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教育叙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教育叙事感悟: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作为一名非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课堂纪律的管理便成为了一件着实令我头疼的事情。面对课堂上几个调皮的学生,真的是有种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感觉。以至于杂乱的课堂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学计划的进行。于是我渐渐的开始思考如何想办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摸索,我越来越发现表扬的作用要远远的大于批评的作用!面对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河东狮吼”的方法无济于事,怎样才能让他们安静而且懂得学习,这成为我一段时间研究的主要问题。后来一件小小的事情令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河东狮吼”管理方法。
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有几个特别不遵守纪律的小男孩,他们上课爱做小动作,成为了老师们整天抱怨的对象。我的课堂中,他们也是依旧我行我素,老师的批评教育已经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一次上课时,我像往常一样让他们在课前集体背诵所学内容,而他们一如既往的在做小动作,为了不让他们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们,我可以的站到了他们的身边,其中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有带课本,于是我便将我的课本放在了他的面前,同时用手指着教材跟他一起朗读,这个过程我发现他有试图跟读,但因为他之前落下的太多而无法跟上同学们的节奏,但我却知道此时的他已经尽力。
于是在诵读结束后,我在班上点名表扬了他,也许是老师给他的表扬太少的缘故,当我表扬他时我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了他少有的害羞的表情,尽管如此,我看得出他是很高兴的。同时我让他选择了一部他喜欢的动画片答应播放作为了对他努力表现的奖励,而且我让全班同学更是给了他一个鼓励的掌声。这样之后,一整节课,他居然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认真听讲!这节课让我真的很感动!从这节课之后,我开始找机会表扬他,
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会进行肯定,在课堂上我也总是给他展示的机会,几次课下来,他已经完全改掉了他之前的坏毛病,并且是我的课堂上最认真听讲的学生,当我说让全班同学让他学习时,班级里的同学们更是情不自禁的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的转变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原来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爱的表扬,都需要别人对他的肯定,也许你一句微不足道的表扬,就可能融化他那颗冰冷的内心!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要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师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哪个班没有理解能力差和性格有缺陷的孩子呢?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不能和同龄的孩子同步,行动也不如别人敏捷,他们受到了伙伴们的冷落和挖苦。他们成了班级中的灰色人群,有些孩子还相当自卑。这是一群更需要爱的孩子,如何看待他们呢。我对这些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老师眼中最可爱的孩子”。这句平实的话,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传递着快乐、慈爱,让孩子感觉是生活在大家的关爱中,更加地热爱班级这个集体,更加地充满了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体味到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小学教育叙事感悟:感悟教学生活常听老师们说:当老师真累,当一位优秀的老师更累。回首这十几年的教师工作,的确感到当一名小学教师的辛苦,这其中有苦也有甜,没什么经验可谈,或许这只是自己对教师实践工作的几点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感悟一: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诗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因此,不管是学习过程中,还是学生的生活中,都应该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非法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她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感悟二:搭起师生心灵交流的彩虹桥——写好操行评语。
操行评语不仅仅是评价学生,也是一面镜子,无声地折射出对教师的评价,反映了教师的学识素养,一则好的操行评语,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受益终身。我把写评语当做与学生心灵交流的一座彩虹桥,,通过充满情感、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真诚赞扬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委婉的提示存在的不足,告知努力的方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多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操行评语,不仅成为我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彩虹桥,也让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感悟三:用爱心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
我们常把孩子比作初升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度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么该怎么教育后进生呢?我个人认为: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教师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感悟四:请耐心等待一会,花儿就要开了——教师要学会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缺陷。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事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小学教育叙事感悟:小学教师感悟对高峰先生的仰慕由来已久,应该说,高校长算是自魏书生之后另一个偶像化的教育界人士,他的想法和事迹我也略有耳闻,可惜一直无缘拜读他的大作,知道今年经过校长大力推荐,这才首次认真读读他的文章。寒假伊始的一个深夜,我一口气读完高峰开展“幸福教育”的专著《幸福在心》,深感震撼。关于高校长提到的幸福教育,我主要有两点认识:
