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和谐社区经验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注重党建工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转化为居民服务的原动力和创造力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社区党委结合实际情况将党员分成五种类型:高龄多病党员;身体健康,能够参与社区活动的党员;人户分离和继续工作的党员;“四就近”党员;返程知青党员进行分类管理,由社区党委牵头,开展了2次课题调研,先后召开了4个座谈会,定向发放100余份征求意见表,发动干部群众为社区科学发展献计献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征集到意见和建议38条。
该社区党委要求落实“五送(送党徽、送、送学习用具、送材料、送关爱)、三认(认岗、认人、认门)、四关心(关心社区建设、关心楼宇文化、关心楼门变化、关心社区环境变化)”的学习方式,结合社区现有高龄多病党员137人,党委要求各支部定期入户慰问、送学习材料,把党委和上级政府的关怀落实到人,召开组织生活会期间,上门征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对社区环境、卫生和治安提出了很多的宝贵建议;对于身体健康,能够参与社区活动的113名党员,党委集中召开组织生活会,集中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对于人户分离和继续工作的59名党员,社区采取电话联系,定期见面交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社区党委还给每个党员发放了“建议卡”,并积极发动党员开展各项活动。社区有四就近党员10名,社区为这些人员成立了专门的党小组,针对他们的需求进行特色服务,结成帮扶对子;对于社区中的48名支青、老三届党员,党委充分利用联席会的沟通渠道定期组织这些党员参与社区各类活动,积极促使他们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发展发挥余热,把知青精神和当年的支边热情继续发扬在社区。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期间,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人数明显有所增加,在的运动会80人的方阵中有80%的都是党员,以前平时很少出门的党员,现在都能主动参与楼宇自治会的创建,丰富了楼宇文化,并带领楼内党员和居民到扫楼内楼外卫生,通过楼宇自治会的各种活动,给居民搭建了相识、相知的平台,党员每月定期召开楼宇自治会工作汇报会,充分发挥了楼宇文明宣传员,治安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矛盾调解员,社区信息员的作用。
在社区广泛宣传与广大党员的鼎力配合下,上半年历时五个月顺利开展了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投票率分别达到100%,得票率99%以上,两委班子高票当选,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任务。
二.整合社区资源,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完善居家养老工作,落实大民政工作理念
为了更好的落实大民政工作,该社区制订了以‘关注民生,服务居民’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一方面掌握好政策性工作,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政策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掌握好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拓展为社区服务的渠道,和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有效的衔接,进行有效的服务,推进居家养老,带动社区就业和社区服务,整合社区资源达到共驻共建。
今年该社区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观与更加深入的开展居家养老活动相结合,把40名高龄老人的日常志愿服务工作挂钩到七个党支部,各支部书记根据自己支部情况和老人的特点来统一安排志愿活动,采取支部包楼,党员包人,支部之间互援互助的形式保证了社区内每一名高龄老人都有专人守护,日常志愿服务有计划有保障,遇到突况24小时随叫随到。通过入户核实,走访慰问等形式全面落实民政部居家养老政策,全年为88名老人办理了居家养老服务,为6名9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高龄津贴;与社区阿才理发店合作,坚持长期开展‘剪出一片天,爱心永相连’免费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理发的慈善活动,平均每月免费服务达60人次以上。
三.抓稳定,保安全,加强综治安保工作,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圆满完成国庆安保工作
该社区8月份成立了国庆安保工作小组,以社区两委班子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党员为执行骨干,以18栋居民楼的32名楼门长为主要联系人,以社区244名志愿者为主要力量,从而形成了一个指令、信息畅通的“金字塔”形的国庆安保指挥系统。组织调动各方力量深入开展国庆安保大排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查工作、对重点户、重点人进行集中调查排摸、对重点场所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狠抓严控“三个方面”,确保维稳工作顺利开展。国庆前后共计解决家庭财产纠纷上诉,养老纠纷上诉,物业管理费纠纷、有线电视费等纠纷28起,全部解决在基层。
国庆前该社区先后召开十二次辖区单位治安维稳工作会议20余次,将小区划分出物业公司责任区,商户责任区,与物业公司联手维持社区日常生活秩序,对物业所属的地下人防进行入户排查,空房封户,物业值班人员负责重点看守煤气、水电设施,杜绝安全隐患,各负其责。同时与社区内各类经营性商户20余家全部签订了《国庆安保责任书》,做到责任落实到人,餐馆类经营场所的煤气罐等设施看护到位,严防爆炸和火灾的发生;对社区的4处地下人防,3家地上旅馆,采取了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集中排查与自我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层层管理,责任到人。逐一进行地毯式排查,每天两次核查当天住宿登记和来访登记,定期和突击检查加热棒、电褥子等物品的规范使用情况,共突击夜查16次。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杜绝不安全因素的产生,该社区流管站建立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档案和电子数据库,做到一楼一册、一户一档、一人一表,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国庆前期检查出未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102名,全部即使补办了暂住证。全年共办理暂住证1075人。
该社区将244名志愿者分成内6外6共计12个固定岗、3组流动岗,早中晚三个班次,同时在社区各个主要路口、四个大门24小时轮换值班,点面结合,完成社区全面布控。同时构建由党员信息员,楼门信息员,电梯信息员,报刊亭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监控网络,保证了信息传递无障碍沟通,通过这些得力措施和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在国庆前夕社区安保巡防队以实际行动震慑了犯罪分子,极大的维护了社区稳定,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国庆安保工作在十月国庆大典胜利召开之后圆满结束。超级秘书网
四.抓宣传、聚民心、促和谐,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该社区的宣传工作全年以“粉红、橙红、火红,金红”四个宣传季为面、以寓教于乐为主要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季度“志愿者宣传季——粉红之季”。在两节前后和雷锋月期间,社区“美丽人生志愿者之家”和“左邻右里居民之家”先后组织在校学生和退休党员为社区残疾人,困难家庭,高龄老人定点入户服务,并在社区内举办图片展览宣传志愿者服务理念,宣传社区“六助工程”帮扶项目。季度宣传重点是第一、第二件国事“两会胜利召开及党委换届选举”,在两会期间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促和谐保稳定”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党委换届选举期间组织志愿者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公开党史课,义务为居民讲述党史,为两会和选举烘托气氛,壮大声势,确保社区安定和谐。
首先是继续注重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在处理问题上,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议,对待工作不讲条件,积极主动地参预到各项工作中去。其次是根据工作需要全面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我分管的工作主要是解决民生问题,包括低保、优抚、劳动就业、残疾人保障等等,涉及到千家万户,每项业务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有业务都需要从头学起。我一方面加强自学能力,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熟悉业务。另一方面主要是向老领导、老同事勤于请教,加强同市级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同时也能不耻下问,虚心地向年青同志学习专项知识,向社区工作者、公益性岗位人员、社区志愿者等了解最基层工作情况。通过采取阅读材料、查阅档案、拜访座谈、实地调研、参加会议、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目前已经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的业务知识,可以实实在在地为西安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勤奋工作
我一直具有较强的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上敢于坚持原则,有话讲在当面,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搞小动作,不怕为工作得罪人。同时也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积极向领导请示,善于同其它同志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尤其是在业务问题上,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基层同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
