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8:0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综合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产出。它涉及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协调统一,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与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谋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效益,反对为了谋取短期、局部利益而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旅游资源,确保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和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强化人们旅游生态意识和共同美化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美化旅游资源环境,切实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美的深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高层次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确保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确保当代人和世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旅游环境、高效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充分满足的旅游需求;确保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鼓励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互补机率,共同保护、美化旅游环境,共同为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共同享受全世界的自然美景和人类文明,并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互和旅游消费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
3.正确理解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树立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忧患意识,合理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切实保持旅游容量动态平衡,高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不断地推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高水平地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在不冲击环境生态效益和不损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和旅游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保证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和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
三、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决策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思想意识偏差。(1)“低投入、高产出”论既导致旅游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又误导引发了一哄而上办旅游的现象,使旅游企业界出现了“散、小、差、弱、低”的局面,走上了一条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非耗竭性消费”论误导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整体环境的退化。(3)“旅游超前发展”的片面阶段,造成旅游业的病态发展。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就是超越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带动,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2.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旅游发展追求速度,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发展质量和整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热衷于放肆的促销手段、单一化的经营竞争、过度的基础设施使用、无计划的市场拓展、贪婪地追求高额利润,忽视客观条件、资源保护。游客利益、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旅游经营者素质偏低;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力,旅游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宏观调控基本上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在微观上又处于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中。
3.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分布的双错位。山水风光多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或东部山区的山区,而山水风光爱好的旅游者多来自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构成了东中部城镇向中西部或东部山区的旅游流。都市风光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或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旅游者多来自中西部或东部乡村居民,又构成了中西部向东部、乡村向城市的旅游流。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1.牢固树立积极进取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旅游业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旅游发展观和旅游投入观,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方位”多维合作、“立体型”系统协调的发展观,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意识,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地域间协作和跨地区资源配置,推进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联网,确保各方面的人、财、物及各种旅游要素的最佳利用,促进政府行为、市场行为与公众行为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统一,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科学制定旅游规划,规范旅游发展方向。科学的旅游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旅游发展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上的发展潜力,即区域单项和综合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撑力、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力求体现新世纪、新体制、新形势、新机遇的特征,体现大力培育旅游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主题,体现规划的思想、内容形式和方式的创新精神;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搞好规划目标与政策引导的结合和总体规划与专题规划的结合,规范旅游发展方向。
3.提高旅游科技含量,建立旅游信息网络。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产业关联密集型的产业,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网络管理是提高旅游效率和扩大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现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促进旅游业深度发展、广度发展和高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制定合理评价指标,建立完善评估体系。制定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评价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应包括规划指标体系,执行指标体系和预测指标体系,旨在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监控和预测研究,实现旅游容量动态平衡。
总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人的努力,只有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潘贤君 刘 旺:旅游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3)
[2]林卫红: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大学报,1998(3)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十六大”的召开给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要达到800.9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7.8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山西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地跨越式增长,首先必须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足,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差。建设支柱产业应有与之相匹配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近些年,山西对旅游业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全省旅游产业每年的投入尚不及建设一个中型煤矿的投入。由于山西是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在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资源品位虽高,但长期以来省政府用于宣传促销经费严重短缺,每年仅为400多万元,这与旅游业发达的省市差距较大。在扶持政策方面,省里已有的如对旅游汽车和旅游星级饭店实施措施,一直不能落到实处。在提供银行贷款、税收减免、土地划拨等方面也没有新的扶持政策。一些同时存在着极佳旅游资源又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旅游业足够的重视,出现大量煤、焦产业复归现象,致使煤炭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山西旅游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生态环境不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山西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焦、铁、化等产业长期在山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山西一些城市常被列入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这对山西旅游市场开拓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增加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不少旅游者环保意识差,也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依然明显。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省内及省际间航空和干线公路交通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铁路建设比较滞后,一些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如天津、成都、郑州等市往返列车档次太低,又无空调;太原至东北各主要城市、山东济南、江苏的主要城市等地,至今没有直达列车往返。加之,由于晋煤外运成为当前较长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又进一步导致旅游客运的压缩。航空方面,山西目前只有太原一个国际口岸,境外航班唯有并港旅游包机,且时开时停。而国内航空飞机少、机型差、航线又不足。公路方面,通往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状况也不尽如人意。高速公路建设缓慢,难以满足游客舒适、便捷、“快旅慢游”的需要,这些直接影响客源、尤其是境外客源。