一、“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幸福教育跟愉快教育不一样。“愉快”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人类原始的情绪之一”。幸福要跟人性联起来界定。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应该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所以,幸福应该也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它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感受是有差异的。而人性的肯定方式有三种,一是正面的肯定,这也是我们通常对幸福的理解,即人性得到积极发挥和通达满足的时候所产生的快乐之情。二是反面的肯定,在人性从反面遭到否定时,如果主体有不安、抱怨,痛苦、忿恨等情感,这可以看作是人在反面地追求人性的肯定,它们反映了人具有肯定自我的渴求并能促使人性的发展。比如面对社会上不正义的现象,人们往往感到非常愤慨,而这种愤慨情感正是从反面对人性做出了肯定,在这种愤慨中,我们的人性得到了证明和升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幸福的反面往往不是悲恨而是麻木,即对人性命运的无动于衷,没有道德良心,没有道德义愤。三是人性的复杂肯定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复合幸福体验。由于人性是由相对独立的生理、心理和伦理三部分构成,它们虽是整体平衡的,但也有差异和冲突,所以在同一条件下,三个方面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肯定,这些肯定既有量上的差异,也有质上的不同,有些得到了肯定,而另一些可能同时遭到否定,它们揉合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比前两种幸福更为复杂的复合幸福情感。假如有一个学生因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若是有很多师生在与他分担着不幸,他却同时又是幸福的。
从人性的本质上讲,人活着,就有追求。“人们追求的东西很多,包括饮食、婚姻、安全、财物、权力、名誉、地位等等,但抛开这些身外之物,内含着一样本质性的东西,那就是幸福。而学校是促进人发展的精神家园。校园,更需要一种幸福的构建。
二、“幸福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然后由教师传递给学生
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有学生“幸福的学”。教师不只是在为学生服务,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则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一些教师经常被职业倦怠心理折磨,这应该是教师生涯的不幸。
教师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幸福感的。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个别化表达上。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教才是教育意义的教材。在幸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把“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其次,教师在统一学生的目的与教师设计的目的中体验到幸福。学生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不可能直接将经验“打入”学生的头脑,变成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目的化成学生的目的便是教育是否成功、幸福的关键,教师的不幸常常是因为在两种“目的”上没有“内在统一”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通过健康地处理好个性的自我与角色的自我之间的关系,获得幸福体验。教师在坚守个性自我的同时并不必然拒斥角色自我,但教师要自觉地超越角色自我,将角色自我审美化、个性化、感性化、情感化,把它沉入个性层次,使角色的规范、要求变成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一切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丰富的个性自我的。他们的教育活动,往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幸福艺术。
在幸福的教育中,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感染”的。幸福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是“独享”的,但通过外部表情,幸福又可以与他人“分享”。当教师的内部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了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了,学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要外化成学生的表情。“教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强烈”。这样,在幸福上,师生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慢慢消解中介隔离最后达到同悲共欢的融合境界。这是一种“忘我”的体验。教师“忘掉”了自己的角色,心无旁骛,意到情随,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处理得恰如其分,对一切问题都驾轻就熟,对任何变化都应付自如,把一切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又浑然不觉。学生也在“忘我”之中随着教师的指引,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气氛之中,他们或愤或悱,或悲或喜,或怒或笑,忘掉了一切杂念,甚至也忘了下课的铃声。师生似乎就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没有担扰,没有媚俗,他们纯净地迷醉于此时此刻,甚至还忘了此时此刻的“反常”表现。幸福教育就是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活“游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入学率在提高,校园在美化,校舍也在越建越豪华,教学仪器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改善,很多人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但是,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教育体制的配合,这些“华美”非但与人的幸福无关,反而会加剧人的不幸。我们需要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体制,人道主义体制需要有人道主义教育理念的支持,而幸福教育要求把教育的一切都与师生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让人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享受教育的成果。
