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2: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业竞争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行业竞争力论文

篇1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竞争是银行业发展的动力。银行业竞争力的体现集中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是否发育良好,运作是否国际化和一体化。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完全垄断,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兴起的过程,金融市场结构不断演变,竞争程度日渐提高。特别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的加强,为提升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但与世界上的主要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在资本金充足率、盈利能力、不良资产率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其主要表现为:

1.目前我国银行业纷纷上市,但由于受以往国家所有制的影响,一些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完善的独立董事会制度,从而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董事会制度为企业提供长远目标和战略方向;监督公司绩效(包括战略和其实施);和监督公司行政领导的任免,评估管理绩效。这造成了银行的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2.我国的主要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省级层面上享有相当大的自,其决策往往带有浓重的省级政府政策而非以市场为主导,而总行亦无法直接掌握它们的日常业务,严重削弱了总行的领导地位,从而不能有效地保证整个银行为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及方案而努力。

3.一些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地方性的银行业务易受政府影响。出于维护地方性或国有企业的利益的目的,地方政府往往会对银行的贷款、信贷政策进行干预,使其贷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这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使其不能对贷款风险进行很好的控制。

4.不能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缺乏良好的人才激励和制约机制。许多银行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以员工资历(和其他不透明的因素)而不是以能力来确定报酬和事业发展机会的体制;(2)不完善的绩效管理(绩效的评核、奖励措施、和对员工明确的期望和指标)(3)五大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业务规划、要求定义、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和员工发展)相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使我国银行业在的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5.不能为客户尤其是一些“黄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发展细分服务的能力不强。有效地革新、开发和推广产品的细分服务能力,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又一个关键的因素。有数据显示,在中国10%的大客户提供大约60%的银行利润。而约有10%-20%或更多的银行账户,许多只有不到100元人民币的余额,这就导致了银行资源的浪费和占用。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根据客户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如为有利可图的客户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不盈利的客户群提供更合乎经济效益的服务(如把低价值客户转移到电子服务渠道);不能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不能通过产品组合优化改善客户群回报率以及不能通过有效的交叉销售,拓展产品使用程度以保留高价值客户。

6.大多数银行未能建立起巩固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文化。不良资产问题是制约银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业相比较,普遍存在不良资产率过高的问题,这也是造成我国银行竞争力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大多数银行中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的机制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以及未能在银行内部培养起员工对风险回报理解的文化。

7.许多银行存在着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或总利润与国外大银行相比差距甚大。要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削减成本。我国银行业的分支机构较多,许多营业网点的经营状况不善,从而形成了高额的成本支出。另外,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随意偶然的行为也导致了高成本的产生。还有,对一些IT项目如金卡工程的管理不善使得资源大量浪费也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支出。

8.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员工尤其是一些一线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态度较差的问题。与国外的银行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银行缺乏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关。

二、提升我国上市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根据目前的现状,预计在金融领域开放后的2-5年中,随着各项减让措施的逐步落实,银行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不断升级,全球的外资银行发展趋势也证明了外资银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以及薄弱的金融基础极具渗透力。今后的5-10年将是决定中国商业银行市场格局的关键阶段,作为我国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领头羊的上市银行,虽然在某些指标和业务与外资银行还可以抗衡,但在其它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上市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实现组织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费1、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我国上市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低于巴塞尔资本率的要求势必会加剧银行的风险,从资本充足率指标连续性来说,我国五家上市银行这几年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到2005年资本充足比率只有招商银行超过10%,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均在8%的最低限上下,而深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小于8%,达不到巴塞尔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银行的业务发展很快,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资产不断增加,几家上市银行都在补充资本金,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由于上市银行的再融资速度明显跟随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由此导致了几家上市银行再融资之后资本充足率仍显示不足。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是投资者选择银行的重要依据,也是存款者愿意把资金存于银行的重要因素。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机制和总经理经营负责。通过强化法人监管职能、及时准确披露信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透明度等途径,充分保护银行投资者、存款者和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股东利益与存款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优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当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先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当股东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碰撞时,要维护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进而,确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为提高银行整体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3、率先与国际接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我国上市银行应率先与国际接轨,应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目前外资银行在外汇存款和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己经分别占领了21%和35%的市场份额,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头寸资金的需求和在地域、机构网点设置的局限,会使得它们发展业务和机构设置的矛盾较为突出。这样,它们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需求必将增加。上市银行可以抓住机会,积极与其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开展金融租赁、票据交易、大额要转让存单、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创新,可以与外资银行通过在境内、外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全能银行试点,学习和掌握国际银行业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可以同外资合作组织银团贷款等。吸收外国银行资本参与自身经营,对我国上市银行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大力发展银行中间、表外业务,创新赢利模式。我国上市银行虽然发展很快,但其市场定位仍然模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它银行是雷同的,盈利模式仍处于单一状况,基本上都靠传统的存贷利差获利。目前存货款利率都降到历史最低,利差空间越来越小,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客观上需要银行进行综合经营,创新盈利模式即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其他一些新兴业务并提高其贡献度。

5、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失职,将使银行背上沉重的包袱,上市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最大的就是不良贷款指标,相对于我国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情况来说,不良贷款比率的高居不下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是致命的。

篇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2004年,珠三角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13394亿元,实现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31.96亿元,人均GDP达4.6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79.98亿元,成为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珠江三角洲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都有诸多优势,例如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产业优势、开放度优势、市场化优势等等。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呈现全面开放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面临国内外“一高一低”双重夹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等因素都使得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其工业竞争优势面临挑战。近年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崛起,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形成了与珠三角竞争、合作并存的格局。面对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腹地、工资成本等方面都呈现出劣势。因此,对作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测度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直观清晰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的现状,为今后行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把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划分为37个行业并对其竞争力进行定量的比较研究,对珠三角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不足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对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一、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指标选择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工业企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从理论上来研究,对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及其评价要素的分析,可以从该产业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框定。根据系统、稳定、可操作的原则,本文选择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中37个行业的22个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本文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行业竞争力多层次综合性评价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给予实现。因为SPSS软件不能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因此我们借助该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来完成。我们运用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在多个变量指标中寻找主因子,用主因子来充分反映原始变量信息,同时通过对整个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进行逐层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影响最终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使我们对客观经济现象做出更为全面的把握。

我们通过提取主因子对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进行测定,按照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得出各主因子F1、F2…Fn,(n=1,2…n),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即可计算各行业的主成分值。

Fn=λnX1+λnX2+…+λnXn(i=1,2…n)(1)

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每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也就是各主成分上的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方差率之和为综合得分,公式为:

Fn=F1K1+F2K2+…+FnKn(2)

行业竞争力得分值越高,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强;得分越低,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差。结果为负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处于被评价行业中的平均水平之下;得分值为正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二、数据处理

文中总量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和《广东统计年鉴》(2005)。另外,为了统一单位和便于计算,涉及到货币单位的指标统一以人民币为表示单位。由于行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存在着方向、数量级的不同等问题,为使各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可比性,应该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具体来说,反映行业竞争力的指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正向指标(越大越好)和反向指标(越小越好),我们必须将它们量化为[0,1]上的指标属性值。这里,我们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其进行标准化和同趋化处理。

(一)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时候,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max-Xj)/(Xjmax-Xjmin)

Yj表示第j个指标的功效系数,X1表示第j个指标的数据值,Xjmin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小值,Xjmax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大值,以下相同。

(二)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Xjmin)/(Xjmax-Xjmin)

三、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SPSS12.0对经过功效系数法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当我们提取三个特征值(分别为10.530、8.437和1.646)时,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691%,这说明提取3个因子已经能够集中反映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指标的主要信息。我们对22个指标进行正交旋转,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