(四)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才稀缺。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上级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外地一些游客视一些旅游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另一方面,山西旅游业结构和经营运作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不适,缺乏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和相应的旅游管理知识,这种短缺已明显地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世界旅游组织多次强调在旅游业发展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中应克服非专业化的弊端,而山西目前这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旅游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且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难以适应竞争需要。
(五)旅游产业价值链存在问题。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创了产业价值链理论。而旅游产业价值链可以定义为以旅游景点为核心,与相关配套和支持行业共同组成的链条,这根链条上的每个元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创造出比单行业更大的协同效应。
在山西旅游业价值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旅游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分散,还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导致旅游业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1、旅游线路之间没有有效整合,虽然各个旅游景点都初具一定规模,但他们之间缺乏协同,从而导致相互竞争,往往造成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2、旅行社规模效应不明显,竞争欠规范。山西有众多中小规模的旅行社,但总体上呈现“小”、“散”、“弱”、“差”的特征,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差;3、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企业间的相互脱节,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各级政府应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启动经济的重点来发展,要作为政府的主导产业来抓。在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旅游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上,协调好煤炭与旅游两大资源的发展矛盾,逐步把山西经济的发展重心由煤炭转向旅游。
(二)大力推广生态旅游思想。世界旅游组织为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所确定的口号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生态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其开发、建设和发展都必须实现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山西旅游资源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
3、生态旅游区实施功能分区开发。为了使生态系统免受旅游活动的破坏,又能极大地满足游人需求,就必须进行功能分区。对陆地生态旅游业而言,一般可分为核心保护区、过渡开发区和旅游密集区三部分。核心区指的是生态保护的中心地带,环境比较复杂,一般不宜作为旅游开发使用,但可作为科学研究用地。过渡开发区分布在核心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可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和参观的基地,一般不允许开发娱乐设施,对游客数量和交通工具有严格的限制。旅游密集区,也叫服务社区,远离核心区,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区域,可有适当的体闲、娱乐设施,允许一些机动车辆入内,为游客休憩的集中地。对于内陆生态较脆弱的地区来说,功能分区既可以保护环境避免破坏,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人需要。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要形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首先要全面发展交通,使交通与旅游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1、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全省内需,加速经济增长;2、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3、利用征收旅游税的措施来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来自旅游的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旅游者直接征收的税和费,如:入境签证费、机场税、关税、旅游税等;②对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征收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由于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显著,所以这部分收入对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从2003年至今,拉萨市接待游客总数量和旅游带来的总收入基本上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08年由于特殊原因的影响,来拉萨旅游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能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旅客和旅游总收入的逐年增多可以反映出拉萨市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对于整个西藏而言,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7.06亿元。由此可以看出西藏旅游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西藏旅游业能否维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趋势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拉萨市作为西藏的首府,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全能够折射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状态。
二.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课题进行过程中,我们对拉萨市区及周边的十处景点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游客、景点附近居民、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专家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得到了相关数据和意见。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分层设计法,分为三个大的基础层,每个基础层下设相应的目标层,然后再对目标层进行分析得出我们调查所需的评价因子。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6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走访结果的汇总,我们认为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是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旅游技术人才短缺成为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拉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人才不足、旅游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
西藏本身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比较落后,与国家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另外,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许多内地旅游专业人才不愿意到这里来工作。这就造成了西藏旅游业专门技术人才短缺。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52.6%的游客和65.0%的旅游专家、管理人员认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很多游客表示,导游在领导游客观赏景点时对游客态度不好,导游乱收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部门的专业素质有关。45.0%的旅游专家和管理人员认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景点内的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管理机构的完善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他们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旅游地居民的参与程度阻碍拉萨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居民也是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对待游客的态度以及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对该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西藏是藏族人民的聚集地,除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藏族人民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拉萨旅游旺季,针对游客而举行的民族文化活动并不多见,在整个旅游活动进行过程中,本民族人民的参与热情也不足。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49.5%的当地居民认为自己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参与程度并不高,其中有些居民也表示游客来旅游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13.5%的游客表示当地居民对外地游客的到来非常欢迎,部分游客也表示并没有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
(三)旅游业经营明显的季节性限制拉萨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拉萨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淡季旺季区分明显。拉萨市也不例外,旅游淡、旺季区分明显。拉萨市旅游旺季一般在4月份到11月份,而11月到来年3月属于旅游淡季。
在旅游旺季来拉萨旅游的人数明显比淡季高出许多,随着旺季游客数量增多,难免引起消费上涨,这个时期也是拉萨旅游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游客数量的的剧增必将带来景点间交通的拥挤、景区承载负荷加大等负面影响。但是从11月份,一直到来年的3月,由于高原的气候影响,进藏旅游的人数急剧减少。