1、推进落实,创新争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万元对牡丹立新办及所属6个社区进行升级改造。完成后6个社区全部达到省级300平方和谐社区标准,也是牡丹江唯一一个办事所有社区全部达到省优标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飞跃发展。其中西牡丹社区将建成一个千米社区,成为牡丹江地区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备、功能最先进的社区,也将成为牡丹江社区工作的最大亮点之一。同时我还在整合社区资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着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原则,对牡丹立新办及所属社区房产所有房产都亲自进行全面核查、测算,反复比对,最终拿出价值130万元的5套社区房产用以购置新社区部分房产,这种资源整合的模式今后会继续得以实践、推广。二是服务领先。我区是全市唯一的居家养老试点城区。我们加强领导、整章建制、规范服务,并对100名助老专管员和201名社区干部进行专职培训。9月份,在齐齐哈尔召开的全省居家养老工作现场会上,我代表牡丹江做了经验交流。目前这项服务已在全区全面铺开。三是培训创新。在全市首家开展了社区干部“星期六大讲堂”活动。与牡丹江大学联合,聘请民政、劳动、心理等专家、教授,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提高知识水平、提高业务本领,开展了六个方面内容的培训(政治理论、社区业务、政策法规、社工队伍建设、公文写作、电子政务),使社区干部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加强协调,确保稳定。一是处理出租车。区委区政府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机关干部全体包扶下到社区,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深入到每一个出租车主家讲解政策,化解矛盾,社区干部每天甲7点晚8点都要入户做工作,顾不上自已的身体,顾不上一家老小,放弃了一切休息日。我包扶温春镇65户车主,最难办的是南江村17户车主,因为他们用卖地钱买出租车,又相对集中,一直拒不出车。我就亲自和他们面对面谈,有时晚上谈到半夜,最后虽然对政策仍有疑问,但是被我们西安区的诚意感动了,全部同意出车。可以说西安区在这次中劝导最为成功,出车次数最多,付出的努力最大,为带动全市恢复正常营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为国庆60周年庆典创造良好环境。从九月下旬全区就进入高度敏感期,集中所有力量对不稳定因素进行大排查。所有属地不属事的上访案件都由各办事处负责,我就是相应包案责任领导。我们采取逐人见面、逐人掌握、逐人落实,采取有力手段,坚决稳控。对个别情绪激动人员,我也亲自为其疏导。基本上完成稳控工作。三是日常稳定工作。我分管的民政中的低保、廉租房、优抚,劳动中的仲裁,残联中的救济都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不好平衡的问题。今年廉租房实物配租73户。我专门主持召开了联席专题会议(街道办事处、纪检监察、民政、残联等部门参加),认真部署、周密安排,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现一点纰漏,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四城区唯有我区没有上访事件,在全市廉租房会议上受到表扬。8月份,我区一刑满释放人员能过要求享受三轮车政策,立即采取多种措施给予解决,市委书记徐广国同志对此做出“落实得好”的批示。
3、组织有力,全面发展。一是招商引资工作中,我负责推进的小组目前已超额完成任务157%,居全区第一名。二是双拥工作取得了突破。“八一”建军节,我们不局限于驻区部队,而是邀请全市驻牡部队,召开了规模宏大的庆祝建军82周年酒会。会上还举行了我区18家单位与部队军民共建结对仪式。区委书记还亲自带队走访慰问部队15家,得到了市领导和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三是队伍建设上有新提高。在社区建设汇报上,指导民政工作人员在西安区首创采用多媒体形式汇报工作。同时还利用广电局的工作优势,为西安区在媒体及广播电视技术上多次给予帮助。
三、一点体会
随着对区里情况的了解和工作的深入,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西安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工作中处处体现出发展思路的超前性、功能定位的准确性、干群关系的和谐性,我认为西安区的领导班子能够坚强领导、果断决策,目前已经最广泛地凝聚起职工的共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蕴藏在职工中潜在的巨大能量,从容应对最严峻的挑战,显示出有效驾驭复杂局面的卓越能力,受到职工群众的衷心爱戴。
四、挂职收获
1、锤炼了务实作风。西安区的很多工作往往是“先干后说、多干少说、甚至干了也不说”,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讲排场,不搞形式主义。对于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始终坚持“不争论、不埋怨、不推诿扯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务实态度,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气顺、心齐、有干劲。
2、开阔了工作视野。区里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近年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在这里挂职锻炼,使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区里工作的特色和经验,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使自己的思维跳出了原有的圈子,学会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学会了从宏观层面思考工作,增强了掌控局面的能力。
3、增强了适应能力。对于来自机关的挂职干部而言,最大的难题不是工作的难点,也不是快节奏的工作,而是工作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此,我就多听、多看、多问、多想。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努力去理解、适应,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主动介绍自己的情况,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适应。同时,我坚持“谦虚自信”的准则,不害怕、不回避矛盾的产生,通过有礼有节的方式进行工作,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的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与区里的干部们建立了真挚的友情。这半年,是充实的半年,愉快的半年,更是收获的半年。
五、存在不足与改进
一是深入基层调研不够。个别社区还未去过,对一些基层状况欠缺第一手资料。今后我想办法多深入基层,多搞调查研究。
今天上午,大会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10个单位讲得很好,希望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省发改委朱志明同志全面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对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城区服务业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希望大家很好地贯彻落实。服务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认真总结培育三大载体、六大产业的经验,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省九次党代会要求,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精神,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做大做强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在培育城区服务业载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不少同志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不深,有的工作力度不大,有的缺乏扎实有效的配套措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区基础设施完备,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高,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优良环境条件,对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关键作用。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在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型过程中,服务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空间布局向重点城区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和特点是决定城市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辐射带动力的强大动力与活力源泉。城市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80%以上。从国内先进省市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城区主导产业的地位非常突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四个中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95%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87%;上海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GDP的比重、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75%左右,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40%。从我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50个重点城区经济发展比较快。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要素市场齐全,科技研发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服务业也代表着全省的发展水平。*年,全省50个重点城区实现的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省的71.2%和77.6%。