自我认识辅导计划,结合德育课程,每周的该班进行2课时的自我认识辅导,共需进行10周。
5.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与管理,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二次测评,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针对性训练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应用于问题学生教育过程
通过对全年级学生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1—3级低分特征明显和8—10级高分特征明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低分特征重点关注矛盾冲突、不明大体以及情绪激动两项指标。高分特征重点关注忧虑抑郁、批评激进、感情用事三项指标。
1.依据测评结果,筛选问题学生
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维度得分图筛选问题学生。从维度得分图可以看出,该学生1—3级低分特征为“自律性:矛盾冲突、不明大体”;8—10级高分特征为“忧虑性:忧虑抑郁、烦恼多端”。两种特征说明该同学容易出现问题,属于极端行为易发人群,需重点关注。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维度得分进行复核
(1)通过与班主任、学生本人进行情况了解,确定该生日常表现。如该生实际情况与测试情况相符,则将对该生施加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2)如该生实际情况与测试情况不符,则与该生交流,了解该生实际情况后,要求该生在进行16种人格测评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作答,不得随意答题,并要求学生进行二次测试。
(3)二次测试结果如显示无异常,则将该生排除出问题学生范围。如二次测试结果与一次测试结果相同,则确定该生为问题学生,并施加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3.根据测评结果,施加管理措施
根据测评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该生表现出的高分特征“忧虑抑郁,烦恼多端”属心理健康问题,低分特征“矛盾冲突,不明大体”属行为自律问题。根据该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管理措施。
(1)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该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节,缓解心理忧虑抑郁,并对该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该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调节频率为2次/周,心理咨询频率为1次/周,持续时间为10周。
(2)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真实情况,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交流,并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与学生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导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定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并监督实施。4.效果评估通过10周的时间,对学生施加针对性管理措施,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二次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三)应用于心理问题学生疏导过程
通过对心理压力评估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实施压力管理”的人群以及图9—10级“心理援助与恢复”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管理。
1.依据测评结果,筛选问题学生
通过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压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筛选问题学生。该生的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属于“实施压力管理的人群”;压力反应各维度等级图中,“情绪”维度7级、“生理”维度7级、“行为”维度6级,属于“关注”和“警示”人群,依据测评结果,将该生划分为心理问题学生。
2.根据测试结果,施加管理措施
(1)针对该生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压力水平高这一情况,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中的放松训练模块、音乐调试模块对学生进行减压调试,使学生感到放松,降低压力水平。
(2)针对该生压力评估维度中的“情绪”“行为”评级为6—7级,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中的自主调节模块,使学生学会自主调节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为该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该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详细评估,根据心理咨询情况制定心理咨询计划,每周对该生进行1—2次心理咨询服务,持续10周。
3.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二次心理压力评估,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四、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及其重要意义
通过对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领域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拓展应用领域流程的描述,我们构建出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对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拓展功能的研究以及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从软件的拓展应用领域、应用流程、如何选定评估模块、怎样施加干预办法以及软件拓展应用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整套软件拓展功能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明确了软件拓展功能的使用流程,创新了软件的应用领域。第二,软件拓展应用模型详细描述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流程,对创新班级管理思路、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软件拓展应用模型详细描述了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管理过程,能够指导使用者利用软件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提高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以有效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第四,以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为指导,将该软件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通过各项测评数据掌握学生总体情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是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实际使用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是该软件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在使用软件拓展应用模型时,使用者需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授课经验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并能熟练操作该软件,掌握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该拓展应用模型在实际使用时切忌生搬硬套,使用者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对干预周期适当延长或缩短,灵活使用干预手段。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的过程。希望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能够使该软件的用途越来越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作者:孙仁伟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仁伟.数字化教学资源———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4(7):275.
[2]孙仁伟.《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实践效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1-92.