2012年3月27日,春光明媚,我们全区一行18人一起来到空气清新、美丽宜人的古都南京参加了“七彩语文杯” 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观摩活动。在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的三十名位参赛教师。我们参加的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会场,这15位教师无论是教学基本功、知识素养,还是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与把握,令我们观摩老师们赞不绝口,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风范,同时给我们也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深深的反思。
大赛分为“朗读展示”“书写比赛”“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年教师的综合语文素养进行考核。
首先是朗诵展示(占比赛成绩15%)朗读内容为小学语文教材,朗诵形式为前15分钟抽题,当场朗读。朗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十五位老师的朗读艺术各有千秋,有的音色很好听,有的很善于把握语调。在朗读展示后,曾经主持过《话说长江》的著名播音名红云老师做了点评,她夸赞参赛老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朗读的内容把握,但也有共同的缺点就是:朗读要准确,这是第一重要的,在字音上还是有点问题的。第二点,要连贯,语句要连贯,要流畅。第三点要注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注意交心,言为心声,要通过你的诵读来感染孩子,要跟孩子心心相印。最后,红云老师还现场朗诵了《长江之歌》,专业就是专业啊,她用声音感染着全场的观众。
第二轮是书写展示(比赛成绩15%),比赛内容为抽选内容,3分钟书写4条成语 “以身许国、碧血丹心、横眉冷对、浩气长存”。参赛选手向大家展示了娟秀的粉笔字。书法家王慧松老师用十六个字来点评:点划有致、结构规范、格式整齐、时速适宜。存在问题是共性的问题:起笔都不错,但是收笔却不够规范,起笔是逆锋起笔,收笔要有交待。
第三轮是才艺展示(占比赛成绩5%)书法、歌舞、朗诵、古琴、古筝、故事等,形式丰富多彩,真是让大家饱眼福,饱耳福。很多参赛选手同时向大家展示了两项甚至三项才艺,感叹选手的多才多艺,感慨选手的精心编排,真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我深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兴趣应是广泛的,知识面应是丰富的,做一个杂学家,让你平时积累的好东西和你内心结合,产生共鸣,这样带给学生的才是多彩的。
第四轮是课堂展示(占比赛成绩50%)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具备理论上教育教学的知识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在实际中的教育教学知识。在本次比赛中,老师在课堂的展示只有30分钟——第一课时的展示,紧接着知识素养现场答题。本次参赛的选手在短短三十分钟内,老师们都能品词、品句、品读,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海洋。课堂教学是个舞台,而且是个特殊的舞台,生旦净末丑。这15名老师都重视了字词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生字教学,且字词教学没有脱离文本,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在教学方法上更是注意了技巧,比如在教学重点生字时,老师们采用了板书示范法,在黑板的田字格中一笔一画的范写。紧接着强化训练,让学生随老师一起书空,再在课后生字表中描写,将生字教学贯彻到底,效果很不错。但是我认为有些课堂有些浮夸,一堂好课它的根是一个实字,教师教的要实在,学生学的要扎实。形式永远要为内容服务,而且能为内容服务才好。那种热热闹闹一堂课,糊糊涂涂唱大戏的课堂不会成为主流,也必将不会长远。语文课堂必须回归真实,进行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识字、阅读、习作、口语表达,让每个训练点落到实处,找到支撑。
最后进行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占比赛成绩15%)这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个考验。这对于选手们来说,更是到了紧要关头,一是所占分值很大,共有 4道题,每题2分,很容易与其他选手拉开差距;二是这个环节与语文联系更加密切,更能体现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素养,从而更具说服力。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选手的综合知识。小到汉字的笔画笔顺,大到课程标准,有文学、历史、地理、体育……可以说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主观题是就案例说理,或出一段文字,或一截视频,让选手们就事论理,其目的是想考查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选手们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想和一定的理论支撑,想轻松作答是很难的。
我非常感恩南京之行,“七彩语文杯”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是教师七彩生活的真实反映,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己七彩生活的舞台,也让全国的小学语文老师懂得老师的生活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我想,素养,一定是朝朝夕夕积累的,到了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东西,它并不是突击一下就能收到成果的。那么,提高素养的机会在哪里?在平时,在平时准备的每一节课,在平时看的每一本书,在平时写的每一段话,在平时学的每一次机会。平时的积淀够了,素养,不用你叫它,它如同小精灵一般,一定会出现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是一座莽莽的高山,是一片无边的海洋,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发展自身,语文教师都要在一生中树立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读书,读书,终身读书。“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才能弥补自己的?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蛔悖拍艹删妥约汗悴┑闹逗筒拍?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会继续在教育这块芳草地上执着前行,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发现幸福,感悟幸福,追求幸福,积累幸福!