根据表2,我们可以把各主因子分别命名为创新能力因子、行业规模因子和经济效益因子。

主因子1(创新能力因子):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活动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47.862%,集中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情况。

主因子2(行业规模因子):在企业单位数、产成品、工业总产值、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亏损企业数量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6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38.349%,反映了行业经济规模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主因子3(经济效益因子):在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本年应交增值税、利税总额、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以上,方差贡献率为7.480%,反映了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四、结果评价

根据(1)式,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各行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得分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创新能力因子项目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竞争力列前五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最为明显。实际上,这五大产业均为珠江三角洲的支柱产业,其中前四项是新兴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传统支柱产业,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更新的同时,加大了新兴支柱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这些支柱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明显优势将是今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行业规模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列前五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行业规模这一因子下,珠江三角洲仅有11个行业竞争力得分为正值(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余行业得分均为负值,这突出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布点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规模偏小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经济效益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列前五位。这表明新兴行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行业。有趣的是,在这一因子的得分中,所有行业均为正值,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珠江三角洲实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良好成效。

利用(2)式,我们可以得到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各个行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4。

五、结论及建议

篇3

关键词:战略管理人力资本职业经理人竞争优势知识经济

引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成功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成功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企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三大最主要的挑战。企业如何动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参与全球化竞争;如何规范管理,提高绩效水平;如何整合国内外资源,赢得竞争优势?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可以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CurrencyCapital)和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基础性作用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是企业的决定性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应以战略眼光重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激励、高素质、忠心耿耿的人力资源队伍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本战略性投资,注重协调好货币资本的出资人(Investor)和人力资本的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Manager)之间的关系。

1.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2003年6月初,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中首先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定义为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标准规定该职业共设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两个等级。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管理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产物,是企业的高级人力资源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殊群体;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和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力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善于协调和改善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对自己职业忠诚和对企业忠心耿耿。被著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可见,人力资本是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它可以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是一种能提高经济效率的资本和能带来知识效应与外部效益的资本。因此,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职业经理人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2.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是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不仅要精明,更重要是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精明;不仅具有人力素质,更重要是具有人格素质;另外,职业经理人还应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全球竞争意识、感染力和凝聚力等。我国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比较晚,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作用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及其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新市场竞争环境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健全,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职业经理人市场才刚刚起步,职业经理人体制及其市场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部分企业职业经理人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似乎并没有达到出资人最初所设想的那么好,甚至出现了损害出资人利益的现象。如祝剑秋出走方正,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等等(备注:1.由于北大方正收权,股权利益之争臻至致使祝剑秋出走方正2.由于喷施宝公司对合作者的目的和经理人的人品失察,致使用了道德不好的经理人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故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约束和道德约束不够,激励不足。职业经理人存在隐性信息和隐,并在其利益自主性驱动下出资人无法或不容易对职业经理人行为进行监督,造成他们的行为有时违背企业战略目标。

(2)素质不高。复杂多变、网络化、全球化是企业面临的新市场竞争环境,动态适应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致使出现了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差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曾经具备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以应付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3)价值理念不纯。职业经理人需具备对职业忠诚、对企业忠心、重信誉、守契约的人格素质。然而,目前有一部分职业经理人在处理自身与各种外部关系时,缺乏非自我利益不能动的意识。

3.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指从企业战略出发,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为目标,以战略的高度对职业经理人的获得、激励、绩效评估等活动,以及职业经理人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关系进行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的管理,它属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范畴。本文从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和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模型初探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最终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3.1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指职业经理的招聘、甄选等活动同企业发展战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目的是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以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认为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决定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是重要载体,具有稀有性、不易流动性、排他性的特征。职业经理人的招募和甄选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重要保证之一。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如“猎头”公司,网络等或内部招募如内部晋升来实现。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主要表现在招募和甄选决策过程中:

(1)依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职业经理人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

(2)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人力素质与人格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如忠诚度,

(3)动态的调整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以确保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3.2职业经理人与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职业经理人具有自利性、风险规避、隐性信息、隐性行动等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出资人对其行为监督变得非常困难且监督成本很非常高,造成职业经理人行为有时偏离企业战略目标。因此,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建立优化委托-契约(Principle-AgencyContract)对激励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防止“偷懒”现象变得非常重要。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的委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激励问题,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满足职业经理人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表现为:

(1)职业生涯激励。出资人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同职业经理人达成长期雇佣默契来增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解决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另外,出资人可以通过开始时支付职业经理人低于其所值的工资,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所值的工资即用工资后置方式(DelayedPayment)来激励其行为的长期性。

(2)显性激励同隐性激励相结合。显性激励如货币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解决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这就要求出资人应结合隐性激励如企业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法律激励约束和社会激励约束解决委托-问题(Principle-AgencyProblem)和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

3.3职业经理人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现代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广义地讲,公司治理就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制度就是一种博弈(Game),也就是企业利益相关群体依据博弈规则(GameRule)在博弈过程中无休止的摩擦、冲突、平衡,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均衡。职业经理人同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管理对优化企业治理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出资人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类型授权给职业经理人。例如,企业治理是管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把权力集中于管理层或经理层的治理称为管理型企业ManagedCorporation),职业经理人将被授予更大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反之,治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各种利益群体共同分享权力并形成均衡的治理称为治理型公司GovernedCorporation),员工将被授予较大的权力;再次,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同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来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职业经理人通过理智的沟通和行动,以极大说服力表达对员工的真挚感情,增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帮助员工发展自我,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职业经理人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低价位的产品,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满足客户和社区的需要。因此,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动态均衡满足经理人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主要包括上述几点。另外,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遣散和保留、与出资人冲突的解决等也属于其管理范畴。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对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全球化发展。企业能否以全球的眼光来开发信息、知识、技术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来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和留住合格、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有利于企业动态的适应目前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以全球的视角正确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竞争优势。

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要取得成功、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在满足出资者需要的同时,注意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如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等的需要。如何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充当企业经营者或控制者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其主要表现为:

(1)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忠于自己的职业,对企业忠心耿耿,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与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注重建立和维护企业自身的形象,同时也注重社区环境的保护,努力为社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善于战略管理,制造出质量高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有利于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是指人力资源及其能力、新技术及其采用机会、高绩效的工作结构能够促使雇员与技术产生相互作用的企业政策之间的相互链接。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大小。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现实虚拟、专家系统以及国际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利器。新技术不仅使得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有利于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平台。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契约者、推动者、竞争者、变革者、价值创造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新技术开发利用能力。他们愿意接受新知识,善于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积极建立企业自身的信息库或智囊团,这将有利于企业创造一个高绩效的工作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格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

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从直观的角度来看,竞争会促使银行体系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向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不断增进社会福利。但是,对金融业监管者而言,保证银行体系稳定似乎更为重要。事实上,长久以来银行业监管者坚持这样一个信条:竞争与银行业稳定之间存在着“权衡(Trade-off)关系”,过度竞争可能会导致诸如银行恐慌、银行破产等不良后果。因此,世界各国的银行业监管者通常会实施一些限制银行业竞争的强制措施与规则。那么,竞争、集中与银行业稳定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一、理论假说

近年来,全球银行业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引发了各国学者、政策制定者对银行业集中、竞争与稳定性关系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竞争与银行业稳定性关系的假说,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竞争脆弱”假说

竞争脆弱论认为,激烈的银行业竞争将会侵蚀市场力量,导致银行利润减少,从而降低银行特许权价值和破产成本、激励银行承担多种风险,这将导致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如Keely(1990)认为,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导致银行贷款利率、边际净利息率下降,伴随着市场准入限制的放宽致使银行的特许经营权价值受到威胁,银行将会从事更多的风险行为,进而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Allen和Gale(2000)基于Keely(1990)的进一步研究认为,竞争加剧将会减弱银行的市场控制力,众所周知,均衡状态下银行利润将会收敛于零,因此只要利润大于零,银行就有承担风险行为的激励。Hellmannetal(2000)认为,较强的市场竞争可能削弱银行的审慎性,降低银行盈利能力与特许权价值,同时,在政府基于维护经济安全而实施“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的背景下,银行有激励采取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导致银行体系稳定性下降。