季节的反差对拉萨旅游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例如,许多相关旅游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景区附近的宾馆、旅馆基本处于停业状态。这些现象难免会影响从事餐饮、住宿行业人员的积极性。总之,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客数量的突变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
(四)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是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即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体现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拉萨市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外来文化的扩散,这些现象对拉萨市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体现程度具有一定的冲击。从而限制拉萨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放眼拉萨市区,一幢幢现代化商业中心,一处处豪华的现代化住宅小区,近几年来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拉萨市区,而那些具有浓重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正在减少。拉萨本地的藏族居民在饮食和服饰上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被“汉化”的现象。传统的民族手工业许多都被现代化的机器所代替,作为宗教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调查中:41.1%的当地居民和50.0%的旅游专家认为拉萨市民族建筑风格的保护力度一般,许多民族建筑都被现代化建筑替代;51.6%的当地居民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戴本民族服饰,基本上被汉式服饰所替代;60.0%的旅游专家认为当地民族特色饮食的保存程度不足,当地藏族居民的饮食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50.0%旅游专家和39.5%的游客认为拉萨市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一般,随着拉萨市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民族特色文化受到一定冲击。
三.对策及建议
以上是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由此推之,这些因素也同样影响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对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注重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中劳动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使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人才包括资源开发者、部门管理者、旅游产品打造者、品牌宣传者等,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建立专门的培养机构,给他们灌输可持续旅游的观念,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与内地之间进行人才交流,注重实践。旅游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以优厚的条件从国内、外引进专门的旅游人才。实行自主培养和从外引进两种措施并举的方针可以有效的缓解西藏旅游人才紧缺的现状。
2.推出西藏冬季游系列活动
推出西藏冬季游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冬季到拉萨旅游,以减少季节差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西藏和其他旅游地一样,也具有季节差异性的缺点。因此,推出西藏冬季游活动,减小季节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国内国游客在冬季进藏旅游。例如推出冬季全家西藏游优惠礼包、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适当简化国内外游客进藏的程序;另外可以丰富冬季旅游的活动类型,如推出西藏阳光-温泉冬季游、林芝原始森林冬季景观游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政策以达到吸引游客冬季进藏旅游的目的。
3.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25-02
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春天。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也不断增大。因此,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如何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全国各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新形势下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和个人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严重破坏,带来了严重后果。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管理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于环保、文化、林业和宗教等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客观上造成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有些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随意经营。同时,缺乏统一的区域旅游管理体制,现行的各行政区经济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分割了统一的市场,不仅阻碍了区域旅游合作,也降低了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和整体功能的发挥,这使区域旅游经济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
2.对旅游资源盲目开发。有些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因而未有统一规划,盲目地引进、粗放式的开发,这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调等问题。还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的利益,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珍贵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影响。
3.生态环境恶化。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性较大,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这就加剧了旅行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当前,在旅游开发中缺乏环保意识,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在不少景区,旅游者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4.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旅游景点,尤其是老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景点,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特别缺乏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的服务员、讲解员等,这也是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旅游资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众所周知,要使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搞清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在当今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不影响子孙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目前,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含义有以下认识:一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从事旅游业的需求,又不允许损害子孙后代为满足其从事旅游业的需求。二是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证从事旅游业资源开发的同时,不妨碍后代人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业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并把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求统一起来。三是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从上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含义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保护二者是统一的关系,这就从理论上澄清了长期以来把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旅游资源相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的因果关系。因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这就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三、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现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理念。所以,做好新形势下的旅游业,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旅游业的竞争最终将是管理和服务的竞争,能否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向游客输出优质的服务,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良好的管理和优秀的服务,是靠人才来实现的,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会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高效优质的服务。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人性化管理,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环境,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为此,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首先,在旅游设施完善和规划项目的建设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游客的需求日益提高,景区内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厕所等设施)与活动场所,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客流量的需求。为此,风景区将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活动小广场和停车场,做好部分厕所的改造和扩建工作,通过景区基础设施扩大,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在管理上,要体现“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先从服务方面抓起,旅游区在景点门岗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具体的便民措施,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小卖部、饮食摊点等窗口方面,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老年人、小孩等一切有需求的特殊人群提供方便、周到、安全的服务,处处显示“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行为和习惯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旅游景区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也应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
