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教育叙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教育叙事

篇1

小学教育叙事感悟: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作为一名非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课堂纪律的管理便成为了一件着实令我头疼的事情。面对课堂上几个调皮的学生,真的是有种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感觉。以至于杂乱的课堂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学计划的进行。于是我渐渐的开始思考如何想办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摸索,我越来越发现表扬的作用要远远的大于批评的作用!面对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河东狮吼”的方法无济于事,怎样才能让他们安静而且懂得学习,这成为我一段时间研究的主要问题。后来一件小小的事情令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河东狮吼”管理方法。

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有几个特别不遵守纪律的小男孩,他们上课爱做小动作,成为了老师们整天抱怨的对象。我的课堂中,他们也是依旧我行我素,老师的批评教育已经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一次上课时,我像往常一样让他们在课前集体背诵所学内容,而他们一如既往的在做小动作,为了不让他们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们,我可以的站到了他们的身边,其中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有带课本,于是我便将我的课本放在了他的面前,同时用手指着教材跟他一起朗读,这个过程我发现他有试图跟读,但因为他之前落下的太多而无法跟上同学们的节奏,但我却知道此时的他已经尽力。

于是在诵读结束后,我在班上点名表扬了他,也许是老师给他的表扬太少的缘故,当我表扬他时我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了他少有的害羞的表情,尽管如此,我看得出他是很高兴的。同时我让他选择了一部他喜欢的动画片答应播放作为了对他努力表现的奖励,而且我让全班同学更是给了他一个鼓励的掌声。这样之后,一整节课,他居然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认真听讲!这节课让我真的很感动!从这节课之后,我开始找机会表扬他,

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会进行肯定,在课堂上我也总是给他展示的机会,几次课下来,他已经完全改掉了他之前的坏毛病,并且是我的课堂上最认真听讲的学生,当我说让全班同学让他学习时,班级里的同学们更是情不自禁的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的转变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原来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爱的表扬,都需要别人对他的肯定,也许你一句微不足道的表扬,就可能融化他那颗冰冷的内心!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要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师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哪个班没有理解能力差和性格有缺陷的孩子呢?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不能和同龄的孩子同步,行动也不如别人敏捷,他们受到了伙伴们的冷落和挖苦。他们成了班级中的灰色人群,有些孩子还相当自卑。这是一群更需要爱的孩子,如何看待他们呢。我对这些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老师眼中最可爱的孩子”。这句平实的话,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传递着快乐、慈爱,让孩子感觉是生活在大家的关爱中,更加地热爱班级这个集体,更加地充满了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体味到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小学教育叙事感悟:感悟教学生活常听老师们说:当老师真累,当一位优秀的老师更累。回首这十几年的教师工作,的确感到当一名小学教师的辛苦,这其中有苦也有甜,没什么经验可谈,或许这只是自己对教师实践工作的几点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感悟一: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诗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因此,不管是学习过程中,还是学生的生活中,都应该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非法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她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感悟二:搭起师生心灵交流的彩虹桥——写好操行评语。

操行评语不仅仅是评价学生,也是一面镜子,无声地折射出对教师的评价,反映了教师的学识素养,一则好的操行评语,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受益终身。我把写评语当做与学生心灵交流的一座彩虹桥,,通过充满情感、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真诚赞扬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委婉的提示存在的不足,告知努力的方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多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操行评语,不仅成为我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彩虹桥,也让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感悟三:用爱心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

我们常把孩子比作初升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度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么该怎么教育后进生呢?我个人认为: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教师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感悟四:请耐心等待一会,花儿就要开了——教师要学会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缺陷。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事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小学教育叙事感悟:小学教师感悟对高峰先生的仰慕由来已久,应该说,高校长算是自魏书生之后另一个偶像化的教育界人士,他的想法和事迹我也略有耳闻,可惜一直无缘拜读他的大作,知道今年经过校长大力推荐,这才首次认真读读他的文章。寒假伊始的一个深夜,我一口气读完高峰开展“幸福教育”的专著《幸福在心》,深感震撼。关于高校长提到的幸福教育,我主要有两点认识:

一、“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幸福教育跟愉快教育不一样。“愉快”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人类原始的情绪之一”。幸福要跟人性联起来界定。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应该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所以,幸福应该也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它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感受是有差异的。而人性的肯定方式有三种,一是正面的肯定,这也是我们通常对幸福的理解,即人性得到积极发挥和通达满足的时候所产生的快乐之情。二是反面的肯定,在人性从反面遭到否定时,如果主体有不安、抱怨,痛苦、忿恨等情感,这可以看作是人在反面地追求人性的肯定,它们反映了人具有肯定自我的渴求并能促使人性的发展。比如面对社会上不正义的现象,人们往往感到非常愤慨,而这种愤慨情感正是从反面对人性做出了肯定,在这种愤慨中,我们的人性得到了证明和升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幸福的反面往往不是悲恨而是麻木,即对人性命运的无动于衷,没有道德良心,没有道德义愤。三是人性的复杂肯定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复合幸福体验。由于人性是由相对独立的生理、心理和伦理三部分构成,它们虽是整体平衡的,但也有差异和冲突,所以在同一条件下,三个方面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肯定,这些肯定既有量上的差异,也有质上的不同,有些得到了肯定,而另一些可能同时遭到否定,它们揉合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比前两种幸福更为复杂的复合幸福情感。假如有一个学生因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若是有很多师生在与他分担着不幸,他却同时又是幸福的。