看过小学教育叙事感悟的人还看了:
1.小学教育叙事感悟
2.小学教育叙事案例
道德叙事曾是世界上伟大的道德教育家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中国,孟母用“断机杼”让孟子深悟学习的道理;颜之推、曾国潘等用亲身经历写成家训、家书来教育子孙后代;乡邻用蛟龙、猛虎的险毒劝喻暴虐周处浪子回头、建功立业……在西方,人们常用《圣经》中的故事传播教义、阐发做人的道理。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知识观的转变,道德叙事逐渐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所代替。道德叙述所要传达的诚实、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完全异化成了“亚洲山脉”一样的“事实知识”,讲蕴含道德价值的故事成了让学生记忆有关“道德的知识”。同时,故事的叙述只不过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的一种“快乐记忆法”而已。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美德即知识”的误读,也是对道德叙事法的误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导德育流派价值澄清与道德认识发展理论试图跳出“道德灌输”的漩涡,去除道德叙事中过多的说教内容。因此,不做任何价值引导的“两难故事”成了首选。这类故事的突出特征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故事内容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引导的倾向,只是一个道德两难场景的展示。“价值无涉”的故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价值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故事内容上的“价值无涉”,加之教师在学生自我选择过程中的中立立场,必然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肆意胡为”。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错误的观念,即“从客观上讲,任何事情没有对错之分;‘道德’意味着‘对我来说对的事情才是对的’”。[3]因此,这种基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无涉”很快受到人们的批判而衰弱。
如今,伴随着主张传授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品格教育的兴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的道德故事再次成为西方社会追捧的对象:威廉•H・麦加菲的《麦加菲美德读本》几乎成了美国小学教育的脊柱,至今已售出1.2亿本,被誉为“人类出版史第三大畅销书”;另一本同类书,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也在美国创下了200万册的销量。而被誉为“故事的摇篮”的中国,此时却正在把自己的“珍宝”随手丢弃:有人基于所谓的“现代观念”,怀疑诸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的道德价值,甚至将孔融让梨等同于道德虚伪,将愚公移山的精神阐释为固执、愚笨;更可怕的是大众传媒上的“故事新说”“英雄、伟人揭秘”,只考虑故事内容的神秘性与娱乐性,根本没有将其负面道德影响考虑在内,更谈不上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
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果《喜》讲的不是善良的小羊战胜邪恶的大灰狼,而是狡猾的狼吃掉了善良的羊,或者小羊面对大灰狼也慢慢地变得邪恶,那会对这一代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边庆幸《喜》的制作者心存良善,一边又为当今媒体对许多故事的“新说”而担忧。我们无法控制大众传媒,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课堂。学生在校外接受的故事内容是随意的,而在德育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却可以为他们“精心挑选”道德故事,作为“善”的最后守护者。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道德故事的选择上必须严把“黑白之门”,为学生选择“善良的种子”,此乃天责。当然,重视故事内容的价值引导只是故事选择的大方向,而在具体的故事选择上,我们的教师拥有广阔的个人空间。
二、抓形象感染的叙事过程