[3]陆青,蒋志航.计算机软件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J].软件,2014,35(1):144-14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及优化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Q137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8日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一个人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教会大学生挖掘个人潜能,追求职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对自己不够了解;其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了解程度较高,约为3/4;但问及能力和价值观时,则仅有1/2,自我认知明显不足。而对工作的认知情况,仅有44.08%的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比较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指导力度不够。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很大的差距。国外许多学校在学生高中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但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广泛开展,除了极少数的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外,绝大多数专业只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开设。另外,有些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指导内容只是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二)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缺少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分析。从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授课内容多停留在多年前的职业生涯理论方面,理论、专业名词的阐释往往占用较多课时,缺少对当前的职业信息、职业环境的分析把握。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8%的同学“没有关注过职业的变化趋势”。而对职业信息与职业环境的把握,则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深入了解目前的职业环境,社会对哪些人才需求较多,才能有的放矢地编制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停留在上世纪中叶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的层面上,这些虽是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可用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但是在我国近20年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中,仍缺乏对我国大学生的大规模、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所以很难结合现实情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建设落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等,他们在经过了短期的就业资格考核后,就着手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工作。而且他们大多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心理咨询辅助指导,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是缺乏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上课方式仍有待改进。谈到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会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讲座。这是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其实职业规划,不应仅仅传授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自我规划的方法和能力,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课程设为必修课,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我国时间较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非常的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的绘画不够明确,而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深入访谈后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己就业以后才要进行的一种规划,还有大一部分学生,抱着“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思想,从主观上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全。客观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然而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有的自我评价过高,只看到自身的长处,从小都一直体验着优越感,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追求的目标远远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还有的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也会在职业过程中丧失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三)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一劳永逸。有些大学生在做自身的生涯规划时,全面透彻地分析了自我,也做了大量的职业前景调查,由此做出精细的规划,在此后的奋斗过程中,即使处处碰壁也不放弃。看似百折不挠,实则是要看职业规划目标是否合理和适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三、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鉴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既应该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又要改善高校提高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测评的工具,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
(一)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职业规划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理念,并在学生大一入学时就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地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它需要指导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该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要注重对职业规划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充实自己,考取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同时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班进行系统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校内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专业的局性限,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各行业有经验人士、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来校讲学,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实践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个体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分析职业环境、制定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现,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是毕业生的专利,而是所有的学生都应享有的学习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就可通过入学教育,让他们培养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在之后的大学生涯中,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能力寻找以后的发展方向。而对毕业班的同学,就可进行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目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多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缺乏实践的引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少不了实践的训练,职业实践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自己的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在专业对口单位的实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高自己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假期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测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认识自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自我判断,以及他人的评价,更要依靠科学的测量工具进行职业测评。专业的职业测评体系是以心理测试为基础的,它能对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并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目前的职业测评方面很多,如职业规划测评、职业定位测评、综合素质测评、性格气质测评、职业发展测评、职业潜能测评、就业心理测评等,这些测评题目多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定量参考。
(六)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为在当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所以为了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需要我们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以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学生入学后,教师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系,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应从什么基点开始,沿着什么序列展开,最终达到什么水平。通过学习目标的启动、导向作用,使学生及早地进入学习状态,并紧紧地沿着其学习目标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紧扣目标,有效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紧扣目标开展。教师讲授、辅导、所提供的学习资料,都要有助于学生尽快地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要紧紧围绕自己所选定的学习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有关的训练与积累。依据目标,及时反馈。