其中:17个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22.2亿元,占到全省的42.1%。因此,抓住重点城区就抓住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主动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大趋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服务业发展态势,抓住重点城区这个关键,引领全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对促进三大载体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服务业三大载体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相互影响。重点城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关键作用。(1)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园区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城区这个大平台、大环境。我省在前一轮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支撑和带动,多数城市注重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规模扩张和园区化布局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地方对城市的服务功能、空间布局、品牌形象、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直接影响了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现阶段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扩张余地,但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服务业来带动,服务业、服务经济将逐步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重点城区服务功能,有利于加快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些恰恰是服务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最为有利的条件。(2)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城区集中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优质资源。据统计,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中有46个在重点城区,全省100户重点服务企业中有97户在重点城区。从城区产业发展来看,随着土地约束作用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增加、商务成本提升,传统工业在城区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城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区服务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扩张空间,这将为服务业园区、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又将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与发展水平。
(三)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500美元,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经济与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区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主要集中之地,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人员培训、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售后服务、商务会展等,可以大大优化和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支撑。(2)发展城区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大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城区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居住和出行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外,发展城区服务业对解决城市就业,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城区服务业已经成为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增长点。(3)城区服务业有条件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点城区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等资源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产业分工细化、改革开放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体制、机制、人才、投入、区位、环境等优势,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城区服务业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引领全局,努力推动城区服务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明确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文)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最近下发的〔2008〕11号文再次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省政府鲁政发〔*〕66号文中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在今后10多年时间里,我省要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必须提高近1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实现上述任务目标,重点城区起着关键作用,必须率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统筹协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有条件的重点城区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初步考虑,今后3至5年,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
——济南和青岛。济南要充分发挥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作用,青岛要充分发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建设服务*、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两大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驻地城区GDP的比重要分别达到75%和55%以上。
——其他15个市驻地城区。要依据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依托市驻地和周边城区,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有10个以上的市区达到50%以上;其他市区力争达到40%以上。
——其余33个重点市县城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力抓好城区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30个强县,要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有20个以上的重点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全省50个重点城区。到2010年,50个重点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由*年的77%提高到83%以上。
要通过引领有条件的重点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紧紧把握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在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姜大明省长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六大产业”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各重点城区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科学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尤其要着力体现好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从全省情况看,*城区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缺乏特色与优势。今后必须在搞好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自身的发展基础、资源条件、区位特点等,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放到全局与战略的位置。同时还要规划好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定特色与优势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要体现城市定位,符合城市的特点,遵循城市功能区划。比如加快发展金融业,并不是要求每个市区都要统一规划建设金融街区,但济南、青岛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应根据金融保险企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研究制定吸引金融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改善硬软环境,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比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单纯是建设几个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特别要对制造业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销售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搞好信息平台建设,使物流园区真正成为物流配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汇聚中心,做成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如此。重点城区是支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枢纽,不仅要打造一流的景区,而且要完善与旅游相配套的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城区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各个市区只有把特色与优势找准,真正做大、做强,才能把省政府确定的发展重点落到实处,实现全省服务业发展目标才有保证。