儿童的道德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聆听道德故事,儿童的头脑中就储存了很多被社会判定为好坏或者对错的形象化例子,通过这些形象化例子,儿童能够从中逐渐形成道德判断。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里姆所说:“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4]由此可见,故事对儿童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寓含的“大道理”,而在于故事提供给儿童许多可以联想的“道德形象”。这些生动的“道德形象”可以明确地告诉儿童:好是什么样的,坏是什么样的。相对于“言之无物”的道德说教,儿童更容易接受这些可以联想到的形象。因此,道德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道德形象”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必须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由于小学德育教材已有很多精挑细选的图画和文字故事,因而,我们的教师很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而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故事的讲述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课文朗读”。“叙事者”置身于故事之外,讲述一些似乎与己无关的事情,再生动的故事也会因此而失去“味道”。教材只是一个大纲版的“剧本”,它唯一确定的只有故事的“主题”,即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学到的习惯、品德及价值观念,而编者提供的图画、文字故事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不能仅仅成为教材的“朗读者”“传达者”,而应让自己成为这个“剧本”的“总导演”“总策划”,在自我角色上积极融入“故事”之中。我们决定不了故事内容,但可以决定让故事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出现。恰当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故事设定的情景中,更容易把自己与故事里的人物联系起来,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所要模仿的榜样或禁忌。在氛围的营造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子媒介,如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音乐、图片、影视等。我们决定不了故事主题,但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小插曲”,即教材之外的故事。这些随机插入的“小插曲”不能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教师的重新理解和把握。一位美国六年级的教师在谈及讲故事时强调:“我没有对他们读这篇文章……我根据记忆中的大意重新组织了一下,我发现他们愿意以这种方式听故事。”[5]如此插入,是对一次课“道德形象”的锦上添花。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故事的讲述形式“各式各样”,比如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师生互换身份等。只有“叙事者”真正投入到讲故事这件事里,成为叙事的主导,才有可能带动“接受者”耳、眼、心的投入。
其次,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只是让故事中的“道德形象”立起来,要想真正要进入学生的心灵,这些形象必须是“活生生的、带感情的”,其关键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只有教师情感的融入才能带动学生情感的投入,冷冰冰的故事讲述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故事是死的,它里面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个不会发声的“娃娃”,他们(它们)需要作为“叙事者”的教师用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去理解和把握,体会“他们(它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带着激动、悲愤、崇拜或鄙夷的情绪去讲述发生在他们(它们)身上的事,让那些有关崇高与渺小、善良与奸邪的道理通过他们(它们)“演出来”。带着情感的故事讲述,使学生慢慢地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因弱者的不幸而悲悯,因强者的暴虐而愤慨,因善良的胜利而欢呼,因邪恶受到惩罚而喜悦……一切自然的道德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记得《喜》的每一集都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小羊被大灰狼捉住,“羊落狼口”了。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时,很难有办法能把小孩从电视机旁弄走,这就是情绪带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故事时,做到这一点,何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呢!