目标教学管理过程中及时反馈,把握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势。反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目标为尺度可进行学前基础反馈,学中效应反馈,学后小结反馈和单项技能形成反馈。还可采取观察,测查,调研等方式来及时反馈,从而对目标教学实行有效的调控。目标教学的测评根据检测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看教学目标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又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对教学目标作出必要的调整。建立测评试题库。
试题库可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三个子库,根据不同需要组合出下列测评系列:第一,按测评等级编制1~3级测评系列。该系列以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为基准,对学生的水平等级进行诊断或对学生达标等级即最终取得的成绩进行测评,以帮助学生确定是否进入下一级学习。第二,按测评主体编制自我测评系列和外部测评系列。自我测评是学生主动地、随时地接受测评,以增强其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与调节。外部测评是教师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细化的目标,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指标和综合水平进行客观全面的检查、认可、鉴定评价。第三,按复杂程度编制单项测评和综合测评系列。单项测评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分别进行测评,如托盘、折花、斟酒等单项测评。综合测评用于确定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实施测评的原则。
自主性原则:学生自测自评,及时反馈,矫正偏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比较原则:测评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学习差距。通过与整体或别人之间相比较,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作出正确评价。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更将达到559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以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的放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再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规划,实现动态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考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认真的准备。有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另外,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4、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比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
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机构等机构,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重点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
4、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一、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51.4%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一、、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三、、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四、、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五、、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二、、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需要、能力、经历及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测评和综合分析,结合客观职业环境,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技能,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就开始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近几年来才在高校中不断普及。
一、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意义
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需要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等一系列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居安思危、唤醒规划意识,做出正确合适的职业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实施,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能通过学生自身的成长,有效地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有利于学校品牌的打造。教育以育人为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是以生为本,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由于十几年来我国采取高校扩招的政策,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由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毕业生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口的合适工作及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尽早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发展自己相关的职业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灌输式教学现象突出。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简单“填灌”的现象。这也导致学生因缺乏师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自我和客观的职业环境,职业定位也不合理、不清晰,兴趣特长与职业专业发展结合度不高。当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全面深入掌握学生的信息,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规划,没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大学生还没真正踏入社会,基本都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对社会各行各业普遍缺乏了解,自我认知也不够全面、客观和准确,甚至有的连就读专业的基本情况也缺乏了解,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全方面的讲述分析,也难以运用各种测评软件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分析,只能依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测评分析自己,只有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主客观条件,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方案,少走弯路。
(三)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技术,影响指导质量。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书记、辅导员、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办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复杂多元,虽然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和指导经验,但毕竟大多没有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自我测评的分析只停留在简单的经验分析上,不能进行深入系统的专业剖析。有的教师甚至忙于日常工作事务而无暇顾及教学,导致教学和指导的质量不高。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思考
(一)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由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处理这一角色所做的某些工作,以体验不同类型人物的心理,使自己和观察者从中受到启示,从而改进自己行为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文秘专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秘书如何接待来宾等,表演结束让学生发表看法,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深化认识和效果。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惑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学生能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和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锻炼相关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孙丽华(1977- ),女,江苏丹阳人,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既可以接受师长的指导,又能与同学切磋交流,还可以作为生涯发展的纪录,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付诸纸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包括扉页、目录、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与结束语。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是生涯规划书的重点内容。江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而高校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江苏4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份,发现近两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探索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劣势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100%的学生用到了心理测评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学合理。