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无毒害乡镇创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当前,县级公安机关禁毒基本情况
自2014年以来,我市禁毒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整个松原地区名列前茅。县公安局在工作中展现出管理规范、设备精良、忠诚高效、全面一流的良好局面,发挥了为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崛起保驾护航的作用。2014年破获了以耿某某为首的贩毒团伙案件,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主要来源为广东省湛江市,抓获团伙成员9人,缴获冰毒1000余克。2015年破获了以高某某为首的贩毒团伙,被列为省厅督办案件。抓获团伙成员6人,缴获冰毒1500克。2016年破获了以李某某为首的贩卖大麻案件,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抓获团伙成员9人,缴获大麻220公斤,大麻半成品30余吨。2017年破获以袁某某为首的贩毒案件,被列为省厅督办案件,缴获冰毒1000余克,抓获团伙成员4人。2018年破获以周某某为首的贩毒案件,被列为省厅督办案件,目前抓获团伙成员4人,缴获冰毒200余克,麻古100粒,此案正在办理当中。
(一)重拳出击严打各类犯罪活动
一是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二是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禁毒管理。通过开展禁毒培训、签订禁毒责任书、场所内悬挂禁毒警示牌、对场所进行暗访和督查、开展娱乐服务场所涉毒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打压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空间,提高经营业主的禁毒意识。
要以“打团伙、摧网络、断通道、缴大毒、抓毒枭”为目标,严打跨区域贩毒团伙,大力开展部、省级目标案件专案侦查,力争破获一批大案要案,打掉一批制贩毒团伙,捣毁一批制毒窝点。严打涉毒娱乐场所,严打网络贩毒。特别是严打零星贩毒,加大对本地零星贩毒排查力度,掌握长期盘踞在本地的零星贩毒人员,利剑出鞘,重拳破案。
(二)源头治理深入严查来源
斩草要除根。源头治理方能治毒根、釜底抽薪方能断毒害,必须深化以斩断来源为突破的“斩毒行动”,从源头上铲除滋生、流通的土壤。
要严查原植物种植,特别是曾经种植过原植物的乡镇,不放过一路一线、一山一坡、一株一苗,做到发现一处铲除一处,实现原植物零种植。加大对易制毒化学品和精神、麻醉药品的监管力度。不定期对涉及易制毒化学品和精神、麻醉药品企业、医院开展检查、坚决防止易制毒化学品和精神、麻醉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三)深化回归加大吸毒人员管控力度
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和病人,除了对吸毒人员必要的处罚之外还要侧重于帮扶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注重动态管控与教育挽救有机结合,实现吸毒人员登记、排查、戒毒、康复、帮教、管理一体化。
违法犯罪人员一律进行吸毒检测,最大限度排查发现隐性吸毒人员;加大吸毒人员管控力度,纳入网格化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严防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扎实做好吸毒人员救治环节,完善戒毒康复体系,全面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对社会面吸毒成瘾严重的坚决依法应收尽收。扎实做好吸毒人员帮教环节,大力提升和推广“阳光工程”经验,妥善安置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援助,有效的促进戒毒康复人员就业,降低复吸率。
(四)深化净土行动严抓预防宣传教育
是万恶之源,禁毒需万众一心。要把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不断提高广大人民防毒拒毒的能力,打一场全民参与的禁毒战争,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个体、家庭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增强全民拒毒意识,强力推进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进行业、进网络,萎缩市场、净化社会环境。
要创新宣传方式,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做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文,又要针对网络,通过开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扩大宣传覆盖面。以禁毒知识为主题通过文艺演出,用歌舞、小品等形式重点宣传攻坚。总之,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重视毒害防范,珍爱生命,拒绝。
二、县级公安机关禁毒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众所周知,毒患猛于虎,不仅损害人的身体,腐蚀人的意志,破坏家庭幸福,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消耗社会财富,诱发各类犯罪,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禁毒工作不单单依靠公安机关,还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与公安机关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禁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本地,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蔓延态势,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一)吸毒群体增多社会危害日益严重。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吸毒人群不断扩大,向低收入人群蔓延,吸毒人群低龄化,大有向青少年发展势头。2015年我市查获吸毒人员89人,2016年查获235人,2017年查获83人,到2018年5月份查获14人,四年的时间就增加至400余人,并且吸毒人员不仅仅局限于市区,已经渗透到乡镇、村屯。吸毒人群中农民、无业游民、服务员、快递员等低收入人群在不断增多。
在2015年至2018年,我市因吸食而跳楼、卧轨的2人,因注射过量死亡的3人。因吸食而倾家荡产的就举不胜举,从而引发盗、抢、骗等刑事案件,极具社会危害性。
(二)涉毒案件逐年增加贩毒活动猖獗。
一是我市破获的各类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贩毒犯罪活动呈高发趋势。据统计,2015年以来我市共计破获涉毒案件82起,起诉涉毒犯罪嫌疑人103人,查获吸毒人员421人,社区戒毒86人,强制隔离戒毒37人。贩毒方式方法日趋多样化,越来越隐蔽,越来越狡诈。多采取单线联系、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行卡支付、化整为零贩卖、经常变换交易方式和地点,给侦破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有些线索常常因为时机掌握不好而阻断。即使现场抓获也只能缴获少量的和毒资。现如今,贩毒活动向团伙化、网络化发展,利用网络联系上下线,通过物流、快递等行业邮寄,隐蔽交易,人货分离现象日趋严重,增加破案难度。
