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以人为本 服务居民
3、创展文明社区,建美好家园
4、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老有所学
5、打造平安大院 构建和谐社会
6、加强社区建设 创建美好家园
7、以诚相待、恩爱相伴、孝敬老人、教抚小孩、和睦相处、幸福永远
8、以邻为友、以让为先、互相帮助、祥和平安
9、把社区建设成“三土”即热土、净土、乐土,建成“三园”即家园、学园、花园
10、树立社会新风,争做文明市民
11、你我齐心携手,共创和谐城区
12、用我们的爱心和双手,共建温馨美好的家园。
13、青年服务社区,社区培育青年。
14、优化社区秩序、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形成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15、尽我们所能,服务居民所求。
16、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7、人人为社区,社区为人人。
18、社区是大家,帮助你我他。
19、热心公益,互助友爱
20、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1、共建文明家园同享创建成果
22、提高参与意识,推进社区自治;
23、推进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24、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5、热爱社区工作,热心为居民服务。
26、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7、搞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28、直接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导语】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与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关系有多大,备受家长关注。“综评结果不计入中考总分”说明中显示,根据《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圳市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综评结果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综评等级高者优先录取。二是自主招生学校应当将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如艺术特色高中学校在自主招生时就会特别关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中的艺术素养方面的成长记录。三是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时对综评结果有要求,即思想品德方面五个学期的总得分不得少于60分(由于2018年入学的初一学生只有4个学期的综评分,省一级学校录取时,思想品德得分不得少于48分)。
针对“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的相关要求该如何理解?说明中显示,“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累积时长的获取途径以学校组织为主,学生自主进行为辅。累计时长并不是只有参加义工组织的活动方能累积,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内外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学生自主进行的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参加“志愿深圳”公众号上登记的志愿者服务、中小学生公益活动等途径均可以累积时长。
活动形式上,学校以班级、团队等集体形式组织开展的校内外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如慰问社区福利院、社区公益宣传、社区公益环保活动、校园大型活动的服务性工作、校园值周和大扫除活动等,凡是能够提供真实佐证材料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均可被录入综评系统。
一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全区26个城市社区(不包括三个大工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全面完成,总办公服务用房33064平方,平均面积达到1272平方米。以此为基础,区市民服务中心、街道(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构架基本形成。
二是以“六事工作法”推进“微民生工程”实施。广泛推行以“群众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高效办事、定期评事、公开告事”为主要内容的“六事工作法”,并以此为标准,将民生服务项目触角延伸至居民微观需求层面,推广居民和好屋、残疾人日托中心等多种服务模式,建立“一站式”代办服务机制,基本实现“十分钟社区服务圈”;
三是深入开展“一社一品”创建活动。各社区根据各自特色和工作重点,“量身定做”,谋求发展,涌现出了总浦桥孝道型社区、西门爱心服务型社区等众多品牌社区,许多社区还创立了体现自己文化特色的LOGO;
四是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动态管理工作。在26个市和谐示范社区调查考评中,群众满意度平均得分94.09分,社区服务管理平均得分93.69分。
二、继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机制。
一是积极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全区60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共投入资金787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社区服务中心6.94万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1156平方米。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统一实施了公共服务全程化和“一站式”办理模式,不断推进81890向农村社区延伸,确保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公共服务。编制完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并先行印发到光明、九龙湖等7个村。
二是逐步优化基层治理机制。积极推行澥浦“两票一会”制度和蛟川的“168工作法”,坚持村务信息传统公开与电视公开“双及时、双到位”,全区60个村村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是建立村干部考核培训长效机制。完善村干部考核制度、加强竞职承诺监督。深入推动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工作,及时开展“回头看”活动,努力形成“对象广泛、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方式多样”的村委会干部培训长效机制。
四是强化引领带动作用。以光明、曙光、棉丰、石塘下四个市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为典型,撰写调研报告并汇编成册分发全区各村。目前,全区行政村全部达到了规范化创建标准,其中1个街道、1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创建单位。
三、大力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孵化培育”能力。建立了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建立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工作站三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孵化平台实现“以社育社”,目前,全区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52家,基层社会组织929家,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广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组织体系,并培育出“草根能人工作室”等一批品牌社会组织。
二是推进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起草完成《市区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行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等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在去年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登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尝试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工作。
三是拓展政社合作空间。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民生,今年共向社会组织投入扶持资金近97万元,实施了62个社区服务项目,内容涵盖安老扶弱、助残养孤、社会融洽、公益服务、文化体育等方面,有效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激发了社会自治活力。
四是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今年对全区民办幼儿园(学校)进行评估,促进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成了社会组织党建及专用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及年检工作。出刊社会组织促进会工作通讯《社会组织》。
