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也一直跟着这股潮流涌动。在我们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相冲突。大家觉得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有新颖的活动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学生的表演……,而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徒有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没有能力的培养,有名家称这样的课堂是“虚假地繁荣,认真地胡闹”。而考试考得仍是语文知识,所以是有冲突,有矛盾的。于是我们在矛盾中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改革是要改变过去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改掉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要改;过去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本末倒置,要改;过去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改……,但好的方面仍需要保留。也就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服务。所以课堂活动不是形式,不是“作秀”,那么新课改与考试就并不冲突。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我们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做研究型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研究型的教师是对教师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也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研究”听起来是搞科研,搞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事,可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更有研究的必要,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常,教师个体自主研究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读书学习
首先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阅读经典作品及文史书籍,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生在这一学段应该具备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教材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2、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然后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成为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以前我们总认为要预想学生会说什么话。其实不然,备学生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应该学到什么,想学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给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善于把有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上有“语文味”,有生成的课
(1)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好多课,都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不错,但是当我们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时,却觉得别扭,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活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徒有形式的活动,既没有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没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有“语文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3)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际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课堂当前的学习气氛,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才是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是好课。
二、设计有效性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设计有效性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在听写景教学的不同导入时会发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有一位教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你去什么地方旅游?”“我去过北京。”“我去四川。”……师:“你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今天我们就到《桂林山水》游一游。”我认为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因为这样的导入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并未有所提高。我们为何不能这样设计,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你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我去过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请你再说一遍。”“我去过我国的首都——北京。”“还有吗?”“我去过四川。”“四川的景色?(很美)用一个词(景色如画)再说一遍。”“我去过景色如画的四川。”“看,添一个词就能把特点表达清楚,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词汇,让你的表达更精彩,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就让我们到桂林欣赏这如画般的山水。”(板书课题)同样是课堂的导入,但我觉得只有有效的设计才能让学生从一开课就进入学习的状态,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设计学生有效性的文本阅读
阅读教学特别注重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分地接触文本,深入探究文本,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学期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所上的展示课《尊严》。在开课时,教师直接让学生找到人物之间的对话,写体会,并在课堂教学中把对话与重点句子用PPT出示进行朗读感悟。然而一节课下来,感觉不到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如学生的朗读仍是未教的状态,感悟也不深刻。
我觉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文本阅读,导致课堂教学不紧凑甚至是脱节,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只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在体会深刻的情况下,习得的感悟才是最真实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备课时必须设计让学生有效性地进行文本阅读。
四、设计有效性的教师指导
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华而不实,提出的问题思维程度与层次低,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法单一,教学中不论是什么内容,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过分功利化,教学中概念形成过程简略,企图用大量的解题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教学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奋度差,收益小。因此,提高思想品德常态课的效率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精心预设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驾驭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要全面深刻地研究体验教材。第二,教师要分析教材,理解内涵,摸清联系点。第三,要研究学生、把握学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第四,要以学为出发点,做好教学预设。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预设,它是为教学服务的,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最后要制订弹性教案。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潜心实践
用心进行个体实践,充分展示自主活动。课堂上的自主活动需要教师注重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开展自主、合作而后探究等学习活动。另外,也要注重学生活动安排的多变性。其次要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与一身,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造了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而言,它可以使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和动画,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要悉心生成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创设精彩课堂;给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顺利地说下去;对学生关爱宽容,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谁还愿意试着来说一下你的答案和理由”“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分享一下”等等;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或许学生会出错,教师应当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地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和认可,使其产生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事实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
总之,关注课堂生成,教师一定要关注下列五种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流状态,情感状态、学习效果的生成状态。
四、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是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