(三)病残吸毒人员增多收戒工作难度大。
一些身体有缺陷或身患严重疾病的吸毒人员,因自身原因常滋生悲观厌世、放任自流等消极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一是对社会群体造成心理恐慌。病残吸毒人员当中尤以感染或携带艾滋病病毒类的人,当其相关情况被公开后,若不能被正确认知,容易引起社会群体的恐慌,深怕会被传染,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对社会管理造成威胁,一些病残吸毒人员自恃患有严重疾病,即使吸毒,公安机关也拿他没有办法,肆意妄为,甚至从事贩毒活动。近几年因病残难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越来越多。
三、县级公安机关开展禁毒战争存在的问题
(一) 对禁毒工作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是少数干部群众对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认为禁毒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事,与自己无关,淡化了禁毒工作是一场长期持久的人民战争,致使在本部门、本辖区的防范措施不到位,工作没落到实处。二是宣传教育不到位,走过场,宣传方式单一,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社会禁毒氛围不够浓厚,群众参与度不高。
(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我县禁毒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机关在抓,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对禁毒工作认识、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成员单位之间缺少沟通和资源共享。个别成员单位对禁毒工作不够重视,禁毒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对所应履行责任任务简单应付了事。还有少数成员单位认为禁毒工作是公安局甚至只是禁毒大队的事,事不关己。在预防、查处、打击涉毒犯罪方面没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禁毒工作力度。
(三)禁毒专业队伍力量不足,预防和打击不力。
一方面县级党委和政府没有专门的人员具体抓禁毒工作,只依靠公安机关禁毒部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基层组织对禁毒工作置之不理,感觉与己无关,没有从根源上形成禁毒工作合力。
另一方面公安干警既要办案,又要抓日常工作,人员少,任务重,跟不上禁毒工作的需要。二是受繁重办案任务影响,禁毒干警业务培训少,办理的个别案件不够规范、严谨,禁毒案件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诉讼较多,办案人员的诉讼意识与证据意识有待增强,执法办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在新形势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发达,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对新形势下禁毒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工作的针对性和工作创新意识不强。
(三)传统向新型转变迅速。
据统计,新型合成滥用人数直线上升空间分布大面积蔓延扩散,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与破坏。
1、贩卖新型合成相对而言更难发现,更为便利,且利润更高。
2、滥用新型合成人员身体上没有戒断依赖性,很难发现与惩处。
3、新型合成预防教育不到位,一般人不知道新型合成的危害性,都盲目的认为不会上瘾。
(四)强制隔离戒毒和特殊人群收戒很难。
由于强制隔离戒毒缺乏专业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与医疗经费等原因,对于有严重残疾与疾病的吸毒人员一般不予接收,这就给禁毒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极易诱发吸毒人员产生自伤自残行为。二是收戒难吸毒人员自暴自弃,易产生以贩养吸等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安全造成隐患。三是不利于老、病、残吸毒人员戒毒,容易让其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从而报复社会。四是对家庭产生更大的伤害。
(五)社区戒毒工作实施比较薄弱。
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比较粗放,重视程度不够,只局限于建档立卡,定期检测,通讯联络等形式,不能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掌控得住,帮扶救助,使其继续流入社会,是否复吸无法预料。一些乡镇、办事处的禁毒工作衔接不到位,指导措施和保障不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社区的经费、场所、人员的专业性都跟不上,社区戒毒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机构“空转”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吸毒人员人户分离,居无定所,给社区戒毒和帮教监控工作带来了难度。
四、破解难题,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对策和建议
(一)严打犯罪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一方面,县级公安局应切实履行禁毒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开展易制毒化学品、精麻药品专项治理行动。要坚持打防结合,堵源截流,严格执法,继续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各类的流入,全力追剿外流贩毒分子。加强侦查破案工作,强化毒情研判,不断提高对犯罪的发现打击能力、侦查破案能力、办案取证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和贩毒分子。同时把依法打击涉毒犯罪与吸毒强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打、防、控、管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增强打击效果。
另一方面,公检法司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履职严打违法犯罪。开展吸毒人员大排查、大收戒行动。以吸毒人员“应收尽收”、“满员收戒”的工作原则,以“逢嫌必检”工作为重点,对吸毒人员开展集中收戒行动。开展禁种铲毒工作。联合文广、市场监督管理、卫计等部门开展专项,排查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及各类药店、医院。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安置吸毒康复人员。
(二)创新管控模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深入外流贩毒重点村寨开展预防教育。各乡镇成立预防教育宣传小分队,在坚持常态化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以春节前后务工人员外出(返乡)高峰期,用宣传车、宣传栏等方式深入外流贩毒重点村(寨)开展预防知识宣传,与他们签订拒毒承诺书,形成全民参与禁毒斗争的良好氛围。各派出所深入落实“无缝对接”工作措施,切实开展刑释解戒、吸毒出所人员的管控工作,做到100%接回、100%建档管理、100%掌握现实状况。形成打击外流贩毒工作合力。为了应对外流吸贩毒的严峻形势,县公安局积极改变传统禁毒工作机制,大胆创新管控工作方法,以开展外流贩毒预防、管控、打击、协作为主要内容,打破传统模式,采取“主动出击、工作模式前移、双向管控”的新方法,在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开展走访。