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目前,传统服务业是城区服务业的主体,总量规模大,结构层次低,涉及领域多,空间布局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必须系统改造提升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要引导好重点传统行业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服务业资源,通过引入龙头和名牌企业,推进优化与重组,推进兼并与联合;要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搞活发展机制,推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关键要搞好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嫁接改造,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业。城市公共服务业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地安排空间布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和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融资规模,实施多元化投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要特别重视改善市区交通,切实解决市区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改变市区交通落后于市外交通发展的现状。同时,要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教育培训、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卫生保健、休闲娱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扩大服务供给,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
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城区要以方便居民生活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综合配套的要求,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建设。特别是新建居民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各类服务网点,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布局。要引导社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构建以社区康体健身、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安全保卫、保洁环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城区是城乡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的结合部与支撑点。重点城区,特别是33个重点县,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重点抓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以县城为基地、以重点乡镇为节点,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合理布局和网络化发展创造条件。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抓好关键设施、基础条件和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充分考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规划好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化,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联度大、配套性强。能否以城区为单位组织安排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前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工作指导中认真把握。
(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从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看,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升。规划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目标,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重点城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服务业规划的编制工作。(1)各重点城区必须统一编制、统筹协调城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城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重点城区要在对城市经济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结构布局。要认真分析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特色、潜力与优势,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科学划分城区的功能分区,认真确定发展的重点。必须把城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规划编制的主导权不能下放到下一级,规划的内容决不是条条或块块的简单迭加。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要有效整合城区服务业资源,突出城区发展特色,使城区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尽快走向集聚化、网络化发展的轨道。老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为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新城区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预留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避免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重点城区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看到,许多重点城区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城区也都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点城区发展必须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树立优先发展服务业的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发挥各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关联度,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省探索走出一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路子。(3)重点城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级政府在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上,既要统一规划、统筹指导,又要区别对待、搞好分类指导。对目前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重点城区,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目前服务经济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城区,要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其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目前服务经济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城区,要发挥其潜在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搞好发展定位,加大培育措施,培植发展特色,促其加快发展。