再次,在因地制宜上,体现“以人为本”。旅游业必须因地制宜为景区内人们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主要是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如企业激励创新制度、选择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等,以提高人们的制度层次;同时,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如保障安全、公正、经济福利和宜人的自然环境等的享有,以提高人们的价值层次。另外,还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一些具体指标,以提升人们的技术层次。人们在制度层次、价值层次和技术层次方面不断提升,这就是适应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健全旅游法制,完善管理机制。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旅游业法制的建设。要强调依法治旅、依法办旅,加快法制化进程,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行依法监督管理。要加强对国家现有旅游法规的宣传,强调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执法检查,对无证导游、乱宰客等违法行为和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旅游业务活动者,应加大查处力度,净化旅游市场,切实保障游客利益不受侵犯,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在自然环境方面,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各大景区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督机制,对旅游环境的质量要定期进行评估,严格控制景点旅客流量,以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所以,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好风景区的生态系统。要利用专业技术,对垃圾等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协调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的关系,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以促进自然环境内部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3.妥善处理旅游业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的关系,同时,还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的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人数不断增多,每年日益增长的人流给风景区生态环保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为了更有效地做好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必须妥善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并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持续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遵循“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即发展是目的,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前提。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对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因为环境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环境的支持,旅游业发展也无从谈起。所以,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风景区的命根子。当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应取其环境而舍其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是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保持旅游业系统与环境保护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淡薄,环保知识也比较缺乏,自觉的环保意识尚未形成。不文明的行为屡有发生,游客走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还有采摘花木,恐吓动物等行为。这些都对环境保护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景区职工的环保常识和环保意识的教育,使得每一个职工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和管理员;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游人的环保意识,丰富游人环保知识,使风景区成为学习环保知识和提高环保意识的大课堂。
4.努力提高旅游队伍人员的业务素质。旅游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因此,人才问题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各景点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间竞争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发展旅游业更需要有懂得计算机、外语和旅游知识的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对旅游队伍人员加强培训学习,做好对他们的上岗和在岗的培训工作。应常年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其内容包括民族文化基本知识、景点知识介绍等;对导游要进行导游基本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包括英语会话、礼仪礼节、岗位规范、规章制度等内容的培训。
另外,为了培训高层次人才,需要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成为旅游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就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淑华等.我国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管理科学,2009(3)
二、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据武汉市旅游局的武汉市旅游统计信息显示:2013年,武汉市游客接待量突破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8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同比增长21.06%,占武汉市GDP经济总量的18.67%,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17183.48万人次,同比增长27.95%,旅游外汇收入91431.03万美元,同比增加7.30%。武汉旅游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相较于杭州、西安等旅游业发达城市而言,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运行和管理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汉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业现状及优劣势,为政府职能部门科学的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一)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1.政策优势: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战略的指引武汉市建立了促进现代旅游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把打造“大江大湖新花城”、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壮大旅行社实力等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下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武汉市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市形象有很大的提升,景区景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稳步推进,宣传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2.区位交通优势:“陆水空三位一体”齐头并进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沪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部地区首个4F级机场,现有两座运行中的航站楼,分别为T2航站楼和T1航站楼,T3航站楼正在施工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2013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大关,达到1502.6万人次。3.旅游资源优势:旅游特色较为鲜明,资源较为丰富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分类统计,武汉市拥有旅游资源一百八十余处,其中地文景观14处,水域风光类16处,古迹与建筑类84处,民俗风情类31处,购物类18处,生物景观类14处。其代表性的景点有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归元禅寺、古琴台、辛亥首义军政府地址红楼、武汉长江大桥、汉口江滩等。近郊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木兰天池、金银湖旅游度假区、武汉高尔夫球场、武湖生态农业区等也初具规模。武汉旅游资源景观类型丰富、内涵深厚、景象组合地域集中。4.科教优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被称为“大学之城”,其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其在校大学生人数,更是居全国城市之首。2013年武汉市大学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一十万左右,稳居全球高校大学生数量首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湖北省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计120所,其中本科高校67个、高职院校53所,这120所高等院校中分布在武汉城市圈8所城市的占到了82%。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加强旅游专门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武汉旅游业产学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武汉市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整体素质较强,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更为深刻,对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十分有利。根据武汉市统计局年度资料,武汉市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高级导游24人,有19人在岗,中级导游136人。