公安局针对当前毒情形势严峻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禁毒执法专业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禁毒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活动,提高禁毒队伍的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要关心禁毒干警的日常生活,从优待警,解决干警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在打击犯罪和戒毒康复帮教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适应当前犯罪的新特点,要逐步加大对禁毒工作的财政经费投入,加强技术装备建设,提高侦破能力。适当增加禁毒办的人员配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足够的保障,使其切实担负起宣传教育、检查指导以及涉毒人员管理等工作,发挥禁毒办的应有作用。
(三)强化禁吸戒毒实现一体化管理流程
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禁毒工作责任,抓好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办公室建设,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运转有序的工作体系;以规范化操作为导向,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动态化管控为手段,建立健全网上网下相衔接的管控机制,为吸毒人员尽早戒除毒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达到预防和减少吸毒人员滋生的根本目的。针对患有艾滋病等高危吸毒人员难于监管的问题,县公安局应与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加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防止他们流于社会危害社会安全,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为切实解决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管控难、复吸率高、回归社会难、因毒致贫人数多等问题,县公安局应积极摸索,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坚持国家、省、市禁毒委确立的治贫与治毒相结合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修建集戒毒康复治疗、教育挽救、法律政策服务、专业技能培训、集中就业安置为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中心,积极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
1工业区规划走向生态化
生态工业区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的。生态工业区规划从最初运用生态学原理,发展到现在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生产过程生态等综合的生态系统理论,形成了生态工业区的规划体系。生态工业区规划具有综合性和极大的研究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工业是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又往往是城市污染源的主要产生地,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建成生态工业区。
生态工业区规划的目的,是使工业区各系统之间得到协调平衡,即使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达到最佳,这实际上也是生态城市的目标。
因为生态学的原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可应用于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各个环节。况且,生态工业区规划也是多目标的,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施过程的措施及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何规划,无论称为生态工业区规划还是应用了生态原理的工业用地布局规划,都不可能将与工业相关的事物全部包揽,其规划深度也不可能无限。就生态工业区规划与传统工业区规划的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一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工业区规划,规划过程和阶段仍用现行模式和程序;其二是将生态工业区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与其他城市规划专项并列,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下一个层次的规划;其三是用生态工业区规划取代现行的工业区布局规划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区规划来讲,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业区发展战略问题、确定工业区性质和规模、合理布局各项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等。这些合理布局、合理规模和性质等要求,就是生态工业区规划的要求。实际上,现行工业区规划已在某些方面应用了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原理。我们可以说,生态工业区规划与现行工业区规划具有一致性,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地域范围等方面。而其不同点则主要是规划核心、规划原理及方法、规划内容等。
将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原理用于现行的工业区规划,这显然是可行的。实际上,我们也在努力这样做。但现行工业区规划如何应用生态原理,哪些方面应用,应用深度如何,都尚无具体规定,这种应用也尚在探讨中。而且,在现行工业区规划的框架下,各个阶段完全用生态学原理,也是不可能的。
2生态工业区规划
2.1生态工业区内涵
生态工业区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利用资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将工业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工业区的污染物“零排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业区。该工业区内的各种产业,不受产业生产方式和行政边界的限制,在原料供应、产品分配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共同享有同等权力,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其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它不仅是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对生产的现实要求,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区才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的工业区。