古语云,“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有效地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后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真实地记录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记录好每节课、每一天的课后反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科学教学理念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16-01
在如今中学的教育现状下,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音乐课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如何把主要精力用在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紧紧抓住课堂40分钟,做到“低负高效”,发挥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但学生由于受遗传及先天素质影响,个体差异很大,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活动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课题实验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认真备好每堂课
系统了解中学阶段的教材,明确每册教材最终要实现的学生在音乐的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每一课在每一册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具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情感性也是音乐的一个基本品质,明确新课程标准下,备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音乐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并全部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书籍、报刊上介绍的有效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教学形式更要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为学生音乐教师在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标准》中也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除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要能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的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数学课上都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里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妙设疑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有趣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设疑,出示“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和是270,被减数是多少?”学生讨论,寻找解题方法。一个小小的设疑,引起了学生的瞑思苦想,学生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师适时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当你掌握了减法的各部分的关系之后,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活动创设情境,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的学习,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而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学会以合作的形成进行探讨、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由学习需要转化而来,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培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应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施。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
(二)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贝尔曾指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学习得到不断实现,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绩、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正是因为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后,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及时的强化,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欲望和愿望;另一方面有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和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
(四)适当表扬与批评,进行的正确的评价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和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当然,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赞扬与责备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也有不同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表扬和鼓励有机的结合,适当地应用,表扬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批评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公平,恰到好处,又要奖罚分明,能够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增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觉性。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才会使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要注意采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1)教师课前预设,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正是《课标》所倡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必须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来参与课堂的活动。在教学中,使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及逻辑归纳能力有所拓展和延伸。这样课堂中才会有生成,生成出有效的生成。否则是有预设无生成,生成出无效的生成。
(2)当课堂呈现出诸多生成资源时:教师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教师做好课堂生成资源的重组者。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更要全面周密的考虑课前的预设生成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变化。能够及时的做好课堂生成资源的重组者。有效地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四、教师要注意促进学生的反思学习
目前初中的语文教学让许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语文教--学需要花费教师课余大量的时间,但是其教学的结果却始终不尽人意,于是研究教学的课堂方法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并收获知识,让教师的付出更有价值,让语文教学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笔者在这一方面有一点粗浅的思考。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能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营造―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必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也就越高。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笔者觉得应该用平等的观念去关爱学生,以民主的气氛尊重学生。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学习程度上有各种差异,因此在成绩、课堂反应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懂得用平等的观念给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发展和学习的机会,给相对弱势的学生以真诚的关爱。这样在学生的学习上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给学生提供更鲜活的养分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备课,然后将最精华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作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让学生通过最有效的途径、最大限度获得知识和感悟。所以笔者认为备课研究应该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重要。
三、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长足发展作引路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教育者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在眼前的分数和升学率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上。
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追求。要真正的让学生受益,让学生的人生从这里起飞。
四、教学过程重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因材施教是符合教育原则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J、组讨论、组织交流中去,巡视知道接受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勇气,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要细心处理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促进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五、注重阅读,提升能力
学生读的方式有默读、有朗读;就组织能力来看,有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有齐读;就读的要求来看,有表情的读,有轻重音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指导,逐步使学生掌握读的有效方法。
那到底该让学生读哪些呢?首先先让学生读文本对话、交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独立的,其阅读是自由的、自主的、自在的,在阅读中学生会自主地去感悟作品空间,体验阅读的过程,在体验中提升自我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经常自主阅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学生的优雅气质,而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