(二)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1.旅游投入不足,旅游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指导思想。尽管武汉市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发展旅游业,但相比地铁、机场、高速公路等大手笔的城建投入,旅游业的投入仍然杯水车薪,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不匹配。武汉市旅游业占武汉市GDP经济总量的18.67%,并不是支柱性产业,在全市三产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各方面的支持和投入还很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旅游业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2.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性不强,旅游资源掠夺性开发和破坏严重有“大江大湖大武汉“美称的江城武汉其山水旅游是武汉市旅游的特色和城市名片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整体性规划,片面的追求开发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而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严重。同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也不强,以武汉市湖泊资源为例,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因此,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严重的制约了武汉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与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本质不相符。3.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武汉市大量景区分属于省市区旅游、园林、文化、宗教等部门管辖,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使得旅游业管理协同性不强,旅游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从现状来看,首先,很多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的老景区,且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由于政出多门、分头管理,对打造旅游精品、整体包装宣传等都是极为不利的。再次,水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对涉水旅游项目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实现水体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以上种种问题对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发展。
三、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武汉市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必须探索出一条实现武汉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社会效益的统一。以两型社会的建设来推动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使两者良性的互动和有效地循环。
(一)将旅游业作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
武汉是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旅游业是契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认识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将旅游业作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以推进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同时,运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思维,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方法谋划旅游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服务、管理入手,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为其他行业、地区发挥示范效应。
(二)科学进行旅游规划,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有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武汉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武汉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统筹规划“两型社会”建设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此外应大力健全包括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科学管理、旅游经营企业管理规范在内的系列法律法规,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与武汉旅游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针对武汉旅游资源的特点补充制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与此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阻碍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并进行法律制裁,以防治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的发展意识。
(三)理顺管理关系,整合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进程中,要始终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打破只顾小部门、小团体既得利益的局面,实现可持续的多赢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发挥政府行政管理和市场干预的能力,要将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文化、园林、宗教等部门组织起来,建立有效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旅游管理和开发的强大合力,这样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促进“两型”旅游业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重组和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整合,盘活资产,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旅游企业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组建大型旅游集团股份公司,增强本土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四)杜绝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职能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政策引导旅游项目合理开发并对旅游项目开发中掠夺性和破坏性问题实施严格的处罚。坚决杜绝诸如填湖等破坏。针对旅游环境的治理问题,可通过一些工程建设来进行。一是完善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保护生态平衡;二是构筑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城市绿化系统,形成绿色保护屏障;三是搞好“三废”的处理工程,真正给旅游者一个洁净的环境;四是利用新的能源,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景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和谐发展,才是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
(五)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我们应摒弃以往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以集约型增长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来构建新的旅游产业结构,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旅游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实行环境收费和环境税(绿色税),提高排污收费水平,以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旅游业节能减排,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是指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游客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体(旅游社、饭店、旅游交通和各类旅游服务中介机构)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活动而产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城,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定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坚持旅游文化的指导作用。缺乏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旅游地资源品位和格调的下降。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文化是构筑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是赏心悦目、愉悦身心的过程。在其带给人们美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互动的过程。失去了这种功效,旅游就会变成徒劳。而文化恰恰是构筑旅游产品深度与魅力的核心,它决定了旅游的内在底蕴,将旅游产品从一个简单的自然外形升华为具有欣赏品位的艺术生命体。
4.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推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业发展观念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虽然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还是属于粗放型发展。有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要“因地制宜”
在美国,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为了增加文化旅游的项目,美国的许多城市大力开办文化旅游点。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每年有大约3700万人参观这里的迪斯尼乐园,制片厂和海洋世界。当地的美术馆、科学中心、影剧院、乐团、芭蕾舞团都成为奥兰多吸引游客的文化项目。精明的奥兰多人甚至还想出了借助外国文化传统扩大旅游收入的点子,举办了为期四个半月的中国帝王陵墓出土文物展览。由此可见,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不管是固定旅游吸引物,还是流动旅游吸引物。它们之中都蓄积着巨大的可供旅游业利用的文化势能。
3.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度
没有个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是没有市场延展性的产品,会被浩瀚的旅游市场所淘汰。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打造四季不同的景区景点,突显集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景区,利用在全国绝无仅有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如何把历史的静态的东西,把死的东西让它动起来,让它活起来,让现代人通过历史文化的传递达到旅游的升华,这不仅是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是知识界、文化界和旅游界探索的要点。
4.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设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位。
四、总结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将促使旅游业走向成熟并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使之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谢鹤林.我国旅游的文化特色[J].旅游学刊,1998(3).