2.2规划原则
2.2.1工业副产品要能交换共生
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遵循物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致力于企业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企业间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园区内不同产业间的共生。
2.2.2空间布局要合理
以精明增长为规划布局理念,深入分析园区产业结构特性、生产工艺等,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工业区空间布局以“集中、集聚、集约”为目标,实现精明增长。
“集中”要体现精明增长,即以精明增长理念为指导,在县域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园区用地,内部实现不同功能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再集中。同时,生活居住功能向生活核心区集聚,在生活居住区内部大力推行用地的内涵化发展和高密度增长。
“集聚”即体现有机集中,即以发展产业集群为导向,在充分尊重工业园区现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各产业循环体系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产业区与生活居住组团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等,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布局。同时,保留城市生态敏感区,设置城市生态景观廊道,避免各产业组团的过分集中,实现“大分散,小集聚”。
“集约”是实现紧凑工业区,工业区现状用地尽量占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变废地为宝地。转变传统的土地开发方式,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容积率,生产区提倡建设多层标准式厂房,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生活居住区将住宅、商业、办公、公建、公园等设施紧凑布局,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居住的多样性需求。
2.2.3要以人为本
在工业区建筑、景观、文化等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以景观生态原理为设计理念,以满足人的需要为首要原则,创造一个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的宜居性新型工业区。
2.3生态工业区评价与目标
生态工业区一般都是在现有工业区基础上规划建设的,所以,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首先要分析现状基础条件,只有在现状条件十分清晰的条件下,才能做出最符合规划对象,科学合理的生态工业区规划。
2.3.1生态资源多样化评价
利用生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学分支的基本原理、概念,从栖息地分析、自然服务的角度,对工业区及周边区域进行生态资源分析、得出重要的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为生态系统规划提供基础。重点分析的生态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和人文资源等。
2.3.2生态过程与生态敏感性评价
尊重生态过程进行景观和城市规划是生态规划研究的核心。在工业区规划中,如何维护工业区内部、工业区与周边的生态过程,保障物质流、能量流的连续性,维护现有优势的格局,是生态过程分析的重要意义。
水平生态过程分析是指发生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单元或生态系统之间,包括风、水、土和其他物质的流动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系的分析。水的生态过程贯穿了工业区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
垂直生态过程分析是指发生在某一土地利用单元或生态系统的内部,利用土地单元本身的土壤、植被、水、动物等资源特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垂直生态过程的应用表现为生态敏感性分析,即生态系统的抗扰动性。
2.3.3生态工业区规划的目标
工业区的规划要三大体系协调,即产业循环体系、空间布局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的协调。规划通过三大体系内部以及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的互促共生。
生态工业区规划要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就要淘汰污染企业。要优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对污染严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使生产工艺能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产品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还要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能耗、物耗明显降低。
工业布局的调整,要走集中治理污染的道路。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方针,加快工业的重新布局。乡镇工业要着重建设工业小区,避免分散的面污染。在工业区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做好环境保护等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创建清洁优美的工厂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态工业区要现代化管理,要对所有的企业进行梳理,排查出重点工厂,尤其是对污染严重的电镀、造纸、漂染、化工等行业的企业,要限期治理,并加强现场监督执法,实现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目标,完善各类治理设施,保持环境质量优势。
生态工业区要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按照清洁生产的涵义,通过改革工艺,更新设备,使用替代产品等,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把污染物质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清洁能源方面,除推广秸秆代煤技术外,尽可能多的利用新能源。在清洁生产过程方面,实施清洁生产,使工厂的环境保护达到生态工业区的要求。
2.4生态工业区生态环境规划
2.4.1用生态网格进行生态承载力分析