(二)搞活发展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关键要引入市场机制。要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使服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当前,投资仍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服务业投资一定要保持较高的增速。今年服务业投资要力争高于全社会投资5个百分点;重点城区的服务业投资至少高于全社会投资10个百分点。如何破解融资难的问题?从潍坊等地的经验看,思路完全可以放得更宽一些。(1)努力搞好项目策划。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发展城区服务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用好土地资源。重点城区是吸引服务业投资的最佳地方,只要科学规划布局,提高项目策划水平,高水准策划项目,就会引来投资者。因此,重点城区必须把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筛选、确定,作为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来抓,确保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论证一批。(2)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城区服务业规划起点高、项目规模大,占用资金多,必须坚持市场化融资。潍坊市将世纪泰华城的规划与开发权交给世纪泰华集团,前两期工程投资4.5亿元,政府没有拿一分钱。东营市引进银座开发了占地400多亩的商务中心,政府没有投入资金,不仅银座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而且还给市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政府进行整体规划,搞好项目策划,然后请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运作,大大拓宽了重点城区融资渠道。(3)积极优化建设环境。环境改善对项目建设、投资者进入具有重大作用。临沂市通过沂河改造,为城市居民拓展了休闲场所,吸引了众多的房地产商在两岸投资,城市环境改善了,政府税收增加了,可谓一举多得。潍坊市白浪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建设视野宽、标准高,工程完工后,将成为集旅游休闲、商业服务、历史文化遗迹于一体的黄金水道,从而为两岸土地创造了较大的升值空间,实现了整治投入与政府收益的平衡。这些都具有普遍借鉴和推广的意义。(4)有效经营城区资源。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甚至包括一部分市县,都可以通过出让街区、道路、桥梁冠名权等符合市场要求的办法,获取建设资金,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赢。城市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但更需要市场融资。
(三)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1)要抓好人才培养。省里已经研究提出了“十一五”后三年服务业人才的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公务员和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服务业的领导到境外进行学习培训。各重点城区要高度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摸清人才底数与需求,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确定培训重点,分步组织实施,强化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各重点城区要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项目、智力、专利、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创新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要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重点城区打造成优秀人才集聚的高地。(2)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近两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各重点城区要把这些政策运用好。省市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对涉及用电、用水、用汽价格等关键政策,要明确要求,限定到位时间。(3)要积极创新发展政策。一些城区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许可规划开发、土地转让、财政返还、出让经营权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注意总结先进经验,指导全省发展。条件成熟后,省里要抓紧出台扶持三大载体发展的优惠政策。
(四)创建服务名牌,提高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散、企业小、发展载体不强的状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品牌建设,提升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1)大力培育服务品牌。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要借鉴创建工业名牌产品的经验,引导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省服务名牌;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提高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获得*省服务名牌的服务企业,要适当给予表彰奖励。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服务名牌、争服务名牌的浓厚氛围。经过3到5年的努力,要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省服务名牌。(2)充分发挥重点城区综合引领作用。重点城区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园区和企业是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重点城区更具有综合性,具有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综合与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重点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特色街区,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城区服务业的功能,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3)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卖产品、卖服务、卖标准是企业竞争三个层级。服务企业最高层级的竞争是标准化的竞争,谁掌控了行业的标准,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地方标准化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服务的行业,要倡导企业推广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五、创新重点城区服务业工作体制和机制
重点服务业城区发展,事关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全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提升统筹、规划、指导和驾驭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切实加强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领导。重点城区服务业产业门类多、行业跨度大,统筹协调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重、难度大。把市区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研究,对很多市来说是一项新工作和新要求。各重点城区政府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与城区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构,保证领导到位、机构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重点城区政府要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配合,重大服务业活动共同组织实施,重大服务业课题共同调查研究,重大服务业项目共同策划推进。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抓紧研究提出贯彻〔2008〕11号文件的具体意见,特别是对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既要在规划与管理上加强指导,又要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支持。对目前建设中遇到的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价格管理等关键性政策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国务院的新要求,主动协调,维护大局,确保及时到位与兑现,共同推进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
今天上午,大会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10个单位讲得很好,希望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省发改委朱志明同志全面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对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城区服务业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希望大家很好地贯彻落实。服务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认真总结培育三大载体、六大产业的经验,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省九次党代会要求,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精神,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做大做强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在培育城区服务业载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不少同志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不深,有的工作力度不大,有的缺乏扎实有效的配套措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区基础设施完备,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高,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优良环境条件,对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关键作用。