2.“竞争稳定”假说

竞争稳定论认为,由于拥有市场势力的银行相信“大而不倒”,认为自己会得到政府的庇护,因而向客户收取很高的贷款利率,这将导致更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因此,竞争程度不高或者垄断特征明显的银行体系稳定性更低。如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贷款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将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垄断条件下的高利率将会提高贷款资产的风险:为应对高贷款利率,借款者将寻求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风险增加;相反,市场竞争通过较低的贷款利率来减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与银行的信用风险,从而有利于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Caminal和Matutes(2002)指出,竞争程度的下降可能导致信贷配给减少和贷款增加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贷款遭受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将增加。Boyd和DeNicolo(2005)认为,尽管垄断提升了银行的市场力量,银行能获得较高的贷款利率,但会诱使企业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道德风险”行为;与之相应,贷款的违约概率会增加,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3.“竞争稳定U型相关”假说

在“竞争稳定”假说和“竞争脆弱”假说的论争过程中,一些学者试图用折中方法调和这两种理论假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Martínez-Miera和Repullo(2008)认为,如果允许企业间存在“不完美”违约相关性,“竞争―稳定”或“竞争―脆弱”的单调关系可能会变成U型关系。因为在“不完美”违约相关性假设下,银行风险变化的效果会与边际收益提高的效果(这是由能够支付更高利率公司所提供的)之间产生某种程度上的综合,因此根据企业间违约的相关程度和企业风险转移效应的强度,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存在一个银行风险下降的“临界点”,但如果银行数量继续增加,最终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也就是说,期初银行数量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将导致银行风险承担降低,但风险下降低到“临界点”之后,银行数量继续增加、市场竞争继续加剧,银行风险承担开始提升。

4.“竞争稳定无关”假说

一些学者对银行业竞争与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持“无关论”的观点,认为集中、竞争的银行体系均可能存在不稳定性。如Diamond和Dybvig(1983)认为,银行挤兑的发生可能仅仅源于存款者期望值的无合理解释的变化,即所谓“太阳黑子”假说。Matutes和Vives(1996)则认为,存款人得行为由其预期而外生决定,因此任何类型的银行业市场均存在不稳定性。Allen和Gale(2004)研究认为,市场竞争与银行稳定性之间可能存在多方面关系,仅仅考虑其中的交替关系是不全面的。如果金融市场和消费者、中介机构之间存在“完全合约”,那么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稳定从全社会角度来看是最优的;但在其他情况下(如存在“存款保险”制度,或者因规模报酬递增而导致银行对存款采取竞争),则竞争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Shy和Stenbacka(2004)认为,在面对“风险厌恶型”借款者时,无论有没有遭受竞争的威胁,银行宁愿放弃期望收益较高的高风险组合,而更偏好期望收益较低的低风险组合。因此,银行冒险动机并不会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而变化。Boydetal(2006)认为,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并不仅仅依赖于行业竞争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监管政策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二、经验证据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集中、竞争与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不同的样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焦点集中于是否支持“竞争稳定”假说和“竞争脆弱”假说,或者“竞争稳定U型”假说,但实证结论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1.“竞争脆弱论”的证据

一些实证研究为“竞争脆弱论”提供了证据,如Keely(1990)利用1970-1986年间美国150个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的数据证实了“竞争脆弱”假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市场力量越大,清偿能力越高,银行倒闭风险越低。Sala和Saurina(2003)对西班牙21家上市银行1968-1998年间330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市场力量带来较高的清偿比率和较低的信用风险。Jimenezetal(2008)使用1998-2003年西班牙银行数据检验了竞争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贷款市场勒纳指数衡量的市场力量与银行风险程度负相关。Fungacova和Weill(2009)对俄罗斯非国有银行2001-2007年间季度数据的研究表明,高度的市场竞争增加了银行失败的概率。

一些跨国研究(如Beck,2006;Levy-Yeyati和Micco,2007;Agorakietal,2009;Behretal,2010)也对“竞争脆弱论”的观点给予了支持。另外,一些国内学者(如陈伟光和李隽,2007;王相宁和张志洋,2010;邹朋飞和欧阳青东,2011;冀志斌、周先平和董迪,2013;宋清华、宋一程和杨璐,2015;吴恒宇、吴俊和张宗益,2015)的实证研究也获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2.“竞争稳定论”的证据

国外学者关于“竞争稳定假说”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都使用跨国数据。De Nicolo(2000)利用1988-1998年间21个工业化国家的82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力量越大,未清偿风险越高,这首次证实了“竞争稳定论”的基本观点。Staikouras和Wood(2000)运用西班牙和希腊1982-1997年间银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业竞争度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也高。Schaecketal(2009)基于Panzar-Rosse(1977)模型检验了日本、德国、中国等38个国家的银行业竞争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样本期1980-2003年间,竞争与系统性的银行脆弱之间存在负相关性,越竞争的系统中银行倒闭的可能性越低。Uhde和Heimeshoff(2009)对25个欧洲国家2600多家银行的研究表明:在1997-2005年这一样本期内,市场集中度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负的影响,且在东欧国家这种影响更大。

Boydetal(2009)以91个国家1980-2002年间的83个危机样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银行竞争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集中度和系统性危机之间显著正相关。Ariss(2010)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中,竞争能力影响银行效率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虽然伴随着显著的成本效率损失,但银行竞争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稳定性和改善其盈利能力。另外,Schaeck和Cikak(2007)对10个欧洲国家的2600家银行、DeNicolo和Loukoianova(2011)对133个非工业化国家的2600家银行、Soedarmonoetal(2013)对亚洲12个国家(地区)的607家银行的实证研究都支持“竞争―稳定”假说。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邹朋飞,2013;宋琴、吴芳琦和倪川川,2015)以中国银行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为“竞争稳定”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

3.“竞争稳定U型论”的证据

如果Martínez-Miera和Repullo(2008)的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银行业竞争就应该存在一个“适度”规模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支持“竞争稳定U型关系”假说。如陈雨露和马勇(2012)运用89组跨国数据系统研究了银行集中度和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集中度和银行稳定性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最优的银行业集中度区间(0.6,0.8);而当一国银行业集中度水平处于(0.8,0.9)时,银行体系稳定性最低,极易发生银行危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最优的银行业集中度区间内,银行业产业结构能较好地在适度竞争和盈利之间获得平衡,而隐藏在“最优银行业集中度之谜”背后的机制极有可能是“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再现。

高玮(2012)运用指数和勒纳指数衡量银行稳定性与市场竞争程度,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和竞争程度在样本期内均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竞争与风险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即在初期银行竞争有助于稳定性增强,而随着竞争程度的进一步上升稳定性有所下降。尚文程、刘勇和张蓓(2012)研究表明,当银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时,现有银行业的勒纳指数很高,对应的银行系统比较稳定、风险小;当银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时,现有银行的市场力量较小,勒纳指数较低,那么对应的银行系统也较稳定、风险不大;只有当银行业勒纳指数在0.4附近时,银行系统面临的风险最大。刘晶和刘D(2013)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与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已有研究中广泛争论的竞争性脆弱和竞争性稳定是倒U型关系的特例。适度竞争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由于不良贷款的潜在性,银行稳定性有突然逆转的可能。小型银行的稳定性较低,应为小型银行建立安全网和退出机制,预防竞争性脆弱。