四、全面提升社会专项事务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流浪乞讨人员“一站式”关爱救助体系建设。以区救助管理站为依托,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甄别、救助、救治、返乡、安置等方面的救助力度,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一站式”关爱救助体系建设。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谁发现,谁报告”的原则,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后,迅速与区救助管理站联系,并及时提供必要的食品、御寒衣物。区救助管理站负责对其实施分类救助,原籍地址确切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为他们提供返乡车(船)凭证,或通知其家属或当地组织接回;对地址查实暂有困难的,在站内实行临时救助;对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无家可归人员,则就近安置在福利院等相关机构。今我区已累计施救流浪乞讨人员78人次,支出流浪乞讨救助金81万元。其中,返乡救助62人次,医疗救助30人次,临时安置16人次,获得身份甄别及衣食救助率达100%,确保了区域范围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用学分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管理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改革。学校把学分管理与课堂管理、学生管理结合起来,利用学分认定与评价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校学分认定方案采取修时、过程、结业考试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只有三部分均为及格以上才能获得该模块的相应学分。在获得学分的基础之上,教师依据学生个人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优秀、良好、合格)。在方案中,我们从两个维度,即评价项目和评价主体。侧重于对修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分为三个层面:自评(20%)、班委会评价(20%)、任课教师评价(60%)。这种构成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修习过程综合等级由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平时测验三方面总成绩转换,即85-100分为A(优秀),70-84分为B(良好),60-69分为C(合格),59分及以下为D(不合格)。
通过一年的学分认定,教师反映这种办法能改善学生学习,强调自我认知,注重同伴交流,关注过程表现,切实把课改理念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体验到课改带来的评价变化。由于学分制管理是全程管理,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新的学习管理方式之下,迟到、早退、旷课、缺席的学生减少了;学生更加重视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作业的独立完成;考试过后。认真反思的学生增多了。学分制管理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设置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学分,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为有效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使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检验、拓宽、发展、延伸和综合使用,学校领导与教师多次组织学习与讨论,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研修方案,通过多维的评价手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评价中,鉴于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性质的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案。
具体来讲,研究性学习在评价时,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要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要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要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为了更好地落实评价,我们成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4至5名科任教师为成员的班级指导小组、课题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组长三个评价主体。由三个主体分别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开题、过程、结题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对研究性学习小组内的个人进行评价。
当所有的评价完成以后,我们算出每个课题组员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得分,给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不及格者不计学分。并依据不同过程中的评价,评出开题优秀小组、研究过程优秀小组和优秀研究报告等奖项。
由于“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内容比较多,而且学分相对较少,高中生集中时间较少等原因。在实际评价中不易操作,因此我们按学分多少分解为活动积分,考核办法采取积分考核法。具体做法是,学生每参加活动半小时记1个活动积分。学生自己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积分不得超过50分: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积分不得超过100分。将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分解为100个活动积分,活动以半小时为计算单位。每参加活动半小时记1个活动积分。学生以分散形式参加的社区服务活动积分。不得超过30分。
学校一般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设“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课程。学生接受活动负责人的领导,根据情况分班、分小组开展活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情况。“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填写《郑州十二中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记录表》《郑州十二中学生“社区服务”课程记录表》和《郑州十二中学生活动记录单》,撰写有关活动的文章。并由活动组织者、负责人或活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每次活动后。班级要开展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介绍记录活动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照片等。通过评价和交流,评选出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从而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中。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提高了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探究的兴趣,锻炼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增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学生学会了团队沟通的技巧,积累了集体生活的经验,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感受到了父母和教师的恩情,学会了尊重各自对事物的理解。培养了宽容的态度和关爱的品质:学会了思考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了便于考察,我们又将六个维度细分为20个要素,如将“道德品质”细分为亲近社会、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三个要素。为了易于操作和评价,我们又将每个要素的内容结合平时学生的行为,设立了若干个观测点,如对“亲近社会”这个要素我们设立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服从集体决定、在帮助集体时不计回报、有具体活动记录;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捐助的记录:无乱丢废弃物的行为和记录三个观测点。通过对各个观测点的观测与评价,进而评价各个要素的等级,根据各要素的评价等级及数量,决定各维度的评价等级。
评价时成立由各班班主任、班干部以及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由政教处提供活动积分情况、违纪扣分情况,教务处提供有关学习情况并进行公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有关材料。在评价时采用“U”型评价法,对于某一方面的评价,如果其有实证性材料,材料是正面性的,就将其评为A;材料是负面性的,就将其评为D。如果没有实证性材料,可以根据平时表现,将其评为B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