从人性的本质上讲,人活着,就有追求。“人们追求的东西很多,包括饮食、婚姻、安全、财物、权力、名誉、地位等等,但抛开这些身外之物,内含着一样本质性的东西,那就是幸福。而学校是促进人发展的精神家园。校园,更需要一种幸福的构建。

二、“幸福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然后由教师传递给学生

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有学生“幸福的学”。教师不只是在为学生服务,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则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一些教师经常被职业倦怠心理折磨,这应该是教师生涯的不幸。

教师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幸福感的。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个别化表达上。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教才是教育意义的教材。在幸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把“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其次,教师在统一学生的目的与教师设计的目的中体验到幸福。学生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不可能直接将经验“打入”学生的头脑,变成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目的化成学生的目的便是教育是否成功、幸福的关键,教师的不幸常常是因为在两种“目的”上没有“内在统一”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通过健康地处理好个性的自我与角色的自我之间的关系,获得幸福体验。教师在坚守个性自我的同时并不必然拒斥角色自我,但教师要自觉地超越角色自我,将角色自我审美化、个性化、感性化、情感化,把它沉入个性层次,使角色的规范、要求变成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一切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丰富的个性自我的。他们的教育活动,往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幸福艺术。

在幸福的教育中,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感染”的。幸福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是“独享”的,但通过外部表情,幸福又可以与他人“分享”。当教师的内部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了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了,学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要外化成学生的表情。“教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强烈”。这样,在幸福上,师生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慢慢消解中介隔离最后达到同悲共欢的融合境界。这是一种“忘我”的体验。教师“忘掉”了自己的角色,心无旁骛,意到情随,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处理得恰如其分,对一切问题都驾轻就熟,对任何变化都应付自如,把一切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又浑然不觉。学生也在“忘我”之中随着教师的指引,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气氛之中,他们或愤或悱,或悲或喜,或怒或笑,忘掉了一切杂念,甚至也忘了下课的铃声。师生似乎就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没有担扰,没有媚俗,他们纯净地迷醉于此时此刻,甚至还忘了此时此刻的“反常”表现。幸福教育就是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活“游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入学率在提高,校园在美化,校舍也在越建越豪华,教学仪器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改善,很多人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但是,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教育体制的配合,这些“华美”非但与人的幸福无关,反而会加剧人的不幸。我们需要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体制,人道主义体制需要有人道主义教育理念的支持,而幸福教育要求把教育的一切都与师生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让人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享受教育的成果。

2012年3月27日,春光明媚,我们全区一行18人一起来到空气清新、美丽宜人的古都南京参加了“七彩语文杯” 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观摩活动。在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的三十名位参赛教师。我们参加的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会场,这15位教师无论是教学基本功、知识素养,还是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与把握,令我们观摩老师们赞不绝口,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风范,同时给我们也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深深的反思。

大赛分为“朗读展示”“书写比赛”“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年教师的综合语文素养进行考核。

首先是朗诵展示(占比赛成绩15%)朗读内容为小学语文教材,朗诵形式为前15分钟抽题,当场朗读。朗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十五位老师的朗读艺术各有千秋,有的音色很好听,有的很善于把握语调。在朗读展示后,曾经主持过《话说长江》的著名播音名红云老师做了点评,她夸赞参赛老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朗读的内容把握,但也有共同的缺点就是:朗读要准确,这是第一重要的,在字音上还是有点问题的。第二点,要连贯,语句要连贯,要流畅。第三点要注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注意交心,言为心声,要通过你的诵读来感染孩子,要跟孩子心心相印。最后,红云老师还现场朗诵了《长江之歌》,专业就是专业啊,她用声音感染着全场的观众。

第二轮是书写展示(比赛成绩15%),比赛内容为抽选内容,3分钟书写4条成语 “以身许国、碧血丹心、横眉冷对、浩气长存”。参赛选手向大家展示了娟秀的粉笔字。书法家王慧松老师用十六个字来点评:点划有致、结构规范、格式整齐、时速适宜。存在问题是共性的问题:起笔都不错,但是收笔却不够规范,起笔是逆锋起笔,收笔要有交待。

第三轮是才艺展示(占比赛成绩5%)书法、歌舞、朗诵、古琴、古筝、故事等,形式丰富多彩,真是让大家饱眼福,饱耳福。很多参赛选手同时向大家展示了两项甚至三项才艺,感叹选手的多才多艺,感慨选手的精心编排,真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我深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兴趣应是广泛的,知识面应是丰富的,做一个杂学家,让你平时积累的好东西和你内心结合,产生共鸣,这样带给学生的才是多彩的。

第四轮是课堂展示(占比赛成绩50%)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具备理论上教育教学的知识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在实际中的教育教学知识。在本次比赛中,老师在课堂的展示只有30分钟——第一课时的展示,紧接着知识素养现场答题。本次参赛的选手在短短三十分钟内,老师们都能品词、品句、品读,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海洋。课堂教学是个舞台,而且是个特殊的舞台,生旦净末丑。这15名老师都重视了字词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生字教学,且字词教学没有脱离文本,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在教学方法上更是注意了技巧,比如在教学重点生字时,老师们采用了板书示范法,在黑板的田字格中一笔一画的范写。紧接着强化训练,让学生随老师一起书空,再在课后生字表中描写,将生字教学贯彻到底,效果很不错。但是我认为有些课堂有些浮夸,一堂好课它的根是一个实字,教师教的要实在,学生学的要扎实。形式永远要为内容服务,而且能为内容服务才好。那种热热闹闹一堂课,糊糊涂涂唱大戏的课堂不会成为主流,也必将不会长远。语文课堂必须回归真实,进行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识字、阅读、习作、口语表达,让每个训练点落到实处,找到支撑。