4.“竞争稳定无关论”的证据

一些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为“竞争稳定无关”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Boyd和Graham(1996)考察了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概率,并检验了大型金融机构是否更容易倒闭,结果发现在整个样本期内,大金融机构比小金融机构更易倒闭。但是,当对样本进一步分组后,结论变得不统一:1971-1986年大银行更易倒闭,但1987-1994年则相反。Bergeretal(2009)使用1999-2005年间23个工业化国家8235家银行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更高的市场集中度与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有关,从而支持了“竞争稳定”假说;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力量大的银行往往持有更大的资本,因此更高的市场集中度与减少银行破产风险有关,从而又支持“竞争脆弱”假说。由此可见,竞争脆弱假说和竞争稳定假说的预测并不一定相互冲突。Soedarmonoetal(2011)以2001-2007年期间亚洲银行业为研究样本,认为尽管银行在低竞争市场上持有更多的资本,但更高的市场集中度与更高的银行体系不稳定性相关的,同时研究结果也强调了更高的经济增长是提高银行风险承担的诱因。

三、简要评价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竞争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尚未取得权威的一致性结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研究样本的差异。由于不同学者在研究视角上的差异,导致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存在差异,有些研究使用的是微观样本,研究竞争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有的则利用宏观样本,研究竞争对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影响;还有的则使用跨国样本数据,试图考察这种相互关系可能存在的国别差异。

第二,银行业竞争、稳定性等变量度量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指标来度量银行业竞争程度,比如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SCP分析范式采用和等结构性指标;而近期的研究,则主要采用统计量和勒纳指数等非结构性指标。另外,不同学者对于银行稳定性或风险的度量同样存在差异,有些研究仅仅关注不良贷款率度量的信用风险,有些则考虑的是以指数度量的银行总体风险。

第三,实证模型可能存在偏差。影响银行稳定性的因素可能有很多,竞争只是其中之一,在未能完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竞争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可能是模糊的。因此,试图通过实施限制(或促进)银行业竞争的政策来提高银行稳定性,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支撑。

[参 考 文 献]

[1]陈雄兵.银行业集中、竞争于稳定的研究述评[J].国际金融研究,2011(5):47-55

[2]黄树青,刘婷婷.竞争于银行业稳定性:一个基于文献的梳理[J].华北金融,2011(8):32-36

[3]陈伟光,李隽.银行业集中度、竞争与稳定性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78-81

[4]吴秋实,李兆君.银行业竞争、特许权价值于风险承担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65-69

[5]王相宁,张志洋.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对其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2):16-23

[6]宋清华,宋一程,杨璐.国有股权、市场竞争度与银行稳定性――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6):78-89

[7]宋琴,胡方琦,倪川川.金融自由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竞争――稳定性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5(9):33-44

[8]吴恒宇,吴俊,张宗益.存款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款竞争与银行稳定关系研究[J].预测,2015(1):60-65

[9]尚文程,刘勇,张蓓.特许权价值、风险和竞争――来自于中国上市银行的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1):38-44

[10]张庆君,何德旭.特许权价值、市场竞争于银行稳定研究述评[J].金融与实践,2013(10):98-103

[11]邹朋飞,欧阳青东.信贷市场竞争与银行业的稳定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8-44

[12]高玮.中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关系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2):73-77

[13]陈雨露,马勇.最优银行集中度之谜[J].金融论坛,2012(3):4-15

[14]冀志斌,周先平,董迪.银行集中度与银行业稳定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12-18

[15]邹朋飞.非信贷市场竞争与银行业稳定性研究[J].金融论坛,2013(2):3-9

[16]刘晶,刘D.银行规模、竞争与稳定――基于动态面板的GMM估计[J].铜陵学院学报,2013(2):22-26

篇5

二、行政事业单位精细化理念的融入与实践

(一)自上而下树立精细化理念,以精细化理念指导财务管理工作

把精细化理念充分的融入财务管理之中,并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关键是上至事业单身的领导者下至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人员要树立精细化理念,理解精细化理念的内涵并融入实践中去。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细化财务管理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性,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是精细化管理融入财务管理并付诸实践的保障。财务管理人员作为精细化理念的实践者更应对此高度重视,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精细化财务管理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效益的必要性,精化预算项目内容,明确预算内容的各项指标,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牵头与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管理者要对精细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制度和物质支持,包括部门权限和人员配备等。

(二)细化财务管理,争取各个环节的精细化

财务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步骤,如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工资管理、税收管理、财务报表管理和档案管理等。精细化理念要求将每个环节做精、做细,以预算和收入、支出核算为例来分析精细化理念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对于预算来讲,要细化预算管理方式。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财务管理的起点,预算的质量与水平关系到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可以在利用精细化理念将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等环节融入到现行预算体制中。也就是说,在进行预算管理前要对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获取充足的数据信息,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算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证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接近,为预算细化的执行奠定基础。对于收入、支出核算而言,收入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机关除了组织好财政拨款收入,还应加强其他收入的管理。支出管理的关键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行收入、支出管理的精细化要对现行的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更加细化的划分,对支出的各个项目指标进行量化,同时将收入、支出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其他环节结合起来。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环扣一环,离开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丧失财务管理的整体作用。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个掌握资金来源,一个管理资金去向,二者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探索二者有效结合的联动机制,实现良好互动,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外监督制度的精细化

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的运行以及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践都需要完善的内外监督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在精细化理念的指导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监督制度同样进行细化。在内外财务风险的监管过程中,内外监督制度要将监督的内容和标准更加细化和量化。在财务风险的监管执行中,内部监督部门要对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各个环节在相关制度的约束范围之内,对于内控中存在明显缺陷的,要及时提出,及时整改。根据缺陷出现的原因,制定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在其运行阶段进行监督,考察内控制度的效率。此外,在对财务管理运行程序监管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财务管理具体业务和具体环节的监管。监管财务人员的财务处理是否符合财务工作流程,财务管理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是否执行了成本控制制度,财务信息是否能顺利实现共享,资金管理是否做到了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有效结合等。在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也要强化外部监督的作用,纪律检查部门要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纪检部门应配备专业人员定期、不定期的所辖范围内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抽查,通过成立工作小组的形式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流程、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财务风险及时反馈、及时纠正,规范财务流程,确保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保证财务的安全性。对于监督检查的方式和手段应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检查效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聘请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查找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不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对本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或者由会计事务所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内控体系与制度。总之,通过细化内外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财务管理精细化的执行力度和效益。

篇6

1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1)经济效益和安全能力。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在国家信用支持下实现资产迅速扩张,重规模轻质量,资本补充严重不足,导致资本充足率较低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平均不到5%,大大低于国外银行超过20%的平均数,而资产收益率也远远低于外资银行。这些都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组织结构存在缺陷。首先,所有权缺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实践中,所有者虚化,缺乏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公司组织结构中也没有国家股东的地位,难以使其经营目标符合国家要求。其次,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源,但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结果难以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因此,内部人的自利行为表现为经营层做出重大决策时,出现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度在职消费及工资奖金收入增长过快,侵蚀利润等。

(3)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办成真正的金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策性职能,在机构管理、业务经营、用工制度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要按照上级行的统一要求执行,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有些外资银行利用其体现员工价值实现的优厚工资制度,实现员工价值升值的定期培训制度和透明的个人发展前景,与中资银行争抢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的缺陷,个人收益与业绩联系不紧密,使得员工、特别是高级员工和业务骨干缺乏足够的动力。