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在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型过程中,服务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空间布局向重点城区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和特点是决定城市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辐射带动力的强大动力与活力源泉。城市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80%以上。从国内先进省市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城区主导产业的地位非常突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四个中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95%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87%;上海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GDP的比重、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75%左右,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40%。从我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50个重点城区经济发展比较快。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要素市场齐全,科技研发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服务业也代表着全省的发展水平。**年,全省50个重点城区实现的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省的71.2%和77.6%。其中:17个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22.2亿元,占到全省的42.1%。因此,抓住重点城区就抓住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主动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大趋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服务业发展态势,抓住重点城区这个关键,引领全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对促进三大载体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服务业三大载体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相互影响。重点城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关键作用。(1)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园区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城区这个大平台、大环境。我省在前一轮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支撑和带动,多数城市注重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规模扩张和园区化布局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地方对城市的服务功能、空间布局、品牌形象、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直接影响了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现阶段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扩张余地,但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服务业来带动,服务业、服务经济将逐步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重点城区服务功能,有利于加快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些恰恰是服务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最为有利的条件。(2)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城区集中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优质资源。据统计,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中有46个在重点城区,全省100户重点服务企业中有97户在重点城区。从城区产业发展来看,随着土地约束作用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增加、商务成本提升,传统工业在城区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城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区服务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扩张空间,这将为服务业园区、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又将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与发展水平。
(三)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500美元,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经济与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区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主要集中之地,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人员培训、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售后服务、商务会展等,可以大大优化和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支撑。(2)发展城区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大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城区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居住和出行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外,发展城区服务业对解决城市就业,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城区服务业已经成为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增长点。(3)城区服务业有条件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点城区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等资源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产业分工细化、改革开放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体制、机制、人才、投入、区位、环境等优势,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城区服务业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引领全局,努力推动城区服务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明确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文)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最近下发的〔2008〕11号文再次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省政府鲁政发〔**〕66号文中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在今后10多年时间里,我省要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必须提高近1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实现上述任务目标,重点城区起着关键作用,必须率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统筹协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有条件的重点城区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初步考虑,今后3至5年,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
——济南和青岛。济南要充分发挥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作用,青岛要充分发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建设服务**、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两大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驻地城区GDP的比重要分别达到75%和55%以上。
——其他15个市驻地城区。要依据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依托市驻地和周边城区,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有10个以上的市区达到50%以上;其他市区力争达到40%以上。
——其余33个重点市县城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力抓好城区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30个强县,要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有20个以上的重点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全省50个重点城区。到2010年,50个重点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由**年的77%提高到83%以上。