最后进行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占比赛成绩15%)这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个考验。这对于选手们来说,更是到了紧要关头,一是所占分值很大,共有 4道题,每题2分,很容易与其他选手拉开差距;二是这个环节与语文联系更加密切,更能体现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素养,从而更具说服力。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选手的综合知识。小到汉字的笔画笔顺,大到课程标准,有文学、历史、地理、体育……可以说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主观题是就案例说理,或出一段文字,或一截视频,让选手们就事论理,其目的是想考查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选手们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想和一定的理论支撑,想轻松作答是很难的。

我非常感恩南京之行,“七彩语文杯”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是教师七彩生活的真实反映,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己七彩生活的舞台,也让全国的小学语文老师懂得老师的生活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我想,素养,一定是朝朝夕夕积累的,到了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东西,它并不是突击一下就能收到成果的。那么,提高素养的机会在哪里?在平时,在平时准备的每一节课,在平时看的每一本书,在平时写的每一段话,在平时学的每一次机会。平时的积淀够了,素养,不用你叫它,它如同小精灵一般,一定会出现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是一座莽莽的高山,是一片无边的海洋,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发展自身,语文教师都要在一生中树立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读书,读书,终身读书。“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才能弥补自己的?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蛔悖拍艹删妥约汗悴┑闹逗筒拍?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会继续在教育这块芳草地上执着前行,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发现幸福,感悟幸福,追求幸福,积累幸福!

看过小学教育叙事感悟的人还看了:

1.小学教育叙事感悟

2.小学教育叙事案例

篇2

道德叙事曾是世界上伟大的道德教育家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中国,孟母用“断机杼”让孟子深悟学习的道理;颜之推、曾国潘等用亲身经历写成家训、家书来教育子孙后代;乡邻用蛟龙、猛虎的险毒劝喻暴虐周处浪子回头、建功立业……在西方,人们常用《圣经》中的故事传播教义、阐发做人的道理。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知识观的转变,道德叙事逐渐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所代替。道德叙述所要传达的诚实、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完全异化成了“亚洲山脉”一样的“事实知识”,讲蕴含道德价值的故事成了让学生记忆有关“道德的知识”。同时,故事的叙述只不过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的一种“快乐记忆法”而已。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美德即知识”的误读,也是对道德叙事法的误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导德育流派价值澄清与道德认识发展理论试图跳出“道德灌输”的漩涡,去除道德叙事中过多的说教内容。因此,不做任何价值引导的“两难故事”成了首选。这类故事的突出特征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故事内容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引导的倾向,只是一个道德两难场景的展示。“价值无涉”的故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价值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故事内容上的“价值无涉”,加之教师在学生自我选择过程中的中立立场,必然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肆意胡为”。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错误的观念,即“从客观上讲,任何事情没有对错之分;‘道德’意味着‘对我来说对的事情才是对的’”。[3]因此,这种基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无涉”很快受到人们的批判而衰弱。

如今,伴随着主张传授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品格教育的兴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的道德故事再次成为西方社会追捧的对象:威廉•H・麦加菲的《麦加菲美德读本》几乎成了美国小学教育的脊柱,至今已售出1.2亿本,被誉为“人类出版史第三大畅销书”;另一本同类书,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也在美国创下了200万册的销量。而被誉为“故事的摇篮”的中国,此时却正在把自己的“珍宝”随手丢弃:有人基于所谓的“现代观念”,怀疑诸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的道德价值,甚至将孔融让梨等同于道德虚伪,将愚公移山的精神阐释为固执、愚笨;更可怕的是大众传媒上的“故事新说”“英雄、伟人揭秘”,只考虑故事内容的神秘性与娱乐性,根本没有将其负面道德影响考虑在内,更谈不上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

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果《喜》讲的不是善良的小羊战胜邪恶的大灰狼,而是狡猾的狼吃掉了善良的羊,或者小羊面对大灰狼也慢慢地变得邪恶,那会对这一代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边庆幸《喜》的制作者心存良善,一边又为当今媒体对许多故事的“新说”而担忧。我们无法控制大众传媒,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课堂。学生在校外接受的故事内容是随意的,而在德育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却可以为他们“精心挑选”道德故事,作为“善”的最后守护者。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道德故事的选择上必须严把“黑白之门”,为学生选择“善良的种子”,此乃天责。当然,重视故事内容的价值引导只是故事选择的大方向,而在具体的故事选择上,我们的教师拥有广阔的个人空间。

二、抓形象感染的叙事过程

儿童的道德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聆听道德故事,儿童的头脑中就储存了很多被社会判定为好坏或者对错的形象化例子,通过这些形象化例子,儿童能够从中逐渐形成道德判断。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里姆所说:“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4]由此可见,故事对儿童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寓含的“大道理”,而在于故事提供给儿童许多可以联想的“道德形象”。这些生动的“道德形象”可以明确地告诉儿童:好是什么样的,坏是什么样的。相对于“言之无物”的道德说教,儿童更容易接受这些可以联想到的形象。因此,道德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道德形象”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必须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由于小学德育教材已有很多精挑细选的图画和文字故事,因而,我们的教师很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而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故事的讲述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课文朗读”。“叙事者”置身于故事之外,讲述一些似乎与己无关的事情,再生动的故事也会因此而失去“味道”。教材只是一个大纲版的“剧本”,它唯一确定的只有故事的“主题”,即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学到的习惯、品德及价值观念,而编者提供的图画、文字故事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不能仅仅成为教材的“朗读者”“传达者”,而应让自己成为这个“剧本”的“总导演”“总策划”,在自我角色上积极融入“故事”之中。我们决定不了故事内容,但可以决定让故事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出现。恰当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故事设定的情景中,更容易把自己与故事里的人物联系起来,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所要模仿的榜样或禁忌。在氛围的营造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子媒介,如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音乐、图片、影视等。我们决定不了故事主题,但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小插曲”,即教材之外的故事。这些随机插入的“小插曲”不能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教师的重新理解和把握。一位美国六年级的教师在谈及讲故事时强调:“我没有对他们读这篇文章……我根据记忆中的大意重新组织了一下,我发现他们愿意以这种方式听故事。”[5]如此插入,是对一次课“道德形象”的锦上添花。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故事的讲述形式“各式各样”,比如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师生互换身份等。只有“叙事者”真正投入到讲故事这件事里,成为叙事的主导,才有可能带动“接受者”耳、眼、心的投入。