三、弱道德教育的叙事目的
道德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需指出的是,这一目的的达成是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叙事本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情景,去感受、体悟与理解“道德形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带着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讲故事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大道理”的教育。最常见的是,故事讲述完后必定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要学生归纳出所谓的“中心思想”“深刻寓意”等。此刻,对于正沉浸在故事情景中的学生来说,犹如警报突然响起,一切美好的想象突然被打破,又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问题”。原来,一切的讲述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讲故事采取一种心理上的“预防措施”,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去关注它在讲什么道理,有什么寓意。为了应付故事讲述完之后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寻找“答案”上,而对于故事本身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关注。“为讲道理而讲故事”,故事里生动的“道德形象”由于过于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而失去了那层包裹着它们的“糖衣”,道德叙事再次沦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如此一来,学生如何感受得到故事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如何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张扬善念,泯灭恶念,是追寻人生的幸福”?[6]
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叙事的德育功效发挥并不主要依靠“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或之后的“告知”,而在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的叙事。如果故事本身讲述得好,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的“世界”,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地“道理告知”。因此,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让孩子开心而讲故事。不要让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承担那么多“责任”,不要让孩子们的满心期待再次落空。走下讲台,在孩子们耳边娓娓道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那颗善良的种子就在那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仔细想来,《喜》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并不像我们成年人“幻想”的那样,这部动画片传达了什么“邪恶战胜不了正义”这类的道德观念。这些是孩子们看不见,也想不到的。他们看见的、想到的是诡计多端的大灰狼是多么地令人厌恶,聪明可爱的小羊――会偷懒、会犯错、会不懂事,但最后都能“机缘巧合”地战胜灰太狼――是那么像自己。这就是高明的“讲述”,没有讲所谓“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道理,没有宣扬要对孩子们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孩子们看得开心,听得愉快,而那道德余音却久久响彻在孩子们的脑海。这就是道德叙事的最高境界: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有“天然去雕饰”之结果。[7]一切好像与道德教育无关,却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爱因斯坦曾说,当把学校知识忘记完的时候,剩下来的就是真正的教育。当有一天,学生已经不记得故事的内容,却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叙事。给学生讲一些有关道德的故事,给他们留下一些关于善良、诚实、正义的美好回忆吧!不要让孩子们在长大之后回忆童年时,除了那个“羊与狼的故事”之外什么也没有!
参考文献:
[1]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2]洪明,龙宝新.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J].教育学报,2011(3).
[3][5][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7,75.
[4]Kilpatrick,W.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M]. New York:Simon& Schuster, 1992:167.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提出问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迷茫于新课程的我,慢慢已经找到了航灯。但我深深体会到:虽然已是春风拂面,但脚下却是荆棘万千。
在语文课写字教学中,除指导写字外,我认为利用好学生自身的资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写字比较好的同学为有利资源,树立他们为榜样,让同学们都来学习他们的长处,经常地组织他们进行欣赏。这样,学生们既明确了榜样的特点,又找到了差距。
班级中,有一位叫刘园的同学,她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树立了她为榜样,这样,在写字课上我把她的作业拿给大家看,让同学们进一步地了解她,了解她写字的方法以及写字的水平,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让大家找到自己和刘园之间的差距。在将她平时写字的辛苦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些,最后作出这样一个结论——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终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后,引导大家向刘园同学学习,激励同学们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进步了多少。在这一榜样的引导下,我们班许多同学的写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还要多树立一些有着不同特点的榜样,让孩子们有所比较,看到他们的优点。在我们班上,不止刘园一个同学是榜样,还有朱子毅同学、张灵晨等等。朱子毅的特点是:书写整洁,结构匀称,基本笔画写得比较好。张灵晨同学字的特点是:字体方正,落落大方。而王佳同学字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优美。在课余间,我会组织孩子们翻看他们的作业本,互相学习。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并从榜样那里找到补救的办法。我一直在鼓励学生们学习“榜样”,还要敢于超越榜样,把字写得更好。
爱与责任
打开尘封的记忆,儿时的我,最为崇拜的就是那个站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述着天南地北奇闻轶事的人。记得最牢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稚嫩的心灵受其影响,立志将来也要和他一样,站上这个神圣的舞台,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海阔天空的谈,牵着一只只小手自由自在的飞……。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小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我满怀信心地投入进去,可是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信心大失。在我的课堂上,这些孩子们总不是那么安分,突发的状况接二连三的出现,让我应接不暇。
记得在我的课堂上,五年级的一名同学不写作业,而且严重扰乱课堂纪律,多次提示他都没有效果,而且态度强硬,这名同学是班级出了名的问题学生。当时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种想法,不去管他,学习又不是给我学的。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应该负责任。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公平的对待。所以我找他谈心,讲道理,使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相信我的付出不会白费,只要有对学生的那份爱,什么事情都难不倒我的。虽然这个事情有许多小波折,但我依旧没有后悔去做。在这件事情中,使我知道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成熟了许多。
爱与责任,是教师的主魂。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部分学生显然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个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