要通过引领有条件的重点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紧紧把握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在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姜大明省长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六大产业”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各重点城区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科学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尤其要着力体现好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从全省情况看,**城区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缺乏特色与优势。今后必须在搞好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自身的发展基础、资源条件、区位特点等,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放到全局与战略的位置。同时还要规划好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定特色与优势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要体现城市定位,符合城市的特点,遵循城市功能区划。比如加快发展金融业,并不是要求每个市区都要统一规划建设金融街区,但济南、青岛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应根据金融保险企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研究制定吸引金融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改善硬软环境,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比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单纯是建设几个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特别要对制造业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销售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搞好信息平台建设,使物流园区真正成为物流配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汇聚中心,做成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如此。重点城区是支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枢纽,不仅要打造一流的景区,而且要完善与旅游相配套的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城区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各个市区只有把特色与优势找准,真正做大、做强,才能把省政府确定的发展重点落到实处,实现全省服务业发展目标才有保证。
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目前,传统服务业是城区服务业的主体,总量规模大,结构层次低,涉及领域多,空间布局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必须系统改造提升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要引导好重点传统行业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服务业资源,通过引入龙头和名牌企业,推进优化与重组,推进兼并与联合;要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搞活发展机制,推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关键要搞好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嫁接改造,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业。城市公共服务业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地安排空间布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和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融资规模,实施多元化投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要特别重视改善市区交通,切实解决市区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改变市区交通落后于市外交通发展的现状。同时,要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教育培训、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卫生保健、休闲娱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扩大服务供给,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
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城区要以方便居民生活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综合配套的要求,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建设。特别是新建居民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各类服务网点,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布局。要引导社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构建以社区康体健身、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安全保卫、保洁环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城区是城乡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的结合部与支撑点。重点城区,特别是33个重点县,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重点抓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以县城为基地、以重点乡镇为节点,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合理布局和网络化发展创造条件。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抓好关键设施、基础条件和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充分考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规划好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化,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联度大、配套性强。能否以城区为单位组织安排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前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工作指导中认真把握。
(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从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看,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升。规划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目标,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重点城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服务业规划的编制工作。(1)各重点城区必须统一编制、统筹协调城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城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重点城区要在对城市经济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结构布局。要认真分析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特色、潜力与优势,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科学划分城区的功能分区,认真确定发展的重点。必须把城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规划编制的主导权不能下放到下一级,规划的内容决不是条条或块块的简单迭加。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要有效整合城区服务业资源,突出城区发展特色,使城区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尽快走向集聚化、网络化发展的轨道。老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为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新城区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预留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避免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重点城区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看到,许多重点城区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城区也都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点城区发展必须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树立优先发展服务业的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发挥各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关联度,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省探索走出一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路子。(3)重点城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级政府在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上,既要统一规划、统筹指导,又要区别对待、搞好分类指导。对目前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重点城区,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目前服务经济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城区,要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其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目前服务经济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城区,要发挥其潜在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搞好发展定位,加大培育措施,培植发展特色,促其加快发展。