其次,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只是让故事中的“道德形象”立起来,要想真正要进入学生的心灵,这些形象必须是“活生生的、带感情的”,其关键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只有教师情感的融入才能带动学生情感的投入,冷冰冰的故事讲述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故事是死的,它里面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个不会发声的“娃娃”,他们(它们)需要作为“叙事者”的教师用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去理解和把握,体会“他们(它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带着激动、悲愤、崇拜或鄙夷的情绪去讲述发生在他们(它们)身上的事,让那些有关崇高与渺小、善良与奸邪的道理通过他们(它们)“演出来”。带着情感的故事讲述,使学生慢慢地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因弱者的不幸而悲悯,因强者的暴虐而愤慨,因善良的胜利而欢呼,因邪恶受到惩罚而喜悦……一切自然的道德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记得《喜》的每一集都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小羊被大灰狼捉住,“羊落狼口”了。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时,很难有办法能把小孩从电视机旁弄走,这就是情绪带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故事时,做到这一点,何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呢!

三、弱道德教育的叙事目的

道德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需指出的是,这一目的的达成是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叙事本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情景,去感受、体悟与理解“道德形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带着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讲故事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大道理”的教育。最常见的是,故事讲述完后必定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要学生归纳出所谓的“中心思想”“深刻寓意”等。此刻,对于正沉浸在故事情景中的学生来说,犹如警报突然响起,一切美好的想象突然被打破,又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问题”。原来,一切的讲述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讲故事采取一种心理上的“预防措施”,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去关注它在讲什么道理,有什么寓意。为了应付故事讲述完之后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寻找“答案”上,而对于故事本身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关注。“为讲道理而讲故事”,故事里生动的“道德形象”由于过于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而失去了那层包裹着它们的“糖衣”,道德叙事再次沦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如此一来,学生如何感受得到故事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如何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张扬善念,泯灭恶念,是追寻人生的幸福”?[6]

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叙事的德育功效发挥并不主要依靠“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或之后的“告知”,而在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的叙事。如果故事本身讲述得好,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的“世界”,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地“道理告知”。因此,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让孩子开心而讲故事。不要让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承担那么多“责任”,不要让孩子们的满心期待再次落空。走下讲台,在孩子们耳边娓娓道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那颗善良的种子就在那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仔细想来,《喜》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并不像我们成年人“幻想”的那样,这部动画片传达了什么“邪恶战胜不了正义”这类的道德观念。这些是孩子们看不见,也想不到的。他们看见的、想到的是诡计多端的大灰狼是多么地令人厌恶,聪明可爱的小羊――会偷懒、会犯错、会不懂事,但最后都能“机缘巧合”地战胜灰太狼――是那么像自己。这就是高明的“讲述”,没有讲所谓“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道理,没有宣扬要对孩子们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孩子们看得开心,听得愉快,而那道德余音却久久响彻在孩子们的脑海。这就是道德叙事的最高境界: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有“天然去雕饰”之结果。[7]一切好像与道德教育无关,却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爱因斯坦曾说,当把学校知识忘记完的时候,剩下来的就是真正的教育。当有一天,学生已经不记得故事的内容,却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叙事。给学生讲一些有关道德的故事,给他们留下一些关于善良、诚实、正义的美好回忆吧!不要让孩子们在长大之后回忆童年时,除了那个“羊与狼的故事”之外什么也没有!

参考文献:

[1]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2]洪明,龙宝新.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J].教育学报,2011(3).

[3][5][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7,75.

[4]Kilpatrick,W.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M]. New York:Simon& Schuster, 1992:167.

篇3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提出问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迷茫于新课程的我,慢慢已经找到了航灯。但我深深体会到:虽然已是春风拂面,但脚下却是荆棘万千。

在语文课写字教学中,除指导写字外,我认为利用好学生自身的资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写字比较好的同学为有利资源,树立他们为榜样,让同学们都来学习他们的长处,经常地组织他们进行欣赏。这样,学生们既明确了榜样的特点,又找到了差距。

班级中,有一位叫刘园的同学,她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树立了她为榜样,这样,在写字课上我把她的作业拿给大家看,让同学们进一步地了解她,了解她写字的方法以及写字的水平,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让大家找到自己和刘园之间的差距。在将她平时写字的辛苦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些,最后作出这样一个结论——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终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后,引导大家向刘园同学学习,激励同学们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进步了多少。在这一榜样的引导下,我们班许多同学的写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还要多树立一些有着不同特点的榜样,让孩子们有所比较,看到他们的优点。在我们班上,不止刘园一个同学是榜样,还有朱子毅同学、张灵晨等等。朱子毅的特点是:书写整洁,结构匀称,基本笔画写得比较好。张灵晨同学字的特点是:字体方正,落落大方。而王佳同学字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优美。在课余间,我会组织孩子们翻看他们的作业本,互相学习。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并从榜样那里找到补救的办法。我一直在鼓励学生们学习“榜样”,还要敢于超越榜样,把字写得更好。