[3]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
我们国家的旅游业相对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到现在为止,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产业.而且很多省市还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们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作为主要业务。当时的旅游业尚未发展定型,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之后,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民也逐渐开始选择旅游作为我们生活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体现为入境游和国内游共同发展。从上世纪末开始至今,是我们国民开始出境游市场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很多人也已经开始重视节日游和短期游的安排。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主要呈现为一下特点:
1 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的选择余地也在逐渐放宽,但是总的来说,旅游业的消费方式和结构依旧处于观光游阶段。
2 旅游业的服务在进一步完善中。因为旅游业能够带动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各地政府部门也给予大力的支持。包括改善交通状况、增辟新的旅游景点、美化环境等。
3 随着高科技的应用,旅游业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渐增加。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都和传统旅游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效率更高,更节省人力。
三、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目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用点:
1 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景区进行过度的开发,这就给很多自然资源造成了致命的伤害,非常不利于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2 由于监管不力.在很多景区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业还是比较零散的业务,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对于一些素质低下的导游,还存在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也有强买强卖的情况等等;对于2012年初三亚饭店一顿饭要九千这样的宰客行为也不在少数.而且这是对旅游景点最大的软性伤害。
3 宣传不到位,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经典的风景很漂亮,而且当地的民众也非常热情好客,但是因为当地对旅游业宣传不到位。所以很多游客并不清楚景点。
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强化旅游业改革。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和对旅游业的相关立法。要想旅游业向着正规化、国际化来发展,我们就必须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完善相关的立法,对于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杜绝不合法现象的发生。其中,立法的不断完善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对旅游市场进行规划。
2 强化景点的开发,培养经济增长点,加强景点的基础建设。对于景点的开发和保护要注意把邻近的相似或者可以互补的旅游资源也纳入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留住游客,培养回头客等等。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进而提升旅游品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要进行不断地修复和完善,带动景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本溪市目前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无法给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城市建设水平限制了城市旅游功能的提升。城市经济整体水平欠发达,还导致旅游城镇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的问题。旅游的重要接待地―小市,发展较慢,各项旅游设施都达不到市场需求。目前本溪还只能提供观光旅游产品,尚无法提供更多的产品类型,如度假旅游、会议/商务旅游、节庆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同质旅游产品过密,低层次开发、模仿等现象严重。
本溪市旅游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综合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为了降低营业成本,采取降低服务质量和员工待遇的做法,导致游客体验下降,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就水洞、关门山观光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旺季超载现象严重,景区服务意识不强,缺乏高素质人才,尤其在娱乐、购物、餐饮三个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溪市目前的旅游服务在服务种类、效率、价格、稳定性、积极性以及环境卫生、居民行为等方面均有一定欠缺,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是本溪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转型的重点。加强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类型,可以发展山水风光型中小城市度假为理念,构建富有特色的旅游城市景观和乡村风光相结合的度假环境,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和适居性;加快建设以关门山高尔夫球场为中心的集观光、运动、居住、会议、商务等功能的综合性休闲度假社区,吸引高端旅游市场;加强观光和度假的结合,使休闲度假成为游客在本溪旅游的重要依据 ;完善其他配套设施和休闲娱乐功能,丰富休闲度假的旅游内容,提高游客花费水平。
本溪应该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的会议/商务旅游接待的旅游产品,将会议旅游产品与观光旅游产品相结合,改变单一的旅游路线安排;重点发展政府、企业和协会的年度会议和奖励旅游;加快建设一个配备翻译系统、视频和声频的演绎系统、娱乐设施的大型会议场所,提高大型会议的接待能力;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会议/商务管理、组织和服务人才,提高会议/商务旅游的服务水平。
购物旅游也是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旅游形式,完善城市的购物功能应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增强产品加工能力,打造有代表性的土特产品牌,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反映自然文化景观的旅游纪念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产品市场。
本溪还可以通过节庆旅游产品带动本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本溪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举办摄影艺术节、赏枫艺术节、民间传统艺术节丰富旅游市场。
旅游所覆盖的行业非常广泛,“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最基本的要素,所以要使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基本要素的完善也是相当必要的。
旅游住宿的发展规划:控制饭店的发展速度,平衡市场供求水平,坚持“稳健经营,持续调整,适时兴建”的发展原则,加强饭店的宏观控制,严格审批制度;调整饭店结构,注意区域平衡;提供硬件设施水平,倡导人文理念,使员工真诚、愉快的为顾客服务;提高饭店的经济效益,降低淡旺季的波动,加强管理降低费用。
旅游餐饮的规划:巩固并发展老品牌,发展精品餐饮,举办美食节、研讨会等活动,积极对产品进行宣传;优化就餐场所环境,结合地方风俗民情,挖掘当地文化,发展特色餐饮,力求将餐饮服务与地方文化的整合推出,避免餐饮文化的单调性;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小吃,引导游客参与地方饮食的制作,增强游兴。
旅游娱乐规划:重点完善中心城市的娱乐、休闲功能,使全市相关产业水平得到提高;挖掘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娱项目,编制特色鲜明的舞蹈或歌曲等;细分不同的市场,丰富产品形式,加强市场规范和法规建设。
旅游购物规划:确立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先顺序,分析好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例如: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旅游书籍等;采取主动出击的旅游商品经营策略,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品设计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要推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旅游业的空前繁荣,我们渴望既能满足游客需要,又必须探求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需要有永续利用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补续资金,建立相关机制,实施科教兴旅的战略。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发展路径选择上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担当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我国是个旅游大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部分地区,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一)旅游资源、均化失衡
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数量很大,但同其他资源相比,人均占有量有限、短缺,旅游需求量过大,这使国内许多风景区面临挑战。同时,这些极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又存在结构和分布的严重失衡,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二)素质偏低、资源受损