那么在读的环节中教师该做哪些工作呢?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本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参考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那就大错特错了。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依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应该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只能交于学生自己去完成。
六、鼓励学生在“问”中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14-02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改革的主题。反思我们的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备课理清了思路。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上课时就题讲题,就事论事,不分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理解教材不到位,备课思路有偏差,把握不住重、难点,归根到底是没有吃透教材。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无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教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数学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那么,对一年级新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呢?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应该是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吧,于是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的情景教学,可播放课文内容时,依然对一部分孩子没有吸引力,只是一到游戏认字时,学生们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在屏幕上,还是直接刺激视觉器官比说教更起作用。教学中,我直接给予学生看得见的奖励,像小红旗啊,小红花啊,这些小贴纸,学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真听课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纪律直接见效。在上课时,我说认真听讲的小朋友能得小红旗,学生们立即坐得端端正正的,完全是老师期望的样子,课堂纪律好多了。看来,显而易见的物质肯定方式对初入学的孩子效果是显著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拼音教学阶段,除了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加强对拼音的识记,正确掌握四个声调是关键,因此我采用了“拍卡片”的游戏加以巩固。每次教学到新的韵母时,我都会分别制作四个声调的拼音卡片。在巩固操练阶段,每次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拍卡片,其他同学当“发令员”,根据教师的口型说出带有声调的韵母,上面的两位同学根据提示迅速做出反应,谁先拍出正确的拼音卡片谁就能为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在整个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这个游戏屡试不爽,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且这个游戏参与面广,真正做到了“全体总动员”,让所有个体都有操练的机会。
在课文教学方面,一年级语文的课文内容大都是通俗易懂的诗歌、童谣以及一些充满人文气息的小故事。例如在教学《静夜思》和语文园地中的《咏鹅》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前,我播放磁带,让学生聆听根据这两首古诗作曲的歌谣,让学生感受音符带来的画面感。学生对这两首古诗并不陌生,都能脱口而出,因此通过歌曲的吟唱,就能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除了用歌曲营造学习气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依然是在教学《弯弯的月儿》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范读课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如果坐在小小的船里,会看到些什么,做些什么……经过教师的一番启迪,孩子壁闭上了眼睛,陶醉着,思考着,有的孩子说看到了星星,有的说看到了白云就像棉花糖,有的说自己会飞……从文本出发,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既领会了课文内涵,又让孩子们发散思维,可谓相得益彰。
三、以有效课堂教学为核心
课堂教学是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体现有效教学活动最直接、最明确的环节。我们已经具备了一节完美的教案,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将这节蕴含许多教师辛劳的成果完美的演绎出来,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是能否达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学会该学会的知识、方法、技能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是师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阵地,是取得有效教学成果的主战场,我们要坚决不二地向40分钟要质量。如果在这40分钟里要不到质量,那你就可能要花费若干个40分钟来挽回。这样,我们的教学还有“有效性”可言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学生的发展动向,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不可对备课按部就班,要适时而动、适时而变。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切要以有效为核心,一切要以有效为目的,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起来。
四、以有效课堂检测为考核
课堂检测是小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有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它。课堂检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检测可以巩固我们当堂所学的概念知识等;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③可以让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成就感;④是检验本节课教学是否达到“有效性”的最佳方法。只有通过课堂检测,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学会本节课的知识。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检测并不是盲目的做题,而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符合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必须做到题题有意义。通过检测,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会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为课后辅导有了针对性的准备。
五、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从目前众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段上。虽然这些理念在某个历史时期起过作用,甚至有过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增强的学生,不再适应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认不清形势,习惯于、固守于那些已显陈旧的理念,必定阻碍学生的思维、堵塞学生的创造、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成长,根本谈不上课堂的优化、教学的有效。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应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教学方法及教育教学效果上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树立真正的学生发展观,确立为学生服务意识,达到首先优化自己的头脑,形成一种崭新的理念。化被动为主动,化灌输为探求,化沉闷为活跃,化封闭为开放,化分数为发展……如此“化”下去,课堂一定会“优”上来。实际上,课堂的优化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优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优化。而决定这一切的就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要准,既要紧扣时代特点,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二、满含热情
有效的课堂是充满热情的课堂。因为有热情,才能产生激情,才能体现出勃勃生机,才能激发灵感,迸发创造的火花。学习是一种个体的体验和实践,它伴有情感活动。热情、激情能使学习主体――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轻松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增强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热情,对真理的热情,对探求发现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热情等。充满热情的学生面部总是微笑的,行动总是机敏的,心灵总是阳光的。他们会把对知识的学习,对真理的探求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化为生命的一部分。缺少热情的学生,只能是消极被动,死气沉沉,敷衍塞责。而后者正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改变的现象。将这部分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了,课堂也就优化成功了。
然而,热情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教出来的,它来自于周围环境对学生的感染,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感染。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充满热情。即对职业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对文本的热情,对科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等。只有饱含这种种热情,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如绵绵春雨滋润万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会感受其中,逐渐唤起自己的那份热情。当学生的热情与教师的热情相遇,便会达到和谐一致,形成高效的课堂。因此,优化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满含热情,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热情“引爆”课堂的热情。一支歌唱得好:“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热情能“燃烧沙漠”,热情更能燃烧贫瘠干枯的“思想”。不信,请看一看,低效失败的课堂几乎都是缺少热情的课堂!