爱与责任

打开尘封的记忆,儿时的我,最为崇拜的就是那个站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述着天南地北奇闻轶事的人。记得最牢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稚嫩的心灵受其影响,立志将来也要和他一样,站上这个神圣的舞台,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海阔天空的谈,牵着一只只小手自由自在的飞……。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小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我满怀信心地投入进去,可是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信心大失。在我的课堂上,这些孩子们总不是那么安分,突发的状况接二连三的出现,让我应接不暇。

记得在我的课堂上,五年级的一名同学不写作业,而且严重扰乱课堂纪律,多次提示他都没有效果,而且态度强硬,这名同学是班级出了名的问题学生。当时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种想法,不去管他,学习又不是给我学的。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应该负责任。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公平的对待。所以我找他谈心,讲道理,使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相信我的付出不会白费,只要有对学生的那份爱,什么事情都难不倒我的。虽然这个事情有许多小波折,但我依旧没有后悔去做。在这件事情中,使我知道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成熟了许多。

爱与责任,是教师的主魂。

篇4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部分学生显然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个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

篇5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53-02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反思和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可以说需求研究是继续教育的起点,满足其继续教育需求,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进行培训的终极目的。通过检索、梳理文献资料,发现关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问题,全国各地有过不少调查研究,主要涉及内容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教育内容的需求研究、教育模式的需求研究、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研究、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因素研究以及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一、对继续教育动力因素的研究

教师培训动力研究是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主要就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性质、任务、作用、必要性的认识与基本态度、参加继续教育的基本动机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大部分教师对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认知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而认知程度的高低和参训的积极性又受年龄、教龄以及教师本人学历层次的影响。城市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认识度高于农村教师,青年教师以及高学历的教师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而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继续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继续教育是走过场。

二、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的研究

课程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需求对于确保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实效性、对于强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相对集中在思想素质类、专业知识类、教育科学类、教学能力类以及新课改等方面。教师对课程内容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课程设置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和新课程的要求,内容陈旧、偏重于理论,与教师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而教师们更希望得到新课程讲解、学科前沿知识、班务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等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存在差异性,有研究者提出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想,可以给教师们更多选择。

三、对继续教育模式需求的研究

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实践研究》从教师培训途径、教学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教师培训的模式需求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纵向的学历教育与封闭式培训。多数地区还在实施着“在统一的时间内,到统一的地点,接受统一的内容”的计划经济式的职后培训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多种模式相结合,因地制宜,可以较好实现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对培训师资需求的研究显示,教师更倾向于“能者为师”的做法,培训教师不仅要专业水平高,且必须熟悉中小学实际情况;培训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的专家,而且更应该是新理念、新方法的实践者。各种研究提供的考核形式主要有综合测评、书面考试、撰写论文、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多数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考核教师培训。

四、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教师培训需求的差异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实践研究》课题组,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做了调查研究。该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动力方面不存在根本的差异,只是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更需要拓宽知识面。而肖建彬则指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就其差异性而言,既有个体差异性,又有时代差异性;就其共同性来说,其需求不仅有阶段性特征,即在一定阶段上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有类型性特征,即同一类型的教师有着共同的需求,继续教育必须妥善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五、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教师培训的重点也是难点。适应成人教育特性,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应加强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而需求分析的侧重点是教师内在的学习需要,方法大多数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菜单式”调查和自下而上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培训主体缺位、培训理念陈旧、培训对象排异、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方式单一、培训管理粗放等是影响教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实效性,有研究者从宏观视角提出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广泛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困难、加强继续教育机构建设、提高继续教育实施者素质等优化思路。更多研究者从微观上提出改进的对策或建议,如:优化课程设置,改进继续教育方式与方法,激发教师内在学习需求,合理安排继续教育时间与形式,加强学程管理以及考核等。有研究者则从现代培训理论出发,给出建议:了解教师培训需求,帮助确定目标;转变角色,关注教师个体,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设置有效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强化自我评价;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共享教育资源等。

六、对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的研究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培训者重视与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是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需求分析的研究表明:继续教育需求分析实践中存在问题:需求分析缺位、不到位和错位。赵德成、梁永正在《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指出两种常见的误解:一是培训者将培训需求分析简单等同于培训愿望分析,过分依赖教师自我报告,导致教师部分客观需求无法真正识别,从而影响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有些培训者客观评估了教师的工作绩效,发现了绩效差距,直接界定为培训需求。不深入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就会使一些不能通过培训缩减的差距也被错误地当作培训需求,最终结果是耗费了培训资源,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综观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问题。同时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需求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动力因素、课程内容需求、培训模式需求方面研究较多,差异性研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基于需求分析的研究,还有待更加系统的深层次研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多,质的研究较少。量化研究中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但调查问卷的质量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自2010年大规模实施“国培计划”以来,新的继续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同时也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师自身观念和素质的提高,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方向。只有深入了解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真正需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建彬.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1,(11).

[2]张兆芹.内在学习需求:教师继续教育的切入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

[3]王晓萍.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黄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绩效评价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0).

[5]雷培梁.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0).