其中有53%的学生并不懂心理测评,只是在模仿,也不会质疑测评的准确性。76%的学生缺乏自我的质化分析,不会用生活事件与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特质,从总体感觉自我探索很简单。另外,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既然个人素质测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在这100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素质测评结果,无法把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选择的论证过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针对性不强,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并进行外界探索小结。外界探索,不是没有目标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领域,然后着重对这些环境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过来思考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规划书中,30%的学生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没有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在分析社会环境时,39%的学生只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泛泛而谈,而对自己的目标职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要求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不够或不到位。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性,从行业、职业,到单位、岗位等。宏观的环境因素为小环境提供了发展背景,而对于职业的探索,只有具体到较微观的部分(如某个岗位、某个专业方向),才是比较有效的、有导向性的。但目前学生对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
3.职业定位中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不够客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目标选择不够客观、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一会希望成为公务员,一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民教师等;有的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定得太大,目前,比较多的学生属于后者,要做总经理、总设计师、科学家等。现实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不统一,逻辑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不符合逻辑与现实,主要表现在没有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而且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亮点”展示出来,特别是不少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
4.计划实施过于繁杂,不利于执行。计划实施,也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方案,包括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动策略与行动计划要清晰、明了、准确,但37%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能让人比较轻松地看明白其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因果关系。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毕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须注意繁简合理、详略得当。
5.对评估调整部分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主要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时间、调整原则、备选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评估与调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学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对论证过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结尾的“评估与调整”。另外,调整不是360°大转折,而是应该在利用原有优势和条件基础上的优化组合,在调整中达到提升。备选方案应该是积极的,备选方案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自内而外”的规划过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学生得到了许多推荐的职业,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订备选方案时,也需要再选出第二个方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有些还采用辅导与咨询、讲座、在线职业规划系统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当排后的。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来看,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购买了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很有帮助,但学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作测评,也没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并没有达到全程化、全员化的目标。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首先,教师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在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相关性很低,这就导致教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或不自信,如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会用,或者会用但不会解释,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把握不住重点。其次,指导教师人员不足,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没有交流、分享,更谈不上一个团队。最后,教师精力有限,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职工作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个别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学生对自我探索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探索。自我探索试图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准确及时的回答能让学生知道内心的需要,清晰自己的能力,从而能够依据自身和实际作出选择,而不再是跟着感觉走或人云亦云,由此,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再结合职业环境探索,那么就可能比较容易准确地把握职业选择方向。自我探索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涉及较多也较难把握的是心理自我,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外人很难介入。若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投入其中。当然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也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很多时候还需要联系现实,对照问题,勤于思考,积累每次探索后所获心灵之感动,进而洞见更远的自己。自我探索不是理论,更不是哲理,自我探索本身不只是弄懂事实、学点知识,更多要参与其中,提升能力,获得体验。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探索重在自己的信念和理念,至于方法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式标准,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将自省、他人评价、职业实践、心理测量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当然,自我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需要不断跟进和总结。
2.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探索的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其结果对自我定位、初步确定发展方向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学生通过自省、测验等方法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价值观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但如果缺少在实践中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其结果还是可能出现偏差。而职业环境探索为学生提供了验证自我探索的结果和调整自我定位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不是彼此割裂的,在时间上也不分先后。自我探索能帮助学生知晓“我是谁”,职业环境探索能帮助学生明白“我在哪里,我将去何方”。两者是选择职业方向、作出职业决策的基础信息来源,缺一不可。学生只有对职业环境进行充分探索,掌握更加具体可靠的信息,职业规划才会更加合乎现实,更加理性。很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探索,但却忽视了对职业环境的探索。另外,有学生意识到职业环境探索的重要性,但苦于不知晓职业环境探索的方向和方法,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无法真正与现实挂钩。因此,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对职业环境探索的意识,同时,要教授学生具体探索职业的方法并告知获取信息的渠道。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很少,大多是班主任、辅导员在工作之余给学生上上就业指导课或进行一些简单的辅导咨询工作。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目前的教师队伍显然是不能适应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的, 因此,学校当务之急是要组建专业的指导队伍,提升专业人员水平。首先,要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如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方向的优秀毕业生从事专职工作,不论是测评还是咨询,都需要专业教师;其次,加大对现有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相关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再学习深造。在保证本校教师资源充足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外聘、兼职等形式邀请校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员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开展讲座,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龙立荣,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俞来德.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