在我国,推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的困扰因素来自整体的国民素质,来自游客、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习惯行为。游客环保意识偏低,造成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游客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等不良现象,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三)盲目开发、不够合理
在许多欠发达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规划布局。特别是一些新旅游景点的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认证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粗放经营。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只顾开发缺少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
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要想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必须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育特色优势
旅游特色是该地旅游的魅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从旅游资源角度而言,旅游特色主要表现在历史传统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产品特色等。好的旅游资源不一定会产生旅游特色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只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它需要挖掘,并要创造特色。在培育特色景点上,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资源开发为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的旅游产品,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培育产业链群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朝阳产业,它发展快且带动力强。但是目前很多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收益主要靠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对产业链群培育不够重视。所以欠发达区域旅游业要从发展观光旅游景区向重点发展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景区转变,重点发展健康旅游、娱乐旅游、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科普旅游等项目;要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围绕旅游向相关产业渗透,发展其他产业。
同时要开拓和培育旅游市场。旅游推介对于是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要改进传统的宣传促销手段,如地摊式、游击战式、没有认真策划随意性的宣传,充分借助主流媒体、网络力量、节庆活动、名人效应与旅行商合作等途径,宣传该区域景区景点、风土人情、文化产品。
(三)培育从业人才
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员工职业技能、个性化与标准化服务质量、职业道德建设,还是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和吸引各个方面特别是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旅游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企业家队伍,建立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另外,政府部门也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其扶持力度。
(四)培育合作意识
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以“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全球旅游界的共识。欠发达地区有的景点游客很难直接抵达,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想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区域内其他成熟旅游景区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务人员等方面带来的外部溢出效益。如把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纳人区域内的旅游线路,进行开放式的旅游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地方保护约束,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一种利益合理分配、权责清晰明确、自我约束的协作机制,从而推动该区域和相邻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合作和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1.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工具,但可持续旅游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作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兴起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地索取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解决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主导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旅游这一高层次旅游类型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的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它的出现迎合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法制不健全
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各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而长期以来多是各行其是,如旅游与环保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可旅游部门往往缺乏环保人才,只侧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旅游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在使用权出租的前提下,为了在有限的租期内获得最大利润,开发经营者和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多开发旅游资源。而尚不健全的旅游法制又不足以加以规范,特别缺少适合本旅游区实际又易于操作的法规。
2.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有些生态资源在开发旅游项目之前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虽制定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切实执行,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如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段由于不适当开发,造成两岸森林覆盖率仅为18.5%,不少地方荒山秃岭,与漓江秀美的景致极为不协调。又如我国许多溶洞由于开发不当,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气体对流,再加上游人太多,二氧化碳骤增,加速了洞内景物的氧化和风化。
3.旅游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
部分生态旅游地游客严重超载,超过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旅游的价值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前未进行环境容量分析或旅游项目推出后缺乏必要的监控措施,旅游经营部分单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无限制地增加游人,造成了旅游地超负荷的运转。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必然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为保护生态旅游的正常进行,需要有健全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包括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与人员进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条例、法规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告给公众。一些行业组织制定了本系统内的行为规范,一些国际组织在拟定开展生态旅游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
2.加强旅游环境意识教育,规范旅游环境开发行为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首先是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积累,广大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所以,搞好旅游环境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把环保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公益广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旅游者和管理者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强制性的法律与国民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使其环境保护渐成风气。通过教育使与旅游利益相关者认识到环境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自然环境是旅游第一环境的道理并深入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内心。
3.加强生态管理,健全旅游管理规章
健全的旅游管理规章是搞好生态管理的前提。管理规章和条例要体现出有利于促进对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在内的资源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保护区或风景区名胜区在发挥职能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构代表政府管理、监督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工作,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欣赏、探索生态旅游活动,各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及生态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要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特别在旅游季节集中和区内的景点集中之地要科学监测游客数量的进入度,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的建设及游人总量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不合理建设和超负荷接待造成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障旅游者、环境、经济三者利益的均衡性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有着维护环境利益的责任与使命。