篇6

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进行讲座的方式较适合于专业理论、专题以及教学经验的系统介绍。“他们(教师)需要和学生面对面,以讲座或个别交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邀请的专家学者可以给学员带来大量的热点与重点话题、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邀请的教师是教育理论的优秀践行者,给学员带来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讲座,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狠抓重点、猛攻难点、深析疑点、穷追热点、精缩要点。在课堂上增加专家学者与学员的沟通交流,形成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教师和学员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师生间平等真诚的对话交流有助于生成新的意义。专家教师们的热情讲解以及学员精力集中的学习,有利于解决现实具体的教学问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学员、学习目的、任务的不同,选择真实的、典型的、具有创新性的案例,既要有优秀的教学实践,也要包括违背教育原理或心理学规律而导致不良结果的案例。案例中蕴含着典型的师生行为以及情感态度,通过这些客观生动的教学事例、学员积极地参与讨论,使学员明了教学理论,找出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并从中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学会教学评价与反思,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理论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选择案例,进行深度的研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也可以设计综合案例,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多层面地解读、分析思考,与教师以及同伴交流、分享,使学员思维发散、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深入地归纳总结,使培训教师整体地感受教学理论,获得全面的知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学员理解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问题式研讨

篇7

学生写字兴趣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因素,如某些学生兴趣不在写字上,而倾注于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有教师的因素如教法单一、枯燥等没有吸引力;有写字本身所具有的因素,如反复、单一、枯燥的练习使学生乏味。总之,写字兴趣的培养是促进书写水平提高的关键。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围绕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借助各种教学辅助媒体吸引学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其获得情绪的满足,智慧的挑战,同时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样让学生做他们喜欢的事,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喜欢上写字教学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的兴趣迁移慢慢的对写字产生兴趣。因此,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和写字的热情,比如开展写字比赛、让学生参加书法大赛、成立书法小组,还可以用班级板报、走廊展板向全体师生展示写字成果,让师生欣赏。同时让汉字抒写好的学生向身边的同学介绍他们用心习字的经验,帮助其他学生为写好字树立信心,学校要对参加书法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及时给与表扬和精神鼓励,以便这些学生能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习好字的重要性,从而对习好字形成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思想上对习好字有了质的认识,也就有了坚持到底把字写好的动力和决心。

二、写字教学离不开教师榜样作用的引领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写字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教师的板书工整、美观、大方,给学生的整体印象深刻,学生自然会把教师的书写态度和书写结果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作为自己努力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力。教师是写字教学的主角,教师写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关系到写字教学的成败,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道理很简单,要求学生写好字,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能够写出一手规范、漂亮的字,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平时就要加强自身写字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还应明确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写字教学涉及到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担任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写字教学。……“所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明确对学生写字的要求,各科作业都要对学生的写字提出要求,要书写规范、工整、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学校领导在制定教师考核细则中对教师的写字教学要有严格的要求,要督促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觉加强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书写能力。

三、写字教学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正确的写字姿势很重要,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如果小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不正确,字写得不好不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正常的成长发育。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正确的执笔的方法,人与书本的距离、身体与桌子的距离都要明确告知学生: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身体要挺直,头要正,教师在检查学生写字时,发现问题要及时评议与纠正,不留死角。学生字写不好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执笔方法不对、笔画顺序不规范、书写姿势不端正、字形结构安排不合理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要严格规范,勤于指导。

四、完善写字教学评价制度,创建成才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励评价是学生写字兴趣能否持续,写字热情能否保持的关键。写字教学评价制度,是学校对全体师生提出的一项书写考核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对对写字教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校对低、高年级任课教师提出不同的写字教学要求。对低年级特别强调书写态度和写字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结构的把握,注重汉字书写的正确、整洁、端正;对高年级侧重的是学生书写的流利程度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学校同时要注重发展性的评价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以促进写字教学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95-02

语文教学除有“三难”之称的文言文、周树人和写作文之外,小说教学也是一大“难”。然而,“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解决这个“难”。善于思考,精于设计,方能易于教学。而思考之“善”、设计之“精”、教学之“易”,得益于理念之“新”。“叙事教学”便是小说教学中的一种新理念。

何谓叙事教学?通俗地讲,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其实,叙事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主张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叙事化的手段,进行叙事呈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表现、创造等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叙事教学定义为:叙事教学是一种以叙事化为手段,通过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叙事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学,始终离不开叙事视角的选择,而叙事的角度是小说叙事技巧的关键所在。那么,小说的文本解读就可以聚焦叙事视角,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叙事视角中观察作者观察的世界。

叙事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可以这样设计《项链》:教师以莫泊桑的一句话切入“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围绕“借――丢――赔――认”这样的线索,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复述小说。

学生通过复述小说情节,在情境中体验小说,在言语体验中解读文本。课堂中,一经叙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原来项链是假的。这时,老师提问:“小说最后才说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之前有没有铺垫和暗示?”学生再一次阅读小说文本,明白了小说前面的叙述其实与结局有必然的联系。难怪在借项链时,佛来恩节夫人相当大方,难怪归还时她竟没有打开看,难怪项链和盒子不是原配的!原来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给读者留下蛛丝马迹去追寻和思考。

那么,马蒂尔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知事推人,不难发现她有点爱慕虚荣,但是又诚实守信、坚强勤劳。因为虚荣心而惹的祸,自己也敢于去承担、去弥补。那你是如何看待虚荣心的呢?此刻,学生就明白了,虚荣心是人之常情,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诚实守信、坚强勤劳。

这样的一堂课,因为叙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一课一得,学生在叙事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进步。有了叙事教学的牵引,小说解读的难题一一迎刃而解。