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既可以接受师长的指导,又能与同学切磋交流,还可以作为生涯发展的纪录,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付诸纸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包括扉页、目录、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与结束语。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是生涯规划书的重点内容。江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而高校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江苏4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份,发现近两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探索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劣势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100%的学生用到了心理测评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学合理。其中有53%的学生并不懂心理测评,只是在模仿,也不会质疑测评的准确性。76%的学生缺乏自我的质化分析,不会用生活事件与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特质,从总体感觉自我探索很简单。另外,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既然个人素质测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在这100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素质测评结果,无法把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选择的论证过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针对性不强,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并进行外界探索小结。外界探索,不是没有目标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领域,然后着重对这些环境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过来思考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规划书中,30%的学生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没有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在分析社会环境时,39%的学生只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泛泛而谈,而对自己的目标职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要求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不够或不到位。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性,从行业、职业,到单位、岗位等。宏观的环境因素为小环境提供了发展背景,而对于职业的探索,只有具体到较微观的部分(如某个岗位、某个专业方向),才是比较有效的、有导向性的。但目前学生对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
3.职业定位中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不够客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目标选择不够客观、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一会希望成为公务员,一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民教师等;有的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定得太大,目前,比较多的学生属于后者,要做总经理、总设计师、科学家等。现实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不统一,逻辑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不符合逻辑与现实,主要表现在没有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而且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亮点”展示出来,特别是不少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
4.计划实施过于繁杂,不利于执行。计划实施,也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方案,包括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动策略与行动计划要清晰、明了、准确,但37%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能让人比较轻松地看明白其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因果关系。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毕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须注意繁简合理、详略得当。
5.对评估调整部分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主要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时间、调整原则、备选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评估与调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学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对论证过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结尾的“评估与调整”。另外,调整不是360°大转折,而是应该在利用原有优势和条件基础上的优化组合,在调整中达到提升。备选方案应该是积极的,备选方案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自内而外”的规划过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学生得到了许多推荐的职业,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订备选方案时,也需要再选出第二个方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有些还采用辅导与咨询、讲座、在线职业规划系统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当排后的。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来看,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购买了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很有帮助,但学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作测评,也没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并没有达到全程化、全员化的目标。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首先,教师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在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相关性很低,这就导致教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或不自信,如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会用,或者会用但不会解释,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把握不住重点。其次,指导教师人员不足,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没有交流、分享,更谈不上一个团队。最后,教师精力有限,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职工作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个别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人才素质测评是一种综合性的测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管理学以及心理学和测量统计学基础之上的,使用心理学测量的方式为主要的手段,以此对人才进行甄选和测量,这样对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效果,最后达到人才和岗位相匹配的目的。在现如今工作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中职学校毕业的基础性人才,不但要满足专业性方面的需求,还需要提升综合素质,以下对此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和启示、建议。
一、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和就业岗位的匹配研究分析
(一)素质道德和岗位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企业单位用人中,职业者的素质和道德和能力处于同等位置,甚至素质道德要比职能能力更高一筹。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纲要中已经明确的指出,要培养信念更加执着,品质优良以及知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纲要中已经明显的看到。品德在知识之前,因此这也体现除了国家对人才品德的重视性。在深化人事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和选拔人才干部一定要德才兼备,并且以德服人,用德说话。当今时代,品德已经成为一个人立足的法宝之一,因此在中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上要对就业岗位进行匹配性的研究就需要用道德素质去衡量[1]。
(二)能力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在能力型就业岗位匹配过程中需要按照人的不用类型能力选择不同的职业,例如,有些中职院校的学生从小就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并且智慧高于常人,但是在音乐欣赏方面就比较弱。还有一些学生尽管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但是表现力非常差。这就说明了每个人的在不同的方面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将自己的能力和就业岗位相匹配,这样才能为岗位做出更多的贡献,并且展现出个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需要找准自我发展的优势以及自己的能力突出点,这样再去挑选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使能力和岗位相匹配。中职院校学生在择业以后还需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例如,如果是从事的理工科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如果是艺术工作人员就需要对自己的形象和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不同的职业选择造就不同的人才,这样也能够让人才发挥好自己的创造力和职业能力,在岗位上不断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让自己不断的增值[2]。