2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应采取的措施

2.1提高资本充足率,确保银行稳健经营

在WTO保护期之后,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按照国际惯例经营发展,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对抵御风险提高竞争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十分不利。因此,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是实施分子策略,即通过增加资本数量提高资本充足率要继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外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入股,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公开上市融资,壮大核心资本实力;结合自身条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增加拨备,扩大拨备覆盖率,补充附属资本二是实施分母策略,即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来提高资本充足率银行应权衡收益和风险,在确保银行盈利的前提下,主动缩减低盈利和非盈利资产的数量;通过调整资产组合配置,增加风险较低资产的比重,降低风险较高资产的比重,以降低风险权数;同时通过金融市场的避险工具及内部控制制度规避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维护公众信心,防范银行风险,保证银行稳健经营

2.2开展组织创新,提高运行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明确界定前、中、后台,再造业务流程基层公司银行部和个人业务部的客户经理(前台)负责开发客户维护客户关系,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风险控制部法律合规部和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信用分析贷款审核风险评价与控制和资源配置,运营中心(后台)负责信贷额度贷款文件担保物登记审批授权票据单证处理票据结算等业务的集中处理。人力资源部和信息科技部为整个流程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前台为利润中心,中后台按照成本中心的模式管理,前中后台严格分离设置,有效制衡要重新配置资源,压缩经营管理层级,促进机构扁平化依据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撤销或合并地理区域狭小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省级分行;取消二级分行的管理职能,突出其经营职能,分行直接管理县级支行;撤销或合并经营效益差的县级及其以下分支机构,压缩管理层次;进一步精简支行职能,将支行及以下分支机构打造为个人业务的营销服务前台;将原来支行的公司业务人员择优选拔到分行,组建专业化的行业销售团队,强化分行公司业务职能2.3强化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价值创造是要通过对风险与收益的全面有效管理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识别水平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与此直接相关,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威胁最大的风险依次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信用风险强调事前的独立和专业化管理,对操作风险要健全前中后台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市场风险要通过强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运用市场化的对冲手段来防范

2.4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西方先进银行的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银行不仅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技术方面,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方位地学习借鉴其成熟经验,进行技术创新要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资本盈利水平;要创新成本管理和控制技术,提高盈利能力;要创新风险管理技术,降低风险水平;要创新银行IT和电子化智能化交易清算技术,塑造更加灵活便捷的银行;要创新客户分析和管理技术,更好的挖掘客户价值;要重点发展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智能银行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

2.5进一步加快并不断完善薪酬激励制度的建设

(1).完善基于业绩考核的薪酬决定机制。合理的薪酬水平可以留住人才,制止人力资源的“外流”。然而合理薪酬水平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和业绩因素,较低的薪酬水平虽然能够取得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优势,但在与外资银行等机构的人才竞争中则处于劣势。适当提高薪酬水平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当然,过高的薪酬水平又会增加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不利于银行的财务竞争能力。

(2).加大薪酬分配的透明度。严格按照公司法及上市地的监管要求,披露董事、监事及高管的个人薪酬。同时积极引导舆论宣传,并通过舆论工具加大对其控股银行的监督力度,以达到薪酬分配的透明化。

(3).注重长期薪酬激励。由于长期薪酬激励与短期薪酬激励各有优缺点,同时实施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激励计划并未真正实施,总薪酬基本上都是由短期薪酬如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及养老保险等经济福利所组成。这样的薪酬激励结构使得员工更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和业绩提升,无法激励其长期行为,不利于银行长期经营绩效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和发展长期激励结构。

(4).重视普通员工激励。普通员工处于工作的第一线,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如果不到位,则可能会使普通员工采取不利于银行发展的行为,违背高级管理层的利益,严重时甚至危及银行的整体利益。而加强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可以从各个环节和层面激励其工作努力程度,提升薪酬激励的整体有效性,达到提高银行的整体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目的。

3结语

银行竞争力是一个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评价银行竞争力时,除了要考虑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外,还要综合考虑到银行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科技和人员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实力差距,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强手如云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7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来的,后来成为“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理论基础。“核心竞争力”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划时代的文献。他们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包含在企业内部,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文化、技术与技能的组合。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企业独有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对手不能模仿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种优势。国内很多学者也是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观点不断发展这一思想,并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笔者认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本涵盖了核心业务、核心客户和核心人才三大层面。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问题。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而打造培育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强化质量管理,提高掌控风险能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过去讲的质量管理往往是狭义的质量,偏重于资产质量的提升,现在强调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是广义的质量;即涵盖资产风险监控、业务操作、管理考核监督、人员素质提升等经营、管理、服务活动范畴,是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强化质量管理、提高掌控风险能力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

1.在资产分类认定中查质量。对资产分类要严格把关,对可疑类、损失类贷款风险要逐笔计算。针对风险管理要细化办法,要准确分类、提足准备、做实利润。合理暴露风险,实事求是反映资产质量。信贷人员要及时、按期收集客户信息,保证信息的连续性及系统分析的可比性,加强对客户的流量、市场环境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更新观念,逐步实现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认定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坚决纠正为获取短期利益而人为估算风险的行为,尽量缩小权威认证与现代商业银行自身认定的偏离度。

2.在不良贷款清收中提质量。坚持降低不良资产余额与降低资产损失并重的原则,突出现金回收。以不良大户清收为重点,制定清收方案,落实责任与进度。要不断创新清收方法,积极运用减免息、资产重组、盘活转贷等办法,适当运用以资抵债等手段加快处置,力争在短时间内,重点不良贷款项目实现新突破。

3.在管理考核中重质量。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奖励与处罚并重的原则,加大监督考核和奖惩力度,将业绩和绩效考核同资产质量控制情况挂钩。不断强化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彻底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4.在核算管理中抓质量。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执行从我做起”。结合各部室及营业网点日常监督检查所发现的问题,逐个梳理原因,健全制度,弥补漏洞,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的检查力度,切实杜绝各类风险隐患发生。

三、拓展零售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内容

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一项高增长、高回报、高盈利的业务。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是存差行,经营是以规模扩张为手段,以上存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具有中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这种集中、单一的业务发虔和盈利模式适应了相对稳定的、封闭的和低层次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传统业务遇到了强烈的竞争,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应该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抓好、抓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以发展创新为主题,调整经营策略,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把工作重心向商业化经营转变,把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创收转变,把资源配置向支柱型业务转变,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和存款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市场份额的争取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资产业务、低成本发展负债业务、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目标。抓住信贷政策导向,积极稳妥发展个人消费额度贷款,切实提高个人信贷服务效率,推进个人资产业务快速发展。

负债业务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加快开展个人负债业务,加大负债业务的营销力度,鼓励吸收低成本、稳定性好的存款,确保存款平稳增长,力争实现快速增长目标。针对区域客户群体特点,充分发挥个人金融业务旺季营销效果,各业务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人力物力向社会大力宣传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从而努力提高经营效率。

四、发展公司和机构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存贷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要把重点项目营销工作作为资产业务发展的重点,在积极营销公司和机构存款基础上,紧紧抓住存量优质客户的存款营销,配套以差别化的服务手段,为其量身设计产品组合,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保证现有份额不流失。积极促进新兴企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基本结算账户的营销工作。激励营销基本结算户、工资户,全力促进市场份额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拓展对公存款业务,保持对公存款持续增长上,把公存工作的立脚点放在维系优质客户上,以高端客户单位作为资产业务发展的重点,强化公关和竞争意识,建立为优质大客户服务的“绿色通道”,用诚实、真诚赢得彼此合作的基础更加牢固,以此带动其他单位存款的回归。