二、叙事视角下的语言比较

无论叙述什么样故事的小说,叙述者都要从一个特定的语言角度来叙述。小说人物的不同语言,叙述人不用的叙述语言,这些不同语言的背后都潜藏着不同的意义。

以《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为例,让学生从文中读故事,讲讲文中的故事。四子各有其志:子路,愿使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三年强国;冉有,愿使小国家,三年富民;公西华,愿为宗庙、会同之小相;曾,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暮春郊游理想图。

很多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只是相对简单地分析四子之志和孔子之评,但是除了分析四子之志和孔子之评之外,不妨关注叙述语言的比较。子路与后三子的对比:少了点名,多了神态描写;曾与前三子之志:点名之后,多了弹琴的细节、动作描写。在叙事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思想主张。

四子述志,有这样的语言对比,孔子评志,亦是如此。对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哂之;对冉有、公西华:连用五个反问句,反问之中含肯定之气;曾: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叙事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出孔子对几个不同性格和思想主张的弟子,有着不同的点评,同时也暗含着孔子自己的志向和儒家的理想。

这个课例体现了叙事教学的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叙述故事,在叙述语言中品味人物。这样,课堂教学过程就会井然有序,把学习内容回归到课堂生成,让学生在叙述语言的比较中了解到儒家的思想主张和理想追求。

三、叙事视角下的言语展现

小说是叙述者通过言语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言语展现就是让学生与小说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小说情节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舞台,使学生通过言语展现来获得文本体验,也充分展现了叙事文本的张力。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课例,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林教头指谁?”“什么是山神庙?” “林教头和山神庙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问题布置在课前预习里。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有了目的和指向,学生就会认真地预习小说。

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以叙事呈现的方式展开。首先是师生合作,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林教头沧州遇故知、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然后全班四组,每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文本研读,研读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说本部分的情节。要求是:开场要用“话说……”开头,最后要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这样,一场课堂说书会就上演了。每组代表一一上台演说,还别说,真有那么一种说书范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做一个倾听者。其他学生对台上的说书同学进行点评,教师也相机参与点评和补充。

篇9

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是教师适应竞争上岗的迫切需要,在人口出生率不断降落、中小学生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减少,必定给教师的上岗带来严重的危机。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应做好“能者上、庸者下”的思想预备。一个教师要在教师工作岗位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竞争上岗中处于上风地位,就必须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是教师适应学生思想日益活跃复杂的客观要求,为了不学生误入歧途,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包括错误的),正确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应用先进的德育方法,消除学生遭到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不断虚心学习、调剂、充实、完善本身的知识结构。

完善教学能力,明确熟悉到教育不单单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邻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构成的一整套操纵技能,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公道的教法,学法,灵活地应用讲授、提问、练习、温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类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乃至学术能到达正确、鲜明、生动的境地。使学生不但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篇10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

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篇11

一、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环境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设置了新的教学背景,预示着教师进入了一个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原先的“教师中心说”“教材中心说”变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动态的、发展性的过程。学生由单方面发展到多方面发展,由接受学习、被动学习到探索式学习、有计划性学习。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判决者、执行者,在这种教学环境下,需要教师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创造性的劳动,这就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必然。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心理结构、知识储备、能力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现行师范教育严重的学科化、专业化,大部分教师存在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基础教育中所倡导的学科综合性的趋势。受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的熏陶,教师扮演着“接受――积累――传授――检测”的程序化工作的搬运工、二道贩子的角色。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课程、教材制度,各地采用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测试方式与标准,教师的教学个性、创造积极性湮灭,也逐渐形成了追求统一、崇尚传统的惰性心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层次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师只需懂得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就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状况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背景下显然不适应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

(三)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众多影响未来教育的因素中,信息技术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在信息网络时代,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其主要职能已转变成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组织者。“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介入,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正在发生重组或置换,并按一定的相互关系重构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式,从而优化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课程资源。

二、目前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派学学校和参训教师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性。不少学校的领导不能以长远眼光来认识教师的继续教育。有的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培训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有的认为花钱、费时搞培训不划算,等等。这些片面认识,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受训教师存在模糊认识,缺乏主动性。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满足于学历已经达标,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有的认为在师范学院学过的知识完全能应付目前的常规教学,无须再学;有的觉得离职参训会因课时量、工作量减少而影响了眼前利益。这些模糊认识和消极态度,直接影响着师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培训单位角度看,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1.培训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由于目前有些小学尚未形成科学、严密的教师岗位规范,因而教师继续教育也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不少教师教育学院、进修学校等培训单位往往把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同一级职称的教师,编在同一个班级,学同样的课程。这种无明确培训目标,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估、考核,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

2.培训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近年来,有些培训单位未能随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各种教学任务和教师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其中不少内容已陈旧过时,缺乏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吸收和归纳,实用性较差。

3.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启发性。多年来,不少的教师进修院校一直沿着普通教育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培训方式呆板。基本原理介绍得多,联系实际少;“满堂灌”的现象多,让教师参与的机会少。这种单一、僵化的培训方式,使教学培训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从整个与教师继续教育有关的体系看,缺乏权威性、规范性、保障性,缺乏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1.管理机制薄弱,缺乏权威性。近年来,各级教委都十分重视师训工作,但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虽然各级教委相继成立了师训工作领导小组,但因属非常设机构,所以无论从权威性还是从宏观调控力度上看,都适应不了大规模教师培训的需要。

2.制约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性。长期以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未纳入法制轨道,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性、约束性和激励机制。如培训与晋升职称、评优脱节,存在培训、使用两层皮的现象等。