基于网格计算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能够将宏观的单一的生态承载力数据转化为微观的生态承载力指数空间分布,从而为生态工业区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该方法是将分析区域划分为1公里的网格进行分析研究。
对规划区内每个网格内部的土地进行分类面积统计,并转化为生物生产性面积,从而得到全区生态承载力的分布。如某工业区从生态承载能力分布上看,高生态承载能力地区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用地组合;而其他地区由于建筑用地占据较大比重,使得其具有较高的人口承载能力,但处于不平衡状态。
2.4.2工业区环境的生态结构与功能
根据工业区周边环境(如沿河、环山、水系等)的自然生态格局以及城镇的分布特点,以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承载力分析为基础,确定以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廊道、生态开发区、生态修复区为主要功能区划原则,对工业区周边进行合理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合理的生态体系结构。
2.4.3工业区环境连接带绿道网络系统
工业区应规划环境绿道。绿道是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栽植的绿带,如河流、山谷构成的绿化较好的廊道。也指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连接带地区,山水景观格局优良,具备良好的绿道构建基础。以主体水系网络构建区域主、次绿道,以城市交通线防护绿带和水系防护绿带作为城市生态隔离廊道,构建连接带绿道系统。
工业区绿道是城市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作为河流廊道是构建工业绿道系统(或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关键部分,它是连接绿道系统的主轴。
建立区域生态廊道。区域生态廊道应有区域道路贯穿,道路与区内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相衔接。建立绿道与绿道,绿道与区域河流廊道形成的区域绿道骨架。
2.5 生态工业区废物生态排放
2.5.1生产活动废弃物排放处理
生态工业区废弃物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城市中以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居多。因此,在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与处理系统中,至少应包括三个因子,其一为废气因子,其二为废水因子,其三为固体废弃物因子。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支柱是工业。就是说,城市的生产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要控制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对城市的污染,首先要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因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开放系统,市区还原功能差,要与附近区域结合才能实现生态平衡。由此出发,将三废产生多的企业布置在城市下游,减少与其他城市活动的交叉和影响,城市中心则以第三产业为主,是减少城市污染的措施之一。工业区内部的生态布局要按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即“放牧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原理布置工业,要研究工业生产的工序和各工业的原料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使工序、原料、产品、废弃物有联系的工业组成一个生态工业系统,重组后的生态工业区应保证上一个工厂生产的初级产品在下一个工厂进行深加工;上一个工厂的废料、废弃物成为下一个工厂的原料或配料,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变单一利用资源的工业为综合利用资源的生态工业系统,以最少的“异化”换取最大的“同化”,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2.5.2废水废气排放
不仅要控制其排放浓度和总量,还要考虑工业区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总含量,要保证工业区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空气难与外界交换时,不致对人和生物产生危害。
废水的排放,不仅要考虑对所规划工业区不产生危害,对下游城市、下游农业也不能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废水的排放必须达标,特别是一些含有重金属及其他难以无害化还原分解物质的废水,必须严格控制,以免对地下水及河流造成长期危害。在世界水资源越来越缺少的情况下,对废水深度处理实现循环利用、首先是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作为生态工业区,其水循环利用不应少于90%。
2.5.3固体废弃物排放
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侧重点是再生利用,例如生态工业链中的粉煤灰用作制造砌体等建筑材料、矿渣制作水泥等,都是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例子。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一般是卫生填埋或焚烧,但其填埋必须注意防渗和远离城市,并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焚烧的同时制砖或提取其他副产品的试验在各地也有不少,也将成为垃圾生态处理的主要方式。垃圾发电供热和分拣焚烧将是垃圾生态处理的方向。工业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根据其化学、物理特性,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
3生态工业区布局
3.1工业区的生态布局
生态工业区布局大都是在原有工业区布局基础上的改造,需要生态城市的支持。对于资源环境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以资源消耗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方式的地区,就需要引入循环经济的与生态工业的理念,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里程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明显,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阶段。
通过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引入,通过废弃物资源化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削减污染物排放在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废物利用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最终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发展战略需要从产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产业研究的两个维度中,生态产业的发展主要分为厂商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园共生和生态城市共生群落三个层次。引入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后,产业发展既要通过专门化的分工与生产业的发展来有力的促进产业合作互补,促进能源原材料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梯度升级,同时也要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内部产业循环。