(三)个性特点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个性和职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自己的个性形成也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个性没有太多的好坏之分,只是个性和职业选择之间需要进行匹配,个人的性格对自己的职业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不同性格人,对于动静的喜爱程度不同,如果是喜欢安静的人更加适合做稳定性的工作,活泼好动的人则可以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性格和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个人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中职学生在找工作时,很多单位会看中学生的性格,因此性格测试也成为一些单位挑选人才的方式方法。有些单位认为,个人能力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提升,和岗位不匹配的性格则不是非常容易改变。性格较为乐观的人往往会非常的积极和主动,对生活和工作也充满了较高的期望值,对待外人热情诚恳,工作积极性较高。如果是悲观性格的人,一般很多事情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对生活的期望值也比较低[3]。
(四)情商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首先,情商和智商具有关联性,但是概念不同。智商一般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总结,情商则是对自己情绪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配合,还有自我的激励以及外界适应能力等等,尽管情商和智商之间的概念理解不同但是他们也有相统一的地方,共同存在一个个体中,如果一个人情商和智商都非常突出,那么就容易走向成功;另外一些人情商高智商低,学习力不足,但是具有后天的发展潜力。再有一些人情商低智商高,最初会获得很多的荣誉,但是因为情商因素的影响,在后续往往表现非常差,不能笑到最后。在职业新测评过程中,中职院校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对岗位的选择也有非常大的影响[4]。
其次,情商和树人之间的关系。智商是对一个人工作本领的考验,情商是一个人做人的表现。情商能够对人的素质进行衡量,也有维度的划分,分别是自我认知、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激励,那么在人际关系方面就会有较多的表现。通过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人的一生中至少有30%以上的时间是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这样的消极情绪对人的工作和健康都产生了非常大的不利性影响,因此学会处理情绪和认知情绪是非常必要的。积极的心态调整能够做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对工作和生活都是积极的[5]。
二、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与就业岗位匹配权重研究
(一)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要素分析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人格已经形成但是不是非常固定,中职学生的年龄也比较小,但是会受到外界诸多环境的影响[6]。在当前的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维度评审并不统一,通过本文笔者的调查分析,将影响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的维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情商表现、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品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分别占据了15%的比重,可以通过结构化面试以及心理测试完成。个性特点占据的比重为11%,可以通过16PF测评表完成,情商因素和生活环境分别占据14%,情商可以从情商测试量表中获取,生活环境从评价中心技术上获得,其他的百分比就是和学生的教育背景以及职业兴趣等等相关本文不做过多介绍。例如,在一个财务类工作人员中,测评分析应该和职业特点相关联,按照重要性程度以及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维度进行排列,分别是道德素质、职业能力、个性特点、情商因素和生活环境。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维度上的职业要求是不同的,只有各项维度和岗位相匹配,学生在此才能更好更加适应的发展[7]。
(二)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和就业岗位匹配的实践分析
在英国,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支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能发展其他的东西。那么从中能够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发展,要想让自己的经济能够增长并且创造更多的经济和财富,最为关键的就是对高素质人才资本的存储和对人才质量的提升。人才的使用和国家的发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不断的提升个人素质,不断的让基础性人才的修养和专业性得到提升,在诸多维度上进行职业岗位的匹配,才能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让国家的人才资本得到有效的提升,达到人才和岗位相适应的目标。在岗位的谋求过程中,需要借助人的力量和工具的力量才能找到适合的岗位,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评以及就业岗位匹配的研究,能够看到个人的素养和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让工作更加突出,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了解,提升和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素养,让自己和意向中的职业岗位之间能够匹配,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8]。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与就业岗位匹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以后的的工作中,笔者还需要设计出一些列调查问卷报告,对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外部成长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学生以及就业单位的不同性了解,分析和调查出能够适合中职学生岗位的维度分配表,也就是在不同岗位上各部分所占据的权重,里哦啊接出就业岗位和就指着维度测评之间的关系,争取在后续的教学以及指导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车红华,杜树靖.职业性向测评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义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5(31):413-414.
[2]白继萍.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在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中的信效度研究[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33(7):26-27.
[3]杜树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调查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18(3):43-46..
[4]胡菁,刘晓虹.“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内容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2(8):732-735.
[5]赵志群,林来寿,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效果评价:一项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4(7):74-79.
[6]林森.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职业性向分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18-21..
[7]宋雨航.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及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41):80-81,82.
2.全面建立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模式。
为确保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和“鼓励性”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尝试改变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单一模式,适度增加学生自我评定、团队评定的权重;可以把单一的卷面考核,改为卷面考试、课中表现、课后实践、作业成绩、口头评价、实验操作、社会实践、岗位能力、阶段总结、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相结合的评价,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业能力;可以尝试改变标准由学校单一评定的模式,改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模式。通过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制定考核标准、考核评定,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技能更能适应生产实践的要求。这种模式的改革,就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这样的评价方式也会受到企业的真正欢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模式强调学生个体、学生团体、学校、生产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其评价的结果相对比较客观、公正,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掌握情况,也能彰显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为先导的教育理念。
3.全面推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互为补充的评价模式。
对学生学业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和引导这就是形成性评价,我们不妨在这中间增设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实践、专题访谈、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再结合终结性评价,从而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与课程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形成性的过程评价为主,以终结性的卷面考核为辅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我们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并且会确保学生整个学习中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能得到及时评判,从而淡化对评价对象的等级鉴定。当然我们在评价过程中的操作,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获取,也要尊重学生态度、学习方法,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性评价。
4.全面推广突出职业素养评价权重的“工学结合”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