3.培训经费不足,缺乏保障性。随着教师培训规模的扩大,人员数量的增加,经费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校想派人参训,教师愿意接受培训,但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也只能“望学兴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训工作的大面积、深层次的开展。

三、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策略的设想

(一)建立教师参训的利益驱动机制,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这种驱动不是由政府、各级教委的行政命令驱动,而是由派学学校和受训教师本身的利益驱动。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学校和教师提高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把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工作列入各基层教委、学校领导班子总体工作目标和政绩考核指标;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作为晋升职称、评选评优、提拔的必要条件,使参加培训成为各校在职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

1.对学校所属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评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各级政府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关心和重视程度,如法规、条例、经费投入等是教师继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2.对各级教师培训基地的评估。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因此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师资队伍是否适应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等,是继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3.对基层学校的评估。基层学校对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关心和重视程度,是教师继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又一重要因素。

(4)对教师本人的评估。继续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最终体现,就是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否得到了真正提高。因此,在继续教育评估中确立教师是评估主体的观念尤为重要。

(三)建设适应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培训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1.继续教育对象特殊。继续教育对象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这些教师有一定的,甚至是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大多从教多年,学历达标,职称到位,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动机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决定他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因此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2.培训任务独特。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一个教学对象多层次,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教学要求多规格的系统教育工程。这就要求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要有满足和适应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方法和教学要求的本领。

3.培训形式独特。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岗位自学为主要形式,集中脱产培训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种培训任务,只有适应力强,转向快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专家才可胜任。最后,培训目标要求高。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就是使受训对象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未来教育发展。因此从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也必须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进一步提高培训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4.建立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多元化动态培养模式,完善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1.教育机构的培训

培训机构的培训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或培训形式,主要有课程培训和案例教学形式。课程培训形式。课程是教师培训的基础。可根据教师的各种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建立各类层次的课程,用于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国外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经验,它们开设的课程类型有学历课程、学科课程、特殊教育课程、补充性课程、临时性进修课程等。这些课程有长期的,有短期的,问题是必须适应实际需要。

案例教学形式。这是近几年来从国外教育实践中引进来的继续教育教学形式。要求应用案例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范例,让教师充分开展学习、分析和讨论,从中得到提高。这种教学形式的优点是案例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全身心地投入研讨,因而体会较深。

2.网络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电视大学在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后来的教师职务培训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培训教师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手段。通过网站向教师提供各类备课包,正在成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已着手建立校园网络工程。利用这种现代化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对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点对点的培训和指导。

3.导师带教模式

近几年来,一些小学也借鉴高等院校的导师制,采用导师带教的教师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各地由师德优秀、教有专长、在本地区有很高知名度的教师组成导师团,负责对该地区的各类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4.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指教师任职的学校自主确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的继续教育的新的培养模式。这种学校本位的培训模式越来越成为当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也可以说它是学校自发性的在职进修,是教师、学校的共同名作。校本培训可以采取专题研究分析、案例分析以及邀请校外专家讲学等多种方式。它不仅有针对性地培训了教师,而且也加强了学校的管理,并推动改革的进程,使学校教师共同得到发展。

5.专题研究模式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提炼形成专题,然后以专题研究为中心成立课题组开展研究,激发教师学习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其优点是专题来自于教学实践,又可指导实践。

6.教师自学模式

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自学,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包括三种类型:函授进修、自学考试和个人自学。个人自学的形式十分灵活,内容更为广泛,可以参加研讨会、读书班、听报告、系统读书等。可以是兴趣性自学,亦可是研究性自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资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改革趋势,探索教师培训策略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分析目前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策略,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健全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使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大面积、深层次地开展,为建构师资培训模式提供理性框架,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淼.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设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5,(1):24-27.

[2]魏淼.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最近发展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2):27-29.

[3]易长发.国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例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3-35.

[4]潘海燕.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15-17.

[5]杨远新.多种模式开展继续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21-23.

篇12

二、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在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作为一种职后教育,中小学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开放性以及实用性,其教育内容也要围绕教育用途进行开展。首先,教育内容要深入到实际教学中,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情况和工作需求,遵照学用结合原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将材和学校自编教材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主体知识、实践知识、延伸知识等知识类型融为一体,丰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要将计算机知识与辅助教学技能视为教育切入点,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丰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进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最后,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育目标,可以对教师开设教学艺术课程、教材分析课程、青少年心理指导等相关课程,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与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丰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一)创新办班模式

第一,建立骨干教师班,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紧密合作,选择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纳入骨干教师班,对教师进行短期集训,加快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第二,相关政府要加大乡镇培训机构建设,通过鼓励措施和扶持政策鼓励优秀教育机构到乡镇开设分院,降低教师教育开支,拓展继续教育范围。第三,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联合在一起,共同创办继续教育机构,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第四,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自行创办本校的教师培训班,利用本校现有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教育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办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的。

(二)构建多样化教育体系

第一,系统指导法。在进行教师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各个学科教学方式,针对典型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示范,并要求教师在参与培训后进行反复练习实践,使得教师可以将培训中学到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其应用灵活性,以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促发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二,课题研究法。在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中,要根据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围绕一个教学课题,组织教师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使得教师在参与研究讨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达到教学指导的最终目的。第三,参与学习法。在教师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承担着相应的学习任务,结合继续教育属性,在实际培训教育中,可以引进参与学习法,培训人员要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主学习,提高继续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与继续教育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实现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提出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育基础、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目的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继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高继续教育效果,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刘建国 单位:凉州区韩佐乡头畦小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