(二)搞活发展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关键要引入市场机制。要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使服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当前,投资仍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服务业投资一定要保持较高的增速。今年服务业投资要力争高于全社会投资5个百分点;重点城区的服务业投资至少高于全社会投资10个百分点。如何破解融资难的问题?从潍坊等地的经验看,思路完全可以放得更宽一些。(1)努力搞好项目策划。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发展城区服务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用好土地资源。重点城区是吸引服务业投资的最佳地方,只要科学规划布局,提高项目策划水平,高水准策划项目,就会引来投资者。因此,重点城区必须把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筛选、确定,作为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来抓,确保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论证一批。(2)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城区服务业规划起点高、项目规模大,占用资金多,必须坚持市场化融资。潍坊市将世纪泰华城的规划与开发权交给世纪泰华集团,前两期工程投资4.5亿元,政府没有拿一分钱。东营市引进银座开发了占地400多亩的商务中心,政府没有投入资金,不仅银座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而且还给市里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政府进行整体规划,搞好项目策划,然后请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运作,大大拓宽了重点城区融资渠道。(3)积极优化建设环境。环境改善对项目建设、投资者进入具有重大作用。临沂市通过沂河改造,为城市居民拓展了休闲场所,吸引了众多的房地产商在两岸投资,城市环境改善了,政府税收增加了,可谓一举多得。潍坊市白浪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规划建设视野宽、标准高,工程完工后,将成为集旅游休闲、商业服务、历史文化遗迹于一体的黄金水道,从而为两岸土地创造了较大的升值空间,实现了整治投入与政府收益的平衡。这些都具有普遍借鉴和推广的意义。(4)有效经营城区资源。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甚至包括一部分市县,都可以通过出让街区、道路、桥梁冠名权等符合市场要求的办法,获取建设资金,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赢。城市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但更需要市场融资。
(三)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1)要抓好人才培养。省里已经研究提出了“十一五”后三年服务业人才的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公务员和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服务业的领导到境外进行学习培训。各重点城区要高度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摸清人才底数与需求,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确定培训重点,分步组织实施,强化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各重点城区要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项目、智力、专利、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创新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要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重点城区打造成优秀人才集聚的高地。(2)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近两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各重点城区要把这些政策运用好。省市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对涉及用电、用水、用汽价格等关键政策,要明确要求,限定到位时间。(3)要积极创新发展政策。一些城区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许可规划开发、土地转让、财政返还、出让经营权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注意总结先进经验,指导全省发展。条件成熟后,省里要抓紧出台扶持三大载体发展的优惠政策。
(四)创建服务名牌,提高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散、企业小、发展载体不强的状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品牌建设,提升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1)大力培育服务品牌。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要借鉴创建工业名牌产品的经验,引导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省服务名牌;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提高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获得**省服务名牌的服务企业,要适当给予表彰奖励。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服务名牌、争服务名牌的浓厚氛围。经过3到5年的努力,要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省服务名牌。(2)充分发挥重点城区综合引领作用。重点城区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园区和企业是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重点城区更具有综合性,具有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综合与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重点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特色街区,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城区服务业的功能,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3)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卖产品、卖服务、卖标准是企业竞争三个层级。服务企业最高层级的竞争是标准化的竞争,谁掌控了行业的标准,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地方标准化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服务的行业,要倡导企业推广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五、创新重点城区服务业工作体制和机制
重点服务业城区发展,事关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全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提升统筹、规划、指导和驾驭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切实加强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领导。重点城区服务业产业门类多、行业跨度大,统筹协调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重、难度大。把市区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研究,对很多市来说是一项新工作和新要求。各重点城区政府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与城区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构,保证领导到位、机构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重点城区政府要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配合,重大服务业活动共同组织实施,重大服务业课题共同调查研究,重大服务业项目共同策划推进。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抓紧研究提出贯彻〔2008〕11号文件的具体意见,特别是对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既要在规划与管理上加强指导,又要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支持。对目前建设中遇到的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价格管理等关键性政策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国务院的新要求,主动协调,维护大局,确保及时到位与兑现,共同推进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