2.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旅游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环境,均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将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
协调性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旅游行业的综合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开发潜在客户资源。
(2)系统性
旅游业所涉及区域广,经营业务多,但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是相通的。就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各个人群、各个领域都共同推进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进行系统性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资源、各个区域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售票、线路、导游以及旅游消费都是系统性的管理。系统性对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独立的、超前的、单一的旅游发展形式不能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旅游规模,其做法相对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当前较大需求的旅游市场,接纳大量的旅游人群,而且还阻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大众化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旅游早已不再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年龄、区域的限制,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出国旅游签证成为限制人们出行的主要原因,出国旅游对年龄、性别以及从事职业等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的人群才有能力加入出国旅游行列。旅游的限制条件增加,不利于旅游业向良性化,大众化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旅游不再成为国人的奢望,出游线路明确、交通便捷、价格优惠等有利因素,使得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我国而言,旅游业不断趋于大众化,其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为旅游开发商创造了较大利益,以致许多旅游开发商为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不进行实地考察,盲目加大了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垦山林,填湖泊,挖沼泽,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不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还使得很多有利资源浪费。许多旅游基地都要结合客流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旅游基地开发商来说,这都是较大的经济投入。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如建立旅游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修建道路等系统性的行为。
除此之外,许多旅游景点出现商业摊位过多,土地占用量过大(如停车场、房屋等),偷盗野生名贵动植物等不良现象,使得旅游资源浪费,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对旅游景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地随意扔垃圾、采摘花草等行为为热门旅游基地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加之旅游管理者对景点的环境维护不到位,并且开展一些不适合景点发展需要的旅游活动,使得环境污染受到的污染程度加重。其二,景点附近的环境维护较差,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使得旅游景点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使景点游客数量减少,而且还影响着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其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许多商业摊位及商业铺面,由于游客较多,摊位的顾客量加大,产生了大量生活废水、污水、垃圾。对旅游景点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些商业将是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者。但就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了大众消费、全民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一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此则需充分发挥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摘等不良行为较普遍。许多游客的自我约束以及遵章守法意识差,对景点旅游资源不重视,故意做出一些有违景区规定并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不利环保的行为都是需要严格制止与约束的。另一方面,乱刻乱划的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名胜古迹被刻字或者被乱划的情况,使得名胜古迹遭受破坏,影响其存在价值。所以作为旅客约束自我不良行为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文明旅游时展的迫切要求。
4.热门景点人满为患
许多旅游景点在旺季旅客供给量远远超过景点游客承载量,许多景点为获得较高效益,出现超额售票的现象,使得交通堵塞、住宿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经调查显示,我国的游客有90%以上都愿意选择旺季出游,因为旅游需要结合季节、气候、时间三大主要因素选择是否出行。对于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近18%的游客非常重视,45%的游客比较重视,30%的游客处于一般状态,7%的游客漠不关心。对此可以看出,对我国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处于较强的环保意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景点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景区是幽静清雅的环境,人数过多将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影响旅游氛围,令热门景点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控制游客量将成为热门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考虑范畴,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基地的建设应在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实施,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严格审批旅游基地开发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的批文,在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其二,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起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真正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三,由于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对已破坏的生态资源加强整治力度,尽最大可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上三点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控制,还需要旅游基地开发商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放于首位
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模式,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主张的核心是以环境为首要条件,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发展趋势则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方向。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开发新的旅游模式不仅是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旅游业向乡村引导,使乡村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使乡村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建立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倡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行列中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开展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特色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
3.加强游客素质教育,提高旅游环保意识
一、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 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
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2]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 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