生态工业区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总体要求,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分步实施”,积极招商,大力实施基础建设。实现通信便捷、电力充足、用地高效、道路宽敞、环境优美,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发展工业园区时,充分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系统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生产系统要尽可能封闭,以防止能源或有用材料的流失。工业生态学的根本特征是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鼓励更高的环境与经济效率。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即按照“新开采的资源资源生产产品消费排放废品”的顺序进行开发生产。
“减量、再用、循环”是循环经济理论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针对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循环”的关键是输出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建设工业园区,要借用“工业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种群总是依据一定特性的组成关系才能组成。对此,我们可以把这一思想扩展到生态工业区布局中去,寻求确定“恰当的”,即最优化的工业活动组合。比如,与其单独建造一个蔗糖厂,从一开始就应该设想一个联合企业,以便与蔗糖生产有关的物质、能源流都得到最优化利用。也就是说,为使不同的甘蔗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就至少需要建立一个造纸厂、一个制糖厂和一个热电厂。正是以这种方式,我们可构想诸如“纸浆—造纸”、“肥料—水泥”、“炼钢—肥料—水泥”等一类的联合体。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农、工、贸一体化、农业产业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在实现一体化的经营过程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是乡村工副业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可利用乡村众多的优势,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起点,推行鸡粪喂猪、猪粪化沼气、沼渣养鱼及其他形式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后逐步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进而大量出口,形成多家骨干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工业生态学为生态企业发展提供了根据效益和成本来决定工艺的新思路,强调废物交易、再循环,是物耗最少化的系统。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以城乡结合为思路,以种植、养殖、加工、工业和服务等多产业、多组分密切联系、合理耦合,系统良性循环为主的现代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是促进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3.2生态工业区产业链
工业布局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成本优势、物流中转优势等。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为契机,以清洁生产的生态型工业为主线,努力发展高附加值、充分就业的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工业区的建设,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相统一,推行绿色清洁工业,淘汰劣势产业和污染型工业,建立行业准入目录机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大力发展自然资源优势型的绿色加工业;(2)重点发展具有良好环境指向型的科技密集型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程、新材料工程和精密仪器、仪表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3)相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例如:服装服饰业、仪器加工制造业等;(4)突出推进循环经济型企业和零排放生产方式的企业先行发展。同时,应重视从生产工艺和手段方面来区分鼓励产业、限制产业和禁止产业,要杜绝污染企业进入。要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优越性,利用风力、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无污染新能源对环境与生态保护的作用。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丝纺织业、化肥制造等行业推广使用无毒害原料、溶剂、催化剂等新工艺,代替传统轻度污染的工艺。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工艺改造、生产技术手段的提升,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减少废水排放,改善脏乱差的生产环境。建材业要以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为导向,代替可造成污染的产品。
提升工业区链网结构。链网结构既可用于加大多种产品集成的柔性,又可形成紧密型的生态网络。如利用磷石膏分解技术,可把磷肥厂、水泥厂、高硫煤厂和硫酸厂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生态网络”,有效地解决磷石膏污染问题,又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废气废渣收集技术,将铅锌冶炼厂、建材厂的废气废渣用于制造硫酸、水泥等。
建立资源的循环共生共用系统。在企业中采用高效率、低物耗和能耗的技术,打破传统产业技术部门的分割,形成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共生系统,从而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不仅在各分行业工业区内部,整个工业区也要尽最大可能建立资源共生共用系统。
4循环经济体系设计
按照各工业行业在工业区循环体系中的所处的不同层次,一般可将工业区企业划分为核心行业、派生行业和纽带行业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