我邻居的孩子今年五岁多,每次看动画片时都特别专注,因为电视的画面和内容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课堂教学也能像动画片一样具有吸引力,何愁我们的课堂没有高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调节学生的兴奋中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节课中,前5分钟学生的兴奋中心仍停留课间休息的兴奋状态之中;另外,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里,学生的兴奋中心会因缺乏新的有效刺激而产生疲劳,并将注意力转向课外。所以教师可以设计精彩而贴切的引言加以调节,使学生的兴奋中心集中到学习上来。结尾时也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在重点内容方面加重语气,来提醒学生,保持其兴奋中心不转移到其他方面。如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我的引言是:英国有一美貌风流女演员,写信向大文豪萧伯纳求婚:“因为你是个天才,我不嫌你年迈丑陋。假如我和你结合,咱们的后代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萧伯纳给她回信说:“你的想象很是美妙,可是,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慧又像你,那又该怎么办呢?”请问这位求婚者和萧伯纳说的有道理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课堂中来,而且顺利导入了新课。
1.1端正心态。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1.2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所以,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情境,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例如,在讲植物生长素部分内容时,我提出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对于苹果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为什么对于小麦、油菜等处理就不可以?农民用人的尿液喷洒在植物的叶片上,植物生长得很快,除了尿液中含有尿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对以上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迷惑不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便收到了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疑惑,急于求知的效果。像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新问题,把问题一下子抛到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内在的认识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当然,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
1.3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在讲授氨基酸时,有些学生在书写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时,总在不经意间把氨基(-NH2)写成-NH3,老师在讲评时可幽默一把:“请同学们千万要注意,别把你笔下的氨基酸分子带上浓厚的氨气味,若把老师熏晕了,你们可要负责哦!”学生听之大笑,错误也在这笑声中得到认识和改正。在学习噬菌体时,可以把它说成“三无产品”:无合成蛋白质的酶系;无产能体系;无原料。
1.4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的确,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
2.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讲到细菌时,我补充了日本侵略军拿中国人做细菌实验的事例,很好地拓展了课堂宽度。如果只教课本上的知识,日子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枯燥,收获也极其有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3.挖掘课堂的深度
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适当地挖掘知识的深度,增加课堂的容量,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讲述到DNA时,我还讲到警察是如何用DNA侦破案件,并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告诫学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不能做违法犯罪之事。这时,学生不仅记住了DNA的内容,而且受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教育。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美术课堂;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14-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热点。什么是课堂的有效性呢?它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而教学的有效性又涵盖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具的有效性,本文仅就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谈谈我的看法。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遗憾,无不与我们的准备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科学务实的教学设计,松张有度的教学节奏,是教学有效的主要因素。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备的范畴和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动手制作的课前教学,我设计了比较科学的教学环节:①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②学习基本的制作方法;③作品欣赏;④学生作品创作;⑤作品展评;⑥总结拓展。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需要的材料较多:色卡纸每组(两人为一组)三张、剪刀、直尺、铅笔、固体胶,除色卡纸外,其他材料要求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教师还要准备一些外型各异、编织方法不一样的作品,另外根据教学环节的设计,准备好教学课件。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的教学环节,充分的课前准备,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2.确立立体的探究理会
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心?我想,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实践为主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我们还要在每位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水平。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判断能力,通过“画”与“赏” 的过程,提高理解能力,敢于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认识见解,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学生的动作与声音(或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我尝试在课堂中教学生一些小儿歌,如《小手藏起来》《手指操》等。学生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做,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又活动了孩子们的双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自然不如学习中。
4.创设激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可以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如讲到五年级上册《川剧的变脸多彩的面具》这一课,通过欣赏中国的地方戏剧川剧,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引发学生对川剧艺术的喜爱,让学生学会尊重地方艺术,加强民族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在三年级的《彩粽》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找伴组合,在教室或校园的任何地方,互助学习制作彩粽饰品,将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为“ 六一 ” 节准备赠送同学的礼物;创设激发想像、创造的情境,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
5.引导自主的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可按如下步骤操作: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感受发现――尝试验证――评价反思――大胆表现。自主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和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上的,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6.开展互动的合作学习
合作互动学习可按如下步骤操作:确立目标――(任务分工)――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完成任务。在二年级上册《傲霜的》一课中,我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全员积极参与,使上课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1.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标准》中也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沿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除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要能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数学课上都会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2.巧妙设疑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有趣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
3.设计活动创设情境,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的学习,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而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学会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二、教师要注意指明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要达到的目标、学到什么程度以及要完成什么任务等,这样,学生明确了目标,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倡分层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能学到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培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应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施。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
2.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贝尔曾指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答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正是因为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后,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及时的强化,产生了进一步学好的欲望和愿望;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