五、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增长点

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发展实力。应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充分挖掘现有产品的潜力,进一步加强现有中间业务优质客户的合作关系,实行商品化、差别化服务,不断扩大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合作领域。要向基本结算户要效益,向中高端客户要效益。加快柜员及客户经理对客户的引导与培训工作,有效地引导高层次客户广泛使用自助设备、银行卡、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等新兴业务,减轻柜面压力,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积极发展国际结算、结售汇、外汇买卖等国际业务,保证现代商业银行各项战略性业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在大力发展传统资产业务的基础上,要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的产品营销,要全员更新观念,逐步建立起中间业务的整体营销服务机制。一是从单方营销变为多方营销、由各专业营销变为银行上下联动营销,力争从源头、从上游抓客户。二是从单一化营销变为差别化营销。针对优质客户个性化、便捷化、效益化等特点,从机制、手段、效率、产品等各方面落实差别化服务。三是从分散化营销变为整体营销和交叉营销。四是从个人关系营销变为公共关系营销。六、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国际上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别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把客户的满意度提高5个百分点,其结果是企业的利润增加一倍”;“一个非常满意的客户其购买意愿比一个满意客户高出6倍”;“2/3的客户离开供应商是因为供应商对他们的关怀不够”;“93%的企业CEO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成功和更有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已经进入“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买方市场阶段。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使客户不再被动地接受金融机构设计的金融产品,而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对金融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这也是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动力之一。当前银行的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挖掘系统进行信息分析,甚至连同一客户的不同账户也无从辨别,更不用说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银行的各种数据不能有效结合,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使金融机构很难将各种各样的客户信息统一起来,领导决策层也很难搞清楚数据系统的整体运作情况,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基层客户经理必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措施寻找真正的赢利客户,留住高端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的潜在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创造银行价值和客户价值。

从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关系营销角度看,商业银行产品的市场定位,实际上是银行与特定客户群体的关系定位。商业银行应专注于客户心中的希望,塑造出目标客户能感觉到的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具有特色的差异性优势。首先,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正确估价自身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要细致研究、分析市场带来的机遇,并据此设计出适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要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市场,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确立目标客户群体,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相应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目前银行理财中心正在全身心地为目标客户制定理财产品组合方案,从而使该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确立了适当的位置,也提升了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但是目前一些银行的客户和业务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一是低效业务占比高。这些业务占用了大量柜面资源,而且经常需要集中办理,结果造成网点排队问题严重,影响银行形象。二是低效个人客户占比高。低效客户群具有年龄高、收入和学历偏低的特征,难以有效分流,以致排挤了高端客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点的经营效益。

七、再造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当前,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亟需扁平化以提高效率。为整合有限资源,合理布局,提升网点核心竞争力,应加强对金融业务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战略策略的研究,统筹谋划,深入论证,进一步优化调整网点格局,积极筹划营业网点改造资金,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撤并亏损网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优势网点。切实加大网点综合化改造力度,推进网点经营转型。突破传统网点管理模式,把网点整合为多渠道销售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清晰物理分区,对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对普通客户提供标准服务,完善服务层次与体系。充分发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的协同效应。物理网点着重发展理财业务,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提高银行网点整体竞争实力。虚拟网点提供简单、重复和标准化服务,降低营运成本。合理规划和统一配置自助机具,提高标准业务的自动化服务水平。

八、实行人本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核心人才的竞争,它直接影着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积极实施全方位的人才战略和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实行人本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通过加快推进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的步伐,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是为未来的市场竞争积蓄力量,努力锻造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篇8

一、赣州银行竞争力发展现状据《银行家》在《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可以得出,赣州银行在中部六省以至于全国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竞争力都名列前茅,经过长期“构架再造、人才磁场、品牌提升”思想的沉淀,赣州银行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的提升期,并且在经营方向、目标等方面准确定位,提升了企业形象,成功闯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结合自身市场定位不断创新,增强银行服务功能,全面打造银行整体形象。

二、赣州银行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赣州银行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有所欠缺,职工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不高,以及内部监督有待完善。

(2)赣州银行成立时,地方政府占有主要部分,所以银行股权比较集中,对董事、监事、经营管理层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不足。

(3)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漏洞较多,事前调查分析时,企业财务及信用情况信息不充分,授信评级时,不能全面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在贷后管理方面,贷后管理不足,贷后报告缺乏准确性,风险较高。在最后贷后监督方面也较松散。

(4)职工薪酬方面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致使人才流动频繁,人才欠缺,大量人才流动无形中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5)由于跨区域发展,带来异地分支行的有效管控问题,不同地点具有不同文化,银行也需要结合当地情况推出不同产品以及理念,所以如何整合异地文化以及做出相应的创新也成为赣州银行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

(6)网点较单一,辐射功能不强

三、赣州银行提升竞争力对策

1.结合地方特色,走差异化道路

赣州银行在跨区域经营过程中,应秉承“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宗旨,瞄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客户,结合当地特色开发特色银行产品与服务,满足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充分发挥法人机构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的优势,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

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严抓业务、人员、监管、信息等内部控制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及时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措施,根据银行业务和系统的发展,规章制度的修正与补充也要同步进行,对不适应业务开展的旧制度、旧规定要及时废止,并不断总结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以免错误再次发生。

3.强化贷款业务的过程管理,降低信用风险

首先,积极开展综合营销,实现个人金融、公司金融、机构金融同步发展。在营销体制上,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营销人员队伍。其次,经营结构方面,在稳固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同时注重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完善授信业务监督机制,确保资产的安全经营。

4.注重人才资源,改革人力资源

尽管赣州银行董事长肖明华非常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行长1刘相发亦表明需建立起“以岗定薪、以能定资、以绩定奖、岗变薪变“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引人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赣州银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某些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因此应该更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的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职工薪酬上要紧紧围绕市场劳动力价格,人员培训要定期举行,并且建立相关绩效考核制度,大力建设具有专业技能,对经济走势有一定判断能力的高技能团队。

5.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

2向上在其文中明确指出“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体系,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问题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科学创新体系。”足以可见创新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在激烈的金融行业中,金融创新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时刻创新,银行才能获取不断的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在金融市场中生存下去。首先,应该从内部培育创新思想做起,积极鼓励银行人才发挥创新能力,配置创新所需资源;其次,重点建设产品与业务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是银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要不断与客户的需求融合,推出符合客户的个性化产品;最后,加强银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创建属于银行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应用系统。

6.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打造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是银行发展的灵魂,它能从本质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它是银行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更应该大力建设银行文化。3侯冬梅亦在其文中表明“企业文化建设是城商行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对内可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外可塑造完美的银行形象,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赣州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知名度低,定位较低端等劣势对赣州银行CI形象建设、综合品牌建设、银行知名度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让赣州银行文化受到异地的认可并且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赣州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认为其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力度,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贷款业务过程管理,注重人才资源,走差异化道路,同时进行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篇9

1、从个人存贷款业务来看,外资银行由于受到经营网点、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与中资银行相抗衡,中资银行在三五年内竞争压力不大。中外资银行账户管理费用差别见表2。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吸引的存贷款客户主要是对价格不太敏感、享受优质服务的高端个人客户。

表2中外资银行收费标准

收费项目外资银行中资银行

小额帐户管理费平均1万美元以下收50元人民币/月日均存款不满300元收3元人民币/季

本地跨行取款收费目前尚无该服务2元人民币/笔

异地取款收费30元人民币/笔取款金额0.5%,最低1元,最高50元

转帐(本地)8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5元人民币

转帐(异地)12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30元人民币

详细帐单查询50元人民币/笔无

资料来源:/special/0025220S/fbank.html,2007

2、企业存贷款业务方面

企业存贷款不仅要看服务水平,更看资金成本、长期银企关系、便捷性、限制性等综合因素。目前外资银行在贷款利息上不具有优势,且网点较少、对客户的要求和限制较中资银行高。所以,外资银行只能抢走一部分外资企业和少部分国际业务较多、看重服务水平的中资大企业。中小企业则因为外资银行门槛较高,会继续其在中资银行存贷款业务。

(二)房贷业务

房贷业务由于风险低,坏帐比例小,成为中外资抢夺的重点。

外资银行在服务质量、房贷产品种类及组合、管理体制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所以在高档住宅、别墅房贷业务上的竞争力较强。如公寓按揭贷款,中资银行只能做8成20年,外资可做到8成30年;写字楼在中资银行只能办6成10年按揭,而外资却可以放宽到8成30年。

在中低端房贷业务中,外资银行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创新产品(如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人民币“房产抵押贷款”,通过该产品,中小企业可以住宅或商业房产作抵押,获得10年与房产价值70%等值的贷款)和优质服务。但其业务审批的效率不及中资银行。如东亚银行在上海地区对境外人士办理房贷业务需7天时间,花旗、汇丰、渣打也在8天左右。而中资银行则胜在提供的贷款品种多样,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具有品牌优势、消费者信赖优势、网点众多和与经纪公司等战略伙伴关系密切的优势。

(三)个人理财业务

人民币个人理财是向个人客户发行的以投资收益为保障的低风险产品。虽然中国的理财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外资银行的长项是理财,因成本缘故,目前锁定中国的高收入群。外资在理财方面有丰富经验和产品品牌,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期短(如花旗、汇丰、恒生等新产品的平均周期为两个月);而中资银行将理财作为一项增值服务,品牌观念淡薄,投资品种有限,创新品种少,对客户有限制较多,对高端客户关注不够,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理财需求,产品更新一般需要一到两年时间。2007年3月28日,上海银监局公布的在沪银行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由于产品单一、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低,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外资银行在上升。

中资银行的优势则在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低廉的收费方面,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扩大了客源,在当前国人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吸引力;外资目前只在少数大城市有营业网点,内地居民对其不甚了解,加之起点和收费较高,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银行的境内分支机及网点(包括总行)达18,038个,光大银行2006年阳光理财C计划,起始金额仅5万元人民币,有些中资银行更可低至1万元甚至几千元;而东亚银行目前内地的网点数目才30个,花旗在上海和北京的理财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5万元。

(四)信用卡业务

根据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将大幅增长。中国沿海地区和主要中心城市正好进入了这一区间。

但目前的外资银行还不能开展信用卡业务。一些外资纷纷采用参资入股中资银行等方式,绕开了人民币对象和地域的限制,达到熟悉国内市场的目的,为以后独立发卡作好市场、品牌及宣传等先期准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银联金卡工程为所有入网银行提供了共享网点和设备资源,外资银行独立发卡后可节省铺设国内网络的时间和成本,信用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2003年,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合作成立信用卡中心。汇丰银行参股上海银行,现已推出联名卡。中资银行也毫不示弱:招行借助北京奥运合作伙伴VISA之势发行奥运VISA信用卡,广发行正与中国人寿谈判冀望分享后者的客户资源以发行信用卡,中国平安则正申请通过平安银行发行信用卡。

二.中外资银行竞争趋势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正在呈现新的趋势:

1、竞争区域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正从目前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地区辐射。

2、外资银行因资本有限,所以业务扩展更多地使用快速、廉价、超地域的网络银行和电子银行,扩大在华业务范围。目前中资银行在网上银行服务方面还显不足,开展网络业务的中资银行只有50多家,各类客户只有1000多个。虽然中国银行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最佳网上银行”,但其产品的含金量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花旗银行就是凭借其网上银行业务优势,从中资银行手里抢走了大客户——南京爱立信。

3、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从传统存贷款业向国际结算、清算、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展开。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占很大优势。花旗所代表的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中资银行只占20%左右。

4、中外资银行加紧了金融专业人才的争夺。几年前,因薪酬和晋职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曾出现过大量人才向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移动。外资银行因文化背景及其业务规模的限制,没有过多争抢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人才需求的增加和本地化战略的实施,外资银行可能会利用各种优厚的待遇与中资银行争抢人才,中资银行面临着第二次人才流失危机。

三.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表现为现实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竞争力强的银行表现为盈利能力强、资产质量好、资本充足率和市场占有率高。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不断涌入的外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和强大,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环境

中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率是33%,外资银行仅为15%,营业税税率统一为8%,外资还可以减免,税费待遇不平等。过高的税赋无疑加重了中资银行的经营负担,降低了其和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监管部门在实施宏观调控和加强监管时,改革现行的营业税税制,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及附加税,统一中外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税率,将外资银行同样纳入管理范畴,使中外资银行在同样的监管条件和法规束缚中公平地开展竞争。

2、推进金融创新,开拓新市场,

首先,中资银行应立足现有市场,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根据不同客户群的贡献度大小,提供差异化服务价格,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稳定客户群,扩大收入。

然后以“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为准则,实现多功能高品位的银行卡、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衍生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零售业务部门和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种需求信息,信息科技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普遍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

最后,针对跨国公司的需求,设计超前产品,建立对跨国公司客户营销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反应机制,紧跟客户需要和市场,不断调整计划,以便在最合适的机会介入。

3、加强中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中外资银行可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己方客户在对方所在地以外的业务发展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也可通过中外资银行相互参股,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维持态势(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入股中资银行联名发行信用卡等),既增加自己的资本金,也改善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扩大了技术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但要指出的是,中资银行应该选择可以建立长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金融机构。入股者与自己存在业务互补关系,选择对象要有志于在中国长期健康发展。

4、构建企业文化,增强核心凝聚力

近期外资银行大肆招揽人才,恒生2007年底将使内地员工数目增至1000名以上,汇丰计划今明两年招纳1000名左右员工。面对这种举动,各中资银行也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争抢。2006年底,招行在全国38所重点院校招收1450名应届毕业生,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一次性招揽数百人、浦发银行共招管理和专业人员储备103名。除了招聘之外,中资银行还应以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从内部形成凝聚力,以保留现有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从精神层面推动了银行的快速稳健成长。

参考文献

[1]江帆.汇丰加紧在京布点,外资银行盯紧高端客户[J].中国报道,2005

[2]贺力平,范小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3]姚凤阁,余敏明.中外资商业银行比较优势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4]李礼辉.WTO与中国银行业[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现状分析。企业发展与改革向来是国家最重视的企业活动之一,而当今在我国的企业中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状态,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拥有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特色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时代先进性与竞争力,是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保证在企业不断完善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的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推动自身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塑造企业文化的手段与方法

1、构建企业自身的企业思想,塑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的企业思想带动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企业的管理与领导思想,在企业思想中包含着企业自身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与核心标准,实际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运营过程的表现,即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战略选择。所以企业思想是一个多面体,它即代表着油田企业的大体环境,价值观念,管理水平等多种油田企业发展的要素。

2、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遵循企业文化的准则。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是伴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同步进行的,是企业发展中的必要阶段与成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企业自身的特色与个性,跟紧企业发展与建设的脚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明确地分析局势特征,严格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与稳定性。学习进步准则是企业文化构建的首要准则,企业文化的走向可以确认为学习型企业,能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开发员工的学习潜能,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确立企业学习型的趋势是为了激励员工在企业生产生活中更新技术换代,提升企业的技术与专业水平,通过学习的方式推动创新,更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新的发展谋取出路,使企业改革的的企业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3、坚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原则。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的群体组织,在提升企业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员工的感受与体会,选择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与形式,通过不同种的手段表现出来。提升企业思想也可以理解为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在我国企业中过去的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单一,主要表现为通过读报纸,传达文件精神,以及互相的交谈几种方式,现如今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高,老式的思政教育工作很难起到本质性的作用,需要改革企业自有的思想教育手段,来达到提升企业思想的目的。我们正处于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思政教育人员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视,视频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对企业员工的思政教育,网络的不断兴起与壮大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将物质与感情融合进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员工们更好的接受与理解思政教育工作,能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对提升企业思想是一个大大的助力,为我们建设高质量的企业文化做铺垫。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塑造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独有着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辐射的作用,对企业来说,人员才是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企业文化影响过的员工更具有企业的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增加企业的内部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走向。

2、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与提升。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与总和,是企业外在形象的表达,决定了企业的走向与方向,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价值观与世界观,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是企业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3、企业文化建设激励着企业前进与发展。现如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底牌,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企业形象与理念的表现,为我国的企业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将之放在与经济发展同一水平的重要的地位,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思想,从而达到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拥有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深化自身管理的重要途径,提升企业思想既能满足企业对管理改革的需求,也能充分满足企业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并且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为建设现代化企业的产业改革推波助澜,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第3版.

篇11

本文从生产业的概述入手,对物流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物流竞争力的构成及企业普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物流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提出要从明确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进行提升。这样,才能促进物流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c.reenfield最早提出生产业的概念,认为生产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中生产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六个方面。现代物流行业是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运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

作为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单一因素无法产生竞争力。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政策和行业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国家政策、市场壁垒、行业要求、产业链位置等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和利处,由于国家政策和行业要求,会形成一些市场壁垒;二是市场竞争势力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市场容量、市场控制力、资金实力、核心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三是运营管理要素。主要指企业自身经营中的运营模式、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创新能力、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企业物流的素质与能力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

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现状,拟解决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方面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生产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采取的措施和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既要对这些策略和措施进行收集、整理,还是予以一定程度上的验证来指导实践。

难点:是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即: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企业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成本等。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100%;物流效率一般的指标是:货物及时发送率(pi=ni/nt)、货物准时送达率(pd=nd/nt)、货物完好送达率(pw=nw/nt)和运输信息及时跟踪率(pn=nn/nt);物流服务包括三个指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和回单返回及时率;从顾客角度出发度量物流的质量有9个指标: 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数量、信息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和时间性。这9个因素包括了pds的三个指标,其中的三个指标--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描述了订单完成的完整性,它们与其它6个指标共同建立了从顾客角度衡量物流服务质量的指标。

拟采用的方法

1、科学发展法:利用生产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并结合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地看待物流服务企业的竞争力策略;

2、案例分析方法:如文中用到的郑州物流、民生物流的案例;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选题构思。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选择相关的论文题目,题目确定后要并充分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该题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具备现实意义和作用。

2、资料搜集。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积极收集四个方面的素材资料。一是要收集生产行业的基础理念知识;二是要收集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和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三是要收集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要收集为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收集资料素材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一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刊杂志和报纸;二是网上数据库和企业管理类网站的文章介绍;三是通过上门采访请教相关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和经营经验。

3、论文撰写。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撰写论文。主要措施:一是严格按照论文相关要求进行;二是认真细致撰写,力求准确客观反映主题;三是把握进度时间,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撰写,避免拖延。

4、修改论文: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指导老师的初步审阅,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论文答辩: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23-25

[2]徐从才、乔均.生产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2006(2).:16-19

[3]傅京燕.国际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8(3).:78-85

[4]叶振宇、宋洁尘.国际城市生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j].城市,2008(9).:60-71

[5]包晓雯、曾刚.北美大都市区生产业区位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12).:54-55

[6]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43-47

[7]成刚虎,刘彤胤.向现代物流管理要效益[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1).:37-43

[8]黄志明.中国生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7,(04).:56-58

[9]连廷广.论发展生产企业的急迫性和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02).:42-49

[10]吴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浪潮[j].理论与当代,1995,(z1).:36-38

[11]庄嘉琳.生产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7).:53-55

[12]夏晴.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及其发展路径[j].北方经济,2007,(07).:46-49

[13]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1) :35-67 .

[14] hagedoorn,j.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rm partnership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 (3) :670-690 .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4 月 日

篇12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120-03

[作者简介]方忠,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福建福州35000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但是,与世界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会展业,就必须借鉴国外会展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模式、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发展道路。那么,这就要求我国会展学术研究领域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首要的就是对现阶段的会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会展理论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截至2008年10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关会展的期刊论文有2208篇,其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有138篇;有关会展的硕博论文达428篇,而涉及会展经济的有86篇。目前,还鲜有博士论文专门围绕会展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

对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07年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理论研究论文篇数逐步增加,研究视角也日益深化及新颖化、细化(详见下表)。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综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论文。方敏(2006)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发潜在比较优势;林俊蜂(2006)对中国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三篇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如薛华(2007)通过考察中国会展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一是以我国经济区域作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论文4篇,如付桦(2006)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2005)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区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问题等。二是关于我国各省份会展业发展问题研究,一共涉及论文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2006)从城市会展发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讨浙江省会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是把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黄玉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体化会展物流模式与报价体系。此外,还有6篇论文则是探讨了会展旅游问题,主要是结合城市特征来进行具体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郑秀娟(2007)关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引用到会展产业中,提出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模型,并指出联盟核心是会展组织企业。此项研究为构建会展旅游价值链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及相应指标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关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国娟(2007)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建立重庆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于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程凯(2006)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而对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到论文3篇。分别是殷瑞普(2006)以产业链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会展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机制以及约束因素;徐佳(2005)从会展产业链规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应彩虹(2004)应用SCP分析框架建立会展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对有关会展经济的138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2008);赵成效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2003)。二是关于会展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如罗薇的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2008);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2005)。三是关于会展地区或城市的具体规划研究。如叶莉的湖南会展业与产业基础的互动关系研究(2007);徐文的上海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化研究(2007)。四是关于中外会展产业对比分析,如王春雷关于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2006);徐丹的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2008)。五是关于会展教育发展研究。如何颖的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6);沈丽关于会展教育市场化研究(2006)。

(三)国内著作研究概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关会展产业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关会展经济管理类著作达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过聚荣、刘大可、施昌奎、应丽君、程红、龚平、陈来生,等等。过聚荣的《会展导论》在综合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概念、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当今世界几个会展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程红的《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会展经济的基本经济功能、运行原理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会展经济的优势、关联性与制约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也加强了作者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此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

析当年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的专家建议。

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

笔者通过World 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检索,截至2008年8月,共收集相关论文156篇,其中涉及会展产业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较多集中于实务分析。如MCCab(2007)的论文《Strategiesfbr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vention andExhibi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通过对126个供职于会展业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会展业的职员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规划。Luis Rubaleaba-Bermejo and Juan R.Cuadrado-Roura(1995)的论文《urban Hierarchies and Territorial Competitionin Europe:Exploring the Role of Fairs andExhibitions》则针对展览业在城市区域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Kay.Li Kuen.Anderw(2007)的论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RGANIZERS IN CHINA AND THEIR PER- FORMANCE》,通过运用描述研究设计与探索性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并以中国会展市场作为案例展开论述,研究如何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问题。此外值得指出来的是,Hugh Pizey and Chris Huxham(1991)在《1990 and Beyond Developing a process for groupdecision support in large scale event planning》中提到用决策技术方法来研究大型展会如何抓住各个时间段的机会,进而提高展览会对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影响力。

国外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专著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等。他们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续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方面。如米尔顿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把饭店行业与会展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向那些目前从事饭店行业的人士提供鲜活的例证,并探讨会议布展的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旅游管理与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此外,为了宣传世博会,研究世博会,举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世博信息丛书》,分批推出了相关译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包括由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马塞尔・加洛潘所著《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前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博览会举办者和参加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地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一项重要工具。后者则详细地描绘了博览会辉煌的历史,并介绍了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与目标,重要经济和财政筹码,也勾勒出了未来博览会的理想发展方向。

友情链接